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2009年农业产业调整思路

2024-09-15

镇2009年农业产业调整思路(精选8篇)

1.镇2009年农业产业调整思路 篇一

总铺镇2009年工作思路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将总铺镇2009年工作思路及打算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及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小康社会,构建更加和谐总铺的重要一年。

今年工作总体思路是:围绕加快建设经济强镇,持续推进“农业立镇、商贸强镇、引资活镇、科教兴镇”四大战略,着力培育葡萄、粳糯加工、畜牧养殖和商贸运输四大产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抓好计划生育、城镇创建、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保持全镇大局和谐稳定。

今年工作实现的总体目标是:全年实现招商引资8000万元,争创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做好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具体工作中集中实施“一二三四”年度计划,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夯实两个基础,实施三大工程,建立四项制度。

围绕一个中心:就是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利用总铺所处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镇域经济。

夯实两个基础:就是打好社会稳定和计划生育两项基础性工作。

实施三大工程就是做好民生工程、镇村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四项制度:一是勤政廉政制度;二是为民便民优质服务制度;三是奖惩激励制度;四是工作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我镇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各项工作。

1、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重点,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全镇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全面推进村庄整治,有效促进土地流转,把土地流转与全镇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实现农户与组织合作,将土地集中利用,从事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一体华服务。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个一”要求,坚持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路子,认真做好各村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在全镇发展优质粳糯稻、优质葡萄规模生产,打响“上王葡萄”、“皖东第一粳糯加工产业群”称号。

2、加强小城镇建设,增强聚集力和带动力。

按照县政府提出的“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城镇建设目标,做好总铺村新居民区规划,加快总铺禹王新村、黄泥铺街道建设,把城镇创建机制引向村级,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把村庄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力争2009年全镇三分之一以上村达到卫生标准。另一方面加快中心村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以全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分步开展中心村规划编制,以规划定位中心村建设,改变无序发展的状况,建成一个高标准的中心示范村。

3、围绕全县大旅游业格局和大招商环境,做好全镇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立足总铺的交通优势,加大鹿塘湖旅游开发推介力度,争取招大商,引大资,争取建设一个集餐饮、食宿、娱乐等为一体的星级宾馆,打造鹿塘湖特色饮食一条街。

二是立足黄泥铺园艺厂开发招商,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家乐和现代生态特色旅游。

三是立足全镇粳糯和葡萄生产,积极引进粳糯和葡萄深加工企业,争取引进2000万元以上企业1个,1000万元企业2个。

4、注重民生,着力构建和谐总铺。

贯彻以人为本的民生工作理念,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真正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切实落实各项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敬老院、总铺文化大院基础设施,推进乡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建设。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健全各项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水平,加大黄泥铺社区和总铺社区建设服务管理力度,使全镇人民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5、全力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做为常规工作抓紧抓好,深入推进“村为主”工作机制,加大对计生工作后进村的整治力度,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依法做好计划外生育社会抚育费征收。

6、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总铺。

在08年综治信访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以信访、纪检、综治、司法四位一体的信访工作机制和信访代理制,把信访重心下移,坚持“群众张嘴,我们跑腿”的工作态度,从被动的信访接待转变为主动的代理服务,全程代理,热情服务,做到信访服务“四化”,即服务期限承诺化,服务内容明确化,服务过程公开化,服务监督社会化,把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真情倾听群众声音、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心关注群众疾苦,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善凝强民之智,多做实事、多办好事、多解难事,全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保持全镇大局和谐稳定。

7、以党委、政府自身建设推动制度建设。

加快总铺发展,党委、政府重任在肩。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全体干部,将进一步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加强改进党委、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镇村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主要有廉政勤政制度、为民便民优质服务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工作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以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人,树立更加关注民生、高效、廉洁、人民信任的政府形象。

新的目标已经确定,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在我镇全体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总铺镇的各项工作一定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铺经济社会一定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谢谢大家!

2.镇2009年农业产业调整思路 篇二

一平浪镇农业经济以前以粮食种植为主, 经济作物只有烤烟。为了改变这一产业结构, 从1996年起, 一平浪镇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各级政府想让群众快速增收, 采取了很多方式和办法。近十多年来, 种过大蒜, 种过蘑芋、莲花白、亚麻、双孢菇、中草药 (主要是板兰根) 和小米葱等。在这些产业中, 不乏人们常听说的订单产业, 但最终这些产业都未能发展壮大。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一是我们没有重视市场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 认为只要有订单就万事大吉, 其实订单只是市场调节中的一种手段, 没有采取担保措施的订单;二是群众的主动性太差, 凡是政府倡导的, 就要包死包抬包埋, 反正都是政府倡导的, 不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但可喜的是, 近几年一平浪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很大的起色。

一是青早蚕豆种植稳步发展。青早蚕豆是一平浪镇小春作物中种植规模最大的农业经济作物, 群众的种植基础较好。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阿井、纳甸两个村委会, 元永井、秋木园、三村等村委会近年适宜的地块也有零星种植。

二是甜脆青豌豆及甜脆早玉米种植已成为一平浪镇群众增收新亮点。依托冬早蚕豆种植销售协会, 2014年全镇青豌豆种植面积达到88 hm2。由于土壤气候适应, 加之销售渠道畅通, 虽然遇到了严重的干旱, 但青豌豆种植还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现产值近380万元。

三是四饼瓜种植已成规模。时下, 一平浪镇舍资, 苏家等地种植的四饼瓜大量上市, 吸引了众多商贩前来上门收购, 近年来, 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镇农技、产调、扶贫等部门加大了对种植四饼瓜农户种植技术、小额贷款资金的扶持力度, 并积极做好各种服务, 拓展了销售渠道, 四饼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由零星种植转向规模化种植。

2 阿井、纳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原因

2.1 自然条件

是其充分利用当地所独有气候、土壤、水利条件 (自然资源) 。阿井纳甸村气候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所处地理位置阳坡较多, 平均气温15℃, 大于10℃的积温4 500~5 000℃, 极端最低温-2℃, 年降雨量1 200mm, 海拔1 700~1 800 m, 全年很少有严重的霜冻天气。土壤土层深厚, 壤地较多, 且富含硝、钾等元素,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阿井、纳甸村种出早熟, 高品质的冬早蚕豆、豌豆提供了良好的栽培环境。

2.2 充分发挥农产品经纪带头人作用

是当地有一大批活跃的农村农产品经纪带头人。多年来, 阿井一批大胆尝试的农村农产品经纪带头人没有等、靠、要, 而是主动找市场, 通过多年的经营, 已在昆明等地的市场站稳了脚跟;同时, 也将阿井纳甸的青早蚕豆推向了市场, 通过这些农村农产品经纪人的打拼, 活跃了当地的农产品市场。此外, 他们还引进新品种亲自试种成功, 并向全村推广。

2.3 群众有较好的认知基础

该村所推广的并获得成功的新品种并没有超越传统的种植类型, 无非是玉米、豌豆, 只不过是引进了新的、早熟的高附加值的经济型品种, 对于这些作物的推广, 群众具有认知能力, 也具有这些作物栽培种植的生产水平和经验, 容易接受, 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 一平浪镇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虽然通过多年来的粮烟配套工程的建设, 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还相对较少, 全镇农业产业调整项目的推广和巩固难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同时, 由于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农户基本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部分农户科技素质低, 粗放管理经营的习惯一时难以转变, 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667 m2产量值低。一些农户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不强, 特别是在农药, 化肥的使用上很盲目, 目光短浅, 多数农户加大农药施用浓度, 少数凭感觉以数倍浓度施用。

三是对市场的认知能力不足。一平浪镇农村农产品经纪人太少, 不能很好的拉动农产品的销售流通, 致使一平浪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总是落后于市扬, 新兴项目的引进推广速度较慢。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 效益不明显。农产品产业化, 就是将一种农产品规模种植, 并将生产规模化, 最终推出市场, 打出销量, 创出品牌。在将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中, 需要做很多工作, 产业资源的聚集, 产业链条的整合, 不仅如此, 还要根据产品本身特性找准自身定位, 发展适合产品的销售渠道, 打造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4 加快一平浪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一平浪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 下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把握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 选准产业, 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发展“一村一品”, 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

第一, “一村一品”必须要适合当地的特色, 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第二, 要有一定的规模, 才有可能变成产业。各地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 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 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 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要把“优势”变为“特色”, 变成品牌, 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 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 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培养农村农产品经纪人, 让更多人参与到农产品的销售流通中, 以销售来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农产品经纪人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 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商品优势。把农产品推向市场, 加快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速度, 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在这个方面可起到很好的沟通、中介作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介绍给市场, 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紧密连接起来, 在本地形成强大的商品优势, 使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

第二,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作为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一边连着农民的生产, 一边连着市场上的需求, 如何使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农民经纪人可以发挥他的桥梁作用, 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而逐渐的趋于合理。

5 结语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 必须树立只争朝夕的精神, 不失机遇, 担起重任, 解放思想, 正视差距, 全力而为, 奋力拼搏, 大胆探索,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新阶段, 逐步把农村经济引入一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加, 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要求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就是要发展市场农业, 一切面向市场, 最终价值通过市场来体现, 以获取最大效益化为农业最终目标。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一平浪镇农业产业结构, 总结经验, 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云南省禄丰县一平浪镇

参考文献

[1]王波.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 (1) :10-10.

3.镇2009年农业产业调整思路 篇三

------县党代表

根据涡组字[2012]44号文件精神,标里镇认真开展了以“创先争优、服务基层,庆祝建党九十一周年”为主题的党代表集中服务月活动。7月8日,我带领部分党员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和学习交流。我们听了有关负责人的介绍后,一致认为我镇党委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总体布署,从为广大农民服务的高度,科学谋划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并且,全镇干部职工精神饱满,工作热情高涨,能够广泛地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工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去年参与种植业调整的农民家庭收入来看,较往年有所提高,这就充分说明了镇党委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参加调研的党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找到了一些标里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现整理归纳如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标里镇大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虽大,但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调研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种植业结构调整步子慢。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

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一部分农民心里仍然存在“饿怕了”的心理,加之对不种粮食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认为种粮食一时卖不出去还可以保存起来,风险小,因而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存有余虑,采取观望的态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的误区主要是:一调整的误区。一部分农民按照上年一产品的行情、价格、经济效益进行调整,然而这个年度价格高、效益好,不等于下个年度也同样价格高、效益好,况且结构调整还有诸多因素要考虑,如土壤、气候、种子、生产技术等等。这种调整方式往往得到的是过时的信息,会比未来的市场“慢一拍”,赶不上。二是不管不问的误区。个别同志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体是农民了,谁愿种什么就种什么,其他人无权干涉。对农民的各种植情况不管不问,即使管了问了,也是轻描淡写。

2、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相对缺乏,不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在进行结构调整的进程上,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但是由于农村市场信息体制建设比较落后,镇上没有专门从事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的机构,政府的信息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市场信息不灵通,存在盲目性。另外,由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知识结构老化和机制不够灵活,导致农技推广机构不能较好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指导服务不足。

3、结构调整的资金准备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财力有限,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二、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强化为农服务,促进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中,主体是农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什么?我们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关键是要做好服务工作,适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产前重点要抓好住处服务,产中重点抓好指导服务,产后要重点抓好农产品的销售服务,切实做好“五动并举”。一是信息启动。要及时为基层、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价格信息,认真抓好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尽快延伸到各乡镇,鼓励涉农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和种养植大户及各类经济组织上网用网。在涉农部门内部设立信息科室,专门从事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真正为基层广大农民提供及时、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二是行政推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要的宣传发动,舆论推动还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是要做到引导不强迫,宣传不干预,尽力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一个好的氛围。三是政策调动。要通过农民,特别是调动种养殖大户和涉农企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四是示范带动。通过培植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区、示范户,来带动农民调整结构,涉农部门要认真总结推广一

4.镇2009年农业产业调整思路 篇四

2009年,我市农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农业“三新”推广、农业服务创新、农业项目开发、农业标准化建设以及机关自身建设等重点工作,促进了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全市农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

一、全年农业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

粮食:预计全市粮食种植面积95.5万亩,比上年的90万亩增5.5 万亩,增6.1%;预计总产量达45.34万吨,比上年的42.5万吨增2.84万吨,增6.7%。其中夏粮面积25.7万亩,比上年增0.95万亩,增3.86%,总产7.56万吨,比上年增加0.44万吨,增6.15%;秋粮种植面积69.97万亩,比上年增4.63万亩,预计总产达37.76万吨,比上年增2.4万吨。油料:预计全市油料种植面积46.4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其中夏油种植油菜39.5万亩,比上年增2.3万亩,增6.2%,总产量5.92万吨,比上年增0.22万吨,增3.85%。秋油种植面积6.9万亩,预计总产量达2.08万吨。棉花:全市棉花收获面积7.5万亩,比上年的8.5万亩,减加1万亩,减11.76%。预计总产量(皮棉)0.796万吨,比上年增0.01万吨,增长1.2%。水果:预计全市种植面积31万亩,比上年增1.6%,总产达26.8万吨,比上年增9.5%。

蔬菜:预计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6.2万亩,比上年增3.4万亩,增14.9%,总产量达60万吨,比上年增1.9%。渔业:预计全市放养水面14.6万亩,比上年增1.1万亩,增8.1%,总产达6万吨,比上年增1.92万吨,增47.05%。农机:预计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3.8万千瓦,比上年增加3.25万千瓦,增8%;拖拉机拥有量35061台,比上年增加2285台,增7%,拖拉机配套农具达98171台(套),农机具配套比达1:2.8(不含拖车);农业机械化综合服务水平达80%。预计全市实现农业(种植业和水产业)总产值35.2533亿元,比上年的29.833亿元增5.4203亿元,增18.2%。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860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四个”到位,确保基础产业稳定发展

1、强化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2009年,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全市共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9081万元,其中,粮食直补1375万元、小麦良种补贴230万元、水稻良种补贴626万元、玉米良种补贴209万元、油菜良种补贴394万元、棉花良种补贴116万元、农资综合补贴409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961万元。所有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一折通”一次性发放到各农户,让党的惠农政策惠及农村千家万户,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油的积极性,确保了我市基础产业的稳定发展。

2、强化轻简化栽培实用新技术推广到位。今年全市大力推行小麦板田直播技术、油菜机械化直播收割示范、配方施肥、稻草覆盖、板田移栽、化学除草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全市水稻推广塑盘抛秧25万亩,旱育保姆6万亩,无盘抛秧5万亩,直播5000亩,免耕1500亩。同时加大了以油菜直播为主的轻简化配套组装技术应用力度,全市秋播油菜直播面积达到33万亩,占总面积的85%。

3、强化各类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到位。今年我市是全省高产创建活动承担作物最多、面积最大、任务最重的县市区之一。高产创建示范区有水稻、油菜、棉花和马铃薯四种作物7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水稻4个,油菜1个,棉花1个,马铃薯1个。水稻高产创建总面积为5.9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14.1%,涉及13个村8399个农户。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729.06公斤。油菜高产创建在河溶镇前合、前程、前进3个村实施,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192.1公斤。棉花高产创建在草埠湖镇符台、金龙、开源3个村实施,预计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籽棉300公斤以上。马铃薯高产创建带动了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现在的4万多亩;种植季节向现在的春秋栽培并重;种植方式向稻草复盖免耕栽培发展;销售渠道向订单农业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5.镇2009年农业产业调整思路 篇五

一、2006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某某乡位于曲靖中心城区以东5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4平方公里。2005年年末总人口42886人,其中农业人口4177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4%;耕地面积24633亩,其中水田22267亩,旱地2366 亩;农村劳动力21728个。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9元。

某某乡党委、政府立足某某实际,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走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的农村经济工作新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以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某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积极招商引资,引导、扶持、发展已经成形的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并逐步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努力实现品牌战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抓好优质稻、畜牧、蔬菜、花卉、水产五大产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乡两代会等各种会议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全乡各项工作之中。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创评活动,粮经比达到50:5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加5%,全乡普遍形成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二、2006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针对全乡农业存在着“三低四难”的问题,即: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加工营销龙头带动能力低;经济结构单

一、规模不大、流通不畅、机制不灵四大难题。乡党委、政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提质增效扩量和促农增收的轨道上来,把加快结构调整,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区2006年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对全乡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布置,以基地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点进行结构调整,并积极做好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布局。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及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顺利进行,下达了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进行分解,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让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户。

3、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一是各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特色,做到结构调整不盲目、不雷同;二是根据全乡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走区域化、规模化路子;三是“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四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及市场竞争力大幅度增加;五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强化了各类机构、专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4、采用专业协会的形式,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如何针对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和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现状,鼓励、引导农业大户投身到产业结构调整中,自主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某某乡大胆探索“支部+协会”工作模式,积极扶持农业大户,大力发展专业协会,全乡已成立了花卉、奶牛、蛋鸡、烤鸭、仔猪等七个专业协会,在协会上建立了党支部。通过协会与市场对接,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支部引路、协会服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发展态势。100%的花卉种植户、奶牛养殖户、肉鸭饲养户都是通过协会来销售产品。

(二)以示范带动的形式,抓好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中,以示范样板和基地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巩固发展好种植示范样板和基地建设。如优质稻高产示范样板、水生蔬菜种苗基地、脱毒魔芋种苗基地、瓦子村蔬菜基地、大龙花卉基地等;二是巩固发展好养殖基地。以“三高”母猪为重点,完成400余户“三高”母猪示范户建设;以新发奶牛村的建设,带动某某奶牛产业的发展;以区、乡水产科技示范场的建设,带动某某水产业的发展。三是巩固发展好以铸造业、加工业、运输业和餐饮旅游业为主的非公经济基地建设。牛街的铸造业、大龙的石料业、金江路边的加工业、鸡街的餐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带动作用明显。

(三)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全力打造品牌战略。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把领导的精力转移到抓调整、跑市场、促流通上来。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积极扶持营销大户、龙头企业,疏通各种销售渠道。

(四)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1、精心组织,合理规划和布局;

2、强化技术培训,狠抓科技推广;

3、增强服务功能,切实做好结构调整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树立一个观念,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1、树立一个观念。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牢固树立“调得动、稳得住、有效益、能发展”的观念。

2、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围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优化人力资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加速培育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

(二)继续抓好“三项基础工程”

1、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大了以金江路、沾潦路、朗目山公路、农家乐等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实施了石喇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基础。

2、继续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使党员干部做到“四看”,即眼光向外看,通过土地开发,借鸡生蛋,以地生财;眼光向上看,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项目;眼光向内看,通过营造环境,筑巢引凤,吸收投资;眼光向下看,通过调整结构,培植财源。

3、继续抓好营销大户、农产品加工、营销批发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基地建设。利用优惠的政策和投入扶持资金,提供技术指导等有效手段,认真做到以科技为动力、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各类专业协会的运作模式和运作机制。全乡有各类农牧协会7个,种养殖大户127户。铸造、建材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并引进了预制构件厂、闽南pVC管建材厂、免烧砖厂等一批有活力的企业,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代表的假日旅游休闲经济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巩固培育“五大基础产业”

1、优质商品粮产业 全乡水稻实栽面积22135,优质稻规划2万亩,实际完成2万亩(滇粳优1号7000亩,滇粳优5号8000亩,曲三2500亩,合系系列2500亩),用种98吨,品种以滇粳优系列为主。优质稻样板计划5000亩;水稻生物多样性计划2000亩;水稻平衡施肥计划22000亩;病虫害防治计划15000亩。

2、畜牧产业 奶牛从初建的3户22头,发展到现在的59户486头,年产鲜奶800余吨,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奶牛饲养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2004年以来,新增母猪500余头,达8500头,年产仔猪14万头;蛋鸡养殖9万只,出栏肉鸡23万只、肉鸭20万只;开发利用好10200亩人工草场,新种植多年生特高黑麦草400亩。

3、蔬菜产业 计划种植水生蔬菜2900亩,总产量700万公斤,总产值1050万元,实际完成2600亩(其中莲藕1400亩,慈菇1200亩);商品鲜菜计划种植3500亩,产量700万公斤,产值500万元;种植甜玉米70亩,胡葱150亩,魔芋200亩等其他蔬菜420亩。

4、大力发展花卉水果产业 花卉产业坚持“市场引导、党委领导、政府指导、龙头主导、科技先导、群众参与”的原则,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2005年底,发展花卉大棚415亩,现有种花户167户,占农户总数656户的25%,每亩收入可达9000多元,使大龙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2006年完成了大棚换膜和苗木更新工作,并积极引进一批价高质优的新品种进行种植。“麒麟生态旅游城”的建设已接近尾声。全乡水果面积948亩,计划新植水果面积60亩,按计划完成上半年的各项生产指标和工作任务。

5、巩固发展水产业 稳定养殖水面4500亩,其中高产精养3820亩。新品种优质鱼养殖1500亩,稻田、藕田养育鱼3270亩。一是充分利用某某水产资源,大搞农家乐建设,发展假日休闲度假垂钓经济。全乡已建成水产养殖示范场9个,农家乐7家;二是大力推广优质鱼养殖,现已成功推广了青鱼、斑点叉尾回、南方大口鲶、工程鲫、胭脂鱼等7个优质鱼品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限制因素

1、土地资源制约。一方面,某某人均耕地面积0.6亩,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村0.79亩,最少的只有0.39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另一方面,大部分土地都属于基本农田保护用地,建设用地少,制约着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2、集体经济薄弱。全乡10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专项合同承包费,加之税费改革后,收入几乎无法保证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投入集体公益事业的能力严重不足。

3、环境污染严重。某某农业生产主要依赖的潇湘江、南盘江受到曲靖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农产品品质逐年下降,4000余亩养殖水面的安全受到威胁,已经发生多起污水进入鱼塘致鱼死亡事件。

4、发展思路滞后。少数村组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发展产业的信心不足,办法不多。群众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5、技术、信息有待改进。技术上需要同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对各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增强技术储备,尽快形成自己的技术方案;建立健全信息体系,构建信息平台,努力开拓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

6、各类协会的中介作用发挥不够。如何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进一步发挥其中介作用?如何发展壮大?真正做到“支部引路、协会服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要求。

7、产业化步伐需继续加快。某某乡的现有产业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济目前还存在着规模偏小,品种单一,单位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

1、扩大规模存在的问题:①群众思想观念转变难;②筹资难;③调整土地难;水改旱难。

2、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①缺乏健全的信息体系,难于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②协会中介作用发挥不够,销售渠道不够畅通;③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④全乡水田多,旱地少,适宜种植的品种甚少,难于选择。

五、2007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布局

(一)规划和布局:全力打造东沿高效农业园区,依托城市需求,服务市民餐桌,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以优质、绿色、无公害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牛奶、鲜花、蔬菜、瓜果、水产品、肉、蛋、禽城郊高效农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壮大。以锦苑丽泰、三牛乳业、鸭子牛奶、茂源鸭子养殖鸭苗孵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麒麟生态旅游文化城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在余家圩、四圩、小坝圩、新发、鸡街、大龙、新圩、庄家圩等8个村委会重点发展奶牛、生猪、仔猪、家禽养殖、蔬菜、优质大米、鲜切花产业,围绕绿色、生态、高效的目标,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价值,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建立高效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园区。

(二)措施:实施“三培育”工程,坚持“四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仔猪和生猪产量、稳定水生蔬菜和水果产量、稳定水产品生产),突出“五抓”(抓家禽养殖、奶牛养殖、花卉种植、旱地蔬菜、休闲经济),强化“六项投入”,促进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实施“三培育”工程,奠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利用小区建设带动奶牛、獭兔、花卉、家禽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利用现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养殖大户。发挥鸭子牛奶公司和三牛乳业两家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建立新发、小坝圩奶牛养殖小区,培育养殖数量在50头以上的农户;利用四圩茂源种鸭养殖孵化基地,培育鸭子养殖大户;利用方圆珍禽养殖场的带动,发展农户进行珍禽养殖,壮大珍禽特色养殖规模;利用锦苑丽泰的带动,培育花卉种植大户。另一方面是利用现有养殖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在家禽养殖规模的的基础上,逐步培育禽蛋、禽肉深加工企业,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提升农产品价值,走品牌生产的路子。企业与种养殖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使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集约化,有效控制生产成本,降低生产风险。二是培育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培育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从生产、销售、经营等方面全方位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促进群众增收。在现有的花卉、奶牛、养鸡、养鸭、仔猪营销、蔬菜、科技七个专业协会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协会指导生产的作用,加强协会在信息、销售等方面的作用。结合獭兔养殖、养鹅等项目的兴起,成立养鹅协会和獭兔养殖协会,健全完善协会运作体系,逐步引导成立相应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联合生产、联合发展的路子,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培育新型农民。结合“两校进村”,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群英计划和农村科普教育等形式,加强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升劳动力素质。

坚持“四稳”,提高农产品品质。一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采用间作、套种、农业机械、生物等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复种指数,发展高效种植模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0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900万公斤以上。二是稳定仔猪和生猪产量。仔猪出栏稳定在15万头以上,生猪出栏稳定在50000头以上。同时,充分发挥我乡农作物秸秆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村组发展仔猪和生猪养殖小区,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快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保障体系,为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三是稳定水生蔬菜和水果产量。在水生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水果产量稳定在30万公斤、产值稳定在60万元以上的基础上,坚持名、优、特、稀和常规品种并存的原则,大力引进推广无公害蔬菜和食用菌、优质果品等特色经济作物品种,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四是稳定水产品生产。鱼塘养殖水面稳定在3100亩以上,产值稳定在1800万元以上。重点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和出口创汇前景较好的优质鱼类,提高养鱼户的经济效益。

突出“五抓”,转变增长方式。一是抓家禽养殖。以余家圩、四圩、庄家圩村委会为中心,加大专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肉鸡、肉鸭、蛋鸡、蛋鸭、珍禽产业,每年每个村委会重点培育1-2户养殖数量在3000-5000只的养殖大户,提高养殖规模,增强养殖效益。在小坝圩村委会建设一个占80-100亩的养鹅基地,引进优质种鹅5000只,种植优质牧草500亩,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200户以上。二是抓奶牛养殖。以新发、小坝圩村委会为中心,以鸭子奶牛公司和三牛乳业为龙头,引导农民发展奶牛养殖,力争到2010年,饲养奶牛2000头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同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牧草种植,解决奶牛养殖的饲料问题。三是抓花卉种植。以大龙村委会为中心,以锦苑丽泰示范园和大龙花卉基地为基础,向鸡街、新圩等周边村委会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到2010年花卉种植面积增加到1000亩,建成一个1000立方米的切花熏蒸库(切花采后处理室),一个200平方米的切花组培室和一个30亩的鲜切花母本圃(钢架大棚),实现花卉总产值1000万元,花卉种植户人均纯收入增加6000元。四是抓旱地蔬菜种植。以新圩、庄家圩、四圩、小坝圩村委会为中心,重点进行水改旱,发展旱地蔬菜种植,新增商品蔬菜种植面积5500亩。五是抓休闲旅游。以金江生态园和鸡街集镇为中心,积极开发农家乐项目。重点推进锦龙庄、朗目山庄、锦苑丽泰生态园、麒麟生态旅游城和朗目山风景旅游区的发展。

加大“六项投入”,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环境。一是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三是加大道路和村庄建设投入力度。四是加大对农村科教卫生投入力度。五是加大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投入力度。六是加大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投入力度。

某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

6.镇2009年农业产业调整思路 篇六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一、岷县基本情况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地区西南部,地处甘南高原东麓与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接壤区,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是全省扶贫攻坚重点“七县一片”之一。全县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合53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2.6万亩、草场面积290.36万亩、水域面积22.64万亩、森林面积97.01万亩;辖20个乡、3个镇、389个村民委员会、2133个村民小组、98223户、4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054户、40.4万人,全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54亩。全境平均海拔2200--3700米,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120天左右,冻土期120多天,年降雨量600--650毫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导致自然灾害频繁,雹、洪、旱、涝、霜五灾俱全,十年十灾。但高寒阴湿的地理气候条件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中药材、洋芋、畜牧、矿产、水电、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近年来,我们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在进一步调查研究、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岷县实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依托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扬“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团结拼博、求实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励精图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产值达到4.9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186公斤;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4.9%,实现了全县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多年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粮食统购统销,商品流通受到限制,致使全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住的茅草房、吃的回销粮、穿的破衣裳,是当时岷县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群众的吃粮问题,从1993年到1995年,国家共下拨我县回销粮3.4亿公斤,年均830万公斤,最多的1985年下拨2058万公斤。但是,岷县农民并没有真正解决吃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市场的日趋活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全国粮食紧张状况的逐步缓解,部分地方粮食逐渐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转变,进一步认识到在岷县这样一个地处高寒山区、自然灾害频繁的特殊区域,不

适宜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违背自然规律,大搞粮食生产,就粮抓粮,其结果是农民不仅不增收,而且乱开荒地、广种薄收,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县上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大力发展“两洋(羊)一药”(种洋芋、养羊、种药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下决心压缩小麦、蚕豆和其它夏杂粮等低产作物面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大力发展抗灾高产高效作物中药材、洋芋种植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00年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8.28万亩、经济作物24.15万亩,粮经比为6.2:3.8。在粮食作物中夏粮11.06万亩、洋芋27.22万亩,户均种植洋芋3亩;在经济作物中中药材面积达到20.83万亩,比1999年增加9.2万亩,户均达到2亩。药材、洋芋、畜牧三大产业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真正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今年,我们继续以种养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种养业结构,继续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资金启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群众行动等措施,改变以往下任务、定指标、靠行政命令等办法,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权,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算帐对比,现身说法,以典型引路,提高群众自觉性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6.19万亩,经济作物25.64万亩,其他作物0.57万亩。粮食作物中,小麦3.98万亩,洋芋30.22万亩,蚕豆等1.92万亩;经济作物中当归8.64万亩,红黄芪8.82万亩,党参5.26万亩,黄芩、柴胡、大黄、板兰根等中药材1.5万亩,油料等1.5万亩。粮经比为58:42,夏秋比为16.5:83.5,药材、洋芋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6%以上,户均达到了2.6亩药材、3.2亩洋芋。同时,种草3万亩,其中退耕还草2000亩,闾井、麻子川等乡种草2.8万亩,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二)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今年,我们把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探索机构改革路子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园区面积已由去年的104亩扩大到1589亩,并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园区作出了全面规划,整个园区分为9个大区,其中野生中药材家种驯化区驯化中药材品种42个、10亩;中药材引种观察区引进品种67个,累计已达121个,种植10亩;适宜中药材引种扩繁区种植中药材品种17个、35亩;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试验示范区进行以当归为主的生物

肥料、农药等试验项目11个,面积50亩;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区种植各类中药材20亩;优质中药材栽培示范区种植各类中药材1364亩。建成“五位一体”日光温室16座,建成园区内道路712米,并进行了硬化,对园区进行了围栏。配套微灌7套、滴灌设备1套,解决了日光温室内灌溉问题。电力部门完成了园区内线路架设。能源办共修沼气池7座,为促进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进度和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作好技术储备。

(三)重点推广示范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质增效,发展特色经济,我们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积极选点,共在10个乡的10个点落实重点农技推广面积26660亩。其中麻子川乡良种洋芋机播示范点3000亩;文斗乡中药材多元化种植示范点18000亩;梅川乡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537亩;中寨乡地膜当归规范化种植示范点1200亩;西江乡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示范点527亩;闾井乡阳关村抗灾结构示范点570亩;蒲麻乡中药材种植示范点533亩;西寨乡中药材多品种育苗示范点1200亩;清水乡地膜当归套大蒜、洋葱示范点511亩;寺沟乡老鸦山农业科技扶贫示范点582亩,通过以上10个示范点的带动,要使近几年试验田里成功的好技术、好项目、优良种子、种苗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四)支柱产业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大力实施“两洋(羊)一药”战略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为主要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洋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是中药材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4.04万亩,分别比1999年、2000年增加106%、15.4%,品种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以当归、红黄芪、党参种植为主,大黄、秦艽、甘草、板兰根、黄芩等三十多种中药材多元种植的喜人局面,农业园区引进120多种中药材进行试验,将为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提供丰富的适宜药材选择品种。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移栽大田试验取得成功,规范化种植正在起步,当归GAP规范标准制定正在与有关方面洽谈、协作,并被授予“中国当归之乡”地道药材产地称号。中药材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文斗、西江各建成一个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大、水平高、效益看好。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已建成中药材批发市场23个,发展中药材加工户2100户,中小型药材加工企业520户,并涌现出华兴公司、玉良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城郊农副产品加工公司等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市场熟悉、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是洋芋(淀粉)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已

成为粮食作物中的主力军,预计今年种植面积达

万亩,占粮播面积的83.5%以上,品种逐渐向优质化、专用脱毒种薯方向发展,今年共栽种引进洋芋品种11个,良种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了洋芋种植良种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共在以麻子川、十里、西江、寺沟、梅川、蒲麻、清水为主的22个乡开展机播洋芋示范5000亩,投入11台洋芋播种机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洋芋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洋芋产品的加工、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县共落实“订单洋芋”18.1万亩,为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5000吨,加工消化洋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小型洋芋淀粉粗加工作坊发展迅速,能基本解决洋芋销售难的问题。尤其是麻子川乡,以建成“洋芋大乡”为目标,在洋芋产业的基地壮大、新品种引进、机械化作业、订单洋芋、产品加工等方面都探索出了比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畜牧支柱产业。以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为目标,立草为业,推动畜牧支柱产业发展。今年结合岷山红三叶优质牧草繁育基地项目的实施,全县共种植各类牧草3万亩,其中麻子川占扎路、旋窝1万亩,闾井1万亩,小寨等乡1万亩。草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东山区结构调整找到了出路,将逐渐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抓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县上把支柱产业的发展作为振兴岷县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来抓,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制和部门领导责任制,每个支柱产业都由分管的书记或县长牵头,组建一套班子,编制一个发展规划,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和一个优惠政策,责任到人,从项目论证到建设、投产一抓到底,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抓基地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以洮河沿岸川台区为重点,结合“三个一万户”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额度,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突出抓了以地膜当归和红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建设,逐步建成了以梅川、清水、中寨为重点的地膜当归和以文斗为重点的中药材多品种种植基地;在麻子川建立了洋芋良种繁育基地示范点;以东南部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结合退耕还草,大力开展优良牧草种植,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畜牧联营体、暖棚养畜,并从圈舍改造入手,大搞暖棚舍饲育肥示范,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

三是抓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组建龙头企业。围绕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建成了岷当生物

产业有限公司、华兴中药材有限公司、顺兴和药材商行、玉良药材加工厂等重点企业,带动发展了一批个体和私营药材加工企业,全县从事中药材加工运销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到2100户、加工点520个,其中: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4户、50万元以上的25户、10万元以上的250多户。围绕畜牧支柱产业,建成了畜产品工贸公司、维新柳林良种猪场、永明良种畜养殖场、兴岷特种养殖场、鬃毛厂、骨粉厂等骨干项目,扶持发展了一批养畜大户和畜产品加工户,全县从事畜禽贩运及畜产品加工、营销的个体工商户达到500多户。围绕洋芋及淀粉支柱产业新建了梅川洋芋专业市场、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扶持发展小型洋芋淀粉加工户500多户。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新上了5000吨变性淀粉生线,并带头实施了订单农业,有力地带动了洋芋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是抓市场建设,促进农副产品的转化。我们把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通过多渠道筹资,建成了工业开发区,区内已建成各类资源开发型项目28个。在进一步规范粮油综合贸易市场、西郊中药材市场的同时,建成了23个农村集贸市场和商贸城、梅川山咀洋芋专业批发市场、建筑建材市场、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新建了集商务、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岷州大酒店”,实施了梅川、闾井、西江、岷郊、西寨、十里、清水等小城镇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城乡集贸市场,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良的市场服务网络。

7.×××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篇七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镇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品种相对较少,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一些低质农产品销售不畅,本地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农产品“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而且不同程度的造成一些社会浪费,影响我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种植业。要坚持质量、产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改良优质品种,提高质量。特别要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1、粮食作物要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在稳定冬小麦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面条、蔬菜饼干、专用面粉等精深加工产业,今后几年将在北齐路、皇马路沿线两侧建成千亩优质小麦基地;要提高玉米品质,重点发展优质饲料加工,并配合加工需要发展高淀粉、高含油等玉米副产品生产。

2、蔬菜种植。将在××、××、××等6处蔬菜示范园的基础上,再建3处占地约一千亩的优质蔬菜基地。重点引进白丽、F-189等新品种,使用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雄蜂授粉等高新技术,改进栽培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绿色蔬菜食品生产。在“翠竹”5个绿色蔬菜品种获得认证的基础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强蔬菜优质、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今年力争再有2-3个

品牌通过国家“绿色蔬菜”认证。

(二)畜牧业。以兴办畜牧养殖小区为突破口,发展适度规模饲养,重点发展以牛、羊、鸭为主的食草节粮型动物。大力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完善畜牧兽医体系,提高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水平。适当发展饲料加工业,方便养殖户购买使用。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加快生猪品种的改良速度;引进蛋鸡新品种,提高蛋鸡产蛋量,加快其出栏周期。同时,积极推广南蓬联户饲养肉食鸭的典型经验,力争形成“百万只”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认真抓好种植业“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建设,开发一批种养优良品种,推广一批能够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进实用生产技术。今年以来,全镇已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6项,引进应用名优粮菜新品种12个,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及示范推广项目 20多个,培训农民2万人次,推广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和4.5万亩,大宗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今年按照科技人员到户,成果推广到田,技术传授到人的要求,着重提高技术措施到位率、应用率,全镇5.6万亩小麦丰收有望,4万亩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粮菜亩收入预计平均增长800元。全镇奶牛、肉牛良种覆盖率平均在90%以上,生猪、家禽基本全部实现良种化。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快于家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建设,争取将其建设成为以蔬菜批发为主,农副产品销售为辅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另一方面,将今明两年确定为农资市场建设年,着力把北羊农资市场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辐射面最广的农资市场。今年以来,自西南羊至南卧石规划设计了13000平方米的营业楼房,目前已竣工6000平方米。将在每年3月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农资交流会,市场辐射至益寿临广四地,高峰期农资交易量最高可达300吨/日。截至目前,以北羊村为中心,长约6公里的农资市场内经营业户已发展到200多家,年营销额可达5亿元。

(三)加快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该镇围绕绿色蔬菜、腌菜佐料、肉制品等特色农业,鼓励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成立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今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农民科技协会、水利协会、林路管护协会等5个农民协会,全镇已有10余个经济合作组织,入会人员达1600余人,每年带领农民致富近千人。去年,西红柿协会内部人均增收500元,蔬菜运销协会会员的蔬菜售价比批发价高出0.4-0.6元,实现增收400元,西上村水利协会经过多方努力,修建PVC防渗渠12000米,新打机井15眼。

8.镇2009年农业产业调整思路 篇八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题会议,主要就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进行安排部署,下面我就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全力抓好落实。各相关部门及乡镇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召开专题研究会议,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结合实际,制定好详细的本乡(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要将方案具体细化到每个村、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使每乡镇、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特色、有亮点、有实效。

二、落实各级责任,形成推动合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在乡镇,各乡镇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领导带头、分片包抓,逐级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真正把任务扛死、把担子压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干好的事,也不单纯是哪个部门和乡镇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沟通、协调,通力合作、共同联动。对配合不力、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的,我们不仅要在全县通报批评,还要对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全县各级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努力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继续严格落实退棉战略.虽然XX年我县的退棉面积超出了计划面积,但是棉花种植面积依然很大,因此,各乡镇还需要进一步下大力气落实退棉战略,严格按照县委、政府下达的退棉指标,务必完成任务。

四、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必须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群众是主体,引导是关键。要把这项政策措施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关键是要通过宣传引导、算账对比,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和参与问题。各乡镇和农业、畜牧、林业部门要组织乡村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农户,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和技术培训力度,特别要用身边是教育身边人,真正解决农民担心收入少、效益低、销售难的问题。同时要采取项目扶持、财政补助、利益驱动等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从苗木、地膜、种子、肥料等方面,对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由不接受到接受,由要我调到我要调,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发展的转变,真正实现规模调大、品种调优、优势调强、效益调高的目标。宣传、广电等部门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跟踪报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子啊全县营造人人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人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

五、强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合作社、涉农企业的发展来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与乡镇村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采取“结对帮扶”、“公司+农户”以及“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六、强化工作考核,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县上将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各乡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镇办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方面,实行年终总评制度,在第三季度对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验收,实行奖惩机制。

上一篇:艺术团换届策划书下一篇:关于教师节主题宣传活动总结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