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2024-11-06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共14篇)

1.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一

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考

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推进我国陆上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前沿性、重要性和带动性的作用,给云南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具有控制力、发展力和影响力3方面的特征。“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地缘优势,在中国向西南开放中先行一步,成为我国从陆路沟通东南亚、南亚,直达印度洋的通道;成为交通、电力、通信的门户枢纽;成为我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我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成为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

当前,云南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开放领域还不够宽、开放层次比较低、开放效益不高、对外开放带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离桥头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省内看,一是对周边国家情况研究不深,对合作对象的合作意愿把握不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二是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边境地区开放度不高、人流物流不畅;同时,缺乏对跨国公司在滇设立总部和办事机构的具体政策支持,难以形成对外开放的集聚效应;四是云南在对东南亚、南亚开放方面具有特殊性,如果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口岸通关等政策一刀切,很难开展大规模的贸易与合作开发。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尽快争取国家支持,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为发挥桥头堡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一是要深入研究,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内已有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要克服目前存在的重争取、轻落实的不良倾向;二是完善现有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创造条件推动建立昆明合作组织,建立中国与南亚国家特别是环孟加拉湾国家的合作机制;三是强化对“走出去”的领导,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充分利用我驻外机构、华人华侨团体等各种资源;四是扩大对外交往和宣传,突出桥头堡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作用;此外,多做好事、多交朋友,加快周边国家对桥头堡建设的了解和认同。

与此同时,我省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抓紧推进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在配合国家发改委起草好国家指导桥头堡建设专门文件和做好桥头堡建设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汇报衔接,力争桥头堡建设纳入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并从多种渠道进入国家部委的专项规划;二是在国家指导性文件出台后,加紧研究出台我省的实施意见;三是多方争取国家对桥头堡建设中的通道、产业、平台、窗口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四是争取国家在跨境合作区建设、通关便利化、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争取国家把对周边国家的援助项目更多地交由云南实施。(作者为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2.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二

1992年, 国务院批准云南省省会昆明为内陆开放城市, 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批准瑞丽市、畹町市和河口县为沿边开放城市, 并在这三个县 (市) 设立了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自此, 云南走上了沿边开放的发展道路。

一、云南沿边开放的主要成效

沿边开放20多年来, 云南边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领域, 取得显著成效:

(一) 对外经济发展建立了坚实基础

目前, 云南与周边国家在农业、交通、能源、通信、金融、人力资源开发、旅游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 并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及“走出去”步子越来越稳。

1.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据昆明海关统计, 2012年, 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0亿美元, 同比增长31%, 增幅位列全国第5位;云南对东盟外贸进出口额67.6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3.6%, 占同期云南外贸总额32.2%。

2. 利用外资实现跨越。

2006年以来, 云南省外资引进呈现一年迈上一个台阶, 一年实现一次跨越的发展势头。2012年云南省实际利用外资21.89亿元, 同比增长26%, 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外资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 扩大到泰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不仅涉及烟草、旅游、制药等传统领域, 还扩展到市政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农业、房地产业等领域。外来投资对全省财税增收、扩大就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

3.“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

2011年, 云南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47个, 新增合同额11.2亿美元, 同比增长15.44%;完成营业额11.4亿美元, 同比增长16.3%。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呈快速增长趋势。2011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5.7亿美元, 同比增长20.4%, 位列全国第10位、位列西部和沿边省份第1位。截至2012年9月底, 云南省境外投资企业达385家, 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企业开展投资业务, 对外实际投资累计达24.4亿美元, 位列西部地区前茅。

(二) 跨境合作机制和平台逐步巩固

沿边开放以来, 云南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黄金四角”经济合作等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推动建立了云南—泰北、云南—老北合作工作组、“昆明—河内—海防—老街—广宁”经济走廊和云南省与越南北部河江、老街、莱州、奠边4省联合工作组机制等多个双边合作机制的建设。此外, 还搭建了“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昆明国际旅交会”、中国—南亚国家商品展”、中越、中老、中缅边交会、“滇池泛亚合作”系列高峰会、滇缅经贸合作论坛、湄公学院、GMS经济走廊论坛等多个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了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等东盟六国在昆明设立总领事馆;全省对外友好城市48对, 结好的国家遍及五大洲。次区域、双边合作机制的建设、多层次合作平台的搭建, 使云南融入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交流的程度和广度明显增强。

(三) 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初具雏形

目前, 由公路、航空、铁路、水运等构成的、云南省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基本打通。公路方面, 截至2011年底, 云南省公路通车里程21.45万公里, 居全国第三;其中,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07公里, 居西部第一。建成或在建通向邻省、辐射全国的干线公路7条, 通往越南、老挝、缅甸和经老挝到泰国的4条国际大通道的中国境内段已逐步改建成高等级公路, 并开通中越、中老国际公路运输线路16条。航空方面, 全省共有12个民用机场, 列居全国第2位;开通国内航线159条, 国际航线27条;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 联接欧洲、亚洲、非洲的中国西南门户国际枢纽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已经投入运营, 基本形成以昆明为基地、辐射全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航线网络。铁路方面, 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504公里, 电气化率55.3%;连接东南亚各国与欧亚大陆的泛亚铁路中国境内段的修建进展顺利。水路方面, 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通道已于2001年正式通航, 这是中国进入东南亚或借东南亚港口进入印度洋沿岸地区最便捷的通道。

此外, 全省拥有边境口岸23个, 其中国家一类口岸16个, 二类口岸7个, 边境通道90多条, 是我国对东南亚、南亚口岸通道最为密集的地区, 同时也是我国对东南亚进出境人员和车辆最多、口岸货物吞吐量最大的内陆地区。

(四) “贸易兴边”效果显著

随着沿边开放的推进, 云南具有独特地缘优势和良好发展基础的边境贸易持续增长。2011年, 云南省实现边境贸易进出口20亿美元, 同比增长15.8%;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12.5%。

边境贸易不仅是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 更是推动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边境贸易带来了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活跃了市场, 促进了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通讯、旅游、建筑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同时还为边民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及经济收入, 加快了沿边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此外, 边境贸易还为沿边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 2009年德宏州边贸企业上缴税收3.1亿元, 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8%;保山市腾冲县边贸税收占财政收入的25%;河口县边贸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以上。

二、云南沿边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20年来, 云南沿边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云南边境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转机, 但沿边开放的成效与良好的区位优势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还急需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 对外贸易方式单一, 贸易依存度较低

云南省对外贸易还处于低端的初级贸易状态, 主要为一般贸易, 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加工贸易等贸易形式所占比重较小。以2012年为例, 云南省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112.8亿美元, 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3.7%。

此外, 云南对外贸易多为代理进出口, 出口产品主要来自重庆、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 云南沿边城市大多只是这些内地省市的中转站, 仅起着产品粗加工、提供通道的作用。这样, 较短的产业链导致云南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例如, 2011年云南省外贸依存度仅为11.6%左右, 其中出口贸易依存度为6.9%, 远远低于全国49.0%和25.6%的水平, 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较低的外贸依存度, 尤其是较低的出口贸易依存度, 一方面反映出云南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外贸易对云南经济的拉动明显不足。

(二) 通道和口岸的物资承载能力及商品过境能力较差

云南没有出海口, 90%的货物运输量不得不依靠陆路。但是, 由于铁路建设滞后, 出省的贵昆、内昆、成昆和南昆铁路均为单线铁路, 运输能力不足需求量的20%。而云南公路等级较低、通达能力差, 加上出境通道国内国外建设不同步导致境内路段等级较高, 境外路段等级低, 通道通而不畅, 运输效率低下, 能力不足。

云南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除瑞丽、河口、景洪等几大口岸外, 大部分口岸的仓储装卸能力低, 服务不配套, 功能单一, 通关能力弱, 仅能承担基本转运的通关过境功能, 仓储、物流和加工等方面的功能无法完全发挥。

此外, 由于交通运输便利化问题尚未解决, 贸易通道的效益远未得到发挥。例如, 由于我国与相邻国家在海关制度、检验检疫要求、运输物流标准等方面差距较大, 纵跨中、老、泰三国的昆曼公路尚不能让三国车辆共同通行, 加上中国、老挝货车运载标准不统一, 造成运输费用增加, 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

(三) 沿边开放还未从邻国走向印度洋的更大领域

云南对外经济合作大多集中在东盟十国, 东盟十国中又以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三国为主, 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相对较少。例如, 2009年, 云南境外实际投资金额中, 排名前三位的是老挝、缅甸、越南, 这三国的投资额占云南省全部境外投资额的75.12%;云南与老挝、缅甸、越南的贸易额占全省对外贸易额的27%。这表明云南的沿边开放还未能从邻国走向印度洋的更大领域, 西南窗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云南的地缘优势尚未转化为开放优势。

(四) 沿边开放未能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

沿边开放以来, 云南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但总体而言, 云南企业“走出去”的规模还不大, 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1年12月底, 云南省对外实际投资累计18.6亿美元, 仅占全国对外实际投资累计额的0.58%, 企业“走出去”与云南沿边开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此外, 由于云南地处内陆, 陆路物流成本较高, 对“两头在外”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的吸引力有限, 因而云南省利用外资的总量也较小, 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仅为1.5%;对外贸易出超年年扩大, 出口与进口的比例从2006年的1.2∶1, 扩大为2011年的1.4∶1。反映了云南沿边开放未能真正实现“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的利用, 特别是未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

三、导致云南沿边开放未能持续快速推进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看到, 20年来, 云南沿边开放取得了巨大成效, 但同时云南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并未能转化为开放优势, 云南沿边开放未能持续快速推进。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

云南省8个边境州市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贫困欠发达地区, 人均GDP在我国7个沿边省区中是最低的;云南25个边境县市中有17个是国家级贫困县, 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5.8%, 工业化率比全省低12.7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收入比全省低838元。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缺乏支柱产业, 市场化程度较低, 经济活动成本高, 沿边开放推进存在较突出的制约因素。

(二) 缺少沿边开放的产业基础

云南产业发展滞后, 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支柱产业多为资源开发型产业, 只有上游的原料生产和初加工产业, 而缺失下游产业链的深加工和附加产业, 整个产业链没有得到延伸。加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技术和资本优势, 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从而导致云南省对外贸易、“引进来”和“走出去”缺少产业支撑, 沿边开放的持续推进受制于产业发展水平。

(三) 原有的沿边开放政策优势逐渐弱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 我国政府在开放沿边城市的同时, 还制定了包括土地、项目审批、贴息贷款、税收优惠、财政定额返还等一系列沿边开放扶持政策。之后, 从全局考虑, 国家对我国贸易政策和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 取消了多种进出口商品优惠政策, 这一举措导致原有的沿边开放优惠政策收缩, 沿边地区的贸易优势逐步减弱, 甚至不复存在, 从而使得云南沿边开发的持续快速推进受阻。例如, 1996年, 我国将边境贸易纳入大贸管理, 大大增加了边境贸易进口成本, 加上受进出口商品许可证、配额管制, 使云南边境贸易严重受挫;2008年, 国家大幅度调高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关税税率, 使云南省有色金属和化工等支柱产业的出口受到影响:2008年云南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仅为5亿美元, 较上年大幅下降56.1%。此外,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时代开启后, 相比自贸区, 云南边贸既有的政策优势也逐渐丧失。

(四)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

云南沿边开放发展中, 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破除。云南的口岸大多处在边疆地区, 除瑞丽、景洪、河口等几个大的口岸外,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未能实现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有其位而无其势, 有其名而未得其利,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云南沿边开放的进程。

(五) 周边国家和国际市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外合作受世界经济的传导影响十分明显。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使云南沿边开放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恶劣。例如, 受金融危机影响, 云南省主要出口产品, 如有色金属锡、铅、白银等商品需求萎缩, 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挫, 致使云南边境贸易成交额增长减缓, 2009年边境贸易额为12.61亿美元, 仅比2008年增加4.2个百分点。

此外, 由于云南周边的缅甸、老挝经济欠发达, 市场发育程度低, 贸易体制不完善, 基础设施落后,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云南沿边地区扩大开放的成本和难度;加上周边国家的局势和政策导向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增加了云南与这些国家合作的风险, 影响了云南沿边开放的成效。

四、以桥头堡战略推动云南沿边开放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 云南在沿边开放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1年5月6日,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 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构想, 云南重新站在了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抓住桥头堡战略这一重大机遇, 全面提升云南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 对推动云南沿边开放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充分发挥“桥头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组织协调作用

机制建设是推动沿边开放最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是云南沿边开放必须首先要解决的环节。日前,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 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等44个国家有关部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参加的“桥头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 已正式启动。

“部际联席会议”是国家层面的桥头堡建设组织协调支撑机制。各成员单位应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高效务实地协调解决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在政策落实、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外事等方面需要中央政府予以支持和解决的问题。各成员单位应从各自职能职责出发, 充分考虑云南省在桥头堡建设中先行先试的现实需要, 实化支持桥头堡建设的相关政策, 明确沿边开放的政策取向。云南省也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做好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 推动国家对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细化相关政策的实施方案, 加大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的力度。

(二) 加快产业体系建设, 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在沿边开放进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体系, 那么云南就只会是一个过道或驿站, 实现不了经济跨越发展的目标。因而产业培育是云南沿边开放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应以桥头堡战略为契机, 发挥云南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 加快沿边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建设, 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结构合理、定位清晰、功能突出的现代产业格局。应加快改造烟草、矿冶、精密数控机床等传统优势产业, 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延伸其产业链,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库的优势, 发展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服务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中心, 培育特色农业;探索在周边国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加强境外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 扩大农业技术和劳务输出, 使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枢纽;大力发展商贸、跨境物流、旅游、会展、金融等沿边开放特色产业, 构建合理的沿边产业结构, 加强产业衔接, 从而形成产生聚集和规模效应, 促进对外贸易产业升级, 进而使之转化为沿边开放合作的经济优势。

(三) 继续完善跨境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 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

云南省应充分发挥现有优势, 推动国家加强与周边国家中央政府、国际组织的沟通, 进一步深化、巩固和完善双边国际合作机制, 搭建重点合作平台和交流窗口, 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近年来, 云南省已为中越河口—老街、中缅瑞丽—木姐、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但目前尚缺国家层面对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政策支撑, 缺乏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因而建议中央政府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中越、中缅、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将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纳入国家沿边开放战略和GMS合作框架及会晤议程, 启动与越南、缅甸、老挝中央政府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对话机制, 建立双边合作的新合作机制。

此外, 在中央政府交流和磋商的基础上, 应加强多边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与沟通, 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在的交通、物流、经贸、文化、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 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

(四) 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沿边开放的通道支撑能力

通道和口岸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云南沿边开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通道建设的水平, 尤其是取决于连接东南亚、南亚大通道的建设进展。因此, 应加快云南通往境外的重大公路、铁路、航运、水运通道项目的筹备和建设, 具体包括: (1) 改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通道的运输条件, 提高航期、增加运输能力; (2) 推进中老泰、中缅、中越等国际铁路云南境内段及昆明—重庆铁路的规划和建设; (3) 加快中缅、中老泰、中越公路云南境内段的高速化改造, 加快昆明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 (4) 加快电子口岸信息交换平台建设, 提高通关流程的自动化和通关效率。

考虑到国际通道建设资金量大、涉及面广、不可预见因素较多, 建议加大对通道建设信贷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沿边地区;通过设立沿边开放引导基金, 扶持和帮助外部资本到沿边重点地区进行投资。

此外, 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与GMS国家协商, 尽快签订双边政府间保障《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与人员跨境运输协定》条款实施的协议, 在检验检疫标准、海关制度、国际运输法律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制度性标准, 消除通关便利化中存在的法律障碍。

摘要:云南沿边开放20年取得不少成效:对外经济发展建立了坚实基础、跨境合作机制和平台逐步构建、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初具雏形、“贸易兴边”效果显著。但由于发展起点低、缺少产业基础、原有的沿边开放政策优势逐渐弱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 导致云南沿边开放存在外贸方式单一和贸易依存度较低、通道和口岸的物资承载能力及商品过境能力较差、沿边开放未从邻国走向印度洋的更大领域、未能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等问题。面对桥头堡战略的重大机遇, 云南应充分发挥“桥头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组织协调作用, 加快产业体系建设、完善跨境合作机制和平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云南沿边开放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云南,沿边开放,桥头堡战略

参考文献

[1].贺霜虹, 杨定华.桥头堡国家战略背景下云南加快发展边境贸易的SWOT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2].杨臣华, 朱晓俊.云南、广西沿边开发开放调研报告[DB/OL].http://www.nmg.cei.gov.cn/dcyj/201112/t20111231_46629.html, 2011-12-31/2012-06-20

[3].任佳.新形势下云南面向周边国家开放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 2009 (6)

[4].卢光盛, 金珍.云南对外开放的新增长点初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3)

[5].李东云.论构建云南沿边开放经济区的制度创新问题[J].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1 (1)

[6].杨思灵.试析广西沿边开放对建设云南桥头堡的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7].曲凤杰“.十二五”时期促进沿边开放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9)

[8].柳五三.发展沿边特色的开放型经济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9].董漪、李平、杨静.桥头堡建设中云南省边境贸易发展对策研究[DB/OL].http://www.baoshandaily.com/health/xl/20100608/content_12759825628331.thml, 2011-06-08/2012-06-20

3.关于建设和谐云南的法治思考 篇三

法治本身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和保障。建设和谐云南,是云南省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是云南省建设“两强一堡”和突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法治作为建设和谐云南的基础和保障,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民主法治”被置于首位,这绝不是偶然的。法治本身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和保障。对一个省当然同样,可以为解决省内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精神氛围等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法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和谐云南首先必定是法治的云南。

法治以民主为基础,反过来,它又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法治的民主化和民主法治化,反映了人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下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的普遍意愿。和谐社会的一大标志是在社会决策方面形成多元化的决策机制,这正是民主的具体实施和体现。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从而促进社会民主的进步。重大事务人民都知道,人民充分享有话语权,这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在民智已开、民智初现的今天,以民主求和谐则和谐存,以蒙昧之下的“和谐”抑民主则和谐与民主皆亡。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样,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中国,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云南。

建设和谐云南是云南省全体人民的共识和美好期待。如何才能实现和谐云南的理想呢?笔者认为,和谐云南不会自发实现,需要借助法治的力量来推动、维系与保障。为此,当前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积极推动云南的法治建设,为建立和谐云南保驾护航。

建设和谐云南,必须不断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和谐云南的实现有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调整,没有完备的法律则无和谐云南。近年来,省人大、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同宪法和全国性法律、法规等一起对规范市场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定和完善的力度,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在立法过程中,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立法与决策的民主化,切实反映民意,顺应民心。实行“开门立法”,强调立法透明和公众参与,采用立法听证会、立法论证会、立法联系点、委托起草法规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专家学者、法律工作人员及普通民众的意见。其次,应特别关注和扶持弱势群体,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消除歧视与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真正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建设和谐云南,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和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施。中国的法律、法规约有80%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和贯彻实施的,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实践证明,依法行政,则政令畅通、社会和谐;违法行政,则容易滋生腐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在行政执法方面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权限,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权的行使程序,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增强执法人员的执法理念和法律素质,着力培养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开、听证等制度,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法律法规的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司法。提高司法能力,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云南的必然要求。因此,针对当前实际,应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大对司法权力的外部监督,完善该系统内部监督;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体,坚持任前法律测试制度,进一步增强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服务意识。

建设和谐云南,必须提高公民的守法、用法意识

“徒法不足以自行”,完善的法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一致遵行。法制宣传教育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社会责任。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云南省全体公民守法、用法意识,是建设和谐云南的重要环节。法制宣传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最大多数人利益,让法制宣传教育覆盖每一位有接受能力的公民、每一位渴求法律知识的人、每一位需要法律帮助的人。在宣传内容上,选择群众最需要、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法律知识和观念作为宣传重点;在宣传方式上,选择群众最方便、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宣传准备果上,以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接受和运用程度作为评价的尺度。同时,法制宣传教育还要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大部分生活在基层,基层对法律的需求是大量的、综合的、鲜活的,要通过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法律进社区”等基层普法工作,推动和谐云南的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建知识,做学习、遵守和执行法律的表率;政法干部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要提高农民群众、城市居民的法律素质和现代法治观念,培养他们成为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合格公民。只有全体公民遵纪守法,建设和谐云南才有稳固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总之,建设和谐云南,是云南省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是云南省建设“两强一堡”和突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法治作为建设和谐云南的基础和保障,其重要性不容低估。在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要积极投身法治建设的实践,加快云南省法治建设进程。

4.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四

1.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从陆上通往印度洋的战略大通道;

2.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

3.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

4.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5.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6.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7.国家重要的锗、铟金稀贵金属和铜、铅、锌、磷等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

8.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新材料、清洁载能基地;

9.我国重要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和出口加工贸易基地; 10.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11.以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基地; 12.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

5.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五

桥头堡建设的规划

桥头堡是“桥”与“堡”的统一体,“桥”是内联外通、高效便捷的通道,“堡”是里应外合、进退自如的基地。“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简称“桥头堡战略”),是指我国以和谐共赢、科学发展为指南、云南为主体、缅老越为桥梁、南亚次大陆为核心、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基础,以实施西南周边区域性国际交通便捷化、出入境便利化、进出口规模效益化、产业实体化、市场多元化、合作规范化、发展科学化为目标,面向广大印度洋周边区域的区域性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大和谐的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国务院高位推动沿边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对云南战略地位的最新定位,是省委省政府统筹云南开放发展全局的关键举措,事关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云南小康、沿边腾飞、西南周边和谐。内容包括:内联外通的中国—印度洋的综合性国际大通道、国际贸易与相互投资合作机制体制、旅游文化交流窗口、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出入境便利化通关体系。区域范围涵盖中国、东盟、南亚乃至西亚、东非。重点是深化与缅老越三国的合作,借道进入印度洋及其周边国家。

云南桥头堡建设将是一个为期十年的中长期规划,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5年是云南桥头堡战略重点的突破阶段,云南将加快实施互联互通的通道路网建设、加快通关便利、综合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缅甸皎漂到昆明油气管道建设、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连通云南到印度洋的口岸建设。2016-2020年则是重点突破,建成昆明、曲靖、大理、蒙自四大枢纽为核心的公路、铁道、航空、水运对内对外运输网络运输体系的建设;建设石油、化工天然气、新能源、特色农业、矿产加工、生物制药、旅游文化、金融交通运输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构建南北方向的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包括泛亚铁路、泛亚公路,从深圳到广州、到南宁到昆明,到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大陆桥,是支撑“桥头堡”的重要骨架。其中连接云南与缅甸的,主要包括经德宏从瑞丽出境的滇缅陆水联运通道、昆明—仰光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西线。

桥头堡建设的要求

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应遵循“统筹内外,互利双赢,以外促内,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我国沿边开放开发的合作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外向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以及西南重要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到2020年,力争实现GDP总量是2010年的3倍、财政收入翻两番、农民纯收入和人均GDP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或更高水平的目标。桥头堡建设的过程,同时也应是逐步消除交通、水利、教育、生态脆弱等瓶颈制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云南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惠及各族群众的过程;是不断改革创新,最终形成符合桥头堡建设需要的体制机制的过程。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给云南人民乃至西南人民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团结一心、与时俱进、共克时艰、继续解放思想、积极为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继续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沟通、协调,努力提供良好服务,保证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扎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不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负国家各部委的关心和支持,不负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与厚爱。

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意义

“桥头堡”建设不同于我国其他的区域发展规划,其在国家战略、地缘政治与周边外交、沿边开放与能源安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周边是首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重要外交方针,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深化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互利合作。推进这项战略,有利于深化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和友好合作,确保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

二是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开辟新的从陆路连接印度洋的贸易和能源资源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打通从云南到缅甸的交通和油气管道,可从缅甸西南海岸直通印度洋,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三是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将由内陆边远地区变为开放前沿,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改变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

因此,云南桥头堡的建设不只是为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打通南亚大通道的建设,有利于托起西南经济建设的高地,加速西南地区经济融合,提升彼此互补的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各省区的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进一步由边沿地区的快速发展延伸至内陆,统领整个西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协调地发展。

桥头堡建设促进西南经济快速发展

1,加速农业贸易发展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首先最突出的是加速通往南亚大通道的建设,这为西南地区特色农业出口奠定了物流基础,其次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增强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按照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解决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规模化、市场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经营组织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低,对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和能力弱,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产品流通困难等问题。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断注入现代化元素,使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而云南桥头堡的建设不但得到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而且更好地引领着市场的良性发展,带动市场的活跃程度,充分发挥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得西南地区农业发展有了更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因此,将以农业作为“桥头堡”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统领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抓住培育龙头这个重点,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引进大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带动产业转型提升,另一方面,重视支持市内有实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理念促进新发展。以新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业贸易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首先是面向西南开放的经济前沿,同时是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前沿,也是祖国边疆和谐安宁的前沿。从经济意义上看“桥头堡”首先要有产业支撑,产业是“桥头堡”的经济基础,开放的经济前沿要有现代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因此,优化的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对于桥头堡的建设至关重要。

第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使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加快农业产业链再造,提升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业附加值。

第二,调整第二产业结构,走开放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对外互动。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周边国家的收入水平、消费习俗、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云南形成面向周边国家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二五”要按照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轻工业。使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增强,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形成一批先导性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三,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服务业是云南建设桥头堡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一是大力发展物流、商业等服务业。二是提升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如娱乐、休闲、养生和体育服务。三是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四是发展文化、会展、创意等服务业。五是提升电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六是努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服务,环境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七是增强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的能力,积极拓展面向西南的周边市场。

第四,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能源资源、生态环保、信息网络、医药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市场环境,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正好为云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以为整个西南地区在加快改善民生方面提供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首先,面对与国际的合作,我们在政治方面要让国际市场信任:我们是一个开放、稳定、民主的政治环境,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完善的,我们的法制环境是健全的,我们的合作是有诚意的,而且是公开,透明、平等、双赢的过程。同时通过与国际的合作反作用于我们的政治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其次,在经济方面,通过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为我们的企业走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能够进一步发挥地区特色产业的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顺应转型潮流,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的经验,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坚持把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作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明晰方向、探索路径、完善政策措施,力求尽快实现重大突破;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云南桥头堡的建设势必为新一轮西部大开拉开了序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既为云南的社会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也为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桥头堡的过程,本身就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过程,是以开发促进云南社会事业发展的过程。桥头堡建设为西南各地区社会事业的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各地区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为云南及周边省份的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在新世纪更好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桥头堡战略对云南具有划时代意义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不久前正式出台,这不仅是云南全省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喜事,也标志着国家对桥头堡建设的部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对云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云南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据秦光荣省长介绍,国务院在上述“意见”中,提出了云南加快建设桥头堡的16大战略目标:1.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从陆上通往印度洋的战略大通道;2.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3.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4.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5.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6.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7.国家重要的锗、铟金稀贵金属和铜、铅、锌、磷等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8.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新材料、清洁载能基地;9.我国重要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和出口加工贸易基地;10.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11.以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基地;12.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13.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14.面向东南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枢纽;15.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16.将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培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区域中心。

秦光荣阐述道:“这16大战略目标,分别从区位、通道、开放、产业、生态等方面明确了云南在全国的地位,凸显了云南的优势和特色。国务院文件还明确了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云南设立机构、开办业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优势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和发行债券;鼓励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提出30条的突破性政策。”

6.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六

系部名称: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专业:交通工程

年级1班级:112姓名:陈娴学号1105112

41调查内容:云南省农村公路改造和建设

实践时间: 2012年2月1日 至 2012 年2月12日 共12天

一 调查目的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在半年的课程后,我回到了家乡昆明市宜良县,过年到亲戚家串门时发现有些地方还是土路,未建成硬化路面,路面等级低,抗灾能力弱,安全系数也较低,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历的发展。

这个现状引起了我的反思,在与爸爸交流了这个问题后,爸爸很支持我的想法,在爸爸的帮助下,我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农村公路的情况,并翻阅相关书籍和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实地勘察,对云南省的农村公路建设做了一些调查。

二 收集到的资料

(一)云南省交通现状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与西藏、四川相连,东与贵州、广西接壤,西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毗邻,土地面积39万多平方米,其中山区占9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省是交通重省,然而,在云南省辖区范围内,山区占了大部分,于是,建设农村道路就成了一项重大的工作。

2008年,云南省农村公路完成投资106.43亿元,同比增长89.9%。

投入的大幅增长确保了农村公路网建设的有力推进。去年云南省新改建农村公路2.5万公里,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期间规划改建5万公里农村公路的任务。同时,全省乡镇通油路率达到64.2%;乡镇路面硬化率达到85.3%;建制村通达率达70.5%,比上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农村公路里程已达17.7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15万公里,30年间平均每年新增里程5000公里。,所有乡镇以及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但硬化路面里程仅占总里程的9.4%,针对这一现状,云南省一是大力实施通县油路和县际公路建设,完善村公路网络;二是加强道路养护,提高路况质量。现已完成通县油路工程建设项目34个,涉及15个地州市41个县,铺油路3724公里。县际公路计划修建4522公里,从2003年起,共安排31个项目,2763公里,投资20.8亿元,计划“三年任务两年实施”。这两个项目旨在提高老路的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和安全等设施,增强农村公路的通过能力。据统计,从2002年到现在,全省共完成通县和县际油路建设投资54.3亿元,建成沥青路4610公里,县乡公路建设14.7亿元,其中建成硬化路面2729公里。在通达工程上,截至去年年6月底,通村公路已开工178个,其中建成68个。年内将力争65%以上的乡镇通弹石路或水泥路,解决247个行政村不通公路的问题。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省交通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公路硬化路面14016公里,其中新增水泥路面3008公里,沥青路面3764公里,弹石

7.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七

2011年5月6日, 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已成为国家战略, 是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东西部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祖国边疆云南面临着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

谈及桥头堡建设, 许海代表满怀信心, 充满激情。他介绍道, 通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 云南银行业已初步具备了支持“桥头堡建设”的资金实力。2011年末, 云南人民币存款余额15356.86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114.59亿元人民币, 云南的存贷款规模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为加快桥头堡建设步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 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支持。要发挥中央银行对信贷资金的调控功能, 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 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资金支持。要努力争取宽松的信贷政策, 实行倾斜性的货币政策, 发挥央行在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方面支持桥头堡建设的作用。

二是发挥监管部门的职责, 构建良好的银行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信贷指引, 适当放宽信贷管理容忍度, 合理降低企业信用准入和外资进入云南的门槛, 积极吸引和鼓励民间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指导银行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做好各项金融服务, 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同时, 要对商业银行进行相关风险提示, 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更好地服务云南桥头堡建设。

三是发挥政策性银行基础作用, 加大稳定优惠资金支持。桥头堡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性建设, 要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企业走出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四是发挥商业银行主导优势, 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要通过银政、银企合作平台, 加大对云南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要拓展融资渠道, 创新融资产品, 提供多元化、多方式、多渠道的金融服务。

五是发挥地方商业银行特色, 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要加快云南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步伐,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治理架构, 建立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和服务高效的银行业服务体系, 进一步发挥地方商业银行在支持桥头堡建设中的作用。

许海认为, 桥头堡建设还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套支持, 为此他建议:在货币政策方面:一是在货币投放和信贷政策上倾斜, 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贴息贷款比重, 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在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中占比, 信贷增长速度应高于全国增长速度;二是对云南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债券等给予倾斜;三是积极推进建立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人民币国际金融产品开发和交易中心、特色金融产品和商品市场交易中心建设, 加快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中央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 提高对桥头堡建设项目的资本金补助比例;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云南贫困地区的贷款贴息额度;三是增加“两烟”配额计划, 进一步提高云南“两烟”上缴中央税收的返还比例。

8.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八

知识竞赛活动的情况汇报

开展“贯彻党代会精神,推进桥头堡建设”宣传学习活动,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昆明总段关于开展“贯彻党代会精神 推进桥头堡建设”知识竞赛活动的精神,***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把参加知识竞赛的过程作为宣传学习党代会精神、推进桥头堡建设的过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此次活动圆满的完成,现将我段开展“贯彻党代会精神,推进桥头堡建设”知识竞赛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序,认真落实活动精神

***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加强对此次知识竞赛的组织领导,将竞赛活动与当前工作相结合,对竞赛活动进行安排,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印发竞赛通知,制定方案,周密组织实施,切实将开展知识竞赛的精神落实到实处,确保***党员干部职工参加竞赛,接受教育。

***决心以此次知识竞赛为契机,在全段范围内宣传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普及广大干部职工对桥头堡建设的基本知识,动员激励全段干部职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提高对党代会精神、1

桥头堡建设内容的认识性

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推进桥头堡建设,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及公路管养事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提高对党代会精神、桥头堡建设内容的认识性。

1、领导干部带头学。利用党组民主生活会和中心组学习的机会,并结合***发展实际及公路管养事业发展前景,及时组织领导干部专题学习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大跨越〃新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读本》等相关书籍,加深领导干部对加快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性的理解,把学习动力化为积极争闯干事业的动力,推动***公路养护事业新发展。

2、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除领导干部学习外,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代会报告和桥头堡建设读本,掌握党代会精神和桥头堡建设基本知识。认真引导干部职工从区域发展高度、单位发展角度出发,深入地了解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推进情况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桥头堡建设的实际成效为安宁公路养护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做好知识竞赛工作

办公室印发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知识竞赛试卷及答题卡,分发到下属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答题。广大干部职工都积极参与活动,紧紧围绕桥头堡建设知识的内容,结合自

己对桥头堡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认识理解实事求是的完成试题。答题完毕后段机关负责收回答题卡,注明单位及参赛人数,统一交上级。

9.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九

新 讲 座 课 程 论 文

—桥头堡建设

云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分析

云南的对外贸易有久远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四川、云南就和缅甸、印度发生了贸易关系;汉、晋以来,由川、滇通往缅、印的这条古老的商道,成为我国南方的一条“丝绸之路”。十九世纪下半叶,云南的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和商品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外贸易也随之扩大。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从云南省商务工作会议获悉,2011年,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0.5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9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比全国出口平均增幅高4.3个百分点;进口完成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2%。随着国家对西南建设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加大,陆续对云南省建设提出有力方针,其中,最近的云南“桥头堡战略”给云南带来了命运的转折,云南将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贫困边陲,而成为开放的前沿。

“云南迎来了百年一遇的重大历史机遇,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经济热点,甚至是‘经济增长第四极’。”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云南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云南省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其区位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与越南、老挝、缅甸相接壤。但因一些国家政策的决定,前30年的改革开放,这里不是前沿,而是末梢;云南的物产也存在缺陷,资源丰而不富,资源的富裕程度和民众的生活水平不相适应,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原材料加工,低价值,没有产业链,是一种为别人做嫁衣的状况,云南主要商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机电、生活用品的出口,进口的主要是原材料,贸易结构和贸

易量和其具有的区位优势不相符;另外,云南的发展快而不足,30年来,云南纵向发展快,发展好,但橫向发展差距巨大,和周边省区市都有差距,内部发展更是如此,经济虽然好,但文化社会生态沒有同步发展。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国土面积有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500万。但2229年云南省生产总值为6168亿元人民币,仅为全国的1.8%。由此看出,云南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甚良好。

如今,云南迎来了百年一遇的重大历史机遇,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经济热点,甚至是“经济增长第四极”。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期间,作出了“使云南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战略部署;同年底,云南提出要建设“绿色经济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新战略;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相关意见指出,将积极建设云南瑞丽等四个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其开放程度、享受各项政策的力度或将与特区媲美。在这样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云南只要破解难题,沖破边缘,就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具有控制力、发展力和影响力3方面的特征。“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地缘优势,在中国向西南开放中先行一步,成为我国从陆路沟通东南亚、南亚,直达印度洋的通道;成为交通、电力、通信的门户枢纽;成为我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我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加工

基地;成为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云南省作为中国进攻东南亚的据点,胡锦涛针对其提出了重要“桥头堡战略”。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推进我国陆上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前沿性、重要性和带动性的作用,给云南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发改委启动编制指导意见,意味着这一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齐欢透露,云南向中央申请外向型的优惠政策,“政策的优惠远点要向深圳珠海看齐,近点要看齐广西、海南、两江新区、新疆喀什等政策。

期待更多优惠政策云南将借助桥头堡战略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八个沿边经济区和四条经济走廊。其中,滇中城市经济圈是以昆明为核心,统领玉溪、曲靖、楚雄。八个沿边经济区将建成为加快口岸经济港、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跨境合作区、三头在外的产业聚集区、无障碍跨境旅游区、民族保护及生态保护试验区。四条经济走廊包括云南-河内、云南—曼谷、云南-皎漂、云南-印度加尔各答

等。点轴面的全方位立体式布局将增强云南在国内国外的市场辐射功能。

为实现云南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云南首要加快建设“滇中经济圈”,促进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个滇中城市的GDP在2015年超过8680亿元,人均GDP接近4.2万元。由于这个经济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南端,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以及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核心区域,对促进中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的完整开放格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经济,将是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八个经济区及四条经济走廊的建设则是有利于加快沿线开发、承担向西南开放,增强市场的辐射功能。中央决定,除滇中经济圈外,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瑞丽还可以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最前沿的枢纽,一起为桥头堡建设服务。

能否成为中国的第四个经济增长极?机会之外,对云南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行动。

当前,云南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开放领域还不够宽、开放层次比较低、开放效益不高、对外开放带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离桥头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省内看,一是对周边国家情况研究不深,对合作对象的合作意愿把握不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存在“一头热”的情况;二是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边境地区开放度不高、人流物流不畅;

同时,缺乏对跨国公司在滇设立总部和办事机构的具体政策支持,难以形成对外开放的集聚效应;三是云南在对东南亚、南亚开放方面具有特殊性,如果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口岸通关等政策一刀切,很难开展大规模的贸易与合作开发。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尽快争取国家支持,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为发挥桥头堡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一是要深入研究,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内已有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要克服目前存在的重争取、轻落实的不良倾向;二是完善现有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创造条件推动建立昆明合作组织,建立中国与南亚国家特别是环孟加拉湾国家的合作机制;三是强化对“走出去”的领导,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充分利用我驻外机构、华人华侨团体等各种资源;四是扩大对外交往和宣传,突出桥头堡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作用;此外,多做好事、多交朋友,加快周边国家对桥头堡建设的了解和认同。与此同时,我省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抓紧推进以下重点工作:第一,要继续做好协调推进工作,争取国家尽快批准桥头堡建设总体规划;其次,要进一步抓好国家支持政策的具体落实,省级各部门要把与国家32个部委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相关内容落到实处,使政策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三,要继续推进包括大通道建设、能源支撑保障、水利建设、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第四,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合作机制,通过各种形式,深化通道互联互通、经贸、技术等方面互利共赢的合作交流;第五,要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搞好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力度;第六,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第七,要争取尽快召开第一次桥头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桥头堡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云南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是用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分析和把握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和地区发展的态势而形成的科学判断,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对云南多年来致力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充分肯定和进一步提升,有着客观的现实基础;是对南方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传播的友谊和文明以及云南各族人民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人民世代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邻为善的传统的延续和光大,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桥头堡建设必将通过物质建设和非物质建设,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头堡建设即是经济需要也是国家安全需要,桥头堡建设全面启动一年多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面部署,以实施国家桥头堡战略为引领,推动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起步良好,推进顺利,呈现出投入力度加大、增长速度加

10.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十

一、职教园区概念与“桥头堡”战略

1. 职教园区概念。

职教园区出现时间并不长, 对于其概念与内涵的界定, 官方与相关研究学者都没有达成共识, 大多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职教园区的功能与特征。笔者认为, 所谓职教园区, 就是以政府、企业、院校为主导, 其他社会主体参与, 以突出职业教育的中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色, 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发挥规模效应与组合效应而构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综合体。职教园区具有几方面特征:一是公益性, 即贯彻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性质, 突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二是共享性, 即强调通过彼此间的开放与资源共享, 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具有校企互动、教育教学与员工培训同步、技能鉴定与推广、实验与科研一体的职教园区。三是单一性与独立性。单一性指的是政府主导, 独立性则是指职教园区内的高职院校、企业、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主体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并无隶属关系, 只是在共同的发展战略与目标下互相联合, 彼此促进。

2.“桥头堡”战略概述。

“桥头堡”战略源于2009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的“把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指示。这一科学论断, 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云南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是云南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为提高云南的开放程度, 完善云南省与东盟地区联系, 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突破口。

二、“桥头堡”战略下云南省职教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职教园区发展目标不明确。

“桥头堡”战略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理应成为云南省职教园区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从目前云南省职教园区的发展来看, “桥头堡”战略的导向性不明显, 一方面, 职教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过分强调经济属性。不可否认, 职教园区的建设初衷, 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与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 表现在职教园区的发展思路上经济至上的原则, 以及“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心态。另一方面, 职教园区的发展出现教育为表、开发为里的不良倾向, 成为部分房地产商开发暗渡的陈仓。我国《房地产管理法》规定, 教育用地为行政划拨性质, 成本低廉,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极少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旗号下, 偏离职业教育本身, 变相炒作地皮。

2. 职教园区基础建设不理想。

“桥头堡”战略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 职教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要深度契合“桥头堡”战略需要, 通过健全的基础建设, 为“桥头堡”战略提供必要人才支撑奠定基础。但现在云南省的职教园区的基础建设不理想, 一方面, 职教园区建设过于追求规模, 忽视办学质量在职教园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起点过高, 投入过大, 与未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不相符, 职教园区空巢的可能性大增。受制于上级教育部门的考核评估等, 对硬件投资的过度使职教园区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另一方面, 在土地成本的压力下, 占地过大的职教园区只能选择在远离城市几十公里的郊区建设, 缺乏必要的配套社会服务措施。虽然这使得职教园区可以成为远离社会的净土, 但同时, 职教园区的孤立却使园区的教师、学生与企业都成为与社会脱节的人, 显然不利于职教园区的长远发展。

3. 文化建设不到位。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书育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但现在云南职教园区的发展却在类似于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狂奔, 校园文化建设远远跟不上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一方面, 校园文化缺失十分严重。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职教园区建设大潮对云南职教园区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校园建筑大同小异, 缺少个性特征, 毫无文化意蕴。职教园区的建设也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担, 甚至引起对固有的原生态和原文化的破坏。另一方面, 在巨大的建设投资面前, 职教园区从开始建设起, 就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虽然在政府主导, 企业投资、学校自筹等方式下, 职教园区获得了比以前学校建设模式更强大的财力支撑, 但毕竟都是教育投资, 总要考虑投资回报。正是这种巨大的资金压力, 使云南职教园区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非常少, 而且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也对职教园区的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形成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校园文化。

三、“桥头堡”战略下云南职教园区发展对策

“桥头堡”战略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也是云南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十分难得的一次机遇。“桥头堡”战略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则为云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特别是高职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度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 使职教园区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获得发展。

1. 与时俱进, 与“桥头堡”战略相统一。

云南“桥头堡”战略实施意见, 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职教园区的发展中, 必须主动将其置于“桥头堡”战略之下进行科学规划。一方面, 要坚持教育先行的方针, 全面提升云南职教园区的发展水平。要摆脱目前职教园区建设与发展存在的经济唱主调的做法, 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出发, 突出云南省高职院校的优势与特色, 推动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使高职院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版图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 要充分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实施意见》, 在融入“桥头堡”战略的同时, 坚持职业教育的特色, 不仅注重建设职教园区硬件, 更注重建设职教园区的软件, 使职教园区成为地方高职院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提高云南省职教园区发展水平。

2. 突出特色, 整合园区高职院校专业。

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 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加强云南省职教园区建设, 必须突出特色, 整合园区高职院校的专业,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整个职教园区建设。一方面, 特色专业建设, 是职教园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桥头堡”战略下, 云南省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结构调整优化趋势, 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井喷。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业优化升级, 都为职教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抓住这一客观需求, 职教园区就能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获得发展。而这一切都要归根于职教园区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客观需求相一致, 集中力量提升特色专业的水平, 真正使特色专业办出特色, 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 特色专业建设要结合职教园区的自身条件进行。在前期的建设与发展中, 职教园区出现了为扩大招生规模, 盲目开发新专业的现象, 教育水平偏低。要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 分类规划, 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特色专业, 通过水平提升带动规模扩展, 形成良性发展。

3. 深化“桥头堡”战略在职教园区建设中的作用。

“桥头堡”战略作为统领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战略, 在职教园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职教园区要用好用足“桥头堡”战略带来的有利因素。一方面, 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加速职教园区的发展。国务院关于桥头堡建设的指导文件明确了经济建设领域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同样的,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人才培养, 职教园区的各个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都应该努力向上争取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推进职教园区发展向集团化、一体化、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 为职教园区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 要开发与“桥头堡”战略实施相关的专业。“桥头堡”战略实施的头十年, 将是人才需求最急迫的十年, 也是职教园区奠定未来基础与地位的十年, 根据当前省政府重点发展的领域, 职教园区理应开设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宝玉石加工鉴定等与“桥头堡”战略紧密相关的专业, 搭上“桥头堡”战略发展的快车, 逐步使职教园区成为省内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基地。

4. 推动职教园区的国际化发展。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 使云南更加深入地融入东盟发展中, 并以广大中国腹地为基础, 成为中国与东盟联系的支点。在“桥头堡”战略下, 要求职教园区更加具有国际视野,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一方面, 要调整职教园区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职教园区内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越南、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的联系, 深入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 取长补短, 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够适应国内企业的需求, 而且能够适应东盟人才需求, 为毕业生获得更大的就业空间。通过交流与合作, 创新教育体制, 形成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国际化职教园区。另一方面, 要加强与东盟等周边国家企业的合作。职教园区内不仅要有中国企业, 还要有来自东盟的企业, 这样, 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了解东盟企业的运作特点, 更可以为职教园区带来更多的教学资源, 奠定职教园区国际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摘要:职教园区是新世纪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创新之举, “桥头堡”战略是适应我国面向西南开放, 推进云南“兴边富民”的工程。如何将职教园区的发展置于“桥头堡”战略下, 是云南职教园区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在论述职教园区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云南职教园区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探索依托“桥头堡”战略, 实现云南职教园区的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云南职教园区,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 2011.5.

[2]聂曲, 王军健.边疆高职教育融入桥头堡建设的几点思考.职业教育, 2011.1.

[3]管德明.创新办学理念, 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中国职业教育, 2011.8.

11.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十一

2018云南昆明选调生面试热点:关于“京东到来”的思考

【导语】:在选调生面试备考阶段,考生们需要提前准备一些面试热点问题,学会根据面试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并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中公选调生考试网提供选调生面试技巧指导,希望广大考生顺利通过选调生面试!【热点链接】

1月15日晚6时,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哈尔滨出席了京东与北大荒集团战略签约仪式,并与黑龙江省委书记、省长会谈;1月16日上午9时,刘强东来到沈阳,与辽宁省委书记会谈;1月16日下午6时,刘强东又出现在长春,出席京东与吉林省战略签约仪式,并与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会谈……“京东对东北经济振兴有充足的信心,我们计划未来三年在东北进行超过200亿元的投资,推进东北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注入技术创新动力、升级零售服务。”刘强东表示。

京东与吉林省的战略合作涵盖了现代物流、数据服务、创业创新、医药、金融等诸多领域,其中的亮点则是“吉林省制造上京东”,双方将积极引导吉林省本地企业、老字号、著名商标等“吉货”品牌入驻京东商城。京东将为入驻京东商城的吉林省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和支持,优先推介采购吉林省制造业优势产品,将吉林省的区域品牌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京东将为吉林省工业企业打造专属的业务模式和场景化解决方案,推动工业品电商化采购。京东将在吉林省设立现代化商品区域采购中心,将吉林省优质特色商品推向全国。

【命题预测】

2018年1月16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现身长春,代表京东集团与吉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悉,此次吉林省与京东集团的战略合作涵盖了现代物流、数据服务、创业创新、医药、金融等诸多领域,其中的亮点是“吉林省制造上京东”,双方将积极引导吉林省本地企业、老字号、著名商标等“吉货”品牌入驻京东商城。对此,请问你怎么看? 【中公作答思路】

1、明确观点: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kunming.offcn.com

吉林省政府与京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既体现了省领导班子在探索新时代吉林发展方向工作中的战略性眼光和前瞻性思路,又能够结合电商发展的趋势和优势,为吉林的发展提供新助力。

2、积极意义:

使吉林的传统优势产业、老字号产品借助互联网渠道,更直接、更广泛地站上面向全国消费者的市场舞台;为吉林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新机遇,电子商务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不仅仅会带动吉林的传统优势产业,也将创造更多IT、物流、市场推广等行业的新业态;为吉林振兴提供了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差距的机会。

3、做好做实:

正如国家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所指出的,坚持多措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新兴互联网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信息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是吉林振兴的必由之路。有了好平台,更要有好政策、好管理、好执行,吉林的经济发展建设工作,应该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实现发展质的飞跃。相信随着以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领先企业不断加强在吉林的投资与合作,吉林地区将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创造新的辉煌。

更多昆明选调生考试信息关注昆明中公教育信息网

12.关于正确认识执行力的思考 篇十二

“执行力”在管理学界是一个流行的词汇,每一个组织都在为提高执行力而寻找方法。在许多管理者的眼里,执行力主要是指组织内部职工贯彻和执行决策层战略思路、方针政策等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重视执行力的培育主要是针对员工执行力的提升。这种偏颇的认识容易使得“提升执行力之路”越走越窄,无果而终。因此,要培育执行力,首先应正确认识执行力。

组织的执行力实际上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组织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调度、控制和使用,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和力量;二是组织内部各个系统(如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业务系统等)在执行政策方针制度时的贯彻力度;三是组织内部员工的执行能力。具体到我们地铁公司,执行力的三个层面可以表述为:宏观层面就是公司完成政府责任状目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能力和力量;中观层面就是公司的职能部门、业务支持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协作力和贯彻力度;微观层面则是指公司每一位员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和力度。

执行力的三个层面构成了“执行力系统”,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微观层面的执行力支撑了中观层面的执行力,中观层面的执行力造就了宏观层面的执行力;宏观推动中观,中观促进微观。

组织的执行力受到多个要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执行的生态环境、执行主体、执行资源、执行制度和执行文化。所以,我们在研究提高执行力的时候,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提高员工个人执行力之上,而应该着眼于执行力的三个层面,考虑从多个要素入手。

首先是执行的生态环境。地铁公司执行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多因素整合的系统工程,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和法制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的在和外界的这些相关因素发生互动。在发生良性互动时,有助于增强执行力。反之,容易削弱执行力。因此,地铁公司需要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克服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以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强与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的联系,以得到媒体和社会的理解和包容;加强安全管理与防范,提高工程抗自然风险的能力等等,这些因素都将有利于执行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执行力的提高。

其次是执行的主体建设。主体建设应该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员工个人建设;二是部门及单位建设;三是集团整体建设。员工个人建设主要是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激情、思想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育;部门及单位建设主要是讲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对外的协作、协调、应变能力的建设;集团整体建设则包括整体执行力、对外形象宣传、突发事件处理、公信力、整体防控风险、整体管控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再次就是执行的资源获取。任何一项执行行为都需要一定资源作为保障。搞物业开发,没有土地资源和开发资金,那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集团公司希望能够实现“地铁+物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那就需要大量的资源,如土地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等等。因此,在开展各项工作之前,需要首先理清所需资源,并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获取相应资源,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最后是执行制度和执行文化的建设。小型企业的管理靠管理者的魅力,中型企业的管理靠的是制度;大型企业管理靠的是文化。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组织只有建立了系统、合理、良性的制度和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作风。如果企业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员工工作必将陷入被动、懒散,最终企业走向衰落。因此,企业提高执行力,需要不断加强执行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文化的培育。对我们地铁公司而言,需要加强会议制度、督办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业务管理制度等多项执行和监督制度的建设,尤其是要加强督办催办工作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多干多错”、“等、靠、要”等不良思想与作风,形成有效的工作分配机制、工作考核机制、工作监督催办机制、问责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积极主动推进。还有就是执行文化的建设。目前,我们一直在倡导的“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就是对执行力文化的阐释。地铁建设和运营的重任决定了我们各项工作需要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执行到位,绝无折扣。

执行力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企业执行力必须进行全面统筹、多管齐下。

13.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篇十三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云南人,精神素质,修复,再造

2011年5月,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的出台, 云南桥头堡建设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此战略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要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如果这一战略最终得以实现, 云南将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祖国边陲, 而是国家开放的前沿, 无论对整个国家发展、还是云南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一云南人的精神素质

云南作为一个与内地发展长期存在差距的边疆民族省份, 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桥头堡建设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软硬件、物质和精神条件看, 物质条件在今天看来似乎不是桥头堡建设的主要障碍, 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一有中央的支持;二有过去云南多年发展中自身的积累, 这些都为云南进行桥头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物质因素不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 而人的精神素质, 即我们通常讲的软实力, 对经济社会影响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当今发展中, 核心竞争力的博弈, 往往比拼的已不再是物质基础的雄厚、资源的多寡, 而是人的精神、文化这些软实力的是否强大。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精神, 精神反作用于物质, 并且这种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是比较巨大的。因此, 我们决不能轻视人的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这种精神素质在调节、制约、规范、指导人的行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人的精神素质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但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性格特征等总和构成人的精神素质已基本上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发展中, 云南凭借自己的“资源王国”、“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微生物王国”、“矿产资源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美誉, 在把云南建设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国际大通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即云南人的精神素质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这一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原因何在呢?其实在过去多年的实践中, 无论是部分意识超前的云南人, 还是外来的多方人士, 都先后对云南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答案——即云南的落后主要是云南人观念的落后。这种观念落后的状况, 也许按照原有的发展进程还不至于影响到云南发展的根本, 但对于要建立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样的国家大战略来说, 就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 这里所说的观念就是我们所讲的精神素质的主要要素。

二影响桥头堡建设的原因

桥头堡建设是一项涉及全方位的战略, 它不仅要求人们有全新的观念、超前的意识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而且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发达的智力水平, 这些都是人的精神素质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只有提高了云南人的精神素质, 才可能提升云南人的精神境界, 激发云南人的创造精神, 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那么现实中云南人的精神素质状况又如何呢?从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察, 千百年来所形成云南人特有的精神素质中, 有许多积极的因素都应该给予肯定。但在肯定这些积极因素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承认其中包含着与时代发展要求不太协调的缺陷, 这里所说的缺陷并非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劣根性, 准确地说应该是不适应性。它对云南应对的桥头堡建设, 无疑是不利的, 这其中有其存在的自然、社会和历史原因。

1. 自然原因

特殊的地理状况是形成云南人特有精神素质的自然基础。由于地处云贵高原、祖国西南边陲, 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差异较大的气候状况、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云南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以前经济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高山、峡谷曾阻碍着云南与外界的联系, 形成了相对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 社会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欠发达, 与内地、沿海地区差距大。商品经济历来不发达, 使得云南人精神意识中缺乏进取意识。部分云南人享受着舒适气候, 休闲安逸惯了, 养成了与世无争的性格, 当市场经济成为主流后, 明显缺乏竞争意识。

3. 历史原因

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给云南曾经带来光彩, 但原生态与现代化本身就存在矛盾, 并且在现代化大潮中明显显得落后。尽管从人的性格来说, 偏远与落后恰恰保持了很高程度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是劣势。

三云南人精神素质状况与桥头堡建设之间形成较大缺口的表现

1. 思想意识落后、创新精神不足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基本观点, 云南人思想意识落后与过去长期的经济社会的落后是直接相关的。尽管改革开放后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但在短时间内使思想意识有根本性的巨变是不可能的。由于思想意识落后、观念的局限, 使得云南人创新精神明显缺乏, 面对新的环境变化, 难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加以应对。

2. 心理气质与时代要求的不同步

不愠不火的气候原因, 养成了部分云南人平庸、封闭、散漫、保守等的心理气质, 并代代相传。随着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生活节奏加快, 竞争压力加大, 部分人又出现了嫉妒、狭隘、不平衡、消沉、低落的心理状况。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逐渐增多, 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的开明、豁达、大度、宽厚、平等竞争的心理背道而驰。

3. 道德观念、公德意识薄弱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在利益的驱使下, 违背传统道德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 本来在传统道德意识里比较本分的部分云南人中也出现了诚信危机, 不法商人的制假贩假, 旅游市场里的诚信经营屡受挑战。公共场所排队插队;公共汽车上的抢座;电影院、图书馆的大声喧哗和马路边的痰迹、便渍随处可见, 诸如此类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不少。

4. 智力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文盲率和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全国每10万人中有8930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文盲率为4.08%, 而云南分别为5778人和6.03%。如果和较发达的省市相比, 这个差距就更大, 此状况直接影响到云南人精神素质的整体水平。各级教育也滞后于全国的发展, 相对落后的教育不可能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必需的人才, 也对云南人精神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和制约。

四云南人精神素质的修复与再造

对于云南发展来说, 桥头堡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既然云南已经肩负起了国家对外发展建设的重任, 要早日建成和实现这项宏伟的战略目标, 除了物质方面的必要准备外, 修复与再造和桥头堡战略发展相适应的云南人精神素质, 不仅重要, 而且必须。因此,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云南人精神素质的修复与再造上进行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1. 创新云南人思维方式

由于历史原因, 云南人相对保守性的文化道德传统在其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封闭性, 这种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在经济发展起步之初, 其负面影响还十分有限, 甚至有时还被作为云南人的优点加以宣扬。而在当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其弊端开始显现出来。特别是作为国家大战略的桥头堡建设, 若不具备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意识, 就不能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惯性, 就不能摆脱旧观念和旧教条的束缚。要创新思维方式, 就必须打破各种不必要的限制, 接受外来有价值的观念。一个人若思维不敏捷, 反映不快速, 墨守成规, 迟早会被淘汰。

2. 增强云南人现代意识

历史的原因导致云南人受传统意识影响过多, 从而在观念意识上相对传统、保守, 这与桥头堡战略的现代要求极为不协调。根据马克思主义适度超前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存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所以有必要结合云南状况, 帮助云南人树立起与时代同步, 甚至适度超前的现代意识。这里所指的“现代意识”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近代社会的主流意识, 即“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特征等现代理念, 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以及理性思想为特征的思想意识。经过不断丰富发展后形成现在通常所讲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民族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环保意识、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3. 拓展云南人的国际视野

桥头堡战略不是原有国内区域内的发展, 而是突破国界, 在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整体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用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思考问题, 要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经济运行及其整体布局发展。当今,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合作日趋紧密的背景下, 云南人精神素质尤其需要更多的国际视野。

4. 引入和培养竞争意识

大山精神曾使过去的云南与外界联系不多, 形成了相对缺乏竞争意识的传统, 而当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处于一个高度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培养云南人的竞争意识也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桥头堡建设的迫切要求。竞争意识可以使云南人精神振奋, 努力进取, 促进事业的发展, 可以说竞争意识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心态。

5. 提升云南人道德水准

道德作为调整和规范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在桥头堡建设中也必不可少, 同时道德也是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内容。具体要从完善云南人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生活道德三个方面入手:在职业道德上培养人们敬业, 不弄虚作假, 不敷衍塞责, 严谨务实地、创造性地、负责任地去工作。社会公德中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基本要求, 维护好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个人生活道德方面从我做起, 从个人的实际生活入手, 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

6. 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 竞争压力加大, 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逐渐增多, 神经紧张、心理脆弱成了部分群体人员中的“现代病”。因此, 随着桥头堡建设的不断推进, 人们都应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抗挤”、“抗压”素质。

7. 提升科学文化素养, 完善智力结构

智力因素是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人的智力结构的提升主要途径就是靠教育。在进行桥头堡战略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 这就需要云南加大教育的投入, 在保证基础教育有大发展的前提下, 还需要加大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桥头堡建设相配套人才的培养, 同时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背景下, 注意知识的更新, 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辉、闫惠威.我国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之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8)

[2]单培勇.论中国国民素质的基本特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 (2)

[3]张昌文.论提高人的综合精神素质[J].理论与实践, 2000 (4)

[4]李卫华.浅谈人的精神素质提高与经济有效和谐增长[J].改革与战略, 2007 (4)

14.桥头堡建设 篇十四

————心得体会

隆阳区瓦房乡党校

寸嘉喜 解放思想的中心,我的体会就是“改革创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当然,解放思想不是看几篇文章,听几次报告就能做到的,人的思想往往受旧思维、旧观念的束缚,满足于经验,满足于现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安于现状实质上就是倒退,成为历史潮流的拌脚石。

解放思想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形势下,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思想的进步,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在桥头堡建设中瓦房怎么办”讨论活动,是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桥头堡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际需要。

要解放思想,首先重在学习,深入领会党中央关于“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决策,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识到解放思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打破旧思维,树立新观念,把自己的思想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到实际中,以改革创新的思想认 识,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联系本人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没有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可能有新的举措;没有新的举措,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效。通过在全乡开展 “桥头堡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的认真学习,联系本单位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心中有很大的感慨,感触良多,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要不断加强学习,促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的党校教员。

这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要求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思想、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更新。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把新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去学习,不会学习,人的思想就会僵化,知识就无法更新。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不但要学xxx省、市、区有关文件、会议、领导讲话精神,还要学习其它各类知识。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关注国家关于“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真正使自身成为一个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的党校教员。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工作观念,从而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时期“桥头堡”建设工作的需要。

二、要勤奋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适应“桥头堡”建设要求的合格教员。

作为一名党校教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多动脑、勤动手,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做到环环相扣,确保工作不脱接;做到顾全大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言谈举止注意场合,接待来人来访讲究方法,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坚持内强素质,外素形象,办实事、说实话、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对认准的路子要一走到底,不解决问题决不放手、不见到实效决不收兵,切实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做到脑 勤,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及抓住问题的本质;手勤,多动手,善动手,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字能力,做好各项活动的文字保障;嘴勤,多请示、多汇报,避免错误理解领导意图;脚勤,多深入调查,随时掌握基层和群众的工作动态,以便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详细情况。

三、要善于思考,做到在解放思想中促进“桥头堡”建设工作的开展,在“桥头堡”建设工作中促进思想解放。“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扬弃”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在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把本单位的工作中心、本部门的重要工作、领导关注的重要事情作为个人思考的核心,在为领导当参谋时力求参得准,谋得着。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在具体工作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要紧紧围绕乡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部门主要工作。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市、区关于“桥头堡”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准确、全面地反映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抓出实效、抓出实绩。以“桥头堡”建设为锲机,彻底解放思想,为瓦房乡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上一篇:英语写作三下一篇:乡镇健康促进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