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2024-10-01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精选16篇)

1.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一

统一身份认证(CAS)简单说明与设计方案(转)

1.单点登录概述

所谓单点登录(SSO),只当企业用户同时访问多个不同(类型的)应用时,他们只需要提供自身的用户凭证信息(比如用户名/密码)一次,仅仅一次。SSO解决方案(比如,CAS)负责统一认证用户,如果需要,SSO也可以完成用户的授权处理。可以看出,当企业用户在不同的应用间切换时,他们不用再重复地输入自身的用户凭证了。在实施SSO后,所用的认证操作都将交给SSO认证中心。现有的SSO解决方案非常多,比如微软的MSN Passport便是典型的SSO解决方案,各Java EE容器都提供了自身的专有SSO能力。

2.CAS的总体架构

1.CAS简介

CAS(中央认证服务)是建立在非常开放的协议之上的企业级SSO解决方案。诞生于2001年,在2002年发布了CAS2.0协议,这一新的协议提供了Proxy(代理)能力,此时的CAS2.0支持多层SSO能力。到2005年,CAS成为了JA-SIG旗下的重要子项目。由于CAS2.0版本的可扩展能力不是非常完美,而且他的架构设计也不是很卓越,为了使得CAS能够适用于更多场合,JA-SIG打算开发出同时遵循CAS1.0和CAS2.0协议的CAS3.X版本。

现在的CAS3全面拥抱Spring技术,比如Spring DI容器和AOP技术、Spring Web MVC、Spring Web Flow、Spring Ldap Template等。

通常,CAS3由两部分内容构成:CAS3服务器和CAS客户端。由于CAS2.0协议借助于XML数据结构与客户进行交互,因此开发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编写的CAS3客户与服务器进行通信。CAS3服务器采用纯Java开发而成,它要求目标运行环境实现了Servlet2.4+规范、提供Java SE 1.4+支持。如果宿主CAS3服务器的目标Java EE容器仅仅实现了Servlet2.3-规范,则在对CAS3服务器进行少量的改造后,CAS3也能运行其中。

运行时,CAS3服务器仅仅是一个简单的Web应用,使用者只需要将cas.war直接丢到目标Java EE容器后,即完成了CAS3的部署。

2.CAS词汇概念

TGC(ticket-granting cookie)---------受权的票据证明

KDC(Key Distribution Center)----------密钥发放中心

Service ticket(ST)---------服务票据,由 KDC 的 TGS 发放。任何一台 Workstation 都需要拥有一张有效的 Service Ticket 才能访问域内部的应用(Applications)。如果能正确接收 Service Ticket,说明在 CASClient-CASServer 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被正确建立起来,通常为一张数字加密的证书

Ticket Granting tieckt(TGT)---------票据授权票据,由 KDC 的 AS 发放。即获取这样一张票据后,以后申请各种其他服务票据(ST)便不必再向 KDC 提交身份认证信息(准确术语是 Credentials)。

authentication service(AS)---------认证用服务,索取 Crendential,发放 TGT

ticket-granting service(TGS)---------票据授权服务,索取 TGT,发放 ST

3.CAS工作原理

CAS的单点登录的认证过程,所用应用服务器受到应用请求后,检查ST和TGT,如果没有或不对,转到CAS认证服务器登录页面,通过安全认证后得到ST和TGT,再重新定向到相关应用服务器,在回话生命周期之内如果再定向到别的应用,将出示ST和TGT进行认证,注意,取得TGT的过程是通过SSL安全协议的。

如果通俗形象地说就是:相当于用户要去游乐场,首先要在门口检查用户的身份(即 CHECK 用户的 ID 和 PASS), 如果用户通过验证,游乐场的门卫(AS)即提供给用户一张门卡(TGT)。

这张卡片的用处就是告诉游乐场的各个场所,用户是通过正门进来,而不是后门偷爬进来的,并且也是获取进入场所一把钥匙。

现在用户有张卡,但是这对用户来不重要,因为用户来游乐场不是为了拿这张卡的而是为了游览游乐项目,这时用户摩天楼,并想游玩。

这时摩天轮的服务员(client)拦下用户,向用户要求摩天轮的(ST)票据,用户说用户只有一个门卡(TGT), 那用户只要把 TGT 放在一旁的票据授权机(TGS)上刷一下。

票据授权机(TGS)就根据用户现在所在的摩天轮,给用户一张摩天轮的票据(ST), 这样用户有了摩天轮的票据,现在用户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摩天轮里游玩了。

当然如果用户玩完摩天轮后,想去游乐园的咖啡厅休息下,那用户一样只要带着那张门卡(TGT).到相应的咖啡厅的票据授权机(TGS)刷一下,得到咖啡厅的票据(ST)就可以进入咖啡厅

当用户离开游乐场后,想用这张 TGT 去刷打的回家的费用,对不起,用户的 TGT 已经过期了,在用户离开游乐场那刻开始,用户的 TGT 就已经销毁了。

3.CAS的实现原理

由于CAS是基于Cookie的服务,所以它使用了Spring CookieGenerator来生成相应Cookie,下面的代码段摘自与CAS服务器的WEB-INF/中的cas-server.xml配置文件。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util.CookieGenerator”>

一旦用户登录到CAS服务器后,可以借助于URL为/cas/logout的地址退出,并且这种logout结果将导致浏览器中已存储的Cookie被销毁掉,即销毁CAS与当前用户间已建立的信任关系(Web SSO会话)。

1.AuthenticationHandler认证处理器

浏览项目的web.xml,可以发现如下内容:

contextConfigLocation

/WEB-INF/applicationContext.xml,/WEB-INF/deployerConfigContext-acegi.xml

org.jasig.cas.web.init.SafeContextLoaderListener

SafeContextLoaderListener实现了SafeContextListener,它借助于ContextLoader-Listener装载Spring DI容器。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Spring在通过

ContextLoaderLitener启动时可能出现异常,造成整个CAS不能正常启动,经过SafeContextLoaderListener,则在异常发生时,CAS服务器也可以启动。在deployerConfigContext.xml中,可以看到只定义了一个Bean:

class=“org.jasig.cas.authentication.AuthenticationManagerImpl”>

SimpleTestUsernamePasswordAuthenticationHandler的作用是如果用户名与密码输入一样,则通过系统认证。这个是开发过程中常用的一个handler,但是在开发完毕后应该除去。

AuthenticationManagerImpl负责认证用户,比如一个admin/admin用户是否合法就是它来验证的。AuthenticationManagerImpl对象会借助于他引用的credentialsToPr-incipalResolvers和authenticationHandlers集合完成用户的认证工作。Authentication-Handlers负责完成用户认证,而

credentialsToPrincipalResolvers负责构建认证结果。其中,并不是authenticationHandlers的全部集合都参与到用户认证中,一旦某个AuthenticationHandler成功完成用户的认证,则认证进程就到此为止,进而转到credenti-alsToPrincipalResolvers来构建认证结果。credentialsToPrincipalResolvers的过程也类似于此。

2.CAS的时序图

来自:

2.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二

一、实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的考查, 已成为近年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中考命题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评价实验装置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评价实验步骤的合理性, 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等;考查同学们能否利用批判思想;根据实验评价的原则, 对实验方案、装置、操作、获取的结论等做出科学的评估, 排除不合理或不可行、不最优方案, 选择出更好的方法, 以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解答实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的一般思路:明确实验目的→检查实验原理及装置→评价方案的优劣→选出最佳方案 (或改进和优化方案) 。

解答实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题的原则:原理是否正确可行;操作步骤是否简单安全;所用药品、装置、仪器是否经济;实验现象是否明显;产物是否污染空气;是否有利于节约能源等。

例1 (2007, 金华)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将16克氧化铜和过量的炭粉均匀混合,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有关问题:

(1) 实验中最多能得到铜多少克? (写出计算过程)

(2) 同学们想通过测定消耗碳、氧元素的质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以进一步分析氧化铜和炭粉反应产生的气体除CO2外是否还有其他产物。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冷却到室温。反应前、后测得的数据如下:

分析数据发现, 反应中消耗碳和氧元素的质量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下列四选项中跟这一结果有关的是哪几项?______ (填编号)

A.装置中还有一部分CO2未被NaOH溶液吸收;

B.氧化铜和炭粉反应产生的气体除CO2外还有CO;

C.氧化铜和炭粉没有完全反应;

D.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 有同学认为用下图所示装置代替上图中的装置A, 加热前先通一会儿气体X, 停止加热后再通一会儿该气体, 这样可使实验测得的数据更能准确地说明问题。你认为在O2、N2和H2三种气体中, X应选的气体应该是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误差分析。解题的主要原理是质量守恒定律、装置原理及CO2、CO的化学性。因为消耗碳和氧元素的质量=56.2g-54.8g=1.4g>1.1g, 造成这一结果主要是A、B两项。为了使装置中的CO2充分吸收, 需通入一种性质稳定的气体 (如N2等) 以排净装置中的CO2, 答案如下:

(1) 设最多能得到x克铜。

undefined

(2) 大于, A、B;

(3) N2.

例2 (2008, 大连) 制作糕点常用Na2CO3或NaHCO3作膨松剂。同学们取一种膨松剂, 欲探究其成分是Na2CO3还是NaHCO3, 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适量膨松剂于试管中, 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现象。

方案二:如右图, 向两个大小相同的锥形瓶中各加入30mL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用两只相同的气球 (容积足够大) , 一只装足量的Na2CO3, 另一只装足量的膨松剂, 套在锥形瓶口, 迅速将两只气球中的药品同时倒入锥形瓶中, 观察现象。

从实验原理和判断依据两方面, 说明上述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解题的主要途径是运用Na2CO3、NaHCO3及CO2的化学性;相同量的盐酸与足量的Na2CO3、NaHCO3反应时, NaHCO3放出的CO2多 (且快) 。解答如下:

二、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方案设计是对同学们综合能力的考查, 是中考实验的重点题型之一。命题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包括确定实验原理、仪器、装置、药品及步骤等) ;撰写实验报告;设计有关物质制备、分离、提纯、鉴别以及气体净化与转化等方案。

解答实验方案设计题的思路: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选择所需仪器、药品、装置→制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方案设计一般原则:原理正确、简便易行、现象明显、安全性高、绿色环保、结论可信等。

此外, 同学们在解答此类题时要做到语言简明、用语规范、措词得当、避免重复累赘、丢三落四。

例3 (2008, 广州) 有三瓶无色透明的液体, 分别是碳酸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和水。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把这三瓶液体区分开来, 并将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写在下表中。

提示:碳酸钠俗称“纯碱”, 其水溶液显碱性。

解析:本题是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 要求写出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现象和结论。因为碳酸钠及氢氧化钠的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溶变红, 但Na2CO3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 NaOH与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例4 (2008, 江西) 2008年春节前夕, 我省遭遇冰雪灾害。为了清除道路上的冰雪, 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工业盐融雪剂用于除冰。从资料中得知:①使用工业盐融雪剂后, 道路两旁树木、农作物大量死亡;②桥梁路面除冰不能使用工业盐融雪剂。

[提出问题]工业盐融雪剂对树木、农作物和桥梁为什么会造成危害?

[查找资料] (1) 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和NaNO2; (2) 土壤盐碱化会造成树木、农作物死亡。

[作出猜想]猜想一:工业盐溶液可能显碱性;

猜想二:工业盐溶液对钢铁可能有更强的腐蚀性。

[实验探究]请你填空:

[反思与应用]对于道路除冰, 请你提出更好的建议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题, 解题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酸碱指示剂来验证猜想一;通过对比实验, 观察对钢铁腐蚀的快慢来验证猜想二, 最后总结这种除雪方法的缺点, 提出新的建议。解答如下:

更好的建议有:开发无污染的融雪剂 (或开发污染小的融雪剂或人工铲雪) 。

3.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三

例1图1所示实验装置应用于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和硫酸铜晶体,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图1

A.用图1甲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硫

B.用图1乙装置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水稀释

C.用图1丙装置过滤出稀释后混合物中的不溶物

D.用图1丁装置将硫酸铜溶液蒸发浓缩后冷却结晶

解析本题以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和硫酸铜晶体为题材,结合图示,考查了反应制备装置、气体收集原理及反应后物质的分离原理等。二氧化硫比空气重,瓶口向上,又在密闭系统收集,故收集时进气管应伸到瓶底,出口管在瓶口,故选项A错误。反应后的混合物有浓硫酸,浓硫酸密度比水大,稀释放出大量的热,图1乙装置是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水稀释,会导致水沸腾向外飞溅伤人,存在安全隐患,应把反应后的混合物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选项B错误。图1丙是考查了过滤操作,未用玻璃棒引流,故选项C错误。选项D是从硫酸铜溶液蒸发浓缩后冷却结晶获得硫酸铜晶体,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实验目的操作

A欲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滴入酸性KMnO4溶液

B欲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向混合液中加入浓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

C证明SO2具有漂白性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D确定碳和硅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测同温同浓度Na2CO3和Na2SiO3水溶液的pH

解析本题以表格式呈现,考查了化学实验设计方案正误判断的知识。选项A的实验目的用酸性KMnO4溶液来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而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酸性KMnO4溶液可以把两者氧化而褪色,达不到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故选项A错误。选项B的实验目的是欲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生三溴苯酚不溶于水,但能溶于苯,所以除去了苯酚又引进了新的三溴苯酚杂质,故选项B错误。选项C欲证明SO2具有漂白性,SO2的漂白原理是SO2与某些有色物质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不稳定的物质量具有漂白性,而本题的操作是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是因为SO2的还原性,将酸性KMnO4还原而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选项C错误。选项D是利用了非金性越强,其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含氧酸钠盐的水解程度就越弱的原理,因非金属最高价含酸钠盐水解呈碱性,所以可利用测定溶液的pH大小来比较碳和硅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方案可行且好操作,故选项D正确。答案:D

例3图2所列各装置能够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图2

A.用装置甲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乙酸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丙制取无水MgCl2

D.用装置丁制取乙烯

解析图2甲中NaOH浓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乙酸,乙酸乙酯在NaOH浓溶液中会发生水解而影响乙酸乙酯的产量,方案设计不严密,故选项A错误。图2乙中的目的是用AgNO3溶液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与AgNO3反应生成AgCl沉淀,促进氯气与水反应, AgNO3溶液也能吸收氯气,所以选项B方案设计错误。MgCl2·2H2O在加热时发生促进Mg2+的水解,生成Mg(OH)2, Mg(OH)2受热分解生成MgO,所以在氯化氢气流保护下抑制装置Mg2+的水解,并以氯化氢气流带走结晶水,故选择项C正确。图2丁是用浓硫酸与乙醇在170℃条件下反应备乙烯,该反应对温度控制要求较高,否则副反应较多,乙烯的产率低,温度控制不好就得不到乙烯,若反应温度在140℃时主要生成乙醚,所以要用温度计来调控反应液的温度,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液面以下,故选项D错误。

答案:C

4.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四

简单优雅的网站颜色方案:黑白网页设计

。在这篇文章中,展示 55 款激发灵感的最小黑白网页设计。它们简单优雅,能使内容熠熠生辉。

Art Directors Club of Europe

Blake Allen Design

Brian Hoff

Brancozero

The Grid System

Markus Albers

margaretlondon.com

Designing the News

Patrick Fry

postmachina

5.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重教材,轻学生。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2、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即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本学期我校确立了“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这一实验课题。课题实验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讲究策略,优化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的教育教学更和谐,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人人学有所得。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以人格发展理论及新课程标准理念为科学依据。

2、主体教育理论: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未来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4、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5、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实验目标

总目标: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分析,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第一阶段(2006.9——2006.12)

本阶段为实验学习阶段,主要是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拟订课题实验方案;学习相关资料;聘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7.1——2007.8)本阶段为全面实施操作阶段,其目标为:

1、按课题实施计划,展开课题研究;

2、开展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

3、整理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随笔等。

第三阶段(2007.9——2008.5)本阶段为实践总结阶段,其目标为:

1、完善发展研究课题,把课题实验扩大到蓬莱各所小学进行实验。

2、进行课题研究的系统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整理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随笔、论文等。

3、撰写结题报告。

四、实验的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语文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教育法律法规、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理论、现代化教育信息和教学技术为主,实验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学习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为思想理论精髓,引领和谐化的课堂教学。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设计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新颖独特,是否有创意)、教学过程的检查(课堂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否符合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及不同课型的特定要求,是否有序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充分体现大纲提示的教学方法,读、讲、议、练是否安排恰当;驾权课堂的能力是否达到优级标准)、组织教学评价(依据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如何有机整合。

五、实验的基本措施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伟大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别林斯基语),无疑具有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也就更应该讲究方法。《孙子兵法》有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欧文说得好:“可悲的教学法必然会使孩子们的头脑无法接受平易、朴实和合理的教育。”而皮亚杰则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如今,中小学教育效率不高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瞩目乃至“忧思”。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面面俱到的分析和烦琐肤浅的提问应答占用了重要的本来应当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时间。学生被动应答,主体地位失落,只是在那里机械地配合着教师不折不扣完成答案的全程展示。因此,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已刻不容缓。那么,在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采用何等方略呢?

1、批判继承,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

我国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一开始就是自觉地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因而,它并不排斥传统方法中的精华,时代的进程已经显示,希冀抛弃传统,另找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是愚蠢的。我们应当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去认真地继承和发展,使它们在新的时代里重放异彩。如:串讲法设计、提要法设计、回讲法设计。

2、多元吸收,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多元吸收,即广泛积极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于课堂教学。

一般地说,不同学科常采用一些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构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科教学法体系,但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常有相通之处,在方法论上尤其如此。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沟通的走向,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科技联系,更日趋紧密,相互渗透。这无疑会开拓教学方法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如:直观法设计、实验法设计、演示法设计、尝试法设计、图示法设计、求证法设计、表演法设计、数序引导法设计。

3、相关引进,面向开放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教学界出现了积极审慎地点引进国外相关的额教学方法于课堂教学的良好势头。这种引进不仅使我们自然地产生对比,扩大了视野,也丰富了教学的方法。这是因为世界各国的教学,既有自己的传统,又有共同的规律,可以而且应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应当自觉地改造自己封闭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势。这种相关引进,不是照搬照抄,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有所变革和发展。如:发现法设计、谈话法设计、范例教学法设计、创造教学法设计、伙伴教学法设计。

4、整体审视,“取”与“舍”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方法设计中系统原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教学的整体思考上,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结构的关系;整体与功能的关系。即强调着眼整体,有取有舍,有轻有重,调整程序,重组结构,寻求认知教材的最短程,以达到教学整体效果的最优化。

六、实验的控制

1、组织保证:成立由分管的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教研组长、年段备课组长及实验老师为成员的实验课题组,领导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相互听课,专题研讨及阶段总结等共同活动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案例反思或撰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不断调整实验进程。

2、理论保证:组织课题组的全体实验老师学习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修订大纲和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努力通过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从理论上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把握实验要领,明确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

3、过程调空:教导处要跟踪实验,调控实验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并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充实改进实验方案,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实验沿着整体改革,综合提高,发展素质的目标顺利进行。

4、物质保证:实验班要求学校添置相关的教学设备。

5、积累实验资料:要求实验人员注意收集积累实验资料(做法、经验教训、案例、笔记、教案、实验数据等),做好实验资料的建档工作。

七、课题的管理 课题组领导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八、实验对象 小学全体师生

九、实验时间

6.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六

一、花园小学基本情况简介

花园小学位于王义贞毛河街。学校共开设6个教学班,另加一个学前班,一至六年级在籍学生235人,在职授课教师20人,教师平均年龄42.2岁。本校学生涵盖街道、罗龙、彭畈、三合、杨港、花园、钱冲七个自然村。生源分布较广,整体看来,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生活行为习惯差异较大,特别是留守孩数量增加,父母离婚和再婚的学生数量增加,学生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学生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差异增大,增加了教师因材施教的难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学校基础教育改革与现状

1、着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全面开设。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务必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见精神,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克服重重困难,各门部颁课程开足开齐。同时还着手开发本地富有人文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2、着力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批“启明星”团队有着雄厚的后备资源,因为他们分别来自安陆最强的两所小学实验小学和紫金路小学,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城乡“手拉手”互动教育教学活动,对推动学校教学观念、方法的改革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得到援助的同时,有力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手改变评价学生的内容方式

“启明星”团队的到来,为学校素质教育开起了发展航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发展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学科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促进综合发展,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对此,我们加强了各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检测力度,每学期都要检测学生的各门基础知识外还

有各种能力,如:语文课的朗诵能力,写字能力,数学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的单词认读能力,口语能力,科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等等。、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探究

在学科教学方面,我们想方设法调动老师的教研的积极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新的教育观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用一生。启明星学校设立以来我们就开始了从习惯着手,培养学生一系列良好的习惯:讲普通话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这些习惯不只停留在口头要求上,而是通过常规管理及各种活动、比赛等方式渗透和培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重视家校联系,形成立体的开放性教育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得有家长以及社会多方面全面参与,以形成多维度的教育综合实力。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交流和广泛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努力形成家校的教育综合力。

三、实验目标

(一)实验总体目标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教育发展水平的倾向,让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有进步、有发展。

1、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

2、推动和完善校本课程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完备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乡村本土优势和综合发展的学校特色。

3、不断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育人特色。

(二)实验具体目标

1、建立相对科学的评价标准。依据学生发展观,体质健康标准,课程标准方案建立综合衡量小学生在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2、健全系统的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标准,结合学校实际,细化中小学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5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在继承已有的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等测评工具的基础上,开发出信效度都较高的小学生分类评价工具。

四、主要任务及其具体操作方案

(一)探索符合我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标准

1、工作目标

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在评价指标框架和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小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标准、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标准、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标准、学生兴趣特长评价标准和各学段学生应承担的学习负担标准。

2、工作思路

在深入领会《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孝感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方案的基础上产生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开展“五位一体”的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1、学生学业发展水平评价

(1)评价目的

通过测试和评价,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校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评价内容

学生学业水平评价试题依据新课程标准,尽可能全面检测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3)评价办法

在小学各年级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名学生进行学科学业水平测试,以此考察该学生的学业状况。

2、学生品德发展水平评价(1)评价目的

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通过学生品德发展水平评价这一途径,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促进其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2)评价内容

以学生的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关键性指标为主要评价内容。让学生参与具体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指标的设立和指标权重赋值。

(3)评价办法

将学生参与制定的评价内容、指标、权重分配等评价体系制成学生品德发展水平评价量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取学生自评,班级或学习小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考评,第三方问卷的方式。

3、学生兴趣特长(多元发展)水平评价(1)评价目的

通过学生多元发展水平评价激发学生多元发展、个性成才,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研究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

考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学习积极性等,以此评价学生的多元发展水平。

(3)评价办法

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综合状况为依据,以考查学生学习特长的主动性、积极性、爱好特长以及潜能特长为核心,以设计相应的展示竞赛活动为载体,全面组织问卷调查和统计调查,系统地收集、整理、描述各类数据,运用数据,实施考核。

4、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评价(1)评价目的

在现有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健康检查与评价、心理评测、升学体质测试等评价体系基础上进行适当整合,建立操作简便、检测科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机制,推动学校日常体育卫生工作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评价内容

以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情绪行为调控、人际沟通等为核心评价内容,全面考察、评价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3)评价办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活动,让每一名学生有活动项目,并达到相应水平,记录学生成长档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学业负担状况调查(1)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在校和非在校期间投入学习的时间和学习效益。(2)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学生的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等内容。(3)调查办法

采用问卷调查、查看资料、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五、工作机制

1、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业务指导组,工作专班。不断加强监督和调控。促进教育质量评价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实验专班 组长:陈慧丽

副组长:高大清、郭远忠 组员:甘娇、1-6年级班主任 资料员:陈香 高迪

3、实验周期:三年

第一年、学习领会精神,制定和摸索评价方式方法;第二年、深化综合评价改革,完善评价方式;第三年、全面推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花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领导小组

7.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七

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以此为契机,为满足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我们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近三年的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进行了统筹规划,并对实验实训室建设具体内容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初见成效。

1 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设计依据

1.1 指导思想

为满足职业岗位全方位的技能需要,使实验实训室建设有计划、按步骤进行,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指导思想,在对原有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升级、资源整合优化的基础上,既要对学生的基础技能的实训进行全面建设,又要重点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真实环境的实训室,有主次,分层次逐步推进;同时本着“经济、有效、环保”的原则,生产过程采取冷漠运行,避免热膜运行因费用、污染等问题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实验实训室功能,提高社会服务功能。

1.2 实训室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围绕职业岗位,将实验实训室按分析检验岗位、化工单元操作岗位、化学反应岗位、化工总控岗位有机地进行布局,以项目或任务为单元设立实训室,建成与化工企业职业环境相一致的化工仿真实训基地, 形成仿真实训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要求, 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3 实训环境的设计

实训中心营造企业现场氛围,引入企业管理文化与理念,以生产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校内真实再现与化工企业相一致的职业环境。

2 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的设计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实验实训室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2.1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能力需求定位

从原料到产品的化工生产过程包括原料预处理过程、化学反应过程及产品精制过程,其中岗位最多的是原料的预处理及产品精制等一系列物理操作过程,即化工单元操作。其主要岗位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干燥等操作岗位,核心岗位为化学反应岗位,辅助岗位为满足核心岗位需要的分析与检验岗位、设备仪表维护岗位,迁移岗位为满足化工发展需要的化工总控操作岗位。

通过对化工生产过程的解析,并结合行业、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学生反馈意见及毕业生调研回访,确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服务于适合各类化工生产企业生产一线的化工操作岗位。即化验分析岗位、化工现场操作岗位、化工总控岗位。由职业岗位进一步确定岗位技能。职业岗位(群)及岗位技能描述如图2。

2.2 实验实训项目及相应实验实训室配备

根据“工学结合、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结合就业岗位各项任务出现的频率,并借鉴同类职业院校的成功经验,在对原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升级、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突出化验分析、化工单元操作及反应器操作等核心能力培养,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确定相应的实验实训项目,进而确定相应的实验实训室。

3 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整体规划

3.1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整体规划设计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为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根据化工岗位需要,在对原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升级、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考虑学生全方位的技能需要,对学生的基础技能的实训进行全面建设,同时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真实环境的实训室,有主次、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拓宽实验实训室功能,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整体规划如图3所示。

3.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的解析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有主次、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具体流程如下:

第二层次:完善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传热、萃取、干燥);

第三层次:新建煤干馏、石油裂解中试项目(大型)。

3.2.1 第一层次解析

3.2.1.1 扩建现有实验实训室

根据“工学结合、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围绕化验分析、化工单元操作及反应器操作等核心能力培养,在现有实践教学条件基础上,优化整合校内实训教学资源,完善现有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和化工仿真模拟实训室。

真实操作训练,新增用于非均相物系分离的旋风分离器、板框过滤机等,虚拟操作训练,进一步完善DCS仿真装置,在原有化工单元操作模拟软件基础上,增加煤化工工艺仿真模拟实训软件(煤焦化仿真软件、煤干馏仿真软件、煤制甲醇仿真软件、煤制二甲醚仿真软件等),石油化工工艺仿真实训软件及大型反应工段的模拟软件,扩建、完善原有实验实训室,优先保证化工基本单元操作及化工仿真模拟操作,花较少的资金实现化工基本单元装置及模拟操作、反应器仿真模拟操作以及反应工段的模拟操作控制,以化工厂操作规程为依据,与生产企业一致,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工基本单元操作、反应器操作(模拟)以及系统控制等基本岗位技能。

3.2.1.2 新建化工分析与检测实训中心

为满足原料或产品分析与检测任务,培养学生分析检测能力,满足化验分析岗位的要求,新建集仪器分析实验室、油品分析实验室、煤质分析实验室为一体的化工分析与检测实训中心。并可承担“化工检验工”等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工作任务。

3.2.1.3 新建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流体输送、精馏、吸收-解析)

化工单元操作是化工类专业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操作,化工企业80%以上的岗位为化工单元操作岗位,在原有基本型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基础上,新建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设备仪表采用集散系统进行控制,单元操作设备进行更新升级,以提高学生化工单元操作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

化工单元操作岗位典型的有:流体输送岗位、传热岗位、精馏岗位、吸收-解析岗位、萃取岗位等,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同时考虑设备数目以形成教学能力,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完成流体输送、精馏、吸收-解析等化工生产应用最为广泛的综合实训项目。利用有限的资金有效提升学生的流体输送、精馏、吸收-解析等职业岗位能力,并可承担“化学总控工”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工作任务。

3.2.1.4 新建小型化学反应中试项目

化工生产过程的核心岗位为化学反应岗位,为了满足学生全方位技能需要,使学生认识完整的化工生产过程,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先建成小型化工中试项目,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第一层次是我们建设的第一阶段,通过第一阶段实验实训室建设,我院实验实训室将初具规模,已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具备培养学生化验分析、化工单元操作、反应器操作、化工总控操作等职业能力的条件,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

3.2.2 第二层次解析

在满足第一层次需要的基础上,完善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新增传热、萃取、干燥等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项目,满足学生全方位技能需要。

3.2.3 第三层次解析

在三年内满足实验室扩建、新建的基础上,拟建大型化工中试项目,本着“经济、安全、环保、有效”的原则,采用冷膜运行,避免热膜运行因费用、污染等问题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校内再现完整的化工工艺加工过程,满足学生在校内完成化工生产工艺加工、产品质量控制及新产品开发的专业综合实践需要,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4 结 语

近几年来,伴随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适应“工学结合、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学院积极致力于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但实验实训室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需有主次、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而且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随时调整,并在实施过程当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达到我们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摘要: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满足我省化工行业的技术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工学结合、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而实验实训室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使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有计划、按步骤进行,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并满足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基于工作过程,我们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并对实验实训室建设具体内容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0-32.

8.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探究 篇八

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及所选用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且从几种方案中分析选择出最佳方案。

(1)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3)物质的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①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

②对固体、液体样品只能取少量进行检验,留一定的试样备用。

③检验时除了要考虑各物质的特征反应外,还要排除物质间的干扰。

④充分利用离子的特征反应。

⑤确定检验操作顺序要“先简后繁”。

⑥确定物质检出顺序要“先活后惰”。

2.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1)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确定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腐蚀仪器、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等,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既完整又简明。

(4)记录现象、数据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推理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化学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梳理,可用如图3所示的流程图表示:

1.提出问题

要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在学习新知识、实践新方法中进行思考、对比、质疑,通过思考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探究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物质的性质。此外,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契机。

2.提出猜想

在实验中,发现了问题不要轻易放过,要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这时有许多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而有一些问题的结论有多种可能(这就是猜想),只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所谓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的几种可能的情况。

3.设计验证方案

提出猜想后,就要结合实验室的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安全的实验方案,对可能的情况进行探究。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是试剂的选择和实验条件的控制。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方案可能会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

4.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认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及时记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或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如不能得出结论,则要加做实验,或进行对比实验,或将设计的实验改进。若实验中遇到新的问题,则可以推出新的问题进行探究。

例(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

K1=5.4×10-2,K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4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

。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图5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

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

(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

②草酸为二元酸。

答案:(1)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冷凝(水蒸气、草酸等),防止草酸进入装置C反应生成沉淀,干扰CO2的检验

(2)①F、D、G、H、D、I CuO

②H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其后的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①向盛有少量NaHCO3的试管里滴加草酸溶液,有气泡产生。

②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草酸的2倍。

解析该试题属于典型的化学实验综合能力测试题,问题(1)与(2),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的考查,问题(3),注重侧重能力的考查,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具体解答见答案部分。

9.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九

容:第一单元〈简单的结构与设计〉教学设计者:

教 学 时间:

教学设计

简易相 框的制作

毕 廷 文

2015年4月3日

简单结构的设计

――相框的模型制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进入《技术与设计2》的第一节课,通过了《技术与设计1》的学习,学生已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方向。那么,第一单元我将以简易相片架的设计作为案例,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结构一些认识,并分析结构设计中应考虑各主要因素,也是使学生从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感受和认知,再上升到操作应用的一个认识结构设计的反复过程。

结构设计和技术设计一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案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多方案的形成和強调设计的创新。

运用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从而初步体验结构设计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重点,本节课增加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设计相片架的内容,让学生亲历简易相片架设计制作过程,加强学生对结构设计方法的体验。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册书里经过模型制作,已掌握一些基本的设计制作方法,对结构有所涉及,但结构设计往往涉及较复杂的数学、科学的知识和原理,而且学生初次接触结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具有多元性,而且这些因素都不可缺少。在一个具体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如何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确定侧重哪些主要因素,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结构简单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另一方面通过案例讨论、实物演示和动手实践等活动,要加强设计目的的明确性,要仔细分析结构的功能,同时需要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比较,分析和权衡,才能正确地把握侧重因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简易相片架设计和制作,让学生亲历结构设计的过程,把握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掌握结构与设计关系。

2.通过对简易相片架的多方案中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分析、比较和权衡,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让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会对影响结构设计中侧重因素的选择,并做出模型。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学生观察审视事物,通过客观评价事物,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来提高自身的制作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结构与设计的关系,把结构的相关知识应用于相框的设。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如何实现相框的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教学准备:相框设计的知识要点的课件、制作相框模型的各类工具、模型硬纸板。

五、教学组织形式:

每4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和制作活动.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实践制作、展示评价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照片:用PPt展示几张相片,并提示学生注意相片还缺少一个主要装饰。(激发设计相片架的兴趣。)

点题:今天我们就为这几张照片制作相片架,初步体验简单结构的设计。

(二)方案构思

1.相片架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小组讨论。)

2.学生学习小组快速简易构思设计方案;

3.教师巡视、检查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对有创意的进行总体讲评; 4.小组动手制作设计模型。(20分钟)

【制作注意事项】

1.教师讲解主要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按操作要求使用;

2.由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制作分工,做到人人参与;

3.在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金属工具和尖型工具不得指向他人,不使用的工具要整齐摆放,不得丢失;要爱护教室的公物,不得有意损坏;

4.制作过程中和结束后,制作产生的垃圾不能随意乱丢,统一放在桌面左上角,下课后带出教室,放到垃圾箱内;

【设计要求】

1.能方便地取放相片。

2.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强度。相框不易松动;相框与支架连接牢固。

3.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4.相框的尺寸合适。

【小组交流、展示评价】

小组交流与评价要求:

(1)功能的实现;

(2)如何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3)有何创新之处?

(4)合作的感受……

5.在制作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引导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组织正常教学。要求各组组长负责分工及组织制作过程有序进行;

6.制作时间到后,学生停止制作,把工具放回原处。教师检查制作结果,各小组展示本组作品,小组间进行评价,把该作品与本组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别组设计的优点,并对其作品提出修改的意见。(10分钟)

7.教师作制作总结,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作品的完成情况提出修正要求。

8.作业布置:根据小组和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课后完成对作品修改,并写出总体的设计思路。

九、教学评价

学生通过本次制作相框,基本了解结构对于设计重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水平。掌握技术设计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十、归纳总结

本课以鼓励表扬的形式作为课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相框,初步了解结构与设计的关系,第五组和第八组的同学在本次相框的设计制作中,他们很好的把相框的外形结构融入了设计理念当中,以稳固的框架结构和美观的外形出色的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们,同时也把掌声送自己,激励我们以后更好的去学习和思考生活中的各种设计。

十一、课后反思

10.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十

【知能界面】

[知识框架]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两方面。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以及与其它物质起反应的性质等。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反映物质的结构。

[能力点击] 对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有可更深刻的认识,学会抓住物质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

【学法激活】

[学径指导]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1、验证性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科学严密 1.→b操作简单物质的性质2.a条件可行 …b现象明显

2、探索性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分析其结构特点或所从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

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

据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所具有的性质

[知能应用] 性质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

1、接受、分析、筛选信息,明确实验设计课题和要求,首先做出初步评估。

2、从必要的几个方面加以推测,选定实验方法对方案的细节进行具体设计。

3、完成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总结出结论。[误区警示]据设计原则,考虑验证这些性质所用的可能方法,优化组合,或分别验证或连续验证,确定实验方案

【引导窗口】[例1]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油酸 C17H33COOH具有不饱和性和酸性

[分析] 油酸C17H33COOH为十八烯酸,从分子结构看分子中除含一个一COOH外,还含有一个碳碳双键。因此推断油酸应具有不饱和性和酸性。⑴碳碳双键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Br2水褪色,用KMnO4溶液加入油酸中紫色褪去不是专门验证键不饱和性实验。应该选择向油酸中加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溴水褪色来证明油酸具有不饱和性。这是因为使溴水褪色的加成反应是碳碳双等不饱和键的特性反应。⑵油酸难电离,其水溶液不可使指示剂显色所以不可用指示剂来证明油酸具有酸性,若利用油酸与NaOH反应,使NaOH溶液中酚酞的红色褪去,即可证明油酸具有酸性。

[解答]

1、油酸的不饱和性:用一支试管取少量油酸,滴入溴水,振荡,观察现象。

2、油酸的酸性:取少量油酸于试管中滴入加有酚酞指示剂的稀NaOH酒精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例2] 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是:

甲:①称取一定质量的HA配制0.1mol/L的溶液100mL。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值,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1的两种酸溶液各100mL。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10mL,加水稀释为100mL。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⑴在两个方案的第①步中,都要用到定量仪器是。

⑵甲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pH1(选填>、<、=)。

乙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多选扣分)。

a.装HCl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率快。b.装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率快。

c.两个试管中产生气体速率一样快。

⑶请你评价:乙方案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

⑷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药品可任取),作简明扼要表述。

[分析] 该题是验证某酸是弱电解质的一个“袖珍”课题的讨论,设问是从用到的主要仪器开始,然后步步深入到得出结论的依据和现象,而且要求对甲、乙两种方法进行评价,指出其中有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最后要求再提出一个简单而可行的方案,作为终结。试题融实验、理论、元素化合物、pH简单换算等知识于一体。

⑴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必需的定量仪器是容量瓶。⑵甲方案中,0.1mol/L的某弱酸

-HA,由于它部分电离,H+溶液小于0.1mol·L1,pH应该大于1。乙方案中,在两种稀溶液中同时

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盐酸稀释体积变大,但H+的物质的量不会增加,pH变化较大。弱酸HA稀释体积也变大,弱酸稀释后,电离度变大,H+的物质的量增加,因此,pH变化较小。加入锌粒后,装HA溶液的试管中因H+的物质的量浓度大,所以放出H2的速率快。⑶乙方案中,要求配制某一定pH的弱酸溶液,但影响溶液pH的因素很多,如温度变化等,导致配制的溶液的pH不稳定。因此配制pH=1的弱酸HA溶液难以实现。不妥之处,因为是液体与固体反应,固体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仅仅用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来判断溶液中H+溶液的大小,说服力不强。⑷要证明某酸是弱酸还有很多方法。如配制NaA的盐溶液,再测量溶液的pH,pH>7,说明HA是弱酸。又如:用图6-2-1装置,向烧杯中加入无水的某弱酸,接通直流电源,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向烧杯中慢慢加入蒸馏水,并不断搅拌,电流计中开始有电流通过,随着继续加蒸馏水,发现电流计中通过的电流从小到大,然后再从大到小。同样在烧杯中加入浓盐酸,按上述方法

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发现电流计中电流通过的现象是:先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如此就可以区分两不

同类别的酸。

[解答] ⑴100mL容量瓶⑵> b⑶配制pH=1的HA溶液难以实现;

图6-2-1 不妥之处在于加入的锌粒难以做到表面积相同 ⑷配制NaA溶液,测其

pH>7即证明HA是弱电解质。

[点评]2001年上海高考化学卷中的实验题(如上例),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操作和装置连接,实验原理的分析和推断等考查,试题中的答案和评分标准(如上例第4小题)也创造性地进行了一次改革,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创新性;本实验题以“验证某酸为弱酸”作研究性课题,从问题的提出,到展开研究,设计方案,评价方案不足、不妥之处,最后提出更优的方案作终结,可见本题与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机结合,呈现了一定的研究性;在设计实验上,具有一定开放性(无固定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第4问题),体现了该题的开放性。

【反馈平台】设计实验验证甲酸HCOOH具有“醛”、“酸”的双重性质。

【检测评估】

1、确证汽油是混合物的一种方法是()

A、测量密度B、测量沸点C、将它燃烧D、闻气味

2、按图6-2-2装置持续通入X气体,并在管口P处点燃,实验

结果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X、Y可以是()

A、H2和NaHCO3B、CO和Na2CO3 图6-2-2

C、CO和CuOD、H2和Fe2O33、足量的镁与一定量的盐酸反应制取氢气,为了减慢反应速率,但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可以加入下列固体中的A、CaOB、Mg(OH)2C、CH3COONaD、Na2CO34、CO2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不变浑浊的是()

A、苯酚钠溶液B、NaAlO2溶液C、Na2SiO3溶液D、CaCl2溶液

5、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错误的是()

A、将3滴甲苯加入2mLKMnO4酸性溶液振荡可褪色

B、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以测定溶液pHC、中和滴定时,用洗净但未经干燥的锥形瓶盛待测液

D、制取酚醛树脂后的试管,可以用乙醇清洗

6、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⑴图6-2-3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

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

可有形成喷泉的是()

A、HCl和H2OB、O2和H2O

C、NH3和H2OD、CO2和NaOH溶液

⑵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如图6-2

图6-2-3 图6-2-4-4所示的装置:

①在如图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

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 ②在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放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图6-2-3和图6-2-4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6-2-3是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6-2-4是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填“增大”、“减小”)

⑶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的原理相似。

7、今有下列气体:H2、Cl2、CH4、HCl、NH3、NO、H2S、SO2,用图6-2-5装

置。填写下列空白:

⑴当烧瓶干燥时,从A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是。图6-2-

5⑵当烧瓶中充满水时,可用来测量气体的体积。

⑶当烧瓶中装入洗液,用于洗气时,气体应从口进入烧瓶。

8、在硝酸钡溶液中通入CO2,溶液仍澄清。若将Ba(NO3)2溶液分盛于两支试

管,一支加入盐酸,另一支加入烧碱溶液,然后再通入SO2,结果两试管都

有白色沉淀,其原因是。

9、现欲验证醋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请简述实验操作步骤及结论。

10、请设计考察Na2CO3·10H2O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方案。

11.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十一

【关键词】“渗透式”数学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41-02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机电、工程、经济等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的数学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这些专业的学生能灵活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知识、数学软件解决专业中与数学有联系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数学实验是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活动形式,是现代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数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是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必经之路。如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成为大家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一、四段“渗透式”数学实验教学方案

像许多高职、本科院校一样,我们最初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是将数学实验作为一门课程独立于高职数学课程之外,以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展开,但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选修课程面对的是部分学生,开课时间一般不能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同步,与高职数学课程结合得不够紧密,不能面对全体,不能体现数学实验对数学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于是提出将数学实验渗透到数学课程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四段“渗透式”数学实验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将数学实验按照“实验基础”“演示实验”“独立实验”及“综合实验”四段逐步由易到难渗透到高职课程教学之中,除第一阶段的实验基础,后面三个阶段的数学实验,是相互重叠,螺旋上升,逐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以教师演示为主到学生操作为主的过程。

图1 四段“渗透式”数学实验

(一)实验基础

“实验基础”是数学实验基础内容的教学,是实验教学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让学生了解数学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常用命令系统,N-S流程图,数学实验的概念、背景及数学实验过程和方法,了解数学实验是怎么一回事,知道数学实验的环节等。数学实验基础内容的教学在整个实验教学系统中,起奠基性的作用,放在课程教学的开始部分,它是后续顺利开展数学实验的关键。

(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指数学实验的演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教师结合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通过数学实验的演示,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验设计基于课程所涉及的数学理论、数学方法及各种数学运算,实验项目有数学理论形成过程的探索、数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验验证、数值计算的实验求解等。数学实验的演示教学在整个实验教学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进行独立数学实验,获得实验方法的模仿对象。

(三)独立实验

“独立实验”是指学生独立完成数学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第三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用数学实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验能力。学生独立完成数学实验在整个实验教学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环节为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数学实验打下基础。

(四)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是指综合性数学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的第四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将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相结合,解决综合性较强的实际应用问题,专业应用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验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以解决专业中的数学问题、现实应用问题为目标,学生借助数学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实现算法、检验评价、形成论文等过程。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小组学习,每小组三人,异质分组,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仅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

二、数学实验的设计

实施四段“渗透式”数学实验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面临着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而合理地设计数学实验,我们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的性质、内容和目标,将实验大致分为计算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和发现型实验三种基本实验类型,下面我们以这三种基本类型讨论实验设计。

(一)计算型实验设计

计算型实验是根据算式或数学表达式,用数学软件中的命令可直接求出运算结果的数学实验。高职数学中,有许多计算问题,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手工计算,如求函数极限、导数、不定积分、定积分、解线性方程、行列式求值、矩阵的运算、矩阵求逆等,有些手算很繁琐、没有固定方法,学生花了很长时间,还难于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对于高职学生,碰到计算量大,费时多的复杂计算机题,往往会有畏难情绪,容易算错。引入数学实验进行数值计算,一些繁杂、计算量大的计算题,可以借助数学软件Mathematica、Matlab完成,数学软件计算准确、费时少、操作简单,相对于手算,学生更喜欢用计算机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但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在运用数学软件进行计算前,要掌握手工计算的一般方法,能进行计算量小、较为简单、又有代表性的基本计算,以理解计算方法和原理。

(二)验证型实验设计

验证型实验是通过数学实验检验已知的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实验。高职数学中的许多定理、公式等都可以通过验证性实验,验证其正确性,以增强数学结论的可信度,使抽象的数学结论具体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论、方法的理解。比如,验证导数的几何意义,用数学实验设计出如下数形结合的图形演示(如图2所示):拖动x轴上的动点x0,计算机即时作出曲线f (x)上点(x0,f (x0))的切线,并测算出切线的倾斜角β的正切值tan(β)和函数在该点处的导数值f(x0),将两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它们始终相等,这一数学实验从“数”与“形”两个方面直观地验证了导数的几何性质,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图2

(三)发现型实验设计

发现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前并不知道数学结论,从数学问题出发,通过设计数学实验,在实验现象中探索其中可能存在的数学规律,提出数学猜想的过程。实验主要以课程中所涉及的数学理论为实验内容,将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性质等数学理论可视化、形象化、数据化,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分析,在探索中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猜想。如图2所示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验证一阶导数的几何意义,还可以用来发现函数的一阶导数符号与函数的单调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提出问题: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时,函数的一阶导数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当函数是增函数时,函数的一阶导数值始终大于零,显然学生也能发现当函数为减函数时,则一阶导数的符号为负,从而获得猜想,加深对相关定理的理解。

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一)数学实验不能代替数学中的演绎推理

从以上三类数学实验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数学实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值计算、验证数学理论、提供直观动态的数学现象供人们发现数学规律,教学中,数学理论的逻辑推理与证明不能用验证性数学实验替代,不能夸大实验教学的作用而忽视数学理论的逻辑性、严密性,减少对高职学生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

(二)适当降低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要求

传统数学教学中,常常花费许多时间讲解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学生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手工计算,以提高数学计算的技能、技巧,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和解题速度。在计算机时代,数学软件能解决高职生所涉及的一切数值计算问题,学生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已不那么重要,而掌握数学软件进行复杂运算是时代对高职生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降低对学生的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要求,提高运用计算机进行复杂数值计算和符号运算的能力。

(三)思维训练仍是教学重点

由于增加了数学实验,高职数学的总课时又没发生变化,不能过分强调实验教学而刻意压缩必要的理论教学,特别是某些典型而难度不大的理论证明,要详细学习。高职数学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仍是高职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教学,数学思维的训练仍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不能因为实施“渗透式”数学实验教学方案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教学实践表明,“渗透式”数学实验教学方案可与高职数学课程教学高度融合,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操作性、探索性,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加深对数学理论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覃思乾.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与特征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3)

【作者简介】莫 平(1965- ),女,武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数学教育,高职计算机教育。

12.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十二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是重要的基本功, 通过编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编程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

当前学校的培养方案更重视通过课堂的理论授课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的教给学生, 而满足学生在卷面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的欲望。实验教学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其重要性被低估, 学生从实验课程中更多的是获得一种初步的感性认识。这种方式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 造成了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为了弥补二者之间造成的鸿沟, 出现了社会上的软件开发培训公司, 虽然培训费用昂贵, 但还是受到了学生的追捧。它们承担了部分本该由高校完成的培养学生的责任。这种显现值得我们高校的专业教师反思。

总的来说, 高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化, 更能适应社会的选择。

二、当前程序设计实验现状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程序设计的水平, 高校设计多个层次的程序设计实验教学, 帮助学生成长。

按照教学大纲, 每个程序设计课程都安排了一定的实验课, 这些课程在及时巩固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课堂的实验课主要是把实验书上的练习题在计算机上实现, 通过简单的算法实现完成一个题目。但是也因为只是作业, 而大学的学生并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 从心理上来说学生对待“作业”会打一定的折扣。

一年级的学习之后安排大型实验, 让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简单的较为实用的项目。一般来说这类项目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如“图书管理系统”等, 因为大型实验并没有实际的需求, 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往往有一种“交差就好”的心理, 而且是教师一对多的教学结构, 很难做到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对每个人进行悉心的指导, 又会让学生错过一个良好进步的机会。同时, 学校也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程序设计的竞赛培训。当前较为流行的有ACM竞赛, 虽然其形式较为简单和看似枯燥, 就是编程的题海战, 却因为题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和良好的积分机制, 反而激发起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但是类似的竞赛培训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培养的是学生单打独斗的能力, 而现在社会对程序开发的需求往往是团队合作, 现在任何一个实用的软件项目是靠一两个人完成的, 而此类的竞赛却会给人一种“算法就是一切”的假象。

从以上的程序设计实验的现状, 我们试着分析理想中需要的程序设计的实验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1) 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2) 以团队的形式去完成一个应用项目, 体会合作的乐趣。 (3) 真正了解和体会一个项目的真实过程, 更加注重细节。

三、模块化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借鉴公司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和经验, 为了满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实验教学的方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实验项目管理平台,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助机制, 并设计实验教学用的应用项目, 营造实际项目研发的环境。

(一) 项目开发管理平台建设

项目管理平台的功能主要是进行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对学生成绩的评估和统计。

引入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些成熟工具软件搭建真实项目开发环境。利用SVN工具进行项目源码的管理。SVN是Subversion的简称, 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版本控制系统, 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开发版本控制工具。

为每个参与的学生开设独立的帐号, 在开发过程中将自己的代码提交到服务端, 实现版本的控制,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工具下载最新的代码检查学生的开发成果。

利用Trac进行文档的管理, Trac是一个为软件开发项目需要而集成了Wiki和问题跟踪管理系统的应用平台, Trac以简单的方式建立了一个软件项目管理的Web应用, 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软件。

(二) 项目基础培训

基础的程序设计实验一般只是在较简单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 学生对如何参与实际的软件研发项目存在一定的向往却不知从何下手。需要指导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研发项目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包括项目工程的概念、动态链接库的概念和开发、利用SVN进行代码的管理等知识。对于基础培训最初由教师完成, 对于项目进行过程中新加入的学生的培训由熟练的学生负责, 发挥层级团队的传帮带作用。

(三) 项目设计

对于实验项目的设计, 注重模块化。从项目的选型上选择具有清晰模块需求的项目。从设计的角度将系统设计成为模块松耦合的组织方式。目标是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 每个模块配合相对较完整的接口说明书, 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模块的开发, 而集成的学生则负责对每个模块的验收和最终搭建成为一个系统。

(四) 层级团队建设

公司的项目研发团队一定是由不同层次的软件研发人员组成, 如架构师、模块设计师、基础软件研发、测试等。如果学校的实验中对于建立如此完整的团队结构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以此为目标, 由教师在项目提出阶段先行完成架构师、模块设计师的任务。学生最初可以做好模块的软件研发及测试工作, 但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职位上得到晋升。该实验的项目设计需要跨越多个年级, 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一起参与一个项目, 形成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的机制。

在项目的开展中, 逐步有意识的去培养高年级有能力的学生向上发展, 形成梯队, 承担起带领信任的重要任务。

在整个项目开展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团队和直接指导有较高层次的学生, 也就是高层次的学生能够更多的得到教师的亲自指导, 这也是学生积极向上发展的动力之一。

(五) 项目的开展

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以项目经理或者用户的角色参与项目,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需求文档、概要设计等的撰写, 控制项目进度和质量, 等等。或者扮演用户与学生代表的项目经理进行沟通、提需求并验收项目等, 积极参与到项目中去。

(六) 管理及考核机制

通过制度上的保障, 让教师提出建立程序设计实验项目的申请, 进行项目开发的模块化设计, 提出项目达到的目标, 在程序设计教研组通过审核之后, 由实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验的指导。

目前有些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立了“创新分”的机制, 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完成一定的创新分, 用于基本要求及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可以将本实验平台的学生成绩与创新分进行对接, 同时将学生在这个实验平台中获得的创新分也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挂钩, 让学生与教师的成绩都得到认可。

四、结语

本文提出的以模块化的引导式的程序设计的实验方案, 在学校构建一种类似公司项目研发的实验指导体系。用类真实的软件研发环境来刺激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基于该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开发, 师生普遍反映对学生研发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毕业后能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摘要:本文通过模拟软件公司的软件研发的组织管理方式, 构建阶梯性的研发团队, 并以模块化的方式分解软件项目来设计一种适合高校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实验教育模式, 降低开发难度,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践中及时消化理论知识。教学方案在实践指导过程中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关键词:软件工程,模块化,程序设计,实验

参考文献

[1]全成斌, 郑宁汉, 杨士强, 等.计算机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6) .

[2]彭志强.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与软件实验资源管理[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4, (7) .

[3]许德武.项目分解法在计算机实验和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 (1) .

[4]翟艳红.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22) .

[5]杨晋平.新局势下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效率的方法之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36) .

[6]赵爱玲, 崔朝军.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5) .

13.实验设计方案 篇十三

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

二、【实验设计思路】:

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覆膜工艺的影响无疑是覆膜的温度、速度、压力三种因素。往往此刻对于覆膜质量影响因素大多是研究到覆膜工艺(温度、速度、压力)的影响因素如出现:打皱、起泡、卷曲、出膜、亏膜、搭边痕的质量因素。而很少研究印刷条件对覆膜质量的影响。而往往有些时候就是由于印刷条件的因素才影响了覆膜的质量。基于如此这次试验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规定必须的覆膜条件,经过改变样张印刷所需条件进行打样并将其做预涂膜处理。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为了探讨印刷条件是如何影响预涂膜质量,是否有必须的规律可循。最终以此为依据确定印刷品覆膜所适宜的最佳印刷条件。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IGT印刷适性仪、预涂膜覆膜机、剥离强度仪;

(2)油墨、铜版纸(确定规格,ph值)、BOPP预涂膜。

四、【实验准备】:

在IGT印刷适性仪进行试验打样,确定一般印刷打样的印刷条件范围。(温度、速度、压力大致范围)。

五、【实验原理及步骤】:

(1)采用覆合强度指标考察覆膜质量,覆合强度的测量参考GB2T2790-1995标准进行测量。对于每个试样,从剥离力和剥离长度的关系曲线上测定平均剥离力,以N为单位,记录下至少100mm剥离长度内的剥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相应的剥离强度值。

计算公式如下:

σ180=FB

式中:σ180为剥离强度(Nmm);F为剥离力(N);B为试样宽度(mm)。利用上式,计算所有试验试样的平均剥离强度、最小剥离强度和最大剥离强度,以及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2)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在铜版纸上头进行打样。

1、在必须的墨层厚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的情景下进行印刷实地打样,打样后将样条放在正常的印刷环境中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受纸张、温度、湿度的影响)。经过对不一样印刷时间间隔(0.5h、1h、1.5h、2h、2.5h、3h、3.5h、4h、4.5h、5h、5.5h、6h、6.5h、7h)的样条在预涂膜覆膜机上头进行覆膜(覆膜的压力在6.8mPa,温度为90e,覆膜速度为100rmin)。然后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覆膜时间间隔。

2、在第一步所确定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的条件下,印刷压力、印刷速度必须,改变印刷墨层厚度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一样墨层厚度(0.5-4.0Lm)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覆膜的最佳墨层厚度。

3、在前两步所得到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和最佳印刷墨层厚度的情景下,控制印刷压力必须,改变印刷速度(0.1、0.2、0.3、0.4、0.5、0.6、0.7、0.8、0.9、1.0ms)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一样印刷速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的印刷速度。

4、根据前三步的实验所得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最佳印刷墨层厚度、最佳印刷速度的情景下,改变印刷压力(200-800N)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一样印刷压力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

六、【数据处理】:

七、【实验结果】:

八、【参考文献】:

齐晓堃,印刷材料及适性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__.1(普通高等教育印刷工程本科规划教材)

许文才,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__.8(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冯瑞乾,印刷原理及工艺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4(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

14.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十四

(1)掌握视频采集的基本方法;(2)能对视频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加工。2.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作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工具完成视频编辑,用以呈现信息、交流思想;(2)能对采集的视频素材进行加工编辑,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视频创作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视频处理技术,参与视频作品创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2)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在创作作品时应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认真负责地利用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树立健康的信息表达和交流意识。

教学策略及环境

本节以演示典型作品和主题式任务组织教学,在活动任务中体现分层次和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为网络教室,大屏幕、摄象机(数字)、会声会影、视频素材等。教学重点:掌握视频信息采集基本方法,能对视频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教学难点:视频的分步采集。主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出一个主题,例:校园新闻,同学们是怎么获取学校的新闻的?(如学校的公告,校园网络,大屏播放的校园新闻等),前面学过了音频信息的处理加工,那么视频信息怎么处理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给学生展示近期的校园新闻,让学生了解学校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信息,看了学校近期的新闻,产生好奇心,萌发学习和创作的强烈欲望,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观看校园新闻,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特定的情境,感受视频信息所传达的丰富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操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课堂引导及演示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那么摄象机中的视频信息是怎样到电脑里?

学生讨论:怎样将摄象机中的视频信息采集到电脑里?(设计意图:学生学过音频信息的采集加工,通过对比,有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

教师演示:拍摄课堂的视频素材。演示视频信息采集的两种方式(1、直接采集,用数码摄象机直接拍摄而获得数字化视频文件,直接传送到计算机中。

2、分步采集,传统模拟摄象机拍摄的录象带通过视频采集卡采集录象机中播放出来的视频信号,运用采集软件进行采集。因条件限制分步采集只要求学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学生活动:

观看教师的演示,通过局域网将教师机上的视频素材下载到本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视频素材的采集,了解掌握视频信息采集的过程与方法,为后面视频信息的简单加工打下基础)请学生演示,教师指正其操作步骤。(设计意图:通过个别学生的演示,可以了解全班的掌握情况并指正容易发生的错误)

教师活动:

①对各种视频处理软件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介绍

Media play 视频播放工具,主要播放AVI、WMV格式文件

超级解霸 视频播放(VCD、DVD)工具,主要播放MPG、DAT格式文件

会声会影 视频编辑工具能编辑AVI、MPG等格式文件,界面友好,功能实用,面向大众。

Premiere 视频编辑工具能编辑AVI、MPG等格式文,操作复杂,功能强大的专业工具。

教师演示:视频素材的导入与简单加工

15.单片机实验室改造方案设计与实现 篇十五

(一) 原有单片机实验室软硬件设备落后, 实验效果差

目前学院单片机技术实验室设备是北京理工EL-Ⅱ型通用实验箱, 配备1997年购进的学生机房淘汰下来的P166系列计算机。学生实验过程中常会出现带电接改线路, 容易造成原本裸露的实验板部分器件因短路而引起难以查找的故障, 几次实验课下来, 实验板的损坏率会达到三四成, 给实验室老师带来繁重的维护、维修工作。实验箱原配有的调试软件DB51相对落后, 漏洞较多, 实验中常常出现不明的死机与联机错误。为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出, 确保学生的实践环节, 老师不得不依照原始方法, 让学生将自己写好的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 利用实验板上提供的小键盘来输入源程序进行实验。设备陈旧, 直观上给学生一进实验室就觉得无趣无味, 这样一来, 原来就单调的实验过程就更是让学生无法接受, 实验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二) 实验室改造方案设计

1. 硬件设备改造。

设备改造成本低是方案的首选条件。首先, 利用学生机房淘汰下来的P4 (CPU主频1.7G) 计算机替换已经服务十多年的没有USB接口的p166系列计算机。其次, 为每套原EL-II型单片机实验箱增购星研Star16L仿真器与之配套。另外, 增购几台通用编程器, 方便学生写入程序, 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采用通用的工业设备作为仪器设备是本次实验室改造中的另一显著特点。通用工业设备的广泛使用, 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 将其引入到实验室, 进行课堂教学, 能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2. 片机仿真器主机Star16L。

STAR16L仿真器是一款基于专用仿真芯片、HOOKS技术、FPGA定制仿真CPU以及其它特殊技术设计的高端仿真器, 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可开发MCS51、MCS (1) 96、PIC、AVR、DSP、ARM等系列8位、16位、32位总线的CPU, 其强大全面的仿真头可供用户作不同的选择。双CPU结构, 可开发8位、16位数据总线的CPU。仿真器硬件由主机和外置的仿真CPU组成, 通过更换不同的仿真头, 可仿真各种8位、16位单片机。仿真CPU外置, 采用多种专用仿真芯片、HOOKS技术或特殊的仿真技术, 100%不占用户资源, 具有全空间硬件断点、事件控制器、多次断点、动态断点、无限制夭折等多种断点。

提供DOS、WIN95/98/ME/NT/2000/2003/XP两个版本的集成环境软件, 其中WINDOWS版本完全与VC++风格, 两种显示格式, 中文界面, 与Keil公司的C51调试软件有极大部分相同, 其它各有特色。支持C、PL/M、宏汇编:同时支持Keil公司的A51、C51、Franklin公司A51、C51、IAR/Archimedes公司的C51、A8051、Intel的ASM51、PL/M51、ASM96、PL/M96、C96、Tasking的ASM96、C196的无缝连接。集编辑器 (VC++风格) 、项目管理、启动编译、连接、错误定位、下载、调试于一体如图1所示。

3. 与原有实验箱硬件组合。

Star16L仿真器现配有三十多种仿真头, 根据原有MCS51系列芯片, 选配了PODPH51 (DIP) 仿真头。PODPH51仿真头采用HOOKS技术, 可用来仿真PHILIPS公司51系列CPU, 仿真头上缺省配置的CPU是89C58X2, 可以仿真PHILIPS公司的8031/32 (X2) 、89C51/52/54/58 (X2) 。PODPH51也可以仿真其它公司兼容的CPU, 如:Winbond的78E51/52/54/58/516、SST、STC、OKI、Hynix、ISSI、Atmel、Intel等公司51系列CPU, 可以准确地实现P0、P2和P3.6、P3.7作为I/O端口、总线时的各种功能。将原有实验板上的8051CPU取下, 换上仿真头PODPH51, 可以依靠原有实验箱上的硬件模块结合完成所有单片机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

(三) 改造后的实验内容与过程

改造后的实验室采用通用的工业设备作为主要仪器设备, 不仅有利于保持实验室的先进性, 保护前期投资, 同时提高了实验效果, 使实验内容更加丰富, 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及创新思维能力。结合Star16L仿真器和EL-Ⅱ型通用实验箱构建的带仿真功能的单片机实验室能够进行原MCS51系列单片机课程涉及的所有实验内容, 其中包括P1口输入/输出、I/O口扩展、中断、流水灯、串口通信、存储器扩展、8279键盘显示、8255可编程并行接口、A/D转换器、定时、数码显示等实验。另外, 配合实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电路图并讲解其原理, 学生根据相关实验原理在原有实验板与集成环境Ice181中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如下:1. 根据自己设计原理图在实验板上完成硬件电路的搭建;2.打开集成环境, 并选取仿真头PODPH51, 完成联机过程;3.在Ice181中编写汇编源程序 (也可以用C语言编写) ;4.编译、调试源程序。完成以上步骤后, 即可在Ice181中选取断点、全速等多种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同时可借助集成环境打开寄存器、存储器、变量等窗口来观察验证实验结果, 并检验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四) 结束语

综合Star16L仿真器和EL-Ⅱ型通用实验箱构建的带仿真功能的单片机实验室改造方案中, 充分利用原来落后、淘汰的资源, 方案的实现不仅解决传统箱式单片机实验室设备易于损坏、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 同时也缓解了因设备资金短缺带来的设备升级和维护困难的问题。在实际运行中,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肯定。使用该方案进行单片机实验室改造成功之后, 进一步开放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电子设计大赛等实际制作, 更是提高其使用效能。在相对较低的改造成本下, 对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实践锻炼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于实验条件相对落后、资金相对困难的一般高校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是电子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原来落后、淘汰的资源, 综合Star16L仿真器和EL-Ⅱ型通用实验箱改造成带仿真功能的单片机实验室, 不仅解决了传统箱式单片机实验设备落后、易于损坏的问题, 同时也缓解了因设备资金短缺带来的设备升级和维护困难的问题。在实际运行中,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单片机,实验室,仿真,通用工业设备

参考文献

[1]马正强.单片机虚拟实验室的建立[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5 (3) .

16.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十六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掌握RS-232接口标准以及 DB9的主要引脚功能;

2、了解掌握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

3、学习掌握RS-232电缆的制作和测试方法;

4、学习掌握使用串口调试程序进行串口之间的通信实验。

二、实验原理

1、异步串行通信原理

在计算机系统中,每个字符一般使用一个 8 位二进制代码表示。在数据通信中,通常将 传送的每个字符的二进制代码按照由低位到高位的顺序依次发送的方式称为串行通信。图 2-1 是串行通信的示意图。由于串行通信只需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建立一条通信信道,因 此可以减小通信系统的造价。在远程通信中,一般采用串行通信方式。

图 1-1 串行通信示意图

同步是数据通信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同步就是要求通信的收发双方在时间基准上保持一致。在串行通信中,“异步”是同步收发双方通信的重要方式。在异步串行通信中,每个字符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发送,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任意的。为了实现同步,需要在每个字符的第一位前加 1 位起始符(逻辑 1),并在字符的最后一位后加 1位、1.5 位或 2 位停止位(逻辑 0)。异步串行传输的比特流结构如图 2-2所示。

图 1-2 异步串行传输的比特流结构

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标准包括RS-232、RS-449、V.24、V.35等。其中,RS-232是最常 用的串行通信标准之一。个人计算机及终端系统中配备的串行接口几乎都符合 RS-232 标准。

2、RS-232 接口标准

串行口是一种最基本的通信接口,基本上所有的个人计算机及通信终端设备都配有这种接口。RS-232 的主要内容就 是定义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和数据通信设备DCE(data circuit equipment)之间的接口标准。RS-232 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 推荐使用的串行通信标准。其初衷是为了促进利用电话网进行数据通信应用的发展,现在也普遍应用于各类计算机或终端设备之间的短距离连接。

RS-232 使用的连接器包括 DB-

25、DB-15 和 DB-9 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连接器使用的引脚定义也各不相同。

计算机 RS-232 串行通信的基本过程。图 1-4 异步串行通信实验总体结构示意图

三、实验过程与实验步骤

1、使用制作的 RS-232电缆将 2台计算机的可用 COM 口连接起来。

2、复制串口调试助手到硬盘上。

3、直接双击 “串口调试助手 3.0”运行软件。检查串口线是否连接到计算机和设备上。确定串口(本机为com1)。在串口调试助手中打开串口:com1。

4、使用字符串收发

5、使用文件传输功能

使用文件传输功能,在 2 台电脑上传输文件,这对于某些特定场合可以用到该功能。首先由接收一端在打开串口后,按下接收文件按钮。

之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等待对方发送文件。

发送一端在打开串口后,先选择发送文件(如下图)

选择文件后,按下发送按钮,文件开始传输中,这时 2 端都可以看到发送的进度条。发送完毕后,软件会提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串口(com1)

1、正常发送:

(1)A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none)、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1)

B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none)、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1)结果:A机发“你好”,B机收“你好”,(图1); B机发“哈哈”,A机收“哈哈”,(图2);

图1

图2(2)、A机:波特率相同(192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2)

B机:波特率相同(192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2)结果:A机发“我很好”,B机收“我很好”;图3); B机发“你呢”,A机收“你呢”;图4);

图3

图4

2、波特率不同

A机:波特率相同(48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1)B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1)结果:A机发“01 02 03”,B机收“胉”;(图5); B机发“yjw”,A机收“?”;(图6); 分析: 图6

图5 波特率控制采样时间间隔,波特率不相同,收发双方在 相等时间内接收和发送数据 不一致。

3、数据位不同

A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6)、停止位相同(1)B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1)结果:A机发“040506”,B机收“?”,(图7); B机发“lys”,A机收“,9>”,(图8); 分析:数据位不相同,收发双方在相等时间内接收和发送数据不一致,所以结果不相同

图7

图8

4、奇偶校检不同

(1)A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EVE)、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1)

B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1)结果:A机发“54 85 96 75”,B机收“54 85 96 75”;(图9)B机发“第五种”,A机收“第五种”;(图10)分析:因为校验位用于检验 接收和发送的数据的正确性的,在最终转换时会去除校验位,所以接收到的有效数据和发送的有效数据相同,发送与接收结果一样。

图9

图10(2)A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NONE)、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1)

B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1)结果:A机发“54 85 96 75”,B机收“

”;(图11)

B机发“第六种”,A机收“第六种”;(图12)

分析:由于A机无校验位,B机有校验位,所以B机在收到数据并校检,后会自动去除校检位以致发双方的有校数据不一致,结果不一样。

相反的。当A机为接收方时,虽然A机无检验位,但是因为A机已接收到8位数据故不接收B机发送的校检位。结果一样。

图11

图12

5、停止位不同

A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不同(1)B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ODD)、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不同(2)

图13

结果:A机发“B机收“B机发“

”,A机收“

”,”;(图13)”;(图14)

图14 分析:

5、发送文件

A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NONE)、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2)B机:波特率相同(9600)、校验位相同(NONE)、数据位相同(8)、停止位相同(2)结果分析:

当有校检位时,不可以接收文件;波特率不同、校验位不同、数据位同或停止位不同时,文件无法接收;即唯有当波特率相同、数据位相同、停止位相同且无校检位时,方可以正确接收文件。

五、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本实验中,RS—232 串口电缆处于 OSI 参考模型的什么位置?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处于OSI 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其作用是作为传输介质,连接通信的网络节点,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2)在本实验中,数据和信号分别体现在 OSI参考模型的什么位置?两者之间有何区别?

答:数据体现在数据链路层,信号体现在物理层。两者区别在: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服务的,解决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问题,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物理层:OSI模型的最底层。它提出了网络的物理特性,比如连接的电缆类型。这里是二进制值0和1的世界,也就是数据以信号的电特性(高低电平)来表示。

(3)什么是波特率?为何两台 PC 的波特率不同就不能正常通信?

答: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码速率,记为Nbd,是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每秒钟传输信号码元个数,单位是波特。

上一篇: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健康需要新鲜空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