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2024-09-02

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5篇)

1.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篇一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1.(2018·全国卷Ⅰ·T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选D。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种群的数量受自然资源和空间等影响而呈现S型增长,A项正确;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数量增长越慢,B项正确;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增长速率也会不同(密度大的增长得慢),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项正确;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D项错误。

2.(2018·全国卷Ⅲ·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等有关知识。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项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

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调查相对密度的方法,C项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项正确。

3.(2018·江苏高考·T13)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选D。从沙丘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项错误;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B项错误;阶段Ⅱ群落是由阶段Ⅰ群落演替而来,其中仍有群落Ⅰ中的植物种类,C项错误;阶段Ⅲ相对于前两个阶段,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

2.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篇二

考点一物种、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物种指在自然环境中同种生物的统称。而种群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与物种相比,强调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这个概念,而物种则强调自然界中“同种”的生物。物种是最大范围的概念,而种群则是较小范围内的概念。

此外,新物种产生的必需条件是有生殖隔离。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强调包括一定自然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特别注意包括微生物在内。

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毎

例1下列有关物种、种群、群落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个由捕食链构成的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B.群落就是一定空间范围 内所有生物的简单组合。

C.在一个群落内部各个种 群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

D.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能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解析】一个由捕食链构成的食物网,包括了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分解者不进入捕食链,而群落则要求包含所有的生物,A项错误。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组合,B项错误。在一个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必然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C项正确。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他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二种群增长模型

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曲线增长。

在封闭环境中培养时,种群增长情况大多数时间与S型曲线相似,但当封闭环境中营养物质下降时,种群数量又会下降,从而表现类似∧型曲线。如营养物质一定的情况下微生物的增长情况。

除此之外,种群数量 可能还有 其他变化情况。

例2(2014·福建卷)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所示。下列 叙述正确 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大,个体间生 存斗争也大,A项错误。纵坐标为种群密度 (每样方的个体数),横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项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 每年都在 下降,D项错误。从此题可知,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典型的J型和S型曲线外,还有其他变化情况。

【答案】B

考点三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是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数,即(N2-N1)/N1表示增长率。

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相当于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

对于J型曲线来说,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越来越大。因此,种群数量也越来越大。

对于S型曲线来说,增长率越来越小。而增长速率开始时逐渐增大,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然后增长速率又逐渐减小。在K值时增长速率与增长率都变为0。此时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达最大值。

但要注意的是,当增长速率变小时,种群数量却仍在增大,只是增长速率变小而已。即达到K值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仍呈增长型。达到K值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例3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 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 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 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 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项对。“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而种群数量却在增加,因此a~b段该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B项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项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较少的植物等生产者被啃食,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对。

【答案】B

例4下列有关增长率与增长速率说法正确的是()

A.增长率最大时增长速率也最大

B.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不一定最大

C.某种生物初始数量为a,每年的增长率为m,则5年后数量为am5

D.S型曲线在K/2时由于增长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剩余量维持在K/2

【解析】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大。S型曲线增长率越来越小,增长速度先变大后变小,A项错误。对于J型曲线增长速率越来越大,种群数量也越来越大,而S型曲线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而在K值时增长速率为0,B项正确。增长率m再加上1,即(m+1)相当于λ值,所以该生物5年后数量为a(m+1)5,C项错误。S型曲线在K/2时由于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剩余量维持在K/2,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四环境容纳量与应用

K值即S型曲线的最大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能超过K值,但很快会降下来。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J型曲线没有环境最大容纳量。

对于鱼类等对人类有利的生物来说,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K/2,从而使其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而对于鼠类等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来说,应该在其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防治,并且还可以通过清洁卫生降低K值来达到防治效果。

例5下列有 关环境容 纳量说法 正确的是()

A.在探究酵母菌实验时,设计了如上表所示的几组实验。第Ⅰ组和第Ⅲ组到达种群最大数量所需时间相同。

B.J型曲线的K值比S型曲线的K值大。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物的天敌,会降低该种生物的K值

D.种内斗争会降低生物的K值

【解析】如题中表格所示4组实验,其中第Ⅰ组和第Ⅲ组培养液体积相同,而起始酵母菌数量第Ⅰ组比第Ⅲ组多,因此第Ⅰ组到达种群最大数量所需时间较短些,A项错误。J型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模型,没有K值,B项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 物的天敌,会使该生物生存的阻力增加,即会降低该种生物的K值,C项正确。种内斗争只是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但不会影响环境的最大容纳量,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五种群特征与群落的空间结构

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决定。种群空间特征包括种群的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

群落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垂直结构上常表现出分层现象。一般来说,各个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从山顶到山底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体现了植物的垂直分布,而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例6下列有 关种群与 群落说法 正确的是()

A.池塘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

B.在茫茫草原上生长有各种各样的杂草,这说明在草原上有群落的水平结构而无垂直结构

C.从山顶到山底生长着不同植物,这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统计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中的最大、最小值不能去掉

【解析】池塘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而空间特征是描述种群的一个概念,A项错误。在草原上仍有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如土壤动物和地上动物的分布等属于垂直结构,B项错误。从山顶到山底生长着不同植物,是由温度决定的植物的垂直分布,它不能体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项错误。统计种群密度时,数据中的最大、最小值不能去掉,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六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 积或单位 体积的个 体数。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与范围极小的动物也常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对于土壤中小动物来说,常用取样器取样方法采集、调查物种丰富度。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例7回答下列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调查有关的问题: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对苦买菜以1m2样方进行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那么该地的种群密度为______。

(3)下列有关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也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生东北虎的种群密度。

B.在农田中去 掉杂草,物种丰富 度会下降,所以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C.在松树林中,某种幼虫以落叶松为食,会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

D.两个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一样,动植物总数量也一样,但对应的两个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却不一定相同。

【解析】(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种群个体数N=M×n/m,由于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所以分数中分子不变,分母减小,分数值增 大,即种群数 量的计算 值偏大。

(2)分析这10组数据,其中第1组和第6组的数据与其他各组明显差异太大,应属于无效数据,将其舍弃,求其他8数据的平 均值即可。

(3)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一些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而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则采用取样器取样方法调查。此外,对于野生东北虎等大型且处于濒危动物由于数量极少,也不宜用标志重捕法,A项错误。农田中去掉杂草物种丰富度会下降,但由于减少了农作物与杂草的竞争,农作物会生长更好些,B项错误。落叶松是一种生物,不存在丰富度这个概念,C项错误。两个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一样,但它们由于捕食关系构成的营养结构不一定相同,因此对应的两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不一定相同,D项正确。

【答案】(1)偏大(2)3株/m2(3)D

考点七种内关系 与种间关 系的区别 与判断

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同一物种之间大 鱼吃小鱼 属于种内 斗争,不叫捕食。

2.捕食体现的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两个物种之间。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从最高点判断,一般地说,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也叫寄主)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寄生物可以是动物(如蛔虫)或植物(如莬丝子)或微生物。

4.竞争为种间关系。如果两种生物以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器官为食则不构成竞争关系。

5.互利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是双方互利共生,寄生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

6.除了捕食、竞争、寄生、共生外,还有其他一些种间关系。

例8回答下列有关种间关系与种内关系的问题:

(1)上图中体现了甲与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其中______是捕食者,甲乙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说明它们存在着______调节方式。在______点时甲种 群的增长 速度最大。在点时甲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以平茹为食,则人与平茹之间构成了捕食关系。而平茹属于分解者,说明分解者有时也会在捕食链中出现

B.当两种生物的食物来源自绿色植物时,则两者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C.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吃小鲈鱼行为属于捕食

D.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二者的关系为捕食

【解析】(1)分析曲线图,甲的变化在前乙的变化在后,因此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二者通过捕食关系实现了负反馈调节,从而二者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曲线中D点处于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在A点时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剧烈。

(2)平茹属于分解者,一般不能进 入捕食链,但当人以平茹为食时,二者构成了 捕食关系,此时平茹可以进入 捕食链,A项正确。当两种生物的食物来源自绿色植物时,例如人和牛的食物来源都是绿色植物,人以农作物为食,同时还吃其他食品和牛肉等肉食品,牛以青草为食,则二者的关系不为竞争关系,B项错误。成年鲈鱼吃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关系,C项错误。蚂蚁以蚜虫分泌的密露为食,同时又保护蚜虫,把蚜虫的天敌赶走,二者为互利共生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1)乙负反馈DA(2)A

考点八群落演替的相关考查

1.演替是群落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例如治理沙漠、建立人工群落等。

3.群落演替的原因。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4.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正常良好的环境下,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很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5.在环境适宜条件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种的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但当环境不良时,如沙漠化和环境严重污染时,群落演替会向物种多样性减少的方向进行。

例9下列有 关群落演 替说法正 确的是()

A.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B.群落演替方向总是物种 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

C.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的取代指的是优势种的取代,而不是一 种生物对 另一种生 物的取而代之

【解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 仍处在动 态变化中,故A项错。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方向是向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但当环境处于恶劣时,演替方向会向物种多样性减少的方向进行,B项错误。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C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的取代是指优势种的替代,而不是原来的物种完全消失,如森林中仍有灌木丛,D项正确。

【答案】D

例10(2014·新课标Ⅰ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是初生演替,在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3)从题中信息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并且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未发生改变

考点九综合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

在高考试题中,除了以文字信息形式考查种群和群落知识外,较多的是以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形式对种群和群落进行综合考查。试题中往往会涉及种群和群落的多个考点。

例11(2014·四川卷)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 的若干小 区,均种上水 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 (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 种群密度 时,常用的取 样方法有______。

(2)稻田生态 系统中的 福寿螺属 于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解析】(1)根据题干及图中信息可知,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说明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不同生物的日均密度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通过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方法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由题中信息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可知,福寿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分 析柱状图,随着福寿螺密度增大,鸭舌草日均增长率越来越小,因此可推断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3)从图中信息中,中密度的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即它的种群数量处于增长趋势,说明它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的水花生存在天敌,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可知,在各密度条件下,狐尾草的增长率最大,推测在时 间足够长 时,它可能会 成为优势种。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物种丰富度下降,群落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下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因此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S

(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

◆备考策略

3.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篇三

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多涉及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有关试题,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掌握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四章知识点有帮助。

一、种群的特征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计划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三、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节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

第 1 页 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四、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教学计划大家都了解了吗?更多对大家有帮助的内容请持续关注高二生物教学计

第 2 页 划栏目。

4.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篇四

黄龙山林区封育天然油松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

选择黄土高原气候交错带的典型地段,将封育年限作为一维资源状态,以物种的`重要值作为资源位上的表征特征,对6个封育年限内的油松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的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窄,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生态位宽度排序与其重要值排序并非一致;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为普遍,这些结果与群落封育过程中物种对光等生态因子要求不同直接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天然林封育过程中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变化规律.

作 者: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康博文 陈书军 HOU Lin LEI Rui-de WANG De-xiang KANG Bo-wen CHEN Shu-jun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刊 名:西北植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年,卷(期): 26(3) 分类号:Q948.1 S791.254 关键词:天然油松林   封育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近自然林业  

5.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篇五

对管理精细和管理粗放的两种葡萄园进行全株调查和地面扫网调查,分析其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差异及目标害虫葡萄跳叶甲和两种天敌草间小黑蛛、肖蛸蛛种群数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葡萄园节肢动物群落之间在个体数量、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上差异不显著;物种数和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P<0.05);葡萄树上节肢动物物种数差异不显著,地面植被上物种数差异显著(P<0.05);两种葡萄园之间树上和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量、目标害虫葡萄跳叶甲种群数量、主要天敌草间小黑蛛和肖蛸蛛种群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作 者:李昌根 邹运鼎 毕守东 巫厚长 陈向阳 李芬 周夏芝 林雪飞 LI Changgen ZOU Yunding BI Shoudong WU Houchang CHEN Xiangyang LI Fen ZHOU Xiazhi LIN Xuefei 作者单位:李昌根,LI Changgen(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合肥,230036;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银川,750001)

邹运鼎,毕守东,巫厚长,陈向阳,李芬,周夏芝,林雪飞,ZOU Yunding,BI Shoudong,WU Houchang,CHEN Xiangyang,LI Fen,ZHOU Xiazhi,LIN Xuefei(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合肥,230036)

上一篇:企业并购探讨下一篇:《水浒传》读后感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