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论文(精选7篇)
1.思维方式论文 篇一
系统思维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A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功能法
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2.思维方式论文 篇二
定势思维在现实生活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出现新问题的时候, 定势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将新旧问题的特征进行对比, 从而找出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这样就可以将解决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拿来应用解决新问题, 或者是将新的问题进行分解, 化为和旧问题类似的情况, 这样就能为解决新问题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当然, 凡事有利也有弊, 定势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较快地处理新问题, 但是也容易让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惯性, 也可以说是惰性, 养成比较呆板或机械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是当新旧问题貌似而本质不同的时候, 定势思维就容易让解题者步入误区。下面举例说明:由于人的眼界的局限性, 甚至是坐井观天, 所以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 学生就很难理解。例如:1.“相对于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坐在教室里的人是运动的”。这一问题, 由于长期的定势思维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看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学生很难摆脱原来的定势思维, 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也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 扩展学生的眼界, 先交代地球是绕太阳快速运动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绕太阳运动。而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 也是相对地球来说的。再让学生体会乘坐汽车时, 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移动的情景。说明这已下意识地把汽车作为参照物, 树木就是运动的。再举例宇航员能出入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 也是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实现的。在教师帮助下打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定势, 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 从而利用新的思维方式, 去分析解决问题, 并能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2.在学习“托利拆利实验”中, 水银柱倾斜时的高度和长度问题, 学生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水往低处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势“液体往压强小的地方流”。玻璃管在倾斜时, 因为压强变小, 会有一部分水银流进玻璃管, 保持高度不变, 长度增大。有了新的思维定势,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 就不会出错。在连通器的问题上也会迎刃而解。
3.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 然后慢慢后退, 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 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 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 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 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 忽略了“像的大小与看到你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 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4.在电流的学习上, 虽然可以用水流来类比电流, 但也要避免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 水渠中的水离水源越远的地方, 水流可能会变小。但在学习串联电路串联电流特点时, 学生也会因为思维的定势而出现错误, 认为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较大。这可以借助于实验, 用电流准确地测出整个电路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的电流大小, 进行比较, 即可得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的结论。也可以根据导体中的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概念, 加以分析讲解。定势思维是解决问题主要形式, 由此可见, 在某些问题上,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 思维的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从另一角度看, 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 利用已有的经验, 按照一定的模式 (定向、定法、定序) 去解决问题。这又会出现负迁移, 就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所以, 在学习中就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定势思维具有两重性, 根据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采用了下面的对策。
1.要重视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双基”的定势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定势。
2.一般问题可以根据思维定势采用共同的策略解决, 因此要重视并培养学生养成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定势。
3.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 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 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4.在新课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发挥原有定势思维的优势, 一般的思维定势较容易培养, 而关键是在突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上下工夫, 以避免旧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3.SAT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惯性 篇三
为什么我考完SAT,心里却一点儿底都没有呢?
很简单,这是由SAT考试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请大家先来看八个“为什么”:
“为什么我考了三次SAT,但是成绩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我考了两次SAT,第二次成绩却比第一次差?”
“为什么我做了很多题目,正确率却始终停留在同一水平?”
“为什么我做了很多题目,正确率摇摆不定?”
“为什么上一回考SAT我单词没有背好,这次我背好了但是成绩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我觉得一定对的题目总是错的?”
“为什么选择题最后我总是在两个选项中摇摆,但是结果我选的都是错的,被我排除的却是正确答案?”
“为什么我觉得毫无把握、猜的答案,错的却并不多?”
上面的每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甚至是令人心酸的故事,我在此并不准备一一叙述,而只想找一找这些问题的共性。我问过他们一个相同的问题:考场上感觉如何?对此,他们无一例外地回答说“没底”——很多题目做完了却没有把握。为什么复习了那么多,上了考场还是感觉“没底”呢?
对此,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低估了SAT考试,并没有认真备考,远没有花到小柏老师在SAT培训班上要求的600小时左右的时间复习。另一方面,如果确实认真准备了,那考场上“没底”的感觉必然来自备考中的思维方式和SAT考试要求的思维方式有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但却没有在考试前调整过来。考试时与命题人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自然心里“没底”。
那思维方式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
当年牛顿爵士养过两只猫,一大一小。牛顿就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一大一小。朋友来了发现门上有两个洞,就好奇地问牛顿:“有什么必要开两个洞呢,开一个不是就够了?”牛顿回答说:“大洞给大猫走,小洞给小猫走啊!”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好笑?牛顿为什么想不到只开一个洞呢?这一定不是因为牛顿傻(如果牛顿都傻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聪明的应该没几个了),牛顿只是被他的思维方式给禁锢住了。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有点儿明白了吧。思维方式的差别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不同。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正是中国学生参加SAT考试(也包括TOEFL考试)难以取得高分的最大障碍和最主要原因。因为即便是反复训练,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很难有所改变。
那么出题者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结合一道SAT填空题来感受一下:
Anthony's __________ expression masked an essentially cheerful nature.
A. jubilant B. inevitable
C. dour D. pertE. serene
分析:SAT填空题旨在考查考生用直线性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一般,出题者都会在题干中给出线索词(汇),作为解题的依据。而考生要做的就是在线索词(汇)给定的范围内思考,寻找线索词(汇)的同义词或反义词。这道题中的线索词是cheerful,同时我们根据题干中的mask(掩饰)一词,可以推断出空格处要填入的词可以“掩饰”cheerful,故正确答案应为cheerful的反义词,所以选C (dour意为“阴沉忧郁的”)。但如果不遵循SAT思维方式解题,又会选哪项呢?在我多年辅导SAT的过程中,很多不了解SAT思维方式的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几乎都选了E。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将每个答案代入题干,翻译一下,看看哪个答案能使句子读得通、读得懂。他们认为E项serene意为“平静的”,代入题干,得出“平静的表情来掩饰欢快的本性”,很通顺,于是就选了,结果却错了。假如这些选E的同学有机会提出异议,那SAT的出题者或许只会翻着字典告诉他们:cheerful和dour是反义词关系,而cheerful和serene不是反义词关系,所以不能选E。原因就这么简单,只有符合SAT填空题所要求的思维方式的选项才是正确的。
我如果学会了SAT考试的正确思维方式,就一定能考好么?
思维方式只是第一步,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还需要克服另外一个障碍,才能在SAT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个障碍就叫“思维惯性”。思维惯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比如前面讲过的那道SAT填空题,有的同学尽管已经了解了SAT的思维方式——直线性思维,但在答题时,受原有的解题习惯影响,还是忍不住采用了“将答案带入题干,翻译,看句意是否通顺”的思维方式,结果做错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学会了SAT考试的正确思维方式,却未必就能考好的原因。
那SAT的思维习惯和这种思维惯性又有何区别呢?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水缸里装满了水,怎么把水取出来呢?我们惯常的思维是用舀子一点一点舀出来。可是如果已经有小孩掉进了水缸,还能用这样的方式把水弄出来吗?当然不行。所以,假如把舀水救小孩比作解SAT试题,那在日常舀水形成的思维惯性下,大多数人会不由自主地拿起舀子,而想不到找石头砸缸,最终大多会落得“小孩”没救上来——SAT拿不到好成绩;也只有像司马光这样不被思维惯性束缚的同学采取适合SAT的思维方式,才能救了“小孩”,取得好成绩。
思维惯性就是这样,你用传统的题海战术绝对无法改变它,因为你是在用旧有的思维方式反复地强化这种思维惯性。要克服思维惯性这个障碍,唯有了解SAT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主动通过训练和记忆进行强化,强制自己在做题时用SAT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去解题,并且要时时提醒自己,才能形成自己参加SAT考试所需要的思维方式,顺利通过SAT这一关。
作者简介:
4.创新思维方式 篇四
运用逆向思维,可以从三点把握。
一是面对新的问题,我们可以将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用常识看来是对立的,似乎根本不可能的办法去思考问题。“油水不合”,即使在今天仍被人们当作常识。油水真的不相合吗?在印刷业,人们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经过试验发现,常规搅拌,油水确实不合,而采用超声波技术进行油水混合,再适量加点活性剂,问题就解决了。
二是面对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长久困扰着我们的难题,我们不要沿着前辈或自己长久形成的,固有思路去思考问题,使我们的思路越来越窄,而应该“迷途知返”,即从现有的思路上返回来,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日本有一个叫中田的人,他想发明一种圆珠笔,并试图解决圆珠笔中最令人头痛的漏油问题。冥思苦想了好久,就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后来,他反回来想,圆珠笔漏油,一般发生在写了两万字之后。那么,造一种写了两万字就用完了的圆珠笔,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新式圆珠笔问世之后,果然很受人们的欢迎。
三是面对那些久久解决不了的特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即不是从彼一问题中来寻找解决此一问题的办法,而是相反,就从此一问题本身来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免疫理论的创立和付诸实践,就是这种思考方法的结果。当时,面对给千百万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瘟疫,许多科学家都在寻找一个能防治瘟疫的药物,而巴斯德却沿着和大家相反的方向去思考,给人或动物注射少量的菌苗,增强其免疫力而达到防疫的效果。巴斯德获得了成功。
5.几种思维方式 篇五
2.天才使自己的思想形象化。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创造性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与图画和图表对大量知识的记录和传播密切有关。伽利略用图表形象地体现自己的思想,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天才们一旦具备了某种起码的文字能力,似乎就会在视觉和空间能力方面形成某种技能,使他们得以通过不同途径灵活地展现知识。爱因斯坦的思想是非常直观的,他运用直观和空间方式思考,而不是沿着纯数字或文字的推理方式思考。
3.天才善于在确定主目标中进行创造。托马斯•爱迪生拥有l093项专利。他给自己和助手确立了提出新想法的定额。以此来保证创造力。他的个人定额是每l0天一项小发明,每半年一项大发明。巴赫每星期创作一首大合唱,莫扎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乐曲。爱因斯坦除著名的相对论外还发表了248篇论文。这些都与他们不断为自己确立目标有关。
4,天才善于进行独创性组合。西蒙顿在他撰写的《科学天才》一书中提出.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的人要多。天才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地对想法、形象和见解进行组合。爱因斯坦并未发明关于光的能量、质量或速度的概念,然而他能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把这些概念重新组合起来。雷戈尔•孟德尔的遗传学法则就是综合了数学和生物学之后提出来的。
5.天才设法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展开联想,把不同对象放在一起比较的能力是天才突出体现的一种特殊思想风格。达•芬奇在铃声与石头入水时发出的声音之间建立了联系,使他得出了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结论。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梦到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从而凭知觉理解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塞缪尔•莫尔斯在设法制造出强大的足以越过大洲、大洋的电报信号上一筹莫展时,由更换马匹的驿站联想到了电报信号的中继站,从而找到了每隔一段距离就把电报信号放大的解决办法。
6.天才从相对的角度思考问题。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戴维•博姆认为,天才之所以能够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因为他们可以容纳相对立的观点或两种互不相容的观点。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认为:对立的思想的联结缠绕,为新观点的奔涌而出创造了条件。爱迪生发明的实用照明装置就在于允许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即在灯泡中把并联线路与高电阻细金属丝相结合。
7.天才善于比喻。亚里斯多德把比喻看做天才的一个标志。他认为,那些能够在两种不同类事物之间发现相似之处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人具有特殊的才能。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把耳朵的内部构造比做一块极薄的能够振动的钢片,并由此发明了电话。
6.会计思维方式浅谈 篇六
一、复式记账法将我引入会计殿堂
一进入湖北财院, 学校就发给学生每人一把算盘和几个小本子。我当时很兴奋, 每天回到寝室就练习珠算, 并抄写阿拉伯数字“0、1、2、…8、9”。刚开始, 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大家比赛着看谁最早通过五级;谁知通过五级、还要通四级、三级……。时间久了, 开始满腹牢骚, 更怀疑专业选择是否有误, 殊不知这是会计人必备的基本功。等开始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 了解了资金平衡关系与复式记账法, 认识了会计记账使用工具, 才明白当年父亲使用的是“会计账簿”, 并没有使用凭证, 也没有编制什么会计报表, 只是一本流水账。随后学习了一年的企业会计学, 工业企业会计、农牧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等, 会计知识如排山倒海之势向我涌来, 我也渐渐明白了资金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可以断定父亲所采用的是一种“偷懒”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不管是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还是借贷记账法, 无不显出复式记账的精髓, 即:“有借 (收、增) 必有贷 (付、减) , 借 (收、增) 贷 (付、减) 必相等”。简而言之, 对同一事物, 不但要反映其来路, 还要反映其去向。正是复式记账方法的平衡之美、对称之美、因果之美、……, 带我走向会计、爱上会计和当上会计。
二、会计准则使我领悟会计之魅力
1988年大学毕业后, 我从事了会计的教学工作。面对我的学生, 我学习着、奋斗着、实践着, 以将我所热爱的会计学知识传授给他们。
1993年可谓是会计界大记事年:“两则两制”的颁布实施, 给会计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掀起会计人学习的一个高潮。对1993年准则的认识, 正如葛家澍 (1996) 的评价:“如果说1985年颁布和实行的《会计法》旨在将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各单位的会计工作任务和会计人员职责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载入新中国的会计史册, 那么, 由财政部颁布并在1993年7月10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 又成为中国会计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的会计准则的历史, 并为今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开辟了道路”。
2001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这一会计制度不仅使各行业的会计核算有了统一的规范, 更集1993年会计改革以来各项改革新措施之大成, 表现了那段时期的改革精神, 是当时企业会计改革的集中体现。
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共有39个会计准则和48个审计准则。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计成果, 与以往的改革措施相比, 彰显其独特的魅力:第一, 其构建了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标志着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运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第二, 其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趋同只是第一步, 等效才是目标”。我国会计在与国际惯例的认识和处理上, 显得更加主动, 赢得了国际会计组织的认同, 也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三, 创新了会计准则内涵。2006年准则改变了一种传统作法, 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构成准则体系的正文, 同时以准则应用指南附录的方式规定了156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账务处理。用于满足企业记账的实际需要。这一创新模式, 既实现了准则主体内容的国际趋同, 又提高了会计准则的操作性, 创造性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难题。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 也是企业会计改革发展的30年, 也正是我大学毕业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20年。我亲历了我国会计快速改革发展过程, 与其一同成长, 见证辉煌。若说复式记账法将我引入会计之殿堂, 那么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使我真正领悟会计之魅力:“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三、会计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二十多年来会计的从学、从教、从业经历, 使我收获颇多, 尤其是塑造了我的一种思维方式:以不变应万变。无论是“资金来源等于资金运用”, 还是“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无论是“增 (收) 减 (付) ”记账法, 还是“借贷”记账法, 都要牢记复式记账法是基础, 会计准则是导向, 这是会计人应有的思维方式。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 且不说会计对象即资金运动如何复杂与繁琐, 会计职能如何拓展, 会计人都能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相关可比的经济信息。
记得1993年“两则两制”的颁布实施, 使刚刚熟悉讲台的我措手不及。作为会计人, 我们明白, 会计是全面管理经济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会计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此次改革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 社会上出现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局面, 中国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加快等国家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会计人, 我们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体会并加以实施运用。尽管客观经济发展的过程瞬间万变, 尽管反映经济发展的资金运动瞬间万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作为会计人, 就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在会计职业生涯中遇到任何困难险阻, 都应该能迎刃而解。
2006年的会计准则, 又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形势下再一次进行的令世人瞩目的会计变革。国内经济市场化程度达到了更新更高的水平, 出现了金融工具、企业年金等。
诸多需要解决的会计新问题, 需要有相应的办法予以规范, 社会公众利益也需要通过更加公开、公正的会计信息予以保护。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增加,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摩擦同时增多, 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规则, 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 已成为优化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环境, 维护国家利益和谋求长远发展的迫在眉睫的大事。新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 引发了会计界又一个学习的高潮。
《企业会计准则2006》内容多, 难度大, 对会计业务处理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相当多的内容要求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新会计准则, 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 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 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 存在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对财务成果有很大的影响, 合理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优化经济结果, 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但由于长期以来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的约束, 会计人员侧重于学习会计理论知识, 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多的作为操作技术, 没有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 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服务功能。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 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 如何准确地确认并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是会计人员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需要学习与掌握更加广泛的专业及相关的知识, 更需要不断地培养其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能力。ACCA候任会长理查德·阿肯·戴维斯先生 (2008) 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一直存在争议,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公允价值的判断没有绝对的规则,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对会计师而言, 需要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要充分地理解公允价值的原则, 以便准确、专业地处理。我想只要坚持, 以不变:固守借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以应对世界范围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7.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初探 篇七
关键词:英语思维 语言 运用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1.英语思维的重要性
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景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用词汇组成不同句子表达不同意思正是思维在起作用。既然语言和思维关系那么密切,那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英语思维方式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所以思维方式不同,表达在语言上就是思维表达习惯的差异。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差异和其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学习起来才轻松,才能真正把英语学好。英美人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相比正好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就造就了英美人的思维表达方式的特点:由因到果,由小到大,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论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
2.英语语言积累和运用
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是综合的,培养英语思维方式贯穿到整个英语的教和学的过程中。
交流的全过程是由“说者”和“听者”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彼此要想准确无误地理解对方,其中关键是两个人在使用语言刹那间的思维过程或者逻辑思维结构是否接近。英美国家的人听不懂“中国式英语”,其原因就在此。
明确两个概念,第一:提高语音水平对于培养英语思维方式非常重要。第二: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能传达信息的相对独立的词、短语和句子。
语言是带有声音的,缺少了语音训练的英语学习是低效的,也是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的。加强朗读训练指导,在初始阶段,为了培养准确的发音,可以适当慢速发音,使学生掌握字母及其组合和英语发音之间的联系。在读时,要看到单词就能读出单词的读音,听到读音就能拼写单词,而不要总是在单词的读音和拼写之间加上音标这个环节。在读句子时,不要总想到单词的音标,声音要和单词对应和联系起来。否则思维就会跟不上语言的交流了。其次,要掌握好句子的节奏。在进行朗读时,把长句断开。这不仅降低了朗读的难度,又是一个逐渐掌握句子结构和成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逐渐习惯用英语思维的过程。
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思维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排序和输出的过程。能够表达相对独立的意义的词、掌握了英语的思维方式,对听到的语言材料就可以进行预判,获取语言要传达的动作、方式、时间、地点、目的等具体信息时就可以有的放矢。
说是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英语思维方式特点进行表达。如先进行主要动作描述,进而进行方式、时间、地点、目的等方面补充性的描述;涉及到时间和空间时,要按照由小到大,由里至外的顺序进行;描述议论兼而有之时要先议论后描述;对事物进行定义时要先本质后修饰等。
3.英语思维培养
读分为朗读和默读,这两种方式要结合好。朗读要专心致志和大声,要达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充满节奏感。在朗读时按照句子的基本结构来断句,要注意体会英语句子结构特点。特别要指出的是要提高读的效果。由于学生大脑中汉语和英语不平衡,前者十分发达,其年龄和学生的年龄几乎一样长,是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像一棵大树一样把大脑占据的非常牢固,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把英语的语言信息符号转化成汉语来接收,这种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母语转换力量造成了英语学习的巨大困难,使得英语读来读去进入不到学生的脑子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和口语训练三者结合,口语训练是在大脑里产生语言刺激最强的办法。在朗读和默读之后,进行口语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由简到繁,由短到长,由少到多。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和运用英语思维方式的过程。
写是语言输出的另一个重要形式,而且更加严谨。在组织语言信息及其符号时要符合英语思维方式特点。英语的句子结构规律比较明显,呈现出“公式化”特点,在写的活动中发现英语句子的组成规律。在不同的层次之间,要利用好连接词,如介词、各种从句连接词等。而且说和写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口头或者书面的练习形式。
4.小结
【思维方式论文】推荐阅读:
新媒体时代采访方式及采访思维变化论文11-02
员工思维方式08-19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格局06-28
思维方式与方法答案07-25
现代生态思维方式的哲学价值07-29
管理者思维方式培训心得08-23
换一种思维方式生存经典美文07-13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10-07
“枫桥经验”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10-14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