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2024-06-27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11篇)

1.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篇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的“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即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讨论式教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很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和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漫画“先耕田?先下田?”,请学生简单分析漫画

提出问题: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 设计意图:以漫画的形式,引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轻松的开始新课教学。

(二)开始新课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是通过一组有关新航路的开辟的图片和资料来设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并得出结论: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然后借助一个诙谐故事和毛泽东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由此得出最后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最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点拔清楚“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有所区别的。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讨论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展示一组美国不同时期的武器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由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发明了蒸汽机,而蒸汽机的发明,从而带动了热力学、原子物理学、生态环境学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设计意图:图片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观感受,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思考问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不需要详细展开。但关于“认识的目的”和第五课学过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不清。因此,在这里我采用直观图示法,让学生明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把它们辩证地区别开来。

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混淆,采用图示法可以更加清晰,也便于学生记忆。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极易模糊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并且难以理解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展示图片介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过程,以及通过香港和澳门的繁荣发展的实践来证明这一构想的提出是正确的。

接着展示一个事例,即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让学生自己分析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从而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很抽象,而且学生不容易理解,借助图片和事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课知识作系统梳理,概括出总的观点和方法论意义。使这一部分既是一个总结,又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从而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

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采访一个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明白自己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想觉悟,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篇二

一、实践操作有助于主动学习

片段一:认识四种形状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装满了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播放课件)

生:饮料盒、魔方、球等。

师:这些物体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老师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一盒子礼物,如果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礼物就送给你们。

实践操作:先把盒子里的物体倒在桌子中间,然后各小组同学一起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好后举手,看哪组小朋友分得又快又好。

师:大家都分好了,我们来听一听,这个小组是怎样分的?

生:是根据不同的形状分的。

师:对。放在一起的物体形状都是相同的,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取个名字好吗?

1.(点课件)像鞋盒、饮料盒……我们给它们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长方体。同学们举起一个长方体来看一看、摸一摸,然后你发现了什么呢?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6个面都是平平的,每个面的大小不同,有的大,有的小。

2.长方体原来是这样的,你们想见见长方体的好朋友——正方体吗?(点课件)像魔方、粉笔盒……这是正方体,大家摸摸、看看,然后跟老师说说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得真好,长方体6个面有大有小,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小。

3.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对好朋友,大家还想认识另外一位新朋友吗?(播放课件)像可乐罐、铅笔……它们都是圆柱体。同学们拿出一个圆柱体,摸摸、看看、滚滚,你能告诉大家它有什么特点吗?对,上下两个面是平平的,中间不是平面,是个曲面。

4.最后给同学们介绍一位非常调皮、与众不同的朋友,名字叫球。像足球、篮球……就是球,大家喜欢它吗?同学们拿出一个球摸摸、滚滚,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说它很调皮呢?

由于物体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消除了填鸭式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注重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趣味的游戏,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

二、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思维

片段二:由实物抽象出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都记住了这些物体的名字吗?(记住了)那好,大家快速回答这些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同学们真的记住了,我们可以用一个图形来表示长方体,你们瞧。(放课件:出示抽象出的长方体)这个图形就是长方体。老师有几张照片(出示图形卡片),请一名同学把长方体挑出来,贴在长方体的名字下面。魔方是什么形状的?(正方体)猜猜用哪个图形可表示正方体呢?(学生上来找图形卡片)(圆柱体、球同上)

片段三:回忆生活中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这个形状的?(播放课件)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每天就生活在各种物体之中,我们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它们,认识它们,增长自己的知识。你们说对吗?

实践操作:

1.拼一拼。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物体,你们知道由不同形状的物体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吗?你们看,老师拼了一个什么?(播放课件)(小狗)老师拼完了吗?(没有)那又有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把它拼完整?学生动手操作拼“小狗”?

2.数一数。(播放课件)谢谢刚才那位同学帮老师把小狗拼完整了,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数一数拼这只小狗一共用了几个长方体?(点课件检验)几个正方体?几个圆柱体?几个球?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阐述出“由实物抽象出图形”结论后,组织学生补充图形,又让学生观察图形是否完整,图形用了多少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在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通过观察物体、认识物体、分析概括,最后又通过实践操作巩固了知识。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考,使思维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拓展学生思维,必须注重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探索创新

片段四:小游戏

师:刚才,老师用些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成了小狗,你们还能用它们拼出其他东西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看谁拼得最多。

……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交了四位新朋友,你们高兴吗?谁来说说,新朋友的名字是什么?希望这些物体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片段五:课外作业

现在老师这有这么多的物体,(播放课件)你能用这些物体摆出漂亮的图案来吗?请同学们课后自己用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拼成不同图形,下节课我们再拿来比一比,看谁摆成的图案最多、最漂亮。

通常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实践操作往往难以充分有效地进行。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不仅利用最后节余时间组织学生小游戏,在实践中巩固知识,而且让学生课后再次实践,收到了愈加良好的效果,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在这个设计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思考、领悟,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如火车、飞机、大炮、坦克、机器人,等等。教师只需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造能力。

3.谈谈对职业意识作用的认识 篇三

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姓名:崔州靖

学号:100

1谈谈对职业意识作用的认识

职业意识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有社会共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它是每一个人从事你所工作的岗位的最基本,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本来以为这个词离我们还很遥远,可是回想大学就四年,而我们已不觉度过了一年。时间如梭,也许真该好好认识一下这个词了,借老师的话说后就是现在不吃苦以后就得吃苦。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目前及今后较长时期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个问题不仅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也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都是职业意识的表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想将来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有用之才,就应该在大学期间提前拥有深刻的职业意识。

日趋竞争激烈的职场,要求“职业人”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端正的职业态度,熟练的专业技能。我们有很多职高学生直到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不清楚“职业是什么,工作为什么,工作怎么做”,缺乏相关知识。做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决定着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收益。要掌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一定要从职业本身去了解他,认识他。

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工作,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职业意识为先导,通过知识和实践获得的。大学生只有对职业意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一定的职业发展规律,提前培养自己行业所需要的素质技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才能再就业时迅速把握机遇,展示自己,成就自己。

现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了职业意识就会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难以前进;就想和旅行者没有了地图就会难以顺利的到达目的地,实现完美的旅行一样,大学生如果没有了职业意识,就会在前进的路上不知所措,很难顺利的走向自己人生的辉煌。

众所周知,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职业发展的目标,我们很可能是随波逐流,更谈不上职业发展的成功与辉煌。大学生人力资源化的过程是大学生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知识的丰富、职业兴趣的成熟与集中,职业意向的合理明确,趋使人向一定的职业努力,从而使职业选择更理智与顺利。积极健康的从业意识有助于个人职业选择的顺利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个人事业的成功。从业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是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的出发点,是职业生涯设计优化的心理前提。从业意识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积极主动的从业意识有助于职业生涯设计的预期指标及指标的组合关系优化,有助于职业生涯设计变为现实的方式与速度的优化。

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要从传统的中庸观念中解脱出来,对新思想持开放态度,积极思考上未经检验的假设。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知识积淀,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在校期间,应特别注意科学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发散性思维方法,即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创立新思想。培养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等方法思考问题。

职业意识中的目标意识会让大学生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到确定职业方向,进行职业定位都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大学生的职业活动不再像无头的苍蝇乱碰乱撞,而是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有指向性的进行。

职业意识是一张标注大学生事业宝藏的线路图。

都知道,通往宝藏的道路是曲折的,过程是艰险的。而职业意识将会告诉我们拿什么去克服成功路上的曲折与艰险。责任意识—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从古至今,所有的职业劳动者,只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以高度的责任感发出对本职工作的激情,并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职业活动中,才会在工作中从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大家的认可,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

团结协作意识—新时期发展的必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术业有专攻,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仅靠一己之力匹夫之勇难成大器。只有团结协作,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已计提的责任感去共同奋进,才能适应新时期新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前进的路一帆风顺。

法纪意识—法治时代发展的需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也表明了法纪意识是现代人才素养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只有树立法纪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只有做到守纪,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有将来的发展与辉煌。

拥有深刻的职业意识,明确职业方向,强化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做好大学生职业的前期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不再为人生而迷茫或迟疑不前,它将是我以后的马达一直带领着我向前行进。我的人生肯定会更加精彩!

2011/10/9

崔州靖

4.哲学对科技创新作用的再认识 篇四

哲学对科技创新作用的再认识

在科技创新成为促进生产力提高、推动社会进步、参与国际竞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最强有力的手段这一意义日益凸显出来的.时候,本文拟从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方面,探讨哲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特别是探讨哲学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创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在为科技创新提供认识方法方面的作用;和对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作 者:王强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社科部,北京,100101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5)分类号:B0关键词:哲学 科技创新 世界观 方法 能力

5.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篇五

迪庆州藏文中学陶建生

有人说最好的决策就是不决策,而是知道谁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让谁决策。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或者说这种说法叙述得不准确、不到位。决策是领导的一项应有的职能,是领导的岗位职责之一,决策的目的是把方案定下来后,让他人,主要是让下属来执行的,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应当而且必须有很强的决策力,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学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也关系着学校的长远利益。

我认为,决策是学校领导面对下属应有而必须履行的一项职能。它不是简单地发布命令,也不是要求下属只是本着完成任务的目标来执行决策。它应该是领导者巧妙地运用决策艺术,从而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出色地、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我在决策过程中采用的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给中层领导适度空间的决策办法,以领导集体决策为主,民主决策为辅,并坚持一旦决策必须执行的原则,来增强决策力和执行力。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在决策前总会设计一套我认为完整且完善的方案实际,我会放自己的心里不说,而问计于下属,当认真听取下属陈述完解决问题的方案后,会根据下属方案与自己方案的差异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是下属拿出的方案和自己的方案一致,会以欣赏的心态和

语气说,“很好,我也是这样想的”。下属当得到领导的欣赏和肯定后,就会全力以赴地创造性地执行决策方案,因为,下属的心中会充满着成就感、自豪感,自己是在执行自己和领导一致的方案,自己不仅是直接的操作者,而且也是设计者,换句话说整个方案都是自己设计施工完成的。自己在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时,思维是积极的,思维的方向会全部指向成功,集中于成功,想出的办法全是为了成功。下属在此种状况下执行任务,其结果肯定是出色的、漂亮的,令人满意的。

二是下属的方案和自己的方案大致一致,也就是说下属的意

见和领导的意见不完全一致,但重叠的部分很多,虽然有一些不妥之处,但领导会肯定地说,“你的意见很好,照此做就行了,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意见以商讨的口气提出来,下属就会很容易理解,并按修改后的方案执行。这样做的效果会很好,因为,领导首先肯定了下属的意见,即使修改也是在肯定的基础上修改的,修改的过程,也是下属领会上级意图的过程。这样做,下属同样会怀揣着自豪感和成就感来完成任务,同样会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地把思维打开,一切朝着成功的方向努力。

三是下属的方案和自己的方案重叠性很小,而且下属的方案

有明显的不可行性,领导尽管认为下属的方案中正确的程度只是很少一部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我也会说,“好!你的方案中有一点很好,就是应该这样做。”然后针对方案中的不足之处与下属平等地展开研讨,最后双方在相互的研讨中取得一致意见,这不仅是下属和领

导意见沟通的过程,也是上级听取下属意见的过程,是上级不断完善方案的过程。这样的方案出台是在肯定下属方案某一部分的基础上而来的,下属在执行此方案过程中,会认为该方案有自己的智慧,自己就是这个方案的最初设计者,同时自己还是方案的操作者,而且在讨论过程中领导也听取或采纳了自己意见,满足了自尊感。这样,下属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同样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任务,奔向成功。

四是下属方案和自己的方案完全不一致。即使下属提出的方案毫无值得欣赏肯定之处,我也不会张嘴否定,而会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这样行不行?”。双方在平等友好的协商过程中,新的可行方案也就产生了。下属首先是理解了这个方案,另外也参与了方案的制订过程,方案中有自己的智慧,同时自己也感觉受到了领导的尊重,有一种自尊的满足感。因此,下属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自然会积极地打开思维,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另外,学校领导要充分发挥领导决策的作用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影响力。因为好的影响力决定了领导决策的执行情况,再好的决策,如果在执行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失去一切决策的作用,因此,“影响力”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只有不断提升领导者的影响力,才能建立起领导的核心作用。领导的实质就是影响别人,为了提升领导的影响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不断加强学习领导者肩负着促进组织发展、事业进步的历史使命,应该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要增强学习意

识,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对一切有利于推动和改进工作的新理念、新观点、新知识和新方法,永远保持一种职业的敏感和渴。通过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夯实提高自身影响力的根基。

二、提高个人素质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较高的领导魅力。领导魅力影响着领导能力的发挥。领导魅力有助于团结、影响下属,有助于增强领导效果。要提高领导魅力,就要具有三方面的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人格魅力。这三方面素质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领导者的整体素质和领导魅力。因此,一个有志向的领导者,应该不断加强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人格魅力三方面的修养。在现实生活、工作中,领导者要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严于律己;要言而信,行而果。

三、树立良好形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领导者自身形象对组织成员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以这样的形象展示在组织成员面前

四、切实重视管理 尽管领导与管理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实际上,学校的领导者就是管理者。管理是领导者对组织内的群体与个体施加影响力的主要渠道,管理水平、管理艺术如何对领导者的影响力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总之,领导者要提升“影响力”,既要练内功,也要练外功;要恰当地运用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树立权威使组织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既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又要树立良好形象,加强管理。要注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领导魅力带动、影响、促进广大者组织成员改进工作,为实现共同

6.浅析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篇六

关键词:哈贝马斯,政治与哲学,理论与实践,认识

《理论与实践》这本著作是哈贝马斯以论文集的方式在1963 年进行发布的。在这本著作中, 哈贝马斯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问题, 主要是针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有条理的梳理了对它们的概述。哈贝马斯用他的概念和方法解析着理论、实践、政治、哲学它们的辩证关系, 对于一直深藏于科学最层次中的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第一次明晰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把政治问题和哲学问题相互之间的关系变成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相互之间的问题来研究, 更加明晰的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哈贝马斯在运用历史分析的方式, 通过对哲学的批判和反思这一角度出发, 对政治、哲学、理论、实践都作出了深刻的解释, 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并且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必须要相互结合起来的重要作用。

1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

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中, 哈贝马斯试图将哲学方面研究与政治方面的研究相互结合起来, 并且强调了在从古典政治学说到现代的政治科学学说转化的过程中, 正确认识并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重中之重。哈贝马斯认为, 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发展大致通过了三个阶段:

1.1 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时期

近现代科学是从古典希腊哲学中发展出来的, 在古典时期,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与科学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在那个时期, 很多著名的哲学家探索的哲学问题, 其实都是我们现在学科划分体系所定义的科学问题, 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 在那个时期, 科学与哲学是没有分开的, 它们并没有被大家确定明确的界限, 同样也不存在没有固定什么不变的研究对象领域, 它们共同建立了一个知识体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政治学本身是美好的和正当的生活学说;政治学是伦理学的延续。他认为人们生活所遵循的伦理道德与以法律为基础的宪法统治人们生活它们俩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 它们是密不可分的互相制约互相支持的, 同时, 亚里士多德也在强调, 政治学就是全部的实践哲学, 应为政治学所研究的就是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这也就是实践的所研究的领域, 其目的就是想在通过提倡善良的同时, 对人们的品格进行培养和树立, 努力提升人们的素质, 希望在以后的希腊城邦的建立的时候能够维持这种善良的行为秩序和伦理道德还有这种政治制度。哈贝马斯在这里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并且觉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理论优点在于强调了实践高于理论的那一部分。哈贝马斯认为政治学的直接实践性特性从而决定了在认识论上的特点:它并不是一门十分严禁的一门精密科学, 同时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的实践作用的问题有了一个准确的回答, 这就是理论只有在实践哲学的范围内才能获得实践的真正意义。

1.2 以社会哲学科学理论为代表的近代时期

在西方中世纪末期到文艺复兴时期中, 近代科学与形而上学在进行初步的孕育, 近代科学与形而上学进行着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的区分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 科学与哲学的界限在这个时期已经逐渐明确下来, 并且在逐渐走向对立, 科学与哲学的各自研究领域也产生比较大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历史观、科学观与哲学观。在社会的发展中, 科学的发展因为知识的越来越丰富而变得更加需要区分体系, 科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现增的知识进行分门别类, 会更加精细的区分不同的知识体系。为什么古典哲学那种实践性没有被继承下来呢, 哈贝马斯认为, 以社会哲学科学理论为代表的近代时期是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引起的, 霍布斯把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方式方法运用在如何研究政治学方面, 也就是说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研究社会科学上面, 在研究方式方法的层次上抹杀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别, 这样让其后来人效仿他, 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科学进行规整, 这样也就是说理论在这里高于实践。哈贝马斯认为, 近代的以科学理论为代表的社会哲学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学是对立的, 社会哲学的基础就是反对古典的自然规律理论, 在其形成过程中, 它失去了实践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经验紧密联系, 社会哲学变成脱离实践哲学的范畴, 不再与实践有所联系, 社会哲学只是通过社会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更多的成为一种宣传品的形式出现, 社会哲学不再同实践发生联系, 只是同目的性的理性行动。

1.3 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时期

在18 世界以后, 人们逐渐在自然科技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发展, 取得了多个领域内的辉煌成就。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导致自然科学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 生产力的迅猛提升迫切的需要运用崭新的哲学角度来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在这个时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渐渐的发展为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有目的的运用和合理的使用, 自然科学的实践, 就是把自然科学的理论一步步的转化为可以使用的崭新技术, 较为新鲜的技术提升了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生产力, 在实践中逐步提升理论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19 世纪50 年代, 恩格斯看到了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深刻的理解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角度上撰写了《自然辩政法》, 在这本书中, 恩格斯做出了解释: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是历史所需的, 也是社会的进步,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 我们需要把以前在哲学上如何看待科学的态度和思维进行更新改变, 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我们需要改变, 需要更加符合现代的哲学观来看待社会的发展, 那就是需要辩证的思维来看待社会的发展,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能获得技术、知识, 来提升我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生产力, 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渐渐的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 我们社会的发展已经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捆绑在一起, 我们的命运已经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起来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在自然科学发展迅速的时候, 科学技术不断的提升物质生产力的并且充当第一生产力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解决, 人们摒弃了以前的哲学观和科学观, 现代人们对于哲学与科学的界限已经变得不像以前一样那么严格区分了, 现在哲学观与科学观已经有相互交融的趋势发展了。哈贝马斯认为, 从康德时期以后, 哲学对于科学的阐释功能就在逐渐消退中, 并且哈贝马斯还强调现代科学主义的蔓延, 批判了科学技术不能陷入现代科学主义中, 在现实社会中, 哲学和科学都不可能将知识进行完全理解和阐释, 科学与哲学具有各自领域内的功能, 哲学在社会学中阐述对知识的理解, 科学在理论体系中阐述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不会别哲学完全去规定范畴, 同样知识也不会被科学具体定义其内容。知识要想具有成效必须要在哲学的范畴中对自身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的反思。

2 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

在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中, 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时期是表明了政治学与伦理学是紧密联系起来的, 政治学也就是实践哲学, 这是亚里士多德主要思想, 但在这个时期中是政治学也不是一门不叫严密的科学理论;近代时期的社会哲学变成了一种科学的理论, 但是这里已经把实践哲学具有的与经验紧密联系的特质抛弃了;现代时期实证主义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塑造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在实践中运用的一定的科学技术。哈贝马斯认为在这三个重要时期中, 都没有把理论与实践进行必要的统一起来, 使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必须要以其自身成立的务实条件, 在客观的态度上面看待其所研究的范畴, 可是哲学确实要以自身的背景, 也就是说要从本体论的态度上去看待自己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批判理论, 它知道理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要想成功, 必须要在其相关对象领域中的实践上才能具体实现下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能够体现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统一的原因,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作为介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批判理论的原因。哈贝马斯认为现在的哲学已经完全背离原本哲学的宗旨了, 现代哲学已经彻底变成一种纯思辨的玄学, 哈贝马斯认为, 要想把政治与道德分离开来那就是一种妄想, 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成立, 都必须要有其发展的领域, 但是发展的领域有必须需要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其中。

哈贝马斯认为, 来自实践的理论, 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是社会进步一种必不可少的因素, 这种催化剂的前提就是来自实践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来自实践的正确的理论不仅仅能给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提供指导指引的作用, 还可以对他们的历史活动进行有效的影响, 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能够反思自己本身历史的前提条件, 理论只有在实践哲学的形式中出现, 理论才可能获得一定的意义。在人们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践过程中, 从实践里发展出的正确理论会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催化剂, 变成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力, 而且会是最强大的生产力, 这种生产力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有效的交往, 发展问题, 解决问题, 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哈贝马斯认为任何知识理论与实践有内在关系, 在这里哈贝马斯所讲的实践就是大范围的社会活动, 哈贝马斯把大范围的社会活动进行有效的区分, 区分为两个社会活动, 一个是实践活动, 一个则是技术活动,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所涉及到的对象不同而已。哈贝马斯强调, 社会活动没有无缘无故的进行的, 在每一个社会活动的进行中都会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在其中存在, 每一个社会活动都有其隐藏的利益, 没有吸引人的东西根本形不成动力来驱动社会活动的进行, 那这个吸引人的东西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技术管控或者占有控制, 还有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吸引产生的社会活动。

3 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哈贝马斯对于哲学的演变过程是在于方法论上的考虑, 从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哲学理论, 到社会哲学的近代时期与实证主义的现代时期, 都是研究了方法论的问题。哈贝马斯认为古典主义的优点就是实践高于理论, 一切的东西要从实践出发,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在哈贝马斯认为优点并没有有效的继承下来, 古典政治学的实践性被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给断送了,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把自然科学的认识方式运用在政治学方面, 也就是把比较理论比较精密的方式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的大范畴之后。在这一点上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给抹除了, 使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者在方法论上互相混淆。从这之后人们又进一步的运用自然科学精密的方式方法梳理社会科学的问题, 使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 变得理论高于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现代的实证主义往往将一系列的实践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 通过技术进行解决, 根本没有考虑人们生活的幸福等其他因素, 只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精密方式方法去解决技术问题, 把社会生活看成与自然生活一样的模式, 丧失了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 使得实践一步步的依赖于理论的指导。从实践中得出的科学技术, 不能单一的把这一科学技术当成真理, 当成恒古不变的理论, 这一科学技术只能说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可是现在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科学技术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践, 在不断地实践中检验是否是有效的。在实践中理论也会被推翻, 会被经验和现实给打败, 这就说明, 理论不仅仅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而且还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向。哈贝马斯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上的认识, 是选择了要先解释清楚世界, 才能正确的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徐长福.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 2005 (05) .

[2]李宏斌.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再深化[J].学理论, 2012 (27) .

[3]何海涛.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互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

[4]王南湜.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浙江学刊, 2005 (06) .

[5]陈勋武.哈贝马斯评传[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8.

[6]杨洋.哈贝马斯对认识论的重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7) .

7.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篇七

字数:3231 来源:商情 2008年41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消闲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现代导游服务工作具有独立性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复杂多变和关联度高的特点,而对于从事现代导游工作的导游人员来说,要想胜任这项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保证优质的导游服务。

【关键词】导游服务 旅游 审美活动

导游员的服务在旅游过程中,是因其所处地位而产生的。一切都是围绕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而进行的。

一、塑造美的形象,展示文明风采,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1.注重形体服饰、发型化妆,给旅游者以美的形象

导游员应具有健美的形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形体美不仅是艺术家所珍视的表现媒体,也是旅游者热衷的审美对象。导游员外在的形体美能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产生光晕效应,具有形体美的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一亮相,常常就能吸引住游客,并游客使与之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将旅游者导入初级的审美判断。

服饰美也是外在形象美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和审美情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形体美的不足。导游员的着装,要讲究色彩、式样与形体、性别和年龄、季节的互补同构性,以及入时、雅致、端庄、整洁、方便适用等综合性。导游员的服饰,在增强自身形象美的同时,要避免与客人争强争艳。从色彩的选择上,导游员的服装应以醒目的暖色调为主,因为这些色彩的波长更适合引起旅游者的注意,为旅游者起到“寻索”和“向导”的作用。

发饰与化妆同样是外在形象美的组成要素。导游人员的发型总体要求是个性化并符合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导游员对自己的发型,要根据自身的身材、脸型、头型、发质及年龄等特点来精心设计修剪,使其能反映出个人的特点和情趣,取得整体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2.注意行走坐卧、言谈举止,给旅游者以美的示范

形体美是一个人的外在美的体现,尽管形体美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美的感受,如果缺少内在美的支持,其美感是暂时的。行为美或称风度美,既是一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产物,又是一个人性格、品质、情趣、教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它常常是通过人的站姿、步态、坐态等多方面可视因素展现出来的。导游员作为旅游者直接的审美对象,在与旅游者交往和为客人服务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行走坐卧和言谈举止,坚决杜绝粗话和脏话,并要举止文雅。导游员在为游客讲解时,应采用两脚叉开,腰板自然挺直的正确站姿,而且要表情自然微笑,手势柔缓流畅。

3.以善良和真诚对待每一位游客,给旅游者以美的感召

心灵美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展现,也是人的形象美中深层次的美。心灵美核心是真与善。导游员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什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凡的小事中又恰恰蕴含着伟大。导游员在为游客服务必须以真诚与善良来对待每一位游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给客人以美的感召,充分的体现出心灵美。

如果导游员有了健美靓丽的形体、文明优雅的行为和真诚善良的心灵,自然会为旅游者塑造出导游员是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的展示,既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为导游员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各类知识,掌握传播技巧,帮助游客体验景观的美学价值

1.广泛学习,知识丰富、准确

例如旅游名城承德,它的旅游资源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在人文景观中,又有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要做好承德的导游工作,导游员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至少要掌握历史知识尤其是清史的知识。还须掌握园林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在山庄游览时,要结合具体的景物,将中国古典园林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莳花栽木、题名点景、诗情画意等审美要素和审美特征加以传递。

2.反复锤炼,语言生动、形象

俗语云:江山无限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员有了较为渊博的知识是做好导游服务工作的前提。要准确的为旅游者传递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导游员还必须练好语言基本功。使自己的导游语言符合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语言表达准确。达:指语言表达流畅。雅:指语言表达优美,即生动形象。其中信是前提,达是标准,雅是格调。同样是用有声语言传达旅游审美信息,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但对审美信息传达的效果好,而且听众在接受这些信息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3.刻苦钻研,手法灵活、多样

为准确传递审美信息,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导游员在导游服务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导游手法。导游员为游客服务,如果讲解呆板,手法千篇一律,流于一般介绍,旅游者是很难感受到景观蕴含的美学价值的,甚至会把本来很美的景观,经蹩脚的讲解,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损害了景观本身的美学价值。因此,导游员要深入钻研,掌握各种导游手法,在实际导游服务中,注意观察游客的表情与心理,因团,因人,因景而异,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恰如其分地进行讲解服务,为旅游者准确的传达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有效

地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

三、研究景观特点,把握审美特性,构筑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桥梁

1.控制旅游者的观赏节奏

观赏节奏由两层含义,一是指整个旅程的节奏,二是指在一个景区景点中的游览节奏。一般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要把握旅宜速,游宜缓的原则,引导旅游者处理好旅与游的关系,处理好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的张弛急缓。在动态观赏时,要通过旅游速度、节奏的变化引导旅游者对动态景观步移景异的审美感受。在旅途中遇到经典观照物时一定要让旅游者息心驻足,认真品味,凝神观照,充分感受旅游景观的美感。

2.选择恰当的观赏时机

选择导游员带游客在山庄游览时,如遇下雨,在雨中能引领游客登临烟雨楼的青莲岛,则会观赏到平日难得一见的细雨蒙蒙,水天一色,湖山尽洗,雨雾如烟的美景。此时导游员再顺势为游客讲解干隆皇帝“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芰荷芬。”的诗句,旅游者会顿感烟雨楼的美学意境,更会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四、导游员的素质还需有待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游客在审美活动中的需要

每一位出门的游客,都希望遇上一个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服务周到的好导游,但是事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幺好。由于导游普遍年轻,除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导游外,大部分的导游都是中专毕业,从事导游工作时间不长,在为游客服务时难免阅历不足,文化底蕴浅,在旺季甚至有的导游没接受培训就上岗带团,由于知识面太底,经常出现一问三不知,所以就出现导游经验不足,综合能力差。适当提高导游人员资格准入学历要求,加强导游年审培训,鼓励学历浅的导游员积极参加学习培训,让导游自己有紧迫感,让他们感觉到不学习就会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有能力和别人去竞争,让出色的导游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导游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上团时就都可以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就会合情合理的完美的去工作,既维护了游客的利益,有维护了旅行社的利益,也提高了旅行社的声誉,也自然提高了导游员自己的声誉。这样旅游业就会快速发展,立场有发展了,导游员的发展前景也广阔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导游队伍就会越来越庞大,我们导游员也会越来越优秀。

8.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篇八

郭天希

2007年8月16日北京大学灵芝论坛发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行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种文化纷纷登台亮相,我国文化舞台呈现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充分显现了文化生产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力的强大功能。但是灵芝文化在现代中国文化舞台上仍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行业的推动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令人十分惋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宣传上的缺位和社会一些人对灵芝文化的偏见和误解,就是行业内的一些人,对灵芝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此,拟对灵芝文化的认识和如何发挥灵芝文化推动灵芝产业发展的问题发表几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中国灵芝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认识、利用灵芝的实践过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灵芝文化又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增添异彩。

1、中国灵芝文化的基本精神

国学大师、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观念,即是

1、天人合一,2、以人为本,3、刚健有为,4、以和为贵。这四项基本精神也是灵芝的基本精神。

1.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天人合一视人与自然宇宙为有机整体,是不可割裂、互为因果、交感和谐的关系。《神农本草》云:“山川云雨,五行四时,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灵芝,皆为圣王休祥焉”。把灵芝的生成与自然界各种精华因子和圣王德政联系起来。汉董仲舒继承发挥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唯心主义成份,宣扬“天人感应”,鼓吹“君权神授”的神学思想。自汉武帝至明朝末期,朝庭产芝被看作天帝显灵、庇佑皇庭的祥符瑞应,盛典庆贺产芝成为历代朝庭一项重大制度沿袭下来。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封建统治者不断宣扬产芝瑞应,这是当今人们对灵芝文化产生偏见和误解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种宣扬客观上推动了以灵芝为祥瑞物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我国民俗文化.2.2以人为本。数千年来灵芝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人为本、利人益人是其不变的宗旨。古人先是发现服食灵芝能“媚于人”,渐渐又发现灵芝有调五赃、利五官、益五志的功效,灵芝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实际效果,是促使历代人们不断地应用、探索灵芝的直接原因。从先秦的《神农本草经》到清朝的《〈本草纲目〉拾遗》,历代本草书籍记录着各朝代药物学家观察和应用灵芝的成果,这些成果直接推动古代药物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对古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提高身体免疫力、延长寿命发挥很大作用。古代皇帝宣扬产芝是天帝显灵庇佑皇庭,目的是为了愚弄人民、巩固王权,但古代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机智的倒置了产芝和德政的因果关系,以施行德政、倡行仁孝作为产芝的前提条件。如《孝经援神契》“王者善养老则芝实茂”。《白虎通·封禅篇》“德至山陵则芝实茂”。《宋书·符瑞志》“芝草,王者慈仁则生”。这些名言,常常被历代贤臣向皇帝进谏时引用,规劝统治者关注民生、施行德政、纾解民困,显示出古代知识分子以人为本的思想智慧。

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是灵芝文化的一大亮点。战国时代齐、燕诸国兴起追求长生不死的行为。神仙方士鼓吹海外神山有神仙不死药。灵芝以其对人体保健益寿的功效而成为首选的仙药,如《神农四经》载“五芝及饵丹砂„„各可单食之,皆令人飞行长生”。灵芝不死药名贯天下,深得追仙族青睐。秦始皇、汉武帝追求长生不惜重金屡派方土入海上山寻找仙芝奇药,汉武帝更是历时五十年之久。灵芝不死药传说与战国时代道家创始人神仙思想的结合,经数百年发展,到东晋由葛洪归纳总结,创立了道教神仙学派,倡导服饵仙药养命长生,表现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首推五芝是可令人成仙的上药,详论五芝种类、生态、特性、采集及服用方法,是史籍中介绍灵芝品种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文献资料。道教神仙文化对催生魏晋时期张扬人性的游仙文学和玄学思潮起了很大的作用。

2.3刚健有为。《周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观察到灵芝生于朽木腐壤,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君子精神的表现。《列子·汤问》“朽壤之上有芝菌者”。唐柳宗元文:“使受天泽余润,虽朽卉败腐不能生殖,犹自蒸出芝菌以为祥瑞”。宋苏轼诗“枯朽犹能出菌芝”。这些精彩名句深刻表现了灵芝自强不息的精神。元王恽诗“从来腐朽化神奇,正自余精发菌芝。浩荡上林春色里,自怜蒲柳望秋衰”。借秋天衰败的蒲柳赞颂灵芝刚健精神。

2.4以和为贵。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的价值观,灵芝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和”的理念。

灵芝生于和谐的环境。东汉王充《论衡·验符篇》“芝生于土,土气和即芝草生”。清植物学家吴其浚对此说法极为赞赏:“言芝者,多异说。唯《论衡》云:‘芝生于土,土气和故芝草生’,最为简要”。灵芝生长“天人合一”的观念正是“以和为贵”价值观的体现。

灵芝能调和平衡人体各部机能。《神农本草经》记六色灵芝能够补益五脏六腑,使人体内部器官能够祛邪消滞、和顺利通、运转正常;内部器官的平衡,又能调和人的五肢五官五志,使人的身体健康、“忠信和乐”、心情愉快,最终达到“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效果。这是古人遵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对灵芝进行长期观察、探索的成果,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药物学研究灵芝的理论基础。灵芝入馔能调和食品味道。古人十分乐于享用添加灵芝的食物。《汉书·艺文志》录载的书目《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就是记录古人服饵芝菌方法的著作,《礼记·内则》记周朝王室“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三十一种食品其中就有“芝栭”。古人对灵芝入馔使食物味道甘美的原因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是灵芝以其独特的风味调和各种食品的味道。《吕氏春秋·本味篇》载:“和之美者,骆越之菌”。“骆越”古地名,今广西南部至西南部地区。古人将“菌”和“芝”视为同类,“骆越之菌”应包含“骆越”产的灵芝。

2、灵芝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增添异彩。

灵芝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许多不同的文化门类和学科都有生动的表现,这里只撷取灵芝图案美的事例来说明。

2.1灵芝云。灵芝云是一种状似灵芝的云纹,又称灵芝如意云或灵芝云。云纹作为装饰图案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多种艺术形态。隋唐时代出现了写实风格的灵芝云,到宋代如意纹与灵芝云结合产生了灵芝如意云纹。灵芝云是云纹图案应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群众最欢迎的一种,在一些代表民族文化标志图案上尤为常见。如天安门前华表大理石上雕有蟠龙和灵芝云的图案,柱顶云板由灵芝云图案构成。灵芝云还是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龙图腾不可缺少的元素。《易经》云“龙从云”,在龙图案中常常看到龙与灵芝云相伴相生。灵芝云在龙图案中起着陪衬、烘托、补充的作用,在构图上灵活多变,既可遮绕龙体,也可填补空白,既可疏散独立,也可聚合成团。灵芝云的曲线与龙的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搭配和谐、流畅、浑然一体,使构图更加充实、匀衡。

2.2灵芝如意。如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象征吉祥的民族传统工艺品,中国古代帝王、豪族、文士、僧道中人、商贾庶民都乐于手执如意。史载我国如意最早起源于商朝,最初的如意作搔痒之用,柄端作于手指之形,以示手不能至搔之可如意。如意演变为灵芝形状始于宋代,原因一是如意的手指弯曲呈半拳状与灵芝的形状相似,改变成灵芝形可增强美感;二是从朝庭到民间都崇拜灵芝,认为灵芝是瑞物,灵芝如意可以给人带来吉祥好运,心灵上得到满足愉悦。清代是如意发展的鼎盛时期,史载清宫如意最多时达十几万柄。乾隆对如意情有独钟,赏爱有加,所作玩赏如意御制诗有60多首。朝臣相争收藏如意,数量最多数和珅,犯案抄出家产被出如意4000多柄。如意还被乾隆当作国礼,馈赠属邦和外国,如朝鲜、琉球、暹罗、安南、英国等。当今我国遵循和平崛起、共创和谐世界的外交策略,灵芝如意愈加显示出其美好价值。2006年6月15日晚在上海举行庆祝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文艺晚会,帷幕拉开,一支长约一米、缀满彩灯的灵芝如意横卧舞台中间闪闪发光,十四国表演艺术家围绕如意载歌载舞,表达上合组织追求和谐、平安的意愿,展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今年6月报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东盟国家领导人赠送国礼德化瓷《国花集瑞》,型取传统灵芝如意,上綴十一国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寓意“凝聚、绽放、繁荣”,表达了中国与东盟互利合作,共享繁荣的美好愿望。

3、发挥灵芝文化对灵芝产业的推动作用

学者陈士瑜先生曾精辟地评价过灵芝文化对灵芝行业的积极影响:“由于经历过神话的渲染、方士的倡导、儒家的颂扬、医家的推崇及民间吉祥文化所赋予的魅力,为灵芝产品的开发树立了丰满的商品形象,这种潜在的心理因素也增强了消费者对商品的可接受性”。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向文化推动力的跨越,我们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力措施,团结奋斗。具体建议如下:

3.1成立全国性灵芝文化组织机构。这是创新灵芝文化、促进灵芝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应由有关部门(协会)牵头组织,企业、个人自愿参加。机构的建立有下列重要作用:

3.1.1团结广大灵芝行业从业者,集合灵芝文化资源,形成资源优势; 3.1.2加强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联络,争取行政资源的支持;

3.1.3总结各地开展灵芝文化活动经验,推广先进经验,支持地方开展活动; 3.1.4吸纳社会各界热爱灵芝文化的企业、团体、个人参加机构,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整合社会资源,共同繁荣灵芝文化;

3.1.5开展与国外和地区之间灵芝文化活动的交流与合作。

3.2大力推动灵芝文化出版事业。目前灵芝文化出版物以科技类、保健类居多,但历史类、文学类极少,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参加到灵芝文化出版事业中来,收集、创作、编释更多的灵芝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学作品出版。当前最重要的是组织编纂灵芝文化历史文献的出版,这是一项振兴灵芝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有下列的意义和作用:

3.2.1汇集灵芝文化历史文献资源,夯实灵芝行业文化底蕴;3.2.2提升灵芝行业人员文化自觉和创新智慧; 3.2.3提高灵芝文化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4推动灵芝文化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文艺演出、美术摄影、广告会展等活动。编纂出版灵芝文化历史文献不仅仅是灵芝行业的事情,而且是涉及激活一个稀珍的传统文化品种的大善事,可以争取政府有关资金的支持。

3.3推进灵芝文化旅游园区、景点的建设。灵芝文化旅游园区、景点具有空间开阔、人流量大、功能多样的特点,既有利于展示灵芝文化,又有利于展销、促销灵芝产品。园区、景点的建设要区分对象:第一类,分布在乡镇、农村的灵芝生产基地;第二类,地处城市市郊较大规模的灵芝生产基地;第三类,传统的灵芝文化旅游景点。对不同基础条件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去参与、介入或扶持,争取良好的效果和多赢的局面。适合改造为旅游园区、景点的第一、二类生产基地应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纳入“乡村旅游基地”或“文化旅游公园”建设的扶持计划。灵芝文化旅游园区、景点的建设应与培育地方旅游文化新亮点、开展群众灵芝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与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宣传中老年人保健知识相结合。对第三类景点,多属旅游部门经营管理的塔、寺、庙等文物建筑或山、水等自然环境,已具备相应的旅游设施和社会知名度,可建议充实展品内容、增加产品品种,以提高景点档次,扩大影响,增加客源。

3.4重视灵芝盆景的研究、开发、推广。灵芝盆景在我国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可见孔子时代人们把灵芝和兰花作为居家摆设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史籍有许多灵芝盆景奇闻逸事、制作方法的记载。灵芝盆景是有代表性的灵芝文化大众化产品,可以走进千家万户、办公楼、公共场所等处所,广泛传播灵芝文化信息,值得重视和大力推广。现在灵芝盆景已成为菇农致富的新门道,形成一项颇具规模的新行业,但仍有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解决:

3.4.1安全性的研究:灵芝盆景有活体的、有干体的、还有组合体的,南北四季气候条件不同,可摆放在阳台、卧室等不同位置,各种不同情况对家庭小环境、人体有无不利的影响。

3.4.2探讨建立标准体系:产品标准是质量的保证和竟争力的表现,建立灵芝盆景生产工艺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

3.4.3多渠道促销灵芝盆景:

3.4.3.1组织、鼓励支持业者积极参加各种园林盆景会展;3.4.3.2组织区域性或全国性灵芝盆景展销,组织评比,鼓励,奖励优秀产品,推出精品。

3.5大力推进灵芝大众化系列产品的开发。目前商品市场灵芝大众化产品比较缺乏,我们不但要研制灵芝的高科技产品,而且还要大力开发有高科技含量的大众化日用品和食品,大力开发灵芝茶、灵芝饮料等流行食品,大力探讨方便大众服食灵芝的方法和途径。灵芝大众化产品的推广必将为灵芝文化的传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生动的载体。灵芝文化和灵芝大众化产品的均衡发展必将促进灵芝行业的发展迈出新步伐、更上一层楼。

作者联系方式:

地址:深圳市深南中路1027号新城大厦西座17楼 邮编:518031

电话:

25986921转8030

9.对听说法的认识、实践与反思 篇九

一、听说法的原则及贯彻好这个原则应采取的措施

听说法的教学思想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关于它的原则,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莫尔坦是这样认为的:

1. 语言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出来的文字;

2. 语言是一套习惯;

3. 教语言,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

4. 语言是本族人所说的话,而不是某个人认为他们应该怎样说的话;

5. 各种语言是不同的。

中国的语言研究工作者认为,为了贯彻好这五项原则,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1.听说领先;

2.大量实践,形成习惯;

3.操练句型,打好基础;

4.限制本族语和翻译的使用;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重点。

在听说法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布朗大学特瓦德尔教授在1958年将这种方法归纳为认知、模仿、重复、变换、选择五个阶段。下面是笔者按照上述阶段的先后顺序,以人教社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为例所撰写的一篇教学案例,供同行们参考。

二、教学案例展示

Step 1:认知

(1)Say and do

授课教师先用英语与学生互致问候,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将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说句子、做动作”的活动。鉴于各组活动内容的不同,活动前,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好所需要的道具,并按照各组的先后顺序依次把下列语言材料展示在大屏幕上。

(2)Look,ask and answer

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同时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出本课单词的认知。如针对Restaurant,教师可询问:What is this?当学生无法用英语说出它的名称时,教师再告诉他们:It's a restaurant.每当出示一个新单词,教师都将按照课文主情景图的样子将图片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同时还要在每幅建筑物图片的旁边标出英文名称。

(3) Listen and look

当把所有图片贴好之后,教师再用英语告诉学生:Look!This is a map of a neighborhood.But whose neighborhood is this?Do you want to know?学生作出反应之后,教师提出本活动的要求:边看黑板边听课文录音。

(4)Ask and answer

录音放完,教师针对课文内容,用英语向学生展开提问,如Whose neighborhood is this?What's in the neighborhood?What's next to the bank?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用本课的目标语言,即There be句型和“主语+系动词+表语”这一结构的句式来回答。同时,为了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教师不但要利用课件把这些句式呈现出来,还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将There he句型单复数的不同形式讲解明白,从而让学生体会这一句型结构中主谓一致的特点。学生的语言若出现错误,教师还要及时予以纠正,并给出正确的示范。

Step 2:模仿

(1) Listen and read

教师借助电脑课件再次逐句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则边读句子边看地图内容。

(2)Look and read

学生看着教科书第22页的文字,跟着教师朗读。

Step 3:重复

(1)Read the passage in groups

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名成员朗读一段文字。

(2)Recite the passage

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让学生不断重复本课的语言材料,直到能背诵为止。

(3)Point and talk

教师把黑板上的图片去掉,然后指定2~3名学生到黑板前,边复述短文内容边重新粘贴图片。

Step 4:变换

(1)Put and talk

学生按照上述方法,更换不同的图片进行操练。

(2)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教师通过录音机放一段与课文内容难易程度相当的短文,学生根据录音内容,选出正确的单词填在短文的空白处。

Step 5:选择

(1)Draw and talk

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共同设计一幅社区地图。设计过程中,学生先要画出建筑物的图样并标明英文名称,然后将它们粘贴在相应的位置上。设计结束后,学生还要从大屏幕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中选出能描述自己地图内容的语言材料,并进行口头展示。

(2)Choose,design and talk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图片、场景和语言资源,按照自己的设计思想,亲自动手操作电脑,把课件中的物品摆放在不同地方的不同位置上。之后,再运用本课学到的句型描述图中的内容。

三、对听说法的评价

虽然听说法是一种具有雄厚理论基础的教学流派,但同其他方法一样,它既有显著的优点,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它从一开始就主张让学生确切地理解、准确地模仿、正确地表达,并提倡尽量少让学生出现错误。对于不可避免的错误,则要求教师及时纠正,以避免错误形成习惯,这些都十分适合初级阶段的教学。不仅如此,听说法最大的优点是自始至终地注重口语训练,最宝贵的贡献在于“句型训练”,最大的作用在于语言能够得到规范。

10.浅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篇十

——如何上好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关键词:自主探究 兴趣 创新能力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另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中不仅学到了大量的动手技能,而且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市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我认为,劳技课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它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融合起来,选择和设计活动的内容,既关注学生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兼顾学生长远发展,满足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丰富多彩的要求,秉持多元价值标准,因地制宜开发各类活动资源,提倡学科渗透,鼓励文理交融,体现个人、自然和社会的内在整合,既坚持整体规划,周密设计,又鼓励另辟蹊径,开放生成,在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健康发展

下面是我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看法,我认为要上好一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兴趣,一节好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开门课的作用更不容忽视。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前提,我们综合实践课的切入点是劳技课,劳技课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鼓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选择学生感兴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说《走进劳技世界》这一课,让学生欣赏教师的各类劳技作品,有钩针钩的鼠、虎、狗;也有中国结饰香包、招财蛙、猫头鹰、金鱼、官靴;还有一系列的剪纸作品、粘贴作品„„,当他们看到这些只有在商场里才能买到的工艺作品时,一个个赞叹不已,跃跃欲试。

从他们的眼睛里、行动上,能够看到了他们抑制不住的渴望、自信„„,于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展现在了他们的作业中。通过这种方式,还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过去的劳动技术课授课基本上是模式化的:引入、教师示范或录像示范、学生操作实践、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谈劳动感受、教师小结。虽有学生实践环节,但学生明显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只是机械地操作练习,不能真正体现手脑并用。鉴于此,如果课前和学生一起定课题,课上由学生先自学、自做,遇到问题先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解疑、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教师的台上示范改为台下交流,和学生同学、同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实践、去体味、去创造,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学到技术。教师成了学生的学伴,与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实践、创造,使教学过程成为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能得到很大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学生就能被成功的送上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快车道。

二、注重学生的“学”与教师“导”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自主的“学”与教师有效的“导”的关系,这是劳技课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学生自主的“学”表现为: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云贵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地研究,争取自己创造。

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以及制作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活动的指导权赋予某一学科或某一位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努力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教师要促进学生各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必须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为学生设计多种性质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的活动解决问题,感受生活,活动既要强调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过程又要强调认识和理论对活动与实践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使学生能从活动中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要领才能取得改变学习方式应有的教学目的。例如上《风筝》这一系列活动课时,教师可不再带领同学们动手制作了,而是分阶段进行教学尝试:1.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让学生们去逛小商品批发市场,让他们通过看、做、问等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2.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自己想做的风筝、做调查表等活动让同学们动口交流心得,进行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3.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根据重点再指导他们动脑进行深人研究。4.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教师在演练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学生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成功地体验快乐。5.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放风筝”大赛,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因为实践课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提倡亲历亲为,鼓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这种过程性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实现过程学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也就是说,要实现过程性学习,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选择活动主题。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现在夏天来了,苍蝇越来越多,影响学生的学习,必须用一种方法来消灭它,如在教学《做蝇拍》时,课的伊始,教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用的苍蝇拍,可让学生消灭几只苍蝇,使学生蠢蠢欲试、情绪高涨。在讲授演示时,可以说:“同学们,用你们的火眼金睛看清老师的每一步,你就可以消灭更多的苍蝇,成为灭蝇战士。”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器官,通过听讲,观看板书,观察示范操作学好新知,为实践和创造打好基础。

可见,劳技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发生在狭隘的课堂空间中,而是发生在广阔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和自我世界。我们在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也要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能够真正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发展的研究课题。

以上几点是我对劳技课的浅显认识。另外,我认为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中不仅能学到大量的动手技能,而且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创新意识的激励在学科课上教师一般按教材体例讲解,学生则被动听课,内容有局限,形式单调,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仍然是看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技能,并以此作为目标;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尽量让孩子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很难主动探索和有所创造,劳技课具有实践、生成等特点,注重实践中探索,所以也就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实践证明,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建创造性环境。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创新意识是在触发学生的思维,利用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各科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迸发出新的认识、新的设想。评价就是对学生个体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在这里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过程是价值判断是否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反馈性的主要变量。研究性学习所谓“创作”,是指个人或合作小组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一种观念和行为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非常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它体现了学生人生中的“首创”历史和探索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创新活动的基础很多在于科技活动,所以利用现有条件,给与学生一些任务,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是在追求某种活动目标时比胜负、争高低的。竞争心理可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比如:给学生限定的材料进行小小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一次活动中,给学生,一块硬纸板,两根竹片,一把剪刀,一个锥子,看看哪组做的蝇拍拍的苍蝇最多,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所以学生兴趣浓厚,开始学生认为很简单,没什么,可做起来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比如:有的小组忘了打眼,捉不住几只苍蝇,所以在制作中把所有的东西都添加上去,但经过实验,发现不行。还有的小组扎的不结实,结果使用中弄坏了,不实用,学生就这样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边设计边改造边实验,制作出质量好的拍子。创新意识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所以说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参与性”,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发现,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学生任意选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选择“做什么”和“怎样做”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劳技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样也起着这样的作用。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就要不断研究怎样上好劳技课。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2007年秋季远程研修学员作业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 陈龙安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庄 重 手巧、心灵源于我的实践课„„„„„„„„„„„„杨淑霞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如何上好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乡镇:南沙河镇 学校:崔庄小学 姓名:刘锋

11.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篇十一

以学为主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重教轻学、以教代学的倾向, 将教学追求的目标最终落实在学生身上。教是外因, 学是内因, 教与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但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想确立以学为主的思想,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处理信息的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进行充分的智力劳动, 让他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活动。只有发挥好以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作用, 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其自学能力也才会得到真正提高。

二、落实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喜欢学英语的学生很多, 但学有成就的人却不多,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持之以恒。因此, 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使之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制定明确的自学目标, 确定适当的自学材料。

学生应该清楚自己的能力, 如果自己的学习属于暂时落后的情况, 自学材料应选定课本为宜;如果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上领先, 还想进一步提高, 那么应选程度略高于课本的材料为宜, 并注意所选材料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 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做好预习, 并充分利用音标、录音带等抓住初次学习新知识的兴奋感, 从音、形、义三方面全面掌握, 在文中理解大意, 自我检测对单词及课文的理解程度, 同时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 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加学习活动。

3. 积极创造语言环境, 坚持英语实践活动。

英语课每周只有几节课, 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外语环境, 使学生主动参加英语实践活动。平时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条件多听 (原版录音带、英语广播、英语歌等) 、多看 (电视英语节目、英语电影、VCD等) 、多读 (交际对话、唱歌、表演、游戏、与外国朋友通信等) 。在看、听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英语语感及理解能力;在读的过程中逐步巩固、积累单词及语法知识;在实践中不断运用, 这是形成能力的重要保证。

4. 学会正确使用工具书。

学习英语, 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 如英汉词典、汉英词典、双解词典等等, 这些工具书是不可或缺的, 有疑难可随时查阅;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 并加以总结归纳, 使之成为学生手中第二部“工具书”。

5. 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必须

做到: (1) 熟练拼读和记忆单词。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外语环境, 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是指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如听录音要在完整的语句中听, 不要将句子分割开, 一个一个单词孤立地听。再如学习单词, 不要忽略单词中的语音, 遇到生词时, 先试着自己划分音节, 按拼读规则读一读, 然后再查字典找中文解释, 联系上下文或看插图猜猜词意。在字典中查到这个单词时, 也不要看到第一个释义就拿来用, 要多看几行, 多看例句, 注意积累英语的习惯表达方法。 (2) 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包括词法和句法, 使学生通过交际、情景会话、阅读材料来达到融会贯通、自主运用的目的。 (3) 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不能仅仅依靠教科书上仅有的几篇课文, 这就要求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扩大泛读范围。 (4) 逐步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学生从原来的“点式”阅读逐步提高到一次扫描一句或几句的“线式”甚至“片式”阅读上来, 并把扫描的信息迅速传达到大脑, 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掌握好英语词语搭配及句型结构。

三、加强良好学法指导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这是导致部分教师教学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 教学目标不能只盯在眼前的学生“学会”, 而是要放眼他们将来“会学”。我的做法如下:

1. 预习方法指导。

课前预习就是寻“疑”, 因此, 学习新知之前,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要求, 借助于工具书、生词表, 有的放矢地研读对话或短文, 初步了解将要学的基本内容, 记录预习中的疑难词组、句型结构等问题, 以此来产生求知欲望。

例如, 在教学Lesson 43, Part 1 (JEFC Book 2) 时, 学生通过预习:A.Is watching TV too much good or bad for your health?B I think it’s bad.…找到疑难点, 如be good for与be good at的用法区别在哪里?通过课堂上教室的点拨, 学生不仅能正确区分be good for与be good at的用法, 还能准确运用be good for和be bad for造句。新课内容经过预习, 学生学起来轻松。更大的收益是长期坚持下去, 有助于学生养成勤动手查资料、勤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及自学能力。

2. 听课方法指导。

所谓“听课”, 并不只是在课堂上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而是能使学生充分调动一切感官, 养成心、眼、耳、口、手并用听课习惯。

3. 复习方法指导。

英语学习要战胜“遗忘”, 就不能忽视强化学习, 即复习。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既能巩固知识, 又可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信心。

上一篇:六年级描写课堂的作文500字:课堂上的精彩下一篇:校园便利店营销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