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的山水诗歌

2024-10-09

路口的山水诗歌(共9篇)(共9篇)

1.路口的山水诗歌 篇一

一、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清淡美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充满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这样的冲淡, 或者说清淡, 让人们如同切身般感受到山水田园之美, 悠远的意境与诗人旷达的情怀相结合, 这样的山水已经不再是普通大自然山水, 也不仅仅是诗人咏怀之物, 而是浑然天成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恬淡与人生的恬淡两种审美体验。孟浩然一生创作的体裁几乎都是比较单一的山水田园诗, 表现的是隐居的闲适与羁旅的愁思, 在这两种生活的境况的变化中进行清淡的诗歌创作。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歌的境界更加的开阔, 相比较南朝以来的山水田园诗, 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达到了山水田园诗的一个新的高度, 他将山水田园诗歌中繁杂的咏物简化, 不再以迤逦的咏物来表现对山水与人生之情, 而是将山水与内心相结合, 衍生出一种诗歌中如自然山水般的“气象”, 这样的“气象”让他的山水田园诗变得与众不同。不同诗人所看到的自然是不同的, 屈原看到的自然是高度精神化的产物, 每一种自然之物都似乎是一种精神与节操的外化, 而在孟浩然的诗歌中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就是平淡异常的自然, 所不同的是诗人孟浩然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内心与之相契合的平淡。这样的清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人的山水田园诗歌中没有强烈的情感的表达, 没有激烈不可自拔的诗情的倾诉, 诗歌中更多的是与自然之物一样的清静, 内心与自然一样存有一丝“浩然”之气。另一是孟浩然的诗歌中没有浓烈的诗意, 所以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没有大诗人李白的不断涌现的浓厚的诗情诗意, 他的诗歌更多的是一种清淡。最后, 孟浩然诗歌中语言的平淡, 也增强了诗歌整体风格的清淡, 没有浓妆艳抹般对自然的描绘, 语言上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为之的表达。虽然诗歌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清淡的风格走向, 但是诗歌却在平淡中饶有兴味。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就这样评价孟浩然“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从中的“清芬”我们就能够看出李白对孟浩然诗歌中审美意趣的评价。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清淡美的成因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之所以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原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首先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孟浩然长期的隐逸生活。诗歌是生活精神层面真实的写照, 孟浩然诗歌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一种对于自然的独特情怀, 就源自于诗歌长期的与自然的接触, 这也是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山水田园中寄托了诗歌对生活以及人生理想的情怀与抱负, 隐逸生活恬淡自然, 没有强烈的巨变, 有充足的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寄情在山水中, 久而久之, 就形成一种对于现实的淡漠, 对自然的热衷, 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比较大的走向, 魏晋时有陶渊明, 南朝有谢灵运, 唐朝与孟浩然,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与南朝山水田园诗歌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 这主要源自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特性有关。不管怎么说, 隐逸生活让孟浩然的诗歌呈现出清淡之美的一大因素。

其次是羁旅的愁思, 孟浩然生平热爱旅游, 在羁旅中哪怕是充满了清苦与无奈, 在诗人心中都是恬淡自然的, 诗人的心境开阔, 就如同这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一样, 羁旅中有愁思, 但是都能够被诗人的内心情感消解, 羁旅中无限的感怀, 融入在诗人的诗句之中, 依然没有浓烈的自我表现, 这一点与李白的诗歌有所不同, 但是孟浩然的这种诗歌上的清淡之美却是为李白等很多诗人所喜爱的。羁旅中的寒士, 孟浩然不像杜甫现实主义的情怀, 来表现自我与社会生存的矛盾, 孟浩然诗歌有积极向上的抱负, 但是不是一腔热血, 而是在以一种平淡为基础, 这样的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正是呈现出诗人高洁的情操。所以孟浩然的诗歌成为其精神的外化, 清淡的自然之美, 与清淡的人格之美相得益彰。

最后, 孟浩然诗歌中充满了清淡之美, 根本上而言还与诗人的隐逸情怀有着较大的关联。正是因为这样的隐逸情怀才使得在诗歌的咏物上充满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人生态度。人们在这样的清淡之美中, 看到了“大道无形”般的自然与人格美。

三、结语

孟浩然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其山水田园诗开拓了南朝以来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情境。孟诗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这样的清淡之美表现在诗人诗意的清淡、语言的清淡与情感的清淡, 这样诗歌风格的清淡之美与诗人内心的隐逸情怀有着一定的关系。

摘要:孟浩然是中国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其山水田园诗风格冲淡自然, 打破了山水田园诗咏物的界限, 注重抒怀个人抱负, 在自然中发现万事万物之美, 通过表现的手法将山水与诗人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探析的就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的清淡美与成因。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清淡美,成因

参考文献

[1]万洪莲.孟浩然“清淡”诗风浅析[J].作家, 2011 (24) .

2.浅析谢灵运诗歌的山水情怀 篇二

关键词:山水诗特点;山水情怀;原因

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然而多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诗人或读者的独立审美客体。曹操的《观沧海》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原因在于当时世族及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条件有关,即:他们大都以隐逸为清高,在园林别墅里过着悠闲的生活。正是由于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一位有极大成就的山水诗人。他留传至今的一百余首诗歌创作中,一半以上为山水景物的描写。由于他个人爱好山水景物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声望,从而带动了当时的许多诗人也都创作了不少山水诗,由于众多诗人竞相创作山水诗作,从而为自然山水诗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山水情怀体现在奇山异水的山水之美

上,表现在游览山水时意境深远上

他好取人之所罕至的深山大壑,从而为后人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例如,其笔下的山多险峻连绵:“连嶂叠滟锷”选自《晚出西射堂》;谷则多幽深难觅的:“谷幽光未显”选自《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由一山一水,可以看出谢灵运对生新之景、幽奇之景的偏爱。然而从他的诗作的语言特色上可以看出:

1.深微清新

沈德潜评谢灵运的山水诗为:“匠心独造,少规往则,钩深极微,而渐近自然。”又说:“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在他的山水诗中常从深微的刻画中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如“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写幽谷晨景就细微而清新,幽谷里的黎明要来的迟一些。虽从猿鸣可知天已破晓,但山谷幽深、夜色未尽。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则从草生鸣禽中写出初景新阳的生意,而又完全不费雕琢,运笔自然之神别有一段隽永意味。

2.幽秀明丽

对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山水刻画,则表现为有时幽秀,有时明丽,有时幽秀之中有明丽,有时又是明丽之中别有幽秀。像脍炙人口的“罨峭岭稠叠,绿莜媚清涟”中在罨峭洲萦的幽秀之中呈现白云绿莜的明丽景色。而“石浅水潺媛,哀禽相叫啸。”则在夕阳辉耀的明丽的秋山之景中,透出一脉荒林哀禽的幽秀之感。正是由于魏晋世人具有浓厚的山水情节以及他们对与山水的那种热爱,才促成了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行与繁荣。从而也促使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厚的精神财富。还可以看出作者在感情上的孤独,在意兴正浓的登临山水之际,诗人谢灵运表现出来这种孤独的情感基调,这不能不使千年以后的我们,在阅读这些诗作的时候,心境也随之一沉而发出谢灵运是孤独的感慨。而在“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竞谁辨。”(《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句体现了他这种挥之不去的孤獨感。正是对山水的热爱与内心的孤独中,谢灵运山水诗的山水情怀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山水情怀的原因

一方面,得益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即江南一带的美丽山水

(即深山绝谷,滚滚的大河,古庙茅亭等)给人们提供了山水文学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更与诗人的精神风貌有关,即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引起了一般人对于现世的不满和厌恶,在这其中有依广大文人表现得最为强烈,同时对于长期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哲理的玄言文学,大家都感到过于空虚乏味,可是由仙界而入于自然界。谢灵运一生中,除了最后几年以外,始终没有丧失他的傲岸之气,他从自然界中悟出的“道”冲淡了抑郁和愤怒,从而能以喜悦的心情来领略自然美。这样,在他的多数作品里的自然景色,不论幽深还是绚丽,都具有新鲜和欢愉的姿态,借用他自己的诗句来比喻,就是“云月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到达这样的境界还需要高度的艺术技巧。在谈及谢灵运的山水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时在《南北朝文学史》中是这样阐述的:“在谢灵运的主观思想中,山水往往是悟道的手段。从玄理出发,又要回到玄理,总是诗歌创作中的一道障碍,总会影响诗人的感情和大自然融洽无间。”所以,谢灵运笔下的山水,多数情况下属于欣赏和思辨的对象,还没有跳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并且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是人格化的,他常用颇为别致的“媚”字在“绿莜媚清涟”《过始宁墅》,以及“孤屿媚中川”《登江中孤屿》中都有拟人的意味。“媚”字在这里表现了一种超拔俗流,孤芳自赏的情怀,再推广而言之,谢灵运山水诗的意境,大抵具有幽深,明丽,孤峭的特征,尤其是他笔下的山势,极少呈现平远悠渺之壮,而多是峥嵘层叠,线条锐利,很有力量的状态。这和他的个性及写作时的心境有关。谢诗几乎全都是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写作的。他企图通过对山水的欣赏来忘却现实的压迫,但出于高傲和褊燥的个性,一种贤者不能为世所用的孤独和苦闷,总是顽强地冲破超然物外的需求,在诗中呈现出来。所以,他的诗,常常是外在的平静与内在的不平静的结合。

三、谢诗的山水情怀在抒情描写上的特点

开始时,诗人总是怀着各种强烈的人世情感步入山水。通过对自然的真实写照,情感渐渐平息淡泊,最终完全泯灭在景物境界里。而后再由叹赏(有些则经过问答式的物我交流)转为思考,末尾则表示为释然,与初时情感发生根本转变的说理结束。原先的情绪消逝在景物境界里,新的俚语又继景语而出。由情至景至理,这无疑是诗人在山水观照中情绪活动的一个过程。恰又与佛学中从“人我”出发,借助禅定功夫,于观照对象中悟出万化皆空之理,返照于心,觉悟到自我也是“空”,否定一切情欲观念,发现“佛性我”,与般若境界的参禅过程相吻合。因此,无论是铺陈、描写、说理,它们联系在一起,构成诗人在山水中情感活动发展的完整过程。这些理语,其意义并不在于哲学的内涵本身,全不同于魏晋名士的清谈玄理。所以,王夫之说谢诗:“理关致极,言之曲到,人或及此理,便死理中,自无生气。”刘熙载亦说:“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它自有其不可抹杀的表情意义和审美价值,仅仅从狭义上的“情景交融”来贬之为“玄学的尾巴”,显然是不恰当的。结合他的山水诗来分析其诗作的艺术成就时就会发现在谢灵运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独创了山水诗写作上的范式,并在描摹性的写景上,取得了异常丰厚的成绩。这种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为后来山水诗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文学回到文学性的轨道上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奠基作用,从而彻底完成了玄言诗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两个方面的工作: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成为文学的描写对象,使文学的主体性从哲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鼓励同学们来学习诗歌,品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感悟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让学生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与博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J].北京:中华书局,1961,1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

3.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诗歌 篇三

--每种生活都有他独特的个性

--在阴霾笼罩的日子里 我--就像断翼的蝶 --跌落在秋的夕阳里

我不后悔这段日子

是因为人必须体会每一种情感挫折和享受

生活才会有意义

我不后悔这段日子

是因为我的确没有打破我的原则

冲破我的底线

在暴风雨中

即使被淋得透湿

却也不会放弃执著

即使被闪电击破了梦想

我还记得曾经有过

现在可以回忆的陆离

我不后悔这段日子

因为像一个纵观世界的佛陀

我看清了很多

至少经过这次

我多多少少懂得

人生并不简单

懂得满足就好 过好自己的就好

尽管我还是没有成熟

但我依然愿意

还是那样幼稚到傻乎乎的有人依然叫我小猪

然后还是以原来的思维看春秋

我不后悔这段日子

因为消极地却也极洒脱

每天在老师说放学的`第一秒

就在众人有意无意的目光中

留下一个背着书包

冷冷拽拽的孤寞的背影

大步流星

面无表情

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样的寞然

是因为没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曾经有希望

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出这样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

是因为没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失望

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心事重重却也无所事事

是因为没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绝望

没有多少人可以总走和我一样的路线

是因为没有多少人像我这样破罐子破摔,不顾及所有人的目光

我愿意独树一帜

是因为我不想为别人改变

不想在意我不该在意的人的看法

只是我很不幸

走到了放弃和拼搏的岔路口时

茫然选择了放弃

忘记了曾经有人说

绝对不放弃

忘记了在哪一天

笔记本上写的never give up

忘记了从前天真到可爱可笑

单纯到幼稚无知的时候

像流落民间的格格

在大杂院中

在粗茶淡饭中

迷茫一片

想找到回到宫廷的路

又因为在大杂院里生活久了

反倒留恋这样的生活了

或许

真的只有体会了粗茶淡饭

对山珍海味才会有别样感受

穷途末路江郎才尽

不是我的性格

不是我的风格

但却从珠穆朗玛峰跌到了吐鲁番盆地

仅仅因为微微的风

今天

我在山脚下

不知前进还是后退

我已经放弃了太多

身上轻飘飘的

上山,易

跌海,更易

又一次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4.山水诗歌:冬的精灵 篇四

你是冬日的歌者

咏唱的是一首经典老歌

旋律可以通俗到世人皆懂

你是季节收获的果实

从天空的枝头飘然落下

让凡世间的苍生万物

都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喜悦

你从空中落下

从不选择自己降落的地点

高低大小的山岭与河流旁。

以一种献身的精神飘向大地

悄无声息

又如回到母亲身边的孩子欢快跳跃,

喧闹无比

一片一片,一团一团

都带着奋不顾身的壮美

你储存着温暖的记忆

还有一种顿悟般的提醒

你是冬天的语言

听见你吱吱的笑声

一丝凉凉的甜浸入心底

也是一件绚丽的外衣

轻盈的旋转着,舞蹈着飘下

像身着婚纱的.新娘

那么纯洁,那么娇媚

你也是花,玉树琼花,冰肌玉骨

为了将生命开成一朵璨然的花

乐此不疲。

人也亦如此,一辈辈儿孙传下去

祖先都是枝叶根茎

花繁衍在延绵的梦想里

你的生命短暂,就像恍惚的人生

经过气凝水、水结晶、晶融水

周而复始

虽然一次生命需要一年的等待

一生不改其志

一生不改其洁

即使轮回

不问来路,不问去处

对凡俗而言,你是上天安排的洗礼

你融化了岁月,生生灭灭

融化为地,升华入天

5.欧亚文明的路口 篇五

TIDE:能否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土耳其这个国家?

大使:土耳其地跨欧亚大陆,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国家,把它归到任何一个地理区域都不太合适。我们在地理和文化上属于亚洲,但在建筑和相貌上又与欧洲近似。土耳其连接着黑海、地中海,是一个旅游国家,还同中东和北非有着密切的联系。土耳其就像中国,很难用几句话介绍清楚,我看过很多介绍中国和土耳其的书,但是书中的观点和视角跟我自己亲眼见到的情况大有不同,我建议一定要亲自到土耳其当地去体会和感受—下才好。

土耳其每年有2600万人次的出入境人口,是排名世界前10位的旅游大国,那里有很好的旅游设施。但目前,去土耳其的中国人还不是很多,我们现在有简化的签证手续,我个人承诺将为中国的家庭、生意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我觉得如果去土耳其旅游,一定要去其他城市看看,就好像来中国不能只到北京和上海一样,多走一些城市才能对国家有客观的认识。谈起土耳其,很多人只对伊斯坦布尔有印象,我们应该给其他城市一些机会,比如像卡普多齐亚这样的中亚城市,它拥有美丽的景色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在西部,有可以跟意大利相媲美的遗址城市,如以弗所等地。再去南部和东南部看看,那里的文化就更不一样了。比如古老的城市加济安泰普的泽乌玛,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跟我们的旅游发展局取得联系,他们会提供中文版的旅游指南。

TIDE:您说土耳其是一个地域交融之处,就好像有两条腿,一条在亚洲。一条在欧洲?

大使:确实是这样的,很多历史名人都对我们国家有这样的评价,拿破仑就曾经说过,如果一定要给世界定一个首都的话,那就是伊斯坦布尔,所以在历史上这个地方才出现了三个强大的帝国。

TIDE:能不能简单地同我们分享一下土耳其的历史?

大使: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土耳其的历史,一个是土耳其人的历史,另一个是土耳其领土的历史。土耳其人曾是亚洲的一个大的游牧群体,大概是在蒙古境内。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也许还能看到一些痕迹,后来由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开始不断的向西迁移,一直到现在的土耳其境内。迁移中途,有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加入,他们就是阿拉伯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多人变成了伊斯兰教徒,他们来到了安那托利亚,并开始了同拜占庭的长期战争,在这里成立了塞尔柱王朝,成为西亚回教世界的统治者。公元1071年,塞尔柱军队大破当时位于小亚细亚的东罗马帝国军队,小亚细亚因此成为土耳其人的势力范围。由于西亚(尤其是耶路撒冷)及小亚细亚为回教势力所据,对信仰基督教的欧洲诸国是一大打击,于是有了历史上有名的为争夺圣地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大败后,建立塞尔柱王朝的土耳其族人在小亚细亚的西北部,另建立了奥斯曼帝国,不久即入侵巴尔干半岛,并于公元1453年占领了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使这个颇具声威的东方基督教盟主从历史上消失。随后,欧洲的大门就完全敞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沿多瑙河向西延伸;1453~1683年左右,疆域达到了最广阔的时期。

1900年之后土耳其的情况跟同时期中国的境况非常相像,我们的历史沿革的踪迹也都很类似。中国是1911年由孙先生开始了革命,土耳其是1919年革命,直到1923年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的国家。此后在不同的时期也孕育出了类似于中国的毛主席一样的人物,不同的时期解决不同的问题。我们努力在进行着改革,促使国家进入现代化,学习并消化西方的各方面经验。我们现在都是G20的成员国,回想7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都还很穷,我们那时候也是一样,当时是欧洲最穷的国家,而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飞快,土耳其也是一样。

TIDE:您给我们简述了土耳其的历史。并将中土两国近一个世纪类似的经历进行了提炼。两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到了新世纪,您觉得我们如何看待新的两国关系?

大使:在新世纪,我们应该进一步交流并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比如在文化方面,我看中国人在过新年的时候,都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惯,在土耳其也是一样的,中土两国在文化上有着共通之处,但这在欧美却是完全不同的。在政治方面,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做了很多英明决策,现在大家都在按计划执行着这些决策。在贸易方面,到2000年,中国成为了土耳其主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从4千万美金增长到了13亿美金,今年将达到140亿美金。

土耳其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有食物和矿产资源等,如橄榄油、酒,还有大理石,金属、钢铁、机械产品等,我们的产品都是取得了欧洲认证的,所以也基本能符合中国市场的要求,希望将来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更加多样化。比如在饮食方面,我们希望把土耳其的餐饮连锁店引入到中国,这有点类似于匹萨和麦当劳这样的连锁店。在这个领域,我们认为应该可以找到良好的市场环境。

TIDE:现在中土的交流越来越多。如果中国人去土耳其,您觉得应该去什么地方看看,您有什么建议,另外还要注意些什么?

大使:我觉得去土耳其至少要呆上10天,1~2天是根本看不过来的。我建议可以去荷马的故乡伊兹密尔,公元前1世纪开始的罗马帝国是伊兹密尔的鼎盛时期。据悉,荷马就是在这段时期生活在这里。然-后去恰纳卡莱看看荷马史诗里关于国王普里阿姆、赫克托王7-,珀里斯王子和美女海伦的故事,这些传说使小城特洛伊声名天下。此外,伊斯坦布尔,艾德莱密特海湾、阿索斯卫城、德尼兹利的棉花堡等等,都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古代的遗迹,瑰丽的风景肯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TIDE:当地的人文风气如何?

大使:当地人都比较友好,热情好客,特别是对中国人,期望能和他们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兄弟情义。

TIDE:除了传统的土耳其烤肉,海鲜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特色食物?

大使:黑海地区特色是海鲜和沙丁鱼;西部主要是蔬菜沙拉;中部比较多的是类似于中国杂烩的一种菜肴,另外还有Manti,它跟中国的水饺非常像,不同的是,中国水饺一般是干吃,顶多蘸点酱油和醋,但Manti是拌着奶酪吃的。

TIDE:您来中国多久了,对中国有什么认识?

大使:来了5个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还有很多东西等待着我去亲自体验和了解,可以通过饮食或其他很多方式来看中国,这需要耐心,到处走走,体验各处的风土人情。

TIDE:有没有什么事情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大使:第一个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比如有一次在大学演讲,有很多年轻人提问,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创新,活力。另外,比如说看到小孩子,我们会摸摸他们,或是逗逗他们,中国人和土耳其人在这方面的习惯相同,但是在美国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你这是在侵犯他们的私人空间。

TIDE:您在中国有什么样的业余生活?爱好是什么?

大使:我比较喜欢冲浪,中国有很好的场所和娱乐设施,不仅如此,大众体育也搞的非常好。如功夫之类的传统体育随处可见,奥运会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硬件的提升,也更多的激发了中国人的体育精神。

TIDE: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些大家熟知的土耳其名人?

大使:文化方面有一个跟朗朗是同一个级别的著名音乐大师法齐尔·萨伊(Fazil Say),两年前还有叫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人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另外还有很多电影明星,我觉得以后土耳其可以跟中国合作拍些电影和电视剧,把北京,伊斯坦布尔的场景在同一个片子里面体现出来。

TlDE: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的提升,土耳其也是同样。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大使:我们通过和平协作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同时也以这种方式解决国家争端。另外,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其他方面都要让位于此。

TIDE:最后还是要问一下大家熟知的土耳其浴了,在土耳其国内。它是怎样的?

6.赞美祖国的山水的诗歌 篇六

月下泛舟闻天籁,满城桂子尽飘香。

诗歌八:最美山水情

我若是你影子里的野草

我将会用心

解读你的苦寒,你的焦虑

解读你满目的苍凉

一滴滴化成水

深入山路上一颗颗吐蕾的灵魂

我若是一棵树

只在湿滑泥泞的路上等你停靠

用我的身体

搀扶起你跌倒后爬起

再跌倒再爬起的踉踉跄跄

今晚我被感动灼伤

幻化

我愿做一朵小花

被你凝视,做一块岩石

被你镌刻

做大山里的孩子

被你眷顾……

今晚,我比任何时候

都更懂得对孤独的爱抚与体谅

更懂得滴泪染血地倾诉

更懂得你

倘若我是烛光

定伴你夜半三更时分的寑食难安

暖化你的惊魂未定

你的风雪之夜

等黎明恰到好处地醒来

醒来

低矮屋檐下的书声朗朗

醒来

杜鹃,梅朵,是山花烂漫

醒来,祖国

7.山水诗歌代表人物 篇七

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质而自然”(严羽),“冲淡高洁”(梁启超)、“和谐静穆”(朱光潜)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总括其诗歌特点。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的说法。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之趣。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高意远”、“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8.《山水之歌》诗歌 篇八

(七)山水之歌

谁装修时代,谁就不是好鸟

只有义人,在山水的怀抱被美喂饱

出于感恩,自然之子,就是生命的.原初

把水堆在内心,冰就让水睡着了

一个残酷的山水,冷的动作或暗示

水就白骨累累,骷髅伟大的艺术

但山水是很想家的,还乡的念头

返回才存在,因为山水已不是山水

水开花的自由,如同浪花哈哈大笑

水花姓水,雪花却展翅飞,能飞到海吗

海虽博爱,也不会把雪花收留

水还是水,总有醒来的深刻或疼

山水之中,义人只求一个饭碗

9.山水相依诗歌 篇九

一朵菊香在等待中清寂

那个初相遇的人

成行大雁声声在吟醉

染上薄凉的指尖,少了温良

*

我在缘分的渡口,一次一次的徘徊

从前世到今生,从日出到日落

一季又一季花开花又谢

花开时,似看到你的笑颜

花落时,心已成殇

*

把思念揉进一笔一画中

诗行里的泪迹

被寒风一寸一寸风干

净了心愁,净了惆怅

*

一路行走,一路回眸

渐行渐远的身影似已迷离

踮起脚尖,在找寻

凌冽的风迷失了我的眼眸

*

捡起萧瑟的落叶,心中的执念

在碎碎的枯荣中,融进了如掌心的纹理

暗自伤悲切

把一颗流浪的心,流失的相思绪

聚拢在心底

不要让忧伤,在眉弯上微漾

*

等到风烟俱净,清晰了你我跋涉的模样

光阴和爱一同前行

脚下的.路蜿蜒成一首首挽歌

相思的曲宛是在动听的阑珊处

树影下的婆娑已修剪成枝桠的交错

透着纯净的云淡天高

你我清秀俊朗的清影

*

梦和现实相隔太遥远

说好——

我愿与你山水相依,牵绊红尘

依偎在瑟瑟的夜

你温暖着我的温暖

冬凉了,心是炽热

不是划过夜空的流星

——刹那的惊鸿

不是昙花一现的惊艳

上一篇:礼节礼仪培训下一篇:我的理想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