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学化学测试

2024-07-29

从实验学化学测试(10篇)

1.从实验学化学测试 篇一

从化学实验开始中的绿色化学论文

从化学实验开始中的绿色化学论文【1】

【摘 要】 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化学分析,总结实验教学开展微量化学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操作要求、绿色化学仪器和药品及信息技术在绿色化学实验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关键词】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实验;绿色化学意识

一、引言

突破传统的化学实验方法,绿色化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大力提倡、实施的人类、自然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绿色化学国内外现状分析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污染防治条例》;由美国环保署P.T.Anastas等编写的《绿色化学》丛书陆续出版;,美国正式启动“绿色化学”计划;1月,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国际性杂志《绿色化学》创刊;秋季开始美国波士顿Massachusetts大学开始设立绿色化学博士学位[2]。

1993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组织《绿色化学与技术一一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院士咨询活动;5月,中国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一一绿色化学”在北京举行;首都师范大学专门编著了《环境与绿色化学》一书于201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3];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完成了《环境与绿色化学》配套教材的建设[4]。

三、培养绿色化学意识是实现绿色化学的基础

1、绿色化学含义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是指在化学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中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设计研究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副作用、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产品和化学过程,是在始端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5]。

2、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教师具有丰富的绿色化学知识并采取有效的行动,例如:在实验室张贴绿色化学标语,鲜明提出绿色化学的口号,在教学中强调12项基本原则[6],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

三、实施绿色化学教育

3.1绿色从微量实验开始

关于微型实验、绿色化学与微型实验己有大量文献报道[7],国内有关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版[8~10],微型实验具有仪器装置微型化和试剂少量化两个基本特点,操作方便,节约药品, 减少污染,代表了绿色实验发展的方向[11]。

是一种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其试剂用量是对应的常规实验的0.1%~10%[12]。

如利用试管代替烧杯进行水中花园实验,节约了试剂(原方法试剂用量的1/20) 实验效果明显安全材料易得[13]。

因此,既节省了药品,又使得产生的“三废”大大减少,基本解决了实验室的污染问题[14]。

3.2 绿色实验基本操作

有些学生实验设备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按实验要求操作,如:SO2、溴苯、硝基苯等有毒,制备和性质实验特别强调规范操作;如: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如:乙烯、乙炔、CH4等点燃前要验纯,降低事故发生率,节约药品,减少污染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

3.3选择绿色药品及仪器

选用对环境友好的原料、催化剂等实验药品。

例如:在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中,常用的硫酸催化酯化法存在用酸量大、副反应多、过程复杂、收率低、废酸污染等不足,可依据实验原理,选用 PW12 / SiO2 绿色催化剂取代浓硫酸,催化合成乙酸乙酯[15]。

白磷毒性大,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对环境污染也较严重,改用 Mg2S i水解产生的 SH i 4在水面上自燃代替白磷,整个实验安全无毒无污染,符合绿色实验要求[16]。

3.4 绿色处理废液和剩余药品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把用过的酸类、碱类、盐类等各种废液应分类倒入各自的回收容器内,可采取中和、分解、吸收、燃烧、回收循环利用等方法处理废弃物。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氯气时,采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氯气,并把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保证了化学实验末端绿色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绿色化学教育。

3.5绿色实验设计方案

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实验产物或中间产物循环使用多种操作有机组合,如:乙醇系列实验:工业酒精 95%的乙醇- 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测定及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乙酯-苯甲酰乙酰乙酸乙酯,乙酰水杨酸系列[17]。

如:次氯酸钠、氯酸钾的制取和氯气的氧化性实验连到一起做,不仅节约了时间、药品,而且基本上闻不到氯气、氯化氢的气味,环保效果好[18]。

3.6 信息技术代替传统实验

对于实验中排放较多的有毒气体、有毒废水,特别适合演示实验。

如胶体的电泳:硫化氢的性质制取Co、So2、CL2等毒性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等[19]。

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反应过程进行仿真,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减少了三废污染。

总之,绿色化学是全体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把绿色化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落到实处,实现绿色家园伟大的中国梦想。

参考文献

[1]仲崇立. 绿色化学导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杨雯等.环境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文庆城.现代化学教学论.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朱文祥.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教育口].化学教育,,(1):1―4.

[6]Anastas,Paul T,Warner,John C,Green ChemistryTheory and Pract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York,.

[7]Singh M M. S zaf ran Z and Pike R M. Microscale Chemist ry andGreen Ch emistry: Complement ary Pedagogies, J. Chem. Educ.,, 76( 12) : 1684~ 1686

[8]周长水, 刘汉兰, 关光日编. 微型有机化学实验.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9] 周宁怀 主编. 微型无机化学实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0] 周宁怀, 王德琳主编. 微型有机化学实验.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11]马志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绿色化学观的教育探索,2009

[12]Singh M M Szafran Z and Pike R M MicroscaleChemistry and Green Chemistry.Complementary Pedago~gies[J].J.Chem.Educ,1999,76(12):1684―1686.

[13]王都留.水中花园实验新改进[J].化学教育, 2009, 30(8) :62.

[14]居宁怀.微型化学实验[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5]曹小华.柳闽生,徐常龙,等酯化反应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9) :52.

[16]马志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绿色化学观的教育探索2009

[17]李再峰.绿色化学实验[M]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18]宋广治.在实验室及实验室建设中实施绿色化学教学[c].全国大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0.

[19]邹少兰.色化学与绿色化学实验. 萍乡高等专科学报,2004

倡导绿色化学中的微型化学实验【2】

摘要:环境保护是目前全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

在新课标化学教材中实验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危害。

我们可以用绿色化学观点改进中学化学实验,

即对中学化学某些实验进行微型实验,使其向无污染方向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微型实验;绿色化学

2.从实验学化学测试 篇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碱液, 应先用大量水冲洗, 然后涂上稀硼酸溶液

B.过滤、结晶、焰色反应、灼烧、萃取、分液和蒸馏等都是常用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C.用容量瓶配制溶液,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D.检验淀粉是否发生水解, 可在溶液中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加热至沸腾, 若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已水解, 反之则没有水解

2.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装置 (1) 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少量NH3或O2

B.可用从a处加水的方法检验装置 (2) 的气密性

C.实验室可用装置 (3) 收集H2、NH3

D.利用装置 (4) 制硫酸和氢氧化钠, 其中b为阳离子交换膜, c为阴离子交换膜

3.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4.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

5.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 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

6.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 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用图1装置除去CO2中的HCl

B.用图2装置制备Fe (OH) 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C.用图3 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D.用图4装置证明CH3CH2OH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

7.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

8.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

A.实验 Ⅰ:振荡后静置, 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 但颜色无变化

C.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Ⅳ:煮沸溶液至红褐色, 停止加热, 当光束通过体系时产生丁达尔效应

9.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 由于操作不当, 会引起误差, 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有 ( )

(1) 用天平 (使用游码) 称量时, 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2) 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 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 (3) 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4) 定容时, 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5) 定容后摇匀, 发现液面降低, 又补加少量水, 重新达到刻度线 (6) 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浓硫酸配制稀硫酸, 转移到烧杯后, 用少量水洗涤量筒, 并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烧杯 (7) 在烧杯中溶解NaOH后, 立即将所得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A.7项B.6项

C.5项D.4项

10.化学实验室中常将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 下列酸化处理正确的是 ( )

A.定量检验C2H5Cl时, 将C2H5Cl和NaOH溶液混合共热后, 加盐酸酸化

B.为提高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 用盐酸将KMnO4溶液酸化

C.鉴定检测液中是否有Fe2+时, 用硝酸酸化, 再加KSCN溶液

D.鉴别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可用盐酸酸化

11.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 )

A.向待测液中先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加入稀盐酸, 白色沉淀不消失, 可以确认待测液中含有SO42-

B.向待测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 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可以确认待测液中含有NH4+

C.向待测液中先加入氯水, 再滴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 可以确认待测液中含有Fe2+

D.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可以确认待测液中含有Na+

12.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 给试管加热, 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则原溶液可能是 ( )

(1) 滴有石蕊的硫酸溶液 (2) 滴有酚酞的氨水 (3)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4) 滴有酚酞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 (5) 滴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 (6) 溶有二氧化硫的品红溶液

A. (2) (6) B. (2) (4) C. (1) (3) (5) D. (2) (4) (6)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5小题)

13.硫酸工业产生的废气A (主要成分:SO2、O2、N2、CO2等) 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废气A的组成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同学甲设计实验检验废气A中含有的CO2, 应选择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

A.NaOH溶液B.酸性KMnO4溶液

C.澄清石灰水D.盐酸

(2) 同学乙欲测定废气A中SO2的含量, 取aL废气A并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1) 为了保证实验成功, 装置A应具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 同学丙认为A装置前后的质量差就是aL废气中含有的SO2的质量, 然后进行含量计算。经小组讨论后, 同学丁提出疑问, 按照同学丙的实验, 若废气中SO2完全被吸收, 则最后测定的结果应该偏大, 同学丁推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可利用硫酸工业废气A制备皓矾 (ZnSO4·7H2O) 。实验模拟制备皓矾的工业流程如下:

(1) “氧化”中加入硫酸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 加入Zn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 固体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

(4) 操作b得到纯净皓矾晶体, 必要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14.铁矿石是工业炼铁的主要原料之一, 其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 (设杂质中不含铁元素和氧元素, 且杂质不与H2SO4反应)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铁矿石中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进行探究。

(1) 铁矿石中含氧量的测定。以下实验过程不完整, 请补充完整:

a.按图1组装仪器, 并______________;

b.将8.0g铁矿石放入硬质玻璃管中, 装置B、C中的药品如图1 所示 (夹持仪器均省略) ;

c.从左端导气管口处不断地缓缓通入H2, ______________, 点燃A处酒精灯;

d.充分反应后, 撤掉酒精灯, ______________;

e.测得反应后装置B增重2.25g, 则铁矿石中氧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

(2) 铁矿石中含铁量的测定。

(1) 步骤Ⅳ中煮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 步骤Ⅴ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______________。

(3) 下列有关步骤Ⅵ的操作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

a.因为碘水为黄色, 所以滴定过程中不需加指示剂

b.锥形瓶不需要用待测液润洗

c.滴定过程中可利用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

d.滴定过程中, 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变化

e.滴定结束后, 30s内溶液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再读数

f.滴定结束后, 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 则测定结果偏大

(4) 若滴定过程中消耗0.500 0mol·L-1的KI溶液20.00mL, 则铁矿石中铁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

(3) 由 (1) (2) 可以推算出该铁矿石中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15.高锰酸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强氧化剂, 实验室制备高锰酸钾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已知K2MnO4溶液显绿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 MnO2熔融氧化应放在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中加热。

(1) 烧杯 (2) 瓷坩埚 (3) 蒸发皿 (4) 铁坩埚

(2) 在MnO2熔融氧化所得产物的热浸取液中通入CO2气体, 使K2MnO4歧化的过程在如下图装置中进行, A、B、C、D、E为旋塞, F、G为气囊, H为带套管的玻璃棒。

(1) 为了能充分利用CO2, 装置中使用了两个气囊。当试管内依次加入块状碳酸钙和盐酸后, 关闭旋塞B、E, 微开旋塞A, 打开旋塞C、D, 往热K2MnO4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未反应的CO2被收集到气囊F中。待气囊F收集到较多气体时, 关闭旋塞______________, 打开旋塞______________, 轻轻挤压气囊F, 使CO2气体缓缓地压入K2MnO4溶液中再次反应, 未反应的CO2气体又被收集在气囊G中。然后将气囊G中的气体挤压入气囊F中, 如此反复, 直至K2MnO4完全反应。

(2) 检验K2MnO4歧化完全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

(3) 将三颈烧瓶中所得产物进行抽滤, 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 蒸发浓缩至______________, 自然冷却结晶, 抽滤, 得到针状的高锰酸钾晶体。本实验应采用低温烘干的方法来干燥产品, 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 利用氧化还原滴定法进行高锰酸钾纯度分析, 原理为。

现称取制得的高锰酸钾产品7.245g, 配成500mL溶液, 用移液管量取25.00 mL待测液, 用0.100 0mol·L-1草酸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终点时消耗标准液体积为50.00mL (不考虑杂质的反应) , 则高锰酸钾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保留4位有效数字, 已知M (KMnO4) =158g·mol-1]。若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用待测液润洗或烘干, 则测定结果将_____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16.七水硫酸镁 (MgSO4·7H2O) 在印染、造纸和医药等工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利用化工厂生产硼砂的废渣———硼镁泥, 可制取七水硫酸镁。硼镁泥的主要成分是MgCO3, 还含有其他杂质 (MgO、SiO2、Fe2O3、FeO、CaO、Al2O3、MnO等) 。

硼镁泥制取七水硫酸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根据以上流程图并参考表格中的pH数据和溶解度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 过滤Ⅰ的滤液中加入硼镁泥, 调节溶液的pH=5~6, 再加入NaClO溶液加热煮沸, 将溶液中的Mn2+氧化成MnO2, 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加热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 沉淀B中除MnO2、SiO2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等物质。

(3) 检验过滤Ⅱ后的滤液中是否含有Fe3+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 沉淀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过滤 Ⅲ需趁热过滤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7.工业制得的氮化铝 (AlN) 产品中常含有少量Al4C3、Al2O3、C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分别测定氮化铝 (AlN) 样品中AlN和Al4C3的质量分数 (忽略NH3在强碱性溶液中的溶解) 。

(1) 实验原理:

(1) Al4C3与硫酸反应可生成CH4,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 AlN溶于强酸产生铵盐, 溶于强碱生成氨气, 请写出AlN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 实验装置 (如下图所示) :

(3) 实验过程:

Ⅰ.连接实验装置,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称得D装置的质量为y g, 滴定管的读数为amL。

Ⅱ.称取xg AlN样品置于装置B瓶中;塞好胶塞, 关闭活塞K2、K3, 打开活塞K1, 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过量稀硫酸, 与装置B瓶内物质充分反应。

Ⅲ.待反应进行完全后, 关闭活塞______________, 打开活塞______________, 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过量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 与装置B瓶内物质充分反应。

Ⅳ.______________ (填入该步应进行的操作) 。

Ⅴ.记录滴定管的读数为b mL, 称得D装置的质量为z g。

(4) 数据分析 (已知该实验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VmL·mol-1) :

(1) Al4C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2) 若读取滴定管中气体的体积时, 液面左高右低, 则所测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____ (填 “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3) AlN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B项, 焰色反应是用来检验金属元素的一种方法, 而不是分离混合物的方法;C项,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则液面在容量瓶刻度线的下方, 所加蒸馏水偏少, 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D项, 淀粉属于多糖, 淀粉的水解反应是在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的, 其水解液呈强酸性, 必须用NaOH溶液将硫酸中和, 直至溶液呈碱性, 再向溶液中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加热至沸腾, 若有红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淀粉已水解, 反之则没有水解。

2.D 【解析】A项, 烧瓶内盛生石灰或碱石灰, 漏斗内盛浓氨水, 可以制备NH3, 烧瓶内盛过氧化钠, 漏斗内盛水, 可以制备O2;B项, 首先关闭左边的活塞, 然后从a处加水至U形管右管形成一段水柱, 静置, 观察, 如果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保持不变, 说明装置不漏气;C项, 由于H2、NH3的密度比空气小, 可以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此时必须由右管进气;D项, b应为阴离子交换膜, c应为阳离子交换膜。

3.D 【解析】A项, 锌棒应该插入硫酸锌溶液中, 铜棒应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B项, 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不能用NaOH溶液, 应该用饱和食盐水;C项, 一方面, 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另一方面, 乙醇易挥发, 挥发出来的乙醇蒸气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对本实验有严重的干扰, 应该将产生的气体先经过盛有水的洗气装置除去乙醇, 再将导出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以排除干扰因素;D项, 将醋酸溶液滴入碳酸钠中, 产生CO2无色气体, 说明酸性强弱顺序为CH3COOH>H2CO3, 由于醋酸易挥发, 导出的CO2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醋酸蒸气, 再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 发生反应CH3COOH +NaHCO3 →CH3COONa+H2O+CO2↑, 除去了醋酸对后面实验的干扰, 如果能够观察到盛苯酚钠溶液的试管中出现浑浊, 说明酸性强弱顺序为H2CO3>C6H5OH。

4.A 【解析】A项, Na2CO3的水解原理为, 当加入BaCl2溶液时, 发生反应, c (CO32-) 减小, 水解平衡向左移动, c (OH-) 减小, 溶液的碱性减弱, 溶液的红色褪去;B项,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紫红色褪去, 在反应过程中, SO2作还原剂, 硫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高至+6价, 就SO2的漂白性而言, 硫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C项, NaOH溶液与MgCl2溶液反应时, 由于NaOH过量, 再继续滴加FeCl3溶液时, 直接发生反应, 在本实验中并不发生反应, 所以本实验不能证明在相同温度下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铁的溶解度;D项, 根据“越弱越水解”的规律可以判断酸性强弱顺序为H2SO3>H2CO3, 但不能得出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S>C的结论, 因为H2SO3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5.C 【解析】装置甲需要加热才能制备氯气, A项错误;氯气和氯化氢均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并产生新的杂质气体 (二氧化碳) , 应选择饱和食盐水, B项错误;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氯化锰易溶于水, 可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 C项正确;在加热过程中氯化锰会发生水解反应, 得不到MnCl2·4H2O晶体, D项错误。

6.B【解析】A项, 除去CO2中的HCl, 不能用碳酸钠溶液, 应该用碳酸氢钠溶液;B项, 图2是一个电解装置, , 上层的煤油能阻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溶液中, 能在较长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的生成;C项, 图3中, 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应该用向下排空气的方法收集氨气;D项, 图4中, 乙醇被浓硫酸炭化后生成了单质碳, 碳再被浓硫酸氧化生成了二氧化碳, 方程式为, 生成的SO2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对乙烯的检验有严重的干扰。

7.C 【解析】A项, 酸性条件下NO3-能将SO32-氧化成SO42-, 进一步生成BaSO4白色沉淀, 对SO42-的检验产生干扰;B项, 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不对, 这样的操作会导致最终的食盐中含有新的杂质 (BaCl2) , 应该先加足量的BaCl2, 再加足量的Na2CO3溶液;D项, 硝酸也能将NaI氧化生成I2, 对实验有干扰。

8.D 【解析】A项, 振荡后会发生反应, 上层液体的颜色将会变浅或褪色;B项, 蔗糖被浓硫酸炭化变黑, 生成的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和CO2, SO2具有还原性,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项, 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NO再被瓶内空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D项, 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 再加热得到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9.D 【解析】 (1) 对于天平来说, 右盘应放砝码, 其质量加上游码读数即为物质的质量, 如果位置颠倒, 则会使称量的物质的质量小于所需质量, 最终导致浓度偏低; (2) 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 会导致溶质的损失; (3) 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不会影响浓度; (4) 定容时, 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导致加水偏多, 浓度偏低; (5) 操作错误, 导致多加水, 而使浓度偏低; (6) 量筒在制作时就已经扣除了粘在量筒壁上的液体, 如果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烧杯, 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7) 未冷却即移液, 会导致定容时加水偏少, 最终浓度偏高。

10.D 【解析】A项, 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 其水解液呈强碱性, 加盐酸酸化时向溶液中引入了氯离子, 对本实验带来了严重的干扰, 应该加硝酸酸化;B项, KMnO4与盐酸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 应该加稀硫酸酸化;C项, 加入的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能将Fe2+氧化成Fe3+, 会对实验产生干扰, 应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酸化。

11.B 【解析】A项, 硝酸的强氧化性能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 亚硫酸根离子会对本实验产生干扰;C项, 原溶液中可能有Fe3+;D项, 玻璃棒里含有碳酸钠, 其中的钠元素会对本实验产生干扰。

12.B 【解析】加热时, (1) 中溶液红色不变; (2) 中的NH3·H2O分解放出NH3, 溶液中的c (OH-) 变小, 溶液红色变浅; (3) 中溶液红色不变; (4) 由于升高温度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 会析出氢氧化钙晶体, 溶液中的c (OH-) 变小, 溶液红色变浅; (5) 升温促进碳酸根离子的水解, 溶液中的c (OH-) 增大, 溶液红色加深; (6) 溶有二氧化硫的品红溶液是无色的, 加热过程中, 二氧化硫气体逸出,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13. (1) BC

(2) (1) KMnO4溶液的紫红色不能完全褪色提高SO2的吸收率 (2) 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 (或其他合理答案)

(3) (1) (2) 除去溶液中的Fe2+、Fe3+等 (3) Fe、Zn (4)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析】 (1) 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将混合气体中的SO2完全氧化除去, 再将剩余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如果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浑浊, 说明原混合气体中含有CO2, 反之则无CO2。 (2) (1) 当观察到装置A中的KMnO4溶液的紫红色不能完全褪色时, 说明SO2气体已被完全氧化吸收。搅拌的目的是提高SO2的吸收率。 (2) 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 将会导致所测SO2的含量偏大。 (3) (1) 加入的Fe3+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 (2) 加入Zn粉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Fe2+、Fe3+, 其原理为:Fe3+的氧化性比Fe2+强, 加入的锌粉是强还原剂, 首先Zn将Fe3+还原为Fe2+, 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过量的锌再将铁置换出来, 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3) 为了确保铁能完全被置换出来, 所加的锌粉要适当过量, 过滤后得到的固体A是Fe、Zn的混合物。 (4) 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操作是 “蒸发浓缩”和 “冷却结晶”。

14.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待C装置出口处H2验纯后再持续通入氢气至完全冷却25.0%

(2) (1) 赶走溶液中溶解的过量的Cl2 (2) 玻璃棒 (3) be (4) 70.0%

(3) Fe4O5

【解析】 (1) 在组装仪器之后, 接着就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前必须通入过量的氢气, 目的是将装置内的空气 (氧气) 排尽, 以防止在加热过程中H2与O2反应发生爆炸, 所以要对C装置出口处的H2验纯。 在验纯后, 通入H2, 充分反应, 还要再持续通入氢气至完全冷却, 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铁再被氧化。在本实验中, 通入氢气的要领可概括为 “早出晚归”。

(2) (1) 向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的目的是将Fe2+氧化成Fe3+, 而加热煮沸的目的是赶走溶液中溶解的过量的Cl2[注:如果不将过量的Cl2除去, 对后续实验会产生干扰, 反应方程式为。 (2) 步骤Ⅴ是将溶液B稀释至250mL, 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玻璃棒。 (3) 氧化还原滴定与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相似。用KI溶液滴定FeCl3, 不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可以用KSCN溶液作指示剂, a、c两项都错误;滴定过程中, 眼睛应该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d项错误;滴定结束后, 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 说明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小, 则测定结果偏小, f项错误。 (4) 滴定反应为, 计算关系式为I-~Fe3+, 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 对于氧化铁样品来说, 根据 (1) (2) 的计算结果可知,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0%, 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0%, 二者之和为95.0%, 小于100%, 说明样品中另外还含有其他杂质 (质量分数为5.0%) 。假设样品中铁的氧化物的组成为aFeO·bFe2O3, 样品的总质量为m, 则有, 两式相除得, 故铁的氧化物组成为2FeO·Fe2O3, 即Fe4O5。

15. (1) (4)

(2) (1) A、C B、D、E (2) 用玻璃棒蘸取三颈烧瓶内的溶液点在滤纸上, 若滤纸上只有紫红色痕迹, 无绿色痕迹, 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3) 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高锰酸钾晶体受热易分解

(4) 87.23% 偏小

【解析】 (1) MnO2属于金属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 烧杯、瓷坩埚、蒸发皿都属于硅酸盐产品, 其中的二氧化硅 (酸性氧化物) 能与MnO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硅酸盐, 而铁与二氧化硅不反应, 故选 (4) 。 (2) (1) 待气囊F收集到较多气体时, 关闭旋塞A、C, 打开旋塞B、D、E即可。 (2) 因为锰酸钾溶液呈墨绿色或深绿色, 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 所以检验K2MnO4歧化完全的实验操作是:用玻璃棒蘸取三颈烧瓶内的溶液点在滤纸上, 若滤纸上只有紫红色痕迹, 无绿色痕迹, 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3) 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 蒸发浓缩至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在烘干高锰酸钾晶体时, 如果温度过高, 则晶体容易分解, 所以只能采用低温烘干的方法。 (4) 25 mL待测液中KMnO4的物质的量为。若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用待测液润洗或烘干, 由于移液管内壁有水膜, 所取的待测液受到稀释, 所移取的溶液中所含的KMnO4的物质的量偏小, 中和时所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小, 则测定结果 (KMnO4的质量分数) 将会偏小。

(2) Fe (OH) 3、Al (OH) 3

(3) 取过滤 Ⅱ 后的滤液1~2 mL于试管中, 加入少量KSCN溶液, 如果溶液不显红色, 证明滤液中无Fe3+

(4) CaSO4·2H2O (或CaSO4) 防止MgSO4在温度低时结晶析出

【解析】 (1) 在酸溶时, 加入的硫酸与SiO2不反应, 且生成的CaSO4是微溶物质, 过滤 Ⅰ所得到的沉淀A是SiO2和CaSO4的混合物, 滤液中的阳离子有Mg2+、Fe3+、Fe2+、Ca2+、Al3+、Mn2+、H+。 在 “氧化水解”时, 加入的NaClO是强氧化剂, 能将Fe2+氧化成Fe3+, 将Mn2+氧化成MnO2:。加热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加热能促进水解反应, 在调节溶液的pH=5~6时, Fe3+和Al3+完全水解转化成Fe (OH) 3和Al (OH) 3沉淀析出;另一方面, 升温能加快反应速率, 更好地将Mn2+氧化成MnO2。 (2) 沉淀B中除MnO2、SiO2外还含有Fe (OH) 3和Al (OH) 3等物质。 (3) 检验过滤Ⅱ后的滤液中是否含有Fe3+的实验方法是:取过滤 Ⅱ 后的滤液1~2mL于试管中, 加入少量KSCN溶液, 如果溶液不显红色, 证明滤液中无Fe3+。 (4) 根据表2提供的溶解度数据可知, Ca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 而MgSO4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趁热过滤析出的沉淀C是CaSO4。为了防止MgSO4在温度低时结晶析出, 过滤 Ⅲ 需要趁热过滤。

(3) K1K3NaOH打开K2, 通入空气一段时间

3.从实验学化学(二) 篇三

1. 从1 L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0 mL,下面关于这100 mL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B. 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C. 含4 g氢氧化钠

D. 含0.1 mol氢氧化钠

2.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5 mol H2和0.5 mol N2,充分反应后可得到NA个NH3分子

B. 一定条件下, 2.3 g的Na完全与O2反应生成 3.6 g产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C. 1.0 L 0.1 mol·L-1的Na2S溶液中含有的S2-离子数为0.1NA

D. 标准状况下,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A

3. 标准状况下,m g A气体与n g B气体分子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同体积的气体A和气体B的质量比为m∶n

B. 25 ℃时,1 kg气体A与1 kg气体B的分子数之比为n∶m

C. 同温同压下,气体A与气体B的密度之比为m∶n

D. 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A与B的体积比为m∶n

4. 利用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来配制0.5 mol·L-1的碳酸钠溶液1000 mL,假如其他操作均是准确无误的,会引起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 )

A. 称取100 g碳酸钠晶体

B.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 移液时,没有冲洗溶解碳酸钠晶体的烧杯

D. 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均匀,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

4.高二年级化学测试计划 篇四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检测与反馈功能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才能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和对所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掌握,哪些难以理解,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制定测试计划如下:

一、全级统一考试

9月28日左右第一次月考内容:第一章

11月7日左右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内容:第一、第二章 11月28日左右第三次月考内容:第三章

元月8日左右期末考试内容:选修4全册

二、各班根据教学情况自进行阶段小测试

三、每次测试后进行质量分析

请每位老师根据计划调整好教学进度,做好教学及复习工作。

化学教研组高二备课组

5.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计划 篇五

2011/2012 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化学学科教学计划2012年3月 1 日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面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提高中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二下学期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新课程标准》和《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为教学依据,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3、根据《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明确化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夯实学生的“双基”,力争使学生一次性通过今年3月17日的学业水平测试。

教材体系内容分析说明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化学必修班的已进入综合练习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综合练习的练习和评讲,让学生对必修考试中的知识点有全面的了解,以及对常见的题目与题型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加深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总体分析从对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觉得压力特别大。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自主地学习,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大多数同学能

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还有部分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由于思想认识原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因素,没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研读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及近三年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题,明确化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测试的内容和要求。

2、针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差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

3、及时收集校外信息,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4、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5、鼓励学生自己复习、思考、提问,遇有不懂的及时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

6、根据年级组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的要求,开展补差工作,落实每一层次的学生的针对性辅导。

6.初中化学测试题及答案 篇六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B.大米霉变C.灯泡发光D.铁钉生锈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氧B.石灰水C.汽水D.空气

3.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草稿纸B.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

C.为了节约用水,洗菜、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D.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分类回收废弃物

4.下面氧气和二氧化碳(或干冰)的自述中,不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5.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2NaOH+CuSO4====Cu(OH)2↓+Na2SO4 B.2CO+O2点燃2CO2

C.CaCO3高温CaO+CO2↑D.CH4+2O2点燃CO2+2H2O

6.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称取氯化钠固体B.检验装置气密性C.存储氢气D.点燃酒精灯

7.空气的净化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能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A.氮气、稀有气体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蒸气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8.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8g(1克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A.9.2 g B.9.8 g C.10.8 g D.10.2 g

9.下列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其中错误的是

10.据你的生活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油站、油漆厂等地方要严禁烟火B.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作灯火实验D.大量使用煤作燃料降低生产成本

11.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迅速被氧气

氧化成二氧化氮(NO2)气体,则收集NO气体应采用

A.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12.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用途: 液态氧气:火箭的燃料

B.操作规程:二氧化碳:常见的灭火剂制氧气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水槽中的导管,制气体时先装固体再倒液体

C.物质鉴别:氧化镁和氧化铜:观察颜色;氧气和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D.环保知识:减缓“温室效应”:大量植树造林;防治“白色污染”:减少白色粉尘的排放

13.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

1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并有白色固体体生成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分为下列几个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试管口塞入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①③④⑤⑥B.③②①④⑥⑤C.②③①④⑤⑥D.②③①④⑥⑤

二、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不给分,有两个答案的,只选一个且正确给1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15.6克氧化铜 B.用100毫升量筒量取5.26毫升稀硫酸

C.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2℃ D.用10毫升量筒量取6.6毫升溶液

17.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科学家研制和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利用此技术使海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iO2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B.该技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

C.水分解不产生污染物 D.TiO2在反应中质量会减少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说明瓶内原有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就不会产生氧气

19.下列实验操作或对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B.皮肤上溅到较多浓硫酸,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C.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

D.将烧碱放在已知质量的烧杯里用托平天平称量

20.下列实验设计能实现其对应的实验目的是

三、填空题:(21、22及24题的反应类型每格0.5分,其余每格1分,共24分)

21.阅读以下有关“空气成分”的卡通图,填空:

22.用下列编号填空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液氮④稀有气体⑤二氧化硫

(1)能供给呼吸的是__________;(2)医疗上常用于治疗咽喉炎的“冷冻剂”是______________;

(3)用作温室肥料的是____________;(4)可用作霓虹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_______________;

23.将下列污染的原因和结果用线连起来

氟里昂等排放物酸雨

砍伐森林土壤和水污染

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臭氧层破坏

大量使用农药土地沙漠化

2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洁净的空气②食醋③海水④五氧化二磷

⑤呼出的气体⑥氮气⑦加碘食盐⑧高锰酸钾

25.在横线上完成下列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在括号内填写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碳酸氢铵化肥受热分解()

(3)点燃银白色的金属产生大量的白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种绿色固体在受热时产生三种物质()

26.某同学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_______________移动。

27.将一种黑色固体A和一种无色液体B混合,生成无色无味气体C,加热紫黑色固体E同时得到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将银白色固体D放入盛有C的集气瓶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并放出热量。

(1)试判断A~F各为何种物质?写出化学式或名称: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D F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每格1分,共36分)

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上述B、C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气体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欲收集一种难溶性气体,认为F装置可以代替C装置。请简述该同学应如何使用F装置?。

(5)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若用C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要先,其理由是,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6)小明同学探究B装置时,对此装置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右图所示。改进后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7)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

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

你认为B装置应如何改进才符合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小涵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涵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盈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小盈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须改进的地方)

(5)而小淳同学更是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_________________

③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甲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①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MnO2和______(填化学式),MnO2固体在该反应中起______作用。

③除用排水法外,甲同学还可选择_ ___法收集氧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___ ______。

(2)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高锰酸钾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I: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O2

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MnO2和锰酸钾两物质中都含有_ 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________________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锰酸钾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 ____。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何认识?

___ ______。

九年级化学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C A B B C B D A C D A C D A D

二、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不给分,有两个答案的,只选一个且正确给1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号16 17 18 19 20

答案A D D A C B B

三、填空题:(21、22及24题的反应类型每格0.5分,其余每格1分,共24分)

21.21%氮气或N2 0.03%22.(1)①(2③(3)②(4)④(5)⑤

23.氟里昂等排放物酸雨

砍伐森林土壤和水污染

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臭氧层破坏

大量使用农药土地沙漠化

24.属于纯净物的是:④⑥⑧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②③⑤⑦25.略

26.变浑浊CO2+Ca(OH)2 CaCO3+H2O左

27.(1)A二氧化锰B双氧水C氧气D铁E高锰酸钾F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也对)

(2)Fe+O2点燃Fe3O4

四、实验探究题(每格1分,共36分)

28.(1)a试管b集气瓶(2)氧气或O2、H2 O2二氧化锰H2O+O2

(3)CaCO3+HCl CaCl2+H2O+CO2、B、D、将燃烧的木条放在瓶口

(4)将F装满水,正放在桌上,气体从②通入。

(5)A、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防止水槽中水倒吸入试管中使试管破裂、没有在试管口堵一团棉花

(6)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7)将B中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

29.(1)P+O2点燃P2O5(2)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

的气密性不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不能木炭燃烧生成的CO2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相等,燃烧前后集气瓶内的压强不变

(4)在集气瓶内壁上预先淌一层氢氧化钠溶液或在瓶塞上插入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在打开铁夹前,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注入集气瓶中(若用澄清石灰水也给分,答案合理即可)

(5)①燃烧,生成大量白烟②上升到1处③空气中的O2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④不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30.(1)①分液漏斗②H2 O2、催化③向上排空气、氧气不易溶于水。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略、氧元素①I②用燃烧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燃烧更旺(答案合理即可)

【实验反思】必须通过认真分析,用实验来加以证明。

7.从实验学化学测试 篇七

一、存在问题

1. 上课纪律差,缺乏耐心。

学生进入实验室,总是很难很快地安静下来,不是这边摸一下就是那里碰一下,有些学生会聚在一起高声讨论,大声喧哗,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趁教师不注意时偷吃东西,缺少良好的课堂纪律。即使是一些平时很“听话”的学生,在实验教室也会表现得很兴奋,给教师的讲解、示范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例如:在做醛类银镜反应的实验时,有些学生在配置银氨溶液的环节中,没有控制好氨水溶液的加入量,加得过多或者过少,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出现该有的现象,于是就放弃了努力,人云亦云地草草了结。

2. 行为习惯不良,操作力差。

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动作不规范,操作出现失误。例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中,需要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很多学生受到生活中习惯动作的影响,在托盘天平使用时用手直接拿砝码、称量后的滤纸随意丢弃、容量瓶盖随意放置……实验结束后即使实验老师再三叮嘱,也会有几张实验桌很狼藉,不是实验仪器没放整齐,就是一些器材(如砝码等)没有放到指定的位置,甚至一些学生没有清洗仪器就离开实验室。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但给实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更给后面班级学生进行实验造成了不良影响。

3. 实验现象失真,实验报告不如实填写。

实验是一项非常精确的事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实验老师也会经常出现实验失败的结果。但是奇怪的是学生却很少出现失败,他们的实验报告总是成功者居多。例如:在铝的化合物相互转化的试验中,有些学生不按照要求逐滴加入试剂,过量之后往往看不到应有的现象,而且后续实验也根本无法完成,但实验结束都要求交上实验报告,完整记录实验现象,他们由于害怕实验不成功会受到批评,因此迟迟不肯填写实验报告,不是等待别人的实验结果就是仅凭书本知识去应付,结果交上的实验报告填写基本一致,这就使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能。

4. 依赖心强,动手能力弱。

实验是依靠动手来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总是在观望,看着别人怎么做,尤其是一些女生在试剂面前缩手缩脚。如做金属钠、钾与水反应的实验,由于现象过于激烈,很多女生总是害怕地躲得远远的,更有甚者尖叫不已,缺乏实验精神,让实验很难开展下去。

二、心理学分析及解决策略

1. 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心理学认为好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实验课常有一种神秘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屁股未坐稳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器材乱拿、试剂乱加,总想自己先搞个什么“新”发现。实验还没开始就出现的这些情况,势必影响实验课的纪律和最后的实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上课前反复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进行爱护实验室内各种物品的思想教育,明确提出学生进出实验室和进行实验时的文明举止要求。另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学生认识到好奇心并不等于求知欲,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好奇心转化为化学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素质。

2. 培养坚强“意志力”,提高自控能力。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大脑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从而影响旁人,造成整个实验室内互相干扰、学生思维混乱,到最后来了之后整个实验该做什么,该观察什么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对于实验中出现的某些异常现象的分析、推理了,一节实验课下来一无所获。这些就是意志力不够、自控能力差的具体表现。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再三强调实验室纪律,要保持安静,不能高声谈笑,更加不能“热血沸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比如: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磨练意志力,增强耐力;通过适当的挫折训练磨练顽强意志,增强不服输的精神;通过军训、夏令营活动等改掉他们娇生惯养、依赖心强、动手能力差、怕脏怕累的不良习惯,增强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3. 要很强“自尊心”,不要很强虚荣心。

“自尊心”是指个体因自身的价值、在群体中的地位而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的体验。自尊心是一个人需要尊重的反映,是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和荣誉感密切有联系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最敏锐的情感。青少年将目光由外转向内,开始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位置,希望获得老师、同伴的认可。拥有自尊心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处理这种自尊,就可能陷入另一个误区———“死要面子”,即虚荣心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如果实验失败,没有取得应有的结果,一些学生会觉得很“丢面子”,而丢面子则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会让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为了不让自己丢面子,就不实事求是地作观察记录。对于已经失败的实验,硬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或者把错误现象说成正确现象。这样当然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对于那些自己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原因的学生,即使回答的不完整,我们也要给予表扬,而对于那些通过抄袭他人、不认真思考照搬课本获得答案的学生,要给予批评,要建立一种“以独立思考为荣,以懒惰、抄袭为耻”的氛围。此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保护好他们的自尊。教师应通过这些努力,使学生克服死要面子的不良心理,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4. 打破“定势思维”,诱发积极思维能力。

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定势,它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它可能会大大提高人们在解决同类问题时的速度和能力,但对于新的课题,往往会因为方法或角度的固定,而对解决问题造成阻碍。化学实验中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操作,有些类似于生活中的基本动作,但在化学上对于细节要求更严格。有些学生在试验中往往会把生活中的定势做法用到实验中,导致实验不规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同样是取用固体,若是按照生活习惯,不使用纸槽、镊子等工具,直接取用,就会导致药粉沾满管壁或者块状固体药品砸坏试管底部。另外,传统的实验有很多验证性实验,结果往往课本中已经有了描述,学生实验前就已产生一种思维定势,观察现象时就不是去主动发现,而变成了看书中描述的现象有没有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懒于观察、思考,创造性一点点泯灭。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加强调,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多做探究性实验,同学间多合作交流,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一定要打破常规定势做法、定势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5. 克服畏惧心理,做学生的榜样

化学实验丰富多彩,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在化学实验中难免会有一些有毒、有害、强腐蚀性的化学物品(如氯气、硫化氢、硫化氢、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实验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剧烈发热、发光甚至爆炸的现象出现(如:氢气与氯气光照时的反应、铝热反应等),这些都会令学生的神经紧绷,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在单独实验时,一些学生更是紧张得手发抖,动作僵硬,严重时则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实验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恐惧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是外界刺激作用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变化而产生的。为了排除学生畏惧紧张心理,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实验前的指导,讲清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仪器、药品的性能,规范操作要领。对化学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教师不应“超度”渲染,讲明只要正确操作不会发生危险。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对于重点实验重点示范,力争万无一失,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要镇定自如,果断处理,不要造成人为的恐惧。最后,对于部分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胆小女生和粗心的学生,实验巡视时常到他们面前走走,并给予具体指导和鼓励,这样做会增强他们对实验的信心和安全感。

经过几年的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化学实验课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做人、做事、合作、共处、生存”方面的重要意义,但只有配合心理学知识,真正掌握了学生心理,才能让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起到培养人、发展人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也才会更具生命力。

摘要:新课标中化学实验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中化学很重视实验课, 但是实验课也是最容易出现混乱、最难上好的课型之一, 只有运用心理学知识, 掌握了学生的心理, 教师才能因势利导, 让实验课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问题,心理学,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铮.心理学教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5, (2) .:77-78, 212-227.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概论网络课程. (发布时间:未知) http://yjsy.nenu.edu.cn/wlkc/xinlixue/dijiuzhangdierjie2.htm, 2010-3-10.

8.从实验学化学测试 篇八

关键词:家庭;小实验;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8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所以,“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保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学生实验的指导,学生重知识的被动接受而轻主动探究。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其实,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将所学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很多老师会说:学生实验。老师的回答没错。其实在乡镇初级中学里的实验设备很有限,要让所有的学生做完学生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其中家庭小实验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化学实验这个基础,让家庭小实验作为有益的补充。

一、利用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各种实验都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有的颜色改变、有点生成气体、有的生成絮状沉淀、有的还有温度变化、发光发热等现象;这些都比空洞的口头演说形象生动,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家庭小实验是探究身边环境问题,解决疑难的有效途径。它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惑,但却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手段。比如:学生在家用小苏打做大白馒头、用食醋清除保暖瓶的水垢、学生野炊时将柴火蓬松要比成堆柴火燃烧得更旺了。通过这些小实验,让学生用身边的物质作实验药品,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成功喜悦,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去做了,才能印象深刻,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奥秘和乐趣之所在。由此他们明白:实验并不陌生、并不神秘,实验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家庭小实验及时巩固课堂中所学知识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做意向性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加工,将其书本知识真正整合为个体的认知结构,然后在课后做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家庭小实验。这样可以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比如:学了分子的性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学生可以在山花烂漫时节回到家,远远的品味花香;又如学生学了净水的方法,让学生按照人教社课标实验《化学》教材第75页“图4-22简易净水器”的要求,自制一个简易的净水装置:塑料瓶、纱布、小卵石、石英砂、蓬松棉、活性炭都好找。这一家庭小实验既使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净水过程:沉淀、过滤和吸附,又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生活的益处和乐趣。

三、创设家庭“实验室”,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在学校实验时懂得了一些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但学校实验室规则多,学生思维、行动有很多禁忌,束手束脚。家庭小实验材料易得,操作方便,学生初涉家庭小实验时就要引导学生敢于动手,积极探究,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药品和器材,如食醋、蔗糖、植物油、食盐、石灰水、小苏打、淀粉等来做实验。就地取材,原料易得的家庭小实验不受时间限制,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药品、用具、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要完成家庭小实验,学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想方设法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试剂,创设自己的“实验室”。比如:用矿泉水做集气瓶,用玻璃杯做反应容器,用饮料吸管做导管,用眼药水瓶做滴管,用汤勺当钥匙,用紫菜当酸碱指示剂等。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在探究自己爱吃的小食品“上好佳”、“薯片”包装袋里的填充气体的主要成分时,学生作了如下猜想:该气体是氮气,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为了证明猜想,学生先在书本或网上查找有关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还设计了收集气体装置和气体反应装置:即用尖刀在食品袋上戳一个小口,然后插入吸管,将导管的另一端与集气瓶或气体反应装置相连;为了证明气体成分,有的同学还可能设计了灭火实验,有的学生可能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做灭火实验的同学遇到了不能鉴别区分的难题,还好家里的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学生只能再做实验;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同学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了问题提出、猜想假设、查询资料、设计实验、探究实验、获得结论等整个过程。因此,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他们感受了实验中出现的焦急、艰辛,承受着实验失败的挫折,分享着成功的快乐与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和体验化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理解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本质,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

9.实验测试业务自传 篇九

本人于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来XXX省XXXXXXXX院工作,并于201X年9月晋升为实验测试工程师。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在工作中我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实验测试定工作

自2006年毕业至今,本人一直从事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实验测试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主要是针对送检的各种样品,进行预处理,干扰消除,最后仪器分析等工作步骤,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工作经验。回顾十年的实验测试工作,本人是在不断学习与不断积累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其中要感谢老同志的热情帮助与耐心指导,我才得以较快的成长起来。从毕业初只能做一些简单分析项目的工作,到今天敢于承担难度大、内容复杂的工作,可以说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近几年,就参与了数十个项目的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即2012年至目前为止,分别参与了XX项目、XX项目、XX项目等的测试工作,所有的测试工作取得了较高的技术质量。

在工作中本人一直坚持效率与质量兼顾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2012年以来实验测试项目涉及领域多,测试项目复杂,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紧,与同事们相互配合,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了工作质量,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测试任务,得到了委托方的好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验测试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责任心的提高。在各项测试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各个环节,确保不出纰漏,确保发出的测试报告全部合格。对于每一个测试项目,都要细致耐心,严把质量关。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工作经验,与同事们认真完成每项测试工作,对难度大的分析项目,认真讨论测试方法并向相关专家请教。在工作中我将压力化作动力,更加努力的学习与工作,自身感觉受益匪浅。

二、论文

近年来,在专业期刊上共发表三篇论文,具体情况如下:

(1)、《岩矿分析XXX的应用与发展》发表于《XX》2015年第XX期第一作者

(2)、《XXXX》发表于《XXX》 2015年第XX期第一作者(3)、《XXXX》发表于《XX》 2016年第XX期第一作者

10.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测试题 篇十

一、选择题

1.(•渭南高一检测)经分析,某物质中只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解析: 若只含一种单质,则为纯净物,若不只一种单质(如O2与O3),则为混合物,故选D。

答案: D

2.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⑦

解析: ②中水煤气为不可再生能源;⑤中盐酸和食醋均为混合物;⑥中纯碱为盐。

答案: D

3.(2010•宿迁高一检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l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ClO2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解析: ClO2由氯、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

答案: A

4.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NO3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强氧化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 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⑥⑦⑧

C.①⑨ D.①④⑤⑥⑦

解析: HNO3属于含氧酸、一元酸、强氧化性酸,是化合物。

答案: B

5.(2010• 佛山高一检测)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A.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2(OH)2CO3]

B.硝酸 烧碱 绿矾[FeSO4•7H2O]

C.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解析: 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分类。A项中纯碱为Na2CO3,属于盐,错误;C项中乙醇属于有机物,不是碱,错误;D项苛性钠为NaOH,属于碱,错误,故选B。

答案 : B

6.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混浊不清 B.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不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

解析: 现象都是由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这一本质引起的。

答案: D

7.“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解析: 分散质的直径为1~100 nm的粒子的分散系为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微粒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答案: B

8.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有关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

A.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

B.将FeCl3饱和溶液滴到沸水中,得到红 褐色液体

C.在NaCl溶液中加入KNO3溶液看不到沉淀

D.同一支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可能发生 堵塞

解析: A中河流中夹带的泥沙胶粒,遇海水中电解质发 生聚沉而形成三角洲。B中制得了Fe(OH)3胶体。C中不反应,与胶体知识无关。墨水属于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中胶粒不同,可能吸附的电荷不同,若同一支钢笔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胶粒可能会相互中和所带电荷而聚沉,使钢笔堵塞。

答案: C

9.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振荡,“微波炉”就是利用高频电磁振荡使食品中分子也产生振荡而发热。现代医学上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其好处主要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关于其作用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微波电流迅速中和血液胶粒所带的电荷而凝聚

B.微波使局部血液受热而使血液胶体凝聚

C.微波电流通过金属手术刀时产生的高温使血液凝固

D.以上说法都正确

解析: 微波使分子产生振荡而发热,手术时是由于使金属刀产生的高温使血液凝固。

答案: C

10.向氢氧化铁溶胶中逐滴加入一种液体,首先使溶胶发生凝聚而沉淀,继续加入使沉淀消失,这种液体是( )

A.0.5 mol•L-1盐酸 B.0.5 mol•L-1硫酸镁溶液

C.0.5 mol•L-1氯化钾溶液 D.蒸馏水

解析: 使Fe(OH)3胶体消失的物质为酸,加酸时先凝聚,继续加则与Fe(OH)3反应。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将 A中的人按B中的分类标准分类,

AB

姚明 110米跨栏运动员

乔丹 中国运动员

刘翔 美国运动员

阿兰•约翰逊 NBA球员

答案: 见下图

1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8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 序号的转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

①C+O2=====点燃CO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属于同一类的物质必定符合同一标准,就会有某一共同的性质,利用一类物质和另一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找出物质之间转化的方法:非金属――→氧气①酸性氧化物――→碱盐――→水酸;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酸盐――→水碱,该题对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给限定了8种物质,从这8种物质中选 出符合条件的物质进行各类物质间的转化。

答案: ②CO2+H2O H2CO3

③CO2+Ca(OH)2===CaCO3↓+H2O

④Fe+2HCl===FeCl2+H2↑

⑤CaO+2HCl===CaCl2+H2O

⑥Ca(OH)2 +2HCl===CaCl2+2H2O

⑦CaO+H2O===Ca(OH)2

13.半透膜与滤纸一样有许多小孔,但孔径比滤纸小,为证实半透膜只能通过离子和较小的分子,胶体分散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现把10 mL淀粉胶体和50 mL KCl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2 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5 mL烧杯中的液体做如下实验。

(1)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其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其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和胶体的透过性。由于溶液可透过半透膜,故试管内含Cl-,

Ag++Cl-===AgCl↓;而淀粉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故试管内不含 淀粉,加入碘水后,不变蓝。

答案: (1)出现白色沉淀 (2)无明显变化

(3)Cl-能透过半透膜,淀粉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14.AgNO3、KI、KNO3都是无色晶体或白色固体,而AgI却是黄色固体。

(1)指出AgI的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1 mol•L-1的AgNO3溶液滴入到0.01 mol•L-1的KI溶液中,生成黄色胶体,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3)浓的AgNO3溶液和浓的KI溶液混合,生成黄色沉淀,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

(4)写出使AgI胶体聚沉为AgI沉淀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区分KI溶液和AgI胶体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gI是由Ag+和I-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类;(2)KI遇到AgNO3时生成AgI,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AgI聚集成较大颗粒即成了胶体的胶粒,若生成的AgI很多,则成为沉淀;(4)使胶体聚沉可加入电解质、加热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区别溶液和胶体可用丁达尔效应、电泳、加电解质等方法。

答案: (1)盐(或银盐或氢碘酸盐)

(2)AgNO3+KI===AgI(胶体)+KNO3 复分解反应

(3)AgNO3+KI===AgI↓+KNO3 复分解反应

上一篇:初三《我的大学》阅读体会下一篇:广播电视台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