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2024-12-06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共8篇)(共8篇)

1.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篇一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从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始,我们就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先说说他的物质观。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出现之前,虽然也存在着其他的物质观,却多少有缺陷。首先,是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颠倒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能动性并将之绝对化,没有正确认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带有猜测性和直观性,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再后来出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这种观点具有机械性和不彻底性。直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出现,才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发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作为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为日后列宁继承和发扬唯物主义的传统,在19世纪中叶以来的自然科学新成果和社会实践新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哲学思想上的一块里程碑。

再来看看他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辩证的去看。社会在不断进步,事物在永恒变化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前进上升的运动就是发展。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我们要不断创新,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它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同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更好的引导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是一个基于实践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使之不断继承和发扬,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在中国完全实现。

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运用其中的原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应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更好的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把价值中立、同情心和责任感相结合不断探索,追求真理。

马克思主义只是人类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不是顶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好的指导人类实践。

2.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篇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发出100份, 收回100份。调查对象为三旅一队、二队各50名大学本科一年级初级指挥专业学员, 年龄为17~20岁之间, 调查时间为2009年6月3日。调查方式采用随机抽样的问卷式调查。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设计35题, 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方面, 侧重了解学生目前的基本思想情况, 使教学能够有的放矢;第二方面, 主要调查学员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态度和看法以及教学相关情况;第三方面, 调查学员对正在进行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学员当前思想状况的调查, 主要分两个部分

1. 学员个人思想状况的调查。

目前学员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学员在19题中给予这样的回答:A好好学习:37%;B多交朋友:16%;C谈恋爱:11%;D打工挣钱:3%;E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24%;F寻找信仰:1%;G发现人生的意义:3%;H没想过, 随大流:5%。我们可以看到, 大多数学员认为目前最想做的事是好好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那么当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时, 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态度呢?为此我们设计了第18题:

你最认同下面那个观点:A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43%;B但尽人事, 各凭天命:11%;C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5%;D只要努力过, 就应该坦然面对一切得失:41%;E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0。由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学员在人生观上是积极的, 乐观向上的。那么学员对时代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有没有清醒的认识呢?据此我们设计了第13题:

你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A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3%;B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13%;C具有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8%;D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26%。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学员既有着融入社会的强烈愿望, 又有爱思考、不盲从和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2. 学员与军校生活的契合度调查。

接受调查的学员都是从地方考入军校的青年学生, 他们满怀美好的憧憬来到军营, 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适应军营生活, 完成从老百姓到军人、从青年学生到军校学员的转变。入学半年来他们是不是很好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适应了新生活呢?我们采用了对比加层层深入的调查方法。在22题的调查“你所期望的军校生活是怎样的?”中有81%的学员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认为军校生活会丰富多彩。在23题中我们又提出:如何评价你目前的军校生活呢?有36%的学员出现了心理落差, 认为军校生活枯燥乏味, 难以接受, 但同时也有接近一半的学员认同目前的军校生活。这表明学员对军营生活还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二) 学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调查。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

1. 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态度及教学效果

的调查。

那么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的呢?有40%的学员表示要好好学, 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理论水平。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态度基本上是端正的。因此, 有10%的学员表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材已经完整地读过一遍, 有71%的学员部分阅读过, 有11%的学员已经读过多遍。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过程时, 21%的学员表示有很想看看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愿望, 57%的学员表示如果有机会, 愿意看。

2.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

在第31题中的调查“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该采取哪种教学方式?”中有59%的学员希望采取老师启发, 学生讨论的教学方式, 有9%的学员希望采取学生自学, 老师解疑的自主学习方式。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员希望教学方式的革新, 希望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调查中也有将近半数的同学认为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一般, 这说明我们应该进一步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方法。

(三) “科学发展观”教育调查

学员是如何看待在政治理论课上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呢?有63%的学员表示很有必要, 并且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有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是支持和拥护在政治理论课上贯彻“科学发展观”教育的。

三、对策与思考

1.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从调查中我们看到, 青年学员总体上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富有朝气的, 但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世界观、人生观是不成熟的、易变的。青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 但大学骄子对生活的热情和憧憬经常会遭遇到成长中的困惑、烦恼和挫折, 不成熟的阅历和心智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很容易发生扭曲和反复。所以加强青年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为他们培根固本, 顺利成长所必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培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课程, 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 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功保驾护航。

2.进一步革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从教学对象的需要切入,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提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22%的学生抱着一种既然开了就应付着学的消极态度, 究其原因这与我们传统的教学角度有重要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虽然也考虑到了教学对象的需要, 但更多的是从社会的需要、军队和国家的需要的角度向学员讲授教学内容, 似乎学员接受知识技术是自身的需要, 而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则是党和国家、军队的需要, 因而学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要学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从内心深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就必须革新现行的课堂教学。

首先, 必须转换教学思路。教师必须从学员的角度出发理解问题, 阐述观点, 做到眼中是学员、心里装学员、口里说学员, 在与学员交流中形成心灵的撞击与融合, 使学员的思想观念逐步与国家和军队的需求趋同, 使学员的个人奋斗与军人集体奋斗相结合。

其次, 要进行教学法的革新。正如调查所显示的, 59%的学员希望采取教员启发, 学员讨论的教学方式。对于学员这种主动学习的要求, 教员应该给以积极地配合和提倡, 尊重学员的心理需要, 倾听学员对问题的想法, 发现其闪光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要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 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 增加教员与学员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 架起一座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一座学员与教员心灵之间的桥梁, 真正产生心理共鸣, 观点共振, 思维共享, 影响共有。只有这样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才能真正走出教材, 走进课堂, 走进学生心灵。

3.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体现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唯物史观思想, 同时更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 我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总体认识定位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述, 帮助学员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蕴和理论渊源, 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使学员更好地去理解、掌握科学发展观, 践行科学发展观。所以, 青年学员学习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和精神实质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 我们的学员在这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第10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的调查中仅有52%的学员给出了正确答案, 这说明我们在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工作。

4.加强军人意识教育, 增强使命感。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员, 很多学员抱着对军营生活的美好憧憬来到信息工程大学, 他们热爱军队, 往往只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感情, 并不真正明确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军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作为一名未来军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差使他们感到迷茫。罗斯福说:“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军校德育课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要把特定的军人意识和军人规范“内化”到军校学员的思想品德结构中来, 以引导广大学员较快地实现从地方老百姓到革命军人的角色转变。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军事院校的特定培养对象出发, 着眼于军事职业的特殊要求, 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不断强化军人意识教育, 以增强广大学员献身国防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引导他们更好地在专业上勤奋学习、在军营中建功立业。

3.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篇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增强其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學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學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2]李楠.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篇四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7.《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 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知觉到表象的飞跃 C.从判断到推理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5.“人化自然”是指(D)

A.整个自然界

B.人本身的自然

C.未被人认识的自然

D.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7.决定一个社会形态性质的主要依据是(B)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家政权

D.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18.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B)A.它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C.它是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19.我国的政体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监督制度 20.科学技术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B)

A.主导性因素

B.渗透性因素

C.基础性因素

D.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2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D)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2.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报告各自的观感.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B)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

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主观感受,正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23.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C)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24.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C)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2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B)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2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27.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C)A.前者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后者是剩余价值 B.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D.前者价值增值少,后者价值增值多 28.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9.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30.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D)

A.阶级斗争理论

B.社会主义学说

C.辩证法理论

D.唯物史观

3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32.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3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D)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3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D)

A.理论斗争

B.议会斗争

C.经济斗争

D.政治斗争

35.“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句话揭示的是(A)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目前我国社会的性质 C、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6.从结束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是(D)A、戊戌变法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辛亥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3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D)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8.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B)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39.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40.“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1.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②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③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⑤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B)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③④⑤

4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①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④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B)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3.“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此话表明的哲理有哪些?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③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④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B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44.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C)①客观规律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④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5.以下有关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判断正确的有:(D)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未变

②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未变

③工人阶级受雇用的阶级地位未变

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未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6.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B)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与肯定的区别

③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抛弃

④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⑤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47.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D)①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②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③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④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途 ⑤它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关系的性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8.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②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③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④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9.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C)①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宿命论

③ 万物齐一

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⑤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⑤

D.②⑤ 50.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C)①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②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③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④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

C. 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5 DDDCD

6-10 BDBDC11-15 DCBCD

16-20 BBBAB 21-25 DBCCB

26-30 ACACD31-35 DCDDA

36-40 DDBCC 41-45 BBBCD

46-50 BDDCC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C)

A.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2、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D)

A.阶级斗争理论

B.社会主义学说 C.辩证法理论

D.唯物史观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B)的历史观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D)

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②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④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C)

①对数人选择的道路

②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③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④能够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D)

①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③包含肯定的否定

④抽象的否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D)

①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②我们惟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④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1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4、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6、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D)

①水往低处流

②日出于东落于西

③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9、广大农民在致富的过程中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的意义是(D)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2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B)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2、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D)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2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的关系

27、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B)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8、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

①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②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③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④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是(C)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②政治法律制度

③国家政权

④社会意识形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0、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C)

①世界的可知性

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③认识起源于经验

④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32、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B)。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3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B)。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3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3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D)

A.人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36、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3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38、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C)

①不变资本

②固定资本 ③可变资本

④流动资本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9、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C)

①不变资本

②固定资本

③可变资本

④流动资本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0、股票价格(D)

①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②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 ③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④不是股票的票面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A)

①个人主义

②利己主义 ③自由竞争

④社群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2、货币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C)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43、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和角是(A)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4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D)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4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4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C)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8、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9、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C)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共产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方向

50、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参考答案

1-5 C D B B D

6-10 C D C D D 11-15 A D B C A

16-20 D A D B D 21-25 B C A B D

26-30 B B A C C 31-35 A B B A D

36-40 C C C B D 41-45 A C A D D

46-50 B C A C A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D)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4.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

A.物质性

B.存在性

C.可知性

D.运动性

7.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A)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下列选项中,强调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C)

A.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9.社会意识是(C)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认识的客体是(A)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外部自然界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A)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B)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A.各种经典文献

B.科学家的活动

C.文学艺术家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进步社会势力和保守社会势力的斗争 2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A)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社会结构的改革

D.道德水平的提高

21.“支配物质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种观点属于(B)

A.唯意志论观点

B.宿命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非决定论观点

2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①普遍联系的环节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③永恒发展的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观的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4.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包括:(A)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B)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26.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D)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2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B)

①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③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④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9.辩证的否定是(D)

①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扬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C)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③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④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C)A.资本家的节俭; 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 D.扩大再生产 3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D)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3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D)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A)

36.把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其依据是(C)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C)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38.从理论上看,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D)A.特殊形式

B.唯一形式 C.辅助形式

D.基本形式

39.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①货币资本

②生产资本 ③商品资本

④商业资本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0.以下有关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判断正确的有:(D)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未变

②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未变 ③工人阶级受雇用的阶级地位未变

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未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1.以下属于生产力的“硬件”部分的是(C)

①劳动者

②劳动资料 ③应用科学

④劳动对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A)

①个人主义

②利己主义 ③自由竞争

④社群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3.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D)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45.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D)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46.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原因是它们的(D)

①领导力量是相同的 ②阶级基础是相同的③内容是相同的 ③形式是相同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7.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D)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48.社会形态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49.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D)

A.原始社会

B.阶级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50.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C)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参考答案

1-5 A D D D D

6-10 A A C C A

11-15 D A C C B

16-20 A C D C A 21-25 B D B A B

26-30 D A B D C

31-35 C C D D D

36-40 C C D A D

41-45 C A D C D

46-50 D D C D C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B)A.革命性和批判性

B.实践性和阶级性

C.科学性和历史性 D.辩证性和彻底性

5、“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 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 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

9、“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0、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1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15、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6、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17、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18、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19、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B)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20、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3、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25、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6、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劳动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2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2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9、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0、金融资本是由(C)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3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3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3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B)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5、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3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3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38、“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9、“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0、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D)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4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

①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②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③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④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⑤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A)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④⑤

4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

①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是唯心主义的③是庸俗唯物主义的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⑤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B)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

4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④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⑤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C)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⑤

4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②具有普遍性③具有直接现实性④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⑤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A)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④⑤

D.①③⑤

4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①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②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③意志决定一切④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⑤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A)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

D.④⑤

46、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①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②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③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④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⑤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A)A.①②④

B.①⑤

C.②④

D.③④⑤

47、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①自然环境结构②人口结构③物质经济结构④社会政治结构⑤社会观念结构(A)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③④

48、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①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②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③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④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⑤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B)A.③④⑤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49、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②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③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④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⑤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D)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5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②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④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⑤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D)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D

6.A

7.A

8.C 9.B

10.C

11.D 12.A 13.B 14.C 15.D 16.A 17.B 18.C 19.B 20.B

21.D 22.B 23.B 24.D 25.A 26.A 27.B 28.D 29.C 30.C

31.D 32.B 33.B

34.B 35.B

36.C 37.B 38.B 39.B 40.D

41.A 42.B 43.C 44.A 45.A

46.A

47.A 48.B 49.D 50.D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C)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德意志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B)。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4.黑格尔哲学中的 “合理内核”是(D)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

5.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D)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居安思危”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等同的 D.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等同 8.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D)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D.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9.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C)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10.要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前提或关键是认识(B)

A.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11.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的是(C)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的量变

D.事物的质变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C)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把握事物的度

D.确定事物的质 1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5.“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A)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6.“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表明(D)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8.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D)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9.认识的最终目的是(A)

A.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达到理性认识 C.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0.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C)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21.社会形态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2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A.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23.杰出人物的产生是(D)

A.完全必然的B.偶然的机遇

C.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24.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等同 25.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B)

A.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肯有阶级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27.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一个(A)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社会意识范畴 28.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B)

A.市场竞争

B.商品交换

C.劳动力买卖

D.追求利润

29.“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表明(A)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B.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3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31.商品价格是(A)

A.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C.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D.由市场的竞争机制决定的

3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D)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B)

A.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力归劳动者自己所有

D.劳动者一无所有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D)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小商品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统一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6.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C)

A.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B.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7.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B)A.社会净产值

B.社会总产品

C.社会全部生产资料

D.社会全部消费资料

38.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B)

A.资本积聚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周转 3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B)

A.资本家之间协商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各个资本家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D.资本家垄断的结果

C)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C)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4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

A.利己主义

B.利他主义

C.集体主义

D.享乐主义 4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统治者是(C)A.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家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家 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A)A.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44.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是由于(C)A.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

B.生产力的发展尚无客观需要求

C.它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是不相容的D.还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 45.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D)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

C.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根本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了以下哪些道理?①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②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③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答案。(D)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47.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一方面有弊,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也使原有的危机意识遭遇挑战;另一方面有利,对我国防止金融领域的风险具有警示作用,同时,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总的来说,弊大于利,我们在危机面前必须兴利除弊,化解风险,抓住机遇。上述认识包含着以下哪些哲理?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④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48.“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了以下哪些内容?①生产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科技协作在世界范围内展开。(B)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49.在 ①价格机制、②竞争机制、③供求机制、④约束机制中,市场机制包括(C)

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50.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包括下面那些项?(A)

①唯物史观的发现;②剩余价值的发现;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④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5.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篇五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考核知识点

哲学(定义: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哲学具有下列特点

(1)最高的抽象概括性,是“最深沉的思维”。

(2)最大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和智慧的启迪作用,但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作出具体结论。

(3)哲学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派别(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论与唯心论)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从三点来看:

1.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②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

2.实践基础:无产阶级的斗争已经有了实践的源头(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马克思注意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集成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实践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②其后,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发展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具体结合,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识记与理解

(1)哲学的概念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说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意识依赖于物质。

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也就是说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蕴含于其理论内容体系之中,而其内容体系的基本点有三点:精髓——实事求是精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发展规律学说);精蕴——群众史观。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意义1.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探索出科学的方法

2.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共产主义由空想变为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崇高理想

(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鲜明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之引领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逐渐有了深刻、完整的认识。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之后,1939年—1940年,毛泽东同志接连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精辟地阐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重要基础。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以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指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作出新的阐述,强调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篇六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我对东方哲学的认识又更近了一层,老子讲的道德经其中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也可以用运动的绝对性来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其实与我们东方的阴阳说又如出一辙,但是总体感觉,马克思先生的最大的哲学贡献是将东方的一些哲学的神秘化给用西方的思维和学术体系机械化了,使我们东方的哲学体系,指标体系更加具体,向量化的方面迈出了一步。例如矛盾论中将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东方讲的是阴阳,东方的阴阳由于历史的文字和文化原因,我们今天可能失意了,对阴阳在进行细分,就成了五行说,不如马克思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符合现代人的理解,而且细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我们的实践中分析问题,指标比较明确。

尤其是马克思先生明确指出,世界是物质的,解决了对神学的批判,用我们通俗的语言讲就是解决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他的思想光辉明亮了人类哲学思想的宇宙!一句话神也是用物质构成的,否则我们无法感觉到神的存在,如果神只是思想,那么任何思想都是对物质认识产生的,思想的作用是通过物质对物质的作用而实现的。

另一点体会就是在基本原理中,马克思先生没有提对和错的概念,这与老子的道德经的自然概念很有相似之处,老子不提善恶,不主张善恶,只有阴阳,所以就只有自然,马克思先生也是只有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也有相对性,这个相对性在时空上理解是保持性质的运动,与易经的卦有相似之处,易经每个卦都是在描述一个相对时空中的事物,恰如马克思的运动的相对性。学习他老人家的思想,这使我可以成为一个完全的脱胎换骨的唯物主义者。

7.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篇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1. 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阶段,即“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学计划走,围绕教材转,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锁定在课堂上”,[1]以教科书的章节乃至每个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使学生理解、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考核上仍以期终闭卷考核为主,这虽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容易导致学生走入“为考而学”、“为考而背”的应试教育的误区,无法达到通过考核强化“两课”教育功能的目的。这样的授课和考核方式也使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难以实现,更无法考核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道德的实际水平。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讲授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讲授中,教师普遍都面临着在较短的时间(54学时)内完成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解和把基本原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知识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目的、教学价值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改革之前多是从事某一部分的教学,对其它部分可能在理解和深度把握上还存在认识不透的问题,进而影响讲授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传统的以教科书的章节乃至每个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利用专题教学的方式整合内容、集中若干问题的专题讲解形式是一种可行的尝试。

3. 专题化教学的优势研究

“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目标,是切实能够引导学生去把握基本理论,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去解决自己人世上思想上存在的汇总困惑和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提高其形象和有效性”。[2]专题教学,就是针对某种现实需要而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和教学活动,主要特点是:专、精、深、活、新、实。“专”和“杂”相对,指在两课中进行专题讲座,任课教师在选题确定了的基础上,必须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进行,广泛获取信息,精心组织材料,争取把问题讲通、讲透,讲得有侧重点、有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精”要求任课教师在专题讲课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要精简,要集中力量,在取舍教材上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比较广的接触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知识的空间,使教师的讲课内容更聚焦。“深”要求教师专题讲课的内容程度、理论层次相对于教材要深一些,前卫一些,传输给学生更新的信息。“活”指教师在确定选题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在结合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教材结构实际的基础上选题,以有针对性和提高教学效果为标准,而且在讲授方式、提问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均可灵活多样。“新”进一步要求专题内容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必须是比较新颖的、最近的、信息量比较大的、新出现的动向和问题。“实”要求专题讲课必须既要结合实际,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专题教学,就是划分专题讲授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力求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分析、说明问题的本质、必然性和发展方向,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注重理论讲授的深刻性

专题教学的首要特点是“专”。所谓“专”,不是面面俱到、照本宣科,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阐发其精髓,把原理的精神实质讲透,把原理的思维方法讲活。这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学科的整体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的整体中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具体概念、具体问题、具体学科的理解;同时,教师对不同问题、理论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贯通能力,能够把教材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深刻、准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

2. 突出教学内容上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该是理论性、抽象性最强的一门,专题教学就是为了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这就要求选题必须有针对性、典型性,在内容讲解上重点突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为重点,结合当代社会人们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

3. 加强教学实践的现实性

首先,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当代价值。“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在授课中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价值立场,这要求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的时代问题,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澄清社会上以及学生中的各种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其次,要联系理论的受众者即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不稳定、不成熟向稳定、成熟过渡的时期,面临着人生选择、评价社会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应该联系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地说,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尤其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包括求职、成才、立业、理想、信念、目标、志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应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命所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专题化教学,还应该避免以下问题:第一,避免教师只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导致过“专”。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存在有机联系的,如果教师仅局限于自己的专题的话,便很难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内在逻辑。第二,避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过疏。专题教学采取的是每个教师完成若干专题的授课方式,这样必然减少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使学生和教师无法保持稳定的联系。第三,避免只有教师的专题讲授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在传统的按章节教学方法下,多数学生都是课上划重点、课下背重点,而专题教学对于学生却有更高的要求,即基本知识、甚至教材内容,都应靠学生自学,自己寻找问题,方能保证专题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温习勇.论影响“两课”教学实效的原因与对策[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96.

8.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篇八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部分,改善其教学方法,提高其实效性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可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帮助学生掌握《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如教学手段单一化、学生对课程有误解或缺乏兴趣等。因此,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积极改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原理》的教学目的。

一、教师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原理》的认识并做好准备

首先,教师应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该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的政治道路走向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容有半点忽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教师发自内心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学生相信它;只有教师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身体力行,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如果教师都怀疑这一理想能否实现的话,怎么教学生树立该理想呢?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宣讲马克思主义,私底下却去求神拜佛,又怎能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呢?所以,要使别人相信,首先自己就得相信。

其次,教师应努力扩大自身知识储备。《原理》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的基本知识,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的内容。《原理》教材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并不能把教材编辑出版之后的理论发展和焦点囊括进去。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知识面广,掌握该门课的最新理论,关注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把握教学进度,考核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理论性强、逻辑性突出的学科,学生自学难度较大。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涉及许多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较多的讲解和引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运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还应注重使用各种教学技巧。

1.抽象概念具体化

抽象概念具体化,是指通过具体化的方式表现抽象的概念。概念不管多么抽象,都有赖于从感性事物中获取,都是从分析感性材料开始的。在教学中遇到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音像资料,用具体的事物、现象或对其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表象之后对其能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概念有所了解和把握。如《原理》中讲到的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要使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可以用大量的文字语言或图片来使学生根据日常经验来分析哪些属于商品:海滩的沙子,建筑工地里的沙子;空气中的氧气,医院里用的氧气;农民吃自己种的蔬菜,农民拿去市场上卖的蔬菜;等等。正确分辨出商品后,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与非商品的区别,使学生认识“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来了解其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

2.逻辑命题情景化

逻辑命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果能很好地还原或再现当时逻辑命题产生和形成的情景,就能清晰地了解逻辑命题的发展脉络。在讲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时,可以通过讲“农民将牛奶倒入河中”的故事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垄断企业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危害;通过对无产阶级纲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解读,对比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剥削人压迫人的本性,预示无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和推翻资产阶级的必然性。随着这些讲述,学生们能领会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教师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理论阐述形象化

理论阐述形象化,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阐述理论。学生单纯地听理论讲解,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就不能掌握和理解热点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调、语速、表情、手势、站立位置、讲解内容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善于在瞬间激发灵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找到共鸣。教师也可以通过形象的例子来对某一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笔者在讲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命题时,给学生补充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讲话内容:“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階段,便构成基础……”

三、教师应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一个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粉笔和黑板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这种方式虽然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也能展现教师风采,但具有费时费力、信息量不足、直观性差等劣势。因此,在采用传统板书教学的同时,也应采用其他现代教学方式作为辅助。

1.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与板书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形象生动和信息量大。计算机能将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现给学生,在突出重点、难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在《原理》绪论中讲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就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向学生重现19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通过图片和影音资料说明当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使学生领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在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处理好教学和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分地依赖它,导致离开它之后就无法进行教学,也不能使它成为课堂的主导,使“师生对话”变成了“人机对话”。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工具,应该合理应用。

2.主动占领网络宣传教育阵地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繁荣,互联网的触角已经伸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最快的高校师生则率先地成为网络大军中的一部分。网络对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等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顺应潮流,采用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占领网络阵地,使其成为我们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新阵地。

具体到《原理》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网上精品课程,利用QQ、微博等沟通平台,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设置网上精品课程既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又能扩大教育范围;通过QQ、微博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可以建立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主动介入学生日常生活,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思想渗透于细微之处,而且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不受地点、距离、场所限制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教师摸清学生的思想現状。《原理》涉及内容较多,课时相对紧张,大家关心的、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延伸的话题,完全可以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教师辅以解惑。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分干预学生,以防打压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偏激的言论应当予以引导纠正。

3.开展读原著、交流读书心得活动

《原理》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学科,是因为里面有概念及由概念构成的原理和方法论,这些都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精髓,并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不是其他的文章或教科书能代替的。所以,通过读原著来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时代背景,就仿佛跟随着他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及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在读原著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能发现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因此,及时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创造一个平等的、畅所欲言的环境,分享各自的收获,汇集大家的智慧和思想闪光点,有利于共同进步。但是对于学习《原理》的学生来说,读原著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辅助。

4.注重课外实践

学习《原理》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以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去更广阔的环境中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笔者采用的课外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社会实践法。根据《原理》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设置几个社会实践题目,让学生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中挑选一个,利用寒暑假时间,运用掌握的原理与方法,深入社会做调查研究,鼓励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发现并分析某一个社会问题或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形成调查报告,从而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伍波.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对比研究与探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2]李文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王勇.创新教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J].西藏教育,2011,(8).

上一篇:新入员工转正申请书下一篇:hr如何处理员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