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学考复习学案(精选6篇)
1.必修一学考复习学案 篇一
题目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教学设计
科目
物
理
教学对象
授课者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出自新课标、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一〕,是整个高中物理的绪论,也是高中第一堂物理课。
绪论课给学生第一印象,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向我、价值追求、教学风格和特色留下深刻印象,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很有帮助。?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中的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物理学的未来〞,全景式地展现了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开展,观念转变的作用和影响,为教师提供了进行绪论教学的素材,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物理学的内容,怎样学好物理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本节课知识点间关联不强,但丰富的物理资源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多介绍些会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促进,思维的转换和对未来的影响;
2.认识物理学在科学中的核心地位;
3.知道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影响及物理学的核心地位;
2.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高中物理与初中在内容、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全景式地了解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等各个方面以及对社会开展、观念转变的作用影响,提高科学素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些经过中考洗礼的学生们都是怀揣着梦想来到高中,对每一科都是很期待的。而对物理来说,学生那么是憧憬和害怕参半,他们经过选拔上到重点高中后都想试试学好物理,然而学长们又会把对他们学习物理的困难传达给他们,而通过绪论课可以把学生的视野翻开,告诉他们物理在众多方面的应用和对社会的奉献,让他们认识到学物理的作用,再通过介绍物理学家们如何创造发现和创新,帮助学生们建立勤奋求实,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需要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难点:内容多,素材丰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作用,介绍物理学史来到达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幻灯演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复习提问
物理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呢?
学生自由答复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一个自由释放思想的课堂
2、新课教学
远到宇宙深处,近到咫尺之间,大到广袤苍穹,小到微观粒子,在浩瀚而又精细的时空中物理学无处不在。
学生观看
图片介绍
再次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1〕发现了事物或现象,怎样研究其中的道理呢?
四个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杨氏双缝干预实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
2〕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实验进行,对高中实验初步认识,了解一些物理学史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拓宽视野,认识到物理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介绍牛顿和赫谢尔的实验
学生充分体会牛顿发现三棱镜色散现象后,英国的赫谢尔发现红外线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思维推理的科学,是极富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科学。
展示大量图片〔各个行业如:航天技术、电器、军事、交通、机械、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VR技术、纳米技术、激光焊接技术、电子信息等
等〕
学生观看图片,自己发现高中局部要学习更多的内容
物理与其他科学技术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学生回忆历史、调动自己对各个时代技术的认识
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机械决定论——洛伦兹的蝴蝶效应
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史,而且还能认识到两种思维观念
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创造和发现
学生充分思考,调动自己原有认知,并意识到我们还有好多课题并没有研究出来
物理学与未来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是38岁
牛顿创造微积分时才22岁
爱迪生创造留声机才29岁
贝尔创造
才29岁
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才有31岁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才有26岁
沃森提出DNA双螺旋模型时才有25岁
学生自己意识到这些科学家有重大奉献都是在年轻时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介绍初中与高中的区别
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在高中将要学习的物理
让学生做好学习物理的准备
3、课堂小结
几分钟的视频,简练的总结绪论的内容
学生观看
通过高度概括绪论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归纳总结
2.必修一学考复习学案 篇二
Lesson 3 Weddings
Teaching goals
1.target language
a. Key words and phrases
bride; bridegroom; best man; entrance; invitation; even if; ceremony; attend; Indonesian; ought; contribute; Greek; crown; ribbon; link
b. Key sentences
①. If you are a man, you ought to wear a tie.
②. You don’t have to contribute a lot of money.
③. You ought not to go to the ceremony because it is only for close family.
④. There is a lot of eating, drinking and dancing, including the famous Greek circle dance, where everyone joins in.
⑤. On the day of Greek wedding ceremony, the bridegroom has to ask the bride’s father for his daughter’s hand in marriage.
⑥. A long silk ribbon that links the crowns is a symbol of a long and happy life for the couple.
2. Ability goals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two typical weddings.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basic reading strategies of bottom-up and top-down.
3. Learning ability goals
To read a text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To read a text for new information.
By using the strategies of bottom-up and top-down, students will learn to generalize and collect informatio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o practice read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nd guess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from the context.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Guide the students to pick out the main clue of the passage and the development method of the text.
Students may mistakes with the use of the infinitive with or without to.
Teaching methods
1. Team work learning.
2. Task-based learning.
Teaching aids
A projector and some slid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Revision
Task one: check words and expressions
T: Let’s check the homework.
Step Ⅱ Lead-in
Task one: T: In this unit, we’re learning a lot about celebration. And this lesson, we’re going to read two passages about weddings. The first has been adapted from a website giving advice to English-speaking people working in Indonesia. And the second is about weddings in Greece.
Step Ⅲ Pre-reading
Task on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put.
T: Now please turn to Page40 and look at Before you start and Exercise1.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eddings they have been to. Use the opportunity to elicit or present useful vocabulary for the topic, e.g. reception, bride, bridegroom, ceremony.
Task two: Exercise2. Students look at the words and see if they can guess the meanings of some of the words from their knowledge of other words in English.
Step Ⅳ While-reading
Task one: Read to learn
Exercise3. Ask students if they have tried to find information about customs (not necessarily) in other countries on the Internet-If so, what did they find out?
Students read the statements first and predict what the answers will be.
Then they read the texts and find out if their predictions were correct.
Step Ⅴ Post-reading
Task one: Questions and Answers
T: Now let’s check the answers.
When checking students’ answers, ask them to read out the section of text that gives the information and to correct the false statements.
Task two: Pair work
In pairs, students study the text again and write down three “true/false” statements of their own. All the students then close their books and, in turn, say one of their statements and the rest of the class says whether it is true or false. (1.F 2.F 3.T 4.T 5.F 6.T)
Step Ⅵ Discussion
Task one: Read and discuss
Get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discuss in pairs.
Task two: Discuss and explore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main idea and what they’ve learnt from the text.
Step Ⅶ Homework
1. Go over the words and phrases.
2.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in Language Power.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1. the entrance key answer invitation to…..;
2. attend a meeting a wedding school church;
3. contribute ideas food;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make a contribution to
4. even if though--
5. marry sb mary sb to sb; be married to sb; got married to sb;
6. ought to do ; ought not to do;
3.必修一学考复习学案 篇三
_____班_____组 姓 名:________ 组 评:________ 师评:_______
学习目标:1、梳理本单元活用现象、文言句式2、背诵默写文中常见名句
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能力 2、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句的能力
自主学习
1、 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 名词作动词
① 晋军函陵 ( ) ② 樊於期乃前曰 ( ) ③ 皆白衣冠以送之( )
④ (秦王)乃朝服( ) ⑤ 沛公欲王关中 ( ) ⑥ 范增数目项王 ( )
⑦ 籍吏民,封府库( ) ⑧ 刑人如恐不胜 ( ) ⑨ 道芷阳间行 ( )
(2) 名词作状语
① 既东封郑 ( ) ② 函封之 ( ) ③ 箕踞以骂曰 ( )
④ 吾得兄事之 ( ) ⑤ 头发上指( ) ⑥ 间至军中 ( )
⑦ 常以身翼蔽沛公 ( )
(3) 使动用法
① 既东封郑 ( ) ② 若不阙秦 ( ) ③ 烛之武退秦师 ( )
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⑤ 使使以闻大王 ( ) ⑥ 项伯杀人,臣活之( )
⑦ 交 之卫士欲止不内( ) ⑧ 拔剑撞而破之 ( )
⑨ 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 )
(4) 意动用法
① 越国以鄙远 ( ) ② 太子迟之 ( ) ③ 群臣怪之 ( )
(5) 形容词作名词
①沛公今事有急 ( ) ② 君安与项伯有故 ( )
(6)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 因人之力而敝之 ( ) ② 素善留侯张良 ( )
(7) 动词用作名词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 ② 使使以闻大王 ( )
③此亡秦之续耳 ( )
2、 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属皆且为所虏!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夫晋,何厌之有?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然,籍何以至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群臣侍殿上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事所以不成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而卒惶怨无以击轲。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孰与君少长?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①-⑤题。
子 产① 为 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是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糜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②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③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④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人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⑤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2)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4.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 篇四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6)因击沛公于坐 (7)拔剑切而啗之 (8)秋豪不敢有所近
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4) 沛公居山东时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一词多义
(1)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故遣将守关者 君安与项伯有故
(2)如 不如因善遇之 沛公起如厕 劳苦而功高如此
(3)意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其意常在沛公也
(4)举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乃令张良留谢
4.词类活用
(1) 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2) 沛公军霸上 / 道芷阳间行 / 籍吏民 / 范增数目项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 豪毛不敢有所近(4) 此其志不在小 / 沛公今事有急
5.必修一学考复习学案 篇五
第二节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从高考来看,对思想内容的考查就是对诗歌的情感考查,至于观点态度,时有考查,但不是太多。诗歌总是要表达一定情感的,所以古诗鉴赏总是难以避免考查情感,因此,此考点是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古代诗词中常
见的情感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念离
愁与寂寞孤独型。
此类情感最为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并且通信不便,难以沟通与交流。所以诗词中的思念离愁与寂寞孤独是一个普遍的话题。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2.愤世嫉俗与怀才不遇型。
对统治者不满,抱怨无人赏识,个人事业与理想无法实现。南宋的辛弃疾写的不少词都是这一类。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5.自得其乐与惜春悲秋型。
一些古代诗人不去关注社会与国家,而只是把情感停留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当然他们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在官场打击或备受挫折后的无奈选择。寄情山水、登高览胜、归隐田园、惜春伤秋等等。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2009年全国大多数高考试题都专门设题考查。常见设问方式有: 1.诗中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3.这两首诗中的情感有何不同?
4.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怎样作答
诗歌或其中的某一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春 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
②③,五亩园私涑水翁。
①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抓字眼。如“韶光匆匆”“落花风”可暗示出惜春之情。“无赋招魂”“且排”都暗示了诗人的忧虑。②明写法。律诗的上下四句之间,以及词的上下阕之间,一般都是上为铺垫,下为真正的中心所在。
问题
上段一般是写眼前之景,下段写心中之情。所以下阕往往是针对国家命运、个人前途所抒发的情感。③看注解。本题中的注解①就明显暗示出本诗是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答案】 “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
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
命题中会问到诗歌或者其所描述的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如何作答这类题
① 摸鱼儿
□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62)。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还是抓字眼和关键句,上阕的“匆匆春又归去”就显示了作者的惜春之情,下面的句子就接着就出现了“惜”字。下面的“尽日惹飞絮”就显示了作者的“怨”,前面也直接出现了“怨”字。
问题
【答案】 情感变化:由惜春到怨春。“惜春长怕花开早”等句揭示作者害怕春去花落,甚至害怕春天花开的太早的心情,因为开的早凋谢的也早;“怨春不语”等句,借助于屋檐下勤勤恳恳的蜘蛛沾惹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来留住春天,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鹧鸪词
□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怎样比较两首诗词中的不同情感
鹧鸪词
□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解析】 主要是研究情感因何而起,第一首的“郎从何处归”是情感的愁绪所在。第二首引发点较多,既有屈原的,也有自身的独行的寂寞之愁的。因此找到愁绪的引发点是问题的关键。
【答案】 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1.结合内容分析情感的答题句式
一般让考生结合诗词内容来分析其情感的题可以用这样的句式作答:本诗描写了……,发出了……,表达了……,然后再用“通过……,抒发了……”句式总结。
其他答题技巧
要在考前准备一些有关感情类的词备用:伤感、惆怅、不平、痛苦、寂寞、愤懑、哀怨、清高、超凡脱俗、怀古伤今、无人赏识的落寞等等。作答时,不能空洞的答这些词,一定要联系诗词的具体内容。2.托物言志类题的作答方法 先答对该物的表面情感,然后再说出其深层的情感。如韩愈的一首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榴花虽美丽却无人欣赏的慨叹(表面情感),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伤(深层情感)。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情感与意象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两首诗均以“村居”为题,它们描绘的景致与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 柳
□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怀
□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
①
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情感的内涵
【注】 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田园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公安县
□ 陆 游
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
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注】 ①陆游经公安入蜀已辗转八年,今回京“廷对”停泊公安。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壮志未酬之憾;人生衰老之感;前程渺茫之意;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情感的矛盾或变化
【注】 这是一首和诗。原诗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蟾宫殿”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一、分析情感变化时,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只作空洞分析
(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考生答案】 上阕写作者目睹的情景,作者的情感是痛苦、悲愤。下阕写作者的希望与畅想,情感积极、张扬。
【现场点评】 考生答案基本上答出了情感变化,而且是正确的。但考生没有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如上阕作者因何痛苦、悲愤,下阕作者作了怎样的畅想,这些都需要答出。因此,考试中会酌情扣分。【正确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像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二、只答悲愁一类的笼统情感,不具体指出哪一类的愁绪
(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考生答案】 作者的心情是孤独寂寞,悲愁痛苦。通过所闻(岳阳城里钟)、所见(空江明月来)、所感(一阕声长听不尽)来表现的。
【现场点评】 感情基调是对的,但没有指出是思乡之情。怎样表现的,只做了简要分析,但没有答出专业术语,即寓情于景。
【正确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6.必修一学考复习学案 篇六
文化创新(重新整合教材知识体系)
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框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自主学习篇
一、什么是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于_____________。
2、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决定________________;社会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化创新引导、制约和推动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必要性(原因)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会_______________,所以要发展先进文化。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2、重要性
①作用:文化创新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________,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________________。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三、如何创新
1、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必要性:①社会实践决定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重要性:文化工作者只有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才能创造出现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来源:学,科,网]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基本途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传统文化)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
,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外来文化)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和
,可以学习和吸引各民族
,发展本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可以“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能够突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如何做: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和科学分析的态度,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a、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其他文化)c、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
3、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立足于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
,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在 和
上积极创新;在 的领导和
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铸造中华文化的。
4、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合作交流篇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教材48页最后1段
49页第1段 【注意】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辨析:文化创新的渊源就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解析:错误。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来源。
【知识拓展】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文化传承。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的意义 教材49页最后两段和50页第1段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知识迁移,拓展综合】文化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来源:学科网]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它同时也是一种“硬实力”。从“软实力”的意义上说,人们的观念、思想、精神、智慧、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等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硬实力”的意义上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和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提升,都显示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辨析: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①片面的。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该观点看到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文化创新还有另一方面的积极作用,即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的要求
教材50页最后两段
①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应该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来源:学*科*网Z*X*X*K] 辨析: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解析:不科学。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肩负着重大责任,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新必须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所以,不能把文化创造仅仅理解为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知识综合】创新与继承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思维拓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无论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还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借鉴、汲取,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辨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解析: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重要途径。途径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第二,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①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53页1段 ②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53页最后1段
54页2段 【知识点拨】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
1.创新与批判继承的关系: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创新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之上融会新实践经验的升华创新,是发展;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材53页第1段
【注意】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选择性继承。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许摒弃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从头开始。一旦离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进行文化创新,发展民族的先进文化就会失去根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历经兴衰而光焰不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黏合剂、凝聚力。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折、过滤、选择。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优良传统,即“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此外,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等。所有这些,经过改造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知识卡片】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交融”三个概念的区别
一般而言,用“交流”一词,更侧重与描述行为、说明过程;用“融合”一词,更侧重与描述状态、说明结果;如果用“交融”一词,那就是既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状态,也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知识拓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具体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择其优而祛其弊。二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努力实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三要坚持从现阶段实际出发,为现阶段任务服务的原则。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既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从而以博大的胸襟、积极的态度,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进步文化成果,以服务
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辨析:在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相互矛盾的。解析:并不矛盾。“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 民族特色,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而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则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合作、共处。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教材55页最后1段 2.克服四种错误倾向
教材55页第2段
【知识卡片】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及其关系[来源:Zxxk.Com]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异域传人的外国文化。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有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也会逐渐变成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消化吸收了的外来文化就变成了传统文化。【总结提高】
第一,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外来文化要注意具体分析,对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大胆吸收借鉴,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第二,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同态度:一是保存、整理;二是鉴别、选择;三是扬弃、会通。三者不断循环,而不是一次性完成。
学以致用篇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实现文化繁荣,提高人的素质
C.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 2.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2009年7月25日至8月17日,中国演艺品牌《功夫传奇》赴英国伦敦西区一流剧院——伦敦大剧院连续演出28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这一做法体现了
()
A.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
5.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6.每年清明,人们常常要到郊外为亲人扫墓,以寄哀思。如今,一种新的“扫墓方式
——网上扫墓悄然兴起”。网上扫墓就是在互联网上建一个虚拟扫墓的空间,人们可在网络上为已故的亲人朋友点烛、烧香、敬酒,还可将他们的生平资料、照片等制成信息,放在网上进行悼念。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的烧纸、烧物。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7.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来源:学科网ZXXK]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来源:学科网]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 “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10.“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京剧经过2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中国京剧吸收昆腔、京腔、秦腔等艺术成分,在18世纪90年代初徽班进京,至19世纪40年代末,在徽、汉二调皮黄戏的基础上融汇衍变,形成了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北京皮黄戏。随之向外流动,班称就班,调称京调,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
12.齐鲁大地历史文化厚重,民间文化灿若繁星。老区临沂被誉为“中国柳编之乡”,2008年柳编产业生产总值达50多亿元;鄄城县红花乡7 000余农民编制红红的“中国结”,年产值2 200万元;高密毛绒玩具、巨野农民工笔画、鄄城土布、曹县钠杨木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潍坊市已连续举办25届国际风筝节,小小风筝串起长长产业链条。运用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13.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华文化是“危”中有“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利用齐鲁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来源:学科网ZXXK] 某校高二(5)班学生在《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围绕“实施齐鲁文化走出去战略”展开研讨。请你参与其中,为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议。[来源:Z#xx#k.Com]
三、社会实践探究题
根据以往的调查,为振兴本地文化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五课
文化创新
DBABA ADBDC 11.答案:(1)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4)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同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5)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12.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
(2)传统文化若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创新。(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商品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必修一学考复习学案】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06-20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11-14
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08-10
高一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10-30
必修一一二单元复习10-10
英语必修五词汇复习题10-19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010-29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复习提纲09-12
高三必修物理同步训练相互作用复习题08-09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复习资料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