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共12篇)
1.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 篇一
博物馆社会实践体会
在经历了一个紧张而丰富多采的学年之后,暑假来临了。为了响应国家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特组织了十七支社会实践队伍,奔赴各个不同的岗位。我所在的就是经济系组织的济南市博物馆讲解员队。
济南市博物馆座落在美丽的千佛山脚下,始建于1595年,八十年代迁到此处。内有馆藏文物万余件。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曾经轰动一时的“洛庄汉墓精品展”,内有“龙马当卢”,“西汉第一编钟”等国宝级文物。上层是“古城辉煌”文物展,所有这些都是济南市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要体味这个过程,更重的是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次活动中我一
直注意着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从中也发觉了不少的问题,比如:
(一)经济效益太差
博物馆是一种很特殊的组织形式,国家每年都会拨专款来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文物的维护费、日常开支等。博物馆之所以存在,主要目的是展示中华文明史,培养公民爱国主义情操。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如果还抱着计划经济下的落后思想,认为国家不会让我们饿死,那可以说是完全与时代脱节了。如果万一失去了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恐怕都要喝西北风去了。这么好的一个博物馆,有时甚至一整天都没有人来,这简直太可怕了。原本是主营业务收入的门票,竟然可以忽略不记,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招揽顾客,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二)工作人员问题严重
博物馆里的警卫,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有的警卫年纪只有十几岁,像这样的孩童警卫怎能担负起保卫国家
文化遗产的重任呢?而部分管理人员对古文物也是一知半解,有的人是计算机系毕业的,这样两种格格不入的专业,怎能激发他在博物馆工作的热情呢?
除了部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偏低之外,人员的整体调配也有明显不足。警卫和管理员人数太多,值勤的警卫每次有五、六名,管理员也有四、五名。而讲解员只有一名,明显不成比例。
(三)开馆时间、门票价格不理想。
济南市博物馆一年四季使用着统一的时间8:30—17:00(周一休馆)这段时间正是大多数市民上班、上学的时间。很少人会为了去博物馆而请假、旷课。这就形成了矛盾。
门票价格是这样的,平时成人10元,学生5元,节假日成人5元,家庭套票10元。这样的票价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市场细分,但完全可以再细一点。比如对外国人的和中国人的可以不同,重大节日和平时时可以不同,集和个人可以不同。
当然了!以上这些只是一小部分问题。我认为往往一件事的问题就像一块大玻璃,只要一点被击碎,其余的地方也很容易就碎了。博物馆中的问题这块大玻璃,要被击碎,也要抓住一点——增收。
我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精兵简政
人员过多,过杂。无疑是落后体制下的老毛病了。多而无用,杂而乱,形成了管理系统不畅,造成人们懒惰的心态。要想提高效率,必须跟随时代潮流,精兵简政,使多余得人下岗,在岗人员也会因此增强竞争意识,塌实工作,既提高了效率,又可节省一笔开支。但也可以以公开招聘的形式,招收一定量本专业,爱好历史的人员。补充了新鲜血液,也可带来新的生机。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门票收入
增收困难,主要是参观人数太少,有些人想参观洛庄汉墓,可不知道在哪
里,大部分人连洛庄汉墓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宣传不够。可以通过登报纸,发传单等形式来扩大知名度。登出来的文字也要有策略,多写一些文物的轰动效应,和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那些文物的出土时间,形状完全可以忽略。也可以主动去找一些旅行社,学校之类的组织,把自己推销出去,定期有大团来参观,就可以有比较稳定的收入。
(三)适当调整时间和票价
要想解决刚才提到的时间上的矛盾,不能指望参观者改变,只能对开馆时间作一些调整,是否可以考虑把闭馆时间延长至晚上8:30这样对上班、上学族是一种吸引,可以争取到一部分想来而因为时间问题而没有来的那部分参观者。
来博物馆参观的人中,外国人有很高比例。他们来的目的是想了解中国文化,对门票的价格并不太在意,所以完全可以把节假日对外国人的成人票保持
在10元。对学生,或是组团的参观者,则可以把价格再降一些,使双方保持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关系。
(四)多途径组织其他收入
据我所知,除了国家拨款和门票收入以外,博物馆竟然毫无其他收入。可在我看来可以增收之处却不少。比如博物馆旁边有好多空置的库房,可以利用这些库房组织一些,书法展、绘画展之类与周围浓郁文化气息相一致的展览,另外的房间可以改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购置一些象棋,扑克之类的娱乐用品,这样可以树立起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吸引客源。至于经费方面,可以以股份制形式,在工作人员中筹集,待将来有了回报再按比例反还。
(五)提高在职人员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警卫一定要接受必要的安全训练,值勤时站有站样,服装要统一,利索。有人没人一个样,要从心中提醒自己,知道自己担负的重任,万不可懈怠。管
理员和讲解员的文化素质一定要过硬,至少要对馆藏文物的有关知识一清二楚。定期进行历史知识考核,以督促他们专业知识的保持。
(六)体现市博特色,灵活应变市场
济南市博物馆里的展品,自去年至今从未更换过,要知道古文物并不是一般的生活有用品,参观一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来了。所以这就要求,文物要定期更换,偌大的洛庄汉墓,几千年的济南文化,应该是有东西可换的。
市博物馆旁边的省博物馆是不能不提到的,凭这它十余万件的馆藏,和“省”字的开头,确实抢走了市博物馆的不少客源,但并不一定规模大就肯定有优势。市博可以突出它小而灵,小而专的特色。要“灵”活迎合市场的需求,把人们关注的文物租借过来展览;“专”门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物,不与省博冲突。
以上就是我对博物馆的一些不成
熟的建议,学经济的我还是第一次提出这类看法,虽然有些还欠考虑,但我至少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其实这次社会实践我得到的还不止这些,我觉得自己张大了,懂得了家长工作的艰辛,提高了自己交际能力,我真庆幸自己有机会参加这次实践,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有机会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为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2.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 篇二
这一相关政策, 就如同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顿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各界人士都在相当长的一段内对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个话题抱以高度的热情和持续的关注。大部分人对这个消息还是感到欢欣鼓舞的, 认为这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好事, 更多的人可以走进博物馆去了解我们国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 大大有利于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当然, 在这一片热烈的讨论中, 也夹杂着质疑的声音。有相当一部分民众觉得, 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背后, 是不是会隐藏着一些不足与隐患?如果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各项相关政策不具体落实到细节, 会不会直接影响博物馆的整体文化层次, 降低博物馆的服务质量?
诚然,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好处我们都是可以预见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无数的普通民众都在博物馆高昂的门票价格前止步了。六七十年代是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呈低端走向的时期, 在这样一个经济形势大环境下, 普通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还得不到解决, 哪有人还有兴致去关心精神文化方面的自我提高, 在当时, 那就更谈不上博物馆文化的发展了。到了八九十年代, 国家开始关心社会整体文化层次的提高,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而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公众文化载体, 也逐渐得到国家职能部门的重视。政府在全国各地广建各种形式的博物馆, 尝试从人文、历史、文物等不同角度, 向公众传递和诠释厚重的民族文化, 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姿。但是, 当时国家的经济水平刚刚起步, 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所以1-5元的门票价格, 也将当时大部分对博物馆充满好奇和兴趣的普通民众拦在了门外。现如今, 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都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国民的整体素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 开始了解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所传承的光辉文化。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愿掏腰包走进博物馆, 但是目前博物馆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门票价格,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 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而这也恰恰阻碍了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作为一个大众了解文化历史的社会媒介, 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和宣传历史教育的责任, 而真正要履行这个责任, 使博物馆真正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 就必须要让公众犹如逛公园一样轻松的走进博物馆。早在多年前,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注重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 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使博物馆真正走进人们的休闲生活, 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 也大大提高了其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以, 目前我们国家所出台的关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 绝对也是以还惠于民为核心思想的, 是真正有利于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策。
但在这一政策如火如荼的实施中, 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首先博物馆作为一个陈列展览的主体, 本身的容纳量也是有限的。免费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博物馆每天的接待量可能会超出其自身的承载量, 这种情况对于博物馆本身的运作和维护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目前, 大部分博物馆都是以古文物的陈列为线索, 来展示历史的发展、人文的变迁。而文物的展示和保存对环境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通常都要保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 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大量的人群, 恰恰不利于展览中文物的保护, 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另外, 也有一部分博物馆是在古建筑的基础上建成的, 比如我们南京市博物馆, 大量的参观人群对于这些本就已经有些风雨飘摇的木质建筑, 也是相当大的一个安全隐患, 那对于这部分古建筑的开放政策, 是不是也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总的来看, 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大量接待参观人群的同时, 如何做好博物馆本身的维护和修缮工作, 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 超量的参观人群, 也会直接影响公众了解博物馆文化和历史人文的效果。国家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群众走进博物馆的习惯, 培养未来的观众, 永远的观众。从而扩展公众的视野, 树立国民自尊, 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历史责任感。而过量的参观人群可能会使得大家参观博物馆的过程变得走马观花, 形同一场娱乐, 从而失去博物馆参观活动的真正乐趣和意义。
另外,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 博物馆在门票方面的损失, 也会对博物馆日常运转所需的资金造成困扰。免费政策出台后, 中央财政承诺:所有门票损失, 因免费开放而增加的运转经费, 按照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补助。北京相关机构已为首批免费试行单位注资1亿元人民币。但是, 博物馆所需资金尚有较大的缺口, 这对于免费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 博物馆的推陈出新也是至关重要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初期阶段, 会有很多的市民出于好奇和兴趣走进博物馆, 使得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一时大增。但是在经历了热火朝天的一段时间以后, 免费参观就会进度冷静期。如何能在冷静期使市民再次走进博物馆, 成为回头客呢?这就需要博物馆在展览陈列方面, 不断的出新出精, 有计划、有重点的变更展览主题和风格, 更换陈列展品, 做到时刻抓住观众的眼球, 每次都能带给观众新的惊喜。
倘若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施过程中, 可以逐步的完善和解决, 那这一利民政策就能真真正正的为社会民众创造优越的文化条件, 实现其文化意义。
此外, 博物馆免费开放除了可以为民众谋文化福利, 其对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体现在城市旅游方面。根据携程网的网上调查显示, 52.49%的网民表示博物馆免费开放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从而增加旅游产业的收入。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 人们的兴趣点自然而然的会更多的关注博物馆, 而这样的场效, 必然可以推动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 同时给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商机。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出台以来, 除了大众关心各地的博物馆免费开放信息以外, 全国各大旅行社都在收集整理各地的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信息, 以便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目前, 包含免费博物馆和纪念馆的旅游路线在旅游市场上颇受欢迎。大量涌入的旅游大军, 除了带动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 更是推动了城市的商业经济发展。
当然除了旅游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博物馆免费开放更是给城市文化产业注入了一支强而有力的强心针。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 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文化产业的范围内包括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这一块, 而博物馆作为承担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社会机构, 必然成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环节。从长远来看, 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 必定会推动博物馆及其文化的发展, 促进博物馆进入多元化时代。而博物馆的这一良好发展趋势, 也将增强文化产业链的生命力, 加快城市文化发展的脚步。
3.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 篇三
从一楼到三楼分别是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抗战时期和土地革命,在这里蕴藏着人类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支柱。
一楼的问姆渡遗址和良诸文化让我们重温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望着那些原始的文化,富有价值的展品,所有的人不禁一振,因为这一切就是我们幸福生活得前身,它让很多人明白了历史的意义,明白了远古的生活和经历,这是很多当代很多大学生所无法想象和体会的,这一切能让我们明白很多知道很多。
伴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来到了第二楼,这里的文化更具有价值,那一件件精致的雕塑,一幅幅精美的壁画,那乐器,那铁器,铜器无不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的历史,他们伟大的功勋,它要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历史,记住伴随我们进步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是伟大是他们让我们的脚步变的如此的矫捷。
随着沉重的脚步,三楼的气氛也变的更加的凝重,因为这里的展品是血的教训,让人铭记于心的历史。这里正是抗战,土地革命时期的缩影。那一个个橱窗里向我们述说着它们的历程,它们的所见所闻。那一幅幅感人的抗战画卷,一具具逼真而让人热血的战士模型,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表明为保卫国土而战,他们不辱他们的使命,用一切向祖国和人民证明着他们的赤胆忠心。
站在窗边,吹来的是来自__的凉风和美景。但此刻无人去欣赏这一切,大家的眼神都是凝重而又久远。我们知道以后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以后我们的路会很长,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4.常州市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姓名:池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级:13东计1学号:201384110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同样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作为13级新生,首次来到常州市博物馆,我深深地被此震撼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观看了常州博物馆,让我们对常州传统文化有更深认识博物馆是一个窗口,让大家都来了解常州,热爱常州,因此,本次实践活动将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感受历史、熏陶文化的机会,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如今我们来到常州市博物馆,在这里我们感受很多。常州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含全省唯一的一家少儿自然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1件(国宝级文物1件),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化石标本103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器、宋元时期的漆器与瓷器以及明清时期的书画等,都是常州博物馆颇具特色的馆藏文物精品。获得了国家4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
常州博物馆建馆50年来,曾三易馆址。新馆于2006年12月落成,2007年4月28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地处市民广场西侧。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外观新颖、设施齐全、功能先进、富有时代气息。主要陈列展览有:《龙腾中吴——常州历史文化陈列》、《神奇的自然 美丽的家园——自然资源陈列》、《刘国钧
捐献红木家具陈列》、《谢稚柳艺术陈列》,同时还有临展厅承接不同类型和题材的展览。
当我们来到常州博物馆的序厅部分,了解到龙城是常州的别称,是根据六朝萧梁时期六龙城的传说而得名。墙上镌刻的六条盘旋的巨龙,就是龙城常州腾飞的象征。
接着我们来到的是我馆的第一个大型基本陈列——《龙腾中吴——常州历史文化陈列》,让我们一起走进常州历史,领略和体会人文常州的无限魅力。历史上的常州文化兴盛,人文荟萃、名士辈出,涌现了季札、萧统、唐荆川、赵翼、盛宣怀、瞿秋白等一批英才人杰。
《神奇的自然 美丽的家园》是常州博物馆新馆重点打造的主题大型科普陈列,也是少儿博馆吸引广大少儿观众的特色亮点。展厅面积千余平方米,展出各类标本421种、645件。展示内容主要分:“地球生命的进化故事”、“纷繁多样的美丽自然”、“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秀丽多姿的故乡大地 ”四大部分。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使各类静态的标本与其生活的环境完美融合,整个展厅显得生机勃勃,趣意盎然。为增加少儿朋友学习探索的兴趣,展览中还设置了多个互动性项目。
《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主要向大家介绍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刘国钧先生和他所捐赠的红木家具。刘国钧先生,1887年出生于常州府靖江县。自幼家境贫寒,依靠在常州奔牛、埠头等地做学徒、当跑街积累最初的创业资本,逐步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他的足迹遍布全中国乃至海
内外,不仅首创了常州机器技术,还试制成功平绒、灯芯绒,成为常州近代机器工业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现代民族织染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谢稚柳先生1910年出生于常州武进一个书香世家,名稚,字稚柳,晚号壮暮翁。是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古书画鉴定家。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上海博物馆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及顾问等。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谢稚柳孜孜不倦,精耕细研,广泛探求,锲而不舍地攀登艺术颠峰,在诗、书、画、考证、鉴定、研究等领域中成就卓著,鼎足当代。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常州,数次将自己的书画和他珍藏的钱名山书法等作品捐献给家乡常州。通过此次常州博物馆参观活动、对各种文物及陈列进行观赏,我对常州传统文化有
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的同时,也不禁要感叹常州这座美丽城市的深厚文化内涵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这座城市,真是不虚此行。希望常州的明天越来越好
学校本着让我们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常州历史文化,对常州传统文化有更深认识的期望,组织我们参观了常州博物馆。通过此次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我们对常州的历史,人文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本次实践活动将为我们大学生营造一个感受历史、熏陶文化的机会,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我希望学校以后会举办更多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活动。
总之,这次的参观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了常州的历史文化,让我们更家
5.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 篇五
青岛啤酒名扬中外,吸引着各地的朋友,很多来青岛的游客们都免不了到啤酒博物馆一游,在此,他们见识了解到了青岛啤酒的啤酒的制作流程和历史。因此学校把啤酒博物馆作为实践内容之一,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青岛啤酒。
融合了古老的珍贵典藏和现代设计的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百年青岛啤酒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博物馆集青啤的历史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工艺流程、品酒娱乐、购物为一体,为国内首家啤酒博物馆。博物馆集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工艺流程、品酒娱乐、购物于一体,是国内首家啤酒博物馆。博物馆的建成,为国内外游客走近青岛,了解啤酒、了解青岛啤酒,提供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平台。青岛啤酒博物馆投资2000余万元人民币,由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师设计,是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啤酒博物馆。展出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共分为百年历史和文化、生产工艺、多功能区三个参观游览区域。最具价值的核心区域应该属第一区域——百年历史和文化。在这里,顺着时空的脉络,我们通过详尽的图文资料,了解啤酒的神秘起源、青啤的悠久历史、青啤数不胜数的荣誉、青岛国际啤酒节、国内外重要人物来青啤参观访问的情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展现在您面前的是许多从欧洲和全国收集的文物、图片、资料以及青岛啤酒各个阶段的实物。一些祖辈曾在青啤工作过的德国、日本友人专门捐献的文物史料,使得这一展区更加引人入胜。在第二区域——生产工艺流程区域,我们看到了老建筑物、老设备及车间环境与生产场景,在生产流程中每一个代表性部位放置的放像设备,形象的介绍了青岛啤酒的生产流程及历史沿革。在老糖化车间的老发酵池,设置了工人生产劳动的雕塑模型,同时复制老实验室场景和工人翻麦芽场景。重现了历史面貌,第三区域为多功能区域。一层是能容纳100多名游客的品酒区和购物中心,我们在此品尝到了原浆的青岛啤酒,入口似乎无味,可舌尖上残留的辣辣的感觉告诉我,原汁原味的啤
酒果真不一般,配着啤酒豆,在大冷天还真是美味啊。二楼有综合娱乐设施,前卫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手段,使知识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我们在娱乐中了解啤酒酿造的复杂过程。醉酒屋更是其乐无穷,从没喝醉过的我也算过了一把醉酒的隐。
让我们一起回到1903年,与青岛啤酒一起走过这百多年历史。1903年,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就在这个地方开办了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的年产量为2000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将德国人的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珠式会社青岛工场”,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当时产品曾出口到西贡和新加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啤酒厂,并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公司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并逐步恢复生机。几十年来,青岛啤酒的产量一直相对较小。到1975年,年产量仅4万吨。改革开放后,青岛啤酒才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尤其是1996后,青岛啤酒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年产量从1996年的30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70万吨,青岛啤酒以其强劲的实力雄霸中国的啤酒市场。我们不禁惊叹跨越百年,历经多种制度的青岛啤酒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质量是品牌的第一支点。纵观百年历史,青啤建厂3年后就在德国慕尼黑博览会上夺得金奖,显示出不俗的实力;之后,在国内外大大小小各项评比中得奖无数,饮誉全球。并且,经过岁月的磨砺,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如经济环境、经营者等等;但青啤的高质量,无论在什么阶段都未改变。而这些,正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青啤人的质量意识与经营理念。20世纪70年代,青啤当时的口号是“好人做好酒”,很多东西都是自发的,从人品去要求酒的品质。到80年代,经济转轨时期,又提出了“热爱青啤,献身青啤”,当作一个事业来看待。而前面其实都是一种封闭型的企业文化,只是要求对企业负责,而缺乏市场意识和社会责任。90年代后期,尤其是2000年以后,青啤又提出“追求卓越,奉献社会”,发展为一种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重,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社会效益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好人做好酒”,还是“追求卓越”,青啤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视为产品的生命。1978年,青啤出口剖香港的
啤酒中有一瓶里有毛刷,响当当的青岛啤酒竟发生了如此事情!此事通过新华社迅速地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10月3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康世恩同志批示:“派有力工作组去检查,认真解决该厂问题。一定要恢复青岛啤酒的质量和声誉。”“毛刷事件”是青岛啤酒厂的耻辱!厂党委决定,把恢复生产的4月10日作为“提高质量纪念日”,每年都要举行活动,使警钟长鸣!“毛刷事件”之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原则融汇于青岛啤酒全厂干部职工。一百减一不等于九十九,而是等于零!质量为本成为永恒的主题。“高、精、严、细”的原则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田。正是这种质量意识,成为青啤百年品牌的第一支点。
对青啤的好酒文化溯本求源,我们首先会想到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由于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重视义理,讲求诚信,为人实在。山东人实在,反映在企业经营上,那就是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决不掺假。青啤公司总裁金志国先生回忆说,当时入厂的时候,师傅教我们把发酵池刷几遍,那就是要刷几遍,没有人会偷懒。再比如,青啤至今采取的都是100天的自然发酵法,以保持产品的清香与口味;而不会像有些小企业,为了加快运转、提高产量,而缩短发酵期,然后进行人为的加工。这就如同树上的苹果,等自然熟透,摘下来非常好吃;若为了早些上市,提前摘下来,再进行人工催熟,肯定就不会再是原来的口味。青啤最早是由德国人建立的,因此它采用了德国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且秉承了日耳曼民族为人处事的严谨、认真。在世界上,德国人素以其严谨、认真而著称;不仅是酿酒技术,而且精密仪器加工等,一直以德国为上乘。将德国文化中的严谨、认真与青岛本地传统中实在、讲求信用结合起来,就构成了青啤“追求卓越”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成为青啤百年品牌的推动力量。
百年青啤最核心的是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同别的企业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青啤是一家生产啤酒的企业,从建厂之初就生产啤酒,并一直用“青岛”作为品牌,一百年来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无论是在德国人管理时期,还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到解放后。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使用这个品牌。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啤存活了下来,并且不断走向繁荣。其中的原因是这个产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他产品很难去替代它,反而是其他的一
些产品被替代掉了。从历史发展看,啤酒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极大地冲击着白酒、红酒的传统地位。在众多的酒类产品中,同质性很强,许多产品和品牌都不似从前那么火暴,但啤酒业却越来越繁荣,这主要是因为啤酒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白酒的核心文化特征是深沉,让人把很多潜能借助酒力发挥出来,像古代很多诗人都是在饮酒后才写出千古佳句。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斗酒诗百篇”,也博得“诗仙”的雅号。红酒所代表的文化是浪漫,在一定的环境中饮用体现的是高雅,是一种情调。电影、电视里很多情人约会的情景,我们总能看到盛满红酒的高脚杯在晃动。啤酒的文化特征则是激情,喝啤酒十分随意,可以不分什么场合,把感情宣泄出来。与啤酒天然相伴的是体育文化,尤其是激烈的体育运动,两者相融通的正是一种激情。无论是德国人建厂的初期,还是日本人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青啤所代表的激情都是不变的。
文化铸就品牌成功,随着科技进步,加之啤酒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啤酒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会越来越小,比如你可能生产干啤酒,我也能生产;你能生产黑啤酒,我也能生产;就连技术难度较大的小麦啤酒和纯生啤酒,国内啤酒企业也都纷纷开始生产,仿效者更是不胜枚举。所以,啤酒企业在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已不明显,铸就一个成功品牌更主要是靠文化特色,也就是产品中包含的文化附加值。因此,可以说支撑起青啤百年基业的,正是以激情为代表的文化基因。也只有不断突出青啤的文化特色,才能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无论高兴时,还是失意时,只要是表达一种激情,马上就能想到青啤。
6.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 篇六
在人类居住环境的肌理结构中,博物馆类文化公共建筑大多作为凸显的节点而存在,这类建筑在承载历史文化、社会意识以及个体经验时,往往会以更集中、更浓缩、更强烈、更纯粹的方式。
伴随着中国近年的建设热潮,笔者从业以来在何镜堂院士的指导下参加或主持了一系列当代博物馆的设计实践。何镜堂院士及团队所秉承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是在这段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建设高潮中,设计团队能够保持一贯较高设计品质的理论保证。落实到博物馆系列的具体实践,一种紧扣建筑本体的叙事性意识与思维,成为贯通价值观层面与设计生成过程,在品相各异的设计中实现品质连贯的重要线索。
2 建筑叙事与当代建筑设计
叙事是伴随人类文明肇始而发生的古老文化行为,而叙事学(narratology)是在结构主义影响下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1960年代发轫于法国,并迅速扩展成为一股国际性的研究潮流。
叙事学一般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阶段。经典叙事学关注文本本身的构成成分、结构形式及运作规律。后经典叙事学转而关注文本结构与读者阐释的相互作用,关注叙述者、文本、受叙者与文化、历史及社会语境的交互作用,注重跨学科研究,并注重对具体叙事作品的意义的探讨。“后经典”叙事学批判总体性与普遍化的世界观,提倡差异性与多元化的态度与视角。“经典”和“后经典”叙事学之间是一种延续、进化、而又有差异的共存关系。
建筑既是真实建造的物质存在,又是传达感受与意义的艺术文本,建筑学之中的叙事意识与思维亦自古有之。随着叙事学的建立、发展和跨领域影响,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主义之后,建筑本身以及建筑与文化、社会、个人的关系的多元化、体验化、复合化的发展趋势,叙事越来越成为当代建筑的一种自觉而重要的态度、思维与方法。
叙事在建筑学的意义,或者说建筑中的叙事性的价值,可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建筑叙事学的学科建构1);另一个更为广阔的方面则是叙事的意识、思维与方法在真实世界的设计实践活动中显示出巨大能量的事实。
密斯的德国馆(图1)围绕平面流动空间而运用几何统治的方式来建造,体现建筑基本语言的叙事功能,叙事性是建筑本体的属性。
柯布西耶的一系列住宅设计(图2),可从透明性的角度分析其建筑叙事方式,同样表明建筑叙事不是符号性和表层的,而跟空间构成的纵深层次以及人的运动性知觉有关。
海杜克的建筑研究抵达了建筑学的边界,与哲学、艺术装置、绘图法、身体性密切相关,这样的建筑探索展现了思想与观念的叙事力量。
埃森曼的研究对象从早期的建筑内在性逐渐过渡到后期的建筑外在性2),也就是从对建筑本体语言可能性的发掘拓展到对外部资源引入设计后对形式的激发作用的探索。这个过程展示了建筑叙事的对外、对内双向延伸的向度以及二者结合的形式催化作用。对埃森曼来说,建筑叙事已经是自觉运用的一种形式发生机制了。
里伯斯金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图3)的设计中把对犹太民族命运、犹太民族与德意志民族的关系以及生死与希望的哲思作为塑形能量,激发了非同寻常的建筑布局和激烈尖锐的建筑形式,具有复杂性的总体关系来源于不同叙事线索带动不同建筑元素的既独立又叠加的复合。这个建筑不像密斯的德国馆开创了一种单纯的建筑原型,但是其布局构成和场景气氛在叙事线索的激发与掌控下获得了强烈的表现力。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叙事思维一方面帮助设计者获得非常规繁复的建筑手法,同时又有助于构思理念在媒体上传播——其强烈的叙事性使这个建筑在实际建造和亲身体验之外获得了广阔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的解读空间。
UN Studio的奔驰博物馆(图4)的空间构成体现了当代的连续时空观念,并且达到高度凝练的程度,创造了崭新的空间构成模式。UN Studio一直以来关注对新空间范式的探索,这次能建成一个落地的真实经典,其重要原因正是紧密围绕“传奇”与“典藏”两条奔驰品牌叙事线索来展开建筑形式探索。主题叙事方式与建筑本体语言的高度统一,成就了这个当代建筑叙事的典范。
中国传统建筑的叙事性思维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建筑师的重视,成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资源,在本文暂不一一细述。
面对更为复杂多元的需要,当代建筑设计如同生长,需要经过开放吸纳设计资源、转化确定建筑语言和控制建造品质的生成过程。通过上述一系列经典案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设计中的叙事思维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和推动产生具有时空纵深感的建筑语言的激发力和塑造力,其作用机制可以描述为建筑本体语言、面向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的公共叙事、指向人的知觉的个体叙事三条叙事线索的交织互动。
3 当代博物馆系列设计实践回顾
下面从建筑叙事的角度回顾笔者亲历的当代博物馆设计实践案例,对设计的介绍主要从立意构思、建筑构成、建筑体验、建造控制等方面来进行:
3.1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
安徽省位于“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省域范围从皖南山区到淮北平原,包含了徽风、皖韵、淮魂等多元丰富的历史文化气质,由此确定具有整合力也包容多元性的设计主题——“四水归堂、五方相连”。
建筑大轮廓为方体,大格局分成三个圈层,外圈由连续转折又暗含变化的实体体量以及实体之间的玻璃虚体镶嵌构成,核心为凝聚意义的大型中庭,两者之间是一系列错动交叠的片墙,组织走道、扶梯、连桥等交通要素连接内外上下各层面。主体建筑通过引桥、基座等接地部件以及竹海、水塘等景观元素锚固于场地。
远眺,主体建筑四面连续,呈现整体的立体构成形态,从一般性建筑的背景中跃然而出;中观,建筑主体为横向展开的悬挑矩形方体,实体表面覆盖的青铜纹理与虚体内透的公共活动场景形成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纵深感,激发感官思绪的活跃;走向建筑,过程具有仪式感;进入建筑中庭,经历天光倾洒的空间高潮,观众开始在幽暗的展厅与明亮的公共空间之间穿行,反复感受虚实、明暗、历史与当下的交替体验。
在建造控制上,人造石板材表达青铜纹理的沧桑古旧成为建构“面具”表达的重点,青铜纹理、灰色基座及通花墙、玻璃幕墙、木质衬墙四者的品相搭配同样重要。
3.2 宁波帮博物馆
“宁波帮”是国内外各行各业的杰出宁波籍人士的统称,这是个人文主题,具有群像特征和江南水乡的地域背景。
建筑布局水平展开,通过与城市轴线叠合的建筑主轴组织总体,形成船队般的建筑群像;基本建筑肌理基于控制网格生成,在水平方向虚实相间,在竖直方向错位叠合,形成立体构成的宅院相依的建筑空间系统;三个变异的“重器”在节点部位嵌入整体结构肌理,点明宗家祠堂般的礼仪性。
对观众来说,这座建筑的重点不在于整体外观造型,而在于身处其中,体验建筑空间构成塑造的一系列场景,这些情景空间多以水为主题,尺度跨越风景尺度至宅院尺度。
由于建筑水平铺开,庭院相间,建造控制的一个重点是处理繁多的内外界面和不同材料的交接;另一个重点则是控制内外通透、结构与幕墙一体化的玻璃长廊的完成效果。
3.3 洛阳博物馆新馆方案
河洛地区自古称为“天下之中”,伏羲女娲、河图洛书皆与此地有关,称得上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构思立意的主旨不在于突出“十三朝古都”的繁华,而在于建立一处华夏文明朝圣的场所。因此,设计不指向楼堂馆所,而指向与天坛、马丘比丘遗址、金字塔等文明地标等量齐观的文化标志地景。
建筑体量成为河洛大地上隆起的一座高台,其轴线定位及指向与河洛山川形势关联;主体建筑布局为圈层结构,层层包裹,突出核心部位的河洛庭——地面只有黄土和水,顶部向天开敞,象征华夏农耕文明的起源。河洛庭就像从远古保存华夏文明基因至今的秘密容器。
观者通过狭长的龙尾道起伏向前,层层深入,直达中心,人的加入,使河洛庭天地人齐全,这是一个追始溯源的过程,一个重回华夏文明母体的过程。观者从河洛庭向外再次走入室内展厅观展,最后从外圈面向东南方的裂缝离开建筑,完成文化朝圣的全过程。
3.4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世博会可以比喻为一场盛会,中国馆作为主宾角色盛装出场,以具有戏剧性的方式展现中国气质与时代精神——这也许是设计团队面对中国馆设计这个大命题的潜在共识。
建筑总体构成是水平基座平台承托雕塑状主体,主体架空升起,在下部形成开放、公共的大型灰空间;主体外墙构成取意传统建筑木构架,形成层层出挑的形态,可做多义的形象解读;主体内部功能为三层展厅,平面布局为圈层结构——核心是贯通中庭,中间层是展厅,外层是连接各层的公共坡道,把中国馆转化为鸟瞰世博园区的观景装置。基座平台是通用展厅,其顶部是以中国各种地貌风土为题材的“新九州清晏”景观园林,与方整硬朗的主体建筑结合成一个对话与互补的整体。
远观中国馆能得到鲜明的标识形象;走近中国馆,外墙肌理逐渐呈现;上至高层展厅,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可鸟瞰世博园和“新九州清晏”的场景。观展后,观众通过自动扶梯下至屋顶平台,身临“新九州清晏”其境,完成整个参观体验。
中国馆的建造控制当然非常重要,设计师全程驻场,直至试运营结束。
3.5 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钱老的科学成就、事业功勋、人生之路和精神品格。通过研究发掘和广泛交流,设计团队最终聚焦在钱老领导下的具有标志性的“两弹一星”成就之上,形成“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主题。
建筑主体取意于风蚀岩,为一“方石”,“方石”仿佛因内部的东二甲导弹而迸裂,向城市打开V字型的裂缝,透现内部的空间场景,“方石”的外墙肌理抽象呈现钱老的肖像,与东二甲火箭结合,形成时空对话的场景。
总体构思把事件发生地——戈壁滩的情景塑造与建筑纪念性表达、主题人物的表现与历史事件物证的展览结合一体,使建筑呈现强有力的叙事性。
场地的处理则在拥挤的城市与校园之间开启一个场域,使得建筑叙事获得前序与铺垫。钱老肖像的适度呈现,成为建造控制的重点。
3.6 泰州(中国)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心
本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内容涵盖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新建建筑、保留建筑更新、传统民居复建、场地景观设计等更个层面。设计思路是整合优化,处理好旧与新、小肌理与大尺度、历史街区与城市道路等各种关系,改善民生条件,提升泰州城市的空间质量与品牌价值。
设计的重点在于新建的展示中心主体,这组建筑连通了东部的城市广场与西面的多尔巷一号展示区,顺接了北面的传统街区小肌理与南面的现代城市大肌理,形成完整的叙事篇章。
在建筑品相层面,新建筑通过现代建造体系体现了传统泰州建筑的特点与气质。
在参观体验层面,展示中心主体如同一个装置系统:通过中央轴线建立了多尔巷一号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礼仪性,延长了从看见多尔巷一号至到达的参观过程。建筑肌理虚实相间,观展过程常常从玻璃廊道、夹院、檐下等建筑空隙融入城市或场地景观的实景,形成一种复合的叙事体验,使科学发展的抽象主题产生现实感。
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以及绿色三星建筑目标的达成也强化了设计主题。
本项目交接面和收口比较复杂,建造控制难度较高,在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之后取得了较好的建造完成度。
3.7 广州博物馆新馆方案
广州具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建城历史,自古开埠,为物资信息聚散传播之港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之都会,具有“得风气之先”的地缘优势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设计主题在于凸显广州的悠久历史、地域特色以及博纳四海的文化广度。
建筑整体架空升起,地面为岭南特色景观园林;建筑主体通过几道长弧线纵向一分为二,朝白云山一侧是横宽的公共大厅,另一侧是展厅;二者之间是一片纵贯整个建筑的红砂岩墙面,形成一份布满历史信息纹理、象征广州悠久历史的长卷;公共大厅拾级而上,从历史长卷上如壁龛一般的开口进入展厅参观展览,展厅插入若干岭南庭院。大厅的端头形成视窗,可远眺白云新城的城市景观,与展览内容形成时空对话。
3.8 南海会馆
项目基地位于南海西樵山下,南海是岭南首郡,西樵山是岭南名山。设计内容包括景区策划与三大建筑设计——飞鸿馆展示武术文化,有为馆是文化中心,南海会堂是恳亲大会会场以及岭南文化展示场所。结合当地政府提升旅游景区价值的意愿,设计定位在于展现西樵山水,营造体验岭南文化必到的场所。
基于参观流线,确定景区总体空间叙事结构,讲述“勇闯海外、荣归故里”的南海故事;基于山水城市格局,确定南海会堂、飞鸿馆、有为馆三大建筑的基本形态:飞鸿馆、有为馆如龙狮拱卫着中央的城市广场,形成迎宾的姿态;南海会堂主体建筑为景区视觉地标,两翼裙房为通用空间,两翼与主体之间形成山水通廊,凸显建筑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南海会堂主体建筑的剖面空间被充分发挥,下部是展示岭南文化的水下大厅,中部是容纳两千人的南海大会堂,上部为展现西樵山水的观景楼阁。会堂主体建筑成为引导观众身临其境领略岭南山水和历史文化的体验装置。
4 结语
笔者及设计团队对建筑叙事推动建筑生成的设计方法的运用仍在探索的过程,但上述的8个实践案例已经显示出其设计思维所共同关注的若干要素:历史文化脉络、地域环境特征、人文主题、集体记忆或共同愿景、个体知觉、建筑本体语言、建筑内外空间与展览及地景的一体化。从建筑叙事的角度来看,前三点是建筑叙事的素材或资源,中间两点是建筑叙事与受叙者建立联系的中介,后两点是建筑叙事的本体及其范围。在上述案例的设计过程中,叙事思维都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有效整合设计资源、构建建筑语言和凝聚深层意义的线索,推动了建筑本体语言与文化、社会、个体叙事的同构共振效应的发生。
建筑的叙事性对内指向建筑本体语言,对外指向如何引入建筑学以外的各种因素来建立和强化建筑与人的丰富联系。建筑叙事思维引导设计者同时关注共时性、逻辑性、结构性的建筑构成与历时性、文学性、戏剧性的体验序列,推动建筑作品获得物质和精神空间双向度的纵深感。
在快速建造的背景下,建筑实践正面临流于程式化、类型化与表面化的压力,建筑叙事的意识与思维正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抵抗力量,对博物馆类文化公共建筑以及其它类型建筑的设计实践都有特别重要的积极意义。
摘要:本文从建筑叙事学的角度,简要考察了若干经典案例,指出叙事思维在现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价值;然后,本文从同样角度回顾了笔者从业以来所参加或主持的当代博物馆系列设计实践,指出在中国当下快速建造的背景下,紧扣建筑本体的叙事思维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抵抗力量。
关键词:建筑叙事,当代博物馆,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陆邵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学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建筑学报,2010(4).
[4]陈洁萍.一种叙事的建筑——斯蒂芬·霍尔研究系列[J].建筑师,2004(10).
7.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七
一实践目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充分得了解社会,提升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利用国庆放假时间参观了周恩来博物馆,这是一个学习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向革命伟人致敬的机会,通过参观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二 实践过程
在国庆期间我和亲戚朋友来到了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馆区由两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我们主要参观了主馆,大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座像一尊,连基座高4.7米。仰望伟人的雕像,让我想起了那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周恩来,他在少年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国家敏度,并能够担负起这个责任,所以仰望伟人让我陷入了沉思,思考我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后面去了仿西花厅等充满文化气息的小馆,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也参观了当年送经理的灵车,有些地方是不让拍照的,不过我还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即将在了心里,参观结束后在网上找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总之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三 感受体会
通过此次的参观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要感恩前辈,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现在和平的环境下学习享受生活是因为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我们打好了基础,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祖国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知道感恩,应该去了解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第二要热爱和平,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在战争年代我们民族收到巨大的创伤,里面很多文字记载也抨击罪恶的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现在社会稳定发展,全世界都在宣扬和平的重要性,但是总管全球局部地区还是存在战争和挑衅,离我们最近的钓鱼岛事件、跟菲律宾的争执事件都是鲜明的例子,希望各国政府都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尊重历史,不要无端生事。第三是关于文化的思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次参观给我很大的感触,我认为我们大学生除了应该学好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不一定要做到很精通,但是至少对于很多文化是有了解的,这样我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升,将来进入社会成功的机率也会大一些。
四 总结
8.苏州革命博物馆考察实践报告 篇八
为了与社会更好地接触,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感恩祖国,也为了继续弘扬先人革命中不屈、创新的精神,我和舍友在骄阳下一齐出发前往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革命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市金阊区始建于1993年,于2014年重修,并于祖国65华诞之际重新对外开放。新开放的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厅,分别陈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三部分组成。展出苏州地区革命斗争史的资料、图片和革命文物共七百余件,其中以新四军在苏州地区的活动史实为重点。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一同重点参观了第三展厅——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第三展厅主要讲述的是苏州在改革开放后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逐发展富裕起来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苏州,朝着率先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
在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重现的沙钢轧钢场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重大决策,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政企分开,沙钢创写了一部穷办苦干的创业史。可以想象当时工人们在热轧工厂挥汗如雨,喂料轧钢的辛勤劳作的场景:在简陋的环境设施下,以船用柴油机为动力,肩扛手拉生产出优质的钢铁。人们热血劳作推动着改革开放,深入贯彻“围绕工业办农业 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工作思路,以此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以劳动发家致富,共享社会主义大蛋糕。随后我又看到了邓小平视察苏州,在苏州这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他对到20世纪末全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有了信心和依据。进入八十年代的苏州就已经相对先富裕了起来,这让这座本就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更加人杰地灵。长城电风扇,香雪海电冰箱,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这电器中的“四大名旦”均为苏州出产,一应家用物件也能够产出外销。在配合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下,苏州的经济飞速发展。
在九十年代,苏州遭受到了洪水重创,灾情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江泽民主席亲临苏州查看灾情,指导抗洪救灾工作,经过全市干部群众持续五个月的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这不仅表达出了苏州人们对待灾难时的众志成城,也表现出了社会主义下人民的紧密团结。
来到了20世纪展区,苏州创建文明城市,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展览中可以看出苏州积极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争当“两个率先”的先行军,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等,都进一步带领苏州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不难看出,苏州市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优化经济结构,注重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9.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 篇九
一、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设计中的创意实践活动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的设计者傅强, 早先曾大量接触国外陶艺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他说:“从艺术创作上来看国外的艺术家创作思想更为活跃且富有创造性, 他们所创作的作品的可欣赏性和可使用的范围也就更大。”因而, 博物馆群作为展示优秀陶艺作品的场所, 要求造型新颖、独特有吸引力。
1.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功能的创新
富乐国际博物馆的概念是兼工作室和展示平台两个功能的。它并非像国内外一些普通的博物馆那样, 只是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展示优秀作品的场所。并且, 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创作的场所。在此, 艺术家们首先可以欣赏到其他人所的作品, 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艺术家们也可以在自己国家的展厅中寻找和设计最适合展出自己作品的地方, 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效果更加突出。
2.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造型、布局的创新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包括主馆、北欧馆、法国馆、澳新馆、美国馆、加拿大馆、英国馆等十几个国家馆和国际陶艺文献中心。从整体上看, 博物馆群的各大展馆围城一个不闭合的矩形, 建筑的方向皆为正的东西向和南北向。
各个国家的展馆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但在整体上又相互呼应, 外观上形成统一的风格。例如, 法国馆 (图2) 的造型为长方形, 这是为了与主馆展厅的穹顶相对, 使整个建筑从远处看更有纵深感。从朝向园区入口的立面来看, 整个展馆被分解为五种正方、长方、和梯形元素。这些元素是错位的, 与中轴线倾斜。总共分为两层安置在地面上, 加深了建筑物中间部分的轴向性印象。
由艺术家傅强所设计的中欧馆、西欧馆和澳新馆从外部来看都采用了环形构造。但是, 中欧馆虽然外形是环形构造但在其中部还有凸起, 而西欧馆则没有。此外, 澳新馆 (图3) 的外形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环形, 而是像由两个大小不同的管道相套形成的。每一个管道的设计都遵循了“拉坯”的创意。
3.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建筑材料的创新
通过传统的材料和模式来实现建筑的现代性, 博物馆的建筑材料很多是过去的窑厂拆迁所剩下的材料, 将这些废弃的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进行设计。例如, 北欧馆 (图4) 的入口设计采用倾斜的玻璃幕墙, 给人一种清新浪漫之感, 同时与传统材料相结合, 在体现原来砖窑的风貌的同时艺术家们有亲切之感, 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活力。这个博物馆让陶艺家对未来存放自己作品的空间环境有所感触。
二、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各个国家的陶艺馆的重要功能是提供各国的陶艺家来中国进行创作的机会。但并非国外任意一个陶艺家都可以在此进行创作, 进驻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是有条件的。
驻馆的陶艺家将由决策小组从申请人中遴选。在富平的工作时段为每年的4月至11月。每年的遴选人数为一人工作四个月。
艺术家们入驻博物馆之前, 富平陶艺村将能提供的相关生活条件及工作条件包括提供瓷砖厂的设备, 技术及材料等告知他们。此外也与艺术家们能进行洽谈。条件主要有:
1. 第一次以国家的名字为博物馆命名, 使他们的作品能够永久的陈列在这里。
2. 这些作品只是作为艺术作品陈列不作为商品买卖的。
3. 接待在此创作的陶艺家所有创作的作品必须存放在这个馆里不能带走。
4. 对艺术家所有作品的内容没有任何主观上的要求。
现今陶艺家在来到这里时, 先观摩一下其他国家创作的作品。一方面创作自己的东西, 一方面具有一种荣誉感。这种规模化的创作氛围使艺术家们更有感触。他们在这里不断创作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吸纳中国文化及传统工艺。
三、入驻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的艺术家们创意实践活动
文化活动不可避免的与创新和创造相连接。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创作空间, 在这里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没有任何主观上的要求, 因此艺术家们可以自由的创作, 将他们的创意实现出来。艺术家们的创意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色:
1. 创意实践活动中包含的互动性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将各国优秀的陶艺家们聚集在一起, 为各国的艺术家门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场所。旨在推动当今世界陶艺事业的发展, 促进国内外陶艺家的互动、陶艺资讯及交流, 举办团体及个人陶艺家的作品展览, 收藏和永久陈列高水准的陶艺作品。通过国际陶艺学会开拓艺术家们的创作视野, 从而推动国际陶艺的发展。
2. 创意实践活动具有本质上杂糅性
杂糅在根本上是组合的过程, 是:材料、题材、阶段的结合, 创造出内容和形式都多处取材综合的建构物。 (1)
目前, 整个创意产业都被注入了跨门类的创意可能性, 创意生产者们抛弃了单一的门类和形式, 追求约翰·霍金斯 (2) 所谓的“合作创意”。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会促进了艺术家们采用创意联结的方法。艺术家们在进行自己的创作之前, 先观摩一下其他国家创作的作品。在创作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具有一种国家荣誉感, 激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们在这里不断创作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吸纳中国文化及传统工艺。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 融入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并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
3. 创意实践在发行上趋向多平台、交叉推广
许多艺术家们来到富平将精力集中在艺术创作, 在艺术创造上他们为了受众而进行创作。为了文化的推广, 希望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产出后的发行和推广上。陶艺村也在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多平台、交叉推广的机会。最早博物馆盖好每三年举行一个国际杂志主编论坛, 配合此论坛举办国际陶艺新秀展。新秀展的作品是来自主编论坛的主编来做论坛报告前在他们国家推荐的作品, 并且举办评奖项目, 还提供给他们可以在陶艺村继续进行创作一个月的机会。在推广期作品的同时鼓励其继续进行创作。此外, 每个国家馆内的艺术家优秀的作品都在富陶产业集团的官方网站上展出, 供大家学习、交流。
四、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创意实践活动的意义
1.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创意实践活动的经济意义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的创意产业实践的一个特性是关于文化生产不会在商业实体之外独立运行的信仰。门票收入、赞助、津贴和资助都是获取资金的方式。艺术家们的作品在国家馆内进行展出, 来此旅游、考察的人们需买门票方可进入观赏;游客们带动了园区内其它产业的发展, 例如餐饮住宿、生态观光等;各国的艺术家们也积极参与交流制陶工艺, 对制陶设施和工艺的改进提出建议;通过陶艺的生产、设计带动建材厂走艺术性质的建材生产;陶艺村将成为富平北部生态新区建设的核心引擎, 进而成为带动富平县撤县设市、融入大西安都市圈的重要载体。
2.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创意实践活动的文化意义
我国现在陶瓷界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是绝对的民间化, 世世代代的继承按照传统的工艺方式去做, 这一点无可厚非, 因为它就是一种民族文化;另外一种学院派将自己学到的现代意识、观念甚至对不同环境的不同陈列和展示的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尝试。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的陶艺家们不仅在工艺、材料上进行自由的创作发挥, 同时也在文化上促进了文化的交融。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不同, 他们的个性、思维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在富乐国际博物馆, 他们将自己对本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通过陶这种特殊的材质表达出来。对各国的艺术创作者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 同时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现代陶艺文化。
结语
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实践并不仅仅具备固有的价值, 还可以作为其他产业的强有力的投入。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的创意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艺术上创意实践, 通过陶艺文化交流, 逐步延伸至城市旅游、艺术教育培训、民俗文化展示与交流、创意园区等相关文化领域, 从而带动其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种创意实践模式也为我国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澳) 约翰·哈特利/编著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创意产业读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5, 第142页。
[1]. (英) 约翰·霍金斯/著;洪庆福, 孙薇薇, 刘茂玲/译:《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 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12月第一版.
[2]. (澳) 约翰·哈特利/编著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创意产业读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5.
10.博物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十
201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顾名思义,该主题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看作了博物馆的重要使命。本刊2015年3期倡导作者自觉呼应,并将设立专题专栏进行探讨,故此约稿。
关于该主题的旨意,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Hans-Martin Hinz博士如此阐释:“博物馆,作为教育和文化中介,在促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践的实现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日益增加的生态不稳定性、政治环境的不安定性,以及那些可能产生的自然和人为的挑战,博物馆必须能够确保发挥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博物馆工作,例如教育和展览,努力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无论做任何事,我们必须能够确保博物馆成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之一。”
而在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采访时,国际博协总干事Anne-Catherine Robert-Hauglustaine博士也谈到:博物馆应该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之中,引导全社会深入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促使社会公众不断强化保护地球的意识,逐步认识到实现更少浪费、达成更多合作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所谓“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实际是在如此定位博物馆:它应该通过自己的专业活动,引导人类清醒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后果,强烈意识到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刻不容缓,从而在倡导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无以替代的角色。
早在1974 年,“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就已成为博物馆的题中应有之义。之后,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苦心孤诣于维护博物馆自身传统,探索博物馆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着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不断强化着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职能。尤需注意的是,随着博物馆与所在社区之间互动和沟通的日渐增强,博物馆在影响社会生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应该看到,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趋势:例如,博物馆建设与运营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博物馆自觉运用诸多新技术手段和新方法与参观者进行有效沟通,乃至博物馆展陈与相关活动直接关注诸如环境恶化、经济动荡和局部军事、政治冲突等议题并探讨而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建议和方案等。
如今人们都已更为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藏品资源,终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欲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思想理念、改变行为方式、移易生活方式、革新发展模式。而在这一事关人类福祉的全球运动中,现代博物馆必须以责无旁贷的姿态,发出自己应发的声音,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希望中国博物馆界同仁在这一主题的大讨论中踊跃撰稿,以自己独有的智慧,探索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途径。《中国博物馆》第3期期待您的大作。
11.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 篇十一
根据需要,实践课作为课程的辅助手段,5月9日,我班全校师生,去航空航天博物馆上了一节实践课,重点是航天展区,每一次的实践课,都给予师生不同的感受。
展区主要陈列着导弹,火箭,卫星,火箭发动机,返回舱等航天的标志性物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巨型导弹,威武雄壮的样子,相信一般人不会这么近距离的观察一个真实的导弹吧。仔细看它弹身上的型号,C611,老师把疑问留给我们自己解决,通过课件的查找资料,我了解了它的概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C611导弹的研制。C611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空舰导弹武器系统,是在“HY-2”(海鹰-2)岸舰导弹基础上发展的,主要用于打击中、近海域的大、中型水面舰船及其编队目标。它全长7.36米直径0.76米,翼展2.4米,导弹发射重量2440千克,最大有效射程110千米,整体看上去,C611给人一种威武雄壮的感觉。从外形来看,C611导弹弹体尾部收缩段有三个互为120度夹角的尾翼,这种布局可以保证导弹具有良好的飞行操控性。它的控制系统采用发射后自主控制和末段自动导引的制导体制。另外,它和弹上的多普勒导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指令机构相配合,一起完成质心控制和射程控制。因此,C601具有很好的精确制导性能。在打击能力方面,C601的战斗部为聚能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内装高能混合炸药,同时由于其前部有一个半球形金属聚能罩,所以在起爆后可以形成瞬间高温金属射流,最大可以穿透1米厚的装甲钢板。由于爆破杀伤力极强,一发命中,即可重创甚至击沉一艘3000吨级以上驱逐舰或万吨级运输船。仔细一查,原来它有如此大的威力,也感受到了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才能一方面应对欧美国家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增加国际影响力,同时更激发了我们努力学习投身国防的热情。一个细长的探空火箭同样引人注目,原来它是上世纪60年代北航师生合力研制的探空火箭,是新中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承载着北航的荣誉,仿佛看到了当年北航师生们废寝忘食努力攻关终于把火箭送上天的情景,身为北航学子,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代代传承,让北航精神闪耀在中华崛起路上。我们还仔细观察了真实的火箭发动机,真正的学以致用,书上学到的火箭发动机的原理结构这里直观地展现出来,之前都是随便瞎看看,根本看不懂,现在一切都明白,心中竟有种兴奋感,掌握知识的快感,原来航天也是这么的有趣。展区中关于载人航天的内容同样引人注目。仿真的神舟七号出舱航天服,空间站的模型,介绍空间站一天的短片,让我们对载人航天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针对现在人们经常议论的航天的必要性,我想说,航天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是不可能搞这么大的工程的,但也并不是所谓的太空竞赛。航天是尖端科技的集中体现,同时航天会带动国内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虽然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但从长远的角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导弹的不断开发和研究,也使中国人能够真正的站起来,不惧怕外国的侵略。
走出航空航天博物馆,学生不单单是领略到了中国航天的成就,同时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又重了一分,努力学习,投身国防,报销祖国。
12.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 篇十二
一、儿童博物馆及其在美国的发展概况
1899年1月17日, 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博物馆美术部门负责人William H.Goodyear教授在写给馆长Franklin W.Hooper教授的信中, 建议将该馆的亚当斯楼整理后作为一家儿童博物馆为儿童服务。在同年的12月16日,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作为世界上第一家专门面向儿童的博物馆在亚当斯楼正式成立。随后, 儿童博物馆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1975年美国大约有38家儿童博物馆;1976-1990年间有80家新建的儿童博物馆对外开放;1990年以来, 又有125家儿童博物馆对外开放;目前, 有78家处于规划之中, 其中, 仅加利福尼亚州就有29家儿童博物馆。[2]美国的儿童博物馆, 因场馆建馆面积不同等原因, 所能容纳的参观人次也有所不同, 以2012年为例, 小于2000平方米的馆年均参观人次为8.3万人次、2000~3000平方米的馆年均参观人次为10.0万人次、3000~5000平方米的馆年均参观人次为20.0万人次、大于5000平方米的馆年均参观人次为44.7万人次。在美国, 每年有近三千万人次参观儿童博物馆, 儿童博物馆已经成为近年来美国成长最快的教育文化机构之一。[3]
儿童博物馆在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类主要面向儿童, 次要面向家长、研究人员、学校教学人员及其他关心儿童成长人士的、以儿童早期智能开发为目的, 采用展览与活动项目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育, 重视儿童之间或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互动、游戏与亲自体验的一个纯粹富含教育意义空间的非营利性主导的社会教育机构, 即以儿童教育为目的的校外物理空间”。[4]
二、美国儿童博物馆服务父母育儿教育的方式
美国儿童博物馆起源于社区, 发展得益于社区, 并服务于社区, 它是社区内学校、家庭及其他教育性机构发挥教育“合力”的舞台, 是儿童、学校教育工作者、幼儿专家、家长、保育员以及其他关心儿童教育人士的共同活动空间。美国儿童博物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服务父母的育儿教育。
1. 馆内外标语
“我听到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是张贴在大多数美国儿童博物馆馆前的标语, 它也成为了美国儿童博物馆标语的典型代表。这句标语通俗易懂地向带儿童前来参观的父母传达杜威“做中学”等教育理念和皮亚杰建构主义的理念, 告知父母、儿童学习方式与成人学习方式的不同及儿童通过参与、感知、体验、探索等方式学习的有效性。在很多儿童博物馆里面, 还张贴着“For child, playing is learning”“Explore, Discover, Imagine, Dream”“Inspiring the love of learning through the power of play”等标语, 告知父母、儿童通过游戏、自我探索等方式进行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馆内外标语的方式向陪伴儿童前来的父母传达育儿的教育理念, 是一种典型的隐性教育方式。它在表达方式上呈现简洁、醒目、通俗等特点, 这对于在儿童博物馆停留时间较短, 特别是关注馆内设施精力不多的父母而言, 能够起到有效的短暂记忆及强烈冲击、印象深刻的效果。
2. 网站建设
网站建设是美国儿童博物馆服务父母育儿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几乎每一家儿童博物馆都建设有自己的网站, 通过网站传达参与本馆的相关信息。大部分儿童博物馆的网站还在网页上建有父母育儿教育的资源库。例如克利夫兰儿童博物馆在“教育部门”一栏设有“家庭学习”“父母资源”。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网页上有“父母如何巧妙处理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异常’行为”的小贴士, 浏览者还能下载0~4岁孩子身体发展特点、营养需求、安全注意事项等小贴士。Glazer儿童博物馆提供了儿童参与游戏中父母的“为”与“不可为”方面的资料。网站资源建设的形式能够更为方便地为在家的父母提供免费、系统、实用性及针对性较强的育儿知识。
3. 父母讲习所
儿童博物馆通过馆内教育人员或邀请馆外教育人员 (包括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营养师、学校教师等) 为社区内的父母提供育儿方面的讲座或讲习所。例如:奥斯汀儿童博物馆社区延伸项目包括有家庭故事、家庭学习之夜等;伯克利哈比同特儿童博物馆开办有父母讲习所, 甚至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父母、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无家可归的家庭与刚出监狱的囚犯及他的家庭提供专门的讲座或讲习所。儿童博物馆通过讲习所为父母提供育儿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在场的教授方式, 较生动地为父母提供针对性、专业性较强的育儿知识。同时, 父母还能通过与专家的互动方式加深对育儿知识的理解, 甚至还可以建立起与专家之间长久沟通的机制。
4. 活动项目与展项
尽管儿童博物馆里面的活动项目与展项是专为儿童的发展所设计并创造的, 但儿童博物馆多数活动项目与展项提倡儿童在父母等陪伴而来的成人参与之下进行。例如特拉基儿童区博物馆开展的家庭露营, 让儿童与父母一起在野外探索水流域、动物、荒野;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的“健康之家”, 让父母与儿童共同搭配“营养餐”。儿童博物馆通过促进父母参与儿童的活动项目与展项, 是为了密切亲子之间的关系, 更是以隐性的方式向父母传达育儿知识。以父母参与儿童的游戏为例, 父母参与游戏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面对挑战的良好心态等都会无形中影响儿童, 对儿童是一种高效的隐性教育。儿童博物馆积极促进“父母参与儿童游戏”事项就是一种对父母进行的儿童游戏观教育;与此同时, 儿童博物馆通过营造氛围或志愿者引导, 让父母成为出色的“游戏伴侣”也是一种教育。以父母参与儿童的“健康之家”为例, 父母不仅能够向儿童传达健康饮食观念, 而且还会从“健康之家”获得关于健康饮食的其他知识, 这是一种隐性的健康饮食教育。
5. 父母之间的交流
美国儿童博物馆是儿童的场所, 同时也是父母彼此交流育儿经验的场所。儿童博物馆积极为父母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2010年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针对儿童博物馆的参与者进行的一项调查, 就有父母说:“儿童之家给予我孩子一个与他人玩耍的机会, 但很多时候, 我感觉是为我自己准备的。让我出去与其他父母交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父母之间在儿童博物馆进行的有关育儿教育知识的交流, 实际上也是一种同辈教育。这种来自实践的教育经验, 更容易在父母间产生共鸣, 从而被采纳与践行。
6. 开辟馆内图书馆等其他方式
Stepping Stones儿童博物馆开设有图书馆, 为父母与教育工作者提供书籍、期刊等资源, 以促进儿童的早期读写能力发展、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向21世纪所需技能学习的能力等。伯克利哈比同特儿童博物馆不仅为家长提供玩具租赁, 而且还提供婴幼儿保育书等。米苏拉儿童博物馆开设有借阅图书馆, 其中藏书涉及的主题有离婚、教育、小病、双职工父母、生育、育儿小贴士、青少年、领养、礼仪、儿童发展、丧亲等, 借阅每本书需要垫5美元押金, 借期为30天。
三、美国儿童博物馆给我国育儿教育的启示
作为一类由基金会、政府、企业等机构支撑, 采取捐赠、奖助、商店收入、门票收入等多元方式筹款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美国儿童博物馆[5], 采取多种方式为父母提供育儿教育的实践, 给我国非营利性社会教育机构在父母育儿教育的供给方面带来以下思考。
1. 在父母育儿教育供给形式上, 应重视隐性教育
我国在父母育儿教育供给形式上, 较多以显性教育的方式呈现, 而且普遍认为显性教育的方式如讲课、讲座、培训等才是“教育”, 才更有效, 其他方式不是“教育”且也是低效的。狭义上的教育,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并采取一定的媒介 (如教材、PPT等) 、有专人在一定场合通过一定的方法开展的教学, 即我们通常所指的显性教育。然而, 从广义上来看, 教育理应包含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更注重通过内隐的目的, 采取间接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隐性教育通常以图片、标语、名言警句、自然环境等方式呈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长处。为此, 在父母育儿教育供给形式上, 在注重显性教育的同时, 也应注重隐性教育, 如在公园、儿童馆、儿童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 可以通过形象的图片、图标、吉祥物、“涂鸦”或简短生动的文字等普及父母育儿知识;在儿童馆、儿童公园、博物馆等机构, 为亲子体验活动创造条件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儿童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的工作人员, 通过与父母互动等形式, 间接传播育儿知识。
2. 应重视通过网站建设为父母提供育儿知识的途径
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儿童馆等机构应重视网站建设, 并积极在网站为父母提供丰富、科学、实用、针对性强的育儿知识。
3. 应重视父母教育群体资源的利用
父母教育群体包括教育专家、心理专家、营养师、医生、德高望重的老人等。非营利性社会教育机构邀请父母教育群体举办讲座、讲习所等, 一方面是对父母教育群体资源的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是父母教育群体社会价值的进一步“释放”, 同时, 还能在扩大非营利性社会教育机构功能的基础上降低运营成本。
4. 应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父母同辈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学习
非营利性社会教育机构可以作为组织者, 积极开展活动项目与展览, 并在活动过程或环节中增加父母之间交流的机会。
5. 应进一步为父母育儿教育的供给创造便利条件
图书馆应注重育儿教育书库的建设, 并为前来借阅书刊的父母提供便利服务, 如提供书籍内容的咨询、延长借阅的天数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应多邀请育儿教育专家通过讲授、互动等多种方式, 举办父母育儿方面的讲座及免费或低收费的讲习所。
参考文献
[1]李洪曾.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影响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4) .
[2][3]张海水.在儿童博物馆学会什么?[J].上海教育, 2012 (11) .
[4]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推荐阅读:
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08-04
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07-17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10-17
高校博物馆07-07
震旦博物馆08-25
航天博物馆09-12
博物馆日意义06-24
青岛消防博物馆07-20
船政博物馆简介07-27
参观地震博物馆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