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发言稿(13篇)
1.分数的初步认识发言稿 篇一
一、引入
同学们可能都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新课 1.认识1 2① 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现在老是想写一个分数。板书:二分之一 问:谁会读?
谁能写吃这个分数?(一人板书)这条线叫什么线?(板书: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呢?(板书: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呢?(板书:分子)
师:很多同学不仅知道这些内容,而且还用图表示出了这个分数。
(出示学生的作品,有用“长方形”表示,有用“圆”表示,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平均分成两份”,但很多学生没有用“阴影”表示其中的一份,只有一名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分离的两个“半圆”,并将其中的一个“半圆”用“○”圈出来)
问:看到这些图我发现,同学们不管画的什么图,都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为什么?(板书:分2份)
问:但老师还发现,有的同学和大家表示的不太一样(出示不仅分份,而且还用“○”圈出来表示其中一份的图)。同学们比较一下,那幅图表示“
1”更清楚。为什么? 2师:这个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会思考。不仅看到了“2”,还看到了“1”而且表示的非常清楚。这幅图能不能也改一改,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呢?(学生说一说表示方法)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用阴影来表示(师在学生图上画出阴影)。问:阴影部分表示这幅图的幅图的11,那空白部分呢?每份都是这幅图的。(板书:每份都是这221)2111,那这个长方形的能不能说是圆形的?(板书:圆形)222问:既然都是(目的:调动学生已有认知,激发学生潜意识里对分数的直觉认识(但这个人是学生又不清晰,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都知道用分份来表示“分数”,而且能感知分几份,但对1份认识不清,或者不会表示)。通过对比学生作品,了解学生对分数的感知,提升学生的认识,规范学生的表示)② 汇报
1.问:谁表示出了四分之一?(2~3人汇报)
师:他们对折的方式不同,但都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出了一份。问:谁表示出了八分之一?
问:为什么相同的图形,他们表示出的分数分母却不同呢? 师:看来,分母表示的是分的份数,平均分几份,分母就是几。(板书:分的分数)(目的:在不同的图形中,进一步感知分母的意义)2.问:有同学表示三分之一? 问:为什么你们都不选三分之一? 师:不好对折,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拿出尺子演示)。我们可以量一量,边长18厘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6厘米。
师:看来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对折的方法来实现平均分。不能对折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尺子,通过计算,实现平均分。
(扩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③ 课件演示
师:前面我们队分数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进行一个抢答游戏,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看哪个同学能快速说出。渗透2个121就是,3个就是1.333呈现第五、六幅图时,问:为什么分子不是1了?(板书:表示的份数)
(目的:巩固分数的意义,渗透分数单位,引出几分之几的分数,理解分子的含义)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表示分数的过程,想象我们要写分数,应该怎样写? 两人板书,叙述过程,之后全体同学在纸上写两个分数。
(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写法,便于学生理解分数书写的顺序)
3.练习①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下面有一个更难的题目,看看你能不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线段图:1111,, 251016出示第四条线段图之前时:
师:如果还是这条线段,我把它平均分成16份,想一想,每一份的线段会怎样?(生猜)师: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第四天线段)?如果平均分30份,100份呢?看来,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可以让学生接话)
(目的:巩固意义,渗透分数大小及反比例关系)②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下面看看你们手中的图形,看看图色部分能不能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并且想办法使人一看就清楚是几分之一。
师:有时,我们不能一下就看出是否平均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但如果我们找一个标准,添加一些线段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
三、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1.成年人,头部的长度大约是身高的2.儿童,头部的长度大约是身高的1。71。613.模特,头部的长度大约是身高的。
2.分数的初步认识发言稿 篇二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 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 认识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诱趣激学
师:我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 (听问题、出手势)
问题1: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几块?
问题2: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几块?
问题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多少?
师 (引导) :大家的手势有点乱,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答案, 但不能用手势表示出来, 是不是这样呀?先告诉我第3个问题中每人分多少?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师板书:一块月饼的一半)
师 (引导) :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师: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吗?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关键是认识“平均分”)
师 (引导) :把这块月饼平均分, 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 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生:不能。
师 (引导) :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 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
生:二分之一。
(师板书:二分之一)
师 (引导) :二分之一, 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老师在黑板上写, 看看和你想得一样吗?
(师板书1/2)
师:看清老师是怎样写了吗?
(指导学生书写)
师 (引导) :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凸现主体, 顺思导学
(1) 认识图形的1/2。
师 (引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2表示。 (出示一个圆形) 老师这有一个圆形, 谁能表示出它的1/2呢?
(指名尝试, 在圆上用阴影表示其中的1/2)
师 (引导) :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1/2的?
(2) 创造图形的1/2。
师 (引导) :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 请想办法表示出它的1/2。
(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 展示不同的折法, 强化认识)
师 (引导) :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 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 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呢?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它的1/2)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 有一个词很重要, 是不是“平均分”, 听出来了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 重点标注“平均分”)
师: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3) 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用1/2表示对吗?
(师注重学生说理的指导)
3.迁移类推, 引导探学
(1) 认识1/4。
师 (引导) :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出示一个圆, 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 贴到黑板上) 像这样,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给其中一份涂色) 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师 (指导学生完整叙述)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1/4。 (板书:四分之一)
(2) 探究1/4。
师 (引导) :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1/4, 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1/4, 能不能做到?任选一种图形, 表示出它的1/4, 折完后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展示)
师 (重点引导) :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4.自主探究, 实践促学
(1) 判断分数。
师 (黑板上出示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你们能不能判断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 是多少? (出示相关图形)
(2) 写分数。
师: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 看分数给图形涂色。
(4) 在涂色图形中找分数。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分数, 还会判断分数。现在我们去游乐园, 看看在那里能不能找到分数?
(课件出示主题图, 指名学生回答, 其他学生评判)
师: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一个分数吗?
(5) 创分数。
师 (引导) :拿出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然后试一试。
5.全课总结, 疏理评学
师:谈谈本课的收获, 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课后反思]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 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 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 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 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月饼”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完后, 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 交流思考。本节课中, 我注意激励学生动脑思考, 并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手脑并用,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 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 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 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1.在一定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和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迁移、类推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与合作意识,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分数含义,建立分数初步概念。
学习难点:
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具、圆形、正方形纸片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理
1.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动画片吗?你觉得其中的人物谁最有趣?(课件出示西游记片段)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作为课的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为新知的探究开设了绿色通道。)
2.质疑。唐僧给猪八戒和孙悟空4块饼,你会怎样分给他们俩人?(说出分的理由)
3.自主交流。(依次交流4块饼和2块饼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合理,并说出想法)(板书:平均分)
4.升华质疑。师:现在只有1块饼,又怎样分给他们俩呢?
(学生由前面的4块饼,两块饼的分配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平均分这样最公平的数学意识,所以当问一块饼怎么分时,学生自然会想到一人一半最公平的分法,也为下面的新知探究引发了很好的教学资源。)
二、探索交流、抽象概念
(一)认识1/2
1.半块该怎样表示呢?小朋友们,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块饼的一半吗?(学生上黑板上画出,有的用圆形纸折出……)然后请这些同学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
2.半块饼不能用学过的确1、2、3来表示,于是我们就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板书1/2)。
3.揭示课题:1/2是一个新朋友,谁听说过这个数,你知道关于这个数的什么知识?在数学王国里,你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吗?(板书:分数)
(其实分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在生活中内过,也有的同学在课前已经预习这部分内容,此时让学生说一说对分数的了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还给预习学生一种奋进的力量,培养他们更好的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二)认识1/4
1.创设质疑(课件显示)唐僧和沙和尚也来分这块饼。
2.质疑:4个人分一块饼,你会怎么分呢?
3.全班交流:每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呢?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分一分。
4.展示交流:学生在全班介绍自己的折法
5.找一找,同学们,你认为在分数王国里只有1/2、1/4吗?你还能折出你想折的分数吗?(展示并介绍自己折的是图形的几分之一)
(“找一找,折一折,折出你想折的分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推动了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三)建立数感
师:同学们,你是喜欢1/2、1/4这样表示方法吗?
生1:不怎么喜欢。
生2:我还是觉得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好。(大多数的同学都表示赞同)
师:那好啊,请你们用你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一百分之一 。
生3:老师,这个分数太大了,画起来太麻烦了。
生4:折也不好折,还是向1/2的表示方法好,那一百分之一就可以写成1/100了。
(此环节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表示方法的机会,又通过巧妙地提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表示方法的特点,由此实现从自己的表示向数学表示的飞跃,同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观察比较、体验方法
1.质疑:同学们,你猜一猜猪八戒是愿意吃这块饼的1/2还是1/4呢?
2.小组交流:①分析比较1/2和1/4的大小。
A.学生猜想哪个分数大。
B.学生讨论并交流。
C.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②分析比较1/4和1/3的大小。
3.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以上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由质凝——猜测——交流——验证,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师徒四人即将出发的情景,引出练习)。
2.课本第93页练一练。
3.练习一第1、2题。
4.总结全课:像这样1/2、1/4的数都是分数,你知道分数表示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5.用分数说话。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看书91面,你能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看书91面,看图说,再自由说生活中的分数)
教后反思:
学喜欢的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是儿童潜能得以开发的最佳的途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数学知识溶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交流中,并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本节课把分数的一些知识融入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分饼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然而升。
4.《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91~ 93页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3.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数的基本意义
2、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习分数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圆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开始写数学周记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小明写的一篇周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中秋节
中秋节,我们一家四口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有8个月饼我们平均每人分几个月饼呢?(2个)其中有一个水果馅的月饼我和哥哥都想吃,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半个该怎么写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
②交流:说说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月饼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1、认识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1/2。(板书:1/2)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 ?,(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也是 1/2)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于下结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出示这句话。)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圆(也可让学生各自拿出圆片演示)。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1/2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分”三个字?
(全班同学自由读表示1/2意思的这句话,要求重要字词重读。)
2、折1/2
学生用圆形纸片折1/2
3、判断:下面图形的上色部分,哪些能用1/2表示。
4、认识1/4
回顾周记:小明和哥哥分一个水果馅月饼,分完之后又想到了爸爸妈妈也能吃到这个水果馅的月饼,那应该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那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一。(1/4)
5、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圆形的1/4?并上色。
(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6、学生自由创造更多的几分之一
小结:像1/2、1/4、1/5、1/8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较大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整理,涂一涂与折一折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 2题
【这一部分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达到学以致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5.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学会读写几分之一.(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
教具:月饼实物图、圆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长方形纸片5张、直尺、彩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学过了“平均分”,如果把14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把9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块? 把2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老师现在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应是几块呢?„„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那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我们管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学习新课
1.老师出示一个月饼实物图,把它对折一下,从中间剪开.提问:老师把这个月饼怎么样了?(分成了2份)这两份的大小怎样?(一样大)说明老师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提问:为什么说是平均分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就说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用
指导书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横线下面就写“2”,表示这样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
2.老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了3份,提问:我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请一名同学到前面,分
同学写在自己的小黑板上,老师巡视)
么?(强调:不是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4.让学生用三等分的长方形纸动手折出三分之一,并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提问:我们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要求同桌互相
5.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观察并填空:(1)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
6.让学生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直尺上的刻度1,2,3„„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写出每份是这条线段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它们是怎样得到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互相说)每个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分母就是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分母就是3„„(使学生明确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就是几)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提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表示这样的一份,分子就是1.(三)巩固练习
颜色.
3.在每个图里选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提问:每图中平均分成的份数与分数的哪一部分有关?分数的哪一部分决定涂颜色的份数?
4.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提问:第4个图中的涂色部分为什么不能用分数表示?(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5.写出下面各分数(要求: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分数线不要画太长,分子、分母上下对齐)(师读生写,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写在本上)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6.出示梯形纸片
谁能在这个梯形的基础上再折一下,使每份大小相等. 提问:这时,每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平均分实物,折纸分线段,初步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样的数就叫分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一次出现分数,由于分数与整数差异很大,学生会感到很困难,对分数的意义理解透了很不容易,本节课运用了直观积累的教学方法,通过分实物、折线、分线段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从而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知道了几分之一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课上,同学们用眼看、动口说、动手折、动手画,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又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6.《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六
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感知数理
1、教学例1
(1)认识1/2。
师:同学们,过几天就是我们的中秋佳节了,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做一些什么事呢?
生:吃月饼,赏月。
师:老师这有2块月饼,要分给这两个小朋友,大家来分一下。
生:一人一个。
师:要是老师只有1块月饼,这下应该怎么分呢?老师给他们分一下看看。
操作幻灯片,演示分月饼给学生看。
师:现在这个小男孩他分的少一点,他可不乐意了,他哭了。我们得重新分了。现在一人一半,他们得到有月饼一样多,所以他们都很高兴。
师:他们分别得到了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1/2,这个2表示分的份数,每一份月饼就原来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他们每人分得二分之一。
图片出示半个月饼,并在旁边写上1/2。
边演示边说明:平均分2份,在横线下写2,要表示其中的1份在横线上写1。读作二分之一。
归纳1/2的具体含义: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认识1/4
①提出问题:
师:如果把这块月饼分4分呢?每分月饼是它的分之一?写作1/4。
②教师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在幻灯片中操作,介绍分数中各部份的名称以及分数的读法。
把图中的圆不平均分4份后提问,这样分四份,那么每份是这块月饼的1/4,对吗?
指名回答。
归纳1/4的具体含义: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四分之一,写作1/4。
(3)提出问题
出示幻灯片中的图片
提问:图中哪个有色部份能用1/3表示?
2、教学例2
(1)出示例1每一组图1/2和1/4。
①想一想、比一比,哪个分数大一些?
②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学会合作。
③电脑课件演示1/2和1/4的图形,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大小。
出示:1/2>1/4
(2)出示例2第一组图1/4和1/3
①说说图示中每一格表示什么?用什么数表示?(1/4、1/3)
②比一比:1/4和1/3哪个分数大?
③小组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方法。
出示:1/4<1/3
(3)提出问题: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发现用文字表达出来。
②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③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越小。
二、巩固练习
1、看图比较1/6和1/4
2、小试身手:1/3○1/2、1/3○1/4、1/5○1/7、1/8○1/7、1/4○1/8、1/6○1/3
3、思考题:(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是绳子总的几分之几?
(2)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三、课内外作业
1、课本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7.分数的初步认识发言稿 篇七
1. 认识
(1) (出示) 把一张圆纸片, 平均分成2份, 怎么分?其中的一份涂上红色, 问:红色的部分是圆的几分之一?
(2) 表示什么意义呢?
(3) 学生操作。
把一张三角形纸平均分成两份, 折一折, 再涂一涂, 每一份是三角形纸的多少?
把一张长方形纸, 折出它的怎样折?涂一涂。
小组合作, 比一比, 看哪组想出的折法多。
讨论:这么折, 每份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吗?
为什么折法不同, 形状不同, 而每一份的大小都是这张纸的呢?
2.认识几分之一
(1) 怎样得到一张纸的?大家用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 涂一涂。
(2) 你能用纸折出81吗?不用折, 说一说怎样折?110呢?1100呢?
3.认识几分之几
(1) 出示投影片:这是多少?写作。
(2) 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 涂色部分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3) 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
涂色的部分是几个读作什么?
这是三年前的一堂课, 回想当时的设计意图, 指导思想为变重视结论的学习为重视过程的学习, 教学目标是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的方法, 初步认识分数, 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 从操作中发现和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就是我当时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理解。
现在看来, 当时所理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仅仅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 而且这种操作的设计者是教师, 调控者是教师, 评价者也是教师, 探索的空间很小, 学生们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又一个指令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 他们充其量当了一回“操作工”而已。在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小步调的方法逐个进行教学。虽然课堂教学很扎实, 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合作, 有一定的探究空间, 但这种手把手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应该还可以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更为开放的探究空间。
时隔三年,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重新设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堂课, 力图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展示我对自主探索的思索和理解。今年三月, 我又上了这堂课。
案例 (二)
1. 认识
(1) 今天我们要通过折一折、划一划、涂一涂来认识这一个新朋友。同学们都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 有○、△、□、。
(2) 挑一个你喜欢的图形表示出它的, 折痕上划上线。其中的一份涂上你喜欢的颜色。你是怎样表示的?其中的一份是整个图形的多少?
(3) 讨论:这么多图形, 这样分, 每份都是整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吗?
为什么折法不同, 形状不同, 而每一份的大小都是这张纸的呢?
(4) 看图说说表示什么意义呢?
2.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再动手折一折, 折痕划上线, 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看看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用彩色笔写在纸上。小组合作, 看哪一组创造的分数多。
出示活动要求:a) 独立创造分数, 把你创造的分数涂上颜色, 并写出来;
b) 小组内交流自己创造的分数;
c) 比一比, 哪组创造的分数多。
(1) 小组汇报, 展示一下, 说说你们创造了什么分数, 是怎样表示的?
(2) 想一想, 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本次教学在小组的合作探索时, 教师发挥了探索性学习应起的作用, 给了学生一个更为宽广、更为开放的空间, 教师适时引导, 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创造分数”的整个探究过程中, 问题是开放的, 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 操作是自由的, 结论是待定的, 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这样,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师生共同品尝着探索性学习活动有效实施后带来的快乐。
1.探究, 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少一些“自我表演”, 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经历感受, 去探究, 去“做数学”。在第二次教学“认识”时, 我改变了第一次教学先由教师示范, 把圆片对折或剪开, 并涂上颜色, 学生照着老师的方法, 也来先折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这样的做法, 而是直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图形表示出它的, 既保证了探究的时间, 又摒弃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的方法。
2. 探究, 应该增大探究的空间
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给他们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 探索的问题大一点, 开放一点, 这样, 让学生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得以体验, 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第二次教学时, 我改变了第一次教学中先让学生折出或涂出1这样按部就班的方法, 而把“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合在了一起, 提供学生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剪一剪、涂一涂, 独立创造分数, 体验分数。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3. 探究, 必须提供足够的材料
学生探索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材料, 由直观的操作、演示、观察再到抽象的思维、想象和分析, 进而得出结论。在探索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探索材料。在第二次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提供给学生许许多多的材料, 包括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 有的不但形状不同, 而且颜色不同, 质地也不一样,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东西操作, 操作的工具也有彩色笔、剪刀、直尺等, 这样丰富的材料, 大大增加了选择的余地, 使学生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4. 探究, 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
8.分数的初步认识发言稿 篇八
教材解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
1.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课件以“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森林公园秋游”的场景,呈现了本单元的主题图,对于主题图我作了一点改动,即在分月饼的2个小朋友旁边,增加了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主题图的呈现体现了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的思想。并且我把这一环节定位在生活中的事物,数量呈现从整数到分数的发展。教学设计中围绕下列问题开展教学:图中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当学生说了几个人在做什么事后,教师很自然地问:正中间的2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课件马上出现只有他们2人的分东西的页面。
(1)(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4÷2=2(个)。
(2)(课件出示2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2=1(个)。
师: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什么分法?
生:平均分。(板书)
2.课件演示一人一半,认知冲突中产生分数
教学中从旧知识引入,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以及1块月饼分给这2个小朋友,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分物体,引出“平均分”,教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电脑演示1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flash动画),观察1个月饼平均切成2份后,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再次体会“平均分”。重叠比较大小一样半个月饼该用哪个数来表示让学生形成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感受分数的产生。[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教师可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表现出平均分。](课件演示平均分一个月饼,成了两半。)半个月饼可以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以此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如有学生回答出1/2,教师可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认识的1/2,或简要介绍自己学习1/2的途径)[设计意图:教师可通过此问题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水平,再有通过对1/2有认识的同学的介绍,其他同学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课外学习方法。]
师: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3.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理解月饼的二分之一
作为分数学习的开始,二分之一的认识是起点。本例题定位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重点是二分之一,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老师在黑板上再次结合月饼图,指导学生建立二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明确认识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说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会学习分数的读、写法。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指导到位。
四分之一的认识就只借助月饼图来进行,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月饼的四分之一。学生有了二分之一的知识点,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放手让学生说出月饼的四分之一及其含义。板书也是在学生说了含义之后一起拿出来。
4.通过折纸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让学生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本例题定位在通过折纸,进一步体会四分之一,明确虽然折法不同,但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含义。教学中让学生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先确定操作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呈现几种不同的折法。再让学生介绍你是怎样折的?引导学生说清上下对折、左右对折、斜着对折等折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并追问:你为什么要把正方形对折呢?这样让学生知道对折就是要把正方形平均分,进一步明确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因为把这张纸都是“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5.将例3进行了改编,在数形结合中比大小
教材中安排了两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本例题定位在三年级分数的大小比较要重点借助直观图来比较,让学生在直观图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对教材的例3的分析,觉得学生在这两组图中对于几分之一大小比较的理解有些困难,也有点牵强。因此我将例3进行了改编,即课件出示一个馕,想一想把一个馕与好朋友分享,看学生想要吃馕的几分之一,然后用同样大小的圆片折出想要吃的几分之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孩子们在数形结合中顺利的比较出分数的大小,同时对找规律和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发现: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达到“在认识中比较大小,在比较中巩固对分数的认识”的目的。
6.回归主题图找分数,用足主题图中的资源
让学生再回到主题图,做到首尾呼应,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观察,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当然这里的主题图要做成可交互呈现的形式。学生说到那个小场景的分数,课件就可以交互出现放大的图片,让每一个孩子都看清楚小场景里隐藏的每一个分数。当然学生还可能不会说主题图中间分的月饼中得分数,即有2个小朋友把月饼切成大小不等的3块的地方,教师还要注意把学生引导观察到那个地方,让学生说出大的一块和小的一块分别是月饼的几分之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充分挖掘主题图中蕴含的教学资源,把这一资源用好用足,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课后反思:
几分之一是最简单的分数,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和整数有很大差别。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会遇到不少困难,能否正确的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注意以下几点:①抓住“平均分”,准确快速切入课题;②多媒体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④准确把握和挖掘了教材资源,合理安排练习。
9.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感想 篇九
听课感想
王雅静
有幸听了一节高质量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我觉得“游戏激趣、小组讨论、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前,先让学生完成分一分的游戏,让学生自己完成表格。通过一块月饼没法分,引出“分数”的概念,和“平均分”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习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一、与众不同的引入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在课前,王老师拿出若干物品,问平均分给2人,怎么分?让学生填好表格,并用“把()个(),问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个”这样的句子进行描述,强调了“平均分”,为后面教学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把1个月饼分成两份(电脑演示动画),观察1个月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由扶到放”的新授
(1)运用电脑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王老师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月饼的动画。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纸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习。接着电脑出示练习题,当做到最后一题时,出现三分之一的图形,让同学自然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
四、例五时,学生观察电脑动画,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含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10.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
一、在分一分游戏中产生分数的需求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
二、从1/2入手,到几分之一,步步深入
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先从1/2,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充分感知1/2,再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在学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折出长方形的1/4,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教师追问:都能用1/4来表示吗?为什么?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几分之一,然后让他来介绍自己的分数。反馈时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自己评析,说说理由,对几分之一一定平均分理解的更加深刻,到位。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对分数的理解还是不够充分,因此,我把学生的分数张贴到黑板上,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也是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
四、找生活中的分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引导,希望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图片,并找其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其实离自己很近。
五、练习层次清楚,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
11.分数的初步认识发言稿 篇十一
一、发现学习,让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
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中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引发冲突,产生新知。
师:下面该分月饼了,只有1个月饼,还能平均分成2份吗?
生:能!
师:准备从哪儿分?怎么分?
生:从正中间分。(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半个。
师:刚才每人分到的苹果用数字2来表示;矿泉水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新的数,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齐):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片段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理解。
师:联系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想一想分母2表示什么?
生1: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
师:分子1呢?
生: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对了!2份中的1份,就用来表示。
师:那哪一份是这块月饼呢?
生1:这一份是它的。
生2:我补充,另外一份也是它的。
师:你们所说的“它”是指什么?
生:整个月饼。
师:对了。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深入理解。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月饼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折出呢?
生:想!
师: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2)学生操作。
(3)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是怎么折出的?
生1:我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长方形纸竖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把长方形纸斜着折,其中的1份也是它的。
师:这3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呢?
生:因为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片段三:灵活运用,主动建构。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说说理由。
生:第二、三幅图的涂色部分是,因为两幅图都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形的;而第一、四两幅图虽然也分成了2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表示。
师:很好!看来产生分数的前提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现在谁能总结一下,不管是物体还是图形,如何找到它的?
生: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堂分数概念的起始课,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建构这一分数的概念又是重中之重。教师采用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先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发现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出现了新的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月饼和长方形纸的过程,深入理解的意义;让学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的意义。其间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
二、接受学习,让学生搭上数学知识的直通车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中的认真听讲指的就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为发现学习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写法等知识,既非重点,也非难点,并无探索的价值,可以直接讲授给学生。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视野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和分数的发展史精心整合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片段四:
1.直接介绍资料。
师:我们一起去资料库看看,好不好?
生:好!
课件播放如下文件:
2.小组合作交流。
师:从这则资料里,你学到了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3.全班分享收获。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古代人在分东西的时候,发现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发明了分数。
生2:我学会了四分之三怎么写。
师:请你指导老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拿出笔来一起写。
生2:先写小短横,再在小短横下面写4,最后在小短横上面写3。
师:谢谢!其他同学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大家还学到了什么呢?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哦,请介绍一下。
生2:这条小短横是分数线,4是分母,3是分子。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上述资料图文并茂直接呈现,学生好比搭上了知识的直通车,学得高效,学得扎实。当然,接受学习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合理地组织材料、恰当地呈现材料、有效地组织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思维对话,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机整合,让学生一路收获最美丽的风景
事实上,在一节课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二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
从上述前三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因此可以称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而从片段四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是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性以及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将接受和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发现学习的平衡与整合。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之旅一路收获到最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张 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形成,既要靠发现学习,也离不开接受学习。
一、发现学习,让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
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中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引发冲突,产生新知。
师:下面该分月饼了,只有1个月饼,还能平均分成2份吗?
生:能!
师:准备从哪儿分?怎么分?
生:从正中间分。(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半个。
师:刚才每人分到的苹果用数字2来表示;矿泉水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新的数,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齐):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片段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理解。
师:联系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想一想分母2表示什么?
生1: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
师:分子1呢?
生: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对了!2份中的1份,就用来表示。
师:那哪一份是这块月饼呢?
生1:这一份是它的。
生2:我补充,另外一份也是它的。
师:你们所说的“它”是指什么?
生:整个月饼。
师:对了。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深入理解。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月饼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折出呢?
生:想!
师: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2)学生操作。
(3)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是怎么折出的?
生1:我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长方形纸竖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把长方形纸斜着折,其中的1份也是它的。
师:这3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呢?
生:因为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片段三:灵活运用,主动建构。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说说理由。
生:第二、三幅图的涂色部分是,因为两幅图都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形的;而第一、四两幅图虽然也分成了2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表示。
师:很好!看来产生分数的前提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现在谁能总结一下,不管是物体还是图形,如何找到它的?
生: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堂分数概念的起始课,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建构这一分数的概念又是重中之重。教师采用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先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发现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出现了新的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月饼和长方形纸的过程,深入理解的意义;让学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的意义。其间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
二、接受学习,让学生搭上数学知识的直通车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中的认真听讲指的就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为发现学习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写法等知识,既非重点,也非难点,并无探索的价值,可以直接讲授给学生。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视野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和分数的发展史精心整合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片段四:
1.直接介绍资料。
师:我们一起去资料库看看,好不好?
生:好!
课件播放如下文件:
2.小组合作交流。
师:从这则资料里,你学到了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3.全班分享收获。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古代人在分东西的时候,发现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发明了分数。
生2:我学会了四分之三怎么写。
师:请你指导老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拿出笔来一起写。
生2:先写小短横,再在小短横下面写4,最后在小短横上面写3。
师:谢谢!其他同学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大家还学到了什么呢?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哦,请介绍一下。
生2:这条小短横是分数线,4是分母,3是分子。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上述资料图文并茂直接呈现,学生好比搭上了知识的直通车,学得高效,学得扎实。当然,接受学习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合理地组织材料、恰当地呈现材料、有效地组织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思维对话,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机整合,让学生一路收获最美丽的风景
事实上,在一节课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二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
从上述前三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因此可以称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而从片段四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是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性以及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将接受和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发现学习的平衡与整合。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之旅一路收获到最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张 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形成,既要靠发现学习,也离不开接受学习。
一、发现学习,让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
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中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引发冲突,产生新知。
师:下面该分月饼了,只有1个月饼,还能平均分成2份吗?
生:能!
师:准备从哪儿分?怎么分?
生:从正中间分。(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半个。
师:刚才每人分到的苹果用数字2来表示;矿泉水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新的数,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齐):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片段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理解。
师:联系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想一想分母2表示什么?
生1: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
师:分子1呢?
生: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对了!2份中的1份,就用来表示。
师:那哪一份是这块月饼呢?
生1:这一份是它的。
生2:我补充,另外一份也是它的。
师:你们所说的“它”是指什么?
生:整个月饼。
师:对了。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深入理解。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月饼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折出呢?
生:想!
师: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2)学生操作。
(3)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是怎么折出的?
生1:我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长方形纸竖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把长方形纸斜着折,其中的1份也是它的。
师:这3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呢?
生:因为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片段三:灵活运用,主动建构。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说说理由。
生:第二、三幅图的涂色部分是,因为两幅图都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形的;而第一、四两幅图虽然也分成了2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表示。
师:很好!看来产生分数的前提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现在谁能总结一下,不管是物体还是图形,如何找到它的?
生: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堂分数概念的起始课,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建构这一分数的概念又是重中之重。教师采用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先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发现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出现了新的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月饼和长方形纸的过程,深入理解的意义;让学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的意义。其间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
二、接受学习,让学生搭上数学知识的直通车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中的认真听讲指的就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为发现学习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写法等知识,既非重点,也非难点,并无探索的价值,可以直接讲授给学生。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视野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和分数的发展史精心整合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片段四:
1.直接介绍资料。
师:我们一起去资料库看看,好不好?
生:好!
课件播放如下文件:
2.小组合作交流。
师:从这则资料里,你学到了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3.全班分享收获。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古代人在分东西的时候,发现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发明了分数。
生2:我学会了四分之三怎么写。
师:请你指导老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拿出笔来一起写。
生2:先写小短横,再在小短横下面写4,最后在小短横上面写3。
师:谢谢!其他同学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大家还学到了什么呢?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哦,请介绍一下。
生2:这条小短横是分数线,4是分母,3是分子。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上述资料图文并茂直接呈现,学生好比搭上了知识的直通车,学得高效,学得扎实。当然,接受学习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合理地组织材料、恰当地呈现材料、有效地组织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思维对话,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机整合,让学生一路收获最美丽的风景
事实上,在一节课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二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
从上述前三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因此可以称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而从片段四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是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性以及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将接受和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发现学习的平衡与整合。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之旅一路收获到最美丽的风景。
12.分数的初步认识发言稿 篇十二
一、 找准起点, 蓄势待发
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才能于巧妙中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再从未知走向已知,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真正含义。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是除整数外的一个新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尽管分数是一个陌生和复杂的概念,但学生还是具备了一些与此相关的概念。一个是整数中“平均分”的概念认知,另一个就是生活经验中的一些口语或抽象概念。如“一半”,学生知道将1 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到一半,但是学生不知道这里的“一半”其实就是分数二分之一。有些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几分之一”的表达,在生活经验中也大致能体会到几分之一的意义,但是这些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这些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分数的知识基础,是教学的出发点。
此外,儿童的认知发展需遵循一定的规律。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动作和图形学习来完成的,到了高年级才会逐渐抽象成符号和语言,即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三年级学生接受“分数”这一新概念的认知,就必须遵循此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或具体形象图形来认知抽象的分数概念。
二、 定位终点, 巧搭桥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在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强调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真正感悟和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思想方法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那么,如何在达成 《分数的初步认识》 知识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则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元素,设计桥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它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
2. 能认识各种表征图形或情境中的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用直观的方法去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3.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等数学活动来感知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含义和意义,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渗透极限和辩证的思想。
4. 在分数的认识活动中感受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 润物无声, 重视过程
要实现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教学目标,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下面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的设计来具体说明。
1. 找准支点,落实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之一,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找准活动支点,适时适当适度地开展数学活动,累积活动经验。本设计中的折叠正方形、运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等活动过程,都是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分数时,无论是教材还是优质课例,大都是用对折一个圆形物体的方式来导入。用圆来导入,其优点是对折起来比较简便,但其缺点是思维方式单一、对折方式单一,活动经验单一、对折结果单一。而本设计采用正方形导入,则思维多向、对折方式多样、活动经验丰富、所得结果多类。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落实到课堂的细节之中。
2. 抓住机会,培养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的10 个“核心概念”之一,足见其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除了教材中涉及具体的符号使用时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内容外(如低年级时用“☆”这个图形符号等),还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加强符号的渗透。例如,关于分数的表示,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师: 除了分成4 份、 8 份, 我们还可以分成多少份呢? 其中的一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生:16份、32份、64份……
(师板书:……)
师: 想象一下, 如果是平均分成3 份、 5份、 7份呢? 你能够说出每一份是它的多少吗?
(生回答, 教师插入板书, 呈现:
师: 分得完吗?
生: 分不完。 (老师接着板书 “……”)
师: 那分成很多很多份, 怎么表示呢? 有谁帮帮老师?
(学生的表情十分丰富: 好奇、 疑惑、 迷茫……)
师: 我们可不可以用 “☆” 来表示这个 “很多很多的份数” 呢? 比如表示成, 能不能这样表示呢? (生讨论)
其实是可以的。 比如: 当五角星表示的份数是100 的时候, 分数就是。 你还想到哪些符号呢?
师: 你们学过哪些字母呢? 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生回答)
师:其实,我们通常用字母“n”来表示,它表示未知的份数,写成“”,n可以具体为任何数(0除外)。(接着在省略号之后板书
师:大家看黑板,我们把数也数不完的像几分之一这样的数起一个名字,叫分数。(补充板书,呈现出: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我们还发现,(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n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n。
这样的表示方法,既能够将分数的表示方式“一般化”,使学生对分数的表示一步到位,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3. 深入挖掘,发展思维能力
注重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是数学教育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于分数的表征方式,除了用面积模型和线段图来表示,还结合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意义引入了除法的运算结果、数轴和集合来表征分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设计了如下习题:
关于含义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多种呈现方式来表示折法和形状不同的各种表征不仅让学生脱离具体图形或形状的束缚,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更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分数,从而抽象出分数的本质。教学片断设计如下:
师: 对于同样的一个长方形, 你们有的这样折, 有的那样折。 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呢?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展示学生的不同折法, 如下图)
生: 都是一半、 大小相等、 都是一份……(教师可引导)
师: 是的, 折法不同没有关系, 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都是这个长方形的。
同理,教师提问:有的用圆,有的用纸条,有的用长方形,为什么形状都不一样,也都可以表示呢?(展示学生的不同折法,如下图)(学生讨论思考)
师总结(板书): 不管什么图形, 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 份, 其中一份就是它的。
此外,关于分数的大小比较,本设计在用直观图直观比较分数大小之后,又渗透了辨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来体会分数大小的比较。具体设计如下:
师:, 观察这些数字和大小关系, 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畅所欲言, 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
师: 通过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这些分子为1 的分数, 当分母越大的时候, 该分数越小。 就像分一块蛋糕, 分的人数越多, 每个人得到的蛋糕越少。 同学们, 只要善于观察与总结,你们会发现更多数学的奥秘!
关于分数大小的估计,本设计也呈现了阴影部分逐渐变少的直观图,让学生在直观比较分数大小的基础上来估算逐渐变小的分数,从而在无限变小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极限思想,即像几分之一这样逐渐变小的分数是有无数个的,且最小的那一个分数趋近于0。其直观图如下:要求学生估计出每一段长条中阴影部分的大小。
4. 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意识
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去认识世界,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本设计最后一道习题是让学生通过测量来应用分数,旨在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分数产生于测量,又运用于测量,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再从数学回归生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分数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基于此,在教学过程的最后,设计了如下习题:
师: 同学们, 老师手中有和你们一样长度的纸条(学具袋中的15cm长的纸条), 但是老师没有你们手中的正方形(边长为5cm)。 你们能用纸条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并告诉老师吗? 老师也要做一个和你们一样的正方形。
总之,让学生获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亦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期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剖析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寻找培养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要:数学素养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数学素养的培养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自“新课改”以来,许多一线老师都在作出努力和尝试如何将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文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来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3.《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篇十三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学情: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在不同的渠道(包括看数学书)听说过甚至知道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但他们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通过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内容自制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四、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弱,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让他们都准备好学具(圆形、正方形的纸片),在学习中先观察教师的演示,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利用多媒体,结合生活情景,创设提问,引发学生认识学习分数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平均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由此点出课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问题简单,学生感到亲切,。当出现了半个或一半时,老师却提出要用一个数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⑴、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二分之一
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呢?老师用一个圆表示月饼。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平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同时让学生跟着动手进行同样的操作,
⑵、自主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打开数学书92页自学例1的内容。从例1中你知道了什么?
⑶、合作交流,深化认识
①学生合作交流,要求用语言表述。
根据上面的自学提示和同桌交流,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到圆的一半,在交流时引导学生理解对折后能把这个圆平均分,进一步强调要平均分。通过学生自学例1,学生会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然后问学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这一份是这个圆的1/2,那另外那一份呢?学生会说也是这个圆的1/2。在此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
在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②质疑。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随手分成两半,这是1/2吗?(不是)为什么?学生会说:一边大,一边小,没有平均分。
③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进一步强化平均分,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是谁的1/2.
④读写方法及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书写。先写,是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是分母表示平均分的2份,最后写1是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读一读。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这个圆的1/2,并在圆上表示出1/2,巩固分数的写法。
3、知识迁移,拓展认识
⑴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⑵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⑶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后,板书:像1/2、1/3、1/4、1/6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⑷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⑸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⑹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课本93页第一题
通过题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2]、聪明小判官。96页2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同桌互练:我说你做,你说我做。你说出一个几分之一,我写出来。
这样安排顺应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互练,既扩大联系面,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4]、寻找生活中分数。
(1)出示91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分数。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的数?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源,引出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分数。
练习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5、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6、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说出凃色部分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通过今天的学习,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发言稿】推荐阅读: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08-25
如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12-14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09-16
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9-29
《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6-23
小数的初步认识(简案)08-11
面积的初步认识评课08-0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13
地面气象观测的初步认识10-22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