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07-15

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精选17篇)

1.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一

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对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从中找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供政府及其车辆管理部门、家用轿车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决策时参考。

关键词:

近几年来,我国的轿车工业发展很快,轿车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新的轿车制造商进入了轿车生产行业,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轿车品牌,轿车市场的竞争程度有所增加,轿车在品牌、车型、价格、性能、内部装饰及外观方面的差别化有所增加,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二是轿车的价格普遍有所下降。轿车不再是我国老百姓不敢问津的奢侈品,家用轿车的潜在顾客迅速增加;三是对家用轿车的需求迅速增加。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的富裕家庭、企业的高层白领和东南沿海富足地区的一些富裕农民家庭已经圆了自己的轿车梦,不少大中城市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对购置家用轿车津津乐道,待价而沽。

目前,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又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政府及其车辆管理部门、家用轿车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在决策时应该着重考虑哪些因素才能采取合适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家用轿车市场的供求关系、提高供给能力,保障供给质量,创造和刺激对家用轿车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轿车工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轿车本身、制造商、销售商、潜在顾客、周边环境及相关产品六个方面。

一、来自轿车本身的影响因素

来自轿车本身的影响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轿车的价格、预期价格、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行驶性能、安全性能、性能价格比以及舒适性、经济性等等。目前我国国民收入总体水平还不高,轿车的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者对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轿车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轿车的需求量随其价格的升高而减少,随其价格的降低而增加。随着我国轿车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轿车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加之我国加入WTO后进口轿车关税税率会逐步降低,关贸壁垒会逐步取消,进口轿车必然对国内轿车工业产生剧烈的冲击,这样未来我国轿车市场的竞争程度会越来越加剧,轿车的价格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未来对轿车的需求会稳步增加。

轿车的预期价格也是对当前轿车需求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未来轿车的价格将会有较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少消费者呈待价而沽的态势,减少了当前对轿车的需求。轿车的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是影响消费者对轿车需求的几个因素。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家用轿车越来越产生了差别化需求,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对轿车需求的层次会越来越高。轿车的行驶性能及其运行时的主要参数是轿车制造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消费者购置轿车时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单一品牌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交通事故是当代人类的第一杀手。由于设计、制造等制造商的原因使得轿车的安全性能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交通事故频发是轿车制造商及其所生产的轿车的第一杀手。轿车的性能价格比是影响轿车需求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性能价格比高的轿车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需求趋势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大。舒适性是消费者选择轿车购置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并不高,轿车的舒适性还不是影响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轿车的舒适性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重视。经济性是当前消费者选择轿车品牌和车型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轿车的经济性比如每百公里耗油量的多少、备品备件的价格等都会直接影响轿车的运行成本,都是影

响轿车需求的重要因素。

二、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

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制造商的生产规模、营销能力、过去的业绩、在公众中的形象、公众对制造商的发展预期以及轿车出厂后的服务质量。一般说来,制造商的生产规模越大,分摊到每辆轿车的生产成本就越低,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和降价空间就越大,只有盈利能力强的制造商才能将自身的事业作大作好,才能向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制造商的生产规模大,轿车的产量高,意味着社会上拥有该种品牌轿车的用户比较多,备品备件购置、车辆修理和维护保养就会比较方便。因此,制造商的生产规模是影响其所产轿车需求的重要因素。制造商的营销能力无疑是影响其产品需求的一个主要因素,制造商的营销能力强,其产品的需求量就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不再赘述。制造商过去的业绩及其在公众中的形象也影响到其产品的需求。制造商过去取得过比较好的业绩,企业及其产品在公众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消费者对其产品有认同感,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有安全感,消费者在进行购买轿车决策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购买过去有比较好的业绩并且在公众心目中有着良好形象的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公众对制造商的发展预期也是影响制造商产品需求的一个因素。公众认为某个轿车制造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就比较放心,相信其有能力提供比较完善的售后服务。相反,如果制造商缺乏发展潜力,濒临倒闭,消费者购买了其产品,万一发生问题,解决起来会非常困难。制造商产品出厂后的服务质量是影响制造商产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几乎全部消费者不是轿车行业的专家,没有能力也没有手段在购买轿车前对轿车的各项性能逐一进行检测,很有可能买到质量不合格或质量有缺陷的产品。如果制造商有完善的出厂后服务,发生问题后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这样,消费者就愿意购买服务质量比较高的制造商的产品,因而其产品的需求量就大。

三、来自销售商的影响因素

与制造商类似,销售商的经营规模、营销能力、营销策略、过去的销售业绩、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及其售后服务质量是影响其所经营的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在此不再详细讨论。

四、来自潜在顾客的影响因素

来自潜在顾客的对家用轿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潜在顾客的当前收入水平、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职业、偏好及消费观念。目前,对于我国不少大中城市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企业的高层白领和东南沿海富足地区的一些富裕的农民家庭而言,收入水平已经不再是影响其对轿车需求的因素或主要因素。对于其他消费者而言,收入水平仍然是影响其对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或决定性因素。潜在顾客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是目前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不少城乡居民家庭在银行有不少的存款,购置一辆普通家用轿车在购买能力方面不存在问题,主要障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和就业市场不太稳定,许多家庭对未来可能得到的收入难以估计,为了稳妥起见,不敢动用家里的存款去购置家用轿车;二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居民在子女教育、住房及医疗方面花销很大,未来究竟在以上三个方面要花多少钱,一般人难以估计,对未来消费预期的模糊性直接影响了上述家庭购置家用轿车的积极性。潜在顾客的职业、偏好和消费观念也是影响轿车需求的一些因素。例如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高层领导干部都配有公车,其家庭一般就不需要购买私车,而大部分民营企业领导和演艺界人士为了出行方便,一般就需要购买私车。有的人特别喜欢车辆,在购买能力许可的前提下,宁可适当减少一些其它消费,也要购置一部车,以实行自己的夙愿。我国从古到今历来崇尚节俭,自己省下来的钱留给子孙后代,更不花未来才能挣来的钱,这种消费观念对我国轿车需求的影响很大。

五、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

潜在顾客的家庭其他成员、亲戚、邻居、朋友及同事等周边人群对购买家用轿车的看法和态度会促进或动摇潜在顾客购置家用轿车的决心,这是不言而喻的。潜在顾客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居住在大中城市还是小城市或者县城对潜在顾客是否真正购置家用轿车会产生影响。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家庭活动范围大,轿车的用途广,而居住在其它地方的家庭活动范围小,轿车的用途就小,轿车用途的大小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轿车的重要原因。潜在顾客居住地与工作地点之间的距离及其附近的交通状况也会影响到其对轿车的需求。过路费、过桥费征收情况和停车场的方便程度及停车收费情况也是影响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我国目前除海南省外,较高等级的公路都设有收费站,有的省市收费标准比较高,影响了家用轿车的需求或使用,拥有轿车的家庭出远门时一般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其缘由大部分是出于经济的考虑。我国除近年来新建的高标准小区外,原来建造的居民住房没有考虑设置车库,这给拥有家庭轿车或想拥有家庭轿车的城市家庭晚上泊车带来了很大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消费者对轿车的需求。我国有权管理车辆的部门比较多,与车辆相关的证件也比较多,证件办理手续比较繁杂,不少车管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比较差,浪费了车主不少宝贵时间,有不少人认为自己买辆车太麻烦,因而影响了对轿车的有效需求。我国目前车辆服务机构比较健全,加油、车辆维护保养、车辆修理及购买备品备件非常方便,这促进了大众对轿车的需求。

六、来自相关产品的影响因素

公共交通及家庭用其它交通工具等轿车替代品的价格及使用成本是影响潜在顾客对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一般说来,公共交通越发达,家庭用其它交通工具的价格及使用成本越低廉,消费者对家用轿车的需求就越小。轿车燃油、润滑油、备品备件、车辆维护保养和修理的价格无疑直接影响轿车的运行成本,也是影响家用轿车需求的一些因素。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轿车的预期价格、潜在顾客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轿车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服务质量、交通费征收情况及车辆管理部门服务情况。

针对目前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最主要因素,建议我国政府、车辆管理部门、轿车的制造商和销售商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我国消费者对家用轿车的需求,有利于我国轿车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张贤澳 《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的辨析》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7-05

2.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二

1 通货膨胀的概况

通货膨胀, 这个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时常困扰人们的经济现象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确切的定义。在我国一般表述为: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 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 导致货币贬值, 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界在通货膨胀的定义方面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但多数人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流通失常的表现, 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 货币发行过多, 超过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二是, 货币贬值为根本标志;三是, 物价总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上涨。

2 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分析

2.1 需求因素 (1) 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一

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1991-2009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为10.47%, 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一国经济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CPI随着RGDP的增长有上升的趋势。 (2) 投资与消费需求。我国目前的需求过度情况明显可以从投资过多表现出来。在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 由于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较高, 社会主体的投资热情高涨, 投资需求迅速大幅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资金, 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投资, 包括交通、能源、灾区重建等;与此同时, 这些资金带动了大量民间投资, 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 整个方式呈现一个泡沫状, 物价上涨压力巨大。

2.2 成本因素 (1) 农产品价格。世界粮食减产和国内

粮食价格稳中趋升是最近两年影响我国物价变动的重要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CPI的快速上涨具有食品类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结构性特点, 农产品价格对CPI贡献率具有绝对的比重。而农产品涨价也存在其不可克服的促成因素:一方面是政府应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对农村经济实施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粮食生产成本增加, 而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旺盛, 使得供求不平衡, 价格也就被推高了。 (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工业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量相当大, 而国际市场上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走高, 必然会带动我国国内上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升, 国内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提高会推动下游生产企业成本增加, 进而这些企业生产的消费品的出厂价格上升, 导致CPI加速增长。

2.3 国际输入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开放

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 央行为对冲外汇占款投入基础货币也增加, 可以诱发通货膨胀的产生, 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增强国家对外支付能力有着正面效应, 对外贸易连续多年出现顺差, 这项举措可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另一方面, 汇率是联系本国与外国物价的纽带, 是一国物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一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 进而会影响一国物价水平的变动。

3 缓解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政策建议

3.1 重点调整货币政策, 利用货币和汇率政策控制物

价水平针对2010年国际国内因素导致的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形式, 需要以国际视野治理通货膨胀, 坚决执行国内控制物价相关政策, 引导国际热钱撤离中国。 (1) 加大对热钱的防控力度。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严格规制, 以央行为主题、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补充热钱防控体系得以组建, 防止外商投资项目一次性或短期流入, 在国外投资资金审批上应该注意采取必要措施, 从而增强我国的通胀风险。 (2) 审慎控制升息节奏, 防止利差导致热钱涌入。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目前都处在低利率区间, 央行加息对利率加强流动性管理只能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为对冲掉加息对物价的平抑作用, 防止境内外利差过大导致国际热钱加速涌入, 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需更加审慎。 (3) 适当减少货币供给, 控制贷款规模。信贷与投资通常存在6~7个月的时滞, 因此, 应有前瞻性的构建通胀风险预警机制, 将政策时滞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动态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 控制贷款规模, 减少新增贷款并控制地方政府融资规模的扩大。贷款规模控制要从调节总量转向调整结构, 特别要扶持流动资金困难的民族企业。 (4) 人民币双向浮动及汇率利率优化组合的选择。取决于中央政府确定的宏观调控优先目标, 在人民币双向浮动汇率下, 利率-汇率优化组合具体选择为:一是选择人民币双向浮动与利率下降的组合, 考虑治理通货膨胀同时要防止宏观经济较大幅度下滑的目标;选择人民币双向浮动与人民币利率不变的组合, 将治理通货膨胀目标至于优先地位。

3.2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治理通货膨胀的核心问题

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它包括对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一系列调整。在总量严格而适度的情况下, 结构调整需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是各产业之间、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三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关系;四是企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实现结构优化, 增加有效供给, 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第一, 通过财政信贷集中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 发挥财政贴息、专项资金、投资方向调节税、差别利率对投资的导向作用。第三, 鼓励企业低成本并购进行资产重组, 优化资本结构, 促使存量资产向优势产业流动, 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其有效扩张与约束机制。第四, 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 协调区际经济结构, 打破地域分割, 鼓励各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互补的均衡发展, 要推动主体功能区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 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

3.3 深化改革, 健全市场机制通货膨胀是改革不可

避免的“阵痛”, 为了减少并早日结束这种“阵痛”, 必须深化改革。具体来说, 深化改革是所有制多元化、法治的健全、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一揽子工程, 其基本走向是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市场风险机制与市场制衡机制。为此, 我们必须做出以下努力:第一, 加速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进程。引入竞争机制, 加大对经营不善银行的兼并与收购力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银行良性经营。同时, 严格实施资本充足率要求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加强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力量,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第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失业救济与再就业工程, 推进住房商品化与医疗保险进程, 减轻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第三,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 消除垄断行为。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 消除收入攀比, 抑制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同时, 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效力。第四, 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强化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 引入竞争机制, 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的实现条件。

摘要: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开始恢复, 在维持高速增长的同时, 通货膨胀也在加速, 出现了经济过热的迹象。最近公布的2011年3月份数据显示我国CPI达到5.4%, 创32个月新高, 能源、食品和原材料价格飙升也加强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本文主要研究诱发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程度, 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缓解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指数

参考文献

[1]杜蓓.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 2009

[2]张红伟.货币银行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3]臧日宏.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4]李晴.浅议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 2010/20.

3.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三

对于我国而言,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汇率改革不断深入,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亦日益增强。因此,研究外汇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物价变动)的相关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故本文通过分析历年的数据资料,来研究我国外汇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物价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模型,定量地研究二者间的统计关系。

实证研究

单位根检验

文章通过单元根检测法实现对外汇汇率和零售价格水平的单元根检测。

对外汇汇率(HR)序列进行对数运算,同时完成单元根检测,图1为单元根检测结果:

上述检测数据表明,t检测统计值-1.353814超过对应的1%,5%,10%的上限,由此推翻了初始假设,反映出外汇汇率的对数(LNER)序列具有单元根,为不稳定序列。

为了找出外汇汇率的对数(LNER)序列的稳定序列,对序列完成一阶差分。随后完成对一阶差分序列的单元根检测,获得图2的检测数据:

我们从检验结果看,t检验统计量值为-11.58062,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接受原假设。表明外汇汇率的对数(LNER)的一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同理,对消费价格指数(CPI)取对数,并对其序列进行ADF检验,其平稳性检验结果在图3所示:

我们从检验结果看,t检验统计量值-0.325606大于相应1%,5%,10%的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国内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对数(LNCPI)的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故需要进行一阶差分。

为了寻找消费价格指数的对数(LNCPI)序列的平稳序列,对其一阶差分序列作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在图4所示:

分析检测数据能够发现,t检测统计量为-7.861820,低于对应的下限,由此初始假设成立。反映出消费水平指数的对数(LNCPI)的一阶差分序列没有单元根,是稳定序列。

由此得出,国内外汇汇率的对数和消费水平指数的对数一阶差分序列在1%、5%和10%的置信条件下没有单元根,为稳定序列。即二者为同阶单整。

白噪声检验

构建模型以前必须完成随机检测。单一时间序列的研究价值取决于序列观测数据间的关联程度。如果序列单项间无关联性,则对应滞后阶数的自关联参数同0不存在明显差距,序列是白噪声序列。Q统计参数对序列是否为白噪声序列(又称纯随机序列)展开的统计检测。

下面依次对外汇汇率的对数(LNER)序列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对数(LNCPI)序列进行纯随机性检验,检验结果在图5和图6所示。

我们两个图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外汇汇率的对数(LNER)序列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对数(LNCPI)序列是拒绝原假设,即这两个序列不是白噪声序列。外汇汇率的对数(LNER)序列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对数(LNCPI)序列是非纯随机序列,即非白噪声序列。

协整检验

虽然部分参数为非稳定且同阶单整,其也可能具有长期平稳的平航联系。因此文章提出外汇汇率变化与物价变化或许也具有长期的联系,因此需要完成对应的协整检测。因为文章主要分析两个参数的关联,因此采用EG两步法,检测参数间是否具备协整关联。

第一,用OLS方法估计,得到回归方程。

第二步,检验 的单整性。如果其为平稳时间序列,则认为变量Yt、Xt为(1,1)阶协整。

检验结果在下图所示。

单元根检测数据反映出,残差项序列 处于5%的置信水平,稳定性检测表明国内外汇汇率同消费水平参数具有协整联系,两者具有长时间的平衡联系。

误差修正模型

倘若参数间具有协整联系,则借助于偏差修正回归模型,先对参数完成协整处理,从而找出参数间的协整关联,长期平衡关联,同时使用此种关联形成偏差修正式。随后创建短期模型,将偏差修正式当成单一解释参量,结合其余描述短期变化的解释参量,创建短期模型,又称偏差修正模型。故使用外汇汇率的对数(LNER)序列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对数(LNCPI)序列构造一阶滞后的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M)。

文中,国内外汇汇率和消费水平参数具备协整关联,其长期平衡关联能够用下述等式计算:

同时短期非均衡关系可表示为

在对短期非均衡关系式变形如下:

表示国内消费价格指数对均衡状态的偏离程度,称为均衡误差。

由此构建本文的误差修正模型

式中 代表偏差修正式,描述了国内外汇汇率和消费水平参数间的长期平衡联系对短期转变的作用。则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回归结果可得到误差修正模型中 为-0.153244, 为0.173845, 为0.144979。得到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如下:

我们从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不仅受到外汇汇率的变化,同时决定于上期消费水平参量对平衡值的偏差,平衡偏差项 的预估值体现了对偏差的修正,上期偏差越大,当期修正便增加。换而言之,外汇汇率和消费水平参量间具有偏差修正体系。

经过公式推导可以得出各差分项对模型的影响

通过回归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偏差修正值 直接影响了 ,值为0.173845,此值显然小于1,反映出非平衡态向长期平衡态的修正幅度不明显。其二,滞后一期的消费水平参量将对当前的生产总值产生正面作用,因为值为0.83,反映出滞后一期的消费水平参数提高1%,当前消费水平参量上涨0.83%。其三,当期国内外汇汇率变动负向地影响到当期的消费价格指数,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其四,滞后一期的国内外汇汇率变动显著地正向地影响到当期的消费价格指数。这反映出外汇汇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波动的影响是逐步进行的,它的长期效应较为明显。

实证检验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经过整理而得。为了检验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和精度,利用软件得到物价变动(消费价格指数)的预测值,预测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所得误差没有超过10%,反映出模型整体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精度高。

政策建议

因此,笔者制定了下述三条解决方案,因深入降低外界汇率变化对我国物价的作用,同时缓解通货膨胀;利用人民币升值治理通胀,加强财政自律、建立通胀的国际协调机制,并加以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降低对外需的依赖,扩大内需,减小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改善贸易出口格局,促进贸易自规模速率型向精品高效型的调整;健全货币汇率产生制度,调整优化汇率市场,明确适当的汇率变化范围,提高汇率的变通性,健全和调整央行的干预政策,削弱央行对汇率市场的干预。

4.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四

题告开报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选题的背景和目的1.1 居民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居民消费在规模、水平和结构上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也存在较大差距,同样说明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a.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距不断扩大。b.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会出现一个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c.我国目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由于各自所处消费环境、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及消费偏好不同,因而在消费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1.2 研究的目的消费支出是由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决定的,而收入则是消费的根本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就可以相对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促进我国经济实体的快速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国民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消费结构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不仅是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政府调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消费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存在一定的差异,消费行为受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同。居民消费是构成社会商品总需求的主体部分,而城镇居民的消费又是整个居民总消费中的最重要部分,若想增加消费,保持国民经济稳定、持久的增长,就必须对城镇居民消费现状和整体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特征、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的基本内容

2.1影响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2.1.1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决定了其消费支出,收入是消费的根本基础,也是主要的消费影响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得以提高,则其消费支出亦将相对地得以提高,进而很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实体的发展

2.1.2流动性约束影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仍处于初期,其各方面均未健全,某些领域仍未有社会保障机制。此情况之下,居民对收入风险意识尤其是持久收入,逐渐得到加强。人们凭借以往经验难以确定其当前收入是持

久性的抑或是暂时性的,使得大部分人将当前收入当成是暂时性收入,故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有所下降。同时,人们对其未来收入预期降低,导致持久收入下降。最终使得储蓄增长,可用资产减少。

2.1.3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居民教育支出的费用逐渐增大。教育改革一个直接的结果是促进了我国居民教育支出迅速增加。以及我国房价出现飞速上涨的现象,使得了居民购房压力日益增长。

2.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主要通过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因变量,以其他可量化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数量化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政策评价和政策建议。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3.1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理论研究法,同时伴有文献研究,调查法,访问法和网络调查法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和所学的相应专业课本。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逐步完成毕业论文。

3.2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可能性措施:

3.2.1 加强收入结构性调控,缩小收入差距,刺激消费.毋庸置疑,收入为主要的消费影响因素。

3.2.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改善城镇居民的消费.加强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充分地利用好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失业人群的再就业;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合理地确定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比例,扩大受保人群的覆盖面,改善城镇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致贫现象;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3.2.3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国家应该切实地调控好房地产市场,充分利用物业税等的政策手段,促使房价快速地回落到合理区间,避免房价回落缓慢对城镇居民消费心理负面抑制,扩大对自住房的需求,充分发挥好房地产业在拉动内需的积极作用。

3.2.4 相应规范我国现有的社会分配制度,以实现城镇居民的共同富裕.目前,我国

近些年来,在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某些不合法因素的出现直接造成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拉大。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将收入分配的距离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预期成果

通过搜集数据和分析出来的结果大体上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且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及软件的使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5.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五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央一直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复杂,解决难度较大,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现象。论文百事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会加剧经济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s1,1995年为2.72?s1,2001年为2.92?s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s1,2005年约达3.22?s1。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份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剔除农民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是十分巨大,约达5?s1或6?s1。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比一般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大于2,我国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社会承受的极限。

(二)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世界银行最新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

(三)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s1。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5713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3.29?s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四)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已达到了国际通行标准的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45.6%,仍处在刚刚摆脱温饱阶段。

二、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长期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所导致。

(一)从农业内部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使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明显慢于城镇居民收入。1990~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3%。2002年分别为13.4%和4.8%。2005年分别为9.6%和6.2%。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很多,从农业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2年的37.7%,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同期由55%下降到

46.2%,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也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农民收入出现连年增长缓慢。

2、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农业效益下降。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据国家计委对农产品成本调查的结果显示:1990~1999年物质费用占产值的比重,6种主要粮食合计从30.3%上升为41.7%,亩用工尽管同期由14.7个减少到10.9个,但每个工日的价格则由2.9元上升到9.5元,用工成本相应由42.6元上升为103.6元。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乡镇企业在经历早期快速发展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逐渐地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减少,也就减少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4、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小农户生产供给对国内乃至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且因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应对市场风险,使农业生产在市场占有方面处于劣势。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有些地方成立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户与市场对接之间的矛盾。

5、农村贫困人口多,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缓慢。据我国扶贫基金会统计,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865元)为6000万人,两者相加为9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左右。而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为2200万人。

(二)从我国的政策、体制因素方面来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投入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方面,可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不但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财政投资的城市偏向十分突出,财政的农业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极低。从1981~2000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总投资不断增加,但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重仅仅维持在8%~10%左右,尽管近几年我国减免了农业税,以及对粮食生产进行了直补,但财政投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投资结构上看,用于农村事业及行政开支部分多,约占60%~70%,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少。在建设性支出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方面的比重少,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多;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少,间接支出多;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的资金投入少。2000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直接补贴农民与农民有关的资金投入仅约占10%左右。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资金投入约占23%左右,属于间接方式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的资金,包括大型水利、生态、气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部门事业费、农产品流通补贴等约占67%。

2、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基本放开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但仍有一些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加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仍很大。据有关专家估计1990年以来农民每年以“剪刀差”形式向国家贡献1000多亿元。总体上仍然是农村支持城市,其结果必然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3、土地征用制度偏向城市,对农民土地多征少补。据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31公顷,其中70%以上是征地。据测算,每征用1亩耕地造成1.4人失去土地,按此推算,同期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土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由行政划拨转向市场化的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飚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很不合理,土地出让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同时也使失地农民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4、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

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这一块农民每年又损失2~3千亿元.5、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有限。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合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要是由省、县、乡各级政府承担的。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约占78%,县财政负担约占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38%,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40%。二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使广农民缺乏基本保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份额从未达到1%。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20%的城镇人口享受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超过2/3,农村人口只享受了不到1/3。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在3~4倍,甚至6~7倍之间。199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分别为245.59元和70.07元.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报务项目的展开。导致近年来有的地方儿童计划免疫任务不能完成,某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反弹。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已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出现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三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 受社会保障服务的待遇极不公平。

6.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篇六

关键词:“五化”理念;现代服务业;影响因素随着我国国民 经济 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不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其在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何解决 中国 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且增长缓慢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对现代服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服务业一直不受重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个指标在世界各国中都处于最后几位。198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2%,服务业吸纳的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仅为13%。同年,这两项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56%和6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增长较快,到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0%,就业比重升至32.4%。近30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前快后慢,20世纪90年代以前增长迅速,然后有一段停滞甚至下滑的时期,2000年以后基本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上;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处于缓慢但持续上升的过程中,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95年的24.8%,而后又稳步上升到2007年的32.4%。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较低水平上趋于稳定,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 规律。20世纪80年代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可能是对以往多年重建设轻生活、重工农业生产轻服务业发展这种传统增长模式的校正和补偿,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缓慢增长则表现为一种“常态”(江小涓、李辉,2004)。虽然服务业发展滞后,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受服务业发展缓慢阻碍的影响。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可见,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学者们通过分析得出这样的判断:我国经济还没有进入服务业迅速增长的阶段,这一现象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

服务业比重稳定上升只在工业化完成之后的发达国家才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则上升趋势并不明显,甚至有时还可能出现短暂的徘徊甚至下降(魏作磊、胡霞,2005)。工业化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难以跨越的“卡夫丁峡谷”,我国的工业化任重道远(张世贤,2000)。我国目前仍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中, 农村 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工业化程度仍然很低,当然也是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相对于服务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使得GDP构成中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而服务业比重徘徊不前。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缓慢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政工论文发表/gcslwfabiao/发展的大背景所导致的,是由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但是,人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潜力,我国现代服务发展速度虽然缓慢但总体趋势还是良好的。

二、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因素的理论分析作为一个产业,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

7.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 篇七

1.1 货币投放量过度

通货膨胀首先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 其本质源于较多的货币去追逐较少的商品。自从去年年底开始, 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就开始悄然转向, 已经由原先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未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造成市面上的资金流量过大, 流动性过剩明显。这样经过一个时期之后, 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物价指数的作用就开始慢慢出现。一直到目前为止, 伴随着庞大的货币投放数量, 我们国家的物价指数也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 这样就造成了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大为增加。

1.2 我们国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

现在全球经济已经开始逐步的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我们国家的经济也开始缓慢的稳定下来, 国内的各种消费需求出现较为明显的反弹。在目前, 这样强盛反弹的消费需求就极有可能推动我们的物价水平进一步的走高, 从而让通货膨胀无法避免。此外, 国外的商品也上涨时, 我们国家的外贸方面又将出现大量的贸易盈余, 这样的贸易盈余会造成我们国家的外储数量大幅上升, 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低利率的基础上。这样会让强盛的消费需求推动通货膨胀。

1.3 大量的国外资金进入国内也加大了通货膨胀

去年我们的邻国越南也发生了惊人的通货膨胀, 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量的外国资金。现在经济上的大环境也已经逐渐的趋于稳定, 而大量的外来资金也已经以各种面目来到我们国家。这样, 只要国外的银行还在蓄意的打压资金的利率, 我们国家就将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套利资金, 这就加大了我们的通货膨胀可能。同样, 国外一旦宣布大幅度的加息, 这些流动性极强的外来资金就会像潮水一般的退去, 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打击也同样非常惊人。

2 通货膨胀对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2.1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去平衡

通货膨胀造成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物价的大幅度上升, 使得商品的标价已经不能代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这样会让广大的生产者陷于困惑之中。他们会加大投资来扩大生产。这样会使得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恶性改变, 最终让我们的经济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我们对于压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不尽科学合理就会将我们的经济导入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 会造成我们的生产能力无法发挥其作用。这样就会造成经济层面的萎缩甚至于恶性循环。所以说, 通货膨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平衡伤害极大。

2.2 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会大量增加

通货膨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害, 其所造成的货币的贬值也会触及到大家都极为敏感的收入的分配。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能够得到整体的上升, 许多的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就会无法避免的产生, 对于我们国家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也不利。

2.3 国内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下降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通货膨胀的程度较为剧烈, 会造成我们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极大的削弱。这对于本就已经处于困境中的出口行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此外, 通货膨胀还会造成我们的黄金与外储大量的流失, 这样只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我们的汇率必定会发生贬值的现象。

2.4 生活标准下降

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阶层之间的差距。特别是拥有土地和其他财产的人处于恶性通胀环境下, 可以通过人为提升农产品价格方式得到一些补充收益。即使总的收益有所损失, 但仍然能够承受并且尽量缩小损失范围。然而, 大部分低收入群体却完全依靠仅有的工资支撑起整个家庭生活日常消费。与快速增长的商品价格相比, 工资上涨速度远远偏低。此时, 随着商品价格水平超出正常范围内时, 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将锐减, 从而导致人们的生活标准急剧下降。

3 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

3.1 增强资本管制力度,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

第一, 要增加对资本管理的力度, 严格控制市场货币流通供应量。通过降低货币流通总量的方法, 从源头上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达到抑制价格上涨的目的。第二,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通过提高银行放货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贴现率, 控制信贷规模, 进一步减少市场货币的流动性。第三, 近段时期, 外资热钱大量涌入我国, 人民币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外国资金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可能导致资金的流动性受到影响。

3.2 进一步强化我们的监管机制的有效性

现在, 国际金融的总体趋势还是处在比较自由的环境中, 各个国家与地区对于贸易与经济的自由化都表现出赞同的态度。可是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存有诸多的不足与缺陷, 同时还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所以要想及时有效地减少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负面作用, 我们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来取消一些限制经济发展的障碍, 通过健全的法律和有效地管控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的金融监管机构需要通盘评估我们国家经济所制定的发展规划以及当前正在执行的政策, 要在全局上进行预判可能发生的风险, 评估各种可能。此外, 我们的监管部门需要精确把握好控制通货膨胀措施的力度, 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要提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8.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八

摘要: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正迅速的发展。我国为了抓住机遇,防止被边缘化,需审视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相关企业竞争力及政策等影响因素的现实状态,认清各自的优劣势,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服务外包 人力资源 基础设施 政策

0 引言

目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正迅速的扩大。根据IDC的研究报告,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从根本上说,服务外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优化配置的结果。由于服务外包是交易服务这种特殊属性的产品,一般认为影响一国服务外包顺利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源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企业竞争力因素以及相关政策因素等等。我国正日益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根据科尔尼公司2007年对全球50个国家及地区的离岸服务目的地的研究报告,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目的地的国家。但是与印度相比,我国的服务外包并不成熟,仍然有许多需要努力完善的方面,因此认清影响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的各主要因素的现实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1 人力资源因素

就服务外包的内容上看,它以信息技术外包和商业流程外包的形式,由跨国公司将非核心业务发包给专业服务提供者,用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与传统的制造业的加工外包,服务外包更强调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问题,承接国的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该国的承包能力的大小,即人力资源是我国发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2007年科尔尼公司的统计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员和技能可得性指数数值为2.25,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之后,位于全球第三。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0.3%,高于同期印度11.4%的入学率水平。同时,在2005年人文发展指数中,我国的教育指数为0.84,也高于印度0.65的水平。一般认为,服务外包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主要倾向于受过高等教育并拥有专业或技术资质的劳动者以及完成了中等教育并获得相关职业技术证书的劳动者。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与当前服务外包业务相对成熟的印度相比,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所需配套的劳动力教育程度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但是,要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也并不是没有缺陷,仍然有待完善。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性质上看,劳动力的外语水平、专业的熟练程度、国际惯例的认知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近几年的深化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脱节的现象,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根据麦肯锡2003年对于中国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研究报告的数据,中国目前只有大约有160万的年轻人才适合于软件工程师的岗位,每年的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IT服务外包的基本技能要求。

2 基础设施因素

基础设施的好坏影响着我国能否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提供外包服务和生产,影响着提供外包服务的技术员工团队合作的效率,也即关系着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能力的强弱。与服务外包有关的基础设施可分为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两类。

2.1 硬件基础设施 在硬件设施方面,要求交通系统具有便捷化、快速化、系统化、网络化、安全化的优点;要求电力系统经济、合理、可靠,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系统协调性高;同时更要求完善的通讯和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外包的技术载体和实现手段,通讯网络则为服务外包提供了硬件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服务外包商业环境的重要指标。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止到2008年11月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达9.8亿,并且去年1月-11月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1.7%,业务收入增长7.6%。同时,我国的网民数量也发展迅速,到2008年11月为止达到了2.53亿,首次超过了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另外,在所有的网民中间,有84.7%是用宽带进入,这个规模也居世界第一。

2.2 软件基础设施 与其他产业所不同的是,外包产业需要雇用大量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从事劳动。那么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丰富和持续的人才资源是大力推进外包服务产业的前提。因此,教育和再培训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除了需要对高校提供足够支持和高度关注以提供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外,还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培训基地和二次教育机构,来填补高校教育和专业工作之间的差距,形成知识人才密集的智力环境为外包服务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人员。我国目前的人才培训基地和二次教育机构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已成为制约和阻碍我国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因素之一。

3 企业竞争力因素

企业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主体。一国相关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该国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在全球化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方面的发展显得比较滞后。这主要表现为我国相关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的承包方式偏传统化、承接的高端服务外包业务份额相偏低、服务外包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和过程管理能力偏弱,以及大型的服务外包公司数量偏少等等。但同时必须看到的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的整体实力在不断提升。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有38家软件企业获得CMM5(含CMMI5)级别评估,23家企业或CMM4(含CMMI4)级别评估,200多家软件企业获得CMM3(含CMMI3)级别以上评估。另外已有2136家企业获得系统集成资质。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在2008年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1-8月共执行服务外包出口合同金额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另根据统计,截至2008年8月底,全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800多家,就业人员33万多人,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450多家。根据我国商务部的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成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

4 相关政策因素

除了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企业竞争力等因素之外,相关政策也是影响和制约一国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走的是制造业带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我国对第三产业的关注度不够,相关的配套政策也比较滞后。主要表现为:第一,对电信网络信息传输平台业务实行严格许可和管制,不利于服务外包业务的大规模发展;第二,对从事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的企业的支持鼓励政策不够,打击了外资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该领域的良性互动竞争的形成;第三,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相关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税收优惠,变相增加了这类企业的相对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世界经济背景下,我国应认清自身的优势,努力改善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企业竞争力及相关政策方面的弱势,立足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以期在服务外包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的转移。

参考文献:

[1]卢峰.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2]吴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地期.

[3]景瑞琴.中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4]刘重.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4期.

9.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九

我国海洋统计数据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海洋统计数据状况进行了说明,并对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海洋统计工作已步入全新阶段,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反映的情况也涉及到海洋工作各领域.但影响海洋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因素还存在,数据适用性不强、资料搜集渠道不畅通、数据衔接性等有待改进.

作 者:郭越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市,300171刊 名:海洋信息英文刊名:MARINE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3)分类号:P7关键词:海洋统计 数据质量 影响因素

10.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

摘要:作者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趁势,对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通货膨胀治理的一些建议。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

今年召开的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2010年5月份首次超过官方的控制目标3%之后,便逐月走高,截至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本月CPI同比涨幅4.9%。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进入通货膨胀阶段是不争的事实,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

1.2010年11月,美联储继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宣布推出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计划让美联储在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同时宣布,将在之后的各月中逐步实施这一计划,预计每月将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使全球再次面临流动性泛滥的冲击,我国自然也不能避免。为刺激本国经济,缓解债务危机,美国实施这一货币政策等于开动起印钞机,其中一部分钞票用于购买中国的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大量美元流入中国,银行、企业、居民都不愿持有美元,在市场上卖给中央银行,同时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进行对冲,央行购汇,就要向市场吐出相当数量的人民币,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央行吐出了将近20万亿人民币。而由于量化宽松、零利率的政策,增加的外汇储备再投资美国资产,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也越来越大。投资既得的利益也不能完全弥补先前投放的大量基础货币,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贸易顺差过大也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表中,经 常项顺差在2007年占到GDP的10.6%,2007年后的三年在逐步下降,2010年降到GDP的5.2%。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比经常项差额要小得多,但也是顺差。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币增强了流动性过剩,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3.为渡过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自2008年底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 政策。这一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有利于重振人们的信心,经济有过热的转向,大家比较乐观,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大幅上升,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价格上升较快,又给投资和消费带来很大刺激。受此刺激,很多做实业的人开始转向投资,炒房产、股票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产泡沫,通胀压力。

(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组成部分。前面提到美国开动印钞机,一部分钞票用来购买中国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而另外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使其价格上涨。以及最近国际局势动荡也是导致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之一,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已接近每桶10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另外供给全球海运炼焦煤市场50%以上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今年因洪水严重而影响全球炼焦煤供给,给钢铁业另一主要原料铁矿石的价格迅速上涨增加了不小压力,而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依赖高达75%。据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1月16日报道,运往中国的基准铁矿石价格自2010年11月初以来上涨20%,达每吨178.3美元。这些因素均会致使工业原材料成本上涨,由此引发的进口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对我国影响巨大。

2.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加剧了我国通胀。我国现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需求较大,而农业科技欠发达,无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到非农业部门,尤其是继春节之后,各地均现用工荒,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国家进一步努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而由于人口上升,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据去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工资上调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增速13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这一成绩的背后,也预示着成本推动是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又一原因。

(三)对通胀的预期加剧通胀发生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从国际上看美元贬值,黄金再创新高,油价站上高位,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预期。从国内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购房热,购车热,购黄金热,与通胀预期的流行与强化有直接关系。人们非理性的通胀预期必然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可能造成通胀成螺旋式的上升。另外,大量国际投机资金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持续流入我国,2003年-2010年我国热钱已为净入年了,据测算,十年来境外流入中国的热钱2890亿美元,2010年高达为355亿美元。这些投资基金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进入了资产领域,驱动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进而扩大了总需求,推动了物价上涨,进而推高通货膨胀率。

(四)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就业人数多,对通胀的发生也形成一定的压力。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并有过热风险,GDP增长速度为10.3%,创下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1.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增加关键设备关键技术的进口,尽量减少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不损坏贸易利益的同时,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减小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流动性过剩。

2.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通货膨胀时期,政策必须改为稳健的或者是紧缩的,因此我国应当适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收缩贷款等方式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控制好信贷货币总量。而选择性在发展滞后的部门中使用财政政策有利于调整市场的供给结构,使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有效需求,而缩小财政赤字,避免赤字货币化,进而作用于消减通货膨胀压力,减少税收,能适量增加有效需求。并且我国财政政策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承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和为改革提供财力保障的历史任务,不到非常时期,不宜实施过分紧缩的财政政策,因此,近期在紧缩总量的调控方面应以货币政策“从紧”为主导,财政政策发挥适当配合作用,使其在总需求调控方面的影响尽量保持中性,并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更多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3.我国处于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中,国际性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自然会对我国有很大影响,且难以控制。因此,我国应加强有效的监管,及时作出多变的对策,同时加快币制改革和汇率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其适应多变的国际形势。针对中国投资率较高、资源消耗比重大、上游价格易受国际初级产品变化冲击的特点,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尽早尽快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同时考虑尽量考虑到本国所能承受的因油价上涨带来的对相关产业、行业上中下游可能产生的通胀压力,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调控国内粮价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国际粮价震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对主要因国际油价和粮价的持续攀升带来的输入型通胀才能有所防范与抵御。

4.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例如改善农业基础措施,增加农业装备条件,农业创新科技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从根本上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也可以通过减免税费额度,给予农民一定补贴,加大对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过路过桥等各项费用等措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一旦农产品价格下降,将会有利于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稳定消费者信心。5.政府应妥善管理公众通货预期行为。一方面在国内健全价格监督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相关价格信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通过不断地释放政策信号,对公众的心理预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在建立完善对国际性热钱流动的检测预警机制的同时,通过对汇率稳定性的管理,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减少国际热钱对人民币的套汇操作,消除热钱流入意愿,稳定资产价格。

11.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一

尽管从2011年以来,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处于温和区间, 其增长率一直呈下滑的趋势, 但人们日益普遍感受到通货膨胀对生活的压力。这是否与我国自2008下半年开始, 就不断通过金融机构向市场扩大资金投放以拉动经济增长有关, 这种迅速扩张的货币供应量又对国民经济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做相应调整?这些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本文选取代表货币供应量的M2 (货币和准货币) 和CPI指标, 利用近20年来的统计数据, 建立一元回归分析模型, 实证检验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现状

1.1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趋势

由图1可知:M0、M1、M2的增长率整体变动趋势趋于一致。其中:M0增长率的变动幅度较为灵活, M1基本与M0的变动情况重合, 但是M2的增长率从1993年-2000年是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的, 这与M0、M1略有不同, 2000年-2008年M2增长率略有上升, 但幅度不大, 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以内, 2008年以后, M2的增长率出现大幅度上升, 至2009年, 达到27.7%, 随后便有所下降, 截至2013年, M2增长率为13.6%。

1.2 我国近年来CPI的变动趋势

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 (我国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也即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我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从93年到95年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但是自95年后又迅速回落, 99年前后甚至出现负增长率。2000-2008年以后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呈现平稳增长趋, 2008-2009年有回落趋势。2011年我国通胀压力持续增加, 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达到阶段高点5%。2012年至今, 我国继续保持稳健货币政策,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温和波动态势, 截至到2013年底, 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为2.6%, 具体见图2。

对对比比图图1和和图图2, , 发发现现货货币币供供应应量量的的变变化化趋趋势势和和居居民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有一定相关性, 但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影响有一定时滞。比如93-94年间,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显著下降, 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明显回落滞后一年, 发生在94-95年间, 这一阶段, M0, M1和M2的变动规律是一致的, 此后, M2增长率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相关性比M0, M1更明显。

这也与我国的货币政策导向有关。比如2009-2014年期, 我国一方面通胀压力持续增加, 体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 5年间上涨了13%;另一方面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也放缓, 仍需要通过消费拉动需求来使经济进一步复苏。

因此, 我国采取逐步降低M1增长率来控制通胀水平, 同时保持M0和M2增长率水平小幅波动来维持消费水平不受影响。

下文的回归模型构建中, 将选取M2为货币供应量的典型代表。

2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检验

2.1 模型构建和数据采集

货币供应量增加, 即货币发行的过多, 就会导致货币贬值, 进而物价水平上涨, 引发通货膨胀。本文通过建立一元回归分析模型, 来验证这一结论。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为被解释变量, 上一期广义货币M2为自变量,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P=λ0+λ1×M2

笔者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中收集并整理了1993年至2013年的相关数据, 包括: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并将这些数据带入建立的模型中进行计算分析。

2.2 实证分析

(1)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检验。

下面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为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则为上一期广义货币M2,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的自变量为“广义货币M2”, 而因变量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

通过广义货币M2与物价指数P的散点图, 进行拟合性分析, 知二者具有线性相关性。也就是说, 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拟合, 拟合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 R=0.945333, 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能建立线性模型。而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51.2622, 显著性概率为0.000, 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λ1=0”成立的概率为0.000, 从而应拒绝原假设, 即λ1不等于0, 可建立线性模型。

因此, 可以得出回归方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404.2834+0.000217×广义货币M2

3 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广义货币M2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增函数, 从历史数据来看, 在没有政策干扰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条件下, 货币供应的变动会提前通货膨胀1-2年, 在短期内不会影响通货膨胀CPI指数, 但是, 近年来, 货币当局已充分认识到M2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当然, 在制定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时, 要做到政策工具之间相互协调、避免政策之间相互冲突, 影响调控效果, 如为抑制通货膨胀率的过快增长应降低基础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名义利率。

参考文献

[1]王少平, 王津港.中国通货膨胀的持久性变化及其货币政策含义[J].统计研究, 2009 (5) :17-24.

[2]郑鸣, 倪玉娟.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最优货币政策——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1) :27-34.

[3]吴军, 肖威, 涂竞.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量化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1 (11) :16-20.

[4]杨溢.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7) :67-75.

[5]潘石, 周琳.通货膨胀螺旋类型、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学习与探索[J].2012 (2) :93-94.

12.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二

本文利用1949~TC年鉴资料,对经过东沙岛附近海域约200km范围内的热带气旋(下简称TC)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6a共有288个TC影响东沙岛附近海域,平均每年5个左右.以后影响个数有下降趋势;(2)年度最早影响的TC是4月9日,最晚影响的`是12月27日;(3)7、8、9月3个月最多,约占影响总个数的2/3,影响该区的TC中STS和TY两种级别约占一半;(4)近10a大约有40个TC影响该海域,平均风速为22m/s,极大风速达到55m/s.

作 者:林镇国 罗森波 梁健 LIN Zhen-guo LUO Sen-bo LIANG Jian 作者单位:林镇国,LIN Zhen-guo(兰州大学大气科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广州中心气象台,广东,广州,510080)

罗森波,梁健,LUO Sen-bo,LIANG Jian(广州中心气象台,广东,广州,510080)

13.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三

近50a以来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影响因子分析

摘要: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是干旱区中沙漠化进程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它的成因.由于近50 a来人类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 km河道断流近30 a,地下水位由20世纪50年代的3~5 m逐年下降至年的8~12 m,由此而引起下游天然植被面积逐年减少.由于天然植被严重衰败,固定和半固定沙地面积也以百分之几至百分之几十的.速率减小,林间沙地活化,沙漠化面积逐年增加,沙漠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塔里木河下游地区1958年沙漠化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2%,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超过90%,使本来就处于干旱环境中的塔里木河下游朝着更加干旱的方向急剧发展.在塔里木河下游这一特定区域,从近50 a来研究区域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来看,降水和气温有波动性变化,但毕竟较小;现代气候条件和变化的幅度不足以造成环境大的改变,不足以造成沙漠的大幅度扩张或收缩,大范围的活化或固定;而同期人口急剧增加造成的压力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强烈干扰,才是造成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和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Abstract:The quick proces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is obvious in the arid regions of the world, where all social sectors hav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specially to its causes. Because of the irrational water-land resources use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lower reaches of near 363 km from the DaXiHaiZi reservoir had been dry for 30 years, the groundwater level in these areas decreased from 3~5 m in 1950 to 8~12 m in 2000, resul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natural vegetation area year by year. Consequently the desertification area increased year after year, increasing from 12% in 1958 to over 90% of the total land area. The aridity degree of environm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was strengthened.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wavely changed, not too strong to bring about great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anthropogenic causes superimposed on climatic ones are the key reasons for eco-environment degrading and desertification developing in study region.作 者:曼尼萨汗・吐尔隼 吐尔逊・哈斯木 韩桂红 石丽 Tursun・Kasim Manisahan・Tursun HAN Gui-hong SHI Li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期 刊:中国沙漠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年,卷(期):,29(6)分类号:X144关键词:塔里木河下游 土地沙漠化 影响因子分析 Keywords: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land desertification 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14.浅析生产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篇十四

关键词:生产率,通货膨胀,政治经济学

1 概述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 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 导致货币贬值, 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通货膨胀造成的恶劣后果就是物价不断上涨, 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 由此工人实际工资急剧下降, 生活日益贫困, 尤其农民等小生产者则因为物价上涨过程中,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扩大, 不得不以高价购买工业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低价出卖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 因而更加贫困。而通货膨胀却给垄断统治阶级带来极大利益。他们通过利用国家用机器滥发纸币从劳动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大部分财富转入自己的腰包。CPI是测度通货膨胀的指标之一, 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以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等特点, 所以被广泛使用。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很多, 比如国际汇率、经济危机、国家税收、劳动生产率等, 本文主要从生产率角度分析我国不同行业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

2 理论研究

2.1 生产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1.1 通货膨胀形成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即:相同单位的资本要求得到相等的投资回报, 即资本无差别化。然而现实中资本无差别化不可能存在, 这往往受到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影响。所以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产生了利润平均化的级差, 这种行业或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级差利润率可以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取得某种均衡, 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 就会拉大行业或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比率, 从而产生通货膨胀。举例说明,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制造业由于供应产业链的资本转移给生产带来高成本, 企业利润下降, 综合成本增加, 原来有20%以上的利润而现在连8%都不到, 但我国房地产平均利润最少也有25%, 所以非房地产企业不得不考虑产业转移或分散投资房地产来面对风险, 这使得产业之间的级差利润率的均衡在完全市场条件下被打破, 拉大了行业或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比率, 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是房地产业资金供给过剩, 另一面是制造业资金需求不足。

2.1.2 生产率对通货膨胀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 技术创新会使生产率得到提高, 当企业降低了成本同时保持合适的利润率时, 适当增加劳动力支出 (工资) , 保持合适的消费支出, 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无疑将使资本经济快速增长, 同时使个人可支配的财富更多, 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企业的本质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这就决定了资本要压低劳动力价值 (工资) 的本性, 其结果是当单位产量随新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时, 工人的工资增长并不与通胀一致。当生产率增长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 随着工资上涨, 生产成本也必然上涨, 推动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 生产率的增长高于或等于劳动生产率, 增长率高于或等于工资增长率, 是抑制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胀的必要条件。

2.2 通货膨胀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一般来说, 通货膨胀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引起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但是, 由于人们往往强调的是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之间的联系, 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

首先, 在时间上,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之间有个时滞效应, 不是同时发生的经济现象, 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达到一定水平的现象反映。其次, 通货膨胀率不等于物价上涨率, 两者的计算方法不一样。通货膨胀属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的情形, 而通货膨胀率就是这个超出部分货币供应量与正常部分需求货币量的比率;物价上涨率反映的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率, 两者有联系但不完全相等。再者, 物价上涨的原因不完全是通货膨胀引起的,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下商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

3 基于不同生产率的行业通货膨胀分析

3.1 国际贸易商品相关的行业劳动生产率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人均GDP。

中国的人均GDP大约从1979年的300美元升到了2005年的1690美元, 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大约7%。从而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在不断上升的。人均GDP的快速增长, 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则意味着平均工资的上涨, 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是6860元,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19109元, 工资涨了将近3倍 (统计年鉴数据) 。随着工资上涨, 生产成本也必然上涨。据统计, 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 我国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率, 而且增速逐年提高, 2007年的增速更是达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但产品价格主要决定于市场供求关系, 企业产品售价可能涨, 也可能不涨。企业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不得不通过技术进步吸收生产成本的上升, 这样企业产品的价格可以不上升。这种特性在于国际贸易商品相关的行业更为明显, 因此技术进步有助于抑制由于劳动生产率及工资上升导致的通胀压力同时减少了生产成本。

3.2 非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

3.2.1 非国际贸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非国际贸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是生产一定产量所必须投入的生产要素中, 劳动投入的比例高于其它生产要素比例的产业。这些产业占用资金少, 设备的技术程度低, 容纳劳动力较多。如服务业。一般来说, 非国际贸易商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一般并不明显, 如理发、餐馆等。可以说, 中国的理发师、厨师行业的生产率水平和美国的同行业的生产率水平差不多。对于非国际贸易商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劳动力投入是商品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之一, 劳动成本的快速增加对该行业的通货膨胀就造成很大的压力。

3.2.2 非国际贸易的知识密集型行业。

非国际贸易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就是涉及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 但所从事的工作、产品与国际商品联系不大。它一般的特点就是行业、部门或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比较高, 而同各行业、部门或企业所用手工操作人数比较少, 比如说教育。市场平均工资上涨时, 非国际贸易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就必须随工资上涨而上升, 因为行业的自动化或者机械化的特性, 企业生产率提高的空间不大, 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来吸收成本上升, 同时也无法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结果是, 非国际贸易商品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以我国教育行业为例, 表1为教师年平均工资与我国GDP数据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数据:1991年到2000年, 教师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6%, 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7%, 可见教师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我国GDP增长率。因此中学教育在20世纪末期, 教育行业的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而且流失的教师水平, 大多都是能力较强、素质较好的教育教学骨干。从教师的流向不难看出, 他们大多数选择待遇较好的私办学校、公司、合资企业或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类似行业, 这就说明教师的流向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的。从利润率角度看, 当教育行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级差利润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市场化条件下逐渐取得某种均衡, 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 拉大了教育行业与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比率, 从而一定程度加剧了通货膨胀。

4 小结

现实生活中, 生产率的提高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下降, 当生产率的增长高于或等于工资增长率, 生产率抑制了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低于工资增长率时, 就会推动通货膨胀。因此, 与国际商品相关的行业因为注重技术改造, 从而减小了通货膨胀压力;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依靠国内廉价劳动力优势, 因此目前通货膨胀压力还不明显;技术密集型企业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以及行业利润率的平衡被打破, 将面临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参考文献

[1]葛守昆.通货膨胀是价格问题还是货币问题[J].学海, 2011 (3) .

[2]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

15.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五

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十大因素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变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它包括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子系统.其中,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本文拟从这三个子系统出发,分析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10个主要因素.

作 者:王启仿 汤波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刊 名:城市开发英文刊名:URBAN DEVELOPMENT年,卷(期):“”(3)分类号:F2关键词:

16.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六

2.1体育科技体制

诺贝尔经济获奖者库兹涅茨认为:“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允许来源,但它只是潜在的必要条件;技术要得到高效和广泛的利用,必须做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因此,要想实现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以科技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就必须有合理的体育科技体制作为保障。科技体制是有关科技事务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机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总和。我国目前的体育科技体制依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体育科技介入体育实践的过程,要经过若干职能部门和中间环节,行政命令成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手段,科技成果转化运行的主导力量是职能部门的官员,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2科研人员

体育科研人员包括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和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军,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他们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他们是体育科技研究、开发、创新的主体,是体育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在转化过程的首要环节就是体育科技的创造发明,只有体育科技的创造和发明,才能为以后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提供一个前提条件,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同时他们创造的体育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直接决定了体育科技成果在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想加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培养一批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精通与运动训练密切相关的多种运动专项技术的基本训练规律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体育科研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水平复合型的一流人才,这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3教练员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实践者,是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各种科技成果大都只有通过教练员才能直接作用于训练过程,产生效益;否则,即使科技成果再多再先进,如果教练员不认可也无济于事。在现代运动训练体系中,任何一个教练员只有经过科学技术的武装,才能成为运动训练系统中的健康要素。因此,教练员的创新力、教练员的科技观念、教练员的文化水平、教练员采用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队吸收、消化和应用体育科技成果的状况。我国的教练员由于大多来自运动员,他们具有丰富的运动经验,但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他们吸收现代的科学技术。

2.4运动员

运动员文化素养的高低对领悟教练员意图及训练思维的创造力和正确的应用科研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种状况不利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向运动训练活动的渗透。运动员文化素质差主观上是由于他们缺乏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正确的文化学习动机,缺乏掌握与现代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学习的意识;客观上是由于对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制制度尚不健全,特别是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选择即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没建起一套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学体系。同时,主管训练工作的领导以及教练员重体育轻文化,过分强调运动训练,使本该学习的时间被占用,造成学训矛盾突出,也是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差的重要原因。

2.5体育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运动队与体育科研所之间的活动,还必须有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的体育管理部门的参与。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者和引导者。首先,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和调控者,其中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体育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各种政策法规来调控参与此项工作有关的各方,而只有管理部门才有制定体育科技相关政策法规的权威。其次,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体育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运动队的科技需求和体育科研所的科研动向,促进运动队和体科所的结合,从而加强体育科技成果向运动实践的转化。另外,体育管理部门还应根据体育科技和竞技体育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要求,提出各种研究计划和课题指南,资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所以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领导水平的高低是体育事业发展快慢、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在应用科技成果的发展渠道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因此,任何时候、任何历史阶段,提高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能力是一个首要任务。

2.6经费投入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体育等一切活动的基础。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资源投入的发展规模。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可以说科技财力是体育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体战略的基本保障。正是鉴于这种情况,国家体育总局在7月4日曾经发表了《关于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体育科技进步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各业务主管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要保证拨出不少于其事业费的2%以及各种社会赞助费的5%-10%用于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目前,科技财力投入的不足,仍是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了我国科技基础设备比较落后,一些有价值的科研课题难以开展,一些有价值的体育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之,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必须完善体育科技成果系统的各个要素,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连生.关于我国体育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4).

[2]陈上越,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影响.福建体育科技,,(2).

[3]司虎克,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4).

17.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七

在某国纸币流通的情况下, 一段时间内商品的物价普遍且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如对我国产品生产的影响、资本流动的影响等等。世界上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通货膨胀的问题, 过度的通货膨胀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种, 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是由需求拉动所造成的。随着CPI的上涨, 政府需要以宏观调控的手段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一、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并加剧的原因

(一) 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顺差状态

由于我国国际贸易交往频繁,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正在逐渐增加, 并且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较多, 大量外汇流入我国且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也逐渐增加, 并广泛投入到商品的投资与购买中去。造成了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 并逐渐超过货币需求量, 使得货币流动性过剩, 形成国内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局面。

(二) 生产成本的上升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极易受到国际价格变动的影响。而最近全球都在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问题, 我国又是对基础物资依赖程度高的国家, 对原油, 铁矿石等物资的依存度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全球原油、矿石金属和农产品的价格高涨, 受到国际市场供给价格的冲击, 我国相关产品的价格也逐渐上涨。且近年来劳动成本也在逐渐提高, 故而在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 供给方单方面的提高生产成本引起了价格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上涨。

(三) 公共投资与节能减排的推动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政府需要考虑到改善环境的问题, 故而增加了相关社会公共投资, 经济也由原先的粗放型变为集约型, 在转型的过程中各方面的标准也逐渐提高, 企业加大对经济转型的投入,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成本, 使得物价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四) 企业追逐利润

某些大型垄断企业依靠其本身具有的行业垄断优势, 以生产成本增加为借口来提高商品的价格, 以谋求本身利润的最大化。使得价格总水平上涨。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一) 对个人资产的影响

目前我国许多家庭都有负债情况, 其中最为普遍的是房产、汽车信贷。那么在通货膨胀情况下, 实物资产因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也产生相应变化, 如房地产。所以这种资产一般能够保值。但是金融资产就相对复杂化。就银行存贷款而言, 受到利率的影响, 居民的存款利息将受损失, 而贷款的债务负担会有减小;而股票市场虽然可以应对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 但本身也呈现更为复杂化的趋势, 波动性将较大。

(二) 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通货膨胀下物价的持续上涨, 企业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将继续扩大生产投资规模, 某种程度上促进我国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不过从长远来看, 过度的扩大规模有可能面对生产过剩的情况。对于我国出口产品比重很大的劳动密集产业来说, 由于本身许多产品都是贴牌生产销售,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 而伴随着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升, 该产业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很难有提高价格的空间, 以至于该产业很难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甚至无法再进行产业升级。并很有可能减弱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三) 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影响收入分配最直接的表现是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所占比重降低, 工薪阶层会受到来自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的打击。由于工资的增长速度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 这是由工资本身存在的刚性决定的。相反, 上游行业的企业利润往往大幅度增加, 由于工资增长存在滞后性, 使得企业的利润增加, 越是通货膨胀中价格增长速度快的企业, 其利润增长速度也越快。另一方面, 通货膨胀从实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强制的征税, 因为政府在干预调控的过程中, 政府会聚集广泛的资金。这一过程无形之间就拉开了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向企业与政府的方向倾斜, 使得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恶化。

(四) 对我国政策的影响

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我国政府会采取一系列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的方式来控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央行会采取缩紧银根的措施, 通过一系列调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与汇率的措施来抑制消费的过度增长, 政府还会减少税收。这样一方面减轻了企业面临通货膨胀时所承受的税收负担, 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一定程度上控制物价的上涨。另外政府迫于群众的压力还会采取一定程度上的价格管制, 比如限制电价等等。

结语

应对通货膨胀也该从多个角度出发, 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 合理运用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除了这些以外, 还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因为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对于企业而言很是微弱。为了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需要健全该体系, 并且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养老制度, 加强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并且对收入分配制度作以调整,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这样在通货膨胀来临时也可以降低一定的风险, 减少居民所受的财务损失。不可否认, 通货膨胀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首要注意的问题, 而通货膨胀现象又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 时常出现的问题。所以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来临。居民需要妥善处理自己的资产, 企业加快相关的产业升级, 政府在经济问题来临时采取稳健的政策, 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此来降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摘要:我国经济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而过快的经济发展往往面临着通货膨胀来临的危机, 随着我国CPI指数的逐年增长, 通货膨胀的高低作为判断我国宏观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 早已成为我国国民所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就新形势下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会带来具体哪些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通货膨胀,我国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超英, 夏芸.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04) .

[2]张照新, 翟雪玲, 宋洪远, 沈贵银, 彭超, 夏海龙.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小组.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市场调控[J].农业技术经济, 2011 (03) .

上一篇:新路径英语三年级下英语教学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安全教育教案《认识交通标志》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