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审视

2024-12-14

多维度审视(共12篇)

1.多维度审视 篇一

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多维审视

在社会变革中,面对错综复杂的现象、层出不穷的问题,人们需要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问题的前因后果、现象的根源本质,电视新闻类节目正是契合人们这一需求而产生的。其报道特点在于:第一,调查目标明确,致力于揭示对公众有重要意义的事实的真相;第二,调查行动由媒体与记者独立完成;第三,调查难度在于对方着力掩盖真相。在调查类节目中,调查性报道更强调事实真相的揭秘性、真相调查的原创性。《新闻调查》是我国最早明确提出以调查性报道为目的,迄今最成熟的调查性报道节目,本文也以此节目为主要例子阐述作者对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多维审视。

一、调查性报道的功能

调查性报道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一个调查性报道引起一个行业的震动,影响到政府的行为,政策法规的出台,甚至对国家历史产生影响的例子并不少见。“水门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美国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总统辞职,四十多位在任政府官员受到控告,多名政府官员承认有罪或被判有罪;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对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的报道,给一家企业到来了几近灭顶之灾,却在全国范围内激醒了企业的诚信意识;2003年4月《南方都市报》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被誉为当年引发最大社会共鸣的报道之一,这一报道促使国务院废止收容遣送制度。

调查性报道是增强媒体公信力的有力保证。一个电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主要取决于在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新闻人物出现后,是否有记者的调查行为,记者能否依靠自己的采访调查获得更多的背景和细节、发现更多的事实和展示事实的角度。调查性报道往往是一个媒体的品牌形象。调查性报道是栏目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其采访调查的压力、获取事实的艰难,往往是对一个记者职业能力的最大挑战;同时,还要有成熟稳定的制度、方法,以保障报道的成功制作播出,保护记者的安全、利益不受侵害。这种高标准抬高了调查性报道的涉入门槛,也成为栏目的独特竞争资源。

二、调查性报道的题材选择

一则调查性报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前期的选题策划。调查性报道在选题上遵循的衡量标准有:重大性、公共性、独家性和故事性。

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如灾难性报道,对社会有极大危害、反常并带有悬念的题材,对政府部门或者官员滥用公共权力的报道,对企业和政府管关系以及投资环境的报道等。例如《新闻调查》最近播出的《日本大地震》,让公众更多地认识了解灾难,《新闻调查·揭秘“东突”恐怖势力》使观众了解了“东突”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其进行的恐怖活动,《透视运城灌溉工程》揭开了虚假渗灌工程的真面目。公共性要求选题与公共利益相关、贴近公众生

活,如三农问题、城市生存状况问题、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等。《新闻调查·村官的价格》揭示了有人愿意花近两百万元去竞选村委会主任一职背后的推动因素。独家性强调通过记者独立调查揭示出事实的真相。《新闻调查·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中,记者在有人企图隐瞒实情的情况下,在现场独立采集证据,对证人行走路线进行验证,对跳楼现场进行独立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

三、电视新闻调查节目中的记者

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观众们都会十分关注,但无法直接进入对事件的调查。这时候记者就是有着强烈解开谜团欲望的观众们的得力代表,他们代表观众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甚至冒着各种危险进入事实本身,逐步揭开真相。记者们的调查进程或对事件的理性分析往往成为调查性报道的叙事主线。优秀的调查记者总会很好的把握住观众们的心,他们在有逻辑、有步骤地进行调查的同时,会不停地代表观众提问题,不停地寻找答案,使调查层层展现于观众面前。这让观众们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有一种亲自参与的特权式体验,被牢牢地吸引在电视机前。而调查记者又比观众们有着更强的质疑精神,他们运用对采访对象的质疑,既可以提高证据的准确性,又激发了采访对象的回答兴趣,让观众们获得更多的事实真相。

在《新闻调查·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中,记者对事件目击者的派出所民警的提问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你们三个人的位置是怎么排列的······他是先跳到窗台上然后再跳下去,还是直接就跃出去了······刘骏跳到窗台后手有没有抓住窗户······他跳下去的时候你距离刘骏有多远······”,在他步步深入的提问中,最后不同当事人说出了互相矛盾的说法,不用等媒体下结论,观众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在对一些既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调查采访中,记者对社会问题敏感的洞察力、对相关问题的广泛了解往往让人钦佩,也引导者观众们对问题的思考。他们在细心、耐心的调查中,社会问题的原因所在逐渐被发现;他们的善解人意、亲和力、对采访对象的理解和尊重得到了采访对象的信任,让他们说出了心里话,让观众们真正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处境。

在《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中,记者柴静与小学生的有效沟通让孩子们说出了心中想法,表达出他们一直以来对大人们的不信任。在《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又让同性恋者说出了心中对社会的强烈呼声,再加上对专家的采访,让我们对同性恋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同性恋者的处境给予更多的理解。

调查记者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无谓、智慧、坚毅、坚守自己职责的精神让调查性报道在受众心中树立起权威,发挥了它对社会应有的作用。

向辛勤工作的调查记者们致敬!

参考书目

【1】叶子,李艳.电视新闻.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7

2.多维度审视 篇二

生活创造音乐, 音乐改变生活。音乐是流动的雕塑, 雕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能给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平添几分飘逸和诗情, 因为音乐之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始终都是一剂必不可少的“心灵鸡汤”, 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 人们需要音乐来放松。一种音乐代表了作者的一种性格, 一段历史。不同的音乐, 反映了作者不同的观点和改变音乐是人类的灵魂, 是人们情感的寄托, 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我们有时候就是需要这种突破性的音乐来激发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情和感受。无论什么时候, 人们都离不开音乐。

聆听音乐需要左右脑一起工作, 能让我们的思维同时进入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状态, 既直接又有逻辑;将右脑的想象力和左脑的分析力结合起来, 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听舒缓的音乐, 可以释放压力, 摆脱焦虑和抑郁, 让我们变得更有耐心, 更好地与别人合作, 还能帮助我们平心静气地思考和安然的入睡。经常聆听古典音乐可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提高智商, 旋律优美的音乐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二、音乐改变生活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而听音乐能帮助我们发泄、表达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怒和悲伤, 并增强免疫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精神上的需求甚至超过物质上的需求, 音乐便是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 全球日趋走向世界一体化的模式, 东西方的音乐也随之得到交流, 多元化的音乐丰富了人们的听觉, 造就了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大部分的中学生喜欢音乐只是被音乐表面的旋律, 节奏所吸引和受到大众流行的趋势所影响, 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音乐, 感受音乐的灵魂。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也因此, 不应该只是局限于音乐的表面, 只有深入地去了解, 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真谛, 端正自己的音乐观, 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

音乐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它能够填补和慰籍每个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音乐就如一眼甘甜的泉水, 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需要浇灌的土地;音乐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陶冶我们个人情操的同时, 让我们体味音乐要向我们传达的真正意义, 传达关于对生活的更为深刻的理解。音乐是丰富多彩的, 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 有高昂的也有低沉的, 有激烈的也有缠绵的, 但最美的能给人以心灵尉安的首推是抒情舒缓的音乐。抒情音乐能让人在紧张的生活中得到身心上的调节。在休息, 心情好或不好的这三个时刻上, 不听音乐的人数并不多, 而且各种音乐类型的分布除抒情和轻音乐这一类之外, 情况还是相当均匀的, 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都能给听者所需的感觉。可以说处处都充满了音乐。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上班族和学生在职场上的压力, 也有助于解除心理上的障碍, 让听者保持一种乐观向上得精神, 除此之外, 音乐还丰富了人们听觉上的享受, 提高精神生活的需要。它能启迪智慧, 能让人产生遐想, 既能给人带来欢乐, 也能让人扼腕叹息, 为之忧伤。也许, 音乐就是一种魔法, 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情绪, 这应该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一双耳朵, 可以用来倾听天籁之音, 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欣赏音乐的格式。有人爱节奏激昂爆破般那种, 执意在某一刻冲击着某根神经, 认为那就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好曲;有人喜欢缠绵之乐, 如微风细雨中的江南水乡里绽开的梨花, 折服一种清雅温情馨香, 让人心有灵犀去感悟。”或许, 有时候我们可以把音乐当成生活的调节剂, 让我们更好地体味生活, 享受生活。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如果要感谢什么人, 而且只能感谢一次, 那么我想把这一次感谢奉献给那些为人类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倘若没有音乐, 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沉闷可怕。音乐, 一种特别的生活语言。我热爱生活, 热爱音乐。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 音乐的欣赏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 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 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 顽强的意志, 作曲人满怀的崇高, 神圣, 庄严全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 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 充满希望, 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 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 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

三、音乐改变社会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 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 认真的思索。当一首音乐响起时, 它总是夹杂着作者的感情, 用一个个可爱的音符组成的旋律来牵动着五线谱的潮起潮落, 有激动人心的, 柔情舒缓的, 悲伤感人的, 还有轻松快乐的, 甚至是百感交集的, 它让人陶醉于作者的感情中, 每一首歌都有它的故事, 并不是凭空捏造的。音乐是无国界的, 它能穿越每个人的心灵, 融化一切仇恨。国歌是激昂的, 悲愤的, 民族音乐是优美的, 乡村音乐是淳朴的, 爽快的, 而流行音乐却是轻松的。

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沉浸于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较开阔, 感情比较细腻, 情绪比较平稳, 更能体会别人的心情, 因此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同时, 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热爱生活。音乐是生活中的老师, 有时候能给我们的人生进程带来很大的帮助, 高兴的时候它会让我们手舞足蹈平添更多的欢乐, 失意的时它会抚慰受伤或悲哀的心, 使我们从困境中走出。音乐是爱情的使者, 给步入青春的人们带来斑烂的色彩, 是爱情的纽带给相恋的人儿做了月下的老人, 把一对对的情侣踏着喜乐的节奏弹着欢快的歌声送入了温暖的爱巢。使相爱的人如愿以赏, 把美好的生活进行最大最为壮观的渲染, 把对明天的憧憬乘着歌声的飞扬奔向未来。

音乐可以充当太多真善美的角色, 在生活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陶冶情操的良方, 是文明传播的阶梯。曾经听人说喜欢音乐爱好者都是性情中人, 我觉得这样说是有道理的, 因为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对音乐一往情深, 把内心世界溶于歌的活泼流淌之中, 把对自然的一切予以赞赏歌颂。音乐与生活不可分割, 和命运密切相连接, 它会把忧虑丢尽到远远的海洋, 它会把幸福深情的寄托给高山寄托给蓝天,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当音乐悄然走进我的生活, 一切似乎都变得那么美好。音乐, 它不仅是艺术, 它还是生活中我们对心灵的感悟。

如今, 走在大街上, 随时能见到插着耳机, 胸前挂着MP3的年轻人;在商场购物, 人们可以听到舒缓的钢琴曲、悠扬的长笛曲还有节奏明快的劲歌舞曲;在办公环境宽松的文化类企业, 上班族还可以边工作边小声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而配合休闲需要, 音乐的演出市场也很火爆, 许多人都养成了进现场听音乐会的习惯, 有人追捧古典音乐, 有人为流行乐痴狂, 各取所需。不仅如此, 许多孕妇还用音乐做胎教, 为新生命营造一个健康愉悦的声音环境。音乐赋予生活动感, 生活因音乐而美好。音乐, 让生活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林春曙.浅谈中国传统音乐教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2]熊晓辉.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音乐人类学论纲》自序[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0 (07) .

3.论马克思对民主的多维审视 篇三

【关 键 词】马克思民主思想 阶级性 历史性 现实性 辩证性

“民主”(Democrac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字, 由两个希腊词“demos”(人民)和“kratein”(统治)组成的,意即“人民的统治”。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它与专制相对称,专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其核心是主权在民。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共和国,兴起于资本主义时代,在当代,民主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评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关于民主政治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从多个维度对民主进行深度审视,揭示了民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民主的阶级维度审视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因此,从阶级维度对民主政治进行审视,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首要特征。

马克思反对超阶级的民主观,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本阶级利益;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民主,旨在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2]列宁十分赞成马克思的观点,明确指出:“极少数人享受民主,富人享受民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3]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狭隘的民主,因为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国家和议会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所谓民主只是用来欺骗民众的幌子。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民主,国家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每个人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可见,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基础上只能产生资产阶级民主;而在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基础上,必然产生社会主义民主[4]。

通过对民主的阶级性的透析,马克思扬弃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创立了人民民主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民主应当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价值取向,通过人民廣泛的政治参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民主是一种“人民当权”的国家制度。马克思强调指出:“民主制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5]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马克思指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6]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的政权”[7]。“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它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8]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真正的民主就是“人民当权。”[9]这一些论述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国家制度,无产阶级不排斥民主;相反,只有在无产阶级掌权后,民主才能最广泛、最彻底地实现。其次,民主是“人民的自我规定”。[10]是人民大众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才成为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工具,人民才有权参与和支配国家政治生活。马克思认为,国家权力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和拥戴才具有最终的合法性基础。在人民民主国家里,政治实践是与人民利益相一致的,政治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实践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

二、民主的历史维度审视

民主政治是历史的产物,它伴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而产生,随着阶级的消亡而走向消亡。从历史的维度对民主进行审视,是马克思揭示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并没有期望公社做出奇迹。他们不是需要一支人民法令去推行什么现成的乌托邦。他们知道,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止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11]众所周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民主的一次伟大尝试,但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鉴于当时的法国仍处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帝国主义的过渡阶段,巴黎公社对于无产阶级民主这种新型民主的认识不可能超出特定历史阶段,一下子就造就民主典范、创造民主奇迹。因为法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可能瞬息转变,无产阶级民主也尚处于摸索阶段。民主不能超出特定的历史阶段,民主的内涵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预言,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和阶级都将消失,而民主政治也将走向消亡。[12]由此表明,民主不能超越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基础,不能脱离具体的国情社情民情,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实践。说到底,民主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阶段,不存在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民主。

三、民主的现实维度审视

一切从现实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对民主政治进行现实维度的审视,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现实的人,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都必须依靠现实的力量。人不能生活在真空的世界中,人一生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两大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只有先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才能谈论别的事情。“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3]因此,民主与人民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民主的实现只能依赖于现实的手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从而为民主政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偏离这个现实课题来谈民主,就好比给濒临饿死的人一件华丽的衣服,没有任何意义。按照马克思的民主思想,民主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民主的辩证维度审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民主政治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既肯定了民主的历史进步性,又剖析了民主的历史局限性,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民主思想。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民主的历史进步性。在马克思看来,民主与专制相对立。用民主政治代替专制政治,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历史上,无论是奴隶主专制,还是封建专制,把国家命运交给某一个君主去主宰,重视“人治”,轻视“法治”,必然压抑多数人的智慧和才华,阻碍社会历史发展。诚然,在专制制度下,也可能出现个别天才的独裁者,实现天下大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独裁统治必然造成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国家动乱。因此,从古希腊雅典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向往民主,反对专制。马克思在大学毕业时,就已经是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即使后来他又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但仍然承认用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赞扬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斗争,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正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用民主政治代替封建专制,才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造成了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推动了社会进步。

其次,马克思又深刻剖析了民主政治的历史局限性。在马克思看来,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条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没有实际的民主内容。它对少数资本家而言,是民主的;但对对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却是不民主的。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也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所谓“三权分立”、“多党制”、“两党制”、“议会制”、“普选制”等民主政治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但它却忽视甚至抹煞了少数人的权利,造成了国家决策失误、行政效率低下、政治动荡不安。

马克思不仅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局限性,而且对社会主义也进行了辩证分析。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民主取代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它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但社会主义民主也不是万能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在逐步健全,但仍存在部分漏洞,给专制和独裁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可能,使得真正的民主在实践中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282,74,4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页

[3]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6页

[6][8][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4,19,39-40,60,28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4.如何审视自己 篇四

不幸的人总会抱怨自己什么都没有。当工作的时候,渴望自由自在;当无所事事的时候,又企盼充实和忙碌。自己认准了什么是最好的,但有时候事与愿违,于是就会为没有拥有的东西而苦恼。幸福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只是他明白,他拥有的是他最想要的。

二、有必要去补救吗

背着过去的沉重包袱有什么用呢?不要去追忆悔恨的事情,不要任由缺憾去占据心扉。试着去补救过错时,可能已经物是人非、时光不再。与其这样,不如反问自己,那些失去的真是不可或缺的吗?既然不是,那就把值得借鉴的经验保存起来,其余的就让它随时间一分一秒地成为过去,慢慢会淡忘。相信时间可以冲淡一切的。

三、我因为什么而自豪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贫困,也不是厄运,而是挫折之后对自己的彻底否定。处在任何环境里,都要坚定自己的能力,不要让怀疑吞噬了灵魂,让生命饮恨在荒废的时光。相信自己有值得别人钦佩的闪光点,也许自己还有一群粉丝。

四、我应对什么心存感激

当一个人不以感恩之心面对生活,而是以自我得失为中心画地为牢时,就会抱怨“为什么我对别人这么好,而„„”永远忘掉自己对别人的好,永远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你就会觉得其实已经很幸运了。还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

五、应该去拥抱谁

被爱是一种幸福,但有时也会是不可苛求的奢望。既然无法苛求到被爱,何不试着去爱别人?不一定是妻子、丈夫,不一定是孩子、父母,不一定是熟悉的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习惯爱的人生,生命长河裹挟太多的泥沙也会悄然流逝。

六、怎样才能找回活力

人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损耗就要加油。放下手边的工作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吧,让自己充满活力。例如,到健身房挥汗如雨,或者联系疏远已久的朋友,彼此说一些鼓励的话。留出时间和孩子玩耍,抑或去郊区踏青、撒野,也是有效的方式。有些办法其实更简单,工作期间换双袜子,也会让人浑身轻松。

七、换个角度会是怎样

一个人很容易成为别人的建议者,是因为彼此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既然事实已经不能够改变,那就变换方式去来看待它吧。而当

自己苦恼不堪又难以自拔时,不妨找别人沟通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苦恼的事情也许迎刃而解。

八、生活还要混乱下去吗

黑白颠倒的作息、无休止的应酬、过量的烟酒,这些无疑都是对身体最残忍的消耗,对情绪最恶劣的破坏。一团糟的生活怎么可能带来快乐?幸福感不光是指吃喝玩乐,追求到的财富不会天然转换成幸福。不如,从今天起,学着普通人把一切收拾得有条不紊,去跑步机上锻炼锻炼,整齐而有序地生活。健康的心态自然会带来幸福。

九、我的理想是什么

难道所有的理想都是为了挣钱?自己全部的梦想就是那张毫无意义的财富榜?金钱只是寻求幸福的手段,能转换成幸福的财富才有意义。尝试给自己树立一些目标和理想,越长远的越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理想能让你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而活。

十、为什么不能宣泄

5.情感散文《审视人生》 篇五

人生是一枚多棱镜,可以凸显出你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情态。

无论是高矮胖瘦还是喜怒哀乐,我们务必相信自己终究还是自己,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外在化的掩饰。

相信自己,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昨天,好好珍惜今天,积极地去迎接自己美好的明天。

这是每一个必须具备的心态,只有如此之人,幸福才会常伴在你左右。

翻开历史的书笺,沿着时间的轨迹一步步地探寻。

真正做到宠辱不惊者,不知几许人也?

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隐居田园,每日衔觞赋诗足以怡情。

权贵视如草芥,名誉视为浮云,金钱亦如粪土。

在陶潜老先生的眼里,卑躬屈膝奴颜媚骨难免过于俗气。

文天祥不听元人忠告,几经磨难,“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用一身的凛然正气,为后人写留下了《正气歌》。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天下苍生,置个人利益而不顾,真可谓仁人志士之典范。

从另一个角度说,陶老先生的出世时消极的.,要是今天,多少人明争暗夺,不惜高金购买;文天祥愚蠢至极,放下现成的高官不做,以至于落个人头不保;范仲淹杞人忧天,以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现实,何必又要多此一举呢。

每一个时代的三棱镜,必然都有其局限性的。

有时候自己看自己,左看不是自己,右看也不是自己,以至于生活把自己弄得啼笑皆非。

我们无法预料一个人力量的微薄,但是我们可以威慑于水滴石穿的力量。

我们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注重实际走好脚下的每一小步路。

6.审视自己作文 篇六

人一多,就免不了要多嘴几句,张家长李家短的。

我也开始讲起学校的见闻,想起班里有个女孩很“毒舌”,讲话越直,有时真的很不给人留情面。

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那一句反问:“你以为呢?”

这是和别人交谈中,最让我讨厌的一个句式,即使当事人说出这句时的语气是玩笑式的,还是挂着笑脸的,总归让听了心里不舒服。

“小豆,这种话以后就别学过来了!”我正说的起劲,一旁的老爸发话了,表情有些严肃,“你都认为不妥的话,不受听的话,就不要到处传,我们要学好的东西回来,不好的就不学,更不要带回给别人。”

“嗯!”面对爸爸突然的严肃,我有点没反应过来,不过只一会时间,我似乎是明白了他的意思:生活中要学会摒弃糟粕,留得精华。

我们一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何不把这不多的资源放在储存有用的东西上面呢,何必把一些本就不值得人传亦传的糟粕堆在那里占用空间呢?

当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真的错了,如果对于一个人的做法你不苟同,而且又无法改变他,那么,你何不把评判别人的时间多用来审视自己,难道自己就是十全十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就不曾是别人眼中的“糟粕”么?

7.多维度审视 篇七

关键词:创新型,大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创新型的大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教学模式, 其核心是:基于一种崭新而全面的创新人才观, 在知识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四个重要维度上构建贯一性 (grounded, 又译为扎根的、有思想统领的) 的思想策略与实践模式。作为本研究的重要基础, 我们首先需要把握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国内学者对创新人才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 但也存在颇多误区。如仅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来定义创新人才, 忽视对基础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关注;在概念区分上, 往往把创新人才同理论性人才、应用性人才、技艺性人才对立起来等等。笔者认为, 对于创新人才观, 我们需要坚持如下的基本认识:其一, 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立的概念。所谓创新型人才, 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 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哪类人才, 都需要有创造性, 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其二,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 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 (如知识基础等) 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其三,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 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 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 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综上而言, 在当今时代, 创新人才应当具备如下的重要品质, 即: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1] 。本文试图基于这样的创新人才观, 在知识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四个维度上初步构建创新型大学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及行动策略。

一、知识观维度:参与·建构·开放

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诉求, 推动了大学教学模式在知识观维度上的重要转变, 即从旁观者知识观转向参与者知识观、从客观接受知识观转向主观建构知识观、从封闭型知识观转向开放型知识观。

旁观者知识观秉持的是这样一种基本理念:个人只能旁观和接受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不去探索和发现事物未知的本质规律。这种知识观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学习变得顺理成章, 即:知识像溪流一样流向学生、教师像太阳一样将知识普照在学生的心灵之上。学生主体性被忽视了, 知识成了外在于学生身心结构之外、事先就已经存在的、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东西,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及经验体系与外在的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成了两种互不相容、不相联系的知识系统。科学的飞速发展, 使人们对知识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知识不再是纯粹客观的、普适的简单规则, 而是与观察者个人、与认识者个人的参与相关。个人的热情、个人的探究、个人的见解、个人的创造都构成了知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知识本身就内蕴了个人系数, 知识获得过程就是个人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 杜威将这种知识理论称为“参与者知识观”, 并将这种参与者知识观解释为人与环境的“互动”。

在参与者知识观的观照下, 大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立足点应当是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知识建构是一种认识论层面的诉求, 而不是方法论层面的运作。知识建构鼓励多种方法 (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等) 的选择与操作, 但其实质在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结构在与新的知识信息的交互作用下的再组织 (或同化、或顺应) 与再创建。知识建构是学习者个性化知识的生成过程, 是创新能力积累的过程, 更是学习者个体精神逐渐变得自由、完善的过程。知识建构所要求的活动参与, 是主体思维的参与过程、个体精神的介入过程、内在个性的涌动过程。这种参与是主动积极的、内蕴着创造潜能的个体发展过程。

创新型教学鼓励开放型知识观。开放型知识观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内在经验的开放;二是外部知识的开放。个体内在经验的开放, 是指学习者超越自己内在经验的局限, 生成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与人生经验, 并逐步增强内在经验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他人经验、与自然、与世界之间更加复杂的关联。外部知识的开放是个体内在经验开放的直接要求。外部知识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课程知识。课程知识是中介学生内在经验发展的人类间接经验, 其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为学生打通各学科之间的界限, 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融通;另一方面亦表现为拓展本专业、本学科的课程知识界限, 将课程视野拓展到更加前沿、更加精深的学科知识领域, 但这种拓展又应是基于学生经验连续生长的有序拓展、逐步开放。

二、学生观维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

创新型的大学教学在知识维度上的参与、建构、开放性转向, 要求教育者在学生观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首先标志着教师角色的变化。传统意义上教师是学科分支领域的专家, 他们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 主导着课堂教学及组织活动, 并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呈现课程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更加强调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的作用, 而非对学生的规训、控制。教师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内容, 同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学习建构活动, 而不是为自己设计知识传递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展开情况而做灵活的、生成性的调整与变更, 可变的情境因素与已有的课程知识之间是一种相互调适的关系[2] 。因此教师活动的本义不是执行已有的课程计划, 而是在考察具体的情境谱系基础上对课程做适应性的改编, 使之符合实践场景中的意义与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也进一步推动着学生角色的更新。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能掌控自己的学习, 并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主动学习者。新型的课堂学习活动, 要求学习者能主动地参与。这种参与既是一种思维的参与, 也是一种实践的参与。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 学习者才能积极地内化学习内容、发展探究的能力、生成创新的品格与精神;另外, 学习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与时间段内, 学习者要能够将自己的学习拓展到课堂之外, 要能够发散思维, 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涵养自身的探究品质。大学教育最关键的一点, 不是知识传授, 而是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 培养学生的一种自我意识, 即:学生能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 看清自身的起点, 决定自己的学习, 并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同时要能意识到整个大学甚至社会所提供的异常丰富的智力和文化资源, 既要能识别、更要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发展机会。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杜德斯达在《21世纪的大学》一书所深刻地指出的那样:“大学将会变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机构, 学习者将有更多的选择, 他们决定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甚至和谁学习。”[3]

三、课程观维度:专业与通识、结果与过程的整合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锻造学生宽广扎实的知识基础、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以及深厚丰富的创新能力。那么, 如何从课程的视角去看待创新人才的培养呢?笔者认为, 关键要树立两种课程观, 一是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二是课程中的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的融合。

从课程结构的角度看, 通识课与专业课在担负的功能上, 既各有特色, 也存在共性。创新人才既需要知识的宽度, 也需要专业的深度, 因而通识课与专业课正好可各负其责, 发挥彼此的功能优势。但另一方面, 无论是通识课, 还是专业课, 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手段与工具, 是学生学习的中介。因此, 在课程结构及课程计划的安排与设计上, 就需要充分地考虑学习者的兴趣、需求、经验、态度、价值观等, 简言之, 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其中就存在着两个颇具重要性、但又常被忽视的地方。

第一是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关系。既不能出现由于通识课比例过大而导致的学生知识水平的“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泛化现象, 也不能出现由于专业课比重过大而导致的学生知识过深、过窄、视野局限、创新能力不足、后劲缺乏的状况。根据美国多年实施通识课程的经验, 目前全美的各个著名高校, 大都实行如下的学分结构分配比例:总学分的1/3是通识课程的, 其余是专业课程。这样的课时分配, 既保证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宽广扎实的各科知识基础, 也使学生有足够的专业领域的训练与知识储备, 从而为其在本专业领域中的研究创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国在这一方面仍处于探索之中, 但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

第二, 如果说课程结构的比例分配是一个表层问题, 那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则是解决两种课程协调与整合的关键性问题。通识课程设置的关键在于与学生专业经验的对接、与学生兴趣水平的吻合、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融通。通识课程的设计需要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 这种设计与选择的安排既要考虑到专业的特性,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既要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夯实基础, 又要为学生的个性生成构筑平台。例如, 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设为六大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科学、社会分析[4] 。这种文理兼顾、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要求, 不仅是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而且是未来的高素养的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修养。在六大领域内, 哈佛大学开列了很多门课, 有些课是指定相关系科的学生必修的, 有些课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经验选修的, 有些领域是指定相关系科整体免修的。这样的课程设计, 既做到了通盘考虑 (考虑到作为群体的学生的需求) , 亦关照了个别差异 (考虑到作为个体的学生的独特性) , 实应为我国大学借鉴。

课程编制活动中的结果导向一直是潜隐于广大教师心中的基本观念, 即:课程开设、实施及至评价等活动主要是结果导向的——看学生是否完成了课程目标。预先制定的课程目标成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指南或导向。在结果导向的影响下, 教师往往潜隐性地认为, 课程内容是外在于学习者的、事先已经存在的真理性知识, 教师只需要忠实地传递这些知识, 学生只需要固定地接受这些知识, 至于学生是否能够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这些知识对不同学生今后发展的效用价值如何等等, 均不在教师考察范围之内。结果导向关注的是学习与教学的效率, 能够高效地培养出定制规格的人才, 成为大学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单纯地追求效率, 追求划一, 是以牺牲个性、磨灭创造性为代价的。过程导向的课程编制活动关注真实场景中的学生、教师、环境、教学内容等各个因素谱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将解决课程活动中的涌现性问题本身视作目标[5] 。学生的个性、兴趣、态度、价值观、经验等成为教师考虑的重要方面, 课程的内涵不仅仅是预先定制的外在内容、文本, 而且也拓展到了不断生成的、师生共同创造的活生生的经验。我们认为, 基于目标的结果导向与基于经验的过程导向之间的融合, 应当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结果导向的优势在于规定了本学科领域中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基本知识规范、知识结构。这为本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专业性的学科知识基础的储备。过程导向的优势在于着眼学生的兴趣、个性、经验等, 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究过程、理解过程, 意在课程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的内在深层融合, 应当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的课程编制思想。

四、教学观维度:面向学习者的贯一性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模式的内在融合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斯·乔伊思 (Bruce Joyce) 等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即:社会型、信息加工型、个人型和行为系统型[6] 。她指出, 这四种模式并非是相斥互补的关系, 而是就不同的功能指向所做的类型划分, 如社会型教学模式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具有合作学习能力的人;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获得及组织资料、形成概念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个人型教学模式则强调个人的发展、注重个人独特性格的生成, 促使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命运的责任;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则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已明确的任务以及教给学生进步的方法上。应当说, 这些教学模式分别从某个侧面对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揭示, 并且都各自具备非常明显的特定设计目的指向, 但另一方面, 这些模式都蕴涵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的有效教学要素, 如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性交互能力、培养学习者获取信息及反思批判的能力、促进学习者的个性生成、强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这些教学要素均可融会为创新型教学模式中的有机成分。基于此, 我们试图在一种整体融合、充分吸纳各种模式内涵的基础上, 从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视角, 在上述的知识观、学生观、课程观的理念观照下, 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我们认为,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整合三个核心的设计要素:目标、知识的设计;问题、活动与情境的设计;评价反馈的设计。首先, 目标与知识内容之间是内在统合的。就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说,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应当持久理解的课程内容、应当着重知道和理解的课程内容、应当熟悉的课程内容[7] 。在自然地孕育着目标的同时, 这三个层次对相应的评价也提出了基本的策略要求, 如对应当持久理解的内容就需要通过挑战性的实践任务来检测, 而对于应当熟悉的课程内容,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就能身负其责, 这也就体现了评价与目标及内容之间的整合性特征。此外, 不同内容层级不但对应不同的目标指向、评价指向, 亦对应不同的活动设计、问题设计及情境设计。如对需要深刻理解、持久理解的知识内容与课程目标, 就需要设计以挑战性问题为中心、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是与其探究知识的活动过程相互包裹、紧密融合的, 因此, 这种知识与能力、理解与活动之间的彼此耦合消解了知识的惰性化, 增强了知识拓展及知识创新的活性, 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生成以及学习兴趣的发展, 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创新型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弹性模式, 是一种生成性模式, 是一种情境敏感性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既是学科专业方面的, 也是教学专业方面的。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精深理解是有效实践创新型教学的基础, 教师需要能甄别学科知识的本质、内涵以及层级, 需要熟悉课程知识的学科发展史, 洞悉知识的过程性内涵, 这是其设计有效问题活动的基础;教师还需要具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 这包括对学习者需求、个性、兴趣爱好的了解与分析, 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与层级进行相关的问题设计、活动设计, 能对不同知识的评价, 做类型、方式上的差异性划分与处理。此外, 教学情境的即时变化, 既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也为教师发展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以及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与生成性的教学设计能力。

总之, 创新型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固化的可直接套用的现成框架。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贯一性的整合性教学策略模式。它在融合了各种教学模式中的合理要素的基础上, 表达了对教学情境的可变性及多样性的关注, 渗透了对教师动态专业实践能力的诉求, 从而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及个性的养成赋予了真实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OB/D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10/09/content-5181223.htm.2006-10-09.

[2]施良芳.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32.

[3][美]詹姆斯.杜德斯达 (刘彤, 译) .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1.

[4]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6.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370.

[6][美]布鲁斯.乔伊思, 等 (荆建华, 等译) .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6.

8.审视自己作文 篇八

人们随着时代的金属节奏暴走着,忘记了审视自己,于是才会迷失自己,不知所措。人类实在有必要在烟尘弥漫的浮世之路上大喝一声:“停下来吧!”——只有停下来,才能静思,才能与被甩在身后的灵魂交流,才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呢喃,才能像实验室中神情肃穆的科学家那样用显微镜细细研究生活在我们心房上雕镂的花纹。审视自己,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具有一种宗教的意味,而“神圣”这一字眼与现代社会似乎已格格不入。我们绝不能迷失在物欲纵横、人情练达之中,而应该毅然止步,对那些惊疑不定的同伴说:“我要审视自己!”“我要审视自己”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是清醒者的`战斗宣言。拥有这种境界的人,乃是传颂千古的圣贤。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说:“人啊,认识你自己。”东西方两位先哲回答了我们的疑问,从反面诠释了我们“不知所措”的原因。

审视自己,从道德上,从生活上,从处世上。我们不必躲避不堪与丑陋,无论犯下多么严重的过错,都不能成为我们拒绝自省的理由。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天天真诚自省者该有什么样的灵魂,那至少是一个有着一丝坦诚的可敬的灵魂。我们每个人作为生命的个体,如果问心无愧清澈如水,这个世界自然会是一片清澄。

人们对自己的审视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修养的问题,只有当它成为一种自发的集体意识,这个民族才有净化与再生的能力。正是这种自省能力让日本在黑船事件,后发愤图强,推行明治维新,从而走上了国富民强之路。而我们现在还有一部分人浑浑噩噩,这不是一时的痛心疾首可以改变的。

9.作文“审视岁月”写作指导 篇九

平平淡淡的日子组成的是岁月,轰轰烈烈的日子组成的也是岁月;埋头苦干的能构成岁月,叱咤风云的也能构成岁月;仰首长啸地生活是岁月,静思默想地生活也是岁月-----

请以“审视岁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

②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题目】

何谓人生?人生即“脚印”。漫漫的人生,留下了一串串长长的“脚印”。童年的“脚印”是幼稚的,浅浅的,可爱的;中年的“脚印”是成熟的,深深的,稳重的。面对“脚印”,有感慨,有教育;面对“脚印”,往事再回首。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要】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审题时要围绕“脚印”,激发思维,展开联想,必将会往事浮现在眼前。可以在“脚印”前加上适当的修饰语作为题目,如“爸爸的脚印”、“妈妈的脚印”、“一个难忘的脚印”等。通过“脚印”可以写难忘的人和事,“脚印”对我的启迪和教育。“脚印”就是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脚印”,生活为你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立意示例

1.由脚印想到鲁迅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从脚印的大小、深浅可以鉴别人的高矮、胖瘦,这有助于公安人员缉拿罪犯。

3.常言说:“一步一个脚印”,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反对浮夸的作风。

4.人走过后会留下脚印,从而想到每个人的一生应留下一段怎样的历史。

5.有的人喜欢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这样比较平稳,不会有风险;有的人喜欢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披荆斩棘,敢于冒风险,为后人开创出一条新路。在今天改革的年代,要敢于走出自己的道路,留下自己前进的脚印。

请学生讨论以上立意正确与否,哪条为最佳立意。

倒着走路

倒着走路,时间便随着步伐一齐倒退.不用回头,因为曾经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你的气息,牵引你重新走一遍你来时走过(审视一下你曾经留下)的路(脚印),为了不让你忘记。

我像一件被弄脏的衣裳,要清洗时候,得把口袋里的东西都掏出来,它们是金钱、欲望、贪婪和自私。母亲将它放在水中清洗,一点点地让我看到自己原来的模样。不是因为时光的荏冉让我忘了根,而是在身上的那些东西遮挡了我本来应该清晰的视线而不怎么让我觉得自己在倒退,(此处语言不够简洁但还没有想到怎么改)我不想逃避现实成为现代的陶渊明,但我又不想成为敢让皇帝宠监为他脱鞋的李白。我似乎要被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淹没了,掩埋了。我宁愿重走一遍来时的路,用那时的历史的脚印来暂时清醒一下我混浊的心。

倒着来,我看到了舒庆春(老舍)躺在未名湖畔,(这是他最后的脚印)他受尽了生命的桎梏――这样的选择对于他,是一种解脱。我惋惜,又望而却步。

倒着走,我看到了查海生(海子)已被截断的血淋淋的身躯,这是怎样的一个迷惘的灵魂呀,我的心在痛。

倒着走,我又看到了骨瘦如柴的周树人,穿一件袍子,两根枯黄的手指夹着根烟,正在写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秋夏与春秋”的诗句。我景仰地凝望了他许久。

倒着走,我看到了手带枷锁的谭嗣同,头发凌乱的站在刑台上,却大喊着“我自横刀向天横,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无语了,也许沉默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

倒着走路,让我明白了林则徐,看到了马丁.路德,看到了杜甫,苏轼。倒着走路,让我明白了一个大写的人该怎样写。当我们厌烦了,腻了,迷惘了,困惑了的时候,不要回头,倒着走路,曾经来时的路会暂时沉淀你不安的心。

倒着走路――部无声的有色的路。

简评:

本文以“脚印”为话题,以“倒着走路”立意,看得出作者想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事迹回顾,写自己对脚印的认识;不足的是,作者没有通过有效的文字,点明走路与“脚印”的联系,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作者没有明显的入题、应题和点题文字,从而易导致考试的失分。

父亲的脚印

“沙沙”的春雨渐渐地停了,它洒在校园里,也洒在我的心里。我推开教室的窗户,一股馨香的空气扑了进来。梧桐树叶上还挂着的水珠,闪闪烁烁。那条通往校门的大路被春雨浸润后,再经行人一踏,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啊,脚印!我记忆的琴弦一下子被拨动了。朦胧中,我仿佛又看见路灯下,在那条茫茫的雪路上,父亲留下的一行脚印„„

那还是在两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早,由父亲带着我们这一大群孩子,家境的艰难是可想而知了。可是,父亲仍然“望子成龙”,竭力支持我到区里的中学读书。到离家十里路的区镇上学,需要自己带饭。没有了母亲,做饭的事就由父亲包了下来。父亲总是做了面饼,在每个星期天的晚上送来,因为他白天下地。

有一天,下雪了,我望着那一片洁白的世界,心里却不安。今天是星期天,是父亲送饭来的日子。每个星期天,我都盼着父亲来,哪怕他什么话也不说,只要我们能默默地相对坐一会儿,看一眼日渐衰老的父亲,我也会感到心里暖暖的。可是今天,一想到父亲将要在雪地上蹒跚,我又希望他今天不要来。忐忑不安地上完自习,夹在同学们中间走向宿舍。刚准备踏进寝室,我惊呆了,一个瘦小的老人,佝偻在门旁,提着一个鼓鼓的包。“爸爸!”我惊叫着扑过去。

雪还在纷纷扬扬地飘着。屋檐下,父亲的外衣上也都披上了白雪。我努力抑制住眼泪,搀扶着把父亲让进我的宿舍。

“下自习了?”父亲的声音嘶哑无力,但饱含着无限的爱。

“嗯。”我应了一句。

我感到这种爱,幸福得真想哭。我接过了父亲做的面饼,让他在我床上休息一会。他却不动,站着,从口袋里掏了点零花钱给我,就急着要走。

父亲那年才四十,但额上五线谱似的皱纹,已记载着他全部的辛苦;他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每一根白发,都记载着他的辛劳和坎坷。看来,父亲在我刚上自习的时候就到了,怕影响我学习,就一直捱到我下自习课。他穿的衣服并不多,在雪夜里,冻得直哆嗦,还直对我说:“不冷。”父亲刚走了几步,又回来了,告诉我,最上面的一个饼中夹着他当晚炒的菜,是我最喜欢的大葱炒鸡蛋,要快吃,或许还热着哩。然后,才头也不回地走了。

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渐向远处延伸的脚印。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坎上。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

至今,父亲那脚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简评】

本文以“脚印”为话题,面对校园的大路,“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记忆的琴弦一下子被拨动了。”通过“脚印”,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父爱”,使“我”感受到这种爱,幸福得想哭。本文以细腻的笔调,通过对“父亲”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内在的美——“父爱”。

人生路上脚印深深

人生之行悠远,人生之路漫漫。回首人生路上,每一个不会磨灭的深深脚印都记录着你的风风雨雨,每一个不能忘却的足迹都铭刻着你的深深记忆,每一个不可抹去的脚步都镌录着你的种种情感„„

你的快乐、幸福是轻快的脚印,你的忧愁、苦痛是凌乱的脚印;你的仇恨、悲愤是沉重的脚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一串串、一片片不同的脚印,你的人生之路才值得细细回味,你的人生之路才能够永远铭记。

脚印是一段段历史——成吉思汗因为征服欧亚、横跨半球而留下了“一代天骄”的脚印;秦始皇因为统一中原、连接长城而留下“华夏第一君”的脚印;唐太宗因为虚心纳谏、勤于政务而留下了“贞观之治”的脚印„„

脚印是一个个真理——居里夫人因为献身科学、鞠躬尽瘁而留下了“镭”的脚印;牛顿因为“冥思苦想”、敢于想象而留下了“苹果落地”的脚印;爱迪生因为不畏挫折,不惧失败而留下了“电灯”的脚印„„

脚印是一片片真爱——梁山伯和祝英台为爱留下“化蝶”的脚印;焦仲聊、刘兰芝为了情留下了“孔雀东南飞”的脚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幸福留下了各自殉情的脚印„„

因为有了人生的脚印,我们能体会到前人的伟大和今人的奋发;因为有了人生的脚印,我们能感受到从前的酸甜苦辣和现在的苦尽甘来;因为有了人生的脚印,我们能联想到往昔的峥嵘岁月和如今的幸福生活。

对于我们来说,成长之路上也布满了脚印。我们不求每一个脚印写下的都是甜蜜与欢乐,但求无悔于每一个脚印;我们不求每一个脚印留下的都是幸福与微笑,但求无愧于每一个脚印;我们不求每一个脚印记下的都是美好和痛快,但求无憾于每一个脚印„„

朋友,走好人生第一步,不要让人生之路布满悔恨、愧疚、遗憾;走好人生每一步,我们可以在未来一个如水的夜晚里,打开记忆的闸门,细心体味曾经的脚印,感受以前的风风雨雨,曾有的深深记忆、往昔的种种情感,你会感到心满意足!

有人说“脚印即人生”,也有人说“人生即脚印”。读过本文,我们又会认识到“脚印是历史”“脚印是真理”“脚印是真爱”。这是作者站在人生的高地,仰望历史的轨迹,探讨人生哲理的结果。作者在娓娓道来之后,发出了“走好人生第一步”“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号召,实在是很有针对性、启发性的。

文章语言灵动、清丽,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将排比等整句穿插在散句中间,颇见语言的节奏美、变化美。

在生命过程中留下深深的脚印

桥曾坚固,但已坍塌;路虽沧桑,但已破旧;街曾繁华,但已被拆;巷虽深远,但已变旧。唯有不变的,是那生命里留下的深深脚印。

时间的流逝没有磨灭巷子的脚印,历史的车轮没有碾碎生命的脚印。大地上,天空中,深海里„„无处不是人类的气息,生命的脚印。世界在变迁,见证历史的,唯有那脚印和埋藏其中的生命的精髓。

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首历史,一个个脚印应接不暇:欧大陆上,拿破仑的脚印席卷欧罗巴,打碎封建势力;大西洋上,哥伦布的脚印横跨大洋,发现新的大陆;天空中,莱特兄弟的脚印,开始了人类梦想之旅„„

他们是伟大的。历史掩埋了他们的肉体,但流传着他们的精神和他们生命的脚印。我们被他们的精神所激励,更叹服他们留下的光辉脚印——它就像岸边的灯塔,光照四方,为我们指引胜利的海岸;它又像无数的星星,一闪一闪,永不衰弱;它更像耀眼的太阳,光芒四

射,永不减弱。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留下深深脚印的生命是完美的,没有生命的脚印是遗憾的。虽然历史不会改变,但脚印却是对生命的回首。

在爱的道路上,何不像雷锋,留下奉献的脚印?在奋斗的道路上,何不像高尔基,留下拼搏的脚印?在爱国的道路上,何不像钱学森,留下坚实的脚印?„„做到了这些,我们才会心安理得,在夜晚的大路上,孤单的我们才不会被孤单的影子嘲笑。

人生虽只有短暂的一瞬,却也是漫长的、崎岖的。留下生命的脚印,我们才会打开回忆的闸门,展开想象的翅膀,回想当年的我们。有朝一日,我们集会于森林,拾起我们光辉的脚印,生命才不遗憾;街市繁华,人头攒动,捡起我们曾经的脚印,人生才算完美;碧海蓝天,生物蜉蝣,拾起我们生命的脚印,人生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渴望才能得到真正满足。

既然如此,何不把握现在,在生命的过程中留下深深的脚印呢?

作者围绕“深深的脚印”这个话题,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扫视今日之世界,回眸历史之人物,瞻望未来之我们,从而告诫年轻的我们,要在生命的过程中留下深深的脚印。文章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挖掘,颇有深度,颇见功力。在材料的选用上,古今中外,只要合乎文意,就大胆为我所用,显示出作者文思的涌动和思维的灵活。

文章中使用了不少排比句,增添了语言的气势,使得文章呈现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美。成长的脚印

十五个春秋冬夏,浓缩了人生精华。当我回过头品味所走过的那串串脚印时,心中便感慨万千。

成长的脚印里饱含了亲情的关爱。难忘记忆里儿时的童稚。骑在父亲脖子上撒欢儿,倚在妈妈膝上数天上的星星。睡觉时缠着他们讲大灰狼的故事,半夜里被吓醒了,钻到妈妈的被窝里,让妈妈紧紧搂住,生怕被它叼去。不会忘记,在生病时,送到面前的一片片药片,一杯杯开水,一声声问候,那是同学们悉心的照顾。更不会忘记,在取得成绩时,老师送来欣慰和赞许的眼神,考试失败了她又送来鼓励的目光,增添了我与挫折斗争的勇气。所有关怀我的人都与我同欢笑,同呼吸。

生活中也有挥之不去,甩之不尽的少年烦恼。我希望做一只展翅欲飞的雏鹰,翱翔在自己自由的天地。当我提出自立,可是迎来的却是父母“你还小,等你长大了”的话语。无奈的我就在这一次次的拒绝中期盼成熟的希冀。繁重的学习生活压得我喘不过气,我真想向老师提出减负的建议,可是我不敢,胳膊拧不过大腿,小小的我又怎能拧过强大的老师?我想反抗,却又无力反抗。烦恼、孤寂,不被理解总是困扰着我。

我的脚印里也充满着艰难的选择。时光真的是十分可贵,可惜的是我曾经蹉跎了岁月。上中学时,同学们已懂得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都在拼命学习。只有我还在虚度美好的光阴,每天在金庸的江湖中和游戏里度过本该努力的生活。成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同学们手捧沉甸甸的硕果时,我却躲在角落里黯然落泪,后悔,沮丧。老师告诉我:“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付出了,才有收获。失败了,爬起来,做个生活的强者。”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于是再次融入莘莘学子的行列,优异的成绩让我重新赢得自信。正确的选择让我更明白了,人不能第二次在同一地方摔倒,否则你会摔得更惨的道理。

酸甜苦辣,这就是成长的脚印。她伴我走进成熟,走过青春四季。

~~~~~~~~~~~~~~~~~~~~~~~~~~~~~~~~~~~~~~~~~~~~~~~~~~~~~~~~~~~~~~~~~~~~~~深深的脚印

时间能改变一切.昔日坚实的石桥如今也会成为断壁残垣,昔日平坦的大道如今也会成为坑洼之路。唯有那深深的脚印,还默默的注视着人间沧桑。

时间能改变一切.昔日坚实的石桥如今也会成为断壁残垣,昔日平坦的大道如今也会成为坑洼之路。唯有那深深的脚印,还默默的注视着人间沧桑。

人生是一条漫漫征途,许多人会不顾一切地向前走,于是串串脚印就留在了他们身后。我却要对于这些说“不”,我要倒着走。倒着走,我才能看到我留下的脚印——曾经被遗忘的风景。

倒着走,我看到了离别的脚印。曾经我们同窗共读,曾经我们嬉戏打闹,曾经我们共度风雨。离别的日子,稀疏的雨点,就这样无情的打在了我们的脸庞。我们还是那么固执,始终没有说出那一声“再见”。就这样我们各自都背过了身,向着两个没有交点的方向走去。只留下雨点的哭泣。那一刻,是迷茫。

倒着走,我看到了成熟的脚印。曾几何时,我学会了思考,思考人生真谛;曾几何时,我学会了领悟,领悟世间温情;曾几何时,我我学会了品味,品味爱恨情仇;曾几何时,我学会了感受,感受悲欢离合„„当我明白这些都是成熟的标记,那一刻,是惊喜。

倒着走,我看到了幸福的脚印。幸福,无需太多的理由。能和同伴静静一起走过大街小巷是幸福;能在中秋月圆之夜与家人一起赏月是幸福。幸福,只是平平淡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辟的语言,只有一分宁静,心中的宁静。我发现我拥有了幸福,我留下了幸福的脚印,那一刻,是美丽。

深深脚印,脚印深深。脚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生的道路又被浓缩在了串串脚印里。从这些脚印中,能看到别样的风景,能找到曾经的最美。

~~~~~~~~~~~~~~~~~~~~~~~~~~~~~~~~~~~~~~~~~~~~~~~~~~`~~~~~~~~~~~~~~~~~~~人生之行悠远,人生之路漫漫。回首人生路上,每一个不会磨灭的深深脚印都记录着你的风风雨雨,每一个不能忘却的足迹都铭刻着你的深深记忆,每一个不可抹去的脚步都镌录着你的种种情感„„

你的快乐、幸福是轻快的脚印,你的忧愁、苦痛是凌乱的脚印;你的仇恨、悲愤是沉重的脚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一串串、一片片不同的脚印,你的人生之路才值得细细回味,你的人生之路才能够永远铭记。

脚印是一段段历史——成吉思汗因为征服欧亚、横跨半球而留下了“一代天骄”的脚印;秦始皇因为统一中原、连接长城而留下“华夏第一君”的脚印;唐太宗因为虚心纳谏、勤于政务而留下了“贞观之治”的脚印„„

脚印是一个个真理——居里夫人因为献身科学、鞠躬尽瘁而留下了“镭”的脚印;牛顿因为“冥思苦想”、敢于想象而留下了“苹果落地”的脚印;爱迪生因为不畏挫折,不惧失败而留下了“电灯”的脚印„„

脚印是一片片真爱——梁山伯和祝英台为爱留下“化蝶”的脚印;焦仲聊、刘兰芝为了情留下了“孔雀东南飞”的脚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幸福留下了各自殉情的脚印„„

因为有了人生的脚印,我们能体会到前人的伟大和今人的奋发;因为有了人生的脚印,我们能感受到从前的酸甜苦辣和现在的苦尽甘来;因为有了人生的脚印,我们能联想到往昔的峥嵘岁月和如今的幸福生活。

对于我们来说,成长之路上也布满了脚印。我们不求每一个脚印写下的都是甜蜜与欢乐,但求无悔于每一个脚印;我们不求每一个脚印留下的都是幸福与微笑,但求无愧于每一个脚印;我们不求每一个脚印记下的都是美好和痛快,但求无憾于每一个脚印„„

朋友,走好人生第一步,不要让人生之路布满悔恨、愧疚、遗憾;走好人生每一步,我们可以在未来一个如水的夜晚里,打开记忆的闸门,细心体味曾经的脚印,感受以前的风风雨雨,曾有的深深记忆、往昔的种种情感,你会感到心满意足!

彼岸有我的记忆

记忆的花瓣随着时光流逝到下一个时机的春天,漫天的花瓣失去了原由的鲜艳色彩.看到的却上一悲伤的纹路,带着沧桑岁月留下的印记.说是苦痛的投影,记录是那上世纪的心酸

历程。

(一)灯光下,一个身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个世界没有古典的西楼,只有泛着暖黄色的路灯,依稀的记着我在这路灯下画过一张怎样的脸,说过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疾驰的汽车在不经意间带走了我残缺的记忆,化作一团雾„„

似乎记着,嘻嘻哈哈的和小时的伙伴玩耍,在山间捉蝴蝶,穿过跌宕的夏天,跨过诗情画意的秋天,笑声代替了一切。小时候成帮结伙在马路上嬉闹,警察抓抢匪的游戏依旧萦绕在我心头,如今马路上,我自己,一个身影,马路的对面,彼岸有我的记忆。

(二)离开,难忘的那个人

如果回忆像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幻城,还是废墟.离开她已经很多天或是很多年了,不敢记得我和她说过什么样的誓言,只记得我们要当一辈子的闺蜜。她转走的那天,我没去送她,我怕她看见我哭,更怕我看见她哭。我们一起哭泣,一起欢笑,互相的诉说着彼此的小秘密。我们不是说好不分开吗?

那记忆代替了一切,曾经欢笑的回忆,如钢铁般坚硬不曾被泪水腐蚀,你的彼岸有我,有我的记忆,难忘曾经„„

(三)唤醒,沉睡的记忆

记忆如时光般流逝,忘了带走我的遗憾。

三途河畔,彼岸花开,唤醒沉睡。我摘下一朵彼岸花,那清香,沁人心脾,无法忘怀。它唤起我的记忆,父母为我端上一杯热茶,老师为我讲解一道题,朋友让我开心,外婆在田间耕锄麦穗儿。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享受晚餐,我和哥哥的嬉闹,哥哥和姐姐的矛盾,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不断浮现在我眼前。

什么打湿了我的衣襟,为什么一股温暖的液体流过我的脸颊,我以为我足够坚强,在记忆面前,我、不堪一击。

10.诚信价值的哲学审视 篇十

诚信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在传统道德社会,它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出现了许多缺陷与不足,审视这些不足,对于重构诚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 者:崔光胜  作者单位:湖北省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22 刊 名: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SOCIALIST COLLEGE 年,卷(期): “”(5) 分类号:B82-02 关键词:诚信   诚信危机   哲学审视  

11.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 篇十一

——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后有感

11月26日至27日,有幸参加了由贾峰、周益民、王文丽、支玉恒四位老师在贵州师范大学所授的小学语文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虽然只有两天的学习时间,但是这几位老师教学风格的呈现,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教学角色在课堂中的实际定位无一不在我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迹。特别是周益民老师那只“琴鸟”总在我的耳畔歌唱;王文丽老师那片天地的“大课堂”总让我遐想它的芳草鲜美;贾峰老师那精湛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总让我想去练练“葵花宝典”;支玉恒老师的那种“享受教学”总是刺激着我敏感的神经元。在这种多元的刺激下我对自己的语文课教学进行自我审视,以便自己也可以享受工作,“享受教学”。

一、我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像这种名师观摩课,说来遗憾,至今我才参加过两次。一次是在2009年春遵义师范学院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和他们一行的专题“简单语文”。再一次不言而喻的就是现在了。这两次观摩学习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如今我把这两次课堂进行肤浅的对比发现了一个共性。虽然两次课堂授课的老师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都呈现了自己的学科教学思想。前次的观摩课上的“简单语文”的“简”。这次支玉恒老师的“从内容入手”。他们除了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对学科领域的认识,或者是一种思想。他们都透视了一种在教学中对人的关怀。由此可见学科教学思想是学科教学成败的灵魂。

我的学科教学思想是什么呢?我也可能有过以学生为本的关怀,也有过对语文教学的肤浅认识,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后来什么也没有。就算有一点也不过是支离破碎。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中渗透一种自己的的思想。

二、对教学角色的审视

在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我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可是实际课堂情境中,我却忘记了这点。生怕学生学不会,知道得不够,就多多的讲,多多的做。到后来孩子们越来越糊涂,根本不知其我言何事,我言何物。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听了这次四个老师的课后我深深的认识到,只要我扮好主导的角色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要办好这一角色其实也不难,就是老师尽量少说、少做,把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说,让他们做,老师只要用艺术一点的方法为他们开辟一条路就可以。更有甚,路也可以不给他们开辟,把问题留给他们就可以。例如在这次观摩课中,贾峰老师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先引导解决难生词,再让学生找关键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再找一找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你又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指导背诵。到最后学生在不知觉中完成问题,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目标完成了因该算是有效的课堂。再叫上独到的教学艺术,拓展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便达到了高效的目的。再如王文丽的老师教学的《手术台就是阵地》,全堂课学生又说又写,又读又想,学生从不知道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到自己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到学生心中萌生一种感恩的情感。这就是王老师和贾老师的主导角色扮演的到位所产生的必然效应。

因此我在审视自己的主导角色后,深深的认识到,主导角色的实际扮演,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教学心态的审视

姿势决定高低,态度决定成败。曾经以为这只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的空话。生活中不是有那么多的人歪打正着的成功了?在这次观摩学习后,我才真真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我虽然不是投机取巧的人,那些经常的犯错的孩子,那些繁杂的琐事,让我时时抱怨。但听了周益民老师那只“琴鸟”为孩子们的歌唱幸福时,那童话给孩子们美好的憧憬时,当那只“琴鸟”为孩子们的童年唱成一个永远的童话时,我想周老师自然取得了今天在教坛上的成就,这就是心态的成就。王文丽老师那种孩子犯错实属正常的心态。72岁的支玉恒老师那种读着孩子们的作文时那种“享受教学”的情境。怎么能不感染我这一颗灰尘不大厚的心呢。我可以没有专家的梦和教育家的梦。但我不可以存有一颗抱怨孩子的心,更不可以生一张责备孩子的嘴,长一双体罚孩子的手。

12.学会审视自己作文800字 篇十二

你想想,感到自己有很多烦恼,天天抱怨的人,多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在比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看到的别人的“长”处,在别人前面还有比他更能、更牛的人,钱比他赚得多,房子比他住的大,孩子也更加有出息,事业也更有成就。

细想,其实你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还有许多下岗工人还在为生活奔波,许多山区的孩子还读不起书,许多家中患病的人还是为医疗费发愁,许多有钱的人还在想为什么自己赚了钱,孩子却又惹事生非了……

人呀,就是这样,不珍惜自己的拥有。

多年前,我还在一个小县城生活,住在河街边小土房。家中孩子较多,我是最小的一个,到初中了,还没有穿过一件新衣,都是前面兄长穿过后的衣服我接着穿。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有一件新衣服,我非常羡慕别的家庭别的孩子在儿童节有新衣服穿。若干年后,生活有了大的改善,自己成了旱涝保收的公务员,住进了漂亮的居民小区,能吃饱穿暖,孩子也进了国家重点中学,可是感到不知足的地方更加多了,也时时感到不如心,事事觉得不如意,总在寻找一种完美。

不能说是社会在变化,人的心态也在发生改变。人,天生不平等,有美丑胖瘦、高矮贫富。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有千秋。许多人是对自己的拥有自己的所得视而不见,而对缺失的,却喜欢记于心中,喜欢与别人攀比,喜欢自己也出类拔萃,高人一等。烦恼便也滋生了,痛苦自然产生了。

上一篇:春节搞笑幽默祝福语下一篇:食品安全事故预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