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OpenTTD实验总结

2024-07-08

关于OpenTTD实验总结(4篇)

1.关于OpenTTD实验总结 篇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具有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复杂的化学反应公式,因此,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教学方式具有一定区别。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化学实验的效果,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寻化学知识。

一、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寻找自身教学方式的不足,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跟随自己进行实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主动参与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知识。

以教授人教版高中化学“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课程为例,首先,教师先为学生降讲解物质分离的理论概念,学生进行记录后,教师再讲解物质提纯的理论概念,学生将这两点进行记录为化学实验做好理论准备。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教师完成一步后学生跟着完成一步。第一步,教师取出待溶解物质,从中称选出8g,加入24ml水中,并使用搅拌仪器将待溶解物与水在烧杯中完全搅匀溶解。第二步,将搅匀溶解后的混合物使用滤纸进行过滤,直到过滤出的液体呈现透明澄清状态。教师关注学生完成这两步后,进行第三步,将过滤后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需要使用搅拌仪器进行搅拌,防止加热过程中出现液体飞溅,当大部分液体都被蒸干后,将加热仪器撤走,运用余温对液体继续加热。完成实验以后教师请学生思考一下实验原理,学生自主思考以后向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点评。

这种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思路,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教学,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实验失败。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的理念为主,教师利用课程时间为学生讲解实验与考点,学生进行记忆,学生不愿主动进行创新思考。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创新思考。

以教授人教版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离”课程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豆腐的制作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豆浆里加入石膏就会成为豆腐?学生兴致高昂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趁势引入课程内容胶体。教师为学生讲解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可以分类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可以划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股溶胶。接着,教师为再次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第一步,将蒸馏水进行持续加热直到出现沸腾现象;第二步,加入几滴Fe Cl3溶液进沸腾的蒸馏水中;第三步,对以添加溶液的蒸馏水继续加热,直到溶液的颜色出现变化,成为红褐色,红褐色液体是Fe(OH)3胶体。试验完成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胶体与溶液的外观特征是什么?学生积极的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回答教师的问题外观特征相同,都呈现透明澄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如何鉴定Na Cl溶液和淀粉溶液?学生积极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为学生讲解鉴别方法,学生自高奋勇的上台进行演示,将硫酸铜溶液装进烧杯中,再将Fe(OH)3胶体装进烧杯中,注意保持两种溶液计量一致,将两个装有溶液的烧杯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使用光线从一侧进行照射并观察垂直的方向,当光线在液体中形成一道红色亮光时可以判定这个溶液是Fe(OH)3胶体,另一个没有任何现象的溶液就是无硫酸铜溶液。学生演示完毕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做课程总结。

这种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引发学生的实验好奇心,再请学生作为小老师讲解知识点,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各抒己见,推动课堂教学的圆满完成。

三、建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好胜心

高中阶段的学生依然处于青少年阶段,需要获得外界的肯定与赞赏,获得的肯定越多积极性越高,因此,教师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性,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对多次获得优秀评价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努力向上。

以教授人教版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为例,首先,教师开展实验竞赛,请学生根据书本的提示完成实验步骤,哪位学生又快又正确的获得实验结果就获胜,评出班级中前三名。实验第一步,将定量的氯化钡溶液滴入定量无水碳酸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物;将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稀溶液中后在滴入稀盐酸,当溶液发生变色时停止,溶液首先变成红色接着红色褪去;第三步,将盐酸滴入碳酸钡溶液中,试管中溶液产生气泡。学生为获得前三名,积极进行实验操作,保障实验快速准确的完成。学生完成试验后,教师进行评比并进行表彰记录。最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总结。

这种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利用评比制度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之中,促进化学实验教学高效准确,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运用新颖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以此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桑祖军.研究实验基础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5.10:88-89

2.关于OpenTTD实验总结 篇二

【关键词】物理实验 兴趣 效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88-01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加重视了实验探究的编写,与原教科书相比,有两个突破,一是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增加了,二是分组的实验方案多了,三是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编写减少了,这种编写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源于实践探究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转变,还是按照老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感到迷茫,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新课改形势下遇到的困难。我认为,在学生实验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实验的实效,一是要挖掘激发学生实验趣味性的教材潜力,二是要设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能力。下面结合我在实验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实验教学中激发实验兴趣和提高实验效果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点滴

要激发高中生的实验兴趣,必须进行探索,不同的内容,在激励兴趣中也值得研究,激发兴趣要恰到好处,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力,下面举两例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的过程。

例一,在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时,我在一根绳子的中间系上重物,让两个学生各持一端水平用力拉,他们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绳子拉水平,我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立刻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对本节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实践的活动之中,不仅在非常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实验研究,还能带着问题在“求合力的方法探究”实验中自己设置问题开展研究,例如,把两个弹簧测力计用更大的力对称地拉橡皮条,夹角越大用的的力就越大,验证了课前看到的现象,有的学生还能讨论出为什么不能把绳子拉水平的原因来,让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例二,用数码照相机可以更精确地研究平抛运动实验,在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14页(2010年4月第3版)中,研究平抛物体的实验,给出了几种描绘平抛物体轨迹的方法,其中的方案三并不是重点,但我仍然布置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外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各准备两张4开大小的白纸,用水彩笔画出2厘米的方格坐标纸,在分组实验课堂中,尝试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平抛运动实验,方法是:把其中一张坐标纸张贴在竖直木板上作为拍摄背景,对方案一中的平抛运动实验摄像,现场选择并拷贝一组学生的的摄像片段,通过计算机投影在屏幕上,在慢速播放图像基础上,暂停每一帧图像,结果更准确地找到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位置,比方案一(小球碰笔尖)找点更精准快捷,学生很快在另一张同样规格坐标纸上把每一帧对应的小球位置在坐标纸上确定出来,并最终作出轨迹,顺利进行了平抛运动初速度测定和研究。由于实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用到了数码科技,用现代数码技术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普通的物理实验,不仅精确度提高了,学生尝到了甜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实验兴趣更高。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旦对实验感兴趣,就会主动去研究它,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甚至在课外的生活中也会注意到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以科学探究的态度去研究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高实验效果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分组实验则是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平台。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对分组实验只有几句简短文字内容,没有原理和实验步骤,若学生只按照教科书提供的实验方案做,仅记几组数据,很难有多大收获。要真正提高学生扑捉知识的能力,达到实验探究目的,我认为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分组实验的目的:因为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从具体的目的出发的,因此要通过创设分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清楚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让分组学生通过阅读后提出本实验应该达到的目的,提出具体的方案,确定进行步骤,避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2.强化基本功训练,自主设计实验:新课程不再提倡给学生写出完整的实验方案、步骤、结论,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研究得到。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扩展其探究空间。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得到实验原理,自己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包括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等等,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后再实施,以达到让学生为主体,使实验探究的效果增加。例如,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可鼓励学生参考教学辅导资料后提出与教材不同的方案,实验步骤如何排列,再让学生讨论所有的方案的优劣势,以此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严谨作风,养成从多角度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法。

熟练使用物理仪器,设计表格记录入数据,观察、读数、整理数据,怎样得出结论,怎样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怎样排除在实验中出现的简单故障,怎样认真处理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主发表看法,积极讨论实验过程中的相关细节,结合新旧知识形成结论,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等等,是必须适时训练的基本功。

3.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实验操作:养成了解各种仪器的功能、使用条件、量度范围、精密度和使用规范的习惯;钻研仪器的设计原理,怎样正确使用仪器,面对原理相似的新仪器,怎样通过知识迁移认识他;养成科学探究的实验作风,让分组实验规范操作,小组同学协调配合,正是自主与合作学习的体现,也是实验能否达到效果的保证。

总之,在实验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课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借学生实验的平台,只有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真正提高,有效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201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2010.(3): 62.

3.关于生物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 篇三

一、容量玻璃容器的使用方法

1. 吸管

吸管是生物化学实验最常用的卸量容器。移取溶液时,如果吸管不干燥,应预先用所吸取的溶液将吸管润洗2-3次,以确保所吸取的操作溶液浓度不变。吸取溶液时,一般用右手的大拇指和中指拿住管颈刻度线上方,把管尖插入溶液中,左手拿洗耳球,先把球内空气压出,然后把吸耳球的尖端接在吸管口,慢慢松开左手指,使溶液吸入管内。当液面升高至刻度以上时,移开吸耳球,立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大拇指和中指拿住吸管刻度线上方再使吸管离开液面,此时管的末端仍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略微放松食指,使液面平稳下降,直到溶液的弯月面与刻度标线相切时,立即用食指押紧管口,取出吸管插入接受器中,管尖仍靠在接收器内壁,此时吸管应垂直,与接收器约呈15°夹角。松开食指让管内溶液自然地沿器壁流下。

2. 滴定管

可以准确量取不同定量的溶液或用于容量分析。常用的常量滴定管有25毫升及50毫升两种,其最小刻度单位是0.1毫升,滴定后读数时可以估计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经常使用2毫升及5毫升半微量滴定管。这种滴定管内径狭窄,尖端流出的液体也小,最小刻度单位是0.01毫升至0.02毫升,读数可到小数点后三位数字。在读数前要多等一段时间,以便让溶液缓慢流下。

3. 量筒

量筒不是吸管或滴定管的代用品,在准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用来量取相对大量的液体。不需加热促进溶解的定性试剂可直接在具有玻璃塞的量筒中配制。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准备工作

首先将显微镜的工作台擦干净,然后将要观察的标本和各种器具准备好。

2. 显微镜的使用

(1)取用:

将显微镜从镜箱取出,取出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底座将其轻放在离工作台边缘8-10厘米处偏左的位置。

(2)低倍镜的使用

(1) 对光:对光前,先安上合适的目镜(一般采用10×目镜),将10×、40×、100×物镜按照顺时针安在物镜转换器上,逆时针转动转换器使10×物镜对准载物台中央的通光孔。从目镜中观察,同时调节反光镜或接通电源,直至视场明亮、均匀为止。

使用双目显微镜对双目镜宽度要进行调节,用推或拉的方法调节两目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在两个目镜上双眼同时观察时,两个图形的视场正好完全重合,此时镜筒刻度盘上所示的数字,就是观察者两眼瞳孔之间的距离。

根据物镜的放大倍数调节聚光镜的高度,使用油镜时由于放大倍数大,镜像亮度小,需要较强的照明,需要将聚光镜升至最高处。

调节可变光阑(光圈)使聚光镜的镜口率与物镜的镜口率一致,才能充分发挥物镜的分辨率,方法为:将显微镜调整到工作状态后,从目镜筒中拔出目镜,一边观察(向拔出目镜的目镜筒里看),一边缩小光阑,这时可看到缩小的光阑被物镜成的像,然后逐渐调大光阑,当光阑像的边缘与物镜通光孔黑圈的边缘一致时停止,这时的聚光镜镜口率与物镜镜口率就一致了。如显微镜可变光阑圆框上刻有表示口径的标尺,可调至物镜镜口率的80%,即物镜镜口率为0.65,则可变光阑的标尺调至0.65×80%=0.52即可。

(2) 观察:将标本放置在载物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正中,下降镜筒或升高载物台,并从侧面观察,使物镜下端和标本逐渐接近,但不能碰到盖玻片。从目镜观察,用粗准焦螺旋慢慢升起镜筒和下降载物台直到看到标本为止,再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3)高倍镜的观察

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进一步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心,再上升聚光镜、逆时针转动物镜转换器换上高倍镜。显微镜一般稍微调节一下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清晰的物像。

3. 观察后的处理工作及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事项

清洁:显微镜上的污物(残物或灰尘),用擦镜纸擦干净,若擦不干净可蘸少许二甲苯进行擦拭。

显微镜各部分的放置:擦完后,把物镜转离光轴,把反光镜转到与载物台垂直的方向,以减少灰尘粘落上面,而后罩上镜套,小心地放回镜箱内,保存备用。

最后谈一下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事项。

(1)取放时动作一定要轻,切忌震动和暴力,否则会造成光轴偏斜而影响观察,而且光学玻璃也容易损坏。

(2)由于物镜的螺丝口容易损伤,安装物镜时要特别小心,即先向左方倒转一小段,凹凸双方吻合后再向右方旋转,不要转得太紧,轻轻捻到头,再稍紧即可。

(3)镜检标本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观察时要从低倍镜开始,看清标本后再转用高倍镜、油镜。

(4)使用油镜时一定要在盖玻片上滴油后才能使用。油镜使用完后,应立即将镜头、盖玻片上的油擦干净,否则干后不易擦去,以致损伤镜头和标本。但应注意二甲苯用量不可过多,否则,物镜中的树胶会溶解,导致透镜歪斜甚至脱落,盖玻片移动甚至连同标本一起融掉。

(5)使用时不可用手摸光学玻璃部分,如需擦拭应严格按照光学部件擦拭办法。

(6)使用的盖玻片和载玻片不能过厚或过薄。标准的盖玻片为0.17±0.02毫米,载玻片为1.1±0.04毫米。过厚或过薄将会影响显微镜成像及观察。

摘要:实验课是基础学科教学中一个关键环节, 它不仅与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结合, 而且是学习后继课程和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物实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4.关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四

这三节课基本代表了当前我市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情况: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增强

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 (如:生动有趣的实验演示, 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等)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为教学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课中, 老师通过简要的复习, 随即让学生用实验桌上的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和伸直手臂观察站在讲台上的老师, 从而引导出本课的探究问题。《测量电功率》一课中, 老师展示家庭中常见的一些用电器和一些电功率值, 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将这些用电器与其对应的电功率值用线连接起来, 然后提出“这些家用电器的功率是怎样得到的?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又该怎样测量?”导出探究课题。《平面镜成像》一课, 老师首先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块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后放置一杯水, 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学生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 然后请学生到台上直接观察玻璃板后面的水杯中是否有一支点燃的蜡烛。这个实验顿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2. 注重科学探究程序, 突出实验探究的环节

在这三节课中, 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 都能较好的得以体现。在《测量电功率》一课中, 除了前面5个环节外, 还体现了“评估”、“交流与合作”两个环节。教师均能结合教材实际, 达成相应目标。

3.注重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

教学过程中, 注重了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均能创设一定的情景, 使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作出猜想和假设。对学生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所交代。比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课中, 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 老师强调了如下问题:注意安全;要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的高度在同一直线上;始终固定凸透镜, 蜡烛由远及近靠近透镜;像要清晰明亮。 (但遗憾的是没有老师的示范演示过程) 。

4.注重交流、评价的互动空间,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的互动过程。如实验方案的设计, 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 分析、归纳的结论, 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教师能够适时的引导学生在组内及小组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互评等。比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课中, 当学生在探究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时, 尽管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对“虚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但在该实验中, 应该怎样观察虚像?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所适从。该教师并没有马上演示怎样进行观察, 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尝试, 然后请观察到的同学交流并演示操作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实验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性作用

在教学中, 多数教师认为只要将实验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学生交代清楚就可以了, 忽视了在学生实验前对相关操作的示范。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特别是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科的学习,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相关器材的使用都有待于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因此, 教师的示范作用更显得重要。《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课中, 怎样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怎样确定像是否清晰、明亮;《平面镜成像》一课中, 玻璃板应该竖直放置, 怎样观察像, 特别是怎样确定像的位置等。这些是学生在实验中都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或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如老师适当作好示范, 就能减小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达到相关实验所应该达到的目标。

2.突出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特征, 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独立思考, 自主实践, 主动学习。在《测量电功率》一课中, 对实验的原理、电路图的设计、实物电路的连接等, 均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进行。在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后, 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利用家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的电功率”, 并作为课后的实践活动, 这对增强学生自主实践, 主动学习, 调动积极性是有益的。

3. 要明确探究的重点和目标的达成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多数都是只涉及部分要素。在现行教材中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均对探究的重点作了明确要求。因此, 在教学中要明确各个探究活动的重点, 从而较好的达到探究的目标。《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探究重点我认为应是在获得相关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后, 怎样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即就是探究七要素中的“分析和论证”这一要素。《测量电功率》的探究重点应是“交流与合作”这一环节, 这堂课中, 老师几乎做到各环节平均“用力”, 面面俱到。实际上, 在学生经历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 该实验的原理、电路图的设计、实物电路的连接等学生都能自主解决。

4. 注意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度的把握

在探究性实验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对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的重点是不同, 这应该根据探究的重点和实验中器材的选用等加以确定。

5. 注意探究过程中, 物理研究方法的渗透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承包经营法律风险控制讲座下一篇:参加会议介绍信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