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2024-08-07

《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共17篇)(共17篇)

1.《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一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之我见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诸多弊端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学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学生没有思维活动……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如何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想闹就闹……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

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对有过错或偶有过失的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太多地去动用什么语言的脑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尽可能由“评价无痕”做到“教育无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

四、如何评价认知目标的完成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但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法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

总之,历史教学的评价要全面、科学,要通过有效的评价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班的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只能灵活地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灵活评价,才能使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引领学生成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二

关键词:教师,教学目标,多媒体,学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的有效性十分关键。新课改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课题, 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核心关注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发展, 并将传统的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和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进行有机协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包括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等。

一、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改革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怎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 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进行优化组合,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呢?深钻教材, 研读学生, 形成独特的“问题式教案”, 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 推向主动探索知识的前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使学生乐学、善学。把握好互动的时机, 控制好互动火候, 提升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把握习题的多样性, 重视检测的灵动性, 引导学生在检测中提升。让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贯穿始终, 改变学生“被追问”的状态。

二、教学目标的运用

传统教学围绕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不顾及学生能力、情感、人生态度等内心要素, 导致当前教育中只重视学生成绩, 缺乏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现象十分普遍, 而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就无从说起。新课改确定的指导方向,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 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教学目标方向确定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教学活动是否成功。情感目标则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学习起“催化剂”作用。

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 它作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柱, 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理解, 把握核心, 理解透彻, 从而使教学目标真正地贯彻到教学活动中。

三、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

历史教材由于其学科的特点, 其包含的信息量大、知识点多, 且时空跨度巨大, 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教科书篇幅有限, 无法全面的将历史事件的原貌展示出来, 不能适应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交际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使得网络能够走进课堂, 便于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原始资料, 增加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使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 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教学也有自己的不足。多媒体固然能够为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材料展示, 但还缺乏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运用多媒体演示之前, 要对所要展示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归纳和梳理, 将演示内容展示得更加全面连贯。并且要避免学生因多媒体效果带来的新鲜感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最终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现象。教师也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它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应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四、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今的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尊重与发挥利用, 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普遍共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观点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因此,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平台,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摒弃传统包办课堂, 包办学生一切的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 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情感方向,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相应要求, 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有效性能否实现, 首先取决于教师学科教育观念的方向, 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准。也期待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 更多的教师能够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指标, 并更快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爱妮.初中历史: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丛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26-02

当今世界国与国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其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推行了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重建学校课程。历史学科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学生感觉与现实相差太远、乏味单调,教师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如何提升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

一、利用多媒体实现历史课的再现教学,让教学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全部的过去,记载人类过去的斗争、挫折、胜利的历程。历史学科特点的突出性在于它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历史学科与中学其它学科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人们无法再次去经历、去体验。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初中学生一般年龄结构大致在13-15周岁,处于生长发展时期。而初中学生知识结构还不丰富,接受能力还处于感性认识的时期,认识方法上还需要更多形象直观。对任何现象追求新奇,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不足,虽然空间知觉方面抽象性有所增强,但仍离不开直观表象的支持,特别是对于较为复杂的抽象关系的理解,更需形象具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就会将过去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展示得清晰、直观。例如将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录像片以视频采集的形式转化为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照片也可以扫描成各种图片文件,再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加之教师的艺术性加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课件。在讲《南京大屠杀》时,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片断,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不用我过多讲述,学生自然明白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利用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开展历史活动课来促使学生抓好“基础课”这个源头之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基础的知识作为指导。换句话说,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历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非课程教学形式,其与历史课程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历史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历史活动课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和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历史活动课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钻研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且,一切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保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观点”,离开了这“四基”,历史活动课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这也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历史的特殊性在于其过去性和不可重演性,不可能去亲自体验一番。作为基础的历史知识的掌握,依然是要通过课程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完成。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贯彻“四基”教学?面对着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先抓住五个”w”, what, when, where, who, why”,也就是“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谁、为什么”,把握这“五个”历史要素,而这正好可以通过活动课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钻研问题。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历史活动课也就能生动活泼而又丰富多彩地顺利开展起来。把历史课程教学和历史活动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必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完成和实现我们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通过历史活动课明确学生“主角”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教育和学习的中心,强调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和创造精神,注意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如果我们把历史活动课比喻成一幕话剧的话,里面的全部“演员”都是学生,他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角色的发挥是整个话剧成功的关键。因此,他们是整个话剧的主角。虽然说教师的导演地位不容忽视,但教师所起的作用也只是诱导、引导和宏观上的指导而已。通过历史活动课才能更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历史活动课当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首先要大力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内容、形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满足和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实行激励机制,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独立思考和自我创造,使他们在历史活动课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充分施展个人才能,自由飞翔。再有,活动课中要实行“无统一的标准答案”评价方法,倡导创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主角”地位的实现,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的主线,激发学生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课堂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历史课堂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试验场”和“检验地”。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提高本民族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足以使每位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教育和感知形成的;要我们的学生去领略万里长城的雄伟,秦始皇兵马俑的威严,故宫的悠远、深邃,都江堰的千秋泽被,三峡工程之壮观恢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其可行性很小,但如果能从我们身边的、具体的资源中找到爱国主义材料,其可行性就大了许多,并且有血有肉。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这就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提供了一个方向和线索。历史课堂通过对乡土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历史跳动的脉搏,使学生认识到故乡的祖祖辈辈,父老乡亲和各族各地的人民一样,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学生从热爱自己的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和古往今来的父老乡亲入手,升华至热爱伟大祖国和各族人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爱国主义主线呢?可参考以下措施。

其一,要求学生对故乡的某个历史遗迹,或文化留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其二,用调查报告和摄影作品的形式,从历史的角度,或者现实的角度,出版介绍赞美家乡的专栏。

其三,将调查内容改编成娱乐节目,如快板、朗诵、歌曲、戏曲,召开一些“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并配上乡土历史的投影图或自己绘制的投影图来渲染气氛。

4.《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四

黄俊琦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堂不应该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之地,而应该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主战场,学生展示才华和能力的舞台,师生平等参与的“创新、互动、开放”的有效课堂。

一、创新课堂模式,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鼓励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并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快乐,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主动的、积极的。

1.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感知、领悟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明理导行。众所周知,通常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兴趣低下,“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而在体验式课堂中,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标准的和谐一致,领悟做人道理,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例如:在讲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中“保护环境”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垃圾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垃圾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总结道:“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受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教学论文 )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其他同学也纷纷议论开来。于是我因势利导,进一步向学生提出了行为规范的要求,保护环境从爱护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开始吧,这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

2.探究式课堂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探究式活动教学,能转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尴尬现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积极求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开展辩论教学活动。在探究式的课堂中引入辩论形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课堂成为一扇新打开的窗户,使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灵动的心。“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美国在台湾究竟想干什么”……等等主题辩论,一方面展示了学生的才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活动中,他们收获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完成了一个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尝试课堂小品表演。行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课堂小品表演正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让学生置身于人为创设的特定环境中去探究社会与生活,它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的创新需要教师努力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意在灵活生成的过程中结合课前充分的预设,巧妙引导和点拨,善于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创造性思维的快乐,逐步养成爱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当然,在课堂创新中,如何对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如何处理“教须新法”和“教无定法”的关系等,都是教学中应该注意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搭建互动平台,构筑“学习共同体”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课堂上充斥的是教师这个“主角”的“台词”,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了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谈不上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要求构建有效的互动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搭建互动平台,构筑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讲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之后,根据学生的智能情况,我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宣读自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理解,同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及思考的初步答案进行讲解供其他组员思考。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品质、思维方式各具特点,在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的思辨中,出现了不同乃至相反的认识结果。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的学校整洁;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我们的家园,因为我们的家园到处是垃圾,苍蝇满天飞;有的学生说:我家住在板材厂、塑料厂附近,空气污染严重;有的学生说我家住在公路旁边,噪音污染严重……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不轻易插话、表态,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使思维热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争论的焦点和疑难问题,适时进行必要的点拨,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加以延伸和拓展,促成课堂的高潮和亮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学生思维高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保持经常性有效性的互动,真正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使学生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打造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开放的、有活力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这个小课堂,还应着眼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结合,在实践体验中把书本上的道理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开放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采访、宣传、参观等,使学生求知的途径不断由学校向家庭、社区延伸,既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视野,又较好地实现了“知行统一”。

例如,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密切相关,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学完《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后,我以《保护环境我为先》为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一起,采用观察记录、取样检测、座谈访问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认识和建议。经过调查,有的小组发现白色污染严重,提出应取消塑料袋的使用,建议买菜用篮子;有的小组看到河道污染严重,提出应禁止乱排生活污水;有的小组发现一些工厂三废污染严重,提出应加强法律力度,严惩污染企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每个人都自觉行动起来,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实践证明,开放的课堂能使思想品德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快乐,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师生相互尊重、共同创造教育奇迹的乐土;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新奇的发现;应是高效的驱动器,能飞快地处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课堂,也是我们期待构建的理想课堂。

5.《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五

双河二小 苏春莲

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是怎样发生的?教师的教学就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如果一堂课上得好,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应用自如。如果一堂课上不理想,课后即使多花多少时间来“恶补”也是有限的。因而,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呢?这已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这里谈谈一些看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个体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教师每一句激励的语言、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说,更怕说错。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生产144台彩电,工人们每小时装配18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144-18×5=54(台)。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做的并没有错,只是还没做完。”听了我的话,全班同学都愣住了,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我告诉学生,她这一步是先求这个车间装配完所有的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那么没有装配的就是18×3=54(台)。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决对不会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小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锥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马上兴趣盎然,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捏成正方体、长方体,也有的说捏成圆柱体,有的说把它浸没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求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在肯定了学生各种有效的方法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想办法求出老师手中的这个用厚纸制作的圆锥的体积吗?”

这时,学生感到刚才的体积变形和放入水中的方法都不管用了,从而感悟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有自己的体积公式,有没有一个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这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三、大胆创设,更新案例。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去丰富、去完善,变传统的死搬教材为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的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

本着这一认识,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就摆脱了课本和教案的设计方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另行设计。我是这样设计的:准备三袋弹珠,告诉学生这三袋弹珠的个数是相同的,(里面都有九个弹珠)要分给三个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但不是每人分一袋,而是第一个拿第一袋的1/3,第二个人拿第二袋的2/6,第三个人拿第三袋的3/9,你们说这三个同学哪个人拿得的弹珠最多呢?同学们立刻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让同学们推选三个发言积极的同学上来拿弹珠。中间的一位同学还请教另一位同学帮助分,三位同学按老师的要求拿完后,同学们哗然了,“怎样会是一样多呢?” “三个分数怎么会是一样大呢?”学生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寻找规律。这样,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捕捉“资源”,引导创新。

一个几十人的班级,由于程度的不同,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思维水平,那么每个人就都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现实”。他们都有“再创造”的能力,而有意义的指导则意味着教的“强迫性”和学的“自由性”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对于学生各种独特的想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这里所说的“独特的想法”多是指老师所不曾想到的,它也许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都是课堂生成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时,有位学生就先找出两腰的中点,沿着腰的中点将两角折出剪下旋转到上底中,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把梯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有效渠道,这就是“资源”,如果教师固守原先预设的“方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忽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这一“资源”,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你的想法也不错”就请另一位同学说下一种方法了,这将极大地扼杀了这位学生的这一创新意识,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扼杀”。这里教师不仅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赞赏,还应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资源”加以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踊跃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获得再创造的信心。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以上提到的是正确的“资源”,而在实际教学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盖耶说的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的“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类似0.49÷0.23=2„„3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将学生们的错误改编成一道判断题:0.49÷0.23=2„„3(),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待学生作出判断后,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很快找到了不同判断错误的方法。有的利用验算、有的利用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方法、有的利用商变化规律将余数还原100倍的方法„„。这样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而,把握错误的“资源”,帮助学生就错寻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积极评价,及时反馈。

积极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谁多提问,谁就是最爱动脑的人,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的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例,为什么我们写的“9”和书中的“9”不同;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不够准确,因为如果是乘比1大的小数呢?他建议应改为:一个数乘比1小的小数时,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再如:有个学生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不妥,原因是: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既是射线,说明已承认两条边没有长短,可无限延长,又何必再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对这一问题,老师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结果,学生的评价是:这位学生读书很认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我们在研究角的大小时,即使把角的两边无限延长,角的大小也不会改变。这里,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立见解,及时的给予了正确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会学”、“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6.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之我见 篇六

黑龙江省北安管理局长水河农场小学 韩金玉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放飞思绪,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一、有效提问的目的何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其潜能,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并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它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教学内容的灵魂,即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和人文素要教育。优美的文辞 篇章还可以引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反之,学生会手忙脚乱不得入门之钥,或者随心所欲地草草了事,课上听完,课下连这节课里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引”起着关键作用。而“引”在很大程度上又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则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教学年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及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从而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据班级实情由学生自己设疑,例如,我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完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自学领悟的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求学精神,由此可见,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有效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可持续性与良性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大方、清楚、完整的`表达口语能力。

三、提问中应注意的误区

1.忌过多、频繁的提问

一堂课仅仅40分钟的,过多的问题侵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甚至来不及听明白所问就答。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也就无可厚非了。

2.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习惯性地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习惯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能够记住问题或知道问题的结果。但我们却忽略了,这种习惯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他们会认为第一次没听清还会有第二次,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学生只抓 “重复”的问题,对问题的初次出现不会太注意。这对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主动思考有不利之处。有时,不断地重复,学生会厌烦,也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流失,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但这并不是不能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重复得由当时的课堂实际情况、教学内容、问题深度、学生个体的反应等诸多因素来决定,体现的是教师较好的艺术的把握教育教学机智的能力。

3.忌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有时在课堂提问上,会经常提问一个或几个同学,例如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说:“老师,这节课,你怎么只提问他们几个,不问我们呢?”教师的出发点可能是抓两头促中间。但要注意这个度的把握,既要让跑得快的学生有冲劲,又要让中间的学生有奔头,还要让后面的学生有希望,要调动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是每个教师持久性的目标之一,从学生的问话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疑惑和委屈,教师要因势利导,打开心扉,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及时调整,若只是轻描淡写简单行事,这些学生很可能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凝聚力和向心力及战斗力的丧失。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使每个人的语文素质与人文素养得到不同的进步与发展。

7.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七

一、利用多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 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 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的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 教师在运用微机设计的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及展示了战争的局面后, 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 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 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 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 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的办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 想出了很多办法, 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 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 但无论哪一方胜利, 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 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 而且活跃了思维, 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如场景的恢弘, 人物的再现, 事件的来龙去脉, 时空的倒置, 历史的进程等, 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人, 实物、图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 尤其是微机软件的进入课堂, 使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可能。现代教学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场景, 最生动、自然、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 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馈。例如:在上课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组, 一组是优等生, 一组是中等生, 一组是差等生, 设置课堂练习时, 优等生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中等生做稍有难度的题目, 差等生专门做在课本里的题目, 然后各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 每组选派一个人发言。这样的做法, 使学生个个有事做, 人人动手、动口、动脑, 遵免了有些差生无法做难题而扰乱课堂和优等生做完容易题目后闲着的现象。同时, 为了调节学生们的心理, 我在课堂上有意地讲一些课文里有关人物的故事或笑话, 让他们在疲劳中松口气, 语言风趣幽默, 常常引来学生们哄堂大笑, 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二、由此及彼, 揭示历史作用

教师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比平淡的、波澜不惊的教学语言更能吸引学生。好的教学语言是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情感信息的语言。教学语言对教师的要求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听清你说的话, 而且能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 有着丰富的吸引力, 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让教学语言不再是一汪平静的死水, 而是波澜起伏的河流, 它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优雅乐章。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教师要谨慎, 要认真思考, 自己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不是教学的急需, 会不会引发学生的歧义, 会不会让学生感到“老虎吃天, 无处下口”, 是否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乐趣。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 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 提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 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 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 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 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 而且波及国外。早在唐代中期, 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 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 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据说, 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日俄海战时, 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 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 成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据说, 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 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 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 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三、方法多样, 培养创新能力

8.提升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历史有效性教学;必要性;改进措施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有效性教学是当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主要结合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对这一任务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爱国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然而,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教学方法陈旧,内容乏味。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为了迎合高考,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就使得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另外,在内容上,教师不能将历史事件故事化、趣味化、细节化,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样一来,高中历史教学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加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讨,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需要,是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需要。实行有效性的历史教学,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必须要提高历史有效性教学,不断提升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改进措施

鉴于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主要对提高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措施方法进行探讨。

1.通过问题创设来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要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化作一个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逐步解决,既可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中,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各是什么?两者的不同点在哪里?(2)为什么西班牙的航海家和葡萄牙的航海家能够开拓出新航路以及如何开辟新航路的?(3)从新航路开辟中,我们可以向哥伦比亚等航海家学习到什么?(4)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世界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一些人说它开辟了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也有人认为,它加强了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还有一些人將之理解成是资本主义早期,为了积累资本而开辟的对外扩张道路。设计这些问题,将学生的自学和讨论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另外,要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不能太过于难,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赏。

2.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存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对模拟场景的体验,大大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辛亥革命》讲课中,我们可以先播放《走向共和》的一个小片段,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中山先生为追求政治理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下中国革命道路是多么的艰难。

我们还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材料作为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律站着,……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只有注重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才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薛梅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2]林亚萍.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9(36).

[3]卢宝钰.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资源,2013(03).

9.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九

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者:吴贵忠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3期

作为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是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教学呢?我认为教学目标在教师实施教学中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得到了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即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啊?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力求一课一得。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不应奢望在一堂课里头去灌输很多知识,解决许多问题,要知道十个指头是按不住十个跳蚤的。

二、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实施教学时应采取启发式,废止满堂灌,充分鼓励学生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让“教是为了不教”逐渐变成现实。

三、必须认真备课和制作课件,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仅凭熟悉教材是不够的。课前必须花时间去查阅与教材相匹配的翔实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在40分钟里头,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在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课堂活跃之目的。

四、必须精心设计和认真进行板书。板书的内容是一堂课的精髓,便于学生复述和复习。必须精心设计,切忌草率行从事。板书时教师必须很工整地进行书写。把教师最好的书法水平充分展示出来,切忌龙飞凤舞,以达到见课如见人,为人师表的目的。

五、必须十分重视和具体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好了,课堂上教师实施教学才能收放自如,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对答如流,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渐入佳境。

10.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十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例如在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和“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从而深入感受文章要揭示的“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主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然后提问能否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科学依据等,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于鲁迅的介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绍,回顾曾经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必然是有效与高效的。

因此,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营造教学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0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0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

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当然,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我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一是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二是讲课时,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表达训练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当然,激励性评价也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就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较高。

11.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十一

一、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影响因素

1.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

历史学科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对其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初中生一般认为认为历史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来说是次要的学科,因此,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教学表现得较为消极,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不浓,学习的热情不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教学效率相对低下,难以满足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这样的教学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

2.教学的方式相对陈旧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沿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机械讲述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课堂教学的气氛压抑沉闷,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种相对陈旧的教学方式是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实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实施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缺乏对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的教学不是学生欢迎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反,如果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的良好教学情境(如以带领同学们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方式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此促进初中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2.以教师素质的提升促进高效课堂的实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否实现高效课堂,很大的因素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是怎样的,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缺少必要的教学能力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就难以胜任初中历史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对促进初中生历史学科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着教学低效的问题,因此,面对低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刘丰宪.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

12.《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一、师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为高效课堂打好基础

1. 了解学情, 瞄准目标, 充分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了解学情, 农村初中的学生, 文化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 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 以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 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特别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历史课程的三大目标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基础, 是依托, 是载体。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了空中楼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演变成“无土栽培”。

2. 引导并指导学生预习。

抓好课前预习是学习的起点, 它除了对知识起到“先学”的作用, 更主要的是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所以, 教师要设计好预习方案, 实现高效课堂预习先行、问题前置的策略, 其中还要注意把握好难度, 为学生的预习准备一些便利条件, 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预习。农村孩子手里的历史资料贫乏, 更没有自己的电脑上网查资料。因此, 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和网络教室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等。

3. 充分应用现有教学设备, 创设情境。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 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我校的“班班通”设备、仅有的一套多媒体教室等, 我们都见锋插针地加以利用。

4. 设计有思考价值、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

课堂内讨论的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 有启发性的, 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其次, 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5. 要设计好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

课堂内, 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只有通过讨论、交流和辩论, 才能相互碰撞, 产生新思想、新观点。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设计适宜讨论的话题, 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份量。二是讨论活动要组织严密, 小组讨论要组织紧凑有序, 注重实效。

6. 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 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 应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等 (要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

二、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打造高效课堂

1. 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 如果有个好的开头, 成功地导入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先声夺人的力量, 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提高教学效率。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等。

2.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人物画像, 增强直观性、欣赏性,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同时, 要注意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 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如创设历史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 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欲望。

3.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4. 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横向、因果、现象与本质联系。如改革的发生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对历史进行有意义的阐释,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提高实践能力。

6. 充分展示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

高尚热情而富有想象力的教师, 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流畅、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7.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能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 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 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体验到历史课的真正魅力, 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8. 要给学生提出指向明确的学习要求,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13.《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十三

论文摘要: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嗣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缱康成长历史教育应该贯彻于一切教育学科之中.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也应责无旁贷地贯彻于历史教学全过程,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自身规律 以及独具的教育功能来进行。通过中外历史的教育.进 行思想品德、行为教育,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实施证明“异步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之

一。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异步教学法呢?下面就我个人对“异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上课前准备

1、学生分类。分类标准一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二是根据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我们将学生分为三类:

A 类:智商较高,双基扎实。学风端正.学习主动且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良好以上.占全班学生人数的20%~30%。

B类:智商一般,基础不够扎实,能力较差.学习方法较死,虽学习很刻苦但成绩提高缓慢.全班学生人数50%~60%类:学习无兴趣,不努力,基础差。能力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处于“学习脱轨”的状态.占全班人数的10%~20%。

2、认真设计编写教案。教案是教目标及教学设计的文字表现形式。编写 教案 既 要规 范 化又要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对目标要求、重点难点、课堂提问、基础训练、能力培养、作业布置、预习和复习内容、板书设计等方面要作出通盘的考虑。教师讲授.学生活动互相配合.浑然一体.特别是师生活动必须反映 出内容、方式、时间、安排顺序、组织方法.教案的编写要对A、B、c 类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清层次,也就是有一定的梯度在教案中写清A、B、c 类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写清A、B、C 类学生的预习提纲;写清A、B、c 类学生的 提问和质疑;写清A、B、c类学生的活动;写清A、B、c 类学生的作业。

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案分层次设计课堂教学也要分出层次,对C类生侧重双基的训练,而对A、B 类学 生 则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把“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与“个别化”教学漠式锚合起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体现分别施敦、分准进.使三类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学习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我的做法是:确定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异步教学法则更多的强调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可见.确定学 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三、注意信息反馈.及时作好分类辅导

教学信息反馈最有效的途径是平时作业和阶段测试.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及时地布置作业,进行阶段测试。我根据异步教学法把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分类作业.也就是设计出A、B、c三组易中难作业题 .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如 C 类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生只限于完成 A 类题组,B 类学生完成 B类题组,A 类学生完成 B、c 类题组,同时鼓励 c、B 类学生做 B、C 类题组。第二步是帮扶作业。课堂是完成内容数量相同的练习时,A、B类 学生完成后按分配的任务检查、督促、辅导C 类学生。第三步是区别批 改 作 业批改侧重于A、C类学生,抓两头促中间.对c 类学生重改或面批。测试,不论是单元测试,还是期中、期末考试,都要分层次设计考试内容.试题为达标题和提高选做题两部分。对c类学生来说.让他们做达标题并鼓勋他们做提高选做题 :对B类学生来说.在做好达标题的基础上,可以做选做题.提倡全做:对A 类生来说.达标题和提高题必做当然.真正的把“异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搞好。仅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做是远远不够的.我所做的一些探索是肤浅的简易的.还需要不断的深化,还要我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进而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14.《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十四

摘要:自古以来,有关英语语言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应用,一直是历代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苦心钻研的课题。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先后出现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试听法,交际法,任务法,合作法,自主法和折中法,它们在教学实践历史中,时而备受推崇,时而倍受冷落,时而又东山再起。本文侧重于探讨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势,旨在通过加深对它们的学习,理解,和反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持续稳定,科学全面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 优劣势 英语学习前言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选择理想的教学法。不同时期、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不同的理论基础,产生了不同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它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得以发展,改革,继承和不断创新,甚至颠覆,并对中国外语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各种教学流派时而备受推崇,时而倍受冷落,时而东山再起,但他们都各有其优劣势,我们要理性分析和接受这些理论,并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行之有效地它们把运用到教学实践,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日益完善,并有力推进英语语言教学的历史进程。

英语教学流派及优劣势大PK

一 翻译法

中世纪欧洲人,为了书面翻译与阅读,采用了语法翻译法。迄今为止,它是使用最广,影响最深的教育体系。教学过程是:阅读文本——分析语法——翻译目的语为母语。翻译法提倡母语教学,重视语法知识体系的灌输,和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其优势体现在:1.注重语法的规范性,语言的逻辑性和准确性。通过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潜移默化地拓宽了外语学习文化视野,增加了跨文化知识的沉淀与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增加了词汇量。2.突出母语在语言学习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用母语解释目的语中复杂的语法结构和抽象概念,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也更便于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学习和巩固。3.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字基础,增强了学生独立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劣势如下:1.过分强调语法规律的正确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导致本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口语与书面语严重分化,使语言知识的学习呈现片面化,刻板化和机械化。2.母语文学素养基础相对薄弱的教师或学生,只会生搬硬套,不会活学活用翻译规律,直接影响到翻译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实施。3.教师的权威主导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缺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挖掘和体现。4.目的语与母语互译方式,导致学生懒于英语思维,过度依赖母语,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成为其巨大诟病。二 直接法

19世纪工业生产的发展,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增强,翻译法的诸多局限性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直接法应运而生。直接法强调广泛运用实物,图片,动作手势等直观手段,直觉感知语言材料, 直接用外语思维;要求外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 强调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优势在于:1.强调直接学习外语,直接应用外语,突出了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极大程度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2.打破了传统英语学习法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桎梏,掀起了现代英语教学法革命的历史序幕。3.直观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习热情,彰显了学生主体意识。劣势:1.生硬排斥或禁止母语,忽视母语文学修养对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积极助推作用,忽略了母语与目的语共性与差异性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2.片面夸大口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过度依赖直观感性意识,势必对写作阅读能力的培养产生阻碍。3.忽视遣词造句,语法规则的传授,语法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被束之高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词汇量小,信息量寡,语法差,句法不通的尴尬。

三 视听法

1954年吉布里纳提出试听法,主张使用幻灯,电影等手段,设置情境进行操练,倡导听说训练与情景的结合,把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融合一体。他还倡导听说训练必须与某一情景相结合。优点:1.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得心应手,效果显着。2.原汁原味,感染力极强的听觉冲击对于学生纠正语音,模仿语调,完美节奏和提升遣词造句方面功不可没。3.情景教学法通过视听手段双管齐下,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背景和语言环境,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交互式的暗示,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锻炼。缺点:1.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2.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3.学生过度依赖视觉听觉形象的导入和辅助,易走进无电影和幻灯等手段,无英语学习促进的思想怪圈。四 交际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英国功能语言学家弗斯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他们的语言哲学原理为交际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交际法强调语言学习目标不仅是语言能力,还包括用语言进行自然, 流利沟通交际的能力。课程的编排以功能的表意为纲,通过接触,模拟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组织教学。优势如下:1.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教学语言流畅化,语言运用创造性,表达思想的直接性。2.注重语言的应用实效,重视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互动,避免了多年传统英语教学哑巴英语的弊端。3.交际题材范围广泛,实践量大,操练时间长。学生学习状态呈良性态势,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劣势是:1.忽视语法语境,语篇的分析,弱化语言知识点的学习,积累和巩固,对语法概念和和语法现象缺乏系统规范认知,只会导致实际语言交际过程的的混乱,误解和错误连篇。2.交际法对惯于传统英语教学法老师的活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学生的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和学习习惯与能力也会影响交际法实施的效用。在能力弱,基础差,主动参与意识淡薄的学生身上,效果不理想。3.交际法片面突出语言的输出,但是语言交际的输入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输出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寡,内容的深浅和效果的有无。4.重流利,轻准确的交际性英语教学法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语言学习。五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法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目前被广泛研究并得到肯定的教学方法,主张以任务为核心单元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师布置小任务——学生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具体实施——评价学习。通过围绕完成任务,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译能力参与教学活动。优势显著:1.重视语言学习的交互性,真实性,过程性,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与用的相关性。2.学生从无意识接受向有意识参与迁移,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学生学习的无限潜力得以充分挖掘。3.学生把注意力投注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与目标中来,将交际实践中的一个层面“基于任务交际”明确化,具体化了。4.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学习氛围宽松,有机结合语言的有效输入与实效输出。劣势明显:1.具有时代感,兴趣性,同时难易适中,难易有别和切实可行特性的课程任务的设置,需要老师的精心策划和匠心独运,这对他们的课程组织和设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设计不当会使任务完成效果大打折扣。2.任务设计的教学环节需要师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参与度不高或者老师教学方法陈旧,使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普及存在难度。六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叫“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合作学习代表Slavin认为“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依托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艺术。”简言之,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五大要素: 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交互作用,个体责任,社会技能,小组加工或自评。优点:1.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作用。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集思广益,模仿和学习组内优秀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自主学的习惯。2.信息资源的共享,思想方法的协调和个体行动的一致,保证了既独立分工又精诚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3.学生间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合作。有利于减轻和舒缓个人面对挑战时的无助感和焦虑情绪,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4.团体合作学习效果如何,综合评价成绩的高低取决于成员间设定目标后的共同努力,合作学习有助于成员价值感,荣誉感,成就感和集体观念的体验。缺点:1.合作学习组织的划分不易掌控和难以均衡。组员的基础高低不平,组员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否落实到位,分工是否明确,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2.合作过程矛盾并存。合作小组内部意见不一,相互猜疑,缺乏沟通技巧;个别组员态度不端正,思想涣散,蹭大锅饭;积极自评,消极他评,严重影响合作学习的效度。3.合作学习教室空间的安排是否得当,在创造合作协调的学习氛围中扮演着重 要角色,但目前我国大班教学的现状,致使合作学习模式难以在实践中实施,推广和普及。七 自主学习

Henry 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习目标设定,独立学习行为和学习评估。主要成分是态度,能力与环境。长处是: 1.学生从“我被管”到“我管我”转换后,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明确了学习目标,摆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自我效能感。2.自觉提前收集,整理有效学习资源,独立整合,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和学习策略,自主完成语言学习的各项任务和目标。3.能自主思考,自主调节学习状态;能实时监控,独立调整学习进度,能自主评估,改进学习模式,保证了自主学习的一致性和规范性。短处: 1.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形式单一,教师,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的联合机制欠完善。学校自主学习网络平台的搭建不理想,教师自主学习引导和指导不给力,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不强,意识淡薄。2.缺乏高效的自我监督,缺乏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缺乏有力的自主执行计划,缺乏抗挫的勇气和努力,缺乏面对挑战的耐力和信心,导致自主教学模式形式大于内容,学习效果得不到科学全面的体现。3.自主学习资料库信息匮乏,选择有限,自主学习资料参差不齐,良莠不齐,这给自主材料的选定工作带来巨大难度。八 折中法

折中法,作为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运用。折中法通过对传统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策略进行演绎和归纳,并对各种教学流派的理论,方法和途径进行筛选,权衡,采取取长补短,优化资源的手段,把貌似对立的方法综合运用。优势:1.避免了某一种特定教学方法本身的孤芳自赏和形式单一带来的片面性,博采众家之长,兼顾了多功能教学的融合,适应了新时期全方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沿袭了注重词汇,语法,写作与阅读基础的传统语法翻译法的优势,也秉承了强调听说口语交际能力增强的视听说方法的风格,还整合了目标性,任务性与自主性并重的自主合作任务学习的长处。3.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折中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密切关联,协调适宜。4.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提高语言教学效度;有利于学生多感官,多手段灵活学习掌握语言知识。缺点:1.不同的教学阶段,对象,内容和环境需采用哪几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各占比重如何,是一个需要全方位权衡和考量的问题。2.所有教学方法精髓的提取,择优和综合应用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是一场考验,缺乏对各种方法全面学习,势必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埋下了祸端。

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 教学法的诞生,发展,完善和革新主要取决于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具体情况不同, 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并探讨各教学法的优劣势, 加深对它们的学习,理解,和反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熟练掌握,科学运用各教学法的特点与技巧, 并根据特定的教学情景,优化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度,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度,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5.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十五

一、低效课堂教学的典型特征

纵观所有低效的课堂, 虽然五花八门, 形形色色, 但归结起来,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顾主体, 一讲到底;2.提问随意, 不着边际;3.准备粗浅, 讲不到位;4.语言贫乏, 平铺直叙;5.结构凌乱, 缺乏逻辑;6.重点不“重”, 平均用力;7.只重知识, 忽视能力;8.就题论题, 无视规律;9.形式呆板, 教法单一;10.只重讲授, 忽视管理;11.脱离需要, 滥用媒体。

二、产生低效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

产生低效课堂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认识问题, 即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缺乏准确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 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 学生听;讲不讲是我的问题, 听不听是学生的问题”, 误以为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 讲得越多, 学生掌握得越多, 这一节课的效率就越高, 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容不得学生‘听不懂’”。还有的教师认为, 老师讲得越精彩, 学生必然听得越认真, 效率自然就越高。二是个人业务素质和教学作风问题。老师的高度影响着学生的高度。有些老师备课浅尝辄止, 又没有太多经验, 对要讲的问题本身就不求甚解, 讲起来就只能就题论题、就事论事, 不能也不敢迁移拓展, 满足于把答案对上, 还要求学生理解透彻并达到一定高度, 这怎么可能呢?三是操作能力问题, 包括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能力, 课堂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调动学生热情并驾驭课堂的能力等。

三、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或高效的标准是什么?虽然教育界对“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谈得非常多, 既有理论层面的, 也有实践层面的, 但对“有效”或“高效”的标准尚无共识。我们认为从操作层面讲, 还是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角度观察考量比较好, 即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了, 就是有效的课, 否则, 就是无效或低效的课。考量这一节课有效还是无效, 高效还是低效, 最有发言权的既不是教师本人, 也不是听课的专家评委, 而是学生。

2.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眼里有学生

学生既是我们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 又是我们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中目标的设置、方法的选择、导入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典型题例的选取等, 考虑的基本思路都要围绕着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思维习惯等, 在此基础上选择我们的方法、策略。

(2) 肚里有真知

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首先要有真才实学, 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要有扎实的功底, 务实的精神。任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都是徒劳, 是难以实现有效课堂的构建的。蜻蜓点水式的课堂固然活跃, 但是不能赢得由衷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 只能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真正有效的课堂是扎实的、深厚的、丰富的, 给人一种严谨治学的熏陶。因此, 教师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 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深钻课标 (大纲) 和教材,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 广泛查阅资料, 扎扎实实备课, 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只有这样,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 才能得心应手。

(3) 手里有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切活动都要追求一个目标———有效。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方式, 做到时间有效———把握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方法有效———围绕“有效”要求, 灵活选取方法, 或自主探究, 或小组合作, 或先练后讲, 或边讲边练等, 从而使课堂产生足够理想的效果。

(4) 心里有目标

教师上课要有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教师必须熟悉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且要紧扣目标组织教学。不能对课标上的目标进行简单平移, 要对目标进行“校化”、“生本化”和“可测量化”的处理, 使教学过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尽力实现目标。

16.《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十六

经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校的历史教师对新课改背景下“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基本的思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认为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初中历史教学上,不少历史教师还是感觉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任何好的学习和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而被语数外等主科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很少能做到历史课前预习。那么缺少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就势必要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快速预习,这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打了折扣,而且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这是一个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出示紧扣课程标准的目标习题以后,多数学生都能根据教材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但他们说出或写出的仅仅是文字符号,根本称不上识记和理解。因此,与其把所有目标习题一次性展示出来,还不如按教学要点依次展示出。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然后再探究它为什么,这样比较符合认知规律,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另外,在自主质疑环节,学生由于年龄小和社会阅历太浅,有时候会提出与教学主题无关或相互干扰的问题。比如,笔者在课堂中就遇到过一个学生在质疑环节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其中包括:东晋南朝北人南迁,是否会给南方带来人口、粮食、居住、治安等方面的压力?当时的南方又是怎样解决的?这对我们今天解决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能提供哪些历史借鉴?这是在公开课上一位七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思维之活跃令听课老师都大感意外。这就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不好就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历史课外阅读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刻感知,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到合作探究环节,基本就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表现,因为他们能理解题意,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有效组织语言表达观点。这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也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课堂上人人都积极参与,都有上佳表现是难以实现的。而且,即使再深入再活跃的问题探究,如果不形成文字材料,让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认真记忆,最终也会被大多数学生遗忘,因此学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背诵,以便在考试时更好地组织答案。

对于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许多教师都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精讲点拨与详细讲解孰优孰劣的问题。诚然,对不想学的学生,教师讲得再多也是徒劳,但对于想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讲得多、讲得好,他就学得多、学得好。对于一些简单的、一看就会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说;对于中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启发点拨,精讲为主;对于难度很大、超越书本、超越学生理解范围的问题,教师仅仅寥寥数语,肯定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对于这类问题的讲解,既体现了历史教师的功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历史感觉,而这种历史感觉往往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精讲并不是连该讲的都不讲了,一定不能走极端。

17.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十七

———物理教学培训学习引发的感想

乳源桂头中学赵良明2014-3-5

2月28日星期五在乳源中学召开了一次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分析会,在会上,教研室的华老师作了个有关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听完后引起我很多思考,特别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物理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搞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提高驾驭新课堂的教学能力。华老师的这次讲座讲得很好,让我受益良多,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在这里我也谈谈我个人的会后感想。

一、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愉快的,精神是饱满的。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教师的话就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师生间容易擦出理解信任的火花。教师的情绪和精神极易感染学生,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教学或操作实验时,学生会感到压抑,从而使得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个耐人寻味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沸点与压强关系时,学生经常认为只有提高温度才能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起来没有想过一定条件下给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水也会沸腾起来。这个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心理,教师通过个典型的实验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的位置上。

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和点拨。

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有的思维活跃,有的想象力丰富,也有的同学在学习物理上存在一些困难。为了建立和谐高效课堂,我们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应由易到难,教师的语言要深入浅出,照顾到接受能力较差、层次较低的学生,使他们不掉队,学得扎实。学习要求应有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吃得好吃得饱,让所有的学生知识得到积

累、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同时,物理课堂要想真正高效,还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能。

五、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设计有效的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在设设计练习应贴近生活且有坡度。因学生能力有强弱,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有坡度、有阶梯性。让学困生能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全体同学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一篇: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下一篇:区委书记2020年述职述廉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