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

2024-08-27

《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精选11篇)

1.《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 篇一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整天忙于教学,长期重复着繁忙而琐碎的事情。细审自己,当辛勤的付出不被理解时,当节俭和清贫遭受别人不屑时,当面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各级各类的比赛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不免会心中迷惑,心生抱怨,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倦怠感越发强烈。近段时间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69条建,书中告诉我们,教师最需要的不是金钱、名利、学生好的成绩,……而是一种快乐!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

阅读着这本书,从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中,与我的教学经历相对照,觉得作为教师要快乐,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树立威信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要热爱教育事业。作为一名教师,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以身作则,这些优良品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要敢于自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不过。教师也不是神,不可能每句话每件事都做得十分得体,如有不当,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做自我批评,敢于让学生提意见,并虚心接受,不能与学生斤斤计较。

要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我们常常误以为要树立威信必须“严”字当头,认为这是唯一制止学生捣乱的有效方法。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反而会损伤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有些教师则走另一个极端,他们主张在一团和气中求得威信,讨好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姑息纵容,懒得深层管理,这些教师虽然和学生相处融洽,但是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却很轻,也并不能真正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爱”要有度,“严”也要有度。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师要真正从对学生的爱出发,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这样在自己教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不忽视中间生,也不溺爱优等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这样,教师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的树立起来了。

当然,威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不懈的摸索。只有在平时教育实践中多思考,多体会,多投入,多积累,多总结,最终能使得自己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 篇二

当当前前中中国国教教育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内在力量。

《布伦迪巴》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艺术家创作的儿童歌剧, 它的不平凡在于“二战”中一些被囚禁在捷克特莱津集中营的犹太儿童, 面对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坚持演出这个剧目, 期间不断有孩子被转运杀害, 但也陆续有新的孩子接上来演, 所以此剧一直在集中营演出了55场, 成为大家的精神依托。这是《像自由一样美丽》一书中告诉我们的事情, 该书揭示了纳粹的暴虐和残酷环境中的人性之美, 更无意间展现了犹太民族在儿童教育上的珍贵传统。

我们翻阅《世界文明史》就会发现, 历史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统治者剥夺、驱赶甚至屠杀犹太人的事件, 苦难中的犹太人都会默念着《圣经·旧约》, 因为那就是他们心中的祖国。“二战”对犹太人来说更是灭顶之灾, 先后有600多万人被纳粹屠杀。然而, 这个民族又是令世人所敬仰的, 无论外部世界多么严酷, 他们始终重视教育、传承文化, 千百年来人才辈出, 几乎涵盖每个领域。即便是在梦魇般的纳粹集中营, 在几乎不具备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情况下, 这种精神依然顽强地坚守和延续。特莱津是捷克的一个小镇, 纳粹将其改造成集中营, 囚禁了大批犹太大人及其儿童, 里面虽然环境恶劣, 却聚集了来自各方面知名的艺术家, 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女艺术家兼儿童教育家弗利德, 她和其他艺术家以特有方式组织孩子们学习音乐、绘画和诗歌, 用光明艺术来驱逐孩子们心中的黑暗, 让这些幼小的心灵尽量远离现实的伤害, 在艺术和知识的氛围中学会表达对善和美的坚持和追求。

弗利德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竭力用艺术教育、用可能的一切艺术手段, 使得孩子们保持正常儿童对美的敏锐感受, 她为自己的民族保存了一个个未来。

尽管这些孩子大都在十几岁被送到奥斯维辛杀害了, 但那些画作却历经风雨留存至今, 让人唏嘘不已。一边是天天食不果腹、时时处于生死边缘的牢狱生活, 一边却是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稚嫩图画和诗句, 这种强烈的反差引发了我们对当前中国教育的思考。90后学生钟道然在《我不原谅》书中总结:“中国教育有‘三宝’——背书做题天天考。”可以说是切中肯綮、形象深刻。表面上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成绩很好, 可深入地想一下好像恰恰缺失了作为健康人应该具有的东西。弗利德能够在危难中用艺术唤起孩子们对善和美的追求, 而如今的太平盛世中国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们什么呢?愚认为:最急需、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两种东西——批判思维和人文精神。

批判思维既不同于标准答案式的思维, 也不是简单的怀疑主义, 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想法去创造。

批判思维就是要打破固有僵化的、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 敢于独立思考、挑战权威, 发出自己可能不全面、不成熟、不正统但却有个性、有锋芒、有新意的声音, 正如陈独秀所言“我愿说极正确的话, 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 但绝对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钟道然认为中国教育就好比一条流水线, 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人型机器”, 一遇到问题就会条件反射似的用固定模式思考, 得出的不是灵光闪现的个体智慧, 而是预设好的标准答案。从本质上来讲, 这不是批判思维, 甚至算不上思维, 当然更谈不上“思考的乐趣”。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激发, 目的就是要点燃孩子心中的激情和火焰, 让他们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让孩子懂得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人的强大不是肉体而是思想, 思考决定了人生的高度。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就像每个人的DNA不同一样,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真正的思考就是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这是人之为人的题中应有之义。记得美国电影《Dead Poets Society (死亡诗社) 》中, 那位貌不惊人的基廷老师在上课时突然站在桌子上, 采取另类方式让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性, 被称为“我的船长”。有“美国将军摇篮”之称的西点军校校长戴维·亨通也认为, 21世纪军官成功的核心就是批判思维。

人文精神就是要学习文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常识, 懂得欣赏生活中的善和美, 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

作为一个人, 既要学习实用技能作为谋生手段, 更要追求形而上的东西安身立命。学生搞好学习天经地义, 可只知做题考试惶顾其他固然可以带来出人头地和暂时的优越感, 但却培养不了正常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也安顿不了内心。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无所知, 他就是精神贫儿。中国古代认为只有具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才称得上君子。现在国内也开始重视学生的人文修养, 但却往往还停留在一种简单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 表现为言古典就是《论语》, 言艺术就是考级, 言西方就是英语, 其结果就是舍本求末, 表面上有了技能, 却没有获得表象背后的神韵、艺术背后的浪漫和语言背后的文化, 最终也很难熏陶出那份宝贵的人文素养。常人吃饭要吃“五谷杂粮”, 教育也是如此, 倘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引导孩子们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无用之书”, 则能打开另一扇窗, 使他们有心情停下来欣赏平时无暇顾及和体验到的美好, 重新思索和回归到生活的本来意义上来, 这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

3.《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 篇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打开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心情豁然畅快。因为几年来一直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阅相关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但终因这些书籍的理论术语过陌生,对我而言过于苍白,读起来总感觉索然无味而最后弃之。而陈大伟教授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以对话的形式,用直白的语言向我们一线教师清新自然地述说着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阅读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书中的观点。

书中围绕“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分别从五个话题进行阐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地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其中的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的确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迫切需要的。通过平时的教学研究发现,我们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寻进行研究时,却总是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我们的很多教研组活动要提高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关键是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的确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但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为此,我在寒假的作业布置中就谈到了——我的教育教学困惑,要求老师们积极撰写。一个寒假过去了,参与的老师并不是很多,可见大家还是缺少了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

如何寻找问题所在,让问题真正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朋友?我们不妨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比如说,课堂上孩子的倾听情况,尤其是当同伴发表见解时,倾听的效果就更不佳了。这是何为?如何提高?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又如,语文课上很多时候教师“以读带悟”,而静默时间很少,难道只有出声的阅读才是读?思考之余,如何有效促进以读带悟等问题也诞生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思考困难形成的原因,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这就是研究。

二是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学校校本研训过程中经常安排听课活动,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听课教师总是带着本子来听课,听完后又合上本子回去了,听课的效果甚小。其实,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听课,只要有所准备,有所思考,我们都会受到启示,无论是精彩的,还是糟糕的。这学期我们的听课还是执行上学期的,希望我们都能够从有效的观课议课中点亮教师课堂的智慧。三是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在学校里,上级和学校不时就有新的任务和要求,一线教师往往穷于应付。整天处于应付中,根本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问题。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形,我觉得我们何不把学校的这些任务和要求变成自己的研究问题去做呢?我想这样去思考,去研究,我们的行动后产生的效益是最大的,也不会感到那么痛苦,而是付出之后的幸福感。

4.《幼儿教师最需要什么》读后感 篇四

最近看了《幼儿教师最需要什么》这本书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不仅要做好,保育工作也非常重要对待幼儿更是应该用爱去关怀,关心他们而更重要的是对待孩子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一颗充满爱的心当你有了一颗爱心,自然就会用宽容去对待他们

曾经我还看到过一篇,讲述的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王可欣,也许由于是第一年上幼儿园的原因她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坐在椅子上,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活动都不参加这位幼儿园老师每天早上会热情的迎接她但她没有什么回应,甚至面无表情但这位老师不气馁,依然每天早上都会热情的迎接他,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想她表达对她的爱一个温暖的拥抱,亲切的眼神,愉快的表情,平等的交流终于这位老师用她的爱改变了可欣四个月后可欣第一次回应这位老师的问好我想当这位老师听到可欣口中的那一声”老师好”的时候,心中肯定是无比的欣喜的,更多的也许是感动因为她终于用爱打动了孩子的心,她的爱终于得到了回应

也许有些孩子很调皮,不管你怎么说他,教育他,他总是不听你的也许在你严厉的训斥下他会有片刻的安静可是不到几分种他又开始闹啊,跳啊,吵啊你拿他没办法,除了训斥也许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他希望老师能够和他亲近,而我们却不明白只是一味的指责到最后他也会因为老师的训斥而不敢接近因为害怕被训斥即使他希望能和老师说上几句话,可是老师愤怒的眼神把他的希望全都打破了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说,老师的训斥会收到一定的效果在老师的严厉和训斥下调皮的学生会被制服但这只是制服表面上孩子很听话,很乖事实上,他们已经和老师筑起了一道防线,在心理上已经远离了老师他们将不会和老师说悄悄话,不会和老师说他们的小秘密,他们更不会把快乐和老师分享因为老师的心已经远离了他们他们肯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那么对孩子难道只能用严厉和训斥吗?难道我们不能换一种方式吗?给孩子一点点爱,或许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他们的整颗心

所有的孩子,不管是调皮的,安静的,不爱说话的,活泼的,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喜欢他们而我们往往比较关心的是那些很乖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常常忽略了那些调皮的孩子其实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那些调皮的,不爱讲话的孩子文中提到的那个不爱讲话的孩子可欣,如果没有老师坚持不懈的关心和热情,也许他不会说出口中的那声”老师好”虽然只是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这三个字至少代表了可欣对老师的认可,甚至也代表了可欣对老师的一种爱的回应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够得到爱的回应,我想这位老师体会到了她一定是幸福的

我们为什么不学学这位老师呢?要知道训斥和严厉并不是孩子们想要的他们要的其实很简单,只要一点点的关心,一点点的爱就满足了也许不经意间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很兴奋他们会认为老师对我微笑,老师是爱我的老师摸了我的头,老师是爱我的自然而然孩子的心也就向着老师了

对于一些调皮的孩子,往往会闯祸有时候老师也会忍不住向他们发火弄的孩子难受,老师也难受为什么我们不换一种方式思考呢?孩子闯祸了,他知道如果老师知道了肯定会批评他,所以他不敢把事情告诉老师,事情没有得到解决,以至小祸酿成大祸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孩子怕被老师批评虽然批评也算是一种教育的手段那我们教育为什么一定要批评呢?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时候宽容比指责更能震撼一个人的心灵别以为孩子们小什么都不懂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宽容对待他们呢?相信他们一次,相信他们会懂用我们的爱去宽容他们

5.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笔记 篇五

最近一直在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作者用很容易读懂的话语讲述了教育的最最珍贵的道理。很多的教育案例都充分说明我们人作为子女或者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正是自身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和改善而影响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回想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否真的做到了最简单的教育了呢,我想肯定是没有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当自己也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能不能做到最简单的教育?因此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自己了。因为,尹建莉在第67页引用了一句蒙台梭利的话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我们常常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身教重于言传”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时间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如果成年人对孩子拿出的是经常性的批评和打骂,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友善与平和呢?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要从自身做起,建立鼓励的常规方式,用表扬和鼓励来代替指责和批评,也许课堂上难免会有对事情的批评和指正,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需要被发现和被关爱。我觉得作者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教育者明白,教育的最本真的源泉是要回归,回归当初的美好,一切的美好

6.《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篇六

通观全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自我修养、教育常识重新确认的好书,对一些过去老师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则又重新拿出来确认一遍,感觉很朴实、全面,但要真正落实躬行,并成为每个老师每时每刻自觉的行为却不是看书学习就能做得到的。全书不求理论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随笔式的轻松优美的笔调对教育这件事做了实实在在的再认识再反思,供人参考,引人深思。比如什么是好的教育?本书序言做了探讨,教育要像杜甫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类也,教无定法,便不可言传,此乃无之境界,大教无言矣”。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这本书应该常读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反过来指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 篇七

《教师最需要什么》“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读后感 洛新中学 侯方

《教师最需要什么》“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读后感 洛新中学 侯方 赵国忠在《教师最需要什么》一书中,根据中外教育家对老师提出的六十九条建议逐一分析、认识,提出了自己许多真知灼见,对吾等启示颇多,现仅就“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一节略谈。 赵国忠谈到:有效的课堂准备能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充分、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前瞻性地预计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突然等。可以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 回顾我校自2006年开始的教学改革,几经磨砺,如今逐步形成了切合自己实际的课堂模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释疑归纳、训练检测”。但是部分老师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敢恭维,每周所完成的“导学稿”不是下载,就是简单拼凑,你弹你的琴,我吹我的.调,而审核挂名却是教研组。有的老师连自己所写的导学稿也弃之不用,更不用说同学科其他老师了。学校强调要求老师们进行二次备课,起初也确实有些成效,但是坚持没多久就流于形式了,从而使课堂的高效从备课起就无从落实。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在复习阶段提出从备课做起,从知识问题化做起,紧扣课本,真正落实课堂模式的四个环节,稳扎稳打地搞好期末单元练习、综合练习,实现突破,高质量完成本学期教学要求。我想很多老师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按照学校要求不折不扣地去做,为学生负责,同时也更是为自己负责。 从备课做起,从知识问题化做起,你准备好了吗?

8.最精彩读书笔记 篇八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情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爱情的苦汁早尝,壮年中年时代可以比较冷静。我祝贺你有跟自己斗争的勇气。

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别怕天热,贪婪,一切事都要做妥帖。最要紧,不能怕烦。

孩子,希望你对实际事务多注意些,应办即办,切勿懒洋洋的托宕。

在外好好利用时间,不但要利用时间来工作,还要利用时间来休息,写信。别忘了杜甫那句诗:“家书抵万金”

但主要是你心灵最优秀最突出的部分,从人家那儿学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住,深深的种在自己性格里,无论何时何地这一部分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立的特点培养的厚实。

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里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出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别因为是听腻了的,无动于衷,当作耳边风!

你别把“比赛”太放在心上。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全力,无愧于心;效果反而好,精神上平日也可减少负担,上台不致紧张。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书是人汲取知识的源泉,一本好书可能就因此改变你的一生!从书中我们会发现那作者浓浓的情感!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感受到他对儿子的那分关心与关爱。

《傅雷家书》共记载傅雷写给在国外学习的傅聪十一通信。对于儿子的发展甚为关心,想方设法的指导着他。因此,关于儿子的音乐专业也是尤为关注。哪一乐曲,哪一乐章,哪一字节都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怪不得有人说;这样的教育,不成材都难。

让我们认真的想一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身影:因为我们生病,而彻夜未眠的身影;因为学习不佳工作不努力,而大发怒火的人……对就是他们,这些为了我们而呕心沥血的父母。傅聪傅敏理解了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成为国内国外知名的钢琴家,一个也成为我国杰出的英语导师。而我们又做了什么?不,我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因为年龄的差异发生的磨擦,而大发脾气。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不顾父母的辛劳,大手大脚花着他们的血汗钱,而不感到愧疚……不,我们应懂得理解父母,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一个人,如果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长大后又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他会把这种爱延续下去,继续传给其他人,那么世界上将会处处有爱。

9.男人在情感上最需要什么? 篇九

男人天生喜欢寻找和欣赏异性身上的美,但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见一个爱一个,事实上,有好的欣赏力的男人,倒多半会很好地爱妻子。

你知道男人的需要是什么吗?你知道男人最怕女人什么?不够宽容。母亲的唠叨、情人的纠缠、妻子的管制、女儿的娇纵、女友的误解、女同事的挑剔。所以,男人期待来自女人的宽容。有了这种宽容,男人固然会沾沾自喜,但也容易安身立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并且可以享受所谓的成就感。

能够用心听男人夸耀其谈是一种宽容。男人在女人面前吹牛,往往不过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女人如果不能倾听男人,男人的自信心难以建立就会崩溃。

能够允许男人沉迷一些没有意义的小事是一种宽容。比如拿打火机拆来拆去,比如日以继夜地打计算机游戏,

资料

男人往往透过这些癖好来达到心理缓冲。允许本身可能是更好的一种关切和督促。

能够放男人和朋友们消磨时光是一种宽容。因男人需要不时地回到年少时光,这是少年时逃避母亲过分的爱和关心心理的再现。

能够让男人和其它女人交往是一种宽容。男人天生喜欢寻找和欣赏异性身上的美,但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见一个爱一个。事实上,有好的欣赏力的男人,倒多半会很好地爱妻子。

在男人不图进取时保持适当的沉默是一种宽容。男人的一生中很少能够永远一往无前。大多数男人总会有周期性情绪波动和行为上的调整。鞭打快牛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男人并不总是需要激励。

10.读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心得体会 篇十

《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的第三章:有效教学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对“学生学习具有有效性”给出了精辟解读,并用经典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

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责怪学生,并因此加强反复练习;也有些教师因此反省自己的教学,力求将得更清楚些,课上得更加生动些,然而结果也并不尽人意。原因何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很快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还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尽情地自由自在地有效地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在社会实践中开拓、创新。所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有效教学课堂最需关注。“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当达到教师不用教或少教而学生自己能掌握的程度,教学已进入了新的境界美国教育家卡赞扎克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到把自己当做桥梁。他邀请学生跨过这座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你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造他们自己的”桥“。我们要不断改变教学模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造自己的”桥“。”如何学“,这是对学生学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有效课堂的检验,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心理素质、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透视、综合能力等这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学生的这些学习能 1

力的培养与我们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教师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1、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自信、自主地学习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成绩差的学生通常自我评价过低,对成绩的提高缺乏自信,这是造成他们成绩不好的普遍原因,了解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潜力,提高对学习的信心。还有的学生做过的题过阵子也会错,过于自信,轻抚自己对知识的复习及巩固。我们要鼓励他做过的题及时去复习。如果说他不谦虚,华而不实,反而会他的逆反心理。

2、打破”教师说的是对的“的神话,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大纲也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中创造力、创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来,教师都让学生务必自信: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的异议不置可否。其实,这是”作茧自缚“。”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消除胆却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大胆地怀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成效的。事实上,敢于承认不足、敢于鼓励学生创新的教师才是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3、运用肢体语言,然新股而生轻松地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师气氛,往往在教学形式、教具运用等方面绞尽脑汁,却忘了教师本身教态语言的作用。其实,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对创设良好、轻松地教学氛围都起着轻重的作用。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在有意无意中就解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投入。教学时双边活动,如果学生缺乏热情,教师讲到声嘶力竭,效果也必然不好,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必然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意义都是一样的,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1、巧妙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讨论法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时单向的,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法恰恰消除了这种弊端。通过群体参与的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题需要难点突破,在突破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遇难而退,急于询问老师的解答,不去进一步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探究。久而久之,对于这道题如果不及时巩固复习,该同学会出现再次做不上的可能。为了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就要深入培养学生,遇难而群论的思想,这样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参与精神、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学的基础,也可以说是自学能力的必备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数学教

学,我认为应该养成坐住板凳,勤握笔的习惯,动笔做题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其次,培养学生不断积累数学题型归类的能力。善于思考,归类反思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能力,持之以恒,长期坚持,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那么学生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应该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举行数学题型归类比赛,数学难点突破典型编册,速做计算能力等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从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1.《什么是教育》读书笔记 篇十一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技能的培训。比如,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怎样读汉语拼音,怎样做加法减法。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序善诱的。语言、数字等作为人们揭示自然,进行交流而发明的一种符号,它本身是非常抽象的。但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这种抽象符号的理解会很吃力。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对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两可,而老师并不会让我们去理解这其中的原理,只要我们作对题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付这些抽象的符号。现在想象,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这样说呢?

死记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们的考试题目,灵活变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们没有理解原理,没有掌握为什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当遇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时,就不能解答了,何谈创新呢?这种问题现在已然存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雅斯贝尔斯在其书中将教育分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上文所述的即属于此。师徒式教育类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说,以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这种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质。如前所说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只能称作“技能的学习”,就像刚刚出生的雏鹰,必须尽快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飞翔,否则,它无法生存。但人的教育,应该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狼孩的存在说明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因此,通过教育,了解历史,将历史活动或者说是社会活动与个人的内心活动相结合,人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产生对于自己和整个人类群体的认同感。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书中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这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和为一体的活,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上一篇:《小王子》小学生读后感300字下一篇:在职员工奖惩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