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2025-01-16

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共13篇)

1.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篇一

【精准扶贫】

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湖北长阳农商银行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9月10日,该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2480万元,其中: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2559户,5868万元,占全县扶贫小额贷款总投放额的94%。

从20XX年10月开始,该行在走出去学习他行经验,不断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产业带动脱贫的模式:一是“自主创业”模式。给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发放、由政府专项风险基金提供担保、全额贴息的10万元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小额信用贷款。二是“投资分红”模式。给贫困户发放10万元以内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贫困户用获得的贷款投资入股到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带动脱贫协议,保证贫困户每年按一定比例获得分红。三是“土地流转(租赁)”模式。给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发放、由政府基金担保、金额30万元至200万元以内的扶贫贷款。借款人与贫困户签订协议,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可获得200元至500元固定流转(租赁)费收入。四是“订单回购”模式。给贫困户发放10万元以内扶贫小额贷款,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由公司对贫困户生产经营进行培训指导、按约定的价格回购产品,保证贫困户获得固定生产收益,并代为偿还贷款。

在构建金融支持产业带动脱贫模式的同时,该行先后开发出了金准福贷、金链福贷、金社福贷、金企福贷和金旅福贷等五个信贷产品,并逐步构建起了以产业带动为轴心的贫困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社会能人)+金融的“五位一体”扶贫格局。

为了有效运用产品,该行先后与县扶贫办签订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合作协议》,与县扶贫办、畜牧局、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全县畜牧养殖精准扶贫“121”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县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211”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办法。

自去年以来,该行的鸭子口支行先后为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500万元,贫困户入股到杨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每户认养10头肉牛,每头缴纳保险360元,保险金额每头6000元,由合作社集中喂养,每头牛按年分红500元,每户每年可获得红利5000元。对有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领养2至3头回家饲养,由专业合作社提供培训、技术指导,并负责销售,每头牛可多获利2500元至3000元,单户年收入可达到1万元至1.2万元。对无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可到合作社务工,每名务工者可获得劳务收入1.5万元以上。

为了帮助贫困农户拔掉穷根,该行的龙舟坪支行向两河口村汇丰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00万元、向胡家棚村雷竹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70万元,支持合作社共流转46个贫困户的245亩土地,用于种植茶叶、雷竹,贫困户除获得土地租赁收入外,并就近在合作社务工,年工资可达1.8万元。

针对部分贫困户就近就业难的问题,自去年以来,长阳农商银行先后为一致魔芋、三品源茶业等11家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4600万元,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达134个,每户每年可获得工资收入3万元以上。

在一致魔芋公司打工的覃小力一家五口人,因父母长期生病,他们夫妻不能到外地打工,加上一个小孩又正上大学,家里经济一直很困难。但自从去年他们夫妻俩在农商银行的帮助,就近到一致魔芋公司打工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就开始好起来了。覃小力说,他们夫妻俩从今年元月起,每月的工资收入就有6000多元。

2.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篇二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 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 但实际效果不佳, 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实践中, 需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战略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

健全精准扶贫的分级行政体系应摆在首位。全国宏观层面重在制定连片贫困区精准扶贫规划与配套政策, 率先解决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短缺问题;省域层面重在分类指导、分区诊断, 将扶贫开发与区域规划、城乡发展相结合, 促进贫困地区产业互动、区域联动;贫困县层面, 则应立足发展阶段性、差异性, 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 将扶贫开发与发展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融合, 实行整村推进、靶向治疗。

由于贫困情况不断发生着变化, 推进精准扶贫离不开管理机制的创新。需要创建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专家指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模式, 构建政府管理、法制约束、市场调节的融合机制;健全多维度贫困测算与动态管理方法, 切实解决漏贫、返贫、“被脱贫”等“三贫”难题, 纠正追求数量指标、主观冒进导致的“假脱贫”;扶贫资金项目申报责权应下放到县, 让贫困县灵活、精准支配资金, 变“大水漫灌”为“精细滴灌”。

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治理体系不健全, 已经成为贫困化的重要原因。精准扶贫制度应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分配权利, 创新国家政策性银行机制, 建立精准扶贫专项授信基金, 破解扶贫企业资金缺、贷款难的困境;也应进一步推进贫困县综合改革试点, 围绕消除贫困村、整治空心村、根治乡村病, 激励企业、民众和社会团体投入中国乡村的减贫与发展事业。

3.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 篇三

关键词:精准扶贫;法治思维;居民生活水平;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是指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在精准扶贫思维的指导下,全国扶贫工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进而实现扶贫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依法开展工作,以法治思维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对于精准扶贫的规范开展有着显著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法治思维的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同样也能够找到更多的法律支持,进而为扶贫工作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保障,以保证我国扶贫工作的公平、公正。因此现阶段在我国贫困工作现状的前提条件下,相关的学者或者工作者应当积极的从法治角度来对扶贫工作进行探究,进而以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最终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

1精准扶贫下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是法治思维的重要特点,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以法律为准绳、为基本参考是扶贫工作规范、合理、公平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文章在本节首先探究精准扶贫下法治思维的必要性,进而为探究以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的探究提供相关的参考。

1.1扶贫工作的本质特点需要法治思维的推动

扶贫工作是我国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关系我国长久发展以及居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同样也需要我国法律的规范和支持,以保障扶贫共开展的规范性以及扶贫成果的持久性。因此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精准扶贫同样也需要依法规范的开展,以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不仅符合扶贫工作本质的要求,更有利于我国扶贫工作的高效、规范开展。

1.2精准扶贫工作的规范、公平开展需要法治思维引导

精准扶贫的特点是有针对性的扶贫,即哪边有贫困就帮扶哪边。在这种精准化的要求下,工作的规范化、公平性对于扶贫工作开展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借助法治思维,以法治思维的规范性公平性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规范化、公平化,对于整个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正向作用。所以,从精准扶贫工作的需求来看,法治思维的引导至关重要。

1.3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果需要法治来进行保障

精准扶贫工作为扶贫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样其工作成果也会更加的显著,为了能够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果,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以及后期的维护中,法治的保障至关重要。从现阶段扶贫工作的成果来看,通过法律的规范与保障,地区对于贫困人员的资助、技能培训以及工作的扶持有了良好的成果,扶贫的针对性明显,扶贫条件的审核规范,扶贫工作的公平性得到体现,同时扶贫的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同样要以法治思维为指导,进一步实现扶贫工作的规范、合理、合法开展。

2法治思维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对策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法治思维有着显著的必要性,以法治思维推动精准扶贫,不仅能够保障扶贫工作的规范、合理开展,更能够保障扶贫工作的新成果。因此文章在本节,结合前文的分析,继续对法治思维在推动扶贫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对策进行探究。

2.1严格规章制度,充分体现法治思维

规章制度的合理制定时精准扶贫开展的基本参考与约束,因此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针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特点,就扶贫对象的选择、贫困程度的评级、精准扶贫的措施、人员的责任方面制定出精细化的规定,进而将工作规范到文件之内,将责任落实到相关的岗位,以规章制度来约束精准扶贫工作,体现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的法治思维,真正实现扶贫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公平性。

2.2借助相关的法律规定对精准扶贫进行考核,保障工作的规范性

传统扶贫工作的考核往往偏重于其成果,即对于扶贫工作实现的居民脱困情况进行考核,但是随着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的深化以及贫困面积的缩减,扶贫工作开展的效率、开展的方式以及规范性和合法性同样也应当受到规范以及相关的考核。因此在现阶段精准扶贫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部门要尝试从工作的过程切入来进行考核,并借助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细化考核工作,评价其扶贫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合法性,以法律来约束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切实的保障精准扶贫工作高效扶贫住人目标的实现。

2.3适度引入法律人才,以人才实现法治思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推广

扶贫工作参与人员的素质对于扶贫工作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以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适度的引入法律相关人才,以人才来推动法治思维的普及,进而以法治思维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在这种机制下,法治思维能够真正的融入整体的工作中来,精准扶贫工作的规范性、合法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在高效率的工作下,整个精准扶贫工作才能真正的开展起来,精准扶贫的效果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结束语

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的实际特点,从法治思维的角度探究如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从文章的分析来看,扶贫工作的本质特点需要法治思维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规范、公平开展需要法治思维引导;而同时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果需要法治来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相关的人员应当积极在工作中融入法治思维,保障工作的规范性。针对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文章继续对运用法治思维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对策进行探究,文章认为,一方面要从规章制度入手,以法律为参考,制定相应的规范来约束扶贫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应当适度的引入法律规范来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考核,保障工作方式的规范性。最后,相关部门也应当适度的引入法律人才,以人才推动法治思维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克修.依法推进精准扶贫下贫困人口有序退出的对策建议[J].中国乡村发现,2016,01:124-127.

4.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心得感悟 篇四

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县正处在扶贫攻坚、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确保到2020年与全区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把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把党建与扶贫同部署、齐推进,以党建扶贫促精准脱贫。

一、搞好顶层设计是打赢扶贫攻坚战役的关键

抓扶贫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就是抓扶贫。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谋划和推动党的建设工作,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根本,才能更好地推动扶贫攻坚工程。**县地处**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扶贫攻坚是全县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信心、共同发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为此,6月29日,我们召开县委全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12346”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制定了《关于坚决打赢十万贫困人口精准扶贫攻坚战役的实施意见》,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社会合力、加强基层组织,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扶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和保障网,确保以过硬的党建工作引领精准扶贫,以精准扶贫的成效体现党建工作实绩,为坚决打赢十万贫困人口精准扶贫攻坚战役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同时,在全县深入开展“县情再认识、思想再解放、经济快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深入调研,重新认识县情,转变思想观念,开阔视野思维,推动全县上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坚定决心,以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顽强斗志,担当担责、主动作为,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打赢这场攻坚战,奋力夺取脱贫奔小康的全面胜利。

二、狠抓队伍建设是打赢扶贫攻坚战役的保证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在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只有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各类资源,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狠抓扶贫,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之路,才能尽快让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作用。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我们按照“一帮到底,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把“真蹲实驻、真帮实扶”作为包扶干部的基本准则,严格落实机关干部“下基层”制度、县级领导干部包扶重点贫困村制度、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切实做到点面结合、合力攻坚,实现群众“点菜”、干部“下厨”式全方位帮扶。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作用。按照“统一组织、整体筹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健全机制、全面覆盖”的原则,我们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帮扶单位和社会力量作用,在落实任务、明确职责、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全力解决贫困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帮扶对象准、帮扶任务明、帮扶责任清、帮扶措施实、帮扶效果好的全员帮扶模式。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作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一个好的村党支部书记,就能带出一支队伍,干好一番事业,惠及一方群众。我们立足农村党员干部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群众现状的特长优势,通过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一帮一”小康工程,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协助“识真贫”,主动配合“真扶贫”,全力助推“扶真贫”,切实提升精准扶贫工作质量。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选派扶贫工作队、配强第一书记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我们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县154个行政村实现了第一书记全覆盖,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同时,还提出了建立培训、管理、考核制度,定期对驻村第一书记进行政策培训、法律培训、工作方法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解决好他们“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做到工作抓得准,引领作用发挥好,帮扶工作做得实。

三、夯实基层组织是打赢扶贫攻坚战役的基础

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做好扶贫开发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全面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基层党建工作搞得好不好、抓得实不实,关键在各级党组织书记。今年以来,我们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规范基层组织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基层党建“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和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等制度,进一步明确“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抓什么、“直接责任人”党委副书记做什么、“具体责任人”党支部书记干什么,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充分发挥政绩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定期就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专项述职,保证经常性工作的进度和实效。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按照“定任务、定目标、定责任和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三定三有”要求,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同时,我们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了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明白人”,领着农民干的“带头人”,甘于奉献的“热心人”选拔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中。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注重选“奉献型”干部,搭“发展型”班子,通过全员轮训、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的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提高了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依法管理基层事务的能力。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是满足党员群众多样化需求的保证。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以强带弱、分类管理、村居联建、县乡直管等有效模式,坚持把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水平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扶贫开发和保障民生相结合,注重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上建立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联结起来,把农户与市场对接起来。通过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领导包抓、后备干部挂职、技术干部指导、“1+1”结对单位帮扶、重点项目支持等措施,进一步细化量化星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标准,以实施后进党组织整顿转化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创建“双百工程”为抓手,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

四、抓好责任落实是打赢扶贫攻坚战役的底线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涉及项目更多、投入资金更密集。管好、用好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使其发挥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切实把有限的扶贫项目资金转化为贫困群众无限的“造血”功能。抓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为确保扶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我们研究修订了《**县进一步贯彻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意见》,进一步厘清了党委(党组)班子主体责任清单、党委(党组)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清单、党委(党组)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清单,明确了责任追究情形和方式,完善了责任清单制度、报告制度、签字背书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接受评议制度、廉政谈话制度、纪委约谈制度等8个方面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委(党组)抓党风廉政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责任意识。抓资金管理。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为保证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把精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制度建起来、规矩立起来、纪律挺起来,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我们建立健全了严格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采取七部门联席会审、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实行层层把关、审批、使用、绩效评估流程,不断加强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同时,建立了常态化、多样化监督检查机制,强化执纪监督问责,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严肃处理贪污、挪用、挤占扶贫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服务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背靠背”审计新模式,筑牢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高压线”。抓苗头正风肃纪。干部作风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是群众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我们始终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贯彻落实《**县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的实施意见》,严厉整治履职尽责不到位,重大事项、突发事件处置不力,工作态度粗暴冷漠及不文明执法,公车私驾、公车私用等八个方面的38条突出问题。紧盯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加大对中央八项规定和区市县若干规定的监督检查力度,采取与兄弟县区交流互查、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狠刹公款吃喝、送节礼,公车私用,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广泛开展“严肃纪律、严明规矩、严守廉洁自律”专项整治教育,教育引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着力在全县营造守纪律、讲规矩、廉洁从政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硬仗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扶贫工作心得体会

走实群众路线

夯实扶贫之基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生问题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更关乎国家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毛泽东曾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毛主席把解决民生问题上升到保障革命取得成功的政治高度,指导着战争年代的革命先驱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为夺取全面胜利而艰苦奋斗,更指引着新一代共产党人为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奋勇前行。

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离不开中央和上级力量关心支持,更离不开地方自身凝心聚力、不懈奋斗。于是,推进好扶贫工作,最需走群众路线,最应持之以恒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扶贫部署尊重群众、扶贫举措问计群众、扶贫实施依靠群众、扶贫成果惠及群众,充分汲取山区群众的不竭智慧,凝聚山区群众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强大力量,让“政策、机遇”这股春风,吹绿贫困山区的致富树,借“产业、科技”这块新砖,铺通贫困山区的小康路。

规划部署要尊重群众意愿。“凡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事情,应当和群众商量,不能凭主观愿望办事”。越俎代庖、削足适履只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扶贫开发始终是贫困地区群众自己的事业,贫困群众的所需所盼,群众自己最清楚。在确定项目前,重心下移接地气,深入拟安排项目村组,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筛选,积极征求群众发展愿望,发现、总结群众在艰苦环境中长期生产劳作积累的致富经验和创新成果,结合村情民意,科学合理地为群众选出最急需、最实用、最可行的项目,群众才会把党员干部当作自家人,“掏心窝子”同想问题、共谋对策,探索出经济发展、产业建设的新法子、新路径。

措施决策要顺应群众期盼。不能一味听从行政命令怎么干,怎么发展还得由群众说了算。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坚持让群众参与,推动科学民主决策,将“参与”和“转变”理念贯穿于始终。政府“赋权于民”,由过去的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从操作者转变为辅助者,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经验阅历和视角层次等方面的不足,引导群众全面参与、自主决定发展项目并主动参与到实施扶贫项目中来。通过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才能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最终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发展”的转变,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项目实施要发挥群众力量。“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实施好扶贫项目,要始终把贫困群众作为扶贫开发的主体力量,干部扑下身子“帮扶不包办”,群众跟上步子“肯干又能干”。通过政策引领、制度完善、目标制定、知识传授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认知境界,坚定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信念,教育贫困群众掌握科学技术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最终凝聚起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推进扶贫向前发展。

共享成果要接受群众监督。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归宿,扶贫开发亦然。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到扶贫开发的成果,扶贫开发才有效绩可言。同时,好的大政方针必须以谦虚谨慎的忧患意识为思想前提,用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保障。扶贫开发是国家的重点惠民政策,关联部门多、资金大、人员杂,只有强化责任意识和“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观念,以完善的项目公示公开、督查检查等机制,让群众进行监督,请群众参与管理,提高扶贫开发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才能把扶贫这台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群众真正受实惠。

实践证明,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只有把对党负责和为民尽责统一起来,把坚持大政方针和通达村情民意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群众心声统一起来,竭力珍惜民力,有效保障民生,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扶贫开发才能真正成为为民、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扶贫工作心得体会

一、科学合理规划,做到规划先行

在我们这次扶贫帮困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所领导已多次对白蚕村进行了扶贫调研,与村镇市干部共同研究,确定了综合扶贫方案和措施:一是在村公益事业方面,拟修建连接村的水泥公路2公里,解决3个自然村生活饮用水问题;二是在近期发展生产方面,解决蔬菜基地的排涝问题,尽快实现增产与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在长远发展方面,根据当地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扶持村民种植金银花、油茶等收入较高的植物,确保农户以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稳定脱贫。这样分三步走的方针策略是符合白蚕村的具体情况的,虽然这次扶贫帮困活动是在雨中进行的,但由于我所出资资助了村水泥公路的建设,我们并没有感到任何困难。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我们已经做到了第一点,相信后面的路会更好走。

二、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在与农民伯伯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白蚕村种植的都是一些经济价值很低的作物,主要用于自己解决日常的温饱问题。由于地处山区,可耕作的土地非常少,这就直接导致收入的低下,可以说,除了去外地打工挣钱之外,这里的村民几乎没有额外的收入。从白蚕村的自然环境条件来看,这里雨量充沛,年光照时间较长,非常适合金银花、油茶、桉树的种植。而且这里的年青村民大都出去务工,仅剩的劳动力以老弱病残为主。结合以上二点,我觉得在白蚕村种植桉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需要科技工作者对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进行适当的培训。

在此期间,我们还与白蚕村小学的孩子们展开了海洋知识科普教育

游戏

活动,并向小学图书馆转交了所图书馆捐赠的近xxx册图书。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这么的好学,我感到这里的村民很快就能脱贫致富,对省委、省政府的双到工作充满了信心。

三、重在行动,贵在落实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这种支援必须建立在干实事、干正事、干好事的基础之上,只要我们干的是功在当代、利在于民、造福子孙的大事,就一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援助。在白蚕村作为我所定点扶贫对象以来,我所多次对白蚕村进行扶贫活动。出资资助修建了连接自然村的公路,多次带去慰问品。在这次扶贫帮困期间,看到小学教室的灯光太暗的不利学习环境后,我们学生党支部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展开了2天的捐款活动,同学们反应强烈,使得小学的孩子们终于可以不用在昏暗的地方学习了。等等的这一系列活动充分说明了我所对白蚕村扶贫的决心与具体行动。

通过这次扶贫帮困实践活动,作为年轻的党员同志的我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要想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去帮助那些在困难中挣扎的人们,我认为首先要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认真学习环境遥感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素质,不断学习,时刻不忘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但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因此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在任何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考验,因此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原则性,又要灵活多变,同时又能够破除旧观念,用知识去帮助那些贫困落后的人多学技能,多跟他们交流,让他们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虽然我从农村走到了城市,对农村自认为有很多认识,但这次的扶贫帮困却是真正让我思考最多的一次,正是这些激励着我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发奋图强。

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

今年四月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大胆创新工作举措、精心组织强化落实,全镇建档立卡的2380户贫困户、5231名贫困人员脱贫计划得到了顺利有效实施,全镇上下呈现出良好的精准扶贫工作新常态。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到责任精准。

一是夯实工作队伍,成立**镇精准扶贫工作组,严格执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和月走访、季登记、年汇总的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二是健全机制保障,结合我镇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镇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镇20xx-20xx年总体脱贫工作计划

》等制度措施,层层落实目标任务,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逗硬绩效考核,加大对驻村工作组的考核力度,切实做到扶贫工作周汇报、月总结。不定期开展走访督查,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村(社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扶贫成效与干部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激活了扶贫干部工作的内在活力。

二、强化宣传引导,做到意识精准。

一是落实扶贫政策宣传,加大扶贫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社)扶贫工作会、发放扶贫工作手册和悬挂横幅标语

等方式,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政策,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不依赖,自主寻找脱贫途径、增添脱贫措施;二是着重致富理念引导,加强村民责任心和感恩教育,积极灌输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脱贫理念,呼吁各村(社区)率先致富的村民回乡投资创业,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民共同致富;三是注重脱贫技能提升,实施扶贫先扶智工程,先后聘请县、镇农业技术骨干为群众上技术培训课,共举办油橄榄、核桃、青脆李等种养殖培训18期,培训村民1200余人,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三、强化工作举措,做到目标精准。

一是变生活扶贫为产业扶贫。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广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罗山槽村建成1500亩油橄榄产业基地,闲置山地发展青脆李300余亩。胜利村大力发展牲畜养殖,新培育养殖户14家,年出栏山羊1200余只、生猪1400余头。水口庙村依托红花山生态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5.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篇五

东平县位于山东省东部,有国土面积1343平方公里,辖9镇2乡3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人。东平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乌蒙山区,山区、半山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4.86%,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动态管理精准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72户73131人,纳入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安置1327户5879人,其中,2016年已完成86户387人。东平县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严格落实省、市有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按照亲切、务实、高效、干净的工作理念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结合、整体推进、体现特色、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紧盯“三个精准”,统筹协调,全面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确保2018年6月底全部实现1241户5492人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东平县紧紧围绕如何搬迁、如何建设、如何脱贫,成立了以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7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的推进协调领导小组;下设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长,1位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设立“一办八组”,专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落实;采取抽强人、硬抽人,共抽14名干部脱岗工作。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完成。精准“搬迁”

即锁定搬迁及安置点。东平县紧扣6类地区搬迁要求,充分尊重动态调整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72户73131人的意愿,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定公示、乡复核、县审定公告”程序识别对象,并由村民小组长、村委(社区)主要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长、乡镇(街道)挂片领导及党政主要领导、县级挂钩领导逐级签字上报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对象锁定后,根据搬迁群众意愿及城镇化安置比例达人,其中依托县城1个安置点安置34户160人,依托旅游景区1个安置点安置84户369人、依托集镇9个安置点安置990户4424人,依托工业园区1个安置点安置31户117人(含同步搬迁11户45人),依托中心村1个安置点安置113户467人。其中,2016年结转任务在8个安置点安置、2017年任务在4个安置点安置、2018年任务在1个安置点安置。同时,将全县搬迁对象在东平县阳光监督平台进行公示,接受全县各级监督。

精准“建设”

即锁定实施主体。东平县“三年行动”计划易地扶贫搬迁还需安置的1241户5492人项目建设统一推进,时间紧、任务重,东平资本有限公司作为县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政府授权的购买服务主体,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存在较大难度。经充分研判,结合全县搬迁点点多面广实际,决定由东平资本有限公司与乡镇(街道)签订委托书,由乡镇(街道)作为实施主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锁定建设任务。“三年行动”计划还需完成安置人数采取单户安置及单元房安置,2016年结转任务中246户1033人采用单户安置,用地81.56亩,建设房屋246套52445.98平米、活动室812平米、容纳120余人的幼儿园1所;2016年结转任务中339户1456人及2017年安置426户1985人、2018年安置230户1018人采用单元房安置,用地101.68亩,建设房屋995套97955平米、管理和服务用房17770平米。严控建设成本。涉及项目前期须经第三方开展的工作,由县直行业管理部门牵头,邀约省内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的作业单位进行摸底询价,形成县级控制价,由各镇(街道)自行按照招投标程序选定作业单位,所需费用严格控制在县级控制价以内。房建项目建设按照实用节俭进行规划设计,所需材料一律经各镇(街道)进行询价议价,保证质优价廉,严格控制建设成本;现已下拨资金共计20001.94万元,已保证项目按进度及时拨付。严把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关。抽调全县建筑行业具有较强管理经验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强化全县各安置点项目建设现场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控,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适时对各安置点进行抽查检查,一经发现存在安全质量问题,进行重处重罚,并督促严肃整改;并要求各安置点就各种隐蔽工程进行现场拍照记录,适时将情况反馈到县指挥部,由县指挥部组织人员进行核查,确保建成安全工程、优良工程、民生工程、放心工程。现已对9个安置点施工处4.9万元罚款、项目经理处0.4万元罚款计9分处罚、监理单位处1.45万元罚款。

精准“脱贫”

6.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篇六

助力县域脱贫攻坚

——在全县精准扶贫研讨班上的辅导报告

县教育局

按照全县精准扶贫专题研讨班安排,就如何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与大家作一个探讨和交流,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一)背景——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

1.习总书记的讲话要求。2012年12月29日,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2015年9月9日,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中再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中央的决策部署。2015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正式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到“五个一批”,由此吹响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号角。

3.教育部门的部署安排。2015年10月17日,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世界第二十三个消除贫困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项教育扶贫惠民政策措施。今年全国“两会”期

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教育部门将坚决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思想,扎实推进教育扶贫,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15年12月21日,省教育厅出台了《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年)》,明确实施“五个精准”(精准改造、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就业、精准培训),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家庭。

(二)政策——教育扶贫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1.国家政策

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1)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2)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3)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全面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4)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

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6)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7)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8)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9)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2.湖北省政策

(1)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并建立资助标准调整机制。(2)落实贫困户子女免费高中教育政策。(3)建立保障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4)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将贫困县所有学校全部纳入“全面改薄”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范围,优先安排项目。(5)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6)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安居工程,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全面落实片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三)意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国际社会的经验总结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

2.拔掉穷根的根本出路

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贫困地区,而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由于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劳动者普遍存在着“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要补上贫困地区的短板,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刘雪荣书记在解读《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时强调:“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问题、重大发展问题、重大民生问题,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黄冈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强力推进。”

陈安丽市长在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黄冈战区现场推进会上强调:“要在五个方面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强化扶贫对象管理工作,构建贫困信息大数据平台;实施贫困生资助工程,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改薄工程,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好学;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提升工程,确保贫困村所有学生都有好老师教;实施贫困家庭“明白人”培养工程,通过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3.补齐教育短板的关键工程

教育扶贫既是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也是源自英山教育自

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全县扶贫和教育两家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具体对象包括贫困家庭学龄人口10933人,其中:幼儿园1023人,小学4248人,初中1847人,高中1428人,中职509人,大学生1878人;包括贫困村所在地学校47所(含附设幼儿园)教师 460人。贫困地区的孩子普遍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贫困村所在地的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学科结构失衡,有的甚至不能开齐开足课程。我们就是要借教育精准扶贫的东风,迅速补齐上述短板,让广大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城区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基础性、先导性、长远性作用。

二、全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举措

(一)全县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目标是“四个确保”:即到2017年底,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部落实,确保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改薄工程全面完成,确保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全员培训,确保贫困农户“明白人”培养工程全部覆盖。

(二)全县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五大行动”:即实施贫困学生关爱行动、薄弱学校改造行动、学校信息化建设行动、乡村教师提升行动、家庭“明白人”培养行动,切实为我县人民群众同步奔小康作出贡献。

(三)全县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举措 1.实施贫困学生关爱行动

(1)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就学,构建政府、社会、教育多方参与的资助体系,形成精准扶贫合力。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在校就读期间,优先享受以下政策:

学前教育阶段:特困家庭幼儿可以享受学前资助,资助标准为1000元/生•年

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学生在校期间享受营养餐补助,补助标准为400元/生•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实施生活费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1000元/生•年,初中生1250元/生•年。

高中阶段: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倾斜政策,资助标准为2500元/生•年。各高中学校每学期公用经费中计提不少于4%用于资助农村困难学生。如国家实行新的高中资助政策,则按新的资助政策执行。

中职学校:实行全部免除学费,就读中职的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享受2000元/生•年的国家中职助学金,安排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大学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含高职高专)入学落实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每人每年可申贷1000—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可申贷1000—12000元,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财政贴息。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大学新生优先落实《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项目》资助金,资助标准为省内高校500元/生,省外高校1000元/生。学生在校期间优先推荐其参与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2)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优录政策。县一中每年拿出一定招生计划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优先推荐建档立卡优秀学生参加省部属重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落实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收

中职毕业生计划。

(3)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对特困家庭子女实施“一对一”帮扶。对留守儿童、残疾少年儿童、随迁子女就学与生活予以关爱,重点扶持乡镇学校建设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落实思源实验学校留守儿童免费乘车上学。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通过“免补助贷”等形式每年资助家庭贫困学生3000多万元,实现学生“有学上”的目标。

2.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改薄行动

(1)优先改善贫困村所在地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将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全部纳入“全面改薄”规划,优先安排建设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分项、分校推进”的原则,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倾斜,确保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校舍、教育装备、运动场地、生活设施等逐步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基本要求。近三年,主要实施了农村初中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薄弱学校食堂改造工程、薄弱高中改造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全面改薄”项目及设备购臵项目等计290个,累计投入资金15650万元。十三五期间,我们主要实施“薄改”工程、信息化建设、教师周转房、县职教中心建设、城北第二幼儿园、城西小学、长四小学迁建、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等项目建设,每年投入1亿元。今年,将对33个贫困村所在学校、教学点投入 2036万元,进行改造升级。

(2)扩大贫困村所在地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二期学前

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建设资金,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在有条件的贫困村,依托现有小学富余的校舍新建、改扩建附属幼儿园,到2017年基本实现贫困村学前教育全覆盖。

3.实施乡村教师提升行动

(1)培训项目重点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倾斜,实现贫困村所在地教师培训全覆盖。

(2)加大对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支教力度。开展名师定期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补充机制,将特岗计划和山区人才计划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倾斜。

(3)提高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待遇。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对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职称评审重点倾斜。在落实乡镇镇区学校、农村完小、教学点教师每人每月300元、400元、600元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再提高300—500元。建立乡村教师奖扶制度,对在村小、教学点教育教学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且任教达20年以上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建立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实施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制度。落实乡村教师周转房优先制度。

4.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信息化建设行动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贫困村所在地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人人通”。提升贫困地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逐步扩大“在线课堂”开设规模。建立贫困村教学点网络学校,采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光盘授课等多种形式,促进贫困村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全面提

升办学质量。到2017年,全县贫困村教学点实现与省级网络平台互联互通。

5.实施贫困家庭“明白人”培养行动

充分发挥“治穷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的教育功能作用,实现教育扶智脱贫。

(1)加强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技术教育。对初中毕业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进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并优先推荐就业。

(2)加强贫困家庭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整合全县各类培训资源,以县理工中专为主阵地,对贫困家庭劳力力开展全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加强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培训包”和“培训菜单”,提高培训质量和吸引力,助推精准扶贫。

三、全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打算

(一)工作进展

——召开了一次现场推进会。3月29日,县教育局以孔坊乡中心小学为主会场,召开了全县教育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下发了多项工作方案和计划,与学校和乡镇签订了责任状,现场发放学生资助资金,组织县直学校送教下乡等活动。

——接受了省市两次检查。4月10日、4月26日,分别接受了省教育厅、市教育局两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检查。同时,县教育局就推进落实“三进”、实施“包保”等重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进行三轮督查和明查暗访,并下发通报,限期整改问题,实行问题销号制度。目前,学生资助信息进档案盒、进村公示栏、进贫困户家庭等“三进”工作完成率达100%。

——落实了三项精准资助。2016年,已落实学前教育资助300人次,义务教育5221人次,高中学校1827人次,共计796万元。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助10多次,其中4月23日和5月9日,县教育局联系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和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分别到贫困村所在地两所薄弱学校进行教育精准扶贫点对点捐赠,捐赠金额共计35万元。

——推进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启动25所贫困村所在学校、教学点进行标准化建设,逐校实地制订建设方案,即将进入施工程序。二是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送教。4月份县直各学校累计送教下乡(包括示范课、评讲课、专题讲座等)500多节次。三是组织系列培训活动。对贫困村所在学校的460名教师,开展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主的省市县各类培训 1428 人次。组织教育精准扶贫业务培训班,对中心学校校长和资助业务干事进行专项培训。四是广泛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广泛宣传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教师进村入户,开精准扶贫对象户识别,“一对一”家访式宣传政策;在乡镇镇区等集中地展示《英山县社会救助工作教育资助项目公示》宣传教育资助政策和申请、办理流程;印制《英山县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明白卡》15000册,发放到学生手里。

(二)后段工作打算

(一)确保所有贫困生按照不落一生、不落一村要求享受政策资。目前,全县10933名贫困生中,只有6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生符合国家现有资助政策,尚有4700多名贫困生未纳入国

家资助范围。要争取方方面面的资助,争取政策支持,将所有贫困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确保贫困生资助不落一生、不落一村。

(二)整合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类资金,大力改善没有进入国家项目库的贫困村所在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切实保障中小学整体推进、均衡优质发展。

(三)整合各类资源助力扶贫攻坚。积极争取整合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爱心企业对教育的支持,在物资、资金上对贫困村所在学校及教学点予以捐赠支持。

(四)整合资源实施精准培训。由政府主导,整合人社、财政、妇联、统战、民政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对贫困村所在学校教学点教师进行培训。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培训一名“明白人”,为贫困村培训一批致富带头人,通过“扶智”达到如期脱贫的目的。

(五)建立教师补充机制。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落实乡村教师“退一补一”机制,特别要补充学前教育师资,通过特招、委培等方式,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不足问题。

7.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篇七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 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在贫困人口中, 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或受很少的教育, 或是家庭因学致贫, 要解决这部分人口的贫困问题, 关键在于发展教育。

1.1 增强贫困人口教育积极性

以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促进稳定增收最终实现脱贫为目标, 转变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提高贫困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通过接受教育增强脱贫能力, 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 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对以教育提高素质或掌握技能, 从而增强立足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 并拥有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可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扶持资助政策, 使教育精准扶贫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2 提升教育扶贫成效

一是加大支持多种形式的精准教育扶贫。全力扶持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业: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及其他资源发展学前教育;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小学、初中寄宿生活补助和国家助学金补助等特殊补助政策;强化大学本科、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扶贫培训补助措施, 做到应补尽补;加大“雨露计划”扶持力度。结合现代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 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短期职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视对残疾、智力落后贫困人口的特殊教育, 改善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条件, 提高接受贫困残疾学生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办学条件。

二是加强精准扶贫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吸引教师到贫困地区从教。为贫困地区教师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力争将“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师资补充到贫困地区幼儿园和中小学, 落实好教师职称晋升和待遇保障政策。组织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学校服务。

三是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硬件设施。精准扶贫不仅要重“量”, 同时也要兼顾“质”, 可在马山、上林、隆安县的较为集中连片的贫困乡镇实施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改善计划, 不断提高贫困生教育条件保障水平。

2 配强队伍, 发挥能人扶贫作用

“能人”是有一定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致富带头人。充分调动能人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 发挥能人引导贫困群众走共同富裕, 集体奔小康之路, 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 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措施之一。

2.1 引进帮扶队伍

一是进一步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 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安排处级及处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 牵头负责班子最弱、扶贫任务最重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

二是建立科技特派员驻村制度。科技特派员应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力争每个贫困村至少配备1~2名科技特派员,

三是引进人才支持。引进金融和科技人才, 从有关部门、金融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引进, 采取兼职挂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科技咨询等方式, 到贫困地区开展智力帮扶。鼓励和支持思想好、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

2.2 发挥本地能人作用

本地能人包括贫困村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农业技术骨干、农村致富骨干等, 这些人大多政治素质较高、市场经济意识较强, 具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将能人带动战略引入到精准扶贫攻坚行动中来, 各乡镇要激活能人要素, 挖掘能人潜力, 放大能人效应, 找准能人优势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 瞄准能人与贫困户协作共赢的利益焊接点, 发挥能人的致富示范作用及脱贫帮扶作用。逐村逐户落实帮扶措施, 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能人帮扶, 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将能人大户、合作社与贫困户“捆绑”, 让贫困农户共享能人大户的“资源”, 共同致富。同时, 还应了解能人诉求, 为能人创造有利条件, 解决能人在带动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困难, 给予必要的政策、物质及资金支持, 组织能人参与相关培训, 提升能人素质, 更好地发挥能人的帮扶作用。

3 整合力量, 建立大扶贫格局

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了精准攻坚的时期, 最大限度地挖掘好、整合好、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打一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和大决战, 是我们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有效推进精准扶贫, 需要创新思路和机制,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构建政府+社会+群众, 专项+行业+市场的大扶贫格局。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开展“十三五”市领导挂点联系贫困村和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的方案和协调工作, 坚持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一挂两包”制度,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在现有基础上, 进一步发挥市直机关单位、区直驻邕单位、驻邕部队、事业单位、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机关, 市属院校、中学校、医院、医疗机构、新闻单位、国企的扶贫作用, 加大投入力度, 落实帮扶制度, 提升帮扶效果, 为帮扶群众多出点子、多出办法、多出措施。继续开展市内发达城区对口帮扶贫困县区活动。

3.2 政府+社会+群众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政府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精准扶贫, 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有效扶持, 把政府、社会、群众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扶贫开发。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仁人志士等社会力量与贫困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村企共建, 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增收产业, 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千家民营企业帮扶千个贫困村”活动开展, 确保结对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突出群众主体, 激发内在动力, 精准扶贫过程中, 充分走群众路线,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发动群众建言献策, 出点子、想办法、谋思路, 集中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和智慧, 让爱心人士自觉地助困解难并逐步有组织地把资金投入到扶贫事业和项目上来, 让更多人享受到扶贫的成果。

3.3 专项+行业+市场

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市场扶贫有机结合, 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 专项扶贫需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等项目;行业扶贫需明确部门职责、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市场扶贫, 即发挥市场作用, 引导资源、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 从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支持专项扶贫及行业扶贫, 例如, 基础设施扶贫项目、易地扶贫安置区等工作可借助招商引资来开展, 为此需加强项目招商引资的包装、推介工作, 加强项目合作洽谈, 招实商、招好商;制定专项扶持政策, 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产业扶贫需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建设示范基地或种植园区, 农户向企业或者合作社转入土地, 从而引导和带动其他农户加入, 发展规模经营, 促进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 通过市场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扶贫领域, 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4 优化方案, 推进扶贫政策落地

要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采取超常措施, 拿出过硬办法, 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细化目标任务。各地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扶贫开发的总体谋划、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 尽快研究制定精准扶贫政策组合拳, 逐一细化对接, 并编制精准扶贫专项规划, 确保收到实效。

4.1 研究制定精准扶贫组合方案

吸收贵州、甘肃等地的成功经验, 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 研究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 通过措施组合, 全面强力推进精准扶贫。以“2+10+N”方案为例, 其中“2”是指两个总方案, 就是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市精准扶贫实施总体方案及考核方案;“10”是指10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 由交通、财政、发改、扶贫、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水利、农委、林园等部门按照脱贫目标的要求, 围绕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生态移民、精准帮扶等内容, 出台相应具体实施方案。“N”是指每个贫困村要因地制宜分别制定整体脱贫实施方案。制定出的方案要有针对性, 要便于操作, 坚持可操作、利执行、易检查、能落地, 使方案的目标、内容、措施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4.2 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 各地必须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因此, “十三五”扶贫规划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规划需在充分总结“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工作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扶贫开发的新要求、新挑战、新任务, 结合各地实际对“十三五”时期南宁扶贫开发工作路径及机制进行研究, 提出具有指导性及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在规划编制中, 要密切关注当前的扶贫开发形势, 把握发展的环境、基础、动力等各方面工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使编制过程成为凝聚各方智慧的过程, 从而制定出高质量的规划。

5 强化考核, 落实精准扶贫责任制

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明确责任担当, 全面落实责任, 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帮扶措施明确。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硬”指标, 形成“硬”约束, 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5.1 健全考核机制

制订精准扶贫考核办法。在考核指标设置、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运用上与精准扶贫无缝对接, 全力推动扶贫攻坚任务落实。重点考核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 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 承担精准扶贫重点任务的市直部门和双联单位的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 驻村帮扶工作队。此外, 有扶贫任务的各市还应把市直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列入机关考核内容。要科学设置精准扶贫实绩考核指标和权重, 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的要求。在坚持对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的情况等主要目标进行全面考核的基础上, 针对县乡村三级承担的不同任务, 各有侧重地设置考核指标和评价要素, 并按工作任务大小、难易程度赋予不同权重分值。要坚持平时考核和重点工作督查相结合, 以年度集中考核为主, 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和民意调查等措施, 全面了解精准扶贫任务完成情况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要坚持把精准扶贫成效作为县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把扶贫攻坚业绩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制, 强化督导考核。把当地财政扶贫投入情况、贫困人口收入增长水平、脱贫任务完成情况、引导行业部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情况等, 列入重要考核指标, 把扶贫成效作为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 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责任。

5.2 健全正向激励及惩罚约束机制

一是启动扶贫激励和问责机制, 促进扶贫开发责任制落到实处。加大精准扶贫业绩考核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 突出精准扶贫业绩考核在班子和干部评价中的作用。对定点扶贫单位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评先选优、提拔使用直接挂钩, 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评选出定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帮扶干部, 给予表彰奖励, 并纳入帮扶单位年度评优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帮扶工作不主动、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考核标准的单位与个人给予通报批评, 对领导班子进行问责。推进干部“逢提必下”制度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 对在贫困乡镇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工作一年以上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支教支医干部, 在提拔使用时可视为有基层工作经历。

二是启动扶贫绩效为导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机制, 实行奖优罚劣。改变了过去“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分配模式,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与减贫成效、绩效评价、工作考核结果挂钩, 对按时完成扶贫任务的县区, 由市委、市政府予以一定的资金奖励, 用于精准扶贫后续工作, 增强扶贫资金正向激励作用;对未能按时间进度要求完成扶贫任务的, 须从本级财政拿出一定资金上交市财政, 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规定进行问责。鼓励区县开展竞争性分配资金试点, 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办法, 把资金分配与扶贫目标任务结合起来, 让有能力把钱花好的地方得到更多支持。

6 保障精准, 确保精准扶贫出成效

精准扶贫工作要取得实效, 真正让贫困户走上脱贫奔小康的致富路, 需要围绕扶贫开发任务, 从领导、组织、人才、作风等方面入手, 建立加快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保障机制, 促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6.1 领导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 把精准扶贫攻坚示范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确保建设工作精心组织, 扎实推进。建议有扶贫任务的各市成立精准扶贫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 成员包括各县区、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各县区要实行县 (区) 长负责制, 制定实施方案和各项工作的细化方案, 在精准扶贫攻坚示范村建设一线设立建设指挥部, 落实至少一名副处领导常驻指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协调、周密部署,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推动建设工作高效完成。

6.2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保障, 构建市、县、乡、村四级高效联动机制, 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建议市里成立扶贫信息中心, 一方面负责对全市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分布、贫困状况及收入变化、脱贫进展情况等进行监测分析;另一方面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执行情况、扶贫开发资金发放、使用效益和社会各界帮扶贫困地区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建议各贫困乡镇单独设置扶贫工作站, 扶贫工作站要明确至少2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他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要明确1名扶贫攻坚工作人员, 确保扶贫攻坚工作在乡镇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各乡镇主要领导要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乡镇党政一把手要挂钩联系1个重点帮扶村, 各乡镇需指定专职副书记和1名副乡镇长具体抓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县、乡、村均需配备专职扶贫干事。

6.3 人才保障

进一步抓好精准扶贫人才队伍建设。首先, 针对当前扶贫工作队伍薄弱的状况, 尽快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在扶贫攻坚阶段, 可以聘用的方式增加扶贫工作人员, 同时适当解决人员编制匮乏的问题。其次, 注重锻炼和培养年轻干部及处级后备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 同时对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力度,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抓好扶贫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再次, 引进兼具管理、技术、法律、金融等多种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着力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6.4 作风保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六个确定”的要求, 以“三严三实”的作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扎实推进反腐败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坚持不懈抓好党的纪律建设, 强化执纪监督, 坚持不懈抓好“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 持之以恒纠正“四风”,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坚持“务实、为民、廉洁、高效”的原则,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和教育, 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摘要:自我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 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机制, 出台重点攻坚工作方案, 创新扶贫方式, 丰富扶贫内容, 把准扶贫关键点, 扶贫工作进展显著, 但也存在不同程度扶贫对象失真、扶贫资源配置有待优化、扶贫参与主体单一、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精准扶贫政策落地需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多层面全方位推进, 以完善的机制体制为依托, 构建扶贫治理体系促进精准扶贫常态化。

8.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篇八

明确思路、加快扶贫。“在乐山地区,农信社一直以来都是与村民联系最密切,深受村民信赖的金融机构。”乐山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农信社都把大量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倾注在农村,积极支持村民致富,助力三农发展。

据了解,为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乐山办事处根据省联社《关于切实做好金融服务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惠农兴村”和“扶微助小”工程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惠农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下发了《乐山市农村信用社2016年金融扶贫工作指导意见》,有效指导全市农信积极开展好金融扶贫工作。

支持龙头、带动扶贫。无资金、无技术、无门路,面对这样的情况,怎样才能帮助贫困群众富起来呢?创新扶贫模式,成为了乐山各区县农信社的一大着力点。

以沐川农信社为例,沐川农信社根据《沐川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试行)》,对具有劳动力、有致富愿望、有致富项目、有贷款意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专门推出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该贷款主要支持选择了较好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从而带着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农业龙头企业想获得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带动一定数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此举解决了贫困户面临的资金、技术以及门路问题,为贫困农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积极有效的金融支持。截至2016年3月,沐川农信社共对53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2.1亿元,评级授信面达到82.40%,通过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对402户贫困户发放信用贷款1549万元。

创新产品、精准扶贫。为进一步深化“惠农兴村”“扶微助小”两大民生工程,大力支持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乐山办事处还积极指导辖内联社根据当地实际,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农信社根据当地政府关于《峨边彝族自治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结合信用社自身实际,推出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富农贷”。该贷款产品采取“扶贫组织+贫困户统贷统还”的方式,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截至2016年3月,峨边农信社已发放“富农贷”贷款一笔,金额420万元,涉及贫困户98户。

此外,金口河农信社、沐川农信社、峨边农信社、马边农信社,在推出扶贫信贷新产品的同时,还加大评级授信工作力度,积极发放扶贫贷款,大力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截至2016年3月末,上述4个区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2932户;已评级授信7082户,授信金额25360万元;发放扶贫贷款404笔,金额1972.5万元,涉及贫困户501户。

9.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篇九

关于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考察报告

清原县政协经科提案委杨绪升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赴辽宁省朝阳县台子镇、河北省平泉县卧龙镇、鹰手营子矿区怡达国际电商创投中心、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服务中心、张三营镇等***个精准扶贫示范点进行了学习考察。“四县区”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新、模式好、力度大、势头猛,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令人震撼,深受启发。县政协经过充分论证,精心撰写该考察报告,现报送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敬请参阅。

一、“四县区”精准扶贫工作先进经验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四县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党政重视,精准施策,成效显著,亮点突出,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思路清晰

“四县区”在精准扶工作上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领导高度重视,不仅将此项工作列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纳入政治任务范筹,谋划和推动工作思路清晰、行动迅速。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实行“双组长”负责制,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贫困村设立扶贫工作室,形成了“县级统筹、乡镇推进、村组落实、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综合性和专项扶贫规划,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统筹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优化结构调整,最终实现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

(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四县区”按照“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开展入户调查,分析致贫原因,对县区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识别、核定,挤出水分、纳入真贫,并对非重点村的真正贫困户进行同步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梳理归类。详细区分细化了因病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因缺技术致贫、因缺劳动力致贫、其它原因致贫人口底数,并按照措施到户,因地因户、因人施策的方针,明确了每一户、每一人的脱贫时间、脱贫途径,并集印成册,使脱贫攻坚真正做到精准到位,动态管理。

(三)勇于探索,创新模式

“四县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密集调研、反复论证,积极探索并开创各种精准扶贫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平泉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创建了“一个好产业,一个好龙头,一个好入户项目、一个好运行机制”的四好模式在全省推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产业化扶贫示范县”称号。在实践中成功推行了“三个零”精准扶贫模式,即贫困户进企业、入社后参与生产“零投入”、发展产业“零风险”,家门口就业“零距离”,实现了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全部由企业或合作社承担,全县投资**.*亿元建设扶贫产业园区***个,面积 3000 亩,吸纳贫困户 1***户,户年增收 4 万元。开创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吸取贫困户以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形式进驻基地,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入股“变股金”、贫困群众就地打工“挣薪金”模式让贫困户走上“三金”道路。隆化县创建了“政银企户

保”五位一体扶贫模式,以财政资金做担保,以银行贷款为基础,以企业带动为条件,以贫困户参与为目标,以保证保险为保障,创新探索金融扶贫道路,为贫困户脱贫引入资金活水。使贫困户实现了土地流转增收一部分,就近在产业基地打工收入一部分,由政银企户保方式获得利息补贴一部分的增收模式。该精准扶贫模式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并被国家扶贫办作为成功案例面向全国推广。

(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10.浅论如何精准扶贫 篇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201

5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11月,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认真查找不足,努力补齐短板,做到头脑有方向、心中有感情、手里有办法、脚下有印迹,当好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

对照中央要求找差距,着力补齐认识短板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神圣使命。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大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时常自问“四个有没有”,才能对脱贫攻坚任务认识到位。

有没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脱贫攻坚工作。从执政目标看,无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都深刻表明人民幸福就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标。从执政规律看,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贫困问题虽然直接涉及的是少数人,但事关促进共同富裕和实现共享发展,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

有没有从头等大事、第一民生的高度来认识脱贫攻坚工作。当前,无论在总量、均量、质量上,还是在经济、社会、民生上,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还有一定差距。就湖北省而言,还有59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存在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贫困地区最需要发展,也最具有后发优势。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是当前的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对于脱贫攻坚,在工作安排上应高度重视,在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上应优先安排。

有没有认识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我们要的脱贫不是平均脱贫,而是一个也不许落下;不是暂时脱贫,而是稳定脱贫、拔除穷根。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想毕其功于一役,指望来几次突击就能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心要热,头脑要冷静,宁可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也不能掉以轻心、仓促上阵。

有没有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局性和综合性。脱贫攻坚不仅关系经济能否行稳致远,而且关系社会能否长治久安,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这些迟早要干的事,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干,既可以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凝聚发展正能量,又可以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为协调发展、转型升级拓展空间。抓好脱贫攻坚可以带动全局,一子落而满盘活。

认识深度决定工作力度。只有把思想认识提升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的高度,站在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角度,才能以特事特办的力度来思考、谋划和推进新一轮扶贫工作,以认识提高促进行动自觉。

对照为民宗旨找差距,着力补齐感情短板

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重要体现,是锤炼党性的内在要求。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不断加深。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千帮扶万帮扶,带着感情才是真帮扶。如果感情不够深厚,就会把职责当任务来完成,交差了事;就会把经常当偶尔来看待,应景作秀。这就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举措,更不可能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

应把贫困群众当恩人。湖北省的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革命老区、移民安置区和生态功能区,这些地区的人民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饮水思源,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好贫困人口帮扶工作。今天的帮扶,既是对他们付出的回报,也是让无私奉献精神薪火相传。

应把贫困群众当亲人。关心贫困群众的生活点滴,将他们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把亲情体现在细微之处,在群众困难时送去及时雨。比如,在农忙时搭把手,有好门路好信息时捎个话,找到致富路子时添把火,逢节日、婚丧嫁娶送上问候,让心越走越近、让人常走常亲。

应把贫困群众当朋友。进村入户,扶贫帮困,给钱给物固然必要,但不能形式化,更不能高高在上,搞成一种施舍。要把自己与贫困群众放在同等位置,戒掉官腔、放下架子,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尊严,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听群众拉家常、诉苦衷,向群众掏心窝、递真情,通过与群众真交心、交真心来加深感情、赢得支持。

对照脱贫目标找差距,着力补齐能力短板

根据中央确定的到2020年达到“两个确保”(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总体目标,结合湖北省实际,我们提出到2019年底实现全省5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482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享受片区政策的3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能否做好这些工作,既是能力素质的考验,也是补齐能力短板的努力方向。

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帮助贫困群众立下“去穷志”。摆脱贫困,首要的是引导贫困地区党员干部带头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让先富起来的、有帮带能力的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带动他们共同致富。通过细心工作和耐心引导,发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点燃求富、求荣、求美、求变的致富激情,用好外在推力,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攻坚合力。

做好生产发展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很多贫困地区有特色优势资源,但“养在深闺人未识”。思路一变天地宽。要抢抓消费升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利用现代科技、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引导贫困群众创新创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一些贫困地区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文化教育的忽视不仅降低了贫困群众脱贫能力,还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智关键是要让贫困人口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想方设法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落实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计划,实施贫困县教育培训项目,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开设网上课堂,落实高校招生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贫困家庭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政策。

做好规划引导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要在尊重群众意愿前提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科学规划十分重要。不仅要做好土地空间规划、房屋建设规划,而且要统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就业和致富规划,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强基础”。贫困地区最大的发展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欠账较多。利用中央财力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山区倾斜的机遇,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建设,加快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步伐,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兜底线”。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扶贫、低保五保救助扶贫、养老保障扶贫,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救济政策,让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兜住基本生活底线。

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要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勤于实践,带着“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深入基层拜群众为师,多到扶贫一线找答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能力素质,锻造一支脱贫攻坚的过硬队伍。

对照“三严三实”找差距,着力补齐作风短板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招,容不得丝毫马虎。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严与实体现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准、实、严”。

“准”即“精准”。这体现在识别和施策两个环节。扶真贫必先识真贫。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探索出“四议一公开”办法,经过党员干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和评议结果公开的程序,把谁是贫困人口搞清楚。精准施策就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和贫困户需求,精准制定扶贫规划、拟定扶贫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措施精准对路。

“实”即责任要实、措施要实。坚决落实一把手的政治责任、贫困县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形成有效运转的责任体系,只要有一人不脱贫就不放手。按照中央要求,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出台配套措施,推动决策部署方案化、具体化,不搞大而化之、大水漫灌。细化扶贫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

11.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篇十一

丫江桥镇是攸县西北区域的边贸重镇,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截至2014年末,共有贫困户611户1764人。为有效落实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丫江桥镇政府结合当地百姓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生的状况,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实现精准带动。

“有了公司這个平台,再也不用担心种植的蔬菜、养的家禽卖不出去了,公司试运营以来,已收购了我家2000多元的农产品,照此下去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完全可以摆脱贫困……”丫江桥镇三峰村贫困户易俊功激动地说。

据悉,为解决贫困户愁农产品没渠道销售的问题,丫江桥镇党委、政府协助三峰村成立了明月峰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扶贫专项资金出资支持、三峰村委会注册登记的村级集体经济企业,主要任务是推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助力三峰村集体经济实现长足发展。

公司成立以来,采取“公司+贫困户”“公司+协会”“公司+基地”的“1+3”发展模式,主营农副产品销售(收购、加工)、光伏发电及其他商品贸易等。现在,公司已与169户贫困户签订了农业产业脱贫帮扶与合作发展协议,与丫江桥黑山羊养殖协会、土鸡养殖协会、蔬菜种植协会、湘莲种植协会等协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加紧推进光伏发电、山茶油压榨两个生产基地建设。

截至目前,公司和丫江桥、网岭、新市、槚山、大桥等多所中学建立了长期供货合作关系,并与攸县东莞商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产品贸易合作联系。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预计到2017年公司销售总额可达到600万元,实现企业纯利润30万元以上,将有力实现“贫困户全面脱贫、贫困村彻底摘帽”的扶贫攻坚工作目标。

12.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篇十二

周洪源率调研组一行深入扶贫点拜访了临翔区政府, 在邦东乡彰珍村召开脱贫攻坚工作座谈, 对该村经济收入、农业产业、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就该行具体帮扶计划进行了介绍, 并就如何结合该村实际, 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以特色产业带动, 加大产业聚集区建设, 加强村民实用技术培训,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的, 促进贫困村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等, 与村委、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调研组在了解了该村基本情况后, 再次扎进山野小径、村户地头, 从山脚到山头, 对该村农业、养殖业情况进行深入摸底, 对贫困户进行核实归档, 认真记录贫困户的想法和意愿, 力求以分类施策的方式对帮扶户进行了帮助和支持。走访中, 周洪源与贫困户倾心交谈, 认真了解了影响该村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虚心听取农户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后, 他要求调研组成员要按照“四看、四走、四问、四解”的标准, 做好实地走访、详细记录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 同时要求调研人员将走访经验、工作标准全面传导至分行各部高级经理挂钩帮扶人员, 要求全行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切实推进、提升扶贫工作质效。

13.浅谈对精准扶贫的认识 篇十三

FENG 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从未间断,而且投入力度都是有增无减,持续的扶贫攻坚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大水漫灌的扶贫不能彻底解决现有的贫困问题,扶贫仍留有死角,唯有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可挖穷根、治穷病。

一、要以思想观念教育为先促进贫困户观念转变 现在农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很少,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初中毕业或中途辍学。即使有少数的“两后生”也因多种原因不能继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普通的劳动力,甚至成为剩余劳动力。而村里的成年人尤其是妇女读过书的更是少之又少,上过初中的已经是高文化水平了,多数是小学毕业或者只读过小学一二年级,五十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与半文盲居多。很多具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因为没有文化而只能

2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脱贫。一方面,对于纳入建档立卡范畴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通过政府“兜底”的办法,由民政部门按照序时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人口的增收脱贫必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和措施,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汇总和全面剖析,大体可以归纳为因病、因学、因残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等因素,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才能做到因户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四、要以产业开发建设为重提高贫困户人均纯收入 通过进村入户、建档立卡,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通过贫困家庭档案,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并将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向重点村集中投入,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包扶人帮助,村委会支持,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此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协会+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与“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五、要以精确管理为帮扶工作提供保障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完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信息档案台账,强化精准扶贫监测,及时跟踪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情况,确保帮扶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证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都离不开一支精干高效的扶贫干部队伍。县、乡两级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要重视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调齐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事有人干、有人干事,为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实施精准扶贫要完善各类管理机制

在对农村低收入扶贫户进行分类和全面摸清主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各类管理机制,因户因人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和推进,确保脱贫奔小康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上一篇:小学安全演练汇报材料下一篇:21桃花源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