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弟子规分享(13篇)
1.学生学习弟子规分享 篇一
弟子规学习感想
《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言简意赅,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也让我学习了很多。
1、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孝已不再仅仅是对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2012年新出的新24孝与传统的24孝相比,更加的简洁易懂、贴近生活,平时多抽时间陪陪父母,多与父母做交心的沟通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孝敬父母还应该做到兄弟友爱。
2、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谨这一篇要求我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做到谨慎认真,信这一篇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而且还要求我们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
3、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泛爱众的学习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做到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在团队中要做到真诚协助合作,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当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称之为困难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多为他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过对《弟子规》的反复学习与理解,自己确实学习到了好多,其实整本弟子规里讲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可是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全部做到,通过每周的学习我们在潜意识当中也让自己做的更好。
2.学生学习弟子规分享 篇二
一、《弟子规》学习目的追问:生存意义抑或存在意义
在《弟子规》学习热中, 许多学校开设了“读经诵典”课程, 要求学生熟读、记背章节字句。此类教学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度, 也在一定范围内弘扬了传统文化, 可是, 细观读经热背后的“内心理由”, 却不得不让人追问:《弟子规》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复苏, 真正的、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是以生存意义为最终目标的学习, 还是源于存在意义的学习?这一点, 是我们必须厘清的问题。
1. 以生存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生存, 潜移默化中已形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最终目标。生存之意即指活着、活下去。随着时代的更迭, 今日的“生存”除了活着, 还意味着发展, 甚至是占据, 拥有更多的资源。在这类“生存意义”的指引下, 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便渐渐演变成存活、发展、拥有。
首先, 许多学校组织学生读经, 深层原因就是为了“存活”。社会舆论的宣传、相关条文的指示、家长的期望共同牵系着学校课程的开展。没有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位教师愿意看到生源的流失, 因此一定要追赶这股“复古风”, 于是, 《弟子规》《三字经》之火迅速燎原于学校的每个角落。
其次, 更多家长在媒体宣传中迷失, 渴望孩子将来得以更好发展之心炽烈, “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至理名言, “读经热”便在这样的期待中更加沸腾。那么, 究竟家长们期待熟读《弟子规》后, 孩子哪些方面得以发展呢?是更加知书达理, 还是更懂孝悌礼仪?是更加温顺谦和, 还是更懂友爱弟兄?其实, 很多家长并没有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 也没有仔细思索读一本经书背后的深意。让孩子知道得更多、分数考得更好、将来发展得更优异。
再次, 时代物质的进步也营造了浓厚的知识拥有之争。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身都在追求着掌握知识的最大化。这样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可是, 当这种追求朝着“盲从”“尾随”的方向发展时, 究竟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真的有用, 是对学生成长的哪些方面有用等根本性问题就变得渺小, 甚至被忽略了。
2. 以存在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人作为人的存在, 便会涉及存在问题。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 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依据, 在其解决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才是人生的枝节问题———生存。存在意义下《弟子规》的学习目的正是“人的存在”, 即寻找存在本身的意义、厘清存在的价值和依据。
首先, 《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以人的存在”为本。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为本的是人的生存还是人的存在呢?以人的存在之需要为出发点, 才能结合规言谨句, 渐渐使弟子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源头找到奋斗、拼搏的核心动力。只有这样的学习, 才能确确实实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开出智慧之花。
其次, 《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正如前文所述, 《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在应试背景下变得偏颇, 当然, 笔者并非认为, 《弟子规》的学习应完全与分数无关、完全摒弃功利性的目的和思想, 但更想厘清的是, 传统文化经书的诵读, 最核心的目的应该回归到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 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当代青少年对于生存必要性的质疑、对于学习目的的怀疑, 才能真正引领弟子良性的、有意义的读经诵典。
再次, 《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致力于提升“弟子”的人生境界。提升人生境界一直都是学习目的的组成部分, 但长久以来由于达到这一目的过程持久、情况复杂、效果不易检验等, 它便显得“隐形”“高深”和“难以达到”。《弟子规》的学习目的也受此制约, 似乎仅停留在“记背”层面上。那么“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仅仅背诵之后就能真正做到了吗?孝悌、谨信、爱众不仅是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更应该成为弟子学习、修养的终身目标。真正肩负起提升人生境界这一目的下的《弟子规》学习才能散发其迷人的传统文化蕴味。
二、《弟子规》学习者的谨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1. 作为“儿童”的弟子
原名为《训蒙文》的《弟子规》, 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之一, 其学习者正是需要接受蒙养的适龄儿童, 从这一角度来讲, 儿童理所应当是《弟子规》的学习者。一方面, 要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弟子, 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此时的“儿童”这一概念已比古代的“弟子”有所进步, 不再将弟子视为“小大人”了, 这是看待学习者层次上的飞跃。另一方面, 若仅仅将“弟子”视为“儿童”, 也将影响到整个《弟子规》学习体系的阐释, 那么以人生境界提升为目的便显得更为“高深”, 与弟子的距离更为遥远了。
2. 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站在“人的存在”的角度, 我们眼中的“弟子”不仅是“儿童”, 还是一个“人”。我们需要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 还应看到他们之间的共性:都是作为“人”的存在。对待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既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 符合儿童的天性和学习特点, 也要让“儿童”和“成人”同样分享着尊严、存在的意义, 共同面临着人的存在所必须面对的诸如有限、死亡等问题。最后,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 学习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古代对于弟子的划分和认定就显得局限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一方面仍然依循弟子年龄本身的学习特点, 需要提高一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弟子的“存在需要”, 需要积淀更多的存在智慧。
三、《弟子规》学习内容构想:哲学理念下的批判性吸收
今时今日, 怀抱经典美文, 构建存在意义下的《弟子规》学习模式迫在眉睫。这一学习模式的核心便是《弟子规》学习内容的甄选。
1. 修订式接受《弟子规》节选
有不少学者指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 《弟子规》中一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人的新形象, 甚至有的字句中包含着封建守旧的思想遗风;行文中部分字句强调男尊女卑、牺牲个性,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为了保护我们的学生, 让他们更加纯真地成长, 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在这份良苦用心下选择了一种“非真实性”的知识学习。有的学者反复深入研究、征求意见, 形成了“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开辟了学习内容选择的新方式。诚然, 学者们的见解都很真切, 但是, 除了删减、修订《弟子规》的学习内容, 是否存在其他的理性、科学吸收传统文化的方法呢?
2. 批判性理解《弟子规》全貌
与删减版、修订版的《弟子规》学习相比较而言, 笔者更倾向于学习《弟子规》的原文全貌。因为任何知识都是扎根于一定历史时间、空间的土壤之上的, 都烙刻着时代的印记, 字里行间展现着时代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了解知识原貌, 进行反思, 评判性吸收, 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领会存在的意义。我们确实应该保护弟子的心灵, 但更应理性、健康地开放弟子的心灵。例如《弟子规》的“入则孝”章节中提及“丧三年, 常悲咽”, 有的学者认为此句不适宜弟子诵读, 不应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灌溉父母去世的消息。那么, 是不是弟子不去诵读, 现实生活中就不会出现“死亡”“去世”之事?是不是弟子回避死亡话题, 他们的亲友就会永葆平安?显然不是。还知识以真相, 不仅仅是对知识、历史的尊重, 也是一种应对相关问题的传统方式之传承与弘扬。
四、《弟子规》学习方式明辩:双重知识叠加的理性学习方式
从《弟子规》的知识类型来看, 其内容隶属于社会知识范畴, 但从知识的获得途径而言, 又属于人文知识范畴。《弟子规》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规范, 体现出了其作为一种“社会知识”的“规范性”和“策略性”[1], 通过易识记的字句旨在构建系统化、类型化的弟子行为规范, 弘扬中华传统孝悌文化。而创作并流行于清朝的《弟子规》, 是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众爱,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 并结合清朝年间各种具体的孝悌、处事之道进行融合、归纳所撰文, 这一知识的获得正是对各种具体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结和反思[2], 因此, 它又属于人文知识。
《弟子规》知识的属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应是多元化和交叉性的。理性的选择、因人而异的采用能更好地掌握《弟子规》的内容, 达到体悟“人的存在”之深意与熏陶传统孝悌之文化的双重效果。
1. 观察与体验并举
从社会知识角度来讲, 《弟子规》的诸多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 反观社会百象是较好的学习方式。借以社会情境的印证, 能够生动地展现吟诵内容, 给学习者留下更为牢固的知识印象。因此,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方式不适宜用来学习《弟子规》。从人文知识角度来说, 《弟子规》学习的是历史人文知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人文需要”, 产生一种“体验需求”。通过体验, 既可以巩固观察阶段对于学习知识的基本了解和领会, 又能通过异时异地的“共鸣”而体悟到更为深刻的人的存在意义。
2. 交流与移情同行
交流和移情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社会知识并非是孤立的、死板的, 它较为开放的特性要求《弟子规》的学习也应采用“交流”这一学习方式。观察, 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活动, 是一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但交流却是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磋商。处于社会知识层面的《弟子规》需要弟子间的交流, 在交流中进行思考、质疑, 甚至是争论、辨析, 最后才能进一步达到批判性的吸收。移情, 是人文作品与学习者体验之间的桥梁, 可以连通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 可以缩短知识本身所处历史时期与学习者当下的时间、空间、社会和文化的“距离”。通过移情的方式学习《弟子规》, 能真正成为一名“弟子”, 不仅体验现世百象, 也能感悟传统文化。
3. 实践与反思携手
《弟子规》知识归属范畴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实践和反思是必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交流, 学习者已基本能够在自我和他我的理解差异中取精去糟, 实践是将这一知识巩固的最佳方式。同时, 人生境界的提升正是一种不断实践的过程, 而不是单一的认识过程。处于人文知识层面上, 学习《弟子规》的核心方式是反思, 是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社会经过上述学习方式后的再次交锋, 这种反思意味着对于知识本身的最终审核和批判性检验。作为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更需要弟子的反思, 无论是人生境界问题的疑惑, 还是人之存在意义的不解, 都需要学习者的潜心反思。经过反思后的批判性吸收才能给予学习者更多思考的欢乐, 体验学习本身的真乐趣, 激发学习《弟子规》的长久热情和兴趣。
总之, 教育哲学视域下对于《弟子规》学习的审思, 旨在探求理性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正确看待学习者, 从而阐明学习的意义:期待着吟经诵典的新时代“弟子”知书识礼, 谦谦君子的背后是理性的头脑、明亮的双眸、思辨的智慧和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传统经典之苗, 以及终将绽放的瑰丽的国学之花。
摘要:伴随着国学热的潮流, 《弟子规》的学习成为许多学校的“特色项目”, 受到众多家长的“青睐”。然而, 其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质疑。本文透过教育哲学这一视域, 站在“人的存在”角度进一步研究理性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学习者、内容和方式, 阐述思辨性《弟子规》学习的教育哲学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教育哲学,人的存在
参考文献
3.学生学习弟子规分享 篇三
关键词:弟子规;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说出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对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中的精髓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学习《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蔡礼旭老师说过:“《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要将弟子规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学会沟通。首先让学生明白《弟子规》的内容,其次教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文中的内容,真正让学生领悟文中的内容,并将从文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
1.开展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晨读和放学路队时间,让学生诵读《弟子规》,让学生独立和集体诵读原文,在学生基本能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读出兴趣,以达到熟读的程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逐步能脱口背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加深刻,长久地保留在学生脑海中。
2.理解《弟子规》的内容
通过班会课、思品课时间把《弟子规》中的每一部分与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逐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在交流过程中,采用师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的方法使学生对文中比较难解的字义和整篇、整段含义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让全班学生对照文中要求,和自己平时的行为作一对比,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帮助,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并找准方向共同努力,教师采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让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
二、践行《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在践行《弟子规》时,我们要着重挖掘其中“孝亲尊师”“诚信”等要素,重点强调知行统一。
1.尝试感恩教育
紧扣《弟子规》中有关感恩的典故,以故事会的形式感化教育学生,召开以“孝亲尊师”为主题的班队会,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知恩图报。
2.实践诚实守信
“父母教,须敬听。亲爱我,孝何难。”孝敬父母长辈,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听从父母的教诲,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学生在家尊老爱幼、体贴和孝敬父母,在校尊师爱友、热情助人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弟子规》中讲道:父母呼,应勿缓。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从很具体的见到老师、父母主动称呼,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一要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有规律。二要讲究个人卫生干净,衣着整洁大方,饮食合理有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让学生知道古人早就总结了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并不是学校或者是老师刻意要求的。三是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坐、站、行走及跑要养成好的习惯,时刻提醒和积极注意纠正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站、行走及跑的姿势。
总之,《弟子规》是一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践行养成教育的经典读物。只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祈愿所有的小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4.中学生学习弟子规演讲稿 篇四
我是计算机11班的xxxxxx,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弟子规读后感 ”。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它将会使你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阅读此书的点滴体会。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学习,如何讲文明礼貌。
《弟子规》篇幅短小,共有360句,1080字,却蕴含丰富内涵。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浑文。“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家人有困难或者生病,要尽心尽力的帮助、照顾;要听父母的话,不与父母争吵。做到这一点会让我们的家庭氛围更加和睦、温馨。
“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的性格,做人必须从小事做起。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成为一个谦谦人子。“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诚实守信是做人本分,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骛。
人应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谨慎行事,努力学习,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中畅游,充实自己,提高生活品质,使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
5.学习《弟子规》有感 篇五
寒假里,我在家学习了《弟子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新台子中心小学 一年三班
沈文翰
6.弟子规学习总结 篇六
一年级二班
《弟子规》全编讲解了如何孝顺父母、对待兄弟、长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求学的道理。下面是我对本班学生近段时间学习弟子规作的总结。
一、学习目的继承传统,传承文明,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学习过程
给学生分发学习弟子规的材料并组织班级每天课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开展各项学习和分享弟子规活动。我班学生每天课前朗诵十分钟弟子规,并出一次弟子规专题的黑板报,开展弟子规画报比赛等活动。我要求学生将《弟子规》的教导融进日常生活之中,重实效不搞形式化的学习活动,面对全班学生,同时也注重个性化的学习形式。一次次心灵上的深刻洗礼,让他们懂得珍惜父母的爱然后去爱父母;懂得老师的辛苦然后去尊敬老师,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践行《弟子规》,当学生遇到老师,每每向老师行标准的90度鞠躬礼时,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及谦卑的态度,令教师们深受感动。
三、学生变化
不少学生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尊敬长辈、老师,体贴老人,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自开展读书活动以来,班里的许多学生改正
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出现了不少的好人好事;同学间的关系也较为融洽,吵架打架现象极为少见。以前生活懒散的同学思想意识有了大转变,在家抢做家务,上学不迟到,不旷课。
总之,通过问卷调查、家庭反馈,在家校共同努力下,许多学生在某方面或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四、存在问题
学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不知道勤俭节约,乱花零钱,学习不够积极,仍有打闹现象发生,作业完成不及时。
五、以后打算
7.学生学习弟子规分享 篇七
一、促进西藏中职学生树立明确的道德理念
《弟子规》通篇讲述的都是爱, 告诉人们要爱自己的父母, 爱自己的兄弟姐妹, 这个充分体现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线。《弟子规》以孝为主线, “孝、仁、礼、义、智、信为内容, 具体又详细的道出了为人子弟出外、在家、待人、接物、处事、学习等等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是教育弟子恪守家风、学风的最佳读物。无论是中职生还是大学生, 哪怕中年人最基础的道德理念就是学会爱。尤其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是对我们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最基本的要求。学习《弟子规》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行为修养, 也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现在的中职教育中, 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都是所谓的公主、王子, 有着家人过分的疼爱, 让他们远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通过《弟子规》的影响, 让他们树立了明确的思想品德观念。例如“百善孝为先”, 抓住这个主线,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孝道, 敬爱父母, 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中抓起来。《弟子规》中明确的写出“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在一系列简单易记的行为标准和要求中, 道出了与兄弟姐妹、长辈的相处之道, 博爱大众的处事方式, 给西藏中职的学生指引了德育素发展的方向, 构成了学生人格系统形成的基础。《弟子规》中简单明确的为学生指出了道德理念的遵循方式。让很多中职生认识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之处, 并加以修正, 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 树立明确的道德理念。
二、培养西藏中职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是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 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生。而《弟子规》正是给予中职学生这样一个人生路上的警醒。《弟子规》运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育学生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 也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学会面对人生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教会了他们什么叫做责任, 如何担负起责任。
《弟子规》对西藏中职生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首先可以协调人际关系, 其次可以弥补缺失, 最后是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一) 协调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 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更加重要了。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亲人, 朋友, 同事等等”, 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中职学生非常重要。因为中职生面临着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 这个人生转折的过程。如果处理不好这些人际关系, 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协调人际关系, 积累人脉这就成为当代中职生学习的一门课程。《弟子规》就是教我们如何恰到好处的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典范。如果这些关系处理的好, 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情, 创造健康的成长空间, 也会给他们对待为人处事增加信心, 更能坦然的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促成他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从中职学生的角度考虑, 这类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 交际能力较弱, 不善与人沟通, 又处于叛逆期, 与父母、朋友、同学、老师之间的摩擦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因此会导致矛盾的激化。而《弟子规》恰恰简单明了, 通俗易懂的教会他们该如何去遵循这种思想品德, 从而塑造更完美的自己。
(二) 弥补心灵上的缺失
西藏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分析很独特。因为他们清楚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升学有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所以才会选择中职院校。正因为如此, 他们没有接受到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对待一些人或者物的时候都凭借着自己的喜好, 太过自我、自私。尤其独生子女, 那种不分长幼尊卑, 狂妄自大的形象在中职学校里会存在很多。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心理出发, 来解决这个问题, 弥补他们心理上缺失的东西, 让他们以完整的心态面对世界, 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在中职学校做了一项调查, 了解一下知道《弟子规》并背诵得下来理解其含义的人有多少?结果显示:8%的人知道《弟子规》并读过。会背诵的人寥寥无几。显然, 中职学生该学习的时候没有学习到, 所以这种思想道德教育, 更应该注重、加强。《弟子规》可以让学生懂得礼节, 礼仪, 补充一下他们在“孝、仁、礼、义、智。信”上的缺失。从而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又能从中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自身做起, 提高自身修养, 这不仅是对学生自我的塑造, 也是推动整个社会, 整个国家道德文化的动力。
(三) 社会发展、企业竞争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生培养的重视, 在国家职业教育会议上, 提出要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让其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 目前很多企业招聘人才看中的不单单是学历, 更重要的是人品。曾经上海微软一家公司招聘面试的时候, 在面试者的椅子下面放了好几团废纸张, 很多高等学府的学子都没有理会它们。只有一个专科学历的女生把它们拾起来放到垃圾桶里了。想当然最后这个女生被录用了。有人反过来问面试主管, 为什么没选择那些高学历的, 这些小细节难道就否定一个人的能力吗?面授主管笑着说“那难道小细节都不在乎的人, 我们怎么能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来办呢?”这不仅是一场学历的面试, 更是人格魅力, 道德素养的比较。所以对于那些中职学校更应当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正如西藏中职院校对学生采取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的教育。《弟子规》中谨、信、泛爱众、亲仁等等都是弘扬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 这也正是当代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一种宣扬, 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提升提供了动力。
结束语
西藏中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弟子规》的教育, 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中国有句古诗“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职生是企业和社会人才需要的源头, 而《弟子规》就是活水,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时刻起到警醒的作用。
参考文献
8.教育哲学视域下的《弟子规》学习 篇八
【关 键 词】弟子规;教育哲学;人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65-04
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复兴热”尤为突出。复国学之路,兴国学之本,渴望依托传统文化带来教育的腾飞。《弟子规》幸运地成为这一浪潮中的风口浪尖,不断掀起学习热潮。然而,细观体察,晓然可见:这些学习浪潮中的种种“赶流行”、“追时髦”;从一开始“无人知晓”到“句句熟背”的规言警句,却鲜有学子顿思字里行间的深意;支持、倡导学习《弟子规》的背后,学校和家长渴望复苏的更多还是“学习成绩与风尚”,关注的还是生存问题。本文试图透过教育哲学视域,结合“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的辨析,以哲学的高度慎思《弟子规》学习这一教育现象,指出理性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学习者、内容和方式,诠释《弟子规》学习的教育哲学意义。
一、《弟子规》学习目的追问:生存意义抑或存在意义
追前赶后的《弟子规》学习热中,许多学校开设“读经诵典”课程、开展“经典朗诵会”等相关活动。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青少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度,在一定范围内弘扬了传统文化,开辟了国学复苏的路径和渠道。这层目的上的《弟子规》学习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深思读经热背后的“内心理由”,却不禁让人追问:《弟子规》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复苏,真正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是以生存意义为最终目标的学习,还是源于存在意义的学习?这一点,无疑是《弟子规》学习中最为重要也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
(一)以生存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生存,时常提及并不陌生,潜移默化中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汉代刘向在《说苑·尊贤》中指出:“夫圣人之於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生存之意即指活着、活下去。随着时代的更迭,今日的“生存”还意味着发展,甚至是占据,拥有更多的资源。在这类“生存意义”的指引下,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便渐渐演变成存活、发展、拥有。
首先,许多学校热热闹闹组织学生读经,诵读《弟子规》,深层原因就是“存活”。一个学校的存活为什么与一本清朝的蒙养之文有关呢?社会舆论的宣传、相关条文的指示、家长的期望共同牵系着学校课程的开展。没有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位教师愿意看到生源的流失,因此一定要追赶这股“复古风”,《弟子规》、《三字经》迅速燎原于学校的每个角落。
其次,更多家长在媒体宣传中迷失,渴望孩子得以更好发展之心炽烈,“读经热”在这样的期待中更加沸腾。更好的发展是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吗?那么,究竟家长期待熟读《弟子规》后,孩子哪些方面得以发展呢:是更加知书达理,还是更懂孝悌礼仪?是更加温顺谦和,还是更懂友爱弟兄?又或者说,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也没有仔细思索读一本经书背后的深意。让孩子分数考得更好、搭建通往名校的桥梁,生存才是王道。
再者,时代物质的进步也营造了浓厚的知识拥有之争。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身都在追求着掌握知识的最大化。当然,这样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洞悉更多的社会万象。可是,当这种拥有知识朝着“盲从”、“尾随”的方向发展时,究竟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真的有用,是对学生成长的哪些方面有用等根本性问题就变得渺小,甚至是忽略不计了。
(二)以存在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人作为人的存在,便会涉及到存在问题。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依据,在其解决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才是人生的枝节问题——生存。存在意义下《弟子规》的学习目的正是“人的存在”,找寻存在本身的意义、厘清存在的价值和依据。
第一,《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以人的存在”为本。广为流传的教育口号“教育‘以人为本’”,而教育实际中以之为本的是人的生存还是人的存在呢?真正基于人的存在为本的《弟子规》学习,才能在弘扬传统文化之时,得以晓见弟子的存在需要;才能结合规言谨句,在字里行间中渐渐使弟子们裹保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源头找寻到奋斗、拼搏的核心动力。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经得住飞速发展的社会的考验,才能确确实实让复古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开出智慧之花。
第二,《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正如前文所述,在应试背景下《弟子规》的学习变得偏激,大多数家长、教师渴望从中找到学生取得高分的法宝,而我们的学生也渐渐习惯了“功利性的学习”、“目的性的读经”。笔者并非认为,《弟子规》的学习应完全与分数无关,但更想肃清的是,一本传统文化经书的诵读,最本质和最核心的目的应回归到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当代青少年对于生存必要性的质疑、对于学习目的的怀疑,才能真正引领弟子们良性的、有意义的读经诵典。
第三,《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致力于提升“弟子”的人生境界。提升人生境界一直都是学习目的的必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由于达到这一目的过程持久、学习效果不易检验等,它便显得“高深”和“难以达到”。《弟子规》的学习目的也受此制约,似乎仅能停留在“记背”层面上。那么“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仅仅背诵之后就能真正做到了吗?孝悌、谨信、泛爱众不仅是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更应该成为弟子学习、修养的终身目标。真正肩负起提升人生境界这一目的下《弟子规》学习才能散发其迷人的传统文化蕴香。
二、《弟子规》学习者的谨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在《弟子规》的学习中,许多学校和家长都称呼学习者为“弟子”。弟子,主要是指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童蒙,亦是谈及教育对象时的“学习者”、学校及教师眼中的“学生”、家长口中的“孩子”、社会普遍称呼的“青少年”、“儿童”。
nlc202309031944
(一)作为“儿童”的弟子
原名为《训蒙文》的《弟子规》,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之一,其学习者正是需要接受蒙养的适龄学生,从这一角度来讲,儿童理所应当是《弟子规》的学习者。一方面,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弟子,体现了现代儿童中心主义“作为儿童的儿童”这一思想,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此时的“儿童”这一概念已比古代的“弟子”有所进步,不再将弟子视之为“小大人”了,这确实是看待学习者层次上的飞跃。另一方面,以“儿童”的角度诠释弟子,也将影响到整个《弟子规》学习体系的阐释。若仅仅将“弟子”视为“儿童”,那么前文所言的以人生境界提升为目的便显得更为“高深”,与弟子们的距离更为遥远了。
(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站在“人的存在”的角度,我们眼中的“弟子”不仅是“儿童”,还是一个“人”。我们需要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但还应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共性——作为“人”的存在。首先,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并非是忽略弟子的“儿童”性。弟子在年龄阶段上仍属于儿童,蒙学教材《弟子规》正是依循其学习特征进行撰文,设计成三字一句形式便于儿童诵读和记忆。其次,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也不是一味强调弟子与“成人”的共性,借此说明应该重视弟子的“非儿童”。站在人的存在角度,“儿童”和“成人”同样分享着尊严、存在的意义,共同面临着人的存在所必须面对的诸如有限、死亡等问题。最后,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只为了更客观、科学地看待弟子。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学习者的范围逐渐扩大,古代对于弟子的划分和认定就显得局限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一方面仍然依循弟子年龄本身的学习特点,需要提高一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弟子的“存在需求”,需要积淀更多的存在智慧。
三、《弟子规》学习内容扣思:哲学理念下的批判性吸收
在《无声的中国》中鲁迅曾云:“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今时今日,我们并非选择抱着古文死掉,用传统文化的糟粕应对当世的文明;同样,我们也并没有舍掉古文而生存,全然抛弃传统文化之根。怀抱经典美文,构建存在意义下的《弟子规》学习迫在眉睫,其核心便是《弟子规》内容的甄选。
(一)修订式接受《弟子规》节选
不少学者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本清朝年间的《弟子规》中一些内容已经难以与时俱进、不符合现代社会人的新形象,甚至有的字句中包含着封建守旧的思想遗风;行文中部分字句强调男尊女卑、牺牲个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为了保护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更加纯真的成长,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在这份良苦用心下选择了一种“非真实性”的知识学习。有的学者反复深入研究、征求多方专家意义,形成了“现代修订版《弟子规》”,开辟了学习内容择选的新方式。诚然,学者们的见解都很真切,无一不是为了筛选出更为现代的、科学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培育祖国的花朵。笔者在这一点上从未质疑。那么,除了删减、修订《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是否存在其他的理性、科学吸收传统文化的方法呢?
(二)批判性理解《弟子规》全貌
从存在主义出发,呈现知识原貌不仅是知识本身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弟子了解知识的“原生态”,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删减版、修改版的《弟子规》学习相较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学习《弟子规》的原文全貌。任何知识都是扎根于一定历史时间、空间的土壤之上的,它烙刻着时代的印记,字里行间展现着时代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了解知识原貌,进行反思,评判性吸收,才能从根本上领会存在意义。从存在角度出发,死亡、有限等问题都是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我们确实应保护弟子的心灵,但更应理性、健康地开放弟子的心灵。如《弟子规》的“入则孝”章节中提及“丧三年,常悲咽”,有的学者认为此句不适宜弟子诵读,不应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灌溉父母去世的消息。那么,是否弟子不去诵读,现实生活中就不会出现“死亡”、“去世”之事;是否弟子回避死亡话题,他们的亲友就会永葆平安,显然不是。还知识以真相,不仅仅是对知识、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应对相关问题的传统方式之传承与弘扬。
四、《弟子规》学习方式明辩:双重知识叠加的理性学习方式
从《弟子规》的知识类型来看,其内容属于社会知识范畴,但从知识的获得途径而言,又属于人文知识范畴。《弟子规》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体现出了其作为一种“社会知识”的“规范性”和“策略性”;[1]而创作并流行于清朝的《弟子规》,是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众爱,而亲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结合清朝年间具体的孝悌、处事之道所归纳撰文,这一知识的获得正是对各种具体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结和反思,[2]因此,它又属于人文知识。
《弟子规》知识的属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交叉性。既需要社会知识学习方式中的“观察”、“交流”与“实践”,也需要人文知识学习方式中的“体验”、“移情”和“反思”。理性的选择、因人而异的采用能更好地掌握《弟子规》的内容,达到体悟“人的存在”之深意与熏陶传统孝悌之文化的双重效果。
(一)观察与体验并举
《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朴素、简洁,但却涉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仅停留于记背层次上的学习是不够的。从社会知识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诸多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反观社会百象是较好的学习方式。诸如“入则孝”、“次谨信”,社会生活中都可观察到章句实意的再现。借以社会情境的印证,能够生动地展现吟诵内容,给学习者留下更为牢固的知识印象。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不适宜用来学习《弟子规》。从人文知识角度出发,《弟子规》学习的是历史人文知识,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人文需要”,产生一种“体验需求”。通过体验,既可以巩固观察阶段对于学习知识的基本了解和领会,还能通过异时异地的“共鸣”而体悟到更为深刻的人的存在意义。
nlc202309031944
(二)交流与移情同行
仅仅通过观察和体验,并不意味着就能很好地掌握《弟子规》,交流和移情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社会知识并非是孤立的、死板的,它较为开放的知识特性要求《弟子规》的学习也应采用“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弟子间的互动磋商、质疑,甚至是争论、辨析,最后才能进一步达到批判性的吸收。人文知识也不是共性的、必然的,它较为个性化的创作本质要求《弟子规》的学习还应采用“移情”的学习方式。移情,是人文作品与学习者体验之间的桥梁,可以连通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间的蛛丝马迹,可以缩短知识本身所处历史时期与学习者当下的时间、空间、社会和文化“距离”。通过移情的方式学习《弟子规》,能真正成为一名“弟子”,不仅体验现世百象,也能感悟传统文化。
(三)实践与反思携手
《弟子规》知识归属范畴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实践和反思是必须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处于社会知识层面上,学习《弟子规》的落脚点便是行为、思想的实践。因此,实践不仅成为学习的目标,同样也是学习的方式。通过观察、交流,学习者已基本能够在自我和他我的理解差异中取精去糟,实践是将这一知识巩固的最佳方式。处于人文知识层面上,学习《弟子规》的核心方式是反思,是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社会经过上述学习方式后的再次交锋,这种反思意味着对于知识本身的最终审核和批判性检验。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更需要弟子的反思,无论是人生境界问题的疑惑,还是人之存在意义的不解,都需要学习者的潜心反思。经过反思后的批判性吸收才能给予学习者更多思考的欢乐,体验学习本身的真乐趣,激发学习《弟子规》的长久热情和兴趣。
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从没有遗忘历史精华,我们的教育更加渴望晓见传统文化在新技术年代“复苏”与“兴隆”,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经典得以时代检验的有力佐证,也可以踏循传统经典,在洪亮悦耳的《弟子规》朗朗书声中看到“弟子们”的谨言慎行。教育哲学视域下对于《弟子规》学习的审思,旨在探求理性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正确看待学习者,从而阐明学习的辩证性意义:期待着吟经诵典的新时代“弟子们”知书识礼、谦谦君子的背后是理性的头脑、明亮的双眸、思辨的智慧和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传统经典之苗,以及终将绽放的瑰美国学之花。
参考文献:
[1][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John Wilson.Perspectiv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
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3(02).
[4][清]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5]Ruitenberg,C.Introduction:The Question of Method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J].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
on,2009(03).
[6]石中英.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9.学习弟子规心得 篇九
初次接触《第子规》,我认为它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读完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而且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让它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 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运。
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10.弟子规学习感想 篇十
1.入则孝。百善孝为先。为人之根本即为孝。本篇通过14句话让我明白如何尽孝道。年幼的时候,无论我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呼唤父母都能尽己所能满足我,给我温暖,给我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因工作远离父母,但是最起码的问候是尽孝道的第一步。不要小看每天的问候,其实问候即是思念,思念即是温暖,温暖就是亲情。父母可能不需要我为他们买什么,但是需要的正是每天温暖的问候和浓浓的思念。
2.出则悌。在我这一代各家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小时候几乎没有亲兄弟亲姐妹。但是通过《弟子规》我明白了如何“敬尊长”。尊长在前,事必躬亲,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给予尊长足够的尊重才能得到尊长对你的尊重。道理简单,但我们未必能做到。在这一篇中,通过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给了我指引。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切身的“做”才能形成习惯,形成“教养”。
3.谨而信。人无信不立。无论做什么都讲究一个信用。但是如何养成自己的威信?这篇“谨而信”从作息规律、衣冠穿戴、接人待物、读书学习、言语表达、为人处事等等都给了我们做了规范。
这篇是《弟子规》的重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篇写“如何为人”,本篇则是写“如何处世”。确切的说,是如何“做负责任的事、说有威信的话”。责任和威信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受人待见的“君子”。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谨而信,即:慎重和负责。
谨而信需要从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作息规律和衣冠穿戴给人以第一印象:此人是否谨慎?是否可信?衣冠不整,不修边幅,贪嘴嗜酒,骄奢淫逸之人历来都受世人之唾弃,自然谈不上谨慎更难得信任。接人待物和言语表达则给人以准确的印象:此人能堪大用?。蛮横无理,不懂规矩,说长道短,口蜜腹剑之人不可能广立威信于世,更不可能被委以重任。自古以来谨而信都是处世之准则,立威之根本。所以我们需尊承《弟子规》之教训,切莫丢失“谨信之风”。
4.泛爱众,而亲仁。是更进一步阐述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与人为伴。但当中也有些需要我们选择性的吸取学习。才能成为“仁人”而不是成为“老好人”。为人做事要有一定的原则,不能为了“亲人”而丧失原则。不能为了“亲人”而人云亦云。更不能为了“泛爱众”而丑美不辨、善恶不分。
5.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知”要勤学,例如从典籍中学,要勤学好问。“行”要实做,要敢于实践,身体力行。知和行只有相互借鉴,相互指导才能做到不浮华,明真理。
《弟子规》千余字,看似简单其实字字玑珠。看似是智商决定胜负,其实是情商决定成败。看似是学问成就高低,其实是做人决定基础。看似是眼前利益实际,其实是长远谋划切身。以上愚见,仅供分享。
11.学生学习弟子规分享 篇十一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感悟;做法;功效;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1-01
弟子规》进校园,是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具体表现,我校一年以来,响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号召,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升学校办学品味,提高全校师生的德育意识,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让全校师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背诵中华美德经文,特别是《弟子规》的背诵理解,掀起学习《弟子规》高潮,全校师生学《弟子规》背《弟子规》用《弟子规》,把《弟子规》作为自己日常行为规范的镜子,时时刻刻对照自己,近一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功效。
一、学校德育工作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全校掀起背诵《弟子规》热潮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家庭的影响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学生经常出现脏话,随意拿别人东西,吃饭大声喧哗,随意浪费粮食等等坏习惯。校会班会多次强调,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小学从全校师生开学进行一周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特别是全校师生背诵《弟子规》,让校长老师给学生解读《弟子规》入手,《弟子规》总共1080字,让学生一字一句背诵,一句一句理解,一段一段品读,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全校从校长到老师到分管学生生活的阿姨,都要熟读成诵《弟子规》使《弟子规》深入到每位校园里的师生心里,利用早操,业务学习时间,班会等等时间给全校师生诵读《弟子规》解读《弟子规》,甚至还通过发放通知让家长共同背诵《弟子规》让《弟子规》深入到每个家庭,与家长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收效显著,一星期后,学生浪费粮食现象少了,很多学生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了,如:一学生,平时起床,从来不叠被子,不洗脸漱口就跑到操场上玩,班主任走到他跟前,摸摸孩子的头,让他背诵《弟子规》选段里的一段话《瑾》“早起早,夜眠迟…..冠必正,纽必結…….然后,询问他:你还有哪一点没做好,学生再背诵一次明白了自己没做好的地方,第二天起床,先自己漱口,再自己的被子叠整齐,个人卫生也有了大的改观了,《弟子规》魅力可以让一个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改变自己。
二、传统文化教育要持之以恒,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
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一阵风吹,这样在师生心中,不牢固。他们会把这些看成是一种任务,完成就算,没有真正去体会,去实践,像完成某项工作似的,完成了事,不再去过问,久而久之在师生的头脑中慢慢变淡,就难达到育人的效果。所以学习传统文化这项工作要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要对照自己的行为习惯,检查自己的行为,于是我校在每天早操后要求值周教师带领全校师生进行晨读,让《弟子规》在全校学生心中随时做到随口而出,每一位师生都能熟读熟背,做的每一件事情,一个小的习惯都能用《弟子规》里的字句衡量自己,这样全校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位学生跟另一位学生发生矛盾了,本来想,随口想出的脏话气话,就背诵“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学生的脏话气话自然适可而止,不用教师过多的教育语言,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不尊敬,来学校接送迟来就对老人家发脾气,老师知道了,让学生背诵《弟子规》里的“入则孝”背完以后问问学生,你该怎么做,你做到了哪些?你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违反了《弟子规》哪一条,学生自然会检查出来自己的错误,通过长久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打架斗殴,说脏话气话的现象一个月比一个月少了。
三、通过开展我读《弟子规》的认识,大讨论,总结,家校互动,使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弟子规》的学习不局限于,背诵朗读,还要让全体师生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体会甚至实践,这样师生的印象才深刻,才达到我们正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肤浅的诵读与背诵只能成为书面语言,难以付诸于行动,要到达真正的效果要求師生能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实践自己的日常行为行动中,于是我校每星期开展学习《弟子规》之我见大讨论活动,教师在明德之约大讲谈中谈到自己对《弟子规》的认识理解,与自己用《弟子规》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过程,教育学生的经历与收获。一位老师谈到:一次她在值周过程中,一位学生在食堂里,大喊大叫,不管怎么劝解这位学生就是不听话,最后她什么也没说,把“食无言”牌子给他高举,背诵餐前感恩词,学生自己停止了,在食堂里所有大声喧哗的学生安静了,而且饭桌上一粒剩饭菜也没有,另一位教师谈到:说到“孝”自己心中有愧,因为自己因为一点家庭小事很久没有回去看望年迈的爸爸妈妈了,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感恩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今后做到每星期必须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并做到孝敬老人,和睦妯娌,“财物轻,怨何生….”
自己有更深刻成熟的理解。我们不仅在教师中开展学习《弟子规》心得大讨论活动,还在班会课上,号召全校师生开展大讨论活动,让学生谈自己学《弟子规》心得,自己平时做了哪些符合《弟子规》内容的事情列举事例,通过大讨论活动,每一位学生能更深层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容,从家长的反响中我们得到:如今的孩子懂事多了,他们不仅能自立自理做好自己的事情管好自己的行为习惯与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更能可贵的是能体会家长们的辛苦,家庭社会反响较好。
12.学生学习弟子规分享 篇十二
关键词:弟子规,人际交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人际交往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 从而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实现的。人际交往问题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活时代, 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认为:“人生中最大的财富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哲学十分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体成长的意义。他认为, 人们相互接纳及彼此探索, 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 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也有数据显示, 在中国你想成功, “需要80%的人际关系+15%知识+5%的运气”。
人是群体动物, 在现实生活中, 需要有友谊、爱情, 也需要有团体的接纳, 需要人际关系的支撑, 这种“交往”是人作为社会性高级动物的基本需要之一。[3]如果人们在交往中受到压抑, 其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 就会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伤害, 甚至造成非正常的死亡。例如, 很多青年人因失恋而自杀;因久不与他人交往而逐渐出现自闭等。如果人际交往顺利, 和谐, 则会减少人们的孤独和心灵的痛苦, 减少心里的恐惧;还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宣泄自己的愤怒和不快乐的情绪, 排解心理压力,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治、协调, 对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如果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或者冷漠, 就会使人们不得不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考虑和处理这种人际关系上, 这样势必会分散对各自学习任务和工作的注意力, 降低工作效率。反之, 如果人们互相体谅、互相帮衬提携, 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则能让处在其中的人感到快乐, 受到鼓励, 会使自己有更好的精神状态融入到这个和谐的团队中, 提高工作效率。
二、《弟子规》中蕴含的人际关系思想及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1、入则孝
我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弟子规》中首要提出的也是一个“孝”字, 并给出了“孝”的具体做法。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 父母呼唤, 应及时回答, 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父母有事交代, 要立刻动身去做, 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 是为了我们好, 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 父母责备教诫时, 应当虚心接受, 不可强词夺理, 使父母亲生气、伤心。现实中, 很多大学生似乎已经习惯甚至厌倦父母的叮嘱唠叨, 表现出言语和行动上的不耐烦、不理会甚至是顶撞, 结果造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
“出必告反必面”, 外出离家时, 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 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 让父母安心。“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纵然是小事, 也不要任性, 擅自作主, 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 容易出错, 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因此让父母担心, 是不孝的行为。现实中, 很多大学生比较自我, 觉得自己的父母一直以来把自己当成小孩子, 而自己已经完全有独立的主见, 交流起来会很不自在, 很多事情上会自作主张, 而这往往会成为矛盾所在。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 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 劝导时态度要诚恳, 声音必须柔和, 并且和颜悦色。现实中,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农民, 没有多少文化知识, 因此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 当父母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时, 会表现出极不耐烦的不满甚至会去嘲笑父母, 而这又往往会造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隔阂。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 应该尽力去准备, 父母所厌恶的事物, 要小心谨慎的去除 (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 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 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笔者相信如果当代大学生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并且只要做到这些, 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必定是融洽的。
2、出则悌
虽然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 但并不意味着《弟子规》中所提倡的“悌道”就没有其应用价值。这个应用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样是适用的。“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把财物利益看得轻点, 怨恨从哪来呢?如果讲话时不要太冲动, 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 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同学之间能够做到这样, 矛盾争执从何而来呢?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学生在老师面前, 如果能做到尊敬师长有礼貌, 在食堂, 在电梯口, 能让老师先, 自己后, 也许师生间的关系会更融洽。
“凡出言信为先”“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 凡是开口说话, 首先要讲究信用,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轻易发表意见, 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 不轻易传播出去, 觉得事情不恰当, 不要轻易答应, 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成功者总是伴随着诚信, 而诚信是比金钱更珍贵的无形的财产。大学生一定要讲实话, 坦然接受自己, 做不到的事不要答应, 而一旦承诺就要想尽办法来实现, 这是真正负责任的心态, 当然如果答应对方时的条件发生了改变或遇见了不可抗力的事情, 导致我们的承诺不能如期履行的, 我们一定要诚恳的讲清楚原因, 请求别人的谅解, 绝不要出现“将就”“凑合”的心理。信守承诺会交到真正患难兄弟姐妹, 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石。诚信就像一个稳健的投资, 你往里面存得越多资产也增值的越多, 收获的也就越多。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 要摒除嫉妒心理和幸灾乐祸的心理, 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从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 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自卑感, 不要过多地与人攀比物质条件, 而要在德学才艺上努力奋斗。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赞美和批评, 多交诤友, 少交损友。
4、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里面包含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等原则和尊重原则, 同时也包含了人际交往的艺术技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经济条件、知识水平、思想性格各不相同, 但绝没有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尊,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被别人所接纳, 所以, 在交往中要彼此尊重, 求同存异, 以心换心, 以情换情, 才能友好和谐相处。同时, 在交往中, 要做到肯定对方的自我价值, 避免直接指责争论, 有意见不同的地方要心平气和地交流, 切忌背后说坏话。能够保守同学的秘密, 可能由于价值观的不同, 有些秘密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根本不是秘密, 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秘密, 因此, 要把能替他人保密作为一个朋友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弟子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应用
《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是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基石, 以民族生存经验为后盾, 以圣人的仁爱教育为指引, 它重视对光明伟岸人格的追求, 重视培育人们心灵的至善至诚, 是开启和谐人际交往的金钥匙。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既可传播和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 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可参考如下做法:
1、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 扩大《弟子规》影响面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把《弟子规》以作业的形式作为课后必读书目推介给学生, 并开展读后感评比大赛;也可增开一门关于《弟子规》的公选课, 扩大受众面, 提高知名度。
2、指导学生践行《弟子规》, 提高《弟子规》影响力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中开展以《弟子规》中某些做法为标准的社会实践活动, 按一定人数分组, 设计短期的、中长期的活动, 让《弟子规》中人际交往的积极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从而提高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继霞、黄辛隐:《大学生心理健康学》, 学林出版社, 2007年。
[2]王英春:《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心理科学》, 2009年。
[3]吴赛苏:《职业大学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1年。
13.学习弟子规感想 篇十三
学习的时候希望大家把手机关机了、以免打扰到别的同事。如果讲的不好的地方,你有更好的见解也可以举手提出站起来说,也可以到前面来说。不要在下面窃窃私语,今天我们的保安和主管都会在这里监督会场纪律。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听。。
第三节生活习惯仪容仪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guan)兼漱口便溺回辄(zhe)净手
注析: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床,晚上也别很早就睡觉。因为时光宝贵,转瞬即逝,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陶渊明有首诗里面写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及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首诗都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认真工作,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做出贡献。不要等老了再后悔。同时,也告诫我们:我们要珍惜自己辛苦获来的劳动果实,不要随意去消费,要学会积蓄自己的劳动果实。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里有几个人有存钱的习惯,——看来这里有很多的人有这个好习惯,我们要把这个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
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上完洗手间后,一定要冲洗洗手间及要洗手,这里说的洗手,不是简简单单的用水冲洗,而是要手心,手背,指缝均要仔细搓洗,我们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能够避免大的疾病,才能确保自己的健康。在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养成从小事做起的习惯,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如随地吐痰,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生活习惯,因为痰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呼吸道传染病,象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气管炎、肺炎、麻疹、百日咳及白喉等的病原体,均通过痰液进行传播,危害性很大。说到这里我想提问今天的第二个问题,你们当中有几个同事知道随地吐痰会传播疾病的,有的请举手。看来知道的人挺多的,我们不仅要知道,我们还要做到,有人将公共场所的痰迹进行化验检查,发现有4%~6%的痰中带有结核菌。在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每毫升痰中,可查到约10个以上的结核菌,足见其细菌含量相当可怕。所有这些,均启示我们:不能随地吐痰。随地吐痰既不卫生,也不文明,极易传染疾病,不仅对别人有害,同时也污染了生活环境,对自身造成危害。因此,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清洁,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xun)份 下称(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注析:我们在平时生活、工作中要养成规范的生活习惯。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下班回到宿舍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在固定位置,避免造成脏乱,在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我们要营造一个整齐、卫生舒适的住宿坏境。但在前段时间,检查宿舍就发现好多员工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垃圾、烟头随手扔,鞋子、袜子、衣服到处丢,没人住的上铺上面东西摆的杂乱无章,乱七八糟的,宿舍是比较复杂一点的大家庭,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各自的性格、习俗不一样,大家有缘在一个宿舍就要珍惜这份缘分,现在宿舍也作为一个巡查的范围,对于卫生环境好的宿舍工厂将给予一个奖励。对于卫生环境差的宿舍工厂将给予一个处罚。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良习惯,让宿舍评为卫生环境差的宿舍,让整个宿舍成员都受到处罚。。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祟,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大家都有学习工厂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有提到员工个人仪容仪表、服饰装束的重要性,他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形象,仪容要整洁大方、卫生,梳理得当,女员工披头散发,严禁浓妆艳抹,不得穿高跟鞋,男员工不得留长发,爆炸头,不留小胡须,上班严禁打赤膊、打赤脚,穿拖鞋,上班要保持精神饱满的感觉,今天的第三个问题:有没有职员上班喜欢穿拖鞋的请举手,,很好,都没有人举手,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现在天气逐渐变热了,在上班时间员工可以穿那种带鞋带扣的凉鞋,但是严禁穿拖鞋,因为穿拖鞋上班很不便于工作,同时也看起来拖拖拉拉,不像做事的样子,给人一种很不好的感觉,我们行政人事部和保安将对这种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发现上班穿拖鞋的是要受到工厂厂纪厂规处罚的。
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仪容仪表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几乎决定了日后生活工作中大家对你的态度,也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了你的职业前景。而你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最直观的表现自然是你的仪容和仪表,我国有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是不要以人的仪容仪表评价人。但是在现在的职场上,却万万不可忽视“仪容识人”的重要性。
为什么仪容仪表如此重要呢?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在饭店里,你看到厨师油头垢面.穿着破牛仔裤和满是油的上衣,你还愿意在这家吃饭么?相反,如果厨师穿干干净净的厨师服,情况就不同了。穿什么服装能够表现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穿着剪裁简单的正装参加面试,不仅表现了你对招聘者的尊重,还能够给招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一张图片能够抵得上千言万语,看到总能比听到的印象深刻。衣服代表着你的修养和品味,也代表着你对别人的尊重与否。这是一种有形的象征。许多人面试时心慌意乱。如果这个时候你能镇定心态,注意仪容仪表,穿着得体,面试时自然会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利于你脱颖而出。
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要从小事做起,懂得节约用电,做到出门关电风扇,关灯,水龙头在用完后要关紧,因为现在天气比较炎热,电风扇都开始使用了,大家就要注意出门的时候,要记得关灯关电风扇,日常饮食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最近工厂在伙食上增加了副食,改善了早餐和午餐,绝大部分人都是能够吃饱的,但在食堂打饭的时候要吃多少打多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上次学习的时候也有说到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近段时间我们后勤部保安每天都有监督,发现员工都进步很多,大家要保持这个好的习惯。但是我们建议吃到八分饱,这样才能对身体有益,要学习会养生,健康是无价的财富。,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yu)勿跛倚(boyi)勿箕踞(ji ju)勿摇髀(bi)
注析:饮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偶尔喝点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不能经常喝,也不能过量,但在上班是不能喝的,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醉酒开车压死人的事情不断发生,都是喝酒造成的后果。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坐姿如果不正确,除了看起来没精神外,也容易腰酸背痛,甚至影响脊椎、压迫神经。最终影响身体健康。正确而优雅的坐姿是一种文明行为,它既能体现一个人的形态美,又能体现行为美。正确的坐姿要
求是“坐如钟”,即坐相要像钟一样端正。胸、腰都要保持平直。问候他人时,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习惯,是和每个人如影随形,又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生有多么的重要了。可见习惯具有非同一般的分量和影响力。好的习惯让自己受益终生,坏的习惯误人误己。那,要怎么把握这个习惯呢?在很多人里,要改变已形成的习惯很难,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然而,难移并非不可移,所以改变已经形成的习惯是可以的。关键是,一种好的行为方式,要有恒心有毅力的坚持下去,最终必能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坏的习惯,要一点一滴地改掉它。可可家具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养成好的习惯。
虽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坏习惯在哪里,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很了解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并因此而苦恼,那些感觉自己常给别人带来不快的人则更是如此。
我们对于坏习惯的认知通常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坏习惯正如命运一样无法改变,因此有很多人并没有想过要改变它们。事实上,平时的习惯只是由于对某一方面过于熟练而形成的,如果我们从另一角度持续努力到熟练,那么习惯也就会随之改变。我们今天的第四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你们说对不对,那好,既然我们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就要有人帮忙指出来。你的家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上级就会在生活、工作当中发现,提出你的不足和缺点,对于家人、父母朋友上级他们提出的不足和缺点。我们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你自己好。
有很多人总是认为,别人有很多好习惯,而自己一个都没有。其实,有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糟糕的习惯了。就算你觉得自己再平庸,你的身上也必然有一两个值得别人羡慕的好习惯。如果你想破脑袋也难以想出自己的好习惯是什么,那么就不妨从自身的坏习惯开始发掘吧!在找到坏习惯以后,再逆着坏习惯行事,那么坏的也就会很容易变成好的了。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记住你的坏习惯并加以改正。请记住:如果你不在乎自己的坏习惯是什么,那么也算是一个坏习惯。此外,不存在不能改正的习惯。要想获得好印象,就必须果断地丢掉所有的坏习惯。
习惯是在无数的反复中形成的。根据专家的说法,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个习惯都是由于在无意识中反复了3000次以上而形成的。坏习惯之所以难以改正,是因为反复了3000次以上同样的行为才如此。这同时也意味着,想要改正一个习惯,最少需要3周的时间。请将需要改正或是想要改正的习惯写下来吧,然后用至少3周的时间反复纠正它。
人生在世,没有谁 天生就是完美的人,在工作中,在人生的路途中,谁都会犯错误,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犯了错,不敢承认,为自己辩解的那种人,这种人最终会被这个社会淘汰,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要养成一种“面对出现的错误要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思想,要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去分析问题,任何事情的发生都要内因和外因,内因是起关键作用,内心就是自己的内心,只有认识了自己的内心,才能不断提高自我,才能跟上工厂和社会的发展步伐。
所以,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风气,使之成为 我们可可家具 这个大家庭的文化,形成和谐社会 需要的文化!
【学生学习弟子规分享】推荐阅读:
关于弟子规学习计划11-01
学习弟子规心得600字09-08
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及概述06-19
关于小学生弟子规的演讲稿09-11
观摩学习分享07-24
安规学习心得体会10-05
行动学习感悟分享09-16
外出学习分享总结10-15
关爱明天学习分享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