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报告(精选8篇)
1.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报告 篇一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
我见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之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为一个整体,不必也不应将之分割开来,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持续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针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师建设
要想实现对小学生开展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念有个清楚准确的认知。新的课程内容和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只能妨碍学生综合素质
的发展和提升,也就不会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正确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从而不断对教学进行优化调整,真正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要想对学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具有这样的素养。平时,教师应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自我提升,多读书、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培养。
二、针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语文课堂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知识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与新课程理念高度吻合的,教材中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通过课文进行了有效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优势。
如,小学二年级的《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查字典认生字及阅读课文的预习活动对课文进行初步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学生素质的培育上。教师可紧扣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熊和松鼠的故事感受到朋友间的交往和友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与人交往。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还可与学生一起来折纸船和做风筝,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2.加强阅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有效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增加知识积累,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利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还较小,阅读能力和感悟文本的能力还不足,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
加以引导,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
如,《夏夜多美》这一课,就特别适合引导小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夏夜的公园里,睡莲、小蚂蚁、蜻蜓、星星间发生的纯真朴实的交往过程”,品味“多美的夏夜”这一句话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教师还可在课堂下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课外读物。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的拼音版,都是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来阅读的。
3.开展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对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当前,小学生的写作训练一般是从三年级开始的,这是与他们掌握语文知识的水平相对应的。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通常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字词或和口语方面的训练。
但我认为,学生年龄越小,就越有超乎想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低年级阶段开展内容完整的习作训练,将可能丧失最佳时机。有些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满足最基本的写作需求,我认为不必担心,写作训练是可以通过“绘本”来实现的。
小学生的课本和读物,特别是低年级的读物基本都是以“绘本”或“类绘本”的形式出现的。低年级的课本上,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如,《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中就插入了两幅卡通画。绘本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形态,那为什么不能是他们的写作形态呢?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绘本作文,通过图形和文字的混合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字词积累的欠缺,还能调动学生的学習兴趣,起到培养其写作能力的作用。 总之,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和文化因子,而且还是一个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学科,这个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小学语文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身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开展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必须的,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核心工作。
2.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报告 篇二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 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 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 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 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 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 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 应一方面注意到学生能力训练, 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教学评价原则
在核心素养观照之下,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当遵循下述几个原则:首先,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系统性。语文教学评价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且作用相对重要。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到其全局性和动态性, 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问题、某个阶段上, 使评价囿于狭隘是不科学的。其次,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前瞻性。小学语文教育的时间较长, 而且学生始终处在心理的变化过程之中, 因此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未来发展走向, 考虑到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第三,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客观性。这一原则是所有评价的基础, 如果没有客观性, 则无论评价语言如何优美、评价方式如何花哨, 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且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某次成绩取得进步,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其进步的深层次原因, 是偶尔的发挥, 还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是主观的进步, 还是客观条件的促进等。总之, 只有坚持了这三个原则, 才能使接下来的教学评价更富现实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结合
(一) 口头评价同书面评价结合
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各有优势, 也各有不足。口头评价具有直接性与快捷性优势, 而且富于情景表现力, 易于使教师进行价值引导以及情感渲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应当与课堂教学相始终, 从而为促进学生兴趣提升服务。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口头评价过于随机、难以记录, 这使得该种评价方式的范围和效果受到了限制。因此, 只有将口头评价同更具稳定性的书面评价结合起来, 才能使评价发挥更大作用。而在进行书面评价时, 则要注意语言的积极性, 多鼓励,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 使之有更大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二) 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
主观评价指学生自主评价, 客观评价指教师、其他学生与家长评价。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 教师评价处在核心位置, 这种局面需要得到调整, 让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才是未来趋势。首先,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其主动了解自身优势及不足;其次, 学生同伴评价, 能够基于同龄人的视角达到能力审视效果;第三, 教师评价会以富有鼓励色彩的语言对学生表现加以说明, 其科学全面的总结依然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第四, 家长评价能够从家庭角度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给予提示, 形成与课内评价的良好配合。
(三) 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提到:无论过程评价还是终结评价都很有必要, 其中过程评价的意义更加突出, 实际也正是如此。过程评价涉及到学生行为、心理兴趣、习惯特点等。出于评价方便的角度考虑, 教师可以将过程评价分阶段实施, 并将多个过程评价统一起来, 共同构成最终评价的一部分, 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报告 篇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自然就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育人目标要求,这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时,“核心素养”成了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要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核心素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核心素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
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生一生发展所必需的素养集合体,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各学段、每一门学科的协同努力。唯有这样,学校才能培育出一名又一名高素养的合格人才。由此看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由某一门特定学科或几门学科来完成的,而是由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共同来承担、实施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只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一味地满堂讲、满堂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然后就是大量、机械的抄写、记忆,使得学生苦不堪言,没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当学生真正形成了这些品格和能力素养,我想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核心素养”并不是飘在空中的浮云,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各学科素养共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系,就如同参天大树深植于大地的条条根系一样。
我们期待着小学语文学科能成为学生一生发展最具活力、最富营养的那条根!
4.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培养 篇四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紧紧围绕“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
一、语言理解能力表现为:
读懂文本主要内容,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指导积累优美有新意的语用材料,初步具有语感。
二、语言运用能力表现为:
即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书面口头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三、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变现为:
即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运用联想与想象,初步认识语言和文学形象,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批判意识。
四、初步的审美能力:
语言学科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主要表现为:
1、感知到汉字之美,培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2、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语言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知识。语言的理解运用处于最基础的部分,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语用能力为基础,是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实现的。阅读、表达是实践途径,听说读写是实践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语文教学要多读多思多实践,实践大阅读观、大语用观,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模仿力和创造欲。
5.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五
摘 要 语文素质培养是小语教学的育人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关键词 小学语文;素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做法总体上同一位教育家指出的相同,他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其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教学要给学生四个实用的课堂。一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二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
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区,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所在地。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让学生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回答;而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四是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等。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学习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的做法就是如此。
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二是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习惯。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与自我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教师教学需要构建对语义的理解,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三是要重视朗读品评感悟。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阅读中要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在品评要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
6.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报告 篇六
【摘要】核心素养是最近几年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施策略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知识产出的效率也不断提升,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指导思想的知识灌输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因为,即使学生穷毕生之力都无法将现阶段已有的知识学完,而在未来知识产出的数量也必然明显增多,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知识储备已经不再是影响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会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我国教育部2014年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现阶段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分析
在传统教育阶段,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以知识与技能为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许多学者对于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认为教育阶段必须要引导学生形成能够支撑学生情感、心理以及终生学习发展的素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含多个层面的内涵,例如健康生活、主动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概念也是最近几年才被提出来了,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而对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认识也不够深入。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知识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大部分教师认为基础知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以提升学生的知识量为教�W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的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
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来看,涉及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其中大多数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但是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部分教师也会为学生安排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的“质”与“量”往往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缩减,并增加实践教学。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还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几乎已经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指标,这种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发育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最终会严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即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而不仅仅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其进行评价。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在本学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记录遵守情况等全方位的信息,并针对不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
四、结语
7.语文教学要有“核心素养”取向 篇七
这两年,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很热烈,教育界都在盼着国家层面对“核心素养”有个明晰的界定。全社会在关注和思考国民的“核心素养”,这是好事,也是教育改革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9月13日,“核心素养”终于落地,从2月征求意见到9月正式公布,说明它的确定是经过很慎重研讨的。我们来看看这张“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核心素养”图:
相较于2月的征求意见稿,正式稿有了一些改变,比如:“实践创新”归入到“社会参与”中,强调了“实践创新”的社会性;“文化修养”改为“文化基础”,强调文化是根,是魂,强调学生阶段文化积淀的基础性;原来的“个体”改为“学生”,强调了“核心素养”的普适性要求。
对于教育实施者来说,现在亟盼国家层面的“核心素养”完成它的“课程转化”。要完成“课程转化”,首先得修订课程标准,构建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把“核心素养”由理念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由共同到分殊,环环相扣,层层转化为学科教学目标。这样,语文的课程标准在重新修订时候,需要根据“核心素养”重构三维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本质就是个体“核心素养”的一种反映。语文学科素养更要强调语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融合,超越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反思、探究与批判。重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就是要赋予“核心素养”以可教、可学、可测评的内涵特质,因此,课程标准要有质量测评标准,这很重要。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学科素养已经有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标准》能正式把“语文素养”提出来,是很有思考力的,而且《标准》对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所需达到的目标表述得非常清楚:语文应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语文探究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但是,“语文素养”到底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哪些层次?高中三个年级有什么样的层级规定?《标准》并没有具体说清楚。所以,尽管有目标,语文教师依然不知道语文素养从哪里着手培养,更谈不上如何打破学科壁垒、走向学生“核心素养”高地了。因此,语文的学科素养一定要在国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上才能加以明确。语文教师希望在明确了“核心素养”以后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里能建立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与反馈系统。
最近看到一份专家讨论稿,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了如下界定: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笔者不知道“核心素养”落地后,这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会不会改变。应该说,“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具备了语文学科的特性,但这些素养并不能仅仅由语文学科来承担培育,如何打破学科界限,建构起课程体系,和别的学科一起完成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素养培育,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语文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领地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之后所形成的,所以,语文学科素养应该是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也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如果脱离了语文学科,忽视学科的独特性、固有性,不是基于和体现语文学科的文字表达、文学思维与文化传统的独特的本质内蕴,人为地拔高,素养就又成为空洞的词汇。
另外,语文学科素养也要有层级性,不能以低层级的学科素养代替高层级的学科素养,比如,《标准》也有“课程目标”的规定,“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发展”不能说是学科素养,只能算是语文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语文学习的方法素养。再有,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素养应该和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有所不同,其层级应该如图2所示。
语文学习的内核即第一个层次是语言与言语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这个建筑构建材料和修辞语法等结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语文姓语,学习语言既要学习“话”,又要学习“说”,这是语文的基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最基础的学科素养。
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层次。一方面,当“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提高后,学生的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也就有了连缀成章的意义追求;另一方面,学生要接触人类最典范的文学,这些典范文学应该是包含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不仅要强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这是语文学习的高层次,要达到这个层次,不仅需要学生有较为深厚的语言、思维和审美的素养,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和人生阅历,有文化的辨识力和批判力,这是需要学生在母语文化的长期熏陶滋养下,慢慢形成的。要达到这一层次,不仅要启智,要滋养,还要顿悟,这样才能在前面的基础上具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科素养。强调语文学科“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既强调民族性,也强调世界性,还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并发展传统文化。
不管这份专家讨论稿是否会变更,语文学科素养不能离开母语文化的土壤,在这土壤里生根发芽,汲取养分。读书、写作,这是语文学科最本质性的行为表现,不会因为“核心素养”的提出而改变。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要循序渐进的,小学更强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初中开始慢慢强化文章与文化,也就是凸显语言、思维和审美,高中阶段,学生走向成年,应该带进“文化和哲学”,也就是开始强调“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语言和言语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开始进行思维训练和审美培养,是不合时宜的,如果灌输太多文化和哲学内涵,那更是揠苗助长。
语文学科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具体化、细化,需要向学科、学段和校本化几个方向努力。笔者以为,校本化要从学校的沿革历史、区域文化、师生特点三个角度考虑如何对接国家“核心素养”要求和语文学科素养要求,建构起符合和适应学校文化特性和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的结构要整合,内容要整合,在领域整合的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形成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体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发展的走向都呈现出迥异的取向。比如,同样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教师以“‘面朝大海’,怎么会看得到‘春暖花开’呢?”“‘面朝大海’,那么背对什么呢?”“为什么是从‘明天’起,而不是从‘今天’起?”几个问题出发,形成“问题群”,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强调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也有教师从核心意象“大海”切入,谈这首诗歌意象的“单纯明净”的特征,继而分析诗歌所呈现的实景和虚景,以及诗歌的情感走向,最终归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义分析。前者很高蹈,后者很实际;前者强调个性,后者强调实用。语文学科应该在诗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哪些素养?语文学科应该在教学中生成哪些素养?课堂是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平台,到底是哪一种课堂能成为学生生成学科素养的理想平台呢?
“准心”不明,语文教学的目标总是很模糊很多义,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课堂走向,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确定,语文的热闹就由此产生,而热闹背后可以说是乱象。
文本研习是有一定的规律的:(1)确定目标;(2)充分阅读;(3)品味思考;(4)表达交流;(5)总结归纳。这个思路虽然明确,但如何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走向“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教材的文本选择和写作活动设计与编排要有个合理的体系,要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写作活动的序列化来安排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当语文教学有了“核心素养”的靶心,就要明确每一个专题、每一篇课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要求(重点在于哪一个素养),要使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有层级要求的目标,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质量测评标准,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就体现在有效地实施教学,从而真正达成目标。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有清楚的指向,教学质量才有清楚的评判。
8.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报告 篇八
一、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小学语文新课标倡导教师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种种活动中来,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文化的传承,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内化成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和个人教养的养成。在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让学生的生活事件与社会现状联系起来,又要让学生的志向兴趣、心理需求和社会思潮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他们在角色转换中展能力、长知识、增才干,并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一般可以采用改编课本剧、再现生活情境、即兴演讲、思维对对碰等多种兴趣盎然地形式,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也就更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譬如:我在执教《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时,就安排学生完成如下学习任务:和爸爸妈妈聊聊,听听他们对我国飞天事业的看法,和老师同学谈谈你所了解到的中华飞天之梦,并到网上去看看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初步了解我国人民近年来生活的变化。在新课导入时,就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觉得这‘梦圆飞天四个字应该展现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是民族的骄傲,有的说是中国人的自豪,有的说是中国人从此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了,还有的说我们的生活也像航天事业一样蒸蒸日上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的火花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的愿望强烈起来了。接着,我简要阐述祖国曾经的经历过的屈辱,从而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话题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人们的认识发展是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螺旋式上升的,违背了这一規律也就迷失了方向,而素质教育就是要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就要借助于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的落实,把学生引向“综合实践活动”,引向在开放情境中的探索中去。譬如,我在执教《神奇的克隆》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克隆”一词难以理解的实际情况,就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桑树的压条、柳树的扦插、马铃薯的切种、仙人掌的扦插等简单的实践活动,这些学生原本就有的实践经验就会产生作用,学生就会对“克隆”一词产生一种非常真切的理解。然后再从低级的复制到高级的生物克隆逐步讲解,学生就会对这一高科技的技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也会对克隆技术的前景产生浓烈的兴趣,对未来社会中可能的发展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以生为本,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传统的教育方法以“知识中心”为重点,把“知识量”作为教学的出发和归宿点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能力中心”,主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等理念,尤其是杜威“在做中学”的主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所谓“在做中学”就是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通过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长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从而让课堂教学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譬如我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就如此提问:“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展开了讨论,许多学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出了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学生说出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有的学生甚至把在考试后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不同看法说了出来……如此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性地看待自己,而且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极为有利的。
四、授之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面对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学会学习”是显得那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诸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大学习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自主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合作学习也能看到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样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因此,我在平时激励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发现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通过调查说说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充分、有效地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可见,通过上述学习方式的转变,能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报告】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07-25
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11-30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讲座12-07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08-04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08-19
语文核心素养提升10-11
语文课堂核心素养01-06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08-17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