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小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2024-07-2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小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10篇)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小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篇一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 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小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篇二

一、生字词:

轻盈 汹涌 哥嫂 趁机 发誓 衰老 悲哀

二、重点字音

tiāo 挑选

bāo 剥皮 挑

tiǎo 挑战

剥削

二、重点字音

zhēng 挣扎

包扎

zhā

驻扎

zhèng 挣钱

zhà

挣扎

三、填空

1、要想又快又好地复述课文,就得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用下列词组来编列这篇课文的复述提纲:名字由来——老牛指点——树林相识——幸福生活——王母强拆——鹊桥相会。这样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2、《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3、《牛郎织女》和《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被称为四大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一般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4、人物素描:

牛郎——心地善良、勤劳能干、重情义,向往美好生活。织女——美丽善良,心灵手巧,向往美好的生活。老牛——知恩图报,善解人意,勤劳。

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残暴专制,无情无义。

5、《牛郎织女》中的两位主人翁深受人们的同情,大家希望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正如苏轼的一首词中写道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关于牛郎织女的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14、安塞腰鼓

一、重点字形:

高粱 桥梁 骤雨 酸枣 搏击 战栗 磅礴 蓦然

二、重点字音

茂腾腾(téng)

高粱(liáng)旋风(xuàn)

亢奋(kàng)蓦然(mò)

衣着(zhuó)

旋转(xuán)

三、填空

1、《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台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课文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的顺序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句话中的“好”体现在: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3、“一声渺远的鸡啼”表现了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2、书后习题4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4次,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好;②这样写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与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五、写作特色

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自然风光: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4、华山自古一条道。土特产:

1、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民风名俗:

2、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天气变化: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鱼鳞云,地上雨淋淋。农业生产: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当家方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磨刀不误砍柴工。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无事不登三宝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戏曲谚语和成语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生旦净丑

喜闻乐见

粉墨登场

锣鼓喧天

唱念做打

有板有眼

余音绕梁

字正腔圆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生旦净丑:生:小生;旦:花旦;净:花脸;丑:小丑。喜闻乐见:闻:听见;见:看见。锣鼓喧天:喧:声音大。

唱念做打:唱:唱功;做:做功,表演。念:音乐性念白。打:武功。

惟妙惟肖:肖:相似,像。感人肺腑:内心深处

在遇到被别人误会向他解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小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篇三

6年级:主备者:马国霖备课时间:10-9-3

周次 3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6页的例5,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四第6~10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一个长方体纸盒,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业 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完成练习四第7题

4、完成练习四第8题

5、完成练习四第9题

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小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篇四

一、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一般都是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这样做是蛮好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面、棱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为此,我是用刀切萝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面、棱的。我先在萝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近似长方形)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且及时地把这个面抽象出来画到黑板上,指出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相交于刚才切成的面再切一刀,两面相交处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指出这叫棱,棱在两面相交处。然后提出,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该怎样切?学生们先相互说,然后指名学生教我切,边切边问,切完了让学生说说切成的长方体与你手中的长方体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归纳出特征。当学生已经从实物中找出长方体的特征后,再从图形中找出特征。我让学生回忆,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我们知道最多能看到长方体几个面,把刚才切的长方体的三个面画出来,还有三个面看不见可以用虚线勾勒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长方形,感知平面与立体的不同,也很好地理解了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这个认识特征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直观,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的。

二、表面积的计算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有很多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我们的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了起来。例如,要计算制作长方体纸箱需要多少材料、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木板面积等;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先要从这些物体的应用了解其特征,再根据特征计算出面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对周围的事和物很少关注,即使关注了也缺乏亲身体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把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做成一个模型。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

三、体积和容积大小的建立要有一个参照物

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就布置学生做棱长是一厘米和棱长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在课堂中学习了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概念后,要学生闭起眼睛把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装进脑子里,直到闭着眼睛能用口讲述用手比划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为止,等学生初步建立起这两个单位的大小后,再学习一立方米,揭示一立方米的大小后,在墙角我用米尺搭起了一立方米,并且让学生进去站站,数一数能站几位同学,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一立方米是蛮大的,接着我又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模型,将三个单位进行比较,再一次感知三个单位大小的悬殊,脑子里有了这三个单位的模型,在判断物体大小时,学生就会用它们作为参照物,估计出物体的体积大约有多大,也为学习体积单位的进率做好伏笔。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建立比体积单位还要难,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这可能升和毫升常用于液体的缘故吧,液体是流动的,不象固体那样不变形,也就很难找到一个模型来作为参照物。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升和毫升时,仍然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作为模型。当揭示升和毫升后,让学生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两个模型,假如我们做的一立方厘米的盒子不漏水,装满水就是一毫升,一立方分米装满水就是一升。接着让学生用这两个单位作为参照物猜一猜,并且把猜的数据写下来,便于比较,我用量筒验证,这个环节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学生提供各种容器,一开始学生猜的正确率较低,几次后正确率明显提高。每次猜后,我都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水去比一比。培养学生用参照物判断物体体积或容积的大小的思维方式。

5.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听课小结 篇五

在这次市级展示活动中听了三节课,一节是《可能性》、一节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节是《比的认识》。可以说是感受很深,收获颇多。三位教师对教材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以说是各具特色,有许多值得我借鉴、思考的地方。纵观这三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能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出发,让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用鲜活的生活实例来诠释抽象的概念,组织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如在《比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在课始出示三幅不同比例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哪幅照片最美观?里面是否蕴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在《可能性》一课中教师都从学生感兴趣话题入手,根据国球提出“怎样开始比赛最公平?”“你选择哪个超市来进行购物”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中对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判断。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再开发

尽管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开发,深入挖掘。比如比、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挖掘这些课程资源,使之成为丰富的“学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三位教师都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在《比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对“试一试”中的题目进行了合理编排,增加了估计这一内容。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任课教师不约而同地对习题中下载文件一题重新设计,化静为动,除了解决了原有问题外还非常自然地解决了其他的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中还设计了许多和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信息,还安排了交流收集到的替换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意义。这样做将数学和生活集中在同一平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替换,感受到替换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三、真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小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篇六

《长方体和正方体》

新乡市第一实验学校 周云霄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现将本单元中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例:如果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出现特殊情况(没有底面、没有上面、只围四周),学生在计算时困难更大,正方体表面积特殊情况的计算相对容易一些,只需理解需要求出几个面的面积即可。

2.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单位。

这类题目不仅需要学生理解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含义,还要学生建立1cm、1dm、1m的表象,并与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建立联系。

3.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难点,这需要学生熟知不同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之间相互换算的方法。在单位换算中,形如8.05 m =()m()dm,1 dm5cm=()dm,更需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以及专项练习。32

323

4.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般采用排水法,使用排水法求物体的体积时变化形式多样,例如:容器中注满水或没有注满水、容器是否能完全淹没到水中,都需要学生充分观察分析题意。

姬冠珍已阅张永万已阅李治佳已阅

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小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篇七

9、例10和练一练,第56~57页练习九第5~8题。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填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3÷18=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9 比的基本性质。(1)学生填表

(2)体温: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 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10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 : 18(2)(3)1.8 : 0.09(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2)化简(2)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4)化简(3)1.8 :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师:把55页练一练第1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独立化简,指名板演。

追问:分数比化简,可以怎样变成整数比?小数比化简呢? 3.做练习九第5题

指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选择 1、1千米∶20千米=()

(1)1∶20(2)1000∶20(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1)20∶21(2)21∶20(3)7∶10

5、练习九第7题

6、完成练习九第8题

四、课堂小结

8.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 篇八

1、什么是数对?

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数对的作用: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2、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先找观测点;(2)、再定方向(看方向夹角的度数);(3)、最后确定距离(看比例尺)。

描绘路线图的关键是选好观测点,建立方向标,确定方向和路程。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两地的位置具有相对性在叙述两地的位置关系时,观测点不同,叙述的方向正好相反,而度数和距离正好相等。

相对位置:东--西;南--北;南偏东--北偏西。

分数的除法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1、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倒数。

2、除法转化成乘法时,被除数一定不能变,“÷”变成“×”,除数变成它的倒数。

3、分数除法算式中出现小数、带分数时要先化成分数、假分数再计算。

4、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①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a÷b=c 当b>1时,c

②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a÷b=c 当b<1时,c>a (a≠0 b≠0)

③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被除数:a÷b=c 当b=1时,c=a

三、分数除法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用梯等式计算,等号写在第一个数字的左下角。

2、运算顺序:

①连除: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或者先把所有除法转化成乘法再计算;或者依据“除以几个数,等于乘上这几个数的积”的简便方法计算。加、减法为一级运算,乘、除法为二级运算。

②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

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小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篇九

一、选择。

1.甲×35 =乙×,那么()A、甲>乙B、甲<乙C、甲=乙8 8

2.3吨的1111和5吨的相比()。A 3吨的重; B 5吨的;重 C 同样重5 5 3 3

3.一杯糖水,糖和水的比是1:16,喝掉1后,糖和水的比是()2

A 1:8B1:16C 1:32D无法比较

4.七(2)班有20名男生,25名女生。下面那个是错误的()A男生占全班的44B女生与男生的比是5:4C女生占男生的9 5

二、解决问题:

1、公园里柳树和杨树的棵数比是5∶3,柳树和杨树共40棵,柳树和杨树各有多少棵?

2、把300个苹果按4∶5∶6分给幼儿园的小、中、大三个班。小班、中班、大班各分得

多少个苹果?

3、戴尔电脑现在的售价比原来降低了1,正好降低了1000元,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7

34,第二个月修了全长的,第二4 5

4、一个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个月修了全长的个月比第一个月多修12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5、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配制而成,要配制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

千克?

6、希望小学植了90棵树,其中23是六年级植的,是五年级植的。两个年级一共植5 10

树多少棵?(必须列综合算式解决)

7、一杯糖水100克,其中糖与糖水的比1:20。如果再放入4克糖,那么,这时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10.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知识点上册 篇十

生字组词:

莹:晶莹 莹洁 莹白 绿莹莹

裹:缠裹 包裹 裹腿 裹足不前 银妆素裹

篮:花篮 摇篮 网篮 竹篮 篮子

蔼:和蔼 蔼然 蔼蔼 和蔼可亲

资:投资 资源 资助 资格 论资排辈

慷:慷慨 慷慨陈词 慷慨解囊 慷慨激昂

慨:慷慨 愤慨 慨叹 感慨 慨然相赠

贡:贡献 贡奉 朝贡 贡品 进贡

滥:滥用 泛滥 宁缺毋滥 滥竽充数

基:基地 基础 基石 基本 基于 墙基

睹:耳闻 目睹 有目共睹 睹物思人

多音字:

空:kōng空话 kòng空地

供:gōng供应 gòng供品

形近字:

莹(晶莹) 营(营业)

裹(包裹) 褒(褒奖)

篮(花篮) 蓝(蓝色)

资(资助) 姿(姿态)

慨(慷慨) 概(概括)

睹(目睹) 赌(打赌)

词语解释:

遨游:漫游;游历。

晶莹:光亮而透明。

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多含贬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枯竭:(水源)干涸;断绝。

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造句: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六年级语文知识点

《浪淘沙》知识点

鉴赏

1、诗的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特点。“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黄河的蜿蜒曲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2、后两句借用牛郎与织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一直到牛郎织女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豪迈气概。

课文主题:

《浪淘沙》通过描写黄河大浪淘沙之势,并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

《江南春》知识点

鉴赏

1、一、二句写的是晴天的景色。首句展现了江南色彩斑斓的自然风光;次句描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在和风中招展。

2、三、四句写的是雨天的景色。南朝遗留下来的许多寺院,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给江南的春天增添朦胧迷离的色彩。“南朝”二字给这隔画面增添了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指,不是实指,意在突出寺院之多。

课文主题:

《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不仅有清新、明媚的自然风光,更具悠远的历史色彩,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书湖阴先生壁》知识点

鉴赏

1、前两句从“净无苔”和“花木成畦”,来赞美杨家庭院的洁净清幽,暗示庭院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2、后两句诗人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环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课文主题: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庭院的清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年级语文复习方法技巧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基础知识的复习是最繁琐的。内容多,量大。因此我采用了两步制。将知识分层次复习。简单的要学生在家里完成复习,教师抽查。如字.词的复习。

每天要求学生安排一定的复习时间,教师通过告诉学生第二天抽查的内容,掌握学生每天的复习量,并要求学生结成复习小组,互相督促,当天的复习任务必须当天完成,形成生生互动的良好模式。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复习方法

词语的理解我放到课文复习中去,并要求学生上学必须带字典,不懂,不能先问,要自己查,小组商议,讨论,直至弄懂,不能留尾巴。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效果极好。在

此同时,我不失时机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语,让学生分析理解,既增长了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基础知识中比较复杂的是语法知识。小学不要求教师明确地讲授各种语法知识,只要求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

如:关联词语的使用,比喻、排比、拟人、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都是很笼统地描述。因此学生记忆不深刻,问题比较多,如果单纯靠老师讲,有些问题就会错过。于是我采用课堂上将课本上的相关例句引导学生分析,掌握方法。

课下要学生分组,利用手头的复习资料查找相关的题目,并进行分类。课堂上,变老师问而学生问,而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的质疑,采用抓重点难点的方法复习,讲解。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布置相应的练习。

这样复习渐渐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而教师则处于一个辅导的地位。逐步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复习心态中,提高了复习效率。而对于标点、修改病句、扩句等练习,我放在了阅读部分进行。

二.阅读理解部分的复习与作文练习相结合

阅读理解部分的复习包含课文的理解,段 篇章的分析。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再一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理出每篇课文的重点知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手抄报或出试卷的方式把课文的基础知识、重点片断及需要理解的句子进行归纳总结。

在此基础上把重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品词析句,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运用。在课外阅读练习时,我将阅读训练和作文练习同时进行。先将文章分类,叙事的、借物抒情的、写景的等。而后进行分析文章基本技巧的训练,先进行小的段落分析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注意的是,首先要求学生在读通文章的前提下(也就是将文中的字、词的含义弄懂),再去进行分析。在分析段落的同时,让学生将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尝试写一些小片段,成功率比较高。而在修改的过程中,又进行标点、修改病句及扩句的练习。

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分析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使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然后进行 篇章的分析练习就简单多了。在阅读训练中,根据学生手中有许多复习资料这一有利条件,我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己准备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根据文章类型、内容出题,并给出正确答案。

再经由教师审核,组与组之间交流,这样一个班十个学习小组,十套题出来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时发生争议,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一般都采取肯定的态度。课堂上解决不了的,就采取先挂起来,课下取经的方式解决,争取不留尾巴。

上一篇:难忘的运动会观后感600字作文下一篇:游西湖记作文800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