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

2024-08-18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精选10篇)

1.《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 篇一

太湖县继续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政府职能发生变化,其中新提出的政府职能是(D)。

A.市场监管 B.宏观调控 C.环境保护 D.公共服务

2、(B)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A.社会管理 B.社会治理 C.社会管制 D.社会统治

3、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C)。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4、由于(A)时代的到来,中国信访工作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

A.网络化和信息化 B.改革开放 C.风险 D.法治

5、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B)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A.应急类 B.竞争性领域 C.救济类 D.引导类

6、《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C)

A.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C.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7、服务市场不包括(A)

A.要素市场 B.文化市场 C.教育市场 D.旅游市场

8、在(B)方面统计制度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

A.居民养老保险统计 B.居民收入统计 C.宅基地统计 D.城乡建设统计

9、(D)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A.资本 B.经济 C.金融 D.财政

10、下列属于政府定价领域的选项的是(D)

A.建筑材料类 B.运输工具类 C.日化用品类 D.资源类

二、多项选择题

11、现在对财政的认识包括(A)和(C)两个方面。

A.财 B.税收 C.政 D.支出 E.盈余

12、生产要素包括(ABCDE)

A.资本 B.土地 C.劳动力 D.技术 E.管理

1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ABDE)的制度保障。

A.优化资源配置 B.维护市场统一 C.提高生产效率 D.促进社会公平E.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14、执政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包括(ABDE)。

A.加大改进力度

B.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加强管理和服务 C.对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做出全面的部署

D.通过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E.管理的权利和责任的有机统一,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15、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的主要措施有(ABCDE)

A.把市场决定价格作为价格形成的常态机制 B.推进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C.严格限定政府定价范围 D.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E.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16、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ABCDE)

A.国家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B.国家的党政关系问题 C.独立的司法体系 D.反腐败机制

E.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

17、社会矛盾的三个基本特点是(ABC)

A.群体性 B.普遍性 C.制度性 D.高发性 E.自主性

18、金融市场体系包括(BCDE)

A.商品市场 B.货币市场 C.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 E.黄金市场

19、我国现行市场规则存在的问题有(ABE)

A.公平性不够 B.开放性不够 C.参与度不够 D.主体客体不够 E.透明度不够

20、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从(BCD)几方面入手。

A.搞活土地财政 B.体制机制改革

C.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 D.农村社区化 E.农民“上楼”

三、判断题

21、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22、我国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开始实行后就形成乡镇户籍和城市户籍。(×)

2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提到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4、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配置文化职能。(×)

25、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26、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助于促进收支科目全面规范、有章可循。(√)

27、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我们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28、机构改革要求推进大部门制,建设整体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9、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镇向现代化先进的城市集中的一次过程。(√)

30、财政的新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相悖的。(×)

2.《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 篇二

1、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对)

2、我国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开始实行后就形成乡镇户籍和城市户籍。(错)

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错)

4、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配置文化职能。(错)

5、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对)

6、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助于促进收支科目全面规范、有章可循。(对)

7、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我们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错)

8、机构改革要求推进大部门制,建设整体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对)

9、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公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一次过程。(对)

10、财政的新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相悖的。(错)

41、我们只有提升开放层次,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解决在发展中的市场的不足。(对)

4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对)

43、农村的许多群体性事件和不平等的城乡发展机制没有关系。(错)

4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

45、我们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广泛性(错)

46、我国的建设用地市场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对)

47、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提法(错)

48、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对)

4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源。(错)50、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对)51、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对)

1、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错)

2、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具有很强的重合性(对)

3、公有制经济的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利益,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生产的效益。(对)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5、计划经济是完全按照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同主体、以经济运行的自然需要和存在进行分散产权所有(错)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改革任务完成期限是2020年(对)

7、年GDP增长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或穷富的基本标准(错)

8、市场经济中人的属性是依附于国家行政职位的工具人(错)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

10、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民事责任(错)

11、完全市场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垄断竞争市场条件(对)

12、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错)

13、上海自贸区的全称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错)

14、建设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市场社会(错)

15、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错)

16、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政府是改革的主体(错)

17、国有企业属于社会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错)

18、着重保护合法收入,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错)

19、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对)20、贫穷是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对)

6、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错)

7、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

8、财政的新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相悖的(错)

9、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10、(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1、贫穷是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对)

12、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

13、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一次过程(对)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改革任务完成期限是2020年(对)

15、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配置文化职(错)

16、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民事责任(错)

17、计划经济是完全按照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同主体,以经济运行的自然需要和存在进行分散产权所有(错)

18、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贯穿全面改革的主线(对)

19、改革开放既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又是我们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

20、坚持系统治理最重要的是要优化治理格局(对)

2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对)

22、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错)

2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24、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对)25、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推进体制创新。(对)26、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对)

27、我国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开始实行后就形成乡镇户籍和城市户籍。(错)

28、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经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错)

29、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对)

30、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错)

31、如果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那就必须主观判断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错)

41、农村的许多群体性事件和不平等的城乡发展机制没有关系。(不正确)

42、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效需要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源。(错误)

43、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正确)

44、自主经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正确)

45、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正确)46、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

47、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中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配置文化职能。(错误)。

48、常态性社会矛盾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冲突性。(错误)

4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正确)

50、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确)

51、城镇化的内涵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一次过程。(正确)

52、我国的户籍制度是1958年开始实行后就形成乡镇户籍和城市户籍。(错误)

5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正确)

54、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错误)

55、只有深化改革,真正打通城乡,才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正确)

56、恶化的城乡差距所带来的是社会风险。(正确)

57、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平衡发展的最大的制度障碍。(正确)

58、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正确)

59、我国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已经站在同一平台上竞争。(错误)

60、如果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那就必须主观判断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错误)

61、财政的新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相悖的。(错误)

62、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负债沉重,但并未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错误)

6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正确)

64、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正确)

65、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经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错)

66、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正确)

67、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五大类。(错误)

68、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

69、传统观点上的中国社会的三大构成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确)

70、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形成的,在市场价格的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正确)

71、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正确)

72、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73、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补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正确)

74、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错误)

75、房产税是降房价,调贫富的有效手段。(错误)

76、保持廉洁只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正确)77、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助于促进收支科目全面规范、有章可循。(正确)

1、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

答案: 错

2、我国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已经站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答案: 错

3、农村的许多群体性事件和不平等的城乡发展机制没有关系。

答案: 错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

答案: 对

5、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形成的,在市场价格的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

答案: 对

6、恶化的城乡差距所带来的是社会风险。

答案: 对

7、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我们需要加大投入。

答案: 对

8、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负债沉重,但并未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 错

9、我国的建设用地市场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

答案: 对

10、常态性社会矛盾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冲突性。

答案: 错

11、机构改革要求推进大部门制,建设整体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 对

12、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答案: 对

13、建立一个相对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制度既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此次改革的重点。

答案: 错

14、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推进体制创新。

答案: 对

15、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答案: 对

16、房产税是降房价,调贫富的有效手段。

答案: 错

17、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五大类。

答案: 错

18、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

答案: 错

19、自主经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

答案: 对

20、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助于促进收支科目全面规范、有章可循。

答案: 对

21、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配置文化职能。

答案: 错

22、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 对

2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答案: 对

2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答案: 错

25、我们只有提升开放层次,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解决在发展中的市场的不足。

答案: 对

26、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

答案: 对

27、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对

28、如果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那就必须主观判断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

答案: 错

2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答案: 对

30、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对

31、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提法。

答案: 错

32、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答案: 对

33、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一次过程。

答案: 对

34、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我们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答案: 对

35、我国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开始实行后就形成乡镇户籍和城市户籍。

答案: 错

36、改革开放既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又是我们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案: 对

37、只有深化改革,真正打通城乡,才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答案: 对

38、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答案: 对

39、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对

40、财政的新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相悖的。

答案: 错 

41、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答案: 对

42、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

答案: 对

43、坚持系统治理最重要的是要优化治理格局。

答案: 对

44、我们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广泛性。

答案: 错

45、保持廉洁只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答案: 错

46、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十分匹配。

答案: 错

47、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平衡发展的最大的制度障碍。

答案: 对

48、全面改革要把政治体制改革当做全面改革的火车头。

3.《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 篇三

《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

考试参考答案

1、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政府()问题一直存在。

A 缺位B 缺位、越位、错位

C 越位D 错位

2、全面改革要把()改革当做全面改革的火车头。

A 社会体制B 经济体制

C 文化体制D 政治体制

3、有效需求不足,包括()。

A 投资收益递减

B 投资收益递减、边际消费将递减、货币的流动性偏好

C 边际消费将递减

D 货币的流动性偏好

4、党的()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A 十四届B 十一届

C 十六届D 十二届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这个最大实际。

A 贫穷和落后B 繁荣和富强

C 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D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作用的问题十分普遍。

A 遏制B 阻碍

C 遏制、阻碍、压制D 压制

7、()永无止境。

A 解放思想B 解放思想、实践发展、改革开放

C 实践发展D 改革开放

8、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提供了重要经验。

A 全面深化改革B 深化意识形态改革

C 部分深化改革D 深化综合领域改革

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 建立和完善B 建立和发展

C 建立、发展和完善D 完善和发展

10、我国的改革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的不合理与不完善。

A 市场B 政府

4.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 篇四

计算机学院

11级 计算机

刘爽

目 录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正文„„„„„„„„„„„„„„„„„„„„„„„„„„„„„ 2

1、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 2

2、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 2

3、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 4

4、改革为中国梦提供动力 „„„„„„„„„„„„„„„„„„„ 6

【摘要】:今年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值此之际,我校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我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请教相关人员,完成此篇拙作,请老师不吝指导教正。

中国的改革历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这是改革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分别回顾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改革为中国梦提供动力,其中着重叙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为中国梦提供动力这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查阅党刊党报对改革开放理论指导的归纳总结,摘录相关章节形成此文第一部分;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以及具体事例分条罗列形成此文第二部分;通过网络搜索以及请教师长等方式,加入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后形成此文后两部分。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梦

第 1 页

1、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一大特点便是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改革理论准备。这既是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也体现了我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不竭的创造力和整个社会蓬勃的活力。

当时中国的改革是在“文革”所导致的巨大历史灾难中被迫进行的,改革的理论准备比较薄弱。从改革是一种探索性的伟大实践、没有先例可循的角度看,在改革初期,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从事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伟业,就特别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理论的超前作用和指导功能也正在于此。

实践证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任何一项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如此,社会主义改革也是如此。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还创造了丰硕的改革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指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2、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足以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次关键而正确的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公民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

第 2 页

升等等。

简单总结,取得成就如下所列:

(1)建立了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两岸问题的良性发展,无不跟我们的国际地位紧密关联。我们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逐渐得到尊重与重视。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更是期望我们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已经是世界第一,更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名世界第三,追上排名第二的日本指日可待!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到2013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6767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就达到了699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6072万的0.5137%,35年间增长了42.3倍。

第 3 页

(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4.83岁,增加了7.06岁。

(8)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成就之大,成果之多,实在是难以全面说到。一言以蔽之,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还创造了丰硕的改革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既是对过去改革的理论总结,又为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媒体关注高度关注的字眼。全面深化改革在党中央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位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面深化改革也倍加关注。下面来谈谈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问题倒逼改革。习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而,要具有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鲜明揭示了改革的本质:改革就是要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由于遇到种种阻碍,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当问题积累到非常严重地步非改不可了,就提出了深化改革的紧迫要求。哪些问题倒逼改革?首先是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不足,社会和谐稳定因素不够;其次是影响发展和稳定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再次是利益固化的藩篱;然后是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最后是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问题倒逼改革”的重要意义,就是在改革中要具有“问题意识”,任何回避问题、掩盖问题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 4 页

二是从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历史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能实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推进改革开放。上述成就升华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重大作用与历史地位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创立和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也是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实现的,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继往开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显然,改革开放是一个对其他问题具有统领作用和统领地位的总问题,其他重大问题,如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中国的前途命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只有纳入到改革开放这一总体框架中,才能得到真正理解。

三是当今我国改革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今天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性改革,是攻坚性改革,是治本性改革,是决定命运的改革。显然,这样的改革,最大的历史特点,就是深水攻坚涉险滩,这好比攀登一座没有探测过的险峻高山。与1978年当初相比,今天我们所要全面深化的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当初我国改革主要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今天我国的改革则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全面改革;当初我国的改革多是先易后难,今天我国的改革则处于“攻坚期、深水区”,需要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触及深层次问题、深层次矛盾,敢于触及固化的利益格局;当初我国改革主要处理的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今天我国改革则要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当初我国改革的根本目标主要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今天我国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初我国的改革是通过解放思想为改革开路,今天我国的改革虽然也要通过解放思想为改革开路,但同时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深层次问题;当初我国的改革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第 5 页

今天我国的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进行顶层设计。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性改革,是攻坚性改革,是治本性改革,是决定命运的改革。显然,这样的改革,最大的历史特点,就是深水攻坚涉险滩,这好比攀登一座没有探测过的险峻高山。

4、改革为中国梦提供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劲动力。比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维度阐述全面深化改革何以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

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中国梦的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没有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发展经济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将会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能有效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这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动力。

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另一方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机制体制动力。

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繁荣是民族振兴的体现,是人民幸福的诉求。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

第 6 页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层面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深化改革。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实现中国梦,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人民的需求一向是我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体制的深化改革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全民一心的氛围、全民参与的不竭动力。

生态文明体制的深化改革。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国家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国梦,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此,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都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环境承载乃至下一代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之路,走通向繁荣富强的宽敞之路,走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光明之路。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的精神力量,它可以凝聚共识,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汇聚人民大众的梦想铸就伟大的“中国梦”。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造就了历史巨变,成就了强大的中国。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可以使 13 亿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 篇五

“稳”是最常用、最普通的汉字之一。

“稳”是一种基调。它是不少人追求的一种修养修为,比如为人处世稳重稳健、不紧不慢;它也是社会运转的一种良好秩序,如安稳稳定、远离**;它还是经济运行的一种良好状态,如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的本意是像禾苗一样柔而能屈伸,引申为平和而谨慎;像禾苗一样生长,不急不躁。

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稳是前提、是基础,社会不剧烈波动、经济少上下浮动,平稳健康,这也是一个地区党政主官施政的基本目标。稳是一种向好之势,但这种“势”并非唾手而得,而应是积极奋进之稳,主动有为之稳。反之,一味求稳,不思进取,则稳难得、颓势显。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及反“四风”以来,若干组合拳逐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风政风为之好转。与此同时,在基层也听到不少议论:“某某干部不在状态。”“某某领导一心求稳,哪有精力干事?”“能稳住局面不出事就不错了,哪有心思改革?”“平稳度过当前这阵子,其他工作再说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声音虽非主流,影响也不可小觑。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公务员,心态的确有一些变化:从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到不干事、不出事、不惹事,追求无过便是功,得过且过混日子,不做出头鸟、甘做平庸官,祈求度过他们认为的“特殊时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于是乎,工作上一味“求稳”:前任留下的问题不管不问,面对上访诉求不解决实事维稳第一,招商引资引进后该落地的项目撒手不管„„

一味求稳带来的必然是“等、靠、怕、松”等心态。凡事等部署,不推不转、不催不干;落实靠他人,能踢则踢,能躲则躲;工作怕矛盾,遇事绕着走,怕承担责任;干活松垮松懈,能拖则拖。

被动求稳、消极求稳,稳也就变了味,成了停滞之稳、懈怠之稳、消极之稳,影响士气民心,最终会损害事业,稳从何来?领导干部要防止这种从积极到消极的心态硬着陆。

究其原因,不少人心抱幻想,寄希望于反“四风”是一阵风,躲过这阵风再说。更大的因素则是,席卷各地的审计风暴,对地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给予了规范和约束;而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公众监督无处不在;此外,各地大规模清理超编制配备的领导干部,不少地区现任县乡党政主官感觉短期内难以升迁,行动力衰退。表象上看,“求稳”官员是“好好先生”“平庸主义”,实质则是少了些共产党人、领导干部应有的担当意识、公仆情怀,多了些个人的“小九九”。周恩来同志在谈到官僚主义的表现时,给这种“为官不为”者画了幅生动画像:“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为官不易”乃天经地义,是为政者本分,也是一种状态,不代表可以为官不为。中央领导同志指出,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6.《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 篇六

在线学习答案

1.我们的目标是,到(D)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2020年

B、2030年

C、2035年

D、本世纪中叶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A),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B),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A、一致性

B、协同性

C、全面性

D、长期性

4.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征程的标志是(B)。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二大 5.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是在(B)。

A、党的十八大

B、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九大

6.首次提出党要领导人民治理国家是在(C)。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七大

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C)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A、政治制度

B、思想路线

C、组织制度

D、文化制度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同基本(A)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A、经济

B、文化

C、社会

D、生态文明

9.以下不属于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是(C)。

A、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B、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要同步考虑所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

C、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直接授权

D、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10.谋划改革思路要坚持从(D)出发。

A、发展大局

B、解决问题

C、社会公平

D、人民利益

11.第二次全面深化改革,经历了(ABCD)。

A、从“比较单一”到“全面综合”的发展

B、从“相对容易”到“艰巨复杂”的发展

C、从“浮在表面”到“攻坚深化”的发展

D、从“摸着石头”到“顶层设计”的发展 12.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BD)为重点。

A、分配制度

B、产权制度

C、人力资源配置

D、要素市场化配置

13.国家治理系统包括政治权力系统、国防军队系统、社会组织系统(ABCD)。

A、市场经济系统

B、宪法法律系统

C、生态文明系统

D、思想文化系统

1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ABD)的民主。

A、最广泛

B、最真实

C、最全面

D、最管用

15.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包括(ABCD)。

A、科学治理

B、民主治理

C、法治治理

D、善于治理

16.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战略上要稳扎稳打,战术上要勇于进取。否

17.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是

18.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问题。是

7.全面深化改革 促进金融转型发展 篇七

近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他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更多释放改革红利。

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会还提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际金融环境持续动荡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平衡改革与增长、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等挑战,正处在发

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那么,在新形势下,金融改革的策略和推进方式应做哪些调整?在简政放权背景下,财政改革有哪些新思路?为了探索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新途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如何搭建金融改革的框架?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问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新金融评论》2014年第1期特组织专题,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特刊发由中国金融四 十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以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撰写的三篇文章,以飨读者。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纪志宏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社会各项改 革的全面推进,还是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都意味着金融业发展的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需要着力 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资金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等突出问题,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定价机制有效、退出机制健全的市场环 境,促进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金融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演进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如果以1979年开始的“拨改贷”作为金融改革的起点,到1994年政策性银行设立,可视为金融改革的第 一阶段。1994年到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前,是金融改革的第二阶段。从2004年启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至今,是我国金融改革进一步发展的 重要时期。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未来10年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 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三大领域的改革图景。与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比,以往的金融改革仍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尤其

从企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关系看,金融改革在政府层面的推进仍显不足。表现在政府一方面对金融干预和管制过多,另一方面市场化的监管体制和退出机制又 不健全,监管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渐进式改革路径阶段性特征的体现。即过去30多年来的金融改革,大体遵循了一条微观主体—— 市场价格——政府调控和监管的改革路径,这一路径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一脉相承。

从更为一般的制度变迁视角看,上述改革路径实际反映了渐近式改革背景下诱致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演变。尽管诱致性制度变迁源自经济主体自身利益需 求的拉动,相当程度上为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但如果正式制度变迁只是简单、被动地追随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改革则可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 化境地而不具备系统性,甚至由于路径依赖反而对未来改革制造障碍。特别是在一些问题导向的具体改革逐渐完成之后,政府主动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能够发挥更 大作用。按照这一改革逻辑,未来一个时期金融改革的推进方式,也应从事后承认式的放松管制,适时转向系统性制度设计基础上的主动推进,增强微观主体的改革 转型压力。

金融转型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一段时期内难以摆脱低速增长;从国内看,无论是产能过剩问题的 困扰,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都凸显了原有增长方式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正是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此背景下,为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我国利率、汇率等诸项金融改革 相继推进,市场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就汇率改革而言,实际上是放在整个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之中,和其他政策一起推出的,目的在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其意 义也需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来看。与此类似,对于利率改革,也需认识到利率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等问 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不能单纯推进利率改革。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新一轮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深入,也同样会给金融业加快转型带来机遇。与此同时,与上世纪90年代严重金融风险被迫改革不同,当前推动 金融改革的动力来自“以金融改革推动(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即金融转型也能反过来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过剩产能化解还是更大范 围的结构调整,都需要发挥市场化利率在资金定价、优用劣汰以及风 险管理上的功能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尽管当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预算软约束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但无庸讳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 一方面审批和干预过多,另一方面监管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行政调控、政企不分、财政金融不分等计划经济的传统痕迹仍不时显现;在发展动机强烈、追 求GDP速度的政绩考核机制下,政府大量干预资源配置甚至自身行为公司化,竞相优惠招商引资,要求金融机构配套资金,或通过融资平台大量负债等,都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资源配置中政企不分的体制性弊端。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上升到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的,正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既为转变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也给深化金融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建立在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之上、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三中全会高度强调“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等现代市场体系的一般规则,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既是观念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一般规则,既包括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也包括准入后的公平监管和优胜劣汰机制下的有序市场退出。随着统一市场准入规则的确立,利率汇率 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体系的竞争生态面临重大变化,各种市场风险可能增多,客观上要求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既是发挥金融市场体系优化 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维护宏观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

未来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总的来看,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我国许多改革多少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相机决策的特征,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为系统的方式主动推 进。下一步需要将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体制机制方面,从促进市场化提升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风险两个维度加快推进体制创新。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通过协调推进利率 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等各项改革,让资金价格充分反映实际供求状况,有助于实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事关转变发展方式和结 构调整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一个时期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式,同样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既要着眼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自身层面,比如 加快培育市场定价基准和提升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等,更要着眼于完善外部环境,比如监管上的公平准入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同时要着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解决 政府过多干预资源配置和政企信用不分等问题,形成资金要素市场化和其他改革的良性互动。

未来一个时期,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既为利率等资金要素的市场化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多层次金 融服务需求。一是优化金融竞争生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投融资。二是建立一个更均衡的融资结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三是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发展成果更 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同样是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要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重点推进以下改革: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方面,坚持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业的 统一管理,督促地方政府改变“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遵循“区域性”原则履行好相关职能。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退出机制建设,加强存款人保护;完善 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奠定基础。

8.《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 篇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抉择和划世代的里程碑。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在这样一种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1的深化改革。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仍然是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很多内容,都比较多地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改革是动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开放。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全面深化改革,为各族人民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开发各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各族人民为自己的发展进步和加快本民族、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民族地区的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

1是解决发展差距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问题; 2是要着力解决民族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平衡问题;

3是解决农牧民的分流和发展问题,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问题,也是我国稳定与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

4逐步形成新型工农牧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决定》指出:我国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牧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3的发展格局。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发展问题,永远是经济社会永恒的主题。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4。新时期,党和国家积极采取: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第二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等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其表现形式,既有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问题;也有涉及到人权、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存在地区发展差距和民族发展差距的问题;又有地区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民群众可支配经济收入的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就造成了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同时,还存在“藏独”、“东突”、“宗教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的问题。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明显加快了对中国的“分化”和“分裂”的步伐,他们互相勾结、利用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中国的活动一天也没有停止。

发展问题,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由之路。解决民族问题,说到底要解决发展的问题。中国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特点,需要我们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注民族问题和解决民族问题。

四、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

当前,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不太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达到“西化”、“分化”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利用民族矛盾,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颠覆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进行全方位的遏制和控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西化”和“分化”中国;制造民族隔阂、宗教矛盾进行分裂中国。

我国与周边的15个国家领土接壤,有21000多公里的陆地国境线,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国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美国从日本、韩国、菲律宾、东南亚、印度、西亚、中亚等方面对中国形成了军事包围圈,美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军事基地和空军基地。

日本,在近代史上,对于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战争,到今天还否认南京大屠杀。特别是2012年日本购钓鱼岛闹剧,他们不顾中国对于钓鱼岛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不断升级对钓鱼岛主权的挑衅。

印度,至今还占有我国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问题还没有解决。印度对于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战败至今还耿耿于怀,部分年

轻人一直扬言要择机对中国开战。

朝鲜半岛局势也日趋紧张。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发展核武器,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

南海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南海周边国家对于我国南海诸岛礁虎视眈眈,强行侵占划为己有,肆无忌惮地掠夺和瓜分南海资源。

我们必须认清周边的国际环境,我们要争取更多的和平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保卫领土的能力。

9.《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原则不变。

D √ D.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开罗宣言》的性质是()。D ×

在A和C中选择 A.只是一个宣言

B、双边条约

错 C、没有签字的合同

D、可实现的法律条文

3.中日在东海地区的油气田争端问题主要是().A √ A.如何划界

4.改革开放后监督体制改革力度较大,直接表现为()。A √ A.监督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增多

5.北部湾海域边境的勘划非常成功,是海洋领域的划界典范。这一问题的解决是由哪两个国家主导的?()A √ A.中国和越南

6.本讲提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的就是()的建设。B √ A.化组织

B、经济组织

C、其他组织

D、以上均正确

7.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指()。A √ A.改革创新

B、继承传统

C、稳中求进

D、共同发展

8.要确保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D √ D、2020年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不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是()。C √ A.立法权

B、选举权与任免权

C、执法权

D、重大事项决定权

10.十八大以来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之所以成效显著,主要在于突出()的变革。C √ A.机构设置

B、人员编制

C、机制运作

D、监察手段

11.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A √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共同富裕

D、小康社会

12.()形成的党内监督体制,是列宁党内监督思想的具体体现。C √ A.中共三大

B、中共四大

C、中共五大

D、中共六大

13.新时期的全面改革则要以妥善处理()关系的体制改革为核心。A √ A.政府与市场

14.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缺陷的是()。B √ B.多元性

15.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行使国家权力。A √ A.人民代表大会

16.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 √ C、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17.政府职能发生变化,其中新提出的政府职能是()。D √ D.公共服务

18.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是()。B √ B、英国

19.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B √ B.十八届三中全会

20.“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C √ C.公正

2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D √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2.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条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A √ A.五

23.关于以下监督权和司法权的说法正确的是()。B √ B我国古代的监督权和司法权是统一的

24.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确保()行使审判权、检察权。A √ A.公正

25.()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C √

C.社会治理

26.“对印度来说,我们拥有强大的地理优势”的原因是()A × A.切断西里古里走廊

B、喜马拉雅山地理位置优越

C、亚东的重要性

D、方便右侧进入印度河平原

2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公布与我国的南海断续线发生巨大的冲突,冲突是()B √ B、海洋权益跟中国南海公布断续线权益有重叠

28.党内监督的开山之作是()。C √

A.《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B、《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D、《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 29.服务市场不包括()C √ A.教育市场 B.旅游市场 C.要素市场

D.文化市场

30.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D √ A.城乡经济不协调 B.城乡分割结构 C.城乡不同步

D.城乡二元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

1.法治中国在国家层面的含义是()。ABCD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2.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地方有()。BCD √ A.上海市

B北京市

C山西省

D浙江省

3.我们党在释放社会创造活力方面,提出来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包括()。ABCD √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4.反腐倡廉建设的两把“利剑”是指()。BD √ A.监督

B、审计

C暗访

D巡视

5.确保审判权、检察权独立行使,要()。ACD √ A.“去行政化” B.有效行使权力 C.“去地方化”

D.财政制度改革

三、多项选择题(五选项)(共5小题,每小题2分)

1.社会矛盾的三个基本特点是()。ABC √ A.群体性 B.普遍性 C.制度性

D.高发性

E.自主性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的收入水平的具体措施有()。ABCDE √ A、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B、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C、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D、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E、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保障人民()ABDE √ A、知情权

B、参与权

C、隐私权

D、表达权

E、监督权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声明》,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包括()ABCDE √

A、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B、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

C、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D、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

E、以上都是

5.影响中国经济繁荣与安全稳定的关键性因素包括()ABCDE × A、中国实力崛起 B、海湾贸易扩展

C、外交关系变化

D、增加外交智慧

E、古代文化积累

错?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1.只有深化改革,真正打通城乡,才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2.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我们需要加大投入。

3.如果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那就必须主观判断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

4.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

6.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错 7.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8.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十分匹配。

9.坚持系统治理最重要的是要优化治理格局。

10.房产税是降房价,调贫富的有效手段。

4.在推进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围绕()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abcd 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好篱笆造就好邻居”,“修建篱笆”指的是哪种行为?

B

21.南沙群岛上的主要岛屿,从数量上来看,霸占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B、越南

C、泰国

D、菲律宾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17.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d D.内在要求

16.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基本实现共同富裕。d A.2020年

B、2025年

C、2050年

D、2035年

由于()时代的到来,中国信访工作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a A.网络化和信息化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中提出,要坚持()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科学发展观

B、以人为本

C、民主法治

D、公平正义

12.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A.平衡

B.中立

C.客观

D.理智

10.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是()。

A.改革创新

B、文化兴盛

C、以人为本

D、经济繁荣

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地区人民心理不平衡

监察委员会除了监督、调查、处置三项职责之外,尚应有()职责。A预防

全党必须牢记,必须始终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10.《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 篇十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安徽干部在线学习答案

1、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是与哪次会议文件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里程碑意义的政治文件?

()。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五届三中全会

十三届三中全会

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完成期限()。2030年

2015年

2025年

2020年

3、必须把什么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文化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4、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核心问题是()。

市场资源配置过度

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均不足

政府资源配置不足

政府资源配置过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的主题涉及()。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6、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

决定性作用

基础性作用

辅助性作用7、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82年

1992年

1987年

1978年

9、十八届三中全会界定了宏观调控体系的导向是()。

财政政策

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货币政策

产业政策

10、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由多元社会主体共同进行国家治理,包括()。

政府、人大、政协

党、政府、人大、政协

党、政府、人大

党、政府、政协

1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国有企业要以()。

管事为主

管人和事为主

管人为主

管资本为主

12、下列关于中国中近期发展阶段性特征描述不当的是()。增长速度加速期

增长速度换档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政策消化期

13、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

计划经济的一般规律

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1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长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15、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现代市场体系的涵义,即()。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

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16、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说的“三个公平”不包括()。权利公平

规则公平

机会公平

待遇公平

17、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政府职责和作用做了界定,共有()。四项

五项

三项

六项

18、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公益性服务

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重要公用事业

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1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次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我国正处于()?

高收入国家历史阶段

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历史阶段

上一篇:关于成功作文高二下一篇:初级日语量词的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