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题材

2024-09-14

红色革命题材(共16篇)(共16篇)

1.红色革命题材 篇一

作者:南湖水

辛亥年走了王朝,

明明清清的恶霸清走了无处。

光复了,民主、共和,

来了,生命。

这只是开始;

有了,思想、习俗,

别了,一切。

华夏才成了华夏,

中华才复了中华。

是否此刻起,人才是人,

他说,握手、鞠躬,

走了,屈跪、万岁。

是,还是否,

东方迎来了希望,

我想是的,定是的。

雪蛮子的耻,

不,不,不,不是,

好像这只是,只是开始,

会振兴了我华,

熟识三民义,

谁料有贼篡谋,

失了义,

你是否还能记起,

那年的义旗,

升起。

有了南湖水上的木船,

载起了黄土,

迎来了,镰刀、铁锤。

始了,

开始了。

你是否还要听,

听满山的杜鹃红,

你,

还是那个你,

我,

依旧铁骨的我。

许诺了沉默的大地满仓,

熏出了稻香。

2.红色革命题材 篇二

《笨花》继承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 也找到了适合这一内容表达的完美形式, 以革命的历史观念和方法来表现二十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民族革命和抗日战争, 使人们再一次重温了半个世纪以前的军阀混战、阶级矛盾、民族危机和文化挑战的风云史。与梁斌的《红旗谱》相近, 《笨花》也是一部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来反映中国民主革命和冀中敌后抗日斗争的乡村画卷, 描写冀中农民在甲午风云后的生存现实和参与抗战后的命运历程。冀中在抗日战争初期是敌占区, 抗日的形势十分严峻。正是燕赵文化精髓的承传和党的正确领导, 使笨花人在民族灾难面前空前的觉醒, 笨花人深明大义, 没有国家的前途, 就没有个人的前途。他们在在党的领导下, 坚韧、智慧、机智、英勇的在敌后与日伪斗争, 各尽所能的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尽着自己的力量。但《笨花》中的“英雄人物”是退去了传统题材的神秘光环的现实中的“英雄”, 铁凝努力挖掘出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正义力量和英雄性格, 以向氏家族为首的一群“中国凡人”承担着演绎中国革命大历史的使命:旧军人向喜识破了日本人请他出山的阴谋, 支持两个儿子到抗日根据地, 宁愿回到笨花老家做一名大粪厂的经理, 最后为救自己的同胞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儿子向文成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中, 在自己的家中办起夜校, 向村民传授着文明和救国的道理, 腾出自家的大西屋做后方医院, 在笨花村的抗日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女儿取灯的断事智慧而冷静, 成为一名优秀的抗日干部, 后被小袄子出卖而惨遭日寇杀害;长孙向武备是一名冀南特区的游击队员, 后来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一位久经锻炼的领导人;十四岁的弟弟向有备也成为一名八路军的卫生员, 在实际的锻炼中成长。性格“各拧”的西贝时令积极要求进步, 成为尹区长的助理员;平时爱说大话的“瞎话”叔, 为了笨花全村人的利益, 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下;就连走动儿也在笨花的黄昏消失了, 他辞别了家和“幽会”的女人, 去了一个国家民族更需要他的地方, 成为一名抗日的交通员, 象一支黑暗中游走的烛光, 带领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希望奔走的人, 到该去的地方———“面对那个纷繁复杂的历史年代的种种艰难的选择, 这群人最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道德秩序, 揭示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耐力和韧性, 这是一个民族的底色.”[2]正是这些普通的农民、乡村知识分子承担着革命的道义和民族的尊严, 在维护日常生活的正义和神圣的民族抗战中, 他们无私的为了国家民族倾其所有、流血牺牲, 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使平凡的生命焕发出强烈的光彩。《笨花》凸现的是在日常化、生活化的厚重叙事, 这种日常生活来自铁凝最真挚的个人体验和家族记忆, 那独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日常生活叙事极具感染力, 它以独特的审美意蕴成为凝聚人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 这使小说超越了传统经典的现实主义叙事的美学命题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政治小说”, 维护的是主流文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品中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浪漫的表达, 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显示出了向传统文学的回归, 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肯定革命的正确性、历史的进步性, 推崇传统道德、弘扬民族正气, 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作为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作品具有唯物史观和明确的写作目的, 但并不是传统革命题材的所“强制”写作的那中笼统的“革命史”, 《笨花》无论在“反映生活的真实”还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都对经典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有所超越。在人物塑造上, 她超越了“高大全”式的革命英雄塑造及模式化、类型化、概括化的粗线条的叙事框架, 表现出更尊重历史真实、作家主体选择和文学本身规律的新的意识形态的特征, 比如对于向喜这个旧军人的塑造, 她说:“在日本人侵略中国以前, 一般中国百姓的国家观念是淡薄的, 但是日本人来了以后, 民族的凝聚、中华民族的强烈意识、国家的意识在全民当中被唤起了。培育向喜这个人物的过程中, 刚开始我给他设计的不是回到粪场, 我设想他开了一个地下的兵工厂, 造枪的厂, 暗中支持八路军打日本人。我觉得这是戏剧化, 有几分做作的, 不太适合这个人物的归宿和性格的形成。于是我让他后退一步, 就要他去了大粪场, 没有让他和共产党直接合作。他坚决拒绝当汉奸, 他的后代子孙都是共产党, 但是他没有, 他后退一步。我觉得这个是恰如其分的。他回到粪场, 在粪场里和日本人有一场恶战, 最后死在粪池里。”[3]《笨花》中的人物不再是单纯依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或历史风云中的简单符码, 而是充满生活智慧和生命质感的。就是在这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中, 铁凝也没有忽略日常生活的暖意, 极具诗意的描绘了一群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以“和”为贵的处世姿态、四季的农事、不同的故事和命运, 饶有兴味的描绘了冀中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特征, 弥补了传统革命历史小说所缺乏的日常生活的恒久的魅力和诗意, 因为这正是统革命历史题材中常常被遮蔽的生活。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 革命的唯一目的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断净化演变成一种权威性的宰制力量, 它以排出日常生活和人性的复杂为代价, 与革命无关的情感和欲望, 都被视为“不洁”和不道德的, 爱情和亲情不再成为一种询唤和感召, 战争的正义性被无限夸大为一种人性和道德宣战的实践。就是极具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家孙犁也被战争思维所主宰, 《荷花淀》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小说不仅反映了抗日战争中, 以对战争中人性美和人性美的歌颂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但它依然存在人性的压抑和失落的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被战争需要神圣化和模式化了, 淡化了自然属性和个性自由。

《笨花》既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规定性”, 但又以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理念对传统革命历史中所遮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彩的、诗意的展现, 用一种饱满温润、准确结实的艺术质地去追求史诗化的思想承载, 铁凝以崭新的革命历史叙事手段弥补和纠正了历史叙事在两个方的偏差: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过度历史化和概念化;后新时期以来文学个人化和私人化方向的极端发展。这是铁凝在新世纪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红旗谱》、《风云初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历史经典叙事的回望中做出了世纪性的超越。传统革命题材的小说中因主要写革命斗争的生活而忽视人的生活, 集中表现人在战争中的生活;而《笨花》更多地体现战争中人的生活。因此, 冲破了既定的意识形态模式,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抓住了主流文学为革命现代性诉求论证的精髓, 跨越既往社会主义的历史政治遗产与现实中国“和平崛起”之间的鸿沟, 以一个党员作家和文学官员的政治身份完成了主流文学的使命。

摘要:论文将铁凝的《笨花》与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进行对比, 指出《笨花》既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规定性”, 但又以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理念对传统革命历史中所遮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彩的、诗意的展现, 用一种饱满温润、准确结实的艺术质地去追求史诗化的思想承载, 铁凝以崭新的革命历史叙事手段在“反映生活的真实”还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都对经典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有所超越。

关键词:“笨花”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日常生活叙事,超越

参考文献

[1]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第182页

[2]铁凝、崔立秋:《笨重与轻盈的奇妙世界——关于铁凝〈笨花〉的对话》, 河北日报2006年1月6日

3.王伟民 红色题材市场潜力巨大 篇三

套用一句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但这分明也是我们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国人普遍缺乏信仰。优秀的红色作品既弘扬了主旋律,也鞭策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人生来说,应该要有信仰与信念,方能克服生活中的苦难,完成人生目标”。“老一批导演创作的红色题材比较传统,我们这一代导演需要拍一批这样的红色题材留给现在的年轻观众。”

红色主旋律也能美剧化

2016年是建党95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涌现出来了一批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比如《英雄后卫师》《三军大会师》《红星照耀中国》……包括王伟民导演的《彝海结盟》在内,这些作品高度弘扬了红军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彝海结盟》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讲述红军长征期间巧夺金沙江、穿越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的历史故事。以刘伯承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委的先遣支队突破国民党的重围为原型,围绕刘伯承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歃血为盟这条主线,生动地再现红军过彝区时,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彝族兄弟的帮助下,与国民党军斗智斗勇,最终在小叶丹的帮助下,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區的过程。其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无缝衔接充分展现了王伟民导演的不俗功力,堪称又一红色经典力作。

王伟民拍摄过《远东第一监狱》《红色利剑》《我的铁血金戈梦》等革命、战争题材作品;也拍摄过轻喜剧《奶爸的爱情生活》;刑侦剧《蓝色较量》……可以说,王伟民导演的作品种类极其多元化,他早已练就一身如何拍摄“叫好又叫座”影视剧的好功夫。

新作《彝海结盟》继承了《我的铁血金戈梦》中“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地处理“大历史”和“小细节”的关系的风格。王伟民导演希望以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本剧打造成一部年轻人也喜欢看的红色经典电视剧。“本片将把故事集中在‘彝海结盟’发生的前后26天内,类似于一些美剧的叙事手法,把每一天拍成一集,悬念层层叠加,环环相扣,把历史主旋律人物用商业手法包装,以增强可看性,这是前所未有的。”

力求“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被创作者广泛认可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大的历史事件必须真实,小的细节可以艺术创作。这也是被王伟民反复提及的创作心得。“红色”题材为主的“主旋律”电视剧如何避免历史人物被“脸谱化”“格式化”?“这也是拍摄的时候我与刘伯承、小叶丹等人物原型的家属反复探讨的问题。我告诉他们,此刘伯承非彼刘伯承,此小叶丹非彼小叶丹。”本着这样的创作态度,王伟民表示大事件上坚决尊重史实,小事件上可以有所发散。

这是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成了最考验王伟民的难点。这同样是所有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创作者需要思索的问题。“如何将刘伯承、小叶丹、小叶丹夫人等这样的形象刻画得饱满、深刻,对我来说很困难。”庆幸的是,在这部戏中,刘一冰诠释的刘伯承相比以往他所演绎的刘伯承是有所创新的,“我们在继承了以往电视剧中文质彬彬的形象的同时,又把他善用兵、巧用兵等英武的一面展现出来。”王伟民觉得,台湾泰雅族演员游大庆饰演小叶丹,选他演彝族头领的原因是,他身上勇猛、高大的气质和彝族很搭。围绕两位主演的对手戏代表了剧中“高层”之间的博弈。

小事不拘——最典型的是,王伟民给剧中谈莉娜饰演的彝族女孩安排了一段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女孩先爱上小叶丹的武士,后又喜欢红军侦察小分队的向导。而这连四分之一的分量都不占的感情戏在导演看来是为了推动戏剧发展的“神助攻”。小人物的塑造是为了烘托主题,“战争年代小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是为了体现民族融合,是民族大团结的表现。”

让更多年轻观众感受信仰的力量

王伟民带队《彝海结盟》剧组,在电视剧开拍之前“重走长征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王伟民说:“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经过这次重走长征路,我可以想象,当年红军长征之艰难。若不是靠信仰,是无法完成这一壮举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他们把四川凉山走了个遍,尽管一路崎岖,但这让创作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苦难,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这样泥泞的土路,很多年轻人坐车都觉得受不了,当年红军长征可是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来这条路的。剧组亲临现场,感受着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对于创作大有裨益。”

如今的红色题材勇于触碰“信仰”命题,正是剧中人物对信仰的选择和坚守触动了当代观众的神经。如前几年引起全国观众热议的《潜伏》,正如其片尾曲《深海》唱的那样:“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无论谁能听见。”编剧兼导演姜伟也坦言:“整部戏是一个坚定信仰的过程。这些只有在过去老电影中才传递的情感,现在的观众会不会觉得假?我思考了很久。最后我觉得不会,因为每个人都是需要信仰的。”从《东方战场》到《海棠依旧》再到《怒江之战》……中国影视剧可谓一路“飘红”。作品中对信仰的坚守、对英雄主义的细腻演绎以及开放的创作理念等,都让“红色题材”走出了一条叫好又叫座的新路。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红色题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创作者可以借鉴国际上比较新的拍摄手段,“我觉得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可以更多地运用到红色题材作品中去,这里面有太多的信仰和故事及精神层面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去创作和挖掘。”

4.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 篇四

“王二小该不该喊救命?”课间,几位语文教师热烈地讨论着在《王二小》课堂上出现的情景——在讲读到王二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时,老师发问:“王二小此时会喊什么?”有生答曰:“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对此,有老师觉得王二小喊救命是怕死的表现,极大地损害了人物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对于这样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纠正;也有老师认为不能断然否定孩子的想法,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学生认为王二小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喊救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生硬地纠正,难免会有“穿靴戴帽”之嫌;还有老师认为之所以出现了这种“不协调”的声音,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情感和认知铺垫……

是啊,“英雄主义”是时代的需要,“珍爱生命”不也反映着时代的进步么?语文课本中类似于《王二小》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所表达的主题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过于遥远,过于陌生。学生表现冷淡,认识上出现偏差也是常见的事。如何正确解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与此类文本所诠释的人文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当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正确合理地对待呢?这是我们在执教该类课文时不得不面对的三道难题。对此,笔者认为:

一、尊重历史,尊重文本,不随意改变课文的价值取向 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需要与这个时代同步,与这个时代积极的思潮和主流思想融合,同时又需要弥补我们精神世界的缺失——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和革命传统的光辉。在历经“《王二小》该不该删除”“《狼牙山五壮士》该不该退出小学课本”等多次大讨论之后,如今的人教版小语课本还是保留着相当数量的此类课文,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课文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时代精神不应该被忘却、被否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其中的人物自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中的主人公必须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解读,才能准确把触摸到他的脉搏。新的时代,我们注重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建构人文、民主、个性化课堂。然而,对于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是不能随意改变的。王二小的事迹流传了多年,已经不只是一个故事这么简单了,他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我们不应该用现在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看待那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年代。有人认为让一个孩子去为八路军放哨最后被日军杀死有些不人道,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又有多少未成年人走上战场,承担起本不该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责任!这是一种悲壮的现实——一个民族不愿被奴役而被迫起来反抗的战争。王二小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当时严峻的抗敌形势下,王二小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斗争需要,更是一种源自人物内心爱憎情感的英雄壮举。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去审视人物的灵魂。

正如陈先云先生指出:“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做多元的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其编排意图。”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才是王二小英雄品质的真正内核。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王二小是不会喊救命的!

二、搭梯架桥,披文入情,在平等对话中实现精神建构 如前所述,阅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只有依据作者和文章中主人公的时代背景定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允许的范围内解读文本,才能体现这类文本的真正价值。由于年代久远、价值观念的变迁,学生一般对这类课文表现冷淡,经常产生认知偏差。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在于引领学生无限接近文本的人文内涵,将文本的精神内核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涵养学生的精神,实现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本质意义。教学此类课文,笔者认为可以应用以下策略来实现情感共振和精神引领之目标。

1、立体阅读,补充历史背景资料

革命题材课文所述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感知,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比如教学《王二小》,老师可以简单地补充介绍什么是抗日战争、王二小是为掩护几千村民和干部而牺牲;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你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儿童团员如何帮助八路军打鬼子等知识;还可以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能够帮助和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判断。

2、创设情境,适时介入媒体资源

当遇到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超乎学生想象的问题时,当课文关键性的疑难词句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时,我们应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引入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例如《王二小》一课,“敌人来扫荡”中的“扫荡”一词,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段反映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无恶不作的录像,学生立马能够知道“扫荡”一词的内涵,同时立即产生同仇敌忾之感,为理解王二小恨鬼子、爱人民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一位老师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剪切了影片《大渡河》中“雨夜急行军”“冒着枪林弹雨攀铁链”的两个片段,在课堂上适时播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红军战士“抢时间”“攻天险”的英勇与悲壮,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切己体察,揣摩感悟关键词句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都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细节化的言行、神态、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有的甚至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像《狼牙山五壮士》中一个“走!”字便写出了班长马宝玉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桥》中先“揪”后“推”的动作描写既体现了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不徇私情的大爱,又表现了他舐犊情深的父爱……“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叶圣陶语)老师必须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这些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起关键作用的“桥梁”与“渡口”,设计一些填空补白、角色体验之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探究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巧妙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从而加深阅读的深度和效果。

比如《王二小》一文中,“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就是一处很重要的语言读悟点。有老师在“装着顺从”四个字上大做文章,让学生想象说话:“王二小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通过切己体察,读悟表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王二小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然在学生心头鲜活、丰满起来。王崧舟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就是牢牢抓住“纹丝不动”这一文眼引导学生从原因、后果等不同角度来品读全篇,以情促读,领悟主旨的,由一词见形象,由一词见精神,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

4、尊重学生,辩证看待“独特体验”

“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替王二小“喊”出这样的话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哪怕老师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做了足够的铺垫。老师虚晃一枪,不置可否显然是不行的。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该课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回答,她一句“哦,王二小希望八路军叔叔来救他,说明王二小担心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王二小是不是这样想的?”就巧妙地实现了对学生认知偏差的引领。对于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课堂生成,我们要加以引导纠正;对于学生认知中的合理成分,我们也要予以肯定。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新的时代,我们小学生学习王二小,不能鲁莽地“见义勇为”,而更应该提倡“见义智为”。

5.红色精神 革命传统 篇五

不忘革命传统

革命传统

革命传统是指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教育群众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其核心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这正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弘扬的主旋律。

红色记忆

忘不了雪山草地上,每一个脚印写着真诚,每一颗红星闪亮着希望,每一声枪响寄托着革命的信念。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啊,气壮山河!忘不了青纱帐里,中华儿女出奇兵,枪头凝聚着民族的仇恨,向着侵略者发出怒火。奔腾的黄河,为他们高奏凯歌!忘不了少年英雄林森火、王二小,机警地侦察敌情,用自己少年的生命,在共和国的旗帜上留下血染的风采。丰碑长在,英魂永存。我们这些成长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的少先队员,将庄严宣誓:发扬革命传统,继承英雄业绩,牢记人民期望,立志报效祖国。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真知,锻炼意志,培养品德,全面发展,成为继往开来、大有作为的新一代!

革命精神

忆往昔,我看见你们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跟人民,甘愿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舍己为人、视死如归、赴汤蹈火、至死不渝。

6.革命红色诗歌朗诵 篇六

民族复兴之路,

越走越宽越通畅。

合:啊!梦向东方。

女:不怕路区时间长。

合:啊!梦向东方。

男:有理想就有方向。

第二章 美丽新长海

男:神秘北纬三九线,小屿洲屏列画卷。

潮涌碧波色万千,黄海明珠耀海天。 女:广鹿小珠山遗址,辽南先民第一烟。

倭寇犯边何时止?止于岛众戍疆边。 男:钟声悠悠三元宫,青松翠掩数千年。

凤鸣啾啾朝阳塔,碧浪轻拍万年船。 女:黑幕苍穹观星雨,海神静伫祈祥园。

青天飞桥南北岸,大小长山无天涧。 男:银滩喜迎东西客,赶海童叟意流连。

夕阳海天帆点点,海岛渔娘情绵绵。 女:玉盘桂树影片片,风清夜广星遥远。

深海龙宫鱼虾肥,天蓝水清海无限。 男:海底银行名南北,度假名村响内外。

金蟾戏水望新月,五虎闹

女:断崖陡石风怒号,海角天涯浪助帆。

牧场旅游伴两翼,新区奋翅舞蹁跹。 合:放歌美丽新长海,海蓬迎风艳金滩。

第三章 我的中国梦

女:中国梦,我的梦。

你我共筑复兴梦。

穿荆越棘不畏难,

迎风踏雪不惧寒。

昼夜更替星斗转,

煌煌九州映长天。

身披彩霞万里光,

向着幸福的方向。

男:中国梦,我的梦。

你我共筑复兴梦。

勤勤恳恳少年郎,

兢兢业业能力强。

双手高举吾理想,

广渺天空任我翔。

今天我以中国傲,

明天国家因我强。

合:中国梦,我的梦。

你我共筑复兴梦。

海常啸天。

更多相关诗歌推荐:

1.革命红色诗歌朗诵大全

2.爱党红色诗歌精选

3.红色精神诗歌集锦

4.红色诗歌朗诵大全

5.经典红色诗歌集锦

6.经典红色诗歌七月

7.纪念红色革命的诗歌

8.儿童红色诗歌朗诵大全

9.适合朗诵的红色诗歌短

7.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篇七

要做好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工作,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广义上“红色文化”。

从广义上说,红色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红色文化是这三个方面的集合与,但每一个部分在红色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例如红色物质文化属于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具有具体化和显性的特征,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红色物质文化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事件纪念、改革开放过程中留下了的革命遗址和相关的文物,如领袖人故居、历史事件的旧址、历史建筑、园林、烈士陵园、纪念碑、器物、服饰、文物陈列馆等。红色制度文化是不同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相关政策、理论、路线、方针等。红色精神文化特则指不同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等,例如回忆录、歌舞、绘画、戏剧、小说、故事等。红色精神文化属于红色物质文化中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是其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内核:红色精神

正如上文所说,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表达。红色精神是指中华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在革命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精神。红色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探索精神、社会主义时期的奋斗精神、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由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更表达了共产党良好的作风和优秀的品质,是我国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基础和核心,而红色旅游也因为红色文化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旅游活动,成为了一项文化工程,起到了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也可以人们在进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也对中国的红色文化进行了一次温习和体验。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活力的,红色文化也同样如此,这也是红色旅游生命力的来源。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和关注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一定的市场基础,红色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体验红色文化的机会,并且人类在进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还能够参观烈士纪念碑、历史遗迹、重走红军长征艰辛道路,回顾了红军长征的岁月,唤起曾经的记忆或是了解不曾经历的战争岁月,真切的感受革命先烈们在那种社会环境下的爱国心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并学习这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爱国精神。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中最为宝贵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开展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告知人们红色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人文性直接决定着红色旅游体验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革命老区的重建工作,井冈山、韶山、延安等地区被国家列为““国家一号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而且还能为旅游业提供宝贵的旅游资源,并且红色文化直接决定红色旅游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底蕴更好的表达出来,才能体现出红色旅游的真正魅力,有效的推动我国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红色文化属于红色旅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质量的提升取决于红色文化的深度和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也是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而红色旅游的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不同时期红色文化的融会贯通。在现代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协助下,红色旅游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实现了红色文化与其他形式文化更好的结合,展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文化带来新生机与活力,促进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了解,为各国关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做好红色旅游的发展,确保红色旅游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的原因

红色旅游之所以在近年来能够实现快速的发展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因是外因的基础和前提。从根本上来说,红色旅游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有良好的市场是由于红色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代表了民族的先进文化,可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红色旅游的兴起还能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善作出贡献。

1. 红色文化代表了现代文化的前进方向

红色文化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思想理论,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和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行为准则,更是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尊训练历史规律,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帮助我们的革命先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了在国际社会上中国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以及继承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斗争和革命的胜利,并在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学习和歌颂的故事,更创造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奇迹,这种精神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传递了下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传承红色文化符合人们的发展需要

之所以红色文化可以被人类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文化自身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则是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发展发展潮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潮尤其活跃,社会价值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流价值观存在被颠覆的危险,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在逐渐的模糊。在优良传统逐渐丧失的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却在不断的萌生,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不良思想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会导致人们缺乏理想信念,精神世界空虚、价值观念扭曲、人情冷漠等,人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关注个人私利,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等。这些不良思想的存在都会从不同程度上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对年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要增强人们抵御这些不良思潮的能力,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宣扬红色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引导人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继承和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利用红色文化为人们树立精神上的标杆,进行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红色旅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四、革命老区关于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以促进红色文化传承的若干思考

既然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重点与内涵,要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好红色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红色旅游的价值;传承红色文化也是红色旅游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旅游发挥了载体的作用。事实上,红色旅游是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创新。

1. 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中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建设发展的方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为了确保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在进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并在实际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落实和应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来。

2.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阶段不断的传承红色文化,明确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真正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红色文化的传承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对红色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保护和展现。红色旅游资源为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一定的开发、抢救、挖掘和保护,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这些革命历史进行合理的展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更好的展示红色文化真正的精髓,并发挥对全社会的教育作用。在红色旅游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应当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革命文化遗产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上,对红色旅游资源应当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是对红色旅游过程中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革命遗产的合理保护。

3.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对红色文化的活化和再现

要向更好的实现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就需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记录、著作的撰写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比随着之后大众媒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更加有效的传播和传承途径,如制作文献电视剧、纪录片等,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也可以通过红色文学、红色歌曲、红色电视剧等方式,来向广大的观众展示伟大的红色精神;最后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更加真实可感的方式向游客传递红色文化的精髓内涵。因此也可以说红色旅游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的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宣扬红色文化,而且还能再现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红色旅游的广泛认同,红色旅游已经成为目前宣传和继承红色文化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

4.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方法

在红色旅游中,红色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品质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红色文化对子孙后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且还能有效的传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但是在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创新精神,挖掘红色文化新的内涵和价值。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创新是红色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与保证。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过程中,就是对红色文化创新的保护过程。我国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变,而且遍布于全国各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旅游观赏资源。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一般要求以红色文化作为原材料,借助一些方式来对其进行加工和创新,从而实现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更好的满足游客对红色文化的需求,其不仅可以将红色精神所具有的内涵打造成人们喜爱的,又具有历史内涵的景点。因此,发展红色旅游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红色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和在红色旅游中传承红色文化特殊规律已经成为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岩.“红色”的中外文化审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2.

[2]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12,08.

[3]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4]李恩巍.内蒙古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8.革命题材京剧的设计创新 篇八

所谓“肖像感”,是指服装设计上强化身份与个性,让角色更符合生活的类型形象,尤其在一群共产党人的形象塑造中,既要体现他们“地上”“地下”的双重身份,又要通过设计反映出各自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性格及灵魂,来给予观众鲜明的角色身份定位。如同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那样,让一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成为艺术形象的“这一个”。《浴》剧围绕“肖像感”的创意,在设计上做到“同而不同”“新而不奇”“强化角儿”的独立思考。

一、同而不同

《浴》剧服装设计肖像感中的“同而不同”,指设计上首先遵循京剧服装程式的规定,这是表演属性所确立的原则,称之为“同”;其次,在本剧的服装中对约定俗成的“衣箱制”及影视服装设计的创作原则作了突破,用“五W”(即时间、地点、环境、事件、身份)来作为程式,称之为“不同”。确立“五W”的设计原则,不是盲目的选择,而是根据现代题材剧目的内在规定及导演对角色生活质感、时代质感、环境质感的整体归应。为了更准确地体现“五W”设计程式,我们还专门去重庆红岩纪念馆等地体验生活,寻找“那时”“那地”“那人”的真实一面,而力求避免舞台上共产党人“高大全”式的概念形象,以生活的真切与细节生动来切入设计。例如主要人物邵林,是一个普通农村的孕妇,地下身份是地下党县委副书记,剧本规定她公开身份以农妇的形象示人,是一个有革命理想与智慧,并且注重仪表,乐于修饰自己的知识女性。我们在设计上规避了概念式的形象表达,为她设计了三套服装。第一幕服装色彩选用了白色,使她的形象在众狱友灰色基调中独立出来,同时白色也有圣洁的符号意义,使共产党人的形象更加高大。同时她的全部服装都以清透淡雅的色彩呈现,丝巾选用也是粉红色,来表现她作为一个年轻少妇注重个人的仪表修饰。直到最后,春节的场景时,再用一件淡色长坎肩和一条粉红色羊毛围巾来传达一丝喜庆之气,为最后的英勇就义增加了角色的厚重感。

二、新而不奇

现代题材的京剧服装设计,一涉及创新往往会偏离京剧表演艺术的规定,要么借用影视造型而追求时代真实,要么简单地将生活服饰用鲜艳色块来表现,更有甚者用一些变异怪诞的造型。现代题材京剧服装设计的创新,核心在于为表演服务,遵循戏曲的美学原则,可以异曲,但必须同工。在《浴》的服装设计上,为了追求形象的肖像感,以“血迹”和“破纹”作为装饰元素,如同传统京剧服装上的花卉、吉祥图案一样,并通过变化产生不同的装饰意味,或浓烈或简约。当然,这个变化是根据身份、年龄、性别来刻意区分的,是一种新的设计创意手段。这样的处理在视觉上也使角色更有身份与个性的肖像感,所谓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含义,含义中有美感。

三、强化角儿

京剧艺术是靠“角儿”支撑的,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浴》剧服装设计上对角儿形象肖像感的强调与表现上独具匠心。对男一号人物范文华的设计过程中,一开始是有失误的,剧中他是挑夫出身,就自然地以西南山区的民国挑夫形象为造型,犯了“就身份而身份”的设计大忌。剧本中这个角儿是全剧的关键人物,这个角色的戏剧发展与内心变化极其丰富。他在政治倾向与选择态度上, 通过去与不去、从与不从之间来体现真实的人性。仔细研究人物之后,设计上推翻了原有方案,赋予了范文华中性、感性的形象表达,从原有的民间挑夫形象中脱离了出来。我们为这个人物一共设计了四套服装形象,第一幕浅灰色的中式套装配上了双截式尖头皮鞋表现乔装的老板身份,灰色的不确定性展露他的内心。第七幕春节场中,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他加了一条藏蓝色的羊毛围巾,用藏蓝这个比较沉稳的色彩来传达范文华从政治上的摇摆及彷徨回到了光明之中。最后,给他加了一件藏蓝色中式外衣,更加明确他内心走向正义的伟岸。

剧中少年角色龙伢子,是一个15岁的地下党通信员,他身上所散发出的应该是孩子的天真稚嫩,服装设计定位于两个字“稚”“拙”,上衣设计为一件露肚子的短打,胸以下用了一个缠绕式麻绳做腰带,生动地体现出农村孩子的稚气,下裤设计为阔绑腿造型,配上草鞋,手拿土家斗笠,包头巾采用重庆地区土家包头巾,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一个农村少年英雄的肖像油然而生。

头号反派人物,特务头子徐远居,他既工于心计、城府很深,又是一个文化人,平时注重仪表,于是设计上用一套国民党军官制服和一套版型挺括的中山装,体现性格与身份的两面性。

《浴》剧一些其它角色的服装,设计上也花了同样心思。例如报社记者陈岗、地下党游击队队长许志烨、女学生郑霞等人物,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份和工作,所以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必须考察大量的历史资料,通过款式、色彩、面料来分别营造鲜明的肖像感。包括国民党的一系列军服,也按照不同军衔等级一一划分,做了不同细节处理。

《浴》剧服装设计,是一次新的探索。在现代戏曲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如何把握戏曲造型设计的“移步不换形”(梅兰芳语),既具有戏曲的美学特征,又有时代气息,是所有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在文化与艺术形态多元的时代,要求我们潜心把握戏曲艺术美的文化精髓,不可简单地图解或以创新的借口,使设计成为个人的行为艺术,而是更贴切地去追求对剧本人物塑造的刻意,将导演意识融合到设计理念之中,并对设计法则作合理配置,乃是方向。为此,设计创新是对戏曲美学本质的时代升华。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9.跨过鸭绿江革命历史题材剧观后感 篇九

70年前,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视死如归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魄,不畏任何困难,不惧强大敌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铸就了冻僵后仍然矗立战壕的精神丰碑;在一片焦土的上甘岭,面对猛烈炮火,书写了决不放弃阵地、决不后退一步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价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令我们束手无策。”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革命烈士用鲜血与生命展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中朝军队共歼敌百余万人,其中美军39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200余架,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击毁和缴获敌军各种作战物资无数……一组组数据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抗美援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打出了国威军威,也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凝炼的民族精神却代代传承。作为新时期纪检干部,我们缅怀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人和事作坚决斗争,涵养斗争底气、磨砺斗争意志、淬炼斗争能力,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把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使“中国号”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

纪检干部要在学习中涵养斗争底气。习总书记强调,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正风肃纪反腐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宝。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肩负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的重大职责,每一项都需要开展严肃认真的斗争。面临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纪检干部只有善于学习“道高一丈”,才能应对腐败分子的“魔高一尺”,通过学用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思路、促进工作措施,不断提高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的能力,才能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为烈火真金,成为严惩腐败的钢铁拳头。

10.大安红色革命之旅总结 篇十

09旅馆2班在。年。月顺应郭萌老师“增强学生的革命热情,以先辈的革命事迹来激励同学们的上进意识”的教学目的,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响应我党开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号召。我们亲历了红军革命征途,到了武夷山大安红色革命旅游景区,一边感受革命气息的熏陶,一边悼念革命英烈。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那天天气尽管阴雨蒙蒙,但是我的热情依旧没有减少,舟车劳顿后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

红色的字体显得庄严,肃穆。接着我们跟着带队老师参观了大安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室、四渡桥阻击战纪念亭、地下通道等等革命旧址。也从老师那里学到许多大安的革命知识。

大安位于闽赣边界分水关下,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距离市区西北27公里,福分公路由此穿街而过,交通十分方便。闽北苏维埃时期,闽北分区党政军和群团机关设在大安主街,闽北分区的党校、军校、学校、医院、工厂等分布在大安附近的村庄,这里以闽北苏区首府名闻闽浙赣边区。在大安街路的两旁有“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军分区司令部”,“闽北分区银行”,“闽北分区国民经济部”,“闽北分区共青团”,“闽北分区妇女联合会” 机关遗(旧)址等红色见证。大安街周围村庄分布着制造和生产农具、硝盐、被服以及印刷、制革等工厂旧(遗)址,体现遍地开花的苏区工业。现有许多供游人瞻仰、参观的革命史迹,大多汇集在大安街的公路两旁,形成一座令人敬仰的革命历史名村。

此次我们09旅馆2班驱车来到大安红色革命老区,重走了大安

革命根据地,亲身体验了革命战争时期的艰难的环境,虽然只是遗址,但它仍然感染了数十年后我们这些青少年的心,大安人民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了巨大贡献,大安革命斗争的历史光照千秋。

11.吴起:从红色革命走向绿色革命 篇十一

多年之后,这里又率先封山禁牧,成为中国退耕还林的第一县。如今,这里正在“绿色革命”的快车道上加速前行。

陕北吴起镇(现为吴起县政府所在地),以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结束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闻名。这里曾经山绿水清,风光秀美,但由于长期战争和无情的自然灾害,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环境破坏堪忧。

1997年,吴起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政策鼓励下,于1998年率先抓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确立了以“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畜、林牧主导、强农富县”为基本内涵,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如今的吴起,山青水秀风光好,生态环境惹人醉,俨然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

退耕还林第一县

吴起县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也是封山禁牧的试点县。

在距吴起县城几公里的一个山坳里,建有一处“退耕还林展览馆”,据说这在国内绝无仅有,人们在这里能够了解并补上退耕还林这一课。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25度以上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退耕地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而国家对实施了退耕还林的农户,给予资金和粮食上的补贴,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方面的补助。

据退耕还林政策显示,在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还生态林的至少补助八年,还经济林的补助五年,还草的补助两年,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

日前记者曾咨询在陕北带领当地村民退耕还林十余年的北京知青王子敏,他认为,国家近来或许会对当初的前八年、后八年的临时性退耕还林政策做出调整,可能会出台长期性的打算。“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必须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民的现实问题是吃饭,没了饭吃,就会砍树复耕,国家这么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退耕还林不就打了水漂吗?”王子敏说。

在退耕还林展览馆中记者了解到,近二十年来,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已逐渐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耕种习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业已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上世纪长期盲目地开荒种地,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频频发生,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与因贫困带来的无序拓荒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

记者从一幅EOS卫星遥感地图上鸟瞰,与周边甘肃、宁夏褐黄色的大面积区域相比,吴起县境内的一抹绿色显得格外醒目。在退耕还林展览馆内,有这样一句令人震撼的文字:大地无言,青山作证。

1998年,吴起县率先把握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果断作出实施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策。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吴起全县一次性就淘汰了当地土种山羊近24万只,在全国首开封山禁牧先河。1999年,吴起县乘胜而为,一次性退耕25度以上坡地150余万亩,就此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且为日后出台的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从红色走向绿色

吴起镇是一座胜利之城。八十年前,驰名中外的中央红军冲破重重封锁,在这里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纵横11个省、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红色吴起不仅成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也成为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吴起这个地名,被永久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自本世纪初开始,吴起县由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封得早,退得快,面积大,使得当地民众得到的实惠更多,时至今日,成为了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铁边城镇铁边城村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前,方圆数十里的沟沟峁峁见不到几棵树,就连稀稀拉拉的树皮和杂草,也被羊儿啃光了。“一道道山川一层层黄,没了绿色,积攒不住雨,大风一刮,满眼眼沙;有雨洪水猛如兽,无雨干旱渴死牛。”

村民们回忆说,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之初,村民们的抵触情绪还是很大的。由于地处山区,山多地少,种粮欠收,散养山羊以补家用成为一种习惯。问题出在当时村民们养的都是本地土山羊,不适合圈养,吃草多却不长膘,从而导致一边禁牧一边偷牧的事情屡屡发生。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吴起县政府要求所有干部下乡,与农民结为“羊亲家”,出钱帮扶购买适合圈养的良种羊交给农民饲养。相关部门一手抓放牧管理,一手组织农民在特定的区域种植苜蓿解决圈养的饲料问题。同时,县政府还承诺,如果村民舍养赔了钱,风险由干部承担;有了收益,干部拿小头,村民拿大头。

如此细致的帮扶工作,很快使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得到县域内村民的积极配合和好評。

进入本世纪初的短短几年里,吴起县迅速摆脱了贫困,率先摘掉了“国定贫困县”的旧帽子。2005年,吴起县围绕“加快城乡统筹、实现富民强县”的远大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立县、能化强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的发展战略,各项工作走在了省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百强县”的脱贫战役

2013年,吴起县一举跻身全国“百强县”的行列。

一个曾经极度贫困的偏僻小县,是如何“蜕变”成为全国“百强县”的呢?其华丽转身地秘密又在哪里呢?

记者曾多次到过吴起,此次几天的采访,感受最为深刻。吴起变了,真的变了。生态变了,茂密的绿色植被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环境变了,城市街道干净整洁,商铺林立;人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傍晚的长征广场秧歌舞动,锣鼓声声……

在2016年吴起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吴起县向当地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该县以精准扶贫为统领,及时出台了《脱贫致富行动方案》和《精准扶贫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已达3950元。整个县域综合实力连续十届蝉联“陕西十强县”、三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等殊荣。

吴起县在完成第二轮退耕21.3万亩的基础上,林草覆盖率已由“十一五”末的62.9%提高到了72.9%,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生态县”等称号,生态环境得以上台阶地改善。

过去五年,吴起县投入18.8亿元,通过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发展产业、生态劳务、社会保障、政府兜底等方式,累计使8500户26774人摆脱贫困,在全县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并建成了铁边城等六个现代农业园区,为吴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吴起县还累计投资27.3亿元,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并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全省双高双普县”的称号。吴起县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医疗、养老、低保社会保障一体化,户籍人口享受到了标准较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走在了省市前列。

吴起,一个不足15万人口的县域,如今像一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坚定不移地在“绿色革命”的快车道上加速前行。

12.红色革命题材 篇十二

一、提取生活经验, 激发强烈的认知冲突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 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前经验, 再以英雄们生活的时代特征与之相比较, 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往往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灯光》一文时, 我首先请同学们扩充题目: () 的灯光, 并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这个词组说说话。时值新春刚过, 城市街头张灯结彩的情景学生记忆犹新。于是, “晶莹的灯光”“璀璨的灯光”“灿烂耀眼的灯光”“五彩缤纷的灯光”纷纷从学生口中迸出。我话锋一转:可是当我们感叹城市被这灯光装点得越来越美时, 你们知道吗, 有一些人永远都不可能见到这样美丽的景致, 他们中有的甚至连一盏普通的电灯, 都不曾见过。让我们翻开书去感受一个永远停留在22岁的年轻战士对灯光的向往。在这样的强烈的认知对比中,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 并把关注点集中到“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的“主题文句”上。

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 我先请学生谈谈和总理级别一样的职务是什么, 像总统、首相、总理这样的人应该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工作环境会是怎样?再让学生默读课文, 到课文中寻找周总理生活和工作中让人出乎意料的地方。学生阅读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由此展开的教学更使学生增加了对总理的敬仰和热爱。

二、品味文本语言, 挖掘真实的内心体验

学生阅读革命英雄题材文章, 往往仅仅把它们当做故事来读, 不能感同身受, 因而缺乏真正的内心体验, 这就使得这类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大打折扣。和学习其他文章一样,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 品味咀嚼语言的丰富内涵, 挖掘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 使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

1. 前后联系, 引导感悟

对英雄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描写, 联系上下文,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 学生总把目光聚集在李大钊不畏生死的描写中, 文中两次描写到英雄对妻儿的关注, 却被搁置一旁视而不见:“父亲瞅了瞅我们, 没对我们说一句话。”“父亲说完了这段话, 又望了望我们。”一个“瞅”, 一个“望”, 仔细咀嚼大有深意。“从父亲这深深的一望中, 女儿和妻子分别读明白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 使学生把李大钊对家人的牵挂、对孩子的期望、对妻子的嘱托都挖掘了出来, 使李大钊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真实。

2. 紧扣语言, 激发想象

《灯光》一文两处写到“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 一处写他“默默地沉思着”, 一处写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教学时紧扣“沉思”和“憧憬”两个语言生发点, 引导学生想象正值青春年华的郝副营长会想些什么。学生有的说:“郝副营长憧憬着自己牵着爱人的手在华灯初上的街头漫步。”有的说:“他憧憬和父母、妻儿一起在灯光闪亮的餐桌上吃饭, 谈笑风生。”有的说:“他憧憬学校、工厂、城市、乡村, 到处灯火辉煌, 憧憬着繁华热闹的生活。”……所有的想象都带上了学生自我的生活体验, 渲染了“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 再读“郝副营长”点燃书本, 用自己的生命为胜利照亮道路的语句, 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内心的感受可谓震撼!

3. 反复品读, 情境体验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对能反映英雄革命精神的“主题文本”, 创设不同的情境反复品读, 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冲击和震撼, 增强对文字的感受力。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审阅”文件的描写:“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 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有时停笔想一想, 有时问我一两句。”教师这样创设情境引读:

夜幕刚刚降临, 我们的周总理就坐在了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他拿起今天所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 只见他—— (生接读)

夜已经很深很深了, 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但是我们的周总理却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 继续审阅着文件, 只见他—— (生接读)

东方欲晓, 晨曦微露, 天就要亮了, 我们的周总理终于拿出了他今天所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 只见他依然—— (生接读)

在这样的反复品读中, “一句一句地审阅”这一细节一定成为总理劳苦一生最深刻的写照, 深深刻在学生的心里。这样的教学, 这样的体验, 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影响是深远而牢固的。

4. 适时补充, 强化理解

革命题材的文章大都是真实的, 但作为语言学习的样本进入教材, 编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作一些简单化处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父亲被提审时的描写:“……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乍一读, 学生不会有感触。再读, 对“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会有理解:李大钊已经受过苦刑!如果教师适时补充李大钊在狱中所受的折磨:十指被钉上竹签, 指甲都被生生剥离, 那么学生内心所受的震撼一定是无可比拟的。此时再回读句子, 学生对“平静而慈祥”这一描写所透露出的革命志士无惧无畏、甘洒热血的精神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拓展史实资料, 促进英雄精神的传承

革命斗争的残酷性, 是现在的孩子无法真正体会的;革命英雄的舍己为公, 也是孩子们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的。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努力缩小其中的距离, 要把课文上到学生心里, 因此对一些历史知识的拓展还是很有必要的。唯有了解了历史, 学生才能理解英雄的行为, 才能感同身受, 从内心产生向善的力量, 促进价值观的重组和建立。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政论文, 在小学阶段这是唯一的一篇议论文, 学生学习时颇感枯燥。文章写作背景是什么?毛主席为什么要亲自为一位普通的战士作追悼词?教师就非常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当学生了解了张思德同志的生平和牺牲经过后, 再来读“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就比鸿毛还轻”这样的句子, 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又如教学《董存瑞》《邱少云》等文章, 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先去看相关影片, 对两位英雄的性格、品德有了直接感性的认知, 学习课文时就不会只停留于“舍己为公”这样一个教条主义的认识上了。

13.红色革命诗歌朗诵词 篇十三

作者:老铁头

您好,令人敬仰的辛亥革命老人!

您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奠基人!

我们思念您的情感还是那样亲切深沉,

欢庆您的百岁寿诞祖国打扮得如花似锦,

每当赞美您——我们就骄傲充满温馨,

每当歌唱您——我们就自豪精神振奋。

您是一位历史的拉幕人,

鸦片战争后的封建王朝腐朽而人民处于火热水深,

垂涎的帝国主义列强们却乘虚大举入侵,

曾经辉煌强大的泱泱古国竟乞求“救亡图存”,

“维新”、“洋务”哪能够触及社会变革的根本?!

您汇聚了海内外的仁人志士建立同盟把路探寻,

历史选择了您亲自来开启改天换地的华夏大门,

是您的巨手拉开了近代中国的大幕来上演——革命之春!

您是一位移山的愚公,

曾几何时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犹如大山压迫在身,

有许多人灰心意冷开始沉迷神佛失去了信心,

可是您却毅然举起开山斧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因为您高瞻远瞩自信伟业神圣定会有子孙无穷尽。

所以后来就有了“五四”、“北伐”的号角和风烟滚滚,

所以后来就有了“抗日”、“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所以后来就有了“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祖国焕然一新。

您是一位勇敢的战士,

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把梦想变成真,

你敢从宝座上拉下两千年封建王朝的皇帝王君,

广州、武昌、长沙、西安、太原起义的炮声相闻,

昆明、贵阳、上海、杭州、福州暴动的血溅刀刃,

顶戴花翎坠地时封建大厦轰然倒下化作烟尘,

兵戈铁马厮杀中共和的旗帜猎猎惊天地泣鬼神,

那寒梅、映山红、木棉花分明就是英烈的忠魂。

您是一位辛勤的园丁,

投入民族的独立和复兴的大业您日夜耕耘,

为了人民的民主和富裕的愿景您劳苦辛勤,

剪掉长长辫子的人民正焕发活力和青春,

除去长长裹脚布的人民多么豪迈阔步前进,

革命的信念代代传承如今和谐发展就像雨后春笋,

您栽种的科学民主之花已经姹紫嫣红飘逸芳芬,

您培育的共和大树硕果累累已是茂密的森林。

您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弹指间沧海桑田您老竟成为百年之尊,

依稀听得到您谈笑风生还在讲述过去的征尘,

依稀听得到您当年挥汗如雨打井的锤音,

中山陵前您的警世话还是语那么近那么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依旧牢记在心。

请您过目——强盛的中华民族如今已屹立在世界东方月异日新,

14.红色革命题材 篇十四

“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通过回顾习主席的指示,大家更加坚信由平山县《西柏坡》电视剧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配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团结协作的团队,坚信一定会完成《西柏坡》电视剧的拍摄工作,为全县人民和全国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平山县县委常委、平山县副县长李秀娟致辞,简单介绍了平山县农民作家、平山县政协委员郝崇书,历时,实地采访了近300位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和见证人,以顽强的意志,以抒写平山县电视剧,盛开艺术之花的拼搏精神,完成了近百万字的大型革命题材电视连续剧《西柏坡》,电视大屏幕并做了回放介绍。

15.红色革命题材 篇十五

我国文化部指出,纪念馆就是为了我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或者事的地方,这个建筑是为了收藏和保护各种革命资料而建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讲的效用,同时可以进行科学的革命史料研究,隶属于我国博物馆中的一种。红色革命纪念馆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公共的、永久的机构,它的存在就在于给大家展示,这段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并且对于这些宝贵的历史证物,进行收集、保管、研究和宣传等,给参观者带来的是视觉上的、思想上的一种震撼,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红色革命纪念馆的对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它是带有我国政治文化意义的,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烘托。这个以杰出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主的,对于一种时代和历史的精神的传播的过程,就是一种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对于红色革命纪念馆所展示的教育对象是不确定的,它是不同的,对于历史事件的传播内容是特定的。所有的观众都能从这些内容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启示,参观者也会根据自身的特殊背景,得到不同的感悟,这是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融合性的地方,同时产生的教育意义和效用,是不可估量的。和学历教育是不同的,它带着政治色彩的同时,它也是一个灵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二、红色革命纪念馆的教育现状

国务院指出,红色纪念馆的发展,对于传统革命教育,对于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国民族精神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发展红色纪念馆,就是对于这些的宣扬和改进,红色革命纪念馆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地。红色纪念馆是一种旅游资源,作为中国建国所付出的革命先烈的,重要的纪念地,它承载了了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今年来红色纪念馆的参观人数,与日俱增,而且增长的速度也是极快的。这说明通过红色纪念馆接受革命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的。从2008年一月开始,我国文化部通知,全国的红色纪念馆都实行免费参观,这样的大型公益性文化的国家政策支持,更是支持红色纪念馆的重要性,让它的功效发挥到最大。现在的红色革命纪念馆出现了展现内容不够全面、文物资料失真、一味追求视觉冲击、陈列展示的教育目的不够、接待功能展示不够高、馆内经费不足等现象还是存在的。

三、谈讲解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作为一个讲解员,他的工作内容虽然是有了大方面,但是他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有着地域、职业、教育背景等的差距,因此他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虽然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性,但是对于规范性要求,是非常高的。讲解员必须带着美的情感,这样才能传播出来正能量,才能通过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别人。讲解过程必须是灵活的,针对不同场景、不同人员回答不同的问题。关于讲解员的站姿、仪态、讲解位、专业的手势动作等等,都是要求专业化。对于直接与听众交流的工作人员,是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的,这样才能使得说出的话更有涵养。

四、红色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的要求和修炼、提升

红色革命纪念馆内的讲解员,应该记得把纪念馆的重心,进行完美的展示,从而让更多的参观者能够从内心中,感受到这段历史。讲解员是需要与参观者进行内心的交流,因此必须因人而异的,提供适合的解说词,而不是一成不变。因人而变的解说词,例如针对校园儿童,就必须用童趣的、故事性强的解说词,针对成年人就应该升华主题,从而激发更多人性思考,老年人就该讲解时候语速要慢,对于老革命的故事,给予他们理解和感受。讲解的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单调乏味,要是能参差舞蹈、歌曲、话剧、情景剧等等形式,也能更加精彩的呈现解说内容的同时,还给大家留下更深刻的理解。

五、总结

纪念馆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讲的效用,同时可以进行科学的革命史料研究,隶属于我国博物馆中的一种。红色纪念馆可以给参观者以爱国、爱人民、爱生活的正能量教育。国家也推行发展红色旅游,对众多红色革命纪念馆实行免费政策,以发扬这种正能量厂带来的效用。这个以杰出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主的,对于一种时代和历史的精神的传播的过程,就是一种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在纪念馆与参观者的连接中,讲解员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红色革命纪念馆中的讲解员应该时刻修炼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完善应有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在每次介绍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同时因人而异的解说,也是一个好的讲解员的基本要求。

本文从简要介绍红色革命纪念馆的基本情况, 红色革命纪念馆的重大意义开始,接下来引出讲解员的个人素养要求,到红色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的要求和修炼、提升。讲解员应该从各方面综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6.红色革命题材 篇十六

1.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题材选文情况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均不同程度地收录了革命题材选文。在革命英雄题材方面,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共有课文444篇,其中革命英雄题材选文共13篇,包括3篇选读课文,占全部课文的2.9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共有课文286篇,其中革命英雄题材选文共5篇,占比1.75%。两版教科书中的革命英雄题材选文的篇目数量和所占比例均相对较少。在革命领袖题材方面,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领袖题材选文共10篇,包括2篇选读课文,占全部课文的百分比为2.30%;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领袖题材选文共9篇,占比3.15%。

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题材选文类型主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其中散文的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题材选文共有散文15篇,其中革命英雄题材选文共6篇,涉及人物包括革命青年英雄和革命老前辈;革命领袖题材选文共9篇,涉及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和李大钊。苏教版共有散文10篇,其中革命英雄题材选文共2篇,涉及人物包括革命小英雄、革命英雄集体;革命领袖题材选文共8篇,涉及人物有毛泽东、邓小平、陈毅、朱德、刘伯承、彭德怀和聂荣臻。在诗歌方面,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题材选文共有诗歌1篇,苏教版共有诗歌2篇。在小说方面,人教版共有小说4篇,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未收录革命题材小说。

从选文篇目来看,现行教科书中的革命题材选文的数量和比重偏少,相较于革命题材选文的重要性而言,实属微不足道。此外,革命题材选文还存在学段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现行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革命题材选文多集中在于五六年级,各学段间分布比重不均衡,而苏教版的分布则更显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就选文类型而言,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题材选文体裁以纪实性散文为主,人教版类型相对丰富多彩,小说、报告文学和演讲稿均有涉猎,苏教版体裁相对单一。人教版和苏教版对不同人物类型均有涉及,比例相对平均。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题材选文中,缺乏女性革命题材选文。 2.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题材的选文功能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题材的选文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革命英雄题材课文多属纪实性散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叙事性,有助于小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学习文章中优秀的人物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嘎子的精灵活泼和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其中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记叙文的重要阶段。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其中的描写手法、遣词造句进行理解和吸收,在读中学写,通过模仿再创造而加强了语文的读写能力。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题材选文对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一篇篇生动形象的革命题材选文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革命传统文化和精神。在长征路上,工农红军不畏险恶,爬雪山,过草地,《丰碑》中军需处长同样也无私地把棉衣让给了其他战士;在抗日战场上,革命英雄们为了打败侵略者,浴血奋战,《灯光》中的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而燃烧了自己的生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毛岸英为了取回作战图而光荣殉职,毛泽东更是强忍心中悲痛无私地将毛岸英的遗体留在了朝鲜战场上。毫无疑问,这些革命题材选文不仅是弘扬革命传统精神的宝贵资源,而且十分有助于对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

革命题材选文不仅可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更可以加强小学生的人格教育。一方面,革命题材选文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周恩来在少年时就意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必须要强大,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狱中联欢》中的革命者不畏强权,坚信胜利的一天必将来临。这些身处逆境而怀抱伟大理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都是学生从小树立高尚情操的典范。另一方面,革命题材选文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全的道德伦理。《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为了伤员的健康,将鱼汤都留给了伤员,自己只吃鱼骨果腹;毛主席在花山时叮嘱警卫员和人民群众说话要注意礼貌,把自己舍不得喝的茶叶送给父老乡亲。这些英雄人物都充分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小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奉献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

革命题材选文更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之作。例如《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正处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却异常勇敢机警,敢于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令人钦佩;而《歌唱王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更是为了父老乡亲的安全而献出了自己幼小的生命;李大钊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就义;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国的发展彻夜工作,不辞辛劳。这一篇篇动人心弦的课文,都是对当代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立志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3.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题材选文的建议

现行小学语文革命题材选文的篇数和比重偏少。教科书中应适当增加革命题材选文的数量,提高革命题材选文所占比例,并且应注意各学段间的分布,争取做到每一学段都有一定数量的革命题材选文,使其分布均衡,从而保证对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同时,应丰富革命题材选文的类型。扩大革命题材选文的体裁类型,酌情删减革命纪实性散文,在保有小说、报告文学、诗词歌曲的基础之上,适当增加种类更为丰富的选文,如话剧、电影剧本等。革命题材选文也需要增加相应的女性革命题材选文,,让小学生感受革命女英雄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此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题材的选文功能不可忽视,在内容、语言和思想感情上要与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匹配,向小学生传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爱的滋养,深入挖掘革命题材的选文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一篇革命题材选文的精神内涵,达到铸就学生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热情的目的。 4.结语

革命题材选文是历史长河中遗留的宝贵财富,而目前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情况却不容乐观。革命题材选文对于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加强小学生的人格教育、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调动小学生阅读革命题材作品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加选文篇目、丰富选文类型和重视选文功能是提高改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题材选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有效方法,是发展创新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弘扬中华民族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秀民主编.中国革命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玉叶.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策略谈[J].考试与评价,2013(7).

[3]范炎炎.革命题材性文章教学艺术探幽[J].小学教学参考,2013(7).

[4]高超敏.浅谈小学语文革命英雄题材类课文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2(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加强国庆节期间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下一篇:责任伴我成长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