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2024-09-06

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13篇)

1.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篇一

台湾问题之我见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二、台湾问题现状

现状台湾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纯属中国内政问题的本质仍没有改变。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对台“四点意见”中就两岸关系现状做了定位。他说:“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对此,有学者评论说,这种对两岸关系现状的阐释,把1949年以来两岸尚未统一的状况明确限定在绝非主权和领土的层面,定义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没有因为两岸尚未统一而出现割裂,完全符合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的客观现实。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同时也关联到台湾过去数十年在岛内行使的相关政治文件,提醒台湾当局必须尊重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内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但是,自1995年以来,李登辉的“台独”面目逐渐暴露于世人面前,力谋分裂中国:在两岸关系上,鼓吹“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两岸分裂分治”,并以此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及对外关系的基点,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拖延统一进程;在国际上,则千方百计推行“务实外交”,鼓噪“参与联合国”,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并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台湾问题呈现出新面目。

2000年,前任台湾“总统”陈水扁第一次登台,沿着李登辉的“台独”路线一路直走,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愿意回到“九二共识”立场上来。不仅如此,民进党当局还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的立场,一意孤行“去中国化”的政治路线,挑衅大陆,挑起两岸之间的紧张与对立,甚至提出与推行“公投”、“制宪”与“建国”的“激进台独时间表”,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对话及协商机制陷于停顿,使两岸关系陷于空前危机与紧张局面。台湾问题演变成为分裂与反分裂的问题,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以及“台湾独立”的斗争。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这也是台湾问题在内因上达到一个顶峰阶段。

外因: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期,国际格局中苏攻美守、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残酷事实,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催生了三个“联合公报”。美国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同意最终从台湾撤出武装力量和军事设备。但中美建交三个月后,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为台湾提供法理保障。这表明,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扶植台湾,阻挠着中国的统一。至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形成了“以台制华”、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的政策。也正是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支持下,台湾问题才迟迟难以解决。

日本与台湾问题 日本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最初原因所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拉开现今台湾问题得以形成的序幕。虽然台湾回到了中国人手里,但是日本重新染指台湾的野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后初期,日本在对华关系、台湾问题上紧紧跟随美国,大谈“台湾归属未定论”,谋划“两个中国”,干涉中国内政。70年代中日两国建交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干涉程度有所收敛,基本遵守了中日“联合声明”和“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精神,基本履行了日本政府对中国所做的承诺,把日台关系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民间的非官方层面上。

现形势下我们要处理好台湾的问题,就要处理好以上的两个方向。

连宋登访大陆 2005年的春天将永远镌刻在史页上。在事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首次回到大陆,令普天下无数华人华侨为之激动、欢呼。继这之后,亲民党也组团回到祖国大陆祭祖、拜谒黄帝陵等。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美国应该了解: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

总得来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只要我们顺历史潮流而行,多动脑筋,好好把握时机,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之路一定能够尽快找到,祖国统一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2.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篇二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问题

针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我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皆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可仍旧存在部分高校教学行为不规范的现象, 严重制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1.课程内容不符规定。虽然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有严格规定, 但由于教学内容多、教材发放滞后等原因, 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时会做出一定调整, 但调整并非与国家规定所吻合。2.缺乏课时。根据相关部门规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至少要占16学时, 且必须贯穿大学四年教学, 不过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高校仅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 甚至有的高校未开设该课程, 严重不符合国家要求。3.以影代讲不符教学规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的确能起到促进作用, 但播放内容乱、次数多则会起到反作用。部分高校课程影像教学几乎完全代替了教师讲授, 更甚者直接复制央视节目不做任何整理进行播放, 缺乏目的性、针对性的教育。而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进一步整合高校形式与政策师资力量, 提高学生素质将成为高校形式与政策教学中亟待改进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有效教学策略

1.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当前,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以“多渠道组织, 分专题培养”为主。学科种类齐全师资力量丰厚是高校主要优势之一, 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聘请相应学科专家补充课程师资, 并将课程内容分专题施教, 比如分为国内或是国际形势专题等, 同时针对各个专题组织相应的教师讲师团。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备其他相关知识, 针对授课教师高校要加强专业课技能培训, 特别是从别科聘请的授课教师, 更应该加强专业培训, 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授课教师要时刻保持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步伐, 随时充电自己拓展自身知识面, 充分利用各类信息传播技术实时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最后教学活动重视与学生互动性探究。授课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 做到针对性引导学生理解形势与政策中的各种问题及思想, 促进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2. 科学选择专题,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动态性特点进行更新。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并非一成不变, 其具有较强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环境而变化。因此,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吻合国际国内形式需求, 第一时间将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在大学生眼前。但教学内容滞后则会得不到大学生认可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例:十八大后,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主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地震后,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形势与政策教学重点……形势与政策教学要体现时政热点价值与教育的导向, 并且教学不能就事论事, 要以前瞻性、展望性眼光看待各时政热点。

另外, 该课程教学必须以教育部每年提出的教学要点为依据, 并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明确课程重点教育内容, 科学选择教育专题,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让学生真正融入课程学习中。借由师生共同探讨,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局变化, 让学生认识到对我国而言,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确有我国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更让学生清楚看到我国当前也有许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和领域,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为人才发展所创造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进而凸显该课程教学主题。

3. 根据层次需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形势与政策要依照学生个体特点, 根据不同层次构建“梯形”内容体系。由于学生思想实际以及接受能力在层次、专业、年级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差别很大, 因此只有把握住学生反映最激烈、最关心的问题, 找准联结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需求的点, 形势与政策才能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尽可能将基本的政策和理论安排在中、低年级。教学时数采以“梯形”结构为主, 从低到高逐渐减少, 因为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独立分析形式能力, 累积有相应量的理论基础, 所以适当减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数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但要注意系统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 并构建梯形教学内容层次, 促使课程内容整体衔接, 并具有一定可持续。

总结

总而言之,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存有许多尚待改善的问题, 这需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而学校方面则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学合理选择教学专题, 保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构建层次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问题能有所改善。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担负着大学生思政教育重担, 是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教育渠道和阵地。纵观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 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各方面都还存在尚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主要在于教学方法、认知及经验等原因, 作为一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 笔者认为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丰富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 将是各个高校当务之急。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与前辈理论知识基础, 探讨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学问题,形势与政策

参考文献

[1]邓小丹.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规范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4) :40-42.

3.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篇三

[关键词] 民办高校;形势政策;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19-1

形势政策教学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让学生系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和发展的重大时事,了解国内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党的认同度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校形势政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而言,民办高校形势政策课程建设正在逐步完善,教学改革在进一步深化,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大量存在教学行为不规范、师资力量不够等诸多问题。

(一)教学行为的不当。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形势政策课要严格教学目标,有具体的要求,但是仍然有部分民办高校采取更改、变通甚至取消的方式,严重影响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一是压缩课时,把国家规定的16课时,压缩为4到8个课时,把四年变成一到两个学期,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二是课程内容不符合国家规定,选取的教材滞后,有的甚至根据教师的喜好和研究方向去自主教学,与国家要求不能吻合;三是不符合教学过程,采取多媒体影片、声响资料教学,必要的音像教学 必须的,但是长时间播放,甚至整节课播放就失去课堂教学的意义。

(二)师资力量不够。形势政策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和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及课堂渲染能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形势政策教师一是来源复杂,包括“政工干部、党务干部、辅导员及个别机关管理人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做法虽然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建设的要求,但就教学本身来讲,这种松散的队伍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志忙于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对教学只能是应付。”二是教学过程复杂,知识面涉及广,造成部分教师难于驾驭变化的教材内容,加上科研任务繁重,造成了部分教师上课敷衍,教学效果低下。

(三)学生政治素质需提升。从目前民办高校来看,学生的素质差距较大,参差不齐,主要集中在对当前形势政策的变化不关心,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缺失学习形势政策的氛围,政治意识薄弱,政治信息接触较少。

二、民办高校形势政策教学过程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民办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来看,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政策层面的原因。国务院曾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为了指明形勢政策课教学的方向问题,其中规定形势政策课是高校本专科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很多的民办高校这一文件要求成了一纸空文,有的压缩课时,有的变通教学内容,更有甚者取消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即使安排了这门课程,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考核等都缺乏科学性,造成教学过程简单、随意,考核方式主观化,导致形势政策教学的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行为的不统一。

(二)教与学分离。“教与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如果不能有效互动,教学过程将事倍功半。如果教师将知识机械地硬塞给学生,教师讲得累.学生听的也难受.实践证明,灌输式强制教育会产生负面效应,出现学生厌学、旷课、上课睡觉等现象,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使教师失去耐心,产生失落感。”

(三)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不足。在民办高校,形势政策的教学由大量的兼职教师来授课,由于这些教师(包括辅导员)有大量的工作,造成备课时间较少,教学观念仍然落在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仍然采取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教学手段大多采取视频播放甚至播放新闻联播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疑,从而厌学,逃学的现象。

三、民办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的问题解决

解决民办高校形势政策教学中的问题,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有区别的加以选择对待。

(一)规范教学行为。民办高校主要包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落实贯彻党的形势政策教育文件精神的工作,从思想上重视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工作;要明确目标,凸显形势政策课的政治教学的核心,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党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精炼教学内容。民办高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当前热点话题,还得考虑学生的对热点问题的兴奋度,要精挑细选。选取的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让学生又抵制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变成喜欢“愿学”,提高形势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互动,相得益彰。“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

参考文献:

[1]曹勃亚.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认识和实践[J].思想教育工作研究,2009,(9).

[2]周本贞.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4.形势与政策问题 篇四

受?

四邻安则自家兴。中国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利益攸关。2014年,中国将进一步构筑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打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1、俄罗斯:发展军力,加大反恐力度,俄罗斯将大力发展军力,推进武装力量装备现代化,并将组建北极部队,进一步强化海上军力。俄还将力推地区一体化进程,提升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今年,随着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能源、人文领域的合作提升到新水平,中俄关系将保持稳步发展和强化态势。

2、日本:推动修宪,摆脱战后体制束缚,日本政府今年计划通过修改宪法解释方式解禁集体自卫权,并完成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修改,重新安排两国在同盟中的分工。其目的就是:建立国防军,摆脱战后体制。中日关系充满风险、悬念和不确定性。

3、朝鲜:安定内部,经济核武建设并行,今年,金正恩将继续进行党政军人事调整,致力于内部稳定。此外,朝鲜将继续贯彻经济建设与核武建设并行路线。关于朝核问题和六方会谈,朝鲜将依然坚持固有立场,即只要美国不完全放弃对朝敌视政策且不以行动加以证明,朝鲜半岛无核化就绝无可能,朝鲜就绝不会单方面为重启六方会谈而首先采取行动。

4、印度:政治洗牌,中印关系不受影响,印度各界普遍认识到,印中关系具有地区、全球和战略意义,两国应成为互利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今年,双方将举办友好交流年,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并力争在高铁、电力等领域及建立“中国工业园”方面实现突破。

5、中亚:地位提升,借力大国实现发展,今年,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持续、北约逐渐撤出阿富汗的背景下,中亚安全局势更加严峻。中亚各国将更加倚重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强化。

6、东盟:平衡外交,拒绝介入南海纷争,今年,东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压力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东盟发挥区域合作主导作用。南海问题是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间的问题,东盟在双边主权和领土纠纷事项上不可能形成共同立场。即便个别国家在区外因素支持下耍弄伎俩,在南海搅动些许波澜,也绝难左右区域和平合作发展大潮流。

二、你如何理解“亲、诚、惠、容”外交理念?

我们讲“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我们讲“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我们讲“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我们讲“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对你影响较大的有哪些方面?

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在政府职能转变、城镇化、金融开放、财政税收、资源定价等领域作出重要决策,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改革方向及目标

一是关于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限制垄断性国企高管权力和薪酬的膨胀,缩小贫富差距;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化”,削弱了

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应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消除在教育就业医疗城乡间的福利差异。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二是关于推进城镇化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先行一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选择行业,城镇化就起来了。——破除土地财政,不改变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动

力机制,人的城镇化就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三是关于土地制度改革。

征地遵循“公平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动态调整;——土地自由流转,确保农民工权益;——土地私有化,农民最终拥有自己的土地;——扩大农地进入市场流通试点,这将利好地产及其投资产业链。

四是关于财税改革

“营改增”从交通运输和若干现代服务业扩大到电讯、铁路运输和建筑安装业并推广到全国。——启动个税向综合税改革试点,稳步扩大房产税试点——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税率和环保收费的标准。——显著提高医疗、社保、环保、新能源等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降低三公消费的比重。

五是关于打破国有企业垄断

打破中央企业垄断,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目前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存在国资管理的“空白点”。应实现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六是关于金融改革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放松民资投资海外的限制。——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业内认为下一个具体步骤

很有可能是让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进一步规范银行表外业务,让民间金融阳光化和合法化,杜绝吴英事件的再度发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掀起飞跃式大发展,带动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这次会议将带来深刻变革,其意义不亚于35年前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将使中国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并使中国人民从国民生产中获得益处。

四、三中全会《决定》涵盖15个邻域60个任务,你认为当前改革的首要任

务有哪些?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

5.“南海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五

《 形 势 与 政 策 》 题目:浅析“南海问题”姓名:金杉杉院系:医学院预防班级:0702学号:09154029 “南海问题”,是指南海周边的“七国六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

近年来南海频频出现领土争端,尤其在最近一段时间,中菲针对南海问题矛盾日益尖锐,菲律宾不顾自身实力,依靠海外强国支撑派出其国内最大军舰与我国在南海对峙,不断挑衅我国。

做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针对南海问题,我想浅谈自己的看法。

20 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出版的近200 种地图集和权威百科全书无不明确的标明或承认,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在中国南海的传统海疆之内。

一、浅谈我对南海的认识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自古以来,南海都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重要的中国海上航路。

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沙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为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

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

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 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南海相对来说还是“平静之海”。

但随着其全球战略地位的提升,特别是油气资源的相继发现,周边国家陆续提出所谓“主权诉求”,逐渐使南海成为“复杂之海”。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动作频频,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的搅局,使得南海形势变得更加波橘云诡。

南海地处低纬热带雨量充沛南部岛礁密布是我国海洋渔产种类最多的地方,初步估计油气总储量达 630 亿吨。

经多年的勘探和实际开采表明,确属世界上除波斯湾、墨西哥湾以外的又一个蕴藏巨大油气资源的海域。

另外南海的矿物资源十分丰富已掌握的有 20 余种。

此外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是沟通两大洋和联系三大洲的海上枢纽是我国海上石油和贸易的生命线。

原油进口的五分之四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总量的` 60是我国船只南沙群岛周边海域已经成为确保国家能源和贸易安全的生命线所在地,所以南海对我国的经济贸易以及周边安全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南海问题的由来 南海争端的发生源于对资源的争夺,南海诸岛,特别是南沙群岛之所以引起周边国家的垂涎,当然是由于它们在经济和战略方面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了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

此项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

真正的南海问题是从七十年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开始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其侵略强占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于南海部分群岛的主权,才真正把南海问题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三、南海问题的现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

近年来,南海问题日益突出,周边小国纷纷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因西沙、东沙群岛已由中国控制,目前争夺焦点主要围绕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中沙群岛主要为中菲之争,南沙由于面积最大且石油资源最丰富,已形成“六国七方”介入、“四国五方”军事占领 “菲占最早、越占最多、马占最肥”的武装割据格局, 。

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

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如今,最嚣张的菲律宾依靠美国的庇护,不断在南海挑衅我国,并企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

年 4 月 8 日,菲海军最大战舰--3400 吨的“德尔毕拉尔”号炮舰抵达黄岩岛环礁缺口处,非法将我渔船堵在泻湖内,并放下小艇,派兵持枪登上几艘中国渔船进行检查。

国家海洋局接到呼救后,迅速派出正在附近执行南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中国海监84 船、中国海监 75 船编队赶赴该海域,对中方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

当天傍晚时分,两船赶到现场,在环礁缺口处横在菲律宾军舰前面,阻止 菲军小艇进入礁湖。

菲军士兵退回军舰上,从此不敢造次。

至此,中菲在黄岩岛海域形成对峙局面。

,至今已经持续十余天,未能达成协议,我国表现强硬,表现了我国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

四、我对南海问题的看法 自本月10日中菲在南海形成对峙后,双方均表现强硬。

至今已经持续十余天。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直采取隐忍克制的态度,反倒是菲律宾以小搏大极尽挑衅之能事。

连世界舆论都认为菲律宾闹过头了、玩过火,中国还是在忍,只是措辞的严厉程度在升级。

早在月中国和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就已经明确规定了处理南海问题的基本规则,其中包括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分歧。

菲律宾是这一重要文件的签署国,理应清楚上述规则的严肃性。

挑起事端,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究其实质,是要冲击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重要共识,损害来之不易的合作成果,让南海问题陷入失去基本规则的混乱局面,进而制定出一套谋一己之私、没有任何公理和道义可言的“规则”。

试图制定这种“规则”,只能是想入非非,自寻烦恼。

使南海真正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是中国的原则立场和坚定意志,也是中国和广大东盟国家共同利益之所在。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解决南海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性文件。

中国愿同东盟国家一道积极推进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进程。

为此,需要通过对话和协商,建立互信,营造积极氛围。

南海不是没有规则的冒险乐园。

6.朝鲜核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六

朝鲜半岛的朝鲜和韩国在古代本是一个国家,名为高丽。十九世纪以前,朝鲜是中国的属国。二十世纪后,朝鲜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来由于二战后一部分由苏联占领一部分由美国占领从而被分割为两个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

朝鲜战争是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为朝鲜统一的目的而进行的统一战争,可是在大国的干涉下,使这种统一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而且这场战争使南北朝鲜成了仇敌,更加深了朝鲜半岛两方的不信任感。在朝鲜领导人看来,朝鲜半岛的分裂是人为的,是大国利益的需要造成,美国人反对北朝鲜发动的统一战争,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尚可以理解,但作为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考虑,也并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的统一,所以战争才在北纬38度线这个开始的地方停止下来,朝鲜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换来的只是国家的破败和朝鲜半岛的永久分裂。一开始朝鲜在苏联的帮助下发展迅速,可是由于过度依赖苏联,导致苏联解体时,朝鲜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当时朝鲜的对内对外政策又为中国所不容,所以朝鲜失去了依靠。再加上美国的经济封锁,从此朝鲜落后于韩国。

近几年朝鲜不断进行核试验,试图研发核武器。虽然中国也有核武器,但是核武器的威力在二战中已经有目共睹。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的两颗原子弹带来了一片死寂,也震惊了全世界,威慑了全世界,从而奠定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所以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呼吁防止核扩散,都害怕核扩散。核武器的威力足以毁灭世界,一旦被某个野心家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关系到全世界全人类的生死存亡。

因此中国提议召开六方会谈,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由5个与此有关的国家和朝鲜就朝核问题展开讨论,以寻求解决的办法的会议。这五个国家分别是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自从在2002年,朝鲜宣布要发展核武器以来,总共举行过六次会谈。2003年第一次会谈各方认真、全面地阐述了各自的原则立场和方案设想,并达成重要共识,即确认朝核问题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原则。2004年第二次会谈与会六方最终以《主席声明》的形式阐明了各方共识,这是六方会谈首次以书面文件形式确定会谈的成果。自此六方会谈的后几轮都只是重申声明,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法新社5月6日消息称,朝鲜“不顾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的呼吁”,发誓将继续推进其所谓的用于和平目的的核计划和空间计划。

报道称,朝鲜谴责了由美、中、俄、法、英在维也纳召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会议期间所发的声明。声明中,这5个国对朝鲜问题表示“严重关切”,并敦促朝鲜“避免采取会引起地区安全问题的更进一步行动,包括任何核试验。”

朝鲜外交部发言人通过官方媒体表示,这一声明是侵犯朝鲜和平利用核能和空间资源权力的“非法行为”。

“我们将„„坚决保卫国家主权,并强烈追求和平的空间发展以及核能工业的发展。”这位匿名发言人说。法新社称,外界广泛猜测朝鲜正在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一名韩国核专家曾表示,朝鲜已经完成了第三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4日在北京表示,如果朝鲜改变既有策略,美国将同朝鲜合作,但她对朝鲜政府的意图表示怀疑。这无疑使朝鲜核问题又再度推到了媒体的风口浪尖,使本来敏感的地区更加受人瞩目。对于朝鲜外交部发言人的话我不能认同,因为核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能源,它具有毁灭世界的能量,如果利用不好,会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所以利用核能是全世界每个公民的事情,并不是某个国家个人的事。朝鲜想撇开全人类的利益,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发展核能,无疑是不可能的。殊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世界哪还有朝鲜。朝鲜这么说是自私的,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应该坚定立场,同时又要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国提出了采取六方会谈的方式来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是有重要的发言权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中国曾郑重声明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对国民负责也对全世界负责。核扩散不仅使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受到威胁而且也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威胁。所以中国坚决反对核扩散。不过朝核问题要想解决,不是靠一两个国家就能行的,这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团结互助的国际新秩序。

7.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篇七

关键词:出口退税,政策,问题,优化建议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1985年开始全面恢复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允许退还出口货物中所含的各种国内流转税,包括营业税、增值税、产品税和特别消费税。并首次体现“未征不退”“征多少、退多少”和“彻底退税“的原则,这也标志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正式成立。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经历了频繁的调整和变更,1994年,我国试行了税收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即废除了旧税制,推出新的增值税,主要体现在纳税人的出口商品增值税税率为零,也就是按照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实行全额退税。为缓解大量的出口骗税引发的财政负担,出口货物的退税率在1995年被调整为3%、10%和14%三档。1996年,退税率再次被下调至3%、6%和9%三档。1997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出口退税率被上调至5%、13%、14%和17%四档。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使中央财政逐渐难以承受出口退税的负担,从而导致较大规模的欠税。为了应对欠税问题,200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将出口退税率调整为5%、8%、11%、13%、17%五档。2004年我国政府为了缓解中央的财政负担、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了出口退税比率,平均减幅为3%。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中国商品出口持续大幅下滑,为了鼓励出口,中国政府在12个月内先后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2010年,国际市场需求开始回暖,我国对外贸易迅速恢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明确自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包括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等在内的406个税号商品的出口退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综上所述,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方向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低迷、出口下滑时调增出口退税率,以鼓励出口,拉动经济;在经济复苏时,调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

二、国外出口退税体制

(一)法国出口退税政策

法国是增值税政策的开创者,在出口退税方面实行彻底免税,法国出口退税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滞退金”的实行,即税务机关若不能及时地退税给企业,要向企业缴纳“滞退金”;二是针对出口骗税的行为有一套严格的惩戒措施,企业一旦被判定骗税,将受到严重的法律制裁。

(二)英国出口退税政策

英国是出口退税政策的先行者,早于欧洲其他国家二百多年。与法国相同的是英国也实行“滞退金”政策,但英国的退税申报程序非常简单,只填写纳税申报表,其余资料由企业自行保管。区别于法国的“免、抵、退”税的办法。

(三)韩国出口退税政策

韩国与法国相同,实行彻底免税政策。不同的是韩国根据不同的出口方式采取不同的出口退税政策。法国、英国、韩国作为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代表,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做法。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是保证出口退税的前提,以上三个国家的出口退税管理都建立在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基础之上。

三、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央与地方分担机制不合理

我国的出口退税机制一直处于调整阶段,由1988年的所有出口退税全部由国家承担,慢慢转向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担。2015年,国务院新出台的关于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我国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2014年原负担的出口退税基数定额上解中央。由于税收收入是由中央地方按比例分配,而出口退税款大部分由中央负担,很容易加重中央的财政负担,从而直接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地得到退税款,进而引发“欠税”问题,出口退税的欠税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不利于我国出口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

(二)出口退税监管制度不完善,骗税情况的加剧

随着出口退税政策优惠幅度的加大,骗税情况也时有发生。不少企业通过伪造出口单据,或将已经使用过的外汇重复使用,以此骗取国家补贴的出口退税款。当然,这也与我国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凡是能够证明企业已经有应税货物出口,便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退税,在出口退税的审查中存在漏洞。这就给不法分子一定的可乘之机。因此,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海关、外汇、税务部门之间的独立性,以出口退税为契机骗取国家税款,给国家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三)出口退税率频繁变动

我国为了应对相应的经济形势曾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虽然起到了抵御经济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冲击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对企业产生积极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周期性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出口退税率的频繁调整,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扰乱了企业的长期计划,并且让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政府的依赖。频繁地调整出口退税率不能成为挽救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长久之策。

四、我国出口退税制度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机制

国务院2015年出台的关于完善出口退税担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中央对地方的消费税不再实行增量返还,改为以2014年返还数为基数,实行定额返还,使得出口退税的财政压力得以缓解。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采取将“增值税”转变为“中央税”再将所有出口退税划归中央负担的措施,避免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负担问题。或者可以通过改变增值税分配顺序,将现行的“先分配,后退税”改为“先退税,后分配”,即增值税收入首先扣除出口退税之后再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解决中央财政负担。

(二)完善出口退税的管理,加强骗税惩罚力度

将现行的规章制度中对退税的审核管理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加强各部门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交流协作,定期进行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尽量避免职责的重复和缺漏。加强信息化数据审核,及时更新出口退税各个环节的数据,避免信息不对称,减少审核失误,通过信息平台中的征税、退税信息对比,加强日常管理,联合海关、银行等部门对出口货物的真实性、货物离境的相关单证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减少各个环节的退税漏洞,并完善出口退税资料抽查制度。并且可以借助媒体等平台加强对骗税案件的曝光和通报,揭露各种骗税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警觉性,并通过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国家财政部门可以通过组建打击出口骗税的专业性队伍来应对日渐猖獗的出口退税骗税行为,加大出口退税的惩罚力度,对有过出口骗税行为的企业严惩不贷,从根本上解决出口骗税问题。

(三)科学合理地设置出口退税率,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的稳定性

科学合理的退税率是出口退税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的出口退税率一方面可以将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效应最大化,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考虑国家的财政负担。税率的设置应当加速尚未成熟的新兴企业发展壮大,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体现国家宏观政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对于资源型产品及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应当适当地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尽量避免为达到短期利益目标而制定与长期目标大不相符的政策。在此基础上,国家财政部门应该尽量维持出口退税制度的稳定性,并加强执行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企业对于出口退税政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及配合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出口退税政策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贸易政策,在我国自1985年实施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出口退税政策见证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整个历程。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整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出口退税政策对于我国出口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的这几年里,出口退税政策上的缺陷也逐渐显现,为了加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政府应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发挥出口退税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合理并较为稳定的出口退税体制,实现中国出口贸易整体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阿如汗.中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建设,2015,(2).

[2]纪爱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杨明艳.浅析出口骗税问题与防范措施[J].知识经济,2014,(12).

[4]周佩英.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4.

[5]李丹瑞.出口退税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8,(19).

8.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篇八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关键问题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瞄准我国大学生群体,不断进行西化和分化,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等因素的影响,要靠大学生自己正确认识形势政策绝非易事。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从1987年起,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因为其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疑点,担负的教育责任重大,因此每个高校都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当作重点课程加以建设,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

一、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特色化

目前高校形势政策课程内容主要根据教育部每半年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确定。其教育教学目的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一致的,即着眼于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随机性”和“多变性”上,如果不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系统的规划设计,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同时也很难在实际教学中把握重点,形成体系,取得实效,办出特色。教学内容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成长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确定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18~23 岁的年龄阶段,其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发育处在成熟而又未能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学生成长需求的关注重点是有差别的,比如刚入学的新生,对了解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着迫切的愿望;高年级的学生对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有着迫切的需求。形势政策课可以针对学生最希望了解的形势政策入手,确定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二)从学校办学特色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不同学校的特色优势。任何一门课程要办出特色,都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为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作用。形势政策课可以充分发挥课程内容广泛的特点,着力把与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相关的问题讲好。比如,师范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类形势与政策内容作为重点,农业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类形势政策内容作为重点,理工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科技类形势政策作为重点等,这应该是不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的有效着力点。

(三)从课程开设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书育人功能。大学生的需要与自身的人生追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能够激发大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能够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最终实现自身需求,完成自我实现。在结合学生、学校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根据教育部每半年下发的教学要点,确定每学期形势政策课程的其他重点内容。如社会、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等。要充分发挥形势政策课程第一时间传递形势政策信息的动态性特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使这门课程成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关注时事主动性的有效载体,成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热点焦点问题的主渠道、主阵地。

二、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专业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针对性、时效性和变动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的内容体系可分为基本稳定部分和与时俱进部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人,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成功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再加上内容的综合性也非常强,同时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也很大,这就需要担任这门课的教师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如果不能够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规划整合,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不系统、不深入、没特色的结果。如果不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的整合构建,就会出现教师备课压力大,对讲授内容缺乏信心,传授知识信息不深入的结果,进而影响教育效果,教师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应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提高准入门槛,优化师资结构。人事部门引进人才时,首先,应提高本课程教师的准入门槛,选拔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知识广博的人才。其次,应该综合考虑专业配置,引进经济学、法律、外交等各专业人才,使本课程的教师队伍素质更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二)完善培训机制。学校要不断完善本课程教师的培训机制,制定一套成体系的岗前和岗中培训系统。新进教师上课之前,要接受必要的岗前培训。学校每年要定期派教师到定点院校和有先进经验的院校进行培训和进修,特别是要坚持在每年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派教师参加省里组织的培训,使整个培训流程系统化、规范化,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教学信息。首先,有计划地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辅导,为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创造条件。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参观考察,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

(三)加大投入力度。科研部门要加大对本课程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和重点扶持和形势与政策有关的项目和课题。管理部门要针对本课程教师备课量大、负担重的情况,加大对本课程的经费投入,合理提高教师的报酬,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四)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形势与政策教师的专业化团队打造,应该是这门课程精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首先,通过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授课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教学体会与经验,统一落实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这既可以弥补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有限的不足,也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整体效果。其次,还在教育研究的深入上下功夫,应让每名教师只承担一两个专题,使教师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时期,将负责的专题研究得精、深、透,使之成为这些问题的专家。最后,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评估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的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评估检查,全面客观地掌握和评价“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教学效果,并定期反馈交流总结,从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途径,推动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发展

学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激发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科学认识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上,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一)实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化、课程化、教学规范化。学校应实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化、课程化和教学小班化。学校所有班级的形势与政策课统一由教务处排入教学课表,由专兼职教师进行“专题轮讲”,与专业课同等管理。根据重点课程建设的要求和“形势与政策”课的自身特点,以课程化、规范化、选课制推动课程建设和发展。

(二)实现由“专题轮讲”转变为“责任主讲”。适应学分制改革和选课制要求,实行“专题轮讲”转变为“责任主讲”,即从每个教师只讲个别专题转变到承担学期全部课程的讲授、按行政班教学向选课制教学的转变,既巩固专题化、课程化和小班化教学的成果,又有效地提高了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强化了教师紧跟形势发展、深入钻研教学的紧迫感,为全面加强本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和运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构筑了宽阔的平台。

(三)把系统讲授、专题讲座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学习中央领导或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高校学生作报告的文字稿、或播放其音像制品,邀请了包括全国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教授作国际国内时政报告,使学生能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更全面地把握国情、市情、校情,更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讲课艺术。许多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除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为主外,还可以将情景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其他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有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经常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靠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项工程建设好,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科学管理水平,针对一些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有效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把握形势与政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2-74.

[2] 彭月英,钟佩君.“三经四纬”解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78-80.

9.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篇九

2012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部分地区局势激烈动荡、以及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应进一步调整战略,积极应对。

紧紧把握国内、国外发展两个大局,努力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国内的发展是我国根本战略利益所在。我们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外交外事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努力化解因国际金融危机、部分地区局势动荡、以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我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努力化解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稳定的周边环境。为此,我们应当始终不移地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不因为眼前局势的变化而发生动摇。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危机的加剧。

综合运用我国的实力和优势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邻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中国同各相关国家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基石。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通过继续深化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稳定同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逐步破解外交难题。发展经贸合作与交流要服务服从国家大局,要坚持实现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合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避免野蛮式开发,避免因此而激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要提高对外经济援助的效率,讲究方式方法,符合国际规范,多参加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多边援助。要加强文化交流,政党外交,多角度、多层次促进国家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软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文化影响的扩大,不能急于求成,避免授人以柄。当前,美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军事力量,但经济却陷入危机当中。它已经不可能像二战后、冷战时期那样援助欧洲和亚洲的盟国。在西方遭遇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时,美国自顾不暇,无力救援其他国家。“重返亚太”更多的是炫耀军事力量和军事存在,不仅不能帮助亚太地区重振经济,而且还会导致地区的局势动荡,危及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东盟国家对美国的“重返”态度就不完全一样,有些国家就担心美国的介入会加剧南海紧张局势,使小国成为中美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10.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篇十

(一)台海形势

1.对台工作

3月5日,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密切两岸经贸金融交往,深化产业合作,支持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维护台胞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通过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互利共赢,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拓展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两岸民众和社会各界交流,共同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进一步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增强两岸政治互信。

2.高层互动

(1)2009年11月14日,胡锦涛在新加坡会见了前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胡锦涛强调,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加强交流对话,增强良性互动,增进政治互信,坚定信心,多做实事,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步骤推进两岸协商,争取年内启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协商进程。同时,双方也要为今后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创造条件。

(2)4月29日,胡锦涛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应邀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台湾各界人士。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7月12日,胡锦涛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胡锦涛强调,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再次表明,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只要双方良性互动、平等协商,就能够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也能够为逐步解决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难题找到可行办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两岸双方增进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互信,对下一步两党和两岸关系发展至为重要。真诚希望两党都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增进互信,求同化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吴伯雄表示,国共两党高层交往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受马英九主席委托前来与胡锦涛总书记会面,表明了中国国民党对保持我们两党高层对话的重视。马英九主席希望两岸双方正视现实、累积互信、求同存异、续创双赢,以不断开启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中国国民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路线很有信心,会坚持下去。

3.合作交流

(1)6月19日,第二届海峡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主题为:“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大会并致辞。贾庆林表示,我们应该顺应两岸主流民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巩固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同时,还应当着眼于今后逐步破解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两岸的政治互信。

(2)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举行两会恢复协商以来的第五次领导人会谈。双方商谈并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等两项协议。

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双方确立了开展合作的基本精神、合作范围和推进步骤。同意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投资贸易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第一阶段,签署框架协议;第二阶段,就框架协议中各项规定目标进行商谈,逐一签署单项协议。为使两岸民众尽快享受到框架协议的利益,双方同意先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在框架协议生效后对部分产品实行关税减让,并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框架协议是两岸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结合两岸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平等互惠原则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制度化合作的新的发展阶段,将开创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

在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中,双方同意全方位建立两岸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加强专利、商标、着作权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切实保障两岸人民权益,提高两岸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

(3)9月6日,以“把握契机,开创新局”为主题的“2010年两岸文化论坛”在台北举行,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台湾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等出席论坛。蔡武对全方位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出四点意见和建议:一是凝聚共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二是深化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搭建交流平台,不断拓展交流领域;四是加强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香港政局

1.对港工作

3月5日,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支持香港巩固并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珠海横琴岛开发,深化粤港澳合作,密切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联系。伟大祖国永远是香港的坚强后盾。

2.高层互动

(1)2009年11月14日,胡锦涛在新加坡会见了前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胡锦涛充分肯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维护香港经济金融稳定所作的努力和今后的施政方向。希望特别行政区政府继续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好有关应对工作,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香港繁荣稳定。

(2)2009年12月28日,胡锦涛会见了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胡锦涛说,中央对香港政府一年来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不懈努力,扭住稳定金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放松,妥善处理政制发展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当前的良好局面,携手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天,温家宝会见了曾荫权。温家宝指出,在新的一年,香港特区政府要继续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工作,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宏观和战略问题研究,统筹全局,谋划长远,更好地解决深层次问题。要充分发挥香港的优势,提高香港的竞争力,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增强港人对未来的信心。中央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

3.香港政改

(1)1月15日,国务院港澳办就香港个别社会团体发动对香港政制发展问题发动“五区公投运动”一事发表谈话。指出,“公投”是由宪制性法律加以规定的,是一种宪制性安排,具有特定的政治和法律含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没有规定“公投”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无权创制“公投”制度。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所谓“公投”没有宪制性法律依据,没有法律效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有关决定,已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未来发展,包括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实行普选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任何形式对未来政制发展问题进行所谓“公投”,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不符,是从根本上违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的。

(2)6月24日和25日,香港特区立法会均以超过全体议员总数三分之二的多数票赞成,先后通过了关于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修订议案,从而通过了香港2012年政改方案。香港将实现所有选民在2012年特区立法会选举中“一人两票”,即一票投给分区直选议席、一票投给功能组别议席。

二、上海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吉祥物是一个略带幽默,外形就像中国传统汉字“人”的蓝色小孩。蓝色小孩取名“海宝”(HAIBAO),意为“四海之宝”。上海世博会参展数量为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第七届上海世博国际论坛2009年11月12日,第七届上海世博国际论坛在京举行。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温家宝指出,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8个春秋。世博会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高举进步的旗帜。第二,崇尚创新的精神。第三,坚持开放的道路。第四,倡导和谐的理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充分体现了世博会强大的生命力,也充分显示了国际展览局的远见卓识。我们相信,中国举办世博会,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对最广泛传播和弘扬世博理念、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世界人民大团圆的盛会。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盛会。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推动创新、促进合作的盛会。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凝聚信心、促进共同发展的盛会。

(二)胡锦涛考察上海世博会

1月15日,胡锦涛实地考察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情况,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办好上海世博会,对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展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展示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对促进我国同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各地区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

胡锦涛在讲话中就进一步做好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提出6点要求。第一,确保场馆设施建设和布展如期完工。第二,确保运营服务保障全面到位。第三,确保安保工作万无一失。第四,确保外事工作落实到位。第五,确保新闻宣传有声有色。第六,确保社会氛围文明祥和。

(三)上海世博会开幕

4月30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胡锦涛出席并宣布上海世博会开幕。20位外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出席开幕式。

4月30日晚,胡锦涛举行隆重欢迎宴会,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前来出席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贵宾。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欢聚世博盛会共创美好未来》的祝酒辞。胡锦涛强调,世博会是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欢乐和友谊的聚会。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世博会是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欢乐和友谊的聚会。诞生159年来,世博会把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沟通心灵,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谋发展。世博会给国际社会留下了追求进步、崇尚创新、开放共荣、倡导和谐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上海世博会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正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搭起中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世界交流合作的桥梁。上海世博会更属于世界,未来6个月,世界各国各地区将以世博会为平台,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

资料线索

一、历届中央领导对台政策

(一)毛泽东时期

1956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当年元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不咎既往。”后又多次说:“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毛泽东的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如下: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二)邓小平时期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三)江泽民时期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八点看法和主张:(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5)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7)2100万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8)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四)胡锦涛时期

1.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各界人士。胡锦涛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第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3.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发表《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

胡锦涛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22日、23日,邓小平)

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立尝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我们还多次讲过,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这也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派军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我们对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变。我们说这个话是算数的。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10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经过五年半,现在已经见效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了这个政策。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进一 步说,中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有谁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人心。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

我们对香港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圳也不是,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出发考虑的,而现在已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收回,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世界上一系列问题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我们可以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我们采劝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要相信香港人能治好香港。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管好香港,这是老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思想状态。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侮辱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造了中国的形象。中国今天的形象,不是清政府、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蒋氏父子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造了中国的形象。凡是炎黄子孙,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其立场是什么,起码都对中华民族有自豪感。

香港人也是有这种民族自豪感的。香港人是能治好香港的,要有这个自信心。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中国人不是低能的,不要总以为只有外国人才干得好。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干得好的。所谓香港人没有信心问题,这不是香港人的真正意见。目前中英谈判的内容还没有公布,很多香港人对中央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他们一旦真正了解后,是会完全有信心的。我们对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是赵紫阳总理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的,是经过大会通过的,是很严肃的事。如果现在还有人谈信心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政府没有信任感,那末,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了。我们相信香港人能治好香港,不能继续让外国人统治,否则香港人也是决不会答应的。

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问题。港人治港的标准必须是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未来香港政府的主要成份是爱国者,当然也要容纳别的人,还可以聘请外国人当顾问。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到1997年还有13年,从现在起要逐步解决好过渡时期问题。在这过渡时期中,一是不要出现大的波动、大的曲折,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二是要创造条件,使香港人能顺利地接管政府。香港各界人士要为此作出努力。

三、世界博览会

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又称国际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世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一种场所。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知识链接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必要。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我国现金股利政策问题研究 篇十一

一、我国企业现金股利分配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国外经过百年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但其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不分配现金股利的现象依旧存在、现金股利支付率不高,股利收益率偏低、现金股利分配行为不规范。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成熟,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也存在一些治理问题需要解决。下面本文就此分析如下:

1.宏观方面

我国证券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尚显不成熟,在法规制度、证券监管等方面均存在漏洞,而且特殊的国情也导致了我国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出现一些问题。

(1)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首先,股市上存在投机现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回报尤其是现金股利回报较低的情况下,股民持股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差异赚取差价,投机收益远远高于持股分红的收益。其次,我国证券监管不利。监管部门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审查并不严格,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充分性的要求应更加严格。另外,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我国在处罚上市公司违法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不多,大部分都是行政责任,相对于违法遭受的处罚而言,行政处罚力度不大,而我国对股利发行不规范的上市公司没有成文的处罚条例,至多是行政处罚,对上市公司的威慑力不足,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目前现金股利政策不規范。

(2)股权结构不合理。虽然从2005年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但是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未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依然占总股本的大约60%,社会公共股约占40%,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一股独大”的局面。其次,非流通股的成本远低于从二级市场上购买流通股的成本,在相同的现金股利政策下,非流通股股东的收益率要比流通股股东的收益率高很多,这造成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缺乏热情。

2.微观方面

我国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导致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企业盈利能力低下导致的零股利、低股利,或是企业管理层处于某些目的制定不合理现金股利政策。

(1)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不强。企业盈利是派发现金股利的基础,也是决定现金股利支付高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收益越稳定,并且有充足的现金流,其现金股利支付率也就越高。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持续盈利能力不强,无法维持稳定高额的现金股利政策。同时,一些企业的盈利仅仅是账面上的利润,实际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这也是企业派现少或不派现的原因。

(2)企业管理层的特定动机。首先,在我国的实际情况融资成本是与理论相反的,债务性资本要高于权益性资本。出于降低筹集资金成本的考虑,企业管理层就会采用不分配现金股利的政策。其次,具有资本扩张动机的企业在有盈利的情况下,为了将盈利留存在企业便于扩大投资规模,管理层也会采取不分配或地股利支付的政策。

二、完善我国企业现金股利政策的相关建议

制定合理的现金股利政策对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升企业价值。然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和企业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现金股利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外部环境

虽然近几年证监会一直在颁布新制度来约束企业股利分配行为,但依旧存在不规范行为,这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市场法律规范有待加强,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企业缺少更加有强力效外部制约,加上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势必造成种种问题。因此应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营造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1)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首先,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严格要求企业发布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恢复投资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信任;进一步扩大企业披露信息的范围和透明度,清晰地传递企业真实信息,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刺激会计政策的不断优化,从而改善现金股利分配现状。其次,完善监管机制。目前政府管理部门作为我国对信息披露的主要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的参与度较少。今后应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明确其任务目标及监管方向,使之与政府管理部门形成功能互补。证监会应大力查处上市公司内幕交易以及其他违反信息披露法规的案件,加大处罚力度起到应有的威慑性。

(2)继续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在我国资本市场早期国家股和法人股不仅不能流通,而且所占比重达到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3,这使得“一家独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股票不能流通,现金股利反而成为其获得控制权收益的工具。从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截止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明显改善了我国股权分裂的问题,使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利益分歧问题的得到有效解决。但是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还没有实现,改革应该继续进行,早日使我国进入“全流通”时代。而这也一定能从源头上解决“一股独大”等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彻底遏制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的情况。

2.内部治理

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企业也应关注自身的问题。企业管理层对于现金股利政策的轻视,使得制定的股利政策具有表盲目性与随意性的特点,并没有充分发挥现金股利的作用。

(1)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盈利质量和盈利水平,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较高的盈利质量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当然股东就拥有了获得长期稳定的现金股利的经济基础。其次,企业应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可以使企业产生丰富的现金流,为股利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2)应提高管理层对现金股利政策的重视程度。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定还没有得到认真对待,管理者在制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十分随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现金股利政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管理层应认识到这一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所在行业特点制定合理的现金股利政策。要切实把股利政策的制定作为工作重点,对现金股利政策进行长期规划,使股利政策的制定并驾于企业发展周期,平衡股东的短期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确定最佳股利支付率,并保持股利政策的稳定与连续。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青华,零股利不能带来公司与高管的双赢[J].西部论坛,2010,122(4):86-96。

[2] 张敏、王积田,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现状及成因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91(5):115-116。

[3] 张祉姝,企业价值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新会计,2010,372(5):12-15。

[4] 叶珍,现金股利的影响因素及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师,2010,82(10):12-13。

[5] 胡元木、赵新建,西方股利政策理论的演进与评述,会计研究,2011,379(10):82-87。

[6] 张继袖、陆宇建,投资者情绪、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50(10):29-36。

12.我国农村金融政策问题浅析 篇十二

农村金融需求增长快速。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 伴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活力的整体回升, 相当多的地区居民已经摆脱了完全依赖土地生存的方式。而随着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企业的贷款需求也越来越大。除了少数具备抵押、担保条件的较具规模的农村企业可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外, 大部分农户及小企业贷款还是依靠农村信用社。新农村建设方针的提出, 必将大大激发三农领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随之而来的将是巨大的资金需求, 这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农民持续增收问题上, 金融是最关键的途径。目前农村的现状是, 有很多现实的有还款能力、能够盈利的资金需求, 多数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这部分需求能得到满足, 这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整个农村的经济总量会得到大幅提高。全国来看, 从中西部到东部地区, 从欠发达地区到发展较快的地区, 农村金融服务差别很大, 最紧迫的问题是, 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大量收缩机构, 特别是收缩在欠发达地区的机构, 并上收信贷决策权, 而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主要定位于粮棉油收购, 在直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方面的作用有限,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主要落在农村信用社身上。一边是巨大的资金需求, 一边是负担沉重的农村信用社, 三农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满足资金需求, 解决这一矛盾。

2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农村信贷资金长期难以满足需求与巨额资金外流矛盾并存。一方面农民贷款要求只满足了10%, 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流出, 激化了农村资金供求的矛盾。

农村资金外流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国家商业银行在农村保留的机构吸纳农村资金, 每年流走3000亿元左右;二是通过信用社抽出, 农户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只占农户储蓄额的25%, 75%的存款每年约有8000亿元用到了其他地方;三是邮政储蓄从农村汲取每年大概5000亿元资金, 2005年达6500亿元;四是耕地占用补偿额度低且补偿不到位, 造成了农村资金的间接流失。

农村金融组织难以满足三农要求。近年来, 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 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 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另一方面, 随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些乡镇实施撤并, 设在这些乡镇的信用社及农业银行营业所也发生同方向变动, 从而使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而且, 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过分强调风险防范, 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迫究制, 严重挫伤了信贷员的放贷积极性。他们为减轻责任追究, 实行严格审批程序和审批条件, 人为设置贷款障碍, 拉长信贷决策链条, 制约了三农对资金的要求。

同是农村金融机构不平等竞争和中央地方责权矛盾并存。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吃利息, 导致邮政储蓄利率变相提高, 存款近年直线上升, 目前邮储余额已达15000亿元, 其中县以下达9000多亿元。地方政府干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获得地方利益, 同时向农村信用社转移成本, 把资金窟窿转移给中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称, 产生了地方政府干预农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定位不明确, 缺乏分工协作。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虽然比较健全, 但服务面窄, 其职能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仍有许多盲点。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逐步退出了农村服务领域, 政策性金融机构仅仅围绕粮棉油收购做文章, 没有体现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也没有体现出政府对弱势产业的重视, 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少有金融机构问津, 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支持。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因历史包袱沉重, 甚至相当一部分社已资不抵债, 加之结算手段落后, 吸储能力不足, 很难真正发挥好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3 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政策建议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借鉴国外的经验, 成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 使农业生产能够充分分散风险, 减轻受灾损失, 减少信贷损失;建立存保险公司, 为中小金融机构服务, 完善商业性保险市场。二是健全农村金融信贷供给功能。农业银行要强化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为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中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三是建立多渠道的筹资体系。可通过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低息贷款、利用政策性银行的优势发行债券、鼓励商业银行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农业生产发展、引入城市资金和以工补农资金、利用直接金融工具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农业企业股票等措施, 筹措大量资金,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建立农村资本市场体系。通过鼓励定向募集, 实行股份运作、对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可优先考虑、引进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农村市场等办法, 吸收更多的资本流向农村市场, 弥补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不足。

采取措施增加支农资金总规模。目前, 直接面向农户的支农资金主要来自央行的支农再贷款, 按照市场化运行的商业资金极为有限。中国人民银行自1999年开始办理支农再贷款业务。数据显示, 截至2006年12月末, 对全国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达1.1万亿元。这也充分说明, 就资金来源而言, 政策性金融而不是合作金融实际上承担着农户小额贷款的主要任务。

在加快农村资金市场化建设的同时, 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行政手段增加农村资金总规模。继续加强邮政储蓄资金向农村投放制度, 在现有的通过大额协议存款向农发行、农村信用社进行资金批发的基础上, 明确规定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 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向农信社、村镇银行等直接面向农户的金融组织提供协议存款, 将来自农村的资金尽量流回农村。允许经营状况良好、符合发债要求的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信用社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 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

建立涉农贷款政策性保险体系, 分散贷款风险。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差异很大, 涉农贷款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险。在加强业务稽核、避免农村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基础上, 建立涉农贷款政策性保险体系, 集中贷款风险补偿资金, 加强对涉农贷款风险的管理,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防止风险的累积, 将风险的处置常态化。涉农贷款保险费用可以采取"财政补贴一点, 金融机构和贷款农户承担一点"的办法筹集。

世界各国农村金融发展历史表明, 即使在农业和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可持续发展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应政策的大力支持。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 我国农业发展存在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区域差距大等特点, 这也决定了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在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架构之下, 通过政策创新, 构建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 才能较好地解决当前"三农"资金短缺的问题, 才能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奠定政策基础。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发展农村金融, 政策创新是龙头, 是制度性创新, 是根本性创新, 是统领全局和纲举目张式的内生性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则属于技术层面的创新。只有搞好政策性创新, 才能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其他创新效能, 实现整个农村金融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合融的现状, 提出发展我国农村全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政策性金融

参考文献

[1]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房德东.以合作金融制度为基础的农村投融资体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4.2.

13.我看钓鱼岛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十三

最近常常看到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关系紧张的报道,9月8号日本海上保安厅于当日凌晨逮捕了7日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的中国渔船船长,并将船长带到了冲绳县石垣市,中方提出严正交涉。随后中日关系局势紧张。而就在十月二号日本右翼分子又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华游行。这场游行以“谴责中国侵略尖阁诸岛(我国称“钓鱼岛”)全国国民统一行动”为主要内容,号称中国“侵略”尖阁群岛,这些游行者不仅猖狂反对中国党和政府有关领导人,还批评首相菅直人内阁对中国的软弱外交,同时还不忘时时提醒民众,与韩国有关的“竹岛(独岛)”,与俄罗斯有关的“北方四岛”主权争议。他们煞有介事地声称日本国民再不动员起来保护国土,尖阁诸岛(我国的钓鱼岛)将被中国掠夺,北方四岛将永远被俄罗斯霸占。在简易搭建的临时舞台上有人在发言中不惜造谣说:现在有十几万的在日中国人已经“归化”日本国籍,他们有选举权,中国政府已经给他们暗中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在全国性大选或地方选举中投票支持“××人”或××政党”„„,还有一个来自新州的地方议员,竟然对中国在新州设立总领事馆一事大放厥词,说这是中国政府与日本行政当局的“密室交易”,他要在地方议会上反对中国设立领事馆等等。

钓鱼岛自明朝初年起就属中国版图,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钓鱼岛主权问题提出过争议。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以后在日本才有了“尖阁群岛”(即钓鱼岛)之说,而在此之前,日本的地图一直是用中国的名称标定钓鱼岛列岛。在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签订的《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中均有日本把从**的领土归还中国的条款。所以钓鱼岛原本就属于我国,这是一个无需争议的话题。

但是为什么一个“无需争议”的话题却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并成了中日矛盾的导火索?固然这其中的99%的责任在日本,他们肆意地歪曲侵华历史,不断的否认甚至美化侵华行径,这就是日本人的无耻所在,这也是我们无法改变“民族性质”的。可我们能否深思一下源自我们的那1%的责任呢?

记得我国领导人出访日本回答记者有关钓鱼岛的相关问题时说,“钓鱼岛在中国叫钓鱼岛,在日本叫尖阁诸岛,既然是有争议,那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解决,因为后人比我们聪明。”谁料想到,聪明后人依然只知窝里横地坚持“韬光养晦”而日本人却锐意进取了。中国对日本再三忍让,希望能与日本“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这就好比你家的院落别人硬要进来踩上一脚还竖个标志牌,写道“我的地盘我做主”而你不仅不将入侵者轰出去,还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来来,咱们一起在院子里种菜,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可是几年后的某天早晨,当你跨这篮子准备去园子里收菜时入侵者带着几个地皮流氓把你拦住,说,这是我家的地盘,你胆敢偷我家的菜,我要把你送官押监。出现这种悲剧,真不知道这应该是说你热心、善良还是软弱!或许兼而有之。

现在中国就是那个园子的主人,日本人强行霸占我国的钓鱼岛,还非法拒捕在我国领海捕鱼的我国渔民,现在还喊出了“谴责中国侵略尖阁诸岛”的口号,尽管

在非法拘留我国渔民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迫于国民的舆论压力对日本政府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可是以后呢?难道我们就要一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吗? 现在的钓鱼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有争议的岛屿问题,值得重视的是现在日本人已不再认为钓鱼岛是一个有争议的岛屿,而是他们的岛屿,所以才会对中国渔船,中国渔民采取如此行动。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钓鱼岛及其海域的石油资源、渔业资源以及军事价值日益受到两国的重视,如果不及早解决这一问题,后患无穷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日本与韩国与俄罗斯同样存在着领土纠纷可是为什么没有扣押韩国渔船,俄罗斯渔船呢?或许这与双方处理争议领土的方式不同有一定关系,假如我们试想一下韩国、俄罗斯在与日本处理纠纷时同样采取的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日本敢扣押韩国、俄罗斯渔船吗?答案当然是:不敢!

上一篇:建设银行按揭办理流程下一篇:日本留学医学专业申请条件及推荐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