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2024-06-11

公司财务战略研究(精选8篇)

1.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篇一

随着理财环境的日趋复杂,企业更加关心未来的财务发展状况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取得。通过对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企业可以明晰未来资金运动,帮助其根据理财环境变化制定出合理的资金规划,以提高资金收益率。本文欲以上市公司年报为基础,利用财务分析的技术,探究上市公司所采取的财务战略,帮助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一、基于年报的财务战略分析

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的决策活动,因其关注的焦点是企业长期资金的有效流动,因此企业财务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筹集战略、投资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

利用上市公司财务年报分析其财务战略的根本目的是防止上市公司发生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而给投资者带了经济损失。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信息数量和质量上占优势的上市公司为使公司或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发生隐藏信息或隐藏行为,造成信息劣势方,即投资者,因缺少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遭受经济损失。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战略分析,投资者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为投资提供有用信息。

利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对其财务战略的分析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上市公司近几年来披露的信息,利用水平分析法和垂直分析法等专业分析手段,可以清晰地描述公司的经营方向、财务风险等经营战略的变化,掌握公司各项战略的变化,进而全面地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可行性和投资价值。

二、贵州茅台股份公司的财务战略分析

本文以业绩比较优良的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茅台股份)为案例,利用其提供的公开年报信息,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战略,进而探究其所实施财务战略的类型,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

1.融资战略分析

上市公司融资战略分析实质上是对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形成的财务风险收益的分析。因此,分析的主要对象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配置。融资战略分析具体包括融资规模分析和融资结构分析。其中融资规模分析是利用近几年的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数据,采用水平分析法,揭示公司资金占用规模的变动规律。融资结构分析则是采用垂直分析法,利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结构比率,揭示公司财务风险以及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性。

(1)融资规模分析

为了反映资金占用规模变动,本文从该公司历年资产负债表中选取相关数据分析可知,茅台股份近4年来资金占有规模逐年递增,2006年资金增长率为16.5%。相比较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波动状况来看,公司伴随着经营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投入量也在不断增长。从融资来源看,该公司既有外源融资,也有内源融资。利用外源渠道融资时,由于债务资金的配置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来初步观测其财务风险。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29.99%增长到到2006 年的36.15%。这表明随着公司资金总额的增加,其债务规模逐步增加,财务风险逐步增加。

(2)融资结构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贵州茅台股份公司的融资策略,现对其历年资产负债表进行结构分析。相关数据如表1。从表1 可知,近三年来公司的长期资产负债率非常低,表明公司债务中绝大多数是流动负债,特别是流动负债中的预收账款,而长期借款几乎没有。这足以表明公司的负债多数是由生产经营中预收商品货款形成的,而公司主动根据资金需求进行筹资安排的负债——长期负债比例较低。另一方面,预收账款所占的高比例,说明公司产品销售供不应求,现金流比较充裕。因此__按照财务战略理论,该公司所采取的筹资策略属于稳健型的,资本结构以权益资本的直接融资为主,很少或几乎不采用财务杠杆,显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理论上讲,采用稳健型的融资策略,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另一方面公司资金成本较高,且对股东有不利影响的。根据融资理论可知,长期债务资金有放大权益资金利润率的效应,即杠杆效应。因此,对于茅台股份来说,随着近几年经营业绩不断提高,公司经营风险并不高,此时完全可以逐步提高长期债务规模,更大限度利用财务杠杆降低资金成本,放大权益资金收益率,提高每股收益,提高股东收

益率和公司市场价值。

2.投资战略分析

通过投资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公司将各种有限的资源按照经营战略的需要配置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转化成各种形态的资产,进而创造各种形式的收益。因此投资战略的分析主要依赖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和利润表而进行。投资策略分析的重点包

括投资方向的分析和投资效率的分析。

(1)投资方向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茅台股份2003年~2006年对外长期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均较低,2007年第一季度的对外长期投资率为仅0.65%。因此公司投资的方向专注于和主营业务有关的对内投资。深入分析2006年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投资信息可知,公司本年度累计进行20项长期投资,这些投资重点集中于传统生产工艺的技改、营销网络的完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等对内投资上。投资规模最大是“十一五”万吨茅台酒工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公司整体投资思路是以自我发展为主,其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

(2)投资效率分析

由于公司侧重对内投资,因此本文重点分析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是否协调和资产收益的情况(具体数据如表2)。该公司平均总资产占用2006年比2005年增长20.89%,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4.57%,明显高于平均资产占用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利润率及平均总资产周转率都呈上升趋势,且增

长率高于行业平均增幅。数据表明茅台股份的资产规模比较合理,与经营规模相协调,且投资收益率较高。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公司的投资策略属于稳健型的投资策略,投资项目集中于公司内部投资,以稳定和长期的收益性项目为主,对前瞻性的项目比较重视,较好地实施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3.股利分配策略分析

股利政策主要研究上市公司的留用利润如何在股东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通过股利支付方式和股利支付率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上市公司所执行的股利分配战略。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通常采用现金和股票作为股利的支付

方式,茅台股份也不例外。从该公司历年的利润表来看,其股

利发放采用现金加股票股利的混合支付形式(见表3)。随着公

司的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公司分红比例也越来越高,尤其现

金股利,2006年现金股利为最高,成为当年证券市场中派现比

率较高的上市公司之一。因此,该公司采取的是积极的股利分

配战略。

公司采取积极的股利分配策略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获利水平

较高,同时短期内没有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上市公司发放一定的现金股利,既可以给股东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同时也表明

公司有较强盈利能力,现金流充裕,有利于股价和投资者信心的稳定,维护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优质蓝筹股的形象,进而吸引

更多的潜在投资者。特别指出的是,公司2005年现金股利下降

股票股利上升,主要是因为公司2006年有重大投资项目——“十

一五“万吨茅台酒工程”,为满足投资的需要,公司采用了剩余股

利政策。

三、贵州茅台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总体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茅台股份的财务战略趋向于稳健发

展型财务战略。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均较低,注重公司自身发展

壮大,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以

实现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平稳扩张。稳健发展型的财

务战略定位符合公司成熟期发展阶段和加强型战略的要求。另一 方面,由于该公司采取稳健的筹资和投资策略,没能很好地优化 组合风险与收益,没有充分的利用杠杆效应,失去了进一步提高 公司收益能力和放大股东财富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卢斯·班德 凯斯·沃德:公司财务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 出版社,2003,1

[2]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案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姚 文 胡葆青:从公司年报看财务战略[J].工业会计__

2.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篇二

1 钢铁集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钢铁集团发展的命脉,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内部效果, 促进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我国目前钢铁集团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 却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就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财务管理而言, 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并账并表, 统一结算"的管理模式, 而且各自为政的情况十分严重, 经常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无章可循, 无据可依, 正因为如此, 从而使得集团的财务管理往往会出现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此外, 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不仅缺乏先进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十分落后, 不能达到新时期钢铁集团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上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足的认识, 从而导致各级职工"以权谋私, 贪污腐败"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一来, 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势必会受到影响, 进而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ERP环境下钢铁集团财务管理存在风险

在ERP环境下, 钢铁集团发展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大致体现在三个部分, 首先是系统风险, 此类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 外部风险主要是指外部环境中所存在的不良因素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由于钢铁集团发展不可能与外部社会相分离, 所以这类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内部风险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各项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其次是内控控制风险, 这类风险同样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做事风格和效率不同而导致的团队协作问题;二是管理部门过于强调控制流程, 长此以往, 势必会给财务管理带来风险。最后是管理者风险, 作为管理工作真正的掌舵人, 现行的管理层呈现出诸多问题, 例如, 协调合作能力差、工作参与程度低等, 都会给钢铁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风险。

2 钢铁集团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找出当前钢铁集团财务管理问题产品的原因, 根据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方面可以使完善对策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好的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通过对当前钢铁集团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总结相应的原因如下: (1) 企业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系统相互独立, 无法实现各个部门之间财务信息的有效共享; (2) 现有报表管理系统很难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格式的一致性和实时性, 致使集团的报表汇总工作量大、效率低; (3) 当前财务系统的应用仅限于基本会计核算, 缺乏能够加强财务管理职能的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资金管理以及业务预警等系统。正因为上述原因, 从而导致钢铁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管理过程呈现出诸多问题。

3 钢铁集团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

对于钢铁集团的发展而言, 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完善是至关重要,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使得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 虽然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对财务管理的新的需求, 企业对管理形式和方法进行了完善, 在管理的实质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层面上, 可谓是"治标不治本"。面对这种情况, 对当前钢铁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战略势在必行, 企业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强化内部控制, 构建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对于钢铁集团来说, 不仅是各项基础工作开展的依据, 促进资源优化的根本途径, 而且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要手段。所以,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非常重要。钢铁集团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 本着"规范透明"的原则,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确保制度中的各项内容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落实。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出来, 在确保项目工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 还要构建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和制度性, 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有效运行, 从而将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 在开展监督工作的时候, 应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监督工作进行完善。

(2) 制定精细化管理预案

伴随着钢铁集团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企业对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企业对资源优化配置如此重视的情况下, 开展精细化管理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一个必然趋势。对于钢铁集团的发展而言, 财务管理精细化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比如说, 资金、成本、税务、报表等, 结合当前企业财务状况制定推进时间表, 不断完善, 使金细化管理常态化。财务管理精细化实质上就是对原有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种提升, 需要时间持续改进。为了从根本上确保精细化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企业财务部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财务人员的观念, 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 确定改进计划, 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精细化。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财务管理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水平是否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与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有直接关系, 所以, 结合当前钢铁集团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 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其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 应该确保财务管理人员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其次, 要定期展开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指导, 不要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工作时才能替项目着想、才能替财务管理的相关部门着想、才能使项目财务管理工作融为一个整体, 同时以制度管人, 严格奖罚, 才能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 钢铁集团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 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实施精细化管理。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钢铁集团财务管理工作中, 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完善措施, 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完善, 以此来钢铁集团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不断推动的大背景下,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钢铁集团财务管理工作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以往企业中所采取的财务管理战略已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钢铁集团的发展需求。因此, 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 将战略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理论有效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应该引起企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对当前钢铁集团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构建科学挖山的财务管理战略, 以此来为企业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钢铁集团,财务管理,战略分析

参考文献

[1]马骏捷.大型钢铁集团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 (上半月) , 2011 (12) .

3.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战略;对策研究

一、明确财务战略目标及定位

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保险公司的财务战略要为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服务于公司战略。财务战略目标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是为整体公司战略服务,在此基础上,明确财务战略目标,通过协调各类职能战略间的关系,使得各类战略目标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

(1)协调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间的关系

财务战略关系中往往会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间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另一方面,财务战略又不能过于空洞,无法与短期计划相对接,导致战略管理不具有可执行性。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实现价值为中心,主要协助公司经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短期计划的实行。通过协调财务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间的关系,使得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的更加密切,不但有效缓解管理层面对业务发展的焦虑,更可以进一步明确财务的战略地位和目标,使得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处于同等的水平上,更好的施展财务整体战略规划。

(2)协调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的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中,要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财务战略就必须协调好与其他战略间的关系,不能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一般情况下,如果有更高层级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财务以及各职能战略间的协调,将更具权威性。但具体得执行过程中,职能战略必须由各自职能部门来完成,当其他职能战略与财务战略或公司总体战略冲突时,高层管理者要有总体协调及把控的能力。这样有助于职能部门明确职责,体现各自的专业优势,又可以减少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而财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起核心位置的角色,即把控财务战略与其他战略间的融合性,从而服务于公司的总体战略。

(3)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财务与业务指标间的关系

战略财务评价所依赖的信息来源于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对于财务指标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滞后性,而非财务指标时效性上优于财务指标。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前置,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够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非财务指标不但包括保险公司内部诸如业务信息、运营数据等,还包括外部信息诸如同业市场情况等,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趋势比较。将两者结合对财务战略进行相关评价,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二、提高战略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

全面提升保险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水平,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及风险控制。目前,部分保险公司由于风险意识不强,管控不到位,屡屡被监管机构处罚,给经营及财务管理带来极大隐患。保险公司必须客观的分析和认识风险,加强风险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风险发生,增强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保障企业安全、稳健发展。

(1)建立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在业务战略目标和财务风险并存的情况下,一味的谈业务不考虑风险,或者一味的只谈控制风险不考虑业务显然都是有失偏颇的。管控风险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将企业目标与风险防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样,风险不仅仅是财务的风险,公司的任何经营风险都会在财务上反映出来,所以,保险公司应建立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各个职能部门提升风险敏感度,保障企业财务战略及全面战略的健康发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自觉自愿的行动。风险控制得力,企业的隐形成本也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战略施行将更加顺畅、有效。

(2)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根据收集的风险信息进行合理的得分析、判断和评价,以确立与公司经营目标间的关系,以确定如何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风险评估一般分三个层面,一是风险辨识,有无风险?二是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三是风险评估,风险发生后会给公司的财务战略以及公司战略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目前各家保险公司都在迅速拓展业务,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的存在不可避免,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判断,从财务环节的输出口径是否将对公司的经验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结果是否是能够被控制的,是否影响财务战略的施行。

(3)制定风险解决方案

保险公司在制定公司总体战略、财务战略、其他职能部门战略时,均应满足合规要求。但在实际执行时,容易出现执行偏差,引发风险,特别是各类经营环节最后的落脚点都在财务,在财务层面更容易引发风险。所以在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后,应迅速制定出风险解决方案,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在制定解决方案时,应进一步明确风险是出在制度层面、流程层面还是执行层面。各个层面的问题出台不同的解决方案,对风险的管控更有針对性,明确风险的起因,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保证各个层级的有效执行,形成一套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而非碰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只有形成了长效机制,公司的运转才更科学、系统、有效。

三、加速财务战略转型

随着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人员的传统职能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目前大多保险公司的财务人员仍然以“核算型”、“守财型”、“执行型”为主,距离“管控型”、“决策支持型”的角色仍有差距。在目前保险行业普遍重业务、轻财务的管理模式下,财务战略管理创造的价值远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在当下良好的市场大环境下,业务迅速发展的阶段,加速财务战略管理转型,是财务管理人员突破瓶颈,破茧成蝶的最好时机。

nlc202309041312

(1)加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融合

通常意义上,保险公司提到业务和财务,总是會想到矛盾的对立面,根源就在于财务业务不融合。财务转型重点就是使业务泛财务化、财务泛业务化,将两者融合协调,业务人员全员理解财务,从成本角度、价值角度来考虑如何拓展业务,财务从业务发展、如何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方面考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全员以财务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是企业成本最低、运转效率最高的时候,财务不再是一个对立、控制的角色,而是一个咨询、分析、建议的角色。当财务战略管理不再耗费精力用在监督着所有部门花钱的时候,那么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去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才能更专业的去做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决不是站在业务的对立面,而是业务发展最佳合作伙伴。只有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真正融合,才是内部和谐的最佳状态,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加强信息化转型

财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转型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电子化建设,而是以企业价值为驱动,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抓手,以风险预警为关键控制点,整合企业资源,通过系统平台控制全面预算与资金预算,实现财务管控信息化。加强信息化转型,可以将财务管控体系更加精细化,把所需管控的相关指标和风险分布到公司运转的各个流程的时间和空间节点上,使财务战略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发挥,真正发挥防范、预警、分析的作用,

(3)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对财务管理人员来说,转型升级关键的是要更新思想观念,要有积极主动的财务意识和管理意识,能站在财务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有创新意识,从传统核算向价值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将传统的财务职能管理与业务协同的价值管理相结合,把分析管控与企业战略支持相结合,在落实公司战略目标、管控业务运营、控制全面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从传统财务向价值管理转型的突破和跨越。

结语

总体而言,“新国十条”明确了保险业在经济转型改革中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利于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和产品创新,促进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与长期稳定发展,当保险行业快步走的同时,就必须兼顾企业财务战略的同步发展。虽说目前,财务战略管理还不成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价值创新和企业转型的大好时机,财务战略应明确自身定位,强化财务战略管理意识,加强财务战略与其他战略的协同性,规避财务风险、提升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融合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服务于公司战略,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4.我国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现状与不足 篇四

一、我国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财务战略的本质范畴也进行了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刘志远,1997);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出发点必须是站在企业全局的立场之上的(陆正飞,1999);‚财务战略是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动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魏明海,2001);科学地界定财务战略的本质,既要反映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又要揭示其‘财务’个性(陈兴述,2003)等。

上述学者从不同的战略管理角度,对财务战略本质范畴作了开拓性研究,但仍有商榷之处。资本结构和资金计划是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或目标;以适当的方式筹集并有效管理资金是财务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注企业的资金流动,并非财务管理所独有;将财务战略界定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并未揭示其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只是财务战略实施的一种过程。

二、我国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的不足

首先,目前财务战略理论研究处于严重滞后的现状,‚财务战略‛还没有上升到学科的高度来加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财务战略基础性理论研究缺位较多,成果不多,诸如‚战略财务管理者的行为

机制问题‛、‚财务战略的制度基础问题‛、‚财务战略利益相关者问

题‛、‚财务战略文化管理问题‛、‚财务战略选择一道德困境问题‛等。从事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的学术界和实务界没有形成一股合力,致使很

多经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和主观确定战略阶段,对财务战略与公司整

体竞争合作战略的关系还体会不深(卢斯•班德、凯斯•沃德,2003)。第二,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有待突破与创新。目前财务战略理

论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理论导向型‛思路,即按照企业战略理论体

系分类的要求,沿着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逻辑,分析企业财务战略面

临的问题。这种规范研究思路往往使得财务战略难以形成一个相对独

立的理论体系,战略管理中的‚财务‛个性无法从感性逾越到理性,同时对于同一战略问题由于不同角度的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导致企业财务战略理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盲人摸象‛。为

了克服财务战略‚理论导向型‛研究思路的不足,企业财务战略理论的研究,应该引入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更加

有效地研究问题,实证研究主要依靠的是数据,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

实证研究所需的基本条件。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为实证研

究提出了很多课题,也提供了数据上的可能。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为

我们提供了特有的研究课题,如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等,使我们能作

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研究(张朝宓、苏文兵,2001)。通过实证研究所

得出的结论能在更大程度上对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发挥指导作用。

第三,财务战略思想管理模式高度缺乏。企业如何将财务战略与

其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相配合,即在一定环境下,企业如何制定与选

择其财务战略(包括财务战略的类型与选择模式),以支持、服务其经营战略,包括提供经营战略实施所需的资金以及控制经营战略实施中的风险,最终协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第四,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经济工作。企业近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创新基础之上的。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最大化应该作为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研究和探索可持续的财务战略理论,无疑成为当前学术界所要面临的富有挑战意义的现实课题。

5.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研究的论文 篇五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研究与开发;微观机制

一、跨国公司从传统集中式研究与开发(即R&D)向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演变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是其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在发展前期,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与营销往往已实现国际化,甚至全球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研究与开发活动多集中于母国,或者只是在地理相近的国家中进行。传统的集中式研究与开发活动在跨国公司的技术发展历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利于研究与开发预算的资金控制、通讯和管理的成本降低、防止信息的泄漏、克服由各国间文化差别所引起的在研究与开发协调中产生的问题。但如今其表现出越来越无法适应世界经济与跨国公司新发展的趋势。其根源主要在于:

1.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具有潜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信息分布于全球各地。每一个跨国公司必须在全球设立多个R&D机构以获得这些新知识、新信息,从国外大学或R&D机构甚至竞争者中获得相关的最新产品成果,从而进一步充实本公司的开发能力。

2.跨国公司需要以越来越快的步伐来适应全球各地对产品需求的变化与增长。每个公司必须建立一种R&D机构网络用以获得当地需求的新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从而保持本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东道国科研人员、工程师的薪水可能比较低,也促进了跨国公司从传统集中式R&D向全球战略下R&D演变。

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从全球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有限资源,抓住全球性机遇,进行全球性选择和部署,确定全球性战略目标,取得最佳的长期总体效益。在全球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大型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也逐渐趋于全球化。尤为明显地表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医药、电子等行业中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抛弃了传统的研究开发方式,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全球R&D网络。例如,佳能公司在5个国家建立起8个R&D机构,摩托罗拉公司在7个国家建立了14个机构,布里斯托·米尔(Bristol-MyersSquibb)公司在6个国家建立了12个机构。一项调查显示:32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最为成功的公司往往在全球设有R&D网络,从而使其获得的最新市场信息转化为创新产品。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基本程序

对目前主要跨国公司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活动一般有以下基本程序:

(一)在跨国公司内部建立技术指导委员会

为了创建一种全球化R&D网络,跨国公司往往首先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公司总裁以及高层经理人员建立一个由5-8人组成的技术指导委员会,他们往往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还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在一些公司,一些研究与开发人员被送往制造部门训练,最终成为该部门经理人员,而一些工程师从生产制造部门转到R&D部门,担任R&D部门的副总经理。技术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调动公司内各种资源,并能够对研究与开发项目进行有效地、积极地管理与监督。

(二)选择新的R&D机构

就目前主要跨国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看,新的R&D机构主要有两大类型:(1)母国基地扩张型,即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是为了从公司的竞争者以及国外大学获取有关信息;(2)母国基地开拓型,即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是为了支持海外制造基地生产出能与当地需求相适应的标准化产品。与扩张型相反,研究与开发信息是由母国研究与开发机构总部传向国外有关机构的。

一项调查表明,大约45%的跨国公司R&D机构采用母国基地开拓型。两种类型的R&D机构平均人数大约都在100人左右。但是,这两种形式在其战略目的以及领导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见表一)。

(三)为R&D机构选择区位

母国基地扩张型R&D机构一般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设立,以最快速度获得新的研究与开发信息。母公司只需把来自不同地点的R&D机构的信息作有效的整合。此时,跨国公司一般采取以下方式:通过在同一地域内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会议;通过雇佣竞争者员工;通过寻求竞争者使用的实验设备以及研究服务信息。例如,美国的硅谷拥有相当数量的非正式专家团体用来与周围的大学交换科技信息,如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之建立的产业联建工程。又如在通信技术领域,西门子公司、日本电气公司、松下公司和东芝公司都在普林斯顿大学、贝尔实验室附近建立自己的R&D机构,以便利用当地的一些专家。同样道理,在相近产业中的一些跨国公司,如惠而浦公司、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在日本东京附近建立了相应的R&D机构,日本电气公司在伦敦的一所大学实验室附近建立了通信设备R&D机构,佳能公司在法国主要的通信研究地区设立了其自身的R&D机构。这样,当一些竞争者或者大学率先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取得科技成果时,这些公司便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相应的成果。

母国基地开拓型R&D机构则在较大的市场以及制造工厂附近设立,以便将其产品较快投入国外市场。过去,一些跨国公司在海外开设工厂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的低工资或者克服贸易壁垒。而现在,跨国公司所从事的复杂的制造业要求R&D机构与之相配套,从而保证技术能够较快地从开发向制造转化。例如,惠而浦公司和德州仪器公司在新加坡生产制造厂附近设立了实验室,用来制造磁盘驱动器以及其他复杂的硬件设备,从而使实验与制造紧密结合,制造过程越是复杂,制造工程师与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三、建立新的R&D机构

不论采取母国基地扩张型,还是采取母国基地开拓型,跨国公司建立新的R&D机构一般都需要经过三个过程:

(一)选择最佳R&D机构经理人员

一个成功的R&D机构经理人员对于R&D机构的组织文化以及长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跨国公司全球R&D机构最佳侯选人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他们首先是在工程技术方面有一定成绩的科研人员或工程师,同时又具有相当的管理经验。

2.他们对于母公司以及东道国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将新的全球R&D机构有效地融入跨国公司已有的R&D网络当中。

3.在他们与当地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接触时能有效地克服各种矛盾与障碍。

4.他们对于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一种综合研究、判断和理解能力。海外R&D机构必须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凝结成新研究成果,进而开发产品。例如,日本佳能公司在英国设立母国基地扩张型R&D机构就通过对科技的整合,研究开发成功一种在欧洲非常适销的扬声器,进而推广到全球市场。

当然,不同类型的R&D机构对经理人员有着不同的要求。母国基地扩张型R&D机构的经理人员一般是杰出的当地科研人员,可以将跨国公司R&D机构与当地科研机构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东芝公司利用其记忆芯片的合资企业与西门子公司在德国建立了良好的地区合作关系。通过这个合资企业,东芝公司加入到西门子公司与当地大学的一些联合开发网络当中。这不仅能使东芝公司从当地的大学招聘到很多优秀工程技术毕业生,而且使东芝公司与德国当地国立R&D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开发关系。

母国基地开拓型R&D机构的经理人员则往往从跨国公司内部选拔产生。他们比较熟悉跨国公司内部的文化及制度,能将跨国公司新R&D机构的科研人员与国外制造、营销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将研究开发的新技术从母公司向其海外设立的R&D机构传递,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母公司的有关意愿影响海外的制造与营销机构。例如,一家美国石油公司在英国建立了母国基地开拓型R&D机构,其经理人员原先在母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并且对美国当地的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制造质量进行监督,因而能够有效地领导新的R&D机构。

(二)确立新的R&D机构的最佳规模

一项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建立新的海外R&D机构通常需要30-40名员工,经过一个阶段,发展到200多名员工。如果跨国公司在全球已建立了几个R&D基地,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在新的更大的R&D基地上取得成功。如果海外R&D机构太小,那就会缺乏规模效益,员工之间也会缺乏应有的跨文化交流。同时,一个小的R&D机构也不能够得到当地科研机构足够的重视。这样,他们就可能在信息获得以及参与有关科研活动方面有很多障碍。如果海外R&D机构太大,其文化会出现“真空”现象,研究人员也会感到孤独。规模效益带来的益处会被文化交流的障碍所抵销。

(三)在R&D机构运作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调整及信息交流

在新的R&D机构初始的运作过程中(一般1-3年),其文化融合以及基本工作正在形成。在这一阶段,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新的R&D机构往往保持紧密联系。新R&D机构会对研究领域作出明确的规范,并与本公司现有的R&D机构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新被雇佣的科研人员往往非常重视整个公司内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也非常重视为总公司提供新信息,非常重视去适应当地政治、经济等环境。

当一个新的R&D机构已真正融入整个跨国公司内,其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建立起一种新的机制将R&D机构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与整个公司的战略目标融合在一起,关注R&D机构的研究进程,掌握最优调整速度以利于新R&D机构及其研究开发项目的转换,进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于海外的研究与开发的复杂过程,跨国公司一般都进行不断地评估和弹性管理。高级研究开发经理决定有多少研究开发项目,需要母公司支持的有多少;决定正确的组织结构以及雇佣合同;建立适当的管理政策使科研人员从公司内各个R&D机构之间进行流动,同时还有利于雇佣当地科研人员。

快速地进行信息交换对于R&D机构融入整个公司是非常重要的。佳能公司实行了一种特殊的机制,研究与开发人员可以从母国基地扩张型R&D机构转移到母国基地开拓型R&D机构。施乐公司建立起公司内部一个卓有成效的信息交换系统,这一系统可以让高级研究开发经理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公司全球范围内从事某一项目的研究人员数量。当然,跨国公司也非常重视研究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很多公司保持着定期研究开发人员的全球性会议。这些会议不仅有公司内部的研究开发人员参与,而且还有当地的特殊供应商以及当地大学的一些科研人员参与。R&D总部往往扮演了一种信息传递者的功能,以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渠道快速地将有关指示传达到公司的各个R&D部门。

四、整合全球R&D网络

随着母国以及海外R&D机构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便逐步将两大类R&D机构组成的R&D网络整合起来。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管理R&D网络的趋势是全球性协调,而不是地区性管理。它不但要求原来意义上的人本管理(如对管理人员的调配)以及过程管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全球协调管理。

6.证券公司业务创新及战略模式研究 篇六

[摘要]针对券商业务创新是在金融信息化、自由化、国际化背景下经常被提及却又相对模糊的问题,提出了券商业务创新的基础理论框架和若干思考模式,认为券商业务创新的战略性实现切入总有业务概念、业务界面和业务流程三大创新域;在此基础上对三个主要的业务创新域进行了分析,以求诠释券商业务创新,明晰券商业务创新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证券机构;券商业务创新;业务创新域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日渐成熟和规范,市场上的暴利机会已越来越少,中国券商面对金融信息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目前,我国券商的主要业务多属表层业务并且具有明显的粗放经营特点,券商要生存、发展,必须未雨绸缪、开拓思路、加大业务创新力度,以扩大利润增长点、降低成本和提升活动价值,从而通过积极行动来适应环境变化。

尽管业内已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业务创新运动,但迄今为止,业务创新仍然是一个经常被提及却又相对模糊的概念。首先,许多研究把券商业务创新混同于金融工程。从金融工程的角度来研究业务创新有其局限性,即金融工程的研究对象是金融产品——金融业务概念,仅仅基于业务概念的创新只能使券商获得产品优势而非竞争优势,这意味着后者的获得必须考虑业务流程创新和业务沟通界面的创新。因此,把业务创新混同于金融工程实际上无形中缩小了业务创新的内容范畴。其次,也有许多研究从券商经营转型的角度来研究业务创新。这类研究突出了券商在金融自由化、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的战略性反应,但是这一类研究内容纷繁复杂,多是一种应对策略的罗列和描述,缺乏系统的集成,结果业务创新的逻辑思路显得过于笼统而不清晰。此外,也存在着把业务创新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等概念在不区分层面的情况下混为一谈的现象。

究其实质,当前对业务创新理解上的诸多混乱源于创新基础理论框架体系的缺失,这种缺失的弊端是:首先,缺乏对业务创新的系统化整体理解和全景式认识,容易在战略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迷失于个案化的创新;其次,无助于梳理业界众多的创新思想,探寻业务创新的规律性思维,把握业务创新的切入点;再次,不利于对业务创新的本质性理解,在组织和策划业务创新中忽视众多类型的创新行为。如果能够为券商业务创新从理论上建立一个基础逻辑框架,则对我们把握业务创新的思想脉络无疑大有裨益,从而也有助于进一步从实践上明晰业务创新的一些战略性实现路径。

二、券商业务创新的分析框架

目前,人们对券商业务创新的认识几乎都是从金融领域乃至证券领域直接切入的,但证券机构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金融服务型企业,从而启发我们可以把券商业务创新研究置于一般服务型企业的大背景之中来认识。尽管一般服务型企业业务创新的许多具体设计往往不能直接适用于证券业,但这一类研究从服务营销角度阐发的服务型企业业务创新的基本思想——对业务系统进行解构,把握业务创新的三个层面:业务概念(即核心产品与增值服务),业务界面(即分销渠道,也是与客户接触、沟通的关键时刻),业务流程(出于金融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同步性的考虑),仍然是研究券商业务创新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为券商业务创新开辟了广阔的思路。

券商业务是券商与客户之间的交互活动,任何一项业务系统都可以剥离成以下四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业务概念。业务概念是券商业务系统的核心。券商业务概念的内涵是指资本市场上的业务,券商业务概念的外延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能使券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所有业务。通常我们所说的如财务顾问、项目融资、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核心产品等都可视为高一级的概念,还可以对这些高一级概念进行进一步细分形成更为明细的二级、三级概念。考察海外券商的业务结构变迁,可以发现券商的业务概念范围正由本源性、传统型业务(即承销、经纪、自营),向核心性、创新型业务(如购并咨询、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等拓展,并最终挺进高层次、引申型业务(如风险投资、战略投资、产融结合等)。第二,业务界面,即券商与客户建立联系的渠道,即分销渠道。券商对业务界面的认识应扩大,除营业部等传统的物理界面外,还有网站、手机、电话、电脑等虚拟界面以及如客户经理、经纪人等人力界面。第三,业务流程,即服务的实现过程。券商对流程的理解应该是灵活的。通常流程被理解为做事、运作的方式。流程具有不同的层级系统,次级流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高级流程系统的设定。此外,流程应区分不同的客户而有所不同,如大众化流程与个性化流程。通过券商与外部组织结盟,可以使流程从组织内部延伸到组织外。第四,技术的选择,即由于新技术的选择所造成业务概念、业务界面和业务流程所发生的改变。

如果我们把技术因素的影。向分化到其它层面,券商业务创新的基础切入点就可以有三个大方向:业务概念、业务界面和业务流程。从这几个层面来考察,可以发现券商业务创新的指向非常宽泛,创新的源泉也呈多元化,远不像通常仅从业务概念理解的那样狭窄。事实上,券商只要在业务概念、业务界面和业务流程三个方面有任何一项突破,业务创新即告成立。因此,狭义的券商业务创新主要是指券商业务概念的创新一概念内涵的深耕和概念外延的拓展,广义的券商业务创新则包括业务概念、业务界面和业务流程诸方面整个系统的创新。券商业务创新的系统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券商业务创新的系统分析框架

三、券商业务创新的战略模式

人们对业务创新的深入分析,就意味着对业务创新机会来源的思考;一般而言,基于业务创新机会来源的若干战略性思考模式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替代产业

从广义上讲,券商不仅与证券行业内的其它企业竞争,还与提供可替代产品或服务的所有金融乃至非金融企业竞争,客户在做决定时经常会不自觉地比较可替代物,正是可替代行业之间的空间,为业务创新提供了机会。就证券经纪业务系统而言,证券咨询机构、IT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的分销网络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是证券机构的现实或潜在竞争者,券商在业务概念、业务流程和业务界面方面均有广阔的借鉴模仿空间。而券商的资产管

理业务实质就是信托业务。因此,各类信托投资机构的业务运作无疑也为券商提供了参考空间,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则在借鉴众多的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方面也如此。

(二)跨战略群

审视行业内不同的战略群(即同行业内采取相似战略的那些公司的集群)也可以发现新的业务空间。我们对券商战略群的区分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根据业务种类范围,有经纪类券商与综合类券商;根据业务地域范围,有国际性券商、全国性券商与地区性券商;根据客户性质,则有机构业务型券商与个人业务型券商等。虽然同一战略群的券商可能在业务概念、业务流程和业务界面方面大同小异,但不同战略群的券商则可能大相径庭。券商考察这些不同的业务系统设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在业务创新上豁然开朗。

(三)跨客户群

在证券市场里,众多券商都朝着一个方向竞争,他们对目标客户的定义几乎是一样的,经常会锁定单一的客户群。重新对客户进行定位分析,可借着转换客户群,从而发现创新机会,引发业务创新。传统上,经纪类券商对代表性目标客户的需求理解无不是提供通道服务加信息服务捆绑,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兴起,客户的捆绑式需求偏好已开始分化,通道服务与信息服务相分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美国的嘉信理财等券商便是通过客户细分,敏锐地把握住了客户新的需求定位,离析出并锁定了新的客户群,从而大胆创新,开始提供廉价的折扣经纪业务——纯粹的通道服务,并籍此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券商一跃成为了美国证券经纪界的翘楚。

(四)跨关联产品或服务

券商未开发的业务往往还隐藏在相关联的产品或服务之中,尤其可超越行业范围考虑相关联的产品及服务。从客户的观点来看,往往存在着单项业务实现“一条龙”处理,多项业务实现“一站式”办理的需要。这启发着我们可以从纵向延伸业务链的上下游,从横向联合其它的业务链来实现业务创新。在证券经纪业务中,投资者资金转移所经历的从现金存取、银证转账到银行卡炒股、银证合作新股申购的诸阶段已体现了这一思考模式。在资产管理业务中,一些券商也正在考虑与银行和保险公司结盟,推出综合理财账户,开辟综合性理财网站。在投资银行业务中,解决企业购并咨询过程中的过桥融资需求也将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而成为券商新的业务内容之一。

(五)跨情感诉求

随着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客户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标准化的服务,对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期望越来越高,从而迫使券商也越来越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经营。以证券经纪业务为例,传统齐一化的营业部业态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以迎合不同层次投资者的偏好,并为投资者提供各种舒适性、体贴性的便利服务;在业务流程和增值服务方面,则从大规模的服务生产趋向大规模的服务定制。就资产管理业务而言,特别账户理财也体现了这一要求。

(六)跨时间

券商业务创新是一个具有历史范畴的概念。在证券市场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是不同的。一些国家券商的业务创新行为未必在另一个国家如此,因而券商业务创新在国际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性。一般所说的券商业务创新,是指大多数国家都认同的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因而,创造性的模仿也成为后发的证券市场中券商业务创新的一个主要研究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大量未言明创新,而旨在系统阐述海外券商业务体系的浩如烟海的文献形成了我国券商业务创新研究的重要思想智囊。

四、券商业务创新域的具体分析

为便于进一步分析,我们在此引入业务创新域概念。业务创新域是指券商可以选择的,能够引起现有业务发生变化并导致新业务出现的各种业务要素群的总和。由于影响和制约业务变化的相关因素很多,所以各种业务创新域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且有些业务创新活动必须在若干业务创新域里展开。本文将业务概念、业务界面和业务流程视为三个大业务创新域进行分析。由于各种业务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动态相关性,所以对于不同业务创新域的进一步深入划分没有绝对的意义。以下将就三个主要的业务创新域作具体分析。

(一)经纪业务创新

目前,证券经纪行业是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行业。券商的经纪业务创新应旨在实现低成本和差别化,基本上可归于三个创新域展开。一是业务概念。在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下,经纪业务分销系统只能提供证券类产品,而证券交易产品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策层面的创新。因此,围绕着已有和未来可预期推出的核心交易产品,通过细分客户来开发增值服务,便成为当前公司层面的创新选择。此外,代理保险类产品分销,开发银行类的中间业务产品(如代保管有价证券等)也是可行的思路。二是业务界面。主要涉及营业部的业态创新(如巨型化、缩微化、连锁化等)以及各种虚拟界面和人力界面的功能整合创新。三是业务流程。流程系统的创新,有利于提升活动价值,降低成本。当前涉及经纪业务系统的高级系统流程的主要创新包括集中化的证券交易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信息配送系统、证券客户综合服务系统等。

(二)资产管理业务创新

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可行分析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业务概念,即投资选择空间。投资运作的选择空间因受托资源不同而有异。就券商最主要的受托资源资金来说,其主要的投资选择空间是金融资产,即股权类产品、债权类产品、汇市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此外,对银行类产品与保险类产品也可进行考虑。对投资选择空间还可以根据地理区域来考察。其二是业务界面,即受托资源。一般地说,券商受托的资源有资金、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乃至无形财产等。其三是业务流程。资产管理的运作方式基本上可分为基金、私人专户管理和事业型经营三种方式。证券市场上的资金管理可分为基金和私人账户理财,其中私人账户理财又可划分为增值账户理财和特别账户理财。基金是一种大众化的理财工具,公司层面的开拓创新可主要依据投资工具(如新股认购、B股投资、债券投资、票据投资、外汇投资、衍生产品交易等)和投资策略(如指数化的运作、成长型的运作等)。账户理财的开拓创新主要依据委托者的个性需求,如特别账户理财中的公司现金管理方式、风险管理方式、个人专户管理方式(为个人客户提供理财计划、管理实施个人退休金计划、管理个人信贷账户等)等。事业

型经营主要是企业托管(如受托证券营业部、受托股权管理等)、收购培育管理等。

(三)投资银行业务创新

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也可从三个创新域入手。其一是业务概念。主要就顾问咨询、资产证券化、CDR、企业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风险投资领域等未来的投资银行业务概念来进行分析,这些业务概念投资银行进入了新的基础产品市场空间,也使投资银行业务链得到延伸。其二是业务界面即客户资源范围空间。主要分析因政策开放而扩大了的服务对象如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跨国公司、中小型企业、海外上市国企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需求,这种需求使投资银行进入了新的客户市场空间。其三是业务流程。这里主要既涉及投资银行业务运作整体层面的高级系统流程,也涉及具体业务项目的次级系统流程。传统上,投资银行的运作多是单步业务处理的交易型服务,业务服务概念多是单一化的,而且后台的运作也基本上是松散的信息管理。目前,投资银行的运作的发展趋势正朝着多步业务处理的关系型、一站式的业务服务发展,并且日益强调后台运作的知识管理。

五、结论

7.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篇七

1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研究主要有:

( 1) 创业板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郭菊娥等[1]认为高估值、低增长和高市盈率是创业板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就意味着企业预期较高的业务增长,而一旦这种高增长难以实现, 就可能带来股价高波动的风险,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打击,使得企业面临进一步融资的困难,从而有可能使创业板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深。吴晓求[2]指出创业板本身脱离企业利润增长和发展空间的高市盈率十分令人担忧,其原因在于这种虚高的资产价值是不可持续的,当市盈率达到60倍或是上百倍,但是其利润增长率却与主板相当甚至低于主板市场时,这种乐观预期就会被打破,给投资者和上市企业带来严重的伤害。朱瑞博等[3]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制度障碍是科技金融市场建设滞后,使得众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无法得到及时的资金支持。另外,张峰等[4]认为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是一个技术含量高、 利润回收期长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这一特点进一步加深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导致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除此之外,纪玉山等[5]认为对于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来说,选择何种实力、何种规模的组织以实现其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往往是也是不确定的,要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纠错,这种组织结构选择的不确定性同样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 2) 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种类及识别方法研究。 Koyuncugil等[6]在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时发现了税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等15个指标因素对财务风险具有影响。LEE等[7]认为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增长率以及资产回收率等对财务风险也具有影响。陈伟等[8]认为融资结构、无形资产比重、公司规模以及国际环境同样会对财务风险产生影响。张永生[9]经过研究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以及治理结构等也会对其财务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柴永红等[10]、张玮[11]、苗华清[12]、Koyuncugil等[6]、Doumpos等[13]分别采用情景分析和扎根理论、现金流量分析法、CHAID方法以及因子分析法识别对财务风险具有影响的相关因素。

综上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识别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种类及衡量模型上,一方面没有按照主次对财务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另一方面研究范围多局限在上司公司内部,不够系统全面。本文以创业板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从企业内部、外部和证券市场3个方面全方位地筛选财务风险的显著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2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假设

创业板的发行市盈率较高,虽然可以使上市公司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但也会给上市公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高市盈率的发行意味着投资者期望上市公司有较高的业务增长,一旦上市公司在经营上出现问题,预期的高增长没有实现,就会诱发股价大幅波动,打击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的积极性,给上市公司日后融资带来困难,甚至带来退市风险[1]。而在创业板上市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大多具有高风险的特性,更不能保证其业绩能够持续增长,因此高市盈率所带来的风险更有可能转嫁到上市公司内部,为财务风险的爆发埋下隐患。据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高市盈率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时需要开展研发项目予以支撑,研发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募集到的社会资本以及争取到的政府补助, 因此社会资本以及政府补助的不足会阻碍上市公司业务的开展,不利于上市公司利用技术创造财富, 造成上市公司资金流的间断,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另外政府补助不仅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政府补助是一种信号,向市场传递了政府对企业研发项目的支持和肯定态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从别处获得融资[14]。但在另一方面如果上市公司拥有的超募社会资本过多,容易导致其进行盲目投资,也会埋下财务风险的隐患。据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社会资本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

假设3: 政府补助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

及时融资以及按时偿债与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息息相关,其中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处理债务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即资本结构问题[15]。资本结构可以反映上市公司融资的具体情况,包括其融资渠道以及融资产生的资本成本。柴永红等[8]以及陈伟等[10]在研究中指出融资是高新技术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来源之一,融资渠道不合理, 资本结构失衡不仅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而且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如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中,来自所有者的资金明显少于来自债权者的资金,则该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融资环节的不合理会诱发财务困境,同样地偿还债务环节也容易诱发财务风险的恶化,这是由于负债经营是现代公司普遍的经营策略,如果上市公司无法按时偿还相关债务,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信誉以及正常的运营,而且会影响上市公司日后的融资,引起财务状况恶化,甚至产生财务危机。据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 资本结构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

假设5: 偿债能力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

现金流动状况和资本周转状况反映了上市公司在一定阶段内利用各种资源的效率。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是从现金到物质,从物质到现金的过程[12], 现金流动状况体现了上市公司利用现金创造财富获取利润的能力,资本周转状况则体现了上市公司利用非现金资源 ( 流动、非流动资产) 产生利润的能力,良好的现金流动状况和资本周转状况,说明上市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使上市公司获得较大的利润流入,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投资, 而且上市公司可以支配的资金也相对充裕,极大地降低了财务风险恶化的机率。据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 现金流动状况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

假设7: 资本周转状况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

于富生等[16]与钱忠华[17]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治理与财务风险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股权结构 ( 包括股权集中度以及股权制衡度) 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治理情况。当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集中于少数几个大股东手里,这就使得控股股东会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为,并且大股东的存在使得通过关联交易 “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普遍存在[17],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的资金、应收款等被大股东占用,这必然会恶化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另外较高的股权制衡度可以防止某一个控股股东对公司进行单独决策, 有利于股东之间相互制衡,提高对公司的监督水平, 从而达到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据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8: 股权结构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

成长能力可以反映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潜力, 良好的成长能力不仅说明上市公司有良好的前景, 而且可以增加投资者对公司进行投资的信心,有利于上市公司从债权人、银行等得到资金支持,进而抑制财务风险。另外发展潜力是上市公司可预期的价值生产能力,它存在于上市公司持续改进和发展的经营活动中,而这离不开理性决策和风险控制, 因此上市公司在提高自身发展潜力的同时,必须要设法降低 其财务风 险[18]。据此,可以提出 如下假设:

假设9: 成长能力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

2.2研究方法

首先,在正式处理数据之前为了消除量纲对数据处理的影响,需要对原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所用的公式如下:

标准化数据 = ( 原数据 - 平均值) /标准差

其次,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找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关键指标, 实现现代企业治理的高效化。本文选用逐步回归分析法 ( SWR,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对自变量进行特征筛选 ( Feature Selection) ,并且根据预先设定的显著性检验标准按顺序选出最显著的变量、次显著的变量等等。

最后,利用多重共线性诊断 ( VIF) 和D - W诊断对经SWR处理后的自变量进行分析检验,进一步明确筛选后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现象。 一般情况下,VIF越大,说明多重共线性越严重: 当0 < VIF < 10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当10≤VIF < 100,存在较严重共线性; 当VIF ≥100时,存在严重共线性。

3样本选择与描述统计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1.1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样本选自深市创业板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0 - 12 - 31—2012 - 12 - 31日的数据,样本上市公司涵盖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各种具体产业,如智能电网、风力发电、三网融合、 新型煤化工以及污水处理等。本文做了如下筛选: ( 1) 剔除当年研发投入为0的样本。因为研发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而且研发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突出特征之一,但是也会存在某些企业如华谊兄弟由于某种原因在某年没有进行研发投入的情况,因此为了能够对一般性现象进行研究,需要剔除一些具有没有进行研发投入的特殊性样本。 ( 2) 剔除某些指标性数据缺失的样本,以免对数据处理产生影响。经过以上筛选,最终得到218个样本数据。

3.1.2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均来自国泰安 ( CSMAR) 数据库和中 国证券网 信息披露 平台 ( xinpi. cnstock. com) ,另外,部分缺失数据是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以及业绩预告,由笔者手工整理所得。 本文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基础处理,利用IBM SPSS19. 0进行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

3.2变量设定

( 1) 因变量。学术界关于财务风险的定义有很多,比如在财务活动中,因遇到各种难以预料到的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甚至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遂引发债务危机而产生的风险[11]; 或是在所有财务活动中,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状况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9]。由于风险所带来的直接的后果就是不确定性的产生,因此, 本文认为财务风险即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所得到的实际财务成果与预期财务成果的偏离。基于这个定义,对于财务风险的公式如下:

财务风险水平 = ( 实际利润总额 - 预期利润总额) /预期利润总额

( 2) 自变量。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国创业板自身的特性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本文从偿债能力、现金流动状况、成长能力、资本结构、资本周转状况、股权结构、社会资本因素、 政府补助因素以及创业板因素等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考察,如表1所示。

3.3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前文的变量说明,在得到原始数据并进行相关的公式运算后,因变量和25个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表中所描述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以及标准差都是未经无量纲化的数据。通过表2可以看到,财务风险的均值为0. 031 6,这说明大部分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都未达到其预期的财务收益成果,对于刚开始起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来说,对财务风险的实时监控对于其日后的发展十分有必要加强。净利润增长率的均值为 - 0. 046 7,说明大部分企业并不能够实现净收益的逐年增长,体现出创业板市场上市企业 “低增长”的事实,企业需要对其加以重视,以免损害投资者信心,甚至募集不到足够的资金,从而阻碍企业未来长期健康的发展。研发费用周转率的均值为23. 524 2,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的研发可以较快地转化为企业的实际收益,体现了战略新兴产业蓬勃的发展前景。研发费用占当年募集资金比例的均值为仅为0. 376 0,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方面并不困难,甚至会存在相当数量的超募资金,这说明公众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样也持相当乐观的态度,这就给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同时也需要企业对计划内资金以及超募资金谨慎地处理。政府补助对研发费用贡献比例的均值为0. 492 7, 可以看出政府的扶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具有相当程度的重要性,政府补助不仅仅是政府对一个企业的资金支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和投资者一定的信心。市盈率的均值为53. 363 6,标准差为45. 812 8,充分体现了创业板市场高市盈率的特征,也给在该板上市的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 埋下了高风险的隐患。

4逐步回归结果分析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原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对分析过程的影响。逐步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逐个引进自变量,每次引入一个新的自变量后,就对已进入的原有的自变量进行逐一检验,如果原有的自变量由于后引入的新自变量而变得不再显著时,就要删除原有的旧的自变量。 每次引入一个新自变量或删除旧自变量的时候,都要进行偏F检验: 若某自变量的F值≥Fin,则引入该自变量; 如果自变量的F值≤Fout,则剔除该自变量。或是使用P值检验: 若自变量P值≤Pin,则引入该自变量; 若P值≥Pout,则剔除该自变量, 这里的Pin和Pout分别表示Fin和Fout比值的概率。 这两种检验都可以保证在引入新自变量之前原有的自变量都是对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在使用SPSS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其默认的检验为P值检验,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某一自变量的P值介于Pin与Pout之间,导致该自变量被引入、剔除、再引入、再剔除,等等循环往复,即数据处理进入 “死循环”状态,一定要使Pin小于Pout。在本文的逐步回归分析中,Pin = 0. 30,Pout = 0. 3,自变量引入或剔除的过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逐步回归分析法首先引入了自变量V8 ( 营运指数) ,建立了模型1,然后引入自变量V9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周转率) ,建立模型2, 期间没有进行变量剔除,之后有相继引入V22 ( 净利润增长率) 、V7 (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V17 ( 存货周转率) 、V19 ( 股权集中度) 、V15 ( 有形资产比率) 以及V24 ( 研发费用占社会资本比例) ,每次引入一个变量后就会创建一个新的模型,最终的模型8涵盖了所有被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来的自变量。通过表3可以发现在以上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已选入的原有自变量被剔除的现象。

表4显示了对包含不同自变量的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模型8 ( 包含自变量V7、V8、V9、 V15、V17、V19、 V22、 V24 ) 的回归均 方的值为3. 667,残差的均方的值为0. 903,均低于其他模型的回归均方以及残差均方; F值为4. 062,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 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 05,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5研究结论及建议

( 1) 研究结论: 一是,对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有着显著影响的因素,分别是体现其现金流动状况的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营运指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周转率,支持假设6; 体现其资本结构的有形资产比率,支持假设4; 体现其资本周转状况存货周转率,支持假设7; 体现其股权结构的股权集中度,支持假设8; 体现其成长能力的净利润增长率,支持假设9; 体现其社会资本投入的研发费用占社会资本比例,支持假设2。 其中营运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依次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全部资产现金 ( 下转第117页)回收率、存货周转率、股权集中度、有形资产比率以及研发费用占社会资本比例。二是,而对于在创业板上市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来说,偿债能力、接受政府补助情况以及创业板自身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8.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探析 篇八

一、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财务战略”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虽然财务战略涉及到企业战略和财务管理两大领域已达成共识,研究者已按战略目标、战略计划、战略行为等财务战略展开研究,分别从财务战略环境、企业价值系统、价值创造、战略的长远性、导向性等角度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但是在财务战略的目的、范畴、依据乃至具体含义上仍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共识,特别是在财务战略与企业性质以及财务战略参数结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美国会计学家DavidAllen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可以称其为研究财务战略管理的先驱。DavidAllen撰写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应用》是第一部对财务战略管理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他跳出会计与财务的圈子,强调了财务与市场的关系、财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此后财务战略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财务的实践中也越来越受重视。在国外,研究者对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上,以及如何实现由会计职能向战略财务管理的转变上,对财务战略的研究已经超脱财务核算的职能,能站在战略决策的长远视角,结合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财务战略的制定、控制、实施和评价。

我国有关财务战略的研究相对国外要多一些,尤其在结合财务战略参数、企业性质等内容上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第一,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企业财务战略;第二,结合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研究企业财务战略;第三,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性质类型研究企业财务战略;第四、对企业财务战略体系的构建,包括财务战略内容、范畴,财务战略理论依据,财务战略的制定、控制、实施和评价。如陆正飞(1999)提出不同类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财务战略问题,其中包括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魏明海(2001)重点阐述了周期性因素对财务战略产生的影响。王满(2007)以竞争为主线,将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跳出了“就财务论财务”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模式,按照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践环节,成功地构建了财务战略决策的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的财务战略管理框架。

虽然,国内外有关财务战略理论与实务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企业对财务战略制定的必要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控制和评价,财务战略影响参数以及各参数的权数的确定,实证性研究和动态研究不够。相对于成熟的财务管理而言,有关财务战略的界定、战略理论依据、战略思想、核心内容的确定都起步较晚,还有待研究、深化和提升。为适应现代企业走向市场、赢得竞争,有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现状,探讨其研究发展方向,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的财务战略理论体系,为指导企业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以及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趋势

明确财务战略研究现状,重新审视财务战略管理,包括财务战略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和范畴、研究方法,拓展财务战略管理新领域。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向发展:

其一,财务战略理论框架将趋于完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对与此应运而生的财务战略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国内研究的时间也不过二十多年,同时,战略理论本身很复杂,对财务战略基础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比较零散且滞后于实践发展,不能很好地指导和预测实践的发展,财务战略实务中出现的问题也对财务战略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战略理论框架是对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后建立的该领域的理论组织形式,有助于推动该领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为了指导和推动我国财务战略管理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现有的财务战略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深化,形成统一而又严密的理论框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财务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财务战略体系框架,将有助于更深层次发现和把握财务战略的本质特征,也为财务战略管理实践进行科学的导航,更好地运用财务战略管理。同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建立和完善战略基础理论,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财务战略理论框架。随着财务战略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对财务战略的本质范畴,内容和目的,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乃至研究方法、手段等将会逐渐达成共识。

其二,“信息高速公路”将会拓展财务战略研究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平台来扩展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范围。在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比重的比率达99%以上,而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是民营企业,产权和集权高度统一,管理不规范,缺少数据平台。这势必造成对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数据取证难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小企业逐渐通过建立EDI、网站等数据平台,甚至运用电子商务形成大量的数据交换信息,推动企业财务信息的全球化、规范化和信息快速交换得以逐步实现。因此,“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发展将为扩展财务战略研究提供数据保证,并将财务战略的研究引向纵深。

其三,持续、动态和实证的财务战略理论研究将得到加强。传统的财务战略理论由于缺乏数据平台、战略意识以及自身复杂性等影响,对其持续、动态和实证研究关注不够。目前,财务战略理论研究还没有上升到学科的高度来加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许多从事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者还停留在经验管理上,学者又停留在单纯的理论上,二者没有形成合力。尤其是财务战略研究对象和企业财务战略内外环境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必须以动态的眼光研究与探索可持续的财务理论,动态分析当前环境下影响财务战略的各种因素。对财务战略而言,战略环境影响因素分析非同一般,对它的分析不是针对过去和现在,而是结合企业各战略影响因素面向未来的分析,因此应强调环境因素的持续、动态和实证趋势分析。如将生命周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等用到财务战略管理实践中的持续、动态和实证研究将会流行起来。因此,简单的理论描述已经不能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对比总结,用动态、持续的财务战略理论指导财务战略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即通过对企业的持续、动态和实证研究来完善财务战略理论体系将是今后的研究趋势。

其四,财务战略意识将不断提升。当前,财务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渗透到各行业以及各单位甚至到各职能部门。企业必须认识到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核心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开展的职能层面上的战略,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保障。财务战略管理意识要求企业上下必须围绕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处理好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关系,充分认识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及财务战略的重要地位。财务战略不仅为企业战略目标和各种竞争战略的实现提供资金上的保证,与其他职能战略共同支撑企业战略,它还通过资金链及综合的财务信息将企业各个层次的战略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成为协调企业各层面上战略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企业还应充分认识到树立牢固战略意识是实施财务战略的前提,用战略意识来指导企业长远、健康、持续发展。企业通过树立财务战略意识,加强财务战略研究,从战略的方位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融资,进行可行性投资,合理分配。因此,随着战略管理的普遍推行,以及对财务战略本身的职能属性和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认识,财务战略意识将会不断提升。

其五,研究方法将更注重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是人们解决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些基本手段、途径和规则,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对于学术规范的形成和完善有很重要的意义。任何一项理论研究,都要寻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这种科学性从某一角度看是方法的恰当性。当然,要寻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可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过程。目前财务战略理论的研究大多数采用的是“理论导向型”研究,一般包括文献查阅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这种“理论导向型”研究方法是以企业战略理论发展逻辑来分析研究财务战略的,使得研究思路单一,缺乏实证性,无法使研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可能出现对同一财务战略问题由于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而实证研究方法要求有严密的实证论证过程和对结论的检验,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解释。因此,在今后财务战略的研究中将更多地注重实证研究,它的价值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对财务战略理论问题进行探索。这主要原因是就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实证研究所需的基本条件,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其全球信息一体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信息的可能。最终通过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能在更大程度上对企业财务战略理论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统计学模拟试题2011年下一篇:西安之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