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选9篇)
1.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篇一
【篇一】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总共三十条,分为五个部分:1.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2.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3.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4.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5.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意见》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原则——统筹协调,共同推进;
服务需求,优化结构;
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从招就办的工作实际出发,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提升服务需求能力。目前的短板在于缺乏职业需求的市场信息与中介服务,校企融合深度不够,服务产业能力不强。体现在就业对口率不高,就业含金量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努力促成系部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把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做实做好。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动对接经济社会需求,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社会对学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认同度不断提高,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要加大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调研力度,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需求情况,分析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新问题,通过调研找到差距,提出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巩固校园招聘主阵地、积极开拓就业新市场,持续推进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初次上岗率、就业率、就业稳定率,就业工作做得好,招生就不用愁。
二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工作未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合作事务,缺乏运行机制,监管不到位,管理权责不明,合作进展缺乏反馈,合作的深度、广度、紧密度不够,形式单一,范围狭窄,仅局限于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层面,互利共赢的格局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厂中校”有待建设。
招就处专业知识不够,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四个对接等方面还需系部和专业老师大力支持,引进和深化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的结果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学生毕业时能找到一个对口的工作岗位为基本落脚点,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与企业加强合作与联络,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落实十三五规划。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和构建“5+3+10”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市场调研,提高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努力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发展订单培养、实习+就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
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提升就业对口率及岗位迁移能力。
招生就业处部门十三五规划中校企合作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评比办法》等规章制度;
完善校企合作章程和流程;
实施“一专业一企”行动计划;
推动各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不少于2个;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具体举措是:依托专业系部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引入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实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招就处要做好桥梁及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全校校企合作资源的积聚、整合和对接,充分发挥专业系部的主观能动性,筹建校企合作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力争每年引入一家较为知名企业合作,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开展校企联合招生,逐步推进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企业冠名班、订单班等形式,扩大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规模,稳步提高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贴合度,实现学校和企业共成长、共发展,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同步,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篇二】
为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职业教育既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职业教育必须能够提供理念不断创新、技艺精雕细琢、工作踏实苦干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做好产教融合及深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教育部职成司在17年相继出台了“教职成司函〔2017〕18号文:《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教职成司函〔2017〕41号文)《关于公布2017年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计划的通知》,强调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配合做好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审议、配合推进国有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组织制订行指委章程,完善教指委组织机构建设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并为推动产教对接召开一系列的推进会和活动。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办发〔2017〕95号文)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来规范校企合作,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的发展格局,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产教融合长效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关键在于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都能主动积极、深度参与,学校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通过订单培养或者冠名班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在校招会上让企业具备人才招聘的优先权。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等手段,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促进资源互补,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提高企业合作动力;
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
本人认为做好产教融合必须做好以下4个对接,以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各种不适应时间,为毕业生转变为产业工人的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
1.做好企业制度和学校制度的有效对接,将企业的管理等制度、价值取向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甚至作息制度均可以引入校园进行对接。
2.做好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将企业需要的安全及环保和劳动保护等重要的法律法规引入课堂,和企业一道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3.做好师资培养对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进校园当技术导师,带入企业的实践技术等,组织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老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4.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接,建设企业场景化实训基地,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对工作、对设备的敬畏感和责任心。
2017年,现代化工产业系走访了周边的多家相关企业,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和福建申远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使公司成为我校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之一。双方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17年7月,根据企业及学校各自的优势和需求,在企业周边地区招收了第一批订单培养学生,学生入学即入厂、毕业即就业,同时也是学校和企业对当地贫困学生家庭采取的精整扶贫的一种具体措施和创新模式(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企业承诺将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采取一定的奖助学措施)。但是17年的订单班启动的太匆忙,时间短(7月25号对外宣传并启动招生项目,7月31号结束,期间有10位学生报名,经过面试招收了7个学生,经过体检,最后和其中的6个同学签订了学校企业及家长学生的四方订单培养协议,并于17年12月1日举行了人才培养基揭牌及订单培养班开班仪式。目前经过双方的探讨,并邀请了企业所在地可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介入,争取今年3月份启动本项目订单培养招生工作;
早谋划、早宣传、早启动,期待18年的订单班能独立成班。
今年系部将进一步拓展与本地企业的沟通交流渠道,做好工业分析和化学工艺两个重点专业和当地知名企业形成有效地对接,培育一到两个能够实际操作运行的厦门本地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开发一到两门校企合作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继续推进目前已经着手的工作:和省内个别大型企业及高职院校沟通对接,尝试借助福建省“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争取将校企合作和中高职衔接统筹在一起,争取让系部部分毕业生进入合作企业以后有学历提升的机会,做到入厂即入学,就业上学两不误,以提高系部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和竞争力,促进系部相关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知名度。
【篇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提出了方向。今天全体中层干部学习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目的就是推进我校校企合作工作,前期招就办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也拟定了校企合作工作方案,供各部门参阅建议。
一、学校校企合作推进会的目的:
学习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关键词:合作育人、对接产业链、企业主体作用、共建共享、双向对接!
端正思想:必须把校企合作工作,上升到关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上。
促进工作:就是要立即行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二、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意义的认识:
1、突显工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2、突显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贡献;
3、突显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必须遵循“三结合”原则:
1、结合学校重点工作(如:示范校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进行开展;
2、结合学校专业建设(优化、重组、延伸、更新等)、培训方案、教学标准(充分连接实践环节)进行开展;
3、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双师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物等)进行开展。
四、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强调几方面工作:
1、工作对象应全覆盖:每个专业都必须对接企业,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成效;
2、工作重点要突出:强化重点、兼顾一般,以点带面,形成鲜明的专业合作特色;
3、工作模式要突破:在现在的基础上,要根据专业特点,探索与创新最合适有效的合作方式;
4、工作态度要务实:目前大多校企合作方式都停留在表象上,多为象征意义上的形态;
因此,我们要扎实工作,将合作方式系统化、常态化,走在前,主动作用,这才是学校发展的生存之道;
5、工作运作机制要系统高效:本项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配合,各负其责,相互联动,高效有序,各专业系部是主体,其他各部门积极配合与保障。
总之,学校总体上“立足行业、根植企业、搭建平台、合作共赢”,把校企合作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引领厦门职业教育发展。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根据校党委安排,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向各位领导汇报学习感悟与工作感想。
一、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意见》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完善顶层设计,强调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了30项措施意见,有以下亮点:一是明确“四位一体”体系架构。二是将教育先行、人才优先融入各项政策。三是强调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四是合理划分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边界。五是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二、当前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认为,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微观层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政策层面,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
三、工作思路
1、创新机制建设,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学校与地方企业、兄弟学校联合成立如厦门城市轨道职教集团,搭建顶层合作平台,以决策重大事项,指导开展工作,协调解决问题;
成立由学校领导及招生就业处成员、系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其组织下,以搭建专业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针对人员互聘、人员考核、人员管理、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职工(教师)培训、科研服务、顶岗实习和就业等问题,共同协商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与管理制度;
完善并召开一年一次到二次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以搭建项目实施平台。
2、整合资源配置,搭建互利共赢平台
校企双方共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适用性人才,是职业学校的追求目标。校企合作,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就是课程。现代交通产业系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与企业人员一起设计教学任务单,教学内容源自于企业生产实际,建立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来实施专业技能教学,使实训过程更接近企业的要求,让学生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校企双方共同来构建课程体系,研究课程标准和考核细则,开发项目化教材。
3、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对接专业,引企入校。现代交通产业系以主动换互动,开展了对现代交通行业的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从合作意愿、专业化程度考虑,目前与“厦门轨道交通集团”“博世检测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的生产任务供应链,不仅满足了教学训练体系量的要求,也符合专业培养和企业产品质的要求,解决了工科专业实习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
4、壮大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只有涉及教学和专业技能层面,才能趋于深入,才能显出成效,成效的标志就是要能保障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企业的生产要求。“双任双进”模式下兴建的校内外基地,实现校企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人才共育的“双元”机制,推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融合。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到校任职任教,促进“双师”队伍的壮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进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共同参与生产管理、产品研发和企业职工培训等任务,既提升教师自身实操水平,又为企业在岗人员提升素质、培训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为企业用工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搭建服务平台,通过职教集团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教学活动,助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6、促进校际交流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扩宽办学渠道,发展联合办学。
以上是我的汇报,感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
2.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篇二
一、产教融合的涵义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效对接。所谓“产教融合”是指校企双方基于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和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两个角度进行的深入整合双方资源的活动;体现为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 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的培养。
二、我国高校与企业实行产教学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企业和高校双方的资源整合与互利。但是目前二者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校企业合作, 企业缺乏合作动机。
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 并不完全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很多情况下, 是企业基于社会责任感, 或通过高校中的个人关系为学生开发校企合作基地。这使得学校开发校企合作基地的步伐举步维艰。没有广泛充足的合作单位, 学生因为缺乏选择而兴趣索然, 导致学校、企业和学生都不能真正受益于校企合作。
2. 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层, 未能深入到教学各环节。
一些高校邀请企业家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座谈, 或请学生们到企业进行参观, 或在学生大四阶段招募一些企业来学校进行校园招聘, 这些做法是好的, 但是从长远看, 这些简单的措施并没有解决学生职业技能缺失的问题, 毕业后学生仍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问题。
3. 学校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通过对全国几百所不同性质的高校进行调研发现, 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的课程设计具有很大的雷同性, 那些非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在学校里并没有真正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他们学会了很多“为什么”, 但“怎么做”却知之甚少。这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很难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4. 学生毕业实习走过场。
高校在大四下学期为学生安排了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但由于这个时候学生马上临近毕业, 他们更加关注就业的问题。每天走马灯一样穿行于各大招聘会上, 盲目地四处投放个人简历, 加之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固定实习单位数量少, 难以控制学生的实习过程及效果。导致学生甚至家长们对实习环节不重视。
5. 社会大环境的缺失。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 必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需要的是合格的人才, 并为他们提供报酬, 培养人才在他们看来似乎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将“人才培养视为已任”的大环境, 不利于企业主动与培养人才的高校进行合作。
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
针对上述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1. 高校主动与企业用人单位进行深入沟通, 了解其真正需求。
从营销学角度, 用人单位是高校的“顾客”, 如何满足顾客的需要, 是营销活动永恒的话题。它并不限于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还包括很多方面。如能否利用高校知识培养的优势, 为企业提供某些培养课程;能否考虑为合作企业界的人士提供学历教育的服务;或者让同时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为企业做咨询等等。
2. 高校明确目标就业岗位的胜任模型。
根据营销理论中“STP”理论, 任何组织都不能满足所有的顾客的需求, 组织需要将市场进行细分, 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空间。过去, 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上常常犯“大而全”的错误, 导致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高校应通过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行业、岗位, 按目标就业岗位的胜任模型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为学生找到真正合适的“婆家”。
3. 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加大实践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上加大实训内容。首先, 应对传统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修订;其次要调整课程结构, 加大实习实践的课程比例;第三, 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 以实践技能为主要评价维度的学生评价结构等等。
4. 校企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校企双方根据工作需要, 在一定时期内将高校教师安排到企业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或项目, 将企业人士安排到高校从事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讲授工作。这样一方面为高校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平台, 另一方面可填补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5.
全社会应当倡导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的观念, 即人才是属于社会的, 任何组织都拥有使用人才的权力, 但同时也都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人才并不只是高校的责任, 任何社会主体都要主动承担这一社会责任。
四、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校企联合实现产教融合是有效促进的途径。高校与企业在承担各自的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同时, 通过更加深入的融合实现双方优势的互补和互利, 能够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效率, 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Jagdish N.Sheth.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centric marketing[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 ?28 (1) :55-66.
[2]刘博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 2014-4-28 (3) .
3.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篇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80-0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以“教”为主,以产促教,其关键在于实现三个“零距离”对接:实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实训内容与生产工艺“零距离”对接;实训教学管理环境与生产流程管理环境“零距离”对接(张玉臣,2008)。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一线对接的问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与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一致。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首先,应成立学校实训中心,组建专业实训基地。例如天津于2011年建成的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是一个设施好、规模大、功能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建设的重要配套项目,方便了附近职业学校的学生培训。其次,应成立由企业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来共同商讨专业计划、实训内容、组织实施等重要问题。最后,要制订实训教学计划,这需要教师把实训涉及的工作技能与学生要养成的专业能力融合在一起,以企业实际产品的典型工艺为案例,将其逐层分解成若干教学项目,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训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专业应采用不同的模式,具体内容见表1(王文槿、陈鸿、荀莉、康树林,2008)。
表1中的岗位训练模式针对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按照部门的不同工作内容也不同,但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是固定的,因此适用于服务类专业的教学。比如酒店管理专业,前厅部就是负责招待客人入住登记的,客房部是负责整理房间卫生的,餐饮部是负责向客人提供食物的,因此采用岗位训练较为合适。而过程训练模式强调的是工作的连续性,对于那些采用流水线生产的工作较为适合,主要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完成生产环节的各种操作任务,因此适合生产加工类的专业。比如电子制造和食品工艺等,这些专业的工作都是在工厂内采用流程式的加工方式进行的,不同生产环节的工人操作内容不同,所以采用这种过程式的教学更能贴近生产过程,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任务训练模式适合那些有明确工作任务的专业,这些工作通常是完成一个个的项目,因此适用于室内设计或者文秘类、数控类的专业。最后仿真训练针对的是比较复杂或者需要远程控制的专业。比如电子商务是通过互联网远程进行商品买卖,还有证券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股票、基金的买卖,这类专业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操作仿真的模拟软件来熟悉交易过程。
综上所述,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把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以解决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生产岗位的吻合度问题,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業。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职业学校采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也是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
4.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篇四
一项对135家企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2%的单位看重大学生的实习经历和在校期间的实习成果。
李梅是北京某所“211工程”大学2012届毕业生。这学期开学至今,她已经参加过20多场招聘会,也经常上网了解现在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是,李梅在很多招聘会上发现,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很多职位都只招有工作经验的人。而且只要递上简历,招聘人员几乎最先问到的就是有没有实践经验,他们喜欢招去就能马上上岗干活的人。李梅充满挫败感地说:“已经投出去60多份简历了,至今只有两家单位让我去参加面试,其他的都石沉大海,估计还是在校期间没有多少实践锻炼经历的缘故。”
其实,不止李梅一人在就业市场上遇到这样的尴尬。据李梅介绍,进大学虽然快4年,但她和身边的大多数同学基本没参加过社会实践或实习,“利用假期找个和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很难,既需要熟人介绍,又要给实习单位缴纳实习费。平时,很多同学虽然四处找机会,但大家做得最多的还是商场促销、街头发传单、餐馆打短工或者家教等工作,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很有限。”
那么,用人单位究竟看重大学毕业生的什么素质呢?不久前,在北京市一场面向大学生的人才招聘会上,一家三甲医院的招聘人员对记者说:“在选聘人才时,我们确实很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一般不考虑医学院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更多的是选择经验比较丰富的应聘者。”
近日,记者随机咨询了10多家用人单位。这些用人单位几乎都认为,在人才市场上,实习经历丰富的学生,其“性价比”相对较高。
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持类似看法的用人单位究竟有多少?最近,民盟北京市委大学生就业课题组发布了一份自2009年3月以来针对用人单位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共涉及442名北京高校毕业生,其中,男生204人,占调查学生数的46.2%;女生238人,占调查学生数的53.8%。调查学生就读学校性质,其中,部属重点院校141人,占31.9%;地方重点院校277人,占62.7%;一般本科院校24人,占5.4%。调查学生学历情况:研究生学历38人,占8.6%;大学本科学历384人,占86.9%;大学专科学历20人,占4.5%。调查学生所学专业性质:人文社科类152人,占34.4%;理工科类158人,占35.7%;农、林、医类88人,占19.9%;艺术类44人,占10%。
课题组对135家企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企业“看重求职者哪些方面素质”这一问题中,52%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看重实习经历和在校期间的实习成果。这些用人单位表示,在审查毕业生简历时常常将实践经验作为了解其能力的重要途径,甚至作为最终单位是否愿意接收该毕业生的条件。
围绕用人单位看重的大学生实习经历、实习成果等,课题组对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状况展开的调查显示,目前的实践教学,虽然在一些高校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实践基地已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但总体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自我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的调查统计和比较分析,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对自我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结果,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状况的评价有较大的偏差。
从学生的自评情况来看,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到了88.1%,认为较弱或很弱的只有5.6%;认为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85%,认为较弱或很弱的为零;认为自己科研创新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41.6%;认为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73%;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94%;认为自己组织管理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93%。
而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的评价来看,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认为很强或较强的为46%;认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50%;认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27%;认为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33%;认为学生表达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50%;认为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27%。两相对比不难发现,用人单位的评价大大低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导致大多数高校忽视实践教学环节。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依然是学术科研工作和知识性教学。相比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始终没有真正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不少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雷声大、雨点小,其主要表现为:制订计划后,往往言而不行或行而未果。
课题组针对“你在大学了解专业技能的途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途径较少。39%的求职学生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视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都将参加校外实习作为最能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首选途径,分别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40.29%和33%。40.4%的在校生对专业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是通过专业课学习实现的(见下图)。
实践能力培养的“环”断在哪里
在调查的291家企事业单位中,仅2.06%的单位一直是高校的实习基地,1.03%的单位曾经是实习基地,38.14%的单位只是偶尔接收实习生,20.62%的单位从不接收实习生。
实践教学不足是当前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软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教授认为,受传统影响,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日常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层面,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学生实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学生才可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回到课堂后才会有针对性地弥补相关方面能力的缺失。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高校依托、整合传统的行业和校内外资源,开辟了各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但民盟北京市委大学生就业课题组2010年起对在京高校所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依然是以浅层次的协作式为主。291家企事业单位中,仅2.06%的单位一直是高校的实习基地,1.03%的单位曾经是实习基地,38.14%的单位只是偶尔接收实习生,20.62%的单位从不接收实习生。此外,85%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协作式结合,只有15%的校企合作达到中层结合或深层结合。
调查表明,85%的校企合作仅限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派出少数实训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企业不安排学生进入真实工作场所,不承担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学生仅限于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大致了解,不正式顶岗工作,在场实习、实训实践普遍比较短,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时需要的实践能力。14%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是,高校专门针对合作企业培养该企业适用的专业人员,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与意见,并且指出自身的业务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学校进行相关岗位的实习与实训,并派出实习指导人员合理指导,同时安排学生顶岗工作。学生在现场实习、实训的时间相对较长,毕业后有一部分学生会留在企业工作。仅1%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一种产业式结合,即高校作为企业技术革新的科研机构和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基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而合作企业则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课题组调查中根据企事业单位反馈的情况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实习单位,只是办理了参与实习的相关手续,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拷贝后“编”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
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背后,也有不少现实无奈。“现在,找个单位实习和找工作几乎没什么差别了,都得投简历,有的甚至要面试。”回忆去年暑期的经历时,华中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韩露说,“为了暑期找个单位实习,去年3月我就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16家单位投了简历,参加3家公司面试后,6月底才接到广州一家公司的实习通知。然而,去了以后,每天只是收发信件,或者发放报刊杂志,几乎与我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更糟糕的是,我们班很多同学连这样的实习机会都没有找到。”
在每年毕业的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中,遭遇类似韩露的尴尬的人并非少数。一家平面媒体的记者透露:“每到暑期,我们单位采编部门的办公室内到处都是实习生。实习生多的时候,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只能拿张报纸席地而坐。这么多实习生,记者们根本没办法带出去实习。在我们这里,一个记者带四五个实习生是常有的事儿。”
葛剑平认为,虽然近几年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投资很大,但就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状况而言,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根据课题组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2.67%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另有10.67%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实践教学不仅内容少而且不成体系。
对此,葛剑平分析说,纵观许多高校各专业的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有些仅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实习教学环节;有些院校设置了校内模拟实践环节,以弥补大多数学生校外实习的“名存实亡”;有些学校在专业课中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验时间。但不论是毕业社会实践、校内模拟训练还是课内实验,目前都普遍存在缺乏严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各行其是的问题,而且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
一、督导缺位、考核比较随意。以财经专业为例,轻分析、监督和制度设计,缺乏税务和税务筹划及网络财务等方面的实验内容,割裂了学科中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难以适应跨行业的集团财务发展的需要。
师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被课题组认为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课题组进行的“您认为贵校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操作能力”的问卷调查中,认为“一般”的高达60%;认为“很强”、“较强”的比例分别为5%和19%;认为“较弱”、“很弱”的比例分别为6%和2%。
根据调查数据,课题组认为原因主要是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少(62%);教师缺乏到一线实际业务部门实习锻炼的机会(56%);没有积极性等(23%)。而与此相关的是,在“您认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操作能力的途径”的调查中,有65%的教师认为要“尽量为教师提供参观和考察等机会”;有58%的教师认为要“选送教师到一线实际业务部门去实习锻炼”;有42%的教师认为要“把指导学生实习操作的能力作为专业教师重要的考核评估指标”;有32%的教师认为“可建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等级评聘认定制度”。
建立“政学产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家认为,应该建立“政学产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积极吸纳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幅度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并非孤例,实际上已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高校、社会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
通过对此次调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葛剑平认为,当前的出路是要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政学产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政学产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简单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要在体制上有所创新,这是保证“政学产研”合作深入、协调、持续发展的推进动力。政府要创造性地制定建设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加大投入,推进“政学产研”融通体制与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疏通“政学产研”结合通道。同时,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以产业链带动学科链,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多机会。
在具体措施上,葛剑平建议,政府、高校应加快建设以“产学”、“学研”结合为重点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创业实训平台。对于长期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的企业和长期为高校实训提供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幅度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强化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推进创建学习型企业评估,引导和推动行业组织建设。政府应对参与高等教育决策与咨询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明确企业与高校在共建过程中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形成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以项目机制激活产学研联动,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产学研合作,形成“政学产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整体带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篇五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融合,长效机制,营销与策划
在国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和教育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等文件的指导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在逐步贯彻落实。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 校企合作形成多种不同模式,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 (数据库营销方向) 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了高职专业建设机制建设的新突破。
一、现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 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概念和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是指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活动中, 主要由企业和学校, 以及学生等各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规范、长期有效、符合各方利益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过程和方式。长效合作机制的建设, 要求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并且在组织、机制上实现有力保障, 同时要求双方在组织、激励、规范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办法。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上走在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前列, 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是依然存在问题, 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和持久。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目前校企合作面对的突出问题,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和学校没有开展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校企合作专门机构是指校方和企方落实本单位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部门和机构。
校企合作专门机构是合作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基本保证, 应负责双方的固定联络, 合作办法的制定, 指导和落实各项工作, 同时也要保护合作各方的利益, 注重合作效果。缺乏固定机构往往使得高层政策和精神难以高效落实。但是专门机构的建立需要投入资源, 并以具体工作维持其有效运行, 这在校企合作开展的初期是难以落实的, 特别对中小型企业和学校来说更为困难。
2.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并非仅依靠学校之力便能完成的, 需要双方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由于企业的利益难以在三年左右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直接体现, 在不能快速看到明显效益, 又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精力的情况下, 企业参与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
3.师资培养成为焦点问题。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教育核心环节之一。但是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缺乏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而从企业一线引进的, 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相对匮乏。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潜力大, 但是目前培养层次低、形式单一、有效互动少, 难以形成长效的师资培养机制, 使高职教育的师资培养成为焦点问题。
4.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环节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应更为主动, 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目前, 很多合作仅限于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或短期的顶岗工作。在教育的前期仍以学校推动为主, 企业参与度不高, 难以全面体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数据库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创新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 (数据库营销方向) , 简称数据库营销专业, 在与邮政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尤其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总结一下主要经验, 供参考。
1.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 保障校企合作的推进。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平台———邮政商函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 注册了公司进行实体化运作。与邮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对口专业部门形成了业务合作关系。由学院数据库营销专业的老师组成兼职研究人员队伍, 完成对邮政函件业务的支撑和服务。
中心作为固定平台, 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 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找到了一个牢固的基点, 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石。
2.融入企业发展, 实现利益共享。中心为邮政企业提供业务支撑和项目研究, 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自成立以来, 中心承担了几十项邮政科研项目和企业支撑性工作, 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和学习资源。在数据库营销专业建有资料室, 将企业业务支撑中形成的成果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典型的如《邮政函件业务损益研究》、《企业内刊数据库商函项目营销策略研究》、《中国邮政账单业务发展研究》等。同时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经验为企业开发了职工培训系列教材, 如《函件专业BIU建设与运作实务》、《数据库商函 (直邮) 运作实务》、《邮政数据库营销》等。
商函中心形成的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为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3.形成双师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根据邮政企业需求, 中心为企业提供商函系列培训课程。几年内给贵州、甘肃、陕西、天津以及内蒙多个省份的函件局进行了直邮的诱因设计、直邮调查与测试、直邮效果评估、直邮在行业中的应用、直邮运作实务、直邮方案的设计等大量培训。中心通过借调、交流、调研和业务支撑等不同形式锻炼教师, 使得他们能够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 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业务专家。该专业专业课教师, 90%是2006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同时, 所有教师都在邮政集团公司专业处室借调交流过。
短短几年时间, 中心的教师们承担了几十个科研项目, 撰写了几十篇相关论文。多篇论文被EI、ISTP检索。能够不仅能够承担日校课程, 还承担大量企业培训课程, 在短期内成为能教学、能培训、能科研的双师三能人才。
4.专业建设定位准确, 形成真正反映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作为唯一开设数据库营销专业的院校, 专业建设从开始就没有其他院校的经验可供参考, 完全是按照邮政商函业务岗位素质能力模型的要求而开发。围绕商函市场营销、数据服务、方案策划及后续支撑进行设置, 形成以数据库营销实务、邮政商函市场开发与策划、现代直邮概论、邮政名址库管理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务为代表的五门特色课程。到目前已经有两门课程建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
由于浓厚的企业背景, 社会教材无法直接使用。该专业80%的专业课教材是专业教师结合邮政企业需求开发的自编讲义。截止目前, 出版《邮政商函市场开发与策划》、《邮政名址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营销实务》三本教材。并编写了邮政培训教材《邮政数据库营销》, 正式出版发行。这些教材紧贴邮政企业实践, 特色鲜明, 内容丰富, 将邮政企业最新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 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上手快, 深受邮政企业欢迎。
5.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创新建设“订单生”制度, 通过与企方共同面试招收“订单生”, 在招生环节就将邮政企业纳入进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所设课程紧贴企业岗位工作, 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企业岗位学习机会。一方面学院全力建设与企业环境完全一致的实训环境, 保证在校所学即为岗位所用, 另一方面学院设计有完整而连续的实习制度, 保证学生提前熟悉岗位工作。大一暑假, 学生在邮政企业进行两周的认识实习。大二暑假, 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 学生直接在邮政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工作。大三下学期, 则在企业进行半年顶岗实习。
完整的链条构建起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6.产教融合模式, 解决了企业急迫的人才问题。该专业学生岗位素质和能力在学校中即得到了强化培养, 毕业后能快速上岗, 使得企业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大大压缩。同时学生在校期间也形成了邮政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离职率远低于社会招聘的员工。因此该专业学生深受邮政企业欢迎, 成为邮政函件专业人才支撑的重要后备力量。学院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为邮政企业解决了人才难题。
以上几点经验的价值在于通过建立邮政商函研究中心这个平台, 形成了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构建了符合高职教育思想与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目前, 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在迅速颠覆企业的传统业态, 转型发展已是各行各业企业的紧迫任务。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 人才培养只有依托学校, 开展深入合作才能最为高效地开展工作。基于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共建, 产教融合”指导思想的数据库营销专业建设, 以邮政商函研究中心为平台, 整合校企两方的资源, 形成了良性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 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可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丽琴.浅谈从校企结合逐步走向校企融合[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14) :13-15.
[2]耿麦香.校企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3) :78-80.
[3]孙红艳.基于大型企业的校企一体化模式探索——友嘉模式的成功与启示[J].职业论坛, 2009, (2) :21-24.
[4]詹文英, 方洁.职业教育的校企一体化理论研究[J].企业导报, 2012, (24) :204-205.
6.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篇六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长效机制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60-01
前言
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的优势,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学和教育模式,从而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1.现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概念和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是指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活动中,主要由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等各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规范、长期有效、符合各方利益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过程和方式。长效合作机制的建设,要求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并且在组织、机制上实现有力保障,同时要求双方在组织、激励、规范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办法。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上走在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前列,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依然存在问题,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和持久。
2.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现状
2.1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趋势不协调
目前,高职专业设置大多是为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的,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专业设置的步伐与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急需的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不了产业发展要求。而且对紧缺产业发展的专业设置太少,有的甚至空白,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大,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2.2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明显不足,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何优化高职院校布局,缩小高职院校的相对差距,减少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形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问题。
2.3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与企业技术革新不协同
高职院校大多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其原有师资缺乏应用技术研发意识,新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毕业,缺乏生产实践,对企业最新与最前沿技术应用缺乏了解和掌握,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技术革新出现脱节现象。
2.4企业行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强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我们全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但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实际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加上学校自身实力不强、缺乏吸引力,企业行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强,校企合作就成了学校一头热的现象。
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化对策分析
3.1优化高职院校办学方针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所以在优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时应从高职院校方面入手,保证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高职院校应明确校企合作对于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与企业共同建设相对完善的调研基地、考察基地及实训基地等,深入企业跟踪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应主动探索优化校企合作的方法,从而将校企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2)准确定位自身的服务功能,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便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从而获得合作企业的支持、信赖。(3)高职院校应注重不断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并积极创新实训课程设置、实训绩效考评及学制安排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训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3.2优化企业参与过程
(1)企业要树立强化校企合作的观念,并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不但是国家、社会赋予的使命,同时也是自身应当尽到的责任与履行的义务,只有使自身深入到校企合作中,并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的专业人才、先进技术,才能为竞争实力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企业并不是无偿付出,而是一种有效投资。(2)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在校实习生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及时纠正在校实习生等同于廉价劳力的错误观念;在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践时应积极创造环境与氛围调动学生的激情、兴趣,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并通过实习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3)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3.3提倡校企互利互赢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要以满足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为宗旨,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互利合作发展为目标,这才是校企长期合作深度融合的根本。(1)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中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办学中不断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吸引力。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要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产业、企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教育的优势,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体现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角色和作用,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功能。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和自身实力,才是建设校企合作长期有效的体制机制的根本保证;(2)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中建设长期有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地重视和加强校企合作中的资源整合,学校要舍得把自己的优质资源拿出来与企业资源整合,为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研发服务,发挥学校应有的作用,而只有这样进行资源整合的校企合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和高层次的合作。校企合作能否长期有效深度融合,关键要有合作体制机制做保障,体制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要求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共同进行整合。只有在资源整合层面进行校企合作,才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合作体制机制。
3.4以一体化育人为目标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重要的是一体化育人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体现。因为高职院校组织形式和机构与企业组织形式和机构有着很大的不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企业是生产产品的场所。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与经济有着内在的关系,是互驱互动的。学校与企业只有通过建设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做到有机的结合和合作,才能实施一体化育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必须要尽快得到落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更加科学,教学教育的目标要更加明确,发挥产教融合模式的优势,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7.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篇七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计算机;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38-02
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长期处于产业链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民营和中小企业当前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技术断档,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键技术岗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受访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1]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学校近些年在培养速度与规模上大幅提升,培养了大量学生。但职业学校的班级授课模式,因为实践条件限制,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操作,学生步入社会,实践技术普遍不行,仍需在企业锻炼一两年,才有扎实的实践基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使产业与专业对接,将行业最新技术、设备引入到教学中,改进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使之培养的学生接近社会企业行业所需。
二、 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
1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失调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从原先的办公领域拓展到商务领域(电子商务)、美术领域(平面美术设计)、影视领域(如3D动画制作)、行业领域(如教育行业的课件、机械行业的CAD、电子行业的电子图版等)和计算机本专业领域(如网络管理)。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已完全失调,也导致了专业和行业以及职业的严重脱节,直接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窘境。我校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下降,而且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不高,但是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却保持稳增趋势,究其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就业渠道不畅。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专,学生什么都学,办公软件、AutoCAD、3dsmax、网页制作、Photoshop、flash、VB程序设计、硬件维护等,样样学,好像什么都会,但没有一门精通。
2教师的专业技能不高
很多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后就到学校教书,没有行业从业经验,且长期在学校教学一线,没有机会到社会各行各业去实践,教师操作能力比较弱,因此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所学无用,兴趣不高。德国的职业教育中有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5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4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2]
三、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为了使专业与社会需求接轨,职业学校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整合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势,达到共赢。我校抓住市政府创办“文化创业园”的机会,与“恰恰龙”动漫公司合作,请企业一线动漫制作师根据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准入资格等参与动漫专业课程设计,提供现实工作中的动漫产品制作教学案例,并聘请他们参与动漫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工作。企业把设备和师傅投入到学校教学中,把生产计划和教学计划结合起来,和学校教师共同实施和改进教学。
(1)动漫课程设置,既有专业素养课,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内在的提升,也有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还有素描、色彩等课程,以及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如二维动漫制作flash、三维3dmax等。
(2)除了平时的教学,还有实训教学周,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实训教学周期间,企业派出一线动漫制作师,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动漫产品案例,整合学生所学的二维flash、三维3dmax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漫专业综合素养。
(3)教学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更应用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来激励学生的创作激情。企业把领到的动漫制作项目分解后,向学生征图稿,让学生绘制四格画,并给学生一定的稿费,当作学生原创的版权费,让学生感觉自己的作品能产生经济效益,既有物质奖励,又有精神鼓励,产生成就感,以后的学习创作更有动力。
(4)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促进教学改革。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把学校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对接。学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激发了创意和激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到对口企业上岗,实现与企业 “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西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N]南方日报,2014-12-16
[2]陈颖解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N]教育时报,2015-10-19
8.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篇八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综合我国近期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来看, 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去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其最终目的有三个: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另外, 何燕、刘国联等认为校企合作可以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进行“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 很多学者认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遵循“调研优先、理念先进、互利互赢和制度保障”的原则, 其基本思路即“筑巢引凤、优势互补、校企联动、产学合作”, 实训基地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将原有教学性实训基地改建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学校投入设备, 企业投入技术与产品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学校提供场地, 企业投入设备、技术和师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 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技术研发提供了条件, 企业也获得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工人、政府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国外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比较早, 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国外学者认为, 校企合作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促成产业界的主要科学家回到大学校园, 向大学的学生们介绍他们感兴趣的新思想、新技术;二是大学生在课余和暑假期间到企业的实验室工作, 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和将来的就业提供经验;三是当大学准备发展一些新的研究计划时 (例如设立一些商业课程) , 征询产业界人士的建议, 以符合实际需要;四是企业使用大学暂不使用的实验场地和设施, 大学可以获得场地的租金, 企业可以雇佣一些学生作为实验助手;五是校企之间建立互相咨询关系, 这往往是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起点, 以后会逐渐扩大合作的内容;六是大学学者到产业界参观或做报告;七是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或教学提供各种仪器和设备。
国外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方面也比较成熟, 与本课题关系比较紧密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1. 德国的“双元制”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学校主要负责理论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考核, 企业主要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以职教立法委保障, 以企业培训为主体;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实践课程设计则以技能培训为目的的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考核以职业要求为标准, 由行业协会代表、雇主代表、职业学校教师三方参加, 对学生进行既有技能操作又有知识水平, 既有结果考核又有过程考核的合格考试。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使其经济发展显示了令人羡慕的生命力。
2. 澳大利亚TAFE模式
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 即技术与继续教育, 该模式以岗位要求为目标, 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TAFE学院很多技能培训课程是在工作现场完成的, 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有时还要到企业的具体岗位进行。TAFE的教师与企业联系密切, 从而确保TAFE的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
二、我国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性实体化实训室面临的障碍
从国内外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来看, 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普遍取得认可, 职业院校和企业也可以根据所处环境、自身资源等方面采取适合的校企合作方式, 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 而学校可以从企业的设备设施、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获益。但是, 对于中国来说, 由于企业的互赢意识、学校实践经验、国家法律政策等方面还有欠缺, 所以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仍有待提高、合作深度也不深, 特别是服务性专业与企业合作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不多。另外, 以前文献对于校企共建实体化实训基地的研究不多, 特别是服务性质的实体化实训基地的运行、学生实训效果考核等方面的细节研究、实践经验欠缺。
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 大部分学者、院校是对生产产品性质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研究, 本课题中的实体化实训室属于服务业性质, 与生产实际产品的实训室相比较, 由于面对的是需求复杂多样的顾客, 而不是按照操作规程生产固定规格的产品, 所以操作更复杂, 有时需要外出配送, 涉及到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 所以该校实训室建设、运行更为复杂。
三、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性实体化实训室案例分析与借鉴意义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依托苏州物流职教集团和地方政策的支持, 与顺丰速运、百韵超市等企业合作, 共同调研当地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实训室建设方案、共同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共同制定学生实训考核标准, 不但把苏州旅游与财经高职校的仓储配送综合实训室建成了可以对外营业的实体, 而且把学生的实训融入到企业的实际运行, 使学生亲身经历岗位工作、感受企业文化, 而且把传统的纯消耗性实训转化为生产性实训, 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互惠互利。
该校仓储配送综合实训室在运行过程中, 合作企业派出了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 可以在经营过程中对实训的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所以, 该实训室可以实行学徒制教学模式, 参加实训的学生不但可以向企业指导老师学习专业知识、关键操作技能, 而且可以对企业文化、管理能力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室管理、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制度, 对学生实训制度、课程安排、企业指导教师的安排、实训室利润的分配、学生实训中人身安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制定具体制度。该校企合作实体化实训室在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解决了大量问题, 部分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于其他院校也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培养企业亟需的现代职业人才是职业院校提高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而校企合作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必要手段, 从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实践都可以看出, 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校企共育, 是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基础。而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性质的实体实训室, 是达到校企双赢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体化实训室
参考文献
[1]赵有生.国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5 (4) .
[2]周开权.基于RAESC协调方式的制造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研究[J].物流技术, 2014 (7) .
9.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篇九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院 (企) 合作,职业院校,医学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医学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医学职业教育体系是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2]。我校多年来坚持不懈, 积极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校院 (企) 合作的长效机制, 重点在政府主导的“向度”、高职教育的“高度”、协同育人的“深度”、社会服务的“宽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现介绍如下。
1 遵循政府的“向度”, 发挥政府在医学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相对于普通教育, 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落地”教育, 学校办学必须遵循政府的“向度”, 因为政府在地方职业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 如办学方向主导、政策主导、项目主导、资金主导等。高职的内涵式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 只有主动将发展的触角植入政府的战略规划之中, 学校才能找到新的契机[3]。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独立建制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国家教育部紧缺人才 (护理专业) 培养基地, 我校承担着为肇庆乃至广东省乡镇、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医药卫生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学校建校五十多年来共培养了五万多名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大部分在广东省特别是肇庆及周边地区的乡镇、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据统计, 肇庆市及周边云浮市的乡镇、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中超过80%为我校毕业生, 使学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肇庆市及周边市政府在政策、资金和招生就业等方面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如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在招生计划、新专业设置、资金项目 (重点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 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使我校的专业从5个发展到15个;学校的招生人数从2004年的700人增加到2014年的4 399人。同时, 学校以“创新强校、创优升本”为契机, 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学校发展取得的成绩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我校发展的前提下, 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划归学校并作为学校的第一、第二附属医院, 将市内二级甲等以上的市 (县) 、区人民医院作为学校的直属或非直属附属医院, 以满足学校临床教学的需要。
2 加强内涵建设, 努力提高医学职业教育的“高度”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教育类型, 长期以来, 因为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来, 在办学中强调向“职”行而忽视往“高”走的现象十分突出[4]。我校在升格之初就明确了“高”与“职”兼顾的理念, 这种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训, 知识可以在教室里传授, 而技能技术只有通过实践训练才能真正获得。我校大力推行校内外协同创新, 整合建成了校内8个实训基地 (公共基础实训基地、医学基础实训基地、临床实训基地、护理实训基地、药学实训基地、康复实训基地、口腔实训基地、检验实训基地) 。此外, 还与全市最大的医药连锁企业肇庆邦健医药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模拟药房, 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校内共建CT和MRI实训室。目前, 学校拥有的各类实践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近6 000万元, 能较好地满足学校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
2.2 稳步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校根据“立足肇庆、辐射广东、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使学校专业从升格之初的5个发展到目前的15个, 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较好地涵盖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专业体系。同时, 学校加大投入, 狠抓专业建设, 目前已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个 (护理) 、省级重点专业2个 (临床医学和助产)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 (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 , 并以此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按职业教育要求, 全面开展各专业人才培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 突出“三早”, 即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早接触临床;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授课, 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使校院 (企) 合作、产教融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得到推广;根据工作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了各专业核心课程, 并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 对27门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重组了课程内容, 将国家相关卫生职业资格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教学, 强化过程性考核;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护理和助产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保持在99.5%以上, 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总体通过率保持在45.0%和65.0%以上, 通过率和平均成绩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排在前列,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好评。
2.3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医药卫生人才中起着主导作用, 我校通过实施专业课教师与附属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四个结合” (校内各专业教研室与附属医院相应科室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 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做到“登上讲台可教书育人, 坐在诊室能把脉治病”。同时, 通过采取聘请行业一线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等措施, 确保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近几年, 教职工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71篇, 其中国家级267篇, 省级191篇;获奖成果24项;通过成果鉴定或结题20项;获各类论文奖78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9项;主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33部。
2.4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内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多家院校建立良好关系, 在师资培训、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等方面开展合作。此外, 学校还积极与港澳台地区及境外医学院校开展交流合作, 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菲律宾圣保罗大学护理学院、加拿大洛基山学院、菲律宾圣虔诚大学等签订护理教育合作交流协议;组织护理专业师生与境外护理学院师生短期互换交流学习;与美国太平洋教育发展协会合作, 开展CGFNS (国际护士资格) 培训项目, 参训学生参加CGFNS考试, 通过率居全国同类培训项目的前列;一批学员通过香港护理主管部门的考核, 以粤港交流项目进入香港接受专科护士培训;开展与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的学术交流、师生互访活动, 吸收借鉴港澳台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开展,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3 创新制度和管理, 增加协同育人的“深度”
高职教育推行产教融合、校院 (企) 合作, 关键是将协同育人建立在“利益多赢、责任共担”的体制上、建立在合作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和平衡上, 彼此信任、诚心合作, 最终将育人落在实处[5]。
通过实践表明, 产教融合的校院 (企) 合作是一种关系的、利益的合作, 需要认真处理好公益性与市场性、服务性与效益性、合作性与竞争性的关系。在利益双赢、责任共担的前提下, 集生产 (医护) 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为一体的教育流程, 其内涵为校院 (企) 一体办学、学产 (医护) 一体教学、学做一体学习,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顶岗工作经验证并举, 形成校院 (企) 合作协同育人的“三三制”模式。
学校通过发展行业新技术和新集群, 建立新课程开发、新专业设置、新质量评价的体系, 全方位深化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多年来, 在产教融合、校院 (企) 合作的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制机制, 建立学校与行业、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训基地, 实现教学生产 (医护) 共时、技术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共构、专业队伍共建、校院 (企) 利益共赢的一体化目标。另外, 还探索了课程范式项目化、课程组织多样化、课程实践生产化, 形成以学生满意度、医院 (企业) 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为标准的评价体系, 从而形成长效的保障体制, 将产教融合、校院 (企) 合作做成教育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
4 以行业和地方需求为导向, 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宽度”
社会服务的“宽度”完全取决于学校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自觉性。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定位决定了它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也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6]。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 不断加强“政产教研”的有机融合, 通过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人才, 提升地方自主创新能力, 在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发展力和竞争力。
我校通过建设肇庆市及周边地区在职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 为肇庆市及周边地区在职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资源。学校根据在职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要求, 除开设本校专科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外, 还先后与广东医学院等多所医学院校合作开展成人本科教育, 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开展医学硕士学位课程教育。此外, 还与广州医科大学合作为乡镇基层、社区医疗人员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同时, 学校还为在职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各类专业资格考试前辅导。
我校通过建设肇庆市医药卫生行业先进的医护技术基地, 凭借学校与国内外医学院校及相关机构广泛的交流合作, 学习、吸收和消化先进的医护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 并根据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培训工作, 及时向本地医护卫技人员和管理者传授先进的医护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 如每年与香港医疗管理学会合作为本地培训医护人员和管理者。
我校成为建设肇庆市社会医疗服务的重要力量。目前, 我校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 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最重要的医疗力量, 其中第一附属医院是本市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医疗技术和水平最高的医院。3所附属医院根据各自优势发展特色专科, 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本地及周边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同时也为学校学生的专业教学以及行业和社会培训提供了保障。
5 结语
医学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 医学职业教育必须实行产教融合、校院 (企) 合作。我校多年来以“四度”为重点, 在产教融合、校院 (企) 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校的实力得到了提升,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还为医院和企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 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5) :48-49.
[2]陈元高.以就业为导向,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 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J].安微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1) :74-76.
[3]杨梅, 黄栋梁.基于“教产融合”教学模式下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设计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 2013 (10) :5.
[4]夏新生, 林洪.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 (15) :93-95.
[5]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1) :138-142.
【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荐阅读:
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06-13
专业产教融合发展计划07-05
数据融合08-17
媒介融合复习10-16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06-24
城乡融合发展意见07-07
两化融合范文08-14
融合教育试题解读09-11
文化旅游融合09-12
三产业融合发展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