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金融发展报告

2024-07-02

中国社区金融发展报告(精选8篇)

1.中国社区金融发展报告 篇一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摘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拟建构“两型”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一)、江西模式:“一会五站”。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二)、秭归模式:“组织再造”。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全镇14个村成立社区306个,互助组1034个。每个社区30个左右农户,设理事长1人,理事2一4人,共“海选”出理事会成员1028人,建立了“村委会互助组生活-生态”庭院农业生产循环。所谓庭院经济,指的是农民以房前屋后的土地、水面和空间为基础,充分利用庭院设施等优势,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近年,老河口各地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庭园经济模式:一是养殖型庭园经济,因地制宜推广以猪、牛、羊、鸡、兔为主的养殖型庭园经济,推动农村养殖业发展。温岗村引导农户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庭园养兔,每户平均养殖30只种兔,每年为农户增收1000多元;

二是种养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生产。在273户建有沼气池的柴店岗村,推广户平圈养3一5头猪、1个沼气池、70一140平方米菜园的“猪沼菜”庭园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链条模式,每年节约农药化肥250元,出栏6一10头肉猪,种3茬蔬菜,可为农户增加收入3000元;三是长短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立体农业。指导农户充分利用庭园空间,推广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的种植模式,使农户房前屋后花果飘香,不仅形成了“林在村中、村在林里”的良好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户增收 2000多元。

(三)、“三位一体”,繁荣社区文化,培育社区归属感。

第一,培植农村中心文化户。老河口文化中心户建设采取“1 + 1”或“1 + X”的模式,即一个“文化科技屋”加一个商店、或一个诊所、或一个加工厂等经济实体,以商养文、文商互补。让农户自主经营,依托实体发展,赋予了“文化科技屋”和“文化中心户”强大的活力。李楼镇柴店岗村村民王宗岭开的小商店原来只是卖些日用品,生意一般,自从办成了“文化中心户”,在村里的扶持下,他买了很多科技文化书,免费向村民开放,村民隔三岔五就到他那里去,看书、借书,交流各方面知识,营业额也随之增加了上千元。如今,老河口农村,像王宗岭这样的“文化中心户”成了农民学习的课堂,甚至很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未来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新路。

第二,建设社区文化平台。2007年来,老河口发展文化科技中心户115个、农家书屋4个,兴建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5个、村级文化体育场7个,电脑、图书、音像资料、健身器材、报纸杂志在社区扎根、留在农民身边,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生与发展。计划到“十一五”末,老河口100%的乡镇建有符合标准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0%的乡镇达到文化先进乡镇标准,98%的村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00%的村有文化中心户;85%的乡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和体育指导站,50%的村建有体育基础设施,社区文化载体、文化大舞台将得到有力搭建。

第三,开展特色活动,增强教育实效。老河口积极推进“孝心献老人”、“文明市民”、“星级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大力推进“文化中心户”、“美德在农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卫生六进家”、“婚育新风进万家”以及生态文明村、文明城镇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普及文明行为常识,增强农民文明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培育了农民的“生活共同体”理念以及社区归属感。

二、河口社区建设的绩效及经验。

老河口经过两年的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宝贵的举措与经验,与其他的社区建设模式相比,其成效及其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内部资源,低成本建设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需要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开展社区建设,“等、靠、要”、完全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是行不通的。与此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负债累累也是不争的事实。2001年,农业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村级负债1483亿元,平均每个村负债20万元。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给村一级一定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村干部的工资和必要的办公支出,几乎没有其他机动的开支。

(二)、贴近农民生活,激发农民参与在社区建设中,长期以来导致的政府包办、代办倾向以及农民参与的被动性,再加上农民自身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人微言轻”、“边缘化”使他们往往远离社区建设。正如美国社会政治学家安东尼·奥罗母所言:“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大多数社区农民的弱势降低了其参与社区建设的效能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依靠农民,凝聚农民的建设动力,不然的话,类似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由于忽视底层民众的动员和参与而导致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现象很可能重演。

(三)、倡导生态发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前提。“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违反客观规律而任意活动,那就一定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正如有关学者所言,“生态规则是明确无情的:大自然必须受到保护,否则我们人类将灭亡”。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

(四)、坚持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结合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具备经济基础的社区文化建设才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行动,否则的话,即使偶尔产生文化建设轰动效应,也只不过是表面光鲜,实际价值甚少。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经济。研究表明,文化贫困及其产生的贫困文化往往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相结合,在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农民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现代观念,也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农村经济的增长也可以为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提供持续发展的充足财力。

老河口农村社区将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现代农业与庭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经济致富,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看得见的利益,激发了他们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中,摒弃抽象的文化建设,结合农民迫切的生产生活需求,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传播农村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以及党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农村社区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辅相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结论:“两型”社区的创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老河口社区建设模式创新的启示意义显而易见。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对老河口实践做进一步的发掘和阐释,并建构一种新的建设模式──“两型”农村社区,这对于明确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向、模式定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型”农村社区是本文试图超越简单的或“标准的”个案、模式视角,而以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为着眼点,对其当前与未来发展的若干定位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去把握一般事实和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尝试性提出的社区建设模式框架。“两型”农村社区是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创新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资源节约型社区是指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稀缺、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在政府投入、村庄公共收入以及农民自身收入有限的背景下,建设农村社区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并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建设农村社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是指农村社区的发展以人

为本,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健康、环保和谐为主旨,追求一种人的生存、社区经济和社区发展与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的友好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农村社区建设框架下把二者的内涵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

要澄清这些概念,发现其重要的和连贯的意义,只有借助对观察对象的逐步分析。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全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以及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适用于所有村庄的模式,也就是说农村社区建设在应然与实然层面上都是多元性的现实与实现。因此,我们对模式的理解就不能陷入误区,即认为模式就是供模仿、复制的榜样或典型。事实上,从发展模式的定义来看,任何一种被总结出来的模式,都有其典型性与特殊性,都是与特定的主体相对应的。对模式的分析,其意义主要在于从经验事实中加深对发展的内在逻辑及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他人模式来反思和分析自身行动的合理性,以便针对自身的实情,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笔者通过对老河口实践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两型”农村社区的意义便在于此。

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社区。

2.中国社区金融发展报告 篇二

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 是实现企业发展理想的必然途径。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区宣讲作为一种“零距离”接触买方、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家和学者们的重视。

河北银行的发展战略与其他四大国有银行不同, 其发展方向为服务地方经济, 紧随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步伐, 坚持打造特色经营品牌, 通过进行企业形象宣传, 可以更加快速普及现代金融理念, 提高市民对本银行服务新手段的认知度与使用率。

二、河北银行企业形象及形象分析

1. 河北银行的企业形象。

河北银行 (原石家庄市商业银行) 成立于1996年5月, 是全国首批五家城市合作银行试点之一, 也是目前河北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 河北银行继续坚定建设环渤海区域领先的公众银行这一目标, 加快发展战略步伐, 提升品牌形象, 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2. 社区居民眼中的河北银行。

社区居民主要使用哪家银行的业务, 其中有13.64%的居民选择了河北银行, 22.73%和27.27%的居民分别选择了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 这说明河北在本地区的认同度还不算很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有61%的居民会鼓励亲朋好友使用河北银行服务, 有39%的居民不会鼓励。从此项调查中, 可以总体上看出河北银行在本社区居民眼中的形象如何。

因此, 由于银行的特殊性, 不管是河北银行还是其它银行强调的各种理念, 似乎只停留在一句口号上, 在服务人群、业务提供上并没有本质差别。此次调研分析可知, 河北银行存在着这样一种的现状:品牌知名度激烈的竞争中河北银行品牌知名度虽然高, 但是与其他各个银行的品牌形象却难以区分。

三、河北银行社区宣传现状分析

1. 河北银行社区宣传现状

(1) 河北银行社区宣传地点分析。根据河北银行工作人员的提供的资料显示, 河北的社区宣传目前主要还是在市区范围内, 集中在较大营业网点的周边社区。一般县镇范围的社区宣传较少, 农村乡镇几乎没有。相对于一般县镇群众对河北少有特殊好感的情况, 在市区内河北有较高的认知度和名誉度, 群众评价良好。

(2) 河北银行社区宣传内容分析。河北银行社区宣传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把居民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金融知识, 需要掌握的金融技能, 传授给社区居民, 丰富百姓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方式, 提高公众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另一方面河北银行陆续开办了包括代收电话费、代办公交IC卡及充值、等20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以方便市民生活, 让群众进一步认识到河北银行。

(3) 河北银行社区宣传形式分析。河北银行社区宣传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社区宣传栏都是物业和业主交流信息的主要平台, 但这种形式始终存在信息量有限、时效性不强以及操作性较弱等问题。“LED显示屏和宣传栏”的形式。条幅、海报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形式, 发放宣传材料, 回馈老客户小礼品、纪念品。

2. 社区宣传形式存在的问题

经过暑期社区调查问发现, 社区宣传最普遍的形式是社区宣传栏的。本调研社区中, 有约63%的居民会经常注意社区宣传栏, 37%的居民不会经常注意, 经过本次社区调研活动发现宣传栏内容, 包括银行宣传内容, 陈旧、更新慢、形式单一, 这是社区居民渐渐不关注宣传栏的主要原因。

四、利用社区宣传提升河北银行企业形象的建议及规划

1. 引进专业人才, 宣传多样化。

居民社区宣传适应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和理财要求,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印制银行系列产品宣传册, 摆放在社区网点, 吸引客户、引导客户;张贴宣传画, 大力宣传河北银行业务品种, 有效地促进了河北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2. 立足网点, 开展银行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

企业形象与品牌都是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体, 企业整体形象与企业整体品牌的主、客观因素具有高度重合, 也可以视为同一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建设行为的侧重点上:企业形象建设更多地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外向展示, 而品牌建设则基于对客户积极印象与评价的争取。

3. 加快转变经营观念。

客户是金融企业的“上帝”, 金融企业要千方百计寻找、争取客户, 尤其是优质客户。最好的措施是给个人提供个性化、差别化和组合化的超值的金融服务。为此, 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忽视对个人服务的。

4. 大力拓展理财业务, 为“社区人”提供理财服务。

随着社区人金融知识的普及与提高, 他们的理财意识日益增强, 会向银行提出这方面的需求, 而银行的产品创新也将会随着社会需求而创新。银行对经济、金融的信息反馈比较灵敏, 在理财服务上有一定的优势, 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对客户与银行都是双赢的。

五、结语

经过调研, 我们对河北银行通过社区宣讲提升企业形象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想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同时也熟悉了调研的整个流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 但是我们都一一攻破, 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均得到提高, 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曹凤岐.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W].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中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 篇三

关键词:社区银行;发展

一、我国社区银行建立的必要性

我国金融机构目前正处于改革、创新的阶段,而通过美国的社区银行带动该国金融业蓬勃发展这一例子,我国应当认清自身金融市场的需求,发现社区银行在中国建立并发展的潜力。

(一)有利于改变我国银行体系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的现象

银行体系的不合理,可能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较为单一,并且比例存在失衡现象。在美国,①从数量上来看,截止至2011年美国有7000多家社区银行,占所有银行总数的96.4%,有超过50,000个网点。从资产规模上来看,资产低于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占91%。然而我国的银行体系则呈现出一种国有银行数量少但其资产规模比重极大的现象。截止至2013年3月,国有银行资产规模约占总资产的44%,而城市商业银行仅仅占总资产的9%(参见表1)。但从这一方面来看,我国银行体系结构已经存在较为不合理的现象,这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另外,中小银行在我国的规模虽然正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它的主营业务大多数是跟随国有银行经营的,缺乏自身特色。相对而言,国有银行拥有庞大的经营网点,以及国家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在其优势显而易见。因此,社区银行在中国的设立,会成为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的转折点,是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随着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其经营重点集中于大型企业和优质客户群,中小型商业银行因而难以扩大规模。2013年5月中央银行发布的《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已经可以推行并组织实施。”这表明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承担责任,银行破产倒闭现象可能会发生。银行假如破产,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对于客户的存款进行赔偿,但不是全额赔偿,会设立一定的限额。如果这项政策开始实施,中小型商业银行必将受到公众的质疑。因此,需要完善商业银行体系,建立社区银行,既能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还能减轻中小商业银行的压力。

(二)有利于缓解我国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近年来,中小企业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蒸蒸日上。但是由于融资困难,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出现了倒闭的危机。据统计,②徐州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年,每年有约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倒闭破产,而其中60%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的原因就是融资困难。因此,面对如此之高的倒闭率,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更加谨慎,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些不法企业利用不规范的民间融资,以高利率借贷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造成了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社区银行拥有组织结构简单,信息传达效率高,运营机制灵活等特点,能够有针对性的服务于中小企业,从而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有利于满足居民和中小企业对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几年之前,我国居民主要把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但是在经历了2013年股票市场持续的熊市,“新国五条”等房地产政策相继推出,投资者们对于未来的股市行情和房地产业都极度失望。與此同时,市场上又缺少其它金融创新产品的代替,居民们只能将手中的资金存入银行,这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因此,需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以促进投资者进行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乡村人口正逐步向城市迁徙,而大城市又存在人口饱和现象,中小型城市必将会吸收一大批人口,从而引起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聚集,这些企业和人口对于金融服务业务的需求也会扩大,因此亟需社区银行的出现。

另外,由于社区银行实行多元化经营,能够提供创新型的、个性化的服务业务,无论是对中小企业还是居民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大量的潜在客户的存在有利于社区银行进一步的扩大发展规模。

由此可见,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社区银行的出现,规范的社区银行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结构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发展社区银行在满足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层次以及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可以促进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一个健全的以中小融资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能很大程度上环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填补了我国基层金融空洞化、金融服务出现真空的局面。所以,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来说,发展社区银行势在必行。(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注解:

① ICBA Report:Community Banking Facts[EB/OL].www.icba.org.2012

② 梁平,梁卫东,李岩.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徐州中小企业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2

参考文献:

[1]陈正玉.社区银行的发展与借鉴[J].中国金融,2011

[2]陈幼惠.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思路[J]北方经济,2013

[3]段军山.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思路[N].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

4.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 篇四

一、数据质量

1、抽样设计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抽样方案采用了分层、三阶段与规模度量成比例(PPS)的抽样设计。初级抽样单元(PSU)为全国除西藏、新疆、内蒙和港澳地区外的2585个市/县。第二阶段抽样将直接从市/县中抽取居委会/村委会;最后在居委会/村委会中抽取住户。每个阶段抽样的实施都采用了PPS抽样方法,其权重为该抽样单位的人口数(或户数)。CHFS首轮调查的户数设定为8000——8500户。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各阶段样本数设定如下:首先,根据城乡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末端抽样的户数(即从每个居委会/村委会抽取的户数)设定在20-50户之间,其平均户数约为25户;其次,在每个市/县中抽取的居委会/村委会数量为4;最后可以计算得到抽取的市/县个数约为8000÷(4×25)=80。

2、拒访率比较

表2列出了CHFS与国内外调查数据拒访率的比较。就国内调查而言,CHFS比CHARLS分别低3.75%、5.22%和6.19%。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CHARLS的调查只涉及甘肃和浙江两个省份,而2011年CHFS调查涵盖25个省份,两者的拒访率进行直接比较可能存在偏差。三个国外数据库都与CHFS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其调查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家庭的资产、收入和支出等,尤其是SCF,是与CHFS直接可比的调查项目。从表2可以看出,SCF、CEX和SHIW三个调查的拒访率都在25%以上。与CHFS直接可比的SCF调查拒访率更是在30%以上。这表明CHFS的拒访率与国外同类调查相比,处在很低的水平上,进一步表明了CHFS调查组织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3、人口统计学特征

CHFS数据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非常一致,表明CHFS样本完全具有全国代表性。表3的第一部分列出了CHFS调查的总人口数量、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以及经过权重调整后的城市人口比例。与此对应,表3也汇报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全国总人口、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就家庭规模而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和农村家庭规模分别为2.89人和3.98人,CHFS权重调整后的城市和农村家庭规模分别为3.03人和3.76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CHFS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家庭规模都具有一致性。同时,CHFS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人口平均年龄分别为38.09岁和36.87岁,二者也非常接近,可知CHFS调查样本的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与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相一致。就男性占总人口比例而言,CHFS和国家统计局统计出的男性比例分别为50.7%和51.4%,二者相差无几。按照特定地区是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来计算城市人口比例,计算出的CHFS中城市人口比例为51.4%,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指标非常一致。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知,CHFS与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得出的家庭规模、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人均收入都具有广泛的一致性,CHFS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结论是有可靠依据的。

二、收入和储蓄

1、家庭收入

数据显示,家庭收入均值为52087元/年,其中,城镇庭和农村家庭分别为71546元/年和27606元/年。

根据CHFS调查数据,中国家庭收入不均现象非常严重。处于收入分布90%以上分位数的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占所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6.96%。表5汇报了这些高收入家庭各项收入在所有家庭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经营收入的76.85%被处于收入分布90%以上分位数的家庭所有,经营收入不均现象最为严重。

2、家庭储蓄

总储蓄占总收入的19.25%,低于依据宏观数据计算出来的储蓄率,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从储蓄的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处于收入分布90%以上分位数的家庭储蓄率为60.6%,其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处于收入分布95%以上分位数的家庭的储蓄率为69.02%,其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61.6%。因此,中国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是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是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收入。现行促进消费的政策对广大民众的影响不大。因此,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最有效的政策是提高广大民众的收入水平以减少收入不均。

三、非金融资产

1、房产

在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城市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5.39%,农村家庭拥有自有住房率为92.60%。东、中、西部地区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分别为87.35%、94.42%、90.41%。世界平均住房拥有率为63%,美国为65%,而日本为60%,我国自有住房拥有率处于世界前列。(2)拥有住房数量

城市户均拥有住房已经超过了1套,为1.22套,农村户均拥有住房为1.15套。拥有一套住房的城市家庭占69.05%,拥有两套住房的城市家庭占15.44%,拥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城市家庭为3.63%。而在农村,80.42% 的家庭拥有一套住房,12.20%的家庭拥有两套住房,2.10%的家庭拥有三套住房。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71.31%的家庭有一套住房,15.08%的家庭有两套住房,4.12%的家庭有三套以上住房。中部地区80.27%的家庭有一套住房,14.03%的家庭有两套住房,1.16%的家庭有三套以上住房。西部地区84.27%的家庭有一套住房,8.03%的家庭有两套住房,只有0.80%的家庭有三套以上住房。

(3)人均居住面积

城市人均建筑面积为38.89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为33.76平方米。农村人均建筑面积为49.04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为39.57平方米。

(4)住房负债

样本中有13.94%的城市家庭为购买住房而向银行贷款,不仅如此,还有7.88%的非农户籍家庭通过银行以外的其他渠道借款以获得住房。从住房贷款或借款的规模来看,非农家庭购房贷款总额平均为28.39万元,占家庭总债务的47%;农业家庭购房贷款总额平均为12.22万元,占家庭总债务的32%。

住房贷款总额远远大于家庭年收入,户主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家庭负担最重,贷款总额平均为家庭年收入的11倍多;收入处于最低25%的那部分家庭贷款额达到了其年收入的32倍之多。由此可见,住房贷款是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房奴”在中国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2、汽车

(1)汽车拥有率

城市家庭拥有汽车的比例为22.89%,农村家庭拥有汽车的比例为11.92%,总体来看,中国家庭拥有汽车的比例为16.37%。

(2)汽车品牌分布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拥有的汽车市场占有率前4名均是国外品牌,它们是大众(7.35%)、丰田(5.69%)、别克(4.25%)、现代(3.90%),其后依次是长安、本田、东风、五菱、奇瑞、福特。前十名中有6个国外品牌。

3、工商经营(1)工商项目拥有

城市有12.44%的家庭拥有工商项目,农村有15.16%的家庭拥有工商项目,总体来看,有14.06%的中国家庭拥有工商经营项目,远高于美国的7.2%。

(2)经营负债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户籍家庭有5.84%目前有银行贷款,仅从事工商业生产项目的农业户籍家庭有9.83%拥有银行贷款。约15%的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工商业生产活动的农业户籍家庭拥有行贷款。对非农户籍家庭,仅从事农业生产项目的家庭中有9.47%拥有贷款;有12.81%的从事工商业生产的家庭以及20%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工商业生产的家庭拥有银行贷款。

(3)信贷约束

就从事农业或工商业的家庭而言,没有银行贷款的家庭中有75.03%不需要银行贷款。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目前没有贷款的家庭中,约18.89%的家庭需要银行贷款。这些家庭中,有14.8%没有提出申请。而约4.1%的家庭虽提出申请但被银行拒绝。就没有提出贷款申请的原因而言,农业户籍家庭与非农户籍家庭都主要将未提出贷款申请的原因归结为“估计申请后不会获批”,分别占52.5%与41.4%。其次是“申请过程麻烦”和“其他”原因。“不知道如何申请”所占比重最低,仅13.02%的农业家庭与10.34%的非农家庭将未提出贷款申请的原因归咎于此。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但被拒家庭以及由于害怕申请被拒而未提出贷款申请的家庭均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信贷约束,两类家庭占所有从事农业或工商业活动家庭的10.7%。

(4)教育与创业

教育在工商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户主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过去一年从事工商业的家庭其户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7年,比未从事工商业家庭户主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后者仅8.86年。

对资产位于最低20%以及资产位于20%~40%的家庭,其户主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3年。资产位于40%~60%分位数项目,其户主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5年。资产位于60%~80%分位数项目,其户主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04年。资产位于最高20%的项目,其户主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最高,为12.48年。由此可见,资产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

四、金融资产

1、金融资产总量

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6.38万元,中位数为6000元。分城乡来看,城市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11.20万元,中位数为1.65万元;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3.10万元,中位数为3000元;家庭金融资产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中位数达到3.5倍。从均值和中位数之间的差异可知,金融资产在家庭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2、无风险资产占比高

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为57.75%;现金其次,占17.93%;股票第三,占15.45%;基金为4.09%;银行理财产品占2.43%。银行存款和现金等无风险资产占比高。

3、炒股盈亏的“二八”法则

有效样本中,盈利的家庭占22.27%;盈亏平衡的家庭占21.82%;亏损的家庭比例达56.01%。可见,高达77%的炒股家庭没有从股市赚钱。这与人们上说的“二八”法则比较接近。

4、炒股盈亏的年龄效应

根据户主年龄将家庭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我们发现年龄与炒股盈利成正相关关系。在户主为青年的家庭中,炒股盈利占16.14%;盈亏平衡的家庭占27.67%;亏损的家庭占56.20%。在中年家庭中,炒股盈利的占23.71%;盈亏平衡的占17.01%;亏损的占59.28%。在老年家庭中,炒股盈利的占30.30%;盈亏平衡的占19.19%;亏损的占50.51%。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炒股赚钱的比例呈增加的态势。

5、金融市场参与差异大

家庭对股票市场参与率为8.84%;家庭对债券市场参与率0.77%;家庭对基金市场参与率4.24%;家庭对衍生品市场参与率0.05%;家庭对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率1.10%。因此,家庭在不同金融市场参与率存在显著差异,衍生品和债券市场参与率尤其低,这与我国衍生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现实基本吻合。

6、股票市场参与和风险态度成正比,风险偏好型的家庭炒股比例为20.29%;风险中性型的家庭炒股比例为11.54%;风险厌恶型的家庭炒股比例为5.36%。因此,炒股与家庭风险态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7、民间金融市场参与城乡趋同 有借出资金的家庭数量占总体家庭的11.93%。分城乡来看,城市家庭11.94%有借出款;农村家庭11.92%有借出款。总体来看,城乡家庭对民间金融市场参与趋同。

五、家庭负债

1、家庭负债值得关注

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负债包括农业及工商业借款;房屋借款;汽车借款;金融投资借款;信用卡借款;以及其他借款等。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样本中,有负债的家庭占38.22%。其中,城市家庭负债比例为35.16%,农村家庭负债比例为40.31%。

中国家庭负债均值为62576元。其中,城市家庭总负债均值为100815元;农村家庭总负债均值为36504元。

中国家庭总体的资产负债率为4.76%,其中,城市家庭为4.08%,农村家庭为9.81%,农村家庭资产负债率约为城市家庭的2.5倍。

由此可知,虽然农村家庭负债的平均数低于城市家庭,但是,农村家庭负债的比例以及负债占资产的比重均显著高于城市家庭。因此,农村家庭的负债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2、教育负债比例高

教育负债在城乡的分布比例有很大的差异,大部分教育负债都集中在农村。如表14所示,在有个人教育贷款家庭中,农村家庭占比77.88%,是城市家庭占比的3.5倍。同样,在有亲戚朋友或非银行类机构借款的家庭中,农村家庭占比高达67.37%,是城市家庭占比的2倍。

在16周岁及以上年龄的在校学生中,根据学历层次的不同,家庭教育负债的比例也不一样。随着在校学生学历层次的提高,家庭的教育负债比例大幅提高。如表15所示,对于教育负债,有大专(高职)及以上学历在校学生的家庭中,拥有贷款的家庭比例为10.57%,是有高中/中专(职高)及以下学历在校生家庭拥有贷款比例的3倍,后者仅为3.65%。对除教育贷款之外的借款,在有大专(高职)及以上学历在校学生的家庭中,有借款的比例为25.31%,同样是在有高中/中专(职高)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家庭中拥有借款家庭占比的1.36倍。

3、家庭支付方式多元化

消费者在各种购物支付方式中仍以现金支付方式为主。如表16所示,以现金支付的交易次数占总交易次数的79.60%,所占比例最高。同时,通过借记卡(储蓄卡)和贷记卡(信用卡)方式来进行支付也是另外两个重要的购物形式。具体地,以这些方式进行的交易次数分别占总交易次数的8.05%和6.97%。总体来看,家庭支付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4、信用卡方便交易

使用信用卡的主要原因是方便日常生活,占比61.26%。家庭基于提前消费与透支的目的使用信用卡的占23.16%。在信用卡还款方式上,高达84.72%的家庭都选择了提前偿还或者到期全额偿还。

就家庭所用信用卡的信用额度而言,最主要的信用卡户均信用额度为24000多元,但只有22%左右的信用卡预借过现金。此信用卡每月消费额为户均3300元左右,户均欠款金额1089元。其次的信用卡户均信用额度为20694元,预借现金的比例为18.07%,该卡每月的户均消费额度2722元,户均欠款金额1103元。

六、家庭财富

1、家庭财富分布不均

中国家庭财富净值的均值为665187元,中位数为24000元。其中,城市家庭财富净值均值为1467860元,中位数为33340元;农村家庭财富净值均值为117928元,中位数为20500元。

处于财富分布90%以上分位数家庭的财富占社会财富的比例高达86.69%,在城市,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9.50%。因此,家庭财富分布差异大。

2、城乡家庭财富差距大

平均来看,中国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为111714元,非金融资产为1456961元,资产合计为1568675元,城市家庭负债总额为101815元,城市家庭财富净值为1467860元。

平均来看,中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为30996元,非金融资产为123436元,资产合计为154432元,农村家庭负债总额为36504元,农村家庭财富净值为117928元。因此,城乡家庭财富差距大。

3、家庭资产分布不均

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家庭资产包括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两大部分。家庭非金融资产包括农业、工商业等生产经营资产;房产与土地资产;车辆资产;以及家庭耐用品等资产。家庭金融资产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金融理财产品;非人民币资产;黄金;借出款等资产。

中国家庭总资产均值为727762元,中位数为37000元。其中,城市家庭总资产均值为1568675元,中位数为50000元;农村家庭总资产均值为154432元,中位数为28730元。均值和中位数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中国家庭资产分布的不均。

处于资产分布90%以上分位数家庭的资产占社会总资产比例为84.59%;金融资产占社会金融资产总额的61.01%;非金融资产社会非金融资产总额的88.70%。资产的分布也很不均衡。

七、保险和保障

1、汽车保险的赔付率偏低

家庭在购买保险的缴费方面,农业家庭平均为购买汽车保险的花费为2384元,非农家庭平均花费约4802元,后者是前者的2.01倍。去年,从家庭申请理赔的情况上看,拥有汽车且购买汽车保险的农业家庭约8.07%申请了保险理赔,平均理赔金额2794元。非农家庭约19.46%申请理赔,比例远高出农业家庭申请理赔的比重,平均理赔金额3712元,较农业家庭户均理赔金额大。

2、汽车保险的逆向选择明显

数据显示,进行保险理赔的家庭与未进行保险理赔的家庭在汽车险种的购买上存在明显差异。对每种类汽车险种,没有理赔的家庭购买的占比都比理赔家庭的购买占比低。例如,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车上责任险,理赔家庭的购买占比分别为68.2%、75.6%、49.2%、49.2%,而未理赔家庭的购买比重仅占36.3%、48.2%、22.9%、21.2%。玻璃单独破碎险、无过失责任险、不计免赔特约险也表现得也很明显。对这些险种,去年进行理赔的家庭购买比重分别为45.9%、33.9%、30.6%,相反未理赔的家庭只有17.7%、14.6%、13.6%购买这些险种。

3、我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高,社会负担重。

总体而言,我国少儿抚养比低于老年抚养比。虽然农村地区的少儿抚养比略高于老年抚养比,但城市地区的老年抚养比高达26.31%,远超过其对应的18.56%的少儿抚养比。无论是否考虑到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在我国经济水平还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无疑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应对我国人口结构中的“未富先老”现象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4、医保中的道德风险

有医保者的医疗支出总额为958.35元/月,其中自付金额为591.59元/月,而无医保者的医疗支出总额为744.03元/月。表23表明,农村地区有医疗保险的个人无论是总支出(792.15元/月),还是自付金额(571.79元/月),都高于无医疗保险者的医疗支出(438.01元/月)。在城市地区,这一现象并不明显。有医保者的医疗支出总额为1166.77元/月,自付金额为617.51元/月,无医保者的医疗支出总额为1306.06元/月。

八、家庭支出

1、消费支出城乡差距大

由图12可知,2010年,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相差24390元,城市居民消费是农村居民消费的1.68倍,其中,在日常生活支出、非日常生活支出、休闲保健支出、转移支出和其它支出方面,城乡居民分别相差12894元、4853元、2662元、4244元和58元,城市居民在以上各项消费支出上分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的1.61倍、1.56倍、3.17倍、1.67和1.008倍。从各项消费差距的绝对数来看,日常和非日常生活支出的差距最大,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在必需品消费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相对消费差异来看,城乡居民在休闲保健支出方面差距最大,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文化娱乐生活比农村居民更加丰富多彩。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2、远亲和近邻

城市居民家庭节假日转移支出高于红白喜事转移支出,而农村家庭则红白喜事转移支出高于节假日转移支出,城乡居民人际之间转移支出存在一定的区别。这表明城市居民亲戚朋友之间的往来更为频繁,而邻里关系相对淡薄,从而导致节假日支出高于红白喜事支出;而农村居民家庭虽然亲戚朋友往来频繁,但邻里关系更为亲密,从而导致红白喜事支出高于节假日支出,农村居民人际交往更体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

3、家庭礼金支出

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红白喜事支出分别为2642元和2228元,收入分别为7199元和4847元。但是,城乡居民家庭2010年红白喜事净收入分别为-960元和-729元。

城市家庭红白喜事支出增加1个百分点的回报为红白喜事收入增加0.72个百分点;而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红白喜事支出增加1个百分点的回报为红白喜事收入增加1.08个百分点;这表明对于城市家庭而言,红白喜事的礼金支出是一种负担,而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红白喜事支出是一种投资。

九、家庭教育

1、义务教育效果明显

我们将文化程度为没上过学和小学界定为初中以下学历,然后根据不同年龄段计算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重,结果见图14。

初中学历以下人口的比例随着年龄降低逐渐降低。在60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下学历人口占65.58%;50岁到59岁人口中比例为44.79%;40岁到49岁人口中比例为28.05%;30岁到39岁人口中比例为19.40%;18岁到29岁人口中比例为7.47%。

数据表明,随着人口年龄降低,初中学历以下人口比例显著降低。因此,义务教育效果明显。

2、大学扩招效果显著

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比例,50后为1.71%,60后为4.93%,70后为10.19%,80上升到18%以上,增加非常显著,但已经基本趋于均衡。因此,高校扩招极大地促进了大学及以上人口的比例。

80后的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显著增加。90后的大学生比例增加到42.05%。

3、教育平等

我国农村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较高,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80%,而该比例在城镇地区仅为40%,表明我国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大。同时,受教育程度的地域分布存在明显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较经济较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教育优势。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高,文盲率低。

进一步对各年龄组学历结构的分析发现,35岁以下人群的学历结构图中初中学历比例高达36%。就文盲和半文盲人群而言,其平均年龄为55.78岁,表明文盲半文盲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群。与此相反,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数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4.01%

4、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9.78%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其中12.93%的城市学生、5.53%的农村学生)留学海外。在有15岁以下小孩家庭中,8.31%打算送小孩出国,29.43%看情况决定是否送小孩出国。到海外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公民重要选择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还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本科学历的平均工资为大专(或高职)学历的1.75倍,硕士学历的平均工资为本科学历的1.73倍,教育回报较高。不过,博士学历的平均工资仅为硕士学历的70%。

十、其他部分

1、性别比例

通过CHFS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性别比例结构的差异较大,其中又以少儿人口性别比例(123.3:100)不平衡的程度最为严重。同时,农村性别比例不平衡的程度高于城市。从性别比例指标的年龄维度上看,少儿组性别比大于劳动年龄组性别比,而劳动年龄组性别比又大于老年人口组性别比,表明未来人口性别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性别比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其性别比,尤其是少儿性别比较经济较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更为平衡合理。

2、剩男剩女

我国城市和农村婚姻状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主要表明为城市同居、分居和离婚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而城市未婚比例显著低于农村。就未婚人群而言,剩男剩女(即30岁以上未婚男女)的城乡分布存在差异,如表28所示,农村剩男的比例高于城市,而城市剩女的比例高于农村。

城市离婚比例高于农村,表明城市居民婚姻状况比农村居民更不稳定。婚姻状况最不稳定的年龄段为40至50岁。在城市,丧偶女性人数是丧偶男性的3倍多,而农村丧偶女性是丧偶男性的2倍多,这与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3、中小企业与就业

私营或个体企业雇佣劳动力占企业雇佣劳动力的62.66%,同时占从业人员比例的38.44%。也就是说,中国有38.44%的从业人员在私营或个体企业工作。外商独资企业、港澳台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雇佣的劳动力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5.探究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论文 篇五

摘 要:8月,由于不正确的投资及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的过度自由化,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股市产生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席卷美国。从美国这场次贷金融危机的角度看其对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就是所要探讨的主旨。

关键词:财政金融论文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

1、财富资产金融泡沫和被过度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进入21世纪,美国IT业出现萧条,但美国金融市场在经营方面依然在施加刺激需求的模式,并放任市场金融的走势,对金融资本不加约束的做法,使得美联储的低利率等政策纷纷受到刺激。房地产市场的一时兴起让许多美国人“圆梦”,甚至产生了“幻觉”,幻觉美国经济繁荣的长久持续。但是泡沫终究是泡沫,当通胀压力所带来的货币利率与借贷成本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贷款风险的持续加大,这使得以高杠杆作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美国金融市场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难以承受,泡沫不在,财富效应对市场需求的拉力不在,在进入后泡沫时期后,美国金融机构就此迎来了“次贷危机”。

2、过度廉价的信用体系

在中国人看来,先储蓄后消费是传统经济形态,但是美国人却不这样认为。在美国,消费信贷机制非常成熟,它鼓励人们超前消费,这也是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所以美国家庭的负债率每年都在提升。在,美国家庭负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00%,到20已经达到150%。相对而言,美国社会的储蓄率则只有15%左右,如今已经逐渐趋向于0。所以从该角度看,美国此次次贷危机很大程度是因为过度廉价的信用体系。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1、境外投资风险加剧

次贷危机后,美国国内多家金融企业宣布破产和出售,这也让我国金融业蒙受损失。像招商银行就在雷曼兄弟拥有高达7000万美元的高级债券,而工商银行更是持有雷曼兄弟1.518亿美元的高级债券。截止到初,中国金融机构所购入的美国金融按揭债券达到了总额1075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所持债券价值的走冷和未来境外投资风险的加剧。

2、对我国股市的“蝴蝶效应”

欧美国家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放弃高风险高收益投资,纷纷为缓解金融流动性不足所带来的融资伤害而撤资保驾,这种短时期大面积的撤资必然会影响中国股市。同时,美国政府为了缓解次贷危机为世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采取“弱势美元”汇率政策向世界示好,以退为进,达到了放缓发达国家经济的目的。但对金融改革、市场经济持续转型增长的我国来说,美元与人民币的此消彼长势必给国际资本以加速流向亚洲新兴市场的理由,这就间接增长了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上的风险,打压了我国股市的发展。

3、中国经济出口增长影响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从开始到年,我国对美国的贸易率从5.4%上升到8.95%,其中贸易存度的上升速率更快,从的3.1%上升到2007年的7.5%。以上增长率说明了我国出口对于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所以当美国出现金融经济波动时,我国的`出口贸易必然会出现动荡。另一方面,次贷危机也造成了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它直接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退。就这一方面,美联储就采取了降息策略,而中国方面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加息。这样的“升降”对比就造成两国基差的不断扩大,也增加了投机套利者的投资机会,造成了美元的迅速贬值。由于我国始终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次贷危机对我国贸易经济的影响必然巨大。出口产品国际价格的提高、综合汇率的浮动和外汇储备的变化,这一系列现象无法得到解决,综合起来就是美国次贷危机降低我国出口经济贸易额的诱因。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启示

1、保持节奏,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性很大,首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我们依然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但是随着环境资源红利优势的消失殆尽,包括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提高,作为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保持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的平衡并做到增速,如何维护经济金融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都是我国金融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保持稳定的节奏,搞好实体经济与日益发达的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即使在经济增速短期下降的状况下也戒骄戒躁,不满足于经济增速的短期效应,就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2、加强金融市场风险控制

即便是拥有完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的美国,也无法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导致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拖累。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国应该谨记前车之鉴,努力发展和加强自身的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做到对风险资产价值的重估。就目前来看,我国金融市场投机资本现象极为严重,城市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就说明了一切。这种通过按揭资本套利,从而推高房价的行为,使得地产市值占据了国家证券市场的半壁江山。当股价出现较大波动,证券市场出现动荡时,投机资本还是否依然稳定,到时会出现怎样的市场乱象,不堪设想。所以我国金融业一定要消除由投机房市而萌生的内生机制,只有不断遏制过度投机,才能维持我国股票市场的良性发展。

3、灵活货币政策

就货币利率上调这一问题来看,在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联动影响就是央行预期利率的长期上调,这其中会受到中美贸易的顺差影响。如果汇率保持不变,顺差也会导致央行供给货币增加,利率下跌。而美国方面由于持续保持低利率,资金在全球投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大量炒作,投机人民币和中国房产,这就导致了中国金融市场长期利率的抬升。这一状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过热,所以必须抬高利率来打压投资过热现象。同时,也要适时的调整货币政策,通过信用支持扩大来遏制市场信心下滑和通货紧缩现象的出现。

四、总结

6.2010中国金融机具市场报告 篇六

随着,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从ATM机上提取现金、从CRS机上存储现金,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强大的金融机具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而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正是成为金融机具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金融机具产品市场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金融机具已广泛应用于金融系统的各个层面、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具市场。可以说,金融机具已经成为当今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一个充满着活力与商机的金融机具市场也必然可期。中国金融机具市场的发展特点

金融机具是金融信息化必不对少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张、其地位也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机具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纵观整个金融机具的发展历程、中国金融机具市场已由“机械式”产品、“自动化”产品发展到现在的“智能化”产品阶段。

1、“机械式”阶段

初期的金融机具产品被认为是“机械式”产品。中国金融机具发展的开始,一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当时在我国银行业的技术革新中就出现了机械式的点钞机、手动捆钞机、传递线等初期的金融机具。虽然由于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机具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金融机具的先驱们还是凭着当时的那种勇于实践的热情,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纪念的技术与产品,其中具有首创性的长跑道、上出钞、卧式点钞机的基本结构都足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可以这样说,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对点钞机的研制并不比国际上的—些国际品牌(如英国的得利来、日本的光荣公司)来得晚。除此之外,手动捆钞机、传递线、金库门和银行专用保险柜等初期的金融机具产品也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

2、“自动化”阶段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经过实践与思考,发现机具对金融业务的改善和减轻劳动强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人民银行总行在会计发行局内设专人管理技术革新工作,以后又在科技司内设立一个技术革新处,每年都有专用经费用于机具的研制与开发。并且政府在这个时期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当时我国银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现了台式点钞机、硬币清点机等金融机具,这时银行可以使用点钞机和清点机将从银行客户手中接收的现金进行计数和鉴别,这便是金融机具的自动化方式。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引进了得利来的2320型立式点钞机、光荣的硬币清分、包装机等国外机具更是给中国金融机具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3、“智能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金融事业蓬勃发展,对机具的需求与日俱增。金融机具的研发也逐渐引向智能化的方向。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同立项,研制用计算机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技术检验支票印章真伪的课题,开创了计算机验印的先河,其核心算法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发明专利;与清华大学精密机械系共同开发单片机控制的硬币清分、包装机等。这段时期出现了使用先进的智能化光学机械检测系统对钞票检测数据和机器工作状态进行智能化处理,准确度高、并且具有声光提示,方便操作的真伪鉴别机具。

随着金融业对机具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里有着巨大的商机。于是除金融系统内的企业外,军工企业(如5311厂)、校办企业(南京理工大科技贸易中心),民营企业(如广州康艺电子有限公司、深圳中艺诺信金融设备有限公司)也纷纷进入了这个行业。与此同时,国外的—些著名的现金处理设备厂商如NCR、G&D、得利来、光荣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于是,一个为金融服务、专营金融机具的企业群体在我国出现了。中国金融机具产品市场分析

经过对深圳以及内地近二十家商业银行和三十多家金融机具厂商调查发现,我国传统网点会逐渐减少,而相对自助银行网点会越来越多,—般银行在一到两个月时间内便会新建—家自助银行网点。于是金融自助设备作为自助银行网点的必不可少的金融机具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调查发现,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机具设备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金融机具的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自助银行网点的不断增长更加使得ATM机的需求变得异常迅猛,美国已安装超过50万台的ATM机,每年仍新增4—5万台。相比之下,我国截止2002年末,只安装厂7万台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预计“近两年来每年将新增7000—l0000台左右。调查还发现,截止2003年未现金清分机在中国的装机量已接近2000台,其中进口产品比例高达95%。中国市场对现金清分机的需求分为两档:中国人民银行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都对—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现金逐步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集中管理模式,配备高性能、高效率的中、大型清分机;而其它落后地区商业银行仍沿用分散模式管理现金,在各支行网点上配置体积小巧、价格便宜的小型机器。

1、高端市场呈细分市场内部竞争

中国金融机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有几百家国内和国际公司在争夺市场。高端市场主要被国际品牌公司占领。特别是ATM(自助柜员机)产品领域,国外厂商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的品牌目前还没有办法与之相抗衡。全球各地的自助服务设备国际巨头如NCR、德利多富、迪堡、富士通都争相进入中国市场掘金。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NCR已经连续十几年占据全球ATM销售排行榜首位。调查发现,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装备的ATM都可以看到NCR的“身影”。如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所使用的ATM都是NCR公司所生产的;迪堡是金融服务业的元老,依仗行业权威IBM的声望和号召力,已经成为除NCR以外最有影响人的品牌之—。调查发现,我国也有不少银行是使用迪堡产品的,如中兴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在我国,日立和西门子也同样拥有众多的客户、如光大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调查还发现,金融机具高端市场的竞争激烈度虽有增加但竞争的主体结构并没有太大坐化,而且这种竞争依呈细分市场内部竞争的特点。

2、低端市场呈价格市场竞争

低端市场小品牌众多,主要被国内品牌公司占领,价格竞争因素占市场竞争的主导,虽然国际品牌公司也一直想进入这个市场,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他们还很难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国内比较大的金融机具厂商有北京的南天、广州的康艺、深圳的中艺诺信、南京理工大下的科技贸易中心、5311厂、沈阳的信达、南开戈德等。目前金融机具低端产品市场呈现地域性分布、大的有温州群体、,中山群体,略显散漫的群体有广州、南京、北京、苏州、深圳、樟州等。l989年温州市诞生国内第—台鉴伪点钞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据了解、温州有金融设备生产企业100来家,拥有100多项专利,年产点钞机近30万台,占国内市场的30%以上。产品涉及鉴伪点钞机、纸币清分机、纸币捆扎机、电子显示屏、票据回单传递系统、电子监视监控器等20个系列100多个品种。拥有74项专利,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而在我们此次调查中也发现,银行低端市场的产品大多都是用的国内的品牌,如农行、光大银行等所使用的点钞机都是由广州康艺公司提供的;农行、深圳发展银行等所使用的验钞仪便都是由深圳中艺诺信金融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所使用的点钞机都是深圳中艺诺信金融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另外在银行使用的低端产品中还可以看见南天、三泰、证通、奥拓、松花江、长远、实达等国内厂商的“身影”。调查还发现,金融机具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还是呈价格市场竞争的特点。

纵观整个金融机具市场竞争态势,在每个细分市场中虽各有霸主独领风骚,但并没有出现市场竞合与兼并等高层次竞争的趋势,区域竞争、品牌竞争、价格竞争始终是市场参与者轮换使用的竞争手段。目前市场上金融机具的品牌不下几百个,各个厂商都在竞争策略上也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极为相似,那就是商家越来越关心客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自身渠道模式的搭建,各个商家也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的渠道和优质的服务。

中国金融机具市场产品分类

从金融机具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机具产品经历了三个阶段:机械式、自动化和智能化。机械式机具是金融机具较早的形式,当时主要是从银行业务的需求出发。展开了改善银行工作人员手工处理工具的尝试,虽然这时候的产品操作不便,而且效率低,便还是给我国金融机具的发展描上了浓眉重彩的一笔。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机械式的产品已很难满足银行业的需求。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机具产品便应运而生,这时的金融机具不仅能自动完成现金交易,还能为内部安全管理提供稽核依据。例如,当客户需要兑现一张支票,柜员健入客户账号,经银行计算机授权,柜员便自动键人客户想要的面额。这便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机具类型。

从应用上讲,金融机具遍及传统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主要有现金流的处理,有自动柜员机(ATM)、柜员出纳机(TcD)、清分机、点钞机、验钞仪、复点机、扎把机、捆钞机和硬币处理机等等;票据流的处理,有票据的真伪鉴别(含支票验印、支付密码器、汇票的加押器)仪、MICR打码器、票据清分机、原始票据的缩微和存储等;卡片流的处理,有突字打印机、刷卡机、POS机等;人流的管理,有大堂排队机、客户身份鉴别、营业柜台及ATM监控等。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其中比较重要的现金流的处理。

1、自动柜员机(ATM)

自动柜员机(ATM)主要用于取款业务,现在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像各种代收费、以及广告业务等。ATM给银行卡业务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一座城市拥有ATM的数量不仅表明该城市的金融状况,而且也是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象征。ATM以其独特的风采叱咤全球,倍受客户青睬、这是因为ATM具有如下特点:

快捷方便,办理一笔业务通常不会超过30秒;客户独立操作,安全保密;高效节约,减少了客户填写存、取款凭条的烦恼;全天候服务,拓宽了银行的服务空间等。日前随着银行“自助银行”网点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受,ATM市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销量很大,们由于ATM的自身技术特点,其销额价格也很高。目前国内常见的ATM品牌,如NCR、DIEBOLD、S1EMENS、FUJITSU、OLIVETTI等厂商都推出自己的产品。

2、自动存取款机(CRS)

自动存取款机(cRS)主要是用于存、取款业务,现在同样也可附加各种功能,像各种代缴费、以及广告业务等。cRS设备存款时可以每次多张塞入。与传统自助柜员机相比,cRs显著的特点是集现金存取款于一身、真正实现“一机多用、存取自如、各取所需”。客户在一台CRs机上便可完成存款、取款、缴纳费用、查询、。卡间转账和修改密码等多种业务。更为独特的是,CRs还具有先进的钞票防伪识别技术,并且客户—次可存入多张钞票,最多可达400张、可—次取款5000元。目前国内常见的CRS品牌,如德利多富、日立、西门子等厂商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3、现金清分机

现金清分机主要用于各种票面现金的清分,人民银行以使用大、中型清分机为主,而商业银行以使用小型清分机为主。大、中型钞票清分机有速度快、点数准、防伪能力强等特点。但机器价格较为昂贵;小型机则价格较便宜,但速度相对较慢、防伪能力不如大、中型机。由于现金清分机的价格昂贵,目前清分机的使用远未得到普及,随着国家对流通钞票质量的重视,清分机具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银行使用的现金清分机大多依赖进口。大、中型机主要品牌有G&D、得利来、东芝等,小型机有劳雷尔、光荣等。

4、点钞机、验钞仪和复点机

7.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 篇七

消费金融是指由金融机构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包括消费贷款在内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消费金融比较发达的国家, 由消费金融支持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近年来, 我国的消费金融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汽车贷款、大件消费品贷款、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消费金融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尤其是对未来经济状况有良好预期的年轻人所接受。

在我国, 消费金融真正地发展只有十多年, 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消费金融就已经在美国悄然兴起。自那时起, 分期付款的信用消费模式激发了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 尤其是90年代以后,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 使得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更加便利、管理更加规范。消费金融的发展由此进入了新阶段。

与此同时, 对发展消费金融的研究也开始引起政府部门、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国外消费金融理论综述

(一) 基本概念

所谓消费金融是指为满足居民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

经典的消费理论认为, 居民消费的多少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拥有的财富等因素。理性的消费者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使用一生的收入, 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 将消费的即期决策推广到跨期决策, 因而当前收入只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之一, 预期和财富也是决定消费的因素。也就是说,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 居民消费者可能在当期储蓄留作未来消费, 也可能在当期借贷预支未来储蓄。消费金融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孕育而生的。

(二) 理论基础

消费金融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而是融合在整个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之中。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消费金融提出了需求:在19世纪20年代,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首先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 指出资本主义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而在1929年,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凯恩斯分析了当时的经济情况, 在借鉴马尔萨斯的理论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系统性的学说。他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 而不可能实现经济的自动均衡。总需求不足就会导致社会产品过剩, 企业开工不足, 总就业不足, 造成经济衰退。为此, 他提出需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 扩大社会消费量。二战后, 罗斯福总统采纳了凯恩斯的积极财政政策, 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此, 凯恩斯主义确立了在政府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但是好景不长, 在20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社会纷纷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和就业量不足的滞胀现象, 此时很多经济学家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的合理性, 凯恩斯主义也从政府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提出以后, 整个社会更加重视消费的作用, 注重提高消费需求, 进而采用消费金融刺激消费, 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找到了理论依据。

2.预期收入理论使发展消费金融具有可行性:1949年, 美国经济学家普鲁克诺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是关于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 基本思想是: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应该取决于贷款人的预期收入, 而不是贷款期限的长短。银行应该重视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者是抵押资产的顺利变现, 而这些都以贷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为基础。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 期限较长的贷款也可以安全收回;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不稳定, 期限短的贷款也会丧失流动性。如果借款人的预期收入稳定的话, 银行则可发放长期贷款;反之, 如果一项贷款的预期收入不稳定, 即使期限较短也不宜发放。因此, 商业银行应根据贷款人的预期收入或者抵押资产的变现能力来安排贷款的方式和期限。

预期收入理论提出了银行资产流动的经济原因, 为银行进一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它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 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从传统的生产性、商业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 刺激了社会消费量, 从而刺激了消费品生产和市场的发展。

3.确定了消费者贷款的风险评定方法:1941年, DividDurand建立了一套评分标准对消费者贷款进行评分, 这个标准被许多金融机构效仿和采用。此评分标准一共考虑了9个因素, 通过计算每项因素分值并将其得分相加, 得出总分。消费信用得分低于1.25分将不予贷款, 超过此界限可考虑放款。具体的打分标准是: (1) 年龄:超过20岁后的每1年给0.01分, 最高为0.3分; (2) 性别:女性给0.4分, 男性为O分; (3) 居住的稳定性:每年都住在现住所, 给0.42分, 最高分为0.42分; (4) 职业:好职业给0.55分, 坏职业给O分, 其他给0.16分; (5) 就业的产业:在公共行业、政府部门和银行给0.21分; (6) 就业的稳定性:每年都工作在现在的部门, 给0.59分; (7) 在银行有帐户, 给0.48分; (8) 有不动产, 给0.35分; (9) 有生命保险, 给0.19分。

Divid Durand的研究, 为金融机构分析消费者信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并且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效仿这种分析方法, 对消费者的信用进行分析。但金融机构在分析消费者信用时, 一般考虑更多的因素。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机构, 向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提供个人资信证明。

(三) 研究综述

在20世纪50年代, 莫迪利安尼与美国经济学家布伦伯格和艾伯特·安多共同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认为, 个人的现期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收入, 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在未来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收入。个人的现期消费可以用未来的收入来进行提前支付, 以此来合理地安排消费和储蓄。

1957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 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 距现在的时间越近, 权数越大;反之, 则越小。

以霍尔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消费者是理性的, 是前向预期决策者, 会利用经济及信息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 从而作出消费安排, 而不仅仅由过去收入的平均值作为持久收入, 后来经济学界把理性预期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结合在一起称为前向预期消费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 个人可以使用借贷, 使用预期收入来弥补当前消费, 进行消费和储蓄的跨期选择。

1920年, 德国金融理论学者阿伯特·韩在出版的《银行信用之国民经济理论》中, 指出信用就是货币, 信用可以形成资本。他认为信用愈扩, 利率愈低, 资本商品的生产就愈多, 从而资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 信用愈缩, 利率愈高, 资本商品的生产即愈少, 从而资本即不易形成。

熊彼特则指出:“更有用的方法可能是从信用交易着手, 把资本主义金融看成是一种清算制度, 它抵消债权债务, 将差额转移到下期, 使得货币支付成为特殊情况, 没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

现代的信用脆弱理论认为, 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 信用是联系国民经济运行的桥梁和网络, 它使经济体的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如果这个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了, 整个网络都会受到影响, 整个经济体会陷入信用混乱。所以, 信用的依存性和连锁性是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在享受信用带给我们生活便利性的同时, 更要防范信用风险。

在消费金融公司的微观层面, Sidney Cottle (1960) 在发表的论文中论述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性问题, 指出消费金融公司的回报率是大于其他产业的, 而且相对其他产业回报率更为稳定, 增速也更快。Ernest A.Nagata (1973) 在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了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的成本结构, 论述了规模效应以及每笔贷款的数量、操作方式对贷款成本的影响, 提出了参与贷款的消费金融公司越多, 平均到每笔贷款的成本就越低。George J.Benston (1977) 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利率上限对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成本的影响, 文中他论述了贷款成本同利率的关系。同年, George J.Benston在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问题, 指出利率上限的变化对消费金融公司净损失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消费金融公司贷款的操作风险远大于利率的影响。

三、国外发展消费金融启示

在世界各个国家, 消费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和总消费率很高, 而中国很低。我国居民消费比例在全世界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详表1:2008年各国消费率一览表) 同样作为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印度, 居民消费率也远高于我国 (刘宁, 2010) 。

(一) 美国:

是目前消费金融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也是消费金融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的消费金融是伴随着美国的诞生而产生的, 美国的消费金融史贯穿于整个美国的历史过程中。美国的消费金融不仅规模壮大, 而且在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下, 形成相当完善的消费金融体系。具体来说, 消费金融的美国模式具有政府的主导性、法律的完善性、体系的完整性和业务流程的高效性等典型特征。

中美总消费如此大的差距背后, 除了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比较被认可的因素外, 消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起着明显的作用。2006年美国消费金融总额共计达23877亿美元, 其中循环信用消费达到8746亿美元, 非循环信用消费达到15131亿美元。2008年11月份统计发现, 这三个数字分别达到25709亿、9735亿、15974亿美元。美国消费金融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居民消费的增长与消费金融的增长高度相关。而我国2006年底消费性贷款总额为24735.28亿元人民币, 其中短期消费性信贷2068亿元, 长期消费性信贷22666亿元。到了2008年11月, 这三个数字分别为36705亿、3981亿、32724亿元。在这个对比中, 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 即美国的统计不包含住房信贷, 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统计包含了住房信贷。我国长期消费信贷基本是住房信贷, 在消费金融这一领域才刚刚起步, 与美国的差距十分巨大。

(二) 日本:

是亚洲地区消费金融起步较早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出现了日本信贩、三洋商事等对工薪阶层小额贷款的非银行融资公司。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民间金融公司开始向一般消费者发行信用卡,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等外国消费金融公司涌入日本, 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信贷业市场迅速发展。

发展至2004年3月末, 日本消费金融市场达到一个顶峰, 市场规模超过11兆日元, 独立上市的本土消费金融企业达9家。2005年, 当时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市场份额达15%, 贷款余额47亿美元, 收益达12亿美元, 纯利2亿美元。

(三) 欧洲:

消费金融在欧洲的金融行业是个富有吸引力的领域, 作为消费金融全球第二大市场 (排在美国之后) , 欧洲市场份额接近全球总额的25%, 与美国一起占据近80%的全球消费金融市场份额。消费金融收入在欧洲市场上, 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达10%以上。目前, 欧洲消费金融市场已达到成熟阶段, 同时也期待着更进一步的增长, 市场主体需要集中在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运营效率、产品创新、分销渠道和目标客户上。

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的欧洲和日本, 其总消费率也明显低于美国。在收入水平类似即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类似即第三产业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消费率如此之大的差异背后, 消费金融业发展带动的信用消费增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美国学者曼恩对美国和日本的对比, 美国的信用卡消费规模比位居世界第二的日本要大得多。只有和美国具有高度类似的文化背景和金融发展水平的英国, 与美国非常接近。

(四) 新兴市场:

与新兴市场, 特别是“金砖四国”的迅速发展相比, 已经相当发达的欧美市场一定程度上正在失去其全球的市场份额。未来5年, “金砖四国”的预期增长在20%至30%之间, 新兴市场 (包括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印度等) 预计占有全球大约25%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

由以上分析可见, 消费金融的发展和总消费及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四、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数据来源

消费金融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而被广为接受的获取数据的方式就是对居民消费金融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一) 美国的经验颇值得借鉴:

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的联合资助下, 美国从1961年开始展开消费金融的调查, 并从1983年起每隔3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居民家庭消费金融情况进行调查 (即消费金融调研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SCF) , 其内容涵盖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收入、消费、投资等理财行为以及家庭的人口特征, 至今已历经9次。

(二) 中国的初次尝试:

我国城镇家庭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意识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是否做到了尽善尽美?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否适时合理?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回答。

2008年,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开展了“中国消费金融与投资者教育”第一期全国性调研。这次调研取得了预期成果, 在我国城镇家庭的财富分布状况、收入和支出状况、消费和投资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消费金融教育需求等领域收集了丰富的定量和定性数据。

调研问卷参考SCF,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调研由专业调研机构协助完成, 综合考虑地区分布、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因素, 最后将抽样样本定位在15个城市, 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 根据城市的小区分布和人口分布遴选小区, 对小区进行随机抽样, 进行入户拜访, 并严格监督调研过程及数据复核, 收集了大约2100个样本数据。其结果于2009年9月27日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消费金融论坛上发布 (廖理, 2010) 。

问卷数据显示, 我国城镇家庭2008年年均税后总收入接近7万元, 为68, 875元, 家庭净财富超过60万元, 为607, 802元。在家庭收入构成中, 固定工资收入占48.74%, 有84.64%的家庭拥有固定工资收入这一来源, 投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19%, 但仅有26.68%的家庭拥有这一收入项。在支出构成中, 餐饮支出占总支出的38.14%, 其次是衣服日用百货及水电煤气, 占总支出的15.34%。在家庭资产构成中, 房产是最主要的资产, 占比62.72%, 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占比超过15%。在负债构成中, 拥有房屋贷款的家庭其房屋贷款余额为123, 180元。

问卷收集了个人及家庭的基本信息, 对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业与学历、家庭成员进行了梳理。对家庭的理财意识和理财培训偏好进行了调研, 从问卷看, 随着家庭总财富的增加, 拥有长期家庭理财规划的家庭也随之增加, 家庭总财富为50万元以上的家庭超过60%的拥有长期理财规划。而家庭理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财富增值, 其次是为了平衡收支, 亲戚朋友介绍是主要的获取理财信息的方式。在被问及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时, 大部分的家庭是为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 (24.06%) 、子女及自身教育 (23.59%) 和养老退休 (19.62%) 进行储蓄。在信用卡的使用及对个人信用体系的了解方面, 使用信用卡的偏好度随着家庭总财富的上升呈现U型变化趋势, 对个人信用体系的了解程度则随着家庭总财富的上升而稳定增加。家庭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亲戚朋友, 占比达60%, 其次才是银行。在对购房贷款、装修贷款、教育贷款、商业经营贷款、大件消费品贷款等贷款产品和服务上, 我国的消费者知之不多。退休养老保障方面, 我国城镇家庭主要依托国家养老保障体系, 其次才是依靠自己的定期储蓄。虽然有所忌讳, 但遗产规划随着我国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老龄化的趋近也渐入居民视野, 总体来看, 回答没有必要进行遗产规划的被访者在80%左右, 但家庭总财富较高的家庭回答“没有必要”的比例低于家庭总财富较低的家庭。而有遗产社会捐赠意愿的家庭其主要意向是扶贫支困, 占比53.17%, 其次是教育及科研基金。

总体来看, 这次调研成果斐然, 是第一份对我国城镇家庭消费金融与投资者教育的翔实调研, 其结果对于分析我国城镇家庭的收入支出状况, 资产负债分布情况, 引导城镇家庭的合理金融消费、投资收益及风险认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为金融机构提供第一手的城镇家庭消费金融和投资者教育状况, 洞悉我国城镇家庭的消费动机及风险偏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我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启动内需政策的规划、对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监管有重大的政策意义。

(三) 中国城市居民金融消费情态和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的数据全部来自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独立进行的金融行业个案及连续性研究的第一手数据, 数据的主要采集时间为2009-2010年, 共涉及银行、基金、保险、证券投资等行业。借助Surveycool专业在线调查平台及百万级高质量样本库Assuredsample , 总样本量达到12000个, 对象主要是全国的一二三线城市居民, 覆盖范围达到20余个省市、自治区, 可以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居民的消费情态与趋势。

报告采用了60后、70后、80后的分析维度, 从三个典型世代的角度对城市居民的金融消费情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在金融行业调研中尚属首次。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讲, 对不同年龄客户的研究, 本身就具有前瞻性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次研究采用年龄作为分析变量,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企业来说, 年龄是最基本的客户信息, 以年龄为维度的研究成果, 可以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结论是60后、70后、80后分别属于保守成就、进取享受和新潮时尚这三类人群。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 很多领域还处在跑马圈地, 或者刚刚开始精耕细作的时代, 谁能更了解消费者, 谁选择的目标消费者更为精准, 谁就能在这场长跑中处于领先的地位。60后、70后、80后作为我国未来10年内主要的消费群体,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只有了解了这些人的深层需求, 企业才能抓住其中适合自己的目标, 有的放矢地进行营销活动。这次调研, 圈定了三个群体的需求特征和金融消费特点。通过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专业研究分析, 为金融企业的市场细分、产品定位提供了数字化参照标杆。帮助金融企业持续创新,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四) 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公布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 2010年9月19日公布第3季度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收入、就业感受和预期指数有所转好;城镇居民对第3季度物价满意程度略有提高, 消除季节因素后物价预期指数略有下降;房价上涨预期大幅上升, 但居民购房意愿没有明显变化;居民储蓄、消费意愿略有下降, 投资意愿有所上升等。

五、中国发展消费金融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的必要性

消费金融是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消费金融在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金融服务方式目前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均已得到广泛使用, 因其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周期短等独特优势, 受到不同消费群体的欢迎, 对刺激居民消费、增加有效需求大有裨益, 因而也更能发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进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因此, 我国发展消费金融无论从金融产品创新还是扩大内需角度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都具有积极意义。从金融产品创新看, 个人信贷业务是传统银行难以全面惠及的领域, 在我国建立专业化的个人消费金融系统, 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居民个体;此外, 有利于丰富我国金融机构类型, 促进金融产品创新, 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从扩大内需看, 发展消费金融可促进国内仍处于低迷消费需求的增长, 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孙开亮, 2010) 。

(二) 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的可行性

说起结婚“三大件”来, 中国人不会感到陌生, 改革开放之初, 指的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如今“三大件”已成了房子、车子和票子。“三大件”的变迁, 说白了就四个字——消费升级。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 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 消费领域不断扩展, 消费内容日益丰富, 消费质量不断提高的趋势。

扩大消费需求, 实现我国经济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内需驱动模式转变,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从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 一国经济逐渐走向成熟后, 消费、服务类公司将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虽然国内股市中, 资本型周期型行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大, 但消费增长大有可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内需增长在国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逐渐增大, 受益于内需增长的行业和企业的投资价值将更加明显。像今年批准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 (详表2:消费金融公司一览表) 就是直奔国内“大内需”主题而成立的。

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消费增长的黄金期, 最被看好的一个是消费信心, 第二个就是城镇化。因为中国有13亿的人口, 这个消费市场太大了。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由高储蓄率促进增长,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将由供给经济转向需求经济, 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中长期来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的不断增长, 城镇化程度的提升, 消费需求结构的重大改变, 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个人消费在总量上爆发性的增长, 在消费结构上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六、中国发展消费金融前景分析

在国际上, 消费金融体制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无论在海外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 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显示了独特优势。从扩大内需角度看, 金融危机缩减了国外需求, 启动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未来转型的方向;而消费金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促进消费的。然而, 在以上积极的政策目标解读之余, 我们亦不能过度期望。如果深入地分析和考虑我国居民消费与金融市场的状况, 则消费金融体系的前景不容乐观。

(一) 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不对称信息会增加借款人道德风险, 并导致金融系统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以降低损失, 这样会引起“逆向选择”而使得借款人基本都是有信用瑕疵的群体, 最后消费金融公司的借贷市场变成了“柠檬市场”。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则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将面临着信用危机的挑战。

(二) 消费金融体系的自身信用面对挑战和竞争。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机构, 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过硬的品牌。在市场优胜劣汰规律的支配下, 那些专业从事消费金融却实力和信用平平的公司, 很难与传统银行的个人信贷部门竞争。如此, 最后市场中留下的消费金融公司估计大多是由传统银行设立, 只不过是从这些传统银行原有的个人信贷部门独立出来而已, 抑或是引入了国外成熟的独立从事个人消费信贷的公司。

(三) 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量入为出”的思想, 决定了消费贷款的需求不足。同时,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以及教育、医疗和住房价格的高昂, 助推了预防性储蓄的需要和行为。另外, 借钱消费从传统的中国思想来看可能也是很难被接受的。所以, 消费金融体系可能还会面临缺乏需求的挑战。

(四) 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无担保、无抵押消费贷款模式在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经验, 因此缺乏相关的例如借款人违约处理、客户信用状况查询等体系和制度法规。所以, 当前的试点其实也是在摸索, 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短期内估计也较难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靠它来带动内需大幅上升是不现实的。

总体来说, 采取试点的方法实践我国的个人消费贷款模式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的需要, 对于启动内需也至少存在着预期上的积极作用, 是应该肯定的。不过, 我国匮乏的金融信用体系、谨慎的居民消费习惯以及尚不够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决定了, 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壮大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和过程。

七、中国发展消费金融风险管理

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以小额贷款为主, 因此, 业务数量多、额度小、风险大、信贷风险控制成本高成为其不可避免的经营特点。业务的风险管理通常贯穿贷款生命周期的整个阶段, 包括贷款政策制定和产品设计、客户选择, 贷款账户的管理和逾期贷款的催收。

(一)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制定贷款政策和设定产品特性, 明确产品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目标客户特征 (还款能力、个人负债比率、个人贷款上限) 等要素, 以有效控制风险。这其中, 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消费金融公司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这恰恰是我国最为薄弱的部分,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一套个人征信系统, 但个人信用信息来源太过单一, 所以可通过整合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移动、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法院等部门的个人信息, 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确保客户申请贷款时消费金融公司能够实时审批。这样既可以达到快速审批,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 建立贷款自动处理系统: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建立自身的自动贷款申请处理系统完成贷款审批, 因此高度自动化的决策和定价流程必不可少, 贷款申请录入系统后, 贷款处理系统要判定违约几率和贷款欺诈的可能性, 确定风险加权价格和最高贷款额度等。

(三) 建立贷后管理制度:贷款发放后, 对客户贷款账户进行持续监测, 收集客户的还款信息, 及时更新客户数据库, 并对逾期账户提出预警以备催收。催收是必要的贷后管理手段。消费金融公司采用逐步升级的催收方式, 并密切监管催收人员的催收行为, 保证合法而有效。基于经济有效的原则, 通常以短信、电话、催收信、上门催收、法律程序的顺序实施催收行为 (何明明, 2010) 。

(四) 设置较高准入门槛:《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下简称“试点办法”) 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 财务状况良好即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注册资本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最低限额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这就从准入条件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规模如此庞大的资产要求使得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人有着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 在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等方面该办法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五) 设立严格监管标准: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 风险相对较高, 试点办法因而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标准。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阶段的业务范围仅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将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高风险产品, 且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 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投资余额不高于资本总额的20%。

(六) 为防止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挪作他用, 银监会要求该项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 而且只有已取得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信誉良好的老客户才可得到此项贷款, 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银监会规定了三方面相关内容:一是贷款利率不能超出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二是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 不得随意对外泄露;三是对逾期贷款的催收应采取合法的方式, 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

八、中国发展消费金融政策建议

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大金融对消费的支持力度, 这就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消费金融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在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关法律的制订、产品开发、销售分销渠道、风险管理以及个人金融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等方面都亟待完善。

(一) 全面提高国民消费水平

1.当前, 最迫切需要的是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与能力。要通过减税让利等方式扶持与促进企业发展, 同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税收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差距, 让更多人提高收入水平, 因为收入毕竟是决定消费最主要的变量。

2.此外, 需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 解除国民在消费上的后顾之忧。

只有在国民消费水平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敢于放心大胆地消费的情况下, 再借助于发展消费金融等贷款制度的创新, 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

(二) 建立完善的消费金融体系

1.从客户定位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应以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客户, 包括年轻人群、年轻家庭或需将家用电器等消费品更新换代的家庭为目标, 因为此类人群通过商业银行一般无法获得数额较高的贷款, 也较难申请到大额度的信用卡。此外, 面对商业银行针对中端以上客户的信贷服务已较为全面, 而未来消费市场中最具市场潜力的那部分人群却缺失相应的信贷服务, 这种现状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庞大客户群。

2.从服务领域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应注重开发消费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地区, 填补商业银行难以服务到的地方。作为一类全新的金融机构, 消费金融公司填补了长期以来在正规金融与地下金融之间形成的真空地带, 完善了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3.从产品开发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吸收专业型的创新人才, 对消费金融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开发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满足不同年龄段 (60后、70后、80后等) 的需求、不同职业 (教师、公务员、农民工等) 的需求及不同种类 (消费分期贷款、一次付清性贷款、家庭住宅修缮贷款、学生贷款等) 的需求, 以占领更多的消费贷款市场份额, 发掘出更多的消费金融的需求来。

4.从国际经验来看, 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主体乃至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美国, 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用合作机构、储蓄和贷款协会, 甚至一些大型零售商、石油公司 (加油站) 等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因此, 我们也应该向多元化的消费信贷机构方向发展, 这不仅有效促进了市场竞争, 也使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更适应消费金融多样化、短期化、小额化的特点。

5.从电子商务发展状况来看,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所提供贷款的消费类型都是目前网上消费最火爆的类目, 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考虑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本身积累的海量数据, 帮助其更好地判别消费者的信用,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更好地掌握消费者所贷资金的动向也有好处。

6.从业务流程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需要确保从个人提出申请, 到签订贷款合同, 再到最终还款的过程, 甚至包括破产拍卖, 都在完善的信用制度下进行, 并采取互联网等信息工具, 保证了消费金融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保证了消费者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也保证了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的及时实现。

7.从监管角度来看,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无担保、无抵押贷款的经营模式, 加大了它的经营风险, 科学适度的外部监管是消费金融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人在监管手段上应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监管;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 避免出现行业风险, 并在其信息披露方面做出一定的规定, 但必须在加强创新与加强监管之间取得平衡。

8.从个人信用来看, 中国政府应积极介入和支持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建设, 在房屋贷款、信用卡贷款、完善法律体系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目标是构建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体系。政府不仅是消费金融的参与者, 而且还是消费金融的推动者, 推动消费金融的升级, 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否, 对发展消费金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它决定消费金融是否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政府应该为发展消费金融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其中包括法律法规体系、个人信用环境, 以及未来消费金融方面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也应该给出一些倾斜和优惠等等。具体来说, 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禁止歧视原则。只要是符合风险标准的借款人, 不管民族、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性别、婚姻、年龄、国籍等, 都有权享受消费信贷, 任何歧视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将受到法律制裁。

2.诚实贷款原则。诚实守信, 是从事信用活动的基础, 也是从事消费信贷的必备条件。诚实守信的原则, 不仅要求消费者严格遵守, 而且要求贷款者严格遵守。

3.公正信用报告原则。建立完善消费信贷的重要一环, 就是要如实、准确地报告消费者的信用情况。

4.破产保护原则。所谓破产保护, 是指私人借款者在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时, 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 取得法律保护。破产保护的最大好处就是为借款者豁免一部分被贷款者索赔的资产, 允许其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清偿债务。

总之, 随着我国个人信用系统、社保体系、医保制度、教育制度及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 国民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大, 消费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这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提供了逐渐健康的发展环境。对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丰富金融产品类别, 促进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消费金融创新时代的开启, 中国的金融改革将更加深入, 金融将更加稳定, 金融服务水平将全面提升, 金融市场将更加充满活力。

注:2009年7月22日银监会公布并实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中国城市居民金融消费情态和趋势研究报告.2010-8-27.

[2]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何明明.欧盟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西南金融, 2010, (5) .

[4]廖理.中国消费金融调研报告 (2009)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5]刘宁.印度消费金融实践及启示.金融发展研究, 2010, (4) .

[6]孙开亮.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世界经济情况, 2010, (5) .

[7]孙章伟.美国消费金融及其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2010, (5) .

[8]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3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2010-9-19.

8.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篇八

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从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和整个人民健康体系,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系药物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是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代医院的“非人性化”趋向,使得医生必须走出医院走向家庭和社会,回归人性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能够承担80%的基本医疗,门诊费用也比较合理,与健康保险两者协调发展可以大大提高风险性。在国外卫生服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引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服务效率低下等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发展。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卫生事业面临了众多的矛盾,从1994-2000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4.01%。其中政府和社会的支付比例很大程度上的减轻,取而代之的是个人自付的部分,约占到了60%;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极不合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人们却只享有少数的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的就诊率、住院率、病床使用率都有所降低。

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比过去提高了许多,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成为了人们主要必须面对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的引进对于解决当下的卫生问题有极大的作用。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探究

从1981年中美专家在上海市的卫生服务调查开始形成雏形到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开始推广到现在,已经从试点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各个地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文件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快速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并且开始向农村扩展。

从一定层面上应该肯定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工作。但是还是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1、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政府和居民没有认清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有一小部分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然人为垄断和局部的行业保护,限制外部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式单一,部分居民就医也不会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了解和相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因为社区在大多数人眼中都较为低级,不被整个社会普遍看好,所以大多数比较有能力的医生也都不会选择就业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造成了社区的人才缺乏现状。

3、对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经济补偿机制也还不是很完善,在社区工作的人员工资情况相比医院等机构还很欠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看,人们必然需要先满足基础的需求,衣食住行性的满足,所以经济基础对于留住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

4、卫生资源在整个国家的分布极不合理,没有下放到社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大中小城市的资源分布也很不合理,应该把资源与人口需求不应该呈现出倒金字塔型的分布,而应该把基础建立在最为广泛需求最为庞大的社区。

以上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传统观念的转变,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针上面来,回到社区,从医学-心理-社会的模式出发,回到社会中来,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总方针,把基础医疗建设好。这需要我们把第一步的健康教育做好,让人们转变就医观念,也需要国家卫生政策的支持,建立逐级转诊制度,使得人们首先就医于基层社区,也可以调节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可及性较为重要,能够保证人们常见病的诊治,对于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至关重要,和新农合相辅相成,两者分别解决城乡的医疗问题。然而我国的医疗制度还很不完善,健康保险业在中国还是只有极少数人会参与,社会保障体系还很粗浅,面临着人口众多的现状,从公平性考虑对于基础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要求我们必须把社区做好,保证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保障力度,一个较广的覆盖面,然后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得保障的力度逐步提升,再在这个力度之上,由个人选择承担额外的医疗保障。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心在于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制度,管理措施和人才,全科医师和人民大众的支持,可以学习国外经验从政策上规定年轻医生必须到基层实习才有提升的空间,等到公立医院建立完善以后也必须规定医生在公立医院的坐诊时间,医生应该转变成相对自由的职业,到哪一个机构就诊不应成为束缚因素,这样也利于医生的流动性,将眼界拓宽,不至于局限于周边环境,相互交流也才能够有所进步,这样也不至于让患者对于大医院的医疗水平过分的盲目相信,比较能够转换医院之间,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口罗雀的情况,然而这也会损及大医院的利益,需要有关部门从宏观上调控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吸引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让社区的资源多样化,引入管理型人才,对于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一定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虽然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机构,具备了一定的设施和能力,已经基本上成型,但是社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慢性病的护理,康复的能力等等还很欠缺,我们应该把观念转变过来,卫生事业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事业,而是以人群健康为目标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社区层面把医疗放在次级地位,而把预防工作提高,把六位一体的工作做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从宏观上把握,交流总结,使得我国卫生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卢祖洵 ,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0月.

[2]王光荣 ,龚幼龙.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李红玲.社区卫生服务的展望.泰山卫士,2009年第33卷.

上一篇:同心寨小学2017—2018学年学生安全防范措施下一篇:山城街道中心小学教职工奖励表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