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尊重学生意见

2024-06-12

如何尊重学生意见(精选14篇)

1.如何尊重学生意见 篇一

《教师如何尊重学生》是我假期所学习的一本书,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诠释了一个主题——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和尊重,有抱负的老师,都希望学生喜爱自己的课堂,希望能培养出有个性的优异的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又总是无意地扭转了学生的个性倾向,总是以同一种教学模式,同样的教育方法来面对所有的学生。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一种定势去对待不同的学生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适应学生呢?尊重学生,培养个性,将来的人群才会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一生才会是多姿多味的。

《永远的一课》曾经看了好多遍,这位老师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由得从内心深处欣赏她的睿智、她的细腻,反思于自己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却不知该如何上好他们小学生涯的第一课,就这样稀里糊涂、毫无印象地走了过去。“刚才我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位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出这样好听的故事。”老师的这句话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亲切,因为我们也经常对我们的学生说类似的话,但却不曾像她那般“用很好的纸”“很工整”地记录,老师的做法,该给孩子们怎样的尊重和自信啊!正是这种自信成了他们长大后通往成功的支柱和桥梁。教育方法决定受教育者的前途和命运,好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理想和品格,对未来充满自信。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正是使人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也让我懂得了老师的爱要普及到每一个学生,老师的也许很无意的一个举动、一个表情,会触及学生最敏感的心灵。一个“爱”字,贯穿了教育事业的始终,诸多案例之中,凡是学生喜爱的老师,无不以满腔的爱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

爱学生的那份感情不是学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喊喊口号而已,而是用行动来诠释的。文中的老师,应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认真、负责,对学生充满关爱的老师。可是,也许他很无意的一些表现,却还是让个别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压抑。其实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每个教师也都曾有意无意的偏爱那些有能力的、成绩好的、能言善辩的优秀的学生。对那些所谓的差生,也不见得是厌烦,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一种心情吧。换个角度想想,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正视学生的优缺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正确处理课堂问题》,就是告诉我们要理性地处理突发事件,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课堂上,问题行为总是难以避免的。好的课堂纪律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学生的性格各异,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地了解学生,要理性地对待处理学生事件,要公平、和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用武力制服,也许教师的武力恰恰滋长了他的逆反心理。循循善诱,分析其心理状况,委婉而真诚地交谈便可让其愉悦地接受我们的建议。这种方法,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用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尊重学生的实践》,都告诉我们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要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蹲下身子,才能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师如何尊重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素养,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对教育事业拥有满腔的热忱,要对学生有着负责的心态,要对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学生融入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唯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尊重学生,继而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如何尊重学生》整本书阅读感悟

五台县实验小学

做 个 好 老 师

——读《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有感

读完了《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一书,感触颇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被世人赋予的比喻会比“老师”这个职业来得多:“园丁”,“蜡烛”,“领路人”,“导航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可能是对老师最感慨,也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了。老师老师,你有怎样的教学水平和师德行风,在积极倡导师德建设的今天,已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小学老师在这支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是属于比较特殊的群体。也许,在许多人眼里,我们只是一群“小萝卜头”而已,其实,我们肩头的担子,不会比中学老师来得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甚于他们。都说做老师难,做小学老师更难,做一个校长信任、家长放心、孩子喜欢的小学老师更是是难上加难!这一切的一切,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做一个好老师!好老师就该有好老师的标准,接下来,我就谈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首先,一个好老师,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也许你在踏进这个领域的时候有着许多的无奈与反感,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抛却之前的种种因素,全心全意热爱它!你会从中发现,这份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含辛茹苦,还有辛苦背后收获的那份喜悦。当孩子露着漂亮的笑脸,甜甜地喊着你“老师”,张开双臂扑向你的时候,你的体会是不言而喻的!其次,一个好老师,要做到有“十心”。接待家长要热心,教育学生要耐心,教育工作要精心,教育活动要专心,上班工作要安心,完成任务要齐心,学习他人要虚心,帮助别人要诚心,对待事业要全心!只要把这“十心”一一做到位了,那么也就是离好老师又迈进了一大步!

再次,一个好老师,要有化压力为动力的勇气与决心。曾经有人这样问我:做一名小学老师,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你真的开心吗?我的回答是这样的:面对来自校长室无穷无尽的压力,我是无奈的,因为要做到完美不容易!面对家长们满腹牢骚的发泄,我是难过的,因为付出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可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我又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天使!问我的人说:那不是很矛盾吗?我说:因为我会把压力化为动力啊!确实,当我被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想过要逃,可逃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怎样与压力作斗争才是正确的选择。于是,我把这些所谓的压力统统看作是鞭策自己的一种动力,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正因为有了这份勇气与决心,才让我有了收获的喜悦!

最后,一个好老师,应该是爱每一个孩子的。记得有一首歌的名字叫《因为爱,所以爱》,我把它引用到了我们的小学

教育工作中,感觉很贴切。大家都说,老师吃的是良心饭,我认为一点都不错。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教育好这样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及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一些事情:一年级孩子不会吃饭,老师一口一口喂;孩子尿湿裤子,老师帮他换洗;孩子感冒发烧,老师帮他量体温,喂药;孩子午睡起床,老师又帮他穿衣叠被;孩子学不会本领,老师手把手儿教;孩子做错事,老师又和风细雨地进行说理教育;孩子晚来接,老师更是把他护送回家。虽然这些琐事看似保姆做的,但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说明了老师爱孩子的那颗心。

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无穷期。选择了这个职业,我无怨无悔,我要倾注我的心血给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田去耕耘我的青春与年华,去播种我的智慧与希望,实现我的理想,向好老师迈进,争做一个好老师!

读《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有感

五台县实验小学

2.如何尊重学生意见 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许多教师以此为据, 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 并由此引发学生的许多奇思妙想和感人之言, 成为课堂上最精彩的部分。但是, “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 对语言的感悟零散杂乱……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这一媒介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其前提是对文本所表述的内容、观点的准确理解与全面把握, 那种断章取义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逐段教学应该被否定吗?有些文章本身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在叙述, 教学遵照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写作顺序, 才会真正与作者、文本、主人公达成心灵上的默契, 达到理想的效果。还用上述那个课例说开去, 如果重建, 不妨这样:

一、复习导入, 引发思考

1. (演示课件) 同学们, 回想一下每年的中秋节, 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画的中秋佳节, 你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

2.引入:中秋佳节, 是合家团圆的时刻,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赏明月, 品尝月饼, 多么惬意啊!但此时苏轼却心绪不宁, 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品词析句, 体会亲情

1.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的?请同学们找一找, 读一读。

2.在中秋月圆之夜, 苏轼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从“形影不离”又可以看出什么?

3.指导朗读。

三、感同身受, 入情入境

1.过渡:此刻, 举头望明月, 好一轮大玉盘似的圆月高高地镶嵌在墨蓝色的夜空中。月是那么温柔, 它将黄色的光亮轻轻地洒向大地。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苏轼躺在床上, 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苏轼为什么“埋怨”?汇报交流。

2.那圆圆的明月, 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 心情却很惆怅, 这是什么原因呢?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朗读。

3.同学们, 看, 明月当空, 景色如此美丽。假如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就是你, 身在异乡, 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 这时, 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4.配乐营造氛围, 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

四、理解词义, 回溯诵读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忧伤, 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交流讨论。

2.同学们, 关于这首词的意思课文告诉我们了吗?找一找。

3.互照阅读, 理解意思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4.指导朗读 (提示:低声吟诵) 。

五、回顾总结, 拓展延伸

1.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再来感受苏轼在中秋之夜的所思所想吧!

2.同学们, 你们想读一读完整的词吗? (师范读)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 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 读一读。

3.初中课堂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 篇三

[关键词] 尊重学生;人格;认知;情感;需求;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33-0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怎样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让自己的教学积极有效?数年的实践告诉我,屡试屡爽的尚方宝剑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初中生大多在12岁-16岁之间,刚刚从小学阶段的全面呵护开始走向独立,思想的懵懂,自我意识的逐渐发展,独立意识的增强,这一切使得初中阶段成为学生思想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渴望独立又无法独立的初中生渴望得到别人 尤其是他们所崇拜的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要以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为前提,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上课时,一声亲切的问候,“同学们,早上好”,充满真诚的一个深鞠躬;下课时一句轻轻的关切,“孩子们辛苦了”“路上小心”;节假日一句真诚的祝福,“中秋节快乐”;气候突变时,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病,你上去轻轻关心几句,“身体好些了吗?”。常说“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生是不会忘记你的。

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心灵感受,同时在课上和班级管理上,也要发扬民主作风,不把自己的话当金科玉律,心平气和的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并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另外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时,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宽容的给其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即使是所谓“差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 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陶行知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意味着扼杀人才; 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差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而不是没完没了的批评指责,当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此刻的他们是多么希望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尊重。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

心理学家威廉 · 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足和偏见,对此教师不要对学生批评训斥甚至嘲笑,从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ΧΧΧ,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等语言予以赞赏。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情绪有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对于学生却是合理的。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感受本来就和大人不同,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地强求学生和我们成年人想的一样。做教师,就是要难在变换角色,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深入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摸到学生情感变化的脉搏。

四、尊重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需求表现在许多方面,学习上需要你的辅导,和同学发生矛盾希望你帮助解决,他的努力希望老师能够看到,特别是他的进步需要得到老师的表扬……有很多时候,学习吃力的学生由于害怕老师而不敢问问题。我们应该千方百计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没有顾忌地提出问题。

五、尊重学生的爱好

据说,诺贝尔获得者都是有自己的特殊爱好的,一个学生有正当的爱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作为教师,无论学生有哪方面的爱好,只要是正当的我们都应该鼓励。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爱好,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他长大一定从事这个行当,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对某一件事专注的精神,一种有所追求的思想,一种想做并能做好事情的信念,一种能从爱好中寻求生活乐趣的习惯。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六、尊重学生的创造

创造思维是学生最富生命力的思想火花,怎样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和突发奇想,少对学生说“别”、“不要”,要欣赏学生的“淘气”,不要把“听话”作为优点来强化。很多心理学专家都指出,创造型的学生一般说来是不顺从、不驯服。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我们看法不同的意见。

总之,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 ,走出心理误区,力争自我超越。嫌弃和斥责,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 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做为检验师德的试金石,为完善自我,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

4.班主任如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篇四

一、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

学生是教育对象,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的,如果忽视或者轻视学生的独立人格,教育必然失败。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决定于教师的人格修养。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教育是以人格育人格的事业。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要接受每个学生的全部,而不是只尊重学生的“优点”。美国 2009全国优秀教师托尼·马伦在获奖感言中说: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

二、引人入胜的故事。

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教育好一个孩子,一定要走进他的心灵,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了解、被赞美的需要。”(尊重人格,读懂学生)

一位特级教师说:“接受一个孩子,既要接受他的优点,也包括接受他的缺点,这样,才能通过教育引导,使他扬长补短,改正缺点。”

三、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必须尊重学生的家长

要认清家长是教育资源,是教育力量,与家长交往中不能给孩子“告状”,要与家长讨论教育的问题,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班级应该该成立“家长委员会”,民主选出家委会委员,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班级学生教育问题。

有些班级活动应请家长委员会成员、部分家长或全体家长参加,充分发挥家长的正能量。

特级教师丁如许老师有一篇文章《深夜,我与家长同行》,阐述班主任与家委会成员共同引导学生提高在家自修的质量,促进教师教学的故事。

班主任人格修养的意义与内容

一、班主任人格修养的意义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日本教育家紫田荣义: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 前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班主任人格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优良的道德品质

1.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社会公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二)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教育观念

包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互联网 +教育、批判性思维等。

(三)符合社会发展、职业需要的知识结构

包括基础的文科理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知识。

(四)良好的个性品质

包括积极向上,意志坚强,善良宽容,人际和谐,乐观好学等。

班主任提升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班主任提升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反思自身的人生价值观:我的奋斗目标,我的精神需要,我的物质需要,与教师应有的价值观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或者与优秀教师对比,找出自己的差距;思考差距会给教师生涯带来什么。、按照人格修养的四项主要内容仔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确定需要提升的重点内容。、根据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找出自己需要提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文理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新学科知识)4、根据以上分析,依据“终身学习”的要求,制定自身发展的计划(具体目标,具体措施,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定时评估)

教育部文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5.如何尊重学生意见 篇五

进入校学生会主席团小半年了,对学生会的各个运作也有了些熟悉,对于执行力问题,我也有一点点想法。

我在学生会接触很多的是办公室,办公室执行力就是很强。不仅是她们办公室内部、对我主席团的指令也是执行很快很到位。这方面的原因,我总结如下:

1、庄会琳师姐的个人魅力,这方面我们主席团也不差。

2、他们的值班制度,加强了各成员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各成员之间比较熟悉,而且不易形成那种不好的小团体,成员之间做事都是相互合作。上述二点使办公室执行力很高,也能解释一些部室内部执行力不高的某些原因,某些部室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从而成员工作上的接触就只要例会的和工作,因为来自不同系,开始就自然有些隔阂,如果不加强沟通,隔阂依旧存在,这种隔阂在工作之中不容易解决,反而有可能加深。

3、自律委同样拥有自己的办公室,也有值班制度,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使用办公室比自律委更有执行力,这方面原因我觉得在于办公室的D309同样是我们主席团工作的地方,久之,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对方,从而又有了第二点的关系。

这是办公室的经验,也有了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同样,我们执行力不够的原因,从我在实践部的经验说明:

1、各部室大多数成员很少和主席团有过接触和交流,甚至于不知道主席团一些人员,这样就造成了对主席团的淡化。同样,我们也不熟悉部室的成员,进而在工作的时候,沟通、默契都存在问题,执行力自然不够。

2、与主席团接触的多是部长,而一个部室具体工作的反而不是部长,所以一个部室的具体工作都是围绕部长的命令展开,而我认为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部长们潜意识觉得比别人高一筹,也奋斗了这么久。所以他们潜意识不希望别人命令他们,更喜欢在具体工作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延误我们的指令。

3、我们对部室的影响力不够,新干事进入学生会,首先接受的就是一个理念,在部长面前展示自己,部长会决定副部长乃至部长的人选,使他们感觉部长的权利很大。后来发展可能不是这样,但这恰恰说明我们对各个部室新成员的影响力不够,使他们相对独立,这就让我们的影响得到了淡化。

接着我们学生会和社团联也可以比较一番,我接触社团联的人不是很多,从表面看来感觉他们很是傲气,底气很足。,办事的效果很好。这方面原因,我总结如下:

1、他们有自己的办公室,各个部室都在其中,这让他们有一只归属感,潜意识里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区别于一般同学),这种意识能够让他们觉得应该去多做一些事儿。

2、不能说一些形象工程,但是人恰恰会在意形象,他们的集体照就能说明,虽然是简单的集体照,全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集团的一份子,这是一个对身份的确认。而我们学生会恰恰是工作的时候感觉是学生会成员,不工作的时候感觉是学生,而这2点又往往是交叉的,所以在学生的时候懈怠也同样导致我们的学生会的工作的延误。

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接下来我想说说解决措施:

1、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在学生中加强宣传,使我们学生会的形象变得正式、严谨、区别于一般同学(这是一种好的区别,能加强责任感),2、学生会的值班制度,在处节假日之外,每个部室每天必须安排一名人员来学生会办公室,由主席团每天负责值班的人员带领值班。值班期间,一方面加强沟通、了解他们的部室情况、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了解我们。同时也能处理学生会的日常工作。

3、每个部室都有召开例会,负责的主席团成员必须参加,弱化部长一人独大的情况,同时对我们主席团布臵的工作作出解释。

4、对每个部室后备人才的关注和联系。因为每个部室的后备人才都会是部长满意的人员,而这些人员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部长的影响,如果部长对我们主席团不是很在乎,那么下届同样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于这些后备人才进行联系。

5、我们要对各个部室进行考评,不能是一年一次,而是一月一次,虽然看上去很多,但是准备的资料很少,再加上我们细化考核标准,这样做反而简单。对考评优秀的部室作出团委的表彰、不优秀的也坚决提出批评,这样才能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权威,有了纪律工作自然也会有效率。

6、希望和团委老师建议,对于各个部室部长、副部长的人选,所负责的主席团成员要有投票权和决议权,并且让各部室都知道。使新成员知道我们也能决定他们在学生会的命运,他如果想上进,自然会在我们面前好好表现,这执行力也应该能有所提高。这是我的一些意见,尚有不足之处,请主席团改正。

2012-2-14

6.如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篇六

国家教育局颁布的《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强调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原则。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何既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特征,又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呢?

一、公正、公平看待幼儿

乌申斯基说:“人在教育中的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可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把每一个幼儿当作“主体的人”来看待,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权利,客观公正、求真务实。

1.公平公正,尊重幼儿独有的见解

在一次关于“节约用水”方法的交流活动中,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在刷牙时,水龙头的水不能哗哗流。”有的说:“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这样也是节约水。”廷翰小朋友说:“我们要节约用电,……”有个别孩子骚动了,有的认为他是在捣乱,不认真回答问题,用了不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有的大声地喧哗说:“他说错了,节约水怎么变成节约电了?”当时的我也有点蒙了,但看着廷翰小朋友的认真劲,看到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释,我就尊重他,公正公平地给予他时间,耐心地倾听他的解释,他说出了“因为水在工厂里,需要有机器加工,没有电就没有水”的想法与见解。他的发言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思维模式,不仅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还让同伴们对他刮目相看。可见,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个幼儿机会,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他们独有的见解,能更好地挖掘出幼儿的个性特点,促进幼儿的发展,也能更好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2.和谐友爱,和幼儿平等的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重的欲望,交友和受尊重的愿望都非常强烈,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虽然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然而这种教与被教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幼儿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从而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在《我们爱地球》主题类活动中,他们了解到了水对于人类、对于动、植物的重要性。我以引导者的身份,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探讨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到水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他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想在“我们爱海洋”的主题版地中进行宣传布置,我以信任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以往都是我来引导,我来主导的做法,支持幼儿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设计自己心目中节约用水的标志,同时我和他们一起合作,把标志张贴到教室中。在和幼儿的布置中,我感受到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特别是几个平时胆子较小的幼儿,在教师的信任与鼓励下也参与到了活动中,设计的节水标志很有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同伴的赞许,自信心提高了许多,变得更喜欢我组织的活动。

二、包容、理解、爱护幼儿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从儿童入园或入校第一天起,教师和集体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如果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不好的习惯就会受到排挤,在儿童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消失。”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到幼儿中去,洞察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需所求,对好现象因势利导,鼓励其不断成功。

1.细心观察,尊重支持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园的孩子好奇、好问、爱探究,他们对事物的浓厚兴趣而产生的“求异思维”的活动,是对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和创新的尝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善于保护孩子的天性,创设培养幼儿探索精神的环境和条件,细心的观察幼儿,支持他们的活动,让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了解个性,给予幼儿多一点理解

幼儿园里的孩子什么个性的都有:有动作慢的、有性格开朗的、有好动调皮的,有不爱讲话的等等,无论什么个性的孩子,都有他的个性特点。作为教师要发现并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从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把自主还给幼儿,创造条件去激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三、赏识、激励、赞赏幼儿

有人说“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成功!”可见,当我们发现了幼儿的个性、独特之处后,作为教师就应该将幼儿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要细心捕捉、赏识激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身上的潜力,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7.如何尊重学生意见 篇七

1. 激发兴趣,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重要推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一项目中的动作兴趣越浓厚,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也就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 对不感兴趣的东西, 一般来说, 大部分的学生是很难学好的。例如, 教授一节“支撑跳跃山羊”动作时, 其危险性较大, 对很多学生来说, 没有足够的胆量跳过去。但是, 很多学生对“跳山羊”又很感兴趣,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 认真学习, 很快掌握“跳山羊”动作。又如, 在武术基本功教学中, 教师如果单从基本的一招—式, 枯燥无味地去教, 那么, 很多学生就觉得索然无味, 无兴趣练习。因此, 教师如果运用“拳如流星眼似电, 腰似蛇形步赛粘”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基本功产生兴趣, 而且对于武术基本功中的手、眼、腰、脚四个部位的动作提出了形象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的—个重要任务, 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并随之加以正确的引导, 以达到让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 这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高大脑负荷能力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动机和兴趣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感兴趣, 就会有力求认识和掌握它的迫切愿望与强烈要求。故此, 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锻炼, 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个重要内容。

2. 开放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体育课还常要求学生练习时要做到整齐划一, 步调一致, 这些都会限制学生主动学习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挥。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要给学生营造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氛围, 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 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 把创造性的培养赋予教学之中。

(1) 让学生自编自导, 激励创造性思维。自编,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导, 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例如, 棍棒操教学中, 在教授完每个动作后, 笔者就要求学生自编一个动作,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效果就很好。在教学中, 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每小组利用每个人手中的棍棒摆放一个“图案”或“字”的意思, 让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些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

(2) 改变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给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法中的一部分。而学法是各异的, 学生通过经常的讨论与交流, 可相互纠正和补充各自的错误, 这是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可获得的最大好处。

(3) 发散性提问, 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问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发散性提问的核心不是追求唯一准确的答案, 是具有一定的发散性, 而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整哩、总结、想象和设计自己的解答方案。例如, 学生在学习“背越式跳高”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背越式跳高, 俯卧式跳高和跨越式跳高三者有何区别?哪种方式最简单、省力、有效, 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讨论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和优越性, 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学习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3.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8.如何尊重学生意见 篇八

中小学作文教学,历来处于尴尬境地。在教学过程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长期存在,写作教学方面的教材与内容,迄今也未能形成体系。时至今日,甚至有人提出了“应试写作”“应试作文”这类荒唐的概念。

所以,如果客观地评价我们的作文教学,笔者只能非常遗憾地说,我们到现在连最起码的作文教学秩序都未能建立起来。虽然历经数次改革,广大语文教师数十年来也都一直在苦苦探索作文之道,但由于自身的才力与写作实践经验所限,中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少慢差费的状态,由此阅读教学也大受影响,从而使语文学习质量整体降低,无论是中小学教师的语文教学还是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一直在低谷中徘徊。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作文教学评估评价体系,均未能系统地构建成功。

真正的作文教学,应该做到:切实帮助学生在文章审美维度上,学会体验生活,建立好自己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对生活万象的坚定的而不是飘忽游移的价值观与价值标准。同时,打通语文教学与文学的全部通道,让文学文化内涵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笔者是在阅读了由著名诗人冯至翻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后,重新检讨中国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时,发现我们在作文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严重缺失,并进而产生作文教学方面的思考的。事实上,语文教学缺失真正的文学精神的灌注与濡溉,也是恢复高考以来越来越强烈地呈现出来的一种弊病。中学教师对真正的文学接触甚少,对真正的文学大师的理解与接受也非常有限。某种程度上,中学教师越来越受通俗文学甚至庸俗文化的干扰,已经无法产生真正的审美情愫,无法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审美观照。这也是语文教学缺失文学精神与文化内涵的根本原因,最终导致语文整体水准呈下降趋势也就“理不足怪也”了。

里尔克堪称中国新诗界里历久不衰的神话。无论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在现时,对中国诗人来说,他都是一位令人着魔的伟大诗人,一位风格卓越、技艺娴熟、情感优美的现代诗歌大师。在许多方面,比如在诗人的性格与生活的关系上,在天赋与写作技艺的关系上,在心灵的敏感与诗歌的关系上,在从事现代诗歌写作所须的精神品质上,他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用更简洁的话说,他本身就是一部有关写作奥秘的启示录。里尔克对中国新诗所产生的卓异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也是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的。这种影响不仅反映在时间的长度上,也体现在精神的强度上。

冯至先生翻译于1931年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里尔克论诗、论艺术、论生活的重要书简。“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本来,正如《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收信人引言》里所讲的,“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然而,让笔者觉得凭借它可以向中国语文发言的原因,是冯至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重印前言》里的一段话:“1946年我回到北平,听说某中学的一位国文教师,很欣赏这本书,曾一度把它当作教材在课堂上讲授。”60多年前既然曾有中学语文教师将这本小册子搬至中学语文课堂,今天,我们将这本书再一次作生动的援引与利用,看来,也同样十分必要。

在写作上,里尔克的遗产可谓非常丰富,然而,跟中学作文教学相关的都有哪些呢?

笔者认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助于里尔克廓清我们在作文教学上的误区。

一、我们以什么样的体验进入写作或如何理解经典

在阅读《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时,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在如何获取更别样的生活体验及我们如何理解经典方面,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存在着一种错误与缺失。

笔者理解的别样的生活,是指可以移植至或拼接至所写文章中的那份经过审美经验选择过的生活。没有文学精神的熏染,没有审美情怀的牵引,我们就不能引导学生在面对真实生活的同时,能够以高于生活的力量,认识生活,描写生活。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误认为只有描写真实的生活,才能使文章获得深刻的力量。其实并不尽然。这里的“真正的生活”,仍然是一种“变形的”、经过了心灵选择的生活。任何人在写作过程中,都不具有“复原”生活的全部可能。因此,谁能对生活获取一种更新颖的观察与思考的角度,谁就能首先具备我们平常所说的写作才华。

我们不妨举这本小册子里的例子。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译者序》里,著名诗人冯至讲:“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我时常在任何一个青年的面前,便联想起荷兰画家凡诃(Van Gogh)的一幅题作《春》的画:那幅画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央立着一棵桃树或杏树,杈桠的枝干上寂寞地开着几朵粉红色的花。我想,这棵树是经过了长期的风雨,如今还在忍受着春寒,四围是一个穷乏的世界,在枝干内却流动着生命的汁浆。这是一个真实的、没有夸耀的春天!青年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命无时不需要生长,而外边却不永远是目光和温暖的风。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他们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生气,而社会的习俗却是腐旧的,腐旧得像是洗染了许多遍的衣衫。他们觉得内心和外界无法协调,处处受着限制,同时又不能像植物似的那样沉默,他们要向人告诉,——他们寻找能够听取他们的话的人,他们寻找能从他们表现力不很充足的话里体会出他们的本意而给以解答的过来人。在这样的寻找中几乎是一百个青年有一百个失望了。但是有一人,本来是一时的兴会,写出一封抒发自己内心状况的信,寄给一个不相识的诗人,那诗人读完了信有所会心,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仿佛在抚摸他过去身上的伤痕,随即来一封,回答一封,对于每个问题都给一个精辟的回答和分析。——同时他却一再声明,人人都要自己料理,旁人是很难给以一些帮助的。”

这里与其说是里尔克寂寞而勇敢地担当生活的演绎,倒不如看成是对青春的另一种诠释——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激昂、诗意、花前月下,竟然完全相反。然而,这种相反,又是那么深刻,那么经得住推敲——在文学的世界里,它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具有审美的一切因素。我们以前在理解青春时,从没有想到,青春“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我们也明知,青春“充满了新鲜的生气”,但我们却从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可能存在的腐旧与传统的力量对青年人的冲动、昂扬是一种挑战与遏制。直到大诗人体察到了另一种青春时,我们才明白,另一面的情形,也同样在诠释着青春。

这就使笔者想到,我们平常意义上所说的经典。何谓经典?经典说穿了就是得以存活之物。或者说,是可以经得住正面的褒扬而得以存活,同样经得住岁月的侵蚀以至误解而同样能够传世的伟大的存活之物。或者用当代伟大的古典派诗人波尔·兹比格纽·赫伯特的理论来看,能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方能成为经典。经典通过顽强存活而给自己挣得经典之名。因此,拷问质疑经典,无论以一种多么敌对的态度,都是经典之历史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很受欢迎的一部分。因为,只要经典娇弱到自己不能抵挡攻击,它就永远不可能证明自己是经典。

经典的意义在于穿透时间的力量,在于任何时候都被人们需要。哪怕远离甚至完全背离了当初经典产生时候的全部情境。但这就像历史一样,任何时代,任何人,对已逝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的叙述,都可能出现迥然不同的文本。克罗齐说: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现代史。这样来理解经典也同样成立:所有的经典都会有一则甚至多种当下的文本样式。这样理解经典,这样体会经典的力量,笔者不知道,在当代语文教师中还有多少人。而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理解力与穿透力,一个语文教师,将如何面对文本,经过与穿越,将真正的内涵——审美的、伦理的——全部揭示出来、提供出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一如真正的文学评论家一样,是一种批评,一种诠释性的创造。假如没有这一过程,把经典之作隐藏的或者关联的额外意义负荷揭示出来,那么经典之作很可能在直观的意义上是相当无聊的。就像《狼来了》这篇童话一样,一则很无聊的对儿童进行道德讽刺与道德谴责的故事,但如果反过来进行诠释,则完全不必担心经典的意义会因为批评者的“过度阐释”和任意胡说而被挥霍掉,如果重新思考与理性审视《狼来了》,将盲点刺破,将伪善揭开,真正发现了儿童的位置,我们则会发现,这则经典,是由成人为儿童设立的道德陷阱,以及儿童有意被大人们置于一种孤绝而又恐怖的环境,同时身陷道德困境的尴尬境地。很少有人认识到,作为成人视角观照下的道德教育经典故事《狼来了》是基于一种对儿童的批判立场。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大人们有意将儿童置于一种“山上”“狼”这种情境之中。而这样的情境,正是大人们的恶意所在,一下子将孤寂与恐惧这样的不安全元素安排在孩子的身边,可他们却做好了指责孩子的一切准备。

笔者之所以特别将这一点提出来,乃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时期,而对青春时期的理解,我们切不可以我们的理解去误导了中学生。青春有热情、昂奋的一面,青春也有另一面。成长与寂寞,仿佛是一株青春的树上所结的两个果实,寂寞始终伴随着成长,使成长得以在一种静穆、简洁、自省的状态下悄悄地扩展,不知不觉地壮大。寂寞是一种必须的代价,不经痛苦的救赎是肤浅的,不经坎坷的行旅是乏味的,正是在寂寞的催生之下,成长才会不依赖于外界的世俗的压迫而得到自由的发生。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灵魂,脆弱、敏感、懵懂,但他内心里却激情澎湃,积攒了许多原初的生命力,想要到外界展示,去征服其他生灵。但他是那样孤单无助,他与外界,天然地存在着巨大的冲突,世俗处处在设着羁绊,扼杀他的活力。任何一个经历过艰辛的心灵历程的人,恐怕都不会轻易地忘记成长初期那段惨痛而漫长的搏斗。然而,在里尔克这些不朽的书简里,面对着正在经历着青春的所有痛苦与迷惘的陌生的青年诗人,里尔克重新翻检自己的过去,就青年们关心的几乎所有的问题,爱情、性、职业、寂寞、艺术、 诗、习俗……坦率而诚恳地发表他的议论。

里尔克从其作为诗人的天性来说,他是内心的敏感的不懈的探索者。他接受并且推崇那种伴随成长而来的广大的寂寞感,而不是怀着恐惧、惊惶的心态拒斥它。“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他教导那对寂寞感到不安的青年,并给这种存在以哲学上郑重地反省。里尔克说:“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就是一切!”

诗人保尔瓦雷里在他的随笔《怀念与告别》中说,里尔克是“世界上最柔弱、精神最为充溢的人。形形色色的奇异的恐惧与精神的奥秘使他遭受了比谁都多的打击”。里尔克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珍贵的高傲、那不可言说的沉静与婉约,以及内心深处诗意的孤独,成为后世无数诗人心灵世界的宝贵营养,为他们汇蓄起无数的灵感与温存,去完善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精神家园。而在这十封亲切的书信中,他以经验过的一切苦痛与孤独去向青年倾诉,“仿佛在抚摸他过去身上的伤痕”。所以,笔者觉得,这也应该是我们教会现在的中学生所面对的一种形而上的存在。

我们的写作教学中,缺少的正是这种深刻与新颖的体验性与创造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经典文本解读的苍白。既然阅读是如此苍白,写作教学疲软也就是由此而带的必然的情形了。

二、所有的写作,都是个性化的显现

这一点,尤为更多的人所忽视甚至抛弃。在我们理解了上述形而上的“完善”之后,我们的写作教学则必得向个性化的领域延伸。否则,我们的写作同样将因个性的缺失而成为一种必然的不存在。

这里,我们必须要改变的,首先是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正如里尔克所说:“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而又说得出的;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信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过的空间;可是比一切更不可言传的是艺术品,它们是神秘的生存,它们的生命在我们无常的生命之外赓续着。”

“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就是所谓的共性。写作恰恰是要表现写作者的个性。在这方面,里尔克所反对的就是不具有个性的写作:“你的诗没有自己的特点,自然暗中也静静地潜伏着向着个性发展的趋势。”“你的诗本身还不能算什么,还不是独立的……”

是因为“不独立”,便缺少了存在的品质。

如何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里尔克说:“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先要回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你躲开那些普遍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一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用你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作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即使你自己是在一座监狱里,狱墙使人世间的喧嚣和你的官感隔离——你不还永远据有你的童年吗,这贵重的富丽的宝藏,回忆的宝库?你望那方面多多用心吧!试行拾捡起过去久已消沉了的动人的往事;你的个性将渐渐固定,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如果从这收视反听,从这向自己世界的深处产生出‘诗来,你一定不会再想问别人,这是不是好诗。……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是从‘必要里产生的。在它这样的根源里就含有对它的评判……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也许,这些不厌其烦的引述,已经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个性化的引导方面,做得非常不够,我们从来没有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他们“日常生活很贫乏”,但是,我们教育者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我们从没有以一个诗人的立场与方法,“来呼唤生活的宝藏”,我们同样没有认识到:“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孩子们“永远据有”他们的童年——“这贵重的富丽的宝藏,回忆的宝库……过去久已消沉了的动人的往事”。

因而,我们也从来不明白,在语文教学中,其实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个性将渐渐固定,甚至“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如果注意到这些,并将它们运用到语文教育美学上去,那么,我们的写作教学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充满个性的审美境界!

三、以《严重的时刻》阐释体验与个性

最后,我们现在不妨以里尔克的重要诗歌《严重的时刻》来表述我们所讨论的写作中的体验与个性。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这首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诗歌,解读起来甚为困难,因为它的结构看上去太简单了,不知从何下手,甚至觉得似乎没有解读的必要。但它那质朴的肌理里却透着隐隐的精神之光、思想之光和生命之光。它写生命的孤独、无奈,生命的疼痛和恐惧。而这些复杂微妙的情绪来自于什么地方呢?这首诗最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又在什么地方?

《严重的时刻》一诗的语言毫无特异之处,既不晦涩,但也并非平白直接到一目了然。这首诗的致胜之道,不在于它的语言,也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语言外衣里面藏着的某种神秘的精神。

这时我们也许会被一个词牢牢抓住——“无缘无故”!

这是贯穿整首诗的一个关键词,也就是贯穿整个人生,贯穿了整个人生的所有哭哭笑笑、生生死死。这是里尔克式的观察世界与思考世界的方式与结果,有着里尔克式的体验与个性,已经成为里尔克的财产。

什么是无缘无故?无缘无故就是宿命啊!就是那让人无法摆脱的宿命啊!而宿命,诚如笔者将要说及的时间,它同样是文学母题之一。这一点,笔者将在以后的论文中再次提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对母题性的东西,对永恒性的东西揭示甚少,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显得非常苍白。

命运在摆布一个人,就像风在摆弄一张树叶一样自由,我们来到世界上是并未获得我们的允可,命运将我们强行带来;我们终极的死到底隐藏在时间的哪个细节里,我们又无法把握,一切爱恨情仇都在生命的不同刻度上意外地降临,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生命当中到底有多少突如其来的幸福和风雨在等候着我们呢,从根本上说,人却无法把握这一切,这就是宿命。生命的孤独无奈,生命的恐惧和疼痛,生命中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都来自于一只不可妄测的神秘之手——这就是宿命的手掌啊!我们都在无缘无故地哭,无缘无故地笑,无缘无故地生,无缘无故地死,然后回望我们的一生,凄凉和萧索感怎能不油然而生!所以,这首诗在貌似拘谨的形式结构里隐藏和对应着作者对生命一成不变而又难以言述的对宿命的感慨。从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表述了一个诗人对生命与自然、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在基本不变的整首四节诗中却藏有细微的变化,这变化主要是从上到下依次四个字“哭笑生死”。这四个字不就是人的一生吗?——哭着诞生于世,笑着开始成长,慢慢地展开了生活,然后死于生命的尽头。这里还有一个强大的关键词:时间。须知,时间,是多少西方文学理论家穷其一生在探究的一个文学母题,但在中国当代语文教师这里,被轻轻地忽略了。“此刻”二字,就是在提醒着时间。哲人说:一芥化为须弥,刹那定格为永恒。所以,粗浅地讲,在这里,时间展开的过程也就是生和死,哭和笑展开的过程,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这首神秘诗无疑是在写人生——人的生命和宇宙人生。

在这首短诗里,还存在着“谁”与“我”。这两个人称代词,一个确指,一个泛指,其实都可以看成一种泛称,广纳了人类世界中的你、我、他。注意,这里同样隐含着里尔克对文学母题的密切关注。真正的作家,都是对文学母题给以无穷诠释的人。

因而,是时间、空间上的宏阔与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邈远、无限、缠绵,构成了这首诗的基本骨架,并使之富有了更多的解读可能,让我们每一个人带着自己的体验与审美情感参与进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审美创造。

所以,这首诗看似朴素简单,里面却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文学母题,而这一个个文学母题又在表述一个重大的主题:我们所有的人类在苍茫的宇宙时空里面,被一种神秘巨手所掌控,无缘无故地哭哭笑笑、生生死死,这个普遍的宿命又像天罗地网一样罩着每一个有知觉的人。所以,这恒久的时刻,如何不让人心生恐惧,倍增了人生多少的凄凉和无奈,从而觉出了生命悲剧的深刻严重性呢?

里尔克的诗歌对世界采取的态度在总体上是一种揭示的态度,它认为人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人的存在意义在于对生命的体验,但这体验不能在人自身中完成,必须通过人对世界的领悟才能获得。而揭示是对世界的可体验性的一种把握,并不是对世界的可认知性的一种把握。对里尔克来说,世界只是一个可供观察的存在,它既没有表象,也没有本质。它甚至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它只是一些珍贵的时刻和奇异的图像。他用这两种想法命名了自己的两本诗集《时辰之书》和《图像集》。这足以表明,里尔克用诗歌的方式参与到世界,也在用诗歌的方式认识这世界。这是里尔克式的体验,这也是里尔克的个性。里尔克之所以能成为百年而难一遇的旷世诗人,我们是不是正好可以从这里来回溯写作的经验——独到的体验、可贵的个性,并以此作为我们写作的最好的入门条件。

从里尔克的书简、诗歌创造,我们谈了写作中最重要的两点:体验与个性。这是走向写作的最初的通道,然而却又为很多人所忽视。事实上,体验与个性,作为写作中最基本的两种元素,也同样具有着恒久的意义。它们可以被反复地讨论,却最终可能永远没有最为确切的答案与标准——这恰恰也是语文的意义,然而,更多的人,却一直企图在给语文以一个定数与定论。

所以,从这里我们发现,可能,写作教学中需要尊重体验与个性,而在阅读教学中,也同样需要体验与个性的介入,方能真正地读懂一部作品。这也是笔者在很多时候论及《我与地坛》不宜放入中学教材的原因——极端化的生命体验状态,对中学教师与中学生而言,都是无法体会到的。既然无法体会,那么,这样的作品,它的意义就非常狭隘——狭隘,然而恰恰深刻无比,它所抵达的是生命的终极性的高度关怀,非寻常之人所能悟透。因此,中学教材中放进这一篇课文是不合时宜的,总得要在大学教材中,甚至在人到中年后,才可以面对这庞然大物般的散文巨作。让一个中学生扛,让众多对生命体验非常肤浅的中学教师扛,是不相宜的。此为赘论,不再延伸。但读写一体的观点,在这里,是不难显现的。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许,在写作教学这里,我们必须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学起点了。写作教学应该存在一种最起码的逻辑起点。

9.保护学生隐私 尊重学生人格 篇九

公民隐私权是指 “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学生作为我国公民,同样具有隐私权。尤其初三学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懂得一些道理,若偶尔犯有一点小错误,老师提出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场合,切不可批评过分,要掌握一定尺度,否则,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丢掉面子,也会影响学习和做人。

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如何行使教育权,做到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呢?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处理隐私权和教育权的关系。

首先,我们在获取信息是要合法。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种种违纪行为、交往行为。这些行为教师在获得信息过程中,要采用合法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说出相关的信息,让老师找出帮助的办法。

早恋是中学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也时有发生。那是去年下半期,我班有一位女生,白天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或者心不在焉,并且手机短信不断,常常埋着头在课桌下看短信,一下课就发短信,月考中她的成绩大幅度下降了,凭我的直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我决定找她谈谈,下午休息时我把她叫到我办公室。我指出上述现象,这可不是从前的你,问她是什么原因。一开始,他没有正面回答我,闪烁其词,遮遮掩掩。通过耐心疏导,并向她保证老师绝不泄露她的隐私,她终于讲了实话。她说“老师,我早恋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因此,我一到晚上想起这事就睡不着,所以,上课没精神,你能帮我出主意吗?” “我不正在帮你想办法吗?”我说:“如果你相信老师的话,就按老师教你的办法做好吗?第一,马上把手机给老师,你可以把卡和电池抽出去,如有什么事,用老师的手机;第二,丢掉包袱,轻松上阵,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她教我办法做了,当即把手机交给了我,只拿走了卡。第二周她好多了,她的事 我也从未在班上提起。她学习成绩又上来了。

10.学生应懂得“尊重” 篇十

学生应懂得“尊重”

学生在学校里要尊重老师,回到家要尊重父母。老师是人生的指明灯,不会为了某种利益而存在,是无私的,一心想着引导学生走向正确、成功的道路。学生要理解老师的辛苦,犯错时不能死要面子,出口不逊,顶撞老师,要知错就改,求得老师的原谅。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做好笔记,而且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

家长们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唠叨?是否开口就讲学习方面的事?是否讲话总居高临下?能否倾听孩子讲话?孩子没有踏上社会,没有经历过世事,所以她们不懂得理解大人的苦心。父母在默默地付出,孩子不理解大人所做的一切,甚至认为父母太罗嗦,管得太多。21世纪的父母,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用新世纪的尺子来量量自己,学习新知识,变化形象,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现代父母。当家长为孩子改变了,孩子自然就会尊重家长。

11.如何让学生在班里发表不同意见 篇十一

关键词:师生关系;成功;评价;不同意见

出现学生不愿发表意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的原因(胆怯、畏惧、从众、自卑),也有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原因,或学习内容太难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在教学中产生的负面效应,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矫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不敢或不愿发表不同意见的心理障碍,那么如何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我在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中运用以下对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创造条件

怎样才能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心理安全呢?首先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确认师生之间的各自地位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尽管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的民主性,不仅要求学生听从教师指导,虚心接受教育,同时教师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应欢迎学生指正或批评,必要时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都应欢迎,尽可能给予表扬。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批评的忧虑,学习活动充分自由主动,能充分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大胆创新。

二、品尝成功的喜悦,诱发发表不同意见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学习成功是促使学生后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发表不同意见的自信心和勇气。

1.把教学重难点适当降低

有时教师对难点的问题可用提示、暗示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或多向性思维,巧妙地设置让学生成功的台阶,使学生对发表不同意见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2.鼓励互相挑刺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相互指出对方学习中的不足,实现知识互补,以促进不断提高。如,朗读训练中,有时我会先朗读让学生来挑刺、打分。我鼓励学生说:“只要你跟老师指出哪儿好哪儿不好就可以受到表扬。老师都不怕小朋友们批评,难道你们还怕吗?”鼓励学生对老师挑刺,还要鼓励生与生互相挑刺,如朗读,教师请学生齐读,有些学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教师指名练读,常常会训练几个而疏忽一片。但是经教师指导后,让学生之间互相挑朗读时的毛病,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时学生挑毛病兴致勃勃,而被挑毛病的同学往往不服气,还要互相争辩一番,仔细评论,饶有兴趣,朗读效果不言而喻。

三、注意评价的运用,激发发表不同意见的情感

心理实验显示,一个人所受外界评价与自卑感成正相关,即积极友好的评价可以促进个体自卑感的克服。反之,则会让人陷入更深的自卑之中,因此,课堂上我非常注重评价的运用和研究。我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应该落脚于选拔和鉴定,而应在于通过评价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独特见解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在评价内容上,我更注意体现出差异性来,“鼓励创见、尊重异见、宽容误见”始终是我衡量评价是否积极有效的重要标准。另外,教学评价还应带有浓浓的情感性,我也诚心诚意地肯定学生的爱动脑筋。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评,就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就能发表不同的见解。

四、放飞思维与想象,为学生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打好基础

发表不同意见的形成和产生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为学生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打好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放飞想象,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让学生都来当一回作家,来激发学生续编课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方面,想出了很多救小羊的方法:有的想到小羊凭自己的聪明智慧逃脱了,有的想猎人救了小羊,还有的想狼失手救了小羊。

创造性思维是要应用独特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学生在知识自我建构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有常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如,《詹天佑》一课课尾让学生创编名言,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思维,当老师说出“爱国是一个人成功的原动力。”之后,学生主动,纷纷说出自己名言,学生说的名言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是新颖独特的,如,一个学生说:“如果失去了自信,那他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这是多么富有灵性的创造,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课堂就会有生机,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能说会道,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自主创新,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五小学)

12.教育如何实现对儿童的尊重 篇十二

一、成长危机

1.生存的危机

1.1 2011年11月16日九时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发生重大事故,本该承载9人的校车却挤进了64人,致21人遇难。

1.2去年一组名为“有意思”的照片引起了一片轰动,照片上一名女教师双手揪着一个小男孩的耳朵,凌空将他提起,孩子满脸的惊慌与痛苦,老师却说“太好玩了”,再看看其他学生,有的被用胶带粘住了嘴,有的被倒插进了教室的垃圾桶里。仔细上网查查,这类型的报道并不在少数,想想如果我们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如何才能培养出儿童健全的人格?

2.童年的缺失

卢梭在《爱弥尔》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早就一些成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会早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再看看我们的儿童,每天奔波于各种辅导班,面对这无休止的作业,考试,竞赛:“华数”,“奥数”,“剑桥英语”……高压政策之下,本该美丽的童年却被“郁闷”,“心烦”这类词所取代。

3.学校教育的强制性

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虽然我们一直在进行课改,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不同角度去平衡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但由于传统“教师中心”的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遇到自己觉得不公平或者不满意的待遇时,却选择了忍气吞声,有的甚至因此而埋下了仇恨。

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之前我们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比较严重,本该唱歌跳舞活泼乱蹦的年龄,却被识字,算数,英语等课程占据着,于是各种病态发展显露了出来。人们渐渐意识到了这样做的弊端,开始提倡改革,2010年九月省教育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变相教材,严禁‘小学化’教学。

二、探讨对儿童的尊重

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尊重儿童的个性,教会儿童尊重别人的人格,理解别人,每个人都有内在价值,都有内在发展的可能性,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尊严,每个生命内在的力量,内在发展的要求是推动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前提。”

1.树立全新的儿童观

人身安全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生命安全的保障,近年来,校车事故和虐童事故的频繁出现,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安全意识。作为校方,必须不断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素质,加大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则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形成一种政府为主体,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协调的整体性保护机制,加大对侵犯儿童权益的惩罚力度;另外,政府可以对校车进行统一的管理,由专人负责监管,校车司机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确保每个学生的人身安全。

2.学校教育的转变

转变课程设置和基本教学方法。杜威曾提到“为了儿童的课程”应该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讨世界。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注意让儿童有兴趣去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己的感知去获得成长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转向手脑并用的研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充分发挥自己的大脑去不断创新。

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注重儿童的成长特性。例如在教具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教具的大小,尺寸,重量方面,都要从儿童的能力来考虑,每一个教具的单独和联合使用,都要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尊重学生差异,正视学生犯错。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犯错误正是他们不断成长的一个标志。不能因为某个阶段的表现,就做出优差之分。教师应该不断去了解自己的学生,尊重儿童天性,摸索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3.家庭观念的转变

尊重孩子,珍惜孩子的幸福童年。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小孩的童心和童趣,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尤其应该受到自己父母的尊重”。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奚落和嘲笑孩子,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作为父母应竭尽所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成长空间,用足够的耐心,陪他们度过每个阶段的成长,容忍每个阶段的错误,解决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拔苗助长”。

摘要: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加,儿童越来越早地被送入了各种辅导机构中,带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没有了童年,没有了欢乐。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儿童教育现状的描述,探讨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对儿童的尊重。

13.尊重学生是底线 篇十三

尊重学生是底线

・・  尊重学生是底线  新视野  袁新文在《人民日报》撰文称,领导莅临视察、学生夹道欢迎的事儿屡见不鲜。为了迎接某些领导,有时会让许多学生在烈日下或在寒风中苦等几个小时,学生们有苦说不出,家长们敢怒不敢言。这表面上看是官本位在作祟,实质上是一些教育管理者无视教育的基本原则,缺乏对受教育者应有的尊重。  学生是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基本形成共识。教育是充满人文情怀的事业,身为学校校长、教育局长,起码应懂得为人师表的道理,懂得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尽可能地呵护、关爱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一把伞,撑起一片天。至少不能忘了: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底线。    把春游还给孩子  姚孝平在《新华每日电讯》撰文称,现在的学校不敢组织学生春游,措词多半是:为了安全、避免发生事故。但是,玩也是一种受教育的权利,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培养团队意识,也是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教育方式。春游过程中学生面对未知的花草树木和各种新鲜事物,还要不断发问,能激发求知欲探索欲,还会发生些有趣的`小故事小插曲,这些都能成为一生的美好回忆。春游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学校的义务,而且是种寓教于乐的好方式。其实,只要学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落实责任、采取必要保护措施,春游一定会得到家长支持,会开展得很好,不能因为怕出事就因噎废食干脆取消,这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14.心得人民教育尊重学生 篇十四

赵兴凯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与成人完全平等的人。你尊重学生,学生就愿意接纳你。

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去尊重学生呢?结合我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自尊和自信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人是感情动物,孩子们的情感比成人更加细腻,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都会在孩子情感的湖面上荡起阵阵涟漪。

我今年所任教的七年级四班,有一名聪明、傲气、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叫李冬月。有一次政治课前,一些有关政治的资料及其它书本都放在了桌上,政治老师发现了,便叫他把其他书本与资料放到桌子里,并对他说:“考试不能舞弊哟。”老师刚说完,同学们都议论开来。老师的这一举动和同学们的议论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严重的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不但这次考试没有认真考,而且从此她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迅速下滑,上课毫无心思,与同学也不怎么说话,变得沉默不语。

我深入了解情况后,知道她是被老师误认为舞弊了,其实老师也是有错的,在没有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就说她舞弊,而且当场就下结论,让这位成绩一直很优秀学生的自尊遭到从未有过的伤害。之后,我找到监考老师谈话,为了尊重学生,不让她再这样下去,我们决定去由刘老师当场向她道歉。后来刘老师到我们班当同学的面,承认了他的错误。

还有一次,彭彩影因贪睡没去上早自习,我作为班主任,知道后,找她谈话,问她为什么没来上早自习,她没作声,只一味地低着头。我并没有责备她,反而关切地说:“你昨晚一定学习得太晚了,要爱惜身体。”她听了既感动又惭愧,因为她晚上并没有学习。为了对得起我对她的信任,她下决心发奋努力。从此,她变得更加自信与认真,成绩一直是班级第一名。

是呀,一句话摧垮了她的自信,使她放弃了努力,而一句话却又点燃了她心中的火焰,成为她前进的动力,可见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尊重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它像一缕春风吹拂着学生的心灵,抚平学生失败的忧愁;它像一泓清泉浸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养料。

二、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

学生是在错误中接受教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一天上午,班长神色慌张地跑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我准备上交的60元伙食费被人偷了。”会是谁拿的呢?班长怀疑是他的同桌曾桂才,因为只有他知道钱放在哪里。我请班长不要对同学说出他的怀疑,然后我到班级里对同学们说:“同学们,班长不小心把这个月的伙食费弄丢了,哪位同学捡到了,请交给班长。”听到这一消息,大家议论纷纷:“老师,我们搜书包吧,看看到底是谁拿的?”我说:“不行,我相信全班同学都不会做这种事的。”边说边看了一眼小曾,发现他脸上有些不自然。

中午放学后,我主动找到小曾,请他帮忙提供线索。小曾一听,脸就红了,连声说:“我没拿,我没拿……”。“老师相信你没拿,你平时是最听话的孩子了,有损班级荣誉的事你怎么会做呢?况且你家很富裕,又不急用钱,是吧?”听了我的话,小曾的脸更红了,额头上的汗也出来了,他跟我招呼一声就跑出去了。不一会儿,他就回来了,喘着粗气,交给我60元钱,一句话没说就哭了起来。我边给他抹泪边说:“小曾,老师相信你,你绝对不是有意的。”他听了我的话哭声更大了。

下午,我向全班同学宣布:“班长丢的钱找到了,是他粗心大意夹在了同桌的英语书里曾桂才发现后就交给了我,让我们为他的行为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曾桂才流下了羞愧的眼泪。事后,我将这事如实的告诉了小曾的父母,他母亲说:“肖老师,谢谢你,你的一席话挽救了一个孩子呀。”

人不可能尽善尽美,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人不犯错误,尤其是班主任,面对正在成长,需要教育和引导的学生,应当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任何人都是在错误和失败中接受教育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发展。

上一篇:中学教师问责制度下一篇:2024年暑期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