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与思维创新

2025-01-14

管理创新与思维创新(共10篇)

1.管理创新与思维创新 篇一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研究考试思考题:

1、思维定势的含义(包括从众定势、经验定势、阿希测试等)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1、从众定势

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众定势“。“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在“从众定势“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乡愿“之类的人物。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行为方面,其次表现在感情和态度方面,最终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中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本来,“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准则,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的。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产生了“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原则和个人的思维原则。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定势“便逐渐形成了。不论生活在哪种社会、哪个时代,最早提出新观念、发现新事物的,总是极少数人,而对于这极少数人的新观念和新发现,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赞同甚至激烈反对的。因为每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对固定化的模式里,他们很难摆脱早已习惯了的思维框架,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总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心理。

2、权威定势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后天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根据我们的研究,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专业权威“。“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地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而唯独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意识。权威定势形成的第二条途径,是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即“专业权威“。一般来说,由于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大多数领域则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某一领域内的权威确立之后,除了会出现不断强化的情况之外,还会产生“权威泛化“的现象。所谓“权威泛化“,是指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之内,这种泛化加剧了人们思维过程的权威定势。

3、经验定势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这种狭隘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产生的,而有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某种经验能否有效,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第二方面,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量上说总是有限的,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无穷多的。这样,当他面临自己所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他常常会手足无措,如果单凭已有的经验推断,其结果大多是错误的。最后一个方面,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到的、偶然性的东西出现,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4、阿希测试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 三垂线实验。

实验内容: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 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 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实验结论: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在阿希之后,研究者参照阿希的实验程序,做了大量的实验,进行重复验证。虽然在实验中并非有那么多的从众现象,但是实验确实表明在下列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1)个体感到力不从心或有不确定感;(2)团体中至少要有3个人;(3)团体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就会大大增加其他人做出不从众行为的勇气);(4)个体崇尚团体的地位和吸引力;(5)个体对任何回答都没有作出预先的承诺;(6)个体的举动可以被团体中的其他人看到;(7)个体所处的文化非常鼓励人们对社会标准的尊崇。

2、光明心态的意义(包括良性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等)

光明心态就是要我们用轻松、平静、宽容、乐观的精神看待世界和人生。现代社会的活动大都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的,人的活动往往下意识的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如何才能避免受到别人的干扰及影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给自己某些暗示,暗示又可分为积极的暗示即“良性暗示”、消极的暗示即“负面暗示”。学者们认为,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从这个方面讲,潜意识乃是暗示的积累与沉淀。它深刻地,从根本上影响着、折射着、塑造着人的生命。暗示在深层潜意识中深沉地潜伏着,广大地弥漫着、持久地延续着、多方地沟通着。与显意识相比,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暗示积淀的各种各样的图景处在被压抑、被封锁、被束缚、少自由、被控制状态。遇到偶然的机会,也会冒出来,在意识中出现,其表现形式即为灵感、直觉、想象等。积极暗示能够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应该尽可能多地从周围环境和别人那里得到积极暗示,或者直截了当地对自己进行良性暗示,同时要拒绝和抛弃那些压抑思维潜能的消极暗示。自我暗示的五条原则:(1)简洁:默念的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进步“等等。(2)正面:这一点极为重要,消极的语言会印在潜意识里。(3)信念:句子要有“可行性“,以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4)观想: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5)感情: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块材料,再多的暗示也无济于事。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

”占领和统治。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下属,要把赏识当成下属工作中的一种需要。赞美下属会使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你,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别吝啬你的口才,对你周围的人说出赞美之词吧。

3、团队创新的方法(包括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

创新是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在高倡“创新”:不论你的年龄性别和工作岗位,你都必须在创新中生存,在创新中发展,不创新就意味着失败与死亡!因此,掌握思维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升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每位领导者和有识之士无法回避的当务之急。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团队创新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们举例头脑风暴及六顶思考帽等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

第三,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第四,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所谓六顶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任何人都有能力进使用以下六种基本思维模式:

白色思考帽   白色是中立而客观的。戴上白色思考帽,人们只是关注事实和数据。

黄色思考帽   黄色代表价值与肯定。戴上黄色思考帽,人们从正面考虑问题,表达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

黑色思考帽   戴上黑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运用否定、怀疑、质疑的看法,合乎逻辑的进行批判,尽情发表负面的意见,找出逻辑上的错误。

红色思考帽  红色是情感的色彩。戴上红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人们还可以表达直觉、感受、预感等方面的看法。

绿色思考帽  绿色代表茵茵芳草,象征勃勃生机。绿色思考帽寓意创造力和想象力。它具有创造性思考、头脑风暴、求异思维等功能。

蓝色思考帽  蓝色思考帽负责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它负责控制各种思考帽的使用顺序,它规划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

4、多视角思维的价值(包括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

视角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线索或立场,观察思考任何事物都会存在某一特定的视角。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唯一标准答案”的影响,我们往往只习惯从一个视角观察事物并且只满足于得到一个答案。

现实世界是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无限复杂的系统,只从一个视角得出一个答案往往是不够的。我们要想提升创新能力,应该尽量多地增加思维的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从而容易发现被大家忽略的事物新内容或者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增加思维视角的方法有很多:如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思维法,不是一种培训或自我培训的技法,而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或发明方法,然而要挖掘人才能力,有必要了解这一方法。因为在实践中使用这一方法,可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换位思维,即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人们也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做起的,宽容这一美德的得来,也开始于换位思考。在一个团队之中,只有换位思考,才可能增强凝聚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能否成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观察思考外界的事物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我目的、自我需要、自我态度、自我价值观念、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

但是人与人是有差别的,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我们站在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群人、直至另外一个国家民族的人,再对同一个事物进行一番重新思索,才可能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来到“城外”,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其中只站在自我视角永远都看不到的新内容和创意的苗头。

多视角思维能使人们更加顺畅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提高沟通能力,不断发现新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5、怎样理解“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这是对从众心理的一种突破。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下,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从众的主要因素: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人们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人们的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多数人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但是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辨证分析法分析可知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6、知识与智慧的联系与差异

知识就是及经验的固化,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对人来说拥有知识与智慧都非常重要,但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分别。“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可以说一个人从婴儿开始,都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能哭、能听、渐渐地能知道别人的意思,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大了,就进幼儿园、到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饱学之士将各样知识传授给人们,知识愈研究愈深,似乎没有穷尽,所以俗语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穷尽一生,也有学不完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好”。知识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人们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但智慧更为重要,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是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实际生活中。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知识学习是智育的首要目标,但不是惟一的目标。知识学校的目的不在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应该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显示出它的价值。也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知识若不转化为智慧,知识越多越是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杜威曾经指出: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后者是机智的、消息灵通的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

“睿智的人”。新的知识观的提出,把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纳入知识的范畴,初步改变了知识与智慧的分离。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必须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慧观,认识到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灵感的重要性,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观。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因此,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因此,博学家与智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胜过博学家,但智者对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两者比较就如一个知识女性和一个聪慧女性的比较,后者令人心仪的不是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在其灵性。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一个人学会驾车,学会电脑,但他却不一定富有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我想,真正的智慧之人,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还有什么比品尝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此外,他也可能武艺十八般,谋生之道样样精通,但却思想贫乏,内心空虚,没有信仰,没有对真善美的渴望,你能说这是有智慧的人吗?

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我认为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

关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我简单的理解是: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是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实际生活中。包括你所获得的圣经知识,属灵知识,如果懂得一大堆知识,还算不得什么,关键你如何应用,属灵智慧使你晓得怎样实践主道,你才能成为一个满有智慧的人。犹太人的智慧来自圣经,他们很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在犹太人观念中,人类的智慧是心思的发展,知识的扩展,也是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着强有力的道德内涵。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人有智慧,不仅仅是知识,是个知识分子,而在于这人明事理,有忍耐,勤劳,可靠,自律,谦逊,有德性,才是一个智慧的人。所以,比起知识来,犹太人更重视智慧,这种观念,源自圣经,圣经的启示一再叫我们明白,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怎样更好地生活,实践生命的真实意义。所罗门王是一位智慧的君王,一个最聪明的王,他是今天我们所读的《箴言》书的作者,而箴言书可称为智慧格言的汇编,在教会中流传一种说法,不会祷告读诗篇,缺少智慧读箴言。《箴言》书涉及内容甚广,包括对年轻人的劝诫,道德伦理,夫妻生活之道,言谈举止,认识真神等等,为我们善用知识,管理人生提供了语重心长的建议,因此,这卷圣经也被称作智慧书,领受这卷书,我们也当从中受教,成为智慧之人。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学习,在知识上多而又多,更要竭力追求得着智慧,圣经教导我们要“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

2.管理创新与思维创新 篇二

那么, 何为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约束, 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性解答和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不是个人主观的头脑产物, 而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就其本质而言, 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并在过程和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精神就是能摆脱传统约束, 排除各种干扰, 坚决把创新思维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使工作和事业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 其开端和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过程和结局。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而创新精神则是创新思维见诸实践和产生结果的有力保证。有创新思维而没有创新精神, 则创新思维也只是一种空想, 一纸毫无实际意义空谈理论而已。有创新精神而无创新思维, 那也只能是一头毫无目标的雄狮, 瞎闯瞎闹罢了。所以,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创新思维, 更要有创新精神, 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达到预期目的。其实创新思维大家都有, 只不过有的人会用、善用, 有的人不会用、不善用罢了。所以培养创新思维, 弘扬创新精神, 就成了我们新一代共产党人, 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为此, 我们在培养全民创新思维, 弘扬创新精神时, 必须清醒认识和深刻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即把思维固定在一种模式上, 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所以在思维定势已经形成的条件下, 是不可以产生创新思维的。要打破思维定势, 就必须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众, 只唯实。所谓“不唯书, ”就是不能以书本为教条, 凡是书上没有的, 就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所谓“不唯上, ”就是不能以官位大小作为判断标准, 把与上级领导不同意见和想法视为禁区, 唯上是从, 不敢坚持正确意见, 不敢越雷池一步。所谓“不唯众, ”就是不能盲目从众, 特别是大家的一些习惯性与常规性思维。凡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对的认为是对的, 错的也认为是对的, 一味盲从。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能打破“唯书、唯上、唯众”的束缚, 把自己的思维定势在书本、上级领导、部分群众上, 甚至在这些方面钻死牛角, 那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有句名言叫做:“思维一旦进入死角, 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 所以领导干部要具备创新思维,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

二是打破思维惯性。思维惯性, 是根据经验、惯例和常规想当然地顺着某一思路办事, 从而把自己特有的、不同与常规的思路封闭起来, 不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周围事物的变化, 不能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 只是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 靠思维的惯性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创新思维的产生, 影响了事物的发展进程。中国封建社会历经二千多年, 其生产力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 就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的目的, 长期愚弄人们的思想, 用仁、义、礼、智、信等看似“文明”的东西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用什么君臣之道, 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等这些封建礼教, 来奴化和愚弄人们。把封建统治者完全神化了, 把封建帝王说成是真龙天子, 是自然的统治阶级, 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天子脚下的臣民, 要严格遵循君臣之道。这样长期以往, 就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心甘情愿地诚服于封建统治, 完全听命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化与愚弄。

三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并不是闭门造车, 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胡编滥造, 而一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经客观实践检验的理论, 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理论, 何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呢?革命战争年代, 一批受到共产国际革命新思潮影响的激进分子, 回国后不考虑中国革命的实际, 而是靠着一腔革命热情, 照搬国际社会革命成功的经验, 让当时还很簿弱的革命力量冒然攻打大城市, 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 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同样, 不切实际的创新理论就像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 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毫无生命力的。

四是继承与创新。在客观实际生活中, 要想获得成功, 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勇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才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然而创新源于继承, 但我们所说的继承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 是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在继承中加以革新, 在革新修正中加以继承。我们既不能一股脑儿的继承, 也不能一股脑儿的否定, 要在继承中加以发展, 在发展中予以继承。17世纪英国科学巨匠牛顿,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创新可谓丰富, 成就可谓巨大。可当人们问起他为啥会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时, 他的回答却是“如果说我看到更远一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恭之词, 但细细想来, 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 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 那么牛顿总结的物体运动三大规律不知要晚多少年呢!再如,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他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 他的创新精神鼓舞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果没有圣西门、傅利叶等一大批先辈们的空想理论, 也就不可能有马克思《资本论》的诞生, 也许人类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呢!诚然, 没有邓小平理论, 没有“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活水源头来”, 没有了继承哪有“活水来”的源头, 没有了创新“源头来”的活水也会变成一潭死水。

五是创新源于质疑、破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有疑问才有思考、分析和判断, 才有发现、创造和惊奇。常有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发端, 勇于破疑是惊奇发现的源泉。鲁迅先生曾赞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敢, 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也是千万个螃蟹能否吃质疑者中的其中一个, 但却是千万个质疑者中第一个敢于破疑的人。所以,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开始, 而破疑才是创新思维质的飞跃。真正能使创新思维付诸于实际, 取得实质性成效, 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 篇三

关键词:比较法;历史教学;历史思维;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69-02

比较法就是一种确立事物间统一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要求人们依照既定的标准把彼此间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事物进行比照,然后,确立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相异之处。同异关系可以在同类事物之间,可以在不同类型却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之间。思维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能动反应,多指对事物从具体到抽象或从个别到一般的比较。只有比较,人们才能够探索出事物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之不同”,从而,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

运用比较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总结等,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这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较好地完成这个学习目标呢?

一、强化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学习并掌握历史知识

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并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还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从宏观上说,比较方法的理论与要求都涵盖于其中,我们要自觉运用比较法来备课、上课、评价,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强化意识,指导他们逐步掌握这一学习方法。

人们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向来注重比较法的运用。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科学地运用了比较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才让我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到中国的古代历史。马克思也是运用了比较法对资本主义产生前后的各种形态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广泛而精确的比较研究之后,才形成了《资本论》这一巨著。列宁也是结合当时俄国社会的具体情况,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论断。毛泽东在其《矛盾论》等系列著作中,更是娴熟地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

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高中历史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我们能够正确全面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只有运用比较法,我们才能够把握其本质与规律,我们才能科学完整地掌握历史知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是国家与世界之间,它们既存有区别又彼此联系,而且,联系的状况又是繁杂不一的,既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还要相互排斥。“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要想正确认识这些历史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必须对它们进行比较,而且,运用比较法更利于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了解和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二、强化结构体系,运用比较法梳理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历史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有三个模块,共25个学习专题;选修课作为学生的备选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兴趣以促进个性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知识结构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理清其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正确把握它们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真正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全面贯通地研究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还能够挖掘出教材的思想性内涵,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鉴别其中的是非、美丑与善恶、,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深化爱国主义的教育。而且,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并展望未来;通过中国与外国的比较,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明是非,辩美丑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比较法学习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新课标》还是《考试说明》,都对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能力要求,而这些要求本质上都包含或隐藏着比较的要求。重视学生运用比较能力的培养,就是交给了他们一种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基本概念,清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全面掌握历史知识,进而,触类旁通,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掌握比较法还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基本环节,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能够学会转换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深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过去与现在、我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问题意识,进而,增强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因果相循的。既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惯纵,也有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总是从一个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另一个新的不平衡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基本环节的研究。认真研究教情、学情,潜心探求教法、学法,发挥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加强相关应用技巧的研究。从导入新课到内容讲解再到课堂小结;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从学法运用到考核形式再到评价方式,我们都要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进行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和研究的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课程学习,为历史教学的比较研究提供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培养他们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百度文库.

4.创新思维与实践 篇四

本文通过创新思维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阐述实践对思维的决定作用;创新思维重要方式的运用;创新思维与实践结合过程中所展现新的创造力开发和历史局限性;进而形成创新思维与实践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

作 者:詹辉乾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部,福建,泉州,36 刊 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xx 20(1) 分类号:B023 关键词:创新 思维 实践

5.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 篇五

第一节

阻碍创新思维的客观因素

创新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生活在一种传统的僵化的社会环境中,头脑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守旧观念,这都严重压抑着创新。

1、守旧观念

守旧观念压抑着创新,而传统守旧观念来自于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为主,手工操作为主,信息闭塞,缺乏交流,社会主体是一元的而非多元的,所以极少发生横向之间的竞争,人们习惯于按照老规矩办事。

在这种传统社会下,创新思维只属于极少数天才伟人的特权,而广大民众则不需要创新思维,只需要去理解和执行就可以了。并且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2、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体制扼杀创新。

传统教育注重书本知识,轻视甚至反对学生提出与之不同的观点或想法,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

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扼杀创新。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听话,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中,带有强烈的家长意识,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不听孩子申辩,不容许孩子顶嘴,大人说话不许孩子插嘴,这就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第二节

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观因素

由于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对现有思维方式的超越,因此这就决定了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必然地来自于被超越者——思维方式本身。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一是固定观念,二是思维定势,三是自我思维,四是思维障碍。

1、固定观念

观念是内化于人脑潜意识中的观点和认识。

人们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反复地运用某种观点、某种认识去思考、评价问题,经过多次重复,久而久之,这些观点和认识被积淀到大脑深层意识之中而达到“无意识”、“下意识”状态,这就形成了固定观念。

由于观念是人的思维长期积淀的结果,所以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不易更改性。

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存在于头脑当中的认知框架.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头脑中随时会遇到各种信息,各种事物和问题,而人们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着过去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愿意另辟新路,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

有一句经典的语言说: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

(1)辨证看待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对于解决经验范围以内的一般性的、常规性的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它可以使人们熟练地运用以往的经验,驾轻就熟,简洁、快速地处理问题,从而具有很高的效率。

思维定势的弊端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一定创新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止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2)思维定势主要表现

思维定势主要表现为:经验思维;从众思维;权威思维;书本思维等。

A、经验思维定势

如某些流传已久的观念、行为和处事经验等,构成了人的经验思维枷锁。

经验思维定势与一个人所继承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惯性,而且很难改变。

思维定势(经验思维)的好处在于,我们用来处理日常事物和一般问题时,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使问题得到较快的解决。

但是,经验思维定势的弊端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时,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阻碍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有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马戏团的人在训练大象时,一般都是从小开始训练,为了防止象的逃跑,最初用结实的绳子,甚至钢索,把它们拴在结实的柱子上,小象一次又一次的企图挣脱绳索对它的约束,然而一次又一次失败,经过无数的尝试后,便不再进行这种努力,马戏团的人用一根很细的绳子,就可以控制住象的自由。为什么呢?象已经适应了这种约束,不想再改变了。

把跳蚤放在广口瓶中,用透明的盖子盖上。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地撞到盖子。当你注视它们跳起并撞盖子的时候,你会注意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跳蚤会继续跳,但是不再跳到足以撞到盖子的高度。然后你拿掉盖子,虽然跳蚤继续再跳,但不会跳到广口瓶以外。为什么呢?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不想再改变自己了。人的思维往往也是这样。

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

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其次,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第三,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

B、从众思维定势

“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

从众思维定势与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道德有关,所谓“个人服从群体,局部服从全局,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从众思维的好处在于它使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处世态度。但是,它使人习惯于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这样久而久之,就必然使人缺乏独立性,妨碍创新思维。

从某种角度来说,从众行为是必要的。社会生活需要相互合作,如果没有一致的行为,社会组织将崩溃。况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仿效他人的行为和见解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然而,从众行为却牺牲了我们的个性,妨碍了我们产生新的创见,压抑了个人的独创精神。特别是当这种一致性要求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必然对人的实践行为、情感态度乃至思想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众行为和附和态度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而独立思考的个性确有助于发展创造力。从众思维定势形成的原因

(1)来自于群体的压力。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中的少数服从多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障碍”便逐渐形成了。

(2)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传统色彩越强烈,其中个人思维的从众枷锁也越稳固。

C、权威思维定势

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

权威思维定势的形成: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来自于专业权威和思想权威、政治权威等。

权威思维定势在日常思维中有积极意义,它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拿来就用,且行之有效。但是,权威思维定势显然束缚人的创新思维,特别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人的思维往往难以突破旧的权威的束缚,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使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D、书本思维定势

书本对人类所起的积极作用

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应该说,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前一代人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人。使得下一代人能够从一开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每件事情都从零开始。

假设一下,某一只野狼,掌握了它的前辈们对付猎人的所有手段,那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书本知识的缺陷

由于书本知识反映的是一般性的东西,表示的是理想化状态,与客观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忽视这种差距,不视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那么书本知识在为我们带来无穷好处的同时,也会招来一些麻烦。

其根本原因在于:书本知识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二者并不完全吻合。如:成语“纸上谈兵”。

E、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象一副有色眼镜,戴上它,整个世界都与眼镜片的颜色相同;如果脱掉它,眼睛又无法看清外界事物。

通过科学的训练能够削弱惯常定势的强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条思路是,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3、自我思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在日常思维活动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目光去思考别人乃至整个世界,由此,产生了自我中心型的思维定势。

在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下,个人的思考以自己为中心,一个团体的思考也习惯性地以本团体为中心,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则习惯以本国本民族为中心,而整个人类同样也跳不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小圈子。

4、思维障碍(或思维封闭)

就是说,你的思维你的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

如:“霍布森选择 ”。

(1)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缺钱并不是问题,缺乏想法才是真正的问题。【名言】

知识贫乏是思维障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叫没有批判性的学习。(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就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思维障碍的第三个原因就是迷信。迷信会让人耳目失聪,对周围事物不敏感。

第四个原因是知识贫乏没有批判性的学习。迷信。固执与偏见。

第五个原因是习惯性思维。思维最大的敌人就是习惯性思维。

(2)影响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

自卑感。总认为自己智力低下、知识浅薄,不是搞创新的材料。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怕自己栽跟头、怕别人看笑话,因而缩手缩脚、不敢尝试创新。

疲倦感。创新的过程,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意志薄弱者,常常会不胜其烦,产生厌倦情绪,很快就因精疲力竭而半途而废。胆怯感。有些人在创新活动中,常常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他们既怕知识不够,又怕条件不备,还怕难度太大。只能因循守旧,不敢开拓进取。

懒惰散漫。创新是一项艰难的事业,消极、懒惰、散漫皆可能动摇人的创新决心和开拓意志,使他们的创造热情逐渐低落、创新进度逐渐减慢,并使工作杂乱无章、事业一无所成。

好高骛远。有的人在开展创新活动时,贪大求全,心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整天把希望寄托在灵感上,指望有惊人的创新奇迹产生,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胡思乱想。

(6)思维定势也是影响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

5、思维的误区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天份,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

◆新点子会突如其来,不可能事先估计策划。

◆创造性思维一定是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才顶用。

◆创造性思维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关我的事。

◆只有聪明人才有好主意。

◆创造都是大的举动。

6、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庸思维、辨证思维、整体思维。

中国人习惯从整体去把握事物,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变化,容纳矛盾观念,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和谐,处理问题时采取折衷方法。

北大教授费孝通讲过四句话,可以概括中国人做人方面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的思考。而中国人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

(2)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缺点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具两个根本缺点,一是崇圣性,二是狭私性。

崇圣性:“崇圣”就是崇拜圣人。总在子曰君言,谁怎么说过,哪本书有什么观点,历史是怎样的……,似乎只有拿着圣(别)人的观点,找着过去的东西,自己才有站得住的脚跟,才理直气壮,才可能找到真理。

“崇圣”思维经常穿着眩目的正统外衣,具有很大欺骗性(当然是对陷入窠臼者),其错误是认识方法出了偏差,症结是“脱离实际”,游离在过往知识的苦海,不能与时俱进。现实问题层出不穷,却视若无睹。

狭私性:狭私性是中国文化及由之造成中国人思维定势的另一个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一种对人类长远利益的追求,总是纠缠着维护人际间的等级道德关系,象“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主要关系上,就有“忠、孝、仁、义、尊”等单方面苛刻要求的道德观。进而赋予了很多“利诱”的内容。如为长生活命,道教则行修身养性炼丹;为晋升现世的等级,正统文化则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的引导。在民俗文化中,也有“狭私”的价值指向,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死不如赖活着”等等。

“崇圣”与“狭私”是中国人非理性思维方式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统治者崇圣,为着稳固自己正统江山的狭私;一般人崇圣,也有意于拉大旗作虎皮,目的还是狭私。反之亦然,中国人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又必须崇圣。

6.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 篇六

这是一家红酒公司做产品策划在做定价策略时的案例,负责人与企业主发生了激烈争论,原因是负责人的定价太高了,每款产品都比原来高了将近一倍,企业主感觉高得离谱,肯定没法卖了。这时负责人对企业主说:“如果你只想卖原来的价格,那就用不着请我们来策划,我们策划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将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最终负责人以“一个杯子到底能卖多少钱”的例子说服了企业主,充分证明了策划对产品价值创新的意义,同时对打破我们被禁锢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思维创新方式适用于任何产品的营销!

第1种卖法:

卖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只能卖3元/个

如果你将他仅仅当一只普通的杯子,放在普通的商店,用普通的销售方法,也许它最多只能卖3元钱,还可能遭遇邻家小店老板娘的降价招客暗招,这就是没有价值创新的悲惨结局。

第2种卖法:

卖产品的文化价值,可以卖5元/个

如果你将它设计成今年最流行款式的杯子,可以卖5元钱。隔壁小店老板娘降价招客的暗招估计也使不上了,因为你的杯子有文化,冲着这文化,消费者是愿意多掏钱的,这就是产品的文化价值创新。

第3种卖法:

卖产品的品牌价值,就能卖7元/个

如果你将它贴上著名品牌的标签,它就能卖6、7元钱。隔壁店3元/个叫得再响也没用,因为你的杯子是有品牌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愿意为品牌付钱,这就是产品的品牌价值创新。

第4种卖法:

卖产品的组合价值,卖15元/个没问题

如 果你将三个杯子全部做成卡通造型,组合成一个套装杯用温馨、精美的家庭包装,起名叫“我爱我家”,一只叫父爱杯,一只叫母爱杯,一只叫童心杯,卖50元一 组没问题。隔壁店老板娘就是3元/个喊破嗓子也没用,小孩子一家会拉着妈妈去买你的“我爱我家”全家福。这就是产品组合的价值创新。

第5种卖法:

卖产品的延伸功能价值,卖80元/个绝对可以

如果你猛然发现这只杯子的材料竟然是磁性材料做的,那我帮你挖掘出它的磁疗、保健功能,卖80元/个绝对可以。这个时候隔壁老板娘估计都不好意思叫3元/个了,因为谁也不信3元/个的杯子会有磁疗和保健功能,这就是产品的延伸价值创新。

第6种卖法:

卖产品的细分市场价值,卖188元/对也不是不可以

如 果你将你的那个具有磁疗保健功能的杯子印上十二生肖,并且准备好时尚的情侣套装礼盒,取名“成双成对”或“天长地久”,针对过生日的情侣,卖个188元/ 对,绝对会让为给对方买何种生日礼物的而伤透脑筋的小年轻们付完钱后还不忘回头说声“谢谢”,这就是产品的细分市场价值创新。

第7种卖法:

卖产品的包装价值,卖288元/对卖得可能更火

如果把具有保健功能的情侣生肖套装做成三种包装:一种是实惠装,188元/对;第二种是精美装,卖238元/对;第三种是豪华装,卖288元/对。可以肯定的是,最后卖得最火的肯定不是188元/对的实惠装,而是238元/对精美装,这就是产品的包装价值创新。

第8种卖法:

卖产品的纪念价值,不卖元/个除非脑子进水

如果这个杯子被奥巴马等名人喝过水,后来又被杨利伟不小心带到了太空去刷牙,这样的杯子,不卖2000元/个除非脑子进水了,这就是产品的纪念价值创新。

营销解码:

1、消费者往往购买产品时,除了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外,更多的是购买一种感觉、文化、期望、面子、圈子、尊严、尊重、理解、地位等等象征性的意义。

2、同样一个杯子,杯子里面的世界——它的功能、结构、作用等依然如故,但随着杯子外面的世界变化,它的价值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7.思维创新与作文教学 篇七

从文章的构成过程来看, 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时候、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 ,即作者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时候、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对课体的认识,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学生主体置于中心地位,思维在构成文章中处于核心地位。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好的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即使一句话作文,也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个性的直接外化。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

一、挖掘课文,实现思维转变

课文教学能让学生吸收很多优美的语言,唤起许多想象,充实智慧与记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写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要照着一定的条条框框,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如写一篇游记散文,就让学生开门见山,先写景,再抒情,然后升华感情,最后篇后点题。凡是课文内容都是好的,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因此,我们要挖掘课文,从另一角度思考,即培养思维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扩展主题,考虑其他写作角度。

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可以“雪”为主题进行挖掘:一是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二是赞美雪温暖大地的奉献精神;三是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万木萧条;四是鞭挞雪的虚伪,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

又如高尔基的《时钟》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由时钟想到“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学习;二是赞美时钟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精神,时钟夜以继日地工作;三是写出时钟无聊单调的生活,重复单调的声音。又如《故乡的榕树》一文, 不仅懂得通过写榕树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之情,而且写榕树顽强的生命力,赞颂榕树的无私精神,给人树荫,给孩子们欢乐。

二、接触生活,扩展思维渠道

生活是写作的主要源泉。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学习紧张,学校生活单调,宿舍、教室、食堂一条线,忽视了亲自体验生活、观察社会,造成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一项沉重的负担,往往两节课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或者“挤牙膏式”地随便凑合,枯燥无味地编造,只会写出语言乏味、内容空洞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观察事物,接触自然,开拓思维空间。

1. 适当安排时间让 学生到社 会中去 , 到野外去 , 亲自实践、观察。如冬天,可到野外看看小河、树木、小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仔细观察,突破冬天一片萧条景象的定式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冬天孕育蓬勃生机,充满无限的美,充满春天的希望。比如这样的语段:冬天的早晨很美,不信,请看———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 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 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

又如一座建筑, 不单只用雄伟高大形容, 从另一角度观察,可能像一个少女。

2.留给充分的时间 , 让学生仔细调查、采访 , 收集社会素材。平时写作文,总是限定两节课完成。由于学生缺乏体验、观察,容易写成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以“二十年改 革家乡巨 变”为题材 ,写篇文章 ,让学生在 课堂上完成,学生大多写自己家庭在吃、穿、住、用方面的变化。如果让学生准备调成、感受,结果就大不一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很大突破;从家乡一点的变化,以点带面,深层次地写到家乡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这样,作文就不会千篇一律、空洞乏味。比如这样的语段: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你知道我们村边上那片很大的仿古建筑群是什么吗? 我告诉你,那是我们村建起的中国第一家姓氏博物馆,我们村上的老人在里面管理和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这里的地方特色文化。傍晚,在那灿亮的路灯下,一群人在跳健身操,没有教练,教他们的是一台大彩电和影碟机,听说是大家集资买的。如果你到每一村去转转,你会发现都有一套健身器材竖立在村中的空地上,老人孩子在那玩得开心极了。这样的变化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人们最多的活动就是看电视,而且是看不到几个台的电视。现在人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啊!

三、全面选材,扩大思维源泉

8.创新思维与作文教学 篇八

我们知道,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作文教学就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活动。写作是充满创新性的心智活动,属于精神产品。因此,写文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上认为:“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概括、分析、综合,借助一系列的联想、想象,从而创造出文章的过程。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主题思想上的创新。主题在文章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中的核心及最本质的东西。主题的创新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要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的单纯的主观认识,“发前人所未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主题创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很形象的说明这种方法的奇特作用。

如今风行的大学生作品在主题上更体现出创新的思想。从日常的短信、博客到专业论文写作,如果人云亦云,便让人感到寡然无味。当前学生的状况大多是理论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很差,写出的文章大多是老话、套话,甚至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很显然,摆在广大写作课教师面前的问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基础训练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主题思想上体现创新,为今后的各种写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选择材料上的创新。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周围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物随处可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新颖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最佳材料的选用,需要独具慧眼,匠心独运。

选材的创新,要着眼于材料的“新”。“新”即体现它的价值,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众人瞩目、议论纷纭的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看法、意见等。选择材料一定要避开“熟”,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俗套了的题材内容,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处于同一水平、程度和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降低了对文章的兴趣。因此,人云亦云的,我则不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再次,写作方法的创新。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写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补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类比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

最后是语言表达的创新。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山药蛋”的气息,作家们以自己的创新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学习。生活中常有许多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多学习日常用语并借鉴使用,常常能收到奇效。

9.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故事 篇九

一天,他在纽约街上散步,看见一家小店将咸肉切成薄片,装在两磅装的纸盒里出售,生意十分兴隆。爱克尔想:“这确是个好主意,只可惜两磅装的咸肉片还是太多了些,如果把它改成1磅装出售,生意一定会更好。

他依计行事,把肉片切得更薄更均匀,以1磅装送到市场,购买者果然踊跃。山毛榉食品公司加工的食品不久就闻名全美,甚至全世界。实际上,爱克尔先生的“灵机一动”,来自他对小事情的观察与思索。

许多人们不屑一顾的小事情中往往隐藏着成功的因素,这全靠多一个心眼去发掘。美国着名铁路工程师海立门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次,海立门偶然发现,铁轨上的每个螺丝钉都有一截露在外面,便问同事。同事回答:“因为螺丝钉就这么长。”

“可为什么非要这样长呢?白白露了一截在外面。”

“这些螺丝钉一向都是这样制造的。”

海立门沉默了一会儿,再问:

“1英里铁轨要用多少个螺丝钉?”

“约3000个。”

海立门吃惊地说:太平洋铁路公司和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共有路轨1.8万英里,所需螺丝钉约5000万个。就算每个多用铁50克,岂非浪费了2500吨铁?

10.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培训总结 篇十

通过此次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之所以现在又很多人习惯模仿,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他们常常不能换一面想问题。许多最有创意的解决方法都是来自于换一面想问题,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从相反的方面来解决问题,甚至于最尖端的科学发明也是如此。所以爱因斯坦说:“把一个旧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看需要创意的想象力,这成就了科学上真正的进步。”

克服因循守旧的坏习惯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困难。你所必须做的一切便是立刻行动,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下个星期.因循守旧是思想的沼泽地,你必须从中走出来,才可能达到成功。因循守旧者的典型特征是抱着自己的老观念不放,不去主动接受新鲜的思维,进行脑力革命。这本身就是思维上的惰性所使。成功者必须时刻学会“洗脑”,摒弃因循守旧,创新求变,才会有真正的成功!我们有很多人常抱怨自己脑子太笨,这是因为不开动脑筋,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打转转的缘故。要干,就需付出代价和担当风险,你的努力也可能会遭到失败;如果你避免干任何事情,你也可免遭风险和失败。但是,结果会怎样呢?你避免可能的失败,同时也就避免了可能的成功。

成功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思维。一个成功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创造性思维决定了一个人到底能有多少突破。凡是保守、陈旧的思考习惯只能重复过去,而不能改造过去。成功者的习惯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量!

我们必须明确那些不能突破自身局限的人,之所以在许多领域毫无起色,是因为固守于常规性思维,从而决定了自己不可能成功。常规性思维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固有思路方法进行的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突破,而不是过去的再现重复。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它是在没有前人思维痕迹的路线上去努力控制。

对于试图成大事的人来说,必须明白:人们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总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从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因此,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能保证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它的风险。但是,无论它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因为即使是它的不成功结果,也向人们提供了以后少走弯路的教训。常规性思维虽然看来“稳妥”,但是它的根本缺陷是不能为人们提供新的启示。

创造性思维能根据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探索尚未被认识的世界,从而打开新的活动局面。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一个人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就不可能在创新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必然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继续从事创造性活动,为自己的成功之路奠定基础,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

上一篇:广西物业管理条例全文下一篇:秋季运动会加油稿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