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2024-10-16

《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18篇)

1.《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一

《草原上》教学反思

在我执教了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册《草原上》一课之后,我更深地理解了音乐课堂中的“有效”二字,虽然是短短的四十分钟,却使我受益非浅。

这堂课中我有两点收获:

首先,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而是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吹、奏来感受音的时间长短,在无形中接受了这个感知后,然后再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知道长短音的基本概念。

再是做到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因为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因此学生们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同时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2.《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二

一路自驾, 穿越大兴安岭的林海, 自莫尔道嘎起, 森林与草原两种景观便开始交替出现、平缓过渡, 直到恩和, 辽阔的草原慢慢浮现在视线当中。草原给了呼伦贝尔不羁的气质, 而自兴安岭延伸而来的原始森林则让它多了些苍劲桀骜。呼伦湖和贝尔湖等数百湖泊如明珠镶嵌, 3000多条河流蜿蜒成湿地, 又让这大气中多了些塞上江南般的婉约。它们静静地固守着最原始的生态平衡, 风光旖旎、水草丰美, 只一瞥, 你就会爱上这幅宁静安逸的画卷。

莫尔道嘎·俯拾皆是的绝美秋景

从森林到草原, 莫尔道嘎是不可错过的一站。我眼中的莫尔道嘎是彩色的, 地处过渡带让它兼有各种丰富植被, 秋天在这里就可以感受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层林尽染。

停驻在莫尔道嘎小镇, 选一个天气好的清晨, 就可以向莫尔道嘎森林公园进发了。它是我国最后一片寒温带原始森林, 时值深秋, 落叶松、白桦将山脉装点成暖黄色, 激流河映衬出云卷云舒, 浮木漂流其间, 静谧的蓝色与北国之秋特有的耀眼金色形成恰到好处的冷暖平衡。如果想一窥这片原始森林的深邃辽阔, 不妨登上白鹿岛, 选一个高地, 便可发现一片金灿灿中激流河环绕着两个修长的小岛呈环形流过, 转而注入额尔古纳河, 山水相依的气魄尽收眼底。

我们在莫尔道嘎的旅程并没有随大流进入景区。沿着景区外的山路缓缓而行, 你会发现好风景俯拾即是, 完全原生态、没有开发痕迹的自然美景反而更让人心醉。每走几步就会有惊艳得让人挪不动步子的美景让你只想用快门拼命记录。也许不经意间, 彩色秋叶掩映下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小木屋就跃入眼帘, 或是在河边邂逅波光流动中梦幻的黄叶, 在海绵般松软的林间草径寻找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与小浆果——壮阔的大风景之外, 这些小细节又为莫尔道嘎平添了细碎的温柔情调。

细想之下, 莫尔道嘎的迷人之处远不止它的美景。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城市、习惯了喧嚣的游人, 它更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质朴情怀。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吧:走在林海之间, 抬起头便是蓝天被树干分割的斑驳陆离, 阳光只作几缕金线投射而下, 耳边传来风经过森林带起的阵阵松涛, 久违的新鲜空气浸润你的每一个细胞。这样沁凉怡人的气息总可以让沉重的身体一秒钟就苏醒, 所谓的天然氧吧和森林浴, 也不过如此了吧。

在莫尔道嘎旅程中的黄昏也没有辜负我对它的喜爱。太阳即将落山, 火烧云绽放出最后的耀眼光芒, 云层翻滚间仿佛火焰一般耀红了山。呼伦贝尔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你永远不知道波谲云诡中下一秒会变幻成什么天气。也许前一分钟你的车还行进在万丈赤金倾泻而下的阳光里, 下一分钟就驶进暴雨倾盆的乌云中, 说不定什么时候, 视线里又会惊艳地跃出一道彩虹。

恩和·温柔宁静的边陲小镇

如果说莫尔道嘎还有森林的影子, 那恩和就开始进入真正的草原。与在莫尔道嘎需要自驾或租车旅行不同, 恩和更适合停下脚步小住数日, 放慢节奏享受草原上的悠闲时光。

对恩和的第一印象, 就是沿着窄窄的村路错落而立的一个个小院落。因为地处北方边陲, 这里成为了俄罗斯后裔的聚居地, 镇子里2000多人口, 有近60%的俄罗斯血统。这也让这座小镇充满了精致的异国情调和特有的浪漫风情。所有的房屋都用原木建成, 门窗被热爱生活的主人刷成各种明快的色彩, 门口有木栅栏围起的小小花园, 各种你不曾见过的紫色、蓝色花朵在阳光下盛绽, 偶尔能遇见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大妈在暖洋洋的午后坐在庭院里侍弄花草。这样的欧式风格里又混搭了些许田园气息, 一瞬间竟会心生感叹——这简直就是草原上的鼓浪屿!

恩和小镇算得上小家碧玉, 步行就可以将它走个大概。但它身后又是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秋天的呼伦贝尔已经被染成了金黄色, 不再有夏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繁茂, 却因温暖的色彩而有着别样摄人心魄的美。站在草原上, 大团大团的云朵在极明媚的阳光下流动, 投射出明暗更替的影子。牛羊从你身边优哉优哉地经过, 偶尔几匹骏马飞驰扬起尘土。而其中最多的, 便是黑白相间的奶牛了。恩和可以说是个被奶牛包围的小镇, 哪怕在居民的小院旁, 你也可以碰见街上自在穿梭的牛群, “哞哞”地经过身边时偶尔朝你瞥一下, 在它们眼里, 人类似乎只被当作空气。

每天清晨与黄昏, 牧牛人都会赶着这群奶牛去小镇旁草原上的哈乌尔河饮水。河水静静地倒映着树影缤纷, 各色奶牛排着队走上草甸, 沐浴在暖色的光影中, 颇有几分油画的感觉。河边植被的颜色在秋天丰富到了极致。金色的高树、红色的叶脉、青色的河边草, 简直是天然的调色盘。如果遇上灿烂的晚霞, 火烧云绚烂的色彩在平静的河面中形成绝美的倒影, 更是大自然的神来一笔。

除了体味这里的风景, 更可以与当地热情好客的俄罗斯族人聊聊天。他们金发碧眼却操一口地道的东北音, 不过, 名字和生活习惯仍然保留着俄罗斯的韵味。小镇里每走几步就会遇见香气四溢的列巴房, 俄罗斯族的女主人总是很友善, 买列巴的时候跟她们攀谈几句, 一旦话匣子打开, 就会毫无保留地跟你讲述她们搬迁与融入这里的故事。所谓“列巴”, 在俄语中是面包的意思, 由俄罗斯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它用白桦枝烧成的炭烤制, 做出的列巴总带有白桦树特有的淡淡清香。金黄酥脆的焦壳咬开便是融入了奶皮子的面包。虽然不比城里的面包精致, 但趁热吃时外酥内软也有别样风味。尤其是在表面涂上一层大兴安岭盛产的蓝莓酱, 诱人的香甜更让人不能忘怀。除了列巴, 来恩和不得不吃的还有蓝莓冰淇淋。恩和因为原生态保留完好, 成为了不少大品牌奶制品的奶源地。细心的当地人会从森林里亲自采来蓝莓, 配上自产的新鲜牛奶做成冰淇林, 甜美温软的口感滋润着味蕾, 回想起来简直是恩和最美妙的记忆。

3.音乐中的草原 篇三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长调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素有“逐水草而迁徙”之称的蒙古族是一个勇敢、英武、热爱艺术的民族,民间歌曲是其传统音乐中最丰富、流传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体裁多样,有牧歌、叙事歌、风俗歌、婚礼歌、劳动歌、狩猎歌等。按音乐特点又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其中长调在蒙古族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上演唱。

长调称“乌尔汀哆”,也叫做“乌日图音道”,是蒙古族民歌中最有特色的一种体裁形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是我国音乐文化史册中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据长调歌手拉苏荣考证,长调的产生距今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当两军列阵之时,各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群起,其声颇可悦耳。弹唱久之,迄于鸣鼓之时,两军战争乃起。”由此可见,长调在成吉思汗时期就作为勇士们的战歌,伴随着蒙古铁骑风靡整个欧亚大陆。“乌日图”是汉语中“长”的含义,“道”则为歌。作为称谓和概念的定义是与它产生的背景息息相关的,它是在游牧生活和信奉“长生天”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和环境下生长、定型并构成具有民族个性的音乐风格的。直到今天,人们对长调的看法依然是传唱在以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巴尔虎和阿拉普盟等地区风格为主的悠长辽阔的歌曲。

首先,与其他民歌相比,从音乐的构成和演唱技巧等方面,长调具有其他民歌所不具有的一些典型特征:

1.速度缓慢自由,气息宽广辽阔;2.节拍自由;3.旋律节奏无重复性,无均分性;4.句法自由,无严格的对称性,总体结构为非方整性;5.曲式规模庞大,音域宽广;6.腔长字疏,多用延长简单的衬词来渲染情绪;7.有特定的音色和演唱技巧,“诺格拉”(1)是长调所独有的特征;8.宁静含蓄的意境也是长调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这些典型特征为确定一首歌曲是否为长调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照意义,同时也使长调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和认知越来越清晰。

其次,长调的旋律和歌词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

1.长调的旋律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通过艺术提炼,用音乐的语言来创作出生动的情感形象。在长调的旋律形式中,自由节拍曲折起伏变化,跳进与级进音程的有机结合,长、短节奏的对比,自由庞大旋律结构,都向我们展示出蓝天绿茵、雄鹰骏马、山川河流等大草原的自然风光与蒙古人的情感和精神,从悠扬宽广的歌声中我们感受的是雄壮、抒情、和谐的旋律及深沉的幻想。

2.作为对旋律形式的支持和烘托,长调的歌词极具特色,它不光遵循着蒙古诗歌的格律,包括谐头声(2)开始的节奏、语音和语义在行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具有平衡和连接作用的无词义音节(3),还包含着游牧民族的全部生活经历与情感的写照。“爱”是长调民歌的根本主题,但由于蒙古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性,他们对于爱的表达自然无法雷同。在众多的长调歌曲中,歌词所表达的“爱”之情感大致有三种:一是自然之爱。众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把自己的生存命运和自然紧密相连,尤其对于“逐水而迁徙”民族来说,蒙古人爱自然就是爱民族、爱自己的精神体现之一。二是牲灵之爱。对于草原这样一个天然的环境,任何与之相适应的生命物种都对游牧民族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特别是骏马,它是蒙古族人是最忠实可靠且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对于骏马的颂扬和宠爱似乎是其他动物无法抗衡的。蒙古族人民赋予骏马以洒脱的英姿、英雄的性格、漂亮的外形,甚至人物化的情感表现,并移情于自我情感的抒发,这些无不显示着骏马对于蒙古人的特殊意义。三是人性之爱。万物之灵的“人”是爱表达的直接倾述者和倾听者。蒙古民族历史都有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人性之爱当以母爱为主,歌颂伟大的母爱是长调民歌的永恒主题。

第三,在人们所熟知的乌日图音道为长调的体裁外,由它还衍生出其他的几种有特色的形式。

例如“图日勒格”——它在蒙古语的原意为“产生、出现或搀插”,后引申发展成音乐中的“伴唱、唱和”。图日勒格拓宽和丰富了乌日图音道的表现手段,以高亢气息和舒缓的节奏表现出它的艺术特色。这种形式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对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另外还有“潮尔音道”也是蒙古长调牧歌中的一种,这是二声部合唱的形式。上声部由一人演唱牧歌旋律,下声部由其他人唱持续音衬托旋律,当歌曲结束时,众人齐唱较为固定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离调的结束。这种结束又被称为“图日勒格”。潮尔音道的歌词多为歌颂大自然壮丽景色,风格庄重严肃,演唱时常带有宗教般的气氛。

“潮林都”,也称潮林通,这是蒙古民族的一种男性长调歌手担任主旋律,低声部为辅的二声部民歌体裁。这种民歌意境深邃,特别是低声部潮儿的持续低音的演唱与高声部飘扬辽阔的悠长旋律给人一种遥远飘渺之感。

以上对长调的风格体裁、旋律和歌词特点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介绍。由于长调是蒙古族的一种特殊演唱形式,演唱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完美地演绎,其中精湛的呼吸控制能力是基础,此基本技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还有“诺古拉”的演唱,也是通过调节声带和咽壁、软腭、舌等身体器官而获得的。这种明亮、透彻、结实并具有高频共鸣的声音也是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鲜明特点之一。而这些技巧多来自于民间艺术家多年的造诣,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离世,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种民间艺术,也日益被提上日程。

(一)当前长调发展面临的现状

首先,长调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在艺术上的反映,是草原的辽阔无垠造就了这种音乐形态。但随着社会逐渐经济化市场化,大批的牧民从蒙古包搬迁到附近的小城镇,原来逐水放牧而居的生活方式日趋城市化,长调民歌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正在慢慢地失去。因为“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离开草原是找不到长调感受的,如果只有坐在沙发上的感觉而没有骑在马背上的感觉,是体会不到长调意境的”,这发自于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拉苏荣的感慨,不正说明人们开始意识到长调的原生环境正在日益消亡吗?如果不及时采取抢救和有效的保护措施,长调只可能随着文明的演进而走向自然消亡。

nlc202309031157

其次,长调是通过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的,而现在内蒙古著名的长调演唱艺人和流派代表人物都已相继离去或者年事已高。如果不能延续或传承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长调民歌的保护和发展也必然受到危及。例如民间著名长调歌王哈扎布——一名长调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曾培养了拉苏荣、胡松华、德德玛等著名的歌唱家。他创造性地发展了长调的演唱方法,将其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为长调歌曲唱法走向系统化、创立独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声乐学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由于文革的破坏,毁掉了他毕生精心编著的380首长调曲谱和积累了数人高的唱片。这些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流失令人痛心疾首。

作为草原上的民歌,长调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堪称蒙古音乐的“活化石”的口传文化,我们真心希望它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能在申报世界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取得成功,从而促进对它的传承与保护。

(二)继承和发展长调应采取的措施

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民族艺术的价值和珍贵时候,内蒙古自治区在长调民歌的继承发展和保护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如组织演唱比赛、举办全国性的长调民歌专题研讨会、在艺术院校开展长调民歌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等。目前,长调已被申请作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国家有关部门也组织了专家对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长调民歌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录音、记谱和翻译工作。1992年长调民歌作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出版。同时,人们也呼吁应尽快建立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包括在内蒙古草原建立长调民歌的人文环境瓮中保护区,保护和建立一定数量的长调民歌原生生活环境。

另外,一些专业音乐院校也纷纷举办蒙古族长调演唱班,通过邀请著名的长调演唱艺人和大师来挽救和传承我国的民族艺术。同时它们也加强了对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科学研究和理性总结,使人们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过,对这种源于民间唱法的长调专业音乐院校也必须加强其演唱教学的理论性研究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我国培养一批精通蒙古族歌唱艺术的民族声乐教学队伍提供可能性。

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长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那么我就以喜爱长调的人论述他们心中的长调来结束此文吧!“可以不懂蒙语,却无法不为蒙古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闭上眼睛,一种天老地荒,苍苍茫茫的情绪袭上我心……,不觉泪涌眼眶。”

参考文献:

[1]斯仁那达米德.何为长调[J].民族论坛,1999(3).

[2]宫日格玛.关于“长调”的旋律形式与表现特征[].内蒙古艺术,1998(2).

[3]吴彩霞.浅析蒙古族民歌——长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4]通拉嘎.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调查报告[J].音乐研究,2003(9).

[5]任彦宾.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迫在眉睫[N].中国青年报,2003-04-19.

[6]肖梅.长调为谁而歌[J].中国音乐,1999(4).

[7]李世相.缘爱为本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特色[J].内蒙古艺术,2003(1)

[8]周国玉,红梅.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探析[J].中国音乐,2003(2).

[9]潮鲁.长调牧歌对交响诗《额尔古纳之歌》主题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2(1)

4.《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是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于192

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结业时的作品,这首词曲优美、热情歌颂草原新生活的抒情歌曲很受群众欢迎。

这首歌共四段歌词,第段歌词都由四句组成,作者描绘出了一幅覃原美景—蓝天、白云、……作者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歌曲为单乐段结构,上下两句基本上保持着相同的节奏,乐句的中间部分略有变化。上句(第1-8小节)由两个乐节组成,下句也由两个乐节组成,但一气呵成。

上句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第一乐节

下句

第二乐节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第一乐节

第二乐节

在旋律上采用五声羽调式写成。对上下两句的结音均用了调式主音—羽音。情绪变化也是鲜明的,歌曲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感情上给人以开阔、明朗的鲜明印象。

二、学习目标:、通过学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教唱歌曲,培养学生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或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的能力。

3、回忆民歌的体裁和形式。

4、讲授音乐知识,掌握五声调式

(二)。

三、导学提纲:

大家想一下我们学过了那些地方的民歌。

介绍歌曲的体裁和形式?

五声调式的其他调式?

四、导学过程:

(一)导入

新: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族的歌曲,打开本26页:(讲解歌曲背景1分钟)

(二)教学目标:(2分钟)

、教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的旋律。

3、学习乐理(五声调式的其他调式)

(三)、诊断性测试:(3分钟)

、民歌的体裁和形式?

(四)、先学(2分钟)

、组织教学:

=

2/4

师生问好:1234|—|163|432|1—||

师:同学们好!您好您好老师您好!

2、节奏练习: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3、视唱:(针对歌曲的旋律编成视唱曲进行学习)

A:666|2·3|321|6—|2·212|33|6—||

4、齐唱旋律:

A:分析歌曲的节拍。

B:跟琴哼唱歌曲的曲调,注意音程的距离。

:针对旋律进行多次练习。

D:听磁带的范唱,生跟唱歌词。

E:多听,让学生大体上能唱下旋律和歌词。

(五)、后教:(1分钟)、对学生进行自学检查(采用独唱和齐唱的方法)。

2、针对学生演唱时的错误和不足对歌曲进行改正,让学生达到自己知道错在那里。

3、自己慢速范唱歌曲,让学生跟唱歌词达到最终学会歌曲。

4、板书:

民歌的体裁:

视唱:

形式:

节奏:

五、教后体会:

5.草原上教学设计 篇五

九台区土们岭中心学校

李朝辉

教材分析:

歌曲 《草原上》是4/4拍、羽调式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结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是近期内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试唱教学的内容。它可以让学生们再学习中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乐理知识及音高概念,在发展学生读谱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过渡作用。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

知识目标:在视唱教学中巩固学生对音高、基础乐理的综合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上》。

2.初步体会蒙古族民歌羽调式的旋律特色,体验不同的音乐形象并表现。

教学难点:

1.视唱教学中对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及音准的把握。

2.教学mi、sol、la,并进行以此为基础间的旋律创编。教学方法:听唱法 情景法 教具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要播放一段歌曲,你们能听听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 学生聆听(预设:这是蒙古族的歌曲,藏族的歌曲„„)2.揭示课题

,初步聆听 导语:同学们的小耳朵很灵,这的确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那谁能告诉我,蒙古族的小朋友生活在那里呀?(预设:内蒙古的大草原上,住着蒙古包„„)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肯定有人亲眼见过那里的样子,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演唱的这首蒙古族的民歌《草原上》,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曲和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快乐的牧羊人》的情绪有什么不同?(预设:

更抒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歌谱,从这里找到答案。3.学习歌曲

(1)熟悉歌曲旋律,感受节奏的规律 教师出示歌谱,边听边观察歌曲旋律的变化,发现节奏、旋律重复的部分。导语:请你们边看歌谱,边听老师弹奏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预设:发现重复的乐句)(2)画出旋律线,视唱歌谱中重复出现的旋律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旋律线,学生一起模唱歌谱 导语:让我们用手势画出旋律线,唱一唱歌谱。(本首歌曲的谱面是两个升号调。因此,提示学生第一个音的唱名是mi)

(3)师生接唱歌谱,巩固音准。

学生演唱每一行的前两个小节,教师接唱后两个小节。(机动内容:如果学生演唱歌谱的效果较好,可以尝试增加难度!和教师互换演唱歌谱或完整演唱歌谱。)难点的解决:教师演唱的部分让学生用“wu”唱一唱,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用连贯的气息进行演唱。(4)填词演唱歌曲 轻声读词,感受歌词字尾音上的押韵,指导学生开口音ao的口型及发音,特别是乐句长音的保持。4.完整的演唱歌曲并用肢体表现

(1)随着老师的钢琴完整的演唱 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音准或气息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

(2)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5.回顾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1)聆听并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也是蒙古族的民歌,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教师出示歌(2)归纳歌曲尾音结束在la上的羽调式特点

课堂小结:

6.《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带着自豪、愉快的感情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体验民族音乐带来的欢乐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一些方式参与表现。教学难点:

唱准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教学准备:

CAI课件、打击乐器(双响筒、铃鼓)、小星星、道具(绿彩绸)教学过程:

一、引情激趣:

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新朋友见面,来,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庆祝一下。(放〈草原赞歌〉进行蒙古舞律动。)

二、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跳的真不错。听着这优美的音乐,跳起这欢乐的舞蹈,此刻你们想到了什么?(生:大草原的美丽风景)

师:前几天,老师去了一趟蒙古大草原,把那里一些美丽的风光带了回来,你们想不想看?(想)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放课件《大草原》《牧歌》为背景音乐)

师讲解:蒙古大草原在我国的北部,那里景色非常迷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在那里居住着以放牛、放马、放羊为生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人们特别豪放,喜欢赛马、射箭、摔跤,而且他们个个能歌善舞,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礼节。由于他们放养着许多牲畜,需要大量的水源和草地,因此他们要经常搬到不同的地方去居住,所以他们住在这样一个个容易装卸的“小房子”里。

提问:谁知道这样的房子叫什么?(蒙古包)你知道的可真多,奖你一颗小星星。

三、学习歌曲

师: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勇敢、勤劳、善良的民族,因为他们都喜欢骑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前面有一群蒙古小朋友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放范唱,老师带同学们按节奏晃动身体,感受歌曲。

(听歌曲)

师:谁能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骑马、射箭、摔跤。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

2、老师弹琴范唱

师:蒙古草原上的小姑娘也会骑马、射箭,下面我也来当一回蒙古人给大家演唱这首歌曲。如果老师唱的好,请同学们来点掌声,好不好?

(老师范唱歌曲)

3、闯关

师:你们想成为神气的草原小骑手吗?(想)这可不容易呢,要经过很多考验,你们有信心吗?(有)好,老师决定帮助你们,让我们一起来闯关。

(!)按节奏说歌词

师:进入第一关,按节奏说歌词。(老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a生在老师大的鼓声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的念歌词。

(第三乐句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我们要注意“啊哈、嗬伊”的节奏,把每个字都说清楚。蒙古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b.学生边说歌词,边跟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c.一二组念歌词,三四组律动配合。(2)演唱旋律

师:进入第二关,演唱旋律。a.老师范唱

师:先听老师来演唱,同学们用身体表现歌曲。b.老师弹琴,学生小声用la模唱。

(老师指出学生唱的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七度、八度音程可通过模唱和教师的手势来引导)。

c.老师学生对唱旋律。(师第一乐句,生第二乐句).(3)学生演唱歌曲.师:进入第四关:自学演唱歌曲。a.学生随范唱自学歌曲。(放歌曲,让学生自己跟唱2遍)b.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老师用稍慢的速度弹琴,学生演唱歌曲。(对唱的不准的音及时纠正)

提问:歌曲哪一句抒发了学生自豪、愉快的心情呢?(学生回答)B.老师用稍快的速度弹琴。

学生比较哪一种速度更适用。(稍慢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愉快、快乐的心情,稍快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自豪的心情)

(4)歌曲处理

师:我刚才听见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唱的(范唱下滑音的部分)你们也一起来试一试,觉的这样唱好听吗?为什么?

采用分组唱,一三组唱衬词,二四组唱其他部分;老师唱衬词,学生唱其他部分等,让学生风趣的演唱歌曲。

四、合作、表现

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首歌呢?(加上动作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脚和手打拍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全班同学分组。

1、布置任务:各小组讨论、编创: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2、分组练习

3、每组选代表上台表现歌曲。(用道具绿彩绸)

4、集体展示:播放动画,全体同学大胆表现。

五、扩展、延伸

师: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你们都成了神气的小骑手了!给自己来点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草原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同时,草原儿女创作的音乐也丰富多采,有热烈奔放的,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深沉感人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天堂》。

六、总结、结束

7.《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七

一、陈巴尔虎简介

(一) 陈巴尔虎蒙古族简介

巴尔虎是蒙古族古老的游牧部族之一, 居住于贝尔加湖畔。在历史文献上, “巴尔虎”亦被记作“八儿忽”“巴尔虎”等, 自清代开始使用“巴尔虎”一词, 并沿用至今。在中俄谈判订立《尼布楚条约》时期, 巴尔虎人一部分留在俄罗斯境内, 归俄国统治;另一部分归属清政府, 迁至齐齐哈尔等地;还有一部分巴尔虎人逃往内蒙古, 后又返回外蒙古。1732年, 一批巴尔虎人从齐齐哈尔地区地区迁入呼伦贝尔, 并被清廷分别安置在呼伦贝尔市的西北部也就是今天的陈巴尔虎旗境内, 被称为陈巴尔虎人。

(二) 陈巴尔虎旗简介 (陈旗)

陈巴尔虎旗是蒙古族的发祥地, 是陈吉思汗的古战场, 它地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 属大兴安岭余脉, 孕育着草原文明的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以及莫日格勒河贯穿全境, 全旗共有蒙古族、汉族、达斡尔、鄂温克等18个民族聚居, 有着“天堂草原”之美誉。当地古老的历史古城遗迹、天然的草场草甸、丰富的水资源, 养育出了淳朴豪爽、能歌善舞、骑马射箭的陈巴尔虎人。

二、陈巴尔虎民歌

(一) 陈巴尔虎民歌概况

陈巴尔虎民歌是当地巴尔虎蒙古族历史、生活、传统的体现。按其内容和题材可分为8个种类:

1.婚庆歌, 是当地牧民们在婚礼上所演唱的歌曲。此类歌曲多是即兴演唱, 曲调欢快且无乐器伴奏。2.送亲歌, 是父母送女儿出嫁时所演唱的歌曲, 这类歌曲多具有教育意义, 是父母对女儿的叮嘱与疼爱。3.祭祀歌, 是在萨满仪式中萨满所念的词以及法器所发出的音响声。这类歌多是在固定的旋律上加之不同的唱词, 每一次唱词的是即兴且不同的。4.爱情歌, 是草原儿女在向自己心爱之人表白时所演唱的歌曲。5.赞美歌, 是对自然、动物以及父母的赞美之歌。在陈巴尔虎草原儿女眼中,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生命, 他们时常会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动物的爱。6.劳动歌, 是牧民们在日常劳动中所产生的歌曲, 多是描写他们素日的生活。这类歌曲简洁朴素, 以写实为主, 是人们生活的写照。7.宴歌, 是指宴会上所演唱的歌曲。陈巴尔虎人一般在宴会酒席上都会以歌抒情, 尤其是在饮酒尽兴之时, 开口即歌, 整宿也唱不完。8.讽刺歌, 是牧民们用歌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讽刺。但此类歌曲现今流传的较少, 目前已经很少听到有人唱或是创作这样的歌曲了。

(二) 陈巴尔虎民歌特点

陈巴尔虎蒙古族民歌短小精悍, 其特点主要有:1.长调的诺古拉不同于其他地区蒙古族长调。陈巴尔虎蒙古族长调诺古拉趋向平缓、诺古拉音群少、多即兴、无固定形式;2.其旋律平稳绵延, 无大幅度的起伏, 且短小精致;3.以短调居多, 3/4拍为主, 旋律在以do、re、mi、sou组成的四声音阶或是do、re、mi、sou、la构成的五声音阶上展开。

形成陈巴尔虎民歌以上特点的因素与当地的生活风貌、语音语调息息相关。陈旗居民生活惬意舒适、平静祥和, 且语音语调有着浓厚的当地方言特点, 他们“语调平稳或是向下压音”1, 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语调就形成了当地民歌的平稳、简单, 无多变化的曲调。由此可见, 一个地区民歌还是当地方言的体现。

三、陈巴尔虎民歌意义与现状

(一) 陈巴尔虎民歌的意义

陈巴尔虎的民歌所传达是本族历史的足迹、生活的气息、民族的特色、信仰的所在…以当地民歌《劝奶歌》2为例, 这首歌是当地牧民为母羊所唱的。当母羊不想再哺育小羊时, 牧民们就会在母羊身边轻轻唱起它, 渐渐的, 母羊被歌声所感动, 自然的就接纳小羊。这首《劝奶歌》中有陈巴尔虎人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尊敬, 对萨满的信仰。在陈巴尔虎人眼中, 羊、牛、马不仅是蓄养的畜牲, 更是生活的伴侣, 他们对这些动物的情感不亚于对人的情感, 他们尊敬世间万物的生命, 就如同萨满所信奉的自然一般。从一首民歌中看到信仰、体会到生活气息, 这就是陈巴尔虎民歌的魅力。

(二) 陈巴尔虎音乐的现状

在陈旗, 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正在逐渐流失, 多数青少年渐渐忽视了这些宝贵的财富, 只有上了年岁的老人还保留着历史传统的旋律。这也是我国各个民族都存的问题:经过了历史的洗涤筛选而流传下来的富有民族风貌的音乐文化逐渐流失。现在尚存于世的民族传统音乐绝大多数是各族年迈的长者能唱能教能写, 而后辈们却不再会演唱本民族的音乐了。如此, 在不久的将来, 又会有一大批经典之作消散在繁华的世界。

所幸的是当地相关部门及人员已意识到此类问题, 并努力的进行拯救, 如:当地文艺团“乌兰牧骑”一直以陈巴尔虎民族特点为素材, 创作富有当地特色的歌舞;当地民族宗教事务局正在收集整理陈巴尔虎的传统民歌以及创作民歌。但这些研究并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体系, 若是呼伦贝尔学院 (呼伦贝尔地区唯一的高等院校) 能及时合理运用他们独特的地理、民族、生源优势, 开展相关研究项目, 系统地将当地民族音乐进行研究, 这会是一笔丰富的财富。

历史的变迁、环境的影响、生活的信仰造就了陈巴尔虎蒙古族民歌的舒畅、天然又蕴含着生活的真谛。中国的56个民族、数不清的地域特点创造了唱不完的传统民歌, 这正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证据、自然环境的描写、民族信仰的体现, 这正是民歌的魅力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勃·蒙赫达赖.巴尔虎蒙古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2]陈巴尔虎旗史志编撰委员会.陈巴尔虎旗志[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8.

8.在草原上,早餐 篇八

在草原上

1960年,乔伊·埃顿森(Joy Adamson)出版了《生而自由》(Born Free)的自传,记录了自己和丈夫乔治·埃顿森抚养母狮Elsa成长并放归森林的故事,引起轰动。1966年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而Elsa’s Kopje的草原早餐之旅,正是要寻找当年乔治在这里最早扎营的地方,还有纪念母狮Elsa的墓碑。

早上六点,醒神的咖啡和手工烘烤的曲奇被准时送来。卷起纱帘,沐浴晨光的梅鲁平原就在Elsa’s Kopje酒店的悬崖房间之下。其实整个Elsa’s Kopje在五点半日出的时候就醒了。营地里的非洲啄木鸟,住在山边的猴群,没有尾巴的蹄兔一家子,都栖在房间外的老树上,等着好好晒太阳。

这个建在Mughwango小山上的酒店,以《生而自由》中的母狮Elsa命名。一共只有十间茅屋,全部沿着悬崖峭壁上的岩石曲线而设计,获得过最佳狩猎指南的“最佳非洲狩猎物业”的奖项。

六点半,向导菲利普带着我们步行出发。离酒店不远的一株金合欢树附近,就是乔治最早扎营的地方。这位出生于印度的英国人,终生提倡保护野生动物。他和妻子Joy不仅在此和Elsa同吃同睡同玩,还为放归草原后的Elsa抚养了三个子女。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乔治扎营的用具还长埋于此,周围的野草野花长了一季又一季。菲利普说,故事的最后,那头狂野又美丽的母狮Elsa,是在乔治的怀里死去的。

去往Elsa的纪念墓碑需要一个小时车程。越野车路过一条又一条小河,不断地惊飞一群群在河边的小黄蝴蝶。这些小河流,奔涌在梅鲁平原上,成为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水源。因此Elsa’s Kopje的十间茅屋都以河流名来命名。此季的梅鲁平原,雨水丰沛。它以完全不同于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的粉红花海,带来看动物之外的惊喜。这种小花叫Digera muricata,独枝纤弱并不起眼。但开成一亩亩花田之后,晨光里绒绒飘摇的粉色让草原明媚得如同春天。

路过这片花海,就来到Elsa的纪念墓碑。墓碑位于两个保护区的交界处,藏在森林里。浓绿老树浪漫野花,也抹不掉墓碑边的小河流水带来的某种惆怅。尤其碑文上刻着乔治为Elsa写的诗:“风啊,你是天上的孩子,月夜里深深照拂过孤石。风啊,你是天上的孩子,秘密是你的方式”。当年埃顿森夫妇将Elsa放归草原,却想不到它会回来看望他们,并把子女托付给他们抚养。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在肯尼亚这片土地上演绎了爱的传奇。

完成寻找Elsa墓碑之旅,菲利普就在这片林子里铺展开这一天的早餐:古老的英式野餐箱,齐整地收纳了银质的餐具和餐食。热腾腾的咖啡、牛奶和茶,依然冰冻着的黄油,大厨一早就煎好的香肠和培根,手工烘烤的面包和蛋糕,还有煮鸡蛋、酸奶和香蕉……一样样铺陈在鲜艳的格子布上。

草地上露水未干,有狒狒在河对岸的树枝间跳着,紫胸佛法僧娇艳地一飞而过。喝着咖啡在这片丛林里闲逛,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

在热气球上

每人425美元的草原热气球之旅,对许多人而言都是一个奢侈的梦,可那份升到高空中看草原日出、俯瞰壮阔草原风光以及奔跑的动物世界的心跳回忆,就足以铭记一生,何况还有专门大厨和服务生伺候的露天草原香槟早餐作为完美的结束。

凌晨6点,我们一行12人分乘两辆越野车抵达草原上的指定地点,天还只是蒙蒙亮,热气球已经完全展开,工作人员正在做加压点火升空的准备。

来肯尼亚旅行,看动物是头等大事。而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则是看动物最著名的地方。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约有95种哺乳动物和450种鸟类,是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的许多镜头拍摄于此。

因此能赶上一年一度的动物大迁徙,也成了大多数旅行者的梦想,而乘着巨大的热气球从1000米的高空俯瞰漫山遍野的角马、斑马大迁徙,则可以说是梦想中的梦想。一趟肯尼亚之旅至少也要2万元左右,而如果要乘坐热气球,则还要加上425美金/人,而这,也只是一个小时的飞行,旺季时还很可能预订不到。

度假村里没有电话、网络,所以一大早4点半,酒店派专人来敲门Morning Call, 5点半,出发前往热气球基地。

一般一个吊篮可以乘坐14个人,包括中间的机长和一个助理,另外12个人便分乘两边,也会按人的体重大小比例来站位。

起飞时,我们都紧紧拽住安全绳。气球随着自然风的节奏缓缓上升,不远处,一个个彩色的热气球正在准备中。飞到高空时,太阳也升起了,金色阳光渲染着天边的云彩。

随着热气球的慢慢飘移,越来越多景象进入眼帘。先是看到一头母狮在追咬猎物;然后是成群结队的角马、羚羊、斑马和大象;最多的就是成群的角马和小巧的汤普森瞪羚,从空中看成千上百只灰色角马以及色彩鲜艳的羚羊在暗绿色的草原上奔跑,也是一道壮观的景色。

经过一个小时的平稳飞行,热气球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着陆。而司机也早已开着越野车在此等候着了。车子在一片空寂的金黄色草原上停了下来,机长以香槟庆贺我们凯旋,并给每个参加者颁发一张精美的飞行证书。

等我们回过神来,丛林早餐已经准备好了。长长的西餐台上摆好了刀叉碗碟,穿戴整齐的黑人厨师为我们烹制煎蛋,还有丰富的面包、香肠、蛋糕、水果和咖啡提供,戴着雪白厨师帽的大厨及数名黑人待者在四周殷勤环侍,那感觉,奢侈得一塌糊涂。425美金买一份想起来就心跳的回忆,这钱掏得心甘情愿。

9.《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思路:

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蒙古民族有着动人的歌舞,神奇的乐器,而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旋律,都常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本课是《来自草原的故事》教学课例之一。

第一课时:马头琴的故事:了解马头琴的构造及特点,聆听马头琴的故事及蒙古乐曲,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用绘画作品表现草原的美丽。

第二课时:嘎达梅林。在展示学生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出嘎达梅林的故事,学习嗄达梅林这首歌曲,聆听和欣赏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课时:马背上的驰骋:学习和欣赏蒙古族舞蹈,根据记忆创作绘画作品《马背上的民族》。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和歌词,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

(2)通过欣赏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学唱歌曲。

(2)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吉祥三宝》的音乐背景下展示上节课学生绘画作品。

1、导言(略)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美丽的图画和动人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氛?

1、听赏《吉祥三宝》

2、展示自己课前的绘画作品,交流自己的情感。

3、体验今天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以音乐电视的形式引入草原的意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交流草原歌曲,品味今天草原的幸福生活,为《嘎达梅林》的引出打下伏笔。

初听歌曲《嘎达梅林》(腾格尔演唱)

1、同学生一起听赏《嘎达梅林》提问:①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②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聆听滕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2、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感受乐曲情绪。

3、交流对这首乐曲的最初印象。

利用音乐对比的方式引出本课主题。

通过聆听和哼唱初步感受乐曲情绪。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学唱歌曲

1、教师简介作品并范唱全曲。

2、学生轻声演唱全曲。

1、聆听教师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2、学唱全曲

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在连还画的背景下讲述嘎达梅林的动人故事,欣赏由齐峰和用蒙语两种形式的演唱。

1、引导学生聆听用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

2、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3、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

4、引导学生观看连环画作品《嘎达梅林》。

5、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1、谈自己对“嘎达梅林”的含义的简单理解。

2、聆听《嘎达梅林》的故事及齐峰的`演唱。

3、欣赏《嘎达梅林》的连环画片段。

4、聆听用蒙语演唱的《嘎达梅林》

5、讨论自己心中的嘎达形象。

通过讲故事、欣赏连环画和聆听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的内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影片《嘎达梅林》片段

1、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要把《嘎达梅林》拍成电影,你会拍哪些场景?

2、观赏由冯小宁导演的《嘎达梅林》电影片段。

1、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谈自己的创作意图。

2、学生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通过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使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表演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获得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画面语言及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运用。

师生创作表演舞剧《嘎达梅林》

1、讨论观后感。

2、引导学生自己表演和体验人物情绪。

3、师生共同表演小舞剧《嘎达梅林》

1、学生交流自己对影片的感受。

2、学生模仿部分情节片段。

3、师生同演小舞剧。

引导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尝试扮演人物,表达感情,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表演舞剧,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草原的热爱。

在马头琴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1、教师简单小结本课。

2、播放马头琴曲。

3、引导学生跳起蒙古族舞蹈。

师生共同跳起蒙古舞,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10.《草原上》小学三年级教学教案 篇十

二:新课学习:

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11.草原上的“勃孜吾” 篇十一

“此景只应天山有”

地处天山南脉腹地的哈拉奇乡的美,只能用“此景只应天山有”来形容。

秋日暖阳下的哈拉奇散发着静谧、慵懒的色彩,来到这里。时间仿佛突然放慢了脚步,耳边不再有嘈杂的声音让人烦躁,一切都缓缓地、温暖地、透出淳朴的生活气息。

我们几个人就这样晒着南疆的太阳,慢悠悠地在哈拉奇的牧区草场上逛荡。这是一个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时有戴着柯尔克孜族毡帽的男人路过,好奇地打量我们,我们也微笑着打量他们。不时还有牧羊人的笛声和羊鞭在空中划过的脆响声掠过耳畔,那种荡激心灵深处的美,那种毫不矫造的淳朴让我迷醉在这草原里。

伫足四望,无垠的绿色草原上,点缀着朵朵白云,那白云似乎还在随风飘移,在绿色底子的衬托下煞是好看。走近细瞧,不禁哑然失笑,哪里是云朵,分明是一群群逐草而食的羊儿。更惹眼的是那些从草地上钻出的“雪白大蘑菇”,那是柯尔克孜族的毡房,他们的家。

柯尔克孜族,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这是一个在山尖上赛跑的民族/这是一个在冰河中沐浴的民族/这是一个用坚冰割断脐带的民族/这是一个用强弓射虎猎豹的民族/……”这是一个既有勇敢、坚强、勤劳、朴实性格而又聪明、智慧的民族。这也是一个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徙的民族。不断变化的地域,频繁接触的各个民族,都对柯尔克孜人的生活习俗产生着影响,这使得他们的居住形式既有游牧民族的共同特征,又有本民族的特点。

看啊,他们雪白色的毡房,三三两两散落在辽阔的草原上,远看似一个个大蘑菇。这些毡房一般高3米多,直径3~4米不等,下半部是用条木结成的网状圆壁,上半部是用椽木组成的塔形圆顶,这圆顶比我们一路看到过的哈萨克毡房和蒙古包略高而且顶尖,顶部中央还有一个直径约1米的圓形天窗,这和蒙古包的天窗相似,是一块活动毡盖,白天揭开,夜间或下雨时盖上,有通风和吸收阳光的作用。上下两部分就组成了毡房骨架,毡房骨架外围有一圈芨芨草帘,草帘外还围有白色厚毡,这使得整座毡房就像一朵从绿草丛中钻出的白蘑菇。虽然柯尔克孜族的“勃孜吾”(柯尔克孜语,即毡房)在外形上与哈萨克毡房和蒙古包略有不同,不过稍不留意的话是看不出大的区别。看着看着,我忽有所悟,指着一个个过往的柯族男子对同伴说:看,他们的帽子造型多像这毡房啊。的确,一个个柯族男子的“卡勒帕克帽”就是一顶小小的毡房。“戴在头上的小小毡房”忽然激起了我们去大毡房内一看究竟的好奇心。

波尔布西的“宫殿”

坐在波尔布西一针一线打造出的华丽“宫殿”里,我彻底被惊呆了。简陋的毡房,因了这些手工绣制的壁毯、墙围,竟变得如婚房般华美、艳丽。

循着欢快的笑声,我们来到了一座毡房前。正在踌躇如何开口时,男主人库尔班恰巧放牧归来,看到立在门口的我们,即刻跳下马,并朝屋内招呼了一声,女主人波尔布西从毡房内走出,将我们迎了进去。

一进门,我们就被波尔布西一针一线打造出的华丽“宫殿”惊呆了,没想外表朴实无华的毡房,内部竟会如婚房般华美,艳丽。绣有精美几何图案和花鸟的壁毯、墙围充分的展示着女主人高超的刺绣技艺,也让我们误以为走进了花海。很早就听说柯尔克孜人很注重室内装饰和布置,今天一看,果然如此。

整个毡房安排紧凑,布局美观。进门右侧一角被一块带有花纹的芨芨草帘遮掩的地方,是厨房和放炊具、食品或其他杂物的储藏室,按照习惯外人不得进去,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库尔班还是带我们参观了一下。右后角是库尔班夫妇及其年幼的子女的铺位。雕花的木床和一些现代化设备都能在库尔班的毡房里看到,不过,从他住房内的布置、陈设中,仍能看出游牧民族的特色和风格。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那室内“花墙”只见库尔班家里的被褥、枕头,整齐地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摞到一人多高,沿毡房壁摆了半周,真像一堵五彩缤纷的“花墙”,让人觉得柯尔克孜人的生活是那么温馨、华美。

花毡子是柯尔克孜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们不仅将花毡子一层一层地铺在床铺上,而且还挂在墙上,用花毡子的花色图案点缀着房间。这花毡如同春天的草原,五颜六色,花色斑斓,招人喜爱。

女主人波尔布西巧夺天工的手艺让我们一边赞美着,一边仔细欣赏着墙上花团锦簇的壁毯。

这长约4米、宽约2米的壁毯的画面是这样的:以红色粗毛线缝成一条条起伏的波浪,作为花毡的边框,表示红河(克孜勒苏河)。红河之滨,以白色和绿色剪成的三角形整齐地排列成行,表示雪山和青山。以深红色剪成一只只姿态优美的雄鹰,俯首展翅,屹立山巅,在层峦叠嶂的莽莽群山中,以彩线缝制或剪贴成朵朵姿态各异的流云,飘动在山巅和蓝天上。

自然中的每一种色彩,都被浪漫的柯尔克孜族人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壁毯的中间是一个巨大华丽的古代军帐大圆顶,周围散布着牛、羊、马、驼,外围是刀、枪、剑、戈等防卫兵器。壁毯顶部还要挂上一圈缀着黄穗的墙围,上面也绣上传统的民间图案。整个墙面装饰,从式样到图案,据说都是仿照英雄玛纳斯行军时的军帐设计的,不仅厚实挡风,更令满室生辉。

男主人库尔班说这幅壁画的构图概括了柯尔克孜人的历史和生活:在克孜勒苏河畔、慕士塔格山下,居住着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牧人,他们像雄鹰一样翱翔在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山间草原上,牧放着他们的牛羊。这是他们美丽富饶的家乡,柯尔克孜族人民用勇敢和智慧建设保卫着可爱的家园。

女主人波尔布西说她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刺绣了,先是沿着妈妈在布料上画好的纹样绣边,然后才逐步学习各种绣艺,结绣、钩绣、扎绣、刺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十字绣……在日复一日的飞针走线中,绣艺也日渐娴熟起来,墙上挂的壁毯,仅仅用了两个月就绣成了,波尔布西虽然不懂得城市里那些昂贵的装修,但她仅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就装点出满屋浪漫。

白色的毡子,讲究的布置,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草原“白宫”。在这“白宫”里,盖着艳丽的被褥、头枕云朵入睡,睁开眼望见满屋绚烂的花朵……这样的日子,光是想一想,就够幸福了。

与《荷马史诗》媲美的《玛纳斯》

库尔班的妻子利落地在毯子上铺了一块红布,并迅速在上面摆满了馕、油炸面食、奶制品以及一些干果之类的东西。

接下来,主人与我们聊到了柯尔克孜族人演唱的长诗《玛纳斯》,这是与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并存的我国仅有的三大史诗,可与《荷马史诗》媲美。这部史诗包含了柯尔克孜族古代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世代代对周围事物的

认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柯尔克孜民族之魂,一代代柯尔克孜人在《玛纳斯》的歌声中诞生,又在《玛纳斯》歌声陪伴下辞世。《玛纳斯》在柯尔克孜人民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凡有柯尔克孜人的地方,就有《玛纳斯》流传。不过据说,目前只有被奉为“当代活着的荷马”阿合奇县的居素甫老人能把他完整的讲述下来,库尔班也只能讲述其中的一部分。

应我们之邀,库尔班给我们演唱了《玛纳斯》第一部开场的一段:“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故事,不唱完它怎么能行?……大地经过多少变迁,河谷干涸变成荒原,荒滩变成湖泊,湖泊又变成桑田,……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雄狮玛纳斯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在库尔班的讲述中我们仿佛透过历史的重幕,看到了英雄玛纳斯。

我们正沉醉在库尔班的讲述中时,女主人波尔布西端上来一大盘热气腾腾的熟羊肉。我以为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习惯与哈萨克族差不多。没料到肉端上来,库尔班开始向小盘里分。我注意到库尔班分肉是很讲究的,哪个部位该给什么样的客人,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在分肉的同时,库尔班不时切下一块块白晃晃的羊尾巴油,每人一块递到所有人的手里。每个人都分得了一大块属于自己的羊肉,我对自己盘里大块肉有点发怵,库尔班说,没关系,吃吧,吃不完可以带走,这是柯尔克孜族的风俗。

大盘里还剩下几块肉,我正纳闷该分给谁,库尔班拿起一块肉,刀法娴熟地削了起来,细碎的肉末随着库尔班手腕的运动如雨点一般落在大盘中。不一会儿,大盘里便堆起一堆肉末,接着库尔班的妻子从锅里捞出用肉汤下的面条装到盘子里,库尔班则双手各拿一双筷子将面条与肉末相拌,眨眼之间,被当地人称为“手抓肉”的饭就做好了。

美室、美诗、美食……这一切都加深了我们对这个民族理解。

从库尔班家的毡房内走出时,夕阳开始一点点下沉,天穹也渐渐与天山绵延不绝的山脉合拢,最终化成一条灰色线刻在西边天际。此刻,只有几颗寒星在空旷的天幕上跳跃,羊群与毡房已在夜色中陷入静默,他们或许是在安享夜带来的静谧,或许是在同星进行着最密切的交谈……

柯尔克孜族简介

“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民族自称,意为“四十个姑娘”。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面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和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布,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悠久的历史和牧业生产生活,造就了柯尔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诗歌、普乐。柯尔克孜族好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其中尤以刺绣、编织最为著名。

旅游小贴士

阿合奇县位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部的天山南脉腹地,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0公里,柯尔克孜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县。哈拉奇乡位于阿合奇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5公里。可选择公汽也可租车到达。

12.《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十二

如像《十送红军》、《保卫黄河》、《让世界充满爱》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 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类看, 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 从基本音区看, 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 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 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多媒体手段, 播放教学录音带, 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 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每当教一首歌曲的时候, 教师都会请个别同学单独演唱来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的学生内向且不善于表现, 歌唱时声音很小, 虽经一再鼓励, 还是不敢大声唱, 再加上其他同学因为听不清, 也会不耐烦的议论, 他就更不敢唱了。要提高这些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使其喜欢上音乐课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 使音乐课更具有魅力。针对这些情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学生看着生动的画面, 听着悦耳的声音, 产生跃跃欲试的表现欲, 战胜自我不自信因素, 进而能拿着话筒看着歌词站上讲台演唱, 而声音经过扩音及优化音质的处理, 动听的歌声会让每一个学生自信起来, 投入到积极参与教学当中。

三、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中, 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中, 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 录音配上画面, 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 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水面上, 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欣赏完毕, 学生对这首曲子的作者、曲子的旋律体现了什么内容等就一清二楚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欣赏现代京剧《唱脸谱》的唱腔和其他组合片断的过程中, 我紧随画面介绍了京剧人物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须生和不带胡须的小生, 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马旦, 什么是花脸、黑头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增长了见识, 同时也得到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因此, 在教学录像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景, 印象深刻。可见, 运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还能创设教学情景, 提高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深化德育功能, 提高学生的的德育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那么怎么才能使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体现出来, 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呢?多媒体教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以往的教学是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 无论多么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革命斗争场面, 由于缺乏应有的热情, 都未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声、形、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设备, 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就能使德育方面的教育内容生动活泼,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 当画面上呈现出前苏联著名画家列宾《伏尔加河的纤夫》的作品时, 同时响起男低音浑厚的声音, 相信在学生的心里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歌曲所表达的内涵, 学生在这幅作品中也找到了答案, 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六、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初一第一学期的音乐课教材中, 有一内容为器乐音色。为了让学生能更规范、更系统地掌握乐器知识, 将这一内容分为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两大类进行教学。与以前的教学相比, 我发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以西洋乐器这一课时为例:西洋乐器较之民族乐器, 学生了解得可能相对少一些, 乐器形状、制作材料、音色间的互相关系和演奏方式等是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多媒体手段能让视、听、讲同步进行。比如在介绍乐器分类知识时, 教师轻松地点击小小的鼠标, 事先制作好的图片和文字归类说明就会伴随着老师的讲解, 有序地出现在屏幕上, 介绍具体的乐器时, 屏幕上会出现相对应的乐器图片, 该乐器还会演奏美妙乐曲, 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同步作用, 增添学习的乐趣, 通过多媒体, 学生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 指挥的风格手势, 音乐的情感形象, 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 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都能看得明明白白, 听得清清楚楚。

13.草原上苏科版美术教案韩冬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附点八分音符,能在《小马跑来了》的活动中采用各种身势动作正确地进行节奏表现。

2、能学会《大雁湖》,并随音乐吹奏《大雁湖》。教学重点

1、演唱《大雁湖》,吹奏《大雁湖》。

2、学习附点八分节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

师:同学们,让我们唱着歌儿进教室吧。

(引导学生随着《我是草原小骑手》边唱边拍手进教室,在座位上站好。)师:来跟着老师动一动。

2、师生问好

二、导学铺垫:游戏“我跳你猜”

师:同学们,从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和咱们律动时的动作中,知道咱们今天这节音乐课将要走进哪个民族吗?对于蒙古族,你们了解多少呢?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师:既然大家对蒙古族了解这么多,我们来玩一个“我跳你猜”的游戏。老师跳一个蒙古族舞蹈动作,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跟着老师学一学,那就更好了。

A、“挤奶”动作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在蒙古族的舞蹈中会出现挤奶的动作呢?(课件展示草原上牛羊满地的风景,老师随风光片介绍。)B、“抖肩”动作 C、“雄鹰展翅”动作 D、“骑马”的动作

三、新课教学

1、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 A、小马跑来了(初听与模击节奏)

师:蒙古族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都有赛马的项目,瞧,有三匹小马过来了

(课件展示:三匹小马分别拖着三条节奏出现。)第一匹:X X X | X X X | X XX X | X XX X || 第二匹:X XX X | X XX X | X XX X | X XX X || 第三匹:X XX X | X XX X | X XX X | X XX X || B、认识附点八分节奏 C、节奏练习

2、歌曲《大雁湖》 A、初听歌曲

师:刚才草原牧民用歌声表达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这儿有一群小牧民也唱起了他们自己的歌。

(全班同学聆听《大雁湖》。)B、读谱 C、跟唱

3、吹奏《大雁湖》

四、总结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歌乐声中,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美丽。让我们在这动听的音乐中结束这堂愉快的音乐课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学会演唱《可爱的羊群》这首歌曲。

2、能学会跳简单的筷子舞,并随乐表演舞蹈。

3、能认真听赏《牧歌》,感受草原的宽广与美丽。教学重点

从听《牧歌》、唱《可爱的羊群》、跳筷子舞这三个内容中感受草原美丽的景象。

教学难点 学跳筷子舞 教学过程

一、清晨的草原

1、听赏《牧歌》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段音乐,想象一下你到了哪里?

A、初听第一段(感受基本情绪和意境)

师:你觉得刚才的音乐美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请同学们说说聆听音乐的感受。)B、复听全曲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其中的一个乐段,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听赏一遍。如果你觉得它很美,就随着音乐动一动。另外,这个乐段一共被重复了三次,如果你能记住它,能否在它第三次出现时用噜轻轻地跟着它哼哼。

(全班聆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随乐律动,并在第三乐段时轻声哼唱主旋律。)

C、视唱主旋律,介绍《牧歌》

师:这是草原牧民用歌声来描绘的美丽的草原,所以这首歌曲就叫《牧歌》,是根据内蒙古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让我们再唱一唱它的主题吧。

2、读谱唱歌 A、模唱

师:刚才的无伴奏合唱展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那么现在我们也来用美妙的声音表现清晨的草原,首先请大家听一听这段旋律,然后再用“噜”来模唱。

B、识读乐谱

(课件展示《可爱的羊群》的乐谱。)C、为音乐配画

二、欢腾的草原

1、用筷子为歌曲伴奏

师:为了加强这种欢快的感觉,让我们用筷子为《可爱的羊群》伴奏好吗? 师:刚才跟着老师用筷子伴奏的时候,除了筷子互相敲击之外,老师还敲击了身体的哪些部位?

2、介绍筷子舞及蒙古族的其他舞蹈

师:刚才你们随老师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和进行身体韵律的变化,是不是使我们的动作具有了舞蹈的韵味?其实,老师带大家跳的就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的筷子舞中的典型动作。

师:蒙古族人民不仅能骑马射箭,而且能歌善舞,他们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顶碗舞和筷子舞。今天我们就来跳一跳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的筷子舞吧。

(老师随《可爱的羊群》音乐范跳。)

师:这些动作你们熟悉吗?其实,我们只要把上节课“我跳你猜”环节中学到的动作和我们刚才敲击筷子的动作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筷子舞。

(师生一起随乐跳筷子舞。)

3、表演筷子舞

三、总结

14.《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三、学时安排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注意生字“勒、骏、限、鞭、驰、蹄、茶、貌、杯、跤”和“迂、襟、涩、涯”的读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与“万古长青”、“一碧千里”区别。)(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学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15.《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十五

在草原音乐节持续升温的四年里,不仅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大牌歌手前来参与其中,更是在酷爱音乐的年轻人中,掀起一股赶赴草原音乐盛会的热潮。四年来这项盛会的不断完善与丰富,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时尚文化: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特点,亦与大众主流潮流文化所接轨。

在本期《对话》栏目中,我们有幸请到张北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管理处主任杨巍先生,为您详细解读草原音乐节的文化与特色。

人物简介:杨巍,1972年9月生,河北省张北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张北县委委员、县政协常委、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管理处主任,河北省第四届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景区分会副会长。

《环球生活》:草原度假村从四年前到现在,投入建设多少资金,在哪些方面对设施进行不断完善?

杨巍:在建设之初认真考察,分析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立足景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确立了打造国际一流草原休闲观光度假区的发展定位。在规划方面,我们聘请建设部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和北京达沃斯景观规划设计院等顶级专家和单位制作了景区远景发展规划,打造分区合理、功能完备、配套协调、方便快捷的景区布局。近四年来投资1.9亿元,实施了景区整改和扩建工程,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了全国最豪华的餐饮蒙古包—中都食府和中都草原美食城,新建了集餐饮、会议、演艺功能于一体的世界最大蒙古包“清暑殿”,新建了103套五星级蒙古包和30栋草原别墅;使景区的承载和接待能力大幅提升,餐饮和住宿接待能力居于北方草原景区之首。特别是“清暑殿”不仅成为了景区独特的文化旅游形象,也使景区形成了专属张北的特色草原旅游品牌。

《环球生活》:张北草原音乐节举办四年以来,在硬件配置上获得的成功效应有哪些?

杨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AAAAA标准对标定位。通过向知名旅游景区学习等多种渠道提高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在餐饮、住宿、演出等各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针对平时生活质量较高的消费者来说,现在度假村的住宿、饮食和出行条件已经完全可以满足需求。近四年来,景区接待中央领导,国家部委、省市领导,企业界高层人士和国内外各类大型考察团体、专业会议1200多次,均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并且受到高度评价。

《环球生活》:在音乐艺术成就方面,草原音乐节成功吸引到如汪峰、朴树、唐朝乐队、Spiritualized等海内外大牌歌手或组合的加盟,所以这算是“软件”配置上的成功吧?

杨巍:不错。就拿2012年的这场来说,被誉为英国电音无冕之王的Orbital特别空运重达两吨的声光电设备登陆草原,为中国乐迷送上令人目眩神迷的声光盛宴。再例如朴树、唐朝乐队和英伦迷幻摇滚天团Spiritualized等强势阵容,每一个都足以让乐迷们欣喜若狂。现场大堆火力十足的金曲将让乐迷们热血沸腾。除此之外,还有“痛苦的信仰”、“果味VC”等粉丝非常多的中生代摇滚力量,他们的加入都令这场音乐盛会更加丰富又具有专业水准。

《环球生活》:除了主舞台的大牌阵容之外,在音乐节上,多元化音乐风格方面的表现有哪些,它将如何展现草原音乐节与国际主流文化的接轨?

杨巍:在2012年的音乐节上,我们邀请加入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人,于是各种风格音乐的精彩也得以轮番上演。天堂乐队、脑浊、麦田守望者、后海大鲨鱼、声音碎片、逃跑计划、周云山、大粉乐队在主舞台,Joyce、液氧罐头、法兹、非鱼、风滚草、南征北战等在副舞台以及民谣舞台的王梵瑞、钟立风、大乔小乔、李漠,民族舞台的尼玛石、草原雄鹰、天籁之声侗族大歌再加上黄夕倍等年轻派新生力量。这些都令2012张北草原音乐节呈现出空前的包容性和国际视野。

《环球生活》:未来您对草原音乐节的有无明确规划,比如正式将它推往国际化文化市场?

16.《草原上》音乐教学设计 篇十六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板:草原风情画

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看图,听音乐。

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布置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17.《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 篇十七

1、知道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人们从鹰的活动中能得到不少信息。

2、能认真听录音,按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能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指导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揭示课题。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明确本次听说训练的要求。

1、集中注意力听录音,边听边记边思考。

2、能根据提供的要点和词语记住主要内容并说一说。

(三)进行听说训练。

1、第一遍听录音,回答课后两个思考题。

交给听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可以把重要的词语记在书上。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2题中的思考题。

听录音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3题中录音的要点,看看那位同学答得完整,再把这两个思考题完整地说一说。

2、第二边听录音,要求学生能按课后第三题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

听之前,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第三题的要求和提供的要点。

听录音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要点回忆录音的主要内容,然后逐条进行复述。

3、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读课后第4题中的词语,根据第三题中的要点把这些词语按内容进行分类。

讲第一个要点的:盘旋、飞翔

讲第二个要点的: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月亮高挂、清风阵阵、长鸣。

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选择录音中的一个要点说说。

选用提供的词语,把3个要点连起来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四)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盘旋、飞翔

18.草原上升起骄傲的太阳 篇十八

内蒙古的日出很早。三点钟的闹钟一响,我便急急忙忙地起床,带着七分倦意走出了蒙古包。天色很暗,天空万里无云,冷极了。实在是难以控制好奇与激动,我一路小跑到了蒙古包后的山丘上。这个时候黑暗的天空中只能看到几丝红霞有着日出的影子。等了等,我们团的人依稀走了上来,妈妈也紧随其后。几位为了日出彻夜未眠的叔叔穿着短衣短裤就上了山,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有些人披着棉被,有些人为了御寒在做着暖身运动。

天色逐渐亮了起来,草原的尽头有一座山丘,很不巧的是厚厚的云层有些调皮地挡住了太阳升起的出口。红霞成片地镶嵌在天边,像从水中蔓延开来的颜料般洒在天上,与地面上蜿蜒的河流相映成趣。天是模模糊糊的蔚蓝,朝霞的红色从中间向两旁放射式的由浓到淡。刚开始,大家都掩饰不住兴奋地聊着天,很快便过去了半个小时。可是丝毫没有太阳要从山中一跃而出的感觉。时间越来越久,大家的耐心被消磨得越来越少,甚至都摇着头说看不见太阳了。有些人因受不了困意地折磨,放弃了等待,失望地向山下走去。我有些焦急,转眼间就四点半了,太阳的影子都不见分毫。

可我还是没有离开,再等会儿吧,或许会出现希望。

突然,云层的底部有极少数的云被印上了烈焰一般的红,好似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很明显可以看出,天边一条红河上有一个颜色稍深的半圆光芒。光芒越来越深,并逐渐扩张。再等待了一会,山顶出现了一个极其亮眼的缺口,大家蹦着跳着叫了起来,是太阳!是太阳出来了!只见它迅速上升,看久了,眼睛会被过于刺眼的光弄疼。眨眨眼,我还是继续注视着它。在我几近失望的低谷,它却把最耀眼的光芒带到了我们身边。一整个圆球都出来了,放着无以比拟的光辉,红霞消失不见了,云朵散了,温度也越来越暖,太阳还在向上攀升,它骄傲地朝空中冲去,意气风发。

上一篇:吴忠分局2009年公路养护工作总结下一篇:送给朋友的元宵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