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性格悲剧的分析(共7篇)
1.林黛玉性格悲剧的分析 篇一
读《红楼梦》有感
我觉得《红楼梦》这本书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悲,整部小说都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可能是因为最后贾家由最初的皇恩盛宠,生活奢侈到最后的贾府失势,贾家的人一个一个去世,最后渐渐没落的这一整个由盛转衰的悲剧过程;也有可能是因为宝黛由最初的相知相惜相恋到最后却一个魂归离恨天,另一个出家了却尘缘的爱情悲剧,从而使这种悲剧的色彩在小说中显得愈加浓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感情似乎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变化,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起伏。当读到第三回——《金陵城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时,写到林黛玉进贾府和宝玉最初相识的场景:黛玉静坐与贾母、王夫人聊天时,丫鬟进来说宝玉来了,而黛玉一见到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同时,后来读到宝玉也说他似乎见过黛玉,看着面善,像是旧相识。为他们这种相识的场景,我感到一阵高兴和窃喜;再后来,读到黛玉回答宝玉没有玉,宝玉为此狠命摔玉的情节,我也跟着吃了一惊,为宝玉捏了一把汗。在本书的后三十几回,读到黛玉焚稿段痴情,薛宝钗出闺行大礼时,我为黛玉感到伤心惋惜。我为她为宝玉付出了那么多,和宝玉之间的爱情难以得到祝福和成全而感到伤心;为她最终的悲剧之死感到叹惋。因为在我看来,我一直都是希望宝玉和黛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所以,当我看到宝钗嫁给宝玉,而黛玉消逝时,我的情感也随着剧情的跌宕而起伏。
很多人都说,不同于黛玉的清高不近人,宝钗处事圆滑,因此,宝钗更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在书中,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也是更喜欢宝钗,她们认为宝钗更有一家主母风范,而黛玉更显得小家子气。但是在我看来,我更喜欢黛玉。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大众所公认的就是她那所谓的“小性儿”,比如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她“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是她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而这份所谓的“小性儿”正与宝钗的“大家风范”形成对比。可是,我觉得她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也是有理由的。她的母亲早逝,再加上没有父族亲枝嫡派的亲人,她无所依靠,也只能依靠贾母。而且,黛玉本身外柔内刚,她要强,孤身一人在贾府小心翼翼,“尽量不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因此,她在贾府格外小心等这些行为都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她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同时,我觉得黛玉是一个极富才情的人,她“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从她与李纨、宝玉、探春、宝钗等人建立诗社、赏雪赋诗可以看出来。古人说:从诗情可以看诗心和性格。从黛玉的诗中,可以看到她的蕙质兰心,惊才绝艳,看出她的悲悯和担忧的心情,看出她的孤独和无奈。比如,一首《葬花吟》,体现的是她对人生如花朵般易逝的感慨,对爱情转瞬变幻的担忧,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悯。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将花拟人,以花来喻人,也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了。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也展现了黛玉细微而复杂的性格。林黛玉的一生的命运便也是如此,她的生命如同落花一般,美丽而短暂,雅致而凄凉,不论曾经如何绚烂地盛放,最终也难逃被秋风摧残的命运。
在我的眼中,林黛玉是独特的。在百花争艳的大观园里,有温柔贤惠的薛宝钗,有活泼开朗的史湘云,有落落大方的贾探春,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但这其中,最让人为之怜惜和叹惋的就是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林黛玉。因此,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的时候,我觉得真正让这部小说蒙上一层悲情色彩的主要人物是林黛玉,而她和宝玉的爱情似乎构成了小说的主线。贾、沈、王、薛这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从某个方面讲,似乎见证了宝黛的爱情历程。四大家族的没落就如同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一样,难以挽回。
我觉得,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美。《红楼梦》的语言是充满魅力的,这种魅力主要与充满辩证的思维和哲理意蕴的语言分不开。比如,贾府的盛衰过程就体现了辩证的思维和哲理的意味。同时,这部小说中的诗词也有一种美感,细细读来尤有余香满怀。
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仔细品读后它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2.林黛玉性格悲剧的分析 篇二
曹雪芹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而经久不衰。女主人公林黛玉是一个拥有贵族血统的少女,她过早地失去双亲,寄人篱下,她渴望爱情,追求爱情,对于爱情怀着一颗纯洁的心,她外表柔弱,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思想去抵抗封建社会的束缚,试图改变人们对爱情的看法。然而她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向命运屈服,而是因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不允许她和贾宝玉的爱情存在。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伦理制度不仅剥夺了林黛玉的爱情,海剥夺了她如花的生命。
对于苔丝和林黛玉两个悲剧人物,尽管文化不同,他们却经历着同样的爱情。在人们眼中,她们都是纯洁的女孩,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她们有着足够的勇气却也从未失去过尊严,她们敢于面对感情上的不平坦的道路,但在性格上和人生经历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也有着迥然的不同。本文主要从性格和悲剧原因来分析这两个不同文化中的悲剧人物。
一、苔丝和林黛玉的性格
1、苔丝的纯洁和反叛性格
苔丝本性天真、善良,像温顺的绵羊很容易被狼捕获,这种单纯的性情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由于家境贫困,苔丝接受父母的劝告去拜访一个姓德伯的人家认个本家,希望在那里打工补贴家用。不幸的是,苔丝遇见了这家的放荡公子亚雷,亚雷在苔丝熟睡时奸污了她,事后,苔丝愤恨之下离开了德伯家到一家挤奶场做挤奶工,在那里,她结识了牧师的儿子,一个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安吉尔·克莱,克莱的宽厚待人和开明的思想点燃了苔丝内心的激情,而苔丝的纯洁可爱和坚强的性格也深深吸引了克莱,他们双双堕入爱河。新婚之夜,克莱向苔丝坦白了以前的一夜风流,克莱的真诚得到了苔丝的原谅。但当苔丝向大夫克莱尽吐隐痛时,克莱却无法接受,抛弃新婚妻子,远走他乡,苔丝虽痛苦但也没有抱怨。
苔丝父亲死后,亚雷又来趁机诱骗她,为了养家糊口,她不得不做了亚雷的情妇。苔丝的丈夫克莱虽然无法接受苔丝的过去,但他的心里仍然深爱着苔丝,与苔丝分别后,既内疚又痛悔,他忍不住地要寻找和苔丝的爱情。当克莱回来请求苔丝的原谅时,她开始显示出她的反抗精神,为了能和心爱之人在一起,她杀死了亚雷,尽管后来被捕判为绞刑,她也不后悔,这种反抗精神对当时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女性是一种警醒,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2、林黛玉的高傲和反叛性格
林黛玉出生于贵族家庭,她是个大家小姐,具有大家闺秀的特点,很高傲,这可以从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如在《红楼梦》22章,湘云说有个女戏子长得像林黛玉,林黛玉很生气地说道:“在你眼里我是个笑柄?我想你不应该把我和戏子相比较”。这一点可以说林黛玉和下层人民有沟壑,她不允许别人把她同穷人做比较,这对她来说是侮辱。在荣国府,人们认为她尖酸刻薄,刀子嘴。有一次,贾府的人不知给刘姥姥起个什么名字好,黛玉却叫她“母蝗虫”。丫鬟小红说,黛玉平时说话尖酸刻薄,得罪了很多人,不易相处。她出身贵族不了解穷人生活的困苦,用讥讽的语气谈论穷人,在内心她看不起穷人。
林黛玉不同于其他女孩,她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取悦他人。虽然作者赋予了黛玉新的血液、新时代的女孩的种种美德,但却没有告诉她如何适应当时社会现状,如何能成为向薛宝钗一样的女孩。黛玉试图鼓励她的恋人去做他想做的事,去做真实的自己。她不会与人交流沟通,她讨厌虚伪、耍心计,所以在荣国府,她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当她爱上了贾宝玉时,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宝玉的身上,他们一起读当时的禁书《西厢记》并用诗表达她的情感。她用锐利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贪婪、虚伪,所以她用尖锐的话语讥讽他们,这也是她反叛性格的体现。
二、苔丝和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原因
1、苔丝的悲剧命运原因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乡下小贩,母亲做挤奶工,苔丝有还几个兄弟姐妹,作为长女,苔丝从懂事起就帮母亲做活,承担养家的责任。一次偶然事件使苔丝家的唯一一匹耕种土地维持生计的老马不幸被撞死,全家的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全家生活有个着落,苔丝接受父母的劝告来到富有的冒牌本家德伯家认亲。德伯家的少爷亚雷是个浪荡东子,见到苔丝的美色就垂延不已,使诡计奸污了这个纯洁的少女,但亚雷并不想娶她,性格坚强的苔丝不愿做他的玩物,怀着肚子里的孩子回到了家中,向母亲讲述她的不幸遭遇并责问母亲没有告诉她如何保护自己。后来,父亲病故,母亲和年幼的弟妹被房东赶出了门,此时,亚雷乘人之危又来纠缠苔丝,为了家人的生存,苔丝被破当了亚雷的情妇。苔丝的悲剧命运是由家境贫困、不负责任的父母造成的。
根据小说的描写,当老德北得知德北家是著名的德伯贵族的后代时,根本没有考虑苔丝是否愿意,就让她到德伯家去工作并让苔丝嫁到富有的德伯家来摆脱贫苦的生活状态。当时的英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苔丝家处于社会的最低层,生活最艰难困苦,这就注定了苔丝的悲剧命运。苔丝被亚雷奸污后离开家乡来到一家牛奶厂做挤奶工,在那里结识了牧师的儿子克莱,克莱对苔丝一见钟情,决心娶她为妻。苔丝也深爱克莱,但她觉得自己失去了贞洁配不上克莱,心中极其痛苦,后来,苔丝被克莱的真诚打动同意了她的求婚,在新婚之夜,当苔丝向克莱倾述了她的不幸遭遇后,克莱却无法接受,离她而去。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标准,苔丝是不贞洁、不体面的女人,被人耻笑、被人看不起,虽然克莱受过高等教育,但还是受当时的伦理标准的束缚,无法接受苔丝的“堕落”。如果说亚雷是造成苔丝不幸的恶魔,是克莱使苔丝陷入的绝望的深渊。这是苔丝悲剧命运的社会因素。小说正是借助对苔丝纯洁本性的刻画以及文明社会对她的戕害,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陈腐的资产阶级伦理观念进行了有力的谴责和批判。
2、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原因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衣食无忧。她出生时身体虚弱,但她的母亲悉心照料她,给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使她生活在一个平静安逸的环境里。但不久,她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年迈照顾不了黛玉,就把黛玉送到她的祖母家里,黛玉的悲剧命运开始了。林黛玉生性耿直,说话直来直去,不会讨好别人,不知道如何掩盖内心的真实感受,也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得罪了很多人。在荣国府,当黛玉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时,彼此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今世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与贾府千金贾敏的女儿林黛玉,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这是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家庭原因---她父母家及其祖母家。
在清朝,封建主义思想统治着整个社会,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个人性格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背道而驰、针锋相对,所以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带有悲剧色彩。在荣国府,人们都希望贾宝玉能像他父亲一样在官府某个一官半职,只有林黛玉认为宝玉应该按照自己意愿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黛玉无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贾宝玉是这个大家族的希望、未来,承担着整个家族未来的兴衰荣辱,他必须要考取功名。由于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说话行事直来直去,在她祖母眼里,她不像薛宝钗是个好女孩---会讨人喜欢、会见机行事,渐渐失去了祖母对她的关爱。在荣国府,几乎每个人都很虚伪,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用各种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唯有林黛玉率真,敢于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做斗争,但她微弱的力量无法抵抗强大、顽固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压制,这是林黛玉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三、结语
苔丝、林黛玉这二个悲剧人物,虽然处于不同的文化中,但经历着相同的悲剧命运。他们为了追求自由恋爱,一生都在反抗不公平的社会;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尽管他们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都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都在奋力抗争。苔丝代表的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林黛玉代表的是清朝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恋爱的渴望,对当时复杂、黑暗社会的反抗。这两位女性是千百年来追求纯真爱情的杰出代表,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历史的重任---妇女爱情婚姻的解放,打破世俗观念,不做男人任意践踏的附属品。她们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先驱,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生命的火焰,冲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这两位女性象征着不同文化中女性对爱情、命运的抗争,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Thomas了Hardy.Tess of the D’Urberv illes[M].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Translat ion Press,2004.
[2]姚佩芝,董俊锋.<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5).
[3]秦岭,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J].南阳师范学院,2005(01).
[4]曹雪芹.红楼梦[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5]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林黛玉:完美的悲剧 篇三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分为两种,即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在日常的杂然共在中,那些沉溺于物质性的常人的存在,是人的异化的非本真状态。而能够摆脱生活的异化,充分展现和发展自己个性的人,则是以本真的状态生活在天地之间。
在《红楼梦》中,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林黛玉无疑是最本真的一个存在。她的敏锐、率性、灵秀、真诚,令这个人物尽管有着种种性格上的瑕疵,却依然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心。与曹雪芹同时期的脂砚斋在批注中对黛玉赞道:“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但是,当我们细读《红楼梦》的文本时,却会发现,在林黛玉这个总体上如诗般存在的艺术人物的身上,也有着本真和非本真的两种存在状态。
林黛玉是谁?在比较公认的观点里,黛玉是有原型的,她是曹雪芹“半世亲睹亲闻”、当年曾经耳鬓厮磨过的几个女子之一。然而,正如余英时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所指出的,大观园或在人间确有原型,但归根究底,它却是曹雪芹所创造出的、与外面的代表肮脏和堕落的现实世界完全隔绝的理想中的净土。而乌托邦式的大观园中这个至清至洁至情至性的林妹妹,本质上,也是曹雪芹用来寄托自己理想的虚拟的艺术人物。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这段著名的描写宝黛初见的场景中,刚刚还不惜用几百字详细描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衣着外貌,在整部书中都表现出对服饰器物的一种细节迷恋的曹雪芹,却对黛玉衣饰绝口不提。这种虚写,无疑是成功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可以凭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美人图。但曹雪芹一开始就是这么写的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而证据,藏在对黛玉“多愁多病身”的叙述中。
“多愁善感,常常哭脸,她脆弱,她多病,只好住在潇湘馆,吐血,闹肺病”,这是林黛玉留给毛泽东的印象,也是她留给大多数《红楼梦》读者的印象。然而,具有某种讽刺意味的是,这却很可能并非曹雪芹真正想要塑造的林黛玉的形象。
黛玉多病,是个一口气就吹跑了的“草木人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它更多的是作为道家缥缈空灵与儒家厚重敦实(代表是宝钗的“金玉之质”)——对立呈现的具体形象符号而出现的。在《读了红楼梦》里,胡兰成写道:“受难的如林黛玉,她的悲哀是明净的,病态也不过病态到缠绵悱恻,不是歇斯底里。”尽管从黛玉一出场,曹雪芹就在不断地写黛玉的弱和病,但笔下始终十分含蓄。事实上,在“葬花”一回,林黛玉出场时的形象,“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简直是健康明媚的。只有在后四十回中,才出现了“一口血直吐出来”的实写之笔。
几个林妹妹?
如果说,在容貌和衣饰这些描摹人物形象所不可或缺的环节上,曹雪芹对黛玉尽量采用了虚化的艺术手法的话,那么,在影响人物心路历程的身世遭遇的描写上,他则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分身。
《红楼梦》中,“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说的是宝玉房中两个最亲近的丫鬟,晴雯身上有黛玉的影子,而袭人则俨然又是一个宝钗,这几乎已成公论。但是,在《红楼梦》中,黛玉是否仅有晴雯这一个化身?
倘若以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标准来衡量《红楼梦》,林黛玉这个角色,其实充满破绽。古代食盐专卖,有清一代,盐政官几乎是天下第一肥缺。在曹雪芹去世几年后爆出的两淮盐引案,两淮盐政高恒借口筹办乾隆南巡,私自规定每张盐引——盐商贩盐的许可证——加税3两,20多年就多收了1000多万两白银。作为小说中皇上钦点的巡盐御史林如海的独生女儿,林黛玉何以竟然会在父母双亡后沦落到贫无立锥之地,一饮一食一丝一缕都只能仰仗贾府供给的地步?难道真的像第五十七回中贾母所说的那样,“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而在她进贾府一回的叙述中,借贾母之眼点出,黛玉北上,长途跋涉,却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奶娘王嬷嬷,一个一团孩气的小丫头雪雁,“皆不遂心省力”。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一段下,曹雪芹仿如漫不经心地写道,“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相形之下,黛玉这个千金小姐,不是太寒酸潦草了吗?正因如此,有人指出,吃穿用度俱自不凡,“把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的妙玉,也是黛玉的化身之一,而她投入贾府的原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可能便隐藏着一段“一把辛酸泪”的伤心往事。
惯于“伏线千里,横云断岭”的曹雪芹,不只在别人的身上交代黛玉的故事,更擅长用两个看来与黛玉不相关的人物之间的互动,点出别人对黛玉的观感和反应。最明显的、被人提及最多的例子,当属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夫人与晴雯的一段。见到“眉眼间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当着小一辈的凤姐和一群仆妇丫鬟,向来表现得持重端庄的王夫人居然失态了:“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
对黛玉的积怨,可见一斑。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几百年来,已成定评。但这悲剧,不应只是看做宝玉和黛玉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爱情悲剧,或是曹雪芹有切身之痛的大家族“自杀自灭、一败涂地”的世情悲剧。然而,令曹雪芹高出高鹗,《红楼梦》高出其他古典小说,林黛玉高出其他女性形象的地方在于,一种从简单的悲剧中超拔出来的能力。它让黛玉的悲剧从一人一身一事中摆脱出来,将她推到“无立足境”之处,而成为大观园和曹雪芹理想中女儿之美好与纯净的总和。
李长之论及曹雪芹和高鹗,曾打过一个比方:曹雪芹像托尔斯泰,高鹗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实在是再精辟不过的论述。虽然同样长于描摹人生百态,写的都是人性的悲剧,但托尔斯泰看到的,常是美的好的,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残忍地画出人世的种种肮脏和邪恶。如果说,在刚开始写作《红楼梦》——更确切地说,是《红楼梦》的前身、由一个一个后来被纳入《红楼梦》的小故事所组成的《风月宝鉴》——的时候,曹雪芹还带着想要为贾府的衰落找出造衅开端和不肖子弟的想法,绘声绘色地白描出一桩又一桩的恶人恶事的话,随着际遇变化,年龄增长,他开始领悟到,人生真正的悲苦,在于其自身无解的难题——世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理想必定破灭,纯净与美好总要遭到玷污。令人痛惜的,是这种象征生命纯净美好的花无可奈何终将落去的必然,而不在于花落谁家、为何而落,以及如何落下去的种种细节。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识分定”的领悟,才会有了《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众花皆卸,花神退位”的饯花之日,作为大观园中女儿代表的林黛玉所做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并不是黛玉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如庚辰本脂批所指出的那样,“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然而,令宝玉悲不可抑,恸倒在山坡之上的悲剧顶点之后,却是黛玉爱情和诗性如火山一般的集中迸发——在生命后期贫病交加、妻死子夭的境况下,曹雪芹却加意铺陈打造了一个在早本中并不存在的空中花园——大观园,以及发生在大观园中的风光霁月的宝黛之恋。明知必将陨落而怒放,明知世事污浊而“著书唯剩颂红妆”,悲剧因此而具备了更大的震撼力量。
曹雪芹“泪尽而逝”,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只能留给后人猜想。黛玉最终命运如何?如果着落在实处,则任何一种结局,都有可能——无论是高鹗续书中广为接受的焚稿断痴情,还是周汝昌设想的投水自尽,甚至是有人考证出的,嫁给北静王水溶,当了真正的“潇湘妃子”……现实中的悲剧,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4.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篇四
首先,毫无争议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林黛玉都能够引用到自我的身上来,从而变得更加的愁苦和忧郁。同时在林黛玉小的时候,因为读书很多,所以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又有了孤傲这一说法,她目下无尘,不屑于做一些自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才常常和大家有隔阂,而让她觉得唯一的安慰就是贾宝玉,所以等贾宝玉成亲之后,林黛玉最终身亡,这应当说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演变而来的`。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还有着自卑的一面,这一点从她刚进贾府时就有所显现,她步步细心,事事谨慎,可还是免不了自卑难过的时候,于是林黛玉用自我超强的自尊心来掩饰这一点,在史湘云笑闹着说有个戏子和林黛玉有些相似的时候,她的自卑或者说是自尊心又受到了刺激,于是在回去之后便和贾宝玉发生了争吵。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促使她一步步走向自我的杯具结局,其实这也是早在故事开始时就已经写好了的。
5.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篇五
林黛玉在整本小说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整个人为了爱生又为了爱死,从前世开始,她就是受了神瑛侍者恩惠的绛珠仙草,因为无法回报,而变得忧郁多情,当然这个多情的对象是仅限于神瑛侍者,也就是后来的贾宝玉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前世,再加上这一世的身世等原因,使得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非常的鲜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毫无争议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林黛玉都可以引用到自己的身上来,从而变得更加的愁苦和忧郁。同时在林黛玉小的时候,因为读书很多,所以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又有了孤傲这一说法,她目下无尘,不屑于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才常常和大家有隔阂,而让她觉得唯一的安慰就是贾宝玉,所以等贾宝玉成亲之后,林黛玉最终身亡,这应该说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演变而来的。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还有着自卑的一面,这一点从她刚进贾府时就有所显现,她步步小心,事事谨慎,可还是免不了自卑难过的时候,于是林黛玉用自己超强的自尊心来掩饰这一点,在史湘云笑闹着说有个戏子和林黛玉有些相似的时候,她的自卑或者说是自尊心又受到了刺激,于是在回去之后便和贾宝玉发生了争吵。
6.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篇六
读过《红楼梦》的人, 对林黛玉这一人物都会有深刻的认识, 她是书中最为柔弱、凄美而哀怨的一笔, 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份叹息。我想, 一百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 但这些想象中的形象都有共同的一点, 那就是林黛玉是悲剧的塑造, 她一生都浸泡在泪水中, 无论如何也挣不脱那烟锁重楼的哀伤与终究随风而逝的无奈。当我们拨开这不绝如缕的哀伤与无奈, 试着轻轻走近她, 触及她纤细而多思的心, 会发现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其实是日夜缠身的病魔, 多思多虑的心, 以及那无时不有的聚欢玩乐。
一、“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一出场, 就是有病在身的,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 便吃药, 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 修方配药, 皆不见效……” (1) 可见, 她是自小体弱多病, 常需药物调理。而她的体弱多病是她的母亲传下来的。书中其母“一疾而终” (2) 暗示了贾敏身体柔弱的程度, 照此推断, 贾敏在怀有黛玉之时, 想必体质也好不到哪里去, 正所谓“母病及子”, 所以黛玉从一生下来就是先天不足, 怯弱多病。再者, “林如海年已四十, 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 (3) 林家体质, 可见一斑。
林家也是名望之族, 其祖“曾袭过列侯”, (4) 林如海本人“乃是前科的探花, 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 (5) 古时候, 盐铁专卖, 盐是非常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巡盐御史是皇帝派出的专门巡检盐道的御史。明清时, 扬州盐商之富是天下闻名的, 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官员, 盐商能否赚到钱全都得仰仗巡盐御史。林如海被钦点出任巡盐御史, 这是个既有实权又有财富的要职。因此, 林家的生活条件肯定不差, 衣食住行均高于一般平民百姓, 林黛玉说过:“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6) 可以看出其生活条件是比较好的。林黛玉一旦先天不足, 虽有名医调理, 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
在第三回中讲到贾家饭后随即上茶, 而“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 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 过一时再吃茶, 方不伤脾胃”。 (7) 可见林如海特别注意保护好脾胃, 日常从小处着手讲究, 时刻注意顾护身体。如此看来, 黛玉的怯弱, 并非后天失养, 恰恰相反, 其后天调理并非一般人所能及, 不过是先天体质着实太弱, 如此调护显效也甚微。
当然, 文中还多次提到林黛玉柔弱的体质。
宝玉初见林黛玉, 便是:“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并且是“病如西子胜三分”。 (8) 西子, 即西施。西施有心口痛之病, 常捧心而行;林黛玉之病超过了西施, 动一动就“娇喘微微”, 病弱之态一眼而见。
第四十五回提到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 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 多游玩了两次, 未免过劳了神, 近日又复嗽起来, 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 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9) 并且, 黛玉自己也知道“我这样的病是不能好的了”。 (10) 中医认为, 像林黛玉的咳嗽是属于内伤咳嗽, 是脏腑功能失调, 内邪于肺而起, 常反复发作, 每每加重。确实, 到后来, 黛玉咳嗽咯痰, 到第九十七回咳出的痰已是痰中带血。可以说咳嗽病一直延续到她的生命结束。
第八十三回, 王大夫给黛玉诊病后说道:“六脉皆弦, 因平日郁结所致。” (11) 又道:“这病时常应得头晕, 减饮食, 多梦, 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所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 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 其实因肝阴亏损, 心气衰耗, 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 (12)
由上可见, 林黛玉的体质是非常弱的, 这样的体质势必会给她的婚姻带来阻碍。首先, 她因病弱, 不可能在贾府的以后岁月里担当贾母、王熙凤那样的重任, 难以管理贾府内务。其次, 由于病, 她多疑多惧, 脾性不是很好。贾母在提到贾宝玉的婚事时, 说道:“……也别论远近亲戚, 什么穷啊富的, 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 模样儿周正的就好。” (13) 贾母强调的是脾性, 是模样。林黛玉有模样, 但是脾性因病而不好, 所以, 她失去了她的爱情, 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二、“心较比干多一窍”
林黛玉是聪明的, 她的聪明不仅表现在作诗上, 而且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初入贾府, 给人的感觉是“年貌虽小, 其举止言谈不俗”。 (14) 后来, 去拜见大舅舅贾赦, 大舅母邢夫人苦留吃过饭去, 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 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 恐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 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15) 在封建家庭中, 晚辈人与长辈说话, 自有一定的“尺寸”, 否定长辈的意见时, 一般不得提出正面否定, 须先摆出客观事实, 等待长辈自行取消前议。黛玉在这里的回辞, 完全是一种合乎封建礼仪的应对语言, 表现了她在“应对进退”之间的礼貌, 显示出她的语言教养, 这样的黛玉, 自然让人疼爱有加。
再后来, 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 不过是认得两个字, 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16) 这里, 林黛玉听贾母问自己念了什么书, 她是很谦虚地回答的, 说是“只”、“刚”念了《四书》;然而贾母在回答林黛玉的问题时, 却说“不过是认得两个字”而已。林黛玉便觉失言了, 所以, 后来当贾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 她回道:“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 (17) 由此可见, 林黛玉是很能察颜观色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的, 这是她聪明的表现之一。
她的聪明也表现在能言善辩上。如:
话犹未了, 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 便笑道:“嗳哟, 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 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 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 明儿我再来, 如此间错开了来着, 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 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18)
明明是贾宝玉来了她才来的, 却又故意说来得不巧, 用“间错开来”掩饰自己的行动, 这是林黛玉的聪明之处。
也正是林黛玉的聪明, 误了林黛玉。当然, 这与她的病有一定的关系。前面说过, 林黛玉的病使她多疑多惧, 加上她的聪明, 往往让人难以下台。请看: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 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来了。”宝玉听说, 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 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在宝玉手中看了一看, 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 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 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 别人不挑剩下的, 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 一声儿不言语。…… (19)
原是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送用纱作的花儿给贾府中的三位姑娘、黛玉、王熙凤, 周瑞家的一路送来, 事实上谁也没有挑选, 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 说明缘故。二人忙住了棋, 都欠身道谢, 命丫鬟们收了”, 看也没看一眼;而惜春则“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 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 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 可把这花戴在那里呢?’说着, 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放在匣子里”, (20) 并没有挑过;王熙凤那儿则由平儿“打开匣子, 拿了四枝”, (21) 也没有选过。唯独林黛玉不同。纱花一送来, 她非但没有道谢, 反而动了心思, 想要知道在送花这件事上, 自己与别的姑娘们是否一样。当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后, 林黛玉立即得出结论, 送给自己的两枝花是“别人挑剩下的”, 如此脱口而出的语言自然就不会是道谢, 更不会是谦逊礼让, 而只会是冷笑与嘲讽。“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周瑞家的好心不得好报, 被人抢白一通, 怎不心寒。林黛玉的这番话, 撕裂了别人的颜面, 也撕裂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这就是聪明的、多疑的林黛玉, 像这样的场景小说中还有很多, 以致后来贾母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时说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 只是心重些, 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 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22) 林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分量降低了———要知道, 最初, 贾母是对林黛玉有意的。书中第二十五回写道:
……凤姐笑道:“倒求你, 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 一齐都笑起来。
黛玉红了脸, 一声儿不言语, 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 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 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 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林黛玉抬身就走……宝玉道:“我也不能出去, 你们好歹别叫舅母进来。”又道:“林妹妹, 你先略站一站, 我说一句话。”凤姐听了, 回头向林黛玉笑道:“有人叫你说话呢。”说着便把林黛玉往里一推, 和李纨一同去了。 (23)
王熙凤之所以这样说, 那是揣摩透了贾母的意图的, 也就是说, 贾母最初是打算让贾宝玉娶林黛玉的, 但是, 后来见得林黛玉的行为多了, 才改变了主意。所以, 林黛玉的聪明没有为她带来好处, 反而害了她自己。
三、欢娱不断屡伤身
林黛玉在贾府中多参与其中聚会玩乐, 对于原本怯弱的她来说是一种过度劳累, 耗气伤神。癞头和尚说的不假, 应跟他去出家, 清净以修身养性, 才能保命。
林黛玉初进贾府, 就说:“……那一年我三岁时, 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 说要化我去出家, 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要好时, 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 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 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24)
但是, 在贾家, 林黛玉不与人交往应酬是不可能的, 后来甚至还成立了“海棠社”, 赋诗饮馔, 这对林黛玉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负担。林黛玉的身体就在这些应酬往来中日渐枯萎, 最终陨落。
7.浅析简·爱与林黛玉的性格与爱情 篇七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塑造的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简·爱在劳渥德的慈善学校曾对海伦·彭斯这样说:“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1)狠狠地回击,这便是伴随了简一生的反抗精神。在盖兹海德堡时,简反抗的只是舅妈一家,那么在劳渥德,她与之作斗争的则是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她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了。来到桑菲尔德标志着简正式登上了社会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相貌平平但个性独特的家族女教师与性格古怪且其貌不扬的男主人相识相爱,最终共坠爱河。与他们刻骨铭心的恋情相随的是简为呵护自尊而做的不懈努力。她越是爱得投入炽热,就越是蔑视世俗偏见,顽强地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当她误以为罗切斯特先生既想娶英格拉姆小姐,又要将她留在桑菲尔德时,她深感屈辱,爆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2)这是人格的平等、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撞击,这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家族女教师对爱情的全部理解!罗切斯特先生在桑菲尔德府举行的那场宴会可以说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家族女教师对上流社会的挑战,她的“胜利”无疑是对上流社会的嘲笑和报复。她反抗精神在此处也发展到了极致。
而在此之前,简性格中的软弱已经有所表露。其时,英格拉姆小姐尚未到达桑菲尔德,简在听了菲尔费克斯太太的话后,对自己作出了这样的判决:“没有一个比简·爱更大的傻瓜曾经呼吸过生命的气息;没有一个更会幻想的白痴曾经过量地贪食过甜蜜的谎言,把毒药当琼桨般吞烟。”(3)这是那个追求平等的简吗?这是那个不卑不亢的简吗?她竟屈服于长相、门第、财富上的差别!甚至她把自己的自画像命名为“孤苦无依、相貌平凡的家族女教师肖像”;将英格拉姆小姐的象牙小像称为“多才多艺的名门闺秀布兰奇”。(4)并反复告诫自己:“将来不管什么时候,你偶然幻想罗切斯特先生对你有好感,……你看他可不可能对一个赤贫的、无足轻重的贫民、浪费一点心思来认真考虑呢?”(5)简虽手握为自己的爱情、生活做主的权利,她却无助、迷茫,甚至在尚未见到对手前便主动放弃了竞争。她爱罗切斯特先生,这一点勿庸置疑,可她的爱坚定吗?也许该打上一个折扣,此种弱点在书中仍有体现。
《简·爱》写于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夏洛蒂通过此书提出了“男女平等”的问题,这在英国文学史上尚属首次。简·爱的身上坚强、反抗的成分占了主导,然而她身上所表现出的软弱、迷茫、无助、游移不定是不足取的。作者虽意识到“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但她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就造就了简这种坚强中含着软弱这样一种矛盾的性格。
黛玉自幼“多愁多病身”,却天生“倾城倾国貌”。黛玉身上套着“千金小姐”这一副枷锁,时时须以礼节自持。进得荣国府,她便谨遵母亲生前的教诲“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处处小心,处处讨贾母欢心。黛玉生性敏感、多疑,但她对宝玉痴心一片,至死不渝。从《桃花行》中的“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泪痕”(6)到《秋窗风雨夕》中的“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7)到《葬花词》中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8)黛玉的蕙质兰心尽显遗。宝黛二人虽有“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之势,可二人感情远非贾母、王夫人所想象的那样。二人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黛玉焚稿断痴情,临终发恨语,一声“宝玉、宝玉,你好……”(9)犹如千斤重石,万顷波涛。宝玉在洞房花烛夜也天真地以为那个等他揭开盖头的女子便是他心爱的林妹妹,可怜这一对痴心人。宝黛的爱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郎才女貌,他们的爱情建立在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上,所以二人的爱情悲剧成为了千古绝唱。
黛玉虽然有“多愁多病身”,可这仍然无法掩盖住她性格中的坚强。有人对她的评语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过于人,众必非之,于是乎黛玉死矣?”《红楼梦曲子词》中也评价她是“世外仙姝寂寞林”(10)。黛玉的一生是短暂、多情的一生,她对爱情的忠贞、坚定、至死不渝足令世人感叹!她一生都在希望拥有能为自己做主的权利,可是直至死,她都未能如愿,可悲!可叹!
简的经历坎坷、复杂,作者塑造的坚强女性有其软弱的一面,这其实符合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在情感遭受巨大挫折后应有的心路历程。简为了自尊离开了桑非尔德,她很痛苦,因为这里有她深爱的人,但她又不得不离开;来到莫尔顿,罗切斯特与桑非尔德却从未离开过她的心。面对圣·约翰的求婚,思念中的罗切斯特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简甚至答应了他的求婚。作者发现如果再按照这种规律发展下去,简的完美形象必将坍塌。于是作者便安排了旷野上超自然的呼唤这一情节,旨在通过这一情节上的转折来重塑简的坚强形象。殊不知这一略显牵强附会的情节并不能为她着力想塑造的简的完美形象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白璧微瑕,这掩饰不了作者出众的才华,也遮盖不掉这部杰作经久不衰的光辉。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最终所有线索汇聚一点,结局以大团圆方式出现,有情人终成眷属。黛玉的经历不比简复杂,她在大观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贾宝玉是她生活中唯一的男性,他们的爱情故事贯穿整部作品始终,他们的爱情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实际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木石前盟”。他们的爱情一线贯穿始终,最终以悲剧告终。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家,造就了在世界文学宝库熠熠生辉的两个文学形象,两人各放异彩,实为两朵奇葩!
注释:
(1)-(5)夏洛蒂·勃朗特著.祝庆英译.《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495、147、148、392、374页。
(6)—(10)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967、609、371、1352、82页
【林黛玉性格悲剧的分析】推荐阅读:
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分析08-16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10-05
分析人的性格特点06-29
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06-20
关于写林黛玉的作文07-27
我的林黛玉好友作文09-13
全国各省人的性格分析08-26
九种性格的人分析09-15
员工性格分析与管理09-23
林黛玉诗词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