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滴定知识点

2024-08-24

酸碱滴定知识点(精选7篇)

1.酸碱滴定知识点 篇一

《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酸碱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

能力培养:通过酸碱中和滴定相关量关系、使用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实验操作中有关问题的讨论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测定、记录、数据处理等实验方法,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 : 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有关计算。

课堂模式:P.B.L课堂教学模式及问题解决模式.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入情境]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需要配制一定物质的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如果有现成的溶液,我们怎样测定其浓度呢?

倾听、回想、思考、生疑。

揭示本课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问]:今有100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你能想出多少种测定其浓度的方法? ⑴取5mL溶液蒸干,称量所得溶质的质量,然而计算可以吗?⑵测量溶液的pH值,换算成氢氧化钠的浓度可以吗?⑶取20mL氢氧化钠溶液与某种已知浓度的酸溶液反应的体积,然而计算氢氧化钠的浓度可以吗?还有等等。

激发学思考,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引入新课]:本节重点是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精确测量溶液体积的一般方法,来测定未知物质的浓度。

[板书]第五节

酸碱中和滴定

[复习提问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板书]1.中和反应实质

思考并回答,写出离子方程式:

H++OH-=H2O

使学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复习提问2]试找出下列各反应中c酸、c碱、V酸、V碱之间的关系: 1.盐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 2.盐酸跟氢氧化钡溶液恰好中和 3.硫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

4.磷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

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工中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这比找出酸和碱两溶液的相关量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全面理解中和滴定的含义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归纳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如下关系:n元酸和n’元碱恰好中和时,n’c酸V酸=nc碱V碱

[板书]2。酸碱中和反应有关量的关系和计算。

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例题]投影: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盐酸溶液0.29L,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溶液是多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板书]略

在教师引导下审题,找出已知V碱=0.23L 然后,与教师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巩固上面酸碱中和滴定的相关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

[设问]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碱溶液准确的物质的量浓度。比如,实验室有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怎样测定它的准确物质的量浓度呢?

倾听、思考后回答:首先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测定与之恰好中和的已知浓度的盐酸或硫酸溶液的准确体积,再利用相关量关系求出氢氧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溶液。

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板书]3.酸碱中和滴定: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思考、记忆

了解酸碱中和滴定。

[质疑1]为使酸碱中和滴定结果准确、误差小的两个关键问题是什么?

思考后得出:准确测定两种溶液的体积,判断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质疑2]如何准确测定两种溶液体积?启发引导选择哪种仪器误差会更小?

[投影] 同时看课本图3-13

通过比较、得结论:用滴定管量取溶液的体积更准确,因为,滴定管的直径小,误差小。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明确为什么要使用滴定管。

[质疑3]如何准确判断酸碱恰好中和?(追问)怎样选取择指示剂?

思考分析得出:使用指示剂,并使颜色改变明显。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小结]在学生回答后总结: 1.中和滴定不选用石蕊指示剂;

2.已知浓度强酸滴定未知浓度强碱一般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3.已知浓度强碱滴定未知浓度强酸一般选用酚酞指示剂。

倾听、思考为什么?并准确记忆。

明确指示选用的原则,并为学生思考留有余地。

[板书](1)中和滴定实验仪器介绍: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滴定管夹、量筒、铁架台。

感知、猜想、记忆。

初步记住中和滴定所用仪器。

[展示]依次介绍中和滴定管所用仪器的名称、特点和使用的正确方法,并做好示范操作。

观察、思考、并产生疑问: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与碱式滴定管结构上不同。

对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质疑4]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与碱式滴定管结构上不同呢?提示同学们从玻璃的主要成分及碱的化学性质等角度考虑。

思考、讨论得出:碱液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碱式滴定管用乳胶管结构代替。

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问题的能力。

[板书](2)中和滴定操作(请学生看图3-14)[边讲边实验]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为例。

[投影]实验步聚(见附件2)

观察、记录、计算、体会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

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方法。

[讲述]中和滴定在实际中的应用意义。

听讲。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小结]采用录像的方式再现中和滴定操作的要领和实验步聚,结合录像片小结。

巩固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的认识,加深理解。

巩固、加深理解。

[反馈性问题]酸碱中和滴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引导:⑴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反应完全。解决办法:①需要能在滴加溶液时准确计量所加溶液体积的容器――滴定管;②选用合适的酸碱指示剂,该指示剂能与酸与碱之间完全反应时发生颜色变化。

巩固、加深理解。[布置作业] 阅读《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课后完成家庭小实验

课本第75页第三、四、五题。

明确作业及要求。

巩固练习。

[投影]随堂检测

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它们的()一定相等。质量

(B)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D)H+和OH-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也相同的一元酸和一元碱相互中时,溶液()。

(A)显酸性(B)显碱性(C)显中性(D)酸碱性无法判断

3.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一般选用()作指示剂,用已知物质的量溶液泊HCl溶液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一般选用()作指示剂。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A)用标准的盐酸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2-3次(B)用待测碱液润洗碱式滴定管2-3次(C)用待测碱液润洗锥形瓶2-3次(D)用蒸馏水润洗锥形瓶2-3次

酸碱中和的本质,酸碱中和的相关量的关系。酸碱中和相关量的关系,盐类水解。了解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

附1.随堂检测答案 1.(D)2.(D)

3.酚酞

甲基橙

4.(C)

附2.投影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步聚: 1.滴定前的准备工作

(1)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2)检查滴定管;(3)用标准液润洗耳恭听碱式滴定管;(4)取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使液面在“0”刻度以下(5)用待测液润洗酸式滴定管;(6)取待测定盐酸溶液,使液面在“0”刻度以下。

以上操作均要注意逐出气泡。2.滴定

量取待测盐酸溶液25mL 于锥形瓶中,滴入2-3滴酚酞,振荡。

把锥形瓶放在碱式滴定管的下面,并在瓶子底垫一块白瓷砖(或白纸),小心滴入碱液,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到因加入一滴碱液后,溶液由元色变成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去为止;记录滴定前后液面刻度于下表。

(3)把锥 形瓶子里的溶液倒掉,用蒸馏水把锥 形瓶子洗干净,按上述操作重复一次。

(4)取两面三刀次测定数值的平均值计算待测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酸碱滴定知识点 篇二

[原题呈现](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综样卷第12题)在25mL,0.10mol/L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0mol/L醋酸溶液,溶液pH与加入醋酸溶液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在AB间任意点的溶液中,c(Na+)>c(CH3COO-)>c(OH-)>c(H+)

B.在B点,a>12.5且有c(Na+)=c(CH3COO-)=c(OH-)=c(H+)

C.在C点有c(CH3COO-)>c(Na+)>c(H+)>c(OH-)

D.在D点有c(CH3COO-)+c(CH3COOH)=c(Na+)

[链接教材]苏教版《实验化学》《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用0.10mol/L的NaOH溶液滴定20.0mL,0.10mol/L醋酸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图所示:

问题1:在A、B、C、D四点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问题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在AB间任意点溶液中,c(CH,COO-)>c(Na+)>c(H+)>

②在AD间任意点溶液中,c(Na+)+c(H+)=c(OH-)+c(CH3COO-)

在课堂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会引导学生这样分析。

问题1:A点没滴加NaOH溶液,溶液中溶质只有醋酸;B点10mL,0.10mol/L的NaOH溶液与20mL,0.10mol/L醋酸溶液反应,可以看出醋酸溶液过量;C点pH值为7,溶液为中性,如果刚好完全反应生成醋酸钠,醋酸钠水解会显碱性,实际为中性,说明其中有醋酸过量;D点NaOH溶液所用体积为20mL,刚好完全反应生成醋酸钠。

问题2:在AB间任意点溶液中,溶液呈酸性,所以c(H+)>c(OH-),而在滴定的过程中,溶液都呈电中性的,一定有c(Na+)+c(H+)=c(OH-)+c(CH3COO-),所以c(CH3COO-)>c(Na+),但是Na+与H+的大小关系是无法确定的,在最开始阶段,NaOH是少量的,c(H+)>c(Na+),随着溶液的滴加,钠离子的量增加,氢离子的量减小,c(Na+)>c(H+)。在AD间任意点溶液中,电荷守恒c(Na+)+c(H+)=c(OH-)+c(CH3COO-)。

[方法归纳]从上面的解答过程看,解这种类型图像题的基本方法:

要理解坐标的意义,曲线的趋势,特殊点的含义。在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综样卷第12题中我们先观察坐标的物理意义:纵坐标表示pH值,横坐标表示滴加醋酸的体积。随着醋酸的滴加,溶液的pH值降低。有两个特殊点,一个是C点,溶液pH值为7,一个是D点,加入醋酸的物质的量恰好是NaOH物质的量的两倍。

[题型拓展]酸碱中和滴定图象题近年试题中还经常出现与电导率联系的一种题型。

2008广东高考题: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根据溶液电导率变化可以确定滴定反应的终点。下图是KOH溶液分别滴定盐酸和醋酸的滴定曲线示意图。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用NH3·H2O溶液滴定HCl和醋酸混合溶液的滴定曲线的是

处理这种类型图象题关键要掌握“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基本方法:

1.弄清“离子数目变化”与“溶液体积变化”谁起主导作用。我们先分开讨论,当KOH滴定盐酸时,开始盐酸导电性强,反应生成了KCl,导电性也很强,在此时起主导作用的是溶液的体积变化,体积增加,导电能力降低;;当滴定醋酸时,醋酸为弱电解质,随着KOH的滴加,生成了强电解质醋酸钾,此时起主导作用又是溶液中导电离子数目的变化,导电能力会增强。

3.酸碱滴定知识点 篇三

1一元酸的滴定曲线

1.1 盐酸-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

以ca=0.10mol/L-1、Va=20.00mL分别表示酸的浓度和体积,cb=0.10mol/L-1、Vb分别表示碱的浓度和体积(下同),滴定过程中电荷平衡式为: c(Na+)+c(H+)=c(Cl-)+c(OH-)

依据3.1、3.2的方法绘制出0.10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mol/L-1 HCl的滴定曲线:

1.2醋酸-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

电荷平衡式为:

1.3 系统绘制一元酸-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

依据3.1、3.2的方法系统绘制出0.10mol/L 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mol/L HCl、0.10mol/L CH3COOH的滴定曲线,清晰可见,滴定醋酸时只能选择酚酞作指示剂,而滴定盐酸时,既可选择酚酞作指示剂,也可选择甲基橙。

绘制出0.10mol/L 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mol/L一般一元酸的滴定曲线,由滴定曲线清晰可见,酸性越弱,滴定突跃区间越窄,当Ka≤10-10时,滴定突跃区间消失,滴定该酸找不到合适的指示剂。当V(NaOH)>20.00 mL后,强酸、弱酸的滴定曲线基本重合,这是由于当V(NaOH) >20.00 mL后, NaOH溶液过量,弱酸盐(如:醋酸钠)的水解受到抑制,滴定液的pH均由过量NaOH溶液决定,故滴定曲线基本重合。

2 多元酸的滴定曲线

2.1氢硫酸-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

同一元弱酸相似,可以得到三个关系式:

用同样的方法绘制出0.10mol/L 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mol/L H2S的滴定曲线,观察滴定曲线,和一般设想的二元弱酸应有两个滴定突跃并不吻合,这是由于Ka2(H2S)<10-10。

2.2 磷酸-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

同二元弱酸的推理过程相似, 得Vb-c(H+)函数关系式。

同样的方法绘制出0.10mol/L 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mol/L H3PO4的滴定曲线。观察滴定曲线,和一般设想的三元弱酸应有三个滴定突跃也不吻合,这是由于Ka3(H3PO4)<10-10。

3 滴定曲线的 Excel绘制法

3.1建立pH-V(NaOH)数据库

(1)打开Microsoft Excel,将工作表sheet1重命名为pH -V(NaOH)。

(2)在A列建立pH数据

在A1单元格输入1,A2单元格输入1.1,选中单元格A1、A2,用鼠标按住A2右下角"▂"往下拖动鼠标,建立以1为首项,0.1为公差的递增数列,末项取12.6,单元格为A117。

(3)在B列产生c(H+)数据

在B1单元格输入"=POWER(10,-A1)",回车;选中单元格B1,双击B1右下角"▂"。

(4)在C列产生c(OH+)- 数据

在C1单元格输入 =B1-POWER(10,-14)/B1 ,回车;选中单元格C1,双击C1右下角"▂"。

(5)在D列产生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Vb数据

在D1单元格输入=(2-20*C1)/(0.1+C1) ,回车;选中单元格D1,双击D1右下角"▂"。

(6)在E列产生NaOH溶液滴定Ka=10-2的弱酸的Vb数据

在E1单元格输入 =20*(POWER(10,-2)*0.1/(POWER(10,-2)+B1)-C1)/(0.1+C1),回车;选中单元格E1,双击E1右下角"▂"。

(7)在F列产生NaOH溶液滴定Ka=10-4的弱酸的Vb数据

在F1单元格输入 =20*(POWER(10,-4)*0.1/(POWER(10,-4)+B1)-C1)/(0.1+C1),回车;选中单元格F1,双击F1右下角"▂"。

(8)在G列产生NaOH溶液滴定Ka=10-6的弱酸的Vb数据

在G1单元格输入 =20*(POWER(10,-6)*0.1/(POWER(10,-6)+B1)-C1)/(0.1+C1),回车;选中单元格G1,双击G1右下角"▂"。

(9)在H列产生NaOH溶液滴定Ka=10-8的弱酸的Vb数据

在H1单元格输入 =20*(POWER(10,-8)*0.1/(POWER(10,-8)+B1)-C1)/(0.1+C1),回车;选中单元格H1,双击H1右下角"▂"。

(10)在I列产生NaOH溶液滴定Ka=10-10的弱酸的Vb数据

在I1单元格输入=20*(POWER(10,-10)*0.1/(POWER(10,-10)+B1)-C1)/(0.1+C1),回车;选中单元格I1,双击I1右下角"▂"。

(11)在J列产生NaOH溶液滴定醋酸的Vb数据

在J1单元格输入=20*(1.75*POWER(10,-5)*0.1/(1.75*POWER(10,-5)+B1)-C1)/(0.1+C1),回车;选中单元格J1,双击J1右下角"▂"。

(12)在K列产生NaOH溶液滴定氢硫酸的Vb数据

在K1单元格输入=20*((2*1.3*POWER(10,-7)*7.1*POWER(10,-15)+1.3*POWER(10,-7)*B1)*0.1/(POWER(B1,2)+1.3*POWER(10,-7)*B1+1.3*POWER(10,-7)*7.1*POWER(10,-15))-C1)/(0.1+C1) ,回车;选中单元格K1,双击K1右下角"▂"。

(13)在L列产生NaOH溶液滴定磷酸的Vb数据

在L1单元格输入=20*(0.1*(3*7.1*POWER(10,-3)*6.3*POWER(10,-8)*4.2*POWER(10,-13)+2*7.1*POWER(10,-3)*6.3*POWER(10,-8)*B1+7.1*POWER(10,-3)*POWER(B1,2))/(POWER(B1,3)+POWER(B1,2)*7.1*POWER(10,-3)+7.1*POWER(10,-3)*6.3*POWER(10,-8)*B1+7.1*POWER(10,-3)*6.3*POWER(10,-8)*4.2*POWER(10,-13))-C1)/(0.1+C1),回车;选中单元格L1,双击L1右下角"▂"。

3.2作出pH散点图

以系统绘制一元酸-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为例。

在工作表pH -V(NaOH)中,进行下列操作,可作出pH-V(NaOH)散点图:

选中A列→菜单 → 插入 →图表 → XY散点图 → 下一步→系列→名称→X值→Y值→添加→名称→X值→Y值→ ......→作为新的工作表插入,并取名:一元酸。

系列名称、X值、Y值按下表所示输入,或通过选中始单元格,再向下拖动填充柄到末单元格的方法选中数据范围。

3.3 保存文件

保存文件,命名为:酸碱滴定曲线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酸碱盐 篇四

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1. 可溶性盐 + 某些金属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Fe + CuSO4 === FeSO4 + Cu

Cu + Hg(NO3)2 === Cu(NO3)2 + Hg

条件:在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酸 + 某些盐 → 新酸 + 新盐(同上)

3. 可溶性碱 + 可溶性盐 → 新盐 + 新碱(同上)

4.可溶性盐 + 可溶性盐 → 两种新盐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5.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总结 篇五

1、电离: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

食盐——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中考范围:(由主至次的顺序)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于酸的沉淀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H+(溶液中):1、石蕊、pH值试纸; 2、加入铁粉,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以下两种离子的检验,中考不要求,高中必知】

Cl - (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NH4+(在溶液中): 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微热溶液,若产生一种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

(固体):铵态氮肥的检验;取样品与熟石灰充分混合,研磨,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2、正确的操作:取样-溶解(样品为固体)-滴加-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MnO2 、Fe3O4、Fe粉、C粉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Fe(OH)3+3HCl==FeCl3+3H2O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KOH)+FeCl3(Fe(NO3)3、Fe2(SO4)3)==Fe(OH)3↓+NaCl

2NaOH(KOH)+CuCl2(Cu(NO3)2、CuSO4)==Cu(OH)2↓+2NaCl

MgCl2(Mg(NO3)2、MgSO4)+NaOH(KOH)==Mg(OH)2↓+NaCl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CaCl2+Na2CO3==CaCO3↓+2NaCl;BaCl2+Na2CO3==BaCO3↓+2NaCl

(9) 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CaCO3高温====CaO+CO2↑;2NaHCO3△==== Na2CO3+ H2O+CO2↑; NH4Cl(NH4NO3、(NH4)2SO4)+NaOH(KOH)==NH3↑+H2O+NaCl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6.酸碱滴定知识点 篇六

1实验部分

1.1仪器和试剂

自制交换柱:⌀=20 mm , 长550 mm, PVC管, 管口一侧固定不锈钢丝网或耐酸碱塑料筛, 于滴定架上备用。

硫酸标准溶液c=0.1 mol/L、0.5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0.1 mol/L;5%氢氧化钠再生液;1+2甲基红-次甲基蓝指示剂。

1.2试验步骤

将待评价复苏树脂装入微型交换柱, 用5%氢氧化钠再生液约400 mL进行再生, 用脱盐水置换, 正洗树脂交换柱至中性。用大度移液管准确移取100 mL硫酸标准溶液 (c=0.1 mol/L) 至烧杯中, 用滴管缓慢加入到树脂交换柱中, 速度控制在5 mL/min, 用脱盐水少量多次将微型交换柱洗至中性, 试液收集于500 mL烧杯中, 准确称取500 mL烧杯中的试液100 g于250 mL烧杯中。加入1~2甲基红-次甲级蓝指示剂,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c=0.1 mol/L) 滴定至灰绿色为终点[1] 。

1.3计算复苏后硫酸的质量

undefined

式中:m (H2SO4) 为试液中硫酸的质量, g;c为碱标准溶液浓度, mol/L;V为碱标准溶液体积, mL;0.04904是换算系数, g/mol。

2结果与讨论

2.1复苏液配方对对树脂复苏影响的分析在35~40℃下, 按复苏液的不同配方对阴树

脂进行复苏, 用5%氢氧化钠再生液再生后, 再用硫酸标准溶液进行运行试验, 进行交换率参数的测定, 结果见表1。

注:在试验中, 微型树脂交换率与硫酸回收率之和为1, 下同。

从表1中看出, NaClO+NaCl+NaOH配方, 按1.0%+8%+2%比率复苏效果最好。

2.2复苏液温度对树脂复苏的影响

用 NaClO+NaCl+NaOH配方, 按1.0%+8%+2%比率, 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阴树脂复苏后, 先用5%氢氧化钠再生液再生后, 再用硫酸进行运行测试, 评价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 当复苏液温度在35~40℃时, 树脂复苏效果最好。

2.3不同浸泡时间对树脂复苏影响效果的分析结果

35~40℃时复苏液的最佳组成:有效氯浓度为1.0%的NaClO、12%的NaCl 、4%的NaOH;在优化条件下投加4倍树脂体积的复苏液, 采用先氧化后, 盐碱洗脱的方式, 复苏有机污染型阴树脂, 其浸泡时间不同, 其复苏效果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看出, 当复苏液浸泡时间在10~12 h后, 复苏效果最好。

2.4树脂工作交换容量与交换率估算

树脂交换容量是表示离子交换剂能够交换多少离子量的一项技术指标, 它受到交换剂粒度、层高、水质、交换器结构、运行条件、溶液酸碱度、再生程度、交换剂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按一台设备一个周期离子交换量由下式估算[2]。

Ec=1000QCt (2)

式中:Ec为树脂离子交换容量, mg/m3; Q为一台交换设备产水量, m3/h;C为进水中须除去的离子总含量, mg/L;t为交换设备运行1周期的工作时间, h[2]。

通过实际运行效果比对、修正, 得出同一台设备交换率估算经验公式[2]:

undefined

式中:JHL树脂交换率%;E0树脂交换设备全交换容量, mg/m3;其它同上。

2.5滴定分析方法计算交换率

对于同一微量树脂交换柱, 在复苏、再生试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其树脂交换率数据能够定量表述树脂复苏效果。

undefined

式中:M0、 M1为测试微型交换柱交换前后标准硫酸溶液质量, g;其它同上。

根据水质和各项运行参数不变估算树脂交换率方法及酸碱滴定分析方法得出的阴树脂交换率结果对比结果见表4。

从表4看出, 酸碱滴定分析方法在脱盐水系统解决阴树脂复苏工艺中, 是很好的质量监控措施, 有效的提供了树脂复苏控制数据, 得到了很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3结论

综上所述, 酸碱滴定分析在阴树脂复苏中的应用完全能够反映树脂的复苏效果, 避免了传统阴树脂工作交换容量法运行后繁琐的数据计算及修正系数偏差的影响。该方法简便, 经济, 可操作性强, 完全能够控制阴树脂复苏过程质量。能为不同污染程度的阴树脂复苏配方提供有效数据。

摘要:通过自制微型阴树脂交换柱, 将复苏过程中的阴树脂适时再生后, 加入定量的硫酸溶液, 测定经过微型树脂交换柱的硫酸溶液的质量, 计算阴树脂交换率, 从而判断阴树脂的复苏效果。

关键词:酸碱滴定法,阴树脂,复苏

参考文献

[1]化学工业部化肥司.硫酸生产分析规程[M]修订版.北京:化工出版社, 1992.

7.酸碱滴定知识点 篇七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技术    离子反应的应用    pH传感器    酸碱中和滴定

利用滴定法对物质含量进行测定,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滴定法原理教学中,“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强碱溶液的浓度”是入门的常用实例。但对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定方法,传统教学通常仅是介绍利用指示剂的变色指示终点,对于其原因,一般不做解释和强调。因而学生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多是利用机械记忆进行掌握。本研究应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探究借助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动态、直观的数据图像信息,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促使学生自主建构该知识体系。

一、课堂教学设计及评析

“酸碱中和滴定”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数字化实验技术设计多个实验探究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认知矛盾。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逐级生成认知,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1.“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强碱溶液浓度”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中和反应是酸碱溶液中的H■和OH■按照1∶1的计量比进行的反应。常温下,强酸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7。在滴定操作中,为了得知已达到滴定终点进而停止滴定,通常借助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进行判断。那么,指示剂变色时,溶液的pH就等于7吗?

图1    中和商定装置

演示实验一:

(1)于课前先如图1安装好仪器装置,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及pH传感器,打开数据采集器开关,进入朗威?襅DISLab6.0软件系统,点击“通用软件,系统自动识别接入的传感器,并显示pH值”。

(2)对pH传感器进行预处理。

(3)用移液管移取20ml未知浓度盐酸至100ml烧杯中,放入搅拌磁子,滴加2~3滴酚酞并将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用蒸馏水洗涤pH传感器,并用滤纸吸干。将pH传感器电极玻璃泡完全浸入烧杯中的盐酸液面下,调整磁力搅拌子位置防止碰撞电极。备用。

(4)课堂上,打开“计算表格”,添加代表NaOH滴定体积的变量“V”,点击“平铺窗口”。进行磁力搅拌,待显示的pH值稳定后选择“手动记录”,记下初始pH值,同时在相应位置录入滴定管内液体的初始体积。

(5)用0.0938mol/L的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滴定刚开始时,滴加可稍快一点(2~3滴/s),并注意pH值的变化。当pH值明显变化时,选择“手动记录”pH值,同时在表内记下NaOH的滴定体积读数。当pH值变化更快时,每滴一滴,充分搅拌,并注意pH值的变化,适时记录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

(6)当溶液变成浅红色时,记录此时的pH和滴定体积数据,再滴加一定量的NaOH溶液,注意滴加时pH值的变化。

实验数据:

图2    中和滴定反应终点

图3    中和滴定指示剂变色的滴定终点

问题探究:指示剂变色时,溶液的pH就等于7吗?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是否相同?

问题解决: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用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强碱溶液的浓度,反应终点(强酸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等于7。而利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pH并不等于7。即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并不相同。

总结提升:在此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由个体到一般,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和滴定指示剂的变色pH范围。

评析: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将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pH,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客观的事实数据中发现问题,出现认知矛盾,自然产生了“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并不相同。这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的疑问,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欲望。

2.中和滴定时指示剂的选择。

教学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并不相同。这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

演示实验二:

(1)接着实验一的操作,点击“绘图”,设定x轴为“V”、y轴为“pH”,得到一系列“V-pH”数据点。点击“设置”,取消“只画离散点”即可得到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的滴定曲线图。

(2)右键选择“鼠标显示坐标值”,沿滴定曲线得到pH=7时的NaOH滴定体积,可算得未知浓度HCl的浓度c■。再沿滴定曲线得到pH=9时的NaOH滴定体积,可算得未知浓度HCl的浓度c■。比较c■和c■。

实验数据:

图4    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溶液的V-pH图像

问题探究:

(1)通过计算比较c■和c■。

(2)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不相同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

(3)如何选择合适的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

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观察和数据分析,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反应终点附近的pH变化会发生突跃,即微量的滴定试剂引入就会引起明显的pH变化。只要滴定时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落在pH突跃范围内,则(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对应的标准液滴定体积与理论反应终点对应的标准液滴定体积差异就很小。并且是在溶液浓度较小的情况下进行的滴定,所以造成的误差可以忽略。在实际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中可以用指示剂的变色判断达到滴定终点。

总结提升:举一反三,练习巩固。判断强酸弱碱的滴定及强碱弱酸的滴定应选择的指示剂。同时提醒注意,滴定时使用的溶液浓度不宜太浓,应是稀溶液的滴定。

评析:改变以往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浅层次掌握酸碱中和滴定时合适指示剂选择的情况。本研究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实时得出动态图像和客观数据,引导学生通过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盐酸溶液过程中pH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发现pH突跃的存在;通过对图像数据的计算分析,得出稀酸碱溶液滴定时,实际滴定终点和理论终点存在的误差可忽略。在学生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的原理之后,用强弱酸碱滴定时的指示剂选择进行拓展练习,促成学生自主逐步构建滴定法原理,不断突破该难点内容。

3.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终点判断的综合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以攻为守,再次引发认知矛盾,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

演示实验三:

(1)用移液管移取20ml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溶液至100ml烧杯中,放入搅拌磁子。用蒸馏水洗涤pH传感器,并用滤纸吸干。将pH传感器电极玻璃泡完全浸入烧杯中的碳酸钠液面下,调整磁力搅拌子位置防止碰撞电极。

(2)开启磁力搅拌器,待系统显示的pH值稳定后点击“绘图”,设定x轴、y轴分别为“t”、“pH”,得出一组“t-pH”数据点。调节滴定管滴数,用标准盐酸溶液匀速进行滴定。点击“设置”,取消“只画离散点”,即得到已知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碳酸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实验数据:

图5    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溶液的t-pH图像

问题探究:

(1)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溶液的t-pH图像有什么特点?如何解释?

(2)若有甲基橙和酚酞两种指示剂,如何选择使用?怎样判断滴定终点?滴定终点时反应物的计量比是多少?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该曲线存在两个突跃。因为将盐酸逐滴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反应是分步进行的。随盐酸用量的增多,首先生成的是碳酸氢钠,最后才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步反应分别对应两次突跃。第一次突跃pH在8附近,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可选择酚酞为指示剂,反应物计量比n(HCl)∶n(Na■CO■)=1∶1;第二次突跃pH在4附近,碳酸溶液呈酸性,可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反应物计量比n(HCl)∶n(Na■CO■)=2∶1。

总结提升:可以从理论终点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或由实际选择的指示剂判断理论终点发生时的反应物计量比。

评析:利用盐酸滴定碳酸钠溶液的分步反应,动态呈现出出乎学生意料的有趣的曲线图像,生动地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积极思考解决新问题,将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的理解掌握引向深入。

二、教学小结

本课堂教学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实验技术,通过三个探究实验,不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对酸碱中和滴定进行步步深入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分层次有效突破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断被激发,图像、数据分析能力、自主思维、讨论合作、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训练。将数字化实验技术充分应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值得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作文的初二作文下一篇:新近护士培训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