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06-28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2篇)

1.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一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白石中学 梁国强

【摘要】美术课程立足于解决审美问题,其注重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又是一门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突出审美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示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与追求、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有情达理,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

一、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美术教学把传授技能作为教育目的,忽视了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根基的这一理念。教师在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时,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和孩子对美好事物感知的启发,致使学生在呆板的复制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利于德育教育。因而教师应在教学形式上转变观念,还学生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思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讲到第14册第六单元“发现与创造”---“化腐朽为神奇”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欣赏学生作品,如用易拉罐制作的蝙蝠侠,彩色吸管制作的五彩孔雀和废旧电线制作的环保笔插等。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同学们互相合作制作工艺品,并借此举办工艺品制作展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接受到低碳环保理念教育,也体验到自己动手制作的快乐,而且获得了“我能行”、“我最棒”的自信。

二、抓住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热情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若在这一过程中缺乏了审美热情和对美的感知,那么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它内在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而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确立自身的社会道德、信念和价值。这个过程是有挑战性的,因为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还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敏感的洞察力,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位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通过美术教学中欣赏课和技法课两个主要教学过程,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1.爱国主义教育和欣赏课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如讲到第18册第一单元永恒的雕塑艺术---虎门销烟(浮雕)时,给学生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美术教材中,大量的内容都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为东方文化而骄傲。还要通过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的热爱,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爱国行为,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3.2.爱国主义教育和技法课 技法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摹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

四、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搞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结语

在美术课上进行德育是素质教育赋予每位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就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来说,美术素养和能力也是必要的素质。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我们实践的新课程、新理念,都最终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美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其中育人是最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参考文献】

[1]初中美术《第13册至第18册》[z]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2年12月

[2] 胡晓瑛.在美术教学中深化审美教育的德育功效[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巩平.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二

从心理学看, 在地理教学中, 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 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才能建立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艺术, 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练习, 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还要加强情感的交流。

目前, 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形势下, 尤其是地理科目已列为中考科目的形势下, 地理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营造理想的育人环境, 坚持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 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有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是整合和端正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更关键的是把地理学科放在同等学科的位置上, 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否则地理教师还是个副职, 会始终处在无足轻重的尴尬地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 初中生学习是非常紧张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个性, 很有主张。地理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先主动接受你, 才能接受你的课。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 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 用真情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 拉近距离

我们应该主动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 把主角位置主动让给学生。课上, 教师坐到学生中间去, 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愉快教学的氛围, 让学生放松心情, 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 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这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合理评价, 获得信赖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 加深学生对地理教学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 及时梳理情感, 建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采用生自评或互评, 再结合教师点评, 最后学生通过努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3.倾听心声, 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之间的互动, 即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展。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上, 针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 当时, 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并解释:“老师不是圣人, 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 , 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以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 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 使师生思想脉搏融为一体, 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得到调动, 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获得地理知识。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 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 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交流对教学的想法, 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 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 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其次,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比较好。时代进步了, 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 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 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 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 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遵循“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初中生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 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最后,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图这一节时, 我用谜语导入新课:“容纳千山万水, 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名城, 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 没猜到的学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正如演员要感动观众, 就必须先营造相应的气氛, 使观众沉浸其中, 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 使观众产生共鸣, 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同样道理, 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 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 完全参与教学, 就要想办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 增长见识, 发展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三

一、从教材中挖掘德育信息,贯通知识、德育双渠道

首先,让学生科学地看世界,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的教学内容必然蕴含着一定的教育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获得知识目标外,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笔者在讲解“地球的形状”这一内容时,知识目标为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这一点儿,因此,我只是详细讲解了人类如何艰难曲折地获得了“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最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开飞机一直飞,会飞到哪里?你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假如你是两千年前的人,你怎样知道地球的形状?古人是怎样描绘地球形状的?通过一系列设问,学生既接受了良好的科学史教育,又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热爱的基础上的。在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以及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又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并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认识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教师在讲我国的国情时,要突出存在的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但也要防止学生萌发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三、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行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并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发展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应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展的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热爱祖国锦绣河山和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以及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价值观。

四、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热爱、保护环境的意识

虽然我国的各项规章制度日益完善,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制观念仍然很淡薄,违法违纪、有令不行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虽然早已公布了,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排污水等违法违纪行为多如牛毛,这是极令人痛心的。因此,笔者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告诉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沿岸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4.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四

【摘要】本文对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在辨析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几个特点。提出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应该主要在人格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两个领域开展工作,并强调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操作层面上应该注意现实性、生活性和客观性原则。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历史的昨天,才能更好的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昨天,热爱祖国的今天。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青少年的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未来民族国家的发展情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过分崇尚自我,缺乏团队精神,是非善恶标准模糊,知行脱节,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对于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社会各方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应该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好的条件。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意见》中将历史教育列为德育任务第一条,是很有深意的。

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实用主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既然要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青少年完成德育的任务,那么德育究竟是什么?对这一问题,一直存在很多误解。比如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是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摆在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外延也有很多,如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以至很多人一听到德育这个词,马上就与爱国主义等同起来。德育内涵外延的无限扩大,容易使德育工作陷入“大象无形”般的空洞。德,顾名思义,就是道德,品德。从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左丘明的“德,国家之基也”到王充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和司马光的“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德”,并未包涵思想政治之意。延续至今天,德应该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德育应该指的是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在很多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文件中都被解释成为“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是一种明显的误读。德育不包涵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指德育的过程中不允许有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指在德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是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与道德教育并列的目标。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注意到其蕴含性、渐进性、评判性等特点。

(一)蕴含性。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蕴含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德育必须有所依附。历史教学有其固有的知识载体,论从史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中的有着明显的区别。“寓教于史”,德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准确的把握史料,寻找适合的德育切入口,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重要舞台。

(二)渐进性。德育的目标宏大而艰巨,一个完善的人,绝对不是一节课一句话就可以造就的。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不少的教学目标动不动就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守法知礼诚信,这样的目标看似无比正确,但是却明显缺乏可操作性,大而无当。过大过难的目标更加增加了实施和实行的难度。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德育的目标应该有清晰的层次性,每一个层次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德育目标应该如何协作,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虽然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不时有文章见诸报端,但是在学术层面还属薄弱,在实践层面就更少引起关注。德育目标的实现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对这一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历史教学中 的德育必将是无法承受之重。

(三)评判性。不论是对历史人物是褒是贬,对历史事件是颂是斥,所谓鉴古知今,都是在一定的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评判,因而在将历史引申出其蕴含的事理时,必须明确自己所站的立场。如在评价秦桧时,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他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曾经是坚定的抗金派,身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谓不成功。但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与人民的需要背道而弛,以致遗臭万年,汪精卫,蔡京等人皆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有才无德是小人”之言非虚。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时代都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过往的历史进行重述。作为历史工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过往的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知识分子的批判性传统永远不应该是忘却的对象。

三、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核心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第一是人格教育,第二是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健全人格的养成在于培养中学生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其中自信又是人格健全的基石。自信心态的培养,从大处着眼,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缺乏热爱的人,会成为无根的人。”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为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态的培养,从中学生个体本身出发,则应注重从中外古今的历史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加强理想教育,情感教育、及意志毅力教育。

先辈们的历史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理想教育方面,《左传》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一思想虽然发端于古代,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可以作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益借鉴。青少年一味追求个性张显,甚至犯罪行为日益严重,自私自利的观念和行为随处可见,究其根源,都来源于信仰的缺失,没有树立明确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认识到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存在的意义,自然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古代历史名人中树立起崇高理想而青史留名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学生们很喜欢也很熟悉的岳飞,在精忠报国的激励下,坚持抗金,谱出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又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又如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通过这些英雄人物身上的精彩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大多数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他的人生才是会得到他人认同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应该成为广大中学生为人处世的标杆。

在情感教育方面,应该将生命价值推到新的高度。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与阿伯迪妮指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之所以将发生,不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是

因为人性论的发展。”提高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提升中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也就成为我们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历史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之时,永远都不要忘记提醒学生注意“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意志与毅力培养方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讲述吴越之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讲述西楚霸王旷世壮举,自然少不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还有诸如司马迁受宫刑后,在狱中写出伟大著作《史记》;孔子读书“韦编三绝”等等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语文课中的某些素材,如,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可助一臂之力。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必定是一个意志坚定,积极乐观进取的人。深刻挖掘这类史料背后深藏的意义,将有助于纠正现代中学生怕吃苦,只是贪图玩乐的心态。

其次,传统美德的养成在于使中学生的言行举止合乎于“礼”,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是在近几十年,中国人在国内外的公共场合“失礼”的报道不绝于耳。在中学生群体当中,言语粗鲁,顶撞父母,不尊敬师长等现象屡见

不鲜,很难想象这一代人按这种情形成长下去,能够与他们未来强大中国的主人翁身份相符。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列举名人的成长故事、言行举止、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等,去教育感化青少年,陶冶青少年的性情,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培养青少年从小做起,从小处做起,明是非、辨好坏、善与丑,讲文明、讲礼貌,讲道理,树诚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知法守法,真正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和谐社会。

四、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操作原则

经过长期的努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失于空泛。在操作层面上,也缺乏系统深刻的总结。德育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却又无从下手。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必须注重现实性、生活性原则。例如有教师在讲到赵州桥屹立一千三百多年而不倒时,一方面注意提醒学生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另一方面又与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桥梁坍塌事件作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坍塌事故在建筑技术先进的现代发生,也体现出来某些人责任心的丧失。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还需注重客观性原则。不少老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习惯性的从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开始讲起。一味报喜不报忧。事实上,地大物博也好,文明辉煌灿烂也罢,都是相对的。对于祖国的感情不应该只是来源于对

祖国的辉煌和灿烂,还要告诉他们祖国不足的地方,若不然,他们走出校门,或者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发现老师教给他的,与事实并不相符,这样学生就会抛弃老师教给他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觉得上当受骗了,进而否定他们认为的骗子教给他们的所有一切,包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长大成人之后,也许历史老师讲给他们的精彩故事,他们已经忘记大半了,但是历史教师故事背后的人生道理,却永远的保留下来,并且成为他们立足于人世间的支柱。这才是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5.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五

地理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地理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更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如《中国地理》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内在的德育因素。教学的侧重点在“学”字上,教育的侧重点在“育”字上,因此,在“育”字上下工夫是渗透德育的立足点。

一、“寓德于知”,在授业、解惑中育其德

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因为深厚的感情是在深刻地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对我国古代长城,不了解它的浩大工程和磅礴气势,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吗?不知道它在历史上曾起到防御外敌的作用能骄傲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因此深刻的认知,既是智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感情的沃土。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知”呢?我主要从教材中挖掘德育信息,贯通知识和德育两条渠道。

首先,让学生科学地看世界,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的教学内容必然蕴含着一定的德育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获得知识目标外,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我在讲解“地球的形状”这一内容时,知识目标“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因此,我没有细讲,而是讲解了人类如何通过艰难曲折的过程,科学与迷信的斗争才能获得“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最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开飞机一直飞,你会飞到哪里?你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假如你是2000年前的人你怎样知道地球的形状?古人是怎样描绘地球形状的?通过一系列设问使学生既受到了良好的科学史教育,又受到深刻地思想品德教育。又如,通过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西跨经度62度、相距5000千米,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还可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方便我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往来,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伟大”“热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让学生乐观地看祖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价值观。同一类教学内容和教育要求,是在同一中逐步实现的。从教育内容的外延看,德育教育的材料必须有原有教育内容作“附着点”。如上例中,补充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星罗棋布的湖泊桑田,烟雨迷茫的秀美江南如诗如画,而世界上处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则大都是干旱的沙漠和荒无人烟的荒漠戈壁。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所处的优越的海陆位置所形成的特有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这样既能起到加深对我国海陆位置的认识,又能起到加强原有教育要求的作用。同时恬静秀美的江南美景如一幅画镌刻在学生心中,叫人怎能不深深挚爱这片土地?

二、“寓情于理”,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拨动学生爱国的“琴弦”。

首先,充分利用语言技巧营造氛围,利用情感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始于言。”教学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自然一些,因为它具有传声性和表情性等长处。传声性能增强活力,讲解客观事物时生动具体,绘声绘色。表情性既用词句表述思想感情,又用声调、手势、动作、姿态来辅助表达情意,把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表示出来。

其次,创设情景,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提供体验情感的环境。俗话说:“触景生情”。多开展活动课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情感的环境氛围。如我在复习完《中国地理》1-5章后,开展了一次“江山如此多娇”的地理活动课。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祖国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自然景观、地形特点,长江、黄河概况等等。活动课分为四轮开展:第一轮中国政区拼图游戏;第二轮填图接龙;第三轮知识竞答;第四轮“跟我去旅游”知识抢答,中国穿插诗歌、相声、舞蹈等形式,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地形、河流等不仅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六

(河北省广平县第二中学 河北 广平057650)

【摘要】通过学习数学,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欣赏数学中美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具有抽象和严谨的基本特点,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要求学生书写规范、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

【关键词】德育教育;人格魅力;勇于创新

【中图分类号】G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19-02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是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这就意味着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和活动中去。数学教学作为整个德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本身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蕴含诸多德育因素,所以数学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句话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在现行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比如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的成就,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打开数学史册可以看到古今数学研究硕果累累。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初期,数学家商高提出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毕达哥拉斯早了500多年;南北朝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准确地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值的数学家,并将这一纪录在世界上保持了1000年之久;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欧洲早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这些古代的数学家及其成就,把我国的数学推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现今,我国科学的成果也令世人瞩目。如数学家华罗庚年幼时未受过正规教育,通过苦学拼搏为数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推广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实验上,创造了很多经济价值;数学家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数学家陈省身全身心投入大范围微分几何研究,发表了几篇匠心独运的微分几何论文,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使是人类求真务实创新的生动写照。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到课外,多给学生介绍数学家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的思想,可以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也就是说,教师要首先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做出表率。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会细心观察,有意无意地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言谈举止中所表露的良好品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需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比如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运用数学语言要完整、精炼、恰当。课堂板书要认真,规范有条理。教师要通过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另外,除了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的温馨。通过发挥情感的作用,德育就会渐入佳境,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以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给学生作出榜样,让学生体验严谨务实的作风以及教师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领悟应用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它们是唯物辩证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等正确结论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在实数里整数与分数、正数与负数、有理数与无理数以及运算法则中的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充分挖掘教材中这些因素,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实践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立

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还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就一定能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德育渗透。对于“平方差公式”这一课,从自主性学习表现在学习结果自我反馈这方面来看,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上都是老师来完成的,没有给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机会。如果教师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自我反馈,学生通过自己谈收获感受到了公式的优越,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种体验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时常要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培养了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明确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教学中,很多定理和规律,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就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时候就可以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验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就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自己的探究学习思考方式,激发学生在探究中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通过学习数学,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欣赏数学中美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具有抽象和严谨的基本特点,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要求学生书写规范、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对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所以然;对一个概念出现后,使学生了解还有它的局限性,在后继的学习中将不断完善;对一道数学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变等等教学做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7.谈珠算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七

一、通过讲授珠算的起源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算盘一类的计算工具很多文明古国都有过, 例如古罗马算盘没有位置概念, 被淘汰;俄罗斯算每柱十个算珠, 计算麻烦。现在很多国家流行的是中国式的算盘。从15世纪开始, 中国的珠算盘逐渐流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 对这些国家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现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一致公认, 珠算盘是中国发明的, 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 在世界已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今天, 算盘仍然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美国还专门派人到日本学习珠算, 而日本应考珠算技术等级合格证的人每年都有增加。正如日本珠算教育联盟会长荒木勋所说:“在中国诞生又传播到亚洲各国而发展起来的珠算, 通过日中两国专家的合作, 正在走向世界范围的普及。”珠算应该说是中国首创的, 曾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的五大发明之一”, 它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值得我们现代人为之骄傲。

我上珠算的第一节课, 总是郑重向学生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珠算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使学生知道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 算盘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非凡的影响。早在600多年前珠算便传入日本, 并且从那时起, 日本人对珠算就很重视。他们首先对珠算的算理和算法及算具进行改进和创新, 近代更在全国普及珠算教育。目前日本全国公开办了6万多所珠算补习班, 有600多万人次参加了等级鉴定, 著名的日本松下公司在录用职员时要看有没有珠算等级证书, 没有等级证书提薪都要受到影响。又如计算机王国的美国也把珠算当作“新文化”而引进, 成立了珠算教育中心, 加州的小学生在学习珠算, 大有进一步发展之势。另外, 我还让学生知道, 珠算在国外的发展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它的母国——中国。如此墙内开花墙外香, 作为青年一代难道能置若罔闻, 跟在别人的后面跑吗?

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 也给我们财经学校的中专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经济越发展, 会计工作越重要, 会计工作离不开计算, 计算离不开珠算。珠算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计算科学, 它对我国的经济工作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这些富有说服力的实例教育, 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学们纷纷表示, 我们一定要弘扬民族文化, 苦练过硬本领,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无愧于这个时代, 无愧于我们的祖先。

二、通过珠算教学磨炼学生意志, 培养学生毅力和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珠算技能的形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手指运动, 在大脑形成条件反射, 经过较长时间连续活动后, 部分学生对单调而辛苦的训练活动产生厌烦情绪, 特别是对珠算技能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运算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即“高原现象”) 产生畏惧情绪。对此, 我采取两条针对性措施, 一方面请取得等级证书的同学介绍自己刻苦练习珠算、战胜“高原现象”、取得优异成绩的体会, 使同学们认识到“千年磨一剑”、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惟一桥梁的观念, 只要有毅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不断取长补短, 获得好成绩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 我告诉同学们仅有毅力不分青红皂白蛮练, 同样不宜提高成绩。那么, 大家需要在不怕困难, 坚信自己有能力的基础上, 仔细分析困难所在, 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在珠算教学中, 每一种方法, 每一个环节, 都有不同的难点, 只有把这些难点解决了, 才能循序渐进。实践证明, 对这一“高原期”的突破过程, 实际上是磨炼学生意志, 培养勇于并善于克服困难的品德和能力的过程。

三、通过珠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确立,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需要中专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最好磨炼, 我把每一次课堂练习、课堂测试、尤其是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 当作成功心理的形成、改善与再改善的过程, 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明确奋斗目标。

四、通过珠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通过一次次的课堂练习与测试, 同学们凭借勤奋、踏实、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过硬的基本功走向了成功, 速度越来越快, 准确率越来越高, 珠算技术水平的等级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珠算比赛中, 获奖的选手也越来越多。成功使学生激动和鼓舞, 而一次成功又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石。成功的心理有其增殖性, 一旦形成, 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不断进取的精神牢牢的扎根在学生的心底, 不断完善自我也就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八

一、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德育的中心内容----爱国主义。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2、科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正确的科学态度---道德品质教育。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以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 、教学中应该努力实现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在个人修养,素质培养方面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个人形象和发挥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责任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教师的责职是教书和育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学生都期望有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教育有时并不局限于口头表达传授,言行举止也是一种深刻的教育,而且,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端正自身的品行,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影响。

(二)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物理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就存在辩证的思想方法,这在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充分的体现,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使其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能用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德育素材,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和体验事物的相对和绝对、抽象和具体、表象和本質、对立和统一、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在讲授某些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9.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九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的劳动者,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实现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高分数低智能的公民。

1.1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重视一智育。

1.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好的学生。

1.3素质教育是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而应试教育则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呆板地听知识。

1.4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应试教育认为学好语文,数学等升学考试科目,认为音、体、美这好学不好无所谓。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语文,数学等科目以

升学为目的的陈旧教学思想,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天生爱美的天性。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应试教育。

2.转变教育观念,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观念一般指人们对审美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在国际单键中的地位。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小这音乐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音乐教师也应该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首先,对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应认真领会。对新的教材应刻苦钻研,新的教材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音乐跟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注重音乐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联系在。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当我们把所学的音乐知识综合起来教学时,对音乐教学目的,很多老师就感到困难了,因为很多人难以说清楚音乐教育目的及音乐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重要作用,对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决不能说全部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几首歌,懂一点乐理知识,掌握一些音乐技巧,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太苍白了,教师只有正确执行大纲,才能从简单学会几首歌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全面面对全体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培训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提高。

3.音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

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在学校中,任何一个学生,不管他是否五音不全,他都有音乐教育的权利,任何学校,不管音乐设备怎么差缺,也应该按时开足音乐课,而实际是虚设,暗地里上文化课,否则怎么谈得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4.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而学习方法的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音乐教学的方法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落实,归根结底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来实现,否则就不可能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优良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相反教学方法不得当,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听课时曾经发现,有些音乐教师歌唱的动听,琴弹得入味,个人素质很好,但不研究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有些音乐教师歌唱,弹琴技巧并不突出,但注意研究教法,能吸引学生,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活动充满乐趣,教学质量

很高,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许多先进国家普遍开始重视国民音乐教育,尤其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或民族没有音乐文化广泛发展,民族的文化素质就不能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启蒙之关键,另一个是音乐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歌曲和乐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音乐作品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美好的图景,从一个方面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给学生提供美丑,善恶的标准,深入脑海,使学生收到教育,增添生活情趣,研究表明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从幼儿期就开始发展,小学阶段是最适时的进行良好音乐教育的时期,它对儿童陶冶心理,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具有极大地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音乐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随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教学方法也不断随之改进和发展。教学对象的特征不同,也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宣。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下面几种:1讲授法,讲授法又称口授教学法。

2、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或进行示性演唱,演奏,或者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

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演示法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3、练习法,练习法是为形成一定技巧,技能,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的教学访求,这是音乐教学中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总之,音乐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班及和学生个人的特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并结合当地,本校和音乐教师的自向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提高音乐教学活动质量,并把素质教育融于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去。

5.加强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图径。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扩大知识领域,培养音乐的兴趣、特长、学校应加强领导,关心活动的开展。活动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要坚持自愿参加与普及提高相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唱队是最常见的课外音乐活动组织形式,学校中应该普遍建立各种合唱队,如各年级的合唱队和全校性合唱队,因为合唱队组

建条件不是要求很高,经费设入也不是很大。在排练时,应注意唱歌的基本训练,努力提高队员的表现能力。教师排练时每一首作品都应达到一定标准,注意不能草率,不要频繁调换歌曲。合唱队组建时,人员不宜过多,宜在训练过程中步扩大。还可以组建器乐队,器乐队可以是民乐队,节奏乐队,鼓号队,管乐队,还可以组建舞蹈队,注意课内外的有机配合,培养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使活动经常、持久。

6.经常举行群众性音乐活动。

音乐是一门以唱歌、舞蹈、器乐、乐理等为一体舞台表演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各种表演和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举行群众性音乐比赛,可以使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唱、奏、跳等动手、动口能力。

歌咏比赛时间可以选择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歌咏比赛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排练,除特殊情况外,全班学生应一齐参加演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班上获奖我光荣的思想,在比赛之前,教师应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比赛的和意义,歌咏比赛要结合节日日气氛,如果是建党节,选择的曲目应是以歌唱党的歌曲为主,曲目一首为规定,一首为自选,音乐教师应在演唱技巧和提高表现力等方面给予辅导。做好比赛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学生有年龄差别,最好以同年级班级比赛为宜,各年级分别设奖。评判人员由学校有关教师组成,评比标准应事先

公布,比赛结束后,应将评比成绩向全校师生公布,给予优胜班级一定奖励。激励和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从而从比赛后采取开班会的形式,各班级进行讨论,找出唱歌比赛中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学习唱歌方法,为下一次比赛争取更好的成绩。

通过歌咏比赛,既促进学生的演唱兴趣,又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从中受到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更重要是启发学生精神,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情操,发展形成思维能力和活泼乐观的情绪。通过比赛,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从而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7.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现代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光荣的,神圣的、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荣誉感,在这种正确理念的支持下,教师在工作中才能做到以素质教

育为本,才能淡薄功利,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爱心全部奉献给学生。

10.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万事德为先,德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要忽视德育教育的作用,下面我就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使语文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生动

自古以来语言就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重要工具,语言可以使我们了解对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语言,用生动有道理的语言去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的行动。如果教师的语言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就会因此受到教师的语言的感染,其思想品质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成语和俗语,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具有活力,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是多么的宝贵,激励他们去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闪烁着智慧的语言,供学生思考、体味,达到一个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

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大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智慧

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财富,那就是其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德育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找出具有更多有价值的德育方面的材料。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像山那样的思考》一文的内容特别耐人寻味,这篇课文是一个很好的环境保护教育的例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大自然中山、鹿、狼之间所产生的微妙的关系,阐述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自然和保护生态平衡。正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山生活在对鹿的恐惧之中,如同鹿生活在对狼的恐惧中一样,它们二者都感觉自己不安全,看似十分安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凶险。头脑聪明的人类能够战胜大自然,但有时也会犯一些愚蠢的错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山那样去思考,违背自然规律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这些。

三、语文教师让德育的芳香洋溢在学生的读书之中,开阔学生的心胸

我们知道,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读书是一个特别有效的途径。大文学家鲁迅曾经这样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以后,才能酿出蜂蜜来。如果只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了。”在学习之余,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大大地增加。如在学完《离太阳最近的树》后,教师让学生用文中红柳的坚忍不拔精神,来塑造他们自己勤奋刻苦和不怕困难的品质。教师可以用真实、具体的课外读物丰富和充实课堂中的德育内容,使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聪明智慧,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我们在让学生写作文时,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在写作时不要凭空想象,要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收集素材,不说假话和空话,平凡见真知,教育学生写文章和做真人是一样的,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这样的道德思想引领下,才能成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师不能只会教书,而不会育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德育教育,要让我们的每一句教学语言都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一个思想积极进步、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成人;成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44-01

教育,教育学生使之成人而后成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一个人首先有为社会服务的志愿,然后才能谈他是否能为社会服务。一个人的能力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具备优秀的品质,一个有优秀品质的人才能以天下为己任,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美德是教育的最高证明,所以我们应该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的始末。

学校教育包括智慧教育和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应本着全面负责的态度,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关系每个家庭,也关系国家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当今社会需要有才能的人,但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说“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文道合一,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教书育人统一。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当前学生课业负担很重,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很大。语文课实施思想教育不能以教案上写了多少,课堂上说了多少为标准。语文课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在于实事求是,不搞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应自然、巧妙、有效地实施思想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这样自然巧妙渗透思想教育的例子俯拾即是。

一、阅读中的德育教育

和学生一起做《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的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在欣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你无妨容纳甚至欣赏他人那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我对学生们说:“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容易相聚成群,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和自己相似的人接近,而对于那些和我们性格品性相差较远的人难以亲近。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同样,我们应该学会接受欣赏别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情感才能像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样摇曳多姿。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提出人应该具有伟大的情感,即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等大爱,在这个前提下人还应使自己的情感丰富细腻,由此我联想到曾在课本中学习的两首诗歌:郭沫若的《炉中煤》,和舒婷的《致橡树》,这两首诗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也是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观点,高中学生具备正确的爱情观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作文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优势。因为一篇作文练习的全过程包括立意构思、写作和修改,都有一个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其实也是依次德育教育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从立意命题、指导,到批改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次作文训练以“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为话题,有这样一则材料:在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一个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了沉痛的忏悔之语:“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这段材料给学生很大的触动,使学生更贴切的体会到了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的情感。平时为了积累作文素材,经常让学生阅读一些蕴涵哲理的文章,或者积累一些名人名言。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如在积累有关责任的材料时,学生们积累了顾炎武“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在构思中品悟,在写作中深刻,在生活中切身体悟,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点滴小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12.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二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 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国家的感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 音乐教育必须贴近这一时代主旋律, 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课堂上, 首先要选择那些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进行教学。比如, 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回顾建国历程, 让学生明白“起来, 起来”的呼声正是先辈们昨天战斗的号角,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 《黄河大合唱》, 以有力的船夫号子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 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诉了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人民的沉重苦难, 以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不屈的精神, 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 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还有许多赞美祖国的曲目。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 可以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历史责任感, 培养青少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一切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德育内容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 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二、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的, 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 人们热爱家乡草原的感情油然而生, 这些教育的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那么, 通过哪些渠道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呢?

1. 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通过了解歌曲内容风格和对歌曲的欣赏,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提高学生歌曲欣赏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情感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秀的音乐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 去享受欢乐, 感受痛苦, 去愤怒地谴责, 去激情地歌唱, 一旦学生全身心地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 就能唤起其爱国主义感情, 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净化。

2. 在课外活动中

青少年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课外活动中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 组织青少年合唱队, 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会等, 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特别是音乐的审美功能, 其作用不仅在于知识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在社会实践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性文艺活动的日益丰富, 音乐艺术不断群众化、社会化。如今, 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音乐会、选秀节目等社会活动十分活跃, 也有很多学生参与其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贯穿到每一项具体活动中去。如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组织活动, 教育广大青少年爱国爱党, 从而进一步理解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增强了爱国热情, 让他们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而不断奋斗。

三、以学校教育为阵地, 净化音乐教育环境

目前, 一些低俗的歌曲和音乐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有很多学生面对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不屑一顾, 却对那些音乐垃圾兴趣十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早恋, 举止轻佻放荡、思想消沉等, 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针对这种现象, 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视, 又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有效的、较长时期的纠偏和音乐审美的启迪。那种简单的义愤和感叹, 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思想复杂”、“情绪低下”、“搞早恋”等论调非但不起任何教育作用, 反而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大的障碍。

那么, 怎样才能坚持弘扬民族文化, 净化学校音乐环境呢?这就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应以大量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 让学生领会民族音乐的魅力。目前, 有些庸俗文化的泛滥, 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道德滑坡, 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下降, 甚至导致一些人的违法行为, 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虽然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 但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引起关注。

培养“四有”合格人才, 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始终不渝地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 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就一定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摘要:音乐审美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 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把品德教育融入教育过程中, 发展学生全面素质。

上一篇:工地施工安装合同下一篇:文秘应聘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