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素质、培育途径及评价方法》

2025-01-04

《高中学科素质、培育途径及评价方法》(共1篇)

1.《高中学科素质、培育途径及评价方法》 篇一

药学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理性意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也包括人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与追求。

在我国,医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一直有着人文精神的孕育。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生“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由此可见,“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学最突出的人文特征。我国古代中医名家人文知识素养有着一些共性特点,即以深厚的文、史、哲(儒学)为基石,坚实的医学知识为主干,加之丰富的养生学问和民间常识,是其精专和广博的辩证统一。汉代名医张仲景学识渊博,精通易学、天文、历法、音律、兵法等,被世人称作“医圣”,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辩证施治的方法,至今仍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指导原则;孙思邈《千金方》卷一“大医习业”中指出,凡欲为大医,不仅要熟知《素闻》、《甲乙》、《针经》等医家经典著作,而且要通晓术数,天文类书,以及儒、道两家之典籍、诸子百家之著述,则与医道,无所碍滞,尽善尽美矣。因此,凡学医者,定当知文,才可为医;医文并晓,理义兼通,始成名医。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2.1 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也赋予了新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 还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完好状态。现今的医疗实践也已显著地证实: 疾病不仅只是由生物因素引起,还有人的心理、行为、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所以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就不能只单纯地从治疗疾病入手, 还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入手来处理和对待病人。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素质, 以便在今后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对患者施以人文关怀, 更好更全面地为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2.2 促进中医药大学生自身成长、完善综合素质医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各种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获得巨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在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中,使自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胸襟和高雅的志趣。从医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疗工作者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由于医生是一种有着较高压力、高要求、甚至高风险、高负荷的特殊职业,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自我调试能力。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是为了弥补医学生在心理知识方面的不足, 实现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使其知识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满足医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必然选择。2.3 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有着悠久的医学人文传统,然而,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生活生命质量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医学诊疗技术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医疗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却不尽如人意,当前医疗行业存在各种不正之风, 造成这些不正之风的原因除了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因素外, 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在医务人员思想中泛滥也是值得重视的原因。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医务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政府与百姓间的纽带作用。医学生在结束学业后, 多数将成为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 加入到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行列, 加强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医生形成以人文观念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了解今后所从事的医学工作要“一切为了人, 为了以人为主体的社会”, 从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较长的实践探索来形成有效的途径和方法。3.1 加强经典著作学习

我国历代医家的医学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等几部经典著作为中心,中医经典在我国医学教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很多经典原文不仅详细记述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还分析了病因病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中医精髓,因此,加强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对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掌握组方用药的实践能力,领悟和模仿前贤辨证施治的思想有重要意义。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中医药特色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同学及师生之间和谐相处的家园,它深刻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和优美的校园景观,应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和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为重点。中医自古就在强调人与自然、人体自身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所以,中医院校在校园规划和校园建设中,应特别做好的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身处其中使人身心愉悦,放松。3.3 注重医学仪式教育

医学院校独特的仪式教育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亲身去感悟医学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重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2]。①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增添了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通过入校宣誓仪式使学生感到医学殿堂的神圣,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从内心深处关爱生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② 授“白衣”仪式。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要举行隆重的医生授“白衣”仪式,仪式中重温医学生誓词,并由德高望重的医生向学生授“白衣”,以帮助医学生从学生到准医生的观念转变,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更好地接受临床技能的培训。③ 举办具有传统文化的毕业典礼。我国古代对中医师的培养,一直都是师徒传授,当徒弟满师时,师傅会送给徒弟两份礼物:灯笼和雨伞,这实际上也是学生毕业“成医”的仪式活动。学生毕业成为医生,当病家前来请求出诊,不管刮风下雨,天黑路滑,应立即出诊,人命关天,争分夺秒,全力去进行救治。我国如此优秀的传统医德,医师的仁心、责任心、爱心理应在我们今天中医院校毕业典礼活动中传承和发扬下去,使我们中医院校的毕业典礼更具祖国医德特色和民族内涵。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文修养

教师的思想境界、学识修养、人格品质、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说,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也应当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人文修养,率先垂范,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推荐相应书目,引导学生重视人文修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应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学习,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及医学知识,提高医学人文教学能力[3]。3.5 注重临床实践

在临床教学和实习阶段,医学生真正进入复杂的医院环境,由于中医学是门特殊且复杂的学科,中医在诊治疾病时,需望神、察舌、切脉、问诊等技能,这些不仅需要医学生勤学苦练,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及自身悉心体验、内心自悟等,更需要带队医师的耐心指导,在组方灵活加减、服药方法上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想象思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养成自立、自律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4]。另外,带队医师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多于学生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了解的机会,通过“床边教学”“临症教学”培养学生“爱病人”的医德风范,指导学生如何成为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合格医生。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心灵内化的教育,所有的良好意愿和设想都必须以医学生的自觉接受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从而才能将这种心灵内化形成最终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因此,要给学生的心灵成长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5]。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我们教育者需要明确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具体工作,才能使素质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素质教育课堂

更有生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成为懂医理、明伦理、解心理、善沟通的医学人才,最终成为符合社会认可和需要的医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晓生,谢波.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09,5(4):67~69.[2] 李艳.医学生人文医学职业技能的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5

(4):67~69.[3] 水梅,詹碧华.知识经济时代下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8(2):328~

331.[4] 何丹.在中医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4(2):78~79.[5] 王琳.医学的人文本质缺失的成因、危害和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10(2):166~168.于润艳(1980-),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道德。Email: yurunyan329@.163.com;Tel:***。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同济大学医学院 许一萍 曾盈

摘要:医学专业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换和体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新课题。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差距尤为明显。医学院校要在更新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注重人文精神的内涵,提高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培养既具专业水平又具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任务。

近年来,医学院校不断并入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正在形成有利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然而,从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和社会需求来看,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密切相联系的,在对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的形成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人文素质的形成又是潜在的,需要进行人长期引导和培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综合性大学开展人文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实践证明,培养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才,除了拥有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外,还应具备对事物的好奇心、进取心、博爱、美感等人文素养。对医学人才而言,不但要具备医学知识底蕴、职业道德情操、更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独特的人文精神,从社会、心理等广泛领域去探索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规律,从而回馈服务社会。

1.1.医学人文学科的目标。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素质和品格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才的素质培养相提并论,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文与医学的融通,从而培养医学生克己奉公、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内在素质。可喜的是,知识经济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规范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1.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不少医学生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素质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知识面狭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不能流畅地书写医学文件和日常应用文;缺乏“爱伤观念”,对待病人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功利思想较强、团结协作能力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缺乏吃苦奉献的精神。河南医科大学的黄学勇老师[1]抽样调查河南医科大学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结果显示,医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掌握情况也不佳,特别是高年级医学生。

二、人文素质教育落后的成因分析

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使得中学阶段过早文理分科,综合素质的培养计划

被题海所淹没,缺乏艺术、文史、伦理、人文等素质的学习培养,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入医学院校后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2.1.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建设时期,人们把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放在了首要位置,部分考入综合性大学又被调剂的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医生职业收入低、风险大,因而在校期间忙于考证和跨实用专业考研的不在少数,而把将来立志为病人奉献的义务搁在一边,这种重利轻义的功利观念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

2.2医学院校课程比例和教育方式尚待完善。高等医学院校难以协调专业主课和人文社科类辅课在学时方面的冲突,学校要增大人文课程的比重有相当的难度。人文教育课程开设形式又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践不够密切;人文教育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通常以笔试的成绩为标准,无法正确客观地评价教育的成果,且难以为今后教学方法的改进积累经验。

2.3.在临床实习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临床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仅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工作繁重,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注重自身言行,产生了消极负面的影响;临床教学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估手段。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是身心合一的有意识、思想、情感的人而非单纯的疾病本身。如今,医学发展与人文学科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精神层面如信念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都是人文医学的精髓[4],新兴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医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为患者提供疾病的防治,解决人们的生理疾苦,还要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援助,安抚患者的心理起伏,体现人文关怀,所有这些都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因此,医学必将在分科基础上整合成整体医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成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1.转变教育观念。人文精神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确切地说,努力把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摈弃传统医学模式将医学仅仅视为是生物医学、自然科学的观念,更好地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理念,用系统观念指导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领导、教师齐抓共管,在医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传授人文医学知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3],把提高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3.2.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使形成较高的人格修养、品行道德、职业气质等,是人文学科的重大责任[4]。如今,许多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合并后,都着力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积极实施通识教育、全才教育,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医学院学生踊跃跨院选修人文医学课程,既可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实现专业学科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合,还能在课程设置、教师资源、实践基地、校园氛围、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3.3.优化完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5]。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养训练方面开发了很多优秀成熟的项目,致力于向缺医的多元文化社区提供服务,并同大学建立广泛的联系,使这类教育紧密整合到大学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中去[6],值得国内学习借鉴。我院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人文医学教研室,依据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当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建立了实践性教育为特点的人文医学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文医学师资队伍,在新培养计划修订时设定了人文医学类课程和实践活动,逐步凝练出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特色:即实践、人文和创新。今年暑期,各系陆续开展了专业题库的建设,尤其注重结合临床学习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突出同济医学教育的特色。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精神无处不在,与教师的阅历和学识融为一体。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情趣高雅,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教师队伍,其自身文化素养所体现出来的师德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乃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发挥教师高度的文化承担意识与创新教育观念。年终考核对教师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水平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造就高品行的教育家,从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3.5.营造校园人文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塑造大学生思想品格、人文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同济大学“同舟共济”的校园文化,无不影响着每一个医学生的成长。第一,我院坚持每年在新生一入学,就组织他们宣读《医学生誓词》,在校学习期间每月邀请专家名人来校讲座,既讲学科前沿、学习研究方法,又讲如何做人;第二,每年举办一次“学术节”,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参与学生除了能尽早接触科研外,还在课题申报、实验取证、结题汇报,最终投稿发表论文等一系列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第三,每学期定期举办科技报告会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第四,通过组织系列征文、知识竞赛、礼仪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积极倡导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探讨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正直谦虚的个性品质,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和写作水平;第五,通过举行定期的医学人文研讨会、开办医学人文论坛,聘请资深教授讲课,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又能让学生接触名人学者,了解前辈们长期研究和人生体会的精华,极富启迪性。实践证明,置身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就能随时随处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就能激发起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为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

3.6.加强社会实践。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教育模式强调,除了专业学习外,还必须建有相应的开放型的社会人文实践基地[7],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宽视野,增进背景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院的医学生志愿者中队,定期参加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社区义工、民工子弟学校的结对服务、家教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国情民情,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确立社会责任感,从内心滋生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尊重病人的人文精神。

3.7.重视医学临床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整整一年的临床实习,对一个准医生今后毕生将从事的职业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教学中强化素质训练就必须得到重视。首先,身教大于言传,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病人交往的技巧。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将价值观念引入临床教学,利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内容综合评估医学;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有利于全面评估学生,也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我院对临床出科和毕业技能操作考试都采用的客观结构式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项从国外引进,能够客观公正考核并综合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考试方法。该考试要求模拟类似临床医生接诊(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的真实空间,由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接受诊疗。考试分设8个考站(含4个标准化病人考站、2个计算机考站和2个模拟考站),每一个学生面对的是经培训的SP,考核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临床思维、临床操作等技能,特别强调考核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的素质。目前教育部已将是否进行该项考试作为评价医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应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这是大学的灵魂和生机。积极探索医学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进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既具高超医术又具高尚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生是指日可待的

上一篇:关于唯美妇女节祝福句子70句下一篇:2023年度安全环保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