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五年级作文

2024-08-24

烛光五年级作文(精选15篇)

1.烛光五年级作文 篇一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些什么?(关系到他们生死存亡的是烛光)

3、你不知道的是什么?

(烛光关系到谁的生死存亡了?为什么烛光会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死亡?最后他们的命运怎样了?……)

4、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音,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 预习:故事主要讲了那些人物 ?(教师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

3、第厄普市在哪? 伯瑙德夫人和杰奎琳是什么关系?在这个城市里发生的这件事是什么事?(板书:情报)

(三)交流资料,了解二战,弄清原因。

1、我们现在还需要隐藏情报吗?为什么?(因为那是战争年代,需要这么做。)

2、关于二次世界大战你有多少了解?(第二次界大战是1939.9-1945.9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战争。它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 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 量总人数超过1.1亿。伤亡总数达9000万。

3.引导学生汇报有关二战世界大战的资料。

4、当自己的祖国遭到侵略者的侵犯时,军人们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他们应该与敌人战斗到底,这是他们的职责。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们是军人吗?(不是)她们为何也投入到这场斗争中?

5、课件出示战争的图片,帮助学生弄清伯瑙德夫 人和她的孩子们参加战斗的原因。

(四)关注情节,感情朗读,体会“生死攸关”。

1、伯瑙德夫人一家承担了什么任务?她们是怎样藏情报的?(先是……以后……最后……)为何要想这么多的办法藏这份情报?(板书:*)

2、学生自读3-7自然段,交流故事情节曲线图。明确故事情节有 次起伏

3小结:烛光的燃起和熄灭牵动着一家人的命运,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的性命也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了

4、课件出示第3段,当事件第一次出现危机时,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妈妈这样做的,她的孩子雅克和杰奎琳该明白些什么?(要镇定、勇敢,还要动脑筋与德*官周旋。)望着这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她必须镇定地面对。指名读伯瑙德夫人的做法。还有谁能镇定地读读这句

5、蜡烛吹熄了,一家3口的心情也轻松了一些。但是,这种心情没有持续多久。烛芯又重新点燃了。孩子们,你们感受到什么了?(一种可怕,死亡正一步一步靠近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6、自己读读这一段体 会一下那种可怕的紧张的气氛。

6、指名朗读。

评价:是啊,蜡烛越来越短,死亡也越来越近,此时的烛光多么可怕呀!

7 再读读体会一下。请三名同学朗读这一段。

8、随着蜡烛的又一次点燃,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的命运又跌入了低谷。同学们你们在想什么?(得想个办法把蜡烛吹灭。)

9、雅克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5、6自然段

结果呢?(没有成功。)德军中尉怎么说的。(注意语气:厉声)你们意识到什么了?(厄运即将到来,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的生命即将结束,情报就要暴露了。 他们的这次斗争就要失败了…

10、对死神的逼近,雅克什么态度?(坚持到底)他搬了一捆柴默默地等待最后的时刻,你们现在想知道什么?(最后怎么了?)

11 课件出示第7段,看到结局了吗?(板书:化险为夷)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好险呢,幸亏妈妈……雅克……还是杰奎琳……以后情报……) 12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伯瑙德和她的儿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感动,还有震撼。让我们再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7段,感受那些扣人心弦的时刻。

13 再读课文,说说这三人中你最欣赏谁,欣赏他(她)什么。 (板书:冷静,机智,爱国)

(五)评一评,升华理 解

1、引发讨论:课文中的那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配音乐,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闯进旅馆,点燃蜡烛, 点燃油灯,吹熄蜡烛

中尉嫌暗,重新点燃 借口搬柴,端走蜡烛 机智勇敢 沉着冷静

快步上前,夺回烛台 拿灯上楼,蜡烛熄灭 爱国

结局 化险为夷

2.烛光五年级作文 篇二

一、下定决心到灾区去

朱蒙:当获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消息时,你们在什么地方,各自是什么反应?

萧斌臣:地震发生的那一天。我从北京出差到了武汉,得知四川发生地震后第一个反应是给袁亮打电话,他是我在四川的好朋友。袁亮的电话倒是打通了,再打第二个、第三个朋友的电话就不通了,我的心就悬起来了。

袁亮:我当时是在成都的大街上,突然发现车子开不动了,满街的人在狂奔乱跑,后来才知道是四川境内发生地震了。虽然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和家人正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但是作为一名记者,职业敏感告诉我,一定要到地震最严重的地方去!要有所作为,救援也罢,采访也好,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萧斌臣:其实他们自己一开始也在逃难,可以说是满街跑。

袁亮:真是满街跑。地震当天我想回家看看情况,路被塞住了,很晚才到的家。因为余震不断,房子不敢住了,全家当晚就“住”在车里,实际上是挤坐在车里。当天晚上就开始下雨,非常大,像是有人从天上往下倒水,连续下了几个晚上。由于余震不断,每个家庭都因陋就简, 制作了地震“警报仪”,比如把瓶子倒立在桌子上,或是在高处放个易拉罐;只要瓶子或易拉罐被晃倒,就拼命往外跑。厕所被看作是相对安全的地方,我们在里面备了很多干粮、矿泉水、手电筒,以便万一冲不出家门时就躲进去,等待救援。

5月19日晚上最痛苦,电视、广播发布了可能会有强余震的消息,成都全城的人都被疏散到远离高楼大厦的地方。其中让我特别难以忘记的一个场景, 是成都的几条环城路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和车,以及五花八门的帐篷,真有世界末日到了的感觉。

朱蒙:我非常想知道你们为什么决定在第一时间、也就是外界刚刚能够进入灾区的时候就要去采访。

萧斌臣:汶川大地震后,每个人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个人却感到很无助,很无奈;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拿起自己的笔。

5月13日我从武汉回到北京,几天后终于可以接通成都的电话了。我便开始和邢文祥(《烛泪如歌》的另一位作者、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袁亮一起商量进入灾区采访的可能性,并开始准备食品、药品。由于当时除了救援人员之外,很多媒体记者和志愿者都在千方百计往灾区赶,从北京进入灾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我们商定让袁亮利用中央媒体驻川记者身份抢先到重灾区采访。这样在我们到达之前,交通没有完全中断的重灾区,袁亮先期都去了,这对我们之后的采访作了很好的铺垫。

至于说到去灾区的动因,其实很简单,在那种情况下,想去为灾区做点什么的人很多,想去采访的人也不少。只是我们下了决心,而且真的去了。

袁亮:我和萧老师、邢老师是多年的好朋友。当他们在电话里告诉我打算亲自深入到灾区时,我马上感到自己变得更坚强、而且有目标了。为正在受难的同胞们做一点事情,尽一份责任,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二、刻骨铭心的经历

朱蒙:能够在那么早的时间赶到灾区实现采访,这中间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吧?

萧斌臣:我们先是商量了一整天,到了第二天凌晨,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案,但是共识形成了,那就是“闯”,硬闯也要闯进去!

袁亮:想进入重灾区采访的愿望压倒了很多的不安与恐惧,对于眼前可能遇到的危险,瞬间在心里就过去了。像前往采访的路上,由于余震不断,我们的车一边走,山上一边向下掉石头,司机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打开车门察看一下险情再往前走。

朱蒙:你们的采访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萧斌臣:这是我二十多年采访生涯中最艰难、最特别、最伤感的一次采访。由于采访对象都是刚刚经历了生死劫难的老师和学生,我们既要了解最真实的素材,又要尽可能减少被采访者内心的伤痛,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比方说采访映秀镇漩口中学的老师冉红就很痛苦,她在“5·12”这天,同时失去了在同校当教师的丈夫(英雄教师方杰)和在映秀小学读学前班的六岁的儿子,她的儿子的遗体至今也没有找到。整个采访过程中,冉红一直在哭,看着这个瘦小的女教师的肩膀在不断抽动,我们的心也在颤抖,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这种边哭边采访的情景,几乎贯穿了我们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

能够在短期里完成这次特殊的采访,还因为我们曾经的教师经历。我自己做了8年中学教师,袁亮也当过老师,后来又在四川的《教育导报》工作了6年,邢文祥现在还是大学老师。原来的生活积淀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采访活动的不足,采访教师有时候就好像是在与我们自己的昨天对话。这个优势使得我们与教师很容易产生情感沟通与共鸣。

袁亮:在绵阳九洲体育馆, 这是一个容纳灾民最多的安置点,教师全都住在地板上,我们就蹲在中间和他们拉家常。我们在谈话中注意尽可能不刺激他们,有几个老师不愿意回忆,我们尽量宽慰他们;萧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泪,旁边的人也都落泪。

萧斌臣:在谭千秋所在的汉旺镇采访时遇到了一次余震。我们一起坐在汉旺学校的废墟上,老师们围着我们正接受采访,旁边是一座危楼。突然他们一下子站起来就跑,一边跑一边拉起我喊:“萧老师快跑!”我一时搞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余震,经历过大地震的人们已经在频繁的余震中锻炼出了敏锐的反应能力。

这次采访结束之后,老师们拉住我们,硬留我们吃饭,不吃不答应。结果我们就靠着一面院墙,一起吃了一顿他们用简陋的锅灶做的饭菜。这顿饭吃得提心吊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在吃饭的过程中,再次遭遇强余震,也不知道这顿饭会不会成为“最后的午餐”。

袁亮:映秀是这次汶川地震的震中,也是让许多人谈虎色变的地方,很多朋友劝我们不要到映秀去采访。我们认为,写汶川地震如果不去汶川,我们的良心会永远不安,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就一定要去。因为我们自己的轿车底盘低,到映秀时是打“黑车”去的。所谓“黑车”就是没有运营资格的小型面包车,车况虽然很差,但能够应付灾区复杂的路况。

萧斌臣:这也是我这些年来最好的工作状态,每天从12个县市重灾区中选择一个方向去跑,大清早从成都出发,在车上睡觉,到了地方就开始工作,下半夜赶回成都的宾馆,第二天一早再出去。吃的苦比我们预想的要少一些,挨饿也只有在映秀采访的这一天才经历到。除了映秀物资匮乏外,想抓紧时间采访,来不及吃东西也是主要原因。

袁亮:人回到成都完全成了“灰人”。去映秀采访的感受是触目惊心,满眼真是山河破碎的感觉,很多山垮掉了一半,很多山比原来矮了一大截……

萧斌臣:最难受的是陪着漩口中学的老师去凭吊遇难者,上千名遇难者遗体被埋在四个硕大的土堆下。因为买不到鞭炮、蜡烛和纸钱,我们只能从已成废墟的漩口中学的校园采了一束栀子花,聊表我们的无限哀思。

三、一部让人流泪的报告文学

朱蒙:我是在止不住的泪水中读完《烛泪如歌》这本书的。这些老师对生活是如此热爱,对生命是如此虔诚,大自然对人类的打击却是如此猝不及防。

萧斌臣:是的,整个写作过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痛苦的历练。从灾区回来后的好长一段日子,我们每天的梦里都是灾区的断垣残壁,写作中也常常是泪流满面。

朱蒙:你们采访内容与书的对接情况是怎样的?有没有隐瞒某些情况,对教师的感人事迹是否有一些演绎?

萧斌臣:我们在采访中获得的素材,大部分都用在了《烛泪如歌》的书稿中。总体来说,我们放得还比较开,没有太多的禁忌和顾虑。当然,对于素材的可靠性,我们也比较注意甄别。比如有的消息只是听人讲,没有办法证实,所以在书中就宁可不用。对于一些敏感话题,以及名噪一时的“范跑跑现象”等,我们都没有回避,并且尽量做到追本溯源,还原真相。

总体上,我们还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表达了出来,基本忠实于事情本身的真实。和新闻记者的观察和表述相比,作家可能更关注细节,关注事件背后的人的灵魂震撼和性格冲突,关注灾难过后人的命运和前途。我们尤其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让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这场旷世灾难的人都能看到人性的温暖和希望。

朱蒙:撇开自己的身份不谈,你在震区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萧斌臣:灾区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坚强。大地震让他们瞬间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但是他们依然是乐观的。经历了这场劫难,很多过去很在意的东西不会看得那么重了,但很多过去被忽视了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怀、责任与奉献重新得到珍视。这种灵魂的碰撞和交流对于作为采访者的我们也是一次净化和洗礼。

朱蒙:你们把那么多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精神的教师形象集中在了一本书内。说实话,这是一本让我永远捧着却又难以捧得起的书,捧着这本书,我似乎在捧着自己胸中那满满的正在溢出的泪水。你愿意从哪些角度来评价自己的这本《烛泪如歌》?

袁亮:写汶川大地震,也许一百部作品也不算多。每一场抗争都惊心动魄,每一个人群都可歌可泣。我们之所以选择为地震中的教师群体塑像,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做过教师(邢文祥教授现在就是教师),所以我们都本能地热爱教师职业,对教师这个群体有感情。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教师这个群体的表现确实是感天动地,是他们的行为感染了我们。

萧斌臣: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本也可能是唯一一本写汶川地震中的教师群像的报告文学。在《烛泪如歌》中,我们把教师这一群体放在了汶川大地震这个独特的背景之中,努力写出山区教师坚守平凡、坚守清贫、坚守崇高与责任背后中的艰辛、痛苦、眼泪、欢笑、梦想和希冀。这可能是本书能够超越灾难文学的价值所在。一位在教育部工作的朋友说,这本书是进行师德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读本。

当然也有遗憾,主要是受条件限制,没有能采访到更多的人,稿子也写得比较快;对一些重要话题的采访如果范围更宽一些,沉淀的时间更长一些,书稿的深度和震撼力、感染力可能会更强一些。但是我们都想赶快写出来,毕竟资讯发达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总是步履匆匆,太容易感动,也太容易淡忘。

朱蒙:经历了这样一次写作,你们现在对教师职业和角色有什么新的认识?

袁亮:教师一般都很有才华,有能力,非常敬业,但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他们被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我们采访中就有一位地理老师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在讲台上、黑板里讲祖国的山水。如在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壮烈牺牲的映秀漩口中学教师方杰,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当一个画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连当一个中学美术教师的愿望都成为奢望……

萧斌臣:选择当教师就要牺牲自己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些山区的教师在经济上尤为清贫。像我们在《烛泪如歌》中写到的钟期勇,他所在的“少华学校”座落在龙门山脉深处,是什邡市最边远的红白镇下属的最边远的学校。大地震发生前,1965年出生的钟期勇作为校长、教师、校工,在这所“两人学校”已经工作了25年。25年里,他只有一次动摇过,那是1993年,朋友帮他在成都找了一个月薪优厚还包吃住的工作。钟期勇准备离开时,他教过的学生们都到他家来了,拉着他的衣袖哭着不让他走,家长们也来挽留;后来他也哭,再后来他爱人也哭。钟期勇说,打那之后,他就再没有动摇过……

袁亮:经过这次采访,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感受从来没有这么刻骨铭心。在特殊关头,他们不仅仅是一般的贡献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而是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事足可以证明,中国的教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值得全社会信赖和尊敬的群体。

四、用个人的责任感唤起全社会的爱心行动

朱蒙:深刻的悲哀常常会无语,真正的悲悯只能是行动。推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烛光行动”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做的?

萧斌臣:我们在采访中遇到的很多事例一直让我们无法释怀。川西山区的很多教师大多属于“半边户”家庭,一些教师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牺牲后,遗属的经济状况极为窘迫,相当一部分家庭成了社会救助的“死角”。在什邡市红白镇采访遇难教师王周明的爱人陈思时,陈思说希望我帮她找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她说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养大周明的孩子。可是,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给一个只有初中毕业学历还带着孩子的女性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真的很难。我在心里一直觉得欠了她一个债,回到北京好长时间不敢给她打电话,因为没有办法了她这个心愿。于是我们就商量,是不是该发起一个活动,动员全社会有爱心的单位和个人来帮帮他们,这个活动可以做得很大,可以很良性。

说实话,在进入灾区采访的过程中,在遇到家境困难的教师家属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像那些感人的捐赠场面那样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光。因为当时国家的救灾工作做得很好,生活一时不成问题;但是我想他们长远的、深层次的困难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所以,我们希望发起一个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活动来实施救助,这样我们就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提出建议,提出方案,他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后认可了这个倡议;最后,我们把这个活动定名为“烛光行动”。

袁亮:这之后好长时间里,我们是见面就谈“烛光行动”,和朋友相聚也是开口必谈“烛光行动”。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烛光行动”的倡议已经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毕竟,“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朱蒙:你们对“烛光行动”的开展有怎样的预期?

萧斌臣:我们相信只要把这把火点起来,活动启动了,就会有很多人支持的。事实也是这样,3月份,我们到峨眉山景区采访,在和峨眉山景区的董事长马元祝聊天时谈起“烛光行动”时,这个和我们只见过两面的全国人大代表当即表态,尽管峨眉山去年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损失了两亿多元,但峨眉山人一定要全力支持“烛光行动”。马先生对我们说,“方案你们可以放手整,英雄教师们用他们的生命为灾难中的孩子点亮了烛光,我们也要在峨眉山点亮烛光,告慰英雄教师的在天之灵,让他们走得放心、安心”。

还有一个叫“我是健康快乐虎”的网友,从我的博客上看到“烛光行动”的想法后,一定要把2000元钱先交给我,捐给英雄教师何智霞的女儿,让她能够继续学习钢琴。还是这个网友,春节前后一直在联络网友和朋友、同事,发动他们支持“烛光行动”。

袁亮:尽管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们对“烛光行动”的推进依然充满信心。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社会上有爱心的企业、团体、个人关注的目光聚焦到这个特定的人群上来。

朱蒙:说实话,我读了《烛泪如歌》之后“出不来”了,自己希望能用行动获得某种解脱的同时,如今坐在你们的面前,也希望得到你们的教诲、慰藉、鼓励和引领,甚至想和你们抱头痛哭一场。希望你们永远用自己宽厚而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对教师的理解,也用你们敏感而同情的心一直关注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也给那些处于严重困境中的教师点亮一盏永远的烛光。这是不是对你们的要求太高了?

萧斌臣:像我的夫人和女儿帮我们录入书稿时一直是流着眼泪的,有时甚至还要停下来哭一会;出版社的校对告诉我,不论哪次校对他们都流泪不止。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写作技巧,我们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地震前后一部分教师生存的真实状况而已。

袁亮:我们曾经是教师,有了这次经历,也接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教育。今后,我们会一直关心这一群体。虽然我们也是很卑微的平凡人,但是有机会我们就会尽力。

《烛泪如歌》阅读链接

本刊编者按: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汶川大地震中教师群体形象的长篇报告文学,《烛泪如歌》勾画出了众多由平凡升华为崇高的生命轨迹,引人深思,催人奋发。本刊特此选登一节,以助读者斑窥全貌。

陈思说,我只想有份工作,能够把我和王周明的娃儿带大

陈思告诉我们,王周明遇难后就埋在中学对面的山上,刚开始只有孤伶伶的几座坟,后来整个红白镇遇难的人包括他的学生,都埋到一起来了。陈思说,她有时候也一个人爬上去,陪着王周明坐一下,跟他说会儿话。

陈思说,每次上山就哭一场,不是一上去就哭,而是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想放声大哭。那时,她就对自己说,想哭就哭吧,在自己男人面前哭,不算丢人……

陈思说,下了山,她坚决不哭,回了家,更不哭。没有了王周明,自己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啊!

“我现在只有两个愿望。”陈思说,“第一个愿望是能有一份工作,有份稳定点的收入,好让我把我和王周明的娃儿带大,让她也能读大学,像她爸一样当老师;第二个愿望就是能够梦见王周明一次,我要亲自对他说些话。”

陈思说,王周明都去了两个月了,她一直没有梦到他。有时候,她会在女儿睡着了之后,抱着丈夫的照片在那里坐着,想他,甚至在心里求他,无论如何托个梦给她,可是奇怪得很,这个愿望竟然一直都没实现。

“有一天他的小姨来了。”陈思说,“小姨说她昨天梦见王周明了,王周明交待她,让她帮他把娃儿带好。”

陈思为这件事还生了几天闷气,觉得王周明咋个这样不仗义呢?咋个托付小姨带娃儿,也不托付她呢?后来,陈思说她终于明白了王周明的良苦用心,他是觉得她还这么年轻,不想连累她啊!

陈思说:“王周明的心太细了,死了都这样啊!可是,我咋个会抛下娃儿不管呢?我只想有份工作,有份稳定的收入,能够把我和王周明的娃儿带大。”

3.烛光五年级作文 篇三

唉,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只能一个人回家了。我急匆匆地背着书包往家里赶。只有月光陪伴着我了。唉,人不能衰,一衰,喝凉水都塞牙,今天真是衰到家了,居然,居然停电,我望着又黑又深不可测的楼梯时,我不禁到吸一口凉气,我平时最怕黑了,看来这次只有古起勇气前冲,两手摸索着,一步一步地探进了楼里。小心翼翼的登上楼梯。

拐到一楼时,一缕柔和的亮光进入了我的视线,驱走了心中的恐惧。我不由得好奇起来,只见在楼梯扶手的转弯处有一个和刚才一模一样的蜡烛!咦?这是谁做的?我越发越好奇了。忽然,楼上走下来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梳着长发,带着发夹,一副可爱的模样。只见她拿着小蜡烛粘在转弯的扶手处。是她!我走上前去与她搭话:

“太谢谢你了。有了这蜡烛我们上楼就不怕了” “不用谢。”她看着我,微微一笑。我继续问下去:“你为什么要怎么做呢?”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做点好事……”她边换蜡烛边轻声说。

望着她下楼的背影,我不禁激动起来。小女孩的心灵多么像楼道里的烛光!红闪闪,亮堂堂,在黑暗中给人们带来光明。我衷心祝她生日快乐!

4.烛光妈妈作文 篇四

妈妈每天都非常忙。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他都做的井井有条。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把家里打扫一下。每天早上,妈妈肯定是第一个起床。刷牙,洗脸后,就开始“地面大扫除。”接着,厨房里就响起了动听的音乐。一听就知道,妈妈正在为我们准备早饭呢。吃过饭之后,碗和筷子开起了音乐会。在我的家里,你经常可以听到美妙的“音乐”。

妈妈虽然很忙,但对我的管教可是从来不放松的。记得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杨娜来找我去他家玩。他的爸爸很喜欢花。突然,一朵洁白的荷花映入再我的眼前。好漂亮的花呀。要是我有一朵就好了。我默默的想。这时,我心里有个想法:偷偷摘回家。于是,我对杨娜说:“杨娜你先去玩,我去上厕所。其实,我是去摘花了。我来到花盆前,小心翼翼的摘下花,装到口袋里,捂住口袋,又对杨娜说:“我要回家了。”说完,就慌慌张张的跑回家了。回到家,妈妈看见我口袋里的花,问:“你哪来得花呀?”我支支吾吾的把刚才事情说了一遍。妈妈听了,使劲的打了我几下,还要我去向杨娜道歉。

5.烛光作文 篇五

夏天是个令人烦躁的季节,我随意找了个借口从成堆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客厅里带着雨后泥土芬芳的空气驱散了周围令人窒息的情绪,我选择了一个舒适的角度,满意的窝在沙发上,开始阅读。

可是好景不长,一个惹人嫌的家伙闯入了我的领地,它叫嚣着,骚扰着,肆无忌惮的拍着翅膀。无奈之下,我只好去找那种刺鼻的.花露水来驱赶这不速之客。躺在摇椅上纳凉的奶奶皱了皱眉,冲门外嚷了一句:“老头子,进来给囡囡点个蚊香!”

他马上放下手中正在看的报纸,推门走了进来,从一个纸盒中取出一盘蚊香,放进一个铁盒子里。接着,他慢慢地蹲下身子,又慢慢地弯下腰,仿佛这个动作对他来说是种多么大的折磨。他缓缓地从裤子口袋里取出一个张兮兮的打火机,又从铁盒里拿出了一支长蜡烛并点燃了它。那一簇跳动的烛光映在他布满沟壑的脸上。

我突然发现,他的双颊深深凹陷,两片干涸龟裂的唇瓣已经无法遮掩他那一口七零八落的坏牙。他的手,像是皮包裹着一副枯骨,一根一根凸起的青筋像一条一条触目惊心的伤疤,纵横交错。蜡烛在颤抖,烛光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跳跃。我依稀看见,他浑浊的瞳孔深处,也有一簇跳动的烛光,温暖而热烈的燃烧着。

终于,蚊香点燃了,他将蜡烛吹灭。烛光熄灭了,他慢慢直起身子,又慢慢向门外走去。整个过程,沉默无言。我默默地注视着他走远,注视着他花白的头发,松弛的皮肤和佝偻的脊背。有一种不知道叫做什么的情感在心底冲开一道口子,像洪水般凶猛地在左心房翻腾。我又一次感觉到了窒息,但它是暖暖的,像烛光的温度。

6.《烛光——课程教育文丛》征文 篇六

作为烛光的传播者, 您的学术成就理应被广泛认可, 社会共享;作为灵魂的工程师, 您的美文论著理应被媒体刊载, 传于后人。但, 这往往是梦, 我们将做您的圆梦人!

作为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所, 自编辑出版了 《烛光———教育研究文丛》《烛光———教育教学发展文论》等丛书之后, 我们将再次联手国家正规出版社为您搭建起论文发表与出版的顺畅平台。如果您有意, 您的文章论著将被收录刊载于大型“烛光”系列教育丛书《烛光———课程研究前沿》一书中, 欢迎您惠赐大作!

一、征文内容及要求: (1) 各类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均可投稿, 选题不限; (2) 要求来稿立意新颖、思想健康、文理通畅、论证严密; (3) 所提交论文应在2000字左右, 要求打印或用方格纸誊写, 亦可发电子邮件 (请在信封或电子邮件上注明“烛光”二字) ; (4) 请在稿件正文前写清论文题目、单位和作者姓名及电话号码, 文后请附8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5) 来稿不退, 文责自负, 编辑对来稿有权删改 (如不需删改, 请注明) 。

二、相关说明及事项: (1) 来稿一经采用即寄发“采用通知”, 文章将编入《烛光——教育研究前沿》一书中, 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2) 被正式采用的论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3) 所征稿件免收通联费、评审费、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 作者可自愿定购载有自己文章的书一本。书出版后支付作者一定稿酬; (4) 因工作需要, 诚聘各地组稿编辑, 有意请与我们联系; (5) 可协助优惠出版教师个人专集、专著、集体专辑。

三、来稿请寄:100070 北京市100070信箱61分箱教育科学研究所刘老师收

四、投稿电话:010-83671575 83671560 (传真) 010-83671428

五.E-mail:edusclt@vip.163.com bjwlchx@vip.163.com

7.烛光赞小学作文 篇七

园丁是辛劳的,可塑造灵魂的工作是伟大的,红烛的燃烧是短暂的,可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心却是永恒的。烛光的光芒是微弱的,可正是她们微弱的光芒聚集在一起引燃了祖国腾飞的希望。

老师,您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您让我们明白了:生活能像一张纸一样轻薄,也可以像大海一样深邃,向天空一样辽阔。

“爱的教育”是您馈赠给我们贵重的礼物,您给予了我们妈妈般的呵护。老师您的恩情我们难以忘怀,当您为我们付出一切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您老了、倦了、累了,您的身躯是那样的瘦弱,疲惫。您的汗水滴落在我们心中,铸成了世间最完美的雕塑。

8.烛光作文600字 篇八

刚点燃蜡烛时,那小小的火苗仿佛米粒一般大小,慢慢地,变得犹如豆子一般大小,如空中飞舞的柳叶。里面那一层火苗,湛蓝湛蓝的,纯净而透明,仿佛一块晶莹剔透、纯洁无瑕的蓝宝石;中间那一层,橘黄色的火苗,仿佛一缕缕充满着希望的阳光把我们引向光明的世界;最外面那一层的火苗,金灿灿的,仿佛是秋天的银杏叶。

它就那样静静地燃烧着,仿佛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直冲云霄;仿佛西藏的古刹金顶,迎着阳光,炫目无比;仿佛一朵娇艳的金盏花,静悄悄的含苞欲放。一阵微风拂过,烛光如同森林里的小精灵,有了许多可爱的动作,时而若隐若现,像是雾里看花,又像它调皮地在和你捉迷藏;时而左右摇晃,像在和你亲切地打招呼;时而上下纷飞,像是舞者在跳一支舞蹈,如痴如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大唐诗人李商隐送给自己妻子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想念那洋溢着幸福的氛围,想念一抹烛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烛光是多么的无私伟大,伟大,有些人觉得烛光并不是伟大,而是渺小。可是,在伟大面前,往往是精神大于体积。在黑暗的夜里,是烛光带我们走进光明;在人生的低谷中,是老师,是父母,是朋友,可能是萍水相逢的路人,为我们点燃生命、希望的烛光。

9.《烛光-教育研究文丛》征文 篇九

作为烛光的传播者, 您的学术成就理应被广泛认可, 社会共享;作为灵魂的工程师, 您的美文论著理应被媒体刊载, 传与后人。但, 这往往是梦, 我们将作您的圆梦人!

作为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所, 自编辑出版了《烛光——教育改革前沿》《烛光——教育教学发展文论》等丛书之后, 我们将再次联手国家级出版社为您搭建起论文出版与发表的顺畅平台。如果您有意, 您的文章论著将被收录刊载于大型“烛光”系列教育丛书《烛光——教育研究文丛》一书中, 欢迎您惠赐大作!

一、征文内容及要求: (1) 各类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均可投稿, 选题不限; (2) 要求来稿立意新颖、思想健康、文理通畅、论证严密; (3) 所提交论文应在2000字左右, 要求打印或用方格纸誊写, 亦可发电子邮件 (请在信封或电子邮件上注明“烛光”二字) ; (4) 请在稿件正文前写清论文题目、单位、作者姓名及电话号码, 文后请附8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5) 来稿不退, 文责自负, 研究所对来稿有权删改 (如不需删改, 请注明) 。

二、相关说明及事项: (1) 来稿一经采用即寄发“采用通知”, 文章将编入《烛光——教育研究文丛》一书中, 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2) 被正式采用的论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3) 所征稿件免收通联费、评审费、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 作者可自愿订购载有自己文章的书一本。书出版后支付作者一定稿酬; (4) 本研究所因工作需要, 诚聘各地组稿编辑, 有意者请与我们联系; (5) 可优惠协助出版教师个人专集、专著、集体专辑。

三、来稿请寄:100071北京市100071信箱45分信箱教育科学研究所黄老师收

四、投稿电话:010-83671575 83671560 (传真) 010-83671428

五、电子信箱:edusclt@vip.163.com bjwlchx@vip.163.com

10.烛光作文300字 篇十

“嘭——”的一声巨响,大门被重重地关上了,伯瑙德夫人长长地叹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此时此刻,杰奎琳也正端着那支藏有情报的蜡烛,小心翼翼地走了下来,把蜡烛转交给了夫人,大家提到嗓子眼儿的心终于放下了,伯瑙德夫人一把搂过两个孩子,激动地说:“这可多亏了杰奎琳呀!如果不是她急中生智,情报早就泄露了,咱们一家三口也保不住性命了!”

这时,门外又传来了咚咚的敲门声,“该不会又是德军吧!”伯瑙德夫人说着,一边警惕地看了看手中的情报,一边叫着雅克去看看门外是谁。“妈妈,妈妈,太好了,咱们的盟军来了!”“什么?那太好了,快快快,请他们进来!”

雅克打开了们,把他让进屋,又让杰奎琳把情报拿给他,并给他讲了一家人死里逃生的故事,那个人听了,也向这个机智的小姑娘竖起了大拇指。

11.烛光作文550字 篇十一

就在那样转瞬即逝的瞬间,世界陷入了黑暗寂静。白炽灯的光消逝了,电视机里的噪杂停止了。甚至没有空中闪烁的萤火虫。没有墙根下弹琴的蟋蟀。

极静极静的夜。

忽然有哧的一声响,打破了黑夜的宁静。随即,周遭亮起来了,蜡烛那小小的火光,微微泛蓝,在蜡芯上跳跃着。

映在墙上的影儿,也跟着跳跃起来。于是我的心,也便跟着跳跃起来。

我看到那红色的蜡油,流淌下来,一股又一股,眼泪一般。

那是蜡烛的泪啊!

此刻,我颤动的心,也像是被这小小的火焚烧着。

烛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了自己的身躯,为人们带来了光明。无私地奉献。

而我,又该怎样报答她呢?

只能不辜负她罢了。

可这么多年来,我又辜负了多少呢?

火苗一寸一寸地矮了下去,我凝神望着这截短短的蜡烛燃尽。烛炬成灰,火光黯淡。

世界又重回黑暗。

我望着黑暗中的烛泪,出神。那是她最后一滴泪,似是为我而流。

是在叹我虚度了光阴么?

许久,一束明亮的光刺入我的眼睛。那一滴烛泪早已凝固,在灯光下看得分外清楚。我将它拾起来,置于掌心。

明亮的灯光下,我对着它轻声说道: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辜负,每一束照亮黑暗的光。

睡罢,明天会有太阳升起,全世界都洒满了阳光。

12.《烛光—教育研究前沿》征文 篇十二

优秀稿件可推介刊登在《课程教育研究》或“核心期刊”上。有意者请在来稿或E-mail中注明

作为烛光的传播者, 您的学术成就理应被广泛认可, 社会共享;作为灵魂的工程师, 您的美文论著理应被媒体刊载, 传于后人。但, 这往往是梦, 我们将做您的圆梦人!

作为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所, 自编辑出版了《烛光———教育研究文丛》《烛光———教育教学发展文论》等丛书之后, 我们将再次联手国家级出版社为您搭建起论文出版与发表的顺畅平台。如果您有意, 您的文章、论著将被收录刊载于大型“烛光”系列教育丛书《烛光——教育研究前沿》一书中, 欢迎您惠赐大作!

一、征文内容及要求:1各类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均可投稿, 选题不限;2要求来稿立意新颖、思想健康、文理通畅、论证严密;3所提交论文应在2000字左右, 要求打印或用方格纸誊写, 亦可发电子邮件 (请在信封或电子邮件上注明“烛光”二字) ;4请在稿件正文前写清论文题目、单位、作者姓名及电话号码, 文后请附8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5来稿不退, 文责自负, 编辑对来稿有权删改 (如不需删改, 请注明) 。

二、相关说明及事项:1来稿一经采用即寄发“采用通知”, 文章将编入《烛光———教育研究前沿》一书中, 全国公开出版发行;2被正式采用的论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颁发优秀论文证书;3所征稿件免收通联费、评审费、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 作者可自愿订购载有自己文章的书一本, 书出版后支付作者一定稿酬;4本研究所因工作需要, 诚聘各地组稿编辑, 有意者请与我们联系;5可优惠协助出版教师个人专集、专著, 集体专辑。

三、来稿请寄:100070北京市100070信箱61分信箱教育科学研究所刘老师收

四、投稿电话:010-83671575 83671560 (传真) 010-83671428

五、电子信箱:edusclt@vip.163.combjwlchx@vip.163.com

13.烛光作文300字 篇十三

写着写着,爸爸就不让我写了,因为光线暗了。不久,爸爸喊道:“子青,开饭啦!”说着,爸爸把饭端上了桌子。我帮他点蜡烛,他放起了我俩都喜欢的音乐。

开吃了,美妙的音乐伴随着火花的跳跃,暗暗的夜晚有一种神秘感,我俩吃着吃着,不时得交换一种幸福的眼神。我觉得那天的饭特别好吃,爸爸更是一连吃了三大碗。

后来,有邻居敲门说:“怎么回事?地下室有电了我们这儿还没电?你去看看把!”

爸爸一走,我就怕了起来,蜡烛一闪,我就觉得有一个鬼在我面前闪过。

14.烛光小学作文 篇十四

晚上,我们正在吃晚饭。突然,停电了,周围一片漆黑。我摸摸索索走到柜子旁,找出一根蜡烛,把它点燃了。

就着这点微小的烛光,我们匆匆的吃完了晚饭。好在吃饭之前(你阅读的文章来自:)我就做完了作业,要不可就麻烦了。我百般无聊,趴在桌子上看着这支小小的蜡烛,小小的火苗在烛尖上跳动着,忽左忽右,不停的闪烁,微弱的烛光也能把整间屋子都照亮。蜡烛在黑暗中慢慢燃烧,乳白色的蜡烛一点一点的融化,沿着烛身慢慢的`流下来。一滴又一滴不停的流,像泪水一样。我想到了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妈妈。每天早上,妈妈总是很早就起床了,为了给我准备一顿丰富的早餐,在厨房忙上忙下。妈妈的早餐花样百出,有油条豆浆,鸡蛋面条,海鲜粥,饺子云吞等,非常美味。做好了,妈妈才叫我起床,她不吃,只是做好出门的准备,检查我的书包。等我吃完了早餐,妈妈早已拉好自行车在门口等我。不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雨交加,从未间断过。下午放学,我一走出校门,总等看到妈妈焦急的等待我。回到家里,当我吃完妈妈精心准备的晚饭,妈妈还要耐心的看我做作业。

15.烛光五年级作文 篇十五

在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课时, 我认为, 对于小学生应该用形象说话, 创设情境, 提供范文, 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有所依, 这样才能使其获得良好的作文心理机制, 锻炼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我提出以《生活中的小镜头》为题, 指导学生习作。先复习课文的表达特点, 再引导学生自行观察生活中的小镜头, 并记录下来。

我上作文课, 向来注重范文。《海上日出》和《夕阳醉了》在过去就用过多次, 效果很好, 但只有写景的范例, 总嫌单薄。于是我又找到《黑面条》和周作人的文言日记。四篇范文, 篇幅虽小, 但信息量极大, 很适合教学之用。

上课前, 我在校园中拍摄了一些学生活动、学习、用餐的情景, 以及校园环境、校内后勤人员为师生服务的照片。特别是后勤人员的照片, 是学生从未关注过的。这些照片在学生动笔之前出示给他们看, 对于一时找不到合适材料的学生将是重要的帮助。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作文课。 (板书:生活中的小镜头。学生自发轻读。)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课文是从三个角度来描写的。一开始是一个远镜头, 写大家刚刚走进图书馆, 所以作者只看到了别人的头和脚。随后, 镜头渐渐推近, 作者看到了别人的手, 看到了别人的眼神。最后, 镜头再次推近, 拍到具体的四个人, 男女老少都有。透过这些小镜头, 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许多人都很喜欢看书, 不管男女老少。

生:读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都十分热爱读书。

师:很好。

生:因为人们爱读书, 所以图书馆成了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地方。

师:是啊。

生:人们在读书的过程中, 有自己的体验。有时候, 还会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词句。

师:大家的这些感受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看到一个词———“顾不得”, 女青年顾不得整理她那散乱的长发, 说明她完全沉浸在阅读里面了。

师:你抓住了一个词谈感受。

生:我觉得书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因为有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看得虽很吃力却很专注。还有前面那个老人, 书读得很费力, 但仍舍不得把书放下。

师:刚才你说到了一个词语叫专注 (板书:神态) , 它非常好地反映出当时那些渴求知识的人们的神情。

生:那个老人虽然十分吃力地看书, 但他很高兴。尽管年纪很大了, 但他也想再学一点新的东西。

生:第二自然段中说各种各样的人争先恐后地涌进图书馆。我从“争先恐后”这个词感受到人们迫切地想到图书馆里读书。

师:涌进 (板书:动作) , 是一个动词。从这个词中, 你感受到人们渴求知识的样子。

生:课文里说一个女青年拿着书极温柔地抚摸着, 就像抚摸孩子光滑的脸蛋。这很可爱, 把书当成一个小孩了。 (板书:想象) 还有,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就是说她好像觉得图书馆里的空气很清新似的, 我觉得她不止闻到了空气, 还闻到了书香。

师:你说得真好。

生:那个留披肩发的姑娘, 不停地甩头发, 这个“甩”字写出这个姑娘因为读书入迷连头发乱了都不去整理的样子。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好。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想象把一个个小镜头写清楚了。小镜头, 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场景。接下来, 请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讲义上的《海上日出》和《夕阳醉了》。

(生自由轻声读)

师:请比较这两段话, 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日出的时候, 太阳红得很刺眼, 甚至让人眼睛发痛。日落的时候, 太阳却宛如一位佳人绯红的面庞, 让作者长长舒了一口气。

师:你发现两篇文章的写作题材是相似的。

生:两篇文章里都有作者的想象。第一篇, 作者想象太阳是很努力地往上升, 他觉得那个太阳似乎很累。第二篇, 作者觉得太阳像一个醉汉, 脸红红的。

师:都写到了想象, 它们在写法上是相同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从巴金的《海上日出》中节选出来的。第二篇《夕阳醉了》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写的, 是她读了巴金的《海上日出》以后写的。大家还能从这两段话里发现什么?

生:写太阳下山的时候, 作者说地平线上只剩下太阳的一小块脸了。而写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作者也写了太阳露出了一小块脸。

师:这就说明两篇文章中的句子也是差不多的。

生:有些词语也用得差不多。

师:是啊。因为这是那个五年级同学读了巴金的文章之后的一次仿写。仿写可以从句子、题材、写作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仿写和自己写都是我们写生活中的小镜头可以使用的好方法。当然, 自己写的时候, 内容还可以更多。不仅仅是动作、神态, 还有其他, 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看了《海上日出》《夕阳醉了》这两小段话之后, 你再和课文里的那四个小镜头做一次比较,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日出和日落都是景色, 小镜头是写人的。

师:是的, 如果我们要去观察生活中的小镜头, 视角可以放宽些, 景物、人物都可以。

生:我发现日出日落是按时间变化顺序写的, 小镜头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师:因为写的内容不同, 所以写作顺序也就不一样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第三和第四篇文章。

(生轻声朗读)

师:这两篇文章都是写吃的, 一篇是浅显的文言文, 一篇是白话文。文言日记, 也是一个小学生写的。不过, 是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小学生。我们一起来读, 我读一句, 请同学们跟读一句。

(师领读, 生跟读。)

师:现在完整地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有看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想问“天色蔚蓝可玩”, 是什么意思?

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这篇日记中最难的地方。谁能够解释?

生:我觉得是天气很好, 可以出去游玩。

师:还有其他解释吗?

生:我觉得是说天空中的景色很有意思。

师:你不认为是可以出去玩, 而是说它很美, 是吗?恭喜你, 答对了。 (生笑) 来, 握握手,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可玩”, 不是可以出去玩, 而是指天空很美, 值得玩味。

生:“形如撑鱼, 背青色, 长约一尺, 味似勒鱼, 细骨皆作入字形”, “入字形”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 鱼骨像“入”字一样。

生:“每尾二十余文”的“文”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古代人们用的钱。

师:“文”是古代的货币单位,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元、角、分”。

生:什么叫“食莴苣笋”?

生:就是吃莴苣。

师:感谢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你们帮助大家读懂了这篇文言日记。两篇文章, 一长一短, 都是写吃的。你喜欢哪一篇?告诉我原因。

生:我喜欢白话文。因为我觉得它描写得非常具体。文言文不是很具体。

生:我也喜欢白话文, 因为它写得比较生动, 介绍得很清晰。

生:我也喜欢白话文, 我感觉它的动作描写很到位, 把那个人吃面的动作都描写出来了, 而文言文却写得很简单。

师:你把文章具体在哪里都告诉我们了。

生:我喜欢文言文, 因为它用简洁的语言把食物的样子描绘出来了。

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这条鱼的?

生:从产地、价钱、样子、味道、骨头形状、长度、颜色这些方面来说的。

师:同学们, 文言日记中, 作者用三十三个字从七个方面把一条鱼介绍清楚了。这就是文言文的力量。我也喜欢文言日记。

生:我觉得两篇文章是各有千秋的。白话文用很多形容词把那个卖烟老汉的孙子吃东西时那种津津有味的样子给描写出来了;而古文用简洁的语言把食物介绍得很清楚。

生:白话文写得十分幽默。但我认为文言文比白话文写得更好, 因为它是用最精练的语言来描写的。

师:不管语句是长还是短, 只要写出特点, 就是好的, 就能吸引读者。 (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校园照片)

师:接下来, 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 写一个你所记得的生活中的小镜头。这个小镜头可以是景物, 也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教室里的, 也可以是走廊里的, 还可以是操场上的;可以是老师, 也可以是同学;可以是今天早上我们在家里看到的, 也可以是你在上学路上看到的。

(生开始习作练习, 师巡回观察。)

(请生交流习作)

生:马路边的早晨是十分忙碌的。马路边停着各种各样的小汽车, 孩子们背着书包从车上下来, 匆忙跑向学校。校门口的义工家长, 一边用袖子擦头上的汗, 一边提醒小朋友过马路要小心。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手拉着手一起向前走。马路上的交警叔叔要求过往车辆让小朋友先行。

师:你观察到的是每天早晨发生在学校旁边的小镜头。写了动作和神情, 家长义工在擦汗, 交警叔叔在维持秩序。写得很好。

生:下课了, 同学们都跑到操场开始运动。瞧那两个人, 她们正在对踢毽子。一个人掂了掂手里的毽子, 随手一抛, 奋力一踢, 毽子便飞向了对方。对方看准了毽子, 用手一抓, 可惜她没抓到。毽子高高地飞过她的头顶, 落在了很远的地方。

师:我们一边听, 一边就好像看到了这个场面。这就是你的成功。

生:在马路边, 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双手抓着一根铁棍, 使劲儿踢腿, 锻炼身体。她头发花白, 口袋中装着老花镜, 脸上带着微笑, 看着我们上学。

师:这个老太太, 我昨天也看到了。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练习写生活中的小镜头, 小镜头就是生活当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场景。我们为什么要写小镜头呢?

生:写这些小镜头, 可以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

生:写小镜头不像写作文那么累, 而且可以为写作文积累很多的材料。

上一篇:牢记党的纪律下一篇:针对高考失分点制定高考备考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