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儿童神话故事

2024-08-05

经典的儿童神话故事(共17篇)

1.经典的儿童神话故事 篇一

关键词:儿童发展,经典教育,家庭教育

儿童经典教育即抓住儿童(0-13岁)发展的关键期,主要以诵读的方式,让儿童读背大量优秀的文化典籍,以达到开启心智、启迪智慧、培养美德的目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现代社会道德水平急剧下滑,学生的人文素质急剧下降,说明现代只重知识和科技的教育是不行的,我们还应当加强德育教育。文化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将文化植根教育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让儿童学习民族文化经典,以及经过历史沉淀而广受流传的民间故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吸纳高层次的文化营养,培养儿童气概、品德、智力及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本性、潜能及潜在价值,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明白生存的意义,而不单是教给人谋生的技能。现今教育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一方面,儿童(0-13岁)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品行和智慧决定了其一生的生活质量、人生走向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纵观古今,最根本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这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远比培养一个智商超群的孩子重要。另一方面,受社会利益驱使、物质文明高度膨胀,现行的教育仅仅是对智力的高度开发,培养了一批批“高智商”的人同时创造了一批批毒胶囊、毒奶粉、地沟油等产品,人们愤慨世风日下,批判道德虚无、价值观颠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教育的失误,现今的教育忽略了教育本质,忽视了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把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深深坠入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泥潭无法自拔。

二、让家庭成为儿童经典教育摇篮的必要性

(一 )经典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

1.经典的定义。

所谓经典,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遗留并沉淀下来为绝大多数人们所认同、理解、学习和赋予永恒价值的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1]。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 》等 ,但是对于儿童教育来说 ,经典的定义应该被扩大,还可以包括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古诗词,像唐诗宋词楚辞及经过历史沉淀、在民间广受流传的民间故事,如孔融让梨、井底之蛙、仓颉造字等,甚至包括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这些皆能堪称经典,都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颂扬了美好崇高的道德品质,能给人无尽的智慧和启迪,这对当今儿童的发展教育有重大意义。

2.经典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

从思想性看,首先,经典虽文字简洁,但其正确的思想能给儿童最深刻的思维启发。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颇富韵味,朗朗上口。其次,读诵古诗词有利于儿童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品德,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屈原的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诗句富含哲理。此外,从小读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儿童明白谦虚礼让;读凿壁偷光的故事使其悟出在现在美好的生活条件下要好好学习、发愤图强的道理,等等。总之,儿童从小诵读经典,其内容会烙印在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只要加以环境的刺激,便能直接地、自然地影响儿童的思维和行为[2]。

从文化熏陶看,让儿童学习国学,读诵经典能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孔子的礼仁、孟子的仁义,以及庄子的逍遥游等思想,对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意义[3]。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不注重品德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患[4]。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进行能让一个孩子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从实践效果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界对儿童经典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央3频道《向幸福出发》这个综艺节目曾采访了一个6岁的天才宝宝李尚容,她通读四书五经,5岁就认识4000多字,能古文、善歌词、会做诗,当主持人考验她对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时,对答如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经典造就了这位心思灵巧、览闻辩见的天才宝宝,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才宝宝也证明了经典的教育价值。所以, 让儿童从小熟读《笠翁对韵》、《弟子规》等蒙学教材 ,以及《大学》、 《中庸》等国学经典,可以增加儿童的识字量,明显提高儿童的读写能力和记忆力,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从儿童发展看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

1.以儿童认知和思维的特点为依据。

儿童认知发展表明,0至13岁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选择四书五经等经典给儿童反复诵读,能丰富大脑知识储存量,有利于训练记忆力。0至3岁阶段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最快、学习效果最好的时期,所以诵读经典也能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儿童右脑思维模式的特点, 其思维发展有别于成人左脑思维模式,儿童读书不要求理解,只需要机械地输入大量信息,其理解能力发展随着年龄和阅历不断增长[5]。因此,儿童没有难易的概念,于他们而言,无论是学习国学经典、民间故事还是儿歌童谣,都如出一辙,就是熟读成诵。因此,在儿童时期让孩子读经不仅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而且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抓住儿童敏感期 。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在此时期内,儿童对某些事物会很敏感,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并很容易学会一些事情[6]。在儿童发展敏感期的不同阶段, 诵读经典能让儿童不断接受经典信息的刺激,吸收大量语言词汇,从而建立日后发展所需的语料库,满足儿童旺盛的求知欲。随着大脑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这些记忆的东西在大脑的潜意识里不断反应、发酵、配套,在无意识中就促进了理解力的形成, 加以适当情境的刺激最终变成创造力[7]。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我们对待儿童语言、记忆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要抓住时机,而且需要静待花开。

(三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

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期接受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和人格发展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其人格修养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没有高素质的父母,很难有高素质的孩子;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可是现今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教育方式不当,已经在孩子身上酿造了太多悲剧,青少年厌学、叛逆,道德品质低下、礼义廉耻之心尽失,甚至价值观颠覆而导致犯罪、自杀,等等。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家庭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新方法。

三、儿童经典教育在家庭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一 )科学定位家庭教育 ,树立明确经典教育理念 。

父母应该科学地对家庭教育进行定位, 树立明确的经典教育意识和理念,对经典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儿童经典教育,明确经典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思考并探索如何通过学习经典培养一个德智双全、人格健全孩子的方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因材施教,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并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严格将经典学习落实到每天的生活中。

(二 )重视榜样的作用 ,重视潜教育 。

育人先育己,想要孩子学习经典,必须自己先学,感受经典里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教育和做人的智慧, 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儿童心中,父母都是高大的形象,他们会有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这要求父母做好行为表率。同时父母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与实践对儿童在意志品德、气概方面的潜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三 )以儿童本位为原则 。

儿童经典教育必须以儿童本位为原则,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学习经典要因人而异,父母不可揠苗助长或施加太大压力,应根据儿童的求知兴趣和发展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和赏识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创新学习形式,可以通过读、背、语句接龙、记忆比赛等方式,尽可能参与亲子共读,并在生活中践行经典,陪儿童一同成长。比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培养儿童的孝心、感恩之心;生活中,积极帮助别人,乐于分享;对待长辈,要谦恭守礼,等等,甚至可以通过扮演经典角色、品读经典故事等方式,培养儿童学习经典的兴趣。总之,一切为了儿童发展。

(四 )营造学习经典的家庭环境 。

现今国学教育培训越来越多, 但是受社会利益的驱使,经典教育培训成了从商者暴利的手段, 即使读经教育这么火热儿童走出课堂后接触的还是一个没有经典的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经典学习氛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开设家庭课堂每天规定一小时为经典学习时间, 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参与,并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和启蒙教育的特点,注重性情和审美趣味,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经典教材。除了可以由父母坚持陪读,还可以利用经典音频,像《弟子规》,带领儿童读唱,既能让儿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又能在美妙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最重要的是能刺激儿童保持不断的学习兴趣。

(五 )创新学习形式 。

儿童活泼好动,善于变化,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不像成人会理性思考,而是热衷于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故事性强、情节起伏大、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的作品,所以要求父母注重经典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在自己充分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创新学习形式,可以通过开展童谣游戏、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等系列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父母不仅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儿童讲述经典, 还可以通过开展童谣游戏让儿童亲身体验,父母讲述故事,儿童角色扮演,有条件支持的家庭可以购买或定做古代书童的服装、帽子及儿童适用的竹木简书,这样更能吸引儿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或者以听说游戏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如学习《笠翁对韵》时,父母读“天对地”,儿童读“雨对风”,父母读“山花对海树”,儿童读“赤日对苍穹”,通过创新形式的亲子共读,可以极大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和理解。

(六 )父母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

儿童的素质更多取决于家庭而不是学校, 没有高素质的父母,很难有高素质的儿童,所以最根本在于父母热爱学习甚至在胎儿时期,父母就要学习经典,做好国学胎教。尤其是母亲,通过意念传导,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出生后结合早期经典教育,这样能更好地开发潜能,培养良好品德和人格。父母对经典的理解与解读直接决定了儿童对经典的认知只有父母坚持学习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孩子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热爱学习。

(七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

古代文化典籍虽然极具教育价值, 但是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自从习主席在十八大会上号召全民族学习《弟子规》起,就掀起了全民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但是《弟子规》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有疾,药先尝”、“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等,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已经脱离了现实,并不是父母喜好的,我们不要为他们去做,而是要分情况、挑场合、辨善恶也不是父母病了,子女就要去亲自尝药,这是错误甚至很危险的做法;更不是父母去世了,子女定要常悲咽,而是教导我们常感恩敬畏之心,牢记父母在心中。因此,经典的思想内容并非完全正确,甚至有的部分是错误的、毒害人心灵的。儿童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父母作为间接引导者,对经典应该有正确解读和践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八 )莫让经典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 。

现今应试教育下的儿童不仅要学习课堂知识, 更被要求参与各种培训班、辅导班。他们本就已经课业繁重,甚至超过儿童自身的承受能力,如果再强迫儿童学习经典,加之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反而会引发儿童的厌学心理,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和学校应及时沟通,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不要让经典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

(九 )经典教育贵在坚持 。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逆也不可提前。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典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所以对儿童进行经典教育绝非一日之功, 唯有坚持不懈用经典之水浇灌儿童求知的心灵,用怀爱之心培育祖国的花朵,才能让儿童这株稚嫩的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

四、结语

2.儿童教育的经典案例 篇二

小密尔,严复译为“穆勒”。严复译为“穆勒”西学经典,严译八种,有两种是小密尔的著作。其一是《穆勒名学》(1843,“A System of Logic”),其二是《群己权界论》(1859,“On Liberty”),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卷1297-1298,子部“西学译著类”。

老密尔是住在伦敦的苏格兰人,哲学家、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决定亲自教育小密尔,基于明确的目标——将儿子培养成天才人物从而在他和边沁(Jeremy Bentham)死后能够继承英国功利主义的伟业。根据小密尔的自传,他“没有真正的童年”。因为,首先,父亲特意隔离他与家庭之外其他孩子的交往。其次,普通孩子玩耍的时候,他要陪父亲散步并倾听父亲讲解经济学原理。第二天,父亲要查阅小密尔根据散步谈话整理的文稿并在散步时继续探讨和修改。日复一日的散步教学,是小密尔经济学训练的一部分。事实上,小密尔3岁学习希腊文。8岁,他开始学习拉丁文,研读希罗多德和柏拉图的原文作品,并与老密尔的朋友们——尤其是著名的李嘉图——建立通信联系和面对面的学术讨论。同时,他深入和广泛地阅读英国历史并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10岁,他熟读柏拉图,并在父亲要求下续写《伊利亚特》史诗。12岁,小密尔开始研读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经院派逻辑体系。13岁,他正式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包括斯密和李嘉图的著作。我初至美国,听一位老资格经济学家这样谈论天才:“你可能在14岁以前成为天才数学家,但你不可能在14岁以前成为天才经济学家。”为什么?后来,我读经济系博士生,浏览凯恩斯全集,看到他说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家必须同时是某种程度的数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不论如何,小密尔被张五常认为是天才,而且可能是他心目中经济学家群体里唯一的天才。14岁那一年,老密尔安排小密尔跟随边沁的弟弟塞缪尔(Samuel Bentham)到法国居住一年。这是英国青年完成优良教育的一个阶段,大约始于培根时代,即“游学”(Grand Tour)。在巴黎,小密尔住在父亲的朋友、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萨伊(J. B. Say)家中,并结识了诸如圣-西门这样的社会名流。15岁,小密尔与父亲散步写作的经济学完稿,以《穆勒氏政治经济学基础》名世。17岁,小密尔被任命为大英帝国印度事务办公室秘书。此后,他始终服务于印度事务办公室,50岁官至督察长。25岁,未能享受童年和少年幸福的小密尔遇到台劳夫人并立即陷入一场引发争议但延续终生的恋情。

大约在20岁那一年,小密尔的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在上述的天才培养过程被彻底摧毁了。小密尔在《自传》第五章承认,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享有正常的情感生活,或许是对他身心健康的最严重摧残。寇特内(W. L. Courtney)1901年为小密尔《论自由》写了一篇“导言”,他在这里令人信服地分析了老密尔教育方式与小密尔恋爱方式之间的心理学联系,请读者容许我用当代脑科学的语言转述如下。

母语的习得,女童普遍在1岁半以前,男童普遍在3岁以前。然后,儿童右脑的社会认知能力进入一个“时间窗口”,约两年,即3-5岁,通过与同龄儿童玩耍学会“费厄泼赖”(fair play)。小密尔与同龄人不相往来,3岁开始学习希腊文,8岁开始学习拉丁文。很可能因此,希腊文占用他的左脑语言区功能而英文(母语)转移至他的右脑颞顶交(颞叶与顶叶的交汇区“rTPJ”),从而占用了最重要的社会认知脑区(参阅我写的儿童早期教育文章)——“他心理论”脑区。此外,儿童过早暴露于双语环境里可导致青春期以后的情感表达困难——所谓“双语儿童问题”。于是,很可能因此,小密尔迷恋台劳夫人到旁观者(包括他的兄弟)难以理解的程度。寇特内指出,小密尔在一系列著作中给予台劳夫人如此崇高的评价——学术的与人格的,因为台劳夫人提供了小密尔最缺乏的社会生活常识。于是,抽象理性与社会常识的悲剧性结合,缔造了这位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社会思想家。

穆勒氏教育案例值得更详尽的分析,作为这篇短文的结语,我提醒家长不可过早将孩子投入“双语”环境,不可剥夺孩子在玩耍中享有的情感生活,记住:5岁至7岁的核心教育是“洒扫、应对、进退”,所谓“礼”教。三代圣王的六艺之学——“礼乐射御书数”,顺序不可错乱。

3.小乌龟的经典儿童故事 篇三

有一天,森林里突然起了大火,动物们都争相逃跑,但是要逃出森林必须要经过一个满是泥巴的沼泽地,要知道,一旦走进了沼泽地就会越陷越深,到最后连拔都拔不出来。

除了长翅膀的鸟儿早早地飞走之外,其他的四脚动物都被困住了,身后是熊熊燃烧的大火,眼前是过不去的沼泽地,动物们焦急万分,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平日里凶巴巴的老虎都不知所措了。

而有一个小动物却一点惊恐之色都没有,反而悠然自得地哼着小曲儿,它就是平日里胆小的缩头小乌龟。老虎大王看着小乌龟悠闲的样子,生气地吼道:“你个小乌龟,都火烧屁股了,你怎么还这么悠闲?”

小乌龟牛气哄哄地说:“啊哈!我就是这么悠闲怎么啦?你们都过不去这块沼泽地吧?我就能过去,哼!”老虎大王听了之后,气得直吹胡子,说道:“你这个胆小的小乌龟竟然敢跟我叫板,不想混了吧!有本事你就给我往泥巴地里走啊,陷进去没人管你!”

其他动物们也跟着随声附和道:“就是啊,不要光在那里说,有本事你走两步试试啊!”牛气哄哄又爱显摆的小乌龟真是触犯了众怒啊!可是它才不管呢,你们生气也没用,我就是有这个本事,嘿嘿!

然后,小乌龟就呜噜噜地爬进了沼泽地,不一会儿就爬了过去。其他动物们都看傻眼了,恨不得自己也立刻变成小乌龟,他们眼中胆小的小乌龟竟然有这个看家本领,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等他们回过神来,熊熊大火已经快烧到屁股了,沼泽地过还是不过呢?不过的话就等着被大火烤成肉串,过的话就等着陷进泥里眼巴巴的等死。哎,真是无奈的选择啊!最终,老虎大王决定带着大家一起以最快的速度冲过沼泽地,能冲过去最好,冲不过去陷进泥巴里也总比被大火烤熟要好受一些吧!

正在此时,已经轻松爬过沼泽地的小乌龟转身做了个鬼脸,跟大家喊话:“伙计们,你们再坚持一会儿,我去找消防员叔叔,让他们火速赶来灭火。”

动物们听了之后好惊喜啊!心中对小乌龟充满了谢意,没想到表面看起来牛气哄哄的小乌龟,内心还挺善良呢!

4.小狼的经典儿童故事 篇四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两只狼在田野里奔跑,一只是狼妈妈,另一只是小狼崽。小狼背着一只死羊羔,同时还用嘴咬着死羊羔的腿,老狼跟在儿子的身后。

我和牧童一起去追,同时大声叫喊。几个农民带着狗应声赶来。

老狼见来了许多狗和人,立即冲到小狼身边,夺下那只羊羔,背在自己的背上。两只狼跑得更快,转眼间就不见了。

这时,牧童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山沟里有一只老狼,捉住一只羊羔,它把羊羔咬死后背走了。

5.儿童益智的经典童话故事 篇五

妈妈问莹莹:“晚上吃什么好?”

“只要换种口味,什么都行。”莹莹好感激妈妈。

“那晚上就煮(zhǔ)土豆吧,恰巧今天也买了排骨。”妈妈说。

“土豆炖(dùn)排骨,又香又有营养,好好吃喽!”莹莹兴奋地拍着小手叫嚷(rǎnɡ)起来。

土豆储藏(chǔ cánɡ)在地窖(dì jiào)里。这地窖在屋后的山坡上,不是特别深,门是一块块木板组合而成,上面写着:“1、2、3、4……”

地窖冬暖夏凉,是储藏土豆、红薯(hónɡ shǔ)的好地方。

莹莹提着竹篮,一蹦一跳地去了。打开门,弓着腰,钻了进去,取出小半篮子土豆。

“妈妈,这些土豆够我们晚上饱吃一顿的了。”莹莹准备将土豆清洗干净,然后一锅煮上。

“别急,让我先看一看。”妈妈放下手中的活儿走了过来。

妈妈将篮中的土豆全倒在地上,再一个一个检查,将几个发了芽的土豆搁(ɡē)在一旁,其余的放进盛着水的木盆里清洗。

“妈妈,这几个土豆长着个‘小角’,怪可爱的,怎么扔在一边呢?”莹莹有些不解。

“这些‘小角’是土豆发的芽,看上去是很漂亮可爱,可却不能吃呀。”妈妈笑道。

“为什么不能吃呢?”莹莹打破砂锅——问到底。

妈妈告诉莹莹,土豆长芽以后,皮肉变绿、发紫,还产生一种叫龙葵精的毒素,吃了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中毒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莹莹听后直吐舌头,赶忙将发芽的土豆,用簸箕(bò ji)盛着,端到屋后的菜地里挖了个大坑埋起来。

6.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初探 篇六

国学者, 我国固有之学术, 是中华民族恒久嬗传的精神支柱和源头活水。所谓经典, 是一切书籍的根本, 是那些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 记录着具有先在性、主导性、穿越时空, 永恒不变真理的不朽之作。若以学科分, 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若以思想分, 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若以《四库全书》分,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等等, 不一而止。这其中,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儿童自身条件所具备的先天优势

人类有两种基本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 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储存, 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 人的记忆力发展始自0岁, 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 3至6岁, 其进展更为迅猛, 6至13岁, 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而理解力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趋呈上升之势, 与之相应的, 记忆力在20岁之后, 或有下趋之势, 与理解力渐成消长。充分有效利用好这段黄金时期, 利用好儿童“德性净、记性强”得天独厚的本钱,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 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开发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三、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如何展开

(一) 反复诵读

“直面经典, 不求甚解, 熟读成诵, 受益终身”——国学教育可以这16字, 作为指导方针。“大道至简似平常”, 这是天地之间的真理, 孩子的智慧生命是至纯和鲜活的, 儿时的启蒙会深入到他的潜意识, 沉注到生命深处, 作为一生的储藏,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理解会自然加深, 将来任凭一生去开发致用。

(二) 大量诵读, 愉悦诵读

所谓大量, 一是指博涉, 四书五经, 唐诗宋词, 举凡经典, 量越大越好, 学养的基础支撑就越扎实。第二, 每一部经典, 反复大量诵读, 若能持续百遍以上, 则大约可终生难忘了, 这时候, 他的智慧般若便如自心里流出一般, 无丝毫滞碍。

愉悦诵读, 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是浅度的、游戏的那种快乐, 那种快乐是很容易得到的。而更深层次的愉悦, 则具有一种冲和的幸福感, 是一种根植于阅读所带来的深刻的教养。一个坚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孩子, 久而久之, 便可以“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 内心有一种充实的宁静。

(三) 趣味植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除根本经典如四书五经之外, 可适当增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内容, 可配合图画, 甚至音乐, 以便于幼儿理解, 内容要少而精。比如《三字经》, 三字一句, 朗朗上口, 便于幼儿记忆诵读, 内容丰富, 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懂得“孔融让梨”的道理。

(四) 师、长以身作则, 默契配合

国学经典若能学以致用, 单靠机械记忆的话, 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 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 习礼仪”。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 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 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四、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及影响

(一) 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据科学研究, 情商因素在成功人士中占80%-90%, 智商只占10%-20%。因此,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需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国学经典教育是一条最好的捷径。

(二) 孩子的记忆能力显著提升, 识字量迅速增加。通过对经典的指读, 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儿童时代本就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如法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从这个层面讲, 国学经典教育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随着记忆力的提高, 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 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 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记忆能力越来越强, 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

(三) 促进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国学经典的教育可以使孩子感受到个人存在与社会共处的归属感, 从而达到内在的和谐。

(四) 国学经典教育是培养造就优秀子女的法宝, 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五、国学经典教育的前瞻与展望

(一) 2013年岁末, 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时, 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见, 国学升温, 中华传统文化将正本清源, 发挥它的勃勃生机。

(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教师节从2014年改为9月28日孔子诞辰日, 重新让孔子成为中国教育之魂。

(四) 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其中包括:“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确保2014年秋季使用德育、语文新教材, 新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语文成绩所占的权重将大幅提高;加强德育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

文化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个共识,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财贵.读经二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2]邹晓梅.论儿童启蒙读经在教育中的作用[J].松辽学刊, 2002 (4) .

7.基于儿童的神话教学漫谈 篇七

[关键词]课堂教学 神话 儿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28

神话故事大多有着神奇的人物形象,离奇的故事情节,大胆夸张的想象,因此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了满足儿童的阅读需要,特意编排了许多神话内容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让神话故事在儿童心中大放光彩呢?

一、基于儿童,激活想象,再现神话情境

喜欢想象和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的世界里,世上的一切都充满着灵性,他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中尽情地想象。基于这一认识,在神话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神话情境,感受神话的神奇。如,在教学《沉香救母》这一课时,为了突出沉香救母所面临的艰难险阻,教师让学生想象沉香是怎样打败二郎神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二郎神为了阻止沉香营救母亲,故意在沉香行走的路上设置重重障碍,有炎热的火山,有冰冷的河水,有凶猛的野兽……但沉香还是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把母亲救了出来。”……在想象的空间里,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他们借助想象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再现神话情境,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神话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它充满神奇和幻想的色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尽情想象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神话的神奇,感受神话的特殊魅力。

二、基于儿童,含英咀华,领悟神话要义

对儿童来说,他们喜欢神话的真正缘由是因为神话能够满足他们内心的意愿,实现与世间万物的对话。在这种对话情境中,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不了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体验。如果教师仅仅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入手进行解读,就会使神话失去本身应有的色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立场出发,让学生含英咀华,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神话的真正要义。

在人类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的道路上,神话始终表达古代劳动人民惩恶扬善的真实意愿。因此,对这些神话的真正要义,教师要在基于儿童的立场,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所反映的真实。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就“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和“狠心的宙斯又派来一只凶恶的鹫鹰……啄食他的肝脏”等句子进行品读,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盗取火种所受的惩罚,体会他高尚的灵魂。与此同时,与宙斯的形象做比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主神利用手中职权对普罗米修斯的折磨与摧残。在这样的品读咀嚼中,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感受体会更加深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神话教学中,对神话所表达的主旨教师不应强行灌输给学生,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神话的人文思想。

三、基于儿童,拓展延伸,丰富神话内涵

神话给儿童提供了一片可以自由驰骋幻想的天空。任何民族的神话都和这个民族的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其民族民风和精神本质的重要体现。对小学生来说,教材中有限的神话故事不过是神话王国中的一隅。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地进行神话教学,那么不利于学生对神话故事的追根溯源,无法让神话故事隐含的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拓展。如,《牛郎织女》一文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每年农历七月七的夜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明白我国传统七夕节的由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同时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神话传说的完美融合。

在神话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立场出发,以教材为引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神话的乐趣,从而热爱神话,喜欢主动阅读神话。这样,就把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神话内涵,从而使神话教学显得更有韵味。

总之,神话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篇神话其实就是一次神奇的创造。因此,在神话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需要,遵循文体特点,让儿童感受神话的神奇,经历神话的体验之旅,在享受神话的过程中与古人心灵相约,传承民族的文化。

8.经典儿童故事片《锯子的来历》 篇八

在以前,锯子是不存在的,只有斧头砍树。鲁班在一次砍树时有了一个问题:“斧头这么不方便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砍树容易轻松一些呢?”鲁班冥思苦想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有一天,鲁班像往常一样去山上砍树,他在上山时有一株叶片锋利的小草划破了他的手。鲁班与别人不一样,他没有马上离开小草,而是观察了一下小草的叶片才离开。砍完树后鲁班边下山边想,这一株小小的草这么锋利,竟然可以划破我的手。鲁班又想我的手相当于这根小草面前的大树啊。转念一想:“如果有一个像这根小草一样锋利的东西砍树那该多好啊!”

第二天早,鲁班上山时发现了一只螳螂,它的镰刀就像昨天的小草一样,是那么锋利。鲁班突然有了灵感如果我们有一个能将树锯烂的工具那砍起树来不就是快多了吗?鲁班从此每天每晚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终于有一天鲁班成功了。因为这个工具是用来锯树的,所以叫“锯子”。

9.儿童经典故事乐园 篇九

这时候,不远处一只在大树下睡觉的小猴子听到了,顺着声音过来一瞧,原来是小麻雀落水了。

小麻雀也看见了小猴子,它大声呼救:“猴子大哥,快救救我!快救救我啊!”

小猴子却说:“我为什么要救你?”

小麻雀说:“只要你把我救上来,我就让你吃了我,与其淹死,不如被你吃了!”

小猴子一想,觉得很好,于是它把尾巴伸进池塘里,让小麻雀拽住上岸了。

10.红色·经典·儿童文学 篇十

这套书的三个关键词很醒目:“红色”“经典”“儿童文学”。

红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含义和指向是明确的。红色是热血的颜色,是国旗的颜色。红色象征着热情和活力,象征着奉献和革命。红色当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关。红色者,作品的内容、主题、价值取向积极向上也。而中共党史出版社,本身就是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名成立的出版社。它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举世皆知。正如党史学者李忠杰所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党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资源。”党的历史是红色文化另一种形式的展示。红色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大概是党史社推出这套丛书的初衷吧。

“红色”续接“经典”,表明丛书策划者们除了注重作品的内容、主题、价值取向,而更在意所选的这些红色作品是否都经历过历史的检视和时间的考验,更在意所选的这些红色作品在艺术品质是否上乘,是否经得起读者的咀嚼、品评和回味。何谓“经典”?老实说,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未必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我想,但凡称得上经典作品的,它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一些要素。比如,典范性、普适性、独创性和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典范性——作品艺术提炼的高度概括。其文学诉求提升了人类认识的高度,揭示了人生的真谛,预示着某种趋势的终极走向。普适性——能够穿越时空,触及、思考和呈现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在拥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又具有超越而开放的人类文化品格。独创性——文学作品最宝贵的是个体的独创性。没有千千万万个个体作家的独特创造,就不可能有整体文学的发展。人类情感的共通性——无论种族、地域、文化有多少差异,人类基本的欲望、渴求、认知、感受是共通的。真正的好作品、经典作品,必定内置了人类心灵共鸣的密码,必定含纳、承载了人类情感的张力。当然,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对经典作品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呈现过程。有些曾经被称为是经典的,现在已不再是经典;而有些在当时并未被视为经典的,又被后人誉为经典。这是常有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也是相对的。

把“红色”“经典”与“儿童文学”放在一起,显而易见,希冀的是以儿童文学的方式,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熏陶。在我国,红色儿童文学主要是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初期这几个特定历史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的文学书写。红色儿童文学创作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其时,创作者之多,创作面之广,风格之多样,影响之大,读者之众,实不多见。涌现出了众多优秀小说家,比如华山、徐光耀、王愿坚、管桦、刘知侠、李心田、颜一烟、萧平、邱勋等。红色儿童文学创作的另一个小高峰出现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代表性小说家有颜一烟、张品成等。

考虑到精品需要相应的时间筛选,本丛书除张品成的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其余作品均创作于距今四五十年以前。但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这些作品皆称得上是红色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可谓部部有影响、篇篇有特色。许多作品在当时不仅家喻户晓,而且作品的名字本身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比如,中长篇小说中的《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闪闪的红星》《微山湖上》等,短篇小说中的《七根火柴》《党费》《三月雪》《海滨的孩子》《永远的哨兵》等。可以说,许多读者是看着这些作品成长起来的。这些红色儿童文学作品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质地影响、左右着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信这些经历了时间检验的红色儿童文学,能够赢得今天青少年们的喜爱。

11.儿童故事中语篇模式的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儿童故事,语篇模式,认知过程

一、引言

作为词汇、句子、段落层级关系的有机组合, 语篇将文字以丰富多姿的文学形象展现出来, 而这些丰富的想象则是由句子、段落组成有血有肉的具体语篇。语篇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语义单位关系的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微观结构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而宏观结构则是语篇研究的热点所在。语义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语篇模式, 不同的语篇模式代表不同的语义, 然而语义内容丰富多姿, 有限的语篇模式并不足以将丰富的语义内容表达充分。本文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研究, 旨在找出语篇之间的共性与区别。

二、三种语篇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语篇模式则是以下四种, 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模式、“概括总结、具体阐述”模式、“正方对比、反方比较”模式、。本文将对以上三种模式通过具体的幼儿故事进行语篇分析。

(一)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模式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模式的结构属于宏观结构。宏观结构也叫做“情景评价”模式, 即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首先“情景”是必要条件, 有了情景事件才有发生的可能, 当在事件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后, 进行“结果、评价”, 当进行“结果、评价”之后, 会出现两种结果。倘若出现的是“肯定”性的“结果”, 意味着本结构模式结束。倘若出现的是“否定”性的“结果”, 意味着本结构模式继续进行, 展开“新一轮”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继续进行的形式有三种:1、反复循环式, 即每一次问题结束时都会有新的下一轮的问题继续出现。2、多法尝试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 当用一种方法解决不了的时候, 选择更多的方法去尝试解决。3、保留渐进式, 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保留性解决。

(二) “概括总结、具体阐述”模式

“概括总结、具体阐述”模式, 也就是“总分总”模式。其中, “概括总结”是必要条件, “具体阐述”是充要条件。“概括总结、具体阐述”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概括-举例”, 也就是首先将语篇内容的主旨写出来, 再用具体的语篇内容来支撑和论证主旨。第二种是“整体-具体”, 也就是先将语篇的要点概述, 再进行分段分点的具体阐述。

(三) 匹配模式

所谓匹配关系, 指的是具体语篇内容中各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包括两种类型, 第一种相似性匹配。指的是整个语篇中有两部分或两部分以上的内容一致或者几乎相似。第二种互补性匹配。指的是语篇各部分内容之间有差异有互补最后达成一致。包括语法和语义之间的互补协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一个语篇不仅仅只有一种匹配关系, 往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具体将在下文内容中详述。

三、语篇模式在幼儿故事语篇中的具体应用

(一) 《三只小猪》语篇模式分析

本文将以典型的幼儿文学故事《三只小猪》为例, 就其进行详尽的语篇模式分析, 对其宏观模式、匹配关系等内容进行详尽而充分的研究说明。《三只小猪》主要采用的是“概括总结、具体阐述”模式, 兼用“整体/细节”匹配模式。“概括总结”语篇主旨为“三只小猪盖房子”, 具体阐述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只小猪盖房子, 怕麻烦, 用麦秆稻草盖的房子, 遇到大灰狼来了, 被大灰狼一口气吹倒了, ”, 第二部分为“小猪逃到了第二只小猪家里。第二只小猪用树木盖的房子, 被大灰狼三口气吹倒了, ”第三部分为“两只小猪逃到了第三只小猪的家里, 第三只小猪用水泥石头盖的房子, 大灰狼使劲地吹气, 撞门, 都没有把房子打开, 最后想要从烟囱里爬进去, 却被机智的小猪们设计杀死了。”语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之间用的是“一致性匹配模式”, 第三部分和第一、第二部分之间用的是“对比匹配”模式。

(二) 《金发姑娘和三只小熊》语篇模式分析

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儿童故事的语篇模式分析。对《金发姑娘和三只小熊》进行语篇模式分析。其语篇模式为“问题/解决“模式, 综合运用匹配模式。《金发姑娘和三只小熊》的语篇模式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模式, 最终以“肯定评价”作为语篇内容的结束。在最终结束之前是两个“否定回应”形成的一致性匹配。最终的“肯定评价”与之前的“否定回应”形成了“对比匹配”。否定回应部分为“喝粥的碗太大了”、“中等尺寸的碗刚刚合适”, 与之对应的一致性匹配内容为“粥太烫”、“粥里面有硬块”。最终的肯定回应内容为“用小碗喝粥”, 肯定评价内容为“小碗刚刚好”, 这两部分形成了一致性匹配。

四、结束语

通常意义来讲, 儿童故事通常都不采用单一的语篇模式, 而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篇模式, 配合相应的匹配模式交叉综合使用, 不同的语篇模式对应相应的匹配模式。语篇模式的使用遵循以下规律:“概括总结、具体阐述”模式的使用采用“一致性匹配”、“对比匹配”进行交叉使用;“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模式与“肯定评价”“否定结果”匹配模式交叠交叉使用, “肯定评价”、“否定回答”又形成了对比匹配模式。从儿童接受故事的角度来看, 多种语篇模式的交叉综合使用, 更能够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开发想象和推理能力。有益于儿童文学素养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2.经典儿童故事 篇十二

鲤鱼跳龙门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和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十二生肖的故事

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有属小白兔的,有属大老虎的...有属猫的吗?没有,怎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

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

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13.经典英语儿童故事 篇十三

The fox walked to the foot of the tree and said, “Hello, Miss Crow. 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Ready?” thought the crow while she looked down at the fox.

The fox said, “Your feathers are so colorful and your eyes are so bright. But birds are not only beautiful to look at. They are also beautiful to listen to.”

“Miss Crow , your voic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other birds,” the fox said. “Please sing for me, and I will call you the Queen of birds.”

The crow smiled and lifted her head. She began to sing, but when she opened her beak, the cheese dropped to the ground.

14.经典的儿童神话故事 篇十四

一、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一) 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首先, 这是由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所决定的。少儿身心都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 性格、行为习惯等尚未完全定型, 可塑空间大, 且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 适合吸收优质的精神食粮。而经典读物凝结了人类文明数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最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最值得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阅读经典不仅能帮助少儿形成广阔的世界视野、汲取丰富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名人的事迹与思想也将感召他们, 对道德品格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另外, 经典大多富文学性、逻辑性, 有助于少儿积累语言, 培养表达及思考能力。

其次, 这是由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所决定的。与服务重心为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其它公共图书馆不同, 少儿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儿童阅读场所, 更承担着对少儿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少儿图书馆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展经典阅读指导, 激发少儿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从经典读物的阅读中汲取先人智慧、培养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次, 这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经典读物是先人读过、祖辈读过、父辈读过、儿辈仍然可读的特殊读物。少儿阅读经典读物, 就与家中长辈有了类同的阅读经验。而家庭齐读经典、共同讨论, 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减少“代沟”、增进感情。如果形成家庭阅读经典的氛围, 就进一步促进书香社会的营造。与此同时, 在一代代人阅读经典的过程中, 人类文明的精华也得以绵延传承。

(二) 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 少儿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的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尚处于发展阶段, 普遍比成年人缺乏辨别、鉴赏能力, 在选择读物上更易被从俗的社会阅读风气所影响;也较少有阅读计划 ([1]、[3]) 。因此少儿的阅读需要成人给予适当指引。同时, 经典读物作为流传久远的一种读物, 受到流行、影视、图像等读物的冲击, 因此需要由少儿图书馆加以推介、倡导, 把经典读物带到少儿身边。另外, 经典读物的富含知识及文化信息, 少儿在阅读经典过程中也需要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 以便读懂经典。

二、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 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经典读物和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 不比流行读物浅白易懂和具娱乐性, 因此要使少儿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首先要从兴趣诱发起步, 先把经典读物有趣、易读的一面展现给少儿, 再从泛读到精读、再到欣赏、品味、思考, 一步一步地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另外, 少儿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在阅读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 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儿, 还应视情况采取不同阅读指导方法。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 也存在个体差异, 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观察, 不能一概而论。

(二) 建设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

在具体操作上, 首先要建设合理的文献资源 ([1]) , 开辟专门的经典读物阅览区域。大体上尽量选入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文质兼美、内容有益、符合主流价值观、少争议等标准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 (包括传统国学作品) 。对如《金瓶梅》、《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之类普遍认为不适合少儿直接阅读原著的经典作品, 不选入或只选入针对少儿的改编本、简译本。同时, 要兼顾各学科类别的覆盖面, 除了文学经典名著 (包括儿童文学经典) , 还应收入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 (科普类) 的经典读物, 但理论性强、艰深晦涩的各学科学术研究专著则不宜选入。此外也可适当选入一些现当代大奖作品。由于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除了少儿, 还包括家长、儿童工作者等, 因此还应选入适合教师、家长阅读的与儿童有关的经典作品 (如教育名著《夏山学校》等) 。

为使经典读物更具吸引力、更易读懂, 并兼顾低龄儿童的认知能力, 还应注意文献资源的版本多样性, 应配备经典名著的改编本、简译本、注音版、插图本、改编影视及动漫作品等各种衍生版本, 以及作者传记、名著导读书籍、地图、辞典等辅助读物。

(三) 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

除建设文献资源外, 为更进一步开展阅读指导, 还应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如主题书展、经典阅读讲座、原著改编影视作品展演、读书沙龙、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和评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加少儿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图书馆员可与少儿读者直接互动、交流沟通, 实现直接有效的阅读指导。

(四) 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少儿图书馆进行经典阅读指导的工作人员, 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 了解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掌握与少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4]) 。其次, 作为承担少儿经典阅读指导工作的人员, 还应当具备较好的人文知识, 熟悉各种经典读物并能引导少儿正确理解经典读物。

综上所述, 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是少儿的成长需求、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只能以及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而少儿图书馆要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应当采取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建设丰富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熊萍.浅谈少年儿童图书馆如何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2009 (1) .

[2]熊钟琪.少年儿童图书馆 (室) 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

[3]邹育华.试论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及阅读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J].2005 (Z1) .

15.越战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 篇十五

1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年9月2日,在河内的巴亭广场,越南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胡志明宣读了《独立宣言》,文告表明,在越共领导下,脱离殖民统治,建立共和政体。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市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法国则拱持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在南方的西贡市立国。1955年,吴庭艳在首都西贡市(1975年4月30日,北越统一全国后,将其改名为“胡志明市”)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称“南越”。

1968年1月31日,越南农历新年初一。

尽管处于南北内战之中,但根据过去几年的惯例,双方都会遵守春节临时停火协议,好好过个节。

凌晨,西贡大街上突然“轰隆”作响,不少民众误以为有人放鞭炮庆新年,随着响声越来越剧烈,听出街上混杂着AK-47点射的声音,这才明白战争爆发了。战争不仅爆发,而且是越战期间最大的地面军事行动——越共著名的“春节攻势”。兵力超过55万北越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对南越几乎所有的六座城市(包括了驻越美国大使馆)发动突袭,西贡的总统府、机场、国家电台、美国大使馆、军营成为重点攻击目标,战况激烈。

这场战役,致使2500多名美军和近5000南越军人阵亡,越共士兵伤亡估计在4万左右,平民伤亡不计其数。春节攻势成为越战的转折点,其惨状通过媒体传回美国,震撼了民众。当年3月,时任总统约翰逊即表示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并放弃总统竞选,越战成为当年总统大选的热门议题。

2月1日,西贡街头的巷战中,西贡市警察局局长阮隆正在市内第五郡堤岸的唐人街区率部防卫一所医院,他的部下带来一名越共上尉阮文林(音译),经过简短问话后,阮隆拔枪朝着对方头部射出一发子弹,身旁的美联社记者埃迪·亚当斯迅速抓拍这一场景,全国广播公司(NBC)记者恰好也录下了这段视频。

亚当斯发回国内的标题是:《阮隆将军对越共上尉执行死刑》。第二天,美国各报均把此照片登在头版醒目位置,全国广播公司在晚间播放了视频,脑袋开花,鲜血四溅的场景刺激了美国公众。未经判决便在街斗执行死刑在美国人看来,是漠视生命的残忍行为,何况对方穿着平民服装,美国各界为此事之争议持续数年。这则新闻很快促使学生反战示威升温,逐渐遍及美国各大城市,尤其欧洲左翼人士更把照片奉为反战经典标志。一年之内,支持这场战争的美国公众从41%下滑到37%。

2

因为这张名为《枪毙“越共”》的照片,阮隆的形象“走红”全球,声名狼藉。1975年4月30日,西贡被越共攻占后,他移民美国弗吉尼亚,开了一间披萨饼店,1991年,因身份被曝光,倍受骚扰不得不退休。

亚当斯认为自己的一张照片毁掉了阮隆的生活,一辈子都在忏悔,多次向他道歉。“这个将军杀死了越共,但是我用摄影机杀死了他。照片在战争中是强大的武器,人们相信了照片,但是它撒谎了,哪怕它没被修改过,因为那仅仅是部分事实。”亚当斯说。阮隆患病期间,亚当斯数次致电慰问,希望能为对方做点什么,而阮隆则很宽厚地对他说,应忘掉过去,“当时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责”。

1998年7月,阮隆遗下妻子和5个孩子,因癌症病逝。亚当斯送去鲜花并夹着一张纸条:“我对不起你,我的眼中含着泪水。”

当年,很多美国记者认为照片可调动人们的反战情绪,有意无意抹去其所揭示的全部事实,后来美国新闻界多次以亚当斯照片为例探讨职业操守问题。那位被阮隆粗暴处决的阮文林,在被警察抓获之前,刚刚处决了34个“反革命”,大多数为警察家属,其中一位遇害者阮遵中尉是阮隆的部下和好友,因拒绝与阮文林合作,全家六口被杀。阮文林被抓捕后,对这一切事实供认不讳并引以为傲。阮隆是位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并深受部属民众爱戴的人物,每逢战斗必身先士卒。他在枪杀阮文林后,简短告知过亚当斯原因,这些情况后来皆被亚当斯证实。

美国外交与军事学者詹姆斯·罗宾斯,在其著作《这一次我们赢了:回顾春季攻势》中还考证了阮隆更多事迹。在自己职权范围内,阮隆坚持着民族尊严,不准美军事当局干涉南越司法,抵制过几次美方的逮捕要求,强调在越的美国记者、军人皆要受南越法律管束,并对美国高层与北越的“秘密交易”深恶痛绝。阮隆因此与美方发生龃龉,一度递交辞职申请,鉴于其威望与能力,南越政府拒绝了他的辞职报告。

2009年,亚当斯这幅作品的底片在一次拍卖会上卖出4万余美元的价钱。亚当斯从不希望人们把这张照片视为他的杰出作品。“我情愿人们更多去了解我的另一组作品”,他抓拍到48个越南难民架着小舟逃到泰国,但被泰国军方驱离到公海的场景,“因为我的这组作品及相关报道,说服了美国总统批准收容20万乘小船出逃的越南难民”。

3

对于黄功吾这个名字,许多人会感觉到陌生,但是提起那幅与越战相关的经典作品《战火中的女孩》(亦称为《火从天降》),恐怕无人不知。一个女孩赤裸着身子沿着越南一号公路惊慌地奔逃,身旁还有几个惶恐万状的孩子和疑似美国兵的人物,时为美联社资深战地摄影记者的黄功吾正好抓拍到的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瞬间,而正是这幅照片,长期铭刻在全球受众的脑海中。

在中国大陆,对此照片最常见的表述是: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在越战后期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对平民和村庄实施狂轰滥炸。

照片上的这位女孩名叫潘金淑,生在越南南方的展鹏村。当时的实情是,1972年6月8日,在距离西贡40公里的全邦一号公路线,北越和南越军队已经在此对峙了3天。南越军队试图冲破障碍打通这条道路。南越陆军还召唤空军支援,随即两架A-37战斗机出现在空中,其中一架飞机投下了4枚常规炸弹和4枚凝固汽油弹,炸弹并未击中北越的占领地和路障,反而在南越难民聚集的高台教寺庙边上炸开,令原本躲在寺庙里的潘金淑与村民们奔跑着逃离那里。

nlc202309020653

“好烫,好烫。”多年后,潘金淑还记得当时嘴里不停地大喊。

其后的情景是鲜见于报端的。潘金淑的这一小段奔逃,却与两位记者结缘。

当她哭着向英国独立电视台(IIV)记者克里斯多夫·韦恩及黄功吾跑来时,克里斯多夫·韦恩让小金淑停下来,并往她身上泼水。随后,黄功吾迅速拦下美军的吉普车,将她送到了附近的一家医疗站。在那里,他被告知这个孩子已经没得救了。他马上出示了自己的美国记者的徽章,并要求医生尽力为这个女孩治疗,直到医生答应他为小金淑治疗之后,他才匆匆赶回冲洗照片。

几天后,克里斯多夫·韦恩在医院找到了潘金淑。他竭力将其转运到了西贡地区唯——家可以治疗她这么严重烧伤的医院。经过14个月漫长而痛苦的治疗,前后17个大大小小的手术,潘金淑的身体才慢慢康复。但是她身上超过一半的皮肤三度烧伤。尤其是背部、颈部和手臂,疤痕和痛苦将伴随她一生。

在这期间,黄功吾经常前往探视,直到西贡市被越共彻底攻占。而潘金淑与克里斯多夫的再次会面则是在数十年后。

照片拍摄之后,美联社曾一度拒绝刊发,因为当时的主流媒体对裸体照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经验丰富的图片编辑霍斯特法斯看了这张照片后,认为可以为这幅照片打破陈规,他争辩说此照片的历史重要性足以抵销因“正面裸体”带来的发表禁忌。最终,他赢了。

很快,这幅震撼人心、定格于历史的黑白照片就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1973年,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后来,《战火中的女孩》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尼克松当时的幕僚长霍得曼透露,当时,尼克松曾怀疑该照片的真实性。而照片上的小女孩潘金淑得以从灾难中幸存,成为证明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和越战惨绝人寰的历史证人。

这幅照片以令人震惊的纪实效果唤起了全世界人民对战争的反感,反战声此起彼伏。最后,联合国规定,不允许在战争中使用凝固汽油弹。而美国政府在1973年1月27日,与北越政府在巴黎签署停战协议,也与这种强烈的、多方面的反对有关。而在30多年后,这张照片则成为越战记忆的一部分。

4

潘金淑小姑娘的这段际遇,既是祸又是福,既是福又是烦恼。长大后,潘金淑被越南政府当作美帝国主义罪恶的活标本,在被送进医学院学习期间,她经常被政府要求回到村里拍电影,接受采访,潘金淑显然对这种生活不满,希望摆脱“宣传工具”的角色。

1986年,越南政府同意让她去古巴哈瓦那大学完成学业,但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在那里,潘金淑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一个来自越南的小伙子裴辉全。

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决定彻底离开越南。1992年,潘金淑在哈瓦那结婚。他们在莫斯科度过了蜜月。在返回古巴的途中,这对新婚夫妇趁飞机在加拿大加油的机会,逃离飞机申请政治避难,她最终自由了。

据丹妮斯·约翰逊为潘金淑写的传记所言,夫妇俩本来移居加拿大的多伦多默默无闻生活,谁也不知道她是当年轰动世界照片中的人物。

1995年3月,英国《星期日邮报》披露了这则消息,又把新闻转让给多伦多的《多伦多太阳报》,她的图片被登在了该报的头版。此后,潘金淑广泛参与国际公益活动,拜会了当年救治过自己的医生、记者,重叙前情。1996年,美国退伍军人节,她在越战纪念碑前面发表演说:“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缔造未来的和平而努力。”

这次演讲还引发了一段趣事,—位叫约翰·普拉默的美国越战老兵声称,他是当年下令轰炸展鹏村的人,要向潘金淑致歉。随后,他们被安排了一次简短的会晤,潘金淑表示宽恕对方。加拿大电影摄制人把这次会面制作成纪录片,轰动一时。

早有人向克里斯多夫提及,想安排他与潘金淑会面,但他认为潘金淑被某些商业组织过多消费,他不愿趟混水。直到2010年5月,在旁人一再说服下,他才在时隔38年后与这位当年救助过的小姑娘首次会面。

1997年11月,潘金淑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亲善大使”,专门为世界上被虐待、被强暴和挨饿的孩子奔走。12月,她在芝加哥发起成立了一个“潘氏基金会”,旨在为在战争和恐怖活动中遭受伤害的儿童提供医疗援助的经费。在成立大会上,潘金淑说:“我原本可以在时间的长河中无所作为,永远只是‘照片里的女孩’,永远只是受害者。然而,我不再逃跑,不再是受害者。让心灵复活,让爱和宽恕成为战胜仇恨和死亡的良药。”

人生常有不可思议之事,虽曾受过战争创伤,却因成为一张经典照片中的主角,命运全然改变。潘金淑先是得到越南执政党和政府的“关怀”,获得了良好的教育,然后又在西方成为公益名人。

要注意,照片中还有些配角,有一对牵着手在潘金淑左边奔跑的姐弟俩,他们是潘金淑的表姐弟。西方媒体居然把这对姐弟也找到了,他们没有因照片而改变命运,甚至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庄,如今在老家摆小摊为生。

“潘金淑曾经回来过,穿着好漂亮的衣服,差点认不出来,我们为她高兴,但我们也想知道,她的命运被那张照片改变了,为什么我们却被遗忘?”

16.6岁儿童故事经典 篇十六

小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好吧!什么题你说吧!”

睡前故事-小猴子的难题

小猴子说:“有一艘小船,你现在把它给推到我家去,你就赢了。”

小猴子的心里暗暗得意:“哼!这只船就连大熊都推不动,我看你怎么办!”

小兔子见了,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它说:“看我的!”

它给穿上装了几只大轮子,然后轻而易举的就把它给推到小猴子家去了。

17.七个经典创富故事 篇十七

“必需”并不是发明的唯一母亲。事实上, 许多普通人已经展现出超级的创造才能, 他们着手解决那些你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使自己成了百万富翁。点子, 加上胆子, 就等于财富。

仙人掌杰克的万能“药片”

6 年前杰克·巴伦奇正与妻子艾米在

爱荷华家中, 忽然电视画面上出现了阿尔加矿泉水广告:当微量元素溶入水中发出“卟卟”的声音时, 一个灵感也在他脑中冒泡了:我们为什么不制造一种能投入水中的固体清洁剂呢?

靠着一位化学家的帮助, 杰克 (现年55岁) 开始研制仙人掌杰克的“一休”全效清洁剂———一种状似子弹的药丸, 它能将一夸特水变成一种清洗液, 清洗从地板到镜子、甚至宠物的污迹等各类东西。他接着又研制了一种汽车擦洗和上蜡药丸, 以及一种形似药片、可以替代去垢剂、漂白剂和织物柔软剂的洗衣“维他命”。去年, 他的产品销售毛利超过200万美元。

“最好的赚钱方式是找出一个问题并解决它, ”巴伦奇说。但他警告说这些灵感“像易滑脱的鱼”, 需要迅速钩紧。

冰箱里摸出一枚健身器

马克·大卫花了几个月时间来寻找改善肌肉弹性的秘密, 最后在他兄弟的冰箱里找到了。现年44岁、有“诀窍”癖的阿拉巴马人大卫, 1999年时在一个棒球队里当左边卫, 他想方设法要提高自己的灵敏度, 起初, 这位前海军官员满足于紧捏一只旧网球来强化自己的握力。某天, 大卫忽然打开冰箱拿出一只鸡蛋, 突然想到这或许能更好地适合他手的轮廓, 于是发明了一种代替旧网球的橡皮蛋。

受此鼓舞, 已在一年前辞去原子核工厂检验员职务的大卫开始着手组建一个名叫“旦恩达”的公司, 来销售这种锻炼肌肉 (并消除紧张) 的橡皮蛋。接着他去拜访一位专利律师, 但对方声称他的卵形物品“太普通”以致不足以申请专利, 甚至他的妻子也劝他放弃这项事业。

但大卫认定这蛋是金蛋。在几个月里他说服朋友和亲戚们筹起了1.8万美元, 并找到一个更鼓励人的律师。如今, 已离婚、带着两个孩子的大卫已把芝加哥棒球队和克林顿总统都拉入他的顾客之列。虽然人们仍然笑话他, 但为此他却已赚回400万美元。

猫咪草窝变宝库

指着他那优雅的、有一世纪历史的多伦多维多利亚住宅, 前工具和染料制造者、37岁的波得·加姆皮斯伯格轻巧地解答了关于他从他那“快速污物筛滤箱”中赚取了多少钞票的问题, 那就是他用猫垃圾处理器换来了一幢别墅楼。

加姆皮斯伯格发明了一种使猫主人能够不必掏挖就把猫遗下的东西从它们的稻草窝中筛出来的器具———连锁盘, 短短两年的时间, 便在美国卖出将近200万套, 每套19.95美元。这个“连锁盘”不仅使他致富, 而且还为他赢得了1996年的加拿大发明者奖项。

1994年, 德国发明家加姆皮斯伯格边清扫宠猫布拉基的窝边想, “一定会有种更好的办法, ”此时他忽然记起16岁时打的一份零工:用一只沙盒过滤器给小虾囊上面包粉。立即, 他就做出了一款铅制的猫窝过滤器模型, 去申请了一项专利, 并来到一位朋友的美发沙龙向那些富庶的潜在投资者们推销他的发明。果然, 加拿大谈话节目主持人迪妮·佩蒂自告奋勇筹了10万美元, 而加姆皮斯伯格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干净夫人”创大业

还是一个16岁的宠物爱好者时, 乔伊·芒加诺就来了灵感:用一只发荧光的跳蚤项圈来避免猫和狗在夜间走失。许多年之后, 一家大宠物用品公司才推出类似产品。现年42岁、作为好几项获益专利持有者的芒加诺从此上了一课:“我告诉自己, 下次有好主意, 一定要带它到市场上去。”

果然, 灵感又袭来了。这次, 当已是纽约长岛一位3个孩子的母亲芒加诺在家擦地板时, 她猛地发现很多都得依赖海绵和纸巾, 因为拖把总是用不久, 每隔几个月就要扔掉一批, 于是想要发明一种更坚实耐用且能自我拧绞的塑料拖把。

2002年, 芒加诺设法在QVC———一个电视销售网络———售出了几千把她的这种“神奇拖把”。销售趋于平稳, QVC计划退还剩余的拖把, 但芒加诺请求他们再替她宣传一下, QVC同意了。结果芒加诺靠一个广告“真正发自我心”在20分钟内卖了1.8万个拖把, 求购电话几乎像发疯一样。

如今已离婚的芒加诺, 通过销售已积聚起8000万美元财富, 更是拥有半打其他的畅销发明, 包括一种为旅行设计的折叠珠宝盒。

8岁小妞富全家

6 年前, 卡车销售商乔恩·弗莱克的8

岁女儿艾贝看见父亲用纸小心翼翼地揩去

蒉重庆祖远

新煎出来的猪肉上的油脂时, 脑子一动, “爸爸, 如果这猪肉是站着煎烤的话, 你会省掉很多麻烦, ”她说, “油就会自己滴掉。”艾贝信手画出了她脑中让猪油自动滴落的新生玩艺儿的草图, 说, “瞧, 那就是!”

从此, 住在明尼苏达州白熊湖畔的弗莱克一家, 开始迅速致富。首先, 具有独到的商业眼光的艾贝的祖父, 81岁的乔治, 看到宝贝孙女的发明肯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于是抵押掉一个农场以募集启动资金;接着, 乔恩又说服了持怀疑态度的零售商, 包括华尔仓储中心, 来卖他的产品。如今, 依靠六岁女儿的发明:“猪油自动滴油器”, 已让乔恩一家每年的专卖收入超过100万美元。

“快乐手指”在工作

对达拉斯发型师丹妮·斯哈奇而言, 2000年看上去可不怎么好。出于对现金的需求, 斯哈奇开始到美容院教课:怎样用自己的手指当卷发筒做头发。但, 那些易滑脱的固定夹看来很难控制。那时她就想, 如果她有类似泡沫塑料的手指能把课教该多好。

后来她到织品店里去买钮扣, 无意中发现一卷用于给小汽车顶装衬里的泡沫塑料似的材料。她拿了些, 缝了一片金属线在两层之间, 于是创造了发迪尼———一种简单的卷发设备。到2004年, 她每年赢利100万美元。

“可喜球”的启示

现年48岁的司各特·斯蒂尔林杰把发明称作一种科学。

步骤一:辨识出一种需要。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 他发现他的孩子们学习抓握有困难, 于是他买回一盒橡皮筋制成了一个便于抓握的球状的团儿。

步骤二:销售你的产品。在用色彩更明艳的橡胶线改进了, 设计之后, 斯蒂尔林杰和他的妻弟、41岁的马克·布顿拿着他们的“橡皮实心面条球”找到一家店主, 说, “你们会成为百万富翁的。”于是曾在斯坦福大学学过产品设计的斯蒂尔林杰发明了一种机器, 在他加州的家附近一座车库里生产这种小球。

步骤三:命名你的产品。“通过调查和理性思考的过程, ”他解释说, “我们决定叫它‘可喜球’。”

步骤四:致富。在卖掉5000万只可喜球之后, 斯蒂尔林杰和布顿在2004年将公司出售。如今, 与妻子丹妮一起, 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旅行、打高尔夫球, 还有致力于新发明上。

上一篇:《爱祖国,爱家乡》主题演讲稿下一篇:投资银行并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