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024-08-12

初中留守儿童工作计划(共15篇)

1.初中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一

花台初级中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向前迈进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出务工的人数与日俱增,留守儿童日益庞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巫溪委发[2010]17号)和县教委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思想学习,认真组织领导

要求全校教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研读有关文件精神,在思想上加强学习,切实地认真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服务平台

加强关爱留守儿童阵地建设,建立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室,开辟亲情交流区、阅读区、体育活动区以及心理咨询区等。

(三)落实关爱行动,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学校配备专兼职教师,从生活、心理、学习以及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指导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周到的服务,努力营造温馨健康的氛围,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完善档案资料管理,跟踪服务。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学习

1.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

室,安排专人负责协调落实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2.完善制度建设,为关爱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根据县教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完善留守儿童安全、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活动室开放制度等。

学校将提供专项经费,保障留守儿童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3.定期召开关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座谈会,要求全校教职工认真研读相关文件,学习文件精神,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真正做到全校教职工都来关爱留守儿童。要求教职工定期总结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定期进行研讨会,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工作内容提出切实的建议及意见,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发挥智慧与青春。

(二)完成活动室建设,提供留守儿童活动平台

1.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室,为留守儿童提供活动平台。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活动室日常管理。要求活动室进行一定的装饰,室内应该美观大方,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制度,保证活动室能够正常开放。

2.活动室将设置相关器材,可供留守儿童课余活动。活动室将设置亲情电话、书架、报架、小药箱、5种以上体育器材,开设留守儿童心语信箱、亲情信箱等。

(三)真情关爱,“四个优先” 1.生活上优先照顾

首先,学校将配备专兼职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多看,多问,多帮,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生活教师将签订留守儿童安全责任书,真正做到责任到人;生活教师将指导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做好卫生知识宣传,监督学生个人卫生,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其次,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安抚防范能力,确保留守儿童人生及财产不受他人侵犯;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为留守儿童举行集体生日会,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2.心理上优先辅导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留守儿童心理健 2

康情况进行监测,针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放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轮流值班,为留守儿童情感疏导提供平台。

3.学习上优先辅导

由教务处建立“留守儿童学习信息”,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从学习习惯、课程等进行帮扶,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4.活动上优先安排

首先,学校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座谈会、委托人监护人培训会;要求教师定期家访并记录信息,开展师生、生生结对帮扶工作;

其次,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定期组织留守儿童看红色电影、唱红歌、读经典、传箴言、打太极拳、跳绳等课余活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再次,定期开展留守儿童“个人卫生和内务整理”活动评比赛,培养留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

(四)建立完善留守儿童资料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继续完善留守儿童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对留守儿童情况定期分析整理总结,形成统计表格数据,完善档案资料管理。

2.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五)开展特色活动,创新性落实工作

1.开设主题学习论坛,扩展留守儿童视野

由团委与教务处协商策划,定期举办主题学习论坛,邀请学校教师、社会专业人士就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专项学习问题等进行讲解,不仅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而且扩展留守儿童视野。

2.举办花台初中“自强不息”学习标兵等评比活动

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学习以及活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定期评选花台初中“自强不息”学习标兵,进行表彰,鼓励全校留守儿童学习,营造自强不息的校园氛围。

3.结合教学任务,开设兴趣小组

结合学校日常教学任务,各学科有序开展兴趣小组,组织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各任课老师应跟踪指导兴趣小组活动,定期进行分析总结会,每学期末进行优秀个人集体评选。

四、定期研究总结,多交流多学习

学校定期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积累经验,并保留图文资料。定时与兄弟学校交流工作经验,及时按照要求向县留守儿童中心上报材料。

花台初中

2011年2月

2.初中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某县2所农村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 共588人, 删除父母离异及父母死亡的孩子, 剩余548人, 其中留守儿童340名。年龄为10~16岁, 平均年龄为 (13.00±0.87) 岁;其中男生272名 (49.6%) , 女生276名 (50.4%) 。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 1 自制调查问卷

定量问卷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父母外出时间、与父母团聚时间、照顾人等基本情况。定性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学校管理者对留守儿童看法、管理等问题。

1.2.1. 2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该量表由Vaux编制, 2007年由辛自强修订[8]。本量表包括23个题目, 共3个维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量表的评分为各因子分及社会支持总分, 分数越低, 则社会支持情况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

1.2.1. 3 心理弹性量表

量表包括51项, 共11个维度, 即教师关怀、亲戚关怀、家庭平等与自主、社会能力、自我觉察、学校社会积极参与、同伴高期望值、同伴亲密关系、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家庭高期望、目标与志向[9];本研究该量表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

1.2.1. 4 心理健康量表

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 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心理症状因子;本研究该量表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 问卷在班级内填答, 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回答, 当场收回问卷。对班主任和学校管理者进行定性访谈。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管理数据,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 采用χ2检验、聚类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比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60.29% (205/340) , 非留守儿童为60.57% (126/208)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05) 。

2.2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用心理弹性各因子、心理弹性总分、社会支持各因子、社会支持总分及是否留守17个因素对所有的儿童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可将总体分为4组:第1组为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 (a组) 80人 (14.6%) , 第2组为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 (b组) 177人 (32.3%) , 第3组为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 (c组) 171人 (31.2%) , 第4组为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 (d组) 120人 (21.9%) 。

进一步对4组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方差分析可知, 除自我强迫因子外, 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两两比较显示, 第1组的分数高于第3, 4组, 第4组的分数低于其余3个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无论是留守还是非留守, 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差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 而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好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优于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的非留守儿童相比见表1。

注:*P<0.05, **P<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0,11]。虽然留守儿童相对非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的日常照顾, 但留守儿童照顾者 (尤其是父母中的一方或者爷爷奶奶) 对留守儿童实施正确的教育, 再加上从学校、教师和社会获得的帮助与支持, 可以部分弥补这些缺失;另外, 农村地区通讯发展较快, 这也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更多交流提供了条件, 利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进行。

心理弹性理论认为, 心理弹性是一系列过程的反映, 这些过程改变着儿童与逆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减少逆境的负面作用, 提高儿童完成常规发展任务的能力[12], 同时经历损害性生活事件后, 生活中的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可能让心理弹性更好地整合或者导致机能障碍的重建[13,14,15]。在本研究中, “留守”作为一个损伤性生活事件或逆境, 与外部保护因素如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社会支持及留守儿童内部特质相互作用, 可能致高心理弹性即高心理适应能力或低心理弹性即低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弹性高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完成常规发展任务的能力, 并使其心理弹性更好地整合, 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 高弹性高支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明显优于其他3个组。而相比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内部分化严重, 可以划分到3个组中, 即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组和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 且3组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内部保护因素差异较大。第4组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均高, 经后期定性访谈获知, 这些孩子从小形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相对而言, 第4组留守儿童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文化水平偏高、父母对孩子教育更重视, 从而导致这些孩子有比较好的教育环境。是否仅这些外部保护因素促进了留守儿童心理较好的发展, 还是另有其他内部特质原因, 这还需更深层次的探讨。

3.初中班主任怎样管理好留守儿童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52-01

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家庭的因素在成长过程中,更加需要我们去关心关爱。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初中班主任管理好留守儿童的一些措施。

一、初中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因素,多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照顾,在成长中必然而然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心理上,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成为了我们所重视的教育人群。经过一些实践观察以及相关调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学习成绩差

由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照顾,这些负责对他们教育的老人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多数为文盲,知识水平较低,并且年纪较大,无法给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多数为农村儿童,家庭环境造成了他们的家庭学习氛围不好。老人对儿童的教育较为宽松,使得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有效的约束,留守儿童也多数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甚至存在逃课、辍学等情况。

2、身体素质不好

缺少了父母的照料,在初中这一成长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很多因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营养,饮食习惯不好,营养不良,这也使得留守儿童在身体健康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往往身体素质不好,身体瘦弱,很容易造成发育不良的现象。

3、心理存在问题

由于和父母见面较少,缺少父母对其的关爱,留守儿童常常存在着性格缺陷,他们往往自卑,缺少自信。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中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在与他们的沟通中也是感觉他们内心较为封闭。

二、管理好留守儿童的相关措施

1、用心教育,多进行家访

在初中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中,用“心”去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关键因素。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教育下的留守儿童中,他们往往受到溺爱,在学习上过于随心所欲,没有合理的家庭约束。在亲友教育下的留守儿童中,亲友往往忽略对他们学习上的关心,只是任由其自己学习。

作为初中班主任,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多进行一些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成长情况和学习氛围。然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制定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方案,对其家庭的负责人进行说服教育,让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加一点关心,这样用心工作能使得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2、用爱教育,留住留守儿童的心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人群,更需要关爱。他们缺少了父母的爱,缺少了社会的爱,造成了他们成为问题学生的几率提高。面对班里的学生,班主任是他们在学校中的负责人,生活上的引导者。

首先,应该对留守儿童做好定位,不因他们的家庭、学习等问题将他们划归为问题学生。应该将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关心,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多倾注精力去学习。其次,对他们的错误予以纠正。留守儿童因为情况特殊,在初中这一容易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机会,不是一味的迁就,而是从原谅,到批评再到严厉教育。对于班主任来说,适当的原谅他们能使得他们对错误的认识度提高。最后,让课堂变得精彩。老师是他们学校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者,只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才能使得他们感受到关心。在课堂上,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地方,要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从小方面来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

3、规范制度,约束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关爱和关心是必须的,但是严格的制度规范也是让他们良好成长的关键因素。

不少留守儿童因为制度散漫造成了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的行为,由于缺乏管理形成了不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道德行为差。在班主任的管理中,对待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定,初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我们应对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制度的约束下,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不良习惯。

4、用集体进行温暖

班级是一个家庭,正像魏书生所说的一样:“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励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我常常觉得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学生们走出家庭,通过这个小社会实习,才具有了一定的适应大社会的能力。”初中班主任应该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感受到班级大集体的温暖,具体措施可以分两点:

第一,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趣味运动会”“歌咏比赛”“才华展示”等等,并且对留守儿童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去表现自己。同时,班主任应注意对孩子特长的观察,对留守儿童的特长予以鼓励,让他们多参加一些团队的活动,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二,装扮好班级。一个班级就是同学们的家。每一个同学都是班级的一份子,让同学们参与到班级的维护中,将教室装扮好,保持干净,清爽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提供班级装扮的意见,采取最优方案后,班主任给同学们安排任务,让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学生切实参与到班级大家庭的维护中。

总之,初中班主任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关心他们的同时,约束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得留守儿童得到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R].2010.

4.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篇四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00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校一所农村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8个,其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农村户口。据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儿童很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多数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也处于中等水平,但性格略显孤僻、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

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中特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对象:张维小学留守儿童

2、进行实验、观察本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4、各班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

2、实验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9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在实施阶段里,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研究经费

我校虽然资金有限,但要自筹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张维小学

5.我真的错了的初中留守儿童作文 篇五

“啪”,一声清脆的摔门声,我飞奔下楼,躲在楼前花园的一个角落,脑袋里顿时一片空白。

哎!又是父母的一阵责骂声,我被气得跑出了家门。

他们怎么能这样?不就是多玩了几个小时的电脑吗?怎么就骂我没出息!他们的话语不时在我的耳边回荡,“就知道整天贪玩!可恶。!”

此刻,我情不自禁地将地将所有的郁闷和不快都发泄到地上的小草,一边踩一边骂:“你们这些‘混蛋’!我恨你们!可怜的`无名小草,默默地忍受着我的肆意践踏!

夜深人静,楼前的这片花园,寂静无声,工作了一天的人们,都渐渐地沉入到梦乡。

发泄完愤怒的我逐渐冷静下来,脑海里像放电影似的一幕一幕地回忆起父母与我的一些往事:。上幼儿园时,在学校里拿回一朵大红花,一个苹果和在我小脸蛋上亲一口就是妈妈对我的最大奖赏;上小学时在班上调皮、闯了祸,又是爸爸去学校替我收拾残局,给人家陪小心,每次回来都被折磨的精疲力尽;每当考试失利时,又是爸妈帮我分析、安慰、鼓励我!“失败乃成功之母”是他们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此时,件件往事清晰的浮现在我的面前。

不知不觉,两滴热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划过了我的脸,滴在刚才还被我蹂躏过的小草上,我百感交集,真有点不知所措!

为什么眼泪要不争气的流出来?原来,我还想念着那个我认为“可恶与憎恨”的家,就是那个几十平米的家已与我建立了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情感!

看着楼上家里窗户里透出的灯光,花园里的蚊子也不停地围绕着我打转,盯咬我,赶也赶不走!身上被盯得难受,但此刻我的心却更难受!

我从小至今都没有认认真真地思考过“家”,家是什么?

我原以为:“家就象一台冰冷无情的机器,不顾一切地把我打造成一个门门功课都优秀的孩子”,现在我才感觉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深夜的花园静悄悄的,仿佛一根绣花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能清晰听见,寂静的夜,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感不断地向我袭来。

心里陡然明白,离开家的“庇护”,是那样的可怕!

是啊!就是这个几十平米的家,我生活了十二年,家里的门、沙发、电视、家里的那张破旧的写字桌、还有写字桌上那盏台灯,甚至锅瓢碗筷,天长日久了都与我建立了割舍不断的感情!

家里的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的成长,而我,竟是这样的让他们揪心。我真不敢再往下想!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这念头不停地在我脑海里打转。

重庆万州天星中学初

6.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抓好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分析研究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谈心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明确领导组成员及部门职责,并努力按工作计划组织实施,让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认真调查摸底,了解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基本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家长姓名及务工单位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帮扶教师,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根据留守儿童的表现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共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重点“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将“留守儿童之家开放日”与学校午餐后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通过举行数学培优、乒乓球、音乐类、书画班、手工制作等特长等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传统节假日开展“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班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班主任工作目标体系之中。

8.建立学生“一帮一,一对红”帮扶活动。在班级学生中建立关爱帮扶小组,开展“一帮一,一对红”帮扶活动,在学生中进行互帮互助教育,从而充实帮扶内容,夯实帮扶效果。

(二)明确职责,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每个留守儿童由班主任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生为其学习帮手。学校对 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登记,建立进步档案。

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学校要及时送医院诊治,悉心照料,同时与其家长联系。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确保留守儿童可随时使用。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学校、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在他们享受“义保”政策外,学校将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他们的资助,同时还要积极与社会各届联系,争取社会资助,以结对帮扶、捐助、“代理家长”等形式,为更多的困难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净化校园环境。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要经常性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或向有关职能部门报告,争取支持,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隐患,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文明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学校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要利用家长会、座谈会、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的沟通,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

三、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新学期留守儿童情况摸底。2.部署新学期留守儿童之家工作。3.开展“中秋月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十月份:

1.自愿者教师开展帮扶活动,并通过班主任例会开展经验交流。

2.召开家长会,进行一次家访,要求对所有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一次接触。

十一月份:

1.结合期中教育教学检查,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了解教师志愿者帮扶情况、优秀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情况、亲情电话使用情况以及儿童之家图书、器材使用情况。

2.开展一次“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全面了解儿童心理状况。十二月份:

1.收集相关材料,整理档案。2.总结年度工作。元月份:

1.开展两节困难留守儿童资助帮扶活动。2.部署寒假生活。二月份: 制定年工作计划。三月份:

1.建立健全学校“关爱”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建立教师具体的帮扶措施,上报教育局基教股存档;开始“留守儿童开放日”活动。2.做好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摸底,各班建立帮扶关爱小组并开展活动。

四月份 :

1.帮扶教师与学生及家长间开展一次谈心交流,明确“学困”帮扶工作目标和措施。

2.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协助帮扶教师对重点学生进行帮教。

3.结合期中教育教学检查,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了解教师志愿者帮扶情况、优秀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情况、亲情电话使用情况以及儿童之家图书、器材使用情况。五月份:

1.召开以“留守儿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

2.召开家长会,进行一次家访,特别要求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一次接触。六月份: 1.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六一儿童节关爱资助留守儿童行”活动、开展“五自好少年”优秀留守儿童评选表彰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关爱”活动)。2.班主任例会,总结交流留守儿童工作。

3.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情况进行半年全面督查,总结情况,指导今后工作。七、八月份:

1.强化暑期安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平安健康。2.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活动

迎仙镇刘集小学

7.浅谈初中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七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刚入学的时候,要详细地 记录留守 儿童的个 人信息、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在家监护人的信息。常常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了解这些学生在家的情况,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督促家长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且要做好记录。

二、提高思想认识,关爱留守儿童,使其消除戒备心

在班级教育中,这类学生普遍存在令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他们身上的毛病多、缺点多,有少部分教师缺乏耐心,认为他们已不可教了,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在优秀学生上,所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简单地批评,甚至粗暴的责骂、体罚。留守儿童常违纪行为、不积极参 加集体活动、受到班上同学的冷淡和歧视,加上没有父母在身边关怀和理解,他们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着自暴自弃、甘居下游的情绪,对教师也常有戒备、对立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认识到他们的思想尚未 定型,还有较大的可塑性,要从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关心他们、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同他们深入谈心,和他们做朋友,用爱的阳光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打开他们的心扉。

三、加强家校联系,切断他们与不良同伴交往的锁链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孩子监护人密切联系的一种途径,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家访,可以使学校与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以免造成教育的冲突。通过家访,可以了解他们在校外、家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家庭构成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对他们的影响,这样才能根据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地的教育。留守儿童的行为不良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或性格孤僻,他们在学校中或社会上结交了一些存在相同问题的朋友,在思想和行为上互相影响。因此,对他们进行 教育时,必须要加强与他们家庭的联系力度,充分掌握他们在校外结交不良朋友的信息,帮助他们切断与这些不良同伴的联系,并要求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主动与他们交往,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

四、培养良好的兴趣,让他们实现“兴奋点”的转移

留守儿童大多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精力 旺盛,活泼好动,常常无事生非。因此,要想消除他们的 不良行为,就要把他们 的“兴奋点”转 移到有益 的活动上 来。如:有的留守儿童对体育感兴趣,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发展这一兴趣。可以同体育教师协商,让他们参加一些运动小组,或鼓励他们参加学校举行的一些运动项目,并创造机会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把他们的精力、兴奋点引导到一些有益的活动中。这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正确地引导他们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为他们创造学习成功的 体 验,走 出 反 复 失 败 的“怪圈”

留守儿童大多由于怕困难,没有明确 的学习目 的,在家庭中也缺乏有效的教育监督,所以学习能力不强,自身心理上形成强大的否定性力量,潜在的学习动力也容易被扭曲和抑制,在学习上反复失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彻底崩溃。这些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智力是正常的,我们要相信他 们同其他 学生一样 有很大的 发展潜力。教师如果那对他们的“潜力”充分地开发,就能使这些学生的转化找到一个突破口。

六、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感化留守儿童

每个学生都有被信任和赞赏的心理需求,留守儿童也一样。满足他们 的心理需 求,可以增强 他们的自 信心,提高他们的自 觉性。留守儿 童常常不 关心集体 活动,我们可以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安排他们帮班集体做一些事,哪怕是让他们帮助班集体出一次黑板报,他们都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是自己的光荣,因此他们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好。

8.初中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策略

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每年统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时,笔者发现200多人的学校中竟然有近20位留守儿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笔者注意到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问题学生”。为了改变留守儿童问题较多的现实,我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特别是心理发展现状,为关爱留守儿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農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这些年,根据班主任工作经验和德育活动开展经验,笔者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做了如下几点概括。

1.情感缺失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心理经历着异常的发展。如果得到合适的引导,学生会顺利地走过这段人生;否则,学生将会迷失在茫茫的沼泽中。而大多数留守儿童便进入后一种角色。为了生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远在他乡,很少跟自己的孩子交流,这时孩子便觉得自己无人关爱,于是,破罐子破摔。在家,不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不听教师的话。他们用青春期的反叛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最后,这个学生在家、学校和社会上都被扣上“坏孩子”的标签。

2.道德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也应该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各个时期,父母的行为都是孩子行动的纲领。可是,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只负责将孩子生下交给抚养人,而抚养人多为祖父母,由于观念和精力的缘故,这些孩子从小到初中都是被“放养”的,在他们的心中,没有让他们心服的权威信条。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中阶段,抽烟、喝酒、打架、顶撞教师、倚强凌弱或者任人欺负便成为他们的标签,他们没有畏惧感,也没有规则,在他们心里,只有无所适从的自己。

3.心理“虚假”正常

有些留守儿童,待人接物的方式不错,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从表面来看,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通过召开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的祖父母交谈时,我才发现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可是在家里是“坏孩子”,有些甚至到了社会上成为“黑老大”。因此,只有通过多角度观察,我们才可以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如何关爱农村初中留守儿童

针对以上这些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笔者结合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

1.让留守儿童多了解世界

留守儿童的孤寂源于对自己的陌生和对世界的模糊。为留守儿童打开一扇窗,让他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多组织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榜样,树立自信,确定目标;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让他们看到父母劳动的场景,使他们心存感恩,怀揣梦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知道劳动能创造财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让家长多了解孩子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家长的责任义不容辞,家长不光要承担经济责任,更要承担教育责任。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联系方式库。家长可以利用打工闲暇时间,通过移动电话、微信、qq、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来,让留守儿童不再感到孤单,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关爱。

3.让社会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群人;留守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万般无奈;留守是牺牲了一小群人的幸福,换取一大群人的幸福。当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时,当看到城市的马路宽敞路灯明亮时,我们也应该想起为这些而付出青春、家庭、梦想甚至生命的农民工,应该听见留守儿童因离开进城务工父母而撕心裂肺的喊叫声,也应该看到蜷缩在墙角的瘦弱的身躯。这时,他们需要的是社会责任、社会良心来抚慰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实现理想,创造原本属于他们的未来。

9.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计划 篇九

工作计划

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全校实施了以“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的关爱留守儿童计划,为我校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健康地成长。

一、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在中心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采取游戏、活动、体验、实践等多种方法,以及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综合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原则。以留守儿童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辅导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教育活动。

4、整合与互补原则。将少先队组织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少先队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四、工作内容

(一)总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任务、特点、规律及问题,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体验心理健康常识——帮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学习、交往、生活的健康心态与思维方法,并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心理保健——帮助他们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培养对自身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与求助意识。

(二)分阶段内容: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留守儿童:适应新环境;养成学习好习惯;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

——小学中年级(3—4年级)的留守儿童: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关爱家人;树立同学间合作意识,锻炼抗挫能力;初步了解情绪调节方法。

——小学高年级(5—6年级)的留守儿童:讲求学习效能,增强学习兴趣;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特点;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关爱他人;学会沟通,与老师、同学、家长和睦相处;了解自己能力、特点,初步学会接纳自我、他人。

(三)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根据实施计划和具体安排,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要利用社区平台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和受教育程度。

10.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县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组织的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第一步、建立关爱档案。通过三个月的走访串户,我对本校“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爱好、家庭情况、家长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监护人等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在争取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对 “问题留守儿童”、“困难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进行关爱。

第二步、构建关爱网络。积极发挥自身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学校优秀教师、党员、团员以年级组为单位,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初步形成以学校校长为带头,年级主任为主体,优秀教师、党员、团员主动参与的结对帮扶关爱网络。第三步、搭建关爱平台。一是以学校网络为平台,做一名“联络员”,开通“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进行一次视频交流,接受亲情关爱;二是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平台,做一名“播放员”,每月组织一次留守儿童观看励志教育专题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以学校图书馆为平台,做一名“管理员”,全天候为留守儿童开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是以留守儿童活动室为平台,做一名“组织员”,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有益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文体娱乐活动。

第四步、开展关爱活动。通过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资助,积极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临时爸爸”等关爱活动,由妇联、共青团牵头,为留守儿童购买书包、文具、衣服、食品等学习生活用品,尽力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让留守儿童在帮扶和关爱下快乐健康成长。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成立学校领导组、对全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底。

2.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档案。

3、开展“爱心妈妈”等结对活动。

九月份:

1、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2、与社区配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领导专班。

十月份:

1.开展留守儿童庆国庆活动

2.完善结对活动、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有条件开展亲情视频。十一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

2.继续开展结对活动。

十二月份:

1、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2、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整理。

11.初中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十一

摘要: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采访了5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访谈中发现: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在“性别角色认同”“学习动机”“情感支持”“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笔者提出了缩小社会性别差异的举措,以期对中学阶段留守儿童的个性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会性别差异 农村初中 留守儿童 个性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1]这些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融入社会的重要时期,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无法带他们在身旁,造成他们与父母的亲密联系减少,导致心理出现问题。为此,诸多专家、学者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了研究。杨素苹指出:因为缺乏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任性、抑郁、冷漠、胆怯和优柔寡断等问题。[2]还有研究发现: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上问题更多,人格更内倾,遇事更易紧张,更善于掩饰自己的内心,在留守男童的身上表现更为突出。[3]初中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感觉一般;他们的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均与心理健康有显著性相关。

分析以往的文献发现:过去的研究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受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等较宽泛的方面,缺乏进行深入挖掘的细节研究,比如很少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研究他们的个性。社会性别,是指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与其生理性身份相符合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即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4]对社会性别的研究,既促进了个体在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又明晰了男女儿童在社会性别上的差异,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点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性的不同,并加以分析,以期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性研究提供实践支撑。

一、研究方法

研究以个别访谈为主。因访谈的话题是以主观性问题为主,需要受访者能较准确地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选取的受访对象年龄在13~18岁之间。此外,考虑到金堂县是成都市留守儿童人口最多的区县,在那儿选取留守儿童进行访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合上述受访者年龄和所在区域,此次访谈对象为四川省金堂县13~18岁之间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5名,其中两男三女。

二、研究发现

通过访谈五位初中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发现他们在“性别角色的认同”“学习的动机”“情感支持”“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1.性别角色认同

众所周知,儿童社会化离不开家庭这一重要场所。临床研究发现,一旦家庭在亲密度和适应性等方面出现异常,尤其是家中父母与子女亲密度严重缺失、家庭中角色不合常规,很容易造成父母与子女沟通上的裂痕,严重者子女会不告而别或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5]访谈中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喜欢同留守男童沟通,但主要侧重于学习成绩与生活状况的交流,与孩子的亲密感远不如非留守儿童的家庭。此外,留守女童普遍反映:“大人们常常说,女孩子要贤惠,要会做家务,成绩差点不要紧”。而留守男童则说:“爷爷、爸爸常常教导我,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子汉就应该顶天立地。男子汉不会做家务不要紧,但要成绩好”。由此可见,相较于留守女童而言,人们对留守男童寄予厚望,这种高期待造成男孩比女孩承受更多的压力。

2.学业期望与动机

因为外界对男女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度不同,造成了家庭对留守男童和女童的学习期望有所不同。访谈得知,家长对男孩在学习上有较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读书成绩好,考上好的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而对女孩在学习上不作任何要求,但生活上必须能独挡一面。由于家长对留守男童和女童的期望不同,导致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动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动机,带来了留守男童比女童更大的学习压力。

3.情感支持

美国人Michael Gurian侧重于研究对男孩的教育,他认为:一个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取决于小家庭、大家庭和第三家庭之间的协调程度。其中,小家庭成员包括抚养孩子的爷爷奶奶、婆婆外公和爸爸妈妈,大家庭成员包括亲属、老师等,第三家庭包括政府、相关机构及有影响力的社区等。[6]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祖父母教育能力有限,造成小家庭教育缺失,且小家庭与大家庭、第三家庭的整合有限,导致了留守儿童获得的情感支持少,与父母的关系疏远。

众所周知,在初中学段,学生先进入青春前期,再进入青春期。在青春期,出现了第二性征,使得初中男孩和女孩都开始关注自身,尤其是关注自己身体急剧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正向和负向的情感体验。因为初中学段女生比男生身体发育要快一年左右,所以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女生比男生更易于感受到由身体发育带来的消极情感体验和困扰。而父母在外地打工,代理监护人提供的情感支持有限,致使留守女童的情感问题难以有效缓解,造成留守女童的情感支持缺乏,心理脆弱、自卑,心理上感觉更孤独。

4.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从种视角看待自己,评析自己的优势、劣势等。这种认识强调与他人的互动发展。[7]因此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爸爸妈妈、朋友、老师等对个人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对个人的自我认识。

访谈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监督,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并受到老师批评,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影响,自我认识水平偏低,总认为自己没人疼、没人爱,是个孤独的人。比如,有留守女童谈到:“我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成绩又不好,所以爸爸妈妈不愿管我,要远走他乡……”。相较留守女童而言,留守男童的自我认识水平要高些,对自我的肯定要多些。比如,有留守男童反映:“有时我会感到憋闷,因为爸妈远在他乡。但有时我会很自信,因为我的成绩好,爷爷、奶奶、老师都夸我聪明!”

5.人际交往

父母打工在外,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沟通少,造成了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关怀,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尤其是与长辈的交往,表现出内心封闭、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访谈中发现,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留守女童常常被要求做更多的家务活,而且家务活必须做好,倘若做不好,代理监护人还要责骂她们,造成她们在人际交往中显得不够自信。而对于留守男童而言,他们与留守女童有着截然相反的待遇,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代理监护人包容。比如:留守女童谈到:“成绩不如意,老师不喜欢我,而管我的爷爷对此无所谓。见家人对我的成绩漠不关心,心情郁闷,更不愿讲话了。”而留守男童则谈到:“回家后,和爷爷奶奶谈话很少。尽管如此,爷爷奶奶也不会骂我,催促我做家务,而是由着我的性子,我想干嘛就干嘛。所以,我常常在放学后,同院子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直至吃饭。”

6.自控能力

陈希宁等人的调查发现[8],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造成他们的不安全感,对周围他人有防备和敌对心理,这种心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喜欢攻击他人、容易冲动、自控力弱。访谈发现,初中留守男童在敌对和心理不平衡上比女生更强烈。有留守女童谈到:“父母外出打工,生活上没了对父母的依靠,有时会很难过,常常在梦境中梦到和他们一起吃饭、交谈、逛街,但一觉醒来,才发现是南柯一梦。于是,我会努力地调解自己,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安逸生活是用爸妈的辛勤工作换来的。我唯有好好学习,才能报答爸妈的辛勤付出。”而留守男童则说:“看到同班好友有赛车可骑,我也想要。我找爷爷要钱买赛车,爷爷不同意。说爸妈外出打工,挣钱不易,不能买。我一听这话,心中就来气。好友有车,为什么我就没有车?”

三、研究结论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个性上有差异。从学习动机、所获得的情感支持、对自我的认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看,初中学段的留守女童比男童存在更多问题。因为男女有别,留守女童无法获得代理监护人的大量情感支持,不能像留守男童那样获得较多关注。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她们更加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评价不高,人际交往欠佳,在学习、情感、自我认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初中学段的留守男童在上述方面优于留守女童,但在对性别角色的认同、自控能力,对亲人的关心、体贴方面不如留守女童。为此,家庭、学校、社会在关爱农村初中留守男童和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家庭监护人应加强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

外出务工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父母可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和E-mail等方式多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沟通,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提高关心的质量,弥补因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尤其在对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女童的教育上,应该关心她们的心理,给她们更多的自信心。此外,代理监护人也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对其正面引导。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与留守儿童相处。尤其不能太宠爱留守男童,也不能对他们的行为放任自流。此外,不能打骂留守女童,应更多地赏识她们,帮助她们克服自卑,使其变得阳光、自信。

2.学校应树立男女平等的理念,重点关注“青春期教育”

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不是指男女读书、学习、生活一个样,而是指在尊重男女生理性别有差异的基础上,消解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待遇。比如,从教育角度看,真正的男女社会性别平等,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女性和男性一样,接受与男性一样的教育,而是让女性的精神与身体一道,一起进入教育领域。[9]因而,教师要有先进的性别平等的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初中留守儿童而言,男女生的巨大变化和不同源于青春期。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留守儿童的生理发育迅速且比较成熟,性意识已开始萌动,而他们的心理未成熟,处于既想离开大人又想依赖大人的矛盾状态。为此,对初中留守男童和女童科学地“因性而教”十分重要。特别要对留守女童进行科学的性教育,传授避免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方式、方法。对留守男童而言,应引导他们了解自身的生理构造,注重对其实施性道德教育,告诉他们与女孩相处的边界,让他们明白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不能做。

3.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应关爱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

社会既要按照国策确保男女平等,又要站在社会性别的角度客观、理性地看待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并对其进行清理。同时拟定相关制度保障留守女童与男童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受尊重权利,以促进留守女童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媒体还应宣传科学的性别教育理念,建立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引导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 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3] 刘照云等.江苏省488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3).

[4] 黄海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性别差异研究——湖南省留守儿童的个案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 易进.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J].心理学动态,1998(1).

[6] Michael Gurian.男孩的困惑[M].郑文雪,施庆,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 李咏吟主编.学习心理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8] 陈希宁,袁萍,苏维,等.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16).

[9] 周小李.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蕴及其对男女教育平等的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6).

[作者:刘华锦(1977-),女,四川蒲江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叶正茂(1975-),男,四川威远人,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

12.初中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十二

本人通过对铜梁县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道德品质等状况深入调查后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着如下问题:

1.1 安全隐患趋多

“留守儿童”一般都有临时监护人, 监护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一般会将他们的生活尽力照顾好。但也有极少数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子女在家与爷爷奶奶生活十分困难。“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少父母直接的关爱与监护, 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易产生安全隐患。

1.2 学习成绩滑坡

孩子生性好动, 自制力差。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 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 由于在学习上碰到困难, 没人辅导, 学习成绩差,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留守儿童”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根据我校的调查显示, 仅有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秀, 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孩子占了多数。

1.3 道德意志薄弱

我们对本镇的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忧, 道德情感缺失严重。绝大多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或经常回家看孩子, 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 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 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

也有一些家长常年在外, 对子女心生愧疚, 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 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他们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 出入于网吧、游戏厅, 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二是只知单向地心理问题接受爱, 不去施爱, 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 整天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 对他人缺少诚信, 片面强调个人利益, 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 缺乏社会责任感。

1.4 心理问题突出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学生检出率高达19.8%, 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 而城市的检出率只有8.1%。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 “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1.5 家庭温暖、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无暇照顾子女, 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性格孤僻、脆弱, 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据周宗奎等人调查显示, 有66%“留守儿童”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 原因是遇到困难无人倾诉, 无人商量, 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孩子因为父母外出, 就自己“开笼放雀”, 行为变得大胆放肆, 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 性格变得自卑。

2 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 家庭教育缺失, 作为学校和教师, 应承担起责任与义务, 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起一个新“家”, 帮助他们走出成长的误区。

2.1 推行“家长式”管理

开学初, 我校要求各班主任对本班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 了解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分类区别对待。努力推行“家长式”管理, 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代管家长”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担任, 做到“四掌握、四管理”, 当好“五员”。四掌握即:掌握“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四管理即: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五员即: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2.2 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 让留守儿童享受家的温暖, 体味生活的乐趣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四大要素, 这四大生活要素则应由老师来照料。学校应该做到: (1) 加强学生食堂的管理, 让学生吃得好。 (2) 加强寝室的管理, 让学生住得好。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3 填补家庭“爱”的空白, 营造浓厚的人文关爱气氛, 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父母关爱, 体味姊妹亲情

农村班主任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 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我校要求班主任工作要努力做到“三知、三多、三沟通”。 (1) “三知”即知“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 知“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方式; (2)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 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 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 (3) “三沟通”, 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 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 定期与各班的班主任沟通, 交流信息和管理经验。

2.4 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文体活动, 让学生享受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 发展业余爱好

寄宿学校对留守儿童而言, 既是校园, 更是家园, 必须为学生创设课余活动平台,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使留守儿童进得来, 学得好, 玩得乐。我校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 完善了活动设施, 定期对学生开放; (2) 组织各种活动, 发展业余爱好。通过活动, 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大丰富, 特长、潜力得以挖掘,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2.5 构建心灵“家”园, 加大学校投入, 为学生与家长交流沟通搭建平台

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 学校应格外关注他们的成长, 特别是心理健康成长。 (1) 课程教学中可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 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逐渐将心理咨询室引进学校, 配备心理教育教师, 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共同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2) 一年来, 我校投入资金, 安装了15部亲情电话, 一间亲情视频教室, 学校定时向学生开放, 这样, 学生可以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帮助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 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如何让留守儿童快乐地成长, 愉快地学习, 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希望在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 让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过得更加快乐幸福, 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体制,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其子女无法跟随父母进城就读, 只能留在家乡接受教育,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据有关方面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有近一千万。如何让留守儿童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学习知识, 养成良好习惯,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是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现阶段,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教育留守儿童的主要阵地, 如何在这个阵地上, 培养教育好留守儿童, 其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现状分析,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中国和平出版社

[2]《心理学专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 1999年第12期

[4]皖少:《“留守小队”送温暖》, 《辅导员》, 2006年第7、8合刊

13.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实施留守儿童帮扶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在农村,很多青壮年劳力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爱莫能助,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针对这一现状,特制定班级留守儿童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四、主要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实施,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其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建立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14.关爱留守儿童计划 篇十四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为了谋生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

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却把他们的幼小子女却留在了

农村家里,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了解留守儿童概况和联系方式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

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把自己的的电

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

二、给留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班主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

业情况和生活概况,制定帮扶计划、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让他们感觉到老

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

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

理家长”。

四、对留守儿童以包容心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引导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时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这时班主任不能一味责备,应该

采用别谈心法与“留守儿童”谈心,说明道理,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区。

五、关注留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

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

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

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作为班主任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

15.浅谈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篇十五

一、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唱红歌。志愿者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唱红歌, 学校利用朝会课、大课间时间教学生唱红歌、民歌。红歌的歌词健康向上, 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当人们听到红歌时就觉得非常激动, 有时也会跟着唱上几句。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歌词的传唱, 心灵受到振奋, 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读经典。利用朝会课集体颂读经典, 利用教室黑板报由学生轮流抄写, 学生随时颂读。学生通过读名著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读代表本国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化经典, 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方式。从学生个人的修养而言, 可以改变文化气质;对社会而言, 可以转变风气。

讲故事、传箴言。为了弘扬红色经典文化,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给所有喜爱阅读、喜欢讲故事的小孩子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学校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讲红色故事, 开展讲故事比赛。通过讲故事, 孩子们领会了故事中蕴涵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同时提高了同学们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如孩子们讲述的《刘胡兰的故事》、《雨来》、《小兵张嘎》、《邱少云的故事》等, 他们把每一个故事都讲得栩栩如生。利用黑板报每日传箴言, 在“传箴言”活动中, 学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 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参与者。这样的活动是学生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 又有利于振奋精神。

二、做好人格品质教育

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将是他们通向未来的护身符。健全的人格, 主要是指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度自觉的行为准则, 有主动观察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有优良的性格气质特征。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才能积极地履行所应尽的义务, 才会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去创造生活, 并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

在学生人格的形成过程中, 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人格, 帮助他们唤醒自己的心灵, 点燃他们追求成功欲望的火种。在学生人格品质教育方面, 我们主要开展了情景模拟、趣味运动会、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是教育之本, 而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培养孩子有爱心, 培养孩子有孝心, 孝敬长辈。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根, 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市委秘书三处的叔叔阿姨, 感恩顶新集团的叔叔阿姨, 感恩给予我们帮助的好心人, 感恩社会。

三、搞好心理情感教育

一是开展好家访, 学校给每位爱心老师确定好留守儿童的帮扶对象, 了解留守儿童在家情况, 每周至少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 并做好记录, 装入档案袋。填好家访记录表, “家访记录表”包括:家访人员、日期、主要照顾者及文化程度、主要讲述人与学生关系、家庭地址、留守原因、住房状况与居住状况、家庭状况 (家庭管教态度、家庭成员互动关系及经济状况等) , 对其学习状况 (在家里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时间等) 、生活习惯 (在家里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折被子等) 、行为习惯 (在家里的行为情况等) 作重点了解。具体给出家访人员和班主任的综合评估意见与建议。在家访过程中, 我们看到我校有些留守孩子生活困难, 有些孩子出现孤僻、自闭等心理疾病, 这部分孩子就更需要我们大家的关爱。二是做好学生家访汇总, 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家访做成PPT, 以便利用社会团体或个人结对帮扶。三是开展好亲情电话;我校每周二至周四下午安排留守儿童拨打亲情电话, 与远在他乡的亲人联络感情。四是视频聊天情况, 由于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不会使用网络工具, 经多次联络数名留守儿童家长, 均不会视频聊天, 因此, 目前亲情视频未能顺利开展。五是每月举行集体生日宴会, 我校每月举办一次集体生日宴会;许多留守儿童生日会后写的日记感言都表达了:快乐的一天, 我真幸福, 老师我爱你、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等等, 充满感激的话语。孩子们所表演的节目都是自编自演的节目, 有演唱, 有小品、有健身操、有舞蹈、有讲故事等等, 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四、抓好行为养成教育

一是坚持每天晨练, 做好课间操。二是区武警支队每月一周到校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 内务整理, 讲授军事知识;武警战士教学生军体拳, 教学生整理内务;三是抓好学生个人卫生, 各班中队长在教室门口检查学生个人卫生。四是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劳动, 组织留守儿童打扫校园卫生, 为校园花草树木浇水, 五是抓好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监督岗为每周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 检查红领巾佩戴情况。

五、抓好营养、健康与安全

上一篇:拜耳公司校园交流会策划下一篇:pep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