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2024-09-29

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1篇)

1.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反思

一、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炼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交响乐曲”,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三、读写结合,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教学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是否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安排学生由说到编到创,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在这样的 学习场中,创新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更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2.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二

【例1】

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江苏省)人,唐代诗人。元和年间考中进士,曾因触怒权贵坐过牢。唐武宗时做过宰相。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主张反映现实、用新题抒写时事的诗歌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载有他的《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悯农》二首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至今传诵不衰。

【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春天在地里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成千上万颗谷子。后两句写全国虽然没有荒芜的土地,可是这些辛辛苦苦种地的农民,还是要饿死。

【感悟诗境】

这首诗的前两句由“一粒粟”到“万颗子”说明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了大丰收。后两句转换了语意,用“无闲田”和“犹饿死”六个字,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尽管粮食已丰收,也难以逃脱被饿死的命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极不合理的现象。

这首诗用直白朴素的语言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那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当权统治者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后答疑】

1. 全国能耕种的土地在春天都播种了种子,而且秋天也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农民还是被活活饿死了,这是为什么?

2.学习了《悯农》(其一)这首诗后,你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例2】

悯农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领会诗句】

诗题的“悯”,是同情的意思。前两句写: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田里为禾苗锄草。后两句写:可是谁能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呢?

【感悟诗境】

这首诗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农民田间劳作的场景。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含义深远,好似格言警句,耐人寻味。它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体现了诗人关爱、同情、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悯农》二诗“它的教育意义不须着笔,由读者自思、自解、自用,由于诗人长期观察农民的生活,同情、体贴农民,在心中压抑着太多的情思,太多的义愤,因而一下笔就不能自已,不能控制,像打开的水闸一样,流淌出来的诗句,不仅叫人动情,更有一种叫人深思、叫人发愤的哲理。把诗和哲理像水与乳一样交融在一起,实在是难得的好诗,实在是难得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诗!”

【教学重点】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然后,说其中的含义。

【学后答疑】

1. 从诗题《悯农》可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今后应该怎么做?

3.《悯农》二首,同学们都学过了,你从中懂得了哪些道理?受到了哪些教育?写成一篇小短文。

【例3】

伤田家

(唐)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作者简介】

聂夷中(837—约884),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家境贫寒,生活在农村,比较接近人民。唐懿宗咸通十二年中进士,长期滞留长安,后任华阴县尉,仕途很不得志。由于他的生活经历,他的诗多描绘农民疾苦,也揭露了一些豪族的骄奢生活,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他以五言诗著称于晚唐诗坛,语言通俗,诗风平易。

【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一、二句写:二月份是育蚕的时期,就开始卖新丝了,五月份是插秧的时期,就开始卖新谷了。三、四句写:为了医治眼前的疮疤,挖掉心上的肉去补疮。五、六句写:希望皇上的心,能像明亮的烛光一样。七、八句写不要照着那些穿着华贵衣服的人参加筵席,只照那些人已经逃亡的贫家空屋。

【感悟诗境】

《伤田家》从这诗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悯农诗。“伤田家”的意思就是:悲伤的农家。这首诗的前四句以平常的语言写出了一个不平常的现象,揭露了唐朝末年农村中一种奇怪现象:二月份养蚕刚开始就预卖新丝了,五月份插秧刚开始就开始预“粜”新谷了。“卖”和“粜”二字极其深刻地揭示出农民只出不入或入不敷出的现状。“卖新丝”与“粜新谷”反映出农民生活悲惨和痛苦,从而表达出诗人对广大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统治者不顾农民生活,敲骨吸髓的压榨剥削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而“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是说明与比喻前两句造成的后果,这种剜新肉补旧疮的办法是万般无奈的办法。这一比喻想象奇特,语惊四座。

后两句用“绮罗筵”与“逃亡屋”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直抒胸中之事,极其形象地反映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天地之差的生活状况。“光明烛”与“逃亡屋”,前者是对君王的设想,后者是对君王的讥讽。事实上君王是不能“只照逃亡屋”而不照“绮罗筵”的,因为他毕竟是代表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的。从最后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憎分明,对现实制度的不满,对受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全诗语言简明晓畅,字句朴实凝练。描写具体深刻,比喻贴切,对比鲜明,揭露深刻。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两句诗。“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新丝和新谷,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成语“剜肉补疮”也是从这两句诗而来的。

【学后答疑】

1. 诗题《伤田家》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例4】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日过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为忠州刺史。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文,据《白氏长庆集》记载,共有三千八百四十多篇。其中讽喻诗一百七十多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讽喻诗给人的印象是内容深刻、针对性强、语言朴实、艺术成就高,因此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其长篇叙述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也是极富现实意义的杰作。

【领会诗句】

这首诗写一位卖炭老人在终南山砍柴烧炭,他满面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的钱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可怜他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炭的价格低,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人驾着炭车而碾轧着堆满了积雪的路面,留下了深深地车轮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老人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这时来了两位得意扬扬骑着马的人,他们是谁呢?是皇宫内的太监及其爪牙。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的是奉皇帝的命令征炭,然后就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向北面的皇宫拉去。一车炭有几千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赶着车拉走,老人虽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了牛头上充作买炭的钱了。

【感悟诗境】

这首诗首先细致地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特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接着描写了“卖炭翁”的心理特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最后采用人物相互衬托的方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一个灰头满面老实困苦的老翁与“翩翩两骑”的“黄衣使者白衫儿”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接着又连用“把”、“称”、“回”、“叱”“牵”五个连续的动词,把太监及其爪牙残酷掠夺劳苦人民的丑恶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同时,“卖炭翁”的凄凉悲苦形象也显得更加突出了。

全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塑造出一个艰难困苦的劳动者形象及其“伐薪”、“烧炭”、卖炭的经过和结果,反映当时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全诗没有深刻的议论也没有露骨的嘲讽,但诗人的是与非、爱与憎都蕴含其中,发人深省。

【教学重点】

首先是理清全诗的脉络即:伐薪、烧炭、卖炭这三个经过。然后要侧重于卖炭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卖炭老人凄凉悲苦的形象,也反映出统治者欺诈、掠夺劳动人民的丑恶嘴脸。

【学后答疑】

1. 卖炭老人穿着单衣服,为什么还希望天气能再冷一些呢?

2. 一车炭几千斤,宫吏们只给了“半匹红绡一丈绫”,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例5】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见《卖炭翁》。

【领会诗句】

《观刈麦》这首诗共二十六句。一至四句写种田人家很少有清闲日子,尤其是五月份更加忙,因为这是麦收的农忙季节。一夜南风吹过后,小麦就遮蔽了田垅,这是小麦丰收的景象。

五至八句:写妇女儿童都提着装食物的篮子和盛水的壶,到田里给在南山坡上抢收小麦的男劳动力送饭送水。

九至十二句:写农民劳动的辛苦。尽管脚下暑气蒸熏着,背上烈日烘烤着,累的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了。可这些都顾不上了,只是珍惜这夏天昼长,抓紧时间多干点儿活,尽早收完麦子。

十三至十六句:写有个贫困的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在割麦人的身旁,左手提着个破篮子,右手在拾掉在地上的麦穗。

十七至二十句:写听到贫妇人和割麦人说她家的土地已经为缴纳赋税而卖出了。已经没有土地可耕种了,只好拾点麦穗充饥。

二十一至二十六句:写今天的“我”(作者)有什么公德呢?从来没有事过农和桑,却能拿到“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每念及此事,自己就感到惭愧,直到今天也不能忘掉!

【感悟诗境】

这首诗“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战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教学重点】

首先是深入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把农民在抢收小麦时的辛勤劳碌写得形象而逼真。其次是理解“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两句写出了农民生活的悲惨情景。最后是理解“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两句是诗人的联想。一个“愧”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由衷的自责,作为当时封建官吏的诗人,其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学后答疑】

1.《观刈麦》“观”出了哪些事情?

2.诗人为什么而愧?“愧”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

【例6】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作者简介】

张俞(1039年前后在世),字少愚,益州郫县(今四川郫县)人,北宋诗人。屡考进士未中,朝廷曾召他做秘书省校书郎,他没有应召。后隐居在四川省青城山,自号白云先生。著有《白云集》。

【领会诗句】

诗的前两句写:一位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她回来的时候,哭得泪水都湿透了毛巾。后两句写:蚕妇看到全身穿着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人。

【感悟诗境】

《蚕妇》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中以蚕妇进城的所见所感这个生活细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极端不合理的现象,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愤慨。

全诗没有用一个词语来叙说养蚕的艰辛,一句“归来泪满巾”耐人寻味。蚕妇入城归来为什么泪水湿透了毛巾?后两句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就是肯定的答案。强烈的对比反差刺激了蚕妇的心。怎么能不令她泪水滚滚而下,湿透了毛巾。诗的第二句写蚕妇的神态;第三句写蚕妇所见;第四句写蚕妇所感。诗句通俗易懂,含意深刻,构思巧妙,发人深省。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蚕妇“泪满巾”的原因。

【学后思索】

诗人用哪两句诗揭露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7】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省)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宋代诗人。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参加过《新唐书》的编写工作。他倡导“平淡”的文风,力主诗歌写实,要有寄托,对宋书有些作家浮艳的诗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技巧上重视细致的深入。他写了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还重视赋物写生,写了很多咏物诗。他的诗对宋代的诗歌革新运动有很大的影响。有《宛陵先生文集》。

【领会诗句】

《陶者》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烧瓦工人为烧制瓦片,几乎把家门前的泥土都用完了,而自家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后两句写:那些双手从没有沾过泥土,不劳动的有钱人,却住在盖着鳞鳞瓦片的高大房屋里。

【感悟诗境】

这首五言绝句,短小精悍。以其简朴的语言,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反映出封建社会中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现象,揭露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教学重点】

首句中的“尽”字,说明了烧瓦数量之多。第二句中的“无片瓦”说明了陶者的困境;第三句中的“十指不沾泥”借代那些剥削者;最后一句“鳞鳞居大厦”和“屋上无片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鲜明。

【学后答疑】

1.诗人用怎样的语言揭露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

2.问问爷爷奶奶现在的居住条件和以前的居住条件有什么不同?

【例8】

赤日炎炎似火烧

(元)无名氏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作者简介】

此诗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元代无名氏所作,一说为《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白日鼠白胜所唱的歌。

【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炎炎的夏日,如火的太阳,烤得田野里的禾苗都干枯了。后两句写:农民的心里急得好像滚烫的开水,而此时的财主老爷们却都悠闲自得地手摇小扇在乘凉。

【感悟诗境】

这首诗把农民看见禾苗枯焦忧心如焚的沉重心情和那些手摇小扇不慌不忙的公子王孙做了鲜明的对比,从中看出农民种田的艰辛和统治者的冷漠无情。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切和同情,对统治者的批判。诗中用了恰当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如汤煮”和“把扇摇”这六个字。前者描写了农民的沉重心情,后者描写了“公子王孙”的冷漠无情。

【学后答疑】

1.学习这首诗后,同学们内心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都学过《悯农》诗,说说《赤日炎炎似火烧》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摘要:在中小学选用的古诗中,不少诗作体现了诗人关爱、同情、尊重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把古诗教学与关爱劳苦大众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中小学古诗教学,关爱劳苦大众,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443.

3.《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三

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课堂,主要是通过问答形式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写哪里的春天吗?孩子很快就知道是乡村的春天。接下来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环境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中,有两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点,一个是“拂”、一个是“醉”,这句比较难,所以借助这样一幅图片我让孩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讲解。

我放了很多类似的图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要求轻抚自己的脸,闭上眼睛慢慢的读这一句,最后轻拂同学的脸,感受“拂”这个字的温柔,孩子们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放了微风摆动中的杨柳图,告诉他们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能形容图中的杨柳,试着找一找,这稍微有点难,孩子们在说错了几个字后小声咕哝说是“醉”,我说,这个字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没否定他们,我告诉他们,杨柳在这样的春天里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怀里,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就像这样,摆来摆去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我问他们,“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为有关,你们刚刚也拂过你同学的脸,“醉”只有谁会醉?孩子说是人,我说把柳树当做人来写,这是什么修辞,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拟人。

《咏柳》我也是用这样类似的问题引领找关键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课期间氛围很好,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我上完课也感觉比较开心,但我有一个很纠结的.地方:我不知道关于古诗的教学我这样的上课模式是否适合低年级学生?觉得到底应不应该这样讲呢?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个北京的老师专门开了低学段儿童的古诗文课,虽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觉到她的授课方式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地方是比较幽默的口吻给孩子们说的,但在关键字词的分析上,也是很详细的!我特别喜欢抖音上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既搞笑又能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能让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觉得我这节课适合我这样去讲,因为孩子有一定的基础了,他们觉得没啥难度,所以这样既可以给他们增加挑战,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过于简单觉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不足:

一、组织过渡语言不简洁流畅,存在口误口吃,还有的就是嗦。

二、板书未精心设计,比较随意,假期时间,我的粉笔字也有退步。

4.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四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累,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

5.1 古诗二首 教案 篇五

妙析教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2.学生自由读第1、2句。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4.教师范写3个生字。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村居

儿童散学快乐人物忙放纸鸢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咏柳》,背诵古诗《咏柳》。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草长莺飞

美丽景物

杨柳春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难点

领略春天的美,体会诗人借柳树歌咏春天的情感。

三、导入新课,初感诗境 1.课前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2.齐背古诗《村居》。

3.导入:同学们,春天来了,这轻快飞行的黄莺,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随风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5.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6.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7.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8.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这些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切磋,诵读感悟 1.指导学习第1、2句。

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1)生齐读。

(2)(出示从远处看柳树的图片)你们看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回答)(3)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它就像什么呢?(碧玉、丝绦)(4)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合作学习第3、4句。

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和同桌一起读第3、4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2)学生自读。

(3)(出示第4句诗的课件)让学生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4)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3.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

4.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意境描述出来。

五、分组活动,熟读成诵

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用白话文翻译、画画等。)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把他们分成三组:朗诵组、翻译组、画画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组。

2.学生分组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3.分组展示。

(1)朗诵组用多种朗读方式诵读古诗;(2)翻译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3)画画组展示各自根据诗意描绘的图画。

4.师:刚才同学们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了这首诗歌,我觉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

六、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5个生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教师指导。

“绿”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不要把右下部写成“水”。

“丝”字注意笔顺。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3.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七、梳理板书

咏 柳

6.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六

杜庄镇大道小学 房桂莹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9个生字,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件图片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2.了解作者、对课题质疑和理解,为学生理解诗文奠定基础。

3.借助查找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到基本理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升华情感,整首古诗的朗读——理解——体会——背诵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点拨——引导——提示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 课前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学生搜集阅读描写春天的古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游园不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随同现代作家领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呢?

(设计意图:教师的语言渲染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二)好!今天,我们再一同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去感受不同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交流叶绍翁的资料。

你了解关于叶绍翁的哪些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二)看课题,猜题意。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学生在发言中有不同观点,老师相机指导。不值: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题目:去园中游赏却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

三、听录音,读诗句。

(一)认真倾听示范朗读。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古诗。

(三)小组成员以各种形式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用示范朗读规范学生的朗读,小组内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读通诗句。)

四、抓字眼,晓诗意。

(一)小组合作:结合手中资料,抓字眼知晓诗意。(应:大概;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二)组内不能理解的诗句,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相互说说诗意。

五、入诗境,悟诗情。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思考:为什么诗人敲了半天门也没人开?体会“小”和“应”用得巧妙。

(二)假如你是诗人,兴致勃勃去游园,结果敲了半天门也无人来开,你心情会怎样?正在感到惋惜、扫兴,准备失望而归时,蓦然回首,发现一枝开得正艳的杏花由墙内伸出来,此时心情会怎样?***朗读,体会诗人心情的变化。

(三)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了呢?

(四)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六、作业(任选一道题完成)。

(一)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写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方式表现诗中的情境。

(设计意图:小练笔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是一种快乐的表达,也是一种写作习惯的培养。用绘画的方式来理解古诗,集趣味、知识为一体,让学生背得轻松有趣。)

第二课时:春日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一)多种形式背诵《游园不值》。

(二)不同诗人咏春的诗篇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现在我们再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宋朝诗人朱熹给我们带来的《春日》。

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师出示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一)自由读诗,读通诗句。小黑板展示字词解释、诗歌大意

(二)展示读诗,读出感情。

(三)示范读诗,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地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初步的印象。)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例如: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二)猜测终归是猜测,谁能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让我们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就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

四、展开想象,享受春景。

(一)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既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是锻炼学生口头作文的最佳时机,更能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一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明诗意,配乐读: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

师生配乐读,教师先读,学生再读。

五、课外拓展,激励求知。

(一)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但时光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二)诗词欣赏。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作业:语文课时作业本 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游园不值 春日

7.《古诗二首》教学设计4 篇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春光美情境: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形象感知美)。

(1)师: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赞美春天。画家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音乐家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诗人写出了一首首赞美春天的诗歌。老师听说你们会背很多古诗,那有没有赞美春天的诗呀?(附板书:春天的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可能背诵《草》、《咏柳》、《春晓》、《江南好》、《村居》)

(2)随机布置作业:像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回去以后,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背一背。(如有学生背迟日江山丽,告诉他老师也非常喜欢这首诗,请他再大声地背一遍,配乐)

2、配乐诗朗诵《绝句》:(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你们了解杜甫吗?想知道更多吗?这里有,你们谁愿意到前面来点击小太阳,向大家介绍杜甫呀?(请一学生到前面点击课件:杜甫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保存到现在的有1400多首。《绝句》便是其中的一

首。)自己再读读。

师导:杜甫多了不起呀,被人们称为“诗圣”,是诗中的圣手,他写的诗又多又好。《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想读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3、学习生字。

(1)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他们早就等在140页的生字表里了,快读一读吧。

(2)读生字卡片:快看,调皮的生字朋友跑这来了,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记字形(绝、句):你怎么记住他们的样子呢?(结构记、用“色”记等,记“句”字,可用勺、包记,注意笔顺的变化书空。)

(4)指导书写:记住了这两个生字朋友的样子,你们想不想把它写漂亮啊?你们觉得哪个字不好写?

老师范写一个,学生描一个写两个。句:口要写在撇的下边。

4、读词语:这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念?

课件:迟日、泥融、沙暖、鸳鸯。(你们见过鸳鸯吗?课件出示图片。喜欢吗?觉得怎么样?那咱们再读读。看图后再读鸳鸯,注意指导读好轻声)

5、这些字词朋友又回到诗里面去了,你们还能叫对它们的名字吗?看看谁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6、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哇?

7、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三、细读感悟诗意

1、默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2、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由学生决定顺序)。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学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或学生问:我不懂“迟日”指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博士吧。(课件:小博士图。指导口语交际:我们应该怎么向小博士请教,小博士才愿意告诉我们呀?学生问小博士答:《诗经》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师: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观察课件插图: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呀?(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

风:你从哪看出风来了?)

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师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课件: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范读。请你也高声赞美吧!自由读、评读

4、把整首诗练习读读,试着背背,练好了,老师还给你配上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呢。

练好了,谁先来,要像古人吟诗那样抑扬顿挫(课件)?指读、背诵。

5、改写: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四、总结

老师总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让我们来一起感知春天、赞美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词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词语妹妹,相信大家看,她们来了!(幻灯1:杨柳,纸鸢)能叫出它们的名儿吗?

2、齐读两个词语。

3、响亮地喊一声。

过渡:不过,这两个小妹妹悄悄地告诉我说它们很担心,怕你们把它们写错了。(幻灯2:杨柳,纸鸢)说说看,它们害怕哪些地方写错?

4、指名说说写加点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5、你们会写错吗?那就写写看。

(学生书写两个词语,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

6、同学们都写对了,词语妹妹一高兴,把她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幻灯3:杨柳,纸鸢,黄莺,儿童。)来,热情地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黄莺”、“儿童”)

7、嘘!静静地想想:哪首古诗里有这四个词语娃娃?同学们记性可真好,就是《村居》。

今天我们就细细品读这首诗,体会高鼎笔下的春天美景。

8、师生共同书写课题,读课题。

二、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2、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指导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再从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完成课后习题。

过渡:小眼睛可真亮!可是孩子们,我们不仅能找、会说,还要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妙,把作者对春天那份浓浓的爱意用我们的读与说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读书。请同学们自由品读诗句,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写在旁边。

四、了解诗意,感受情感

1、自由读一读,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2、交流,引导、评价。

(1)指名将诗句意思串联起来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议,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具体。

(2)引导学生尽量用优美的词语说说诗意,体会语言的美妙。

3、配乐朗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象。

过渡:春天的江南小乡村这么美,同学们和作者一样,都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这醉人的景色该怎样读呢?(高兴、欢快……重读“醉”、“忙”两个字)

4、齐读全诗。

引导:大家读得太好了,不仅读出了热爱、赞美的情感,还有自己的感受在里面。如果我们能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那就是最棒的“读书郎”!听老师读两次,看哪一次读出了韵味,是怎么读的。

5、配乐范读,学生静静地倾听、比较。

6、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出示幻灯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接读,师生评价。

(3)齐声朗读,学生自评,老师评价。

五、互动拓展,积累好词美句

1、(出示幻灯5)在《村居》中,诗人用清丽的笔调,把我们带到了明媚的江南小乡村,让我们与那里的孩子们一起感受着在美好的春光里放飞风筝的欢乐。我相信同学们也积累了

不少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古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学生交流关于春天的词语或古诗,完成“语文天地”的“读一读”。

六、综合实践活动

8.(教学反思参考1) 古诗三首 篇八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山行》: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叶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

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暮江吟》: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小故事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小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9.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品味全诗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三、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四、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0.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十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描述的是诗人黄昏时候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傍山而下、黄河汹涌澎湃向大海奔流的壮丽景象;《望庐山瀑布》则通过现实的描绘、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象。诗歌表现了诗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有利于激发想象画面说话的兴趣。但是,《望庐山瀑布》的配画可能为突出瀑布,缺了诗人形象,未能表现“遥看”;也未能显示“生紫烟”,故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以有利于学生学习。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4.教学目标“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学习心理过程才能达成,需要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联系生活经验表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该目标的任务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是确保目标达成的保障。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5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囿于认知和知识水平所限,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白日”“穷”“川”,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3.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定的诗句的画面,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正确认读“楼”等12个生字新词;认识同义构词法,读记“穷尽 山穷水尽”等四对词语。

4.能正确读写“楼”等10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定的诗句的画面,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准备:

教师:“楼”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楼”等10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写字、“读一读,记一记”词语的PPT。

学生:每人一套“楼”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一、板题导入,复习激趣,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板题、释题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到第四单元的学习了,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题目是什么呢?请看老师板题。

板书题目:⑧ 古诗二首 全班齐读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习多少首古诗呢?(预设:学习两首古诗。)你是从课题的两个词知道的?(预设:二首)对了,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二)复习激趣,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导语:还记得一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篇《古诗二首》的课文吗?是哪两首古诗呢?(预设:《池上》和《小池》)谁能背诵着两首古诗呢?(指名背诵)谁能记得《池上》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预设: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偷采白莲的事情。)谁能记得《小池》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小池塘呢?(预设:描述了初夏宁静的小荷花池塘。)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古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就能够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情况。(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2.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预设:三拼音的:川、穷;平舌音的:层;翘舌音的:川;边音的:楼、炉;后鼻韵母的:穷、层。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3)反馈指导。

①指名一人朗读一首评议一首的朗读。(一首指名两、三人)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③评价完一首,齐朗读一首。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三)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在它们的下面画上横线(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注: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这些单音节词不要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预设:鹳雀楼 依 尽 欲 穷 一层(一层楼)瀑布 香炉 紫烟 遥看 川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双音节词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首、首、首,二首的首”;单音节词直呼读词,方式如:“依,依、依、依”齐读,自由读。

3.“楼、依、尽、穷、层、布、炉、烟、遥、川”口头组词。

(1)(贴出要求口头组词的会认读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

一、两遍。

③如诗歌中的单音节词所组词语是诗歌中的本义的,则要告知学生,例如:尽(尽头),烟(烟雾)。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初步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

四、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两首诗歌。

(一)尝试质疑。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在诗歌里的意思,但是由于古诗是古时候写的,有些词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同学们可能读不懂。有不懂的不要紧,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有哪些词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的下面写个问号,待会儿提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2.反馈指导。预设:

白日:夕阳。依:依傍;在诗句里是向着的意思。尽:尽头,到头了;在诗句里是沉下看不见的意思。欲:想。穷:穷尽,到头了。

香炉:香炉峰。遥:远远地。川:河流;在诗句里指的是瀑布。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即天空最高处。落九天:是说瀑布从天空最高处落下落差极大的意思。

(二)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登鹳雀楼》。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同学们,阅读要思考,有不懂的、不理解的,要提出来想办法弄清楚、弄明白。善于思考,学会提问,你的阅读能力就会一天比一天强。让我们打开课本43页,开始学习第一首古诗吧。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是登上鹳雀楼的意思。简介鹳雀楼。)

导语:对了,诗歌的题目是登上鹳雀楼的意思。诗人在登上鹳雀楼时看到了什么,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王之涣。

(2)简介王之涣(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登鹳雀楼》的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那么,诗人在诗歌里描绘了在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什么景象和想法呢?让我们一起读诗歌了解了解吧。(PPT出示《登鹳雀楼》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登鹳雀楼》,观察课文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句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出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 诗句:第一、二行。猜的意思:夕阳依傍着西面的群山慢慢地落下去了,黄河滔滔不息,向着大海滚滚奔流。(注: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回答、说话要求相同,不再注明。)

②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你想穷尽自己的目光,看到更壮丽的景色,就要登上鹳雀楼的最高的那层楼了。

(3)说说想象到的诗句描绘的画面。①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中了解到的,读懂了《登鹳雀楼》的大意。(复述诗歌大意后)诗歌前两句是描绘了诗人登鹳雀楼时看到的壮丽景象,后两句写了诗人看到壮丽景象后的想法。那么你能根据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人看到的壮丽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用上课内外学到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② 反馈指导。

预设:一轮红彤彤的夕阳,依傍着西面连绵不断的群山,慢慢地、慢慢地落了下去。滔滔的黄河,波涛汹涌,朝着东海,一路奔流。

3.尝试背诵《登鹳雀楼》。

(1)导语:(小结想象说画面后)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把《登鹳雀楼》朗读了很多遍了,你能背诵下来吗?背诵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2)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出示图画)。

4.小结: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整首诗歌大意,是一个好方法。接着,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学习《望庐山瀑布》好吗?

(三)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望庐山瀑布》。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好的。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远远地看庐山瀑布的意思。)

导语:对了诗歌题目告诉我们诗人在远远地看庐山上的瀑布。诗人看到的是怎样的瀑布,能让他情不自禁写下这首诗歌呢?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读过李白的三首诗歌了,今天让我们了解一下他吧。

(2)简介李白(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望庐山瀑布》的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那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的瀑布呢?看到瀑布,他想到什么呢?(PPT出示《望庐山瀑布》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望庐山瀑布》,观察PPT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句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出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诗句:第一、二行。猜的意思: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的薄雾变成了紫色的烟霞。远远望去,悬崖上银白的瀑布飞泻而下。

②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这飞泻的瀑布上下好像有三千尺长,让我以为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我们人间。

(3)说说想象到的诗句描绘的画面。①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中了解到的,读懂了《望庐山瀑布》的大意。(复述诗歌大意后)诗歌前两句是描绘了诗人来到庐山看到的瀑布飞泻的壮丽景象,后两句写了诗人看到壮丽景象后的想法。那么你能根据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下诗人看到瀑布壮丽景象后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人看到瀑布壮丽景象后的想法,用上课内外学到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②反馈指导。

预设:银光闪闪瀑布从悬崖顶上飞泻直下,好像有三千尺多长啊,让我以为是夜空中的银河从高高的天上飞泻到我们人间。

3.尝试背诵。

①导语:(小结想象说画面后)在诗歌《望庐山瀑布》里,诗人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那么你们能把这首诗歌也背诵下了吗?同样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③ 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出示图画)。

(四)小结:(两首诗歌的学习方法,略)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课后“读一读,记一记”学习。

1.导语:学习完课文,但是我们还要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学习。(PPT出示“读一读,记一记”词语)

出示任务:读一读这四对词语,想一想,每对词语中的四字词语都有一个怎样的现象?

个体读一读,同桌说一说。2.反馈指导。

预设:每对词语中的四字词语都含有左边双音节词的字。(或者:每对词语中的四字词语都由左边双音节词的字组成。)

3.出示任务:你能把这四对词语都记下来吗?读一读,记一记。

4.同桌相互玩“我说你接”游戏,检查能否熟记。(打乱词语顺序,一人说双音节词,另一人接说对应的四字词语。如:穷尽——山穷水尽。)

5.师生一起玩“我说你接”游戏进行评价检测,要求能接上的同学站起说词语。(注意关注起立较慢的学生,让他单独再玩以检测。)

七、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说记法中说到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帮助区别字形细部,识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左右结构:楼、炉、挂、依、烟;上下结构:尽、黄、照;独体字:川;半包围结构:层。2.指导“川”的书写。(学生提笔写字前,提示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2)观察并说说“川”各笔画起止位置。(3)范写“川”,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3.指导“桥”“队”“铜”“旗”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楼”“炉”“挂”“依”“烟”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小结:都是左窄右宽。)分别提示:“楼”字右左等高;右边的“女”长横穿插靠木字旁的竖和点的下方。“炉”字左右等高;“户”字的撇穿到火字旁第4笔点的下方,与火字旁的长撇平衡。“挂”字右边第1个“土”的长横在提手旁的提收笔的下方起笔;第2个“土”的长横靠提手旁竖钩起笔。“依”字右左等高;右边“衣”字长横在单人旁撇的下方起笔,长撇靠单人旁竖的中下方收笔。“烟”左高右矮;右边“因”字竖压竖中线。范写“炉”“挂”“依”。

(3)学生在教科书上全部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4.指导 “尽”“黄”“照”的书写。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2)分别提示:“尽”字第1点收纳在撇捺里,竖中线收笔;第2点稍长,过竖中线收笔;两点距离平衡。“黄”字长横舒展;“由”字竖压竖中线;撇、点收笔在一个平面。“照”字的四点底,第2、3点稍小、短,第1、4点稍长,收笔于同一平面。范写“黄”字。

(3)学生在教科书上全部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5.指导“层”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层”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2)范写“层”,提示:“层”字的“云”第1横收笔与尸字部横折齐平;第2长横过横中线右边中部收笔。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八、会写字书写练习。(略)

九、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口头组词板书(略)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11.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十一

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2017.3.1 最新版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 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2017.3.1 最新版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 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2017.3.1 最新版

3.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2017.3.1 最新版

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上一篇:好妈妈作文600字下一篇: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