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2024-10-27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共10篇)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 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 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教学用具

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 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3.反馈练习

1.物体 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4.一个物体 受到的重力 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课后习题

课本第49页练习3-5。

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二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与功率的教学反思

最近学习功和功率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课提问,特别是做作业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公式、以及每个物理量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不住,导致了做计算题不会,再就是无法利用这些公式进行定性的分析,还有一部分学生一些物理量的单位都混淆了,如功的单位和功率的单位,不知道J和W到底哪是功的单位、哪是功率的单位;还有一部分学生把质量的单位kg和力的单位N混淆了。再就是还有部分学生做计算题不规范,有部分学生要么不写公式、要么漏掉单位,还有部分学生不会用科学计数法进行运算。

针对以上问题,在近阶段的上课过程中,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情况,经常检查的目的是做好督促工作,督促学生多用点时间去记;定期让学生做一做计算题,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规范做计算题的能力。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及时的改进错误,引起这些同学的重视。

3.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具体方法是:

(1)请同学们站立;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3)感受脚受到的支持力,分析对地面的压力,感受这一对相互作用力,并共同分析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在对方的两个力(即对方是受力物体);

(4)感受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并共同分析出,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受力物体是同一个,这个结论很关键;

(5)比对二个物理概念,进行距离练习,巩固提高;

4.上海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篇四

一、学情分析

本次课所执教班级为公办学校的普通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动手实验能力也很欠缺,再加上本次上课时借班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还不熟悉。

针对这样的一些情况,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办法,以视频引入,通过分析,提出:物体受到力,就能一定能平衡吗?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能平衡吗?建立起二力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猜想、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合作实验,交流、总结出静止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学生手提物体感受匀速直线运动二力大小的关系,然后教师运用DIS位移传感器演示,证明电动机是在匀速提升钩码,最后学生进一步借助电动马达提升钩码来探究,最后在自主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归纳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认识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感受猜想、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互相配合,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2)在对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验证过程中,体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理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力大小相等。

四、实验器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支架、电动机、钩码、弹簧测力计、带细线的扑克牌、剪刀、白纸。

2、演示实验器材:DIS实验器材、电动机、钩码、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示例

1、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入新课。(播放一段拔河比赛的视频。)

2、新课

大家阅读教材71页第一自然段。

物体的平衡状态指的是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出:物体受到力,就能一定能平衡吗?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能平衡吗? 静止是一种平衡状态,那么,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所受到的两个力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实验1

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所受两个力的关系。所用实验器材:扑克牌、弹簧测力计、细线。(实验前交代)

将两只弹簧测力计挂在扑克牌两角上的细线,轻轻用力向两边拉,注意观察当扑克牌静止时,两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两个力的方向。(在白纸上画出力的方向、标出力的大小)

将扑克牌旋转一个角度,然后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扑克牌将会发生什么的现象? 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合作实验,交流、总结出静止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

利用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用弹簧测力计提钩码使其匀速运动,初步感受两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实验2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缓慢)提升钩码,再缓慢下降,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在钩码的上升过程中和下降过程中是否变化。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

(小组实验后,有的说看上去好像示数不变,有的说示数发生变化等等)

我们手提钩码时很难做到匀速直线运动,接下来老师用DIS实验系统来就行实验,我们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时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所以钩码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DIS演示实验

实验表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小始终是相等的,与物体的速度及运动方向无关。学生实验3 用电动机提升钩码,看看在钩码上升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综合以上,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当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才能保持平衡状态。

想想看,这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呢?(5)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回过头来看看新课开始之前对有关二个力中间的关系,进行改正,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P74思考与练习1、2、3。

4、板书设计

3.5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①静止②匀速直线运动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处于平衡状态物体的合力:F合=0牛

六、教学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上课,觉得有些地方做的比较满意,基本实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虽然准备的很充分,但是课后仔细想来,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当然。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采用了机器人实验室的器材,实验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能够较好地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二力平衡的条件; 2.在教学设计上,考虑到应用DIS实验系统,演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像,形象、直观。3.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对实验中的一些操作方法或注意事项交代的不够具体、明确,对于所执教班级的学生来说,做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导致有些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不知如何操作,或者是错误操作,导致课堂时间被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五

长岭县大兴二中 唐铭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及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三、难点: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方法:实验演示、谈话、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对比等、四、教具:

教师:铝块、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水槽、乒乓球、去底饮料瓶、水等、学生(分组):烧杯、水、酒精、浓盐水、弹簧测力计、铝柱、铝块、空塑料桶等、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出示“死海不死”的故事,提问:“为什么淹不死他们?是神在保护他们吗?”通过故事导入本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出示浮在水面的船和人,分析受力情况,从而导入浮力,并板书课题“10.1浮力”。

(二)新课教学

1、概念揭示:观察幻灯片“浮力的广泛应用”,师引导生概括概念,符号级单位。

2、浮力的方向:是将一段带有颜色的线将乒乓球与杯底相连接,向杯中注入水,请大家观察细线的现象,再将烧杯倾斜,再次观察细线仍被拉直。结论:浮力方向为:竖直向上。(板书)

3、板书:施力物体:液(气)体

4、浮力的产生:师问: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也许下面这个实验会给大家以答案。

师演示: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盖拧紧,乒乓球瞬间就浮起。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以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为例,结合图示进一步分析一下。得出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力=F向上—F向下

5、(出示幻灯片)讨论:深入水底的桥墩受到浮力吗?使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6、师提问:乒乓球、木块放在水里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那么会沉入水底的铁块有浮力吗?怎样才能证实,在这里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师边演示边讲解)、测出空气中铝块的重力G; 、将其浸入水中,观察并记录F; 、得出:F浮=G—F(称量法)

7、指一生上前将空塑料桶按入水中,随着浸入水中深度的变化谈谈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由此你会想到什么问题?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8、师引导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如: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9、学生分组分类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学生分工协作是否合理;如何设计表格;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10、展示数据并归纳结论。此处展示学生的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11、师再归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与液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12、师生共结本节所学内容。

13、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10.1浮力

1、浮力:浸在液(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单位:N

3、方向:竖直向上

4、施力物体:液(气)体

5、原理: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力=F向上—F向下

6.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六

小山中学 柴新秀

在教学中我发现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使学生对本课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评价情境等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热情,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通过个性化的体验探究形式,让其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

优点: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

7.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七

上一周刚刚讲完分式的运算这部分知识,感受很深。

学生们在刚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并不顺利,一方面是来自对因式分解知识的遗忘,另一方面是不掌握算理。要想更好得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除了引导学生解决以上的问题之外,作为一个教师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分式的四则运算是分式这一章的重点,主要是会进行基本的运算,而不是计算的繁和难,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例题、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法则。但与整式、分数的运算相比,分式的运算步骤多,符号变化复杂,所以在增加例题、习题时,要注意控制难度,特别是不要在分子、分母的因式分解上增加难度。

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基本的练习,掌握算理,弄清运算依据,做到步步有据,减少计算的错误率。

8.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八

四川省广安市协兴园区全民小学:陈晨曦

【作品简介】

2017年11月,笔者所创作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新二级菜单型章节式系列课件》参加学科网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原创教学资源大赛并荣获优秀奖,之后又完成了该系列课件的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课件,该系列课件已在学科网“学易书城”发表。本“教学设计”为该课件的配套教学资源,与原课件同步,今按计划整理发表,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 入:我们知道,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教师引导:要知道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教师提出问题:对小孩和老人的声音,你是根据什么来分辨吗? 学生回答:小孩的声音要“尖细”一点;老人的声音要“粗犷”一点。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为什么有的声音听起来高,有的听起来低呢?是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呢?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演示: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自己动手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抽生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发声的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教师讲解:从上面的演示实验中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快──音调高──频率高──音调低 ──频率低──音调高──音调低 物体振动慢1.频率的定义

物理学中,把频率作为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基本单位是赫兹(Hz)

教师抽生回答:1000Hz的含义:

学生:物体在1s内振动了1000次。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音调的波形

演示 如图,将音叉发出的声信号输入示波器或计算机中,观察声音的波形。换一个不同频率的音叉做实验,边听边分析它们的波形有何不同。

观察下面三种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抽生回答三种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有何不同?

500HZ1000HZ1500HZ

学生回答:通过观察示波器中的波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音调的声音频率高,波形密集;低音调的声音频率低,波形较稀疏。

3.超声波和次声波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 到20000Hz。

20Hz20000Hz 次声波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超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教师讲解时应注意强调:

① 声音不同于声,振动一定发声,但却不一定是人能够听见的声音;

② 人最敏感的听觉频率是3000赫兹。

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抽生回答: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飞过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了吗? 趣味物理:音调的学问

在一次表演中,训兽师向他带来的一条狗提问: 3+1=?,听到提问后,狗立即叫了4声,训兽师又报了几个其它的数字,狗都能准确地叫出来,观众立刻为这条聪明的狗热烈鼓掌。请想一想,训兽师的狗真有那么聪明吗?其中的奥秘又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嘿嘿!原来是训兽师的助手用一种能发出特殊哨声的工具在台下操控,训兽师的助手发几下哨声,狗就会叫几声。这种哨声属于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但狗是可以听见的!

例1.生活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下图是某学校楼梯中的一部分,从 A 到 B 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在不损坏公物的前提下,一个同学用一根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A)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响度

BA 教师温馨提示:

护栏的长短不同,其振动频率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也就不同。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1.响度的定义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又叫音量。

2.影响响度的因素

演示:如图,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然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球被弹开的幅度。

如果我们将音叉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就可以观察到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教师归纳:

①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② 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远越分散,听到的 5 声音就越小。

影响响度的因素:① 振 幅;② 距声源的距离远近

第二课时

3.增大响度的方法

提出问题:增大响度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增大响度的方法: ① 增大振幅;② 减少声音分散。

练一练

根据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出一种能够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办法。

② 探究过程中,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源的振幅的?

③ 通过探究可知,声源的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豆粒,鼓发声时豆粒跳得越高,则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

②改变敲鼓时用力的大小;

③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三、音色

教师引导: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但是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他们的不同。我们靠什么来分辨他们呢?

音色:音色又叫音品,它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思考:“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出了名的“凤辣子”。《红 楼梦》第三回中有这样的描述: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想一想,贾府中的下人靠什么知道是他们惧怕的“凤辣子”来了?

2.影响声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演示:下面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用计算机播放这几个声音片段,边听边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观察下面的三种C调1(do)的波形可知,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它们的音色不同。

音叉 钢琴 长笛

课堂总结

总 结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频率的定义 物体在每秒内(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音调的波形高音调的声音频率高、波形密集;低音调的声音频率低,波形稀疏。3.超声波与次声波次声波:低于2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1.响度的定义 声音的强弱2.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 振 幅 ② 距声源的距离远近3.增大响度的方法 ① 增大振幅 ② 减少声音分散

三、音色 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影响声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课堂练习

1.在练歌时,我们常听见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可唱不上去”或“那么低 的音我可唱不出来”,这里“高”“低”指的是________的高低;而在我们熟悉的成语“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高”、“低”指的是_______的高低。

参考答案:音调;响度。

2.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先快速划过,再慢速划过。当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当划得慢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高;低;振动频率。

3.节日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_。

参考答案:音色

4.比较蚊子和老牛发出的声音,你会发现,的音调高, 的声音响度大。

参考答案:蚊子;老牛。

5.下列三段声波在示波器中的波形图中,响度最大的是(A),音调最高的是(C)

A(振幅)t/s ABC

科学世界 《乐音和乐器》

阅读书后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叫乐音?

2.弦乐器、管乐器的音调分别跟什么因素有关? 参考答案:

1、优美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

2、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有关;管乐器的音调跟空气柱的长短有关。

9.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率教案 篇九

说 明

①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不对,还得看时间;反之,做功多功率就大,也不对,还得看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功率是由时间和功两个因素决定的.

②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不要混淆.

二、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功率的公式据其概念可以写成P=s另外还常用千瓦、兆瓦、马力.

说 明 W,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1W=1J/t

W,是指平均功率,即在‘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t

①功率的公式P=s

②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z/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Fs,v=, 可得p=Fv. t

③马力是功率的单位,不是指马的力气.

三、比较功率大小的方法

功率是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般采用下列三种办法比较其大小.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的物体,功率越大;

(2)在完成相同功的条件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的物体,功率越大;

(3)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P=W计算,进行比较. t

四、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功是有用的.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联系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大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典型例题精讲

题型I 面向全体,双基巩固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 B.做功时间越短,功率一定越大

C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D.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一定越大

分析:根据功率的定义和公式P= 可知,当物体做功一定时,功率跟物体做功时间成反比,当物体做功的时间一定时,功率与物体做的功成正比,故A、B都不对,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也不正确,由功率的定义可知C正确,应选C

答案:C

例2 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内把一辆重为1 500N的汽车举高了2m,起重机对汽车做了——J的功,功率是————W(g取10N/kg)

分析:新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本题主要考查计算功和功率的方法.由公式W=Gh可求出起重机对汽车做的功,再利用 P=W 求出功率.答案:30000 3 000 t

题型Ⅱ 生活·物理·社会

例3关于机器的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器的功率越小,做功越慢 B.机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C.机器的功率越小,机械效率越低 D.机器的功率越大,做的有用功越多

分析:(1)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大说明做功快,与做功多少无关;

(2)功率与机械效率无关.

答案:A

例4 甲、乙两个体重相同的同学同上五层楼,甲快步跑上去,乙慢步走上去,如 果他们做的功和功率分别是W甲、P甲和W乙、Pz,那么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W甲=W乙,P甲=P乙 B.W甲=W乙,P甲> P乙.

C.W甲> W乙,P甲> P乙 DW甲> W乙,P甲=P乙

分析:甲、乙两同学体重相同,所以上楼用的力相同都是从一楼到五楼,所以通过 的距离也相同,因而据W=Fs做的功也相同,甲快步跑上去,用的时间小于乙用的时间,据户=车所以甲的功率大于乙的功率. 答案:B

例6 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流动的功率约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 ——J。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m,(g取10N/kg)

分析:本题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是一道综合性试题.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W=Fs =1.5WX24X3 600 s=1.296X105J;由公式W=Gh=mgh,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h=216m

答案:1.296X105 216

课标理念剖析

探究性问题剖析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物理的手段,本身也是物理学习的内容,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目标.按探究的步骤,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改目标.

10.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十

第十二章第六节

《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二力平衡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受力分析还不够全面,对物体受到力的理解也还不够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结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或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5、通过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比“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5、6、7、8、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9、10检测目标4的达成。

(4).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3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5的达成。

(6)通过问题16检测目标6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再设置问题,引发深入的思考)

(一)、复习提问 :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2、如果将手上托的课本松开,书将落到地上,为什么? 问题

3、我手上托的课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画出受力示意图。

问题

4、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三)教师总结: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板书课题)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转化成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

5、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

6、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问题

7、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问题

8、你如何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支持你的猜想呢?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既“控制变量法”。)

问题

9、在实验中,你需要观察什么?

问题

10、你应该这样做,才能保证和同学们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实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问题

11、根据实验进行分析,你能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吗?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体、等值、反向、共线)三、二力平衡的应用(通过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有哪些应用)

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问题

12、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 问题

13、看课本图12—6—3,重力为2N的课本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多大? 问题

14、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

2、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问题

1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你会做吗?

四、拓展:问题

16、“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异同?:

五、小结

六、巩固训练

利用学案1、2、3、4、6、7 【板书设计】:

一、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上一篇:科技论文摘要四要素下一篇:《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主题班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