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24-10-13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18篇)

1.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

经过将近2年的《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我们在工作中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发现不足、改进不足、反馈,充实,在校本课程得到完善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总结如下,以便今后借鉴。

1、选编教材需要逐步调整、完善、补充

有一句广告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性,最初编撰的《武术校本课程》我们自己看了都不满意,反反复复多次交流,采集资料,进行筛选,力争做到科学、准确,并结合我校师生的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必要的、有参考价值的知识理论,编制成对学生、教师可用的教程。在教程实施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爱看、乐学,并不断根据上课情况逐步调整、完整、补充教材的科学性与完整系列性。

2、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

武术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在实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校本课程管理小组进行过程性指导。同时发挥群策群力,突破这个瓶颈。

3、实施“不一样的我”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校选择校本课程无论是形体礼仪、经典诵读、沐浴书香,还是漫溯常州、创新实践,都能唤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精心的设计,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不一样的我”教学策略,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显实小特色。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讲,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4、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举办读书节、首届棋类大赛等,极大的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热情,同学们积极参加,尽显自身风

采,把校本课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5、积极参与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已二年多,我们开发了适合我校学生的课程读物。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对不足的清醒认识。具体体现在:

1、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

2、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趣,只注重语数等主科的学习。

3、有的同学只适应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4、评价管理体系未能有效实施。

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扩大校本课程的门类,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

2、.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尽量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更好的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强实效,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认识。

4、采取更为灵活的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提炼“不一样的我”的特征。

5、有效实施评价管理体系。

总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我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但我们将充满信心,不断努力,让我校的校本课程更具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校园百花齐放。

2.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一)趣味性

“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而从里面打开就是生命”,课堂的趣味性直接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发展原理,我自行设计了音符图形记谱法,具体内容是针对1234567八个音符设计的图形记谱法,如下图所示。

(二)专业性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将传统的音乐课堂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和梦想课堂的理念结合在一起,进行课程整合,从故事导入枯燥无味的音乐理论学习,学生每次作业既有吹奏练习,又有乐曲创编与写作,更加强调了音乐理论学习的专业性。

(三)展示性

对于乐器学习来说,阶段性的才艺展示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陶笛可以结合声势、律动、乐器伴奏、角色扮演等音乐剧的形式来进行展示。

(四)赏识性

对于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赏识性教育已经取代了优势性教育。因此,教师不但要会表扬学生,而且还要准确的找出孩子身上的优势进行表扬,把表扬的内容变的更加细化和具体,让学生知道老师表扬自己的具体原因,而不是用一句“你真棒”一带而过。

(五)渐进性

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在陶笛教学实践中,我将钢琴入门教学法与陶笛教学相结合,自行给学生创编了大量的练习曲,每首练习曲既有针对性的练习目标,又包含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逻辑思维。

(六)竞争性

我校的陶笛校本课程融合了梦想课堂的教学理念,实行良性的竞争机制,将班级进行分组,每组设计自己的队旗和队名,并选出队长和副队长,这样老师就可以将几十人的大班教学转换成以六个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形式,课堂纪律也由于竞争机制的加入,从外控变成了内控,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二、开启陶笛校本课程“家校共育——云教育”模式

(一)“家校共育”的核心思想

“家校共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三角形交流模式——家长、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互相交流,互通反馈信息,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种三角形的交流模式也是教育中最稳定的教育模式。

(二)“云教育”平台的建立

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边界,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概念,集教学、管理、学习、娱乐、分享、互动交流于一体。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群,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权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云教育”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教师和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教学指导。

(三)“云教育”的开展和运行方式

“云教育”前期的准备工作虽然比较繁杂,但是却为之后的陶笛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述。

首先,由老师利用微信或qq等软件建立班级的交流平台,请家长依次入群,并投票选出班级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职能有三个——采购乐器、收集反馈信息和平息舆论。

其次,通过每周一次陶笛校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将老师留的吹奏练习曲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群文件夹,在这个环节的实践中,我选用qq群作为大家交流的平台。家长上传到群文件夹里的视频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自己的演奏视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下载查看其他同学的视频作业进行观摩学习,我将这种学习方式定义为“3D立体式学习方法”,即由横向和纵向学习,慢慢过渡到自身的全面学习。

最后,在一学期的校本课程结束之前,老师将对学生的视频作业进行汇总,并组织陶笛的展示性演奏。老师每周行将学生上传的视频作业进行整理和汇总,给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将每次作业按日期存放在相对应的文件夹中,学期末,老师可利用qq影音等计算机软件,将每位学生的所有视频作业制作成微视频,发给家长,以便家长能够看到孩子们成长的过程。

关于陶笛课的展示可以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来进行,以声势、律动、歌唱、器乐和角色扮演等综合形式的音乐剧和木偶剧,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展示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网络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以后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陶笛校本课程的开展进一步验证了网络教学不仅适用于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学习,也适用于中小学的乐器教学,希望中小学阶段的内的乐器学习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

摘要:我校今年在全区首次开展了陶笛校本课程,在不断实践和学习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在课程中实施了“家校共育——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陶艺;教学研究;漫塑;课程革新

【分类号】G633.955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是根据泥的可塑性,经过“成型”、“上釉”“烧制”几道工序,将柔软的粘土制成赋予生命和思想的陶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国际上,陶艺教育早在二十年前就进入普通学校,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陶艺课已是大、中、小学普遍开设的课程,其普及程度和现代陶艺水平亦最高,号称“现代陶艺王国”。陶艺和“漫塑”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势,这种新鲜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从小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同时,将我国传统艺术的陶艺引入课堂,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形成对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

一、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

小学陶艺“漫塑”的工具主要是陶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符合个性的塑造,属于创新型的美术教学,体现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新理念,为小学生创造了一个艺术展示的空间。陶艺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艺术的乐趣,从而在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主要的课程内容是这样设计的:一是欣赏图片——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对我国传统的陶瓷艺术有全面的体会和感知,在欣赏的过程中增加对陶艺“漫塑”的喜爱。二是关于陶艺“漫塑”技法的展示,这一部分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造型的设计,有手捏成形、泥板成形、泥条盘筑等形式,以及堆塑、刻印两种装饰的办法。在课堂上,教师要进行细心的教授和指导。三是要展示本校学生的作品,这是学生的劳动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开展陶艺“漫塑”的比赛,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参加比赛,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二、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

小学陶艺“漫塑”的实施要遵循三个原则,要加强艺术审美、个性培养和引导创新,通过培养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来形成学生的个性。

1.贴近生活。陶艺中的很多形象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在艺术的熏陶下,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专注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在生活中体会艺术无处不在的美感。将陶艺和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是教学原则之一。

2.个性培养。

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在美术教学中,更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并且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陶艺课程要将学生带进一个自我创造的世界里,自由体验,让每一件作品都打上学生自己的烙印,流露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在创造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体会建造的不易和快感。

3.引导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迁移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学生深刻理解艺术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在陶艺“漫塑”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谈文学、谈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神秘、走进古代等等,扩展时空,扩张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创新的能力,创造出意想不到的陶艺“漫塑”形象。

三、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教学的革新

要想保持小学陶艺“漫塑”课程教学的魅力,就要不断创新和丰富课程的内容,还要在技法上进行革新,来促进小学陶艺“漫塑”课程的新发展。

1.创新表现内容。要进一步丰富陶艺“漫塑”的表现内容,小学生的世界是天马行空的,不同于成人世界的规矩,一定要立足学生特点,不能束缚了学生发展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进行率性的表现。一方面要有课题,另一方面也要适于学生自由表现,要有人物、动物、植物,有生活趣事童话故事、传说,甚至有学生抽象的想象。如人物类:《爸爸妈妈》,《成长变化》,《形形色色的人》,《小泥人》;动物类:《我做的虫》,《远古的动物》,《海洋怪兽》;生活类:《船》,《我造的车》,《我也能造飞机》,《《买菜》;建筑类:《我的房间》,《迷人的游乐场》等。可以根据想象,进行夸张,表现学生的创造力。

2.简化塑造手法。小学的陶艺课程要进一步为学生松绑,不要因为繁琐的学习技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学习一段之后就会慢慢掌握陶艺“漫塑”的技法,从开始的随意到后来的小心。简化塑造技法,就是要减轻学生学习技法的负担,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不知不觉中将技法渗透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境界。

3.课堂和课外的联系。陶艺“漫塑”课程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加强课堂和课外的联系,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贴近生活,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要加强陶艺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之间的联系,让陶艺的学习成为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课程,不断吸引学生的兴趣。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我国的素质教育必将得到快速发展。陶艺是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是和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的,是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体现,要不断地丰富陶艺“漫塑”的内容,创新塑造手法,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明 著 《另说陶艺——关于陶艺教学的实验与设想》.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

[2]何炳钦 《现代陶艺教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4.小学英语校本课程总结 篇四

英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构建英语化校园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国家课程中英语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根据孩子的最佳语言发展期,我校五年级开设了《英语校本课》,每周安排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英语FOLLOW ME》的电视广播和自编的教材、第二课堂的英语沙龙、每月一期的英语手抄报、学生成长档案都已以成为孩子们最喜欢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我们力争通过英语校本课程,提高外语课堂效益,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从日常用语开始,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各学科教学,拓展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教学适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各年级98%的学生能听懂课堂用语,能和教师进行简单的问候交流,并学会唱文歌曲/歌谣。期末

调查学生,英语是最受欢迎的学科。

虽然我班的校本课程开发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却感受到了它的生命力所在。一是它不仅增强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性、自觉性和责任感与创新性,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只管按照国家课程规定,使用统编教材的依赖性,缺少主动探索、发挥潜能的作用和空间。而且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充实,去提高,去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二是感到它对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是有重要作用。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的独特性,这就为他们特长的培养和发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而为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校化需求提供了保证。由于《英语剧场》的开发,我校学生已学到了很多英语知识,提高了英语水平,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三是我们感到它对学校生存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校结合校情,根据校本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多元化校本课程,创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探索。校

本课程开发还仅仅是开始。

我们还有许多困难与问题学要解决,但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一定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让校本课

程的生命力永远燃烧。

一、基本情况回顾: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而不仅是懂得一点英语知识;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习得语言,在用中学,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教科书介绍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如角色扮演、解题、猜谜游戏等活动。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语境。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结构实施大纲规定的交际功能,如问候、道歉、建议、邀请、描述人物和行为等。

根据教科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在校本课程的起始阶段听说比重较大,随着课程的进展,读写比重逐步加大,并且由单项训练进而转向综合训练。通过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言语的技能,并经过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和完成任务,将言语技能逐步发展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多年的学习经验与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单词、句型,已有了一定的语感,并且部分同学已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有个别学生产生了厌学趋势。对于种种类型的同学应该从心理入手,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二、实施与研究: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说到底是用来交际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口语是第一位的,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以上分析,教研组提出 “ 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 为课题,要求每位英语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研究实施并上交实施成果。

三、本学期校本课程目的要求:

笔者根据自班情况,列出以下目的要求:

1、锻炼学生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及背景。能在听题材熟悉的语言材料时,克服生词的障碍,理解语篇大意。

2、在交际中了解英语,营造英语氛围。

3、要求学生在每周三的校本活动课上大胆开口交际。

4、照顾不愿开口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5、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四:具体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敢于说,乐于说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然而,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要创造这样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用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其次,教师要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第三,要对学生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初学者开口说英语,既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又害怕出错而羞于尝试。这时,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第四,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当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就会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

2、教学过程交际化,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

英语教学应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坚持用英语讲课,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记忆,促进

听说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具有交际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虽不是完全自然的交际活动,但与机械的语言操练相比,却更贴近生活,更真实自然。在这种交际性的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技能,尽快地培养起运用语言进行交

际的能力。

还有,应多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传统教学中大多采用 “ 教师问,学生答 ” 的问答方式。采用这一方式,即使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提问一次,每位学生也只能作一次回答。更不利的是,学生不能主动地提问和表达思想,积极参与。如果变师生问答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则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大大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例如,教 师在 教授新课时,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创设提问的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由教师来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回答中会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的东西。另如,在学习了课文以后,不要只是教师就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题,而是

启发学生自己提问,由其他同学来回答。

最后要提及的是,坚持每天五分钟的英语值日生汇报。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学生用英语或讲一个故事,或报道一条新闻,或介绍学校的一项活动,或推荐一本好书 …… 题材不限,只要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日久天长,所获极大。

五、校本课程实施成果:

有了以上做基础,每周三的校本活动课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交流,并积累了经验,为杜绝 “ 哑巴 ” 英

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存在存在与改进建议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亦非一日之功。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好英语,教师也应注重自己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和检查学生的口语学习,应适当增加英语口试的比重。另外,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英语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英语知识的增长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中之重,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看法,全面

5.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篇五

2009-3-12 8:48:25 来源:本站

武圣庙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引发了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深深思考。根据《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关于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及《朝阳区小学特色建设工作方案》的精神,我们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现结合我校实际,对开发的口琴校本课程和小手球校本课程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加快校本课程建设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1.学校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导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音、体学科成立了以组长负责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

2.明确学科管理思路,突出特色发展

我校从1987年将口琴引入音乐课,经过研究与探索,“口琴器乐进课堂”的工作不仅在全校的音乐教学中全面有效的开展,而且已逐步形成为我校音乐学科的特色,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与经验。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我校规范化建设中特色项目的发展进程,更好的贯彻艺术教育审美育人,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与指导下,结合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与要求,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能力”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特色项目校本化的要求从而实现校本课程持续开发的局面。

同时,领导小组结合体育教师的特长新开发了小手球校本课程,进一步使校本课程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小手球”课程的开发,我们采取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研究的一个循环的过程,使全体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二)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校本课程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学校从领导到教导处、科研、总务、党团、工会等部门通力协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有计划,有经费保障。同时全体教师还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体现出分阶段、可持续、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

二、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充分挖掘本校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生命与活力在于它的学校特色。而学校特色的形成依赖于有专长的教师。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性较强的老师。

我校音乐教师张维口琴特长突出,曾经参加过大型演出,出过口琴专辑。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人才优势,扩大到所有音乐老师都学会口琴,将口琴作为校本课程。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校体育组在组长孙雪冬老师带领下开发了“小手球”校本课程,学校又引进了专修手球的张旭老师。教师的专长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但使教师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使我校的两项校本课程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增强了学生艺术修养和体育特长,最终使学生收益。

(二)改善办学条件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校本课程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学校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使武圣庙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在探索中完善,在规范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校领导的支持指导,更离不开专业引领。

(一)加强专业引领

1.“专家引领模式”。学校长期聘请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带徒弟。如聘请口琴专家、体育教研员担任名师指导,在专业技能得到指导的同时,更是主动学习专家教师为师之道,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定向培养,更要关注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文化修养。

2.“重点培养模式”

学校定期选送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邀请有名专家或教研员来校对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专题讲座,以不断提高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我们还调整了这些教师的工作,使其教学与课程开发相一致,给予充分的自主开发权力并创设良好的环境。

3.“课题研究模式”

新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学习。为此,学校将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并通过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相互交学习的平台。如:校本教材研讨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并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研讨活动,观摩校本课程研讨课,邀请上级领导与教研员老师指导;请领导或教学干部对教学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点评;开展对外展示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实践与比赛,并在区内外做教学汇报与展示。

(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我校在加强校本建设的同时,更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教学生活。

我们把口琴、小手球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排进课程表,与国家课程一同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进一步明确分工,每一门校本课程都有领导专门负责,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领导经常跟踪听课、评课,并采用师生问卷、家长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各方面对校本课

程内容及教法、活动形式、效果等反应。通过了解情况,领导和教师共同研讨、商议改进的办法,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已是当代人的共识。我们先后建立了《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制度》、《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制度》等。学校通过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备课、上课、辅导等过程实行全程跟踪,要求其求实创新,这些制度和措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有力地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注意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同样注重人文管理。经常与校本课程的老师交流沟通,让人文思想与理念融入课程资源之中,使校园更具艺术与人文气息。

四、提升校本课程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学校的工作要有自己的抓手,有自己的特点、风格。我们把口琴和小手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利用我们的校本教材,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课堂教学活动

口琴教学得到保障。我们拥有自己的口琴教师,有一名专职音乐教师独立承担口琴校本课程,其余四位音乐教师根据教材把口琴的学习实践运用到音乐课的歌曲学习之中。如今全校学生人人一把口琴,做到人人会吹口琴,同学们更是对着小巧的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每节音乐课都兴致盎然地要求教师教他们用口琴吹奏歌曲。高年级的学生课上能够用口琴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手球的课程也是如此,一人主教校本,其余教师课堂中进行基础渗透。

(二)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校本课程学习较突出对学生,学校组织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固定每周四3:00——5:00进行兴趣小组活动,给这些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以提高深造的机会。现在学校把口琴兴趣小组

规模扩大到口琴乐团,并独立承担乐团的训练和演出工作。小手球队正处于筹备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小手球队会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又一道风景。

(三)社会实践活动

多年来,学校重视组织师生与外界的交流与展示活动,近几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到市、区和东南亚国家进行交流,到社区进行汇演,在家长开放日中,进行口琴、小手球的展示。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四结合”,即课上与课下结合、教师与专家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展示空间。今天我们的音乐特色教育已经得以延伸,在口琴乐团之后我们又相继成立了管乐团、舞蹈队、健美操队。学生们爱上了口琴,爱上了乐器课,喜欢上小手球课,爱上了口琴艺术和小手球运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回顾与展望

回顾我校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在研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完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我校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的稳固提升,促进了学校音乐教学特色品牌的逐渐形成。如今我们拥有一支过得硬的音乐体育学科教师队伍,两个学科中,老师平均年龄26岁,其中1名为朝阳区优秀青年教师,3名学区骨干教师,2名校级骨干教师,在近两年的朝阳杯课堂教学大赛上有5名教师获奖,每个人的个人课堂教学、科研成果颇丰。2008年,我校音乐教研组被评为了朝阳区“青年文明号”,朝阳区的“优秀教研组”、“五一劳动奖状”、体育教学区级一等奖等荣誉。

作为北京市小学仅有的一所半音阶口琴器乐进课堂的优秀教学单位,北京市唯一一所以口琴为特色走向国际赛事的学校,由于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成为了上级审批的免检单位;在北京市艺术节比赛、朝阳区艺术节比赛中频频获奖,金帆艺术节专场演出两场;2006年被朝阳教委再次认定为“朝花艺术团—口琴分团”称号。

6.小呈小学剪纸校本课程总结 篇六

剪纸艺术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剪纸艺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和了解。所以,开展剪纸课程,不但非常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更能为传统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为了更好地做好纸艺校本课工作,我校特聘请新乡市艺术协会剪纸老师耿秋芳教学生剪纸。剪纸校本课每周每班安排一节,每周三下午各班选出五名优秀学生组成社团统一在剪纸室上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合作形式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剪纸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时,就能够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进行剪纸,从兴趣出发,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增强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剪纸活动能锻炼学生的手部肌肉,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同时手指动作的训练,能对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在剪的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剪刀运行的方向和力度,灵活地剪出物体的形象,才能提高操作的精确程度,也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记忆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促进了学生独立交往能力的提高。

—1—

在剪纸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困难,这时除了要开动脑筋,学生之间还需互相帮助、学习、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合作。因此,剪纸过程既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还能练习怎样向别人请教,当两人或几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时,便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友谊的发展。

获嘉县大新庄乡小呈小学 2016年12月6日

—2—

获嘉县大新庄乡小呈小学

剪纸校本课程总结

获嘉县大新庄乡小呈小学

2016年12月6日

7.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七

(一) 各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每个民族都生存于特定的自然背景当中, 其生存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 这些差别体现在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气候及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每个民族都必须在其所处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中去构建自己的文化, 而这些独特文化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要受制于特定的生存环境, 是针对具体的生态条件而积累的结果。

社会生态环境:我国5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及绝大多数畲族、土家族转用汉语外, 各自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体系、民族习惯, 而且绝大多数民族拥有本民族的聚居区域。各民族的这种聚居区域的存在和民族文化的自成体系, 为各民族的存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文化生态环境: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的沉淀, 是他们的祖先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 形成的自己独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积累起的宝贵经验, 形成了民族成员所遵循的思维方式, 是他们行为方式中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深层次表现,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代代人传承和发展起来的, 它能够激励人、鼓舞人。

(二) 少数民族课程的现状

照搬国家统一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 但是, 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很不相同, 国家课程很难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国家课程是以主流文化为背景设置的课程, 课程内容的设置多是关于汉族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的, 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关注甚少, 少数民族的生活很难被介绍, 不能充分估计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照搬国家统一课程不利于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

很少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 但由于中国民族多, 人口多, 地域广, 国家课程的设置不可能照顾到每个民族, 国家课程多以汉族主流文化为主要课程内容, 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很少在国家课程中被反映出来, 而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少数民族的文化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自豪感、归属感以及民族责任感。一刀切的国家课程不能保证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三) 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促进人才培养:中国幅员辽阔, 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各不相同, 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身处课堂第一线的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研究表明: 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缺乏合理的民族教育模式, 他们一直接受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模式。在分析少数民族教育中存在问题时, 我们常常从教育宏观方面找原因, 认为民族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 经济投入、政策制定、师资队伍、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是核心。21世纪以来, 人们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才是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而校本课程开发克服国家课程不能满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弊端, 并体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因为少数民族文化很少能进入国家课程,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学校层面来说, 主要是靠少数民族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根据一定的国家教育目的, 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原则, 在分析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基础上, 当地的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开发而成。相比于过去由老人或者是上辈口传身授而言, 校本课程更系统、完整、详细。校本课程开发以后, 学习的对象就是大量学生, 而不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 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授的模式和规模, 更能扩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以藏族中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藏族地区文化丰富, 包含的内容很多, 可以分为八个方面:文化渊源、佛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科技、历代名人、民族艺术、民风民俗、生态环境, 但藏传佛教不能作为中小学课程来开设, 而语言文字作为地方课程 (藏语文) 已经在开设, 所以校本课程的内容就可以从其他六个方面来考虑了。

(一) 文化渊源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渊源的, 有悠久的史前文化, 有民族融合带来的藏族文化的发展。那真切的几大文化遗址是在青藏高原上早就有形成并发展为人类民族的藏族的史证, 它对于研究藏族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始的藏教文化是藏族史前文明的主体特征。吐蕃时期是藏族文化的定型时期, 有文成公主传播的中原文化及外来文化跟藏族文化的相互吸收与碰撞。元明清时期, 有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提倡而带来的藏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和人民对藏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带来了文化的新生。这种渊源, 这一历程, 要让学生明白。让学生了解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繁荣的过程, 了解藏族文化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 让学生感受到汉藏友好团结的史实和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二) 传统科技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远古时期,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居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性能, 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认识到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迄今为止, 藏医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国内外影响极大。藏医学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藏区, 藏医和藏历是紧密相连的。藏历的天文历算学在藏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其内容不仅探讨天体运行和大自然变化的规律, 而且还探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季节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三) 历代名人

神秘的雪域高原, 名流辈出, 他们缔造了神奇的藏族文化。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 又维护祖国统一。通过让学生了解典型人物的思想、事迹与贡献, 学习他们的精神, 效仿他们的行为, 为藏族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介绍有代表性的人物, 比如:藏族吐蕃王朝的创建者——松赞干布, 中国元代第一帝师、爱国法王——八思巴,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 20世纪的佛门高僧——更敦群培, 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世班禅——确吉坚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等。

(四) 民族艺术

藏族的民族艺术相当丰富, 可以分为:音乐艺术, 包括藏族宗教音乐、藏族民歌、藏戏、说唱音乐等;绘画艺术, 包括藏族石刻文化、藏族壁画艺术以及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的唐卡;雕塑艺术, 包括酥油花、木雕、石雕和泥雕;日用工艺, 包括金属工艺和编织工艺等;建筑艺术, 主要体现在寺院建筑、园林建筑、住宅建筑和塔。通过对藏族传统艺术的学习和欣赏, 学生可以从艺术美中体会藏族人民的勤劳、坚韧与智慧,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进一步激发他们继承、弘扬、发展藏族传统艺术的责任感。

(五) 民风民俗

在藏族历史发展中, 民间文化始终保持着世俗的、积极的、活泼的精神, 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民间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清香飘飞的糟粑和酥油茶, 五彩缤纷的服饰, 内涵厚实的人名, 那表达隆重的礼俗, 天国向往的鸟葬, 敬畏自律的禁忌, 那期望流淌的节庆, 无不展示着古风浓郁的生命形式。这些内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师生换位, 也可采用课堂教学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气息, 培养健康的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意识。

(六) 生态环境

藏民族生存在气候寒冷的“地球第三极”, 藏族人认为自己居住的这块土地是一块神圣宝地, 称之为“神圣雪域”。青藏高原地处地球最高点, 巍峨雪山直入云霄, 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它是东部许多水源的发源地, 孕育了东方汉地、南方印度以及高原土地的文明, 神山矗立, 鸟兽众多, 草木茂盛, 而人烟稀少, 生态文明得以保存。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校本课程的资源。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行, 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给予极大的关注。通过少数民族校本课程的开发, 不仅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思维习惯、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兴趣的新型课程, 同时也保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为我国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但是, 我们可以发现, 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 我们只会克服, 而不能使校本课程停止。校本课程建设是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

[3]李定仁, 蔡国英.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教育[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4]刘培军, 丁红兵.校本课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0) .

8.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八

一、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读”

研究显示,造成高中生作文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不足、底蕴不深,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自主支配时间不足,不能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刊物,甚至有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连四大名著还没有读全,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悲哀。我在作文教学中,从夯实基础这一环节做起,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实现对作文教学的有效补充。首先,我对学生读书的范围进行了圈定,按照中外结合、古今兼备的原则,向学生重点推荐了400种优秀书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其次,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计划具体到每月和每周,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纳入系统化的课程管理,能够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规范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在摘记摘录等活动中实现了词汇的积累,对构建文章框架以及使用具体表达手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二、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说”

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普通话标准程度,也能衡量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积累、构思布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我借助于校本课程对作文教学进行拓展,将写作指导从单纯的“写”向“说”延伸,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提高表达能力,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首先,我鼓励学生说一说阅读的体会,从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无论是写作技巧、构思框架还是情感思想,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阅读收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创作方面的经验体会。每一位高中生在作文学习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看家本领”,特别是对语文优秀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经验能够为全班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提供帮助,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可以实现经验技巧的借鉴与升华。另外,我还开展了口头小作文、现场构思讲述等活动,给学生较少的现场准备时间,抽签决定话题进行表述,这就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框架的构思、素材的准备、词汇的筛选,其本质上也是一篇小型的作文创作训练。

三、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写”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课时是固定有限的,在课堂空间里拓展写的量非常有难度,将写的训练与校本课程创新结合起来,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首先,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小练笔”训练,加大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幅度,要求学生利用平时的点滴闲暇时间进行小篇幅的练笔活动,可以是一次心理描写,可以是一个小的场景描写,也可以是一组动作描写,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达到提高写作技巧的目标。其次,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难点突破”环节,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作文创作中的难点内容,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如针对“构思立意不够新颖”,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寻找更有新意的视角去拓展、构思、创新文章。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既要让学生去领悟分析,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画龙点睛的指点。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读后感、周记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写,在加大写的频率中更加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巧手法。实践证明,写的数量加大同时辅之以技巧的指点,可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看”

高中生的学业是紧张而繁重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子,我运用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接触新奇的社会,在多看之中增加感知经验,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分析事物、新颖立意的能力,我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工商和质监部门,了解当前社会上一些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现象,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活动属于校本课程之中的“活动拓展”范畴,学生走出了教室狭隘的空间,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兴趣也更高,在实践参与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相关的信息,而且对潜在的一些现象与原因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加上教师的现场辅导,他们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更加准确,选题立意方面也有了新意和高度。

总之,将校本课程与高中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够为作文教学的困境突破提供有益的帮助,值得广大教师进行尝试与研究。

9.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九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行为养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已经掌握,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书写工整率还算可以,部分学生已经入体。有些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不正确,个别学生的书写比较草,书法基础较差,有待加强。

二、教材分析:

1、本册《行为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涵盖了基本行为、校园行为、家庭行为、社会行为四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2、钢笔和毛笔按照字帖,教好执笔姿势,基本笔画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打下美好的人生基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实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技能以及“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2、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5、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2、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处理好写字与识字的关系;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3、行为养成教育课上,让学生多讨论、交流,把良好的行为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七、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课时,共16课时。

八、教师业务学习:

1、每周要抽时间练习钢笔字、毛笔字。

2、阅读教育理论书籍。

九、教学活动安排:

1、组织学生钢笔和毛笔字比赛。

2、利用假期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十、同步配套的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

1、教改实验:“361”高效课堂建设。

10.小学英语学科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十

四年级

一、指导思想:

依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和任务性的教学途径,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新课标的理念,这学期我们将开展英语校本课程来提高英语课堂效益,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学生们的实际生活。

二、活动目的:

通过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语感;通过听说读写唱演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外语课堂效益,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加强英语的实用性,拓展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

三、我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为四项:歌曲,歌谣,字母发音规则,课本剧。教师通过查找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确定了各项的具体内容。

四、具体实施方案:

(一)歌曲与歌谣教学

1.在每节课中渗透。在每节课的课前欣赏或演唱,以营造英语学习氛围,用反复欣赏、略讲主要词意、逐步跟唱的自然习得形式进行。

2.灵活运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用于学习新内容前营造气氛,在学习新内容后,学生感到疲倦时,用它来调节、放松学生的情绪;下课前用它来巩固,让学生课后还有余音在耳的感觉。

3.唱演结合,培养学生艺术气质。鼓励学生试着用旧谱编新歌唱,试着自己编歌谣吟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字母发音规则

通过口诀等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一个字母的基本发音规则,进而进行拼读、拼写单词的训练,最终帮助学生解决单词难背诵的问题。

(三)课本剧 在学生反复观看VCD的基础之上,教师略讲重点词句,学生朗读操练,复述故事,再模仿表演,最后鼓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创造性的课本剧表演。

五、教学模式及方法:

11.小学竹笛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篇十一

竹笛教学的意义与依据

现阶段,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当学生在学习吹奏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大脑相应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了出来,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不仅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

为什么本校会把竹笛作为校本课程的乐器呢?这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竹笛是我国民族乐器,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而且音色优美、柔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易得学生喜爱。其二,竹笛价格便宜,适合学生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其三,竹笛简单易学,学生容易上手。其四,竹笛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有利于教学。

具体实践与探索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先让二年级学生学吹竖笛。虽然竖笛与竹笛吹奏方法不同,但是竖笛吹起来更容易些,可以让学生们的手指灵活度、识谱能力和手指按孔的严实度得到锻炼,从而为三年级竹笛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慢工出细活”,竹笛吹奏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它与理论知识不一样,只是通过书本理论来学习是很难掌握的。在学习的初期,需要老师的示范与指点,基本以模仿的学习方法为主。学生在初学时,笔者用了8课时来学习“筒音”的吹奏、吹奏姿势和气息的控制,对一些气息运用不好的,课后还另进行单独指导。每个学生都把基础的知识学好了,才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任何一门乐器的学习,只要通过刻苦的练习,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持之以恒,都可以学好。如果只有课堂的这点时间练习,要把竹笛吹奏好是比较难的。所以,笔者提出了“手拉手,齐进步”方式,让他们结成对子,在课外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检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现在,本校不仅在三、四年级开展竹笛的普及教学,另外还成立了竹笛社团,社团的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曲目,从而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强化评价激励机制。恰当的表扬和奖励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教学当中常用的教学技巧。我们采取的是争章活动:学生达到老师的要求,即可获得老师的章,达到一定数量的章可换一张奖券,奖券可以换得奖品。这种争章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从争章活动开展来看,效果是明显的,课堂的纪律、学习的专注度及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争取家长的支持 竹笛吹奏,技能性较强,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除了引导学生在学校进行吹奏练习,教师们还通过电话联系或者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动员,向家长们及时通报其子女學习竹笛的现状,从而取得广大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学生们的吹奏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断减少。

教学成效

竹笛的普及教学,不仅让学生有了一项终身受用的艺术特长,还在学习、掌握和运用音乐技能中,挖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识谱、视唱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竹笛学习,笔者发现,学生们的识谱能力和视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在歌曲教学中,学生单一视唱歌谱会觉得枯燥不喜欢;现在适当地加入竹笛吹奏歌曲,学生们有了兴趣,就较快地学会了歌曲,他们很有成就感。在学习竹笛中,学生对音符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单独对一些简单的乐曲或歌曲进行识谱并吹奏出来,这样就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竹笛进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表演空间,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及能力。通过不断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笔者意外发现学生们的表演欲越来越强。在学生学会了歌曲后,笔者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表演,每个组的表演形式不同。有的小组齐奏,有的小组有领奏的同学,有的小组还加入了打击乐伴奏,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都能积极参与并努力扮演好自己担当的角色。在各小组的表演中,不仅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也激发了参与热情,学生们的吹奏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提高素质,美化心灵。几年的竹笛普及教育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潜能的开发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当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班际音乐沙龙”“艺术节”等表演活动时,那悠扬美妙的笛声犹如点点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更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12.浅谈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 篇十二

1 教学展示之于校本课程的作用

1 . 1有利于符合学校特色的武术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指出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教师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差异性,是学校校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随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在武术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许多学校都开发了武术校本课程。如河南省登封市塔沟武校为了振兴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办校办学水平,多次组织教师进行武术校本课程开发。许多学校都纷纷效仿,安排小学生刚入小学就开展校本课程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一些学生喜欢的武术项目教学,武术逐渐成为该地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并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示搭建了良好平台。

1 .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校本课程开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其他教学课程,武术这一传统运动项目具有动作复杂、种类繁多等特点。对于耐心有限、好奇心强、理解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很多人都只能做到“三分钟的热度”。若是教师一味采用呆板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不但收益不大,学生还有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而采用音乐渲染、集体展示等教学展示形式来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学展示是“学以致用”教学思想的生动体现。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学校举办活动而各年级有集体表演任务时,教师可结合集体表演目标让学生进行武术表演。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社区活动、校园交流等武术知识从课堂走向课外的机会,丰富学生经历,为其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2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展中的教学展示策略

2.1 寓教于乐,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指在教学中将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起来,通过情景、场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情感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情感养成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小学武术教学中,情景教学即是协调教学气氛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常用方法之一。而音乐渲染、形象展示则是最为常用的情景教学手法,这两种情景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教学气氛,将学生的情感带入雄浑激扬的武术文化环境中,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规范其动作。如教师在进行拳术套路演练时,可以《中国功夫》、《壮志在我胸》等能与武术表演贴切的歌曲为背景音乐,增加武术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中国武术中的许多种类都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武术中的鹰爪、猴拳、螳螂拳等,都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动物的模仿。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寓教于乐,在招式分解的同时做好招式的形象化展示,不仅能加深学生记忆,还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2.2 示范展示

在传统武术教学中,示范教学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这是由武术及武术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中国武术具有动作数量多、动作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多样、动作涉及元素多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运用正确的示范和精炼的讲解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主动示范,或以学生示范动作为切入点,进行动作形象、结构、要领、方法讲解。而就心智发展不甚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有获得老师、家长关注的渴望,当然,他们也希望拥有更多的表演机会,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表扬。结合着一点,小学武术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可先通过正常速度的示范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形成完整概念。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慢动作、分解演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弄清动作方向,注意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性。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练,力求教学招式的工整、准确,并严格要求学生动作规范、到位。最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单个演示或小组演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相关动作结构、动作技术进行分解示范,详细讲述动作的节点构成、攻防作用,指导学生如何在练习中表现出动作的节奏感、劲力,并鼓励学生通过多看、多练、多想、多问领会武术动作要领和武术文化的真谛。

2.3 小组竞争展示

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是武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是当今武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当然,武术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进攻和降服,而是个体为了预期目标不严言放弃的精神。如今的小学生大都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其长期缺乏竞争对手和竞争意识。而借助于小学武术教学,通过小组竞争展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失为一个锻炼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好机会。就目前来说,小学武术教学中常用的竞争展示模式有个体竞争、小组竞争、班级竞争等。当然,竞争的主要目的还是促进学生进步,提高学生的武术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竞争目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优良的情绪体验场景创设,趣味性游戏、内容新颖的锻炼项目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在个体竞争中,教师要注意两个竞争对手的实力,不至于使双方实力悬殊,合理把握竞争的难度,确保小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达到动作和意志训练的目的。在小组竞争和班级竞争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竞争目标和奖品设置等细节安排,通过比赛目标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一方面要将合作的概念引入竞争中去,鼓励小组内部成员积极进行技能交流、友好互动,并做好竞争过程中意外问题防范准备,做好竞争过程指导和监督,营造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氛围。总之,教师既要通过竞争展示基于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竞争目标,以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

2.4 活动展示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深度挖掘学生潜能,小学武术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举办的大中小型活动,如五一、中秋、十一、元旦、校庆、班级联欢活动等校园活动形式和社区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校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展示自我,相互交流,共享喜悦。以开设了武术校本教学的某小学为例,学校经过寻求地方教育部门支持,举行了该地区首次武术公开课和武术教学成果展示观摩活动。在活动中,该校向来访人员展示了自己创编的《武运曙光》、《功夫魂》等节目,迎得了观摩队伍的阵阵喝彩。通过这次活动,该校师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信,深刻体会了高质量武术教学带来的荣誉感,学生们也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集体荣誉感,这也为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总之,武术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这就需要小学武术教师不断研究,积极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2 . 5整合校内外武术教学资源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武术教学也要在坚持校本教学的基础上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积极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为武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有效教学目的的指引下,小学武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表演、体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大校外武术教学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教学效果。譬如,在多媒体技术使用广泛的今天,小学武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武术教学,如选择名家名拳精彩片段让学生赏析,或搜寻资料创编武术游戏;利用本地传统武术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师可以聘请地方武术名家来校讲课,带领学生拜访本地武术协会,与当地武术爱好者组织联手,举办校园武术知识讲座和表演活动,这些都不失为培养学生武术素养的有条途径。

3 结语

综上所述,与其他体育教学相比,小学武术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学展示可以有效促进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鉴于此,小学武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样教学展示形式开展武术教学,以促进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深度实施。

摘要:小学武术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凸显武术学科的品行,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小学武术教学不但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还要根据小学生身体发育状况和课程特点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校本课程内容,积极通过多样的教学展示形式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13.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三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生物基础知识辅导教学任务,该辅导主要针对会考进行的,因此本课程的总体的知识要求是:

1、使学生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呢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使学生了解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人体生理知识,促进身心健康。

4、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能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应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是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于知识内容较多而时间有限,因此我在执行该课程时将主要教学内容落脚在高二生物第一册,计划用13课时。但是由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使得最后只完成了11课时的教学内容。在11课时中,主要是由针对性地对第一册中有关重点、难点知识加以复习。

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是高中生物学习的总纲,各章节的内容大都由这个总纲扩展而来。在复习时,我注重加深学生对生物的新陈代谢、应激性、遗传和变异,等特征的理解。使学生逐一他们指甲的区别和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区分相似概念,注意挖掘隐含知识,提高理解能力。生命的物质基础一章介绍的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既有内在联系,同时由于细胞呼吸、三大营养物质代谢、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内容有关。复习时代领学生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为核心内容,沿着“元素→化合物→细胞”的层次去理解和掌握。

在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知识点较多,且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极易混淆,复习时主要归类总结以形成知识网络,是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复习时主要围绕以下几部分内容展开:各种细胞其形态、结构机功能的联系及其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理解细胞膜结构及功能并运用相关知识来解题;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变化规律及图形辨析;细胞分化与个体发育及全能性关系。新陈代谢一章为会考及高考的重点考察对象,本章的知识内容较多。对美的三大特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试验过程、实验现象而强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另外注重让学生以图、表等不同形式对知识加以表达。通过构建光合作用的知识网络,注意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从总体上把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尤其是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光合作用于细胞呼吸的联系于区别。在复习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结合生活实际理清三大有机物代谢过程中的来龙去脉,进而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病例。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主要通过对比实验是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素的来源,作用及其双重性,并从根本上解释植物的向性运动。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要注意使学生先理解、识记有关激素的生理功能,并且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学会分析反射弧结构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主要重点、难点内容是减数分裂,本部分内容需花大力气,主要是让学生先理解分裂过程,再分辨分裂图像,并且学会数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本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多动手绘图来实现教学目标。

14.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篇十四

新民小学田淑云

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诵读与背诵竞赛,孩子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写作能力也着实有了长足发展,现对校本课总结如下:

一、总动员调动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

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之前,我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动员,教师谈感受,孩子谈想法,亲身的经历,更具有感染力。古诗名句,在文章中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更能显示出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底功。

二、赏名句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为培养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师生一起搜集了引用古诗文名句的文章,重点朗读,体会作者的妙用之处,来引发孩子诵读古诗文,引用古诗文的兴趣。

三、觅方法加强孩子诵读古诗文的指导

首先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诵,终生受益”的思想,引导孩子多读,即可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让孩子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完全适合孩子古诗文的诵读方法。

其次采用了同类连块诵读法,也就是把描写同一类事物或情感的古诗文归类加以比较,再进行分块记忆,这样不但孩子记得快而且记得准,不混淆。比如:描写思念亲人的有王勃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描写具有个性植物的有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青松》;描写朋友间友谊的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描写珍惜时间的有《长歌行》;还有描写春、夏、秋、冬、爱国将领等等。人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是完全适合儿童诵读经典的好方法。

最后,亲身感受法,诵读古诗,一方面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在体验中感悟一些东西,如:《草》、《锄禾》。

四、多步骤引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针对校本课程,为能有效持续地开展,我班分三步走:①背诵;②讲解;③引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发孩子诵古诗文的热情。

首先按照《学校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计划》进行诵读竞赛活动,通过小组、个人层层竞赛,从面到点,从点到面,从量到质,从质到量都有显著的变化,各种评比和评价激励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们要把它贯穿于我们教育教学的始终,真正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为熏陶和感染新一代的少年,让我们携着孩子的双手沉下心来——读经诵典吧!

15.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五

一、西南地区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西南地区主要指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五个地方。五个地方有共同的特点, 即经济水平相对东部城市落后、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理念相对封闭等等。受中国地域文化的影响, 就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而言, 沿海先于内地, 城市先于农村, 发达地区先于贫困地区;而就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来说, 办学条件好、文化积淀厚重、办学理念超前、发展思路清晰的学校走得更快一些。根据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 我们把西南五个地区的小学分为四个层面 (先进、发展、落后、少数民族聚居区) ,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研,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层面都选择了学校。例如, 重庆的保家镇中心小学、绵阳花园实验小学、云南的大理洱海村中心小学、贵州的贵州尚义小学、西藏的那曲希望小学等等。调研的方式有问卷调查法、电话调查法、田野考察法等。

本次调研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领导对音乐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 师资水平, 音乐校本课程的开课率,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程度, 开发校本课程的条件。调研的结果我通过柱状图的形式予以呈现: (见下表)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 小学领导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 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差;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程度、师资水平 (主要指音乐教师的学历层次、综合素质、上课的实际水平等) 也是随着经济文化的落后呈现递减的趋势;校本课程的开课率有所不同, 在少数民族地区反而多些;同时开发校本课程的可能性在西南地区非常大,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因为有大量的地方和民族素材, 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许多学校中, 专职音乐教师严重匮乏, 支撑起学校音乐教学半边天的许多兼职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这些教师缺乏强有力的专业知识做后盾, 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来支持教学, 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二、西南地区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音乐校本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地方性、多样性、灵活性。西南地区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根据西南各地区的地方特色、社会环境、每个学校独有的特色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教育实际问题出发, 在遵循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选择、改编、新编教学内容和材料, 设计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 以探究和体验为主要方法进行综合性学习。

1. 开发地方民族、传统资源, 创建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

每个人都离不开他生长的环境, 在个人成长、学习中, 地方文化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 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补充和丰富。西南地区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本地的传统音乐、地方民歌、少数民族音乐和曲艺音乐中, 选取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选段作为校本教材, 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来编写音乐教材。

(1) 引入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音乐

例如, 四川的传统音乐有洞泾音乐。绵阳的梓潼大庙山是洞泾音乐的发源地, 后经大理流入云南, 所以洞泾音乐就成了四川和云南两地的传统音乐。它在两省的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两地百姓在婚丧嫁娶等仪式中经常用到它。洞泾音乐的美妙旋律及其高雅悠扬的演奏技巧和风格是四川、云南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绝好素材。教师可以把洞泾音乐带进音乐课堂, 让学生了解洞泾音乐的起源、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欣赏洞泾音乐, 了解洞泾音乐的结构、形式和伴奏乐器。学校还可以把一些对洞泾音乐有深入了解并具有一定演奏能力的民间艺人请进音乐课堂,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 增加名族自豪感, 为大力发扬洞泾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引入特色浓郁的地方曲艺

地方曲艺是上千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有强烈的表现力, 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其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乃至世界戏剧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音乐风格、音乐曲调和特有的表现手法是构建西南地区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素材。

如, 西藏有人类稀有的艺术瑰宝——一音歌曲“伯谐”, 在古代的西藏“伯谐”是在士兵们出征前和凯旋后表演的歌舞, 和平时期, “伯谐”传到民间, 是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西藏的“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藏戏的广场演出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它源于西藏各地, 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 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因此, 它不仅在国内戏曲中非常奇特, 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十分罕见。

再如, 重庆和四川共同的地方曲艺“川剧”, 川剧作为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其历史悠久, 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技巧。四川曾经流行外省的昆腔、高腔、胡琴腔 (皮黄) 、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 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 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 清末时统称“川戏”, 后改称“川剧”。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 再加上写意的动作, 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这些古老的地方戏曲都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素材。在编写音乐校本教材时, 可以适当地引进一些川剧的教学, 比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但是由于地方戏曲的表演内容有一定难度, 在编写教材时应选取稍微简单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段子,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在优美的音乐中, 增进学生对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也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音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3) 引入资源丰富的地方民歌

西南地区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的民歌资源非常丰富, 这为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了空间。学校自古以来就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既有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 自身又具有独特优势。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丰富而多彩, 由于不同的地区的人民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音调特质以及表达情意的方式不同, 形成了地方民歌的不同风格。如, 四川人民用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吟唱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切感受。放牧山歌——《放牛歌》, 音乐质朴、高亢, 节奏自由;田秧山歌——《高高山上一束槐》, 音域宽、旋律起伏大、节奏自由、高亢奔放。而所有这些民歌, 都接近自然形态, 其音调、旋律及其表现手法都与人们平时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选取短小、易唱易记的民歌编入校本教材。再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耍山调》、《猜调》、《海菜腔》、《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阿波毛主席》、《北京有个金太阳》、《景颇山上丰收乐》、《撒尼心向红太阳》、《阿佤人民唱新歌》、《美丽的潞江坝》等。还有贵州的“侗族大歌”, 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 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以侗族大歌为切入点, 初步感受贵州侗族民歌的风格, 增进对多姿多彩的贵州侗族音乐及相关文化的了解, 激发对家乡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化的兴趣, 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2. 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自身特点, 开发具有个性特征的音乐校本课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能力,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当然, 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从音乐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说。

(1) 开发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音乐校本课程

教师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最具创造性的课程资源, 是所有课程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对于同一教材和同一课程,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新课程强调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 又是课程的设计者。音乐校本课程应凸显音乐教师自身的个性, 课程内容应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安排。从调研的结果看, 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侧重点参差不齐, 对发达地区的音乐老师来说, 她们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水平, 有声乐、器乐、舞蹈等特长的音乐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 开设声乐、器乐特长班或者舞蹈培训班,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 可以在学校定期举行音乐会, 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落后地区的音乐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兼任其他学科, 这样的教师可以把其他自己熟悉的学科知识融合进音乐课堂, 扩展学生思维。民族聚居区的教师大都是在本地成长起来的, 他们有着深厚的本民族音乐底蕴, 他们可以挖掘自身的民族优势, 带给学生熟悉的民族元素。

(2) 开发具有学生个性特征的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 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存在的。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以学生为本。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在音乐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要调查了解和具体分析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 承认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 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 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 有的学生喜欢音乐、音乐基础好, 教师要正确引导、重点培养;有的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浓厚, 基础知识薄弱, 教师要用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地成长。

3. 与社区联系, 开发带有社会性的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也不能与时代环境、社会环境相脱离, 在学校条件允许、学生时间充裕的情况下, 音乐教师可以带学生深入社区、农村进行民间音乐的搜集和整理;组织学校的特长生组建合唱团、管乐团等到福利院或社区进行文艺演出。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搭起了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社会大舞台, 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表演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 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社区成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音乐活动, 体验真实的生活, 使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无法顾及到不同学生的差异, 音乐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学校音乐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由学校音乐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发、自己管理、自己实施的音乐课程, 无论在内容上、时间安排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 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弥补国家和地方音乐课程的不足。西南地区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 挖掘各个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 丰富了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 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 也为保护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尹爱青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谢嘉幸, 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编.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6]付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7]党宇娜.少数民族音乐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艺术探索, 2007 (6) .

[8]李介.民间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陇东民间音乐》校本课程的构建.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6.

[9]秦润明, 宣绍龙.“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策略研讨.人民音乐, 2009 (3) .

16.中小学怎样理解和开发校本课程 篇十六

吴刚平著《校本课程开发》一书,对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在中小学设置校本课程以及怎样开发校本课程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和清理,并结合作者直接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研制和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校本研究”的经验,对于广大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所面临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操作等问题做出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回答,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和操作建议。这是一本反映新课程实施要求的校本课程研究专著。

本书通过介绍“国际背景”和“国外的经验”,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开阔的国际视野。

作者透过国家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此消彼长的现象,揭示了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改革经验,特别强调要注意培育具有开放性和互补性的课程开发机制系统、尊重本国和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引入和发展社会参与机制等问题。

本书总结了世界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和学校自主的三种课程开发机制类型,提供了相应的三个代表性国家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其中,以色列在中央集权的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很有特点,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称赞,它的中小学实施校本课程非常普遍,在休闲教育、人格教育、社区服务、土著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环保教育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英国素有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传统,学校普遍享有办学自主权,教师可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管1988年实行教育改革法之后有所限制,但学校自主的传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从三个国家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当然也包括存在的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可以成为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本课程的“他山之石”。

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也是中小学理解和开发校本课程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在理论基础方面,作者依据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把校本课程理解为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强调“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这一部分论述了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的规律,确认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核心理念与主导价值。作者指出,课程开发只有根据具体学校的学生实际需求与学校实际可能才是有直接意义的,而能够最好地了解这种具体实际需求与可能的是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这是教育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形成办学特色。作者具体分析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内涵,强调学校应该自觉地把校本课程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各种条件和影响,整体实施学校课程,真正体现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分享和责任分担要求。

在操作技术方面,本书结合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其中,提出和分析了校本课程的选择、改编和创编等开发方式,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以及评价与修订等基本流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即需求主导模式、条件主导模式和目标主导模式。特别是,本书重点阐述了校本课程方案的编制、课程目标的表述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支撑性技术,并对校本课程的管理、评价以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出了方向性建议和参考性案例。

本书在校本课程“中国化的探索”和“前景展望”部分,总结和分析了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两岸三地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和发展趋势。,

按照本书的观点,香港是我国最早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地区,“它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台湾地区在课程政策上鼓励校本课程开发,标榜课程松绑、赋权增能、教学创新、培养带着走的能力、追求卓越等口号。在实践中,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展示出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走向肤浅和表象的危险。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大陆地区是有启示和警醒作用的。大陆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经历了艰难的探索,终于形成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特别是,今天的校本课程是在多年来广大中小学开展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规范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本土化色彩。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人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去甚远,需要我们从课程的意义上来认识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使校本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

校本课程是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景,一方面取决于校本课程自身的固有属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力量对比。校本课程的机遇存在于战胜挑战的过程之中,随着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校本课程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

《校本课程开发》一书,既有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又有立足中国的本土观念;既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基础,又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建议和可以借鉴的案例分析,而且融人了作者参与国家课改方案研制以及从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经验,是一本兼有理论深度和实践参考意义的研究著作,相信可以帮助广大中小学开阔视野,启发思路,更好地理解和开发校本课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17.校本课程教学总结2 篇十七

兴隆乡直小学

转眼一学年已悄然接近尾声,为了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现总结如下:

本学年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老师们将自己的满腔热忱投入到了教学之中,边教边思索着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掌握基本技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爱数学这门课程。根据我校刻纸课的整体安排,把校本课程活动安排在每周二下午进行。我们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轮流研究课程,做课使教师本身得到了锻炼,组内成员也在参与中相互学习、借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每位教师能够运用趣味思维训练学具或者题目调动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收获,体验快乐。根据学校的自身性质、特点、条件以及所教学生的数学基础等情况,利用一切可开发的资源自制了独具特色的教具,如我们趣味思维训练组把扑克牌充分利用,让学生在玩扑克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这一新颖教具的开发,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参与、探求欲望。使课堂生动、活跃、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凸显了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技能,丰富了学生的智识,增加了新的体验。真正的提高了孩子们动脑、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智、德的全面发展。每节课结束后我们都会坐在一起进行反思、评课,明确指出本节课的优缺点,并针对不足之处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手段,以便今后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从而,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虽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却感受到了它的生命力所在。

一是它不仅增强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性、自觉性和责任感与创新性,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只管按照国家课程规定,使用统编教材的依赖性,缺少主动探索、发挥潜能的作用和空间。而且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充实,去提高,去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是感到它对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是有重要作用。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的独特性,这就为他们特长的培养和发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而为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校化需求提供了保证。

三是我们感到它对学校生存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校结合校情,根据校本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多元化校本课程,创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还仅仅是开始。

我们还有许多困难与问题学要解决,但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一定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让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永远燃烧。

2011-2012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18.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计划范本 篇十八

1、学校特色建设的需求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学陶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思路。作文教学是我校办学特色,十多年来,我校开展了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为主题的系列课题研究,包括《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两个苏州市级规划课题,《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生活作文教学中审美功能的研究》《生活作文教学中实践“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研究》3个陶研会、教育学会省级课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读写结合能力的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作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作文教育资源的研究》《生活作文教育中渗透新时代荣辱观教育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5个吴江市级规划课题等。作文与学生学校生活、与社区活动联系紧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与我校作文特色相结合。

2、综合实践活动的需求

新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构成,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同时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程定位、学习主体的地位、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上存在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依托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化就可以形成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3、学生发展的需求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学校中外来民工子女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学生家庭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校本课程应该能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服务,让每一位学生乐于读书、勤于作文、真诚做人。

4、学校及社区资源分析

学校与社区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环境优美,校园内草木华滋,翠绿掩映,亭台错落,小径通幽,是一所花园式农村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有“一廊”——行知廊,廊内张贴着学校特色建设的活动剪影,是学生、教师表现自我、展示才情的舞台;“三亭”——咀华亭、舒逸亭、韵读亭,每个亭子都制作了具有古色古香的木质匾额、对联;“四园”——含英园、咀华园、舒园、逸园,地球仪、荷花池、蓝竹亭、九曲桥、翠竹林等景点巧妙融合,相映成趣。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小中高教师4人,高级教师45人,市名教师2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4人。学校硬件设施到位,有各类专用教室23间,各类器材齐全,达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标准。

学校所处八都社区,虽地处偏僻,但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企业众多,华鑫集团、通鼎电缆、丹龙纺织、苗圃场等企业为我校学生德育实践基地。社区内河网密布,“小桥、流水、人家”随处可见。社区周围,风景名胜众多,社区北端有双塔桥,震泽镇有慈云塔、师俭堂,接壤的南浔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需求评估,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勤于实践,乐于写作,在“读书、实践、习作”中丰富素养,健全人格。

2、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至少学习一门形成自己特长的课程。

3、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4、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设想

1、课程实施

(1)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与《学校课程审议制度》。

(2)培训教师,学校将新课程实验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

①培训内容。

主要是对我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

A、确定课程目标的培训。先引导教师研究学校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和分析我校“具体的学生”及其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纲要》撰写技术的培训。具体内容:一是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要求写实4-6点;必须全面、适当、清晰;要贯彻学校教育哲学、校本课程总目标要求、涉及新课程目标三大领域。二是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三是课程实施建议。涉及课程实施的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人数等。四是课程评价建议。现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C、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培训。一是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活动方式。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几种不同的开发活动方式的技术要求。二是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标准。即知识的结构性,观念之间的逻辑性,实现目标的完整性以及符合儿童学习需要的适应性。

D、课程评价技术的培训。包括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如何设计评价工具、收集改进和分析反映校本课程教学情况的数据与证据、明确改进教学的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与评价的具体操作等环节。

E、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自我培训。包括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如何审议、教师的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业成绩如何评定皮鞋审议委员会自身价值的评定等内容的培训。

②培训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即学校将新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主要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临床诊断”模式,针对校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开发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如对学校教育哲学的认同、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师《课程纲要》撰写中存在的问题等。“案例教学”模式,即通过对单元校本课程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培训方法。其操作程序为:课前准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结论。“师徒制”模式,让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此外还有个性化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实践性培训模式等有机结合。学校主要是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采用以上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来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3)申报与审议。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简介》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经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门类目录》,分必选与自选两大类,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人数少于15人,则此门课程予以取消。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决策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校根据审议反馈结果实施校本课程。

(5)教师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按校本培训《课程纲要》撰写的格式要求,撰写详尽的《课程纲要》。

(6)实施《课程纲要》。学生开始选修课程,教师进一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①学校课时计划安排为:校本课程课时比例占学校总课时的10%,暂无地方课程。具体安排为:每周五下午第二与第三节为校本课程任选课时间;各年级每周一至周五各有一节必选课程:1—2年级为《围棋》,3至6年级为《生活与习作》。②教师运用选用、改编、新编等多种开发方式,根据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按照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选择、组织符合《课程纲要》的校本课程内容。③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④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法,必选课程分层教学(按年级认知水平);任选课程倡导因材施教(按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小伙伴互动式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快乐学习。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开展一系列的审议活动,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分别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及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其执行等进行民主参与与科学决策的价值判断,促进校本课程的健康成长。

2、评价设想: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必须对校本课程进行学校内部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课程纲要》、教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

(1)《课程纲要》的评价要素:主要有:①课程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哲学相符合,是否明确清楚;②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是否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多学科综合,内容融为一体,而且内容的设计有弹性。)③课程组织是否恰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④课程评价是否标准明确,评价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2)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的评价。其主要方法有观察、调查、问卷、课堂实录与案例评析。

(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应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主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多种反馈信息,评估开发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修订方案,改进实施的建议。由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阶段性评价,一般一年进行一次。校本课程评价程序主要包括:

①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和相关《课程纲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②编制评价工具,设计一种获得教师、学生行为记录的工具。

③收集、分析、整理反映校本课程学与教的信息,建立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档案袋”。

④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校本课程的教与学,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计划和重点。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是校长树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意识,全面负责学校组织机构的建设,而且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成民主化的状态。二是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成为民主决策的过程。三是学校其他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如教导处)实行人本管理,并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团结全校教职工民主决策的作用,确保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和沟通网络

一是学生在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下确立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定学习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教师有权决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教育哲学和相关文件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审议,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从而形成三个层面、各方面人员广泛参与的课程决策结构。二是学校提供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为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并认真计划沟通交流的内容和形式,让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皆能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

3、持续的校本培训

除了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对校本课程实验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外,学校应鼓励所有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获得各种学习机会。学校还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持续不断的培训策略,让老师们在行动研究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反思课程开发的能力。

4、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所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的评估、利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且积极努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主动积极争取大学课程专家的指导,积极争取与社区、政府对话,获取广泛的支持。充分利用区教育信息网获取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建立校内、校外两个支持系统。

5、制度保障,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一是健全学校课程审议制度,如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校本课程教师培训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和校本课程开发奖励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管理,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二是系统研究,认真实施校本课程的各项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自律的校本课程内部评价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6、学校文化的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学习共同体

上一篇:开学典礼新生发言稿下一篇:广告竞争弊大于利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