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24-09-19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共14篇)(共14篇)

1.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关于2011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审核工作结束的通知 各科室:

2011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审核工作离结束时间2011年12月15日0时还有14小时。请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注意。

一、2011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分为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目三类,学分审核条件包括:公需科目+医德医风培训+中心传染病知识+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20分)。请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真核对,如发现自己没有达到学分审核条件,请于2011年12月14日15点前告知中心医务办。

二、2011公需科目为市人社局举办的《广东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读本》培训学习班,已输入科教平台管理系统,医德医风培训已在2011年12月9日会议上告知中心全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华医网培训。由于2010年是《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实施第一年,2010年医德医风培训今年还可以到华医网学习,请没有学习的同志按规定的时间(2011年12月15日0时)到网上学习。

二、2011年《中心传染病知识培训》已输入科教平台,请核对。没有输入的请于2011年12月14日15点前告知中心医务办

三、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20分):如核对不够学分的,请于2011年12月14日15点前告知中心医务办,并带上纸质学分卡到医务办输入科教管理平台。

请认真执行,否则后果自负!

乐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办

2011年12月4日9点

2.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1 培养目标

医药卫生类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 是经过系统基础医学理论学习并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 故培养目标有别于普教。结合我国医药卫生的现状及医学普教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目前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基本理念的教育, 使其具有从事社区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的基本素质;结合社会疾病谱的转变及相关健康的如精神卫生、预防医学、营养保健、肿瘤防治等敏感问题, 强化知识更和新完善知识结构;加强 “从知识到技能、技能到能力”转变过程的教育实训。国际公认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知识、学做事、学生存、学发展将是21世纪中国继续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教改大纲。

2 知识结构

医药卫生领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 人不但是具有遗传个体差异的生物有机体, 而且有社会性, 有思维和心理活动。传统医学模式下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将医学界定于自然科学。现代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作为它的概念框架, 主张在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中来研究人体或人 (图1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在医药卫生工作中的生物-心理-社会问题, 涉及到的广泛的学科领域。国内外医学界对的医学教育现状有不少议论, 认为现行的医学教育培养计划的薄弱环节, 使学生的视野过于狭窄, 而难以应对当前工作。

现在服务与城乡二、三级医疗防治网的全科医生及综合性医院的通科医生, 急切需要接受人文科学, 社会学, 理工科学等与医学相关边缘科学知识的教育培训。故医药卫生类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 不论是学历还非学历性质, 脱产还是非脱产形式, 长期还是短期培训, 是终身教育的必然阶段。结合现代医学结构体系的四层次学说, 围绕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出继续教育知识模块与教学基本框架 (图2) :

3 教学方法

3.1 以教学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

针对继续教育学员已有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讨论式教学方法, 改变单纯知识传授模式, 将启发教学贯穿始终。教师重在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 激励思考, 解答疑问, 培养学员独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学习。“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不同于传统的“讲述法”, 它能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 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员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3.2 以学术专题讲座形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临床上常见的病例病案, 以及医学方面的新进展, 通过聘请各级医院或高校有权威的专家教授以学术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 既增加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员临床思考、综合判断能力。

3.3 社会理论实践能力培养

打破原来的固定科室学习模式, 采取学员自由选科方式, 并加强各专业之间的协同作用,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医学资源。比如一个搞外科的学员他不一定就是到外科实习, 他可能选择到外科相关的病理科看看, 甚至妇产科等其他别的科室。还有继续教育的学员来自不同的科室专业不同的医院, 这些人汇集在一起, 可以相互了解其他专业的一些最新动态;可以促进各医院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

摘要:为了社会对在职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亦的新的标准, 从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谈了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继续教育模式,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谢美英, 浅谈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模式[J].健康必读, 2009, (2) .

[2]戚乐, 丁建平.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及策略, [J].健康研究, 2009, (4) .

[3]彭骏, 陆敏.基于网络的全科医生信息素养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7) .

[4]陈朝晖, 周铁明.医学检验人员继续教育的探讨, [J].医学信息, 2009, (11) .

3.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三

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后,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作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有益补充,已经成为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促进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仍以短期岗位培训为主

长期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努力提高从业队伍素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全行业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至此,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有了专门的指导性文件。

如今,编辑继续教育主要形式以短期的岗位资格培训为主。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上的远程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得以构建和应用,增加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受到普遍欢迎。在继续教育内容方面,短期的岗位培训主要以普适性的编辑业务基础知识为主,网上远程教育平台的课程内容则相对丰富。为满足行业需求,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在本行业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编辑业务培训体系。以2014年初总局公布的“2014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新闻出版部分)”为例,2014年度共有124个各级各类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可见总局对于编辑人才继续教育问题的重视。其中的新编辑业务培训、总编辑培训、编辑室主任培训、期刊社主编培训、出版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图书选题策划、报刊策划、职称评定计算机水平考前培训、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培训等培训项目,形成了品牌,得到业界的认可。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亟需引进竞争机制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

1.继续教育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据部分参加过几届继续教育培训的从业人员反映,每年的继续教育内容相差不大,大多数是低层次的重复,学不到新的知识。同时,由于目前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方式较单一,以短期培训班为主,培训对象是在职人员,造成继续教育的时间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时间经常发生冲突。此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指出“在职自学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补充,鼓励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自学”。其中“参加普通高等院校或成人院校举办的国家承认相关专业学历、学位的教育”是在职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调研发现,不少单位虽然名义上鼓励编辑们在职深造拿学位,实际上却以耽误工作等为由,设置种种障碍。

2.继续教育竞争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基本由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由其所属的教训培训中心负责实施。这种培训多是计划指令性的,任务性强,往往存在一定的形式色彩、重数量轻质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要“鼓励并引导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具备培训条件的社会办学单位参与继续教育工作”,这一点现在没有做到,导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水平低。也正是因为市场化水平低,竞争少,各级的继续教育机构更多的是执行政府的指令,缺乏自主性。

3.继续教育覆盖面窄

现阶段,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覆盖面窄。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普通一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会少。分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2014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新闻出版部分)”,从“图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岗位培训”“图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岗位培训”“科技期刊社主编岗位培训”“中央在京社科类期刊社主编岗位培训”等各种培训班的名称可以看出,以总编辑、编辑室主任、主编等领导为继续教育对象的培训班很多,且多由财政拨款。而以普通一线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为继续教育对象的培训不多,且多为收费项目,这直接导致了普通一线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会的减少。二是民营文化公司从业人员没有被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目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的主要是国有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广大的民营出版从业人员被排除在外。这部分从业人员数量很多,长远看,如果不把民营出版从业人员纳入继续教育体系统一培训,对出版业健康稳定发展是不利的。

4.继续教育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2010年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但实际上由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没有形成严格的考核机制,上述规定的每年“累计不少于72小时”的继续教育时间在业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少有单位能完全督促自己的编辑做到。也正是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在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中,每年只有千余人参加,没有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

5.继续教育教材建设薄弱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指导加强教材建设,逐步形成教材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教材开发、编写遵循一纲多本原则,提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教材开发社会化,鼓励业内有能力的部门和单位按照统一的继续教育大纲,参与开发、编写继续教育教材。”但实际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继续教育大纲,也没有权威的教材,授课全凭专家自己准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nlc202309021552

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为了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落到实处,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更新继续教育内容,创新继续教育形式

各级承担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机构,要督促授课教师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与时俱进的培训。各个出版单位要强化继续教育政策的落实,引导从业人员创新继续教育观念,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实现继续教育。此外,在传媒市场多样化、技术加速更新、行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社会文化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现有的以短期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培训形式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出版业的发展需要新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形式。这种继续教育可以由专业教育机构进行,也可以是自我教育;可以是岗位教育,也可以是集中脱产培训;可以是社会实践,也可以是参加科研活动发表学术论文。

2.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继续教育多元化

目前,出版业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绝大多数的出版单位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此背景下,建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也要顺应这个趋势,打破目前仅由政府和部分大型出版集团主导的继续教育模式,引入竞争机制,行业协会、集团、高校及出版科研机构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举办各种类型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研讨班和进修班,优化继续教育资源,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实现继续教育的多元化。

3.增加继续教育人数,扩大继续教育覆盖范围

政府和业界要强制推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各项要求的落实。通过多办班、有针对性的办班等措施扩大参加继续教育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特别是普通一线从业人员的人数。出版单位要保证和要求自己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继续教育。此外,将民营文化公司出版从业人员纳入统一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扩大继续教育的覆盖面,整体提高出版从业人员队伍。

4.建立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完善继续教育考核机制

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核机制,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继续教育的登记制度。建议将继续教育登记制度与人事制度挂钩,规定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晋职、晋级,激励和推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去获得更大的回报。同时,登记制度对未完成继续教育学时、达不到标准的从业人员要制定惩罚措施,这个措施实质上是敦促、鞭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自觉按规定和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5.制定统一的继续教育大纲,推进继续教育教材建设

现阶段,建议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高校、出版科研机构、部分出版集团参与,共同研究编写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大纲”,进而编写与时俱进的编辑人才继续教育的通用教材。教材可以是一纲多本,各培训班、各出版单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用的继续教育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从而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4.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一、 指导思想

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严格根据《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庆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细则》、《庆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和市教育局、人事局关于20xx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组织进行。

二、 培训形式

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远程教育手段,以校本培训为主,培训工作采用集体授课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 培训内容

坚持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原则,结合当前教育形式和我县我校各科教育教学实际,重点培训以下内容:

1、师德师风建设;

2、主要观看师德师风建设光盘,师德报告会光盘;课堂教学;

3、主要观看课程改革示范课远程教育相关课改资源,并记有一定数量的笔记;

4、远程教育培训;

5、开展了青年教师课件制作竞赛,评课竞赛等并现场进行了点评,同时进行了多媒体操作技巧培训及三种模式运用竞赛,每个教研组都有一两个较高水平的课件;

6、如何开展教学研究;教研组内进行了教学研讨,教师们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见解;

7、研讨课程标准;

8、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及分析,达到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9、教情、学情分析论坛。

四、培训纪律

1、加强领导,做了精心安排。学校领导班子首先充分认识到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切实负起了领导责任。校长负总责,由教导处制定好授课表、时间表、日程表,聘请好授课教师,地安排好后勤服务工作,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认真组织,讲求方法。认真细致地学习政策、吃透精神,做到了全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做到了讲求方法,分类进行,围绕课改内容和要求,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研讨,并且充分利用了电视、录像、多媒体、英特尔网等大众传媒提高了培训质量,把授课与研讨、讲座与讨论、示范与观摩相结合,增强了培训效果。

5.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心得体会1 篇五

我参加了2016年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前,总以为专业技术人员就应该一心一意学习业务,踏踏实实搞建设,认为学好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就行了,其他事有领导考虑,相关人员解决,不用自己管。通过培训知道,作为机电工程领域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应以专业技术知识为核心,向外延申学习相关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诸位老师辛勤的培育。老师们的讲解生动有趣、条理清晰、既贴近工作实际又紧扣热点问题通过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我们日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大大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已的头脑,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就这次所学课程,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对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的学习,知道了地方经济与知识产权的关系,知道了企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了解到与知识产权在地方经济中的支撑保障作用,也知道了知识产权的定义加强知识产权的原因。

通过对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的学习知道了平时经常用到的Office办公软件,虽然他是我们日常中用的最平凡的一种工具,但是我们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常用的工具,一些不怎么常用的、但是很实用的工具,老师也举例出来,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们的收获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小工具也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步,激发了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心,使这次的继续教育,有很强的实用性。

通过对3D打印技术的学习,知道了原、典型的3D打印工艺、3D打印技术的应用等知识,3D打印技术就是一种在产品开发中,用于产品设计、性能以及生产潜力评估的一种原初的类型、形式或例证,是作为其后期阶段的基础模型。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技术工艺,他能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生产与思维方式的改变,3D打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3D打印虽然在现在还有很强的局限性,但他就像所有的新技术一样,虽然眼下艰苦,但他的前途却必将一片坦途。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学习我知道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知识和人才的多少、民族素质的高低和创新能力强弱的竞争。要抢占竞争的制高点,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人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关键,这也是我们继续教育的内涵之一。

6.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共和县第一小学刘凌

根据《共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2012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及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关于“青海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培训2012开班前的有关要求”的规定,我参加了这次继续教育知识培训班的学习。现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内容概要

本次培训共用了3天时间,在三天时间里面完成了一下内容。

(一)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本科讲了强卫代表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个部分。

(二)专业科目学习概要

专业科目共分5讲。

第一讲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主要讲解了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长期战略任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思想理论建设是学习型政党的根本。创先争优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强大动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加强党的领导的关系。建设学习型政党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讲解了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质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文化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为第一的任务,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新阐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讲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主要讲解了道德与职业概论,职

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重塑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途径等。

第四讲《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升》,主要讲解了什么叫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以及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第五讲《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提升》,主要讲解了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机保证。

二、学习体会

通过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学习活动,使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现把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用的有效途径与关键环节。我们要进一步将大众化的原则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中,做到以“实”促“知”,以“知”促“信”,以“信”促“行”,以“行”促“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事业单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理应得到回答。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问题由此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但在现实中事业单位已经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实践中并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加以破解。

3、尽管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领域广泛,作用明显,但由于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仍是一个新生事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首先,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水平低、不均衡和缺乏竞争,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总量不足、标准过低、优质服务稀缺。“上幼儿园难、上幼儿园贵”、“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就业难、不敢消费等现象,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保障性住房、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供应严重不足和优质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严峻现实。其次,事业单位代行政府的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职权,直接影响着政府社会性规制的效果。与行政机关相比,事业单位及事业编制人员较少受行政程序约束,更少受政治责任约束,事业单位履行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职责随意性大,利益驱动下的选择性执法和监管现象较多。检验检测与鉴定、质量技术监督、公证与认证、卫生监督、安全监管方面事业单位履行社会管理职责不力导致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第三,一些事业单位偏离公益宗旨,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社会服务功效大打折扣。他们一方面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享受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又像企业一样从事经营性活动通过高收费实现员工高工资、高福利。

第四,相当大一部分事业单位成立的目的和主要功能是为政府自身服务而非为社会服务。机关后勤服务机构、文印单位、信息中心、培训基地、疗养院、干休所等大量的事业单位的主要功能是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日常运转提供各种技术性、事务性、后勤性服务,属于行政支持性或行政辅助性事业单位。它们占用了大量公共服务资源,却将后者用于政府的自我服务而非社会公共服务。

最后,事业单位知识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为社会管理提供的智力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力度不够。事业单位对自己所属的党政部门有较强的依附性,行政化和官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创新能力,降低了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水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所提供的知识产品的质量,影响到人力资源的总体质量。

五、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事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学习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规范我们从事教育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提高从事教育行业人员素质,加强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因此,就必须以教育行业的职业道德作为从事教育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要从内心地自觉地树立教育行业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我们既然选择了从事教育行业这个岗位,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热爱教育事业。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

出状元”,通过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做出成绩,取得成功,只有热爱教育工作,尊重教育职业,才能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教育行业领域做一番成绩,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事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使我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明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强了搞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己的遵纪守法意识得到强化,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尽管这次教育系统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的职业道德培训课时短,但觉得这次职业道德学习的辅导老师对职业道德学习的内容,从浅引入,讲解深刻,结合实际,生动有趣使我深刻领会学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也是一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工程建设发展,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从事教育行业人员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要遵守教育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自觉树立教育行业的良好形象,做到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立志在本岗位多为共和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7.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1当前我县继续教育工作现状及分析

(1) 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结构和分布来看, 我县继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全县专业技术人员中教育、卫生系统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其余的学科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 与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同时也反映出我县专业技术队伍存在着“人才总量较少, 高职称人员学历偏低, 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人才分布不匀, 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陈旧”的问题。

(2) 从现行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来看,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和管理体制。目前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主要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和国家人事部门发布的有关政策、规划为依据, 依照人事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进行的。尽管县人社局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 但与继续教育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管理上还有盲点, 工作机制未能有效建立, 立法建制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地健全和完善。

(3) 从继续教育基地规模来看, 还有待于做强做大。培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高低。县人社局根据各专业培训的需要, 已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但还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 培训规模还相对较小, 承担的培训项目不多。

(4) 从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来看, 解决制约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已是一项迫切的工作。

2完善继续教育的对策思路

继续教育既是社会问题, 又是个人问题, 应提倡“政府调控、行业指导、社会服务、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模式。

(1) 要发展继续教育, 必须确立人才教育培训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要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认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继续教育工作, 解决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继续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2) 要发展继续教育, 必须加大继续教育宣传力度, 摒弃陈旧观念, 树立现代培训新理念, 尤其是要提高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继续教育观念, 为我县继续教育跨跃式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 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二是加强领导者培训学习, 增强执法意识。三是认清形势, 清除认识误差。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要发展继续教育, 必须加强政府领导, 实施科学管理, 以管理创新求实, 完善继续教育机制, 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 构建我县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学习型社会。加强宏观管理。一是培训要申报备案。列入县继续教育课程目录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必须接受县人事部门的监督、指导。二是实行年终检查抽查制。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主管部门, 要根据继续教育的要求, 对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时间、内容、形式、名称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 并按行政隶属关系上报县人事部门。三是落实考核验证制度。实行科学的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4) 要发展继续教育, 必须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突出工作重点, 分类指导,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培训质量, 大幅度提高我县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要抓好各方面人才培养。一是要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结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653”工程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制度的实施, 依据专业技术人才的学科、项目任务, 采取进修、考察、举办论坛和特殊培养等多种形式, 开展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二是培养乡土实用人才。培养一批立足农业、勤于实践的种植特色经济作物专业大户的种植型人才。三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用于开拓创新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

(5) 要加大资金投入, 实施网络教育。现在的继续教育基地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数量有限, 长期以来, 一直是阻碍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从目前的情况看, 由于前些年投入不足, 从事继续教育的机构少、规模小, 难以满足新形式下大众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 当前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形式, 多方面筹措资金的路径, 根据“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逐渐让企业、行业和受教育者也成为继续教育的投资主体。

(6) 要发展继续教育, 与时俱进, 加大改革力度, 合理调整机构, 完善教育基地, 建立有效机制, 为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和组织保障。加快职称改革, 引进竞争机制。要加快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 实行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制, 使之“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全面提高我县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与时俱进, 确立继续教育跨越式发展思路, 在工作目标上, 要从当前需要向未来需要的跨越;在内容设计上, 要从以传授知识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跨越;在工作重点上, 要从低水平培训到高层次继续教育的跨越;在资源利用上, 要向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的跨越;在管理运行机制上, 要从封闭、失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到开放、规范、依法办教的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跨越, 使我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得到大幅度跃升, 为我县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近年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为例, 详细阐述了当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难点与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文科.继续教育立法成就、法制难点与对策——以江苏继续教育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9) .

8.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接受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对于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现就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学习型社会、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规划纲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大力提升继续教育地位,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建设工作体系,形成运行机制,实现全员培训。进一步建立政府人事部门主管、业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用人单位和施教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与单位自主相结合,个人履行义务与自觉自愿学习相结合,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逐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全员继续教育,使他们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实施《规划纲要》、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

(一)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工程涉及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五大领域,与《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领域密切相关。各级人事部门和各领域牵头主管部门、协会要从落实“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高度,按照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培训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二)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

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继续教育,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工程项目承接单位要结合实施中的重大理论、技术、工艺和管理等方面的课题,推出一批创新攻关与培养训练相结合的科目,实现项目、资金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配合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十一五”期间对工程国家级人选轮训一遍,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并通过他们的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优秀创新团队。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

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教育、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实际,制定继续教育规划。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需求预测,确定重点领域,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加强监督检查,解决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人事部门在政策上要积极支持各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根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农业等主要专业领域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分类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大对国防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教育工作,遵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重点培养一支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各级人事、教育、科技部门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学科综合、科研项目和人才汇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和能力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服务。

(四)组织实施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

专业科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施教机构和用人单位具体实施。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科技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科目培训学习,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和方法,了解发展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各级人事、教育、科技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专业领域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培训机构的优势,制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汇聚优势培训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培训项目,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

公需科目学习是专业技术人才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公需科目培训

由人事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展。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开展一到两门公需科目的培训,各级人事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可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训,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选修。公需科目的学习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继续教育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五)加强企业继续教育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以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广泛开展企业继续教育活动。政府人事部门要针对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继续教育动力不足、资源匮乏、信息不畅等问题,加强指导扶持,积极提供政策、项目和信息等服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机构在企业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要按照国家有关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规定,落实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

(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

政府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在制定规划时,要通盘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身特点的继续教育模式,帮助他们培养急需人才,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协调发展。政府实施的继续教育项目和掌握的继续教育公共资源,要面向社会各类经济组织、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平等开放。

三、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一)积极推动法制化进程

加快研究制定《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继续推动地方和行业部门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使我国的继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二)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完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方式,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有条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可以实行学分制,实行网络化和量化管理。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过程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评估。加强统计工作,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整体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

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依法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的专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应依法参加继续教育。对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也要把其参加继续教育作为持续提高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时,作为重要条件。

(三)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制度

总结近年来举办高级研修班等示范性继续教育活动的经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制度。人事部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每年举办30至50期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培训2000至3000名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各级人事部门也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重点问题,举办一批高级研修班。

四、创新培训形式,完善服务措施,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一)不断拓展继续教育的新形式

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大力推广网络继续教育,开发网络课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各级人事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举办各种继续教育交流服务活动,发布质量高、信誉好、公益性强的培训科目、项目和教材,引导各类继续教育主体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化的继续教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的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教机构。鼓励民营、外资施教机构,依照我国法律和有关规定,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规范培训、发证行为,加强对继续教育市场的监管。

(二)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

按照兼职为主、兼专结合的原则,加快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研究。加快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专职教师知识更新,落实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的政策规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师资资源共享。以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专业基础理论、培训管理实务、人文素养等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培训者培训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教材,并不断更新完善。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筛选一批优秀教材,实现教材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加强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建设

实施继续教育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各类学术团体、专业协会、学会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以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益和质量为目的,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提倡有计划、有组织的委托办学,建立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监督检查,重点扶持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信誉度高的施教机构,支持他们做大做强。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两级示范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带动施教机构整体质量提升。建立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信用管理数据库,对参与实

施继续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建立信用档案,并作为政府有关培训项目支持的依据,定期向社会公开,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市场秩序。

(四)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机构的作用

充分发挥各级继续教育协会在培训服务、理论研究、参谋咨询、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继续教育协会和相关行业协会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与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广泛、专业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

(五)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国际培训与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继续教育活动,联系沟通国(境)外继续教育机构、团体、协会,及时了解国际继续教育发展动态。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先安排重点、关键岗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积极引进和推介国外先进优质的继续教育资源,推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五、加强西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一)加大倾斜支持力度

统筹不同区域之间继续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在政策及重点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必要时设立继续教育工作专项,支持这些地区的重点人才需求和重大工程建设。在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举办高研班、组织专家咨询活动、基地建设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倾斜。

(二)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口支援制度

人事部会同有关地区和部门每年组织10个左右对口支援培训项目,为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培训500名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省份面向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开展对口培训项目。继续组织留学人员和高级专家“西部行”、“东北行”、“中部行”,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活动。在总结对口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口支援制度。

(三)做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

继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为新疆培养2000名左右业务精、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同时,在总结新疆特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西部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特培工作,实现制度化,使特培工作成为加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实施好青海三江源人才工程,争取用3年的时间把三江源工程管理人才和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一遍。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总体布局,重点做好政策制定、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公共服务、示范培训、监督检查和调查研究等工作。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任务明确、人员到位、经费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各级继续教育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联络和动员会员单位,配合继续教育中心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继续教育任务需求配备相应人员,具体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日常管理、评估考核等工作。各级各类工作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联系,以联席会议、专门沟通、联合办公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宣传和表彰。

(二)不断加大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单位、个人共同出资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投入,中央财政继续在部门预算中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经费。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事业单位可参照企业相关规定,不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在重大项目中拿出一定份额的项目经费用于培训人才,使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9.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一、学习内容概要

通过下载培训教材和教师视频讲座等形式完成了24学时公需科目及48学时专业科目的学习。

(一)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依据和实现途径。

(二)高等教育功能的新论题

通过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三个相关问题“教育功能的三重境界”,“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社会动因”和“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的学习,促进对高等教育功能问题的全面了解,把握高等教育功能释放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论。

(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新思维

从高校教学改革涉及的专业设置、教学资源、学习方式三个基本问题入手,系统分析专业设置的复合意识和大类培养意识、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取向和多元共享意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趋势和自主意识。

(四)高校课程改革的新问题

通过对“高校教改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当前教改中遇到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及“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对高校课改的挑战”等问题的学习,较为全面的了解当前高校教改中遇到的“四风”问题及远程开放教育对高校课改的挑战,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深化课程改革。

(五)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向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与专业发展;教师资格认证与专业发展;社会化媒体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

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项基本原则,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成果。

(七)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生态道德教育:高校道德教育的新视角

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践策略,使人们增强环保意识,自觉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九)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

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提出了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对策,进而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新思考,目的在于引导学习者在关注中国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探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方向。

二、学习体会

通过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学习活动,使我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而且在教学改革中有了一定的收获。现把这阶段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使我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将高等教育发展置于国际化坐标体系下,从国际视野审视高等教育的办学现状,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使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我们:理念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生源的国际化、教学的国际化和科研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科学化发展、大众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须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切实探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目前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开始起步,具体表现是:

1.派骨干教师去德国、泰国进行国际交流;

2.和韩国大学签订了互换协议,并有学生赴韩留学;

3.聘请外籍教师讲授外语。

但是我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还需要逐步深入,本次继续教育为我指引了方向。

(二)通过学习对高等教育质攻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三个相关问题“教育功能的三重境界——生存境界、生活境界、生命境界”,“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社会动因——神学与传统大学、启蒙思想、经济学思潮和社会动因”和“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的学习,促进我对高等教育功能问题的全面了解,把握高等教育功能释放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路。

我国高校的许多高校毕业生很难找到与自身层级、能识、情趣相匹配的岗位,“低就”现象或学非所用情况普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职业可持续性差,毕业生大多有效精力和时间浪费在不断的择业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高校毕业生,难以自主选择单位及岗位,几乎是处于“被挑选”境地,就业满意度较差,无法“乐业”,且更换到满意工作的可能性也小;四是就业中的拉关系、走后门、拼“父母”权势、权钱交易等不良之风影响了就业公平、职业稳定、劳资和谐;毕业生经受反复的求职与失业、毕业即待业,疲惫不已,对就业市场缺乏信心,致其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观望、消极、畏难情绪膨胀,一些毕业生暂时放弃就业或暂缓就业(即自愿性失业),而许多家长受此影响对高等教育投资及其回报预期失去信心,“教育无用论”抬头,势必减少促使人才潜能释放的投入,必然影响产品利用效益;精神文化产品利用条件缺乏,利用效益不高,制约了生产可持续发展。这些制约了教育功能释放。

究其原因,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加快经济结构和

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三)通过学习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新问题,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认真理解和学习专业设置的复合意识和大类意识、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学习方式的多元取向和自主意识和高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四风”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高校课改的“四风”是,形式主义、盲目拿来主义、盲目跃进之风、盲目创新之风。

要解决课改深水区的问题,首先要敢于直面课改的真实现状。(1)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让形式主义远离课改,远离学校,远离教育;(2)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结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3)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掌握课改节奏,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

(4)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创新课改要经历模仿——改造——创新三个阶段;(5)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平台,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统领教育信息化。

(四)通过学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我认识到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意识,要具备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通用能力,要对社会发展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能力,要捕捉社会发展、市场变化的最新信息,能够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转换为社会生产力。也了解到教师资格不会是终身制,将来发展趋势是定期进行资格复检,划分不同等级。

(五)通过学习《大学生心理教育新探索》使我了解到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显著优势、原则和成果。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状况,我们很难想象他能有效地学习和幸福地生活。

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为了学生能幸福地生活,我们必需重视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明确这种教育不是一时或一段时间,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六)通过学习《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使我深深感悟到高校校园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二者结合,帮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把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到具体行动上,增强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七)通过对《生态道德教育:高校道德教育的新视角》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这些要求我们重视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确立生态道德教育原则:第一,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上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第二,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第三,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发生。

(八)通过学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提出了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对策,进而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新思考,目的在于引导学习者在关注中国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探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方向。

三、个人工作展望

1、对肩负的党的教育事业更觉责任重大了。

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式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思路更开拓、清晰了,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

过去过多考虑的是学校发展硬件设施及实验条件,通过学习,对学校发展的软件,也就是学校发展的国际化及学校的内涵,学校的教育功能释放,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具体讲从三个方面静下心来有了思索;

①学校发展的规划设计,即学校的内涵,学校的课程改革,学校的精品课程和共享课程建设;

②学校内部的软环境,如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有了思索; ③对教师职业的成长有了思索。

3、观察问题的视角更全面、多方位了,具体讲:看到了差距,找准了目标。过去对一些问题,只求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不够全面。系统的学习,能使我冷静的看待问题,并有了相对更好的解决办法,对存在的各方面的差距,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4、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注重探索建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

5、对今后干好工作更有信心了,增强了干劲,提高了自信。

7、对继续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其实就是继续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10.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档案专业学习心得

一、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010年6、7月份,我参加了黑龙江大学承办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的档案专业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并顺利通过2010年的技术职称晋级,于10月份顺利拿到了档案专业的中级职称。2011年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也已结束,在今年的培训过程中,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包括:图书馆治理理论、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模式、当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的转型、不同种类档案鉴定的理论与实践、当前我国政府文档管理的模式与实践规范、面向市场的出版选题策划方法与技巧、面向市场的出版选题营销策略与运作、面向市场的出版物投入与产出先期预算等等。

我是机关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文档、档案及办公室的部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与文件、档案接触很多,经过2010年的培训,我学到了OA环境中的文档处理、文书立卷改革成果--《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解读、档案信息化与纸质/照片档案数字化,这些知识使我受益非浅,对我日常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2011年学习的不同种类档案鉴定的理论与实践及当前我国政府文档管理的模式与实践规范又令我耳目一新。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有针对性地学习不同种类档案鉴定的理论知识,我懂得了:

(一)文书档案的鉴定

文书档案的鉴定,应从“来源鉴定”理论出发,从分析档案内容与本单位职能活动的关系入手。每一个立档单位的档案、从它们对于本单位职能活动的关系来分析,大致可以先划分为两大部类,然后从具体问题的文件入手,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

划分记述和不记述本单位职能活动两部分档案。前者主要是本单位制发的文件和少量从外单位发来的却是记述着本单位活动的文件,如上级发来的任免或奖励本单位于部及通报本单位工作得失的文件,还有与本单位的请示或批复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上、下级文件等等。后者都是外单位发来的文件,如上级普发的指示、通知及下级上报供参考备案的文件等等。两种类型的文书档案的价值分析方法如下:

记述本单位职能活动的档案

这是本单位档案中的精华,大致上又可以划分为下列三部分:

1.记述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的档案。

在记述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的档案中,又大致上可以分为记述型(如报告、总结、报表等)和指导型(如指示、规定等)两大类,每一类中还有重要与次要的区别。(1)在记述型的档案中,有综合性、典型性和零星材料的区别。所谓综合性,指的是内容涉及面较宽或时间跨度较大(年度以上)的档案;所谓典型性,指的是内容上具有代表性、首创性,或者在时间方面属于关键时刻及历史转折点上形成的档案。这两类档案往往具有史料价值,通常要永久保存。所谓零星材料,指的是内容涉及面小或者时间跨度短(月、季度),又无典型意义的档案。这类档案通常只有日常工作查考价值,多数只需短期保管,少数可能要长期保管。

(2)在指导型的档案中,有重要与一般的区别。其中重要的大致有:

a)对某一方面的主要职能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定; b)需报请上级机关批转和需报请权力机关表决通过的文件;

c)有效期限长、影响很大的文件等等。

这类文件记述的总是履行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的重大决策,一般都要永久保管。所谓一般的指的是本单位制发的临时性或小范围内需要执行的规定,以及针对策些具体书项的批复等档案文件。这些档案文件在失效后尚需短期或长期保存,因为有许多事情办理完毕之后常常还要复查,而且复查时又常常要以是否符合当时的指导型文件为标准。

2.记述本单位辅助职能活动的档案。

所谓辅助职能活动,指的是为开展主要职能活动服务的一 切工作活动,主要有财务、统计、文秘、档案和行政事务等工作活动。记述辅助职能活动的档案,也有记述型和指导型两大类,每一大类中也都有重要与次要的区别。只不过它们的保管期限都可以比记述主要职能活动的同类型档案低一个档次。重要的通常只要长期保存,次要的通常只要短期保存,有的可以不归档。但是必须注意:这里仅指纯属记述辅助职能活动自身的档案,不包括在辅助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却是记述主要职能活动的档案。例如,在财务和统计工作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主要职能活动的财务和统计报表,应当属于主要职能活动的档案。

3.记述机关(单位)历史和人事变迁情况的档案。记述机关历史变迁的档案主要是机关成立和撤销,内部机构的设臵和调整,机构编制的增减等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这里既有本机关制发的文件,也有上级批文。这类档案是研究机构沿革的基本史料,绝大多数要永久保管,少数零星材料或者经过汇总整理的第二手材料,可以短期保存。关于人事变迁的档案,主要是人事任免、奖惩、考核等方面形成的档案。这类档案记载着有关人员的政治历史情况,一般都要长期保管,有的还是研究机关历史沿革的史料,如领导人的任免文件等,需要永久保管。只不过在实际工作中,记述人事变迁的档案有两类:一类是源于文书档案之中的,如本机关或上级机关制发的任免通知和奖惩决定等,需要长期或永久保管,另一类是为了 工作需要从人事(干部)档案中摘录、整理出来的,属于第二手材料,一般只需短期保管。有的可以不归档,这是必须区分清楚的。

不记述本机关(单位)活动的档案

这些都是外来文件,比较次要,可以按照其作者划分,确定其保管期限。

1.上级和不相隶属单位来文。

这部分档案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策和规范性档案。这些档案虽然不直接记述本单位的活动情况,但却是本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在其有效期限内固然必须保存,即使在其失效之后也有一定的保存价值。如前所述,有些事在时过境迁之后,还有可能依据当时的政策和规范查核其合法性。第二类是参考型的档案,即上级和不相隶属单位发来的不反映本单位情况的简报、通报等类文件。这类文件仅供本单位参考相借鉴,绝大部分只有短期保存价值,有的可以不归档。

2.下级单位来文。下级单位来文大致上有三种情况:(1)贯彻执行本机关文件(或会议)精神的汇报。这类文件可以作为本机关指挥性活动的反馈信息,其中少量特别重要的并且与本单位文件有相互依存关系的,可以与本机关相关文件一起长期或永久保存,绝大部分文件只需短期保存,有的可以不归档。

(2)报请备案的文件。这主要是下级单位自己制订的重 要文件,包括指挥性的和契约类的文件。其中按照行文规则理应备案的可以短期保存,不必备案的文件可以不归档。

(3)请示性文件。这类文件凡主送本单位的均应办理批复,与本单位的批复文件一起保存。但在实际工作中常见有口头或电话答复,有的甚至不予批复的,对于这些文件均应短期保存。这是因为这类文件往往不很重要,否则不会口头或电话答复,甚至不答复。但是,这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所以必须暂存备查。

(二)科技档案的鉴定

科技档案鉴定工作是通过两个过程实现的:(1)第一过程

科技档案鉴定的第一个过程是在归档的时候进行的: a)鉴别、核对归档材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保证归挡材料的质量;

b)鉴别科技文件材科有无保存价值,从而确定科技文件材料的取舍,剔出无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材料;

c)判定科技文件材料价值的大小,据以确定保管期限的长短,对每个归档的保管单位划出保管期限。

这一个鉴定过程,一方面补齐了短缺,纠正了差误,另一方面又对科技文件材料实现了筛选和过滤,从而有利于保证归档材料的质量。

(2)第二过程 科技档案鉴定的第二个过程是在管理工作中进行的: a)对已过保管期限的科技档案重新进行审查,把失去利用价值的科技档案剔出销毁;

b)对原划保管期限不当的科技档案,重新进行价值鉴定; c)审查科技档案的机密等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密级调整;

d)鉴别、核对科技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好相应的更改、补制工作。

通过这一鉴定过程,又—次对库藏科技档案进行了筛选、过滤和补充、纠误工作,有利于库藏科技档案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从科技文件材料归档时的鉴定,到科技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鉴定,这两个鉴定过程具有密切的联系。科技文件材料归档时的鉴定是基础,它不仅对归档材料进行了鉴别、核查和去粗取精的筛选工作,而且对归档材料划定了保管期限。这些任务的完成,都为管理过程中的鉴定工作奠定了基础。科技档案鉴定的第二个过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对科技档案重新进行审查和鉴别,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某些划分不当的保管期限,进一步完善科技档案的质量,并且把确实已经失去保存价值的科技档案剔出销毁。

(三)专门档案的鉴定

会计档案是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在经济管理和会 计核算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材料。

划分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是会计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其特点分为永久、定期两种。原则上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三个附件的规定执行,如有特殊需要,可以适当延长保管期限。凡是在立档单位会计核算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会计核算的,对工作总结、查考和研究经济活动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会计档案,应该永久保存。属于永久保存的会计档案主要有:年度决算报表、涉及外事和对私改造的会计凭证、账簿等,其余属于定期保存,定期保存的年限分3年、5年、10年、15年、25年五种。

(1)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

会计凭证,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永久保存,这是由凭证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一般的会计凭证,保存15年左右,便基本上可以满足查找利用的需要。加之会计凭证天天、月月产生,日清月结,数量是很大的,如果把它作为永久保存,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但是对会计凭证也不能一刀切,还要依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未了结的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涉及到林、地、房产产权的有关货币收支凭证,精简下放、退职回乡、落实政策的支付凭证、工资支付单,以及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参考价值的原始凭证等,也应适当延长保管期限。

(2)会计账簿的保管期限

会计账簿,也不需要永久保存,在一般情况下保存15— 25年左右即可。对其中能够反映企业财务活动的主要账簿,保管期限可以长一些。比如,单位预算会计档案中的现金出纳账、银行存款账以及企业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档案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保管期限可长一些。因为通过这些账目可以全面了解各项财产、资金增减变化情况,财产与资金的保管情况,以及成本与利润的计算情况。

(3)会计报表的保管期限

会计报表中的年度会计报表(决算)需要永久保存。会计年报能够集中地、总结性地反映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它是以会计账簿记录为根据,经过加工整理而产生的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它不仅是分析、检查和编制预算的主要依据、而且也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所必须的参考资料。同时,它又是研究和编纂立档单位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史料。因此,会计年报应该永久保存,而月份、季度会计报表,至少也要保存3—5年。如果会计年度报表过于简略,或者年度报表遗失,需要季度、月份报表辅助时,季度报表、月份报表可酌情适当延长保管期限。

11.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混合学习模式

G43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5年8月3日通过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的重要改革项目。继续教育作为人才核心的二次培养,是专技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学习途径,其培训模式就显得越发重要。但是现在各培训基地开展的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突出的问题是:培训模式单一,工学矛盾冲突,学习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培训学员差异化需求。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和构建新的培训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混合学习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它吸取了传统课堂教学和新媒体教学的优势,并将二者有机整合为一种更有效的运作模式,笔者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来调动培训对象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增强培训实效。

一、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的构想来源于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来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从而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专业技术人员会对生产发展中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共识。这种模式高度关注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从问题反思开始,通过层层分析和专题讲授,直接切入中心,形成聚焦问题的学习研究。做法如下:培训前通过向培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来搜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然后整理归纳出大多数学员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交给培训老师,在培训过程中师生有了讨论和讲解的焦点问题,不仅让学员更好地融入到再学习的環境中,调动了大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将知识更新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体现出教学资源的先导性和共享性。采用这种培训模式需要培训基地有充分的前期准备,从对培训学员的需求导向分析到培训热点问题的关注,从培训课程内容的把握到培训师资的聘请都要做到仔细斟酌,认真筛选,慎重选择。

二、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的讨论模式

这种模式的构想来源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工作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

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的案例,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相互碰撞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一种方法。专业技术人员已经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用真实的企业内部典型案例把学员带入研究和发现的过程,让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他们承担具有不确定结果风险的能力。这种模式突出学习发生在“真实情境”中,强调群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协作”和“互动”。做法如下:在课程实施中,培训老师将案例告知学生,先让学员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信息,积极思考,初步形成个人对该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然后将学员按照一定的标准细分为几组,让学员在讨论中碰撞出火花,对案例产生新的结论,最后由培训老师进行归纳总结,针对案例中的重点做出强调,对整个案例做出合适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员统一评判标准,规范行为流程,提升实战能力。采用这种培训模式需要培训双方有良好的参与性,而且课程中使用的案例需要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符合学员需求,要具有典型性和可以推广的价值。

三、以现场教学为平台的互动模式

这种模式的构想来源于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认知知识或事物,其原理是感悟比告知更重要,发现比传授更重要。专业技术人员都工作在企业的第一线,他们更喜欢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讨论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把实践一线现场变成课堂,把实践一线经验变成教材,实现理论与现实互动、心境与情景互动、学员与学员互动、学员与教师互动,使获取的新知识、新技能更形象、更具体。做法如下:培训基地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加工中心或是企业,带领学员进行现场观摩,在观摩中,可以采用现场讲解,提问解答的方式或者是让学员重现工作场景,对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专家进行模拟指导和操作,提示学员遇到相同情况该如何评估、沟通和处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种模式在培训中深受学员的欢迎,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常会受到时间、技术设备和人数规模的限制,因此培训基地要根据自身实力综合考量后再使用。

四、以移动学习为载体的体验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为了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提出的培训要求,丰富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内容,提供便利学习的网络环境,培训基地可以采取移动学习模式。做法如下:1、积极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庞大,专业类别众多,网络平台功能复杂,网课需求多样,成本投入大等特点,有些培训基地没办法开发此项学习平台,建议可以与本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合作,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人员为主,构建政府引导、培训基地运作的专技人才培训平台,实现优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在线学习服务。2、有效创建群组。可以通过群组将线下老师上课的课件上传至群共享,让学员自行下载学习。群组的另一个强大功能是便于师生在线交流,学员如果遇到问题,可以给老师留言,老师也会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避免了问题的积累。3、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等方式对学员进行培训小知识的推送,按照“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原则,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员需求,组织编写学习读本、知识手册等精简教材,将学员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体现“随时随地学习任我行”的特点。4、高效开设“微阵地”。通过微信平台让学员们参与一些专业知识竞赛活动,这种“动动手指学知识”的方式会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更有趣、更有效。采用移动学习模式需要注意:学习内容要原创,要有自己的特色,学习时间要精炼,一般以5-8分钟为宜,学习知识需要定期更新,最好用有趣的文字、形象的图片来做网络课程,视频太吵,会影响正常工作及他人休息。

参考文献:

[1]杨蔚南,探索企业培养人才继续教育之路[A] 2003年中国成人教育年会论文集, 2003

作者简介:

12.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发展机遇

继续教育凭借多样化、灵活性等学习特点, 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和生活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不仅能促进个人知识技能和社会整体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也将促进个人经济条件的改善、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加强继续教育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必然选择, 接受继续教育已逐步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动行为, 这必将给我们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注入强大的动力。

现阶段我们开展的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是培训内容比较单一, 缺乏创新;第二是继续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第三是工作与学习矛盾比较突出。专业技术人员大都担负着较为繁忙的日常工作, 单位也不支持员工学习, 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常以各种借口拒绝或被动参加继续教育活动。

二、走向市场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

如何找准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 适应市场的需求, 把握市场的脉搏, 已成为我们继续教育工作者发展继续教育的关键。在工作中应强化服务意识, 主动面向市场, 面向未来, 不断创新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方法, 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行业具体指导和社会综合服务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继续教育资源, 不断促进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中, 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和束缚, 继续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 现有继续教育资源比较分散, 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 我们国家在继续教育的投入上总体感觉不足, 分散的继续教育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再加上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接连被新型经济体制取代, 民营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出现重视经济效益, 轻视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倾向比较突出的现象。为适应新的经济结构条件下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提高继续教育的社会化程度, 要不断通过大专院校、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乃至社会团体, 把专业技术人员都纳入到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中来, 尽最大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继续教育事业, 不断整合、调整继续教育场地、师资、教学设备等有用资源, 实现社会化继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 做到继续教育效益最大化,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要开展继续教育创新。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继续教育工作, 是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兴亡的头等大事。继续教育工作本身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平等发展的平台, 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意义, 担负着启蒙的使命。继续教育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国家理所当然要竭诚负责。为此, 我们要全心全意努力把继续教育服务业做好、做大、做强, 不断推进继续教育产业化进程, 大力支持、鼓励、扶持继续教育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不断加强继续教育机构及其培训活动的监管。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对进入继续教育市场的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评估、考核和规范, 对继续教育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考核体系, 确保继续教育质量。

三、努力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作

19世纪40年代全世界兴起的工业革命、电力革命, 到当今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革命, 也称作第三次技术革命, 和新能源科技革命, 也称第四次技术革命, 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要紧密围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作, 不断培训新技术、新知识, 瞄准当今世界技术革命的前沿, 开展培训工作。

信息技术革命。从19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的第三次震撼人心的新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 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 70年代初开始, 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 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新能源科技革命, 也称作第四次技术革命。主要在风能、太阳能、电网改进, 强势推广划时代新能源技术。

四、提高业务能力是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用人制度的改革, 人才在一生中固守一个职业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专业技术人员要适应这种职业转换, 获取新的知识, 增强新的能力, 就必须以自身的能力, 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断储备新知识, 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继续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生机活力、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事业, 我们只有大胆创新, 扎实工作, 创新服务, 才能进一步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才能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 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要求。

摘要: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形势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科学分析继续教育现状, 对构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新机制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想法, 保证继续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

13.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三

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根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我参加了这次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对2010年、2011年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学习,我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将我对2010年课程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学习内容概要

通过下载培训教材和教师视频讲座等形式完成了24学时公需科目及48学时专业科目的学习。

1、公需科目学习概要

公需科目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创新及创新能力概述,在这一部分重点学习了“创新及其基本理论”及“ 创新能力及其领域”两大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了“创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创新的内容、原则、原理、过程”、“创新的思维障碍”、“创新能力的内涵、形成及其作用”、“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领域”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创新能力建设案例分析,在这一部分结合具体案例,重点学习了“理念理论创新”、“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团队创新”、“ 创新学习”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2、专业科目学习概要

14.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学习心得

我国地域广阔,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到温和地区,各地气候条件差别很大,太阳辐射量也不一样,采暖与制冷的需求各有不同。即使在同一个严寒地区,其寒冷时间与严寒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因而,从建筑节能设计的角度,必须再细分为若干个子气候区域,对不同气候区域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要求做出不同的规定。各类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必须根据当地具体的气候条件,首先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提高采暖、通风和照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国家的节能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源发展战略。并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气候、经济、技术和建筑结构与构造的实际情况。

我省位于北方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用能的特点是规模大、热工性能差、采暖效率低。其建筑能耗一般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所用能耗。其中以采暖能耗数量最多。我国能源相当紧张,能源供需矛盾也日趋紧张,供暖地区冬季采暖能耗在同一地区建筑耗能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建筑节能成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现有的大量建筑急需进行节能改造,新建建筑需要进行节能规划和设计,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任务艰巨。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节约能源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行的“三步节能计划”,开始重视发展节能建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根据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基本目标:新建采暖居住建筑1986年起,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普遍降低30%,为第一阶段;1996年起在达到第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再节能30%,(即总节能50%)为第二阶段;2005年起在达到第二阶段要求基础上再节能30%(即总节能65%)为第三阶段。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我国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寒冷,集中供热面积大,采暖能耗是建筑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建筑物的防寒保温问题是关系能源

消耗的关键问题,注意节约能源消耗已成为北方建筑设计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主要的建筑节约能耗措施

(一)增加围护结构效能,形成封闭的绝热系统

住宅建筑传热的主要途径是经过围护结构传导的。要达到三步节能的目的必须紧紧抓住围护结构的设计,尽力降低其传热系数。合理、可行、经济的围护结构设计,即增加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效能,提高热阻,增加建筑的热稳定性,使各部位的传热系数及整体保温性能达到国家节能的有关规定的要求。

保温系统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并在建筑外墙、屋面、楼地面、门窗、楼梯间等均采取了保温处理,使每户形成一个封闭的绝热系统,有效地防止了“冷桥”的产生。节能的同时使居住的舒适度大大提高。

1.注重墙体节能。

多年以来,我国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以上,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新型复合墙体已经出现,复合墙体主要通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要达到节能65%的要求,除个别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墙体保温包括内保温、外保温、夹芯保温等。内保温已在住宅建筑中取消,而外保温已然盛行,夹芯保温也将会在寒冷地区悄然兴起。

2.关注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是住宅节能的薄弱部分,因此在产品选用及节点构造方面同时加以考虑。在整个建筑物的热损失中,而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则占20%~30%。所以,门窗是围护结构中节能的一个重点部位。采用大面积玻璃门窗是现代建筑的一种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玻璃幕墙以每年几百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对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和采暖空调能耗影响很大。在节能改造过程中,对门窗改造可行的措施是采用新型、热工性能优良的玻璃材料代替普通平板玻璃,操作简单易行。这种新型玻璃主要有镀膜玻璃、中空玻璃和带薄膜的热反射玻璃。窗框从钢窗、木窗更换为塑钢窗,或在钢窗外而涂塑、当中加塑。同时提高窗户的密闭性,减少空气渗透热损。

门窗节能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能辐射3个方面进行。减少渗透量可以减少室内外冷热气流的直接交换而增加设备负荷,可采用中空或真空等双层玻璃,避免室内外空气直接交换,可通过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减少传热量是防止室内外温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建筑物的窗户由镶嵌材料和窗框、扇型材组成。为此,要加强节能型窗框和节能玻璃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

3.屋面、楼地面

屋顶传热面积较大,散热量大,因此提高屋顶的保温隔热十分重要,顶层尽量采用坡屋顶,这样既增加了顶层辅助空间,又有利于保温隔热。可采用多种措施,如采用“倒铺法”,在屋面上将保温层铺在防水层之上,使防水层被掩盖在保温层之下,而不受阳光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使热温差较小,且不易受损。

楼、地面可满铺高密度挤塑苯板,厚度20~40mm,并加入40~60mm陶粒混凝土层,有效避免了冬季“邻户传热”现象。

(二)提高用能效率

例如:

1.目前住宅户内采用地热采暖,每户预留分户计量接口。地热采暖传热面积大,热量分布均匀,在提高热能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室内的热舒适性。

2.小区内电量均采用分户计量,严禁使用高耗能、低效率的用电设备作为取暖设备;电梯选用变频调速无齿轮拖动系统,既节约用电,又降低噪声。

(三)建筑节能中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价廉,对生态平衡没有任何影响。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在3.3×103~8.4×106kJ/(m2•年)之间,相当于2.4×104亿t标煤。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日照能量在5×106kJ/(m2•年)以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除四川盆地、贵州省资源稍差外,东部、南部及东北等其他地区为资源较富和中等区。

在建筑中加强太阳能的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太阳能可以为建筑供暖、供热水、供电,甚至能够提供建筑物的全部能量。我国北方被动太阳房采暖节能60%~70%,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20kg~40kg标准煤,有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利用太阳能可以从设计开始,实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图纸设计太阳能预留管道洞口,利用屋顶设计太阳能热水器预留位置,由施工单位安装管道,由开发商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商品房同时交付使用。

(四)积极应用新技术 在建设中坚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营造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

例如: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新近问世的一种可以让玻璃既保持高透光性同时又有较好的隔热效果的高科技产品。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采用喷涂或刷涂技术涂与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在夏季,能抑制65%太阳能辐射不进入室内,并能保证透光率达到70%,能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达到4℃~7℃,测试表明,夏天开空调时,空调的耗电量可从原来303度降低到208度,可节电20%~30%左右;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引进可视光,长波长的暖气能在室内反射,使室内的暖气(远红外线)约90%不外流。

二、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

节能建筑由于使用了节能材料,往往会增加初期投资,使建设费用增加。但从能量效率方面分析,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并能在一定的年限内回收节能投资费。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平衡后,节能建筑就进入了纯收益期,在使用周期内可节约大量费用。从一些节能试点小区实际情况分析,住宅建筑节能投资增加额/住宅建筑本身的造价=1/6。与此同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节约锅炉供热设备和采暖系统建设的投资,并且在建成使用后可以节约能源支出,节约运行管理费用。试点表明,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在3年~7年左右。节能建筑经济分析可参照如下几个指标来进行。

(一)节能投资。节能建筑在一般情况下,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工程造价势必也要相应地提高。在我国,节能65%住宅的投资增长率一般可控制在12%以内。

(二)节能收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节能率指标也在逐步提高。节能建筑的设备运行负荷比传统建筑小,其维护费用也相应的减少;建筑物由于受到良好的隔热保温措施的保护,从中就节省了一笔维护开支。

(三)投资回收期。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不应超过8年。

(四)生命周期收益。节能投资是一次性行为,而收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更科学合理的分析节能建筑的经济效益,应该采取建筑物生命周期的计算方法: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收益=非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

三、总结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居住建筑用能数量巨大,浪费严重。因此,抓紧居住建筑节能已是当务之急。认真实施,必将有利于改善我国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热环境,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扭转居住建筑用能严重浪费的状况,为实现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贯彻有关政策和法规作出重要贡献。

姓名:

报名编号:

工作单位:

专业科目申报专业:建设工程专业

上一篇:第二学期初中音体美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小水滴与大海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