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作总结

2024-08-12

非遗工作总结(精选14篇)

1.非遗工作总结 篇一

为了让社团里面的人都有个相互的而了解,也是为了让大家以后更加团结,把我们社团发展的而更好,11月6日我们组织了一次素质拓展,在素拓中,我们把锻炼与参观相结合,我们去洛带进行了素拓,也让会员们多多了解了洛带这个古镇,稍后,我们又去长城攀爬,锻炼会员们的意志力。而素拓的成果也是非常可喜的,在素拓结束之后,我们社团的工作算是正式步上了轨道。

“非遗”社团的活动与外界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就在素拓之后,我们不久便组织大家一起前 参观文殊坊参观及调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会员们知道我们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对于现在日渐没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做的事是相当之多的。关于这次参观与调查,得到了会员们的积极响应。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1日开始,社团特开设了一个手工教授班,在每个周的周五晚7:00在4113专门教大家剪纸及其他手工技艺方面的东西,中间我们也会教大家一些其他的东西,我们特请来了卡卡巧手协会会长,教会员们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会员们也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加入“非遗”社团如同在两个社团中学到的东西,而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会把手工班继续开展下去。

111月22日社团在这一学期还开办了一次非常大型的活动——“非遗”文化周,我们把真个活动分为“非遗”知识展示、“非遗”知识竞答、参观“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征文比赛4个阶段。

在“非遗”知识展示中,我们邀请了洛带的一些大师来现场表演,有糖画、面塑、软陶、埙,名字作画、棕编在整个活动中,我们也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展板,路过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这些知识,在入场处还有一个题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抽题,答案都在我们的展板上。不管是谁,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幸运参与者,在之后的“非遗”知识竞答中我们就会抽取幸运参与者。展示现场热闹非凡,表示我们的活动很成功。

在“非遗”知识竞答中,我们就展板上的资料出题,参赛者都是做足了准备,相信这次的“非遗”知识传播是有作用的。而这次比赛更是校级的比赛,我们颁发的证书也是校级证书。最后我们将评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优秀奖6名,这次非遗知识竞答参加人数,达到了80人,相信,这次活动不管是对非遗知识的发展还是传承与保护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在参观“非遗”传承基地中,我们将带着在知识竞答中的优秀者和抽取的幸运参与者一起参观郫县豆瓣厂、洛带古镇、川剧变脸艺术等等,这些都属于“非遗”传承基地。

总的来说,在这一年里社团的活动还是不少的,把“非遗”精神发扬光大,在活动中,会员们积极参加,充分将我们社团的性质表现了出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贡献,而在活动中会员们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还锻炼了自己,让会员们在各个方面表现自我,给大家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

在这学年的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有些工作没有好好的安排,在工作中对问题也不是够果断,没有严格的根据策划来做,使很多工作不能顺利的完成。

明年,我们会严格按照要求来工作,争取把工作做的最好!我们会把我们的社团搞得越来越好!

非物质着文化保护志愿者社团2011年 11月 28 日

2.非遗工作总结 篇二

酉阳县有建州800年、建县2000多年的历史。漫长的历史岁月积淀了深厚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是中华民族宝贵而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对其精心保护、传承发展是酉阳人民和社会各界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深入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酉阳县于2005年5月启动了对酉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一、“非遗”普查工作的基本做法与成果

1、线索普查与搜集

酉阳对“非遗”普查工作起步较早。根据国办社图发《2005》21号和渝办法《2005》223号文件精神要求, 2005年5月在县相关部门的安排下文化馆开展了在全县范围内的普查工作, 对境内7个类别的15个项目进行了搜集、整理, 对其特色与价值、濒危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七年来, 规模性的普查共进行了11次, 一般性普查共进行了27次, 共计投入人力400人次, 新发现老艺人208人。共普查到非遗线索540条, 种类45种, 确定县级重点线索69条, 乡级重点线索280条, 行政村线索300条。在普查中发现濒危非遗项目98项, 已经失传 (或消亡) 的25项。这些项目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2、资源田野调查

为搜集到原滋原味的第一手资料, “小组”的孙万山、鲁小白、唐腾华等同志废寝忘食、不辞辛劳、他们放弃休息日、冒着高温酷暑、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与老百姓贴心交谈, 共采访原生态民歌传唱人近1000人, 采集到山歌、小调、号子、吹打乐逾800首, 原始采访录音近20小时, 采访录像近30个小时。七年来, 共采访到音像资料9 (盒带光盘) 件、文字资料52万字, 图片资料1107张, 实物200件, 为保护、传承、申报工作提供了强有里的帮助。

3、普查成果

一是搜集普查到非遗线索540条, 种类45种;二是音像、图片、实物1316件, 三是掌握了酉阳“非遗”分布的状况, 四是学习并掌握了专业知识, 积累了工作经验, 五是根据七年来的普查资料, 通过认真研究讨论, 从中选了几件有较高价值的项目撰写申报书, 先后向上级申报了《酉阳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酉阳面具阳戏》、《打绕棺》、《三棒鼓》、《宜居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木叶吹奏》、《西兰卡普》。其中《酉阳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名录。《酉阳面具阳戏》、《打绕棺》、《三棒鼓》、《宜居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木叶吹奏》、《西兰卡普》等六项为市级名录。2008年酉阳县人民政府公布首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等四大类的22项 (35小项) 民族民间文化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全县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 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 县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0人。对外公开出版发行《酉阳民歌集》一书, 精选民歌代表性曲目10首编入酉阳音乐乡土教材, 优选16首经典民歌制作成DVD光碟对外公开发售。同时通过普查工作, 从思想上、认识上、业务技能上提高了职工素质, 积累了丰富经验, 为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非遗”资源现状分析

1、总体状况

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于7个大类共1000余条。1.民间音乐类800条, 主要分布在黑水、楠木、苍岭、江丰、后溪、可大、铜鼓等11个乡镇;2.民间舞蹈类150余条, 主要分布在酉水、大溪、龙潭、小岗、龚滩、铜鼓等6个乡镇;3.戏曲类5条, 主要分布在小岗、龚滩、龙潭、铺子、宜居等5个乡镇;4.民间手工技艺类约11条, 主要分布在后溪、宜居、桃花源、龙潭、龚滩、庙溪、铜鼓等7个乡镇;5.民俗类22条, 主要分布在酉水、大溪、龚滩、小岗、江丰、桃花源、丁市、酉酬等8个乡镇;6.民间美术类6条, 主要分布在桃花源、龙潭、麻旺、丁市、龚滩、苍岭等6个乡镇;7.民间文学类12条, 主要分布在桃花源、龚滩、后溪等9个乡镇;这些线索濒危状况十分严重, 濒危数量达90%以上。

2、资源价值与特色

酉阳的“非遗”资源虽然丰富, 但有价值的不是很多。真正具有相当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足20件。主要有《酉阳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酉阳面具阳戏》、《打绕棺》、《三棒鼓》、《宜居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木叶吹奏》、《西兰卡普》等。

3、保护规划

1.落实责任制:根据上级部门对“非遗”保护的要求, 我们将保护责任落实到项目的所属乡镇、街道或村, 在全县建立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2.出台对传承人保护的相关政策:根据上级部门对“非遗”传承人的要求, 作好传承人的登记造册, 在政策上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传承人, 尽力保护, 每年给予5000元的传承经费。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 使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 代代相传。3.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村:对重点保护项目在其发祥地和传播地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村, 组建传承人队伍, 做好传习活动等对项目进行保护。

三、“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艰难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重申报, 轻传承。从2003年国务院在全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酉阳虽然成立了保护机构, 但没有出台发展酉阳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决定和关于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等类似权威性的文件。要使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发扬光大, 为酉阳人民服务, 经费问题成了传承中的绊脚石之一。七年来, 县级财政在2011年拨付“非遗”普查专项经费8万元。县财政要适当增加“非遗”经费拨付款项, 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才有保障, 才能对其进行合理、有序、可持续地保护。

2、形势严峻

在七年的普查过程中, 我们注意到, 尽管酉阳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 但酉阳“非遗”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很多项目濒临绝迹:在普查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已经消亡绝迹。作为一段历史, 千百年来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 这些项目的消失和幸存项目的濒危处境, 令人堪忧。其二很多“非遗”项目都是靠口传心授、面对面来传承。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 如今这方面的艺人多已年高或相继辞世, 常常是人在艺在, 人绝艺亡。致使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民间传统制作技艺失传。加之一些民间艺术早已被现代潮流冲淡, 逐渐失去市场, 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的年轻人更是追求流行和时髦, 对传统艺术根本没有兴趣, 不愿花时间去学习。口传心授者难找, 自愿学习者难寻, 这种现状很难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好地传承和发展。

四、“非遗”保护工作思路

“非遗”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战略性文化工作, 根据普查调研工作中了解的情况, 我们提出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布实施的原则, 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酉阳非遗进行保护。

1、酉阳是一个民族大县, 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 建议出台酉阳地方性非遗保护条例, 成立由专家指导的、以政府分管领导为责任人的非遗保护工作小组, 具体工作由文化主管部门抓, 成立“非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落实编制、人员、保护经费, 使酉阳“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常年有人抓、天天有人做的良好保护局面。

2、以酉阳县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 打造酉阳文化生态保护圈和“非遗”文化长廊, 让酉阳人民充分了解本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用旅游优势让世人了解酉阳灿烂的“非遗”文化。

3.非遗工作总结 篇三

项兆伦部长认真参观工作站详细了解木真了产品,对木真了工作站运营提出可行性建议,对企业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寄予厚望,并亲自为木真了非遗工作站揭牌。

2015年9月,木真了董事长王晓琳受文化部邀请参加“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根据项部长在座谈会上提出的“让非遗传承人走进企业并积极鼓励企业在非遗地区设立工作站”这一极具远见的指示,在湖南省文化厅及湘西自治州各级领导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与鼎力配合下,木真了工作站仅在几个月里便能顺利落地而成。

木真了董事长王晓琳表示,非遗工作站的设立,非常有利于我们品牌对湖南非遗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研究,我们将不断深入调研采风、了解民俗及工艺特性,充分找到工艺与创新的最大化结合点,尽快的将当地非遗文化精髓应用到我们产品的研发创意中,更多更广阔的开发出我们现代审美需求的创新产品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充分启动木真了品牌在市场的广大影响力及成熟的销售渠道体系,探寻非遗人文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创新结合,建立非遗传承创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相信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坚持根植于祖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我们一定会打造出一个国际化的民族特色国家品牌。也相信,木真了品牌将不负众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站在国际品牌的舞台上为祖国載誉而归!

4.非遗工作总结 篇四

为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奉献服务中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进一步增强建设国家、奉献社会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寒假期间,校团委、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组织大学生走访民间文化艺人,深入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搜集传统文化信息,感捂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贡献力量。全校涌出了一大批以保护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实践志愿服务队,他们学习、实践、帮助群众,与群众们亲切交流,成了这个寒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实践活动,既增强了队员们对非遗文化遗产的了解,又借青年人的行动向社会发出了呼吁:非遗文化遗产,亟待您的关注。

保护非遗文化 展现民族风采

传承民族传统,走进雕刻艺术。1月19号上午,汽车学院寒假实践队员来到古楼福禄缘工艺葫芦店,近距离体验葫芦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了解东昌葫芦艺术的历史。通过走进葫芦工艺品的生产间,与工人们进行交流,并在工人的指导下亲自进行工艺品葫芦的雕刻制作来了解传统葫芦文化。1月21号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团联合会文艺部来到东昌府区闫寺街玉成葫芦雕刻中心,举办了以“十二生肖葫芦展,欢欢喜喜迎新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负责人朱老先生带领同学们参观葫芦雕刻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讲述葫芦上如何雕刻、烙印的各种传统人物、生肖、领导人的制作技艺,同时手把手教学生如何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烙印图案,使同学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雕刻艺术的博大精深。

学习传统文化,调研民间艺术。为了学习民间传统艺术,了解聊城特色文化。1月22日上午,音乐学院的同学们来到聊城市文化馆进行民间艺术调研活动。同学们通过参观聊城市文化馆了解到民间艺术“八角鼓”,在雷馆长的介绍下得知聊城八角鼓,它的历史渊源始见于清康熙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历史悠久。雷馆长还向同学们讲述了八角鼓的发展过程,八角鼓是从蒙古传过来的,是蒙古民间的一种小调,后来清兵入关传入了北京,然后康熙南巡,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带到了聊城,由聊城艺人的丰富和发展,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聊城八角鼓。

传承剪纸艺术,保护传统文化。为增强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1月18日,美术学院寒假实践小分队走进青青草教育室,举行了以“传承刻纸艺术,保护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小朋友们一起刻纸,使小朋友们在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刻纸的博大精深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领略刻纸所体现出来的“形神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1月20日历史文化学院志愿者赴东昌府区于集乡于集村开展以“传承文化经典,共赏剪纸风采“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来到剪纸艺术家邓淑梅的家里,向邓老师请教有关剪纸的知识。通过在邓老师的讲解下,志愿者小组的同学们对民间剪纸有了初步的了解,紧接着邓老师又向志愿者展示了剪纸风采。从栩栩如生的蝴蝶到形象逼真的老虎,从形状各异的“喜”字到寓意吉祥的“福”字,从富贵吉祥牡丹到清新高雅荷花。一张张精美的剪纸在邓老师的剪刀下变的惟妙惟肖,生动形象。

传承文化经典 喜迎新春佳节

文化贺新年,舞狮下小学。为进一步弘扬传统舞狮文化,使小学生在新年之际感受传统文化的贺年迎春魅力。1月15日,体育学院雷锋义工队队员来到东昌府区朱老庄联校星光希望小学开展“魅力迎新年 舞狮下小学”活动。活动中,雷锋义工队队员在为小学生带来精彩的舞狮表演的同时,还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教授他们传统的舞狮技巧。

剪纸艺术进农村,喜迎春节乐人民。为弘扬剪纸艺术,喜迎新春的到来,1月19日,[莲~山 课件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团秘书处志愿小分队冒着严寒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土城村开展以“剪纸艺术,喜迎春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和老人们一起贴窗花,喜迎春节,送上节日祝福。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农村传统习俗的了解,帮助村民度过一个欢乐温暖的春节。1月22日,美术学院大学生在聊城市国际和平医院开展以“剪纸送老人,欢声笑语迎新年”的送温暖活动。大学生们将50余副刀刻作品、剪纸作品、大红灯笼赠送给老荣军,并向老人们演示剪纸的做法,同时与这里的老人一起聊家常、贴窗花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

刻木板年画,迎新春佳节。1月22日下午,理工学院“爱之行”实践小分队来到东昌府区退休老干部、木板年画资深创作者徐秀贞的家中开展了主题为“关注非遗 传承经典”喜迎新春佳节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徐老师的详细的讲解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以及队员的亲自动手制作木板年画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木板年画的博大精深。

5.非遗调查问卷 篇五

1、保护实验区是否建立了领导机构?是

2、保护实验区建立了那几个保护协会?

理县蒲溪乡休溪村古羌羊皮鼓协会、理县阿尔戈古羌文化协会、理县蒲溪乡蒲溪村释比协会、柯苏锅庄协会

3、羌文化保护区重点传承乡镇?

5乡镇:桃坪、薛城、通化、蒲溪、木卡,32个村,人口15376

4、保护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处、省级7处、州级2处

5、保护区内的传统村落有6个:

桃坪村、曾头村、莎吉村、甘堡村、校场村、休溪村

6、蒲溪被评为莎朗舞艺术之乡

7、羌文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州级8位,省级2位

8、在重点保护区内的传习所:4个

桃坪羌年传习所、古尔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甘堡博巴森根传习所、薛城民俗文化博物馆

9、保护区的全称是:理县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0、实验保护区总体规划通过时间:国家通过时间2008年10月

11、保护实验区总面积:1850平方公里

12、人口总量:15376人

13、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文件:《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列》 2011年6月通过,7月开始正式实施。

14、每年的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2016年是第11个

15、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2011年6月1日。

17、重阳节非遗项目被列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是由: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四级构成的

19、非遗保护的“三项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和传播制度、调查制度

20、我县被列为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名录:羌年 21、2016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传统工艺”

理县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杂谷脑河流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桃坪乡古城村设置广柔县,是为建县制之始。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桃坪羌寨、筹边楼、百丈房栈道、朴头山摩崖石刻。省级文保单位7处:箭山古遗址、甘堡藏寨、维州城遗址、杂谷土司碉群、薛城城门洞红军石刻标语、健威将军墓、张家碉房。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佳山石棺墓地;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有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理县蒲溪莎朗舞之乡”。有国家级传统村落6个,桃坪羌寨、休溪羌寨、薛城较场村、甘堡藏寨、下孟沙吉、曾头村。有教科文急需保护名录一项——羌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国家级3项,(羌年、博巴森根、川西藏族山歌);省级5项,(口弦、碉楼营造技艺、夬儒节、羌族释比戏(羌戏)和羊皮鼓舞),州级36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3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4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7人。

2010年理县制定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我县先后在桃坪、薛城、通化、蒲溪乡镇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群众主体的,以保护传承为目的的“羌年·花儿纳吉赛歌节”、“羌年·婚俗展演”;“若木纽节”,在蒲溪乡、通化乡开展“夬儒节”、“俄比且迪”白石祭民俗活动。羌年、若木纽节、夬儒节,这三大民俗活动每年定时开展展演传承活动。

将国家级非遗项目《博巴森根》和《羌年》精心打造成特色浓郁、底蕴厚重的原生态藏羌歌舞节目,在桃坪羌、甘堡两地传习场所进行展演,以深髓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绚丽的生态文化融合提升,推进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进程,让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促进群众增收。

理县非遗传承人,参加两年一届的“成都国际非遗节”,和“成阿合作文化交流”的藏羌民族文化展演。2013年“羊皮鼓舞”参加中央三台舞蹈世界节目,2012年“羊皮鼓舞”参加四川春晚节目,2014年“嘉绒婚俗”参加康巴卫视的节目,201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古羌情-羌族原生态文化探访”节目。2016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展播非遗纪录片《羌年》、《米亚罗锅庄》。

先后有羌族羊皮鼓舞、嘉绒藏族婚俗、羌族唢呐等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康巴卫视及非遗节、九寨宋城千古情等大型文艺节目上进行展演,《古羌原生态羊皮鼓舞》荣获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最佳表演奖。

6.传承非遗 成就梦想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下午好!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过这么两则消息。2005年7月,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罐拍出了2.3亿元的天价;2010年11月,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买家以约合5.5亿元拍下。

朋友们,由此可见,如果用单位能耗来换算的话,我们的瓷器生产是多么的低碳和高回报。而我们龙泉窑就是中国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业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外销数量最多的历史名窑。

说起来,来自毛主席故乡的我与龙泉颇有缘分,我的一位导师就是龙泉人,从他那里我耳濡目染了龙泉人踏实勤劳的气质。当2009年我来龙泉做研究生毕业创作时,这片土地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龙泉的山水美不胜收;“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龙泉的文化丰厚富饶。难怪古陶瓷泰斗陈万里先生会发出“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的感叹,也难怪武侠文豪金庸先生会在龙泉流连忘返……

而现在,更令人欣慰的是龙泉政府和人民对待这些财富的态度。“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的战略举措,让人深感振奋。龙泉政府还特别设立青瓷艺术终身成就奖,免费为获奖艺人做广告宣传、发津贴、指定保健医生、列席两会等。其他陶瓷产区的大师获悉后说:“若政府如此关心,我们做死都愿意!” “我们做死都愿意!”这话道出了一个外地陶瓷大师对龙泉这片热土的向往。而作为一个龙泉人,作为一个龙泉青瓷人,有谁不是立足于脚下的土地,终身孜孜以求的呢?

回顾龙泉青瓷的传承之路,许多青瓷工作者秉承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总让我们感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一个学徒起步,听着党的故事长大,几十年来与泥釉作伴同窑火为伍,在时光的寂寂流转中默默钻研,终于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他们就是以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大师。今天,他们的作品有的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有的陈列在中南海紫光阁、有的成为国礼走出国门,他们常说:“是党和新中国给了我们荣誉与辉煌。”

有这样一个团队,为了能克服语言障碍,正确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材料;为了能更好的制作青瓷申遗形象宣传片,给评审组织留下好印象,他们耗时近两年,不分昼夜。三上北京、三上杭州、五赴金华„„积累的车票就有厚厚一打,收集的资料可以堆满一屋子,许多成员都熬出了黑眼圈,甚至有成员因此病倒,但再艰巨的任务都没有把他们压倒,因为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们,那就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殷切寄托!他们就是龙泉申遗工作组。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遗成功,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为了这一天,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值了!

正是这样的青瓷工作者造就了龙泉青瓷历久弥新的美;也正是龙泉青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并孕育出了一个个传奇,关于中国青瓷的美丽传奇!今天的龙泉,政通人和气象新,可以说,所有喜爱这片热土,渴望在这里做出奉献,实现梦想的人都会选择留下,而我也会选择留下。

看呐:“青瓷宝剑苑、青瓷博物馆、大师园、国际陶艺村,一张青瓷文化产业之网正悄然织开……”

看呐:“中国意境青瓷展在法国巴黎熠熠生辉,一瓷一剑一水一人家的龙泉为世博会添光加彩„„”

而我,一个湖南人,在大学毕业之后,毅然选择了龙泉,选择为龙泉青瓷技艺的传承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选择在龙泉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挥洒我青春的热血,成就我人生的梦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各位奉献在政府和企业一线的引领者和奉献者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用辛勤的工作换来龙泉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用不懈的奋斗,书写龙泉明天的辉煌!我们的未来会因龙泉而多彩,龙泉的明天将因们而灿烂!

谢谢大家!

龙泉中职校:王成武

7.非遗工作总结 篇七

至今, 南平市已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9项省级非遗项目、97项市级非遗项目。南平市取得的“非遗”成果, 离不开基层“非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为完整、全面地掌握所属县 (市、区) “非遗”工作状况, 做好“非遗”工作, 本人对南平十县 (市、区) 文化馆“非遗”工作者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发现如下问题

(一) 人员紧缺成常态, 兼职临聘现象普遍

1. 半数县馆1人从业

经统计, 十县 (市、区) 共有20人从事“非遗”各项事务, 其中浦城县最多, 顺昌县次之, 剩余均仅有1至2人, 易造成以下三种问题。

(1) 一人从业, 无法设立AB岗, 如遇突发疾病、事假婚假等特殊情况, “非遗”工作将无人接手形成空挡。

(2) 基层“非遗”工作量大涉及面广, 不仅有大量的案头工作, 还有许多户外宣传和资料采集活动。人员不足会造成应接不暇, 顾此失彼。

(3) 人手的不足, 会严重制约“非遗”资料 (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 的整理、分类和编目, 无法建立数据库。

2. 兼职现象成主流

除松溪县、光泽县、政和县、邵武市文化馆各有1名专职人员外, 其余6个文化馆均为兼职。

(1) 兼职易导致工作者分身乏力、工作粗糙。面对多项工作时, 常常感到左支右绌, 力不从心。

(2) 以本职艺术专业为主, 选择性的进行“非遗”工作。现各县 (市、区) 兼职工作者, 大多数均为文化馆艺术干部, 相较于“非遗”, 艺术创作更易出个人成果, 无法全身心投入“非遗”工作。

3. 临时聘用藏危机

浦城县、顺昌县、建瓯市文化馆共聘用5名临时人员从事“非遗”工作。临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手不足, 但因临聘者待遇差、身份不确定, 前途渺茫, 因而长期从业可能性小, 带来工作效率不高, 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队伍稳定性差。

(二) 业务能力相较弱, 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1. 无“非遗”专业知识, 一切从零学起

本次调查的20名工作者, 在校专业涉及音乐、摄影、美术等艺术专业, 也有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 在校期间从未学习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 对“非遗”一无所知。

2. 培养方式单一, 知识层面受限

除日常工作经验积累、参加各级“非遗”工作会议外, 县级“非遗”工作者主要依靠短期培训增进业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至今, 县级“非遗”工作者可参加的省内培训共8期。因时间、人数及课程限制, 短期培训多以普及为主, 不可能深挖细讲, 所受知识有限。

3. 受训人员不全, 培训效果不佳

每期“非遗”专业培训往往因经费、场地、名额等因素限制, 每个县 (市、区) 参训名额大多只有1人, 又因我市“非遗”工作者平均年龄44岁, 且女性占半数, 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 去外地参训顾虑较多, 因而近半数人员未参加过培训。即使参加了培训, 也不代表业务能力提高, 由于培训时间短, 教材不规范, 其它工作繁忙, 培训后主动巩固复习的人员较少。

(三) 研究人才显缺口, 无法深入理论层次

1.“非遗”工作者以管理型为主, 研究人才缺乏

20名被调查者本科及以上学历8人, 大专学历7人, 从数据上看, 文化程度不低, 但均专业不对口。进入文化馆后, 因工作需要才被分配从事“非遗”工作。目前他们侧重于管理, 理论研究能力有限。

2. 研究型人才培养处于初级起步阶段, 人才资源匮乏

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 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文化遗产学系, 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招收非遗学博士, 2008年中山大学设立非遗学专业硕士、博士点, 相较于硕士及以上高学历人才培养, “非遗”大专、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3. 县级文化馆难吸引研究型人才, 软硬件设施奇缺

近几年虽然邵武市、松溪县、建瓯市、光泽县文化馆先后加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但无论是加挂或未加挂, 均无业务经费、人员编制;同时, 各县 (市、区) 文化馆自身条件有限, 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 很难吸引高端研究型人才落地。

二、根据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 定岗定编, 设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单独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给予相应人员编制与业务经费。“非遗保护中心”隶属于上级文化部门, 并制定工作责任制, 明确职位职责, 将“非遗”工作常态化。

(二) 采取多渠道方法, 提高“非遗”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素质

1. 规范培训制度

(1) 定期举办培训。每年定期举办两到三次专项培训班, 编纂统一的教材, 根据培训内容适时组织实地考察。

(2) 落实轮训机制。保证每年馆内每位“非遗”工作者均受训一次, 及时更新“非遗”保护理念及工作方法。

(3) 开展基层普及班。被培训者学习归来, 可利用上级培训课件或自身心得体会, 面向当地文化站长、村级文化协管员, 开展小范围培训班。

2. 尝试定向委培

采取定向委培方式培养现有人员。粗略估计, 2004年以来, 我国高校中有意识强化非遗保护和研究学科建设的单位超过30余家, 其中有9家提出明确的学科建设规划和相关教学要求。这些规范的研究机构, 为定向委培提供了有效渠道。

3. 争取高校合作

非遗保护中心应争取与高校合作, 成立研究基地。从南平地理位置考虑, 可以与武夷学院、福建农林大学 (南平校区) 等高校合作, 利用高校学科设置齐全的优势, 充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涵盖的人类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文化载体或精神成果。如此既有利于弥补目前“非遗”工作者理论知识不足的现状, 也有利于克服高校科研人才田野实践经验匮乏的情况, 资源互补, 达到双赢。

(三) 运用各种方式, 调动“非遗”工作者工作积极性

1. 开展评选活动

适时开展评选表彰等, 既能肯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又能激励更多从业人员努力工作。在评选过程中, 需公正评价每一位工作者 (包括乡镇村级文化工作者) , 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身份, 只要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 为“非遗”保护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就可以参加。对于评选出的优秀工作者, 除精神奖励外, 也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2. 完善工作条件

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多关注“非遗”工作者的工作现状, 尽可能改善其工作条件, 配备录音笔、单反相机、录像机等设备以用于日常采集, 设立存储室用于存放“非遗”资料, 有可能的情况下, 制定人才引进计划, 提高待遇、生活条件等, 吸引人才落地。

3. 与职称评定挂钩将“非遗”业务能力与职称评定挂钩, 设立与“非遗”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职称, 制定评聘标准。

参考文献

[1]钱益汇, 黄琎.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现状与培养机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 , 2013 (5) .

[2]王宪昭.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的培养[J].文化遗产, 2010 (4) .

8.非遗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民间文化;非遗;保护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含义与中国古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含义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社会与科学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所以许多依托传统社会语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为继或后继无人,所以要想保护这些珍贵的传统遗产,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法律是必要的,我们可以从古人的经验中总结出一些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非遗保护方法。中国古代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官方。即当权政府制定的相关保护措施以及文献整理工作;2.民间。即民间文学者、人民大众个体性质的收集、记录和保护等工作。

一、政府保护非遗的措施需更加完善和明确

古代时期各朝各代都有设定相应的官职来保护民间文化,并且政府也相当重视这一工作。我国在2004 年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并且在这之后出台了若干政府文件,它们既体现出我国非遗工作的特性,也反映出官方对于这种文化事项的态度。至此,这场兴始于21世纪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我国持续而热烈地上演着。从这场文化运动发展的态势不难看出,它由政府主导、组织,参与者包括了学界、群众、媒体等多方力量,他们都以各自的角度解读着这场文化活动。到目前为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已经超过10年,在广大学者的广泛参与下,它已从政治层面转向了学术层面。在中国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艺术研究院下属部门的非遗研究部等,但总体来说还是拥有一定的缺陷,例如保护各地非遗项目的力度问题、传播推广问题、知识普及不到位等问题。非遗的保护工作如今被称为“抢救性”保护,说明其工作开展的迫切性,所以政府还需在此方面进行更细致的保护工作。在保护当地非遗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因地适宜地制定让非遗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时时关注非遗发展动态。

二、利用传媒加强非遗知识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

在中国的历史时期,传统农业的生活环境使得民间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延续性的发展。但如今的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革,导致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非遗的延续带几乎断裂,并且非遗的普及层度还非常低,有很多群众只是听说过非遗,或从媒介当中看到过非遗的节目、讯息等,所以要意识到,光是政府的力量来保护非遗是远远不够的。一味宣扬发动群众保护非遗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加大对于非遗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让群众意识到了非遗的重要性之后,非遗的保护性工作才能从被动型转换为主动型。这就需要政府做长期持续性的宣传工作,使非遗的保护渗透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当中去。

传媒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乃至自媒体都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了。例如,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迅速、操作便捷且信息海量,并且它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而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自主选择性,每一个新媒体的使用者都可以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每个使用者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宣传推广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和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三、教育层面加入非遗知识的传播与学习

在古代时期,民间的传统文化大多都是以家族的血缘关系或者师徒关系来传承与维系,当下的非遗传承也大多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着,然而这种传承方式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变得尤为脆弱和不堪一击,所以寻求更好的传承发展模式是必要的。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可行的良性发展模式,青年一代的文化传承才是可持续的文化传承。如今,也有不少地区通过将部分非遗写进教学书本、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教学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授非遗的技艺与知识。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做的是探索更好的教育与传承方式,使得青少年能够从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与探索。

四、鼓励文化工作者、兴趣爱好者深入研究非遗

从许多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非同一般,所以,这种优良的传统也需要在当今社会继续传承下去。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之后的时代发展中彻底消失于大众生活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如古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悉心收集与记录,于后人而言,也都是丰富的知识和遗产。如今,非遗也成为了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这对于非遗的保护与探索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与建议,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研究也能够探索出非遗更多地意义与价值。

五、结语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华文化,留下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遗产。中国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借鉴古人的经验,同时挖掘其特征要素,以宽广的胸襟和气魄来正确对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共生中求得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

[2]王钧.探析非遗传承在学校教育中的实现途径[J].教育论坛,2013(08).

[3]宋建林.中国古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2015(07).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9.非遗有感1[推荐] 篇九

五月三十一日,温州工艺美术所“非遗”进校园活动,使得我校师生能有有幸目睹非遗精品!——题记

自古雕刻、刺绣便是“百家名技”,任岁月漂流也不改其璀璨本色。今有幸踏足展品宝厅,便少不得一番细品。

踏厅而入,首映眼中的是墙面上的十字绣品。这些绣品十分秀美,针法也可见其细腻,但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一幅关于鹿的刺品。这幅刺品单讲风格算不上华丽,针法亦算不上高绝,唯有一只鹿,一片景,可为简约。可我一见便陶醉其中。那鹿显现上身,隐入草间,颇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味道。特写的鹿头中那双明眸闪动着生命的活泼朝气,透过那双眼睛,我好像能感受到它自由奔跑生活于林间的快乐。鹿头绣得细致,线条绘得柔和,将鹿的脸庞衬得很是亲切,让人忍不住与它好生亲昵一番才罢。故一眼令我钟情于它。

再放眼一望,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一尊尊石木雕品。其中左侧有一尊“蛇”的石雕。它略显肉色的石色,使人深感其鲜活,而顺着石形雕出的盘立长蛇,形体更可谓活灵活现。那直视人心的蛇眼,更为石雕添上点睛之笔。使我第一眼觉得形似,第二眼觉得神似,第三眼便不禁心有一颤,稍为气短,转视其他展品了。

往前走去,我伫立于名为“独钓寒江雪”的石雕面前。这尊作品的亮点就是石形、色泽十分的漂亮,让我对这块石头是否天生如此感到十分好奇。这石头蓝白相接,颜色转换的极为巧妙,加上石头前面上半部分仿佛钟乳石般的石形,配上作者灵巧雕在石头左边中部的”渔翁于船独钓”的部分,令人不由眼前一亮。蓝天白雪,冰柱沿垂,渔舟唱晚,独钓江雪。不仅意境悠远,整体也配合的很完美,让我很是叹服!

接下去是一尊名为“棋”的作品,这个石雕曾让不少同学满腹疑惑。这作品浮云闲游,青松独倚,山峦叠嶂,好不漂亮!可观来观去好似与棋无关。我也不由得立足于前,纳罕思索。直至我身旁的一位观赏同学“点化一指”,我才明白过来。在这石雕隐僻的左小角,有几个人设下棋局,正在酣斗。无怪乎此石雕名为“棋”了!而这几个小人大小不足整个石雕的四分之一。细细观察,便觉他们的动作、样子被雕得很是精妙,形虽小,样却清,脸上带着不问世事的超脱和对弈的沉醉之情。再转视整体,就有了林间对弈,会神于棋,山峦林立,悠然自得的巧意了。还让人拥有从上至下、由远至近的观感。

行观下去,每一尊石雕都巧用了石头本身的样子,再加上作者的高超雕功,让石头的漂亮色泽来了个锦上添花,不止意境高远,还组合的恰到好处很是夺目。我慢慢观赏下去,很是意犹未尽,直叹这样的绝技妙学怎么会被抛掷一旁,视若无睹呢?我们又怎么忍心让它魂断于这大千世界而后继无人?

最后我行至右侧的木雕展品旁。一尊仙女散花的黄杨木雕,所刻人物应是位菩萨。她的样子让人心生敬畏。在她仙手一扬之下,鲜花纷至,春意点点,春就悄然而来了。她的仙裙旁还绽放着几朵鲜花,不单为她增添仙神之气,更显得生机勃勃,彰示着春光必达的明媚。后面有一尊是紫檀关公,魁梧的身形,洒脱的长须,威武的面容,无不衬得他雄姿飒爽,极富沙场之人的勇猛之气。木雕里还有悟、济公、伏虎罗汉等雕品,都是神形兼备值得一观的佳作。当然,温州这块风水宝地怎么会没有自己独特的绝技之宝呢?展品里展出了一套米塑作品,这作品里的西游师徒很是令人叫绝。其中孙悟空的机灵帅气,猪八戒的憨实可爱,沙僧的老实认真,唐僧的宝相庄严,都诉说着他们西行的传奇精彩。

10.“非遗”丰富警营文化生活 篇十

18日,云梦消防大队文化活动室热闹非凡:神火妖与孙大圣激烈打斗,一会天上,一会地下,神火妖口喷烈火,孙大圣虽然武功高强,遇到火妖顽火,依然难以招架,几乎是束手无策。正在为难之时,正好遇到贵人搭救,来了我们的消防队员。掌握现代消防技艺和消防武器的消防队员,略实小技,解了孙大圣顽火缠身之困。

原来这里正在彩排上演现代皮影戏《119折服孙大圣》。云梦县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梦县梦泽影戏馆馆长秦礼刚成为皮影戏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弘扬民族文化,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推广消防知识,丰富官兵警营文化生活,云梦县公安消防大队邀请皮影大师秦礼刚到警营手把手教官兵学习、表演结合消防实际编导的现代皮影戏《119折服孙大圣》。

11.“非遗”科学“基因伞” 篇十一

在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进行的贸易中,他们都曾是稀有而宝贵的,中间隐藏着在当时非常先进的高科技。

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些古代的“高科技”正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

我们不妨撑开“非遗”的“基因伞”,探寻其中的科技元素。

在中国所有的丝织品当中,“锦”代表着最高水平,而南京云锦又是“中国四大名锦”的首席(另外3家分别是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和广西壮锦)。

时至今日,云锦仍然由拽花工和织手来完成,他们使用数个世纪前发明的传统大花楼木织机织造,而无法通过现代机械生产出来,因此产量极低,每天大约只有5厘米。

具体的织造过程,更是如同为计算机编程一般复杂。

现代计算机技术有两块“基石”:程序的编写储存和二进制原理。而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在云锦织机上得到体现。

纺织时,坐在织机上方的拽花工提升经线,相当于在敲计算机的键盘;坐在“楼下”的织手,看着相当于“显示器”的织造面,根据提起的经线,进行妆金敷彩的工作。

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人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织机提花的技术,而后,类似的技术又被用在电报、机电式计算机和早期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当中。

因此可以说,我们今天享受的“信息时代”,正是从云锦起步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瓷器之国”里,钧瓷以其“钧无双”的特质,成为一朵奇葩。

由于独特的“窑变”效果,世界上找不到两件花纹完全一样的钧瓷,即使是同一位艺人用同一批原料生产的钧瓷,亦不可能相同。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窑变”,是因为釉料中的化学物质在高温下发生了还原氧化反应。

钧瓷的釉料由多种矿石混合制成,矿石成分和配比的细微差别,以及烧瓷时瓷窑内温度的变化,都会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实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效果。

中国人酷爱饮茶的习惯全球闻名,而在福建武夷山生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才是中国茶叶中的瑰宝之一。为什么呢?

武夷岩茶卓越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与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生物多样性意味着各种茶树害虫都有其天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衡,使茶树在化学农药远未发明的时代,就可以鲜受虫害。

一部分让土壤变得肥沃的植物,又保证茶树在天然环境中茁壮成长。

提到山西,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和居老陈醋”。它既是餐桌上和厨房里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和居老陈醋的选料比较严格,在酒精发酵阶段只用高粱,发酵时采用由大麦和豌豆制成的大曲,“酒转醋”的阶段再加入麸皮和谷糠。

老陈醋的制曲和发酵工作,总共需要100天的时间,再经过一年以上的存放,方能成为“老陈醋”。

相比之下,用糖化酶制醋的现代技术,在选料上宽松了许多,而且大概只用30天就能出品。

但用糖化酶酿制的醋,保质期只有一年,老陈醋则是越久越有韵味。

在瓷器出现以前,人类首先发明了陶器,也就是古语所说的“抟泥成器”。

相比于其他一些陶器,坭兴陶器的铅、镉释出量几乎为零,而且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气孔结构,很适合盛装食物。

用坭兴陶茶器泡茶,隔一两天再喝,色泽和味道也依然不变。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个人计算机(PC)都使用英特尔或超微公司研发的CPU芯片。

每卖出一块芯片,研发它的公司都要获得收益的大部分,而直接负责生产这些芯片的工厂工人,得到的回报却并不相称。究其原因,便是由于研发者掌握着芯片的核心技术。

陶瓷、茶叶、丝织品等曾经都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炙手可热的商品,也是中国的“核心技术”。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机械化大生产让传统的手工业不再有竞争力。但当人们用工业流水线上廉价的造物迅速充实了自己的房间之后,却突然发现似乎少了点什么。

这正如武夷岩茶传承人叶启桐所言:“今天,人们可以在超市里方便地买到袋装红茶。但那些不考虑茶叶质量、由机器使用固定程序生产出来的茶包,怎么可能比制茶人精心炒制的茶更有韵味和‘个性’?我们无法让工业体系退回到手工作坊的时代,那么设法让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仍然能继续用于商品生产,并以此确保它们的传承,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些属于中国人的‘核心技术’,不应该沦落为表演给猎奇者看的节目。”

12.非遗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莲都区农村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现状

2003年, 莲都区开始开展民间民俗艺术普查, 此后开始逐步开展相关民间民俗艺术项目的挖掘、整理和申报, 进而为后期的非遗工作奠定基础。2007年, 我区正式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截止2013年, 通过十年的努力, 共收录有代表性非遗项目2611项, 申报、评选出6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俗在内的十大门类, 共计129件。由此可见, 我区存在着丰富的非遗资源, 而这些资源大多数都来自莲都区各乡镇, 即当地农村地区。

自开始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和申报、评选以来, 我区通过不断努力, 对这129件非遗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与挖掘, 成功申请录入市级非遗项目18件、省级非遗项目4件, 并有1件非遗项目于近期出现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公示名单上。同时, 产生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 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

与此同时, 莲都区在于2010年7月成立莲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专门开展有关非遗的各项工作的同时, 还建立起岱后采茶灯、夏庄跑马灯等非遗传承基地, 为当地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现多元化。

此外, 莲都区还通过队伍建设、人员培训、制度建立等方式对这些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发展, 特别是多次组织农村业余非遗保护员、市区二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传承基地负责人开展培训, 使他们更加重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并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保护非遗、保护什么、怎样保护的问题。

二、莲都区农村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数据和措施表明了莲都区非遗保护的成果, 然而, 在莲都区不断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同时, 部分非遗项目仍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衰败的现状, 一些非遗项目甚至已经被人们所遗忘。

1. 发展基础薄弱, 发展后劲不足

和一些大型的非遗项目相比, 莲都区这些非遗项目由于“家族观念”“血缘关系”和“传承方式”等限制, 无论是传统技艺、民间曲艺还是传统戏曲, 其中的技术、技能很多都是以父子亲缘和师徒传授等模式进行传承, 学会这些技术、技能的人本身就是少数。加上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地处偏远, 这些技术、技能本身传播面窄、认知度低。

同样, 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这些非遗项目, 大部分是口耳相传, 很少有较完整的图文资料, 这些内容被整理为非遗项目后, 往往被大众所熟知的也就是一个名称, 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知道却不被大众所熟悉。

2. 认识不到位, 保护力度不够

农村地区非遗传承发展还远远没有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意识这样一个高度, 许多人甚至没有非遗传承保护这一概念。一是群众对非遗知识知之甚少, 对有些非遗项目甚至是非遗名录上有哪些分类都无从谈起。二是没有形成浓厚的非遗宣传氛围, 尽管也曾举办过非遗成果展、非遗日宣传等活动, 但并没有真正吸引到群众的主动参与。三是在非遗申报与保护的关系上, 很多人认为非遗保护工作是文化部门的事情。四是有的传承人或传承基地, 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申报、重牌子, 轻保护、轻实质”的现象。

3. 经费投入少, 规划体系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目前我区还没有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而纵观我区的各项区级非遗项目, 除了稍大型的非遗项目有部分社会捐赠、文化部分资金支持外, 更多的是当地村集体和村民自筹, 有的甚至得不到村集体的支持。

除了经费投入少, 农村地区的非遗传承与保护也缺少完整的规划体系, 非遗保护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搜集、整理、存档、申报等环节上。如传统的文字保护、“口传心授”保护比较多, 很少以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保护, 保护方法较落后, 规划性、科学性、系统性明显不足。

4. 传承前景堪忧, 人才资源匮乏

传承人的问题, 是非遗保护项目传承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 莲都区共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 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这些传承人大多数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 传承人队伍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的少之又少。据碧湖镇对该镇30多位民间艺人调查, 其平均年龄均在65岁以上, 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年逾90。有的非遗项目光靠民间艺人或少数几个人的热情与努力维系, 但其艺术创造力和文化价值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认和尊重, 传承人生活缺少保障, 因而没有年轻人愿意学, 以至于非遗保护出现前景堪忧、人才缺乏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非遗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 加强挖掘整理工作

针对莲都区目前的129项区级非遗, 区非遗中心和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负责人应该针对各项非遗项目进行重新整理和挖掘, 对具备进一步发展价值的非遗项目进行提升, 争取申报成为市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增强这些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 通过对现有区级非遗项目的重新整理和挖掘, 对明显存在衰败的非遗项目和缺少发展前景的非遗项目进行规划整理。

2. 加强指导提供服务

文化部门与地方政府、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和相关团体, 应提高意识, 对各项非遗有所了解, 并从自身优势和非遗项目传承发展需要出发, 力所能及地对其给予指导、帮助。

此外, 还可以建立起专门的非遗项目宣传网站 (网页) 和档案库, 通过图文影像等形式对各个非遗项目进行介绍, 这既是对现有非遗资源的又一次整理, 也是帮助这些非遗项目保存好资料, 给后人留下一笔文化财富。

3. 加强保护传承机制

一是建立好传承机制。除了传统的传承外, 文化、教育等部门可以通力合作, 将非遗项目中可以作为教材或课程的内容, 通过非遗项目进校园等形式, 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二是建立学习机制。不定期地组织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负责人和业余非遗保护员开展培训、学习, 让他们开拓视野, 学习好的经验、做法。

4.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一个部门或少数几个人的事情, 无论是财政支持、地方政府扶持还是社会捐助, 都需要人人参与, 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这样既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也有利于传承人队伍的建设。

5. 加大综合利用力度

13.游非遗园的作文 篇十三

当我迈到车上的第一步时,就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天开始啦!随着发动机的轰鸣,车轮缓缓的转动,征程开启了。

在路上,听着导游流利的介绍,我心急如焚,恨不得直接飞去目的地,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见证奇迹的一刻到了,非遗园这座文化圣坛,我来了!

下了车,果然不出我所料,一切都如此完美:洁白无瑕的云悠然自得地闲逛,瑟瑟的秋风迎面飘来,井然有序的园区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一处清澈又宁静的水池旁。突然,一阵美妙婉转的音乐打破了宁静,悠美的旋律在我们的耳边盘旋,同学们的双眸亮了,千姿百态的喷泉映入我们的眼帘,它们神龙摆尾,惊蛇狂舞,周围的池水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轻如飞燕,众星拱月般围绕着中间的喷泉,而这些喷泉更是在池水的衬托下轻歌曼舞,翩然天上,美轮美奂。从远处看,它们有时像空中炫舞的仙子,有时像蜻蜓点水的忍者,有时像细若光滑的手掌……每滴水掉落在池里,都给同学们带来一股股活力与动力。

赏完音乐喷泉后,导游又带着我们来到了大型赛场。这可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争锋,而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争霸。首先是斗鸡,两只鸡上场,它们俩看起来似乎都久经沙场,双眼都虎视眈眈,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首先黑方给了白方一个下马威,打了白方一个趔趄,而白方也不甘示弱,奋起抵抗,双方进入巅峰对决。随后又看了赛狗、赛马,尤其是那些英姿飒爽的马儿,一出场就气势汹汹,气吞山河。比赛时,它们血红的颈毛随风飘逸,矫健强壮的身体使它奔逸绝尘,势如破竹,风驰云卷。

到了中午,我们也饥肠辘辘了,以健步如飞般的速度冲如了食堂,可我们大都愁眉苦脸的走出来,因为那里面的饭菜简直难以下咽,不过与同学在一起用餐感觉还是很开心的。

吃完饭后,我们相继参观了军事博物馆与马戏团:歼15战斗机装备先进,速度如电光火石-稍纵即逝;坦克无坚不摧,航母气势盛大……我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军事基地之中。马戏团的动物们,个个妙趣横生,兴趣盎然,笨拙迟钝的行动力夹杂着滑稽可笑的表演,不时地让我们捧腹大笑、开心无极限。

玩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经意间,我们就要离开这儿了。走到门前,洁白的云朵已被黄昏的落日映得泛起了红晕,凉爽的秋风也转化成了冰冷的晚风。再次迈上大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天到此为止,明天将重返旧时代。

14.非遗保护冷热两极(范文模版) 篇十四

撬开市场方“火” 养在深闺难“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纵深记忆。同为非遗项目,其生存状况却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有些非遗可以发展得红火,东莞的麒麟舞、赛龙舟、卖身节,群众参与面广,不愁人气。政府再力推一把,想不火都难。他们面临的是如何继续创新,进一步占领市场的问题。而有些非遗却遇冷甚至难以为继。东莞的千角灯、木鱼歌、佛山木雕,从文化价值来说,绝对是非遗项目中的“高富帅”,但它们却后继乏人、日渐衰落。如何改变经营路子,走下神坛,接些地气,成为最大难题。

专家指出,让非遗回到自身的生产中,是确保其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无法靠市场来保护和传承的非遗,解决这些问题,光靠政府是不现实的。非遗保护,如何做活,而不是到最后只剩“文物”价值,政府不能是孤独的“主力”。

东莞非遗项目,由于市场化不足,能红火最关键一点是能否顺应现代民风民俗,再加上政府的扶持。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推动力。两者均不可缺少。麒麟舞和卖身节均是如此。

麒麟舞 政府力挺“薪火”旺盛

“乌鸦扇翼!”麒麟头高高昂着,张开双臂一合一扇就像鸟在飞翔;“麒麟引青!”采、引、提、吃、吐,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是樟木头麒麟舞传承人蔡玉财的两招绝技。10岁那年,当蔡玉财捧起茶杯拜师学麒麟舞时,他没有想到30多年后自己的命运由此改变。他带领着樟木头麒麟舞舞出东莞,舞出广东,让麒麟舞名满天下。

岭南麒麟,从泥坡村舞起

在民国版宣统辛亥年间《东莞县志》中有记载:“樟木头位于东莞市东南部,是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镇,客家舞麒麟是明末清初由客家人从北往南带来的,距今有450多年的历史。”据此推断,舞麒麟在樟木头的历史已有500多年。

蔡玉财出生在泥坡村一个“麒麟世家”里,爷爷蔡蛇发是樟木头蔡氏麒麟舞的第五代传承人。由于训练只能在农闲进行,不管是走路还是吃饭,他总是口诀不离口。蔡玉财甚至天天在灯光下对着自己的影子进行训练。蔡玉财出师后第一次出去见“世面”的时间是1984年。1984至1986年3年间,他将麒麟舞出了自己的村子,几乎走遍全市乡村进行舞麒麟表演,还到过惠州、深圳巡回“演出”,引起了轰动。2001年,蔡玉财带队参加广东首届麒麟舞大赛,一举拿下了金奖。两年后,在樟木头举行的中国麒麟舞大赛再夺得两块金牌。当年,樟木头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 麒麟之乡”。

蔡玉财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改变。这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担任了樟木头麒麟队队长,成了樟木头舞麒麟的灵魂人物,并被樟木头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聘为舞麒麟师傅,每月有工资拿了。

从2003年开始,樟木头全镇近60个队,在蔡玉财带领下,樟木头先后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国庆天安门广场展演等重要表演活动,盛况空前。

全镇参与 打破同族传承

让蔡玉财欣慰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大儿子蔡育明和小儿子蔡育邦早在10多岁的时候对麒麟舞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后也成了蔡氏麒麟舞第八代传承人。

从1996年开始,蔡玉财开始收教徒弟。他一边表演一边传授技艺。蔡玉财说十几年间到底收了多少徒弟自己也记不清。粗略计算不下600人,而徒弟中,老、中、青三代的都有。

历史上,樟木头麒麟舞的传承大都是同族同宗之中以师带徒方式培养“麒麟子”。如今已打破了这个规定。从2005年左右起,先后建立了以樟木头中学、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为主体的三个舞麒麟培训基地。此外,每年还投入资金50万元以上扶持舞麒麟艺术的发展。

目前樟木头全镇有21支麒麟队,遍布9个社区、自然村和各公办中、小学,队员多达1500多人。这其中,一支队伍队员最多有60多人,他们的身份也不再是以前的纯村民,有在政府上班的、有在校学生、有老板、有的士司机,也有打工者。近30年来,樟木头镇麒麟队参加各种表演活动达2000多场,参与演员达10000人次。

经验

受众面广 市场认可 政府重视

在东莞,舞麒麟的活动在许多镇区流行,包括樟木头和清溪。目前清溪有麒麟舞和麒麟制作均为省级非遗项目。曾有传言,以前,清溪的麒麟舞比樟木头的更有实力。但因为樟木头政府的重视,举办全国性的比赛,并拿了金奖。最终樟木头麒麟舞拿到了国家非遗名号。传闻真假不说,但可见政府重视对非遗推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流传下来的民俗习惯,受众面广,是樟木头麒麟舞红火的主要原因,因为喜欢的人多,政府扶持也成了必然。”樟木头文化中心副主任赖业伟表示,一个项目,如果没有人喜欢,没有市场,政府也不会花那么大力气去扶持,不但投入资金,还大力在中小学推广。有了政府的扶持推广,这个项目更出名。加上舞麒麟本身可以强身健体,受到了学员的喜爱。并且与木鱼歌等项目相比,麒麟舞通过创新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一些公司开业或者私人嫁娶等,都会邀请舞麒麟。

东坑卖身节 传统节日全新包装

若说东莞数十个非遗项目中,最“热闹”、最“红火”的,非东坑“卖身节”莫属。

曾经“卖身节”变身“文化牌”

农历二月初二,是东坑镇的“狂欢节”。电视、报纸、微博都在预告着这场狂欢。年轻人加入“泼水”队伍,水枪互相“追打”不亦乐乎;年老者爱特色巡游,外地人来了逛逛美食街。

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节日,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而此时东坑镇政府又推了一把,打起了“文化牌”,将“卖身节”这样一个静态的节日,做“活”了,市民可参与,“火”成了必然。

钟阿婆的家就在如今的镇政府附近。于她来说印象最深的“卖身节”还是2002年二月初二。以前的“卖身节”都不过是纯粹的“赶集日”,而那一天,钟阿婆走进人群,惊讶地看到巡游队伍一群年轻人穿着明清时期的服装,或头戴斗笠、肩搭蒙巾,或手拿担挑、竹篮组成若干方阵。

正是那一年,东坑镇政府开始介入对“卖身节”进行包装、策划,试图将“卖身节”办成一场集文艺表演、美食汇聚、文物展览等为一体的“系列活动”。这让百姓眼前为之一亮,尤其是像钟阿婆一类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这一环节颇感惊喜,她说,难为今天人们还记得过去的样子,“人不能忘本啊”。

从2002年开始,“卖身节”变成一张“文化牌”,并一举打响。从此,每年都会新增特色环节,丰富节日内涵。东坑镇文化站负责人刘城表示,“卖身节”就希望市民在二月初二这天,放下所有事情,痛快地玩。

官方策划 在磨合中完善

如今的卖身节成了“万民同乐”的狂欢日。这样的热闹,谁还能想到它有一个并不那么“快乐”的历史。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东坑镇塘唇村大户卢同锦需雇长工耕作,人们闻之前来受雇。来的人多,其他大户亦前来雇工。后逐渐形成村规。每年农历二月二月开耕节前,一群群贫苦农民头戴竹笠,肩披布巾,坐在塘唇围前的围篱下,等待“卖身”受雇。挑中以后,便带雇工到茶楼去饱吃一餐,作为定身。这样买卖双方便形成一种默契,随着市场不断地扩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卖身节”。后来逐渐形成热闹兴旺的集市。因此,“卖身节”如今的“热”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与积淀,用东坑镇文化站副站长刘城的话说,“政府是在适当的时候推了一把,在此之前,都是老百姓自发的,政府没有介入,也办得很热闹”。有着这样的民间基础,加之东坑镇政府适时的推动,“卖身节”人气高涨自然是题中之义。

东坑镇文化站负责人刘城表示,政府的各种策划、包装办法并不是一开始就奏效,更多是通过每年的活动效果,来判定是否有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刘城说,他很庆幸看到,东坑镇政府与“卖身节”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双方都在看,哪些东西是可以附加在“卖身节”之上的,哪些加上去了,就变味了。

经验

创新包装 历史节日注入现代元素

曾一度,东坑镇政府尝试将“卖身节”由一天延长至两天甚至三天,觉得时间延长些经济效益也能增长,能通过“卖身节”推动一些企业大项目的签约,后来效果同样不好,“不可能一天时间就促成签约”,更重要的是,刘城认为,加入这些元素,“卖身节”就走得太远,市民会觉得变味了。

于是,东坑镇政府对此不再强求。用刘城的话说,对非遗的保护应该是在与非遗的“互相磨合”中前进,找到一条既能保证“卖身节”的原汁原味,又能加入现代元素的道路,丰富其内涵。

与那些红火的非遗项目相比,遇冷的非遗通常有两大原因,一是因为自身丧失了造血功能,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被当代人接受,所以有价值却没市场;二是由于缺少外界的支持,即使自身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苦于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推动,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木鱼歌和茶山公仔分别是这两种情况的典型。

木鱼歌 有价无市古韵难续

每个星期六的上午,东坑鹰岭公园的少儿木鱼歌传习所内,都会传来阵阵莞话童音,4个十三四岁的中学生一边弹着三弦,一边唱着木鱼歌。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木鱼歌”曾在东莞盛极一时。自明代起“木鱼书”在东莞流传,书中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演义小说,人们借此传递信息,获取知识。重要的是,那是用纯东莞话演唱,演唱者无需化妆、布景,一人一琴即可演唱,曾风靡一时。然而,今天的“木鱼歌”敌不过任何流行歌曲,政府有意保护,并努力寻找其生存之道,但颇为艰难。去年9月份,东坑文化站成立了木鱼歌少儿传习所,65岁的木鱼歌传承人李仲球(现任东坑镇文化站顾问)挑了4个孩子,进行重点培养,为木鱼歌的传承做准备。李仲球每周给孩子上2个小时的课,教他们作词唱曲,以及弹奏三弦。三弦是李仲球赠送给这些孩子的,“这4个孩子中有一个学好了,能把木鱼歌传承下去,我就心满意足了”。说起木鱼歌的传承问题,李仲球坦言不敢奢望过多。

在学生中普及木鱼歌,是东坑镇推广木鱼歌的第一步。但这条路走起来,并不轻松。2008年,东莞市群艺馆木鱼歌培训基地挂牌成立,李仲球把木鱼歌的课堂带进了初一和初二所有班级中。几年的授课,李仲球深切地感受到,普及木鱼歌并非易事。“木鱼歌是用我们东莞方言唱的,班里一半以上学生都是外地人,粤语都听不懂,更别说本地方言,教起来很难。”

木鱼歌的文化价值在圈内是比较被认可的,很多专家学者慕名而来调研,“像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很多高校,经常有老师和学生来东坑,他们想研究木鱼歌,我就跟他们聊聊。”

可李仲球不希望,木鱼歌发展到最后只剩研究价值,那曾是来自于民间的智慧,若最终只能在纸面上看到,是多大的遗憾。

现在,李仲球只要一没事,就对着录音机弹唱,他说他已经用坏了3台机子,录制出了几十张磁带,“我孩子他们都不喜欢木鱼歌,录点磁带放在那里,也是另一种传承吧。”

析因

缺少创新 难吸引年轻人兴趣

面对木鱼歌“有价无市”的局面,一直在不遗余力做推广工作的东坑镇政府也颇感无奈。东坑文化站副站长刘城坦言,木鱼歌的曲调单

一、节奏缓慢,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流行歌曲比起来,更没有吸引力,要在群众中推广很难。

近几年,东坑政府开始对木鱼歌进行创新,把木鱼歌搬上了舞台,添加伴奏和配乐,并录制木鱼歌M V。在刘城看来,木鱼歌的保护一定要走创新的路子,“要在传承上创新,在创新上传承。不创新,跟不上时代,没人喜欢,怎么传承?”

茶山公仔 有市无价一人苦守

和木鱼歌相反,茶山公仔有一定的市场,但却苦于售价低廉,没有多少收入。“茶山公仔”的传承同样面临困境。

茶山公仔的盛行,与东莞当地的“开灯”习俗有关,谁家生了男孩,第二年正月十五之前,挑个良辰吉日,给孩子点灯摆宴。茶山公仔就是“开灯”宴上的必备装点物。现在“开灯”虽然不似以前那么流行,但在有些人家,尤其是村镇里还是保留了下来。打八岁开始,林暖钦做公仔已经做了64年了,如今他已72岁。过去包括父母、姐姐在内,林暖钦全家都以制作公仔为生。这种做公仔的家庭作坊,在当时的茶山有很多个。现在整个东莞,只有他一这一处还在制作公仔。逢年过节,不时有老客户登门拜访来买他的公仔。春节前夕,周边的村镇,整个村子都出动,放着鞭炮、舞着龙灯来到他家,整箱的预订购买。“一年的年末是最忙的,那几天客人会很多,我让几个儿子和孙子都回来帮忙照应。”

但公仔价格不高,林暖钦忙忙碌碌一年也就几千块钱的收入。早年,他把手艺全都传给了子女,带着三个儿子和儿媳在家做公仔。但苦于每年销售的数量有限,价格低廉,赚的钱还不够一家子吃住。无奈,儿子们都纷纷改行,宁愿打工,也不想再以做公仔为生。

但家庭作坊的模式影响力太小,林暖钦想给茶山公仔做宣传,把公仔推向市场去卖。他还曾考虑,增加一套机器设备,给泥人公仔增加烤瓷技术,提升它们的色泽和韧性。因为自己年事已高,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些都只能是空想。

父辈们的心血,儿子也明白。林暖钦的大儿子林伟强已转做个体户很多年,他说,自己有老婆孩子,在作坊忙活一年赚的几千块钱根本不够家用,改行他也是不得已。多次劝老父亲不要操劳,老人家都听不进,林伟强只好告诉父亲,将来会和兄弟几个商量,看看能否专门推出做公仔的作坊。

析因

缺乏市场运作 扶持资金缺位

其实,在林伟强心里,父亲很多关于公仔的想法,他也是认可的。他认为东莞毕竟还保留有开灯的习俗,公仔有一定的潜在市场,只是因为自家的作坊规模太小,很少被人知道。他也认同父亲改进公仔的技术,如果对公仔的外形和包装进行创新,市场会更大。只是他和父亲一样,也拿不出资金来扶持这项家族事业,不得已才转行。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但缺乏市场化操作的东莞,非遗项目的扶持资金大多来自政府。但从东坑卖身节、麒麟舞红火的例子来看,受众面广的活动,更能得到政府的青睐。更适合推向市场的茶山公仔这种手工艺品,缺的是企业的运作。

建议

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邹兴华:非遗并非政府说了算

非遗并非政府说了算,非遗是市民的不是政府的,市民不愿意保护政府也没有办法。毕竟我们不能干预市场的运作,对于无法传承下去的东西,政府没办法,花市民的钱在养老师傅,要征求本地纳税人的同意,看他们愿不愿意花钱去养活。

江门市“非遗中心”专职副主任王文瑛:“非遗”投入资金应先考虑效益 政府对“非遗”项目投入资金的倾斜度往往与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自身造血能力相关,首先考虑的是经济问题,作为一种商品,它能否产生效益,如果它要死了我们还保护它干吗呢?非遗必须与现在的生活仍紧密相连,所以日渐衰落的开平泥鸡最好的归宿便是“存进博物馆”,待有人想起它的时候可以去看上一眼。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叶春生:借助市场和经济挂钩

能不能把最好的千角灯挂在黄旗山的灯笼那里?东莞人对黄旗山的灯笼还是比较迷信的,可以让人们去那里“请灯”;寮步的香市,依然摆在地摊上卖,是否可制作精美的香包、香炉,让它登堂入室;以前卖身节卖的是劳力,现在我建议卖脑力,拿一些项目出来卖,把文化特色和经济挂钩起来,说不定也可以得到智通人才市场的支持。

众说

“我一定会把外婆教我的剪纸,再教给我的小孙女儿。这算是保护非遗从我做起吗?”

———新浪微博网友@E ven-_-M a “千角灯的制作艺术比较复杂,现代制造技术能够造出灯支架,但灯的外观表糊工艺还得靠人工。显然,民间工艺还得需要保护传人。”

——— 民俗专家张铁文

假如我中了双色球大奖,我一定成立一个公司,致力发展东莞的非遗项目———土法凉茶“春明茶”。都是凉茶,都能下火,凭什么就他王老吉红火!看我们“春明”这个名字,本来就是电影《春娇与志明》的缩写,推广时连广告费都免了。

——— 新浪微博网友D G龙少

统筹:南都记者 关春瑜 林劲松 郑子龙

采写:南都记者 黄其 郑子龙 洪灵芝 童思娜 通讯员 陈剑锋

南都漫画:邝飚

上一篇:银行综合类笔试下一篇:关于公司管理及日常流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