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

2024-10-18

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共11篇)

1.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 篇一

为加大农机推广使用力度,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区机耕率达到80﹪以上,督进各相关乡镇、村加大产业基地园区内机耕道路建设,完成省、达州市下达农机推广任务达到100﹪,根据市委政府的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局党组行政对“四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并对“四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和落实,还成立了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任副组长,*、*、*、*、*任成员,负责“四区”建设的规划编制和日常工作,现就今年对“四区”建设工作,农机化工作规划如下。

一、加大宣传示范

我们根据8个村的不同特点,组织农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宣传推广新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帮助农机户维修农业机械,在不同季节结合农时,组织新机具和新技术现场示范,大力宣传国家购机补贴惠农政策,调动老百姓的购机积极性,大力讲解农机化节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规模化生产的好处,若离开农业机械化,要想将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不可能的,就是要以现代的农业装备来装备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使老百姓坚信锄头是挖不出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更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推广、示范、普及适合山区特点的中小型、先进型、智能型、人性化设计的新农机具和新技术。

二、力求认识明确,责任到人

局党组行政领导和股、室、站、校要包村包片,结合实际定期不定期到所包村帮助指导,力求在农机操作上手把手的教,在维修上一点一滴的讲,逐步发展机耕专业队,机割专业队,机防植保专业队,培育机械加工专业大户和农机运输专业大户,将农机化“四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力求看得见摸得着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使农机化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和“四区”建设工作中大显身手,使农机作业在万源各村各社随处可见,将农机事业的发展再跃上新的台阶,充分发挥农机的应有作用。

三、突出重点、排难争先

今年在“四区”建设工作中,按照市委政府的安排,我局重点是对金鸡坪村示范片建设,无论是资金在紧,各种困难在大,都要围饶金鸡坪村的提灌站改建工程力求改建成功。具现场踏勘,该村地型平坦,粮田面积较大,人口居住较集中,无一溪沟河流,严重缺乏生产生活用水,无水困绕了该村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在勘测走访中发现,在该村居住的地方,有一大深洞,下去60米深的地带发现有水量充足的地下水,(俗称阴河),初步测算,将原来的的提灌站实施改修,需用资金10万元左右,就能解决金鸡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局党组行政决定,要想为老百姓所想,急为老百姓所急,难为老百姓所排,积极实施提灌站改建工程,为金鸡坪村的老百姓办好事和实事,充分发挥农机的职能作用和技术专长,努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四、逗硬奖惩

对“四区”建设工作,完成得好的股、室、站、校和职工纳入考核评选先进的条件之一,对完成任务较差的股、室、站、校和职工实行一票否决,局党组行政将把“四区”建设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议程,坚持一月一检查,一季度一初评,年底进行总评,使我局的“四区”建设工作圆满的完成市委、政府和上级下达的农机化工作任务。以“四区”建设工作为契机,大力提升农机形象,发挥农机职能,加快全市农机化水平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的步伐。

2.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 篇二

1基于双主体实训基地“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从畜牧兽医类职业岗位( 群) 分析入手,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群,根据各岗位( 群)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参照国家相关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所需知识、技术、技能模块,从而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专业与“双主体”实训基地密切合作,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的全过程。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分三个阶段渐进培养( 见图1) 。第1 ~ 2学期为第一阶段,即“认知”阶段,在校内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单项技能; 第3 ~4学期为第二阶段,通过校内实训室与“双主体”实训基地“三循环”,分模块对学生能力实施强化; 第5 ~6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在 “双主体”实训基地进行全方位顶岗实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强化,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进一步融合,做到三年实践不断线,实现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 三个阶段学生职业能力呈梯次渐进式提高,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2]、由单项到综合逐步提升。

2基于双主体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与实施

2.1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

以生产过程为主体,构建生产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分析、调研,为畜牧兽医专业设置5个不同的职业岗位: 畜禽饲养、畜禽繁殖、动物疾病防治、兽药生产与营销、饲料生产与营销。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调研,把5个职业分解为48项典型工作任务,再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转化为16个学习领域,采取情境教学,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使学生经受真实生产情境的实训,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 见图2) 。

2. 2三段式递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第一阶段( 第1 ~ 2学期) ———认知。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工读见习,以专业单项技能学习为主,同时利用校内资源完成家畜解剖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素质教育课程计算机应用、外语的学习,通过接触实践、体验生产实际,积累专业知识,达到初步认知。

第二阶段( 第3 ~ 4学期) ———三循环。第二学年学生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入校内外畜牧实习企业, 围绕畜禽饲养、畜禽繁殖、动物疾病防治、兽药生产与营销、饲料生产与营销五大岗位协岗锻炼,注重学生专业综合技术能力培养,实现三个轮回的岗位循环; 通过以师带徒、现场指导、企业培训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完成“畜禽饲养管理课程模块”、“畜禽繁殖课程模块”、“临床兽医课程模块”等相应专业方向技术理论的学习,在校企间进行“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式学习,对应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标准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形成基本职业能力。

第三阶段( 第5 ~ 6学期) ———顶岗。在双主体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进一步融合,做到3年实践不断线,实现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

2. 3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双主体实训管理平台

以行业企业人士与学院共同组建的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委员会为平台,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的组织与运行、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并参与校企合作课程、教材的开发,同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监督和反馈,真正做到校企深度“共融”,从而实现“共赢”。

为强化学生的实训效果,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与双主体实训基地合作,共同编制了《畜牧兽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手册》,其内容包括顶岗实习管理文件以及学生顶岗实习周志、顶岗实习总结及鉴定等内容。学生的顶岗实习内容由专业和基地共同制订,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顶岗工作,企业也按员工的身份管理学生,学生既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又要遵守基地的各项制度。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由校内指导教师和基地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核定,为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提供制度保证。

3校企共育人才“多元化”格局

校企共建“双主体”实训基地,有效地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融合, 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模式[3]。同时,在基于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的 “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校企共育人才格局。

3. 1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近几年来,畜牧兽医专业与十多家企业在校企共建“双主体”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签订了产学合作与 “订单”培养协议,联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创建“奖学金”。企业通过组建“订单班”,利用课余时间派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联合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3. 2人才互兼互聘

从双主体实训基地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指导。同时,畜牧兽医专业多名教师被行业部门与生产企业聘为特聘专家和技术顾问,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专题研究和解决疑难问题。

3. 3校企共建“厂中校”、“校中厂”

通过与郑州汇德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主体,成立了汇德牧业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动物疫病监测中心; 通过与郑州金元农牧生物饲料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饲料加工生产基地”,有效地构建了校企合一的生产型教学平台,显著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大幅提高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3. 4学校建立“专家工作室”

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业务能手、教授到学校 “专家工作室”进行学术讲座、技术指导以及联合开展科研开发等,使专业教师更加紧密地与行业企业联系,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素养。

3. 5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

相关专业教师定期轮流到基地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进行专业实践及技术指导,并建立专业教师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制度,从政策上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专业技术开发与服务,同时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不间断指导。

3. 6技术合作与联合攻关

通过校企联合和技术合作,共同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将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为指导生产,促进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4]。 如与郑州市汇德牧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展“规模化家禽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与河南豫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以蓝耳病为主的猪高热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禽用复合型三效增蛋散的研制与开发”等项目。同时,专业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与企业融为一体,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和专业教师服务行业生产的办学宗旨和历史责任。

4基于双主体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均衡院( 校) 、企业二者利益的平衡点,建立能够深度整合并发挥院( 校) 与企业各自优势的平台是二者持续发展的保障。“双主体”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形式的一种新探索,基于这个平台构建的“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在结合双主体实训基地生产特点的基础上,抓住“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两大核心问题,突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开放性、 实践性,不断为社会培养大批“会养能繁、会繁能防、 会防能治、会治能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 1运行更具有灵活性

基于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了学校与企业各自在知识传授、素质养成、技能训练和创业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共同组织教学和技能训练。“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可根据生产规律进行调整,课程实践内容可依生产性质灵活设置,指导教师可因时因地灵活聘用,由此形成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最终达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目标,形成了“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育人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

4. 2教学过程更具有开放性

“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同时,重视学生作为自然人、 社会人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3个层面对畜牧兽医专业提出了开放性的多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而是将课堂融入实训过程,以“教、学、 做”合一的方式实现了知识空间与经验空间的转化和融合。授课方式不再拘泥于讲解,而是以现场讨论、现场分析、现场评价等形式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更加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4. 3教学内容更突出实践性

“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 将6学期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完成单项技能、分模块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注重加强实践性,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实习实训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安排到实训基地生产的一线岗位, 在基地企业技术人员和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5基于双主体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成效

5.1做到“三融合”

学生在双主体实训基地完成岗位综合技能的顶岗训练,实现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同时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操守的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融合。

5. 2实现“三真实”

基于双主体实训基地的“认知—三循环—顶岗” 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是把课堂设在生产现场、把生产现场搬进课堂的教学模式[5]。通过学生与生产“零距离”接触,学生边学习边以“真实”员工的身份在 “真实”企业生产环境中,参加“真实”的实践工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社会性,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真正能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和实践能力强、具有高技能的人才。

5. 3形成“三赢”

“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双主体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双方共同育人,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上岗,企业也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先遴选人才,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局面。对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得到实践的检验和锤炼,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毕业后到企业可以直接顶岗生产,而且生产实习中的收入可以贴补学费和生活费; 对于企业而言,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奠定了选拔优秀人才的基础,学生管理难度小,培训时间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对于学校而言,既有利于专业贴近市场,又可以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充实到教学一线。

5. 4达到“三提升”

“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自2009年以来在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中进行试点实践, 达到“三提升”,即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通过“专家工作室”和“教师流动工作站”的交流和实践,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以技术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进行的校企合作,以及对毕业生的优先选拔,双主体实训基地企业的科技创新显著增强; 学生通过对五大职业岗位对应的专业技能进行学习,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畜牧兽医专业连续3年就业率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由2010年的97. 99%上升为2012年的98. 87%。

摘要:为进一步服务行业发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学院+企业的“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构建了“认知—三循环—顶岗”三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院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厦门智能用电园区的解决方案 篇三

关键词:智能园区;智能用电;互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8-0009-02

1 智能用电现状概述

智能用电是依托坚强电网和现代管理理念,利用先进智能量测、高效控制、高速通信、快速储能等技术,构建电网与客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的新型供用电关系,达到市场响应迅速、计量公正准确、数据采集实时、收费方式多样、服务高效便捷的目标。智能用电园区建设就是基于上述智能用电关键技术,实现信息在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和高级应用中的深度渗透。

2 智能用电园区的解决方案

2.1 智能用电园区的建设内容

智能用电园区主要建设内容为用户能源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应用功能分别部署在电网侧主站端、园区侧子站与园区企业侧子站,主体用户有三类分别为电网、园区管理者、园区内企业,如图1所示。系统分为四个模块:智能用电园区通信网络、智能用电服务子系统、智能信息互动服务平台、统一展示平台。

四大模块的功能如下:

①通信网络实现电网侧、园区侧与园区内企业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是用户能源管理系统应用的基础条件。

②智能用电服务子系统实现对园区企业内具体用能设备的监控,智能化决策用能方式的应用。

③互动服务平台强调是用能信息的双向互动,针对园区用电特性和客户需求的不同,实现电量电费的信息查询、信息定制与推送、业务办理、负荷监测、用电咨询等服务,满足园区内企业的智能化需求,互动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④统一展示平台利用园区内新建的通信网络与电力公司原有网络的无缝融合,将采集的终端信息、用户的基本情况、园区用电结构、园区用电负荷、电力公司能源管理政策等信息,通过各类移动终端实时展示。

2.2 智能园区的技术方案

智能用电园区通信网络子系统(光纤网络),电力公司侧主站(电力公司用能管理主站)、园区子站(包含园区子站用能管理系统和展示平台子系统)、企业子站(包含企业内部现场用能采集设备及网络、智能交互终端和企业用能管理子站)、智能信息互动服务平台贯穿于整个系统,形成完整采集、监测、分析、控制体系。

2.2.1 通信网络

园区光纤通信网络主要通过应用服务器、接口服务器、各种中继器、终端、监控计算机组成。所使用的通信协议见表1。

2.2.2 智能用电服务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对用电设备、负荷运行状态等用能信息,建立完善能耗监测系统,为能效分析平台提供详细的第一手企业用能数据,方便第三方专业厂商有针对性地对用户能效分析评估或为节能服务提供有效支撑,方便政府对企业用能情况进行对比,为出台新的用能政策提供佐证数据。

2.2.3 智能信息互动服务平台

采用统一的应用集成平台与营销业务应用、95598互动平台、用电信息采集等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实现电力资讯、服务指南、停电公告、绿色电能、政策法规、自助营业厅、互动服务中心、智能用电等功能。

2.2.4 统一展示平台

统一展示平台可由多点触摸互动显示屏、移动终端等设备构成,实现园区信息的综合展示,展示信息包括园区配网自动化、用能信息采集、企业用能信息、企业设备运行状态等内容。

3 厦门智能用电园区试点建设

3.1 厦门智能用电园区建设

厦门某高新技术园区位于厦门本岛东北部五缘湾片区,总建筑面积约260万m2,园区主要功能定位为高新技术园区和企业营运中心。

规划电源为一座220 kV变电站和一座110 kV变电站。园区内划分为6个供电分区,规划设置10 kV开关站12座,电源切换单元5座,预测园区最大10 kV负荷为8.8万 kW。

园区涵盖用户类型典型,规模达标,是很好的智能用电资源。根据园区内企业的用电情况和节能空间,选取了2家节能潜力和节能意愿比较大的企业用户参与,所选用户分别为某全球家居生活大卖场和某贵金属研发中心。

3.2 试点企业的改造内容

某全球家居生活大卖场重新规划设计了整个大楼的电能量测体系,量测体系按照三级布控的原则,分为低压变压器出口一级计量,低压配电室负荷出线汇总处安装二级计量,重要负荷终端安装三级计量,通过改造可以有效地为企业提供实时用电信息,便于提升企业用电管理水平。

某贵金属研发中心利用用户已建能源管理系统的设施,对部分重要支路加装能够检测电能质量的表计,具体加装情况为:在2#变压器支路的几台用电负荷较大的烧结炉的出线加装2块电能质量表,在4#变压器支路的自动磁场压机和日本双室横型蒸汽处理炉处加装2块电能质量表,建设信息通讯通道汇入到现有系统通讯通道,实现对用户的电能质量重点监测的目标。采集和控制设备安装如图3所示。

4 结 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用电园区用户能源管理集成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介绍了智能用电在厦门某高新技术园区应用情况。本次试点项目建设的用户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厦门某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大型耗能的空调、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等设备统一调度,集成优化,满足用户随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自动调节用能方式,支撑电网绿色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黄莉,卫志农.智能用电互动体系和运营模式研究[J].电网技术,2013,(8).

4.农业局行风建设整改方案 篇四

1、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职工们的政治理论素质,使同志们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三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思想上把学习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认真对待,制定出可行的目标,安排好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使每名同志在政治上进一步成熟。

2、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争创一流意识。一是认真贯彻上级领导决定,保持政令畅通,做到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二是增强局班子民主意识和纪律观念,在班子内部,做到顾大体、识大局、讲风格、多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搞无原则纠纷。三是班子成员在工作上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四是积极主动地为上级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本局工作。

3、充分发挥部门作用,加强引导,搞好服务,促使和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一是积极引进名优新特作物品种,培育发展一些有一定特色、一定规模的新兴龙头产业,通过典型示范,政策驱动,行政推动,龙头带动,加快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新格局。二是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突破口,加强无公害标准体系建设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吃上“放心菜”。三是扩大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建设规模,向农民展示高效种植新模式,既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又要促使带动农民搞好结构调整。四是加快实施“种子工程”。积极开发、引进、推广品质优、产量高的农作物新品种,保证做到不售假种、劣种,防止乱引、乱繁,避免给农民造成误导,带来损失。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4、抓作风转变,深入基层,努力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和信息服务。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察民情、解民忧、抓发展、促增收”的调研活动,广泛征求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尤其是对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上,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服务还跟不上。对于那些农民想办自己办不了的事,一家一户无力解决的事,要作为我们服务的重点,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搞好对农民群众的信息、资金、技术、项目、市场、法律等六个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5、发信息、传技术,为农民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坚持把农业信息服务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位,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在服务手段上,充分发挥好微机、传真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施的作用,健全“农业信息网站”的服务职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科学共享,加强各部门信息的沟通利用。在信息传播上,利用微机联网,及时将国内外有关农业重要政策、农产品购销信息、致富途径、市场行情、作物新优品种、高效典型采集、整理后传递给农户。同时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信息协会队伍,加强协会的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定期组织召开以技术、项目、管理、市场前景等为内容的交流会议,搞好会员间的互相交流,不断提高会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广他们的致富信息、经验,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全市的作用。

6、严格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利。修订完善《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方案》,进一步明确农业执法主体资格、执法范围、执法权限、执法程序、严格收费标准和执法岗位责任,印制成册,广泛宣传,以此来规范农业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同时完善农业综合执法处的行政职能,对农业执法工作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严格依法办案,菅好市场,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5.县烟草农业建设五年规划方案 篇五

邑烟叶种植稳步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2009年—2013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同志担任组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等同志担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烟叶生产技术股。朱建忠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现代烟草农业”宣传引导,方案贯彻落实,实施细则制定以及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开展工作地点

全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以村为单位,注重实效,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地点拟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东牛村,马栏镇前掌村、前义阳村、坪里村,湫坡头镇看花宫村等7个村进行试点工作。

三、试点工作内容及关键技术措施

1、“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工作。各种烟乡镇要在烟叶标准体系验证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当前主栽品种,积极探索与之相关栽培及烘烤配套技术,以底庙镇麻院村和太村镇东河村大棚育苗为基础,逐步实现集约化,商品化,为全县专业化育苗探索新路子。

2、组建机耕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购置起垄、施肥、覆膜、移栽、中耕培土、植保机(具),组建统一机耕队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组。实施专业化,机械化作业。

3、完善旬邑烟叶标准综合体,达到作务规范。各种烟乡镇要结合已制定的旬邑烟叶标准体系,积极向烟农宣传和有针对性培训,并在指导烤烟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认真总结烟农在烟叶生产中先进实用技术,不断完善补充旬邑烟叶标准体系。

4、探索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认真抓好基本烟田规划,对300亩以上大块烟田每块给予一万元土地补助费,进行土地流转试点,承包给种烟者,使之形成大方大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块。同时有条件的烟站(点)可进行“现代烟草农业”有关项目试点。在种植800亩以上的村成立烟农协会,制定章程,工作流程,活动内容及管理办法,给予一定的经费,使烟农活动有“烟农之家”。

5、加大密集烤房建设力度和专业化烘烤力度,集中建造一批大中型(20-30亩的烘烤能力)密集烤房群炉,采取专业户烘烤,保基本收入或购买鲜烟等形式探索专业烘烤的路子。

6、摸索预防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县局(分公司)将积极与县保险公司、县气象局等部门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各烟站要积极与防雹工作站联系,制定工作措施,专人负责,采取重大灾害天气人员驻点工作制,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分年度实施步骤1、2009年对底庙镇麻院村和太村镇东河村集约化育苗基地烟苗进行商品化供应,为全县专业化育苗探索新路子;购买起垄、覆膜、移栽、植保机(具),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东牛村,马栏镇前掌村,城关镇肖咀村进行试点应用,减轻烟农劳动强度。

2、2010年,全县全面实现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应。继续提高起垄、覆膜、移栽机械化作业程度,购置机械化植保机械,组建专业化烟田植保队伍;认真抓好基本烟田规划,重点抓好底庙镇东牛村,麻院村,产场村连片大块烟田的落实工作,进行土地流转试点,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

3、2011年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马栏镇前掌村成立烟农协会组织,制定章程,工作流程,活动内容及管理办法,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使烟农活动有“烟农之家”。

4、2012年,加大密集式烤炉群的建设力度,培训组建专业的烟叶烘烤队伍,实现烟叶烘烤工厂化,同时成立烟叶分拣队伍,并探索相应的管理运作模式。

5、2013年,在四年小面积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现代烟草农业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我县烟叶生产在育苗、烘烤方面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达到50%以上,在机耕、起垄、覆膜、移栽、植保等方面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

五、工作要求和措施

1、要充分认识实施“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实施“现代烟草农业”是提高我县烟草整体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增加烟农收入的必然途径,是稳定烟农种植队伍,稳步健康发展旬邑烟叶的必由之路,各烟站、各个技术人员要站在促产业、稳面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试点的工作,在抓工作的重点,注重工作效率上做文章。明确搞好试点工作就是对烟草

行业最大的贡献。

2、持高标准,高起点,确保实用和先进性。烟叶生产技术股要按照方案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实施办法,并严格按照《旬邑县烟叶技术员绩效挂钩考核管理办法》及《旬邑县烟叶生产工作站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每个技术人员和烟站、确保规范化措施和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各烟站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定人员,定管理措施,严格按照“现

代烟草农业”试点方案及具体工作措施抓好试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起点要高,标准要严,工作要细、技术要精,记载要实,贵在创新,合理测算利益相关各方的成本和收益,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试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3、强化培训,确保标准化的技术落实到位,要严格按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结合已制定《旬邑烟叶生产标准体》,强化对技术人员和烟农技术培训,确保每一名技术人员和烟农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技术要领,并能够亲自操作和解决生产烘烤及实施“现代烟草农业”的具体问题,确保《烟叶生产标准体系》落实到位。

4、加强领导,县局(分公司)“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县“现代烟草农业”的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探讨“现代烟草农业”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每月向市局汇报和向各烟站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要按照考核办法,加强管理和考核,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各烟站站长要切实负起责任,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本站(点)“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人员,力争使试点工作实现新突破。

6.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 篇六

根据《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X财农指〔2020〕X号)和《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省级生态农业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农〔2019〕83号)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县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实施区域和扶持产业

经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县为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创建县,实施区域为全县范围。

2.投资来源及主要支持方向

省级下达2021年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主要用于: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防控等绿色发展模式

二、项目资金计划

1、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试点。计划补助70-80万元。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总站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回收与处置任务50吨以上,具体由县农业农村局签订协议为准。要求各乡镇100%回收,其中加大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宣传标语、宣传单、宣传材料等的宣传力度,安排资金1.0万元。

2、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计划补助20-30万元。在全县农业相关企业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1-2个。开展梨枝条、废弃菌包、烟杆、莲蓬、莲壳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试验示范,由各乡镇推荐上报。资金下达各乡镇,并按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企业申请资金按申报项目采取50%以内给予补助。

3、开展绿色防控模式。计划补助10-20万元。在种业整村推进村或县级以上生态示范茶园开展绿色防控采购杀虫灯。资金下达乡镇或行政村,并按要求做到专款专用。

三、资金扶持标准

作为主体申报的,必须具备法人资格,产权清晰,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资金实行验收后补助,补助资金不超过审定后项目总投资的50%。

公建项目或以公益性等作为主体组织申报项目的,资金补助按项目工程进度拨款,实行全额补助。

已享受过财政补助、补贴的项目不纳入补助范围。

未开展农业废弃物利用或绿色防控项目的结余资金转为补助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

四、项目建设主体及申报程序

1、项目建设主体

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主体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

2、项目申报及审批

由相关主体按照省级文件精神进行申报,对照建设内容上报,符合要求并经网站等媒介向社会公示后由县农业农村局批复下达。

项目申报及审批等具体按《县生态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五、项目申报时间

文件下发开始申报,截止时间为4月30日,逾期未申报,视为主动放弃。

六、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

1、项目验收

项目竣工后,按相关项目管理规定,由建设单位书面向县农业农村局申请验收,未通过验收的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为止。

2、资金拨付

7.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 篇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农业部2007年《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2007-2015) 》将“以农业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列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并明确提出“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

伴随着农业信息化热潮, 我国农业网站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并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功能。但仔细分析, 农业网站的软件建设远远没有跟上其硬件建设的发展速度, 限制了农业网站功能的发挥。

传媒学者彭兰在《网络传播概论》 (第二版) 中谈到, 作为新媒体典型的互联网具有技术平台属性、传播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和虚拟社会属性。[1]从这些属性看, 新媒体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其中, 技术平台属性是基础, 成就网络的其他属性。作为虚拟社区的互联网则是媒介话语权的彻底颠覆, 使农业网站实现由传统对农传播到网民话语权回归的转变。作为发布信息的传播媒介, 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农业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的最佳渠道。对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建设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互联网的经营平台属性, 一方面作为经营主体创造出了信息经济和体验经济, 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经济的经营中介[2], 这意味着这种信息通道能够为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销售环节提供信息咨询和营销决策方面的帮助, 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 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多持宏观视角, 所提出的对策也大多集中于基础建设和农民的信息素养等宏观层面。本文将研究焦点集中于农业网站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显然有着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二、农业网站建设的热发展与冷思考

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于“2009农村信息化年度峰会”期间发布的《中国农业网站基本情况的分析报告》, 至2009年8月, 我国农业网站的数量达到3万家, 全行业每天的独立访客34万多人、页面浏览数120万多次, 这三项指标较2008年底分别增长了38%、15.1%和19.4%。这表明, 我国农业网站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

同时, 《报告》也指出了我国农业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其他行业相比, 农业网站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少;农业类网站的地域分布依然很不均衡, 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整体经济对农业依存度不高的地区;农业网站的独立访客整体数量太小, 与每日超过一亿的农业相关从业者的网民数量差距甚大。

中国信息产业网的分析也显示:我国农业网站信息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如目前国内农业类网站特别是地方较小的农业信息网站大多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 内容很少, 缺乏有用的、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 很多内容也是互相抄袭, 缺乏权威性及准确性;不少农业类网站的时效性较差, 内容更新不及时;农业类网站内容形式比较单一, 且内容处理粗糙。

综上所述, 我国农业网站虽然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还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如多数农业网站存在着重农业信息提供忽视相关农业产业链的搭建问题。诸如此类情况如果长期不能得到重视和改观, 势必很难实现农业部所提出的以农业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形成的战略目标。

三、农业网站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

基于农业网站的功能不限于发布信息, 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强大功能, 本文把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农业网站对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作用上面, 以期能够对于农业网站的现状和问题提供一种突围性借鉴。

(一) 宏观的审视

农业产业化的宏观层面指以农业为基础的各类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庞大的综合系统, 与整个国民经济有机联系。在宏观层面, 农业网站主要发挥了以下作用:首先, 网站的整合作用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宏观管理方式, 农业信息化为政府提供了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与手段;其次, 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生产资料进入农业生产各环节, 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最后, 信息技术融入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提高了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降低了管理成本与风险。

(二) 微观的思考:产业链的合与分

1. 从农业产业链说开去

产业链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延伸而来的[3]15。在产业分工纵深发展过程中, 产业内各价值创造活动由一个企业为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 这些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产品生产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就形成了产业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加, 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生产食料、饲料和原料, 还要求通过对农产品深层次综合开发利用,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利用率。[4]108目前农业产业链已形成了如下几个环节:产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生产→产后农产品贮存、加工及销售, 当然在这条主干上还可延伸出科研、配套行业服务等多个环节。

2. 农业网站编织农业产业一体化网络

农业产业化要求各个产业环节联结成网, 实现一体化经营。互联网的信息整合能力在其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首先, 农业信息服务拓展了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 网络传播的整合功能打破物理世界的限制, 促进了收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信息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 网络沟通了特定地区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 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系统化, 成本低而范围广, 大大降低了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困难程度, 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业网站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一般认为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但要发挥好整体作用还依赖于各环节的部分建设。其中, 专业化是衡量生产经营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

(1) 全面的产前服务

农业产前服务即全面提供各种农业信息资料, 具体包括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资金和农业人力资源等信息。

农业网站为传统农资信息流动开辟了“超越”的传播渠道, 既超越了物理局限, 又超越了传统的单向传授模式。如中国知网专门开辟了类似《中国农业 (实用新技术) 知识库》的频道, 精选国内农业实用技术期刊和报纸信息进行整合, 服务农业生产。农业论坛和社区开辟了双向交流的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传统对农传播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为农民创造了推销自己产品和经验的机会。

农业网站开创了新的融资方式。首先, 作为经营平台, 农业网站的线上服务收入可以成为线下生产的资金;其次, 作为媒介的农业网站, 通过宣传农业项目来募集资金, 如中国特色农业信息网就实现了“网站+公司+项目”的引资模式;最后, 作为自媒体, 个人网站开创了个性化融资方式, 如我开网就开创了一种“微融资”模式:号召美国人把自己的闲钱捐献出来, 向中国微型经济组织提供融资, 专门为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中国贫困人口提供贷款。自2008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 总计募集12多万美元贷款, 使240个以上的借贷者受益, 并且贷款回收率高达99%。[5]

农业网站为农业生产吸纳人力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农业网站开辟出的招聘频道沟通了招聘双方的信息, 但目前主要局限在农业企业的招聘。另外,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本, 与网络的虚拟性很好地契合, 在线服务成为了新的工作模式, 特别在农业高校加入农业网站建设之后, 更拉近了学界与业界的距离。

(2) 网络营销推动产后营销

农业的产后加工和销售是创造农业附加价值的重要环节, 主要有产品深加工和营销等环节。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 企业通过网站传播新的生产理念以拓宽市场, 而类似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专利网的信息类网站则提供分类的专利技术转让信息以供农民购买和加盟使用。

在农产品销售方面, 网络营销的作用更为明显。首先, 农业生产组织可以通过网上问卷、网络社区和搜索引擎等多种渠道获得有关消费者、竞争对手的多方市场信息, 通过分析消费者需求信息和同类竞争产品的信息, 制定正确的生产和营销策略。

其次, 网络营销拓展了农产品的概念。在网络经济时代, 农产品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农作物, 还应开发民间文化产品和农家旅游服务等新“产品”。如通过自办网站宣传并依托淘宝网这个交易平台, 天津“杨柳青年画”受到了都市青年的热捧, 甚至通过网络远销国外。

最后, 网络营销的重点是品牌营销, 这与现代农业的品牌战略是相契合的。品牌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具有高价值的品牌资产体系, 这是一种包含品牌价值和品牌忠诚等多种元素的无形资产, 需要品牌传播得以实现。在整合品牌传播时代, 品牌传播渠道不断扩展, 新媒体不失为一种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移动媒体、网络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加盟为品牌传播开辟了多种接触渠道, 降低了品牌接触成本, 而互动式网络体验提高了品牌的有效到达率。品牌建设还应分清线上品牌与线下品牌, 两者齐头并进才能最终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四、完善农业网站建设的策略探析

(一) 农业网站建设的多元思考

如何建设农业网站, 目前业界和学界有以下几种意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开展信息扶贫;提高农民信息素养, 发展农民教育。这些措施各执己见, , 不无偏执之处, 笔者拟从个人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应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长期以来, 政府在推动农业网站基础建设和软硬件设施建设过程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为农业信息化架构起了基本的框架, 但在后期运作中政府农业网站往往缺乏活力。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报告中提出, 政府应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农业网站建设对专业化要求非常高, 政府应以服务者身份来参与农业网站建设, 应宏观引导而不是微观控制其运作。

其次, 人才建设应与基础建设并举。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 内容建设没有跟上基础建设, 部分是因为政府注重基础设施等有形物质建设却忽视了对农业网站人才的培养。农业网站人才应是既懂农业知识又懂传播知识, 还是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并且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变化。因此, 培养农业建设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最后, 从传者本位转向受者本位。“提高农民媒介素养”是一种基于传者本位受众观的提法, 但在这个受者本位的时代, 农民作为受众理应回归其主体地位, 即用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农民最感兴趣的信息, 这要求传者将农民群体进一步细分, 分别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以提高传播效果。

(二) 农业网站信息建设策略探讨

传播学鼻祖施拉姆的或然选择公式 (选择概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告诉我们, 要提高信息的接受率, 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信息的价值、降低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 为提高信息的价值, 农业网站应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实用性信息, 帮助农民创收, 因而信息生产者要在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实际后制定传播策略。

降低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 则可以通过提高网页信息的易读性和网站易受性来实现。

为了提高信息的易读性, 应多使用常见词、普通词、实词;多用短句、简单句和主动句;文章多分行、常抬头, 可减缓视觉疲劳。[6]还有, 根据传播内容和信息来源的差异, 可以将农业信息细分为政令、新闻信息、农业分类信息等。此外, 不同的文体应选择相对应的抽绎语言:政令的发布需要概括性强的高抽绎语言, 因为这类信息往往面对的是农民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政令的解读则应选择细致详尽的低抽绎语言, 因为此时信息可能直接面向普通农民。

要提高网站的易受性, 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融合的传播方式, 利用互联网的整合功能, 将电视和广播这两种农民最习惯接触的媒介融入互联网中, 制作网站广播和农业视频。其次, 应加强农业网站的推广, 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交换链接和网络会员制等多种途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79.

[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94-195.

[3]喻国明, 张小争.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15.

[4]张国平.知识经济与农业生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108.

[5]Wokai's mission is to connect you with rural entrepreneurs in China to help them lift themselves from poverty.http://wokai.org/about/index.jsp.

8.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 篇八

意见指出,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农业法治建设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与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相比,农业依法行政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强农业法治建设,把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引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部门职能转变为核心,以形成完备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健全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和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部门依法行政水平,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意见要求,紧密结合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程,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立法质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推动执法力量重心下移,重点强化县(市)一级,加快推进县一级综合执法和执法力量整合。规范执法机构与人员管理,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农业部门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与本岗位有关的法律法规;创新普法方式、拓展普法渠道,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业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调处农资和农村土地承包等涉农民事纠纷,做好信访工作。

9.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 篇九

沪农委[2010]115号

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增强本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农科教发

[2008]5号)要求,结合本市农业生产实际,市农委、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上海市财政局

2010年6月7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推进本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农科教发〔2007〕12号)和《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农科教发〔2008〕5号)的总体要求,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原则

根据本市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依托本市科研、技术推广、教育等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或优势的相关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试验示范、培训与推广、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技术与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一)服务产业需求。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草害防治、土壤肥料与饲料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各类科技资源,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企业等研发力量的整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强化制度管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通过基地、人才和任务相结合,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三)稳定资金投入。按照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建立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稳定资金投入。

(四)服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补充。要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本市的相关任务。

(五)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先选择部分农产品作为试点,探索经验,再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扩大,分批建设。

二、任务、结构和职责

基本任务是:围绕本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集聚科技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注重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直接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和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三个层级构成。

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首席专家负责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内根据农产品产业链设置若干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设一个组长岗位。其主要职能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中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等;指导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运作。

结合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在主产区设立若干个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综合试验站主要依托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其主要职责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提供应急技术服务。

在本主产区内设立若干个技术示范点,示范应用综合试验站的应用成果,主要起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管理体制

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协调指导委员会),由产业主管部门、产业界、科技教育界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市农委有关领导任委员会主任。

协调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规划制定和计划的制定;对各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业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对体系中有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综合评估各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状况及其贡献。

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协助负责日常工作,建立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各体系运行和管理情况。

四、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一)任务确定

每五年周期开始的前一年,围绕本产业发展的五年目标,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由首席专家牵头组织本团队内的人员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计划(标书),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经审议后,由市农委审批下达。

(二)组织实施

创新团队根据审批下达的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计划(标书),制定本体系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分解方案(计划任务书),在考虑产品特色、区域优势与代表性、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和工作基础等情况,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建议名单,经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评议通过后,首席专家、各专业组、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分别根据相应职责签订任务委托协议。

实施过程中,创新团队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立项建议,促使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与体系内的研究相互衔接。综合试验站收集、分析和整理的本区域生产实际问题、技术需求信息和疫情、灾情等动态信息,必须及时反馈到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应当予以解决。

(三)考核评估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目标考评制度。每,由首席专家根据委托协议内容指标,组织对专业组及组长、综合试验站和站长以及技术示范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合同书内容指标,对创新团队和首席专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核。根据考核结果,对未完成任务指标的,提出整改要求或进行人员调整。

每五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综合考核不合格的,根据不同情况,全面或局部调整首席专家、专业组和组长、综合试验站和站长、技术示范点。

五、遴选方式

(一)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依托现有本市研究、技术推广和教育机构择优产生,不作为法人单位。依托单位必须具备较好的研发基础条件、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经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产业相关主管部门、有关专家进行评选,提出候选名单,经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批后确定。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根据本产业的技术需求、各研究领域优势特点等情况,确定创新团队中各专业组、组长的候选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由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评议后,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批确定。首席专家必须兼任其中一个专业组组长岗位。

专业组中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由首席专家和专业组组长提名,经征求待聘人员所在单位意见后,提出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同一专业组可由不同单位的人员组成。

(二)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和各专业组组长根据本产业农产品区域布局,考虑产品特色、区域优势与代表性和工作基础等情况,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建议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备案。

六、保障措施

(一)资金来源

对列入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计划的项目,其基本研发费和示范推广费由市财政给予补助。基本建设支出、大型仪器设备添置等由依托单位按现有渠道解决。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本市实施的内容,本市按照有关规定,在资金上给予配套支持。市科技兴农项目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倾斜。

(二)人员保障

体系中聘用人员的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工资福利等均按原有关系不变。体系内全部岗位和人员实行五年聘任制,在被聘期间,仍可承担所在单位的岗位和职责,以及相关工作任务。依托单位要保证聘用人员的科研及试验示范时间,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助人员,为聘用人员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所有聘任人员应自觉接受体系内相关制度的管理,享受体系内相关政策,保证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技术成果优先交给体系及相关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部门使用。

(三)生产、科研、示范设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应依托现有农业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

10.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 篇十

【发布文号】农计发[2005]39号 【发布日期】2005-06-14 【生效日期】2005-06-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方案

(农计发[2005]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机、畜牧、农垦、渔业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有关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按照农业部党组关于转变作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要求,我部制定了《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方案》。现将方案印发执行,请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方案,并于今年7月15日前报我部备案。

农业部

二○○五年六月十四日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按照农业部党组关于转变作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项目管理,实现投资目标,是落实中央投入政策,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随着“两个趋向”论断的提出,农业投资规模将继续增加,农业建设领域将不断扩大,项目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基本建设管理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对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各级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管理实效。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建设工作,采取了完善规划,健全制度,强化监管,落实责任等一系列措施,农业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加强,农业投资效益明显提高。但“重争取投资,轻项目管理”的倾向依然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实,建设进度缓慢,财务管理薄弱,以及违反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等问题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抓紧解决上述问题十分必要而紧迫。

二、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以完善规划为基础,加强前期工作;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管理行为;以队伍建设为手段,增强服务能力;以监督管理为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以总结评价为依据,改进管理工作。通过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投资效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的目标。

从今年开始,力争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培养一批业务熟悉的农业项目管理人才,创建一个透明高效的项目管理信息网络,形成责任明确、监管有力、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建设规划,搞好前期工作

根据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以农业“七大体系”为主体的重大农业建设规划。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国家相关规划和地方发展规划相衔接,研究制定本区域的农业建设规划。以建设规划为基础,根据实际需要,区分轻重缓急,充分利用已有工作基础,加快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为争取投资打好基础。当前要重点做好优粮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渔政渔港、农村沼气和退牧还草等方面的项目前期工作。

(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建设行为

农业部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和相关配套规章的要求,修改和完善基建项目管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规章。组织制定《农业建设项目专家评估办法》、《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委托管理办法》、《农业建设项目检查工作细则》、《农业建设项目违规问题处理规定》和《农业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制度》等管理工作制度。同时,加快制定农业工程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各级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应根据国家和农业部颁布的项目管理规章,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把项目管理真正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加强监督检查,堵塞管理漏洞

农业部将每年组织一次重大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负责组织本辖区或本单位建设项目的抽查和自查工作。省级抽查率不低于30%(包括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此基础上,农业部组织对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抽查,抽查率不低于10%。农业部将根据抽查情况,督促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限期整改。

2005年农业部重点开展两项工作:

1、组织对2003年安排的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渔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垦公检法、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进行检查。

2、组织2004年整改项目的复查,重点检查项目整改情况,拟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对不能按期完成整改任务的项目要提出进一步处理意见。

(四)清理逾期项目,加快建设进度

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属直供垦区和部直属单位要对逾期未开工和超期未完工项目逐一清理,对在建项目要采取有效措施,按期建成。2005年农业部组织对1998-2003年项目清理结果进行核查。

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快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农计发[2005]7号)要求,加快组织已完工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2005年基本完成已完工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今后,对完工并具备验收条件的项目,要确保在90天内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并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要积极探索建后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各省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组织验收2000-2002年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根据《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农计发[2004]10号)的有关要求,对逾期(下达投资计划1年)仍不开工的建设项目,原则上撤销建设项目,收回已下达投资,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处理意见。对于同一建设单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建设项目尚未竣工验收的,或有一个项目逾期未建成的,原则上不再安排新项目。对建设项目进展缓慢、在建项目多、投资结转量大的省份和单位,农业部将减少安排新建项目和投资。

(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农业部重点组织好四类培训:第一类,把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知识纳入农业部干部培训计划;不定期对部机关有关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第二类,3年内完成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部直属单位基建计划、财务管理人员的轮训。第三类,每年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新建项目的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第四类,农业部有关行业司局分别负责组织对省级对口业务处室(站)有关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重点抓好优粮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动物防疫体系等重点项目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及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对地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轮训。

(六)搞好总结评价,改进管理工作

农业部组织开展重点项目建设与运行情况的总结和评价工作。通过对已建成项目的总结和评价,及时总结项目建设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措施,为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决策水平,提供依据。2005年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和中心渔港两类项目的建设与运行效果进行初步总结和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职责

农业部有关司局要明确一位司局级领导作为本司局项目管理的责任人,一名处长作为具体工作负责人,并根据总体要求,研究制定本司局的工作计划。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要充实管理力量,配备专职人员,加强项目监管机构建设,不断加大项目管理力度。

(二)落实奖惩措施,实行责任追究

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逐步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对建设质量、资金使用、财务管理、招标投标和基建程序等方面出现严重违规问题的项目,建议有关部门追究项目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当事人的直接责任,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

按照《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农计发[2004]10号),把项目建设情况的评价结果与新项目的安排挂钩,对管理措施到位、投资效益好的省市和项目单位,给予表彰和投资倾斜等奖励。对于项目存在严重问题的省市和项目单位,分别采取责令限期整改、通报批评、暂停项目建设、撤销项目、收回项目资金、减少或暂停安排所在地和项目单位新建项目等处罚措施。鼓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加大项目监管力度,对自行查处和整改的违规问题,免于责任追究。

(三)转变工作方式,强化服务职能

农业部组织建立农业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建设项目管理的数据化和网络化。当前要加快系统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进度,力争2005年底前投入试运行。

农业部确定部分重大农业项目作为联系点,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跟踪调研督导。认真总结联系点项目建设取得的经验,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指导面上工作。2005年将优粮工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渔港、秸秆养畜四类项目作为联系点。

(四)实行项目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农业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公布农业建设项目的有关信息,增加项目管理的透明度,扩大社会和群众监管面。

农业部设立“农业建设项目举报电话”,专门受理群众对建设项目问题的举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通过设立举报电话、群众来信来访、媒体报道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项目建设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五)加强新闻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宣传、推广和树立正面典型,为加强项目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六)落实管理经费,保障工作开展

农业建设项目管理是农业主管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落实管理经费是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将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把加强项目管理作为落实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行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将农业项目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力争通过3年时间使农业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做出新贡献。

11.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 篇十一

一设施农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设施农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从前苏联、日本、荷兰等引进设施栽培技术以来,至今已形成了结构简单到复杂、功能单一到综合、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的多种类型的设施生产类型,包括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大型连栋温室等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设施农业在自主知识产权设施研究与开发、专用品种资源选育、栽培技术工艺、配套设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0年园艺设施面积超过350万公顷,日光温室面积近80万公顷。设施蔬菜总产量超过1.7亿吨,约占蔬菜总产量的25%;设施蔬菜的发展基本解决了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问题。

应该说,我国近几年在设施农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外设施农业起步早,规模大,技术全面,发展迅速,荷兰、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分别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特长的设施农业生产体系。而我国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设施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不够,配套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导致设施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效益也相当低。从种植面积对照来看,部分发达国家人均种植面积达到1公顷,而我国仅为0.07公顷。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设施农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除了基础条件的差异,更主要的原因是设施农业的专门人才缺乏,以及现有生产管理及技术研发人员科技素质较低。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不能靠盲目引进,生搬硬套。要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特色产业,提升竞争力,就要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的动力,只有加强设施农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改进我国设施农业在发展中的不足,实现设施农业的区域化和特色化发展。在农业院校的设施人才培养中,要改进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才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促进我国设施农业不断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华南农业大学设施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满足市场对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的要求,2003年,国家教育部增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结合华南地区设施农业的产业发展,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从2006年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该专业已经为社会输送毕业生超过100人。8%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再深造,12%进入科研设计单位,66%进入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其他自主创业和出国等占14%。目前在校学生共100多人。根据社会对设施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近年将扩大招生人数。经过几年的培养和发展,结合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2012年我们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和调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设施农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

华南农业大学是教学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生物学科、环境学科和工程学科,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学科体系。设施农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温室设计建造、温室配套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园艺设施栽培和无土栽培、材料研发、工程设计、设施农业、设施园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邻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课程方案设置特点

第一,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品质。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加强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提供思想政治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创业就业类五大通识教育系列课程供各专业选择。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形势政策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Java程序设计、体育、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英语选修课程、汉语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大类选修课8个学分,共45学分,752学时。通识选修课重在拓宽学生眼界,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工程伦理、产品创意设计、创造学与技术创新、数学与设计、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概论、系统工程方法论、中国旅游地理及文化、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岭南文化与岭南社会、美学与艺术文化、创意与传播、名茶鉴赏、蔬菜营养与保健、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等各学院开出的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选修课程。

第二,推进专业分流:通过制定“专业准入标准”建立人才培养分流机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模块和发展方向的机会,加强对本科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平台课程可以在学校各学院提供的课程中选择,为专业准入课程打基础,做准备。专业平台课程有理学院开设的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由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在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学校的基础上,设置了三门专业准入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和测量学。在大类学校平台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专业核心基础课,以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第三,增强个性发展:通过制定“专业准出标准”适度压缩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强教学计划弹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有7门专业准出课程: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农业设施及环境调控、无土栽培学、工厂化育苗与生产、园艺植物设施栽培、园艺植物保护学、试验统计学。通过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该专业核心知识,初步达到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提供了11门专业拓展课程共21个学分给学生选修,实施分类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和偏好,选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概论、设施灌溉与施肥、建筑概预算、农业机械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观光园艺规划与管理、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控制体系、园艺植物有机栽培、园艺植物栽培生理、园艺科学、果树栽培学等课程。加上全校性选修课,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比例达19.4%。

第四,鼓励学科交叉:各学院向全校开放本学院专业课程资源,作为选修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充分共享,在满足本专业准出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跨专业或跨学院选修课程。公选课10学分,可在学校十几个学院开出的200多门公选课自由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在全校公选课范围内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课程。动物科学学院提供与动物水产养殖的有关课程,工程学院提供能源、设计、汽车、机器人等有关课程,公共管理学院提供科技创新、社会工作的相关课程,经管学院提供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理学院提供数学设计、现代通信技术、统计学等,林学院提供森林生态、旅游地理、濒危动植物,农学院提供环境与人类等、人文学院提供人文与法学、哲学、历史等,还有其他学院提供管理学、食品安全、美学、影视传播等方方面面的课程。全学校各学院课程资源充分共享,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选择面。

第五,优化实践教学:根据各专业特点,整合实验与实习,用整合实验与整合实习替代原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学时与实习学时。设置独立实验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Java程序设计、数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高级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植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测量学实验、试验统计学实验。实验课程不再附属于理论课程,配有自己的实验教学大纲,将分散的实验项目统一集中为每学期开出的整合实验课程。并按照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课程性质成递进性培养。

将与理论课程相并列的分散实习项目统一集中为整合实习课程,配有实习教学大纲,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别设置园艺植物保护学教学实习、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教学实习、设施园艺生产认识实习、设施农业综合教学实习、设施农业综合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科训练、阳光体育、军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设施农业综合教学实习、设施农业综合技能训练分别在第五六学期分别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分别在七八学期进行。实践环节比例达到30%

三今后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

第一,立足综合类农业大学学科优势,培养农工复合型人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是学科交叉的专业,由于教育部在颁布新目录是将本专业确定为农学大类植物生产类专业,大部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属于农业院校。以园艺专业为依托、以工程专业为依托、以环境和能源为依托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各有侧重点,但都是围绕生物、工程和环境三类课程设置不同比例的课程结构。学校应立足于自身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合理完善各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和教学内容,努力创办独具特色的农工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服务。

第二,进一步深化实践环节的改革,切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教一体化,把本科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推广结合起来。将原来分散的实习进行统一和集中到合作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方法、师资、考核方法得以进一步改革。变以往的课堂讲授与实地参观为在基地实验室从事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和在基地田间从事实际操作与培训。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和合作基地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科研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教学优势。知识点考察式的闭卷考试为实验和实习综合能力考核。按照生产问题调研—专业需求调研—专业方向调研—服务地方和社会需求来进行递进培养。

第三,因材施教,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侧重于理论基础宽厚、综合素质高和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应用型人才具有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根据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设计多样化课程,可以开设模块化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设施农业需要研究基础理论的学术型人才,也需要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二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设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设施农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屈锋敏.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李中华,王国占,齐飞.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机化,2012(1):7-10.

[3]施灿林.设施农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J].农业教育研究,2012(2):18-20.

[4]杨振超,邹志荣,屈锋敏,等.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1):15-17.

上一篇:策划文案基本格式下一篇:军训校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