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2025-01-15

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精选8篇)

1.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篇一

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积极应对当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翟若愚在集团公司2009年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暨扭亏增盈再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在集团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和完成全年“三大目标”的冲刺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既是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也是扭亏增盈再动员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大唐东营风电场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前三季度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查找工作差距和不足,部署四季度重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为实现全年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前三季度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全社会用电需求持续下滑,发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电煤价格在去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对发电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去年大幅亏损造成的压力,发电企业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困难的时期。

9个多月来,面对异常严峻的挑战,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八万多员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全面贯彻党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工作会议确定的“1、2、3”工作思路和“攻坚年”的总体要求,以扭亏增盈和防控风险两项工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主动顺应新形势、新情况,积极应对新问题、新困难,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继续保持了生产经营的稳定局面。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安全生产保持平稳,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各种风险得到控制,经营情况逐步好转,为实现全年“三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扭亏增盈成效明显。亏损面较大、亏损额较高是困扰经营工作的首要问题,扭亏增盈是今年集团公司两项重点工作之一。面对电力需求下降和电煤价格继续上涨的双重压力,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不气馁、不懈怠,振奋精神、积极应对,从增发电量和控制发电成本两方面全力以赴狠抓增收节支。三级责任主体普遍加强了经济活动分析,针对具体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集团公司和各分子公司加强了对增收潜力较大和亏损严重的重点企业的检查指导,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和要求。各发电企业千方百计控煤价、增电量,降成本、减亏损。1-9月份,集团公司发电量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同比增长8.0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6.1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70%;从4月份开始实现了当月盈利,结束了连续14个月亏损的局面,累计实现利润8.36亿元,同比减亏54.67亿元。

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防控风险是今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大了风险防控力度,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了集团公司风险库;进一步建全了风险防控体系,完善了内部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强化了全面风险管理,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编制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启动了二级责任主体全面风险管理试点工作,为建立覆盖集团公司三级管理体系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大了对经营及财务指标监控的力度和分析的深度,加强了对重点企业、重点指标的分类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强了资金管理和运作,合理调度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启动了困难企业的借款重组,以同期最低票面利率完成了集团公司2009年中期票据的发行工作。目前集团公司现金流充足,流动性较好,资产负债率攀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1-9月份,在新增装机容量1015.79万千瓦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仅上升了0.61个百分点,财务风险总体上处于可控状态。以落实国家审计署审计决定为契机,针对经营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制定了整改方案,提出了整改措施,按时完成了整改工作。系统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依法经营水平、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根据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市场风险加大和资金紧张的状况,积极调整投资策略,根据效益预期、风险等级和进展情况,对电源项目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比减少48.5亿元。对于有限的资金,严格把握投资方向,有效控制投资节奏,优先保证接近投产项目、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煤炭产业的资金需求,确保了在建和计划投产项目的建设进度。多伦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鄂尔多斯铝硅钛等一批多种产业项目经核准已开工建设,孔兑沟煤矿、阜新煤制天然气等一批煤炭、煤化工项目前工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电力需求下降导致大批火电机组低负荷运行,进一步增加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集团公司从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和扭亏增盈的高度出发,加大设备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能耗及排放指标的调度与管理,重点强化了对“千家企业”和指标差距较大企业的监控与指导,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1-9月份,集团公司供电煤耗同比降低7.43克/千瓦时;发电厂用电率同比降低0.41个百分点;单位火力发电新鲜水取水量达到国家标准;单位火力发电量烟尘、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率同比分别下降了0.13、102、0.57、0.30克/千瓦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比2008年末分别提高了3.9和1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保持稳定。电网负荷过低、机组启停调整频繁,重点电煤合同迟迟未签、电煤供应失去基本保证,使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夏季用电高峰期部分电网负荷连创新高,电煤供应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庆保电涉及面广、任务艰巨,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集团公司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精心组织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坚持从基层、基础、基本功抓起,加强班组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从确保国庆期间安全可靠供电出发,完善预案,强化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新的提高。1-9月份,集团公司系统共发生机组非计划停运58次,同比减少了27次;非计划停运累计3893小时,同比减少了333小时;完成机组等效可用系数94.52%,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没有发生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和重大及以上设备事故,继续保持了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国庆期间的保电和安保工作,做到了生产安全、信息畅通、队伍稳定、秩序良好。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完善集团化管理体制,增强防控风险能力,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加快了资产整合步伐。通过对境外资产的整合,强化了对海外投资、贸易的统一管理,增强了海外公司的实力,为集团公司更加广泛地开展境外业务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国内资产先后成立了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煤业有限公司、新能源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广东分公司和能源化工公司。几个月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新组建的公司充分发挥了在内部管理上承上启下,在外部发展上开疆扩土的作用,密切了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增强了集团公司在该区域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新能源和多种产业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集团公司各相关领域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通过资产整合和新公司的组建,使集团公司的战略布局更加科学,战略方向更加清晰,也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了管理和运营成本,为防范风险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丰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的统一部署,集团公司从3月上旬开始,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全系统党员中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统各级党组织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要求,严格遵循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牢牢把握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各级领导班子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对查出的问题通过梳理汇总为30个整改事项,明确了整改责任,制定了整改方案。为检验整改情况,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分别带队,深入各分、子公司和基层企业,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企业发展、结构调整、扭亏增盈、队伍建设等一手资料,帮助基层企业分析和解决在促进科学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几个月来,各项整改工作扎实推进,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富有成效的整改工作为集团公司的科学发展树立了新目标、铺就了新道路,提供了新保障、奠定了新基础。

进军世界500强工作扎实推进。集团公司加强了对进军世界500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及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制定并细化了增收方案,分解下达了增收项目和增收目标,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制定了相关奖励办法。集团公司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对增收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解决增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燃料系统还自我加压,主动提出提高增收指标。本部各部门与各分、子公司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推进增收项目,开辟增收渠道,落实增收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多种产业增收明显。1-9月份,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达到28.70%,其中多种产业增幅173.04%。

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积极应对当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度下滑,发电量出现了连续14个月的负增长。今年6月份以来,虽然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但增幅较小,1-9月份仅增长1.4%。与此同时,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月全国投产机组4911.53万千瓦,预计全年将新增机组8000万千瓦左右,增幅超过10%。发电量增长低于装机容量增长导致设备利用小时下降,1-9月利用小时为3352小时,同比减少283小时;火电为3515小时,同比减少284小时。发电能力处于相对富余状态,导致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营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电煤价格在去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上涨,使发电企业的经营困难和各种风险进一步加大。今年前9个月集团公司虽然扭转了去年严重亏损的局面,但盈利能力仍然不强,整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面对当前的电力供需形势,社会上对近几年发电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集团公司内部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还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问题。要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电力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认清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及成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在今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发电企业的发展既要遵循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电力工业发展的行业规律,我在讲党课中对这些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在系统内形成了共识。

一是适度超前发展的规律,电力工业必须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规律,电力工业的发展受到资源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不能超出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三是以外延发展为主的规律,增加发电能力主要通过扩大装机规模来实现。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规律,没有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传统发电机组的效率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也不可能有新能源发电的大发展。五是价格不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规律,电力既具有商品的共同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用性和公益性;其价格既要反映成本和供求关系,但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最近经过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安全第一的规律。安全第一是各种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安全在电力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远高于其他产业。因为重大电力安全事故不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威胁职工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波及到全社会,甚至造成社会的灾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力事故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

上述6条规律是电力工业特有的发展规律。用这些规律审视集团公司近7年的发展,应当说集团公司的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能源发展战略,认真践行“提供清洁电力、点亮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把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在创造“大唐速度”的同时打造“大唐质量”,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促进了企业与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改变了组建之初的“三多三少”局面(即:在电厂分布上,中西部地区多,沿海发达地区少;在机组结构上,老小机组和空壳电厂多,大机组少;在盈利能力上,无电价的全资电厂多,有合理电价的机组少),而且创造了发展速度最快、结构调整最优、装备水平最好、能耗降幅最大这“四个之最”,奠定了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是发展速度最快。集团公司用四年时间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翻一番、再造一个大唐的目标;到今年9月底,发电装机容量从组建之初的2384.75万千瓦增加到9287.89万千瓦,为组建时的3.89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发电企业,是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发电集团。

二是结构调整最优。集团公司水电装机容量从组建时的271万千瓦增加到到1403.82万千瓦,是组建时的5.18倍,并建成了国内第二大在役水电站——龙滩水电站(490万千瓦);风电从无到有,装机容量达到236.03万千瓦,增长速度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并建成了世界第一大风电场——赤峰赛罕坝风电场(67万千瓦);亚洲第一个且单机容量最大的上海东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今年9月份第一批机组投产发电;核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均实现了“零”的突破,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由组建时的11.37%提高到了17.69%。资产分布由14个省区市扩大到28个省区市,填补了所有沿海发达地区的空白。

三是装备水平最好。60万千瓦及以上等级火电机组由组建时的2台增加到56台,占火电机组的比例由组建时的5.68%提高到44.48%,机组台数和所占比重均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纯凝火电机组单机容量由组建时的17.89万千瓦提高到35.47万千瓦,比组建时提高了近一倍,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热电联产机组由组建时的360.2万千瓦增加到2041.4万千瓦,增长了4.67倍。

四是能耗降幅最大。供电煤耗从组建时的371.18克/千瓦时下降到330.23克/千瓦时,累计降低了40.95克/千瓦时,累计降幅居国内同行业第一。脱硫机组容量由组建时的25万千瓦猛增到6776万千瓦,增长了270倍,火电机组脱硫装备率超过88%,到今年年底,除列入关停计划的机组外,脱硫装备率将达到100%。脱硝机组从组建时的空白增加到700万千瓦,在建脱硝机组容量约1000万千瓦。单位火力发电量烟尘、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率分别比组建时下降了84%、83%、82%、50%,污染物排放控制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这“四个之最”是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主要成果,也是我们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循企业发展一般规律和电力工业发展特殊规律的集中体现。发电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充分认识电力工业发展的特殊规律,而且要认清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7年,在战略上分属于两个阶段,前三年是创业阶段,后四年是快速持续协调发展阶段,但总体上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决定了处于这个时期的企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投资规模大。电力产业资金密集,快速发展需要巨额资金作支撑。二是资产负债率高。电力产业除了资金密集型特点外,项目资本金比例也比较低,负债规模必然大于一般产业,快速发展必然推动资产负债率攀升。三是回报周期长。电力项目的回报周期一般在15年以上,建设期只有投入,不会产生效益;项目投产初期由于还贷压力大、财务费用高,往往效益也较低;项目盈利的黄金时期是在投产三、五年之后,所以在建规模大、新投产项目多必然影响企业近期的盈利能力。四是安全风险大。在建规模大,增加了施工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加上大机组的投入和新技术的应用,对干部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安全风险。

上述四个特征是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时期的必然反映,具有普遍性。从中可以看到,发电企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一个工作异常繁重的时期,是一个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时期,也是一个经营风险和安全风险较大的时期。但这个时期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不承担快速发展带来的艰难和风险,就不会迎来企业盈利的黄金时代。就集团公司来说,如果没有近7年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解决组建时的“三多三少”问题,就不会创造出今天的“四个之最”,也不可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既然企业快速发展时期的盈利能力不强、风险较大,但又不可逾越,那么既要保持快速发展,又要严格防控各种风险,就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妥善处理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投资规模大带来的资金不足和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说到底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只要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就会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就能化解资金供需矛盾,就能避免经营风险。所以,必须把扩大装机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规模的扩张要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通过盈利能力的增强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审视发展项目的经济效益时还要有辩证的眼光,既要看到当期效益,也要看到长远效益;不能不顾当前效益地盲目发展,也不能只顾当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

二是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发展速度必须服从于发展质量,速度必须以质量为前提。没有质量的速度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造成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企业的负担和风险;而只讲质量,没有适当的速度,则会坐失良机、丧失发展机遇。所以,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进一步加快发展,在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才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大与强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企业规模大固然不一定强,但企业要真正做强却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作为属于装置性产业的发电企业要做强,更是必须以较大规模为基础。一个市场份额无足轻重、没有影响力的发电企业,资金利润率再高,也很难称得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电企业做强的基础是做大,没有较大规模就没有带动力和影响力。做强是目标,不强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做大归根结底是为了做强。在做大的同时注重做强,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只要我们妥善处理好上述三个重要关系,就一定能够有效防控快速发展时期的各种潜在风险,继续推进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集团公司正处于组建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集中表现为整体盈利能力不强,亏损面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与发展速度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不发展或发展慢,可能面临的困难更大、问题更多。这个观点可以从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经营情况中得到印证。集团公司前五年规模与效益始终保持同步增长,发电量、销售收入、上缴税收、实现利润和劳动生产率这些重要指标均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幅。只是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大,电力市场发生逆转,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持续大幅回落;同时电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上网电价又不能同步上调,才导致集团公司出现前所未有的整体性亏损。今年6月份开始,电力市场出现转机,结束了持续14个月的全社会用电负增长局面,集团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1-9月份,实现利润8.36亿元,同比减亏54.67亿元,经济效益出现明显好转的趋势。相信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将逐步增强。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企稳,但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全年“保八”已经没有悬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的关系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受基数较低和装机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发电量和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电煤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困难。由于冬季供暖储煤、小煤矿整合及煤炭行业限产保价等因素的影响,电煤价格仍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集团公司面临的经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电价形成机制将逐步走向科学、规范,电煤价格也不可能永远只涨不跌。特别是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度过,集团公司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好。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组建以来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改变“三多三少”的局面;不经历艰难的快速发展过程,就难以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有战略眼光,要有超前思维意识,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提高驾驭全局和复杂局面的能力。面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大惊小怪,丧失信心,因为这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暂时现象;但也不能麻木不仁,盲目乐观,而必须妥善处置、积极应对。概括地说,就是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继续把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困难,严格防控各种风险,确保集团公司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三、四季度重点工作

盘点9个多月的工作,成绩很大,来之不易。“三大目标”中,装机容量翻两番和提前一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现在看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经营上的困难仍然很大,虽然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但盈利的基础还很不稳固,9月份与8月份相比,实现利润大幅减少,搞不好仍有返亏的可能。发电量和营业收入两大指标完成情况滞后于时间进度。因此,四季度的任务非常艰巨。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四次考察大唐为动力,要认识到总书记四次到大唐考察,是对大唐全体员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是对大唐7年来发展的充分肯定。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对大唐的发展乃至对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化鼓舞为动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高度,加强技术创新,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把总书记的要求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同时要认真做好当前的工作,坚定信心,奋发努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扭亏增盈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全年“三大目标”的圆满实现,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总书记对大唐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四季度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27个字”,即:增电量,降成本,提效益;降煤耗,减排放,保任务;拓市场,增收入,达目标。

增电量,降成本,提效益。就是要以增加发电供热收入、降低燃料成本、压缩各种费用为重点,多管齐下,精细管理,全面推进增收节支、扭亏增盈工作,进一步缩小亏损面、提高盈利能力,确保利润预算目标的实现。

一是要全力以赴提高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增加发电供热量。要集中精力,集中物力财力把送出工程等影响新机出力的问题尽快解决好,把新机的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加强与电网调度部门的协调沟通,要抓住经济回暖的有利时机,在确保计划电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争取计划外电量,做好电量替代和转移工作,充分发挥大机组消耗低、排放少的优势;要加强设备的维护与调整,始终保持设备安全、经济、健康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热电联产机组多的优势,有效利用冬季供暖时期和以热定电的政策,力争多供热、多发电。尤其是设备利用小时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企业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把前9个月的电量损失补回来。

二是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节支工作的重点是降低燃料成本。在政府部门“放手”煤价的情况下,要继续加强与煤炭企业的协调,在探索与重点煤炭企业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构建平抑煤价、保障供应的长效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拓宽采购渠道,实行比质比价,力争电煤价格稳中有降;要发挥集团化整体优势,尽最大可能实现区域煤炭统一结算,加强纵向指导、管理和横向沟通、对比,增强与煤炭企业议价的话语权,强化对各发电企业煤价的约束控制力;要加强燃料管理,严格燃料入厂煤验收工作,防范重大利益流失和腐败现象发生。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电网企业及热用户的协调,在加大电热费回收力度的前提下,切实落实好国家有关电价政策,尽最大努力减少跨区送电、优惠电价、电热费拖欠等不利因素对经营工作的影响。同时,要严格控制其他可控成本,严格控制预算外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严禁在年底巧立名目,突击发钱、花钱,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

降煤耗,减排放,保任务。就是要巩固和扩大节能减排成果,提高认识,抓住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主要指标有:供电煤耗330克/千瓦时;与国家签订“千家企业”责任状的20家发电企业“十一五”期间节能量202.2万吨;除列入关停计划的机组外,火电机组脱硫装备率达到100%;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93.4万吨以内。这其中有的指标是国家的要求,有的指标是我们的自我加压。从前三季度的工作看,总体上完成这些指标的情况较好,但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确定因素。与国家签订“千家企业”责任书的20家发电企业总体节能目标预计可以提前一年实现,但有个别企业提前一年完成自身的节能目标有较大难度;集团公司“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预计可以提前一年完成,但由于有1家企业被国家环保部通报批评、14家企业被列入重点关注对象,这15家企业如果整改不力遭受处罚,将直接影响国家环保部对集团公司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核定。这些问题说明,还有部分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进展不平衡。

系统各企业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强化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治理,始终保持节能设备和环保设施的持续投入、可靠运行,始终保持设备在最经济、最环保的方式下运行。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用电量逐渐回升、机组负荷率提高,冬季气温低和集中供热、机组效率高等有利因素,加强设备调整和运行调度,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确保集团公司节能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与考核力度,高度重视环保核查、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坚决杜绝被环保部门通报或惩罚的现象再次发生。要深化系统内及同业间的对标工作,加强对“千家企业”的检查指导,查找差距,弥补不足,改进管理,不留死角,确保集团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平衡发展、整体推进,确保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拓市场,增收入,达目标。就是要积极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增产增收措施,坚定信念,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营业收入,确保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

进入世界500强,是今年的“三大目标”之一,也是检验“攻坚年”总体工作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进军世界500强,不是一味求大,更不是出于虚荣,而是要利用这一权威排名,提升“中国大唐”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为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为打造“中国大唐”百年老店奠定基础。利用世界500强这一全球平台,也便于实现国际对标,查找我们在发展战略、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研发创新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集团公司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对于明年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在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已作了详细的分析。集团公司今年的营业收入突破这一门槛有难度,但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前三个季度,随着各种增收措施的落实,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同比、环比增幅均有显著提高。随着全社会用电量回升以及各种增收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营业收入增幅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应当说集团公司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希望很大。我在这里再一次强调,进入世界500强目标不变。系统各企业要上下协同,全力以赴,一鼓作气,再接再厉,抓住四季度有利时机,在多供热、多发电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多种产业的增收措施,努力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确保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目标的实现。

在全力以赴做好上述三方面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抓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1.继续确保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

前三个季度安全生产保持了稳定的局面,但也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和设备问题,三季度机组非计划停运累计时间约是整个上半年的1.2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进入第四季度,发电供热任务重,在建规模大,投产机组多,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安全生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冬季供暖期异常天气多,极有可能给发电设备造成损坏,进一步增加了安全生产的难度。系统各企业要居安思危、警钟常鸣,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针对季节特点,加强设备管理,规范作业行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供暖期即将到来,要抓紧时间对发电设备和供暖设施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维护和必要的调试,特别要加强对户外设备、设施防寒防冻措施的检查,确保不发生因设备损坏而导致的机组停运和对外停热事故。

2.进一步抓紧抓好工程建设

按目前工程进度,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翻两番”目标在11月上旬即可实现,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冲刺1亿千瓦。集团公司本部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密切配合、协同攻坚,切实解决好电网送出、设备供应等制约项目投产运营的问题,确保这两个目标都能如期实现。

3.抓住机遇做好项目储备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每一次经济萧条的结束都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必要的干预政策,通过调整财政和金融政策缓解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通过新技术革命发展一批新兴产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拉动消费,从而摆脱经济危机,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国民经济尚处于回暖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放缓、新上项目困难,行业预期收益下降、企业投资积极性受挫这一时机,拓宽视野,广泛调研,积极寻找新的项目,按照国家鼓励政策,重点储备一批水电、风电项目和火电的上大压小、西电东送、热电联产、煤电一体化项目,想方设法扩大对稀缺的煤炭、运力等资源的占有额度。在此基础上,要把每一个待开发项目的前期技术经济研究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做到位,为增强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迎接新一轮经济和电力增长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4.抓好多种产业项目的基建和试生产工作

目前,集团公司有多个多种产业项目处在紧张的建设期,部分项目已经或即将转入试生产,其中既有煤矿、煤化工等高危行业的项目,也有粉煤灰生产硅铝钛、海运船舶等陌生领域的项目,国家对其安全生产许可、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而且项目的基建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的专业性极强,要求极严、标准极高。有关企业要认真加强学习,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多种产业项目基建、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要重点抓好多伦煤化工项目的试车工作。三级责任主体的领导小组、工作组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试车工作的领导,要重点检查整套系统是不是具备了试车条件,相关人员是不是具备了相应专业技能和从业资质,相关规程及预案是不是完备而且有效,相关安全措施是不是落实到位,要严格把关,加强督导,确保多伦煤化工试车成功。

5.加快海外项目的开发力度

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的空前重视促进了各种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为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了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集团公司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领先能源集团,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要在建设好、运营好现有境外项目,发展好、巩固好现有海外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外经贸合作和境外项目开发力度,就有关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电力需求等方面开展广泛的调研,通过分析、比较,做到在发展区域上有所选择,在发展重点上有所侧重,在合作伙伴上有所甄别,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选择一批优良的境外项目,为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做好充足的项目储备。

6.继续抓好多种产业的增收工作

多种产业增收工作对集团公司今年能否进入世界500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放缓限制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要达到预期的入围门槛,关键在于多种产业能否创造更多的收入,必须在多发电、多供热,最大限度地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认真落实多种产业增收方案。集团公司本部各部门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加强对增收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各分、子公司要树立大局观,打破局部利益界限,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燃料统一结算工作力度,并在项目总承包、集中招标采购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各专业公司要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提高产能和产量;各发电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所在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有效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想方设法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确保增收目标实现。

7.完成好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

集团公司有关部门要根据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报告和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的要求,抓紧做好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大唐东营风电场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集团公司的实际出发,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打造百年大唐”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三阶段的基本思路、原则和实现途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两步走”的阶段性目标,特别是要细化“第一步”的行动计划和具体目标,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和优化结构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安排好项目,明确奋斗目标,继续保持集团公司新能源发展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这项工作争取在11月份完成初稿,12月份的工作务虚会上征求意见。

此外,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深化对电力和煤炭市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认真谋划明年工作思路,为开好2010年工作务虚会做好准备。

前三季度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四季度的任务更加艰巨。扭亏增盈和实现“三大目标”已经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和率领全体员工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实现全年“三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2.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篇二

1 全面了解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受人的身心发展所制约。因此,要按照规律指导班级工作,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必须认识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1 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过渡与不稳定。中职学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少年期)向初步成熟(青年初期)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都呈现出一种起伏多变的不稳定状态。

(2)敏感与冲动。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容易偏激,感情冲动。

(3)热情与脆弱。精神旺盛、情绪热烈,只要自己喜欢、有兴趣,对人对事像一把火,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是在经受一点挫折后,表现出脆弱,灰心丧气,情绪低沉。

(4)早熟与失衡。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中职学生出现早熟现象,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与身体发育之间出现不平衡。

(5)多变与可塑。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辨别能力较低,自控能力差,表现为多变化、易迁移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1.2 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思想特点

(1)追求与实惠。他们讲求实际,不尚空谈,注重实惠,对“左”的东西反感,但又界限不清。

(2)自我意识强。他们过于相信自己,他们要求家长老师关心他们的前途和利益。

(3)尚思索、轻实践。当今的中职学生具有时代精神的主流,富于探索精神,喜欢独立思考,遇事总爱问为什么,但是缺乏锻炼,轻视实践,重知轻行。

(4)开放而混杂。当今的中职学生思想开放,喜欢广泛接触社会,甚至对国外的一些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思想开阔,敢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看法,但由于受到思维不成熟、辨别和选择能力弱的限制,思想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美丑混杂的状况。

(5)单纯而片面。他们天真单纯,心无芥蒂,直率坦荡,勇于接受新事物,但由于受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使他们对事情很难从复杂性方面去考虑,而产生片面、偏激的看法和情绪,缺乏全面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的能力。

2 科学育人

现在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既具有一般的发展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既须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适应其心理、思想发展的规律,又需要根据时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科学育人计划,并要注意探讨有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

2.1 科学设计教育内容

(1)要求知识化,体现趣味性。中职学生积极向上,求知欲强,喜欢新奇,爱好有趣味的事情。班主任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活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制作活动,举行各种知识竞赛、演讲会等,这类活动把知识、思想、活动结合起来,富有趣味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求信息化,体现开放性。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也要信息化,现在的学生比之于过去任何时代的学生见识广、爱思索和讨论问题。他们的心理及思想都呈现早熟趋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只有顺应这种趋势,因势利导,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和思想健康的发展。如开设信息课,举办信息报告会、时事报告会、班级新闻发布会、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和思想素质。

(3)要求多样化,体现选择性。教育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内容形式多样化,使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拥有参加活动的机会和可能。多样化的活动也适合于学生有选择地参加,以发挥个人才智优势,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都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前各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正适应了中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但是活动多样性的设计,必须根据我们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心理、思想发展的状况,进行整体构思,融知识学习、思想教育、智力发展、能力培养为一体,务必使活动的开展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要求社会化,体现实践性。让中职学生联系社会,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心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5)要求民主化,体现主体性。学生不单纯是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每一项教育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参加受教育,而且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工作。只有民主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只有体现主体性,才能使学生提高实践的自觉性,达到教育的目的。

(6)要求系列化,体现经常性。中职学生心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根据培养目标与班级学生的组成情况,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出系列教育内容,使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连续性、经常性,从整体设计上去考虑教育的效益,把每项教育活动都纳入整体教育目标,这是极为重要的。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育内容系列化的安排,应符合这些规律。

2.2 注意探讨教育方法

育人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科学地研究教育内容和过程,探讨育人的规律,还应当研究育人的艺术,注意教育方法的探讨。良好的教育方法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育人的有效保证。教育方法的选定应以教育对象的特点为依据。

近年来随着教育科学的逐步开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方法,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不少的好方法,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1)心理诊疗法。这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某种心理障碍进行激励或矫正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对促进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稳定的积极的心理有着良好的效果。

(2)思想交汇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把教育工作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挂起钩来,实行交汇。这种方法避免了教育内容和学生思想脱节,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容易使学生的思想产生感应,发生共鸣。运用这种方法时须注意,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和思想脉搏,选准思想交汇点。

(3)情景体验法。这是根据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条件,引导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悟出一定道理的教育方法。

(4)主题活动法。围绕教育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环环相连,层层推进,不断深化。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改革,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肩负着育人重任的班主任都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

摘要:作为班主任应当了解中职学生的各方面,通过对于中职学生身心及思想特点的认识,抓住教育规律,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的各个特点,以达到科学育人的最终效果。

3.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篇三

李荣融指出,国资委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所监管的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影响。中央企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中央企业职工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中央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加强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中央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探索党组织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和途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把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李荣融强调,必须提高广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重点上好四堂课,把握四个规律,即,科学发展的规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律、企业发展的规律、经济运行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搞好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工作的本领。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切实改进作风。要抓住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契机,进一步做好教育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广大干部职工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把国资委建设成学习型机关。要围绕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和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竞聘上岗,推进轮岗交流,努力创造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机关干部到中央企业和地方锻炼,增强实际工作才干。要关心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活,切实采取措施,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李荣融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一要落实领导责任。二要抓住关键环节,鼓励探索创新。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结合出资人机构特点,更加讲效率,更加重效果,要有成本意识,坚决防止做表面文章、搞铺张浪费、文山会海,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切实提高活动质量,把党中央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徐荣凯同志代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第16指导检查组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国资委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前期准备工作扎实认真,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徐荣凯代表中央指导检查组,就国资委直属机关如何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和指导检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他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原则、解决重点问题、方法步骤上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要充分认识搞好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在深化理论武装、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要采取有力措施,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创新、搞好宣传交流、注重统筹兼顾,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国资委党委委员及机关各厅局全体党员干部,监事会全体党员干部,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直管协会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管协会分管党群工作的负责同志及协会秘书长共1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4.论人不断发展的规律 篇四

论人不断发展的规律

人是不断发展的,人的发展也有着规律性.深入了解人不断发展的规律,自觉地遵循规律而不是违背规律,才有利于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人的不断发展的规律主要有:人的本质受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社会存在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社会素质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作 者:王孝哲 Wang Xiao-zhe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723(6)分类号:B038关键词:人 发展 规律

5.普通语言学的发展规律 篇五

普通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结构语言学、解释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以及当代的认知语言学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表现在后一学派的创始人通常都曾师从前一学派的导师,后一学派的语言学理论是对前一学派理论的”扬弃“而来.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遵循从历时到共时,从个别到一般,从描述到解释的规律.

作 者:张征 侯万忠 ZHANG Zheng HOU Wan-zhong 作者单位:张征,ZHANG Zheng(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75)

侯万忠,HOU Wan-zhong(北京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北京,101300)

6.规律的决定因素与事物的发展趋势 篇六

规律的客观性与物质的客观性是有区别的,规律无可感性,规律通过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静止点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规律是由事物的基本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它与事物同时产生、发展,它不是既成的先定的.趋势.主体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可根据实践的需要利用它,加速、延缓事物的发展.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8(5)分类号:B021.4关键词:规律 趋势 实践 基本要素

7.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篇七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区域要实现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速度模式”主导的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鲜明特征是遵循经济规律, 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科学发展, 长期坚持稳增长的发展速度目标, 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速度模式”。千规律、万规律, 价值规律是第一经济规律。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本质, 就是要实现全社会货币财富和实物财富的稳定增长, 确保经济建设实现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速度模式”主导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就业、民生、建设等发展问题, “速度模式”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法宝。实现科学发展, 发展是主题。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石最集中的体现在加快发展、加快改革的“双加快”发展战略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双加快”发展战略, 就是要牢牢按照新常态理念指导的战略部署, 避免“非常态”, 坚定地把工作重心放到“爬坡过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不断放大生态红利、绿色红利;放到打造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过千亿元企业、过万亿元企业上, 使之成为产生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放到正确把握民生经济发展趋势上, 不断提高民生保障与发展水平, 使区域经济始终处于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区域遵循经济规律长期实现稳增长, 极其需要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使品牌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形态。21世纪世界进入了品牌经济主导市场发展趋向的时代, 21世纪的竞争最主要的表现为以城市圈群为空间主体的区域竞争, 区域经济进入了品牌形象主导竞争胜负的时代。当已经物化了的、具有了“烙印”性质的“品牌”在区域的各个领域都表现着它的“统治地位”时, 抓住这个“统治地位”带来的机遇, 升华这个概念, 实现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转变, 就能形成区域在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力, 就能促使区域经济永远充满活力地发展, 长期实现稳增长。

遵循“民生为本”的发展规律, 区域要长期坚持发展与民生并举的第一要务战略方针, 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水平

现代世界发挥着主流影响作用的政党, 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始终把发展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第一要务, 把民生确立为长期执政的首位战略目标;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成果, 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从国富到民富、国民幸福发展、到2020年实现和谐社会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 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 区域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 要始终坚持民生至上的理念, 突出惠民生;在惠民生中实现服务民生、保障民生, 完成多重目标的平衡与协调, 不断提高全社会民生福祉水平。

不断提高全社会民生福祉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 为达到这个目的, 培育壮大中产阶层成为一个关键环节。加快培育壮大中产阶层, 不仅在于缓冲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让底层人群看到向上的希望, 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为此, 要通过配套性的分配收入制度改革, 通过“国家创基业、企业创财富、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格局的形成, 催生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中产阶层,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辉煌未来最有力的抓手之一。

不断提高全社会民生福祉水平, 要高度关注切实解决市民在不同发展时期提出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需要深刻认识民生“需求层次”。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民群众渴求的民生内容有着差异;在同一发展阶段, 不同的阶层表达着不同的民生需求愿望。在国民幸福发展中, 衣食住行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敏感的问题, 长期保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热度, 不断提高人民的福祉水平, 是衡量执政为民的重要尺度。如何使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改革、房价调控不断提高, 满足大多数市民需求的水平, 是长期实施民生工程建设、而不可更改的大趋势。

不断提高全社会民生福祉水平, 需要突出针对性, 强调实效性, 聚焦聚神聚力狠抓落实, 对确立的民生工程与项目, 要以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细的科学作风, 突出抓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完全畅通;要切忌好大喜功, 盲目“作秀”, 避免落实力度逐级递减的现象;要按照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需求和财力的可承担能力, 对保障民生基本需求项目, 政府必须给予全力投入;要对非基本需求的民生项目, 创造性的运用政策, 发挥政府“抛砖引玉”的功能, 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进入非基本需求的民生项目中来, 实现共建共享共赢;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整合性巨灾保险体系, 这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最符合国情的巨灾风险治理模式。

遵循“生态至上”的发展规律, 区域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伟大的理论命题, 其理论核心是打造生态环境文化和建设文化生态环境;其实践内容是拥有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和谐社会、文化之根、心灵家园。理论与实践共同揭示, 生态环境文化和文化生态环境是两个既有联系, 又是表现着不同内容的概念与内涵, 它们共同推进着美丽中国标杆区域建设;共同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 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形成鲜明地具有本土特色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强大动力。

一是始终要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文化的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是21世纪世界性的新文化运动, 是人类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 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 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区域在生产力布局中, 强化生态环境文化的建设, 要始终坚持将区域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幸福品质之地, 维系生态运行安全, 保障生态恢复功能, 源源不断为市民提供宜居环境的自然要素, 给城市的自然环境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始终坚持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 坚定地搞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 使区域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山清水秀、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 以对各种资源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创造新的生产力;要始终坚持区域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实现良性发展, 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 真正变发展蓝图为美好现实;要始终坚持区域发展全过程实现依托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 在产业发展中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望得见山, 就是让建设项目充分体现“山高志远”的设计境界;让居民看得见水, 就是建设项目充分体现“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的区域特色;让居民记得住乡愁, 就是建设项目充分体现特色地域文化与时代面貌的紧密融合。

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文化的建设, 要以保护“古香古色”为前提, 科学有序地开发“城中村”, 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保留下时代精神与历史文化血脉相承的空间;尊重自然形成的优美山水环境, 杜绝破坏城市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联系, 切忌在城市建设中出现随意改变原有地形地貌的做法;城市规划建筑要尊重广大人民的意愿, 政绩和经济利益必须要让位于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 突出特色, 不能随意抄袭、模仿和简单复制;不能千篇一律, 缺乏文化意识、缺乏民族特色、缺乏人文特色、缺乏美学观念, 造成满目“水泥森林”的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设轻管理、重表象轻内涵、重人治轻法治的问题。

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文化的建设, 要在城市建设中有规划的将城区“新”、“旧”分治;对旧城既强调“有机更新”, 也强调尊重历史, 按照原真性、整体性、持续性, 进行“复兴”, 形成新的特色。城市个性特色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 城市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是城市充满个性的“性格特征”, 也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的“审美特征”, 因而还是城市“识别性”的重要成分。

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文化的建设, 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到局部地段建筑的群体设计和重要建筑的单体设计, 不仅要科学合理, 而且要注意艺术水平, 要深入了解城市自然景观资源, 详细研究城市历史风貌。塑造城市景观, 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 善于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创造的先进思想, “洋为中用”, 不能照搬照抄。从历史文化角度看, 城市景观应展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要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景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将有限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现代化城市中的时间和空间坐标, 展现城市景观的历史文脉与地方特色。城市景观是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 城市需要在保持良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全面完善和优化城市人工环境, 创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准、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景观。

二是始终要不断创造优良的区域文化生态环境。区域创造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 要全方位不断提高保护文脉的能力, 主要表现为保护城市特色、历史文脉和积淀的丰富人文信息, 坚决杜绝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城市要通过创新区域共享成果的调整保护原则, 保护好山、水、城、田、海的整体城市格局;形成本土特色与国际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建立整体城市风貌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综合保护体系, 真正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要突出打造以拥有乡土、乡情、乡音、乡愁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生态环境, 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方, 乡土是立身之本, 是中华文明接续的重要传承空间载体;乡情是中华各民族共享的文明生存与发展的情感土壤;思乡恋土的乡音会引发割舍不断的乡愁, 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和心灵家园。

创造优良的区域文化生态环境, 要在完善规划设计体系中, 突出通过强化城市肌理水平, 不断激活城市活力, 对域际空间进行精雕细刻。城市肌理是完善规划设计体系的重要概念, 因为城市肌理既是一种物理性构成, 能够把城市形态、交通技术和设计方法等密切结合起来, 又是一种网络化关联系统, 能够把城市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行政结构、产业结构等链接起来,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化解影响环境的行为。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 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要求, 完善相适应的域际规划设计体系, 统筹区域功能发展设计规划, 以人为本, 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统筹规划整个区域的山体、湿地、森林、江河湖水系, 构筑生态隔离带、绿道绿廊和通风走廊等;统筹土地利用设计规划, 强化土地混合利用, 提高土地空间效益, 实现土地内生活力;统筹空间形态布局设计规划, 强化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 实现人—区域—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统筹综合立体交通设计规划, 强化多种功能融合与各类空间要素关联, 实现地上地下空中一体化设计的立体大交通格局;统筹环境景观设计规划, 强化空间秩序管理, 提炼文化遗传基因, 形成审美感与辨识度合一的区域或城市色彩, 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 彰显城市空间特色与美色。

遵循“创新驱动”发展规律, 区域要集聚全球创新研发力, 建成特色创新研发体系

目前各个区域普遍面对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挑战;面对大多数产业仍然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环节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现状, 极其需要以新的战略、新的视角、新的举措, 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之路。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 世界科技创新呈现出的新态势是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新特征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新模式是创新驱动替代要素与投资驱动, 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模式, 唯有抓住机遇, 不断增强创新驱动新动力, 推出越来越多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建立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促使区域经济不断提高打造创新世界价值链水平;建成特色创新研发体系, 使之成为集聚全球创新研发力、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原动力的“源泉”, 主要发展指向:

一是不断提高“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水平, 不断提高区域在国内外成为领军企业与领军人物生长与成长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引进高层次科技团队的规模与水平, 让其携带的成熟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资金及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直接入股, 把分灶式研发转化为深度融合式研发, 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把“纸上科研”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断提高域内高校院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推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结合”的水平, 使之成为密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形生产力, 推动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

二是以区域主体性创新功能区、“产学研”大平台、企业技术中心或“慧谷”为主体内容, 使之形成完整“组合拳”式的创新体系。建设主体性创新功能区不能急功近利, 使其成为一个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的“筐”, 而要高瞻远瞩, 成为谋定未来发展的创新高地。建设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更加需要以符合国际标准与内涵的指标体系为唯一评价准则, 突出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以原创成果、集成创新为主导, 加快完善符合科技进步规律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充分整合和提高区域或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资源对接服务、创新资源共享与扩散的功能水平, 不断提高区域集聚世界前沿学科与科技原创成果的水平;要突出微观主体创新效率高、创新成本低、创新点多样化的特点, 强化提高微观主体创新水平, 促使整个国家迸发出万众创新的巨大活力。

四是按照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四新”准则,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 加快聚焦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不断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率, 不断提高区域科技高地与尖端领域规模水平。区域要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 特别是政府要通过主导风险投资公司等组织机构, 综合运用市场培育、创新奖励等形式, 实施名牌、商标、标准等发展战略, 力促一批科技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小巨人”。

遵循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律, 区域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主体性经济形态

新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6年的辉煌征程,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1世纪初期中国加入WTO为标志, 掀起了改革开放三次浪潮。党的十八大后, 以国家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标志,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第四次浪潮之中。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巨大成就和辉煌业绩, 使相随相伴的改革与开放的理念, 深深地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根”,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律。区域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 需要准确把握稳定发展的平衡点, 牢固确立区域以外都是“外”的理念, 全面开放区域市场, 统筹开拓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区域的主体性经济形态。需要提高打造创新世界价值链水平, 使区域拥有细分化的国际市场空间。

一是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 以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在经济领域进行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和探索, 逐步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的成功经验。习近平同志指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 要播下良种, 精心耕作, 精心管护, 期待有好收成, 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区域要深刻认识作为制度创新和探索起点的上海自贸区试点, 其核心内容是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制度是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的必由之路, 给市场主体进行自主创新创造了更大的制度运作空间。上海自贸区试点正在经历从“塑形”到“造心”的过程, 由一个包括咨询、调节、仲裁、司法内容的纠纷化解机制为主体的权益保护制度等形成的法治化制度体系, 成为“造心”的“内核”, 这对中国推进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和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是以调整进出口结构为主, 加快外贸进出口方式转型, 加快提高进口商品比重, 扩大转方式调结构所需设备和技术进口;保持和开拓出口市场空间, 既牢固拥有传统出口优势, 又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数个区域商贸大市场, 使之成为世界性商品交易之地。

三是以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为主, 加快转变外贸经济发展方式, 打造更加优质的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 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不断提高“宜商区域竞争力”水平, 使之成为内外资踊跃投资之地。

四是以打造人才之城为中心, 实现服务贸易创新业态大发展, 使之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服务外包之地。

五是以发展创意产业和紧随最新科技潮流为主, 加快外经贸科技创新步伐, 建立适应产业生产力发展的外经贸产品结构;以创新工艺流程和使用特种技术, 实现产品环保化、功能化、复合化为主, 加快城市制造技术升级。

六是以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 加快管理能级提升;推动城市由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向定价中心转型。

七是以提高打造创新世界价值链水平为轴心, 促使企业适应全球化、智能化、互联网时代, 努力融入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 做国际化生存的企业;全面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踊跃参与国际信用评价体系;精心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条件和环境。

八是面对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资本市场变化非常快的现状, 提高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的能力与水平, 紧随金融等“杠杆行业”放宽、搞活、规范的改革取向, 促使国内外双向投资稳定增长, 促使国内股权、期货、基金市场更加活跃, 促使国内金融体系更快与国际接轨。

遵循经济结构优化规律, 区域要在提升城市能级中突出优化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形象产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地决定了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区域和城市要在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中, 以特色为前提, 建立符合发挥本土优势的经济结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 任何一个发展阶段转向更高发展阶段的跨越, 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完成的;都是建立起既符合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 又适应域情的特色经济结构。提升城市能级, 必须把优化经济结构放在突出的位置, 要高度关注世界制造业已经或未来必然发生的重大变革。如德国“工业4.0”理念正在演变为实践, 它使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不同生产设备之间, 通过数据交互连接为一起, 使工厂内部纵向之间、工厂与工厂横向之间都能成为一个整体, 形成生产的智能化。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 必须借鉴世界有益经验, 把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唯一的发展方向。

提升城市能级, 要大力发展现代形象产业。现代城市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是, 城市形象力。城市形象力的主体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即自然风貌决定的自然风貌力和人文风貌决定的人文风貌力。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增大, 人文风貌力在城市形象力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促使现代城市进入以人文风貌力为主导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新时代。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提高人文风貌力的能量与质量, 是越来越多地依靠城市现代形象产业所形成的推动力来完成的。因此, 强化城市形象力水平, 极其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现代形象产业, 建成城市现代形象产业体系, 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结构的一个主体。

现代城市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之一是, 以建立科学的市场空间结构为主导, 形成城市产业差异化与特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根本上避免城市产业发展掉入“同构化”的陷阱;通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配套改革, 建立以现代旅游业、会展图博业、民用通讯业、公共交通业、影视动漫业、现代园林业、装潢装饰业、广告策划业等新型八大形象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国际化城市形象产业体系, 使之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城市所建立的八大形象产业, 显现着地域化、特色化、国际化为一体的发展趋势。

完善城市现代形象产业体系, 需要不断提高形象产业“记忆符号”的固化水平。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若干世代相传的故事、传说及难以忘却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留下了若干具有价值的历史遗产, 成为永不磨灭的历史烙印, 这些被统称为“记忆符号”。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 是历史的产物;没有历史传承的城市, 不是现代化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 城市已经成为承载形象产业“记忆符号”的主体空间。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使整座城市成为宜居宜游靓丽的“特大旅游景区”, 通过完善城市现代形象产业体系, 促使着城市既要不断提高固化原存“记忆符号”的水平, 又要提高越来越多新“记忆符号”的固化水平, 让人生成着宜居宜游、流连忘返、大有“景行行止”之感的最高境界。

遵循“大港口”经济发展规律, 区域要建立与完善通连“地球村”全空间的立体交通体系

区域基础设施所具有的首要功能是展现拥有海陆空规模化、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形象, 形成大港口经济形态。为此, 现代城市要充分发挥拥有比较区位优势和经济地理优势, 以海 (江河) 港、陆港、空港为枢纽;以铁路、公路为支撑的陆运, 船舶为支撑的水运、飞机等航空器为支撑的空运等为主要发展取向;以桥隧、管道为重要基础设施的支持手段, 突出多种交通模式运行的无缝连接, 适应交通模式多样化、便捷化和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建立和完善城市客观所需要的内外贯通、客货分离、经济高效、绿色智能、无缝衔接, 形成通连“地球村”的立体交通体系, 形成完善的交通枢纽中心;综合平衡发展大港口经济, 加快推进发展连接世界和国内重要“海、空、陆”港口的现代化综合运输通道, 提升中转与集疏、集散水平, 使之成为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最便捷的人流集散中心。

发展大港口经济要建设高效的临港经济区, 其模式的聚焦点是聚集与临港经济区定位相适应的产业, 并不断促进产业升级。临港经济区的重要增长点是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的完美融合, 促进港区一体化协同发展。这种协同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在港区一体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必须强化软件服务体系建设, 以杜绝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好了, 而软件服务体系建设迟滞或不到位, 最终造成硬件基础设施发挥不了作用, 影响了区域良好形象树立问题的产生。

遵循生产力空间布局发展规律, 区域要形成城市发展的理想空间布局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而推动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是现代化大城市圈群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就决定了城市所赖以生存的空间需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紧随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发展取得的新成果, 把握好城市空间演化发展的规律, 把握住城市功能定位的升华和经济发展的“机遇窗口”。区域要形成城市发展的理想空间布局, 需以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主体内容的“三规合一”为指导, 统筹人口、产业、空间、国土利用等规划, 实现规划一体化实施, 划定严格的城区开发边界, 优化城镇布局和空间结构, 科学进行必须的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 调整的方向是:以城市圈群为基础, 积极发展大城市经济圈;以建设大城市经济圈为着力点, 从根本上改变单一“撤市改区”的实践操作,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促使“中等城市”真正强起来, “小型城市”真正特起来, 不断提高一体化和同城化水平。区域要在城市化和城镇化并举推进中,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把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高质量规划建设围绕小城市而形成的小区域, 使之充分体现未来、科技、人文、绿色的特色元素, 打造越来越多的魅力化与多样化并举的现代化国际化“镇级”小区域。

形成城市发展的理想格局需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生产力空间科学布局, 打破行政管辖区域, 建设体现一体化鲜明特点和发展活力的、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新区, 使城市做出与拥有独特区位优势相适应的合理空间发展布局, 形成城市发展的理想格局。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批准建立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一批“国家级新区”。实践证明, 建设“国家级新区”需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决不能脱离法律法规的界定,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 通过立法执法实现新区同国家战略相一致的科学发展;需要避免过度解读新区定位的做法, 把新区变成一个“筐”, 什么都往里装, 到头来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受到规律的惩罚。

参考文献

[1] .郭先登.在建设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中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 (02) .

[2] .郭先登.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问题[J].山东经济.2008, (05) .

[3] .郭先登.城市与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的探讨[J].红旗文稿.2008, (07) .

[4] .郭先登.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 (05) .

[5] .郭先登.关于环渤海城市“十三五”规划期经济发展主体思路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 (02) .

[6] .郭先登.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N].人民日报.2012-03-01.

8.科学自有科学的规律 篇八

尽管政府的政策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和民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在科学领域,权力和禁令实际上是禁锢不了科学的,因为,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例如,尽管美国的科学政策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政府的更替中出现反复和不同,但科学并没有停止其应有的前进步伐,相反,反而因禁令而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由于布什政府禁止研究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人员产生了新的思路并获得了突破性成果,这就是对成体细胞进行细胞重新编程,使之成为诱导的多能干细胞,并可能生长为各种组织和器官,为再生医学奠定物质基础。这一绕过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在治疗帕金森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糖尿病等病症的动物实验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而下一步则是向人的应用转化。

细胞重新编程成为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再次证明一个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以干细胞研究而言,最大的动力就是数以百万计的各种适合以干细胞来治疗的疾病患者及其家庭。例如,美国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1995年骑马摔伤后,不仅成了脊椎伤残者的代言人,还成立了里夫基金会。里夫和他的基金会成为干细胞研究的最坚定的支持者。由于里夫的号召力和代表性,每次美国大选里夫和其基金会都会因坚定支持干细胞研究而成为影响民意和选票的一股巨大力量。同样,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渴望重新站起来也代表了社会对干细胞研究和应用于临床的强大需求。这些需求扮演了两种角色。一是要求当政者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科学研究和转化的政策;二是如果政府没有制定和实施这样的政策,社会的需求同样会推动相应的研究。

上一篇:请允许我说再见伤感散文下一篇:八字励志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