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2024-10-08

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精选11篇)

1.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篇一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和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某一行为,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动机。因此,动机(motivation)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来讲,所谓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就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要有效地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学习动机低落的直接表现为对学习的厌恶或学习效果不佳。经过我们课题组对农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分析概括得知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归纳如下: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即使考上大学照样没工作。而种地或经商能赚钱,很多学生认为家中地多或有生意,即使考不上学,也无后顾之忧。学习对他们来说失去诱惑力。

家庭环境对学生起不到督促作用。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或种地的很多,据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初中三个年级255名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及种地的比率高达67%,回家间隔最短一二十天,长的有两三年。父母不在时,孩子大多跟着爷爷奶奶,有少许独自在家。这种情况致使学生的学习缺少约束力,学习动机大大降低。

基础较差,失去学习信心。这些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上课犹如“鸭子听雷——不着边际”,学习如牛负重,十分艰辛,而且在班上常会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感,破罐子破摔。

不当的教学评价。教师没有转变观念,一味地通过加强学习强度和增加作业数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师生之间没有民主的沟通。学生在校园内体验不到读书的乐趣,惭惭地对学校生活畏而远之。

针对学生学习动机低下的种种原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发学生动机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解决留守学生家庭教育问题,齐抓共管,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学生”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学生”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针对留守学生大量存在的现状,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增强了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动机。

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学生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学生”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留守学生学习动机大大提高,学习成绩明显改善。七年级一女学生,在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年级第一的名次。这与我们所做各项工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意义,树立长远目标,改变学生“读书无用”的思想,提高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上学读书只是为了找工作这仅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人生理想,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种想法的正确性。毕竟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远大的理想必定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人生贵立志,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人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的结果。”因此帮助学生明确立志、工作和成功的关系,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是提高他们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目标一旦制定就成为指导、激励、制约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实施理想目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理想、确立目标,并引导其完成目标,使学生学会有计划的安排自己,为自己设计发展方向,并提醒学生实现理想的路途充满艰辛,需要靠同学们脚踏实地,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使美梦成真。其具体实施步骤是:

首先,做好动员工作,通过研究学生档案,和学生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鼓励学生自找优点,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身上的闪光点。让她们确立自信心,进行“我能行”教育,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其次,对学生提出要求:学出特长。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发展方向,每个学生至少选择一项活动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时要慎重,不得轻易改变决定。综合学生信息反馈,具体制定实施方案。按时间分,将目标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按任务承担对象为标准分,分为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团体目标主要是对兴趣小组提出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从任课老师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目标执行阶段,主要任务是严格监督、咨询指导、反馈控制。学生的特点是,做一件事往往是一开始热血沸腾,想想很激动。但真正去做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外部因素的干扰,练习的枯燥及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困难和挫折,这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动摇,情绪容易波动。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严格把关,制定具体措施,主要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做好记录工作。另一方面,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多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抓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初步体会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向目标靠进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一种想学的心理.让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会产生“自己干”的心态,产生成就感。同时,在具体实施阶段,广听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有一份充分施展才能的天地。

再次,通过主题班会课、历史伟人故事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介绍名人伟人成长事迹,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机遇之外,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努力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学习动机自然大大加强。

三、鼓励、指导、唤起信心,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会受到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温暖,自尊和自信在这冷漠孤寂的环境下荡然无存,会使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动机几乎为零。作为教师应多和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多提善问,当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耐心、热情的讲解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从很小的成功中体会自己同样很有能力的,信心就会油然升起。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来讲,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因此,为避免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本着“浅、慢、粗”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的教学。

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是矫正后进生不良品质的熔炉。课题组建议各教学班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比如,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如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访问先进模范人物,使他们开阔眼界,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好知识建设祖国的志向。(4)开展“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形成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振作精神。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是多方面的,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因此,经常与家长沟通,把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及时转告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成功的喜悦,并再次鼓励子女,使学生感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我也是很棒的”,从而将这种自信转化为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四、重视评价过程及手段,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信,进而提高学习动机。如前所述,不正确的评价方式会让感受不到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机。因此改变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之一。我们认为,正确的评价方法是以多种途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进而审视他们的多元智能的综合成长,发现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并据此反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学、训练和激励,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张扬个性。

任何的教育评价,都应该是学生人生旅途上的一次“加油”,都应该为学生坚定目标和向着目标前行提供动力。在评价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等级”和“成绩”。在平时的评价中,要把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激励融入到过程之中。特别要尊重事实,免除成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表现、日常行为表现、成绩表现要区别看待,不能一好遮百丑,也不能一丑遮众好。“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应从正面加以引导。对于那些学困生或后进生,不应抱有“一碗水看到底”的悲观态度,要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基础和美好的未来。要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昂起头来“走路”。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篇二

一、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职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19岁之间,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青春期”。从生理上讲,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体外形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内脏机能(包括性机能)已经基本成熟。从心理上讲,认知水平发展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最高阶段,人格发展到了最重要,危机最多的关键时期[2]335。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学生身体各项机能的发育与增强,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等灵活度不断提高,为人才培养过程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动作技能习得的黄金时期。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1)灵活度高;(2)适应性强;(3)持续性长。不同于普通教育对学术能力的强调,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对于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视,中职教育具有独特性,其中一个重要体现便是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学习目标特点

“学习目标是学习预期的行为方式,或者说预期的学习结果。”[3]换言之,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过程的一种估计与假设,它高度概括了学生应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对于为获取技术应用能力的中职学生而言,其学习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实践性。实践性的学习目标是职教学生学习的本源性特征之一。对于培养技术员及技术工人的中职教育来说,这种实践性尤为突出。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大多是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实操性知识与技能,能直接运用于第一线工作,因而目标的实践性是关键所在。

其二,多维性。首先,从知识角度来讲,大致分为两类,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两者的区别与融合。“从知识论的角度,实践是理论的应用这一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当然即使是在这个合理性的范围之内,实践知识也绝非理论知识简单演绎的结果,也并非所有实践知识都是理论知识的……”[4]再者,从能力角度讲,中职教育所指向的“职业能力”不仅仅只是操作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个体的一般性能力与工作环境要求相结合的复合能力。最后,从情感这条线看,其抽象性特征也就凸显了这一领域的丰富性。要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生学习目标多维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其三,个体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成为教育目的制定依据以来,学习目标的主体性与自主权也得到了充分保障。中职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认知、情感、技能习得都处于迅速发展的不稳定阶段。这个时期学习目标的个体性则更多地融入了个人色彩,带有较强的自主性及个人特色。

(二)学习内容特点

技术性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中职教育,其内容特点也就映射出了技术性知识的特征。本文将其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难言性。不同于科学知识解释世界,技术知识在于改造世界。福格森(Ferguson)在技术的认知维度上强调指出,与科学比较,技术是一种高度依赖视觉的活动,很难还原为文字;技术知识即使能被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视觉形式(图片或视频影像)而非以口述或数学形式进行表达的[5]。技术性知识作为技术与外界环境的桥梁,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操作步骤或者方法程序,它只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实践问题。这些动作化的隐性知识即经验的总结。与高职教育相比,中职在技术性知识的要求程度上不同,但学习内容的难言性却是共性所在。

其二,差异性。技术知识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行业之间,也体现在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就行业而言,不同操作环境,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技术标准,所蕴藏的技术知识肯定不一样。其次,就教师而言,职院教师与企业资深员工所掌握技术性知识又会因工作环境,个人经验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另外,就中职学生而言,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技术性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全新的过程。而正是由于操作过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在经验理解上的差异就在所难免了。

其三,及时性。这种及时不仅体现在学习反馈的及时,还包括学习过程的及时。茅以升先生的“习而学”教育思想正是强调了对技术性知识的学习要“先习后学”“先格后致”。在“做中学”的技术性知识,整个实践过程以一种迅速、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即时的反应是中职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强调的必然结果。

(三)学习方法特点

其一,实操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5],正是基于技术性知识的难言性,“做中学”的学习方法是中职学生学习最鲜明的特色及最有效的途径。技术技能的学习,是实践过程的不断试误,通过不断观察、模仿、思考、改进、积累、达到知行合一。因而,难言性知识的学习方法在于身教与实操。

其二,动态性。学习方法的动态性体现在学习过程的动手参与,也反映了过程本身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呈现了学习方法根据现实情境调整的灵活性。师徒相传的经验教学中,学生的试误学习及技术知识的内化是技术技能创新的关键。中职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我调整及操作程序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技能呈现“百花齐放”的效果,甚至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性循环。

其三,嵌入性。学习方法的嵌入性是针对技术性知识的非编码化,非字符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的主体色彩即主体能动性。中职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往往受自我认知及文化背景影响较大,而这种“沉默化”的影响正是学习方法嵌入性的表现,这种性质无法用简练或者总结性的语言知识归纳与概述,它本身就是与学习者主体合二为一。

(四)学习评价特点

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即对其学习效果的反馈,是学习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对成效的反映,更是为改进与革新提供依据。

其一,职业性。验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效果,其评价往往强调学生对于岗位工作的胜任能力,其中包括了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身体条件等。中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将是评价的重中之重。

其二,发展性。发展性评价方式强调的不仅是过程,还突出了持续性特征。在终身教育思潮及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下,中职侧重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从业技能的同时,也加强学生职业更换及创业的能力。评价方式及评价对象的选择上,这一特性得到了体现。

其三,层次性。自古以来,“因材施教”的第一要义就是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6]。而学习评价的层次性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之一。这种层次的划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效果差别的考虑,是真正以“学生中心”的科学方法。

二、学生动机的激发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设置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7]。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为中职学生的发展设定了要求,但如果目标太过理想化,要求复杂,这种目标的动力转化就会演变成压力与负能量;如果目标太过随意,要求简单,容易达成,这类目标就失去了激励作用。因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满足中职学生个体性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保障其多维性、实践性,紧贴学生发展实际,有效发挥目标的动机激发功能。首先,从学生层面而言,培养目标应该与自身发展需求相适宜。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受自身需求的影响。只有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8]。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在满足学生归属和爱、尊重的需求前提下,他才会有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对学生需求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合适的目标,将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步骤;从社会层面而言,培养目标应该与市场需求及人才规格相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从目前形势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创造等这些对人才的规格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形势的发展需求的契合,是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优化的有效手段。

(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

鉴于中职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结构是在保障中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鼓励动态灵活的学习方式,实现技术性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纳德于1983年提出:人类只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人的智能只有倾向和强弱的不同,而没有好坏之分[9]。因而满足学生智能发展的多层次教育结构的构建,是缓解社会人才供求关系紧张的关键渠道,也是令中职教育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人尽其才的有效手段。首先,从类别结构上讲,中专、技校、职业中学等之间的组成比例与关系需要细化。这种关系受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的制约。因而因地制宜,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导向,明确各类学校的价值定位,各司其职,让学生拥有十分清晰的职业定位,才是推动其努力的前提。其次,从专业结构上讲,各类学校专业的设置直接关乎人才与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时代性、实效性、创新性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我效能感。专业课程的开展应满足学生学之想学,学之能学,学之值学。总而言之,学生与市场多维度的需求就反映在专业设置上的多层次。从办学结构上讲,各类办学主体的交流与合作将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化与多元化,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不论是政府办学,社会办学还是个人办学,多种力量的融合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三)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评价,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10]。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其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反馈。从学生角度上讲,良性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往更高的学习目标发展;从教师角度上讲,合理评价为教育教学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反思总结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而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混乱,评价方式重复等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当构建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

其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或者领导的单一评价主体,职业教育倡导企业、行业、社会的广泛参与,而这种融合带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以社会市场需求为依托,突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获取的重要性。

其二,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在评价客体的明确上要抓住学生学习评价职业性、发展性及层次性的特点,在对评价对象的量化之后,对每个部分依照标准逐一评价,再统整化,顾及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再进行客观评价及总结评价。

其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来讲,“唯知识”或“唯能力”的评价标准都是不切实际的。而囊括知识、技能、态度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层次结构的分化是对“因材施教”信息反馈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是从“多元智力理论”看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还是从“学校多元化办学”到社会大环境的复杂要求。发展性评价都符合了时代背景对人才资源的科学定位。这不仅保障了动态学习过程的与时俱进,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激励。

其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力的测定,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作业法(4)考核法[2]。而这些方法的使用往往是以虚拟的职业环境做背景,以评价学生在某一假设职业环境的表现,来评价与分析学生的职业能力。但许多学校仍存在以期末考试成绩论英雄的现象,这大大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推崇。评价方式的多元是整个评价体系科学化的关键,它代表了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直接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了相对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能有效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让中职学生在良性竞争中力争上游,从而达到激发其学习动机的目的。

继《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作为制造业人才培养主力军的中职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而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基于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的针对性提出,中职教育相应改革措施的跟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娟,肖海雁.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7-89.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1

[5]赵志成,吕乃基.难言技术知识及其传播途径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36.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40.

[7]王华,王光荣.目标设置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40-42.

[8]燕良轼.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90.

[9]仇敏,徐国庆.基于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文化课改革思路[J].职教通讯,2013(30):19-20.

3.文言文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篇三

在品读、诵读中调动学生兴趣

一是积极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其诵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乐读的境界,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利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展示文言经典篇章,从音律、诵读、意境等方面全方位感染学生。三是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实践着“自能阅读”的训练理念。学生对推测词义非常有兴趣,为此让学生阅读诸如《汉字例话》《汉字的由来》等讲解文字发展历史的书籍,积累了大量的汉字知识。让学生把对文言的敬畏逐步转化成了探究的热情,利用文言字词音美、形美、意美的魅力打动学生。四是联系方言学习法。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在《语言和语言学》中指出,方言里蕴藏着丰富的语言史资料,一个方言里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的特点常常在另一个方言里活着。由于身处粤语方言区,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粤语中丰富的文化现象,使他们对文言有一种亲切感。

设置合理目标

当学生进入到轻松状态,成功地激发起学习动机后,教师要乘胜追击,结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水平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将看似遥远的目标变得具体,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一是让学生进行“知识链接”。可以涉及作者、作品、作者的经历及其主要思想、后人的评价等,使学生预先了解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学习《兰亭集序》让学生进行“知识链接”,收集“东床快婿”“兰亭三绝”等成语资料。二是作文素材积累。我们经常强调让学生积累课外写作素材,而忽视了课本这一巨大的素材库,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素材为己所用,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作文水平,两全其美。如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让学生积累“治国之道”。

提供目标达成方法

运用主动发展论 怎样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呢?关键是树立学生的中心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具体操作上,给学生以主动发展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阅读、思考、讨论、表现的时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角色,构建主体趣味课堂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任务分配,重视学生自主查阅兴趣的培养,通过探究作者个性等方式进行学习,最后是集体成果集体共享。如《鸿门宴》等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并将对话部分自行翻译、改编成简短的课本剧剧本,在课堂上演出,未参与表演的学生注意纠查对话部分出错或遗漏的细节。这样一来,所有学生的热情都被激发了起来。

“以写续读” 比如,在学完《〈论语〉十则》之后,要求学生任选10句名言组成一篇小文章,或批评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阐释一个人生哲理,或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设计一个场景,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现实生活的能力,将文言文读“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将文言课程资源的开发纳入到课堂教学中 即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言语段放入课堂。推荐文言文经典趣味小品文,鼓励学生利用阅读课时间交流心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兴趣点。仅凭高中教材有限的文章,难以建构起比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因此扩充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视野非常必要。如把有关地震的古文让学生来读,既能达到训练目的,又使学生了解了热点知识。

鼓励学生讲评试题,实现“学,练,考”主体合一 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实现最终还是落实到考试成绩上,可以放手学生去讲评试题,教师只需稍加指导,帮助学生真正实现“掌握学习”的目标。甚至可以转变师生的角色,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给大家上一堂文言文的课。

组织竞赛 竞赛符合学生自我表现获取成就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高挑战的活动,而且还是吸引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和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说,竞赛法是文言文教学中灵活多变、易于掌握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充分预习和教师的提示下,可以将班级分组,展开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词汇知识竞赛、文白互译竞赛等,竞赛后团体计分,奖励优胜组。通过精心组织的各种竞赛,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为了取胜而主动研究课文,获取知识。

4.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篇四

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初中生逐惭萌生厌学心理,到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有关调查“你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时,很多人回答“爸爸妈妈逼我来的”、“不读书没事干”、“大家都来读书我也就来啦”等诸如此类的话。也就是说,很多中学生来学习是被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所驱使,他们的学习是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的。那么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和培养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去学习。这里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实践,让学习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这样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了“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能够成功的重要的基础,只要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

性就能够调动起来,反之,就要受到压抑、限制。学生如果将教师看作是成功、成才的可以依赖的保证和依靠,是自己最尊敬 的师长、兄弟和朋友,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

三、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学习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而且还要使这种远大的目标与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去实现远大的学习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是让学生明确每门学科和每堂课的目的要求,了解知识的具体的意义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的心理来说,他们都是希望能很快学会,并且很快能达到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目标的设定时要考虑设置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他们会勇于挑战,迎难而上,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这些学生,并且对于他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灵活多变,多用启发式,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他们走向成功。

四、及时反馈学习结果,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结果的反馈,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又可以了解自己的缺点,树立克服缺点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满足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的愿望,增强学习的信心。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能使学生获得最大的积极的学习效果。第二,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教师对学

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一定要具体,详细,使学生从反馈结果中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同时反馈还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与激励。

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结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好时坏是正常的。有些学生看到成绩高了,得意扬扬,喜上眉梢,有些学生看到成绩不好,万念俱灰,很懈气,这种心态是很不好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面对学习结果的良好的心态。我们应该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现实的态度。学生在每次学习之后,总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寻找一些原因,例如“这次成绩好是因为我非常努力”,“这次成绩差纯粹是因为运气不好”等等。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影响左右着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仅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相反还会因为学生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于是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使学习一蹶不振。为师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误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六、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奖励与惩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教育中,我们面对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他们应该用的方法是多表扬和鼓励,这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并且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来说,都是希望能得到表扬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好的行为,对其多加鼓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历、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当然也应该适当运用批评,必要的批评也是要的。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要遵循如下原则:(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观点,即是要把奖励与惩罚看成是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避免出现为追求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学习的现象,从而降低学习的内部动机,同时也要保持奖励与惩罚的吸引力。(二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与

适当。教师的奖励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印象,既要奖励好的学生,对比较差的学生取得的进步更要给以肯定奖励,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奖励的方式也要适当,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教师的惩罚手段也要适当,避免体罚和变相体罚,如罚抄写作业,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等手段,都会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三奖励与惩罚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教师对学生的奖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对低年级学生,运用教师的评价作用,对于少年期的学生,运用集体舆论的评价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对于过于自信的学生,则提出更多的严格要求,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适当给予批评,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更多地给予表扬,对女学生切忌当众严厉批评等等。

七、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因此,正确使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具有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但在我们看到竞赛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竞赛的消极作用,例如,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使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使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等等。因此,我们运用竞赛要遵循两条原则:(一竞赛要慎用少用。竞赛不宜过多,更不能滥用,否则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甚至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如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产生紧张气氛,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或者使学生产生自负感与自卑感等。(二竞赛要注意方式。竞赛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题目不宜过难,应该考虑到调动中下水平的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竞赛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中进行,竞赛对象要有普遍性,竞赛要能对绝大多数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为此要注意竞赛的组织形式,如按能力分组竞赛,按项目分组决赛,按不同兴趣,不同智力,不同特

长分组竞赛等。总之,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竞赛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竞赛的消极作用,使比赛达到预定的目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调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师者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充分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于工作实践中,科学选择动机激励的技巧,把

内部动机激励与外部动机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最优化。

参考文献: [ 1 ] 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 2 ] 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3 ]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篇五

摘 要:随着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小学数学课程具有枯燥乏味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学习动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进程有阻碍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问题而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入开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意义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动机;策略

学习动机对于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既能帮助小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又能指引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但目前,绝大多数小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不良影响。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果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则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造成成绩下降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意义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学习动机是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充足动力,为小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其次,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使其更好地学习,以提高学习成绩。

二、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策略

1.课前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能够为小学生更好学习数学提供导向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课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利用量角器对多种三角形进行角度测量,以求和。教师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班级学生纷纷拿出三角板和量角器对教材中的三角形进行角度测量。经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得出一致答案为180°。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而且实现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积极利用数学游戏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玩耍中快乐的学习,也是许多教育家所提倡的重要教学方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积极利用数学游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十以内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并分别对每位学生进行1~10的编号。笔者所在班级中共有40名学生,所以分别代表每位数字的学生共有4人。接着,笔者出加减法运算题,如果所得结果为学生的编号,则这些学生要快速站到学生围成的圆圈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游戏活动中,其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对小学生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利用游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发挥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活动比较枯燥乏味,而且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小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进行分组,并鼓励各组学生分别担任文具店老板和顾客。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高涨,并积极进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此,在课堂生生互动中,小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数学教学内容,且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4.课后加强评价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开展有效的评价活动,对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教师开展评价活动时,应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融合应用。首先,进行师生互评。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尽可能避免批评,应多给予学生以鼓励;学生可以发表意见,以评价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其次,加强生生评价,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好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后,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阶段,许多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导致小学数学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终身发展有不良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施以有效策略,既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利用数学游戏而施教。最后,加强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6.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篇六

反思: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一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设备方法措施的使用都是可取的。我在教学中采用过如下的方法,供各位一观:

一、通过幽默的类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多的感同身受,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二、抓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主尝试,积极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搭建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7.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篇七

1 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的原意是指推动或引向行动。在外语学习中, 著名的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 (1985) 教授对它的定义是:“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学习动机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结果, 强化学习行为本身, 使学习者变得更需要学习, 更乐于学习, 最终形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 (裴燕萍, 2007) 。

2 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Gardner (1972) 的理论, 外语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融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融合型动机即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着真正的或某种特殊的兴趣, 希望能用目的语与社团成员进行交流, 最后达到参与或完全融入到目的语社团中去的目的。工具型动机则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 如为了通过考试或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 或能够阅读目的语国家的新信息和文献资料等而学习某种外语, 带有更多的“功利性”目的 (裴燕萍, 2007) 。

高一虹等 (2003) 在《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一文中提到中国大学生的动机类型不仅包括“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情境型动机, 即周围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氛围、教师因素、教材等都是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笔者就英语学习动机对某校06、07级的国际贸易等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共回收128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 95%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机是“可以看英文电影、电视及报刊等或可以学唱英文歌曲、听英语广播”, 认为“旅游时有用”的有89%, 认为“学好英语可以使自己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和选择“英语是一门必修课”的均为88%, 选择“能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使我感到很有成就感”的有84%, 选择“想与讲英语国家的人作朋友”的有75%, “学习欧美先进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的有70%, “对讲英语的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历史背景感兴趣”的有66%, “我对英语学习很有兴趣, 这是让人令人激动和兴奋的活动”和“为了出国, 在国外生活时有用”均有57%, “学英语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的有47%。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知, 该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工具型为主, 包括看英文电影和报刊、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出国旅游等。但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本身及英语国家文化还是感兴趣的, 这体现出他们的融合型动机。由此可得, 能够善用学生的工具型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亦不可忽视激发学生的融合型动机。

3 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

3.1 激发融合性动机

目前, 学生的学习动机仍以工具型为主。然而, 具有融合型动机才是最终成功获得语言习得的关键。为此, 学习者应有意识地去激发自己学英语的“融合性动机”,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为考试而学英语的“工具性动机”。实际上, 要培养融合型学习动机, 首先要激发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知, 它是植根于一定认识基础上的。认识是兴趣的媒介, 无知便无趣。当人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 一般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兴趣;只有当对某种事物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后, 人才会想慢慢地揭开事物的本质, 感受事物的神奇。所以, 英语学习应当由浅入深, 不要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刚开始阅读英语作品就选择莎士比亚的作品, 这样并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事实上, 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前期, 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个人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作品, 如“书虫”系列等。

兴趣产生于好奇。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 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施宝林, 2007) 。

3.2 善用工具型动机

无可否认, 工具型动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推动力。所以, 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学习任务。惰性是人的天性, 学生需要一些外在的推动力, 例如老师的要求。而这里的学习任务指的是难度适中, 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难度太大,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和继续学下去的勇气;过于简单, 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在设置任务时, 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完成能力。并且, 应采用变化多样的形式, 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辩论等。周利萍等 (2007) 曾经通过学习者自我报告的方法调查了80名大学新生对于不同授课方式的看法, 以及不同的授课方式对他们英语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课本前四个单元时, 主要以教师讲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要课堂形式, 中间穿插学生小组活动。到第五个单元时, 教师改变授课方式, 将课文学习任务分配给各小组, 要求学生课后细心准备, 课上以学生上台演示、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学习, 教师只是以协助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参与。该单元学习完后, 教师要求学生以自我报告的形式表达对不同授课形式的评价。46%的学生表示改变授课形式后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加强, 课堂较活跃, 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有40%的学生在肯定形式变化的同时, 提出了活动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建议。只有14%的学生完全反对该种授课形式。即使部分学生对活动的设置提出不同意见, 但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思考, 做出自己的评价。由此可见, 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3 发展情境型动机

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表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 所以要创造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 减少学生的拘束和焦虑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尊重信任的关系, 与学生平等交流, 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身在一个放松自由的环境中, 勇于表达自己。从前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 学生则养成只听不想的习惯, 这样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并适时给予指导,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努力给予经常性的赞美以及鼓励, 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学生有获得老师肯定和赞美的需要, 所以哪怕是学生的一点儿进步, 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树立学生的目标和信心。不要对无回答问题的同学加以批评和惩罚, 否则会造成课堂的尴尬局面, 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 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4 结论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和深入, 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不可忽视的一环。重视对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及利用,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者教学水平。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应适时激发学习者的融合性动机, 适度利用工具型动机和适当发展情境型动机。

参考文献

[1]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Gardner, R.C.&Lambert, 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2.

[3]高一虹, 赵嫒, 程英, 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1) .

[4]裴燕萍.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及启示[J].外语教学, 2007 (22) :220-221.

[5]施宝林.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J].外语教学, 2007 (15) :182.

8.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篇八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状态,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它是学生学习的行动理由,是个人意志愿望。所以,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和出发点,因而它决定着小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掌握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使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一、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外部因素有:1.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的职业、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意志习惯。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体现父母对学习的态度要求和作风。2.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常常产生于学校、老师的表扬和周围伙伴同学的赞许认同。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有:1.学生的年龄和成熟程度。对于刚入学校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目的大多数停留在为得到父母的表扬上。年龄越小学习的目的也越具体。所以,此时学习动机的作用微弱和短暂;到了高年级他们才逐步产生求知和自我提高的内部动机,学习动机的作用稳定而持久。2.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认知、性格、爱好各不相同,因而学习动机强弱程度也不尽相同。其中性格开朗、意志坚强、兴趣广泛、激情高涨、责任心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则强烈稳定。

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两种动机是交替产生作用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从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着手,逐渐引导学生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另一方面,当学生已经具有较稳定的内在动机之后,还要不断激发外在动机,使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相互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和维持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二、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价值

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生存的需要,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只有亲自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生存生活本领。

其次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具体的目的和价值。教师不仅在上课导言上着意向学生阐明学习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和价值外,还要在每章节课的起始阶段安排一个“动机激发”环节,借以阐明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及其重要性。为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进而再让学生了解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是知识还是技能。这样就能够发挥学习动机的启动激发效应。

2.展示教师热情,增强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放下教师的架子和身份去跟他们交流,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欢你所任的学科上来,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热情与激情来点燃孩子寻求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3.体验成功的愉悦,点燃学习动机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如果这种愉快的心情重复发生,学习动机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成就动机就应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尤其对待学习成绩中差的学生更要保护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因势利导让这思维的火花点燃学习的动机。

4.教学技巧多样化,加强学习动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应对学习变为渴望学习。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吻合的教学技巧,例如: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展示学科的神秘魅力价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以及难易内容交替安排等措施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教学方式和方法,如采用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多提供直观形象支持来增强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注重教学、应用和趣味三结合,突出趣味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适当运用竞争。竞争是激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胜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他们的求成需要。

5.恰当的反馈评价,强化学习动机

重视学习情况的反馈,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及时知道自己成绩的优劣,还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具体程度。这些反馈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好还是不好,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动机,产生激励作用,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反馈的内容做到恰当及时地评价。教师的反馈性评价无论是正面的赞许奖励,还是负面的批评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归因的依据。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要灵活运用,适度表扬、温和建言、严厉批评等多种反馈形式,使每种反馈形式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极致。

9.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篇九

当学生反映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不到兴趣和快乐时使用外部奖励;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价值的任务(如重复练习)要限制使用外部奖励; 使用外部奖励使学生有自我控制感,也就是说,让学生在选择之前知道他们作出这个具体的选择将会有什么样的“报酬”。

尽可能使用最“自然”的外部奖励,也就是说,如果在当时的环境下通常出现的是赞扬和微笑,而不是糖果和礼物,那么就使用赞扬和微笑作为奖励。如果使用“有形的”奖励(如糖果或玩具),要将这些有形的奖励和赞扬结合起来,并指出学生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

鼓励学生使用自我赞扬,再次指出她的努力在成功着道路上的价值。让学生跟着你复述:“我确实很努力,并取得了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使每个学生均获得成功的经验 善用教师回馈激发学生的士气

无论教师的回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的根据。根据教师的回馈予以归因之后,学生就可能对自己以后的行为形成一种预期;预期自己会成功,他就会努力去追求成功,预期自己会失败,他就会稍遇困难立即退缩放弃。追求成功者才会成功,逃避困难者难免失败;于是个人对自己的预期与以后之成败两者之间,无形中变成了因果关系。此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自验预言。自验预言的消极心态,对学习动机有不利影响.激发厌学学生的动机最佳的方法是“从心底里”打动他们。这些方法的原创造是教师,他们能够发现每个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和天然动机,他们知道消极的情绪和行为源于不良的思维,他们还知道不能个别地去对待这些消极的反应。教师需要真诚地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些方法:

10.第七章 学习动机的激发 篇十

教学章节

教学要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其作用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初步了解动机的类型、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和归因等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重点、难点 动机的特征;动机的类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 归因理论。教学方法

导入: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

一、动机、学习动机的概念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动机的特征

唤起功能/动力性: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的内心紧张状态。为克服这种状态,就会驱使个体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动力即动机,正是它使个体产生了行为。

指向功能/方向性:动机是以一定目的为出发点的,它是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努力的动力。例如:只有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才会产生学习的力量。英语专业的学生就经常阅读一些英语杂志、小说等,因为他知道这样有益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强化功能: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强烈。心理学家沃尔伯格等人研究了动机水平与学习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就;当然反过来,高的学业成就也能增强动机的水平。但要避免动机过强,保持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对行为起正强化的作用。

维持功能/持久性:个体行为的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动机。根据日常观察发现,那些具有强烈动机的个体,通常具有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

三、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二者密切相关。

四、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①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②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判断:以下两种动机属于什么动机?

① 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

② 在学习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学习兴趣等而刻苦学习

Ø 提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2.根据动机作用的久暂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①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

②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3.从影响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角度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奥苏贝尔)

① 认知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这是一种内在动机。

②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获得尊敬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得到某种地位,如学生努力学习以取得好名次。

③ 附属内驱力也可以称为交往内驱力,是在希望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认可,如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得到教师、父母或同伴的称赞。

注:后两种内驱力均属于外在动机。

4.周国韬等人(1993)通过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将其分为四类:

① 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和从事某种活动感到有乐趣,如学生感到动脑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

② 学习能力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知,如学生感到自己在作业上不吃力。

③ 外部目的:学习是为了获得他人尊敬、称赞等学习以外的目标,如努力学习是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自己。

④ 知识价值观: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知,如觉得学习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虽然这种分类是根据我国学生的实际来加以区分的,但前两类可以划分为内在动机,后两类可划分为外在动机。

五、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 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个层次之间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基本需要得到部分的满足,然后才去追求高一级的需要。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并非跳跃的,而是以缓慢形式逐步发展的。即是说,生理需要是最强烈的、最迫切要求满足的需要。一个人生理上的迫切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专心去确保他的安全;只有在确保了基本的安全之后,归属、感情和爱的需要才会出现;一个人爱的需要得到适度满足之后,尊重的需要才会充分地发展起来。最后,只有在以上四个层次的需要相继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充分表现出来。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在1963年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式。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动机强度 = 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思考: 面对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这两类人会有什么样的决定? 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胜券在握,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反之,避免失败的需要强于力求成功愿望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他们往往选择更容易成功的任务,使自己免遭失败;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 4 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 3.成败归因理论

引言:考试如果没考好,你经常是怎样分析原因的?

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了(或失败了)。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归因模式

结果归因 责任归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稳定性 稳定 十

内在性

外在 十 十

十十

可控性 可控

十 十 十 十 不可控 十

不稳定 内在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注:表中“+”表示每一因素和维度的关系。如能力高低属于稳定的、内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

归因理论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广泛地影响后来的行为动机。倾向于外部归因类型的人,总认为自己行为的成败是受外部环境力量控制的(如运气、作业的难度、教师的影响等)。学习成绩好,是由于老师讲得好,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老师讲得不好,作业难度大。内在归因类型的人,总认为自己行为的成败受个人内部力量控制,学习成绩好,是自己学习努力的结果,有的甚至认为自己能力强,很了不起;学习成绩差,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学习能力不强所致。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六.学习动机的激发

1.从知识的角度:强调学习内容的知识性、探索性和实用性 2.从组织教学的角度:

①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

a.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b.运用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④ 适当开展竞赛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11.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动机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3-02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学习中的动机是学习的直接原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而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原有的基础薄弱,阅读量少,知识面窄,积累不够;二是教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目的。

这一方面,我主要是从以下的几方面入手的:

第一,设计利于激发学生动机的语文活动。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

根据职中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改变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依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配套设计一些活动课,如表演课、朗读课、演讲课、讨论课。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机,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学习动力就产生了,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譬如,我与学生一起设计了一堂朗读活动课,主题是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向青春举杯”。活动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青春的诗文,以及诗的作者和背景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诗的内在情感旋律,诗人的情怀,有利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在课堂的朗读过程中,有的同学不能很快地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如读《六月,我们看海去》时字间停顿较长,没有把青春的活力与激情释放出来,教师尝试让他们用多种速度、语调读,对诗歌的内在情感进行揣摩,“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驮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在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最终学生找到了自己认为能够表达诗歌内在旋律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的实践,感受到了诗的意境,诗中的情感,诗歌的旋律,这些无须老师多赘言,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同时这种优美的朗读,学生不仅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学习语文的驱动力,而且他们在吟诵礼赞青春生命的过程中,对青春的意义、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珍惜他们宝贵的青春岁月。

再比如说,学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觉得此篇很适合学生编演课本剧。于是组织学生进行编排,结合班级情况和小说人物,将小说分成四幕:借项链(情节极少)、丢项链(情节简单)、十年还债(原文概述)、得知真相以后(原文戛然而止)。这四幕的划分具有挑战性,空白很多,每一幕有限而又无限,因为文字上越简略,学生发挥创造的空间越大。

抽签分组后,我只提了四个要求:准备时间一周,每幕演出时间20分钟,需分成若干场;每幕的编导演职人员分配、场景布置、道具准备全部自行安排解决;学生必须各尽其才各有其职,全员其上阵,一个不能少。严格要求,不是限制,而是激励。

操作过程的主动权都在学生手里,没有封闭,只有开放。演出果然十分成功,每一幕补白情节都曲折生动,每一场场景道具都别出心裁。比如“借项链”,设计了女友拜访、戏院归来等情节;“丢项链”中,仅舞会一场就添加了部长致辞、旁人议论等细节;“十年还债”中有蒙太奇剪接手法的运用,两景切换,外加旁白,还精心设计了讨债的武打场面;而“得知真相后”则续写原文,以玛蒂尔德因贪恋虚荣而情场被骗最终发疯致死结局,演员表演惟妙惟肖催人泪下,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进一步塑造。

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星星;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会成为天空中勇敢搏击的雄鹰。

第二,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了亲身体验,学生就能感觉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喜欢上语文,自然学习语文的动机就更加明确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效果不错,与大家共勉。

1.根据课文内容,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作品。

职校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因此我建议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晚自习时,我把自己读书的乐趣和感受讲给学生听,诱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课上我还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名著片段,然后鼓励学生课下补充阅读。在我的鼓励下,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有了读书瘾。晚自习时,有的学生把我的书借去,能够专心致志读两节课。这些就是好现象,如果长期坚持下来,不但使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2.鼓励学生写周记。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在教学前中专131班时,我要求学生写周记。在周记中,或记录看到的名词雅句,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或进行文学练笔,或评述班级发生琐事。学生写完以后,我及时评阅,把自己阅读完以后的感受及时反馈给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对待,这样,周记就成了师生沟通对话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周记的积极性。刚交这个班的时候,学生交周记的情况不太好,随着兴趣的提高,学生们不但能够主动交,而且不差一人,这就是进步。如果长此以往,收获是可观的。

3.开展讲故事、主持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有资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有40%的时间在说话,可见,口头语言对职中生来讲是多么重要。职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从上课的情况来看,他们不仅不会说,而且还不想说。为了让他们能够会说,我开展了多种活动,锻炼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而且结合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以后她们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职业,口头表达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训练,教师都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职责,既不能包揽包干,也不随意放羊,而要时时关注,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工作,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第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比较差一些,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学习的习惯。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探究某个话题的活动,学生能感受语文学习的多样,感受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由被动学习语文转化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就强大了。

在讲“调查问卷”设计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幼儿园搞一个调查报告,然后根据调查情况,设计合适的主题和调查问卷问题,然后进行研究。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幼儿,了解自己将来工作的环境,工作流程,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教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教师应该让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时间,经常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职业中学的学生底子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语文活动中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1-6)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

[2]《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7-12)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

[3]《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上半月高中读本)中国人民大学书 报资料中心

[4]《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庄文中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知识点整理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奖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