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反思

2024-10-17

九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反思(8篇)

1.九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反思 篇一

1、《诗两首》教学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2、《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教师的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 2 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习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1、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2、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3、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3 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4、《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上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预设与生成。每一堂课,教师都有许多预设,但课堂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教师的提问基于学生的思维现状而发;学生的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学生的结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在教《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前作了一些预设,有了一些预设之外的生成。

一是关于朦胧诗。我的预设是:“这些诗在当时被称为‘朦胧诗’,你觉得朦胧吗?我想在聪慧的我们读来应该一点也不朦胧。所以说我们聪慧嘛,瞧,咱高一8班的同学!”因为学生对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非常熟悉的,虽然对北岛的“网”比较陌生,但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了惊讶(好象在说:这首诗就一个字?)。可是这个问题生成的答案却是异口同声地:朦胧!4(啧,想表扬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我想怎么又朦胧了?刚才不是理解的好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形的,无形的,有亲情的网,有仇恨的网,有互助的网,有破坏的网,有善良的网,有罪恶的网,密密麻麻,互相交织,愿我们高一11班也织成一张和谐的、有凝聚力的网。然后我提示了这里的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他们又似有所悟。

二是不带感情的朗读。我的预设是: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小节。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只是朗读,不带感情。当我说“开始吧”的时候,轮到第一个女生先问道:老师,是带感情还是不带感情啊?我说:“不带。”她怀疑自己听错了,再一次疑惑地问道:是带吗?我说:“不带。”怪了!老师从来都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是啊,我也常常这样要求学生,可是结果他们只是读,甚至没有做到“朗”,更别说有感情了。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却又不相信了。于是我说,是不是读着读着就激动起来了啊,可见读诗是需要感情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团火焰燃烧着,发出光,发出热。”你看这光,这热,肯定要照亮我们的吧,温暖我们的吧。

三是让老师朗读。自己读时还是比较用心的。但是投入与结果是不一定成比例的。没有太多的准备,没有足够的功 5 底,显然不够到位,比如语速快了些,停顿时间不够长,比如“祖国啊”一句,感情还不到位,尤其在内行的吴老师面前真是要贻笑大方了。还请吴老师及其他老师多提意见,不吝赐教,不胜感谢。

四是对祖国的感情问题。当我问道“就是那样的“一代人”,他们情系祖国,心忧天下,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诗人将“我爱祖国”这句短短的话语变成一首激动人心的抒情诗。那么,作为祖国的‘这一代’的我们对祖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预设:怎一个“爱”字了得?学生们的生成可多了,有爱,有狠,有赞美,有抨击,有满足,有不平的。我为自己做了这张幻灯片而后悔,也为他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而高兴。

上完一堂课总感觉到许多不足和遗憾。不足之处,尚有许多,不一一历数。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在教师的“圈套”之外,有人会紧张,有人会很灵活,这需要教育机智,也需不断地磨练。虽然,从本质上说,没有矛盾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而分析矛盾解决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教学是一门艺术,“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拜师求教,书海寻宝,6 提高自己。

5、教学反思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 “我发现了 ” “我不理解 ” “我欣赏 ”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课后让学生完成小诗:草,还是很不错的。

6、《孔乙己》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 8 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 9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 10 花同样沁人心脾,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观念不改变,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学生的学法才会有所改善。在课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等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丽的约会!

7、《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课虽上完了,可我的心未真正放下来。回想自己的整节课,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的。

首先,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很大,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 11 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想多出一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并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我这节课还有以下一些地方值得改进,一是板书未设计好,这一直是我的弱项。俗话说,功在平时,正因为我平时未注重板书,所以临阵磨枪,怎能不乱套呢?二是语言品析不到位,人物分析不太深入。一节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有温度,还要有深度。要想做到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功底要深厚,对文本挖掘要深,师生关系要融洽等等。其实备课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了这一点,可当时未多深钻一下,就把它放过去了。由此可见,自己对教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三是教师的语言不富有激情,还需进一步的锤炼。其实,我一直很欣赏那种能营造处灵动诗意氛围的课堂,教者轻松,学者愉悦。整节课就是一首诗,一首令人回味的诗。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语文教师若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三课”来准备,我想教者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8、《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节课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努力渗透“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能借助多方式的朗读来达到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收效颇佳。整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朗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星星变奏曲》 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等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某些典型特征,所以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这样的诗歌就应该强调反复朗读。再说,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出“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于是,这节课通过范读、自由朗读、个人朗读、评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理解意象、品味意境、领悟情感,让整个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在朗读中把课堂学习的热情推向高潮,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二)注重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重视对话的教学作用。“新课标”强调: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一方面以饱满的激情与学生平等对话;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重 13 视学生的合作探究,或同桌、或四人小组,以多种形式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稳妥、科学地落实小组探究学习活动。

(三)重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再说,诗歌本来就是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维的结晶,应该适时相机利用文本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9、《隆中对》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14 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 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讨论阅读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0、《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的锻炼了学生 15 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没有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样,不但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等多的。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没有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样,不但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等多的知识。思想教育应该贯彻始终。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整篇文章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文章,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发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学习语文知识决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得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1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反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我们不能用庄子与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客观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鉴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知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欣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认知事物的角度不同,认知世界的结果也就不同。我想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庄子到底说了些什么。”

12、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这周我们学习第二单元,重点课文是鲁迅的《孔乙己》和契诃夫的《变色龙》,这两篇都是经典的课文,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鲁迅的文章,由于他所生活的年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现在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本课重点之一是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对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孔乙己在什么条件下他会活着?二,能生活的条件很简单,但孔乙己都做不到,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孔乙己自身一直到其思想一层一层的去比较,从而找到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和自身的原因。这么一问,学生的兴趣就调动 17 起来了,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尤其是第一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找到的条件也好几条。再顺势问第二个条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孔乙己的悲剧原因不言而明。从这课可以看出,提问问题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欣赏水平,作为老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把空间多留给学生。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成绩会慢慢提高。

13、九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 18 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14、《谈生命》教学反思一

执教了世纪老人冰心的作品《谈生命》一文,我认为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的预期设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涵泳文章、咀嚼文句,并将自己的体验感悟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有些学生文采斐然,令人赞叹!

2、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读法,从咬文嚼字到寻章摘句,19 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从课内阅读到课外延伸阅读,从读到写,对“生命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像什么”这样的形象表达方式有认知,有体验,通过仿写有所得。

3、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得以实现,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得以落实。

当然,这堂课也留有遗憾。具体表现为:

1、课堂上女生比男生活跃,在调动男生参与讨论方面做得不够。我的调节课堂气氛之变术不够多,课堂上激烈的碰撞不够,思维的深度开掘不够。

2、由于课前朗读不够充分,课堂上朗读也不够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生疏,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发挥

15、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反思

(积累板块)

对于中考复习来说,各项复习内容一定要落到实处,做到扎实有效。此时各科都进入到紧张的复习中,知识庞杂。学生在积累方面主要的主要问题是记忆不清晰、不完整,表现在试卷上,要么是写不出,要么是书写时添字、漏字、写错别字、笔画不清等等。要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在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 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

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 不添减笔画。

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措施:

(1)分块切割 ,化整为零。可将要求背诵的诗文或按朝代或按篇幅大小切割成若干块,然后规定自己几天完成一大块,这样化整为零,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

(2)定期检查,强化落实。让学生自记、自测、自查, 也可让他们互查,然后教师抽查。

(3)反复默写,反复纠错。

16、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反思

回顾本周的文言文教学,有如下的感受:

1、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达到背诵。诵读训练是文言文教学需要非常重视的,只有诵读,才能合理断句,弄清意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早读,唤起了同 21 学们的诵读热情。利用了各种诵读方式,比如听名家阅读去模仿,从而揣摩文章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气势;个人领读,感染全体„„调查本阶段的学生的诵读情况,发现熟练诵读的课文知识掌握比较好。

2、掌握课本知识,重在迁移。

古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一重头戏,但文言文历史久远,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文言文复习费时多,收效慢。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认为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课本熟悉,知识点就掌握了。再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收效会很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时一定给学生讲清“熟悉课文,灵活迁移”的原则。本阶段讲课时我就着重强调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的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一个月下来,学生也就形成了学完每篇课文后整理重点的习惯。为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言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亟待解决。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老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课堂 22 教学结构成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文言文的美感丧失殆尽,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本阶段我们就采用了各种方式,比如浅易文言文就以学生讨论为主,难懂文言文就师生合作,而诵读贯穿其中,文言趣事,古人古事穿插其中,激发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理想的教学方法还有待研究探讨。

17、《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

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 23 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18、中考文学常识与文学名著

专题复习

文学常识与文学名著是中考的必考题型,更是文化积累的需要,因此复习时要抓重点记忆,注意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将分散的知识归类以便于清晰准确的掌握。

综合近几年临沂市中考试题,该题型的命题特点可以整合为三点。一是选择题。选出对名著内容、文学常识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二是填空题。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和阅读情况。三是考查内容。名著阅读主要考查了解主要情节、典型事件、主要人物及性格;了解与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文学常识主要考查:精读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在中外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讲读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讲读课文中所涉及的作品中著名的文学典型;讲读课文中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例如,2011年临沂中考题:根据下列提供的文字信息,写出作品的名称及其中的人物;2012年临沂中考题:补写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13年临沂中考题: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该题与2012年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针对中考对该题型的考查、命题特点,在迎考复习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按国内和国外分两部分,国内的五部,按年代分,古代的有一部:施耐庵的《水浒传》;现代的有四部: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冰心的《繁星》《春水》、傅雷的《傅雷家书》.。

19、《变色龙》教学反思二

《变色龙》是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一起狗咬人案件中,由于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裁定,读来可笑更让人深思。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浏览文章的基础上,按照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随着小狗身份的变化,奥楚蔑洛夫警官的态度对当事双方(当事人——赫留金,当事狗——小狗)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学生在找二者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变化时候,兴致很高,和好的把握了文章的 25 整体脉络。

在合作探究中,提出了奥楚蔑洛夫警官脱大衣和穿大衣的两个细节,真的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吗?此处及时的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奥楚蔑洛夫警官的人物形象。

教学中不足的是,时间仓促,对于小说中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把握比较到位,对于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涉及到的东西少了些,在下节课的习题练习中,应重点的练习一下。

20、《孔乙己》教学反思三

《孔乙己》是一篇经典之作,从教以来,也已经教过好几遍,每次教都有新的感悟。它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在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上没有止境。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本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这个环节。

备课中,我发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可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26 “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新课标”实施后,也听过不少“新”模式的课,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似乎成了必备的形式之一。其实,对于动辄“讨论三分 27 钟”的做法,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以“讨论”替代“思考”;对于这种没有效果的“讨论”,我向来是颇有非议,不敢苟同的。不过,这一次我居然也“讨论”了一把,但在课前考虑、课上实施时,注意了以下几个细节,我想,这也许是成功的因素吧。

1、“打有准备的仗”。如果课堂上提出个问题就由学生去讨论,因为学生没有准备,讨论当然就无从谈起。事实上,这样的讨论要不成为几个口才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要不你一言我一语,谈得热闹,没有收获。所以这次我是课前将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事先备好,讨论时拿出来,有理有据,而且事先声明,推举代表的发言必须是讨论组的统一意见。这样讨论的方向就不是辩论谁对谁错,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这也是很多讨论常犯的错误),而是虚心地取长补短,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讨论组共同受益的过程。

2、“做有兴趣的事”。在课前布置作业时,我特别强调,出示的几个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也就是选择你最喜欢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去写。记得当时话音一落,学生们居然有欣喜的神情。现在想来,其实也不足为奇,学生们每天面对那么多的作业,难道都是自己喜欢的?这次作业竟然有选择,岂不快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那当然是乐 28 意去钻研、去思考,“文思泉涌”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话题时是不是也应该从学生实际入手、从学生爱好入手,去铺设一些学生们都愿意去尝试的台阶呢?

3、“有充足的时间”。这节课学生讨论的时间长达十三分钟,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课后总结时知道的。讨论的结束也不是教师宣布结束的,而是自然地小下来、静下来。其实,我向来觉得,讨论的话题倒不宜过多,一节课上动辄讨论一下显然是流于形式,但一讨论就得“尽兴”,就不必有时间的限制。否则,讨论还没开始,先规定“三分钟”、“五分钟”,谁还有心思尽情地把话讲清、说完呢?讨论的时间即使长一点,哪怕影响到以下环节的施行,也不必遗憾,因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来就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有所得”,这就是一节课最大的成功。

说起遗憾,我想,如果这些话题不是我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来的,那该多好啊!我甚至还想,学生们说不定还能“挖掘”出更精彩的话题呢。

21、《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三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 29 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2、《公输》教后反思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我让学生说一说战国时期的局面,并联系上个单元中的《唐雎不辱使命》导入这样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也作了两单元之间的过渡。

我把读课文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学生至少读了三遍。前两遍着重读得字音正确,后一遍着重于理解。另外,我还进行了范读和领读。通过这些朗读,为学习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引导学生翻译了课文开头到“公输班不说。”一段话。我没有直接翻译,而是让学生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自主翻译。读一句话,我指名学生翻译,然后我再作补充。课堂上尽量想办法让生互动起来,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如果做不到这样,也要取其次:多提问,多引导,让学生唱主角。这样就会避免教师在台上辛苦地听,学生在下面心不在焉地听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九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九年级,英语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一、引言

九年级英语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 是需要仔细的斟酌和反思的。九年级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年, 也是最关键的一年, 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效果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 一些九年级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认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迎接中考, 只注重知识的讲解, 而忽视了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方面的问题, 使得英语教学方式和手段出现问题, 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英语效率不高。因此, 作为九年级的英语教师, 就应该重视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 及时进行反思, 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有效地解决措施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二、九年级英语教学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九年级学生处在初中的关键阶段, 同时也处在一个十分紧张的时期, 这时九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上都会出现焦虑的情况, 而这种焦虑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虽然在一些研究中发现, 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利于学习, 但是, 焦虑毕竟属于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不能够很好的控制, 更多时候带来的是消极的影响,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家长教师的期望以及学习生活的紧张, 这些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这也导致学生在行为表现上出现心理恐惧。

2.解决问题的措施。面对以上情况, 教师一方面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细心做好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工作,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来面对九年级的英语学习, 帮助学生将恐惧、厌学、焦虑等消极情绪转化成积极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以开朗乐观、积极主动地心态去感受英语的真实、优美、地道, 帮助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焦虑。

三、九年级英语教学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 . 在课堂教 学方法上 存在的问 题。著名 心理学家Howarden Garden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注重学生的智能整体性、实践性、差异性、开发性, 鼓励教师配合学生的学习策略。但在九年级英语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大多时候都是采取高速度、超大容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加快教学进程和速度, 学生一般都只是被动的、麻木的听着, 最后留下的只有大量的课堂笔记以及学生的云里雾里, 课堂学习时间全是老师在不断地讲, 而没有给学生消化的时间。

2.解决问题的措施。基于以上情况的出现, 教师就应该合理高效的进行教学, 做到精讲, 简单扼要的将知识点讲透、讲深,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教学, 留下部分时间给学生思考、消化,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施展的机会, 形成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英语训练, 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强化学生在课堂中教师讲过的知识点。如在九年级英语Unit 2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dark中, 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爱好、性格、外貌等变化, 学会使用used to结构来表示过去经常而现在不存在的习惯或状态。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看一些有关教学的图片, 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 让学生谈论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变化来巩固used to的用法。同时, 教师还要针对日常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自己出题让学生进行一些针对性练习。教师应该多加思考和研究教材中的重难点, 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 并把各种错误汇总, 用不同的的方式进行训练, 做到举一反三, 解决学生的疑惑。如, used to do sth., be/get used to (doing) sth., be used to dosth., be used for doing sth.这些短语的用法, 即使进行了反复的训练, 仍然很容易出错。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看图写话、造句、设置情景等方式不断强化, 再利用选词填空、句型转换、词形转换等题型进行训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不要一味的追求速度, 要真正的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英语知识点。

四、九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 缺乏自信心和动力, 这就造成他们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 不愿意也不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小部分学生的回答就代表了全体学生的回答, 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时对英语的知识掌握不全面, 当教师问学生明白没有, 学生即使不懂也不会提出问题请教师帮忙解决问题, 而是愿意花更多的课后时间自己解决或直接忽略。

2.解决问题的措施。一些学生之所以缺乏自信心, 就是因为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 在学习时比较困难。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让学生想掌握最简单的基础点, 再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分类讲解、训练, 当学生掌握后, 再进行综合讲解和训练。从而做到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的思路清晰, 这样有利于弥补以前所学知识的欠缺。比如, 英语中的时态一直是学生比较害怕遇到的一个知识, 到复习阶段, 各种时态混在一起, 学生就会混淆不清, 如一般过去式与现在完成时, 一般过去时与过去进行时, 现在完成时与过去完成时等, 因此在训练时就一定要让学生清楚这些时态的特征:如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性、一贯性发生的动作, 该时态常用的时间状语就有often, usually, everyday, always等。过去完成时表示到过去某一时间止已经完成和发生的动作或状态, 在时间的概念上是“过去的过去”, 该时态连用的时间状语有by the end of, by last week, when, before等。如进行一些语句练习:在初级中, Have you doneyour homework? (for just, yet) ;在中级中:He hasn, t come toschool because he is ill. (提问) , he come to school?在高级练习中, He came here two hours ago. (同义转换) , He here for twohours.对于这些时态要分别由浅入深进行反复练习, 反复巩固, 遇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

五、总结

英语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进行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学生思想状态、教学目标等, 制定出有效地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总结现阶段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不断反思, 找出最佳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农村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反思 篇三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概念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概念中定义标准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抓住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教师对概念论述时的关键词要准确把握,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这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是“纯净物”,且“只有一种元素”。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溶解度”的定义标准有:(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克数”。这四个限制性语句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标准,缺一不可。

二、比较概念内涵间的关系

将概念的内涵俩俩比较,确定它们间的关系,防止混淆。概念的内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如化学反应和分解反应,前者包含后者;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如纯净物与混合物;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又不是,同样,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有些也不是。运用图示可以表示如下:

1.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2.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

3.交叉关系:

三、运用脉络法归纳概念

归纳可以使学生心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愉悦感,容易做到胸有成竹,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脉络法是常用的归纳方法。如物质分类概念可归纳如下:

在脉络中,结合“打比方”的方法很容抓住概念的定义标准而不易混淆。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是大多数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黑板画出了物质的分类脉络,问学生:“张家的孩子姓什么?李家的呢?”学生很快回答:“张家的孩子姓张,李家的孩子姓李”,我又问“从黑板上的脉络中看,化合物是谁家的孩子?”学生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是纯净物家的”,“那它该姓什么呢?”。“当然姓纯了”。这样,枯燥的化合物概念就在欢声笑语中跟混合物区分开来了。

四、正反例证比较,使概念更加清晰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举正面例证,再从反面来讲,举出反面例证,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接着举出正面例证:H2O,CO2,MgO等都是氧化物,反面例证:CaCO3,(NH4)SO4,KMnO4等都不是氧化物”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习题中形成概念,纠正错误

做题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做题可以形成概念,纠正错误,还能训练思维方法。例如为了形成“元素”、“分子”、“原子”“化合物”, “氧化物”等概念我选用了以下习题:

(重庆中考题)今年5月12号汶川发生大地震,为了支援灾区防疫,我市紧急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2H4O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

B.过氧乙酸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C.过氧乙酸是化合物

D.过氧乙酸是氧化物

(重庆中考题)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等气体,这3种气体的共同点是( A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分子 C.都能燃烧 D.都有毒

通过适当的练习,学生对所学概念就会由模糊变得“恍然大悟”,利于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德化学概念。

六、在结构关系图中形成概念

物质结构的概念是很难准确形成的。我画了结构关系图,并说明对物质结构的描述要做到“对应逐级”,不能“越级”不“平级”。 “越级” 描述和“平级”描述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对应”是指要分清“物质由分子构成呢,还是原子直接构成”。这里的“逐级”是指关系图中“相邻”的概念,不相邻的概念间就是“越级”, 例如说“水由氢、氧原子构成”就是越级。这里的“平级”是指同一概念中出现同一级别的概念,例如说“水分子(分子)里有氢分子(分子)”就是“平级”,这样学生心中模糊的结构概念就容易变得清晰。

4.九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反思 篇四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从教以来,我一直认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一些有复杂背景的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硬骨头”,很难“啃下”,有时竟不知从哪“啃”起。

《我用残缺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掌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确。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让20后的学生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一改往日的授课模式。

一进入教室,我便向学生“投降”,“彻底坦白”,“同学们,由于老师昨天身体不适,实在撑不住,没来得及给大家好好备课,今天一大早又直奔教室,这篇文章我草草看了两遍,细细看了三遍,也没看明白,我可能老了,理解力实在太差了,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希望大家多给老师指点,可以吗?”学生齐呼:“可以”,就这样,一节课开始了。

“大家从文中都读出了什么?谁来给我说说?”一学生说:“我读出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你能告诉我,你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吗?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吗?”……

就这一样,一节课顺顺利利地就结束了,授课任务比预期的还要好。

这次授课方式的大转变,让我意识到,老师不是万能的,学生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质可以充分被激活。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抛除了脑海中所有的成见,与文章“坦诚相见”,一读仿佛见其人,二读仿佛有所感,三读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对经典,有时我会窒闷无语,大约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吧。后来一则材料进入了我的视野,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

可是于教学而言,“意会”仅仅是第一步,我还必须要“言传”,教师永远做不了孤胆英雄,因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指导着学生去夺取全面的胜利。如何“言传”呢?我想第一步还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引导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孔乙己苦在哪儿?社会怎么薄凉的?于是授课过程中以情境再现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读、模拟,这个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朗读与语言的品味,并顺势对语言文字背后的“语言”进行了必要挖掘。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设计的适当位置设置了几个“触发点”,一是导入,暗示科举制度,二是认识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级,三是体会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圣贤书同样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呐喊什么。就课堂效果而言,在品语言、现情节的过程中,学生由“笑”转为“不笑”,现场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

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天然的特点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给学生”,这样做显然会让许多人再次陷入迷茫:这没让学生自主,这没让学生合作,这没让学生探究,甚至这也没有传授什么方法,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啊,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也想问问听课的学生,但我没有机会,45分钟的相遇仅仅是一次偶然,对学生而言,我的确是个过客。

关于教学设计过紧与过松的问题还在困惑着我:过紧就会限制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有控制的痕迹;过松就会导致自由散漫、左右出击的被动局面,并由此导致学习的低效和思维的浮浅。到底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平衡?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尊鲁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讲《阿长与<山海经>》之后鲁迅纪念馆的馈赠,此刻,先生正注视着我,我不知道我讲的课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声,最后只能感慨一句:道不尽的《孔乙己》啊!九年级下册《谈生命》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谈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的方法学习课文,理清层次。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生命感悟和认识的三句话,并以这三句话为依据,把文章划分为四层。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学生只要用心读,这四句话并不难找。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筛选、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活动过程是这样的:请你尝试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所说的“术语”,指的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如: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等。结构手法:照应、过渡、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这一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在发现中,点评中深入学习课文,学习散文多种多样的表达,学习散文语言的精美。

第三个板块,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四个板块: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由于课前朗读不够充分,课堂上朗读也不够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生疏,使品读不够流畅,不够充分。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更好!九年级下册《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随着教材的改编,《威尼斯商人(选段)》已经成为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的讲读课文。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我对这部喜剧是很有好感的。但是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无任何的戏剧知识,在备课、上课以及课后都是我有了很多矛盾的想法:“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呢?能教给学生什么呢?可以交给职中的学生什么呢?我们的学生受得了吗?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呢?……”

第一课时,讲,讲文学知识,讲内容概要,学生木木的。第二课时,看。既然《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戏剧,电影里面基本是尊重原著的,那就以学生喜欢的看电影的方式切入吧。在看电影的过程之中,加上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更好的明白个中内涵,在后边看边讨论,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敲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大门吧。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了很多的惊与喜,在看电影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很认真,甚至把自己也代入了角色。有的同学哭了,令人惊讶的是不是为戏剧里的同一个人,看完电影后,我们大家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很多事情要知道。

第一课时,很累。第二课时,很轻松。以后一定也要好好抓住教学的契机,使语文课堂生动、轻松。九年级下册《公输》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关于文言文,我觉得首先应该诵读。俗话说得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墨子的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说理得有理有据;同时,在诵读中体会墨子的性格特点。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在读准字音,读好节奏之上,让学生借助重视疏通文意,在这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这篇文章比较长。其中墨子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特别值得学生们学习。可是这气势磅礴的语言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此花得时间也比较多。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 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 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 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 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 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 的设计:

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深情的爱国诗歌。诗人舒婷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诗歌先抑后扬,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读来使人荡气回肠。为此,在教读本文的时候,我尝试使用了以 预教(任务)驱动课的教学模式为主,其他四种教学模式为辅的教学设计。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学生用心去读,反复去读,用心去感受。教师有效地范读引导,方法点拨。不仅让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进入文章情境。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领会诗人移注在形象上的主观情感,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从而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三、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在读、在品、在悟、在提高。不仅把握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水平和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成诵。

四、课后作业有效进行了拓展,学生的续写和仿写更是出乎意料的成功。真可谓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正的感受到:教师的示范引导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入情入境的学习,才会收获多多,才会真正的高效。我感到,在这堂课中,教师真正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的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学习的方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疑难,自悟反思,领悟方法,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课堂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首席。但缺点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由于太注重读的指导,致使课堂计划的意象指导及仿写训练没能更充分的落实,课堂调控能力还需加强。九年级下册《柳蒲人家》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蒲柳人家》,这是一篇中篇小说的节选,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我特别喜欢这位“神童”作家。他也被誉为“文坛奇人”,他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也颇受人们的喜爱。《蒲柳人家》这篇作品还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读课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可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的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今天的课上,同学们发挥的较为出色,在小组的阅读,分析,讨论中,同学们都表现的很出色,能各抒己见,也能积极的抢答问题,特别是在概括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时,同学们的表现尤其突出,从某种程度上也能让我们得出一些思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比老师逐字逐句、逐题的串讲课文的效果要好得多。这节课美中不足的就是,因为中途时间没控制好,导致后来的归纳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时没有时间,给人的感觉没有深度,另外就是事先设计好的学案也没能按时完成,所以课后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遗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完善自己,课前的准备还是要更充分一些,多点考虑一些上课的细节。九年级下册《那树》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以那树的身份进入课文学习,为的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树形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首先设置情境,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用优美的歌声,创设浓浓的氛围,以歌曲中对那树的赞颂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进入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悟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默读。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助读卡形式。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第二个环节品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第三个环节理解主旨。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以树的身份对人类诉说心声。这个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答案涉及课文又超越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人类与自然、文明进步与诗意生活,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以简练而恰当的文字展现,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板书清楚明了地显示了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与惨遭人类杀戮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引发学生深深思考。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想得多,说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环节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完全放开,答题角度有些单一,虽然一再启发,但效果不太理想。由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成,有些学生回答不到位或回答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老师点的稍多一点。

以后,我会向着高效的语文课堂奋进,使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九年级下册《变脸》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第一、整节课紧紧抓住戏剧的特点──矛盾冲突,有序安排教学程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整节课巧妙地活用了“变脸”这一题目,根据情节的发展给人物画“脸谱”,从而透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紧紧“围绕文本”,“解读文本”、“ 分析文本”、“揣摩文本”,思路清晰,这是处理教材的绝好的方法,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第二、体现了本节课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剔除了“花里胡哨”的所谓的细枝末节,而是紧紧抓住阅读的要素,给学生及时地技巧点拨:如标题的作用,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揣摩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概述故事情节等,都给学生作了很好的指导和点拨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如刘德华学变脸不成的原因,自然引出课文,还有那位高素质的学生,学川话朗读,都让师生们大开眼界。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这样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增强他们“大语文” 的意识,真正成为语文的改革者。

如果让我“花”里找“刺”的话,我想说点不成熟的看法:虽然学川话朗读的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但我认为一堂好课,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失败,尝试让其他的学生读,不一定用川话,用普通话也行,只要读出个性,读出语境未尝不可,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九年级下册《孟子》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走进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热情。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设计与教学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遗憾。

一、多方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只有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才会相得益彰。预设的空间越广阔,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教师也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了。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分类积累文言语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开拓阅读视野,注重相关名句的积累。设计意图为培养文言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的会达到的。第二项的操作可以灵活处理。

四、要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成效,合作学习有时间保证,师生交流有思维碰撞,学生的诵读与积累达到预定目标,这两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大了些。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指出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通过学习,将劝谏艺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老师示例分析邹忌“三问”时的心理,学生通过示例分析“三答”时妻、妾、客的心理特征。)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而关于结尾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处理,我灵活的将问题具体化,以课堂实况为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堂课上灵机一动的切实实践,为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虽然自我感觉这节公开课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问题提问的层次性不强,例如,反复问了好几遍“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意何在?”

3、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原本课前设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邹忌形象及进谏方法上,没想到时间有所剩余,就顺势讲到了齐王的性格特点,但由于时间有限,分析不透彻,给人蜻蜓点水、头重脚轻的感觉。由此也看出了自己备课的片面性,不够灵活。

4、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很多时候提问冗长,过于罗嗦。

5、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九年级下册《变色龙》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本课是一篇介绍变色龙特征的文章,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和捕食、变色等生活习性。作者借用一次摘四季豆时的所见、所闻,引领同学们走进变色龙的世界,揭开变色龙变色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下面我就本节教学谈谈自己的得失。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一张变色龙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特点,学生表达了他们对变色龙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中描写变色龙外形特点的一段话,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变色龙的?透过那些表现变色龙特点的词语,学生很快发现了,作者是抓住了变色龙身体各个部位的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此时,我趁机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观察小动物需要注意的一些方法,即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来写。

由于变色龙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对其捕食和变色的生活习性充满了好奇,单凭文本资料,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于是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插入变色龙捕食的视频,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把文本和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了变色龙捕食的快、准。这样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对字词进行积累,也让学生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并培养学生学会抓住文章重点信息的技能。九年级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1、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通过朗读、品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主题有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我采取朗读接力赛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互相评价,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注重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

3、这节课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探讨由地下森林引出的对顽强生命力的认识和理解。

4、学习作者写作手法,将叙事与抒情融合,试仿写一段优美的句子,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九年级下册《谈生命》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音乐之声》中,十六岁的大女儿丽莎曾在一段时间对邮递员鲁夫有了那种懵懂的好感。一天,她和鲁夫互诉衷肠到深更半夜,超过了父亲规定的门禁时间无法进家门。丽莎怕父亲责骂,只好翻墙回家。玛丽亚发现后没有责怪她,也没有把事情传的沸沸扬扬,而是亲热地邀她坐在床边谈心。后来,丽莎失恋了,她又耐心的宽慰开导她。因为这种尊重与真诚的理解。使得玛丽亚与丽莎能够如朋友般融洽相处。丽莎成了玛丽亚的小助手,有什么事都愿意无拘无束地与她交流,包括隐藏在内心的困惑都告诉她。孩子们的心不再孤寂,不再封闭。他们也越来越喜欢玛丽亚,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家。

这里就谈到了我们在工作中最敏感的话题—早恋。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能还没有碰到这样的问题。但中高年纪的孩子们。天天呆在一起,久而久之,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情愫。好感,纯粹的喜欢等等。在我眼里也是很正常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咬牙切齿的告诫我们早恋有多么多么的不好,危害有多么多么的大,如果班里出现了早恋的同学,老师就会找家长,继而,那些早恋的同学就必定会遭到一顿暴打。尽管如此,各个班里早恋的小火苗,永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

现在,自己做了老师,碰到这些情况,我自己就会想到以前老师的方法,想到就觉得很可怕。那时我的同学们真的不是思想不纯洁孩子。或许,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或许,他们只是互相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如果,老师不是采取那样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想到这里,在看看班里的孩子们,会觉得他们特别的单纯。他们眼中的“喜欢”或许只是喜欢而已,跟我们这些大人眼里的“喜欢”相差甚远。我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我们要向玛利亚学习,尊重并理解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才可以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才能够给予他们及时的建议和指导。

九年级下册《谈生命》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呢,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的理解。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看看它是如何解读这篇文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即“舍生取义”)昨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将脑意识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进行对接,很可惜,在潜连接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将我的课堂偏离了正常轨道。

“老师,我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一个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还有谁不同意老夫子的观点?”我笑着问道。响应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于学生们的态度,也有些惊异他们的独立思想。我决定将课堂自然一些进行到底,于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听取他们反对“舍生取义”的原因。“我们以前接触过保尔这个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话说的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学生A心直口快,当然观点显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强词夺理了。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这个观点离的似乎太远。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放说已经将‘见义勇’改为‘见义智为’,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取义不舍生’。”学生B有理有据、简捷明快的发言博得了一阵喝彩。…… 在众多的言论之中,除了学生B的‘见义智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义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们列举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从贪污犯说到肇事者,从“评按说法”说到“焦点访谈”……他们不屑的说着:现在有谁还“舍生取义”啊?…… 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优秀传统的教育缺乏,教学与现实严重脱节,致使教师处在了尴尬的位置。我明白,他们接触的社会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潜意识里早就否定这个观点,根深蒂固。我还想据理力争,想为我们伟大的古思想家拉动一些支持者,更想纠正这些年轻的脑袋瓜里存在的“腐败”思想。我急性列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上学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赶紧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伤势做决定,你会怎样做? “我会看看左右没人,赶紧逃跑。”一个调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说。

5.九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反思 篇五

核能是巨大的,源于巨大的核子力,能与力(做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对于质能方程的理解:这里有种典型的错误理解方法认为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理解:质量亏损了当然转化为能量了。其实这是对方程的理解有误造成的E=mc2是反映的质量和能量的数值对应关系;即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那么它具有的所有能量的总和等于MC2,质量能量惯性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不能相互转化的!就好象不能说惯性可以转化为质量一样;只能这样说:只要是物质就一定具有质量,能量和惯性!另外一个思考:亏损的质量去了哪里?质量是不是不守恒了呢? 思路分析] 核能的计算:原子核释放能量时,要产生质量亏损,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E=mc^2.或(△E=△mc^2)这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因此在计算核能时,可以通过首先计算质量亏损△m,再代入质能方程中即可求出核能。必须注意: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反应的是质量亏损和释放出核能这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不表示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变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辐射出的γ光子静质量虽然为零,但它有动质量,而且这个动质量刚好等于质量的亏损,所以质量守恒,能量守恒仍成立。[解题过程] 质能方程中的能量已经包含了动能.由以上分析可知核反应过程的质量也是守恒的!!方程的推导过程及解释

6.九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反思 篇六

本课以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为主要模式,积极开发和利用了学生课程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再现历史和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的深化,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也能很好的体现,师生积极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三维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落实。

⑴图文结合,开发课程资源。搜集整理教材、图书和互联网上有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在众多的资料积累中提取有效信息,更好第理解课程内容,为问题探究做好铺垫。如图片《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巴华盛顿会议》、视频《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

⑵问题展示,引领探究学习。在明确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教学重点合难点,展示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揭示历史本质认识。如文本“巴黎和会与会国是否有平等权利?”“帝国主义大国的外交立场是否一致?”“巴黎和会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规定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影响?”“巴黎和会缔约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巴黎和会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有何影响?”“巴黎和会之后,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巴黎和会上列强存在哪些矛盾?凡尔赛体系能给世界带来和平吗?”“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哪几个国家?”“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等等。

⑶创设情境,开展课堂活动。通过图文资料,以基本史实为依托,创设历史情境,组织开展课堂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现课堂互动生成。

7.九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反思 篇七

传统的九年级英语复习教学通常采用三轮复习模式:第一轮按教材分册复习;第二轮语法专项复习;第三轮进行适应性训练, 集中训练中考题型, 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这种以“讲授—操练—反馈”为主的复习模式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单调乏味, 弊端明显。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话题式的复习教学途径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推广。

话题式复习教学是指以话题为依托, 把语言知识的复习与语言技能的训练、情感价值的理解、文化意识的体验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其中, 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 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戴军熔201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1指出, 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新课标还强调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话题式复习教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它倡导以话题为主线, 围绕课程目标, 并结合学情和教材特点进行立体、综合的教学设计与开发。话题成为设计的起点, 围绕主题线索, 支撑话题的文本被进一步开发重构以吸引学生兴趣, 与话题相关的文本、篇章及音像或视频资料等的运用促使学生进行语言的探索和学习 (戴军熔2010)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用英语做事情”。

江山市某中学历届九年级复习都采用传统的复习模式, 教学方式没有新意,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为改变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该校九年级备课组在归纳、总结以往复习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了话题式复习教学实践。

二、话题式复习教学实践

(一) 教学实践对象

本次教学实践对象包括江山市某中学九年级14个平行班共672名学生, 其中女生302人。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城区小学, 剩余部分来自农村,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本次九年级备课组负责教学的7名教师各任教两个班级。实践从九年级新课上完后开始至中考前结束, 每班每周6课时。备课组课前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 形成共案。授课教师在共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二) 实践过程

在复习初始阶段, 每位备课组成员认真研读整套教材。外研社版新标准教材1的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纲, 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 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同时, 该套教材的话题在各个年级呈螺旋式的反复和上升, 这也为九年级采取话题式复习教学提供了契合点。在遵循外语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备课组成员采用“同类归纳”方法, 以课程标准附录部分的24个话题项目为依据, 将整套教材中的教学模块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归类、整理和对比, 重组复习模块, 整合成若干个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话题模块 (徐嫦华2011) , 如food、sports、jobs、tourism、transport、education、entertainments等。

随后, 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 打破全套教材“册”与“册”之间的界限, 有计划、按步骤、分门别类地对各册书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归纳和对比, 从而帮助学生框架式地把握语法、语音与词汇等方面的主要知识, 归纳话题下的常用词汇, 总结话题下的功能句子, 积累话题下的典型句式, 提炼话题下的主要语法, 梳理话题下的书面表达,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框架 (丁庆娟2011) , 为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接下来, 教师以话题为主线, 整合课程资源, 尽量挑选或自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材料创设各种丰富的话题情景, 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调动和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 话题词汇和句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并且以阅读和写作技能训练为主, 适量进行有关的语言项目的归纳和点拨, 再配合少而精的训练题, 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和学习策略指导, 各种线索和过渡手段使整个教学过程连贯而流畅, 有序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姚艳平2011) 。

(三) 教学案例

笔者以课程标准附录话题项目表中Personal information的二级项目Jobs为例, 阐述话题式复习教学在课堂的教学过程, 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分析和总结。本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开“体验式”任务型教学, 即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的情境或任务,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

教学过程:

步骤一:利用图片, 导入主题

教师抓住习近平新任国家主席这一契机, 将习主席挥手致意的图片用于该课的教学素材。师生简单问候以后, 教师展示图片中习主席手的部分, 身体其他部分用文本框覆盖, 引导学生猜测:“Today, a friend of ours comes to visit us.He is kind and friendly.He is really famous and hot in the world now.Who is he?What is he?What is his job?”

学生根据图片特征并调动已有知识, 顺利给出答案“He is China’s new president.His job is to lead us make China Dream come true.”教师适时展示全图并板书话题Jobs。这样, 在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问题自然引出话题。

课堂导入活动又叫热身活动 (warmingup) 。本例中, 教师通过将现实情景中熟悉的人物在课堂中再现这一方式, 吸引学生注意力, 给学生带来亲切感, 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不仅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焦虑感, 而且使之在情感上变得兴奋而又热情, 达到了热身的效果。

步骤二:猜测游戏, 再现词汇

教师采用与导入相连贯的猜测游戏, 再次唤起学生复习各种职业名称的兴趣和热情。利用PPT呈现图片 (简笔画、动态图、静态图) 展示各种职业从事者的服饰、动作、工具、工作场景, 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回忆职业词汇。如student、policeman、nurse/doctor、waiter/waitress、reporter、farmer、driver、worker、painter/artist、cook、dancer、singer、gardener、cleaner、zoo keeper、fireman、guide、host/hostess、actor/actress等。在学生猜出职业名称的同时, 教师提醒他们关注职业名称词汇构词法上的特征, 板书职业提问句型“What’s his/her job?=What does he/she do?=What is he/she?”。

本活动中, 不同类型的图片既避免了因形式单一而让学生感到乏味和兴趣低落, 又使本话题的词汇在这一阶段得到频繁有效的复现, 从而有利于词汇的记忆。师生默契交流的同时训练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步骤三:练习检测, 强化所学知识

教师就前面环节再现的语言知识预设一些检测语言功能项目的题目,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完成各题, 并及时反馈分析。如:

习题1:Betty’s father is a manager.He works____.

A.in a hospitalB.on a bus

C.in a companyD.at school

习题2:—Alan, ____?—He is a secretary.

A.Who is your brother

B.What does your brother look like

C.What is your brother

D.What is your brother doing

习题3:Lily’s father is a policeman.His job is____ (make sure) that drivers obey the traffic rulers.

习题4:Ms.Zhao works in our school library.Sh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l____.

习题5:Mrs.King wanted to wash her hands, and a w____showed her the way to the ladies’room.

(Keys:1.C;2.C;3.to make sure;4.librarian;5.waitress/waiter)

本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了难易程度适当的选择与填空题, 旨在检查学生对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的理解与巩固, 把听说落实到书写。

步骤四:听力训练, 了解西方文化

教师展示美国女孩Lisa头像, 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预测她的职业, 并说明理由。然后出示表格内容和听力选项, 学生快速浏览后, 听录音两遍, 完成信息记录表。与学生核对答案, 展示Lisa穿着职业装的全像, 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最后看听力材料, 再听录音, 教师分析答题细节, 指导答题技巧 (过程内容详见图1) 。

本环节中听力材料选择美国女医生的独特工作内容, 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预测活动是前面教学活动的自然过渡, 不仅为学生在自由表达和交流中运用话题语言提供机会, 也意在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展开活动, 为接下来的听力训练埋下伏笔。设计听力考试常用的题型, 让学生很快进入听力前的准备, 以便在听的过程中快速发现和确认相关信息。核对答案时展示全像和听力材料, 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步骤五:拓展练习, 促进话题的深层次挖掘

教师与学生自由交流, 从听力训练自然过渡到拓展环节, 例如:

Teacher:Doctors in China are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Lisa.Is there anyone whose parent is a doctor in our class?

Student 1:Yes.My father is a doctor working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Teacher:I’m sure you know a lot about your father’s work.Would you like to share with us?

Student 1:My father has been working as a doctor for 18 years.Every day he must...

Teacher:Our parents work so hard to support us.Thanks to them, we can study at school happily.However, sometimes, it’s not so easy for them to find a job.Where can we find a job?

此时, 教师展示劳务市场拥挤人群的图片, 和学生一起描述, 与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同时, 让学生了解找工作的不易和父母工作的艰辛, 让学生感受亲情, 适时进行感恩教育。在引导学生输出job-finding、job center/market、job search websites等与找工作相关的词汇后向其展示语篇完形任务, 指导学生使用所给出单词的正确形式补全语篇信息, 通过这一活动使之进一步了解网络招聘的相关知识。

任务1:请用下列单词的正确形式将语篇补充完整

practice, for, appear, way, use, type, where, help, job, second

The Internet can show you a lot of jobs all over the world.If you want to find a job on the Internet, ____the words“job search”to find the websites you need.Typing in what you want and____you want to work, in a few____, a list of jobs will____on the screen.Or you can____in the name of a company to learn about jobs there.Many websites list full-time, part-time and summer____.

Job search websites can help in the other____, too.They show how to prepare____an interview.They also tell you what to say to an interviewer on the telephone.Some websites give you some interview conversations____.One website even has a dictionary of interview words.A good job website can be a big____in your job search.

Good luck with your job-finding.

(Keys:use, where, seconds, appear, type, job, way, for, practice, help)

本环节首先设计了与课文主题Jobs相关并逐层深入的一系列问题, 贴近现实的话题延伸使学生觉得问题与自己有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问答、图片描述和填空的方式就较深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环扣一环, 一个任务的完成为下一个任务做好必要的铺垫, 训练了学生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六:阅读理解, 进一步拓展话题内涵

教师展示著名作家莫言的图片, 简介其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要求学生快速阅读 (限时) 有关莫言的文章, 得出文章大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阅读策略, 详细了解莫言的生平, 人生经历及获得的成就, 查找文章的具体细节, 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材料选用有关莫言的文章, 是因为他作为一名中国作家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很有代表性。复习课中的阅读活动应区别于精读课中的阅读活动。本环节设计的关注点在语篇中的重点信息或核心内容 (莫言的生平、人生经历、成就和品质) , 充分挖掘材料中所蕴含的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化内涵等, 为后续语言输出活动 (discuss and free talk) 能否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证。

步骤七:讨论和表达, 提高交际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莫言的成功给大家的启示。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想职业以及获得成功需要哪些东西。教师提供问题给学生参考, 指导学生口头报告结果。

问题1:What can we learn from Mo Yan?

问题2: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Why?

问题3:If we want to succeed, what should we do now?

此处通过小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讨论莫言的品质及其获得成就的原因, 让学生把自己和莫言作强烈的对比, 深化主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开放式的答案, 展示他们的个性, 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励志教育, 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步骤八:写作活动, 课外延伸主题

讨论与口头训练的环节自然过渡、落实到书面表达。教师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以“My dream job”为题, 发挥想象,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文章。写作活动围绕话题线索, 让学生描写自己梦想中的职业以及为之所要付出的努力, 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织和整合已获取的话题知识和语言知识, 在充分的语言输入之后实现语言输出, 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把写作当成作业布置, 让学生对本话题的理解和感悟延伸到课外。

至此, 依托话题开展的一系列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听说读写活动层层过渡、推进、延伸,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又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中, 最大限度地夯实基础,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思考与启示

实践表明, 采用话题式复习方法, 教学思路更清晰, 层级链接更自然顺畅, 内容要点更全面, 知识体系更完整。特别是在九年级总复习阶段, 可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查漏、补缺和巩固, 从而实现初中英语总复习的高质和高效, 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那么, 开展话题式复习教学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思考:

(一) 构建知识网络

话题确定之后, 教师要做到宏观备课, 了解整个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的编排体系, 要理清、吃透每个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 寻找与话题语言知识和核心内容相关的语法、单词、词组和表达, 进行梳理、聚合, 把同一话题下的语言项目组合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 原本孤立的语言知识统摄在话题语义场里, 彼此之间有了意义联系 (姚仁环2010) 。在语言运用中, 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 一旦话题被激活, 语言项目的意义联系随即接通, 语言的检索和提取将非常迅速。

(二) 创设真实情境

话题式复习模式中所选择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 源自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 富有时代气息, 体现时代精神。教师要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交际情境或篇章情境,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实际情况的真实情境, 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学生才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 避免语言学习的空洞和单调, 在交际的时候才不会言之无物。

(三) 贯通任务环节

在复习的过程中, 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 尝试解决当前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获取新信息, 形成关于话题或主题内容的深度理解。教师必须合理的设计问题和任务, 通过问题或任务铺设解决问题的阶梯, 即设计环环紧扣、循序渐进的具体问题或任务实现顺利过渡, 并设计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或任务, 持续、深入地展开有针对性的互动, 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建构新知识。

(四) 拓展交际渠道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生的语言实践应以交流为目的, 在交际中感知语言, 在合作中应用语言, 从而实现信息的分享、思想与观点的碰撞, 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 而不能单纯地为了运用语言而运用语言。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必须拓展话题的广度和深度, 并适量扩充信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实物、图表、视频、游戏、网络等不同手段提供运用语言的途径 (周海平2012) , 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和交际性, 享受表达的快乐和学习的收获。

(五) 促进动态生成

话题式复习教学也有预设, 但是更多的是自然生成。教师可以预设时间的把握、知识的归纳和训练题的设置, 但这种预设又必须是弹性的和开放的。复习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变化过程, 常会产生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 这种意料之外的“生成”要比预定的、计划的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在课前有足够的预备资源, 注意分析课堂的发展态势, 发挥引领作用和教学机智, 在原有的教学构想基础上及时对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信息进行分析重组, 随机应变调整教学, 抓住有价值的生成, 并因势利导, 巧妙地实现课堂生成的价值提升。

(六) 关注情感策略

话题式复习教学不仅应关注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的情感状态以及学习策略方面的收获。教师应时刻在各教学环节中渗透对情感资源的挖掘和分析, 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和谐和健康的品格。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对听读策略、写作策略等方面的指导,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有效的话题式复习教学能够激活学生封闭的记忆, 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 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话题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的“场”, 学生在这个“场”中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 从而遵循了“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篇不离境”的原则, 把语言复习融入听、说、读、写活动中, 在听中感知语言, 在说中体验语言, 在读中品味语言, 在写中驾驭语言, 真正培养“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摘要:传统的方法以“讲授—操练—反馈”为主的九年级英语复习模式单调乏味, 弊端明显。话题式复习教学以话题为主线, 围绕课程目标, 并结合学情和教材特点进行立体、综合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用英语做事情”。本文从英语话题式复习教学的涵义入手, 以一堂教学实践课为例, 阐述和分析了话题式复习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并对话题式复习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来几点思考, 探讨如何创建一种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的有效复习方式。

关键词:九年级英语,话题式复习,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戴军熔.2010.基于话题的立体式语言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 :6-12.

丁庆娟.2011.初三英语复习课有效教学探究——从一次市级公开课“话题式”复习谈起[J].学英语:初中教师版 (5) :2-3.

徐嫦华.2011.以话题为模块开展初三英语词汇总复习——以food话题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 (9) :58-60.

姚仁环.2010.九年级英语单元话题模块重组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8) :20-22

姚艳平.2011.关于提高话题式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学英语:初中教师版 (10) :5-6.

8.九年级英语的有效性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方法

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英语知识,还要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更精、更准,这就要加强我们教学中的有效性。针对如何提高九年级英语的有效性教学,下面我来谈一些自己的方法及观点。

一、重视基础,做好复习

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基础知识,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学好它必须有一个好的功底。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复习,而且要监督学生,和他们一起做好基础复习。单词是英语的灵魂,语法是英语的躯体。基础单词和基础语法一定要让学生牢牢掌握。我们可以通过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学生的词汇、语法等来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打好基础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二、找好重点,逐个击破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九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最大的疑惑就是中考要考什么,而相信这也许是大多数老师所苦苦思考的。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分清主次,要把握好英语的命脉,找出重点在哪里,学生应该学习哪里。对自己所教的知识要有深度把握,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在哪里,考试的命题放在哪里,我们就着重教哪里,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问,因为他们此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仅仅因为他们某次成绩不好或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就对他们进行指责,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信心,多一些关怀,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且可以做得更好,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在课堂上,我们英语教师也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和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即使讲过好几遍的知识学生再问也要耐心讲解。如果遇到气氛压抑的时候,老师要尽量通过幽默的语言或小的英语游戏来提升气氛。只有氛围提上去了,学生才更有学习劲头。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愉悦的课堂,两者都把握好,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定时进行模拟训练

学生的学习表现要通过一次次的测试来验证,而模拟训练又能使学生知道自己哪里掌握不足,要对哪个地方进行重点攻克。模拟训练不单单是为了考试,它实际上是一种提升。通过一次次的模拟训练,学生既能提升学习,又能培养题感,还能锻炼考试心态。为此,我们英语教师要重视模拟训练。当然,更要注意模拟训练中的选题,不能盲目选取,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在选题时要注意难易兼顾,既重基础,又有重点,能得分的题和难点题一定要合理分配。在最后两次模拟训练时,选题尽量简单,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考试信心。另外,模拟训练也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水平,要重视对每次训练过后的总结分析,看看学生共同的毛病出在哪里,对此进行细致讲解。在模拟训练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提高我们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对九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要加强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提升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我们任重而道远,要在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中总结反思。

參考文献:

郭玉领.如何提高九年级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41).

上一篇:介绍小伙伴范文700字下一篇:蟒当迎检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