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15篇)
1.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篇一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_____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语言感悟的探索
摘要:相对于过去沉闷死板或参与率较低的课堂状态,语文实践活动给出了有力的一击。但 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活动流于形式。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学习语文是目标。语文实践活 动着力点必须放在激发学生体验文本的过程上,必须要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不能脱离 语言文字活动。本文就游戏活动、实践操作活动、创造性改编活动、问题解决活动等语文实践 活动中如何增强语言感悟,结合课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语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与个性特点,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融于学 生自行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过程之中。相对于过去沉闷死板或参与率较低的课堂状态,它给 出了有力的一击。正如崔峦同志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 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要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 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但在越来越多的课 堂上,动辄演演画画,唱唱跳跳……表面上气氛活跃,而活动流于形式,大把大把的好时间就 这样空耗过去。热热闹闹曲终人散,带给人一种脚底被抽空的感觉。我们改来改去,几尽周折 ,重新陷入了费时多而收效少的境地。 教学中如何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发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语文 实践活动呢? 一、在游戏活动中增强语言感悟。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 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 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因此语文活动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到形式都应是适应学生特点的,富有吸引力的。但游戏活动中不能脱离语言文 字活动,必须要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人教版一上年级教材《zcs》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儿歌《过桥》,内容有六行38个字,对刚入 学的孩子来说,阅读有一定难度。教师根据儿歌内容“算对了,走过桥,做错了,过不了”设 计了一个过桥的游戏活动,让孩子拿着计算题上“小桥”,向大家报出得数,正确才可以过桥 。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在笑声中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但是,作为一堂语文课,这一游戏活 动中还有充分的语言感悟的因素可以挖掘和利用。桥头可以设置两个举牌的守桥卫士,一块牌 上写着“算对了,走过桥”,另一块写着“做错了,过不了”,每个过桥的小朋友报出得数时 ,都得正确举起其中一块牌,让大家一起喊牌子上的口令。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儿歌中的语言 来引导和评价,“想一想,算一算”“快快乐乐过了桥”。这一来,游戏中把思维、语言、词 汇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练习的密度和效度。 再如教学同册教材中《比尾巴》一文,可以在课的中途播放MTV歌曲《谁的尾巴最好看》,利 用歌词与儿歌内容相仿的优势,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欣赏趣味动画,在唱唱跳跳中进一步学习课文。总之,语文学科要通过活动再现文本提供的内容、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语言的准 确、鲜明、生动。 二)在实践操作中增强语言感悟。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理解语言的现象。 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与要理解的语 言相联系。 人教版一上年级教材《自选商场》,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购物,在实践操作中要将生活 物品和语词对应起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义教版课文第五册《葡萄沟》关于“新疆吐鲁番 有个地方叫葡萄沟”的语言转换训练在反复操练中有失机械之嫌。可以请小组长带领组员在中 国地图上寻找葡萄沟。这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小组探索了数分钟后,有部分学生指着新疆的吐鲁番,表示找到了,理由就是课文的第一句 话,“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紧接着展开语言训练,说清“葡萄沟在哪儿”。由于 前一环节让学生在探索中有了这三个地名范围大小的表象,所以转换起语言来正确又灵活。将 “找地图”实践活动和体悟语言紧密结合,显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活泼的个性。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改编。 人的语言不是对信息编码简单的提取,而是再加工、再创作的过程。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其 《人论》中提出,人与其说是理性动物,不如说是符号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的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文化去创造文化。教师应以语文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长知识、长才干。人教版一上年级教材《四季 》,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学习之后,引导小组进行创作,选取一个季节中一项代表性的景物创 编一小节。孩子们产生一种渴望创作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 言、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共同创作出属于本班的一首《四季》: 迎春花朵朵,它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棒冰凉凉,它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 棉花团团,它笑着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它神气地说:我就是冬天。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有一篇歌颂江南水乡的课文《水乡歌》,是一首优美、浅显、琅琅上口 的儿歌,“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水乡什么多?桥多,东一座,西一座…… 水乡什么多?船多,千条船,万条船……”课文后面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水乡歌多? 我国什么地方水乡多?”对西北地区的孩子来说,“水乡”、“河塘”、“水渠”是那么遥远 、陌生,老师只好通过图片给孩子们增加感性认识。而兰州的一位语文教师创造性地改编了教 材,让孩子们编出了“兰州歌”,“兰州什么多?风多、沙多、百合多……”孩子们的情感 被激发起来,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改编是一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中每个个体的创 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很少出现程序化的被动应付或处于低迷状态。 四)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增强语言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 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笔者曾多次执教《葡萄沟》,整堂课充满了活力,教师只是一个“策划者, 只牵拉了一根线,让学生把这只“风筝放飞在天空中。在学生了解葡萄沟的地理位置,初读 课文形成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旅游计划。 旅游地点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 旅游时间 提示: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哪个时间去收获最大?讨论后选择:(打勾) 五月()七八月()九十月() 夏季()秋季() 预期收获: 提示:你们组认为这个时候去葡萄沟,会有哪些收获?在课文中找理由,找到一句打个勾, 读流利。有时间还可以想象来补充理由。 可以看出,该学习环节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目的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一遍遍 读课文,学习语言,形成语言能力。 交流时自然形成夏季方、秋季方展开组际辩论。 夏季方:我们组赞成夏季去,可以吃到许多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 秋季方:我们组赞成秋季去。因为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葡萄是人们 最喜爱的。 夏季方:我们夏季去,风景很美。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 秋季方:我们秋季去,更美。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 秋季方:这个地方名字就叫葡萄沟,证明葡萄是最大特色,如果去了一趟葡萄沟,没吃上葡 萄,不是太遗憾了吗? 秋季方:我想夏季就去吃杏子……,然后在那儿避暑,到秋季吃了葡萄再回来。 …… 本环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索,展开组际辩论。激活的不仅是课堂,还是整篇课文。辩论过 程中,双方挖掘课文的语言为我所用,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在头脑中建立多种多 样的意象,加之充满个性的表达,使得学生始终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五)在主题学习中感悟语言。 “主题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的一种形式。任何一个简 单的主题,只要是孩子熟悉的,或正在认识的,都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人教版一上年级 教材《aieiui》汉语拼音教学中有一首儿歌《小白兔》,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主题 活动,让孩子回家画白、黑、灰三只兔子,并查找与兔子相关的材料,如兔子的外形特征、生 活特性等。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丰富多彩的图画上的三只兔子“báiheihui”引出了韵母 “aieiui”的学习。交流兔子有关信息时,教师板书下孩子们提出的每一特点,签上孩子 的姓名,组成一首新儿歌,包含了课文里儿歌的大部分语句,还极大地丰富了儿歌的内容。这 只兔子立体地在孩子心中出现了!学生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自己教育自己,互相学习,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图画和语言表达自己对认知对象的探讨和了解,大胆把教材和作业融 为一体,放手让学生进入教材的世界,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课本里有不少描写雪景的课文,《雪娃娃》《雪被子》《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室窗 外飘起雪花的时候,我们应该可以投入天地创设的情境,进行主题教学。带孩子在雪花飞舞中 朗诵儿歌,包括课外阅读的儿歌《雪花》《冬公公》《云上的花树》《雪地给我拍照啦》《如 果我是一片雪花》……还可以让孩子把儿歌编成歌曲唱唱跳跳。如果你能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 都经历着教材的生动和色彩,而不是辗转在令人疲惫的、可以预知一切的课桌前,那将是多么 令人享受的一节课!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整合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性。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学习语文是目标。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 言的理解与感悟、运用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言能力内容,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不论以 读写为主,或以表演为主,或以运用为主,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活动,必须要包含着对语言文字 的感悟理解,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 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中指出了这个问题: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死”变 “活”,由封闭走向开放。但牢记语文是语文,不忘自己的使命,防止由于热闹繁华再蹈“费 时多而收效微”的覆辙。 我想,教师尽最大可能让课堂的学习经历令学生们激动难忘,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其中充分感 受祖国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假若如此,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不会 是一句空话。
2.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篇二
一.确定内容, 巧选形式, 让学生“有兴趣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 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 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 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以作为活动内容。
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 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课本剧: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 深得学生喜欢, 也适合学生表演。这类文章, 我们可以改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2.故事会:故事永远是学生的最爱。让学生讲哲理故事, 悟人生哲理;让学生讲智慧故事, 做睿智之人;让学生讲历史故事, 晓民族之事。在活动中,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 拓宽了视野。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乌塔》。
3.辩论会:辩论是一种锻炼口才的好形式。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辩中飞扬个性;在“唇枪舌战”中锤炼语言;在不断辩驳中明白事理。
4.实践活动:小记者、小发明、小设计、小考察等。高年级学生, 可以当小记者, 学习采访, 或让学生搞小发明, 让学生质疑问难, 写小论文。中低段学生, 可以指导当小设计师, 设计小报。比如在课余, 让孩子们自己去设计制作以“六·一”儿童节为主题的“六·一”专刊, 以庆祝自己的节日。对于这类活动, 孩子们都会非常兴奋, 投入到活动中。
二.把握时机, 精心安排, 让学生“有时间动”
学生的学习真正被安排在课程中的实践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 就积累运用中的“实践活动”而言, 这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语文教师要根据需要精心安排, 拓宽语文实践活动的渠道, 确保学生的活动时间。
1.语文课, 挤出时间。
一些跟课文关联的, 由教材拓展延伸出去的内容往往可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完成或在课堂上完成。如课本剧的表演, 一般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当堂进行;再如辩论会, 一般也可结合阅读课文当堂举行。
2. 综合实践课, 给出时间。
综合实践课, 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好时机, 特别在当前还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情况下, 语文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
3. 节假日, 用好时间。
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活动跟节假日有关, 如“办小报, 迎国庆”、“怎样过六一”、“怎样庆祝元旦”等。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 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国庆假期, 可以和学生共同设计“国庆特别作业”:轻松逛逛步行街, 感受节日气氛;认真读读课外书, 了解祖国发展;动手写写读书笔记, 记录阅读体会等。
三.凸显主体, 激励为主, 让学生“有信心动”
实践活动, 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和自由, 教师应是学生活动的欣赏者、支持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践活动, 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 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 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1.自主参与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应让学生自己设计, 教师可以“参谋”或“合作者”的身份, 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案, 但应以尊重学生的方案为前提。学生一经点拨, 便会豁然开朗, 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方案。
2.自主参与活动准备:教师主要是活动的指导。如围绕“庆祝元旦”,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让学生带来彩带、汽球, 黑板上写好活动主题, 画好装饰画, 把教室内布置得喜气洋洋、暖意融融, 学生自创造出温馨和谐的活动环境。
3. 自主参与活动过程:
3.设计有趣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篇三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以模仿为主。众所周知,一年级是养成学习习惯和形成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应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线教师也认识到: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累基本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对后期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放手让学生操作,使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还不够,教师担心让学生动手操作后班级纪律混乱,常常不敢放手,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往往流于形式。怎样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喜欢活动又爱上学习呢?下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进行探讨。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本单元有一节准备课和六节新授课。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基于儿童数数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目标中,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是比较容易完成的目标,但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就不容易了。其中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比较抽象,而要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养成良好的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刚开学,学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学校的常规教育不可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重新设计了教学活动。
(一)数数活动
一年级学生从学前教育进入小学,对数数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的学生已经会流利地数100个数了。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学生数数喜欢唱着数,真正让他们数东西的时候速度就慢了下来。这说明唱数的学生的数数只是一种记忆,对数的意义没有充分理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的情境活动。
1. 上准备课“可爱的校园”,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参观校园时,说一说看到什么,数一数有多少。例如,数一楼有几间教室,上一层楼要走几级台阶,办公室里有几位教师,美术教室里有几张桌子,音乐教室里有几种乐器等。自己选择校园里的东西去数一数。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提出要求:我们找到了校园里的很多数,这就是数学。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数记在心里,回家把数到的内容画下来。
下面是学生们画的数学画。图1,A同学发现操场上有7位同学在踢足球,跑道上有5位同学在跑步。图2,B同学发现自己这一排有3间一年级教室,教室前是1个小广场,有4位同学在跳绳、4位同学在踢毽子,还有2位教师在笑眯眯地看着同学们活动。这就是学生眼里的数学。通过这些数数的活动,他们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校园,还学会了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发现身边到处都有数学。不管是3个人、3间教室,我们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体会到“3”这个数字的含义。
2. 发课本、练习本时,让学生数自己拿到了几本练习本,数一数自己拿到了几本书,多次理解数的意义。
3. 练习站队的时候,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这一队有几个人,记住自己站在这一队的第几个。在反复练习解散和归队的时候,学生发现记住自己站第几个可以帮自己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在活动中也能理解几、第几的区别。
4. 在课本上有大量的实物图片,这些图片都是练习数数的好素材,一定要使用好这些图片。在学生最初数数的时候便鼓励他们用笔点着图片数,做到手、口、眼一致。在反复数实物的过程中逐渐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
(二)用自制的学具动手操作
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用手指头代替、用小棒代替,都是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课本还出现了几个图形(图3)。
这几个图形对学生理解数学有很大的作用,他们用这些简洁的图形来代替实物,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完成从形象到抽象过渡。例如,数小鸡有2只,要画小鸡很麻烦,可以画2个圆来代替。数7朵花想记录下来,画7朵花需要很长时间,可以画图形来代替。不管是7朵花还是7个图形,都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当学生发现了身体中的数学想记录下来的时候,就这样来表示(图4、图5)。
从上述记录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渐地从形象往抽象过渡,并可在记录活动中不断体会数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
要培养学生对这些图形的亲切感,笔者还设计一个情境活动,让学生做一些学具放到自己的学具袋里。剪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10个,如果喜欢做还可以再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师生约定用这些图形可以代替任何东西,在需要用学具的时候拿出来用。
“动物乐园”一课,学生要通过一一对应的比较认识“=”“<”“>”。这三个符号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怎样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符号呢?请学生拿出自己做的学具摆一摆。情境图上有4只小兔和4个篮子,怎样比较呢?学生用三角形代替小兔、用圆形代替篮子摆一摆,发现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数学上就用4=4来表示。通过一一对应的动手摆,学生知道了“同样多”“谁多”“谁少”,理解了“=”“<”“>”。不管实物是什么,都可以用图形学具来代替实物摆一摆,只简单的几个图形便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问题,他们也乐于用学具来操作。自制学具摆一摆既简单又好操作,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小学具发挥大作用。
第三单元“加与减”
第三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整理加法和减法算式,探索其中的规律,培养与发展数感。这一单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这一单元开始学习计算了,教师要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的时候需要借助手指头算,但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用手指头数速度很慢,禁止他们用手指计算,只让他们记住数的分和合。熟记数的分合的确是提高计算速度的有效办法,但一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的意义是逐渐抽象出来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学生用手指代替别的东西来运算,是一种聪明的方法,手指是随身带着的学具。数学采用十进制计数,也跟手指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一直依赖手指确实计算速度慢,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记数的分合,但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和体会,不能强迫他们死记硬背。学生们都喜欢做游戏,教师就设计一些游戏让他们每天做,学生在游戏中逐渐记住了数的分和合,计算时直接从大脑里提取记忆就可以了。
1. 猜数游戏。
第四课“猜数游戏”就是通过游戏练习“6的分与合”。第一个游戏练习“合”:左手拿3颗珠子、右手拿3颗,都给对方看,猜猜一共有几颗?第二个游戏练习“分”:告诉你一共有6颗,左手打开让对方看是1颗,猜猜右手是几个?
这两个游戏由两人一组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把“6的分与合”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这个表格是学生游戏过程的记录,需要在充分活动之后再来填写。
上图一组学生在练习“6”的分,右边的女孩让同桌看自己左手上只有一颗珠子,猜猜右手有几颗。左边的女孩在数自己的手指头,数完后告诉对方另一只手上只有5颗。在学生的大脑里,6可以分成1和5非常抽象,无法理解。学生只有用自己的手指代替珠子,看自己的6根手指可以分成1和5,从而判断出右手是5颗珠子。这是学生的方法。做一次这样的游戏是不可能一下子记住6可以分成1和5的,但当游戏反复进行的时候,这一结果就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痕迹,当她不需要看手指就知道左手里是1,右手里是5,她就记住了这一组6的分合。所以这个游戏是要反复进行的。
2. 凑数游戏。
当没有珠子或豆子等学具时,手指就能做游戏。
例如,我们一起约定凑成6(或凑成8等其他数)。我出1,你出几?出数的学生得在脑子里运算1和几凑成6,或者6可以分成1和几。练习进行一段时间后便互换角色。为了提高竞争力还可以在课堂设置擂台赛。
3. 扑克牌游戏:凑成10。
扑克牌中只留下1~10这10张牌。4人一组,每人手上10张牌。1人坐庄先出牌。随意抽取自己手中10张牌中的一张放在桌上,其他三人迅速在自己的牌中找出能跟他凑成10的牌。
例如,坐庄的抽出4,其余的人要找6出牌,比拼速度。最后坐庄的10张牌出完,其余三人手上留下牌少的,就是赢家。(轮流坐庄)这个游戏让学生反复练习10的组成,为后续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动手操作活动正是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形象思维间建起一座桥。教师多设计有趣的学习情境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调动各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便会爱上数学。
4.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篇四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郦慧娟
[案例]: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黑、画、竹 ……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我来”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
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
5.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演说稿 篇五
——二年级语文说教材说课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学会和运用语文知识,并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只有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学生才能爱好语文,才能实现语文的最终目的。要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老师就必须把课标和教材吃透。今天,我就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册来进行研说。
我将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来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1)课程总目标
小学语文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注融合在一起。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是以三个维度来呈现的,全面而又富有新意。首先知识目标要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生字,能正确工整书写汉字,能说普通话;能力目标则是要求孩子们能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并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情感目标则是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2)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分为三个学段。我们二年级属于第一学段。在识字写
字方面,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600个生字,会写800个生字,写字姿势正确,书写工整规范,学会查字典;阅读方面,孩子们要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还能积累词语。口语交际方面,能讲普通话,孩子们在学会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同时能努力了解话的内容;写作方面,在写作时要让孩子们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写自己感兴趣的;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孩子们可以热心的参加校园活动。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和编写体例
本册共有15个单元,其中包括2个丁丁冬冬学识字单元,一个开放单元。分别是:好习惯、妈妈、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植树、青青的山、讲信用、远行、体育世界、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动脑筋、清清的水、小英雄、快乐的生活、立志、夏天。每个单元有2篇课文(个别是3篇)和一个语文天地构成。课文选材丰富,体裁多样,开拓学生视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个思考问题,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语文天地则用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还安排了“金钥匙”栏目,从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素质。
例如:《动脑筋》这一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称象》一课讲了曹冲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内容。曹冲当时的年龄和学生们差不多,通过学习课文,来鼓励学生像曹冲学习,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做一个聪明的孩子。《狮子和兔子》一课,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来教导
孩子们力量大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还是要动脑筋。从这两篇课文让孩子们有个理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动脑。在课后的语文天地也安排了一些小难题,让孩子去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2)教材特点
①重视积累,引导学生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素养的提高过程是积累的过程。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做人。学习语文的过程也似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
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人生体验等方面。积累不仅体现在静态的字词句,短篇章等量的增加,还体现在语言不断丰富,思想日趋深刻等方面。
②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本套教材力求使学生在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习惯,逐步学会独立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广阔的适应性。
本套教材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其他学科、学生的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教材引发开去,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查资料、参加社会活动等方式,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突破语文教科书的有限空间。
(3)教材整合本册教材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课文和语文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行为的整合,课内和课外的整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这四个方面。教材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主体互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例如;第四册《青青的山》和《清清的水》这两个单元,让学生体会了祖国的美丽,从而和第三册的《祖国》这一单元整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而第四册第一单元《好习惯》和《讲信用》、《立志》、《植树》单元整合,从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要围绕三维目标,要与“教学要点提示”的内容相对应。对重难点的教学要把握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进行预测分析,力求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还要与课后思考题,与语文天地的相关题目结合起来进行。
在识字方面,学生要掌握80个常用部首,认识420个生字,会写230个,掌握大写字母顺序。这就是知识和能力方面。学生会“读半边”,即利用声旁识字,会分析字形,学会查字典,这就是技能和能力方面。从生字学习中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升华到热爱祖国,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2)评价建议
实施评价时,要以三维目标来评价,还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应多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发现学生的进步要及时提出表扬,适当的时候可让学生互评与自评,要学会自评和互评的方法。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好语文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我运用挂图、课件、工具书、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生动起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和班级环境,每天早上带领孩子们去经典诵读,去感悟经典文化的美。还利用后黑板,每周更新一下语文诗歌、成语故事等,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研说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语文新课标,构建起高效课堂,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上语文。
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二年级语文说教材说课标
6.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篇六
研修观课评课阶段,我观看了平台推送的六节课——《研究主题的选择与确立》《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研究之访谈法》《信息的加工》《舌尖上的蓬莱》。欣赏了课堂实录,以及课件设计、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评测练习、效果分析、观评记录、课后反思“十大样”资料。这“十大样”准备起来挺不容易,是很好的学习资源。通过观课、领会专家观点、欣赏同伴作业,我对综合实践课程加深了理解。期待能消化领悟,转化为课堂实践能力,支持创课。我的观课体会如下:
环节一:观别人的课
一、教师对课程内涵的把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1.综合实践课程突出 “实践性”“活动性”
综合实践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是“活动”课程。好的课例,教师设计恰当了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分组展示等)让学生多活动,多实践。好的课例,第一,注重让学生“动”起来,第二,让学生在适合的地方“动”起来。因为如果“动”的时机不对,其活动价值就要受影响。
“网络文学”一课,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学生当小主持,文学定义组、问卷调查组、小品组、Cosplay小组等分别展示,锻炼了表达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的目的指向“能力”发展。
2.综合实践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
综合实践更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指导包括方法指导和过程指导。“访谈法”一课,教师对访谈重点和难点把握得当,设计了围绕学生手机使用的访谈实战,学生分组讨论,再展示。话题贴近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法,活动设计有效。蓬莱美食一课,引用和制作的视频很精彩,可惜教师讲授占了主导,如果由学生制作视频、学生亲自实践美食、学生展示成果再充分一些则更好。3.教师对教学重点的理解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需考虑重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活动落实重点。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决定了教学活动努力的方向。设计调查问卷时,围绕调查主题分解出调查的维度、设计有效的调查问题是重点。“调查问卷”一课,教师没有密切围绕这一重点,整节课在重点突破、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方面力量不够聚焦。方法指导的有效性,涉及往什么方向着力指导,如何指导。
4.方法指导也可体现建构主义
调查法中问题如何设计,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先有感性认识,再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建构方法。
二、观评记录体现了教师合作的程度
我理解的观评记录应由同伴完成。我发现提交的观评记录针对性不太强(甚至可能是授课者自己写的)。大家彼此熟悉往往不好意思扣分。理想的观评记录应体现磨课中教研组内观点的碰撞。此次远程评课在彼此陌生的情况下操作可能更真实。
有观点认为:教师群体不是学习型组织。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
教师群体向学习型组织转化是未来理想的方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依靠自己同时离不开适合研究的土壤。这是对学校和教研组组织协调能力、文化氛围的考验。
三、教学反思体现了课堂改进的空间
《舌尖上的蓬莱》执教者提出的完善设想符合课程的实践特点:增加体验,学生亲自烹饪。《研究主题的选择与确立》执教者反思认为:例题选择应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教学实际。
经验+反思=成长。反思能改进课堂。教学反思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恰当有深度,体现了教师课堂改进的空间。当然,所谓恰当和深度也是见仁见智,真理愈辩愈明。
四、信息技术的恰当嵌入能优化教学
本次研修的落脚点是每人上一节研究课,并体现技术改变教学。观课中我特别注意观察了“技术”如何嵌入教学。1.挖掘技术对教学的优化
技术对教学的优化体现在各个环节。如导入环节,《访谈法》中利用杨澜访谈周杰伦导入,吸引学生眼球,但后期不再使用这个视频,挖掘似乎不够。因此我在思考:资源海量时,我们应如何“选择”并充分“挖掘”资源的价值呢?
授课环节,课例中蓬莱美食视频、往届学生访谈的视频,采访老师的视频扩大了教学的空间。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背景音乐优化了教学效果,excel图表优化了信息呈现。
评价环节,《调查问卷的设计》中,学生提交问卷、教师点评实现了很好的互动,如果在教室用纸笔或实物投影达不到这样的互动效果。2.警惕技术的负面作用
技术,当用则用,不宜滥用。技术使用不当会有负面作用。这考验着教师的技术素养。我观课中发现的技术的负面作用,如:音乐声音太大喧宾夺主;学生用网络查阅问卷仅为了解问卷的结构,花费时间较多,价值不大;学生自己没有分析调查维度、设计问题,先查阅网络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不管什么先百度一下不利于思维的原创性。
借用即墨项目办尹孝柏主任的见解:技术是工具,不是化妆品,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抹上一些给课堂美容。
环节二:创自己的课
观别人的课,创自己的课。我对课堂改进的建议,以及观课对我创课的启发,整理如下:
一、教学设计
教师基于目标和学情设计教学。对课程内涵、教学重点的把握取决了教学资源的选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目标,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不是凭空想象,课的目标设计要再回到课程目标,综合实践则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目标如灯塔。设置不当,会使教学向错误的方向航行。选题、问卷和访谈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应设为教学目标。
二、角色定位
综合实践一定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领着学生走,切忌抱着学生走。
三、选题案例
选题和案例要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
四、组织形式
角色扮演是可借鉴的教学形式。将一个大项目分解为小项目,学生分组完成再汇报展示是可行的组织方法。
五、技术使用
韩相福校长认为:综合实践适合用技术支持。教师要做技术支持教学的探索者。技术与综合实践的结合点是:技术支持到现场,技术支持学习方式的转变,技术支持深度学习。我补充的观点是:技术支持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表达。
华东师大祝智庭老师认为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到底用了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体现什么优势、还存在什么问题、和国外有什么差别。”技术,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因此创课时,使用技术我们可以思考:我的课曾使用了什么技术?我观的课使用了什么技术?我创的课可以使用什么技术?是不是必要?是不是起到了优化作用?是不是有负面作用?
六、评价方式
7.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篇七
关键词:学生,真正,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状况,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数学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 教师要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学习, 相互讨论, 学会“找水喝”的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所以好多教师尝试着开展互动教学。
互动是指行为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 与他人 (或环境) 和自己相互作用, 影响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是基于对教与学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教与学的新体系, 主张以交往和对话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和途径, 在交往中通过人与人、人与文本间的世界融合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化的意义世界, 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 通过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 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互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自课程改革以来, 本人也积极尝试互动式教学, 在课堂上尽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发现, 在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形式上的互动。
形式上的互动即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 严密的安排, 这种知识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的反应。例如, 已知抛物线经过点 (1, 0) 、 (0、3) , 对称轴为直线X=2, 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我们教师有时往往会问“从这些已知条件中, 同学们觉得应该设抛物线的哪种解析式呢?”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会不假思索的说出“设抛物线的一般式”, 实际上这个题目也可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 求出与点 (1, 0) 对称的点 (3, 0) , 再通过设交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像这样的提问和回答虽然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 整个互动过程在教师的控制中看似进行的非常顺利, 实际这样的互动无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冲击, 碰撞不出新思维的火花, 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不均等的互动。
我们教师有时为了要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主观愿望, 所以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而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一般来说, 我们常常愿同学习成绩好的、表达能力强、自信心强、胆子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三) 无目的的互动。
“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这一点我们教师都很清楚, 所以有时我们刻意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 做游戏等, 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 兴趣也很浓, 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可课后, 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 学会什么, 并不是十分清楚, 对相关知识更没有主动去思考, 课堂设计的目标也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 可以说得不偿失。
二、有效互动的策略
如何改变互动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达到有效互动的目的, 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 因“材”施动。因材施动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实施不同的互动教学方法。
(1) 生本互动, 教师引导。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无论是课前、课上、还是课后, 我始终觉得不能抛弃生本互动, 即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
在课前, 教师先让学生知晓课上要学的内容, 甚至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先与教材进行互动预习, 教师若在课前能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他们预习的情况, 就可以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要注重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例如出示了一个问题:“由于学校旗杆很高, 难以直接量出它的高度, 请同学们利用皮尺、测角仪、平面镜等工具, 设计多种方案, 求出学校旗杆的高度”。
教师出示教学内容后, 适当地引导学生明确本题的目的后, 先让学生思考几分钟, 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再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或同桌间相互讨论, 效果会更好。实际上这个题目的方案很多, 如方法一:利用太阳光折射的原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求出旗杆的高度;方法二:用测角仪测出旗杆顶端的仰角, 再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出旗杆的高度;方法三:利用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求出旗杆的高度;方法四:可利用自己的身高, 臂长等长度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旗杆的高度等等。特别像这种一题多解的问题, 一定要先让学生与教学内容互动, 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 发散了他们的思维, 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生由于自己想出了方法而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会更有信心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在课后, 特别是作业中, 更应该倡导学生生本互动, 让学生自己真正去探究, 学会掌握应学的知识。
(2) 生生互动, 教师关注。数学上有些教学内容如统计、概率、几何中的某些定理的推导等等, 若单靠师生互动, 有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之, 若能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 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也有效地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自己设法去理解, 获取知识。当然在学生互动前, 教师必须要学生清楚互动的目的和应学的内容, 使学生进行有目标的互动。
例如, 正多边形的铺地问题:单独用哪一种正多边形能铺成无缝隙的地面?用哪两种正多边形搭配可铺成无缝隙的地面?三种又如何呢?像这样一个问题, 可以先将学生按六人一组分组, 每个学生分别剪出一种正多边形各5个, 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 然后自己动手拼一拼, 相互交流哪一种正多边形能铺成无缝隙的地面?再由两位学生相互搭配拼一拼, 讨论哪两种正多边形搭配能铺成无缝隙的地面?接着由三人相互搭配拼一拼, 讨论哪三种正多边形搭配能铺成无缝隙的地面?再共同讨论能铺成无缝隙的地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在学生的互动中, 教师要不停的巡回关注, 适当地给学生进行指导, 不能让学生变成放羊式的互动。
通过生生互动, 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 获得了新知, 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 因“生”施动。
我们知道,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的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也正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 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象产生了垄断, 产生了不均等互动的现象, 因此教师可采取因生施动的方法。因生施动即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实施不同的互动方法。
(1)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 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要真正实现互动, 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 给学生充分尊重, 与学生“平等对话”,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才能使情感共鸣, 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采用互助互动的教学方法。性格外向, 善于表达的学生, 他们往往乐于表现自己, 也常能配合教师的教学, 与教师互动。那么我们就可以让他们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组成“互助组”, 由于学生间容易交流, 所以可以用他们善说的优点来帮助其他同学, 通过开展“互助互动”或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充当“小先生”等多种途径, 帮助成绩困难的学生学习, 取得相互提高。
另外教师对不善于表达或学习后进的学生, 要分析和了解其原因, 不能漠视他们, 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 提高他们说的勇气。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互动教学中来。
8.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活动的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教师就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工程师要建造高楼,需要有美观实用的设计蓝图;教师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注重教学艺术的运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学艺术胜于科学。”然而多年以来,我们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在学生心目中,政治课就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因此,从踏上工作岗位第一天起,笔者就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政治老师,使学生觉得政治就在身边,而不是空泛的说教。
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是一个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管理与调节的过程,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所以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注重教学艺术,目的是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本人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变静为动就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成功机会,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就是有趣的活动课,上课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折磨,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集知识教学与品质培养于一体。因而,笔者所采用的活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采用音乐导课的活动式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教师而言,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如能运用音乐来导入新课,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讲述初二“民族情 民族魂”这一课时,笔者利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歌来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扉。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中,他们也跟着轻轻地唱起来。这不仅为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运用数据艺术的活动式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时又是德育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厌倦了教师的说教,认为政治课就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甚至认为政治教师是“骗子”。如果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能运用一定的数据,让实际的数据与道理相结合,就会在他们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作用,从而达到以数据服人之功效。
比如,在讲解初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课时,教师要讲到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笔者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就引用了参考书上的一些数据,笔者对学生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以城镇居民为例, 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43元,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500元,到2011年,这一数据达到21810元。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率年均达到9.7%,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这些数据的列举,极大的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比单纯的说教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3 关注时政热点的活动式教学
时政热点通常带有强烈的时代性,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加上时政本身又包含了新信息和新知识,将之引入课堂,还能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教材滞后性的问题,使课堂呈现出时代的活力。由于教师个人时政资料阅读量的有限性,所以笔者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且与教材知识点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进行专题材料收集。每节课前时政点评约五分钟,由一名学生发布新闻,其他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点评不到位或矛盾的现象,而教师恰恰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及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研究,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时政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小组内分工收集资料,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有的小组带着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给全班同学传阅;有的学生将资料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整节课上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在师生讨论中大家的认识趋于一致,情感得以交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论。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在提高收集和处理政治信息能力的同时,对时政信息和教材内容的认识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 采用形象化的活动式教学
传统政治课教学的弊端是“枯燥无味”。易使学生丧失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失去培养创新意识的动力。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如黑板、幻灯、投影、书本、多媒体电脑、电影、广播、电视等,或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作课外辅导报告,开座谈会,利用“名人效应”和专家“权威效应”给学生提供比教科书和教师讲课更多的,而且难以提供的知识和生动具体的材料,这些课堂教学形式使我们教学锦上添花。
比如,笔者在讲授“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课时, 笔者给学生放了一段关于校园暴力的视频,2009年10月,在上海一个弄堂里,一个被旁观者称呼为“熊姐”的中学生模样的女生正对另一女生拳打脚踢。她不断抽打另一女生的脸,扯其头发,更从背后冲撞该女生……而被打女生从头至尾没有还手,任“熊姐”打骂。看到这里,笔者随即提出问题:“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被打者总是那么忍气吞声?如果你是被打者,你将怎么办?”综合运用多媒体电脑等媒体,增加了气氛,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自己是被打者该怎么办?有哪些保护自己的途径。比如:向路人求救,或者及时报告老师和家长,或者平时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化解矛盾等等方式。教学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变静为动的课堂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应以极大的耐心、热心与爱心,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知识教学与品质培养融入这些活动中,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变革。让我们相信: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有魅力与价值;教师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成功的经验;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学习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Ⅱ[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让读书声真正动听起来 篇九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在朗朗书声中,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波涛中受到美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都试图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现象走入了朗读指导的怪圈。
(一)感情!感情!--“要读出感情!”
案例:“这么大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大了吗?我们再一起大声朗读一遍。”
学生多次朗读了这个句子但学生的朗读是苍白无力、缺乏感情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大就能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像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美不美啊?”,“可爱不可爱啊?”由于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这种事物的美或可爱,就只能机械地重复。
为了让听者听到学生的读出了文字的的轻重缓急。有些教师还在文字的下面标上了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及声调的走向。听起来好象是学生读出了文字的感情,其实这些不过是教师的理解。学生不过是作为一台机器把教师的理解表达出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模式化、技巧化的朗读,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去领悟文本中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一过程或把指导过程简单化了。“有感情地朗读某某段或句”感情从何而来?不是嘴上说说,也不是教师强加。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的朗读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永远不能达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共鸣。所以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体会文本的感情进行再创造。为了让学生“想读、多读、有感情读”我们可以试用以下一些方法。
1.创设情景。就是把课文要表达的内容整体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创设美丽的画面:《燕子》一文,教师描述:阳春三月,几阵蒙蒙的细雨过后,天空蓝的更加可爱,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上有几只小燕子飞倦了停在柳树上。微风吹来,小燕子又展翅飞翔了。一会儿在在广阔的田野上,一会儿又在平静的湖面上戏耍,湖面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很快地学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景为感情朗读做好了铺垫。
2、咬文嚼字。对关键词的有效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感情的把握。如《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5: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6: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3、表演移情。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要应用趣味性的文章作“诱饵”,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悟出道理,久而久之,把这种感情迁移到其他方面去。其中,表演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狐假虎威》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寓言,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去熟读后以课本为剧本,以课堂为舞台,分角色边朗读边表演。狡猾的狐狸走在前,凶恶的老虎走在后,吓的百兽四处逃窜。学生进入角色后,就会对狐狸的神态、语言、动作有全面的了解,就会深刻认识到狐狸的狡猾性。
4设身处地。还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当自己是作者或课文里的某个人物想想在当时的情景下有什么样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课文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5联想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其中的画面,这种画面如果脑海中有了学生情感的创造也就有依据了。这些方法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试一试。
以上这些方法注重学生领悟文字的过程,悟出作者感情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再创造。使感情朗读成为学生心中之情自然流露
10.让学生动起来 篇十
——授田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四月十九日,我们迎着春风,闻着一路花香来到了授田英才学园。在这里,我们听了李莉老师、张洪艳老师、高静老师的课。三位老师的课讲得都非常的精彩,我也受益很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节课是张洪艳老师讲得《桥》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李莉老师讲得是《桥》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一篇课文的讲解是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的。《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这两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很到位。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对本篇课文的生字词、课文内容、表达方法一一作了指导。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使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解析能力很强。其二,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授田老师采用的是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一样的,有导入激趣、前置自学、交流互学、点拨指导、内省反思五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之间都紧紧相扣。这两节课听起来,教学目标特别清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整堂课听起来非常的有条理。其三,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到位,能够导之以学。特别是李莉老师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能够随着教学环节的依次进行,教学情境的变化语调也随之发生改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处理课文内容时,“老汉揪出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一揪,揪出了什么?”随着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见,教师语言也影响着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节课,我们听了高敬老师的课《四个太阳》,这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活力四射、精彩无限。这堂课所采用的模式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处理识字时,在游戏中学,在学中做游戏,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当中,教师也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引导。这堂课我也有个疑问,在学生学习当中,孩子们用到了电脑,需要在电脑中打字,有的学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打了一两个字,教师又应该做怎样的指导呢?
以上是我学习的几点感受,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找准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正,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有时间多给自己充充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11.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篇十一
笔者在两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课堂教学研究,并记录了详细的课堂情况。以下是根据教育社会学费兰德斯所设计的互动分析表(见表1)进行的课堂记录分析。
记录的方法是从教学开始时,观察员在每隔几秒钟对所发生的所有语言行为,以代码作出记录.通过这样的方式记录,对本校学生经过两年的课堂记录,统计数据如下表:
根据表2,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课堂中师生互动交流内容占很大比重,起主导作用。其中师生互动占整个互动过程的87.1%,而学生之间的互动仅占整个互动的12.9%,在整个课堂中,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之比约为6.752:1,而且在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这种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并且只有少数个别成绩中上的,时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在积极举手,积极发言与教师互动,同时受到时间、空间的影响,班级中有很大一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调动,参与度较低。同样,在运用费兰德斯的设计分析时,课堂上教师以问(教-4),学生以回答(生-8)师生互动方式为主,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角色,这种现象极其明显。
那么,为何已经推行多年的生生互动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如此脱节严重?本文接下来将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
三、基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现状分析
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发生于课堂之中,课堂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人才的主阵地。教育社会学者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因为它包括个体的互动作用,集体的心理反应等。而且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系统。本文将用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课堂结构的代码及内隐于教育传递过程中的权力分配与控制方式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范式。其中分类和架构是这一范式的两个关键概念。分类是指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反映着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架构是指教学情境中师生在教育知识的选择、构成及教学进展中的自由程度,反映的是社会中的控制关系。Bernstein认为与社会的强控制一样,现实课堂教学实践是以师生互动为主,是一种强分类强架构的可见教学,这种实践模式要求具体清晰的角色结构,即教师与学生为“控制—服从”的关系,降低弹性化与多样化角色认同,这样师生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与服从关系的形式,教师代表成人团体,代表正规的课程,代表学校中即存的社会秩序,而学生只是教师期望获得某些成果的原材料。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力,学生只是其服从的成员。
他进一步指出任何一种教学实践不管是传统保守的教学、儿童本位的教学、批判教学,在教学关系中都是一个有关由传递者和习得者之间角色范畴界限与权力分配的阶层性规则(hierarchical rule),以及另一个有关传递次序进程规则(sequencing and pacing rule ),再加上一个良好规则所建立的秩序的评价之标准规则所组成。这三种规则构成任何一种实践内部逻辑。其中传递者和习得者之间角色范畴界限与权力分配的阶层性规则在教学实践中影响巨大。这种教学实践中,习得者都清楚具体的标准规则,知道自己的角色行为和社会规矩,也知道自己应有的学习规则,Bernstein称之为可见教学。
借用该研究范式我们就不难看出,现实的课堂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主,有明显的角色分工。应该说教师在课堂上行使绝对的权力,控制着学生的想法和思路,是一种强分类强架构,同样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度很小,因此,在课堂上,给予“生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少。教师权力掌控着课堂秩序、课堂进程,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进展。这就是为什么“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虽广被推行而我们的实践却依然照旧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教师和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和多样化角色意识的获得。我们理想的教学模式应是趋向于弱分类弱架构,教学实践应趋向于不可见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相互有个性、较强合作交往能力、有扎实知识基础等适应新型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
四、基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策略建议
12.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篇十二
一、多给夸奖, 激起自信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有自信, 才会有成功。事实证明, 夸奖是提升孩子自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当孩子有了自信, 才会主动地学习, 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 教师们, 不要吝啬你的夸奖, 哪怕孩子有那么一丁点的进步, 都要及时表扬。四年级的龙明辉同学, 我刚刚接手的时候, 他的成绩只有30多分, 英语课上总是低头不语, 有一次我叫他回答问题, 他支吾了半天说不出来, 我就走到他跟前, 摸着他的头细声跟他说:“明辉, 你一定行的, 慢慢来”, 最终他终于想起来了, 我就在同学们的面前表扬了他, 他坐下后, 坐得直直的, 眼睛里闪着自信的光芒。我又借此机会, 大力表扬, 后来, 他每节课都积极回答问题, 积极跟同学交流。不再像以前那样在课堂上耷拉着脑袋发呆拉。
二、多给时间, 促进思维
现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多采用讲授的方式, 在这种讲授主导的课堂中, 课堂活动常常表现为: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演, 学生看等。教师占用了课堂的大量时间, 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压抑。有一次我去听公开课, 执教老师在这节课中安排了十几个活动, 整节课安排的满满的。开展活动的时候, 老师刚开始布置了活动任务, 还不到2分钟就说时间到。学生还没开始交流, 脑子还没动就给叫停了!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操练,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多给机会、表现自我
《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讲, 学生听, 从不给学生机会。而我的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 我都会努力给他们创造机会, 在教授四年级上册《Module 3 Jobs》这单元的时候, 学生以前都学过有关职业的词汇, 课前我也布置了孩子收集有关职业的名词, 所以我都是让学生自己来列举职业的名词, 而不是我告诉他们。给了孩子机会, 孩子学会了自学, 学会了主动学习。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四、多给方法, 自主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教师不是教, 而是教学, 教学生学。”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常说:“授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教书的核心内容, 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 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点拨, 巧妙引导孩子学习。只有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那么学习英语的主要方法有:
(一) 教会学生运用“联系实际法”
英语的教学内容都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各种联系来解决问题。如词与词、句与句、上下文之间, 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等。例如在听力练习中都会有很多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判断的题目。例如:Japan is in Asia (T) .People in China usually buy new clothes before Spring Festival.学生心中有了方法, 就能快速动起来, 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 教会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法”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建立一些比较系列, 让孩子对教材中的单词、语法等其他内容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差别,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使学生能准确地从比较中找出本质的不同特征, 从而逐渐构筑知识的系统化。如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四种时态进行比较, 时态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学生通常都搞不清楚如何判断时态。我在课堂上经常让孩子通过观察例句的异同, 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 让后让学生尝试归纳每个时态的概念、标志词、结构和动词的变化规律。真正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 主动解决问题。
(三) 教会学生掌握“预测学习法”
小学阶段, 听力占了30-50%。而阅读也占了10%, 而听力和阅读的方法中, 预测是很重要的一种做题方法。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的特征要求听者在听力过程中运用相对应的策略, 以便及时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信息, 找到想要的信息。预测策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在我的听力训练中, 我经常要求孩子听之前一定要进行听前预测策。通过快读选项, 对要听的关键信息有个大概的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在听短文, 判断句子对错的听力题中, 让学生快速读句子, 找出关键词, 然后带着问题去听。我在教教学中教学运用猜测方法猜测词义和判断:一是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另外是根据生词本身的特点推测词义。
13.让音乐课堂“动起来” 篇十三
——浅谈小学音乐课律动教学的实践
摘要:“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小学生学习律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提高审美,更能开发智力,训练协调能力,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更活泼、更健康。在音乐教学中坚持应用律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序地参与音乐律动,能使学生寓教于乐,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为音乐课堂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关键字:音乐 律动 实践
引言:律动,源自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创立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自控能力、注意力分散的弱点。因此,在一堂音乐课里,一味要求孩子们在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静态教学中进行,这无异于捆绑了学 生的手足,束缚了学生的头脑。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形式,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更适合小学生爱动的特点,是唱、动、表演等多门艺术的综合教学形式。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身体中个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之中,就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一、律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音乐律动的概念
律动,源自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创立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达尔克罗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美感,感觉美,欣赏美。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音乐和律动相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律动教学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
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音乐,律动教学可以唤醒孩子最原本的音乐感觉。音乐内部所蕴含的各种运动,快慢、强弱、高低、长短、紧张与平静、欢乐与悲伤,这些都可以用律动来表达。小学生正处在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的敏感期,认识、理解事物带有明显的捕捉性,喜欢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律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被重视,有利于挖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感受。律动是一种运动感和音乐感之间的连结。在律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这种音乐伴奏下的身体大肌肉动作,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身体律动,这种身体的律动充满了分明的节律和音乐的动感之美。
二、律动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人体的基本节奏。
人体的基本节奏,就是用身体活动的自然动作,进行音乐基本节奏和速度的练习。这些动作应该以学生自己已有的体验为基础,决不是把教师的节奏强加给学生。这些动作分为十个方面:拍手、列队行进、走、跳、跑、单脚跳、摇摆、奔腾、唱。如“拍手”,这是最容易表达节奏的形式,通过拍手训练学生感觉任何节奏和跟随速度变换的能力。“列队行进”与“走”是不一样的,行进时需要膝盖抬高,脚步有力,而走的动作更易于平稳,“列队行进”必须用双拍子的音乐,而“走”就不一定。“奔腾”与“单脚跳”不能混淆。单脚跳是先一只脚落地,然后用同一只脚做一个单脚跳,两脚轮作。而奔腾的动作是一只脚在一个重拍上触到地面之前,在空中做一跃,因此它需要一个准备,在音乐中被称为弱起节奏,所以诗人联想到奔腾的马的音乐总是弱起的。
节奏训练是体态律动的中心。达尔克罗兹归纳了30余种基本节奏因素,主要以时间——空进——能量——重量——平衡作为基本定律和要求,包括速度、力度、重音、节拍、休止、时值、节奏型、切分、分句、单声部曲式、对位曲式、赋格、复合节奏等。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 第一,在开始阶段,主要使用即兴音乐材料。最好是那些包含学生所学过的音乐要素的即兴音乐。在学生对音乐的要素有了较深的了解之后,在使用经典的创作音乐。
第二,通过律动语汇来学习。律动语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原地类型,包括拍掌、摇摆、转动、指挥、弯腰、旋转、语言、唱歌等;另一种为空间类型,包括走、跑、爬、跳、滑、蹦、快跑等。这两种类型可以结合成各种形式。如在律动中,可以用脚和身体的动作表示时值,用手臂表现节拍等。
第三,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将运动与声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内部听觉和运动觉得能力、动觉得想象力与记忆力。
(二)身体各个部分的配合。
可以把人的身体称为一个管弦乐队,它包含许多不同的乐器:
手指——小提琴
手——长笛
手臂——单簧管 脚——小号
脚趾——大提琴
脚跟——鼓;„„等等。
这些各部分肢体可以单独或一起做动作。训练后,学生们可以意识到这些不同的乐器的功能,并可以选择哪一种或几种乐器最适合于表达所需要表现的节奏或乐思。
(三)头脑和身体间的协调。
发展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是体态律动学训练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人们学习音乐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智力(发出命令)和体力(执行命令)间绝对密切的控制和协作。如:让学生自由行走、按规定的方向和速度行走、随教师即兴弹奏的音乐节奏行走,当听到约定的信号(口令、打击乐、和弦、音区或调式的变化),立即做出约定的反应(停止、反方向、变速、变节奏行走等等),在这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练习。如教师在琴上用左、右手同时弹奏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用脚走出教师左手所弹的节奏,同时用手拍出教师右手所弹的节奏(也可与此相反)。当教师所弹的节奏发生变化时,学生们的手、脚动作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训练中,如何利用空进来表现时间的延续,是完成大脑和身体间协作的重要因素。
(四)动作的控制和反应。几个部分要同时一起活动往往有困难,因此,训练和发展头脑的身体间灵敏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训练可以增进他们对各部分肢体动作的控制,使他们的反应能力更快。这一过程必须在他们听觉敏锐了,记忆力增进了的情况下,他们的动作才会变得更准确,得到控制,不然他们将出错。这类训练大部分是即兴进行的,改变的要素要不断出现,使学生们头脑始终处于警觉状态,他们的头脑学会敏捷地思考,他们的身体学会立即作出反应。
(五)时间和空间。
体态律动学之分重视活动场地这一因素,必须使学生在活动时相互间不发生任何冲突,即让每一个学生做出自己喜爱的动作,并且不能别人发生冲突地在其他学生中曲折穿行。一开始先用慢速进行训练,然后逐渐增快乃至跳或跑,直至真正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活动。让学生闭上眼金,跑到教室的某一个位置,一声口令,他们必须返回。进行时,音乐要伴随着一过程,培养学生对音乐分句的感觉和理解。
(六)紧张和放松。
任何一个活动都不要继续的过长,要穿插采用放松的练习,或采用对学生的好奇心有直接吸引力,并能造成一个宁静状态的练习。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同时演奏一首柔和可爱的乐曲如摇篮曲之类,然后检验他们的肢体看是否是放松的。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是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头脑之间建立起的相互协作与反应。
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律动
教师必须注意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我们也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能保持小学生主动参与的热度,小学生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善于从幼儿的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取一些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的音乐律动,而且需要手脚分解,像律动“拍手点头”,“拍球”,“小鸟飞等”,三年级的学生,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设计一些强度更大的律动。孩子们才会感到亲切,易学、易掌握,有了成功感,他们以后进行活动时,就会情绪欢乐,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极了。1~2年级
一年级第一册《其多列》,老师要解释歌词的名字是“快快来”的意思,然后让同学们一起快步跑一跑,感受一下,那么他们就理解了歌曲名字的意思了。这首歌一共有三段,每一段都不一样,一年级的学生不认识字,理解歌词比较困难,看着歌词都很难把三段完整唱下来,背唱就更加难了。给歌词设计恰当的律动,让学生理解每一段唱的是什么,学生记起来容易多了。例如第一段歌词是:”上山坡去拣竹叶,带上长刀砍竹筒”,老师带着学生一边唱一边做捡竹叶、拿着长刀砍下去的动作,学生理解了歌词的意思,很快就会背唱歌曲了。律动在唱歌教学中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时,通过跳蒙古族舞蹈,学习挤奶动作,体验策马狂奔,让小朋友们在律动中体验到了蒙古族的特有文化,使这首歌在表演起来时“蒙古味”十足。在进行二年级《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小朋友思考还可以用怎样的肢体动作来创编,然后让他们上来表演。由于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创新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小朋友设计了很多的动作,加上他们爱表现的性格因而显得非常积极,创编的动作更是各种各样,有的用眨眼睛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拍屁股来表示节奏,有的用伸舌头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拉耳朵来表示节奏等等。因此,原来一直是用拍手来表示这一陈旧的模式被打破了,课堂教学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一下子被充分激发起来了。3~4年级 三、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设计一些强度更大的律动。运用体态律动也可以在训练学生的音准,让音的高低与身体的各部位构成有效的联系,在不断的身体运动中,达到训练音高的目的。让学生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音的不同高低:do蹲下,re摸膝盖,mi做在座位上,fa手插腰,sol两手放肩膀,la双手摸头,si双手高举,do’站在小凳上。用这样简单并且易记的方法,让学生将音高与身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积极的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5~6年级 体态律动在高年级音乐教学中也具有优势:它使抽象的高年级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塑造。
五、六年级课时相对比较富裕一些,可以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做一些趣味节奏游戏。例如学习枯燥的比较难掌握的切分节奏时,老师用广告语“酸酸的,甜甜的,有营养味道好。”来帮助记忆时同学们群情激奋。最后,引导全体同学把自己记录下来的创编节奏型语句用一个故事串连起加以表演的进行节奏大合唱。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联系时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而且不容易遗忘。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新课标的理念下,律动教学的有效渗透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律动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中,在“动中学、学中动”,律动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一个教育领域,但是要真正将他运用得当,真正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提高音乐素质,还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使这一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中发挥出重大的功能。参考文献
14.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教案 篇十四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力,这就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课程分析:本课其实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在力的作用下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学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2,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方案。
3,能说出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4,能举出一些平动、转动、振动的例子。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教学难点:找出物体运动是由那种力作用的结果。教学准备:小球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用手洗毛巾时,要把毛巾拧干净用倒是什么力?(2分钟)生答:扭力
师:那么除了扭力大家还学过什么力? 生:回答 过程: 1,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么多的力,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你们能设计多少种方法使小球运动起来呢?同学们分组讨论(12分钟)
注意:这里要对学生进行提醒,小组长要明确分工,要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同时要人人参与,因为会找不固定的人来回答问题。在此,用幻灯片出示表格给学生。
2,找学生汇报讨论结果(5分钟),教师给在黑板上总结写出。注意:汇报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按照表格的方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行验证自己的设想。教师巡视,给与指导。(10分钟)
教师最后要找两个典型的例子给学生说一下。4,同学们请和老师一起看科学在线,找学生读。师:强调物体运动的方式。
师:同学们,大家仔细想一想,你能举出平动、转动、振动的例子吗?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仔细想一想之后找人汇报。想一想刚才实验时,有没有平动、转动和振动。(8分钟)5,出示幻灯片。
6,处理练习册的部分习题。
15.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篇十五
事实上, 音乐本体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身其实也是审美活动的一部分, 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们学习知识技能不是单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本身, 而是为了架起一座通向音乐艺术的桥梁。《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 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因此, 教师要放下知识技能严肃的架子, 将其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让课堂动起来, 使其更具亲和力, 让美的体验赋予知识技能以活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技能。
一、情景游戏, 乐在其中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从感性入手, 让孩子在和谐愉悦的活动中学, 不失是一种“有效途径”。
在节奏创编《小雨点》的音乐活动中, 我利用多媒体先创设了一个下雨的过程, 让学生欣赏完整的下雨过程:小雨点———小雨———雷鸣电闪———大雨——小雨———小雨点———雨停。然后, 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常见物品 (如玻璃杯、筷子、盛了水的水盆、装了沙子的废旧易拉罐以及自制的各种打击乐器) , 把学生分好小组, 让他们自由探索:如何用这些东西模拟出下雨的声音:用什么方式表现小雨?用什么方式表现大雨和雷电?待我一说完, 学生就兴奋不已地动起手来。只见一个小朋友先用筷子在玻璃杯上轻轻敲了两下, 然后又有几个小朋友用装了沙子的酸奶瓶摇了起来, 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 紧接着一位小胖子用一根棒子用力地敲他自制的锅盖, 发出了“哐哐”的声音。于是我把他们制造的声音写在了黑板上, 概括出简单的节奏型:小雨点可以用“滴答” (四分音符) 来演奏, 小雨可以用“沙沙沙沙” (八分音符) 来演奏, 大雨用“哗啦啦啦” (十六分音符) 来演奏, 电闪雷鸣用“哐哐” (二分音符) 来表现。
这节课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以合作探索下雨时的各种音响为桥梁, 突破了枯燥单调的节奏教学, 从“自主性玩———创造性玩——表演性玩”中玩出花样, 玩出节奏, 从而掌握节奏, 记录节奏, 真正在游戏活动中开心地玩, 快乐地学。
二、情感体验, 美在其中
知识技能的获得必须以情感的体验为前提, 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 知识技能才能够成为智慧。在音乐教学中, 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 才能接触到艺术的本质, 也才能让学生领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歌曲《大鹿》这一课时, 我课前先安排几个小朋友根据教学内容排练了歌表演, 让他们分别扮演大鹿、小兔、狼、森林中的树、草、花、房子等。在教唱歌曲前, 我让他们几个带着头饰上台表演, 把其余学生带进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接着, 我让学生们边听音乐边看表演, 然后告诉老师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学生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等学生们学会歌曲并要对歌曲进行处理时,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边弹边唱, 从老师弹琴的速度上进行对比, 我们应该怎样来唱大鹿和小兔?” (小白兔唱的部分我弹得快, 大鹿唱的部分我弹得慢) 学生们马上就听出来了, 纷纷回答:“唱小白兔时唱快点, 唱大鹿时唱慢点。”“回答的非常好!”我表扬了他们。“请小朋友们再想想为什么唱小白兔时唱得快, 而唱大鹿时唱的慢?”通过一开始的情境创设, 学生们很容易就回答出这个问题:“老狼在追小白兔, 它很着急, 所以唱得快;大鹿很勇敢, 帮助了小兔, 所以唱得慢。”最后, 我说:“让我们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情绪唱一唱吧!”
由这一环节, 我告诉学生音乐是有个性的, 不同的速度在表现音乐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速度的快慢能表现不同的情绪和心情。在我的引导下, 将枯燥的知识技能赋予情感的灵魂, 使学生在情与景交融的氛围中感受、体验和参与, 在情感的碰撞中学习知识技能。
三、思维闪动, 创在其中
音乐是创造性的艺术, 而学习音乐也应具有创造性。虽说“创造”本身也是一种乐趣, 但若用枯燥的教法去教, 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课程标准》指出:“根据低年级的身心特点, 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 通过模仿、创编、表现积累感情经验, 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所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情境, 采用富有趣味的方式, 才能使创造教学受到成效。
我的创造是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念“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根藤, 藤条顶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停藤停铜铃停。
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节奏念绕口令, 比一比谁的创造更加新颖独特。学生们创造完毕, 我请他们把自己创造的节奏念一念, 其中有两三个学生创造的很好, 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绕口令节奏 (虽然他们还不能马上准确地把自己创造的节奏写出来) 。接着, 我把学生们创造的多种节奏写在黑板上, 有用八分音符创造的, 有用小知了节奏创造的, 也有用四分音符创造的。然后, 我又要求他们用不同的速度进行绕口令。最后, 我让学生继续绕口令这一活动, 用不同的节奏念绕口令, 感受哪一种让人感到欢快?再分别用快、中、慢三种不同的速度念绕口令, 想想哪种速度带给你的情绪是欢乐的, 其余的使你的情绪如何?学生们十分投入, 几分钟后, 我请了一个创造得十分认真的学生来说一说, 他说:“我念这种节奏 (小知了) 感到很快乐, 念其他的感觉就没有这么高兴。还有, 我念得快的时候, 感觉很开心。”
虽然学生的回答很简单, 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 但是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因为学生们已经体会到不同的速度和节奏所带来的不同情感和情绪。同时, 学生们的五彩缤纷的想象在思维对流和创新的生成中, 在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中, 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音乐是流淌的艺术, 作为音乐教师, 应该给孩子们创设各种机会, 让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给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一个鲜活的载体, 使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五彩飞扬、生机勃发。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推荐阅读: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09-20
如何让语文课生动起来10-16
如何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10-06
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09-14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10-29
一年级语文实践活动计划12-09
《读名著,品人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总结07-21
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07-3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启示08-17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