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8篇)
1.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 篇一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困境和优势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截止至2015年)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动漫、电视剧、电影、综艺上与他国比较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困境和优势,以及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影视产业,困境,优势
自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文化科技产业不断发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显示出欣欣向荣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多,中国风吹遍了世界各国,世界各国的文化也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涌入中国。随着有限资源的逐渐枯竭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文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文化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中,影视产业具有的普适性和网络的便捷将各国的文化竞争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开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认清目前影视产业的困境和优势,在世界这个文化交流平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
一、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资源利用率不足
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历朝历代的历史、文学、典故、传说连同上古神话都是极好的创作灵感来源。但是从目前的优秀影视作品来看还是很缺少,这些资源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连外国人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来宣扬自己国家的思想,比如美国的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的作品。又比如日本动画《中国小当家》、《龙珠》等。这些多多少少都借鉴了中国的文化资源。虽然说文化资源可以共享,但是外国人玩转中国的文化资源,宣传他们国家的意识、赚取中国人的金钱还是不如自己利用好这些资源来的心甘情愿。
(二)政策制约
中国的广电总局经常被百姓骂,无非就是对于影视作品的数量和内容的各种限制。这种限制来源于中国地广人多、网络太过便捷,对于管理那些宣传暴力、淫秽、分裂思想的管理不便,以及各种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是这种制约同时也限制了影视产业的发展。一部电影、电视剧从筹备到开拍、从杀青到发行都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其中的程序、消耗的资源和时间也是算入作品的成本之中,每年对于影视作品的发行数量和进口的数量都有严苛的限制。不管是国内产业的发展还是对国外作品的推拒,目前来说都是不太利于影视产业的发展,因为文化需要交流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多的限制有时会错过发展的机遇。
(三)国内影视创作的风气不良
2015年年初的时候琼瑶和于正打上了关于侵权的官司,琼瑶状告于正抄袭《梅花烙》,于正败诉。于正还遭到了109位编剧的联名状告。网络小说等影视文学作品在不声不响的时候也存在大量的抄袭。一言以敝之,中国国内的影视创作风气不良。
(四)特效等影视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来说,世界范围内就属美国和日本的特效做得最好。美国能排出《2012》、《阿凡达》等科幻大片,但是中国不能。目前来说中国的技术水平还打不到那种地步,拍个仙侠类电视剧还老是被说5毛钱特效,电影中虽然常见不错的特效,但是造价高、成本高、费时费力,也常常不见好的电影本子来如虎添翼,就算有《唐山大地震》那种作品也是少有的。
(五)高素质专业人才缺少
影视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但是从事影视行当也是一个教育成本偏高、就业工资偏低、劳动强度大的一个行业。再加上经过十几年填鸭式教育出来的人才在想象创作方面可能有所欠缺。目前在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比较缺少的。在这一点美国人会比较有优势。美国的孩子从小散养,到了大学才是真正的学习起来,美国人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像是侦探小说家阿加莎 克里斯蒂、JK罗琳、乔布斯等等,他们总是能带给世界很多天马行空的惊喜。
(六)国际竞争激烈
在全球化的文化大舞台上,世界各国大放异彩。美国的电影、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泰剧等等都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但是中国目前能影响世界的文化有限,外国人往往只能看到在中国浅层的文化,例如孔子、功夫、茶叶、瓷器、各种当地的人文地貌、语言,但是真正的文化内涵需要影视文学作品来表达。而这些往往是外国人不容易理解的。这种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一首歌、一部影视作品来传递,令人理解深刻并接受。中国需要自己的文化名片展示出来,是中国独有的“中国风”。不管是动漫、影视、音乐还是其他文化载体,都需要展示中国独有的文化,中国有足够的文化实力“不偏科”。
二、影视产业四种表现形式的分析
(一)动漫
国产动漫在近10年来成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热门的动画作品,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蓝猫淘气3000问》、《虹猫蓝兔七侠传》、《熊出没》、《Q版三国》、《我为歌狂》、《秦时明月》等等。在上个世纪末,中国的动画技术虽然不高,但是优秀作品非常多,基本上部部成经典,比如《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天书奇缘》、《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猴子捞月》《铁扇公主》等等。那时候虽然对作品的数量有限制,资金、技术各方面也有限,但是人们的创作热情很高、思想在经历过十年文革后爆发,诞生了经历几十年还令人回味的作品。就连当时的一些日本漫画家也来学习,比如《铁壁阿童木》的漫画家手冢治虫。
中国的动画经历了剪纸动画(《葫芦兄弟》)、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木偶动画(《阿凡提》)这些阶段,目前主要是用电脑软件进行制作,还大力开发3D动画。但是目前中国的动画作品能够影响到国外的还是少之又少,优秀的青年段以上的动画就更少了。由于政策的束缚,带有一些血腥暴力的动画是不能再电视上见到的,中国动画片里甚至连个接吻的场景都很少见。除了政策以外,还有人们的观念问题。许多人仍然认为动漫只是小孩子看的,长大了就不看了。目前脍炙人口的动画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些还是主要适合15岁以下儿童观看。
受制于政策、观念、资金和技术,更是缺乏好的故事向人们表达。题材的制约也是原因之一。根据关于《2015年2月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2015年2月,经备案公示的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为23部,23484分钟。按题材划分,历史题材5部、1612分钟,占备案公示总数的21.7%、6.9%;童话题材11部、6214分钟,占备案公示总数的47.8%、26.5%;教育题材5部、14678分钟,占备案公示总数的21.7%、62.5%;现实题材2部、980分钟,占备案公示总数的8.7%、4.2%。按所占比例大小排名,备案公示的国产电视动画片题材依次为:教育题材、童话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题材和数量的制约也在制约着动漫产业的发展
(二)电影
电影方面中国的武侠片和历史片算是比较出色的,香港的警匪片和功夫片也算是打响了香港电影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近年来喜剧片的市场也是一片红火。中国目前来说发展得比较困难的大概就是科幻片和恐怖片了。科幻片最需要的是电脑技术和特效倒模,而恐怖片则是因为国家条文规定不能有违背唯物主义精神的恐怖电影,而“恐怖”二字从来都是唯心的,恐怖由心而生。如此恐怖片在中国没有什么发展的前景,想看恐怖片的也就是看看美国的血腥恐怖片和日本的精神恐怖片了。
(三)电视剧
电视剧在哪个国家都有,目前来说,风靡世界的韩国电视剧正是下至小学生,上至广场舞大妈的挚爱。国家高度重视、采用正确战略布局是韩国文化产业振兴 的重要原因。其主要思路是集中打造国际文化产业精品重点发展有国际战略价值 的文化产业项目集中资源抓好重点,为建设文化产业强国夯实基础。为此韩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设立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机构。1986年韩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提出文化与国家同步发展的重要性。1 9 9 0 年政府颁布的《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1993年政府制订“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开发项目。1994年韩国文化观光部着手制定文化产业法律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正式提出“文化 4 立国”的战略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提出“文化立国”方略的国家。随之制订了《 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001年成立了隶属于韩国文化观光部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此外,韩国不断增加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为确保经费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韩国还设立了各种基金会。这些资金都为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注人了活力。【1】由此可见,国家的在法律政策上、资金的调集、文化宣传力度上的支持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还不如韩国和日本。
(四)综艺节目
近年来随着韩流的涌入、选秀节目的盛行,各种进口的综艺节目和真人秀大放异彩。中国本土的娱乐节目却比较局限而且缺乏新意。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算是在全国范围内比较知名的。近年比较热的进口韩国的《爸爸去哪儿》综艺也大受欢迎,北方观众则比较喜欢看引进美国的《中国好声音》,进入2015年后进口的韩国综艺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比如《奔跑吧兄弟》、《非首脑会谈》、《我是歌手》、引进美国的《年代秀》。中国本土的综艺却少有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更别说出口他国了。无非就是缺乏“创新”二字。人的思想都是懒惰的,有别人做好的美味蛋糕可以买为什么还要自己去做呢?
三、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已经不再成为当今社会主要问题,而文化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上升十个百分点,快于同期GDP增长速度3.2%,占同期GDP核算数比重2.5%,比2008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一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至少能够达到6%,说明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法人单位迅速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比2009年高出0.18%。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同比上升28.93%,其中国产片占全票房总额 5 的53.61%,同时,新闻出版业全年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国产网络游戏备案585款,同比增长超过了200%。2012年,第八届深圳文博会的交易量又创新高,达到1400多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15%以上,4月人民网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同年5月大连万达以26亿美元收购北美第二大院线,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化企业的最大海外收购。以上这一系列数据都说明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广阔前景。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鼓励实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进行预期,提出规划内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内容等;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要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000亿至4300亿元,提升到8000亿至9000亿元。这是国家为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产值提升而制定的“十二五”具体目标。【2】
(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强大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成为了不逊色与美国、日本、欧盟的强大经济体,文化与经济不断交融、相互促进,优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强大的经济又成了优秀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助力。经济的强盛不论在影视的制作还是市场消费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人们满足了温饱之后才会考虑精神上的需求。
(三)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国民文化水平提升
国内外文化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可以形成竞争的氛围。在国家重视文化教育的政策的几十年的基础上国民的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对于影视文学的鉴赏水平也有提高。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更是可以及时的反映受众对与影视作品的评价,赞扬是鼓励,批评更是可以取精华去糟粕。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国民文化水平提升对于影视作品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文化政策比较开放
中国整体的文化政策是比较开放的,在经历过十年文革之后,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的政策,鼓励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一系列的措施也使得几十年来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所保留,成为了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肥沃的土壤。中国的文化政策在不断地开放,一边保护着成长着的文化产业,一边又阻止着他国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化载体入侵。一句话说,影视产业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四、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建议
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当以雄厚的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石,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视资金、人才、技术的投入,在保护好国内影视产业成长的同时,逐渐放宽对外文化政策,时刻注意文化消费的倾向,延长影视产业的产业链,带动影视周边产品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打造“中国风”的影视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王冠群.美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0-08-01
【2】顾雪松.栾巧云流行文化·中韩文化·中韩影视文化产业比较.贵州省写作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 2012-11-17
2.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 篇二
一我国广播影视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广播影视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使命和战略部署,深刻阐释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要求我们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新的历史起点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要求我们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充分尊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我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为我国广播影视发展明确了指导方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各级广电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扎扎实实推动我国广播影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广播影视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广播影视发展快速持续,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去年底,全国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87座,共开办了3760套节目,全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5.4%和96.6%,比2002年底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5亿户,比2002年底增加了五千多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2600万户,比前年翻了一番。去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超过1314亿元,比2002年底的514亿元翻了一番多,连续五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广播影视正处于快速持续发展时期,但是发展不平衡:一是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很大。在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中,中央广电收入220亿元,占总收入的1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收入分别为628亿元、266亿元、200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48%、20%、15%,中西部收入之和比不上东部的收入,而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广播电视覆盖任务繁重。二是城乡差距较大。在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中,中央、省、地市、县广电收入分别为220亿元、578亿元、315亿元、201亿元,分别占17%、44%、24%、15%。县级广电机构主要承担对广大农村的转播覆盖任务,直接面向8亿农民群众提供服务,但其收入仅占15%,与其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并且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广播影视发展较为缓慢,城乡差距较大。我国广播影视全面发展的任务很艰巨。
2.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但仍存在听不到听不好广播、看不到看不好电影电视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加大投入,实施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大力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解决了5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我国广播影视还存在覆盖“盲点盲区”,还有几十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还有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广播、看不懂电视,广大边远农村地区还存在听不好广播、看不好电视、看不到电影的问题。我国广播影视协调发展的任务很艰巨。
3.广播影视产业开发得到加强,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总局大力推进影视剧、影视动画、付费电视等内容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去年,我国电影产量达到402部,电视剧产量超过1.4万集,影视动画产量突破10万分钟,生产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视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付费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业务不断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国共开办了155套付费广播电视节目,付费电视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应当说当前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离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近年来, 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除了对衣食住行有了更高的要求外, 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更加强烈, 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一般地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 还希望能够听到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高品质、高品位、多样化、个性化的广播影视节目, 对广播影视的内容形式、数量质量、传播手段、服务方式等, 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开发的任务很艰巨。
4.广播影视数字化进展明显加快,但离构建现代广播影视传播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总局一方面大力推进数字化转换,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新媒体发展。有线电视数字化已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开,广播电视台内数字化进程加快,地面数字电视、数字高清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已经启动,直播卫星已做好技术和产业化准备,电影数字化效果明显,数字声音广播试验取得新进展,互联网、手机等新的传播渠道发展迅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应当说近年来我国广播影视科研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已从过去单纯的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研究方向转变,我国广播影视数字化步伐也明显加快,但是离国际同行和国内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仍有不小差距。欧美、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计划2010年左右停播模拟电视。国内相关的电信行业早已实现了数字化,已进入了IP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领域;新闻出版等行业也加快了数字化步伐,以抢占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如何统筹各种技术手段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现代广播影视传播体系,如何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最安全的方式实现我国庞大的广播影视系统的数字化转换,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视听权益不受影响,是摆在我们这一代广电人肩上的历史责任和艰巨任务。
5.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迈上新台阶,但仍不能完全适应安全防范和应急保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十六大以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保证全系统日常安全运行的同时,还要防范攻击破坏、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广电系统紧急动员、周密部署、全力以赴,加强安全播出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一手抓安全防范,一手抓安全运行,顺利完成了全国的转星调整任务,保证了十七大等重大活动的安全播出,安全播出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今年初,湖南、江西、贵州、安徽、湖北、广西等省份发生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各级广电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奋力抗灾,全力抢修,保证了绝大多数台站的安全播出,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的宣传引导、应急指挥等重要作用,为抗灾救灾以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电力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安全防范的形势也依然严峻,中央要求广播电视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安全播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因此,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是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总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未雨绸缪,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广播影视的发展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广播影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广播影视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努力开创我国广播影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广播影视发展的主要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王太华同志在今年初的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明确要求我们广播影视工作要做到六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发展大繁荣,二是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大发展大繁荣,四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促进大发展大繁荣,五是始终坚持以科学依法、综合有效的管理保障大发展大繁荣,六是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支撑大发展大繁荣。这六个“始终坚持”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做好广播影视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
结合王太华同志的讲话精神和多年来的工作实际,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和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下六项具体原则:一是坚持广播影视公益属性,以社会效益第一为最高原则,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这是我国广播影视的喉舌性质和阵地作用决定的,广播影视担负着引导人、武装人、鼓舞人的重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很强的社会责任。二是坚持广播影视事业建设的重点是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的方针。这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三是坚持立足于自主创新、立足于民族工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事业发展的原则。这是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四是坚持节目内容建设与传播载体建设并重并举的原则。这是广播影视的自身规律和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实际决定的,也是落实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战略思想的要求。五是坚持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这是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六是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这是数字化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广播影视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五项:
1. 努力构建完善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安全播出水平
确保安全播出、安全传输是广播电视技术部门的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始终把安全播出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努力构建能够应对非法攻击破坏、重大技术事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播出和安全传输不出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组织保障,进一步明确责任、理顺关系,落实安全播出管理机构,保证组织落实、工作落实。二是技术保障,进一步强化技术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安全防范、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制度保障,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保证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调度灵活、令行禁止。四是队伍保障,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加强队伍培训、加强规范管理,保证一线值班人员政治可靠、技术过硬,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今年的重点是确保奥运等重大活动的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2. 努力构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广播影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确保政令畅通、确保公共服务、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我们广电部门的首要职责和基本任务。当前,基础设施薄弱是广播影视无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根本原因,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具体任务有:
●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20户以上“盲村”村村通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保证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免费收听收看到奥运节目,力争提前实现“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
●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努力扩大西新工程的实施范围,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着力办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真正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千家万户;
●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制定工程实施方案,运用多种方式,推进数字化放映覆盖范围,加快建立农村电影数字化服务体系;
●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要按照中办21号文件要求,加强县、乡镇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运营体制建设,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3. 努力构建完善现代传播体系,切实提高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今年1月,国办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8]1号),要求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入、用户服务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该文件的出台,对于推进构建现代广电传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下一代数字广播电视网是我们广电部门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推进“三网融合”的重要途径。要从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高度出发,以数字化为龙头,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媒体,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络等各种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广播影视传播体系。具体任务有:
●大力推进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加强数字高清节目制播能力建设,加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构建以数字节目内容资源为核心的台内制播网络体系,满足多种播出平台和传播手段对节目内容的需求;
●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要按照24字方针(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市场运作、整体转换)加快大中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大力开发网络业务,推动有线电视向双向交互、大容量、多功能发展,使家家户户的电视机成为多媒体信息终端,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三网融合”和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平台。各地调整有线数字电视资费,必须严格按程序举行价格听证会,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必须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和困难家庭的利益,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收视权益。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严格规范服务流程,加强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处理、妥善化解数字化进程中的各类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要按照互惠互利、存量保值、增量分成的原则,推动有线网络整合和联合发展,促进有线网络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积极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采用数字与模拟电视同步播出的方式,建立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营体系。在奥运会前, 6个奥运城市要播出地面数字电视。积极推动数字声音广播技术试验推广, 加快我国数字声音广播发展;
●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要立足自主创新、立足民族工业,充分发挥系统优势,积极加强与电信等行业合作,创新传播手段和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传输覆盖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和全国统一的运营体系,确保奥运会期间提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服务,满足手机以及MP3、MP4、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用户随时随地看电视听广播的需求,填补广播电视的服务空白;
●大力促进电影数字化。加强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电影放映体系和发行管理体系,抓紧实施资料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完善数字电影分发管理平台和电影数字节目库;
●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按照“加快发展、主动占领、兴利除弊、加强管理”的要求,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和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积极稳妥发展IP电视,使广播影视节目通过多种网络传入千家万户。
4. 努力构建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广播影视产业开发能力
广播影视作为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也有文化产业的一般属性。目前我国广播影视的规模庞大,占有的资源庞大,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电台、电视台是承担政治性、公益性服务的宣传单位,实行事业体制,其影视剧等节目制作、广告、传输网络部分,可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具体任务有:
●积极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面向群众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快推进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网络传输等领域企业化转制,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建立富有活力的生产经营体制,推动广播影视内容产业和传输网络产业发展;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上市、债券等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努力在影视制作、有线电视网络、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领域塑造龙头企业,增强我国广电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完善产业政策, 健全市场体系, 规范市场秩序, 依法加强监管, 推动我国广电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努力构建完善技术监管体系, 切实提高广播影视管理和服务水平
发展与管理相互依存、有机统一。要维持我国庞大的广播影视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公共服务, 促进产业发展, 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技术监管体系作为保障。同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新的媒体业态不断出现, 对广播电视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技术监管体系。要从保证党和国家政令畅通、保证国家信息和文化安全、保证公共服务的战略高度出发, 加快技术监管体系建设, 对广播电视实行“全方位、全业务、全频段、全天候”监测, 充分发挥监测服务于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和发展的作用, 切实为行业监管、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推动广播影视科学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行业与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力求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广播影视是我们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的政治任务,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抗灾救灾应急指挥、维护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益等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同时广播影视又是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闻资讯、文化娱乐、社会教育等服务,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任务,具有很强的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广播影视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广播影视具有两个效益,政治属性是我国广播影视的本质属性。无论是电台、电视台等事业单位,还是电影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业单位,无论是中央广电单位,还是地方广电单位,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基本原则,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于社会效益,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是要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都向下一代转换,向综合提供话音、音视频、网络接入等多种业务方向发展,三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也催生出了网上广播影视、IP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新的媒体形式。由于互联网传播无国界,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各国各媒体竞相争夺互联网的新市场。据统计,2007年全球网络视频分享用户规模达到1.05亿,未来三年用户规模将保持年均35%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网民总数达2.1亿,宽带网民数达1.63亿,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5.5亿户。互联网、手机等已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服务的新渠道。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发展,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拓展发展空间,抢占新阵地,抢占制高点。电台、电视台要成为新兴媒体发展的主力军。发展新兴媒体,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多年来形成的品牌、内容、人才优势,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随着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文化样式和媒体业态不断出现,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提供媒体服务正在成为现实。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协调发展,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是要处理好广电系统内部层级之间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利益关系,力求做到和谐相处、共赢发展。1983年中央37号文件确定的我国广播电视“四级办”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推动了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已形成中央、省、市地、县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基本格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影视的产业功能越来越凸现,经营创收已成为各级广电机构的重要任务和生存基础,广电系统内部层级之间争夺广告、争夺用户收视费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处理好层级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推动我国广播影视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广电机构在节目内容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地、县级广电机构在用户服务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在宽带接入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广电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广电系统层级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另外,随着数字、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争夺用户、争夺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妥善处理好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分工,发挥各自优势特长,依法严格管理。要牢固树立开放融合、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积极借鉴电信网在交互业务和用户服务等方面的有益经验,推动广电部门与有关部门和谐相处、共赢发展,带动文化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要处理好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传输手段的关系, 力求做到优势互补、适度竞争、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我国形成了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随着数字、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已进入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的新阶段。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有不同的定位功能:无线方式是广播电视覆盖的最初手段, 也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有线电视是城镇居民接收中央和当地节目服务的主要手段;卫星传输是为全国各地传输转播机构提供节目源的主要手段;卫星直播是从技术上根本解决偏远山区和覆盖盲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有效手段;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是为各种小尺寸、便携式移动终端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主要手段;互联网是为计算机等终端提供节目服务的主要手段, 由于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 互联网也是推动广播电视走出去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 明确定位, 适度竞争,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现代化的广播影视传播体系, 真正实现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的目标, 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视听权益,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志们, 党的十七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 刚刚闭幕的“两会”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的领导人和组成人员。当前我国广播影视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 需要科研生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 需要全国广电系统和各位同仁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振奋精神, 开拓进取,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工作斗志, 扎扎实实推动我国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 篇三
关键词: 久石让 悬崖上的金鱼姬 影视音乐
一、久石让的影视音乐生涯
1984年,经人介绍,宫崎骏第一次找到33岁的久石让,并请他担任动漫电影《风之谷》的音乐作曲。因此当时不太有名的久石让受到了公众的注目。此后影片公映后更证实了宫崎骏的眼光,久石让为该片创作的配乐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以及评论人。次年宫崎骏成立“吉卜力”工作室后,至今,这对“黄金搭档”已走过三十二个春秋。作为宫崎骏电影大师的“御用音乐人”,9部作品都可听到久石让的音乐,他所做的《天空之城》之中的《伴随着你》等配乐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日本民族音乐对他的影响
人人都知道日本民族音阶是la,xi,do,mi,fa,日本民族音乐主要依靠半音和增减音程的音阶特性以及日本la小调给人刻入日本印象。在音色与节奏的配合使用上,他所参与创作的影片《幽灵公主》中的《魔崇神》就是个典型例子,其中运用了日本太鼓、日本本土鼓以及敲奏铁钵一样的乐器,凸显浓厚的日本民族特色。
三、《悬崖上的金鱼姬》对人物刻画及对故事推动的作用
2008年,为庆贺他们再次合作完成动漫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同时也是为庆贺两人合作了25年,在日本的武道馆举办了大型音乐会,曲目全部取材于25年来为宫崎骏动画写的配乐,并由久石让亲自上台指挥和钢琴弹奏。配以200人交响乐团和800人的合唱团,演出总数接近1200人,可谓分量十足。这场宏大的演出规模无论是电影史还是音乐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
《悬崖上的金鱼姬》中的《波涛中的金鱼姬》主题是一段刻画形象的音乐。
生活在深海中的小金鱼姬第一次背着父亲出家门探索未知的世界,乘着向海面浮游的大水母,又用小水母做身体的保护罩,安逸地睡着了。此时金鱼姬主题进入,虽然只有一句,却已经把小金鱼姬的形象特点牢牢抓住。A大调呈示,弦乐齐奏,主和弦三度下行,五音重复随后还是主和弦跳进,回落于主和弦五音,紧接着弱起在属和弦上又进行分解跳跃,充分体现了小金鱼姬的天真可爱、淘气的形象。随后的八分音乐的空拍十分关键,小提琴独奏最后一句,这句音乐不再跳跃而是安静婉转地结束,这时镜头从海底向上,金鱼公主随着大水母飘向海面。这种渐渐安静的冥想型结束法,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理暗示,平静之后定有风波。果然,后段的《藤本先生》主题便是很好的例子。
还是这部影片,《藤本先生》主题也是一段经典的刻画形象且推动故事发展的音乐。
藤本先生是金鱼姬的父亲,海洋中的魔法使,内心鄙视人类。当得知金鱼姬被宗介带走时,他惊慌地追寻女儿,妈妈和宗介在岸上飞速地开车,他在海中遇到各种障碍仍急速追随,画面在陆地与海面之间进行切换。此段音乐就这样出现了,一是与岸上的宗介和妈妈在车中音乐主题的对比,二是体现了一个父亲的爱。主题在a小调上呈示,只有短短的两句,前后句属于严格模进,主和弦已定位于伤感基调。旋律的上下跳跃,显现出父亲的担心与忐忑不安,四度提升后的严格模进,更提升了这种心境。弦乐的演奏法上,弓子拉得很满,体现藤本先生的那种父亲的情怀。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军鼓节奏型使用的是每两拍两个三连音组加两个八分,音乐属于紧打慢唱,另外木管乐的颤音同样增加紧张的气氛,可谓是处处体现情感。此段激烈的音乐与画面相融合更促进了故事的发展,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使观众更想知道后面的情节。
四、结语
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增大,而影视配乐也会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承载着叙事、表意、抒情、推动情节发展等多种功能,不同的影片所需要的配乐风格也不同,这就需要影视配乐者多积累心中的音乐材料。好的影视音乐一定和电影是吻合的,但仅仅相吻合还不够,还需要加入作曲者自己的体会,创造性的思维才能锦上添花。
就其音乐风格分析,可能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后,可能会更加喜欢节奏慢些的音乐,而轻音乐中的new age或是爵士风格等就更容易被接受。未来的影视配乐会越来越多元化,如何把中国古老的特色民族乐器与各种新时代音乐形式更好地相互融合,呈现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体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新潮流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在这个音乐形式的领域里我国的发展还相对较弱,我们要深思,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更贴合影视,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为我国影视事业和影视音乐续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日]久石让.感动,如此创造[M].何启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罗展凤.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电影音乐随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 篇四
中国大陆电影是中国电影的母体,也是整个中国电影中历史最悠久、成绩最突出的主要组成部分。
回望中国电影在大陆近百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一幅由二十年代无声片从草创到繁荣、三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导进步电影的迅猛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国防电影”旗帜下的多元突进、四十年代后期现实主义电影的深化和成熟,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新繁荣,以及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高潮等若干重要阶段组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二十年代初:在中国,电影最初被称为“西洋影戏”、“奇巧洋画”,早在1896年便从欧洲传入上海和香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戏曲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的第一页。这以后,郑正秋、张石川和黎民伟几乎同在1913年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到1920年上海产生第一批长故事片,形成中国电影的萌芽期。电影传入中国之初,中国处于苦难深重、领土分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电影拍摄在资金、设备、技术上都要仰仗外国资本,由此带来其半殖民地性质。另一方面,中国早期电影创作(无论在大陆、香港、台湾)从观念、取材到表现形式上都可以看到民族戏剧(京剧、文明戏、粤剧、歌仔戏等)的深厚影响,这是中国文化打在早期中国电影上的一块明显“胎记”。
三十年代初:上海电影界兴起了一个以左翼艺术家为主导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电影事业的开始。以夏衍、田汉、阳翰笙、洪深、蔡楚生、司徒慧敏、聂耳、袁牧之、孙瑜等为代表,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电影人,他们的作品如《狂流》、《三个摩登女性》、《姐妹花》、《渔光曲》、《神女》、《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等,一扫二十年代以来神怪武侠、鸳鸯蝴蝶电影充斥银幕的歪风和所谓“软性电影”的邪气,大胆反映社会矛盾,真实描写民众生活,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呼声。这是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
四十年代,中国电影通过“国防电影”实践和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电影的初步经验,现实主义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经验更加丰富,到四十年代后半期产生以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蔡楚生、郑君里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沈浮编导的《万家灯火》,陈白尘、郑君里编导的《乌鸦与麻雀》和李天济、费穆编导的《小城之春》等一批经典之作,形成中国电影艺术又一次高潮。这些作品绝大多数真实描写了抗战时期和战后国统区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反动派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其思想倾向性和艺术真实性的统一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儿女》、《白毛女》、《翠岗红旗》、《南征北战》、《董存瑞》、《柳堡的故事》、《上甘岭》等一批又一批优秀影片的出现说明电影在表现新时代新人物方面取得成功。虽然有极“左”思想的干扰,社会主义电影事业仍然在曲折中前进。直到1959年,以国庆十周年献礼为契机,摄制了《林则徐》、《老兵新传》、《林家铺子》、《战火中的青春》、《五朵金花》等一批优秀影片,形成新中国电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六十年代初,由于调整文艺政策,使得这一艺术高潮向纵深发展,形成一场有理论主张(以瞿白音的《创新独白》为代表)、有艺术实践(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农奴》、《小兵张嘎》、《枯木逢春》等影片为代表)的艺术创新运动。
“文革”十年:电影是重灾区。粉碎“四人帮”以后,电影界通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艺术生产力大解放,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电影创作新高潮。老导演如谢晋、谢铁骊、成荫、凌子风等老当益壮,中青年导演吴贻弓、谢飞、李前宽、丁荫楠、吴天明等成为中坚力量,《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人到中年》、《邻居》、《沙鸥》、《城南旧事》、《孙中山》、《野山》、《芙蓉镇》、《开国大典》、《大决战》等优秀作品不胜枚举。被称为“第五代”的青年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人的崛起更令国际影坛瞩目。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在实现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方面,在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创新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几年,广大电影工作者继续努力,拍摄了《生死抉择》、《横空出世》、《我的父亲母亲》、《我的1919》、《益西卓玛》、《紧急迫降》、《英雄》等一批优秀影片,掀起了又一次电影生产的热潮。尽管电影的生存环境在这个世纪内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影已经失去昔日的“霸主”地位,但中国电影人处变不惊,仍在为创造中国电影的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进入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香港和台湾几乎同时发生“新浪潮”和“新电影”运动,一批中青年导演的作品继承了写实主义传统,在表现手法上进一步带有实验的性质。海峡两岸在国际影坛屡屡获奖,提高了中国电影的世界声誉。
5.中国蜂蜜产业发展报告 篇五
前言:
许多人可能已经忘记,蜂中国蜂产业品牌营销发展报告产品(包括蜂蜜、蜂胶、蜂王浆等)是最古老的保健品,即便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最好的保健品之一。无论用怎样挑剔的标准衡量,蜂产品都是最安全、最绿色、作用广泛、效果明显、价格相对低廉优质保健品,可是在很长时间里,它几乎被人遗忘了。
金融危机来临,蜂产业外销受挫,恰逢内需开始增长,表现出强劲市场潜力。但是,就在这样强劲的需求下,蜂行业依然固步自封,四平八稳。
一、行业散乱,群蜂无首
不成熟行业一定处于“两低一无”的状态。“两低”,即市场准入的门槛低,市场集中度低。“一无”,即没有强势领军品牌。这正是当前蜂行业的写照。
目前的蜂产业,企业多而散,规模普遍较小,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凤毛麟角;行业中虽有品牌但都不强势,全国品牌稀少,绝大多数品牌散落在各个区域市场中,行业缺乏老大;行业标准不健全,伪劣产品不断出现,竞争混乱。
老字号品牌如冠生园、老蜂农、百花等,市场信任基础不错,但在品牌营销上大多墨守陈规,无论是产品品类、包装设计,还是在品牌价值的挖掘和传播上,都没有突破。
老品牌江河日下,新品牌却未能及时补上。悦活蜂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终端覆盖面都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江苏、云南等产区的蜂产品品牌都未能走出地域。
二、蜂拥而出又蜂拥而入,竞争加剧
在2002年前,中国蜂产品出口量全球第一,谓之“蜂拥而出”。之后,中国蜂蜜出口量由第一降至第二。近年来,除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外,贸易摩擦、国外标准加严、反倾销等也一直困扰着蜂产品出口,尤其是在不利汇率,生产成本增加,长期存在药物残留等内忧外患之下,蜂产业外销之路越来越艰难。
相反,国内市场却随着养生热的高涨持续升温,中国蜂产品的消费总量已经跃居全球首位。其中蜂蜜销售量从1979年的不足4万吨上升到现在的近20万吨,增长率近500%;各种蜂产品均呈上升趋势。
国内市场需求的利好,使原来的外销企业“蜂拥而入”,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首先,积压的库存给企业生存和蜂产品收购带来巨大压力。其次,市场混乱,假冒伪劣严重,出口企业的产品质优价高,在没有品牌的情况下又没有价格优势,销售困难。第三,出口企业极缺国内市场营销组织和经验,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缺乏有战斗力的销售团队。第四,外销转内销企业缺少品牌,无法依靠品牌竞争获得品牌溢价;没有渠道终端,国内市场影响力弱,进入商超困难重重,分销环节增多,成本压力增大。
三、蜂产品,中国消费者既熟悉又陌生
从消费者的认知上看蜂产业,蜂产品是中国消费者熟悉的陌生人。
1、有常识无知识
中国消费者对蜂蜜认知度高,但是认知深度非常不够,在消费时几乎不曾想起。对蜂蜜功效的了解长期停留在润肠通便和养颜上。消费者对蜂产品有常识无知识,只知蜂蜜好,却不知更多,对蜂产品需求的迫切性不强。
2、有认知缺信任
对蜂产品有较深认知的潜在消费者,却对蜂产业缺乏信任。行业中假冒伪劣现象、功效夸大宣传令他们不安。2008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布蜂蜜产品食品监测情况,合格率只有54%。
3、细分不够,产品严重同质
蜂产业“产品没核,品牌没芯,消费没准”,消费以初级产品为主。需求没有深挖,市场没有细分,产品趋同一致。
以蜂蜜为例,就蜂蜜卖蜂蜜,而且绝大多数是纯蜂蜜,没有独特的诉求和特点,而国外蜂蜜产品消费形态多样,固体蜂蜜、蜂蜜膏、便携蜂蜜、蜂蜜饮料、蜂蜜啤酒、蜂蜜面包、蜂蜜蛋糕、蜂蜜奶酪„„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我国蜂蜜市场长期在初级产品、低端消费上徘徊,利润不断受到挤压。
四、“蜂”起云涌,乱世变局
蜂产业是个古老的产业,可能正因为古老,所以一直守旧。目前的蜂行业就像改革初期的中国,整个行业的品牌营销水平滞后,消费者对天然营养保健品的需求走在了蜂行业前面。
在需求的拉动下,蜂产业“蜂”起云涌,乱世中出现了变局。
从单纯做产品到做功效。不少蜂产品品牌都是在单纯地卖产品,比如百花,其品牌价值只是单纯的蜂产品,近乎在卖白糖。蜂产品对营养健康的优势根本无法从品牌中体现出来。现在,消费需求的升级,反拉企业,促使新生代品牌知蜂堂等诉求产品功能功效,为蜂产业带来了新意。
从泛品牌到专属品牌。目前蜂产品品牌多为一个品牌下包括所有产品,品牌个性不鲜明,品牌价值难以突出。颐生园的“仰妍”系列开始打破这一局限,走入女性养颜美容的专属系列。蜂产品功效众多,开发具有针对性诉求点的专属品牌,将蜂产品所蕴含的功能功效一一释放,将市场放大。这是未来蜂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专一化到多元化。蜂产品应用领域广阔,随着品牌的发展提升,蜂产品将突破蜂蜜、蜂胶、花粉、王浆四大传统品类,将蜂产品延伸到更多领域,多品类发展。今后将诞生形态多样的蜂蜜产品,比如饮品、休闲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化用品,形成综合性、多元化大品牌。
当前,消费者的保健意识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天然绿色,人参、阿胶、虫草,乃至大蒜、绿豆陆续进入消费者乃至投资家的视野,下一个为什么不能是蜂产品?
福来认为,蜂产品是天生的营养保健佳品,是下一个不能让巴菲特发现的潜力股。未来,如果蜂行业群策群力,加强市场教育,蜂产品必将成为消费者广泛认同并接受的天然营养品!消费需求和行业发展必将迎来井喷式释放!
行业不成熟,霸王品牌未出现,竞争未形成清晰格局但是市场需求旺盛增长,这个时期是蜂产品企业做大做强,甚至抢做“蜂王”的最佳战略机遇期!这样的行业这样机遇越来越少,蜂产品企业要倍加珍惜。
有志在蜂产业做大做强、谋求霸主地位的企业,要坚持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打好五张王牌。
一个中心
不成熟的蜂产业正是大企业崛起、诞生行业老大的良机!
30年前,我国的食用油和牛奶市场没有品牌,市场高度分散着。30年后,市场高度集中,食用油品牌集中在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鲁花等几个品牌上,牛奶市场高度集中在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有数的几个品牌上。市场集中后,市场中的前三大品牌占据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仅金龙鱼一个品牌,年销售额高达200多亿人民币,伊利2009年实现全年销售240亿。
做大做强,抢做蜂产业的“金龙鱼”,应该成为有志企业的战略中心!
抢做老大之所以必须成为有志企业的战略中心,是因为“先者生存,优势富集”。
历史上每次大的商业机遇来临的时候可以称为历史节点。最初进入历史节点者,只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点成本,就能形成优势,用同济大学王健教授的话来说,叫做“先者生存”。
90年代中国家电市场爆发,接着饮料、电脑、保健品、服装、牛奶市场接二连三地爆发,一个个“新”行业形成,可以说,当今中国各行各业数得出来的大品牌,几乎都是在90年代发现行业做大行业奠定其江湖地位的。
到了20世纪头几年,房地产、汽车、网络、游戏、新媒体等等行业再次爆炸开来,又形成无数的新兴行业和行业老大。
成为老大,就会在品牌、资源、资本、成本、市场、消费者心智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优势。事情没有停止,因为有优势,就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循环,更多的优势向这里聚焦,不断累加,优势集富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这是不讲理的老大逻辑!
“先者生存,优势富集”的老大逻辑!是许多老大成功的最大秘密!做企业,谁率先领会和运用这个规律,谁就犹如得到上帝的帮助,谁就能率先获得成功!
四个基本点:
要抢做行业老大,就要打破心智屏障 实行创新营销,从品牌上天、渠道下沉、模式杂交、产品功效四个基本点上实施突破。
品牌上天
老大,一定是品牌的,这个品牌一定要有大形象、大信任、大价值。蜂产品虽有品牌但都不强势,保健品行业只做销量不做品牌也已成惯例。在消费者品牌意识越来越强,行业信任度较低的情况下,谁能够树立具有强大形象、高度信任、内涵丰富的大品牌,谁就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渠道下沉
对许多企业,尤其是出口转内销的企业来说,商超渠道难以进入,可以考虑渠道下沉,首先在三四级市场,在便利店、食杂店甚至农贸市场打开市场。
在三四级市场的,蜂产品是高价保健品的极好替代,容易建立品牌影响。企业可以先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再进入城市市场,完成品牌树立和市场积累。华龙集团在农村市场做大做强后,以“今麦郎”品牌进城的成功值得借鉴。
模式杂交
杂交出创新!模式杂交就是借鉴、融合、嫁接其他行业的资源、思路、模式、技术和方法,为我所用,获得突破,从而取得适合自己的创新基因和竞争优势。
蜂产品具有营养食品和保健品的双重属性,能够融合多种元素,具有营销创新的广阔空间。很多行业的成功经验都可为蜂产品所用,比如,在形象和传播上,学习快消品,在营销传播中娱乐化、时尚化,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在宣传功效和促销活动上,学习保健品行业、家电行业,不断推出新概念,将促销和公关、新闻相结合等。
石药集团的果维康维c含片,在产品和推广方式上杂交,让产品糖果化、娱乐化,彻底摆脱“药味”;在渠道上杂交,药店和商超双线作战,在药店显示专业,在超市让消费者更方便。蜂产品无论在休闲糖果领域或者在医药保健市场,都在广泛的杂交创新空间。
产品功效
因为产品功效没有深入人心,消费者对蜂产品没有形成迫切需求。所以蜂产品必须洞悉消费需求,提炼产品概念,培育明星产品。
创可贴怎样加强功效?云南白药说,“有药好得更开快些”。蜂产品的产品功效要深入挖掘,要创新升级。比如蜂蜜与其它食品药材配搭会出现新的功效。与菊花、枸杞搭配,可以养肝明目,与梨或银耳搭配,可以润肺止咳。这些方面需要营销者潜心研究,下点真功夫。
五张王牌:
标准牌
标准是竞争的制高点。蜂产业缺乏标准,领军企业要自己设立标准,同时在行业中牵头,积极做标准的引领和普及工作,同时促进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把行业标准建立起来,占领制高点,让全行业跟着自己跑。阿胶产业中的东阿阿胶,炊具行业中的苏泊尔,鸡蛋行业中的德青源,都是不等不靠,率先制定标准,成为行业标杆的。
市场向来都是先有企业标准,后有行业标准的。如果优秀企业也想坐享其成,恐怕最后只有失去商机了。
产地牌
对食品来说,产地往往是品质的标签。乌江榨菜来自涪陵,华圣脆苹果来自黄土高原。蜂产品也有不少生产之地,如广东从化荔枝蜜,黑龙江饶河县黑蜂自然保护区黑蜂椴树蜜,云南的紫云英蜂蜜等都有较高的知名度。蜂企业要善于把产地优势转化,投射到品牌上,形成品牌优势。
健康牌
健康是趋势,更是消费者购买蜂产品的最主要动因。蜂产品以健康为卖点,极易引起消费者共鸣。鲁花花生油的“不含胆固醇”贴合了当下人们的饮食诉求;“真香真营养”的仲景香菇酱以“300粒香菇21种营养”将营养健康诉求量化,给消费者最直接的感受;汇源的“每天两杯果汁,享受健康生活”更是直接引导健康消费的概念。值得借鉴。
出口牌
长期以来,出口产品在国人心中留下了高品质、好产品的印象,消费者对之有高度的信任,这是出口企业的优势。华圣就以“有护照,好苹果”引领优质苹果概念,蜂产业中众多出口企业也可以深挖出口优势,塑造质量优、信得过的产品和品牌价值。
文化牌
产品越是同质,竞争越是激烈,核心竞争力就越在品牌价值上体现,竞争从产品向着品牌价值上升级。
文化,是品牌价值的重要内容。哪一个悠久的蜂产地没有几个动人故事?哪一个著名品牌没有几个传奇人物?这源于产品高于产品的文化是树立大品牌必不可缺的要素,是最具差异而对手无法模仿的东西。
6.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 篇六
人口篇
一、人口规模递增,2017年或将实现城乡养老“保底”体系全覆盖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1%。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该比例将达到28%,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激增,健康养老市场蓝海依旧。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养老目标是“城市日间照料社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5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到45张,城市日间照料社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50%”,即到2020年我国养老床位数量应在800万张以上,目前国内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约26张,城市日间照料社区覆盖率70%,农村覆盖率为37%,整体床位缺口高于200万张。由此可见,健康养老产业不管是从市场覆盖率还是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量,都存在很大的缺口和不足,养老服务产业未来空间巨大。
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整个健康养老产业将期待实现“基础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保障床位数量”等政府“保底”养老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在政府“筑底”完成之后,整个健康养老产业将迎来市场化参与和竞争的黄金时代。
二、人口结构化问题凸显,围绕需求端的多维供给配置成必然
我国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老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进而导致针对不同类型养老群体的细分产业上机会与挑战并存,中国老年人口变动趋势将向“城镇多、女性多、失能多、学历高、消费水平高、空巢多、丁克老人、康复医疗”等方向发展,企业应根据老年人口相关特征及需求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健康养老产业的多维配置。
1、高龄化严重:在201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1900万,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00万,这一数据将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及2050年的1.08亿。
2、未富先老:从老龄人口比重由7%到14%所花费的时间来看,中国和日本均只花了25年,而德国花了42年,美国则花了69年。从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来看,中国为2800美元,而按照不变价的GDP核算,日本的数据则为15100 美元。
3、空巢问题: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数据显示,目前空巢老人比例达到51.3%,未来该比例将达到70%,特别是针对“421结构家庭”。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的1.8亿以及2050年的2.62亿。
4、健康问题: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为19年,其中10年以上都是带病状态。
5、失独问题:由于421家庭结构和计划生育,到2050年,没有子女、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将有7900万。
6、失能问题:据新华社报道,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2016年10月9日在京共同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以及2050年的9750万。
7、失智问题:目前我国有超过4000万失智老人,2020年将达到4700万,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年即2053年,失能老人口总量将超过1亿。
三、人口总抚养比递增,2030年前将是涉老企业的黄金15年
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从目前的2.22亿增长到2050年的4亿多,并长期保持在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3上下。2030年或将是我国老人数量多过少儿数量的拐点,我国将有26个省出现人口零增长,2015年是健康养老产业大发展的元年,至2030年间的15年将是实体企业切入健康养老进行创业的黄金15年,应快速布局,抢占市场端口。
政策篇
一、2016年政策名录及趋势分析
2016年是全国及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各地“十三五”相关规划政策频发,同时,许多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文件也陆续出台。在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及各地方省市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今年全国及大部分地方省市养老产业相关的宏观引导政策数量变少,政策内容重点也越来越向针对养老产业各方面的专项规范偏移。
(一)透析“十三五”规划:把握政策全局导向,甄别产业发展机会
2016年是全国及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各地“十三五”相关规划政策频发,同时,许多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文件也陆续出台。截至2016年10月底,已有北京市、福建省、海南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杭州市、厦门市、上海市、石家庄市、苏州市、长春市12个省市相继颁布了本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纵观全国及各地方省市已出台的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专项规划的内容,可以总结提炼未来养老产业政策倡导的重点方向如下所示。
1、企业、社工、志愿者等,养老服务队伍逐渐体系化
对于部分发达省份与城市的社会福利工作,已经不再强调老人、儿童、贫困人口的区分,而是将此打包为社会福利事业进行外包,外包对象除了企业,还有社工与志愿者。这使得养老产业中的社区照料板块逐渐成为体系化服务,这将成为我国社会服务,尤其是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2、人才服务、医疗康复设备、机构建设等仍是产业发展关键点
在老年保障方面,政策给予的机会信号明显。例如,在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中,可以看到政策将从提升服务能力(包括社区、居家与机构三者)、建立服务体系与康复场所等方面发力。由此可看出人才、机构建设与设备是其中难以绕过的环节,拥有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仍为行业缺口,能够提供专业的、拥有资质的人才培训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点。
3、社区养老共享合作将再进一步,社区服务站与养老中心将整合 从各省市的十三五规划文件中也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养老的结合是下一步社区养老的重点工作。同时,医疗机构将开启为老服务内容,对于原有的医疗后勤企业,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建立为老服务系统与体系,延伸其服务能力与端口成为未来5年的重点工作。同时康复医疗是医养结合工作中发展的重点,会逐步由医院主导深入基层医疗与养老系统。
4、“标准”频现,政府产业管控与监督将更加严格,产业标准将陆续出台
各地十三五规划中,多次提到建立标准的医养结合机构。这表明,政府认为养老产业已经度过了野蛮发展阶段,管控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017年起,各种相关服务规范将开始逐步实施。标准的建立有待与实际的操作与运营相结合,能够参与相关养老标准制定的企业会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
5、“上下”两条腿走路,线上信息化与线下硬件设施建设将提前完成布局
从产业规划的时间节点上看,各地的养老硬件与信息化部分会走在体系建设的前面,并借此掌控产业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将于2017年底前完成,多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将完成建设。在此期间,各类适老化改造企业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十三五”结束之日,养老产业的体系建设将基本完成,各类机构的模式定型,管理运营期来临,养老企业将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与走向繁荣。
(二)精准化、专项化引导政策频发,各项专项发展规划有望陆续出台
从全国和各地方省市截至2016年10月底出具的相关政策数量及重点内容可以看出,“大健康、社区居家养老、长期护理险、老年教育、康复辅具”成为国家层面养老产业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中“大健康”与“社区居家”在也成了2016年全养老产业的关键词。以养老产业为核心,向大健康产业蔓延,丰富和延长健康养老产业的“全老龄生命周期”产业链,成为2016年整个大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热议点。另外,相对于前几年的机构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成为今年政府主推的产业方向,以北京为代表,在各地方省市的相关产业政策中,“社区与居家”也成为重点引导的产业内容。同时,“长期护理险、康复辅具、老年教育”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势必会导致未来的一年相关产业细分市场的繁荣和规范。
(三)2016全国重点政策解析
1、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形成若干知名品牌等。这是第一部专门针对康复辅具的多部委联发国家政策。同时,《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民政部牵头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以便统筹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足见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为了解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意见》中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制造”等目标,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这对于相关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不啻为一个福音。通过政策支持,康复辅助器产业相关公司可以更快地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相关公司可以借助政策支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利技术,设置自己的“专利丛林”,以便于自己在该产业快速地发展壮大,成为知名品牌。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文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细化为2030年的具体目标,即人均预期寿命较目前的76.34岁增长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10%增长到3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下降30%;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等。规划纲要将“推动健康科技创新”作为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可推断,科技创造与改革创新将成为健康养老产业驱动力,围绕居民健康生活所需的科技创新也将成为康养产业结构革新的原动力。另外,“健康中国2030”将围绕“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进行健康干预和渗透,要求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全民健康的逐步开展,也势必意味着养老产业目标群体的扩展,“全生命周期”和“全时空”概念的养老体系需要快速建立。3、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
2016年10月21日,《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正式发布,拟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有效增加供给总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本次整合改造的社会闲置资源主要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改制调整后的办公用房、培训中心以及废弃的厂房、医院,间接显示了国家“养老筑底”的角色定位和动作力度,“政府搭台企业扮角儿”的产业配合将在近几年全面展开。另外,继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新政起,下半年全国层面养老产业专项政策不断出台,预计明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国层面的养老产业“底层骨架”搭建,大平台上的企业角逐,即将开启“后半场”。
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强调老年教育的供给、体制创新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老年教育新格局。从规划内容来看,2020年前主要为政府主导的社会老年教育体系及制度建设的“筑底”期,企业可积极提前进入,待对社会全面开放时,第一时间抢占端口。另外,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规划将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促进学校开办老年教育,以及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作为主要手段,积极鼓励养教结合新模式,由此可预见,老年教育产业的“政-企-校-协”融合模式,将逐渐展开。5、25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10月14日,全国老龄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5个部委联合发布我国首个《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此《意见》的发布,将会促进养成产业的发展。会对未来养老机构及社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老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会带动养老服务人员工作环境的改善,相应缓解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还会为适老化设计及适老化改造等公司带来更大商机。另外,此《意见》的发布,也将加快我国社会的适老化进程,养老市场不再局限于一定的服务与机构中。对于先行一步的养老机构,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与社会影响力,有机会挖掘更大的全社会老年宜居建设的需求市场。
二、往年全国性政策回望及脉络总结
2013年被公认为养老产业市场化的元年,而养老相关政策从2012年以前便开始颁布。纵观2016年前若干年的全国性养老产业政策主题内容的演变脉络,其过程也间接反应了整个养老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脉络路径。
1、2012年前:市场化孕育期,养老更多是政府的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政策主题内容多为养老保险等基础性老年社会权益问题的保障,养老尚未形成市场化,更多的为政府性社会福利事业。
2、2012年:市场化萌芽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更多政府部门参与,多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养老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开始进入萌芽期。3、2013年:市场化推进期,多部门多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构建
政策数量渐多,从各个方面出台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指导意见,其中《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以及一系列相关补贴的出台,引发了市场对机构养老的重点关注和投资。4、2014年:市场化繁荣期,促进跨界产业间融合,打破外资进入障碍
2014年为全国养老相关政策的井喷年,从养老用地、养老信息系统构建、养老服务标准化、养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养老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5、2015年:市场化理性期,医养结合、产业金融支持、智慧养老成重点
人才培训、养老服务管理标准化、医养结合、养老产业金融等成为全年政策扶持的重点。政府政策从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本力量的全面参与,向引导和纠正社会资本的理性参与转移 产业篇
经过2014年的大肆建设与2015年的逐步淘洗,到2016年,养老产业整体由躁动走向平静、由冲动走向理智,虽然新建项目依然不断增多,但产业主题由建设转为落地运营,并不断改革,在奔跑中调整姿态,产业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开始由规模化阶段向资本推动下的集聚阶段过渡。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地纷纷制定了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规划,并从政府层面开始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划落地实施,并逐步强化自身兜底的功能特征,加强多种形式、多种层面与社会资本间的合作。
一、社会保障:社保改革开始,兜底功能凸显
在基础社保方面,2016年,截至目前共有12省公布了养老金上调方案,首先从提高收入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同时,养老金入市步伐加快,10月底人社部宣布计划在年内组织第一批省份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合同,此次规模基本会为3-5个省份,加上在2015年8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前已签约的山东省与广东省,根据估算,首批资金至多有4000亿,投资对象以保障性为主,不超过30%的资金将会流向股市。在管理方面,也会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牵头组织评审委员会,优选出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正式启动投资运营工作。北京市开始实施老人分类保障措施,灵活调整养老保障服务。
针对我国养老保险费率偏高的问题,人社部表示将在今后适时调整降低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率。按照国务院在2015年的安排,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降低至19%,按照上述要求,全国共有21个省市符合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的条件,其中上海可从21%降至20%。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甘肃和宁夏可以由20%降低到19%,各省目前已纷纷开始对这一部分养老保险进行调整。北京、天津、河北等26个省级单位出台了相关的高龄津贴等相关政策,加强对于特殊人群的补贴工作。
此外,另一广受关注的延退问题在2016年也有了新的进展。2016年,人社部表示,延迟退休的方案将在2017年正式出台,出台后会拥有5年的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有预测表示,延退将繁荣老年人就业等方面市场,同时延退可能会为老年人带来更加丰厚的退休金,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消费能力保障。
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公立养老体系加快其改革的步伐,部分开始凸显其兜底功能,或扩大覆盖范围。其中,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正式转变为只接受失独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从此不再招收其他老人,首批符合要求的失独老人已经入住。同时,国家卫计委表示,要建立和完善帮扶联系人制度,提出“为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确定一名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居委会干部作为帮扶联系人。联系人要明确联系方式,畅通联系渠道,联系对象遇到困难时可随时获得帮助。联系人要根据联系对象的需求,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经常联系慰问联系对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联系对象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联系对象发生意外、重病、受灾、亡故等重大情况时,联系人要及时上门,帮助排忧解难;逢重要传统节日,要以联系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慰问和关怀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为特殊家庭建立基本信息档案,以掌握其生存状况及需求”。黑龙江、福建、陕西等省份出台对失独家庭进行帮扶的具体政策,辽宁省则将通过建立计生特殊家庭档案等方式。
在社保层面,2016年最被关注的政策是关于长期护理险的试点工作,在6月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公布试点省份城市名单后,山东青岛首先开始试点工作。而北京市海淀区则已开始正式签约。目前,北京的长期护理险还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在“十三五”期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受惠的养老企业也会从居家辐射到社区与机构养老。
二、政府参与:规范不断出台,多种方式加强社会资本合作
2016年,江苏省特别提出关于农村养老改革等方面政策,要求在“年底前确保五成以上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公立养老机构的兜底功能,将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农村地区。
从2015年开始,政策出台不断向社区居家养老倾斜,这一趋势在2016年更加明显。在北京与苏州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后,陕西省、河北省、合肥市、乌鲁木齐市纷纷出台相应条例,并经过多次修改审议。此外,在2016年,社区居家养老开始引入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北京、江苏、山西等省份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支持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其中北京、太原、大连等城市更是将原有由社区或政府部门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公开向社会招募运营方,引入成熟社会力量进行运营服务工作。
此外,由北京率先出台的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养老设施并移交政策,这将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对于城市养老配套建设的控制能力,并通过选拔有运营能力与资质的企业进行运营的方式保证后续服务质量。
以北京为首的城市在2016年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其中发布北京养老服务标识,并将在全市养老企业统一推广使用,加强全市养老设施的品牌建设,在9月成立养老驿站管理集团,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连锁化运营,在城六区开展试点中医药社区养老服务,在八城区不同模式分别试点养老助餐服务等,而上海则加快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同时发布“养老地图”方便老人使用身边的养老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改革将由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普及到更多地区,各地将借鉴北京、上海改革经验,根据自身城市特点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制定相应改革措施。
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2016年,公建民营与医养结合成为其中热点。在9月决定开展第二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后,公建民营成为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各地陆续开始对原有公办养老进行改革尝试。在2016年,浙江省与湖北省分别发布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措施。
在医养结合方面,自国务院在2015年底发布相关指导意见后,先后2批共90个城市(区)成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共有18个省(市、区)发布相关政策。目前,各地区医养结合工作发展极不均衡,北京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已经达到98.8%,上海也将在2017年实现全覆盖,而部分省市在2016年才逐步开展此项工作。“十三五”期间,这一工作的推进速度将会飞速加快。
在与社会资本合作方面,2015与2016年出台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政策逐步落实,优惠补贴政策、国开行贷款、PPP项目、专项债、省级养老产业基金目前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从资本方面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截至2016年9月底,全国共有养老PPP项目264个,其中1亿以下的项目66项,10亿以上项目43项。大多数养老项目尚处于识别或准备阶段,按照PPP项目建设周期预测,从2018年开始,将有一批养老PPP项目集中进入落地运营阶段,养老服务机构,特别是中大型养老机构供给迅速提升。
三、国企发力:大举进入,改变竞争格局
2016年,大量国有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其中特别是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地区,超过10家国有企业以不同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各个领域,促进产业内改革与企业转型。大型国企进入带来大量资源与资金,同时能够更好应对养老产业投资额度大、周期长的问题,快速在产业内进行布局并扩张。
国企进入养老产业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收购与并购:2015年底,北控集团收购福建金太阳,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中金瑞华收购夕悦。此类以金融资本类企业为主,通过大量资本注入进入养老企业,同时辅助原有民营养老企业实现连锁化经营、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与快速扩张。
成立专业公司或提供专业服务:诚和敬是北京市国资委下属专业投资与运营养老产业的企业,首钢集团则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展中央厨房服务为起点进入养老产业,中信国安下属的国安养老则在北京等地运营多家社区微机构及养老服务中心,金隅集团则在开发的物业中开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二商集团则一方面开发老年食品等,另一方面进行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此类企业基本以运营与服务切入养老产业,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板块,目前以积累自身专业能力为主,可预见未来将会依靠自身扎实的运营服务能力与国企强大的资源资本背景进行产业布局。
与成熟养老品牌、企业合作:北控集团与万科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首开集团与寸草春晖合作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海尔则与亲和源合作开发智慧养老项目。这类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引入成熟的品牌、运营管理及服务能力,以合作开发新项目为主要业务,切入养老产业。
其他:同仁堂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辰集团则举办“第四届中国湖南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这些企业从自身原有优势业务出发,拓展养老相关服务内容,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切入养老产业。
此外,对于养老PPP项目,特别是资金规模较大,需要承接地方养老服务职责的部分,依然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投资者与建设者,成为部分国有企业进入养老产业的方式之一。
四、先行企业:持续运营与拓展,不断尝试改革
对于已经在养老产业耕耘多年的企业来说,2016年是持续保持并加以调整改革的一年。特别是养老地产与大型机构类企业,以及在养老产业开始多点布局的险资企业。
万科在全国各地运营多个养老品牌线,如幸福家、智汇坊、嘉园、怡园、橡树汇、榕悦、蕙心康复等,其中涵盖大型机构、长者照料、康复、社区嵌入、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种业态。2016年,万科除继续开设更多养老机构外,和北控集团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开启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养老业务将正式逐步走向盈利时代。
除万科外,乐成、绿城、保利、远洋在2016年均有新项目投入运营,并与原有项目在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明显差异。
险资方面,泰康之家目前已确定9个城市的养老社区项目,2016年,随着申园投入运营,楚园、蜀园的落地,成为国内险资养老布局的领跑者。同时为了解决人才这一养老产业发展的掣肘,泰康与北京、上海等地20余所开设护理等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多层次培养养老人才。而太平养老则与湖南女子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险公司以合作的形式从培训端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才短板问题。新华保险在北京开始运营自己的第一个养老项目,成为又一家开展机构养老服务的险资企业。
此外,联想集团在9月低价出售自身养老业务板块安信颐和,联想集团2011年成立子公司进入养老产业,是中国养老产业元老级参与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全面推出养老产业的大型企业。
五、后进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创新的姿态进入养老产业
与以地产公司、保险公司为主的元老级参与者不同,2016年,养老产业的新进入者行业背景更加多元化,更多企业以自身原有业务为基础,延伸发育养老板块。
大型企业方面,除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的部分国企外,华为与国寿签订“智慧养老联合创新实验室”合作协议,将在智慧养老创新方面进行合作,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分别有部分城市分公司参与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提供相应服务与支持。Airbnb则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并成立的华寿之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中心签订谅解备忘录,成为少数进入中国养老产业的国外独角兽企业之一。
新三板企业中,部分以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始转型进入养老产业,青鸟软通,光宝联合,山源科技,思锐股份为其中代表性企业,而以家政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木兰花也开始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并购整合:资本并购与跨界打劫成为主旋律
2016年养老产业最为关键的事件,便是以宜华健康、北控、光大控股、中金瑞华、首开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及实力民营集团对养老产业的跨界打劫,其基本手段已不再是自我发育与孵化养老产业的实体项目,在抢占养老产业市场端口的角逐中,以上资本雄厚的企业选择了“并购重组”的捷径,直接摘取前几年养老产业的“胜利果实”,取得在产业内的话语权。未来几年,养老产业的并购重组将会更加频繁,已然成为资本跨界打劫进入养老产业的首选路径。
养老产业自2013年正式进入市场化竞争以来,各类企业纷纷涉足,从2014年地产、保险、医疗服务、康复辅具等企业的蜂拥而入,到2015年地产、保险、医疗、康护、器械、互联网、大健康等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群雄乱舞,再到2016年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实力集团的资本介入与跨界打劫,逐年演变的市场竞争主角,彰显养老产业参与企业主体多元性的同时,也逐步显现着养老产业未来竞争格局。
经过2013年到2016年近4年的发展演变,最早进入养老产业的企业中,地产与保险企业历经产业淘洗,目前仍然坚挺在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并逐步显现出先行者的优势。同时,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等新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断创新出新的养老产品形态,也在逐渐延展养老产业的产业边界。另外,国有企业和民营实力集团的兼并重组和跨界打劫,成为2016年整个养老产业的最大亮点。
一、地产企业的模式创新
沿着社会发展阶段看产业变迁规律,以养老、医疗为热点的大健康相关产业,成为“老龄社会”产业演变的必然趋势。面对下行市场,地产企业纷纷以各种方式寻求转型,按转型力度与方式可分为“基于地产业务进行服务延伸”、“保持地产业务谋求业态多元化”和“剥离地产业务实现全面转型”三种类型,其中以“保持房地产业务谋求业态多元化”为最多数,且在转型的上市地产公司中,养老也成为潮流选择。地产企业一直是养老产业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养老产业的先行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万科、保利、远洋、绿城、绿地等企业,其中也不乏宜华地产(现在的宜华健康)等上市公司。
截至2015年底,布局进入养老地产的房地产企业已有80余家,其中百强企业中进入养老行业的有23家。经过若干年的市场竞争和产业淘洗,一大批的养老地产企业在产业发展进程中被淘汰,而至今仍然坚挺的地产企业,则分别在养老产业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模式路径。
二、保险企业的稳扎稳打
今年的养老产业,相对于地产企业的火热进入与高举高打,与地产企业同步布局养老产业的保险企业却冷静很多。纵观国寿、人寿、平安、泰康、合众、太平等一大批早年积极布局养老产业的险企,虽然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按照各自的节奏和模式布局养老产业,但动作明显谨慎很多,不少已然停下脚步处于观望状态。相对而言,2016年涉足养老产业的险企中,泰康的成绩是业界公认的,也是最值得研究和效仿的创新模式。另外,相对于泰康之家式的典型模式,不少险企已然将参与养老产业实践的重点从养老服务运营向基于自身保险专业能力的养老相关保险产品设计上,未来几年,养老相关商业保险产品的推出,也必然对整个养老产业产生深刻影响。
三、国有企业的全面参战
养老产业本质上属于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政府在整个养老产业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与其说养老产业是朝阳市场,不如说是一项政府主导事业。自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以来,政府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托底”的角色,各种政策的出台,搅动了市场的热情与活力,各类型企业纷纷参与,跑马圈地。经历了2014年的“市场进入期”、2015年的“市场混战期”,在养老产业一片红火的同时,代表政府意志的国有企业却仿佛总在“冷眼旁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言表示,国有企业涉足养老产业让人放心。随着养老产业逐渐由混沌走向理性,由乱战走向群雄割据,加之国企改革与转型的压力剧增,相对于以往的“屏息观望”,2016年各类国有企业开始纷纷大举布局,依托政策着重支持,基于自身原有业务、资金和人才团队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参与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竞争。
从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上来说,各类国有企业的参与,无疑给整个养老产业注入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本资源,激活了产业发展的活力,通过国企实力和资本的撬动力量,以及“政策+国企+落地机构”的系统化“筑底”作用,使得我国整个养老产业更加的体系化,产业竞争逐渐走向理性与有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有资本的全面参战,也同样带来了民营企业生存空间的骤减。养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大资本”企业主导竞争规则的产业,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本来就小,而国企及大资本企业集团的陆续进入,无疑将会使得一大批中小从业企业被迫转型,甚至退出产业角逐。
四、实力集团的兼并重组
2016年以来,南京新百收购安康通、宜华健康收购亲和源、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中金瑞金收购夕悦养老、首开与寸草春晖合作、鹏瑞利收购人寿堂,养老产业的并购重组持续升温,其中养老地产等实体项目成为并购对象“排头兵”。对资本方来讲,并购养老地产项目有助于其内部的产业重组与业务调整,以资本撬动自身养老业务快速成规模并占领市场。对养老地产等实体项目来讲,微盈利及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征,使得被资本并购成为充实资金实力、进而完善服务质量、延展服务链条的最佳途径,并有望“借壳上位”,撬动自身资本运作能力。
与国企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竞争类似,大企业及实力集团的并购重组,同样会给整个养老产业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并购重组梳理了产业竞争格局,推动着产业自身的重新“洗牌”,有利于产业整体的良性进步。但另一方面,大资本方的强势进入和跨界打劫,使得养老产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减,也同时打压了中小企业的模式创新和技术革新动力。因此,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实力集团,国家都应从产业顶端对其进入时序、速度以及方式进行统一调控,合理维持养老市场的良性竞争。
五、技术企业的边界突破
除了地产、保险等养老产业的先行者,以及国企、民营实力集团等后来的跨界打劫者,2016年以来,养老产业不乏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养老器械等类型的企业进入,并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广泛关注。此类养老产业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嫁接“互联网、O2O、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不断进行产品革新,间接推动着养老产业边界的外延,不断凸显着技术革新对产业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从最早以地产、保险为主的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多点性、标准化、连锁化布局,到后来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边界的拓展,再到目前大型国企及民营实力集团的大举进入,不难看出,未来10-20年养老产业的主体参与者将逐渐演化为两类,一是拥有大资本、大市场的民营实力集团和国有大型企业,一类则是康复护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将技术精炼和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为老服务企业,前者负责并购重组与资源整合,后者负责养老服务的一线垄断,两者一上一下,奠定整个产业参与者的竞争格局。而中间的中小微企业,将在以上竞争格局中经历多轮的产业“淘洗”,要么被并购抱上“资本”的大腿,从此大树底下好乘凉;要么便要“术业有专攻”,凭借高竞争壁垒的专业技术能力在产业竞争中立足。而整个养老产业的市场格局,将在此两极分化中,进一步升级与定型。资本篇
经过2015年资本盲目进入养老产业,2016年资本逐渐回归理性,没有成熟商业模式的小型机构逐渐淡出投资者的视野,而优质的养老标的被资本争相追投。在资本寒冬下,由于人口结构改变而换发生机的成熟养老企业或将是资本追逐的下一轮热潮。盘点2016年资本市场动态,可总结如下。
一、政府发力,通过PPP鼓励社会资本助力区域养老产业发展
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的缩写,它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PPP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项目PPP融资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第二,PPP融资模式可以使更多的民营资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第三,PPP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营资本有利可图;第四,PPP模式可在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质量。
养老产业与PPP项目对接,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国家出台政策鼓励PPP模式对接养老服务产业。比如,放宽市场准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养老服务工程;新增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在公共资源丰富的地区,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途径采取PPP的模式,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和公立机构改革等。除政府政策支持外,PPP模式与养老服务产业还具有许多共通点。例如:养老产业属于公共服务领域,而PPP模式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因而两者在适用领域方面具有一致性。第二,养老产业和PPP模式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特征,即两者都具有投资金额较大,收益缓慢的特征,因此PPP模式和养老服务产业具有相同的对接基础。除此之外,PPP模式和养老服务产业都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特点。
截至2016年9月30日,国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公布出来的养老PPP项目共计264个,我国东部地区以山东省、江苏省、北京市三省项目数量名列前三,分别为50个、13个和10个;中部地区以贵州省为首,有养老PPP项目41个,河南省位列第二,共有22个,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西省同列第三,都有13个养老PPP项目;西部地区四川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19个养老PPP项目并列第一,云南省13个位列第二,甘肃省6个养老PPP项目位居第三。综合全国来看,山东省、贵州省和河南省的养老PPP项目数量之和为113个,占据了全国养老PPP项目总数额的42.8%。
根据国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目前公布出的172个养老PPP项目,多数养老PPP项目仍然处于识别阶段。在172个项目中,有109个项目处于识别阶段,33个项目处于准备阶段,11个处于采购阶段的项目,19个项目处于执行阶段,没有项目进入移交阶段。养老PPP项目投资金额相差较大,其中,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九顶山养老服务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投资金额最多,高达1,307,830万元;云南省爱晚工程国际养老基地项目以680,000万元的投资金额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山东天湖养生养老旅游项目,投资金额为375,645万元。在172个养老PPP项目中,北京市大峪街道黑山养老照料中心项目投资金额最少,为600万元。
目前我国的养老PPP项目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养老PPP项目投资领域集中在养老服务业和医养结合的领域,其他领域涉及较少。而目前,养老服务业呈现出综合性发展趋势,除去传统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专项用品开发以外,还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因此,政府应该集合社会多方资本,鼓励建立大型的养老服务机构,把资源和专业人员统一起来,形成养老服务综合产业园。第二,现有的养老PPP项目以BOO和BOT为主要的项目运营方式,养老服务领域的公司合作项目应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收益模式,使得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都能够尽力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养老PPP项目由于初期投资金额大,收益时间长,应从多方面下手,注重项目的风险管理。
二、国内优质养老标的被资本争抢
继今年年初安康通被南京新百收购后,掀起了一阵养老产业资本投资热潮,深耕一线城市多年、运营较为成熟的养老机构纷纷被并购,这些养老机构被注入充沛的现金流后,开始加快连锁化布局,服务覆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一)宜华健康收购亲和源
2016年1月18日,宜华健康发布公告,以4.08亿现金收购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的58.33%的股份,成为亲和源的控股股东,这是宜华健康全面放弃地产业务,进军养老行业的一个重大举措,主要利用亲和源在健康养老产业内多年积累的良好运营模式与经验以及品牌价值,为下一步在健康养老产业内布局打下基础。虽然在收购发生后,宜华健康股价直线下跌,股票市场短期不看好本次收购的表现,但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宜华健康在出卖地产业务后,始终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使得市场恢复了对企业的信心。截至2016年11月5日,宜华健康的股票价格已经和年初时的股价持平。
宜华健康股价的回升,充分表明产业外企业进军健康养老的模式已经从收购运营不良机构进行整合与提升变为收购拥有良好品牌与运营能力的机构,借助其多年发展积累,谋求进一步扩张。收购的目的不在于短期内的盈利,而是占据关键市场份额,谋求长期发展空间。
对于亲和源来说,投资近6个亿,经历十年的经营后,在入住率已达到95%的情况下,市值仍然只有7个亿。这一情况无疑折射出了目前健康养老产业大型机构现金流不畅,市场估值过低的困局。在本次收购案之前,亲和源一直在寻求新三板上市未果,此次收购案无疑为亲和源解决了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资金问题,保证其良性运转。
(二)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
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一直致力于建设以养老机构为体系支柱、以老年医疗为区域核心、以小区服务为实施基础的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集团管理式公司。截至2016年10月,汇晨在北京布局了六家老年公寓,一家日间照料中心,并且在威海市建立了面向于旅居养老的汇晨荣成老年公寓。作为一家民非机构,汇晨以运营社区中型养老机构为核心,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连锁化经营,走的是以运营为核心的轻资产运作道路。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香港成立,是中国光大集团的金融子公司,公司秉承大资产管理理念,专注发展跨界资产管理及投资,投资涉及多个行业,在2015年开始考虑布局养老产业,在考察多个养老机构后,最终选定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标的。
2016年5月13日,光大控股宣布收购汇晨养老67.27%的股权,投资界预计本次交易估值大约4个亿左右,通过此次收购,光大控股将充实大健康版块,并且以汇晨养老作为实体与公司的融资租赁和保险业务进行协同,发挥“金融+实业”的优势。从此次并购金额和控股比例来看,光大并购汇晨并不是一次短期的财务投资行为,而是一次对未来大健康产业的布局。
对于汇晨养老来说,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后,通过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已经度过生存危险期,达到年盈利10%的规模,但由于养老运营仍是微利,汇晨的连锁扩张速度较慢。通过此次光大资本的注入,汇晨资金实力大增。在提升自身养老运营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未来3-5年将加快连锁化进行,先覆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此为基础,快速向二线城市进军。以自身养老机构运营能力为核心,以“养老机构+旅居养老”方式,覆盖本地和候鸟旅居人群,打造连锁化养老集团。
三、资本青睐标的三大核心特征
在今年VR、AR、TMT等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之时,养老产业以其数量庞大的消费人群,及其广阔的产业前景吸引着众多资本的眼球。要说2015年资本方还在观望是否进入养老产业,随着2016年宜华健康对亲和源的收购,拉开了资本收购优质养老标的热潮。2016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运营成熟的养老机构纷纷被并购,优质的养老标的成为资方眼中的“唐僧肉”。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总结了被并购方的三大核心特点:
(一)轻资产运作模式
从今年六个主要资本并购案可以看出,自行购置地产开办养老机构的重资产运作的养老标的已不在吸引资本的目光,反而靠租赁地产提供机构养老服务或直接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受到资本的青睐。养老产业是个资金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并且产业的盈利点在于服务的满意度而非硬件的投入,因此,以轻资产运作并着力于养老服务的机构才能在养老行业普遍难以盈利的情况下,获得利润,谋得长期生存的能力。
(二)成熟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资本对于产业的发展是助力。资本具有逐利性和对资产的长期回报率的要求,意味着只有拥有成熟商业模式才能受到资本的青睐。对于养老产业来说,由于其福利性的特质,养老机构大都依靠政府补贴度过发展的萌芽时期,一旦抓住养老产业的刚需,摸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定会收到资本的关注。不管是汇晨以做运营管理为主的社区中型养老模式,还是夕悦的居家上门服务模式,又或是寸草春晖专注于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的模式,都经过多年的市场检验建立起的成熟商业运作模式,并得这些商业模式到了其服务覆盖范围之内老年人的认可,并在多年的运营中获得稳定的现金流量。拥有此类特质的养老机构才会收到资本的关注。
(三)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
资本的注入,可以使得企业能够进行连锁化复制,快速扩大规模。养老机构快速扩张和服务输出是建立在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之下的,因此资本并购养老标的的一大特色就是已经建立起标准化的体系。从今年的六个并购案例也可以看出,汇晨、夕悦、寸草春晖无一不是通过多年的运营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并能够进行标准的输出。因此,想要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养老机构,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是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四、互联网浪潮下,智慧养老平台获风投青睐
智慧养老平台主要以轻资产的养老标的为主,投资体量大都在千万量级,且大部分停留在A轮阶段。由于此类企业处于创业初创期,急需大量资本投入,而私募基金也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标的来增加项目的多样性,以此来降低投资风险,两者一拍即合。近期的养老相关互联网平台及终端产品的融资状况如下图:
私募基金更多看重的是已经成型的产品和平台,这些投资并不是战略投资,更多是为了获得短期投资收益,最终通过资本的退出,获得资本利得。资本的逐利性和养老行业的长期性有天然的矛盾,因此,此类资本会选择运营互联网平台的智慧养老项目,这类项目可以借助资本来快速增加端口流量,占领细分市场,通过扩大在企业产业内的话语权和市场地位,打压竞争对手,获得竞争收益。流量端口的快速占领,对此类轻资产企业至关重要。
拥有流量优势的智慧养老企业,获得私募基金的A轮融资并度过前期的烧钱阶段后,能否占领流量端口,占据市场份额,获得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智慧养老企业的主要客户是养老运营机构,通过养老运营机构来服务老年人,因此在市场扩张中,需要紧跟成熟养老运营机构的需求,通过和运营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老年人刚性需求,提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016年,是大量智慧养老企业通过PE、VC进行融资扩张的时期,由于互联网的基因是赢者通吃,因此这些企业在大量烧钱后,能否通过B端圈走大量的C端客户来抢占市场份额,是智慧养老企业存活的关键。乱世出英雄,在度过今年的乱世后,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预计将会出现智慧细分市场的最大赢家,但花落谁家,还待观望。
五、上市公司趋于理性,有钱不任性,务实不烧钱的切入养老领域
2016年最风生水起的资本市场就属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新三板被看做是中国未来的纳斯达克,由于其上市条件较为宽松,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挂板,截至2016年11月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达9384家,远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数量。其中,切入养老行业的企业有19家,其主业覆盖家政、医疗、旅居、保健品和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等领域,都是在原有的消费者结构上进行调整,把重点消费群体扩大至老年人和养老机构,其主营业务都不是养老行业的关键业务。这19家企业的名称及其养老相关业务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智慧养老方向切入养老行业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占大多数,而养老行业的关键领域如居家养老服务、康复理疗、护理人才培训等企业很稀少甚至缺乏,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未富先老,整体来看老年人消费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养老服务提供商盈利能力薄弱,资金上不能负担新三板挂牌前的股份化改制和第三方机构进行尽调的费用,另一方面是股转系统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设立隐形挂板要求,对挂牌企业的现在和未来的盈利能力有一定要求,使得部分养老服务提供商挂板失败。这给一些商业模式清晰,具备一定盈利能力的想转行做养老行业的新三板已挂牌企业提供了机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定增等手段扩大资金能力,通过并购遇到资金困难,但运营情况良好的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提供商,来分享养老产业未来巨大的盈利空间。
在上市公司盲目进军养老市场的热潮之后,如今开始趋于理性,谨慎对待向养老产业的多元化扩张。比如以虚拟养老院方式切入养老产业的奥维通信,关闭了其在厦门的虚拟养老中心,仅保留了天津市虚拟养老服务中心、甘肃民维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和南京奥维居家养老云服务中心这三家养老服务中心。公司以无线电通讯设备起家,通过非相关多元化切入养老,在经历初期的扩张期后,正在逐步关闭亏损严重、难以吸引消费者、没有客户流量虚拟养老中心,停止扩张,而把重点转为专心运营好已有的养老服务中心。这充分体现了上市公司有钱不任性,务实不烧钱的对待养老产业的态度。
从上市公司涉及的行业来说,包含了信息系统、智慧养老、养老地产、金融投资、医药、保健品、养老器械、医疗体检、养老服务和养老保险,几乎覆盖了整个养老生态链体系。从这些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看出,转型切入养老行业的公司主要分布在信息系统、地产、保险和医药四种类型的行业。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在各自产业发展初期实现了资本积累,获得了行业的超额利润率,因此拥有了可以进行多元化的产业资本,另一方面,这些行业与养老有天然的协同性,其行业资源可以直接用于发展养老版块业务,而不用完全另起炉灶。但从上市公司对养老业务的重视程度来说,由于养老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还不成熟,除了宜华健康完全由地产业务转为养老业务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对养老业务都处于理性涉入阶段。更多的情况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成立专门的子公司发展养老业务,而不把养老业务装入上市公司,以防拉低上市公司的利润率。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6)》课题组认为,通过资本的助力,养老行业将逐渐度过起步期。养老机构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要关注上市公司的动态,以借船出海之心,通过被并入运营稳定的上市公司,解决现阶段资金和客流难题,做深产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优质贴心的养老服务。对上市公司来说,要想分享养老产业的巨大蛋糕,重资产投入重新开始建立养老机构或做养老服务提供商是不明智的。最明智的选择是通过搜索养老产业内的优质标的,通过并购切入养老行业,在养老产业发展初期开始布局,等到养老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赢取超额利润。
人才篇
纵观2013年至今的养老产业进程,不管需求潜力多么巨大,从业企业多么众多,资本追逐多么狂热,在这场养老朝阳产业的狂欢中,我们冷眼观察总能发现,任何模式、任何业务、任何投资策略,到头来,决定养老企业在越发惨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能够存活下来并拼出一片天地的,永远是养老人才。
一、现有养老人才的结构性失衡
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其中只有四万多人是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据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所提,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达600万人的目标。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老人需要一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护理人才缺口高达900多万,我国的养老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一)养老人才体系:“七分专业,三分综合”
对于养老产业来说,养老的人才体系主要是指针对半自理、非自理等养老刚需市场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人才团队。针对这部分老年群体,其“七分保命三分开心”的需求特征,决定了养老人才体系必然是偏重于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监测管理等专业照护服务,其次是心理疏导、法律咨询、休闲娱乐等精神和生活服务。
(二)公共教育体系嫁接不上,人才教育基础薄而透,官方来源少
在教育部2016年的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29所本科院校新增了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如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许多职业院校也新增了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另外,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约30余所,中职院校约25所,总计年招生仅为2500人左右,在职服务人员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也仅约2万人。除了养老人才教育基础薄弱之外,养老行业就业环境、公共教育内容与养老行业实际需要脱节等因素,也导致毕业学生就职意愿低、流失率高。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以京津冀为主体的“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协作会”也走出了“京津冀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全国养老产业优秀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的联合共享模式,泰康等大型企业也纷纷开始“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但相对于1000余万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其所带来的就业人数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三)人才培养费时费力,企业用人基本靠挖,跨界打劫多
细分养老人才的现有来源,主要分为教育路径、内部升迁及外部整合三种。面对目前养老产业内群雄四起、跑马圈地的激烈竞争局面,通过教育体系和内部培训体系进行的养老人才培养,其不管是从耗时上来说还是从所花费的成本上来说,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现有养老从业企业的业务运营,主要以从各个相关领域打劫人才为主,国内的医疗、康复机构以及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养老照护人才,都成了企业争先抢夺人才的主战场。
(四)在职服务人员鱼龙混杂,养老人才市场整体“既乱又差”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中,41-50岁中年护理人员为民办机构护工队伍的主力军,而30岁左右的青年人群的占比很少。其中,养老护理员多以农村户籍已婚女性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同时,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劳动保障机制存在较多问题,近半数养老护理员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另外,机构内部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梯度划分、培训晋升机制、激励管理制度等均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要么花费较长时间自己慢慢摸索,要么从台湾、日本等产业先行地区引进,但又同时面临着外来经验的水土不服问题。
(五)未来90后00后当道,养老职业“轻技术、重体力、环境差、待遇薄、通道窄”的先入印象,更加影响年青一代的就职意愿
我国的养老产业刚刚兴起,在产业内一片繁荣、蒸蒸日上,各类人才纷纷汇聚角逐产业竞争的同时,整个产业的职业形象却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人们对养老护理等产业相关职位的心理感知,仍然停留在“轻技术、重体力、环境差、待遇薄、通道窄”等先入为主的职业形象,将会在未来90后、00后当道的人才市场上,更难吸引高质量人才。因此,养老产业人才市场环境的改善,需要以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辅助、以企业为实操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进和改善。
二、培养养老人才的“七步法则”
未来的养老产业,除了以政府为主导在产业层面积极推动“多方合作、资源共享、人才流动”,从职业规范、人才培养、资格认证等顶层方面逐步落实和规范整个产业人才市场的标准和制度之外,企业仍需在政策有效落地之前,由内而外,寻找自己养老人才的培养之道。
(一)一建组织架构
企业或机构在人才体系建设上,首先要根据自有战略愿景和业务结构,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组织人才制度,如保利和熹会“五部一室”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架构的建立,只有当组织内部的架构关系与企业或机构的整体未来愿景相匹配时,组织和人才才能够在良性的大环境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二)二掐关键人才
基于合理的组织人才架构设计,在力争“快速推开局面抢占市场规模”的产业竞争力度下,很难留有时间让企业自行培养关键人才,因此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在人才体系构建和布局的一开始,就要绑定如青松照护、日医集团等国内外品牌机构,掐取行业内或相关行业有竞争力的关键人才,抢占人才高地,借助关键人才和合作机构的品牌力量和先行经验,撬动自身人才体系的快速建立。
(三)三分梯级制度
在内部人才体系的梯度建设上,很多企业已经走在实践的道路上,如保利和熹会将内部人才在横向职能上分为照护、医疗、膳食、行政、社工、后勤、管理等职责类型,在纵向晋升梯度上设立“分级照护职业生涯规划”,将照护人才从低到高分为“新员工、初级照护师、中级照护师、高级照护师”,每一级的岗位晋升均需要通过相对应的内部培训,在高级照护师之上又设置管理者、照护专家、内训师三个顶端职业,为内部人员提供“1+3”的职业晋升通道选择。
(四)四定内培机制
除了外聘专项人才,面对“人才”这一养老产业未来核心竞争点,企业最明智的选择应是尽量内训属于自己的体系化团队,将自有团队与外聘团队有机整合。因此,设计专业性体系化的内部培训课程、与学校联合教学培训、通过民政部或社会福利协会等政府机构的专项培训课程与资质审核机制等方式,建立完整合理的内部培训机制及审核机制,与人才选择、人才晋升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五)五用激励体系
上述组织架构、关键人才、梯级晋升机制以及内部培训机制建立之后,下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养老产业人才的工作环境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福利待遇和社会认同感的提升。一方面要通过改善薪酬体系提高基础薪酬待遇,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目前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常用的组织激励体系。激励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通过奖金、提成等方式实现,一方面更加最重要的是要考虑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内部能力评级、职业荣誉评级等方式,提升人才的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认同感。
(六)六借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目前在每个产业,都会引起业务革新与模式革新,养老产业同样如此。对于养老人才的养兵之法,除了在架构、制度和机制上做全面考虑之外,企业或机构还应积极引入互联网等新型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对外链接,线上盘整国内外多方先进企业及培训体系,线下通过互联课程进行员工能力培训。另外,通过康复辅具、养老机器人等方面的技术更新,也可以改善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缩减日常工作中的体力支出。
(七)七留外部端口
在内部养老体系以及线上互联体系建立之后,最后在养老人才系统的建设上,还需考虑为外部资源的导入与交换,留下端口,如对学校开放教学实习机会,对其他企业开放员工交换学习机会等,通过外部端口的嵌入,搅动内部人才体系的流动性,激活体系内人才个人自发的能力更新。
综上所述,养老人才已是可预见的未来产业核心竞争点,但目前不管从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落地来看,还是企业由下而上的人才组织及培训实践,都还停留在初级混乱阶段,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埋藏着无限的机遇,等待着企业组织去不断拓展,前进。
2017
在政策、市场、资本、技术等多重因素的持续推动下,展望2017年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认为可从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模式选择两个方面,总结推测2017年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产业发展方向:“养老+大健康”,刚需养老为底,养生养老为体
从2013年产业元年开始,养老产业经过了近4年的政府推动与市场化竞争。在这4年间,整个养老产业服务体系的“政府筑底”工作逐渐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底层托底架构已然成形。基于此,养老产业的主要用户群体也逐渐由失能失智、半自理和高龄老人等需要护理照护的刚需群体,向年轻活力老人覆盖,在此过程中,养老产业的业务重心必然是基于刚需性的医疗、康复、护理等向以“康复保健、养生娱乐”为中心的“大健康”产业蔓延。展望2017年的养老产业发展方向,刚需养老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而养生养老将进一步多元化、创造性的繁荣发展。
由此,基于“养老+”理论,2016年的医养结合、社区和居家养老、智慧养老之后,生态养老、旅居养老、养生养老、老年娱乐、高端保健、中医养老、养老保险等围绕全龄老人全生命周期的老龄“大健康”领域将在2017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从医疗医药到康复保健:以中医康复、慢病管理为排头的养生养老
当“保命型”基础医疗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老年群体的“长寿化”、“健康化”特征逐渐明显,以及消费观念的升级换代,2017年养老产业的医疗服务部分,将从以“诊断治疗”为主的医疗医药服务,向以“中医康复、慢病管理”为主的养生保健服务转移,中医、康复、慢病管理与健康管理等,将在2017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从生存所需到精神所需:以森林康养为代表的生态养老
2017年,当基础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老年消费潜力逐渐激发、生活质量和水平逐渐提高之时,更多的中高端养老群体将会倾向于寻求“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不一样的老年生活”,届时老年旅游等将会更加火爆。2016年5月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林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目标: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 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 个以上,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规划明确要求做大做强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康养,开发和提供优质的生态教育、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以森林康养为主要形式的生态养老将会成为下一波的市场角逐内容。因此,2017年,将是生态养老标准化、体系化、规范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一年。
(三)从线下实操到线上资源:智慧养老信息系统构建
从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开始,政府便一直在鼓励、引导和促进养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基于“互联网+养老”的养老O2O产品涌现市场。2015年和2016年,全产业养老信息系统建设与完善的同时,基于“养老+互联网”的产品创新仍在继续,同时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化养老产品也不断创新和迭代。展望即将到来的2017年,在以企业为主的各自养老信息系统创新迭代的同时,以政府为主的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将会更加完善。另外,基于以上信息系统的智慧养老和智能养老产品,将会以“技术研发”和“跨界合作”为推动力量,得到更快的发展。
(四)从产业运营到资本运作:产业为本,金融为器
整个2016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成为养老产业的关键词,各类型养老企业都在摩拳擦掌的登陆新三板、A股进行更高维度的角逐。展望2017年,这股资本运作的浪潮将会越演越烈,以产业运营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催化,整个养老产业格局将会进一步被改写。
二、企业模式选择:
(一)“占资源、聚资本、拢人才”将成为养老企业市场竞争要点
不管是对于在养老产业内“苦苦支撑”的先入者,还是门外“有钱有势”保持关注的跨界者,选择正确的“入场方式”,凝练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而吸引并绑定“人和钱”,通过并购与整合迅速挤掉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做大规模,是在未来激烈产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的必要路径。经过2013年产业元年的“懵懂摸索期”,到2014年的“企业乱入期”,到2015年的“概念模式期”,再到2016年的“资本热捧期”,养老产业的发展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出现“概念模式基本定型、标杆项目基本定式、企业竞争基本定点”的“三定局面”,养老产业未来的竞争重点已经不再是概念模式的创新出奇,太申祥和、太阳城、亲和源等养老产业标杆项目的借鉴意义也已逐渐跟不上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养老企业竞争的要点已逐渐从抢得政策风口和抢占市场先机,向“占资源、聚资本和拢人才”上转移,凭借上述三点,迅速扩大规模,做养老产业市场竞争的最后胜利者。
将“占资源、聚资本、拢人才”的养老产业未来市场竞争的三个致胜要点,放到企业个体的战略布局和战术选择上去通盘思考,未来养老企业的生存之道无外乎两种,一是点状发力,做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技术能力,做未来产业竞争的“业务能手”,像U盘一样,“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二是线状布局,做大产业链资源整合平台,像插线板一样,通过各种途径与具备关键技术能力的外挂型“业务能手”合作,做各类型外挂合作方的“组织高手”,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做大平台价值。
(二)“U盘式拔插”的生存之道: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拔插,自由协作
养老产业从本质上来讲,是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定群体的服务产业,不管是机构型养老、社区型养老、居家型养老还是异地旅游养老,都应是根据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不同特色需求,提供的各类型的针对性产品与服务。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决定其从业企业能否被市场认可并永续存在的,不是企业的资本和资源实力强弱,而是其服务是否专业到位,其专业技能在产业竞争中是否强劲。因此可以判断,未来养老产业从初创期向规模化、集聚化、平衡和联盟等产业演进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从业企业数量如何暴增、企业类型如何多元化、市场竞争如何混乱,以点状专业技术能力为主要竞争力的产业“业务能手”型企业的市场价值,一定是随着养老产业的整体发展而不断增值。
未来养老从业企业不管布局的是何种养老战略版图,也不管以何种商业模式切入养老产业,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将成为支撑养老企业发展的核心内生力量,是养老从业企业的标配技能,也是未来衡量和评定养老企业价值量级的核心指标。拥有自我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就像U盘一样,是自备生存能力的,不管是“不装系统”的自我独立发展,还是“被迫装入系统”的合作发展,都可以凭借其核心技术能力进行自由组合和拔插,对外界市场环境的依赖性较弱,进而具备较强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养老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未来养老企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获取途径,可分为“自我发育”和“并购整合”两种。“自我发育”式的专业技术能力获取,如目前市场上已经具备较强品牌价值的青松照护、日医集团等,其专业技术能力的发育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且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及用户市场的逐渐积累等,都需要持续大量的成本投入,对于目前以速度取胜的养老产业竞争环境,企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因此,从所需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综合考量,目前很多养老从业企业多采用“并购整合”的方式获取专业技术能力,如通过引进美国居家照护服务品牌“仁爱华”成立的我国居家养老照护行业领导者慈爱家,自我不发育能力,而是通过资本的力量并购或整合已经成熟的养老服务专业技术型企业,借力打力,以期最快的抢占市场先机,获得综合型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平台型外挂”的生存之道:做大平台,技能外挂,并购整合,自成一体
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势头,一定是从混乱竞争走向有序竞争,产业演化的集聚阶段和平衡联盟阶段,产业集中度将持续升高,行业将面临着重新洗牌以及寡头企业强强联盟的竞争态势,业务多元化、资源共享化和企业数量减少将成为未来整个养老产业发展演化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并购重组”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成为决定企业能否成功实现产业过渡和升级的制胜点。
未来养老企业参与竞争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通过内部能力提升,更有效率的竞争者通过漫长激烈竞争将效率低的竞争对手赶出市场;二是通过并购整合借势发力,收购竞争对手,获得协同效应,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三是控制规模主攻专业能力提升,小即是美,进可攻,退可守。“U盘式拔插”类企业的生存之道近乎第一种和第三种的竞争模式,主张向内发力,内圣外王。而通过并购重组,在原有业务和组织平台上,整合外挂型的技术型、资源型和资本型企业,做大平台,向内实现专业技术强化与业务复合多元化,向外实现快速规模化以抢占市场空间强化竞争能力,既是养老产业已有从业者未来必须面对的企业升级路径,也是站在门口观望的跨界者切入养老产业的最佳选择。
“平台型外挂”的养老企业生存之道,最重要的是搭建好适合各类企业进行挂靠和合作的平台组织和合作机制,吸引各类“有钱、有人、有资源”的企业进行合作,其次是要在并购和整合各类外挂型企业之后,构建强有力的平台组织管控能力,将“外挂企业”和“自有平台”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最大化其整合之后的市场竞争力。
(四)养老企业未来发展最佳模式:纵向专业深耕+横向平台拓展
养老产业发展至今,资本的发力、大型上市公司的介入以及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均促使养老产业从业企业不断的进行自我战略部署和战术选择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愈发激烈的市场角逐。不管是如青松照护、日医集团等的“U盘式拔插”型的企业,还是如宜华健康、复星集团、华业资本等“平台型外挂”的企业,都是符合未来养老产业发展趋势的企业生存路径选择,也是现有陷入生存困境的养老从业企业不得不去思考和选择的转型升级路径。
7.中国影视剧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 篇七
植入式广告也称植入式营销, 是指将产品或品牌乃至服务内容有意安排进影视剧或电视节目中, 让观众留下或产生对产品和品牌的印象, 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植入式广告与媒体在节目内相互融合, 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以非传统促销策略的表现方法, 让观众于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 其音像要素刺激会自动在观众脑海留下印记, 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最不像广告的广告才是真正的广告, 因其隐秘的特点, 植入式广告还被称为嵌入式广告或软性广告。
2 植入式广告的异军突起
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植入式广告是1951年由凯瑟林·赫本和亨莱福·鲍嘉主演的《非洲皇后号》, 影片当中明显地出现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镜头。1982年, 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外星人》中, 小主人公用“丽斯”的巧克力吸引外星人的海报成为植入式广告的一台发动机, 带动了其后英国的电视剧《远古入侵》系列对丰田汽车、三菱汽车的宣传, 《黑客帝国》系列对三星手机、喜力啤酒、凯迪拉克汽车的推广, 无一不标志着植入式广告的异军突起。
2013年初, 最新的007电影《007:大破天幕杀机》在全球上映。根据米高梅工作室和多家传媒公司签下的协议, 影片中植入的著名产品有喜力啤酒、欧米茄手表、奥迪汽车、奔驰汽车、捷豹汽车、路虎汽车、施华洛世奇、索尼、蓝光电信、红牛、零度可乐, 共计给电影公司带来了4500万美元的收入, 这一数字也令《007》成为电影史上最大的“广告金矿”, 远远超过了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2002年6月17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少数派报告》15个品牌共2500万美元和2007年真人版《变形金刚1》的4000万美元, 现代快报惊呼:“天”赐商机!
从50年前诞生的第一部《007》开始, 观众就喜欢捕捉詹姆斯·邦德戴的是什么表、喝的是什么酒、开的是什么车, 品牌商们正是把握住了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而进行了产品植入, 詹姆斯·邦德那句“摇匀, 不要搅拌”几乎成了马爹利的标志性广告语。从对目标消费者的深度影响角度而言, 《007》的植入式广告运作无疑是相对最为成功的, 其策略的研究对中国的相关企业有较大的参照价值。
从《手机》到《天下无贼》, 商业娱乐大片已演变为中国文化领域的一种流行现象。电影本身作为商品, 其成功不仅取决于精彩的剧本、高明的导演和有魅力的演员, 广告宣传和营销策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下无贼》植入广告的巨大收益以及2005春节晚会遭世人诟病的广告投放, 都折射出一种全新广告模式的冲击力。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 植入式广告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制片方和商家所采用, 而商业大片无疑是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崭新平台。
而在中国, 1992年由葛优和吕丽萍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首次采用了类似植入式广告的表现形式, 当时在剧中播出了百龙矿泉壶的随片广告。而植入式广告作为全新的广告形态为国人所熟知, 则归功于冯小刚的贺岁娱乐大戏《天下无贼》。影片中共出现了中国移动、佳能等12家全程赞助商, 加上荣誉赞助等其他项目, 广告收入达到4000万元的骄人成绩。
早在2006年, 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和央视·索福瑞调查公司发布的第一份《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报告 (2006~2007) 》就指出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广告市场植入式广告的产值仅一年的时间就高达约10亿元, 显然, 植入式广告也已成为电视媒体新的收入增长点;该报告还显示, 中国本土约70%的观众并不排斥影视植入式广告, 这无疑预示着它是一种极富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其运作策略值得深入研究。
3 影视剧植入式广告的类型
常见的影视剧植入式广告类型按手法来划分有以下几种。
3.1 道具植入
这种方式是产品作为影视剧中的道具出现。这是植入式广告最常见的出现方式, 具体形式就是特写镜头, 从过去清一色的主人公人物的面部特写越来越多地分给了植入商品, 时间一般能持续数秒。如:《手机》中出现了数十次的摩托罗拉商务手机;《没完没了》中, 印着中国银行广告的“依维柯”反复出现;《天下无贼》中警察操作的惠普笔记本电脑、急驰而过的卡车上“长城润滑油”五个大字以及无处不在的诺基亚手机、宝马轿车、佳能DV等。这种植入方式较生硬, 当年由于其夸张突兀使人印象很深, 但若放在现在, 只会让人反感。
3.2 台词植入
(1) 产品或品牌名称出现在影片台词中, 如《一声叹息》多次提到的“欧陆经典”、《天下无贼》中傅彪大喊的“宝马汽车”以及《大腕》中的经典对白“……不是开奔驰就是开宝马, 你要是开一日本车, 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都令人记忆深刻。 (2) 直接提及企业文化或产品特色, 《大宅门》中白景琦毫不吝惜地火烧了儿子做的不合格产品, 强调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 令人震撼。
3.3 剧情植入
剧情植入是围绕产品、品牌甚至经营场所展开剧情的一种方式, 是典型的深度植入, 对于品牌形象塑造极为有效。
如:《疯狂的石头》中, 包头拿着谢小盟的相机镜头盖说:“耐克?耐克也出相机?!”镜头随即转向尼康相机镜头盖;《爱情呼叫转移2》中, 范伟把林嘉欣带到自己的瑞恩珠宝店里, 让她随意挑选店里的首饰, 还把自己的祖传玉镯送给她, 专卖店的整体形象在镜头中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完美展示。
3.4 场景植入
说白了就是画面背景, 它比道具植入要明显甚至可以重复, 但又比剧情植入的深度要浅。
(1) 户外广告牌、招贴画, 如《短信一月追》中, 男主角大卫开车慢慢经过“动感地带”的路牌广告; (2) 频繁出现的固定场景, 如《刘老根》的“龙泉山庄”、《魔戒3》的“中土”新西兰、《非诚勿扰》中的杭州西溪湿地。
3.5 音效植入
即通过画面内直接的声音或间接的背景音, 来暗示特定的品牌。
(1) 影视剧中品牌手机的特定铃音和短信提示音频频响起, 如《天下无贼》里的诺基亚; (2) 品牌主题曲或广告歌的唱起, 如《短信一月追》中, 剧中人物跟着电视里周杰伦的歌曲MV学习舞蹈, 而这首《我的地盘》正是中国移动2004年的主题曲; (3) 影视剧画面中, 角色观看的电视内容就是植入品牌的广告, 如《王贵与安娜》中, 王贵在看的电视里正在播中国平安的广告。
3.6 扮演角色
产品或品牌标志是影视剧中拟人化的角色。如《海尔好兄弟》就是用海尔冰箱的早期标志作为主角, 在全球少年儿童观众的心目中培植起对海尔形象的普遍好感。
3.7 题材植入
以某品牌 (一般都是老字号) 的发展历程为蓝本专门拍摄的影视剧, 它对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极为有效, 是国内近年来常见的方法。如《天下第一楼》描述的是全聚德烤鸭店的成长历程, 《大宅门》和《大清药王》说的是同仁堂的故事。
3.8 文化植入
准确地说, 这是一种按种族、民族、宗教、地理、职业、年龄要素细分的亚文化的植入, 是植入营销的最高境界, 它能使文化成为品牌, 从而促销该文化标签下的所有产品。
前些年以《大长今》为首的大量的韩国影视剧涌入中国, 几乎无一例外地宣传和展示韩国的所谓美食、服饰、化妆品、建筑、针灸、汽车、家电等, 掀起了一阵韩流, 带动了韩国商品的旺销, 甚至去韩国旅游和学韩语的人也急剧增加了。
3.9 影院植入
现在电影院出现了一种新型植入式广告, 叫映前广告或贴片广告, 《让子弹飞》前面就有约20分钟的映前广告。这种做法严重地侵犯了观众的权益, 因为他们付出的是电影的票款, 映前广告占用了他们的宝贵时间, 也影响了他们观看电影的心情。《英雄》的贴片广告, 就因此被观众告上法庭。
所以电影院至少应尽到告知义务, 比如在售票窗口说明将放映20分钟的广告, 让消费者能有心理准备。可以接受的情形是票价减免。
4 植入式广告盛行的背景
植入式广告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 这既有客观广告投放环境的因素, 又有主观品牌管理的需要。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1) 广告投放成本加大而效应却呈持续下降趋势。以国内电视媒介为例, 从1978年的32家电视台, 到2008年的277家省级电视台、3200多个电视频道, 加速了受众的分化和波动;加上电视媒介赢利模式依旧单一, 95%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各电视频道只好以增加广告时长和播出频次的方式以维持广告收入增长, 如此一方面会加大广告主的投放成本, 另一方面形成了广告轰炸的现象, 也会增大环境噪音、降低广告接触率, 恶化广告发布环境。
(2) 与此相对应的是受众的麻木、厌恶和逃避。广告轰炸其实并不可怕, 现在的问题是用粗制滥造的广告轰炸般推销名不副实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产品, 才逐渐使得受众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离心倾向和逆反心理。接触媒体时普遍都表现得警惕, 对信息的接收呈“跳跃式”选择性, 使得海量的广告投入浪费, 未达到应有的诉求效果。恶性循环的怪圈急需找到一种新的优质传播突破口。
(3) 除了媒介原因, 还有品牌管理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简单重复的广告投入, 未必带来品牌价值同步增加;另一方面, 成熟品牌仍然需要以蜻蜓点水的方式来做广告维持产品的销量, 但单一的品牌形象广告难以激发品牌的活力, 更无法丰富品牌内涵, 更新品牌联想, 最终使品牌步入衰退期。
(4) 植入式广告充分利用了明星效应。心理学中的“喜欢群体”、行为学中的“理想的自我形象”、营销学中的“社会阶层对产品的选择和评价”, 都通过影视媒介对受众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进入21世纪后, 伴随经济收入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尤其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及其广泛使用, 使得人们更加认可和接受精致生活高档消费的理念, 在这一点上, 文化偶像的趋优消费示范无疑影响深远;反过来, 这又推动了奢侈品、特殊品的植入式广告在影视中的使用。最近《小时代》和《小时代2》的巨额票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趋势。
(5) 润物细无声的诉求效果。植入式广告其实是一种强制性广告, 但由于其出现时机的意外性以及与剧情的关联性, 又使得受众无法排斥或反抗, 由此带来影视尤其是其中的电影的受众接触质量极高, 即其告知性指标完整而千人成本最低;影剧院特效的声光电又可以丰富品牌特性、增加品牌联想, 在愉悦性指标、可记忆性指标、传播性指标、说服性指标上更加理想, 提升了品牌价值, 深化了品牌影响力,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诉求效果。而这, 是所有品牌都梦寐以求的但通过其他促销方式却难以企及的。
综上所述, 影视剧植入式广告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正好切合了环境的变化和受众的需求, 因而在国内外的运作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当中, 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5 植入式广告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植入式广告的蓬勃发展, 制片人、广告主为片面提高经济效益而过多、生硬植入广告, 忽视节目制作质量, 对受众欣赏造成严重干扰, 引起受众反感和抵制, 并进而影响节目的收视率和满意度。目前, 植入式广告存在的问题, 其实就是一个广告投放技巧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植入数量太多
在2010年春晚中, 植入广告之多诸如刘谦魔术用的汇源果汁, 赵本山《捐助》里的国窖1573、某网站视频、输入法等, 让人大跌眼镜。2010年底热播的电视剧《金婚风雨情》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剧情的跌宕起伏, 也不是胡军和周韵的演技如何精湛, 而是频繁出现的各种广告, 成了全片无法忽视的特殊配角, 尤其在最后10集中, 植入式广告更是集体大爆发, 出现频率之高可谓开了国产电视剧的先河。大到电冰箱、空调、金饰, 小到食用油、奶粉、饺子, 吃喝用度样样全, 连保险都考虑到了, 可以数出不下十几个品牌的广告植入。很多看过的人都纷纷抱怨其中植入的广告太多, 导演郑晓龙也出来跟大家道歉了。
其实《金婚风雨情》不是第一个在电视剧中植入式广告的, 之前的《杜拉拉升职记》、《丑女无敌》都含植入式广告, 《金婚风雨情》的动静这么大的原因, 一来是因为该剧在这方面确实做过了头, 植入式广告量多且手法拙劣;二来也是最关键的, 是观众对2010年春晚植入式广告引发的不满积聚到现在, 终于找到了宣泄点。毕竟, 春晚是一棵能抵御风暴的大树, 而《金婚风雨情》, 只是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
制片方一味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增加植入数量或提高品牌出现的频次, 主观上没有考虑剧本的目标消费群与品牌的目标消费群是否吻合, 客观上造成了各种植入广告的相互干扰, 这些都严重影响目标消费者对广告所传达的信息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5.2 植入手法生硬
影视剧在植入方式上过于简单生硬, 目前主要局限于主角台词提及和产品特写这两种初级植入, 使得植入与剧情显得脱节, 简直就是砸入式, 甚至出现完全广告版, 如同插播直销广告, 殊不知如此强硬的灌输植入只会令观众深恶痛绝。
《一起来看流星雨》里对某品牌洗发水脱离故事情节, 对洗发水的特点功能的展示过于直白;《非诚勿扰1》的植入品牌大到邮轮小到银行卡, 虽然都可称得上“剧情需要”, 但从电影角度而言, 对每个品牌作刻意的镜头特写会令观众无法真正融入影片中。这些都降低了注意力、识别性、可信性、愉悦性、渴求程度。据调查《非诚勿扰》的20%的受众 (20~35岁) 里有确切引起购买行动的人只占15%, 剩下的人也许能提高他们对该些品牌的认识度, 但并不会让他们成为品牌产品的购买者。
5.3 植入效果难料
目前电影的观众以青年为主, 而电视剧的观众则涵盖各个年龄段, 它与其名称和剧情关联度很大, 目标受众明确。但由于缺乏统一、科学、严谨的调查、统计、分析的机构、设备和方法, 使得植入式广告的效果究竟几何难以测算和评估, 连广告议价都只能凭对导演名气、演员阵容、剧本内容、制片方投入及其市场推广能力的考察依经验进行,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植入式广告的应用和发展。
即便有以上硬伤, 观众还是趋之若鹜, 原因在于毕竟瑕不掩瑜。观众是冲着名导演、名演员和剧情去看电影的, 只要关于电影的好评超过恶评, 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观众, 甚至关于植入式广告的争议还能吸引部分好奇者或好事者的加入。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隐性广告形式, 由于更适应广告主、制作方、媒介和观众的变化和需求, 近些年来, 植入式广告在中国的影视剧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也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 它也迅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植入式广告,品牌,类型,背景,问题
参考文献
[1]于海军.浅析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的优势与不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1) .
8.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 篇八
王亚明先生介绍了索尼F65 CineAlta摄像机旗舰型数字摄影机和其目前的升级情况。据王亚明透露,由F65拍摄的好莱坞大片《重返地球》、《遗忘星球》将于今年7月上映。
接着王亚明又介绍了索尼高性价比电影/电视拍摄利器PMW-F55 4K摄影机,搭载了新开发的super-35mm 4K CMOS成像器件,采用了积木式模块化设计,能够方便地与多种外围设备连接使用,随时预览拍摄内容。F55具备了HD/2K/QFHD/4K制作能力,支持多种编码格式,包括索尼的新型XAVC、SR SStP,以及XDCAM HD。单卡双记录功能、AXS-R5和机身SxS双记录功能,包括众多的附件设备,都将使得F55成为吸引国内电影人的重要亮点。
随后王亚明介绍到索尼低成本高速/4K拍摄利器NEX-FS700,并介绍了最新的4K解决方案。通过以上索尼数字电影机的精彩介绍,王亚明强调CMOS、光学镜头、编码方式,对于数字电影成像技术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索尼数字电影技术的优势所在。索尼一直致力于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作为本次沙龙的论坛演讲和设备展示主要支持方,索尼也通过此次沙龙,让更多的电影人了解索尼最新的数字电影技术,促进了索尼和一线影视制作人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近年来,八一厂也在电影设备上引进不少先进的数字设备,提升电影制作的整体水平。索尼表示,愿意为八一厂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推荐阅读:
中国影视特效的前景研究的论文08-22
新媒体影视产业链分析07-29
影视文化影视鉴赏10-23
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09-01
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10-21
影视编剧课件06-11
影视贸易06-29
影视制作06-29
阅读题影视08-14
总结民族影视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