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生理学参考论文(精选9篇)
1.实验生理学参考论文 篇一
[a2型题]
48.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驰剂是由于
a.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e.抑制终板膜的离子通道开放
49.某患者由平卧位突然站立,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每搏输出量,动脉血压降低。该患者每输出量减少是由于下列哪项所致
a.心室后负荷增大
b.心迷走神经兴奋
c.心交感神经兴奋
d.异长调节
e.等长调节
50.某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缺氧。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其起病的主要原因是
a.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b.支气管痉挛
c.肺纤维增生
d.呼吸中枢发育不全
e.气道阻塞
2.实验生理学参考论文 篇二
1. 创新性实验的开展
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2]。病理生理学是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交叉阶段的一门桥梁学科。要完成病理生理学的实验, 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前两年半基础医学学习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也就是说,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因此, 处于病理生理学学习阶段的学生, 是开设创新性实验最理想的对象。具体实施如下。
1.1 教师队伍配备。
创新性实验通过“一带三”的形式开展, 即一名教师辅导学生人数不超过三名, 以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辅导学生。创新性实验的教师全部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 并具备多年的科研经验, 完全胜任创新性实验的教学任务。
1.2 参与教师的课题。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加入教师的课题组, 和本室的硕士研究生一起参与科研。首先,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题, 让本科生第一次了解到科研, 知道“什么是科研”, “科研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接下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献的检索, 最终能够独立通过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查阅科研文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科研文献, 了解老师的科研领域, 同时培养阅读英文学术论文原文的能力;然后, 学生以硕士研究生助手的身份进入实验室学习最基本的实验操作, 如:细胞培养、质粒提取、免疫蛋白印迹技术等。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实验技能训练阶段一共2至3个月, 均为本科生在课余自行安排时间完成。
1.3 自行设计并完成课题。
在经过近3个月的培训后, 学生已基本熟悉科研的基本流程和实验室的环境。这时候,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为教师所进行课题下的“子课题”或“小分支”, 通过不太复杂的实验和时间不长的周期即可完成。学生自行制作开题报告, 每个教师的课题小组内进行开题报告,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决定课题的可行性和实验路线,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 最终设计出适合本科生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学生即可独立开展实验。实验完成后, 仍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集中汇报实验结果。最后, 在老师的指导下, 每名学生整理实验结果并撰写科研论文, 经教师修改后投稿发表。
2. 创新性实验教学中的体会
近年来, 随着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 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加入研究生行列的人数日益增多, 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硕士阶段的科学研究已成大势所趋。我室在本科生病理生理教学阶段, 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 为日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2.1 实验室环境保证实验进行。
作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我室的设备仪器完全满足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需求。我室已培养了多名硕士, 硬件上的实验条件完全能满足创新性实验的需要。软件上, 带教老师均有多年科研经验, 硕士研究生也都有1年以上科研经历。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在本质上与硕士生的科研并无很大区别。我们采取理论上老师带教, 技术上硕士生带教本科生的方式, 既保证本科生能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又避免“揠苗助长”, 过大地增加学生压力, 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2.2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创新性实验中, 学生进行的文献检索、小组讨论、结果汇报等方式, 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过程。参加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均表示:通过进入实验室的学习, 他们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考研热情高涨;而且, 学生的思想由以往的“盲目考验”、“跟风考研”, 逐步转向为有目的、有兴趣、有针对的考研, 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 新型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将学科的单项实验转变验证性、综合性及创新性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尤其是创新性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型学生向研究型学生转变,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创新性实验在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观、发展观及未来规划方面, 也成为现代教育教书育人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李艳, 沈延春, 师海蓉, 张磊.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验的初步探索[J].考试周刊, 2004, 32 (1) :69-71.
3.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 篇三
【关键词】植物 生理学 实验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03-01
1、教学方法
1.1 单独设置实验课且进行独立评分
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与理论课为一门课,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且考核方式大多为笔试,试题中涉及实验内容的很少,甚至有的试题中不涉及实验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给分。这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将实验课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后,教师改变了过去那种认为自己只是带带实验,学生对本门课程学得如何及成绩怎样主要与理论课教学有关,从而有了强烈的、明确的责任感,学生也比过去更重视实验课,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1.2 实验内容
师范院校普遍使用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材是类似张志良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本教材共包括91个实验项目,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课时安排大多为60学时,因此在有限的计划学时内完成全部实验项目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教材,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同时增设一些探索性或研究性实验项目。这样学生除能通过实验指导上的验证性实验获得基本实验技能和技术外,还可通过研究性实验充分发展其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具体的实验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2学时);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2学时);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2学时);植物灰分常量元素分析(3学时);植物组织可挥发性元素的鉴别(2学时);植物的元素缺乏症(溶液培养,3学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3学时);真核生物钙调素的酶联免疫测定法(4学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性质(2学时);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2学时);植物光合强度的测定(3学时);吲哚乙酸的生物鉴定(3学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3学时);赤霉素对a一淀粉酶的诱导彤成(2学时);脱落酸的放射免测测定(3学时);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3学时);植物组织培养(6学时);研究性实验:植物光周期诱导的实验设计和观察(6学时);设计实验,观察某种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6学时)。
1.3 实验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植物生理实验课时少、内容多,实验一般是在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就绪的条件下,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消除上述现象,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加以改革。
1.3.1 预习。要求学生在具体进行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过程,并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预期结果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3.2 准备实验。植物生理学的许多实验需准备大量的药品、试剂和器材等。这一过程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不仅消除了学生一贯依赖教师的心理,而且增加了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还可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工作的一般程序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1.3.3讲授。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讲解方式,将启发、提问、讨论等有机地运用于讲授过程中。如对实验的注意事项,不是将其“和盘托出”地告诉学生,而是从实验原理及试剂的特性或所测指标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理解进而得出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又如在教学中有许多实验均涉及到标准曲线的制作,而是否能透彻理解标准曲线的制作过程及其浓度与吸光值的正确对应关系对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至关重要,我们运用设疑一回答一分析相互交替进行的方式讲授后,使得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1.3.4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必须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规技术。研究性实验的具体操怍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操怍方面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进行独立科学工作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5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这是实验全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通过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信息,然后经过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引起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高度重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
2.1 考核的内容
实验课的考核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有:
2.1.1实验原理的表述: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阐明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设计原理等。
2.1.2 实验步骤的设计:要求学生会设计实验步骤,其编排要科学有序。
2.1.3 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的操作要规范熟练,观察现象要科学,实验记录要正确等。
2.1.4实验结果的分析:要求学生能从观察到的现象、结果中导出正确的结论。
2.2考核的方式
2.2.1 面试:教师编好若干有关实验操作的试题,并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材料用具、由学生抽签进行考核。主要考查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常规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对实验的关键性操作的领悟程度。
2.2.2 笔试:由教师将考核的内容编成试题,组成书面试卷,由学生进行笔答。笔试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门课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可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2.3 考查:即經常进行的检查。考查的内容很多,如每次的实验报告,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上课态度,值日情况等。
2.3评定方法:为了使实验成绩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学习掌握的情况,采用如下评定方法:以百分制记分法,其中面试占总成绩的40%,笔试占40%,考查占20%。
参考文献:
[1]万华芳,《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实验探讨,2013.01.104
4.实验生理学参考论文 篇四
在心理学研究中,主客体都是人,因此主客体的关系表现为“我―你”的关系,伽达默尔这种“我―你”关系划分为三种[1],每一种类型都体现着主体对客体不同的态度。(1)第一种类型的关系是把人(被试)当成物,当成对象,用科学的态度加以把握,从同类的行为中概括出典型的规律性认识或类型化的认识,以便对人的行为作出某种预见和一般的把握。人的行为不过是作为我们把握人性的工具,人变成了一种研究手段,在这里,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2)第二种类型的关系是把人当作人,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反思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要求理解者完全排除自身的历史性与偏见,进入到被理解对象的历史中,设身处地的把握与理解对象。这种关系过分强调了被理解者的历史性,但忽视了理解者自身同样具有历史性。(3)第三种类型的关系是不仅把人当作人,而且理解者与被理解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之中,彼此是开放的,伽达默尔称这种关系是“效果历史性的关系”。
根据这样的关系,心理学研究也可以区分为“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
主客体的关系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围绕这条线索展开的,社会文化论文《“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古希腊时期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统一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是代表。从近代的笛卡尔开始,树立了主体理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哲学上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在独白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你”关系首先表现为“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理性的独白,追求绝对的理性,将世界看作是主体理性的附属。主体是绝对的控制者和支配者,客体是受支配和被控制的,因此,理性的独白也可以称为主体的独白。受19世纪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影响,心理学从成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就致力于模仿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主体设立起来的知识框架,目的是用理性控制与支配自然。自然世界是科学的对象,即客体,科学的目的在于使自然以主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就成了理性的独白。此时,科学家面对的是物,是客观对象,由于客观存在没有主体性,是完完全全的客体,因此,在针对自然客观存在的时候,这种“独白”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心理学从一开始就陷入到自然科学的理性独白之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最早是灵魂,从词源上来理解,“Psychology”(心理学)一词的意思是指“Psyche―logos”(心理的理念或学问),也就是关于灵魂的研究。心理学首先面对的是人自身的心灵问题,在心理学的早期萌芽时期,心灵问题基本上包含在哲学研究之中,人们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灵,通过与别人的交谈和交流,共同探讨心灵的问题,苏格拉底将这种方法推向了一个高峰,这种思想方法被称为“精神催产术”,真理就在平等的谈话交流过程中显现出来,但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方法缺乏实证研究,不具有真理性。这种状况到了近代得到了改观,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前心理学中“人―人”的关系蜕变成了“人―物”的关系,人不再是目的,而成了用来了解人性的工具,成了物,成了对象。在这种“人―物”关系中,理解一个人和理解一个典型事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通过对同类的行为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在这个时候,同类的行为变成了我们把握人性的工具,仅此而已。在这种研究中,人被物化,完全服从于理性的解释。在康德看来,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研究应当具有伦理性。伽达默尔也批评了这种把人对象化的做法,
5.公共管理学参考书目 篇五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保罗.C.纳特、罗伯特.W.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戴维.奥斯本等:《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变着公共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戴维.H罗森布罗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火伴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美)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的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美)麦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美)V.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2
《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反思》,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美)詹姆斯W.费斯勒等:《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新公共行政学》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以)叶海尔.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美)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保罗.C.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美)R.A.达尔:《多元主义的困境》,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美)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引
书馆2001
《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美)斯蒂格利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美)弗郎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美)帕萨.达斯古普特等:《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2004《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毛寿龙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唐仕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理解公共事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政府工具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平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张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左然等:《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1
《公共管理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护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篇六
[2]窦中娜。 舒适护理在呼吸机支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17,(06):928-930.
[3]余健。 舒适护理对肛肠手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02):238-240.
[4]左海琴。 舒适护理对老年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7,(09):1087-1088.
[5]魏虹。 浅析老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疗中舒适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8):255-256.
[6]张玉萍。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03):467-468.
[7]何敏仪,骆燕香。 慢性咳嗽应用舒适护理的价值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7,(08):100-101.
[8]刘燕,隗春燕,姜永光。 冠脉支架术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围术期的舒适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7,(05):447-449.
[9]齐乐。 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7):223-224.
[10]胡林爱。 协同护理对白内障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舒适度的影响探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7,(03):230-232.
[11]陈艳。 萧式双C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对面颅骨多发骨折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03):51-53.
[12]蒋艳。 舒适护理与健康教育对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复发率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3):48-49.
[13]黄纪媛,侯晓燕,诸运青。 健康教育结合舒适护理对阑尾炎手术病人疼痛、负性情绪及身体恢复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7,(06):650-653.
[14]王文川。 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6):210.
7.中职学校生理学实验方法改革初探 篇七
关键词:中职学校,生理学,实验教学
生理学是中职医学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践性学科。近年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而中职生理学实验内容陈旧、操作方法落后, 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脱节。为此, 笔者在改革中职生理学实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归纳为以下几种。
1 整合法
整合法分为2种:一是跨学科实验整合;二是多个生理实验整合。通过整合, 帮助学生树立人体正常生理和病理学知识的整体观, 贴近临床和工作实际, 用较少的课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整合多个实验, 增加动手操作环节,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1.1 跨学科整合
所谓跨学科整合[1]就是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 (简称“三理”) 实验有机整合, 由于“三理”实验都是以动物为主要实验对象, 借助相同的仪器设备, 有机整合完全可行。正常功能、病理状态与药物作用知识相结合, 更加贴近临床, 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整体观, 加深印象。例如, 将生理学脊髓反射、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与药理学中传导麻醉药物的作用相整合。在生理学实验中, 增加在蛙脊一侧后肢坐骨神经干周围 (大腿背面内侧1/3部位) 注射1%普鲁卡因0.3~0.5ml, 观察坐骨神经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被麻醉的顺序和状态之后, 再捣毁脊髓观察另一侧后肢在反射中心被破坏后的表现。这样既完成了正常生理学实验, 又观察到了麻醉药物对神经的影响。在正常状态、损伤状态和药物作用下, 反射的不同表现形成鲜明对照,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如, 生理学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通过整合, 与病理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及药理学实验“失血性休克的治疗”相结合。将进行实验的学生分为3组, 一组负责测定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组负责动物麻醉、放血和观察失血性休克的各种生命体征, 一组负责对休克进行治疗。完成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 解释所做实验步骤的原理和意义, 对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1.2 生理学实验内部整合
将多个生理学经典实验内容相互整合, 溶入新的方法, 一个动物进行多个实验, 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 精简课时, 减少实验动物消耗。例如, 在“哺乳动物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 我们增加了一个对照观察项目:用手指在兔颈两侧颈动脉窦区加压15秒, 引起颈动脉窦区压力感觉器所受牵张刺激增强, 反射性使血压下降。此项目操作简单, 对照明显, 效果较好。接着在此实验中加入观察微循环的实验项目, 在动物左侧腹壁切口5cm, 打开动物腹腔 (可以顺便观察动物胃和小肠的正常运动方式) , 找出盲肠, 游离出与之相连的一段游离度较大的小肠肠袢整, 均匀铺在观察环上, 用显微镜观察肠系膜的微循环, 观察之后, 用1ml的注射器抽取1∶10 000的去甲肾上腺素若干, 在显微镜下将去甲肾上腺素滴于视野内, 观察各血管口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 再抽取1∶10 000的组胺滴入视野, 观察血管口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通过整合血管实验项目, 使学生对动脉、静脉和微循环整个循环系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整合法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动手机会, 提高了其操作能力, 同时也对教师“三理”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整合[2]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这也正是今后中职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 微创法
部分生理学实验操作难度较大, 需要分离神经、进行血管和气管插管等操作, 对动物的损伤较大, 而学生操作又十分生疏、粗暴, 当完成一些基本操作后进行观察时, 由于动物器官损伤、失血等因素已经很难测定正常状态下的机能指标。为此, 我们尝试利用实验“微创法”[3], 避免上述情况。例如, 在家兔实验中, 采用头皮针耳缘静脉点滴替代过去注射器给药, 减少耳缘静脉被扎漏或者出现血栓的现象, 而且可以反复给药, 方法简便。又如, 在“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实验中, 我们选用导尿管技术替代需要打开腹腔的膀胱插管操作。在用导尿管给家兔尿道插管中 (最好选用雄性家兔) , 选用8号儿童导尿管, 先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 而后从家兔尿道口轻轻插入, 深度一般在10~12cm, 将导尿管固定, 另一端接记滴器。
此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记录生理机能信号的仪器从传统的记纹鼓、二道生理记录仪, 升级到目前的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常用的有Biolab-410和Biolab-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这些仪器在生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不仅减少了对实验动物的伤害, 也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全面, 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现代仪器设备的认识和操作水平。
3 替代法
近年来, 笔者尝试在一些实验中用新的动物替代常用的实验动物, 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 冬季在做“离体蛙心灌流”实验时, 实验动物较难获得, 为此, 笔者尝试用鲫鱼的心脏来替代蛙心进行灌流实验。鲫鱼取材方便, 而且学生在初中就学习了其构造的相关知识, 较为熟悉, 加之鲫鱼的心脏结构较为简单, 实验过程、效果与蛙心灌流基本一致, 插管成功率高。但是鱼心心壁较薄, 承受压力较小, 应选用较大的鲫鱼 (200g左右) , 效果较为理想。
此外, 替代法可被学生用于生理学实验方法设计[4], 学生可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物品替代常规实验物品, 并探索实验结果和原理之间的关系。这一方法更适用于高职和成人学历教育中探索性生理学实验。
总之,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设备不断更新的背景下, 生理学实验内容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在验证一般经典理论的同时, 真正发挥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刚, 李效义.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2]张琦, 俞月萍.高职高专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4) :103~104.
[3]张冬梅, 王俊亚, 李海涛, 等.论开设“微创性”生理综合实验[J].首都医药, 2008, (1) :18~19.
8.生理学实验考核方法的实践和体会 篇八
关键词 考核方法 生理学实验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生理学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理学考核分为理论和实验考核两部分,其中实验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是20分,其中实验报告占50%,实验设计占25%,实验技能考核占25%,即分别是10分、5分和5分。现就这几年的生理学实验考核方法实践的效果进行总结。
1 实验考核内容
1.1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完成实验后对实验进行整理后的书面汇报。我们从学生进行的十几个实验内容中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撰写的实验内容及分值详见表1。
实验报告内容包括七部分,即题目、目的、材料、步骤、结果、讨论和结论。具体要求如下:(1)材料:实验动物要注明,其它简写或不写;(2)方法:简写;(3)结果:要求真实、可信,并用图形、表格或文字描述。如能用图形或表格表述清楚,就用图形或表格,必要时用文字简要地补充。用图形表示时,要求有图名、标注等。用表格表示时,要求使用三线表;(4)讨论: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生理学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讨论的内容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性强;(5)结论:用一两句话对整个实验进行高度的概括。
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标准:首先,书写格式是否完整、正确,其次看实验结果是否合理,再次看讨论是否有理有据和结论是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份实验报告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结果、讨论和结论这三部分,尤其是结果和讨论。撰写质量高的实验报告不仅书写格式和内容完整,而且结果真实、合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有理有据、前后联系、一气呵成,得出的结论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能抓住关键点。
1.2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实验设计是在实验课中穿插3次进行的,课堂上的总学时为12学时。第一次是实验设计讲座, 在开实验课后的第五周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讲授。实验设计讲座主要介绍“医学科研设计和学生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内容包括:(1)科学研究的意义;(2)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文献的查阅和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4)论文撰写。讲座后,教师给出十几个难度适中,与生理学密切相关的题目,由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设计。4~6个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每组中的成员要分工协作并根据所学生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查阅的文献资料在两周时间内写出初步设计方案。在初步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带教教师互相探讨。第二次是实验设计讨论,由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初步设计方案。课堂上每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本组的实验设计思路,然后由其他组及本组的学生进行评议,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最后由带教教师对每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终每个小组重新写出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设计方案包括:(1)实验题目;(2)立题依据;(3)实验对象;(4)实验材料;(5)实验方法;(6)实验步骤;(7)观察项目;(8)预期结果。学生完成后,再由带教教师从立题依据、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阅,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每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最后写出设计比较合理、可行性较好、逻辑性较强的实施方案,然后由实验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第三次是实验设计实施。根据实验实施方案由每组学生成员亲自完成整个实验,带教教师仅做辅导工作。根据做出的实验结果撰写出一份附有实验设计方案的最终实验报告,由带教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最终实验报告给出分数。
1.3 实验技能考核
实验技能考核是在本学期实验课结束后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考核内容包括两部分:(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主要考查学生标本是否制作完整、规范以及标本是否具有活性;(2)哺乳类动物的手术操作,主要从家兔的捉拿、麻醉与固定、神经与血管的分离、气管插管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考核是以班级为单位,每两位学生自由组合为一组,考核的内容抽签决定,考试时间是15分钟。实施时每班安排在两个实验室进行,每个实验室由三位教师监考,考核内容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每项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是否准确、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能正确辨认结果及是否在15分钟内完成等项目打分。
2 体会
生理学实验课的各种手术操作是临床医学操作的一个基础,掌握好生理学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是医学生以后临床工作的必备条件。与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比较,通过从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考核这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使得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自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验证,既磨练了学生的文字功底,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今后科研论文的撰写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验设计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通过对实验考核方式的实践,发现从多个层次和不同侧面考核学生,并且考核内容始终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当中,不仅能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而且更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也是高等教育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①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操作中的偶然性和教师评判的随机性、主观性等,但是,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技能的考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②也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种体现。
注释
① 李兵等.健康评估多元化技能考核与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
9.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 篇九
绪论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问答题:
1.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何特点? 2.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3.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4.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第二章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问答题:
1.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2.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4.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5.简述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征
第三章 运动系统
问答题:
1.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2.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神经系统
问答题: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10.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11.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12.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3.何谓牵张反射?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13.肌紧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14.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17.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
18.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19.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20.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1.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点。22.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2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4.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25.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26.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27.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28.人类大脑皮质有哪些语言中枢?各位于何处?并说明损伤后的症状?
第五章 感觉器官
问答题: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2.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3.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4.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5.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6.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7.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8.什么是行波学说?耳蜗如何分析音频? 9.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10.简述半规管功能。11.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12.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13.为什么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会引起夜盲症?
第五章 血液
问答题:
1.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2.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4.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5.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6.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7.为何高原地区生活的人比平原地区生活的人的红细胞数量多?
第六章 循环系统
问答题:
1.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2.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那些特点?
4.心脏为什么会自动跳动?心肌为何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5.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
6.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哪些?如何影响? 8.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9.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10.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1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12.试述自主神经系统对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七章 呼吸系统
问答题:
1.呼吸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2.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5.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 6.无效腔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7.体内O2,CO2增多,酸中毒时,对呼吸有何影响? 8.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9.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第八章 消化系统
问答题:
2.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 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
5.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和吸收部位? 6.肝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何?胆汁的产生排放途径如何? 7.试述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
14.根据消化系统整体功能,试述平时饮食卫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九章 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
问答题: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叫能量代谢?简述体内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3.如何用间接侧热法测定基础代谢率? 4.人体的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5.试述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
第十章 泌尿系统
问答题:
1.简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2.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是什么?有和生理意义? 3.尿是怎样生成的?简述其基本过程。4.影响肾小球滤过滤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有哪些?
6.大量饮水后和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7.什么是渗透性利尿?
8.试述抗例尿素和醛固铜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9.尿是如何被浓缩的稀释的。
10.正常人尿液中为什么没有氨基酸和葡萄糖?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问答题:
1.试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2.试述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3.下丘脑产生哪些主要激素?
4.垂体几级部分?各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如何?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
问答题:
1.何谓男性生殖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2.睾丸是怎样产生精子的,生精过程有何特点? 3.睾丸支持细胞在生精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4.男性附性器官有何生理作用?
5.雄激素主要来自那种细胞,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6.睾丸功能活动是如何调节的? 7.雌激素和孕激素各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8.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卵巢、垂体和下丘脑激素浓度相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问答题:
1.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光面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窦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2.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3.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护功能。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4.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质称肌浆,内含可产生收缩的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3种类型。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受意识支配;心肌收缩持久,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和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5.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期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
问答题:
1.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2.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全身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全身肌肉的配布与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密切相关。为适应直立姿势和劳动,颈后、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发达;上肢为适应劳动,屈肌比伸肌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比较其他动物分化的程度高;下肢肌粗壮。为适应表达感情和语言,口周围肌和表情肌发达。
3.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
骨骼肌的收缩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其机械变化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等。肌肉收缩时也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形式。持久的活动可引起肌肉的疲劳。
问答题:
1.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4.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阈下总和,给予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绝对不应期内,细胞对第二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
5.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6.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电—化学—电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2+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2)在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Na+、K+通道开放,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并沿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Ca2+进入肌丝处;(6)Ca2+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7.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Na+和K+的开放,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阈电位值时,触发产生一个沿肌膜向外扩布的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内膜系统进入肌细胞内,引发一次迅速的肌肉收缩事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引起贮存在肌内膜系统终池中的Ca2+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
8.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的是通过化学分子控制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为跨膜电压控制的,如我们在动作电位一节中介绍的,为电压门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一种门控通道也能对另一种通道施加一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9.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相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
10.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由五部分组成:
(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个简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11.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
起始
主要功能
薄束/楔束:
后索
脊神经节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温、痛、触、压等浅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
外侧束
红核
调节屈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
前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
调节伸肌紧张 网状脊髓柱: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或抑制脊髓反射 12.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名称
核的位置
分布及功能 嗅神经
大脑半球
鼻腔上部黏膜,嗅觉 视神经
间脑
视网膜,视觉
动眼神经
中脑
眼的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调节眼球运动;提上睑肌;
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调节晶状凸度
滑车神经
中脑
眼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方
浅感觉、舌前2/3一般感觉。
外展神经
脑桥
眼外直肌使眼球外转
面神经
脑桥
面部表情肌运动;舌前2/3黏膜的味觉;泪腺、颌下
腺、舌下腺的分泌
位听神经
延髓、脑桥
内耳蜗管柯蒂氏器的听觉;椭圆囊,球囊斑及3个半
规管壶腹嵴的平衡功能。
舌咽神经
延髓
咽肌运动;咽部感觉、舌后1/3的味觉和一般感觉、颈动脉窦的压力感觉器和颈动脉体的化学器的感觉。
迷走神经
延髓
咽喉肌运动和咽喉部感觉;心脏活动;支气管平滑肌;三叉神经
脑桥
咀嚼肌运动;脸部皮肤、上颌黏膜、牙龈、角膜等的横结肠以上的消化管平滑肌的运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
副神经
延髓
胸锁乳突肌使头转向对侧,斜方肌提肩 舌下神经
延髓
舌肌的运动
13.肌紧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由于骨骼肌受重力牵拉而反射性收缩造成的。由于全身每块骨骼肌的张力不同而又互相协调配合,从而得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当部分肌肉的张力发生改变时,姿势也随着改变。肌紧张不表现出明显的动作,所以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中,由于同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交替进行收缩,因而能持久地维持而不易疲劳。
14.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后者历经延髓、脑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在此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生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区。
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和粗略触觉的传导通路也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内,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主核,在此更换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各部至丘脑外侧核,更换第三级神经元,后者发出轴突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15.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球分3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分布在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大脑外侧沟、顶枕裂、矩状裂。这些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分区:(1)(2)(3)(4)(5)体表感觉区 肌肉本体感觉区 视觉区 听觉区 嗅觉和味觉区
16.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中央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
(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
(2)总的空间投射是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中央后的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部代表区在底部。
(3)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以及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传导这些感受器冲动的传入纤维数量有关。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1)运动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呈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侧躯体运动。
(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而不与肌肉的大小想适应。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部位,其代表区越大。
(4)以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代表区的某一点,只会一起个别肌肉收缩,或某块肌肉收缩,而不是肌肉群的协同收缩。
(5)运动区的神经细胞与感觉区一样,呈柱状纵向排列,称运动柱。一个运动柱可以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而同一块肌肉又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17.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突触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18.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
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与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既可直接抵达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神经元以调整肌索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锥外体系是指直接或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除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肌群协调运动。
19.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
脊髓的牵张反射首先受到脑干网状结构的调控。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能使四肢牵张反射加强,称为易化作用。相反,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则四肢的牵张反射抑制,肌紧张降低,称为抑制作用。网状结构易化区的范围较大,并向上延伸到间脑腹侧的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范围较小,局限于延髓上部网状结构内侧区。脑干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易化和抑制作用保持着相对平衡,若脑的一些部位受到损伤,这种平衡将被破坏。
20.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与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垂体具有密切的联系。
(1)体温调节
下丘脑内存在着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血液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使它们的电活动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调节身体的散热或产热机制,将体温调定于一定水平。
(2)摄食行为调节
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饱胀信息的主要中枢。下丘脑的腹内侧区还分布着葡萄糖感受器,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导致饱中枢兴奋,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3)水平衡调节
电刺激该区,经短时间的潜伏期,动物开始大量饮水;破坏此区,则动物饮水明显减少。此外,下丘脑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通过控制饮水行为或激素分泌,调节体内的水平衡。
(4)对内分泌腺的调节
他们通过控制垂体的激素分泌,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影响各种内脏功能。
(5)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昼夜节律有关。破坏该核团,导致动物原有的一些昼夜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节律紊乱或丧失。
21.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点。
(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绝大部分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仅有少数内脏和组织只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作用和双重支配,内脏器官的功能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机体整体对环境的适应。
(2)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交感、副交感神经及其神经节仅仅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们的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中枢经常有冲动的发放,称为紧张性发放。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则与中枢神经组织内CO2浓度密切有关。
(3)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作用不仅表现在外周,在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之间,也存在交互抑制关系,即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时,副交感中枢紧张性就减弱,反之亦然。
22.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
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其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一根节前纤维往往和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所以一根节前纤维的兴奋可同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奋。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神经节不构成神经链,而是分散地位于它们所支配的器官附近,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就近的器官,因此节后纤维一般很短。此外,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仅和少数节后纤维发生联系,因而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反映较为局限。
2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密切相关。小脑半球和大脑皮质之间具有往返纤维联系,形成复杂的反馈环路。小脑半球受损后,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都会失控,同时肌张力也减退,行走时摇晃不定成蹒跚状,不能进行肌轮换的快速运动,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这说明小脑半球对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小脑半球损伤后的运动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24.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
在头皮的不同部位,脑电图的幅度不同,在不同的状态下,其波形也有很大的差别.。25.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慢波睡眠阶段,脑电图特征呈高振幅同步化慢波。生理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腱反射减弱,以及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代谢率降低、体温下降、发汗增多、胃液分泌增多和唾液分泌减少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神经功能的变化。异相睡眠为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异相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增强时期,可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新突触的建立以及记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交替进行
26.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消退抑制:是内抑制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用非条件刺激
强化,则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乃至对条件刺激完全不发生反映。这是由于原来引起兴奋性反映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性反应的条件刺激所致。
分化抑制:如果以后只在条件刺激出现时给予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结果只有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仍保持阳性效应,那些得不到强化的近似刺激就不在引起反映,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这样引起的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延缓抑制:在条件反射实验中,一般条件刺激出现20s左右以非条件刺激强化。如果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时间间隔延长,例如,最后达3min,则将形成延缓条件反射。是由于此时皮质内发生了抑制过程,称为延缓抑制。
27.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在发育过程中,人类左、右半球功能发生分化,对大多数以右手劳动者来说,左侧半球语词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占优势。这种优势又是相对的,因为左半球亦有一定的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右半球也有一定简单的词语功能。
问答题: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2.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5.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视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视盘膜中的一种G—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段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使未受光刺激时适合于外段膜的CAMP也解离而被分解,从而使膜上的化学门控式Na+通道关闭,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6.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3种感光色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可对与敏感波长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即丰富的色彩。在人的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因而具有相应的视觉空间分辨特性。
7.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鼓膜振动推动附着在鼓膜上的锤骨柄,带动整个听骨链。所以,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传递,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镫骨底板振动,引起内耳前庭窗膜所构成的声能量传递系统,发挥了很好的增压减振的生理效应。
8.什么是行波学说。
基底膜的振动不像所假设的那样以一种驻波的形式震动,而是以一种行波方式由蜗底较窄的基底膜部分向蜗顶端较宽部分移动,这就是所谓的行波学说。
9.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椭圆囊和球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由于毛细胞的纤毛埋在含有碳酸钙结晶的耳石或耳沙膜中,而耳石又给耳石膜以质量,当头向左或右倾时,重力使耳石膜产生压力量变造成纤毛弯曲。如头向左倾时,左耳石器官毛细胞上的纤毛受牵拉而使毛细胞则超级化;反之则亦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前庭神经纤维,冲动传导至脑,产生头部位置感觉,并引起肌紧张反射性改变以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10.简述半规管功能。
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接近互相垂直。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一致的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小纤毛或静纤毛离头最近。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眩晕、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现象。
11.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在头向左旋转时,内淋巴液的惯性使纤毛从左向右移动,液体的相对运动引起脑左边的毛细胞纤毛向动纤毛方向移动并去极化,而脑右边毛细胞的纤毛向静纤毛方向移动并超级化,相应地脑左边的前庭神经增加他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而脑右边的前庭神经则降低它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于是这种信息被传递到脑,被翻译成头正在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半规
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映。
12.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化学物质浓度刺激。
痛感受器或伤害性感受器:只要感受组织损伤刺激。在组织受到如过强的机械、热或化学能损伤性刺激时,可激活这类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对高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冷感受器对低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
本体感受器或机械感受器:对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形的刺激敏感。
问答题:
1.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血液对于维持肌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全部物质和代谢产物都需要通过血液和血液循环完成交换和排出体外。血液中存在于血液酸碱平衡、血液凝固、免疫防御、运送氧和二氧化碳有关的各种细胞、蛋白和因子。
2.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颗粒白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另一类称为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加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组成了机体对入侵异物和体内畸变细胞防御的全部内容。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血凝反应。许多因子的活化都需在血小板的磷脂表面进行,因而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了条件。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能释放许多与血凝有关的因子。
3.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怎样发挥其免疫功能的?
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反应。在细胞免疫反应中,T细胞并不分泌抗体,而是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特殊细胞因子来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形成浆细胞,可分泌大量抗体,抗体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直接与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4.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血液凝固反应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血液凝固可人为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然后由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形成不容性的纤维蛋白。血凝是一个逐级放大的级联正反馈过程。机体存在血凝和抗凝两个系统,互相颉颃的、两个作用相反系统的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5.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正常血管中,少量、轻度的血凝会经常发生,如果所形成的血凝块不能及时清除,将使血管阻塞,引起严重后果。然而,正是由于血将中存在纤溶酶,他可使血凝时形成的纤维蛋白网被溶解,清除不必要的血栓,使血管变得通畅。同时,血浆中还存在对抗纤溶酶,两者对抗的结果,可以使纤溶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如果纤溶过弱,可能导致血栓生成或纤维蛋白沉积过多等现象;纤溶过强,可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消耗过多,产生出血倾向。纤溶
系统对于限制血凝范围的扩展和保持血液流畅具有重要意义。
6.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输血的安全,必须遵循输血的原则。在准备输血时,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形相符;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符,以避免受血者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问答题:
1.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体循环。由于左心室的血液来自于肺部,经气体交换,是含氧较多的、鲜红的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除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肺循环。由于右心室的血来自于由全身返回心脏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含氧较多的动脉血。
2.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后上部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两者间以房中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心室何有信使,两者间以室中隔分开。房室口边缘有房室瓣,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及冠状窦口。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房右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相连。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3半月瓣,分别称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那些特点?
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离子基础是:0期为Na+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2+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静息期,此时离子泵增强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4.心脏为什么会自动跳动?窦房结为什么能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心脏使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的泵血功能与心脏的结构特点各生理特性有关。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并将兴奋经特殊传导系统传到整个心脏,保证了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分别称为两个功能合胞体。心室在心脏泵血功能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心室内压的变化,通过瓣膜有序的开放与关闭,导致血液的射出与回流,使血液周而复始的沿一个方向流动。
5.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节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
当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以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以内,因而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外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6.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有次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心腔内容积和压力有规律的变化。压力变化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心腔内压力的变化,伴随着心内瓣膜有规律的开放和关闭,这就决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心房压力升高,将血液挤压入心室。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增高,当室内压大于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大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血流入心室。
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哪些?如何影响?
(1)心肌初长—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致每搏排出量发生变化,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2)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增加收缩力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4)心率
8.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心脏收缩的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阻力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血液流经小动脉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液不可能全部通过小动脉,不少血液停留在动脉中,充满和压迫动脉管壁,形成收缩压。同时,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很大弹性,随着心脏射血,动脉压力升高而弹性扩张,形成了一定的势能贮备。心室舒张时,扩张的动脉血管壁产生弹性回缩,其压力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并随着血量逐渐较少而下降,到下次心缩以前达到最低,这时动脉管壁所受到的血压测压力即为舒张压。
9.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节后神经纤维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肌细胞膜生的受体为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当去甲肾上腺素与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腺苷酸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了细胞内蛋白激酶,使蛋白磷酸化,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激活,Ca2+内流增加,提高了心肌收缩力。去甲肾上腺素还能加快肌浆网钙泵的转运,从而加快了新技术张速度。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能加强4期内向电流,使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提高。通过提高Ca2+内流,使房室结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增大,房室传导加快。因此,交感神经能使心脏出现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起源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出的节前神经纤维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肌浆网释放Ca2+减少。乙酰胆碱还可抑制钙通道,减少Ca2+内流;激活一氧化氮合酶,产生NO,通过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使细胞内cAMP增多,降低钙通道开放的概率,减少Ca2+内流。由于Ca2+内流减少,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房室交届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最低,传导速度减慢。在窦房结细胞,乙酰胆碱与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经Gk蛋白促进K+外流,抑制4期以Na+为主的递增性内向流,从而降低自律性,心律减慢。
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在全身血管广泛分布,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较与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强,故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交感舒血管神经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这类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M型胆碱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
副交感输血管神经只有少数器官分布。10.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扩张程度增大,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孤束核,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分别到达延髓头端副外侧部和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和交感缩血管中枢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同时,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心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于是心律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次反射称“减压反射”。
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血压回升。1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肾上腺素核区甲肾上腺素均能使心律加快,心脏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但两者最终作用的结果取决于靶细胞上的受体类型及与受体的亲和力。肾上腺素可使某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而另一些器官的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加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抑制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的直接加强效应。故心律减慢。
问答题:
1.呼吸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德国层称为呼吸。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维持体温所需的热量,都来自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氧化过程所需的氧必须从外界摄取,而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向外界排出。氧必的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在生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机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河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当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气体入肺后,肺被动扩张,具有回缩倾向的肺随之产生回缩力,使胸膜腔内开始产生负压。以后,在发育过程中,胸廓发育的速度大于肺发育的速度,肺被牵拉得更大,回缩力也更大,使胸内负压也随之增加。
3.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呼吸肌的收缩、舒张造成胸廓扩大和缩小,牵动肺扩大与缩小,造成肺内压下降与升高。在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压力差的驱动下,气体进出肺,产生吸气与呼气过程。
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处分压外,还有呼吸膜厚度核扩散面积,气体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
5.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
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对每分同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保持肺泡及小气道呈扩张状态;②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当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即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对每分通气量影响不大,而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则不一。
6.无效腔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之为无效腔。每次吸入,首先进入肺泡的是上次呼气之末存留于呼吸道内的肺泡气,然后,才是新吸入的气体;每次呼气时,首先呼出的是上次吸气之未充盈与呼吸道内的吸入气,然后才是肺泡气。无效腔增大,呼吸运动加深变慢。
7.体内O2,CO2增多,酸中毒时,对呼吸有何影响?
血液中CO2,H+浓度的改变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改变途径有:直接作用于化学中枢感受器;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在正常情况下,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分压变化的敏感性比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强,所以中枢化学感受器在维持CO2分压稳定方面气重要作用。但当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受到抑制时,呼吸中枢对于由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传来的冲动仍能发出加强呼吸的反应。CO2浓度过高,将直接麻痹呼吸中枢,所以不仅不能使呼吸加强,反而使其减弱甚至停止呼吸。
动脉血中CO2分压和 H+浓度增加时,也对外周化学感受气起刺激作用,兴奋后发出的冲动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到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
缺O2对呼吸的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切断动物的窦神经或切除颈动脉体后,缺O2就不再引起呼吸加强,缺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
8.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当延髓吸气中枢兴奋时,它一方面向下发出冲动,到达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引起吸气运动;另一方面又向上发出冲动,到达桥脑上部的呼吸调整中枢使其兴奋。当呼吸调整中枢兴奋时,它可抑制长吸中枢及吸气中枢的活动,使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引起被动呼气。此后,由于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上传导呼吸调整中枢的冲动减少,呼吸调整中枢的兴奋减弱,则对长吸中枢以及延髓吸气中枢的抑制也减弱,延髓吸气中枢又重新兴奋,继而又发生吸气动作。这样就形成力吸气与呼气交替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活动被高位呼吸中枢下传的抑制性冲动周期性的切断造成的。
9.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烟草中含有许多致癌物以及能够降低肌体排出异物能力的纤毛毒物质。这些毒物附在香烟烟雾的微小颗粒上,到达肺泡并在那里沉积,彼此强化,结果又大大加强了致癌作用。每天吸烟10支以上的人,肺癌死亡率要比不吸烟者高2.5倍。肺癌患者的90%以及各种病症的1/3是吸烟引起的。此外,吸烟还会引起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吸烟会使心血管病加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成血栓,造成心律不齐,甚至突然死亡。有研究者发现,吸烟者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率比不吸烟者高4倍以上。吸烟会损害神经系统,使人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经常吸烟的人长年咳嗽、咳痰,易患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吸烟者容易患胃溃疡病,因为烟雾中的烟碱能破坏消化道中的酸碱平衡。
第八章 消化系统
问答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什么叫消化、吸收?人体有哪些消化方式?
消化系统有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小肠自上而下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肝、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管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也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即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2.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
除口腔、咽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粘膜位于腔面,有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组成。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除口腔、咽、食管上锻和肛门除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为平滑及。
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纤维膜,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者称浆膜。分布于大、小肠。
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
兴奋性:消化管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核舒张期所展示间都比骨骼肌长。
伸展性:消化管平滑肌由很大伸展性,可比原来长度伸长2~3倍。
紧张性: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收缩状态,使消化管保持一定的张力或紧张性。
自动节律性;消化管平滑肌离体后,放入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节律性收缩,但收缩的节律不如心脏规则,且收缩缓慢。
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消化管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核化学刺激较敏感,对生物组织代谢物刺激特别敏感。
4.试述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为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接十二指肠。上方为胃小弯,下方为胃大弯。为可分为4部。即进贲门的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胃底;胃中部的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4层结构构成。食物在胃内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何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右叶大,下面凹陷不平,中间的横沟称肝门。
肝外着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将肝组织分隔成肝小叶。在肝小叶中央贯穿一条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有发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从立体结构看,肝细胞排列成肝板,肝板和肝细胞索之间有肝血窦。
肝功能:(1)分泌胆汁。
(2)代谢功能: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合成与分解都在肝内进行,并贮存于肝细胞内。当身体需要时,可将这些物质释放入血。
(3)防御和解毒功能:肝血窦内肝巨嗜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功能。肝中各种酶可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
5.试述小肠壁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小肠壁分4层。
环状壁:是由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的横行皱壁,皱壁在小肠上段发达。粘膜上皮:为单层主庄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型细胞两种。肠绒毛表面有明显的纹状缘。扩大吸收面积。杯型细胞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
小肠绒毛:是位于环状壁表面细小的指状突起。是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向肠腔表面突出形成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较高而且密集,回肠绒毛稀疏并逐渐变低。在绒毛中轴有中央乳糜管,主要吸收脂肪。绒毛中轴平滑肌的舒缩,使绒毛不断伸缩以推动淋巴与血液运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肠腺:是由小肠上皮下限入固有层中所形成的管状腺。腺管开口于相邻绒毛根部之间。组成肠腺的细胞有5种:吸收细胞,内含多种酶,与消化有关;杯型细胞,分泌粘液;paneth细胞,内含溶菌酶和肽酶,有杀菌和消化作用;未分化细胞,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修复和再生;内分泌细胞,分泌肽类激素。
6.肝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何?胆汁的产生排放途径如何?
进入肝的血管有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故肝的血液丰富。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分别成为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两者继续分支一并通入肝血窦。再由肝血窦流入中央静脉,出肝小叶汇入小叶下静脉,经肝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胆囊位于肝门右前方的胆囊窝内,胆囊借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通。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首先进入胆小管,经小叶间胆管汇入左、右肝管,出肝门汇入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共同开口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出有肝胰壶腹扩约肌环绕。平时该扩约肌收缩,胆汁经肝管、胆囊管入胆囊贮存。进食后,胆囊收缩和扩约肌舒张,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7.试述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胃运动的形式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和食管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舒张,为容量增大,称为容受性舒张。它适应于摄入大量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大。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有助于保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并使胃腔内有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以及协助运送食物入十二指肠。
蠕动:胃蠕动是朝幽门方向进行的环形收缩波,平均每分钟3次。胃的反复蠕动可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推送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小肠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紧张性收缩。当紧张性降低时,肠腔易于扩张,肠内容物的混合和转运减慢;相反,紧张性升高,小肠的转运作用加快。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管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分节运动可使消化液和食糜充分混合,并能增加与肠壁的接触,有利于消化、吸收的进行。此外,它还挤压肠壁,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蠕动:是环形肌和纵形肌都参与的一种波形活动。小肠蠕动始于十二指肠,向大肠方向运行。肠内容物借此向前推送。但运行速度较慢,每分钟约1~2cm。
8.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何?
唾液中水占99%,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和少量无机盐。唾液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并引起味觉;清除口腔中食物残渣,冲淡和中和进入口腔
中的有害物质,对口腔其清洁和保护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有杀菌作用;粘蛋白可中何谓酸,并在胃酸作用下发生沉淀,附着与胃粘膜上,形成保护性屏障,以增强胃粘膜对抗胃酸的腐蚀作用;淀粉酶可分解麦芽糖。
胃液PH值0.9~1.5。主要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白和消化酶。
盐酸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酸性环境;变性蛋白质,易于水解;抑制和杀灭细菌;引起胰泌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后,可分解蛋白质产生示和胨和少量的多肽及氨基酸。黏液可润滑食物,碳酸氢盐可中和胃酸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内因子是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促进维生素B12吸收。胰液PH值7.8~8.4。含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胃麦芽糖。
胰脂肪酶,在胆汁协同作用下,将脂肪分解胃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酸和胰蛋白酶本身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可被激活。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示和胨。
胆汁主要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等。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汁的消化作用主要通过胆盐实现。胆盐作用:加强胰脂肪脉活性;和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微滴,增加与酶的接触面积,便于脂肪分解。
小肠也是由小肠的肠腺及十二指肠腺所分泌的。PH值7.6。含多种消化酶,如肠致活酶、肠肽酶、肠淀粉酶、肠蔗糖酶、肠麦芽糖酶等。由小肠分泌入肠腔的只有肠致活酶,它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其他消化酶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上或细胞内,对一些进入上皮细胞的营养物质继续起消化作用。
9.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食物经咀嚼被切碎,并于唾液混合。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活动加强。
食物入胃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并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胃内食糜经胃排空排入十二指肠。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极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营养成分被吸收。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残渣中水分、无机盐有大肠吸收。
10.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是在哪些部位被吸收的?怎样吸收的?
单糖是糖类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被小肠吸收。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在小肠内,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等,很快与胆盐形成混合成微胶粒。携带脂肪的消化产物通过覆盖在小肠绒毛表面的非流动性水层到达微绒毛。并释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透过细胞膜进入粘膜上皮细胞。
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被吸收后,在细胞内合成乳糜微粒,并以胞吐形式释出胞外,经细胞间隙,进入小肠绒毛中的中央乳糜管,经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中、短链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是水溶性的,可经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再经门静脉进入肝。
11.植物性神经对消化管活动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大部分消化器官(除口腔、食管上段及肛门扩约肌外)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而
副交感神经最为主要。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促进胃肠的运动,使其紧张性增强,蠕动加快,因而胃排空和肠内容物推进加速;能使胆囊收缩,胆汁排放;能引起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以及少量小肠液的分泌。
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抑制胃肠的运动,使其紧张性降低,蠕动减弱或停止,因而胃排空延缓,肠内容物推进减慢;对胆囊运动起抑制作用;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少,而粘蛋白增多,对胃腺仅能使粘液细胞分泌。因而胃液减少。消化力减弱。
消化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他们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互结颃的。但在机体内,两者又是相互协调的,这种协调需要各及中枢的配合。
12.试述胃肠激素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胃肠激素是胃肠道粘膜上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物质总称。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迷走神经的冲动以及对内分泌细胞的化学刺激,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主要作用是促进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增多,而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的作用较弱。还能促进胃窦运动。
胰泌素又称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上段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在盐酸和食糜作用下,可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胰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水及碳酸氢盐,使胰液大量增加,而酶的含量不高。
胆囊收缩素是由小肠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作用于小肠时,引起胆囊收缩素的分泌。主要作用是引起胆囊收缩,胆汁排出,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胰酶。
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内分泌细胞释放。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抑制胃肠运动。13.以胃肠分泌为例,说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过程。胃肠道的消化腺的分泌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
非条件反射:食物对胃的刺激可引起胃、肠的运动和分泌。此外,消化管上部器官的活动可影响下部器官的活动。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引起胃的容受性舒张,以及胃液、胰液、胆汁的分泌。食物入胃后,也能引起小肠和结肠运动增强。
条件反射:人在进食时,进食前,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和有关语言,都可以引起胃肠运动和消化腺分泌。巴甫洛夫在1889年,设计了假饲实验,结果发现,狗吞入食物,通过口、咽、食管流出体外,但也能引起胃为液分泌。只让狗观看食物,不让它吃食物,也会引起胃液分泌。这是由于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作用于视觉和嗅觉,引起调件性反射。如果在胃以上切断双测迷走神经,假饲时没有胃液分泌。由此可见,迷走神经中含又可以促使胃液分泌的神经纤维。
消化腺的分泌也受体液调节。体液因素包括胃肠道激素和组织胺等。
胃肠激素是胃肠道粘膜上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物质总称。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迷走神经的冲动以及对内分泌细胞的化学刺激,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
胰泌素又称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上段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在盐酸和食糜作用下,可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胰激素。
胆囊收缩素是由小肠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作用于小肠时,引起胆囊收缩素的分泌。
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内分泌细胞释放。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抑制胃肠运动。14.根据消化系统整体功能,试述平时饮食卫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消化器官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整个消化过程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消化管各段之间,消化腺之间,消化管和消化腺之间腺呼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根据以上关系,平时注意饮食卫生是有重要意义的。如咀嚼不够的食物入胃后会加重胃的负担,引起胃肠道消化障碍。消化器官的活动是有规律进行的,若吃饭不按时,久之,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如果长期早餐过少,营养成分缺乏,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有影响。注意合理营养,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
问答题: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剧烈运动是产生热量可超过安静状态使许多倍。
精神活动:当人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代谢率比安静时明显增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紧张会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加耗热量和产热量增加;另一方面精神紧张时会引起激素类物质分泌量增加,如肾上腺分泌活动加强,也会增加代谢率。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人体在进食后一段时间,产热量比进食前多。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底,对人体的代谢率和产热量均有显著影响。环境温度低,会反射性增加肌紧张和发生寒战,结果增加产热量。环境温度高,代谢率升高。
2.什么叫能量代谢?简述体内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ATP为体内直接贮能物质,肌肉组织中的磷酸肌酸也可贮存能量。二者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贮存于释放。能量在体内的转变是很复杂的,除肌肉收缩完成一定量的机械功外,其余形式的能量最后也都变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散发到体外。
3.如何用间接侧热法测定基础代谢率?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量之间呈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基本规律也适用于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是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根据每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即每消耗1升氧氧化营养物质能产生的能量或1g某营养物质氧化的产热量),以及3种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各自氧化的数量,然后根据公式可求出单位时间聂机体的产热量。
4.人体的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体温恒定是通过调节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处于动态平衡。调定点学说认为,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设定了一个温度调定点,规定体温数值(37℃),当体温偏离调定点设定的温度时,经温度敏感神经元将信息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引起机体产热和散热装置活动的变化,最终使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5.试述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
体内的热量是由3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因此,体内一切组织活动都产生热,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和骨骼肌。
人体产生的热量大部分经皮肤散到外界;小部分经呼吸道通过呼气发散;由粪、尿带走的热量更少。
问答题:
1.简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的重要器官之一。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代谢中产物和多余的水及各种电解质,只要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肾对维持机体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它们与集合小管共同完成泌尿机能。
2.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是什么?有和生理意义?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血管粗,因此肾的血流量大,平均每分钟1200ml血流经双肾,这有利于肾小体的有效率过率。肾动脉入肾门后,在肾窦内分支;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然后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于皮质和髓质内的肾小管附近,供应肾小管营养和进行重吸收作用。经过两次毛细血网,然后汇集成静脉,由小叶间静脉→弓状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介于皮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而髓质肾小管附近的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3.尿是怎样生成的?简述其基本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3个环节: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与排泄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水的重吸收率的多少不仅决定着尿量的多少,而且决定着尿的渗透浓度。
4.影响肾小球滤过滤的因素有哪些?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或囊内压升高时,可使有效滤国压降低,尿量减少。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减少。5.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有哪些?
肾小管重吸收是指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液的过程。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溶质浓度增大,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则尿量增多。②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始终保持在滤过率的65%—70%。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状态。④激素的作用,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时,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6.大量饮水后和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H2O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肾内入球小
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激活了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
7.什么是渗透性利尿?
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是水的重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由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故尿量减少。
8.试述抗例尿素和醛固铜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抗利尿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循环血量的改变也能刺激感受器而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素的释放。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是肾小球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使小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同时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9.尿是如何被浓缩的稀释的。
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尿液的浓缩则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仍滞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重吸收作用的变化对尿量的影响特别显著。
问答题:
1.试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特异性:激素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信息传递作用:激素作为“信使”,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只调节靶细胞固有的功能活动或物质代谢反应的强度与速度。
高效生物放大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粗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高效生物放大器。
激素间相互作用: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膜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和颉颃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2.试述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氮类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Sutherland 学派1965年提出的。认为激素是第一信使,当激素与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激活了与之偶连的G蛋白,通过G蛋白再激活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转化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进一步促进蛋白激酶的活化,影响细胞内许多重要酶的功能蛋白质的活性,引起细胞各种生物效应。
类固醇类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入胞后,有的激素(糖皮质激素)先与胞浆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受体蛋白发生构性变化,从而是激素——受体复合物获得进入核的能力,由胞浆转移至核内,再与核受体结合,从而调控DNA的转录过程。生成mRNA,mRNA透出核膜并诱导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另有些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进入细胞后,可直接穿过核膜,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基因表达。
3.下丘脑产生哪些主要激素?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和下丘脑调节肽。
4.垂体分几部分?各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如何? 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结构功能:腺细胞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核嫌色细胞。嗜酸性细胞有两种,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细胞,分泌催乳素。嗜碱性细胞有3种,促甲状腺激
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神经垂体结构功能:主要由大量的神经纤维、垂体细胞、丰富的突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贮存有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并释放入血。
5.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1)生长激素:促进骨骼和软组织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的动员和利用,抑制体内糖的利用,因而使血糖升高。
(2)催乳素:促使发育完全而又具备泌乳条件的乳腺开始分泌乳汁,并维持泌乳。(3)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实现甲状腺激素的各种生理功能。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5)促卵泡激素:促进女子卵泡生长发育,并在少量黄体生成素的协同作用下,促使卵泡分泌雄激素。
6.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1)升压素:在生理浓度时起抗利尿作用。可与肾集合管管周膜上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使官腔膜蛋白酶磷酸化而改变膜的构型。
(2)催产素:①可使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射乳;还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②可促进子宫收缩,对非孕子宫作用较小,而妊娠子宫较敏感,雌激素可提高子宫对其的敏感性,孕激素作用相反。
7.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和腺垂体是怎样联系的?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联系是下丘脑——垂体束。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浆流动运送至神经垂体的轴突末梢贮存。在由各种刺激下,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发生兴奋,神经冲动延神经纤维传至末梢,引起神经末梢内贮存的激素释放入血。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途径是垂体门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内分泌核团,产生的调节腺垂体激素释放激素属于多肽类化合物。促进腺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肽,称为“释放激素”或“释放因子”。相反,抑制腺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肽,称为“释放抑制激素”或“释放抑制因子”。垂体调节肽对垂体的分泌具有特异性雌及作用或抑制作用。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下丘脑调节肽,沿结节垂体束,经轴浆顺向流动,运送至位于中央隆起的神经末梢,并释放出来,弥散入垂体门脉系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然后沿门微静脉运送至腺垂体的次级毛细血管网,在此弥散至腺垂体的分泌细胞,促进或抑制该处细胞的分泌活动。
8.腺垂体的分泌是怎样调节的?
下丘脑可促进腺垂体的分泌,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有促进靶腺激素的分泌;靶腺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的分泌也有影响。
负反馈调节:下丘脑——腺垂体激素促进靶腺的分泌,但当血液中的靶腺激素增多时,能反过来抑制下丘脑——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正反馈作用:当血液中的靶腺激素增多时,对下丘脑——腺垂体起兴奋作用。如性腺激素。
9.甲状腺激素合成与释放的过程?
甲状腺激素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即甲状腺素,以及少量的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激素的形成经过合成、贮存、碘化、重吸收、分解和释放等生理过程。滤泡上皮细胞摄取酪氨
酸等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前体,运至睾尔基复合体加上糖的部分,并浓缩成分泌颗粒,以胞吐的方式排入滤泡腔内贮存。滤泡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上有碘泵,可将碘离子逆浓度差摄入细胞内,在国氧化物酶的作用下活化,然后透过细胞膜进入滤泡腔,与甲状腺球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贮存于滤泡腔内。
在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滤泡上皮细胞以胞饮方式将滤泡腔内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重吸收入胞质内,吞饮小泡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甲状腺球蛋白,形成T4和T3。T4和T3释放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组织。
10.甲状腺激素有何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过程,提高生经系统的兴奋性。
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能量和物质代谢。可加速许多组织内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11.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促进骨内破骨细胞的活性,使骨组织溶解,释放磷酸钙入血。
作用于肾,促进肾小管对钙的吸收。作用于肠道,促进肠对钙的吸收
降钙素:促进钙盐沉积于骨的基质形成新骨,并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活动,较少骨质溶解,使血钙降低。
12.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蛋白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种重要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葡萄糖变成脂肪酸,并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
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肝脏合成脂肪。抑制脂肪酶活性,较少脂肪分解。
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进入细胞;加快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合成。
13.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眼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盐皮质激素生理作用:眼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对水盐代谢的作用最强。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纳、水和排出钾。
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1)对代谢的作用:促进糖异生,抑制葡萄氧化,是血糖升高。促进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蛋白质分解,加速氨基酸转移至肝,生成肝糖原。促进脂肪分解。
(2)在应激反应种的作用:增强应激功能。在应激反应中,有害刺激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而引起糖皮质激素增多,改变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抵抗有害刺激。
其他功能:可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血管的张力和维持血压。
肾上腺髓质激素生理作用: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生理作用相似。髓质激素与交感神经系统构成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其生理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紧密联系,共同完成应急反应。当机体遇到特殊紧急情况时,如畏惧、焦虑、局痛等,交感——肾上腺系统立即被调动起来,髓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加,他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
性,使机体处于警觉状态,反应灵敏;呼吸加强、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心跳增加血压升高,血流量增大,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肝糖原及脂肪分解,适应能量需求。
问答题:
1.何谓男性生殖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男性生殖系统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组成。内生殖器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附属性腺,外生殖器有阴茎和阴囊。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精密调节下,这些器官协调工作以产生有功能的精子,并将这些精子输送到雌性生殖道内。
男性生殖功能:睾丸得生精作用及内分泌作用。
精子发生:精原干系胞增殖更新,精母细胞经过一次复制和两次连续成熟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在经变态形成精子。
正常生精过程还有赖于睾丸间质细胞合成雄性激素。而雄激素释放受下丘脑和垂体调控。支持细胞除支持、营养生殖细胞外,还能分泌抑制素和雄激素结合蛋白。雄激素主要维持、促进生精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男性副性征的出现。
2.睾丸是怎样产生精子的,生精过程有何特点?
精原干系胞增殖更新,精母细胞经过一次复制和两次连续成熟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在经变态形成精子。这个过程有着严格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睾丸支持细胞在生精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支持细胞防止精子自身抗原与机体免疫功能系统接触及避免有害因子进入曲细精管,以维持一个有利于精子发生的适宜的为环境,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支持细胞具有参与精子发生的各种受体。在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支持细胞可合成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雄激素结合蛋白与睾酮结合以维持曲细精管局部高浓度的睾酮环境,从而促进生精过程,而抑制素通过影响促卵泡激素分泌来调节整个酶分泌系统。此外,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作用。支持细胞还能够鉴别并吞噬受损的生精细胞,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参与睾丸的调节作用。
4.男性附性器官有何生理作用?
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共同构成附性腺。他们参与维持精子的生命活力,并保障其成功的运送到雌性生殖系统内,最终与卵子受精。
5.雄激素主要来自那种细胞,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主要成分为睾酮。支持细胞除支持、营养生殖细胞外,还能分泌抑制素和凶激素结合蛋白。雄激素主要维持、促进生精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男性副性征的出现。
6.睾丸功能活动是如何调节的?
支持细胞参与构成血睾屏障。支持细胞防止精子自身抗原与机体免疫功能系统接触及避免有害因子进入曲细精管,以维持一个有利于精子发生的适宜的为环境,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支持细胞具有参与精子发生的各种受体。在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支持细胞可合成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雄激素结合蛋白与睾酮结合以维持曲细精管局部高浓度的睾酮环境,从而促进生精过程,而抑制素通过影响促卵泡激素分泌来调节整个酶分泌系统。此外,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作用。支持细胞还能够鉴别并吞噬受损的生精细胞,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参与睾丸的调节作用。
睾丸间质细胞在黄体生成素作用下合成分泌雄激素。
睾丸具有自身调节功能。睾丸的各种主要细胞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受促性腺激素调节,另一方面它们有合成、分泌多种激素和因子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功能,同时睾丸的各种细胞又有极为复杂的旁分泌和自分泌功能。
睾丸的反馈调节主要体现在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双氢睾酮对下丘脑、垂体的负反馈调节及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和激活素对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分别产生负反馈和正反馈作用。
7.雌激素和孕激素各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雌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雌、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卵泡发育成熟,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官和生殖激素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同时也存在反馈调节。
8.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卵巢、垂体和下丘脑激素浓度相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月经周期开始时,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对下丘脑负反馈作用弱,GnRH分泌增加,刺激腺垂体分泌FSH和LH。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应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排卵前一天左右,高浓度的雌激素增强GnRH和FSH、LH分泌。LH使成熟卵泡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分泌大量雌、孕激素。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排卵后,黄体分泌的雌、孕激素反馈抑制GnRH和FSH、LH分泌,使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浓度随即下降,子宫内膜剥落流血。下一个月经周期又开始。
9.何谓雌激素分泌的双细胞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动物试验表明雌二醇的生成需两种细胞,即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卵泡内膜细胞具有黄体生成素受体,在黄体生成素刺激下产生C-9产物,即雄激素包括雄烯二铜及睾酮,分泌到血液,或经基底膜到颗粒细胞。颗粒细胞上有促卵泡激素受体,促卵泡激素活化芳香化酶系统,是雄激素转化为E2,并使颗粒细胞增值。
10.何谓受精和着床,其发生部位、过程及影响因素如何?
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精子的生命周期相当短,必须迅速运送到输卵管壶腹部受精。
着床是胚泡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它涉及到子宫内膜与胚胎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子宫。11.妇女妊娠期间内分泌有何变化?胎盘有何功能?
胎盘是重要内分泌器官。在妊娠早期,台喷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效延长了卵巢的黄体功能。在妊娠晚期,胎盘分泌的孕酮和雌激素替代了卵巢功能,、使子宫内膜的结构能长时间维持,以适应胚胎发育的需要。
12.何谓分娩,分娩是如何发生的?
【实验生理学参考论文】推荐阅读:
生理学实验课程教案06-19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11-18
药理学实验一08-19
心理学著名实验——视崖08-30
老年护理学实验大纲文档07-30
心理学实验心得体会12-21
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书06-17
心理学考试参考答案08-07
小学心理学参考答案10-07
法理学作业参考答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