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2024-10-17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共8篇)

1.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篇一

第二十一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社会制度的变化

1、建国初期的劳动就业制度:统包统配

2、统包统配的含义:

工作岗位无须自己寻找,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

3、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4、劳动就业制度的含义:完全由市场调节

5、劳动就业制度的法律文件:《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

6、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取得巨大进步的表现:

⑴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⑵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7、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国家对劳动就业制度实行了深刻的改革,从“统包统配”,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过渡到完全由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⑴改革的方向: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新体制

⑵改革的目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稳定

⑶改革的成果:建立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完全落实。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⑴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⑵职工养失业险制度

⑶职工养医疗险制度

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每节课, 我都在课件中出示自学提纲, 然后让学生速读课文, 找出问题的答案, 并将其划在书上。对于一些不容易找出答案的问题, 让学生小组内讨论, 互相帮助, 我也在其中充当顾问的角色, 在学生需要时, 适当地给予提示和点拨, 让学生能顺着思路自己找出答案, 感受发现的喜悦。其次, 多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教我, 我可能不会;你告诉我, 我可能忘记;让我试一下, 我就会明白了。”无论学生回答对了还是错了, 都是一次学习的体验。答对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肯定, 答错者在错误中进行反思和提升。学生只有参与其中, 印象才会深刻, 才会有所得。由于前面自学的铺垫, 学生已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了初步的把握。这时, 我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方式, 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基础知识, 我会点名找学生回答, 由于学生不知道下一个问题问到的会是谁, 就要时刻有备战状态, 因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重点知识, 我会以竖排为单位, 让学生一个个地起立回答, 这样反复说就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对于需要分析、归纳、整合后作答的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地举手回答, 在他 (她) 回答后, 先肯定他 (她) 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做法, 再给出一定的评判, 指出作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说这个问题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分析, 其中涉及了哪个知识点, 哪个词是答题的关键等。同时, 我把每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在组与组之间进行竞答, 看哪个组答得准, 会的人多,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这些方法,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历史的学习逐步产生了兴趣,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学生识记能力的高低对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感到识记知识点比较枯燥, 往往是机械记忆, 记住后不久不是忘了, 就是记混淆了, 尤其是对时间的记忆, 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抓特点, 想出方法, 使识记成为一种乐趣。比如用时间段的方法, 记忆两头的时间。如由“十年内战”记住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时间是1927年和全国性抗日爆发的时间是1937年;由“50年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记住“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是1895年和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是1945年等等。在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时, 我让同学们把每个代表人物名字的首字串连在一起, 即陈胡鲁李, 谐音“沉葫芦里”, 学生在笑声中很快就记住了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这几个名字, 而且每次提到这个知识点时都很开心, 记得也牢固、准确。在记忆辛亥革命后, 社会风俗的变化时, 我告诉学生从头到脚看一遍自己就可以把五个主要的社会习俗改变记住。“头——剪发辫, 脚——废缠足, 身上——易服饰, 口——改称呼, 膝盖——变礼仪”, 我再让学生看着我一起说, 说两遍学生就记住了, 而且这种记忆维持时间持久, 印象深刻。在学习中, 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 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 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三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论从史出”。思是建立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 辨是由对史料理性及全面的分析得来。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时, 教师要注意呈现与之相关的史实, 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有效的引导。如在讲到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在扣押蒋介石后, 中共应怎样处置蒋介石时, 很多学生想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屠杀了大量的共产党人, 学生们都说该杀。在杀声四起的情况下, 我没有立即指出西安事变是和平解决的并讲述这样做的原因, 这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带着不服气的情绪上课, 不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并指出当时很多中国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我们暂时不下定论, 先来看看当时国内国际局势, 再做决定。接下来, 我把西安事变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呈现给学生。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 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 日本扩大侵华, 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南京国民政府: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 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 取而代之。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得出, 如果杀蒋很可能造成中国国内混战, 日本有机可乘, 坐收渔翁之利, 这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主张是违背的, 为了国内的和平和人民的利益, 从大局出发, 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因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采用了民主的态度, 呈现史实,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所以学生不是把精力放在自己是否获胜上, 而是集中精力分析材料, 所以得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 并理解着记住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对后面的学习也信心满满。

四在教学中渗透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平时的授课中, 我有意识地利用史实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坚强、向上的意志品质。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 我播放了《松花江上》的视频后, 问学生“我们东北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答“是一个富饶的地方, 有丰富的资源和物产, 如森林煤矿和大豆高粱等”。“这么好的地方, 东北人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学生答“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者在短时间内强占了东北, 他们烧、杀、抢、掠, 使人民无法在那里生活。”“面对这样一段历史,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要怎样做呢?”学生立即答道:“我们要不忘九一八, 好好学习, 保护好自己的家乡。”在讲红军长征时, 同学们观看视频后也深受感动和鼓舞, 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我抓住这一时机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那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学生们马上表示要勇于面对、团结互助、积极解决。我马上鼓励他们说:“对, 我们要迎难而上, 战胜困难。老师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我一定会做好你们学习的助手。”

3.八年级下册中考历史高频考点评述 篇三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主要知识点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

例1(2009年湖北省恩施市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右图),审议通过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q,Yc~E程,听取贾庆林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张榕明副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材料二右图。

材料三据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朝鲜于2009年5月25日宣布成功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提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说一说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举行的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完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从材料三中看出,朝鲜核问题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历史上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功臣,他们为今天留下了哪些宝贵精神财富?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到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请问“三大改造”指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点评]2009年是新中国诞生60周年,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这一专题知识是2009年中考历史考查的重点。对于这部分知识,可以放入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题中考查,也可以将抗美援朝与中美关系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3)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例2(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试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注重西藏的稳定和发展。根据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放了西藏?为冲分尊重和保障藏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我国在西藏实行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2009年3月12日西藏文化网

(2)材料一中的两枚徽章表明,50年前在西藏發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之后,西藏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怎样?

材料二1959年,克松村70户人家,433人,全年粮食总产量仅16万斤。到2008年,克松居委会拥有居民210户,838人,粮食总产量达到170多万斤。克松居委会还大力发展副业,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1019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638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4600元。

——2009年3月27日北方网《走进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

(3)读完材料二,你认为克松村居民当年的经济状况与50年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2000年以来,西藏加快了发展步伐,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中央提出并实施的哪一重大战略决策?

[点评]在民族关系这部分知识中,有关藏族的知识点是中考历史试卷中的高频考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与国家发展、统一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1)和平方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主改革或百万农奴解放。当家作主。(3)人口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收入增加,生活富裕。(4)西部大开发战略。

考点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主要知识点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宪法、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改革开放、建设中

例3(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2009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2009年中央“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稳定、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2009年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自《一年时事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该运动又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4)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建国后有关“三农”的知识点主要有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学习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出现,是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参考答案](1)1950年的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机构。(4)党和政府在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农村政策。

例4(200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试题)右图是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创作的宣传画,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该宣传画创作的时间应该是1958年一1960年②该画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③通过该画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④该画内容充分说明“人有多大胆,地有爹大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点评]中考历史试卷中常出现结合漫画或诗歌考查“大跃进”运动这一知识点的题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新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在中考试卷中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习时,我们可将其与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建设社会主义

的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A

例5(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试题)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梯度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请回答: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简述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2)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表达精炼)

(3)列举一个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点评]对于改革开放这部分知识,可以将其和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和其他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专题考查,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们要注意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发展,并识读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的示意图等。

[参考答案](1)1978年底,北京。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地省会城市(或答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开放)。(3)要求:举例真实、具体,观点正确,情感真挚。

例6、(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试题)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B.上海C.厦门D.汕头

[点评]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是中考历史中常见的考点。学习时,我们要把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区分开来。

[参考答案]B

例7(2008年山西省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时,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组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非法监禁,被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材料三

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请回答:

(1)材料-,说明了什么?它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它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3)材料三记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哪一方面的事实?

(4)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认识到了什么?

[点评]自从国家诞生以来,人类就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尤其是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以法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取代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潮流。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参考答案](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之一。(2)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动乱和灾难。(3)我国不断加强和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4)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考点三:祖国统一。主要知识点有“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往等。

例8(2009年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中考试题)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材料一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1936,2)下半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二有人致信荷兰殖民者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書《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皇”是指谁?为了巩固统一,他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

(2)材料一中的“汉武”又是指谁?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出自谁之口?1684年,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其中,中国政府于哪一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又于哪一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点评]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几年中考历史中的常见考点。对这部分知识可以从古今祖国统一的专题角度来考查,也可以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秦始皇。创建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郑成功。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4)一国两制。1997年。1999年。

考点四: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主要知识点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

例9(2009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试题)和谐是人类自古至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之一,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事件有利于推进世界和谐。

(1)写出事件的名称:图一u;图二u :图三u;图四u。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u

(2)图二、四所反映的事件共同涉及了哪一问题?今天,我国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材料二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这是两国政府都承认的平等边界条约,此后中俄东段边境保持了张期的和平。从1964年开始谈判之后,中国就提出了要恢复对黑瞎子岛的主权要求。2008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在黑瞎子岛举行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标志着两国边界线全部确定,黑瞎子岛终于回到中国,这是双方本着和平对话、公平合理、平等协商精神,历经多年谈判的结果。

(3)指出材料中“第一个边界条约”的名称。黑瞎子岛主权问题的最终和平解决,体现了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各是什么?

(4)当今和谐世界的构建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其中的一点。

[点评]对于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这部分内容,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从专题角度来考查,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等知识点进行考查,还可以与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知识点相联系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1)万隆会议召开(或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或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或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或两关系缓和)图→图二→图面→图三(2)台湾向题。

4.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四

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二.历史分期(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3)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5)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至今)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4.内容(1)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共同纲领的地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B.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3)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4)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5)采用公元纪年。(6)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目的: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5.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1.经过: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意义(1)国内: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2)国际: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1.经过:(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2)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1.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2.开始标志:1950年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4.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未改变土地的私有性质)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7.意义①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原因: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5.重要成就: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纲管厂等三大工程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2)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6.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7.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3.内容:①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性质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意义:这就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1)原因: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②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3)经过: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开始时间:从1954年起 (2)方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4)评价: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5)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4.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5.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三大改造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1956年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2)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1958年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评价:“总路线”A.积极: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B.消极: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3.结果: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三年经济困难)4.(1961年—1965年)八字方针调整经济(1)方针: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结果: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四.建设成就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成就表现①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A.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B.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②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③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④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⑤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⑥科技方面,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2)模范人物:①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②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③解放军好战士雷锋(3)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1)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2)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3)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1.经济特区的建立(1)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3)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4)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5)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时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2.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2.法律依据:(1)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实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4.意义: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措施(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5),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3.表现(1)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2)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3)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4)国家还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20世纪80年代提出)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回归(1)中英两国谈判: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2)19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19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3.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大陆对台湾政策1.台湾问题的形成:1949年,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二.两岸关系发展1.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炮击。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意义: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3.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作用: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4. 1992年“九二共识”:(1)内容: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3)意义:海峡两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5.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1)内容: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2)影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内容: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2)影响: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8.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第15课 钢铁长城

一.钢铁长城1.陆军建设:我国陆军发展成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2.海军建设:(1)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2)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3)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3.空军建设: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4.导弹部队的发展(1)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战略导弹部队)。(2)更名:,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二.新时代强军之路1.福建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军队改革:(1),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2)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3.影响: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2.建国初期的外交状况:(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2)美国对中国政策: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3. 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1)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1955年万隆会议①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②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③作用: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会议: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2)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2.中美建交(1)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2)中美建交历程①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A.成果: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B.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3.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全方位外交1.表现(1)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2.成就(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两弹: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2.成就:(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1970年,我国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4.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载人航天工程(1)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20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意义 (1)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国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屠呦呦获得 2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1)提出:1956年,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成果: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2.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20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概况:(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 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工具单一 交通工具多样且速度越来越快
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1.交通运输的发展(1)截至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4)城市道路建设也迅速发展,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5)人民的出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信事业: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2)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3)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1.回忆基础知识,尽量少翻书

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只要在考试时从书上找到答案就行了,于是考试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一道题一道题地从书上翻找答案。对于只有一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答题方法,结果肯定是失败的。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待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应该熟记;其次,拿到试卷后,应先浏览一遍,对那些试题比较简单、那些试题比较难有一个大概认识,以便心中有数;再次,在答题过程中,对那些熟悉的、容易的题目,尽可能少翻书,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和有疑问的试题,再从书上查找相关内容或进行证实。

2.结合课本灵活机动地做好时事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许多省市的历史中考试卷上出现了以“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来命题的现象,突出了对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查。结果有些考生在答这类题目时,不假思索地把平时抄录在课本上的似是而非的答案进行“复制”与“粘贴”,而对具体问题一概不管,结果必定是失败的。

有效的做法是:在中考中如果出现了与平时复习中相似或相近的试题,考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申清题目,再看二者的问题、材料等是否一致或意思相近;其次,考生可以参考平时复习时所摘抄的答案,看看具体内容,切忌原文照抄;最后,认真分析,结合教材、试题、平时的素材,整理答案。

3.做完题后认真检查

初中历史具体学习方法

一、【搭建历史框架】

搭建思路

整体历史框架-每册书框架-每单元框架

【步骤】

第一步:整体框架

浏览初中6册历史书、用全球观去感知历史。(可借助历史6大板块大事年表、历史时间轴等)

第二步:每册书框架

升入初中后,每个寒暑假,再重新看一遍下学期的历史课本,每册课本都要做一个框架图,重点内容要熟悉(即便不刻意背,也要知道个八不离十)。开学后,上课听老师讲具体的知识,就等于在填充这个框架图。

这样做是为了梳理思路、掌握全局。

第三步:每单元框架

每个单元学完,都要做框架图(思维导图)。框架图一定要在认真看完课本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做,这一步,是要有具体内容、具体知识点的。

真正有用的并非是框架图本身,而是这张图背后的结构化思维、通过深度思考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读懂历史课本方法概览】

前言、目录、正文、注释、地图、课后练习题、思考题,每课穿插的小疑问。课本是一切的基础,你要反反复复看课本,然后,重点内容背过。

一是掌握一个原则: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课本里进行描述的脉络都是“五步走”,即:

1背景(原因)—2过程(发展)—3结果—4影响—5评价

所以,要形成的历史思维模式,都从这五个角度去思考储备学习,因为这样才能真正锻炼你的思考能力和迁移能力。这也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多角度、多层次阐述问题。

一些历史题型,比如:

原因------对应背景原因题

过程------对应一些概括题(措施/观点/对比/特点)

影响------对应影响意义题

评价------对应评价/启示题

这些题型对应的专业术语表达都能从教材中学到。

二是做到两个必背:

一是时间轴。

二是阶段性。

重要的是总结、提炼、归纳,这也是思维的训练

如图,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几个时期,先秦时期的概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总结。

三是怎么背。

一段文字,必须要先分层、再标记、理解背。

先分层,也就是说这段文字表达了几层意思,一般是两种情况:

第一个情况:

1背景(原因)—2过程(发展)—3结果—4影响—5评价

第二个情况:

1政治-2经济-3文化-4军事-5关系

再标记,也就是标记序号、关键词(整句话的提炼),方便记忆。

理解背,历史就是两个方面:时代的客观和人的主观。一个历史事件,一段历史背景,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考虑、去理解、去联系,慢慢织成一张网,而不是死记硬背。

5.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篇五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背景:

〈1〉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3〉虎门禁烟: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评价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二.战争经过: 三.(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爱国官员: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关天培虎门之战,壮烈牺牲,是民族英雄。

四、结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有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2)时间 1956年10月——1960年10月(3)主凶 英、法(4)帮凶 俄、美

2、列强的罪行:(1)英法——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

启示: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具有反帝斗争的性质。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4.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这样写道:“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请问,雨果说的两个强盗是:英法联军。“抢劫和付诸一炬”指的是火烧圆明园

第3课 收复新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将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 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 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5、怎样加强对新疆的管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时间?原因? 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a.黄海大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b.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c.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溃败,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勇撞敌舰,壮烈牺牲。

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1)签订时间;1895年。(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3)内容:a.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增辟通商口岸等。(4)影响: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B,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用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怎样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的?

答: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b.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启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屹立于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4.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指:台湾被割让,而中国的头头脑脑,却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说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5)结果: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a赔款白银4.5亿两。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拆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d,划定使馆界。(4)影响:,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帝国主义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是哪四次?()给我们的教训是:让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有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注意:重要问题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a.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b.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前期“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目的:武装军队(2)后期“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目的:辅助军事工业)(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第7课 戊戌变法

1、维新思想的传播:

(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9月(2)内容:

A,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3)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4)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5.试题:阅读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1)“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2)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3)我们应该向谭嗣同学习什么?

答:(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2)主观方面:a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维新派软弱妥协。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c.维新派没有掌握军队d.缺乏群众基础。客观方面:顽固派力量强大,掌握着清王朝实权,同时掌握着武装力量。(3)学习他为进步事业,为挽救国家命运而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创立时间:1894年 2.地点:美国檀香山 3.创立人:孙中山

二、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时间:1905年8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6.机关报:《民报》

三、辛亥革命的经过

1.兴起: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2.发展: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开展武装起义

3.高潮: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4.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

答:说它是成功的,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说它失败死因为: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六、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他们的力量过于强大。

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

七、教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同时,也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革命的领导重任必然落到无产阶级肩上。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新世纪的曙光”指的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6.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绝对的否定或绝对的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局限性)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复习1.材料一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扣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改编自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写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2)洋务派在福州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什么?(福州船政局)

(3)辛亥革命的厉史意义是什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根据材料二,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目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什么特点?(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2、阅读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探索”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材料三:见右图。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李鸿章参与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材料二中的“三民主义”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材料三中这份刊物的诞生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也说明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福州船政局 北洋军舰等

材料三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世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材料四 2008年5月26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27日上午拜谒了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材料五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自强和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2)材料三中所提的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3)材料四中提到的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说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根据材料五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民主和科学)

(5)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对此你有何启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军是北京大学生,(后期转到上海,主力军成为工人)。〈2〉发展:全国各地学生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3〉高潮: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3)口号: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废除二十一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

(4)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什么是“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爱国主义的精神。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是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5)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3)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4)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内容:

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5)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1〉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第11课 北伐战争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

(1)时间:1924年5月(2)地点:广州黄埔。(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6)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4)主战场:湖南、湖北。(5)经过: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

〈2〉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3〉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也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进行血腥屠杀。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2)时间:1927年8月1日。(3)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背景:“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2)地点:湘赣边界。

(3)经过:

(4)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5)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6)三湾改编树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

a.是中国光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b.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得到的教训是: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原因: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决策;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2、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

目的: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1)内容(60页):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长征胜利的意义: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a,红军长征是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大无畏精神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1、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1)九一八事变:???

→影响:a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b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2)伪满洲国建立。(3)华北局势危急。

(4)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也派()在东北组织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5)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性质:爱国“兵谏 ”(1)背景:???

(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3)结果“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从中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 ”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评价张杨二人: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兵谏”,具有正义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1、宁为战死鬼:(1)卢沟桥事变:

A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

B卢沟桥战略位置: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方的唯一通道,成为中日必争之地。C事变影响: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D英雄壮举: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背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3)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占南京之前,为逼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底,日军占领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真相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①启示:战争残酷,应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警惕战争,争取和平;刻苦努力,保卫祖国。②目的: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③他们这种歪曲,否定历史的行经,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应引起我们对军国主义复活的高度警惕。

3.列举日本的侵华罪行,最能反映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暴行的事件是什么?(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最残酷野蛮的暴行是南京大屠杀)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三次重要战役:

(1)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山西平型关,共产党领导的,由林彪指挥 八路军一一五师——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中,山东台儿庄,国民党领导,由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最重大的胜利。(3)百团大战:指挥-彭德怀,共产党领导

A原因: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B简单经过: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取得辉煌的战绩。

C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2、中共“七大”的召开:

(1)主要内容: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明确抗战胜利后中国走向何处等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③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2)意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八年抗战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战胜利的原因: A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团结抗战。

B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中国共产党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C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作用。

D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上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E 得到了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大力援助。★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A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扭转了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B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的压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1)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目的:A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B为了欺骗人民。(2)毛泽东谈判的目的:A为了争取国内和平。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在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意义: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占锦州,截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作用:解放了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率领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作用: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华北和东北人民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作用: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4)三大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2、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意义:A埋藏了蒋家王朝。B它捍卫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统治的垮台。

3.毛泽东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反映的是________战役。4..渡江战役的时间.目的.结果.意义及影响。5..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________。6.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A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B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C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杀敌。如中共的正确战略战术:首先在辽沈打响,为平津战役做准备;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为渡江战役作铺垫。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首先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的实业家是________。“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2.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是________。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4.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5.课后练一练。

社会生活的变化

1________.初,西方发明了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的出现,使________。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还极大地________。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出现的通讯手段是________。3.照相和电影的传入,________,________。

4.1897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还出现了中文报纸,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5.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表现.结果.局限性。6.课后练一练。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________。这条铁路于________年全线通车,它的设计和建造者是________,他为确保行车安全,克服陡坡困难,设计出________。

2.中国第一个发明制碱方法的科学家是________,他撰出的《________》,揭开了制碱的奥秘。这种制碱方法被命名为“________”。1926年,中国的“________”,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3.魏源有哪些思想主张?他编成的《海国图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他编写的目的是什么?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4.严复翻译了大量外国著作,以什么影响最大?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什么进步观点?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5.今天的你怎样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6.课后练一练.22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1.清朝学校以为________教材,国家通过________选拔人才。

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________时期创办的________。3.提出废除科举制度,普遍兴办学校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

4.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是________,建立起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学程。5.从五四爱国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________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6..给后人留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一警示名言的杰出画家是_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他以画________著称。7.20世纪初,为________需要,郭沫若创作了________等历史剧。

6.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六

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

(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 主要方式:进行公私合营。

方法(手段):赎买。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7.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篇七

一、图片在教学中的功能

图片资料极大地充实、拓展和深化了教材内容, 合理使用图片资料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历史图片将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锁定”在画面上, 比文字更生动、细腻, 蕴藏着众多的信息, 教学中正确使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 能产生许多积极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对形象、生动、具体的图片感兴趣, 而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诸多图片, 或浓墨重彩地渲染激烈的战争场面, 或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神采面貌, 或以严谨的构图描摹器物的形态特征, 这就成为引发学生兴趣的生动材料。例如, 在《秦朝一统》的教学伊始, 教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像, 问:“这个头戴冕旒, 身穿龙袍的人是谁?”学生齐答:“秦始皇。”随即教师引导:“是的, 他就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瞧, 画像上的他目光炯炯, 虎视眈眈, 流露出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这一身打扮, 显示了他‘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诗人李白写过一首颂扬他的诗, 其中两句‘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正好是对这幅画像的生动写照。自古就有‘打江山易, 保江山难’的说法, 秦始皇是如何保住他的江山, 并巩固他的政权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 学生们兴致盎然, 注意力自然就很快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上来了。

2. 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对于比较复杂、线索繁多的历史知识, 学生们往往会感到十分困难。利用教材图片, 可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 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 教师利用教材和图册中的历史地图, 用学生喜爱的形式———“重走长征路”, 让学生用红实线表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用蓝虚线表示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在图中描出重要河流 (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 和重要地点 (瑞金、遵义、会宁、吴起镇) 。教学中师生互动, 边讲、边画、边记, 加深了学生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记忆, 也让他们掌握了绘制地图的初步知识和技巧。

3.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图片在启发学生想象方面发挥了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使学生的想象冲破时空的限制, 由画面上静止的一瞬想象出事件全部的过程。相关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活跃起来, 从而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例如, 学习《北京人的足迹》时,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北京人围猎肿骨鹿”以及图册中“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等图片, 让学生结合图片展开想象, 描述北京人的生活。随着一个个学生的大胆想象和描绘, 北京人的生活渐渐清晰了:周口店一带, 森林茂密, 野草丛生, 环境恶劣, 野兽出没, 工具简单而粗糙, 个人无法生存, 只能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群居生活。他们利用简单的工具来采集植物的根、茎、野果, 合力捕捉动物, 使用天然火, 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此外, 使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还具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功能。

二、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各种试题中, 图片题能充分地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特有的丰富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使学生在答题中体会其中的意境, 因此, 从近年的《历史与社会》中考题来看, 图片试题越来越多, 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去分析、掌握图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点, 对学生进行解法指导, 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象和议论等多种能力。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要讲顺序。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 分析“说明了什么”。从表面信息入手, 将图片上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挖掘和释读图片中的信息。合理的观察一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如指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 先对《清明上河图》有一个初步的、粗略的认识, 然后通过对局部, 如行人、商贩、河流、商铺、马车、桥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 从而对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有整体的认识。

观察图片要有重点。例如, 西周社会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是西周的重要制度, 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内容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及文字说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图理解, 并把图片及其文字说明转化成更简明扼要的图示:主干是天子, 天子地位由天子正妻生的长子继承, 代代相传, 如同树干上长的主干,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树干中的树枝干表示天子的其他各子, 他们被分封为诸侯, 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继承诸侯的职位。诸侯的其他各子又如同树枝干的其他分枝, 即为卿大夫, 卿大夫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卿大夫的其他各子是士, 如同枝条。通过树干层层关系这个形象的比喻, 可揭示宗法制的主要特征、继承原则、宗法制与等级分封制的关系等。这种图表式的示意图直观性强, 把西周复杂的、难于理解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变得通俗易懂了, 浅化了教材, 提高了教学效果。

观察图片还须细致。关于“法国大革命前的等级制度”, 教材安排了几幅图片, 其中有一幅漫画《重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农民身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哪一类人?农民的状态如何?在做什么?从画中你还能读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交流后教师再作出总结:骑在农民前半身的是教士, 骑在后半身的是贵族。弯腰曲背的农民吃力地拄着一把破镐 (这差不多是当时贫苦农民唯一的生产工具) , 地主的鸽子在啄食他的庄稼, 兔子在吃他的青菜, 可他不能驱赶和伤害它们。农民的裤袋口露出催交王粮的通知书, 而教士的口袋里则满是逼交各项供奉教堂的税单。这样加以说明就会使学生生动、形象地对革命前法国农民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处境有深刻的认识, 也对法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 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图片

对历史图片的辨析是在对图片的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层次解读图片, 并建立前后相关联系。在联系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完整认识, 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图片的比较往往能从图片内容的差异, 找出变化了的历史信息, 从中认识历史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对历史图片进行综合, 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进行思考, 进一步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 教材中《唐长安城平面图》和《北宋汴梁城平面图》这两幅图, 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都长安和最繁华的城市汴梁城的整体布局特征充分展现了出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感受其规模的宏大, 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规划的技术水平。将两城市进行比较, 还会发现, 长安城布局规范, 城市街道、住宅规划有如棋盘。以朱雀街为中轴线, 南北基本对称, 宫殿位置偏向一方, “市”位于城市中心区域, 但“市”与“坊”界限分明。汴梁城是北宋最繁荣的城市,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 城市出现,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 并且出现了娱乐场所。由此, 生产进步、城市繁荣的历史脉络一目了然。

三、结束语

8.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篇八

1. for与since 这两个词都可用于现在完成时或完成进行时。for短语表示一个时间段,指某个动作或状态到现在为止已经持续了多久。since意为“自从……以来”,之后可接时间名词,也可以接一个时间状语,指某个动作或某一情况自从过去某一时间点一直持续到现在。例如:

I have watched this game for twenty minutes. 这场比赛我看了二十分钟了。

She has lived in Taiwan since she was born in 1989.

自从1989年出生以来她一直住在台湾。

2. run out 意为“用完;耗尽(供应品)”,其主语为物;如果人作主语,则应在out 之后加of短语,表示“某人用完了某物”。另外,run out 还可表示“跑出去”,run out of还可表示“从……跑出去”。例如:

We are running out of paper.=Our paper is running out. 我们的纸快用完了。

I saw someone run out of that room just now. 刚才我看见有个人从那个房间里跑了出去。

3. room 作可数名词时意为“房间;室”;作不可数名词时意为“空间;地方”。例如:

He lives in Room 303. 他住在303房间。

You take too much room. Could you make some room for me?

你占的地方太多了,你能给我腾些地方吗?

4. be interested in 是固定词组,意为“对……感兴趣”。例如:

Are you interested in music? 你对音乐感兴趣吗?

I’m not interested in skating at all. 我对滑冰一点也不感兴趣。

5. turn down 意为“关小;调低(音量等)”,是“动词+副词”结构的词组,反义词组是turn up。例如:

C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CD player? 把激光唱机的音量调小一点好吗?

类似的词组还有:turn on 意为“把……打开”;turn off 意为“把……关掉”。

6. put on 意为“穿上”,指穿(戴)到身上的动作,而不是表示衣物在身上持续的状态,其反义词组为take off(脱下)。wear 意为“穿(戴)着”,表示状态。例如:

Put on your coat. It’s cold outside. 穿上你的外套吧。外面很冷。

My father likes wearing a white shirt. 我爸爸喜欢穿白色的衬衫。

7. spend 用于“花费金钱(时间)”时,主语必须是人,常用spend time/money on sth./(in)doing sth. 结构。例如:

They spent two years (in) building this bridge. 修建这座桥花了他们两年时间。

Bill spent 100 yuan on this dictionary. 比尔花了100元钱买这个词典。

8. take care of 意为“照顾;照料”,与look after 意义相同。例如:

Please take care of yourself.=Please look after yourself. 请照顾好你自己。

9. too…to… 意为“太……不……”,too是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to是动词不定式符号,后跟动词原形;该结构中动词的逻辑主语可用for来修饰,这时可与so…that…not 结构进行转换。例如:

The sentence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The sentence is so difficult that I can’t understand it. 这个句子太难我看不懂。

10. enough 意为“足够的”,修饰名词时,可位于名词之前,也可位于名词之后。enough还可以作副词,意为“足够”,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时它只能位于被修饰的词之后,且可与for sb. to do sth. 连用,其否定形式可与too…to结构进行句型转换。例如:

The book is not easy enough for the boy to read.=The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the boy to read.=The book is so difficult that the boy can’t read it. 这本书太难这男孩读不懂。

11. rather than 表示“而不是”,相当于instead of, 常用于“平行结构”中。与prefer连用时,则常用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do 结构,表示“喜欢……,而不喜欢……”。该词组也常用would like…rather than…来表示“宁愿……,也不……”。例如:

He prefers to walk to school rather than take a bus.=He’d like to walk to school rather than take a bus. 他宁愿步行去上学也不愿意乘公共汽车去。

12. hear of sb./sth. 意为“听到或者知道某人(某事物)的情况”,常用于现在完成时中。例如:

Have you ever heard of a banana person? 你听说过香蕉人吗?

13. improve 意为“改进;提高”,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相当于make better 或come/get better。例如:

We should study hard to improve our English.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以提高英语成绩。

14. make progress 是固定词组,意为“取得进步”,其中的progress 作“进步”讲时是不可数名词。例如:

Joh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his Chinese study. 约翰在汉语学习中进步很大。

15. “have/has+been (to)+地点” 表示“去/来过某地”,常和once, twice 等“次数”连用,注意区别“have/has+gone (to)+地点”,意为“到某地去了”,其主语不在说话现场。例如:

Have you ever been to Taiwan? 你去过台湾吗?

“Where is John?” “He has gone to the library.” “约翰在哪儿?” “他去了图书馆。”

16. neither 用作副词时意为“也不”;作形容词时表示“两者都不”,修饰单数名词;作连词时与nor 组成neither…nor…结构,表示“既不……也不……”,若该词组连接两个主语时,谓语动词要遵行“就近原则”,即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取决于nor后面的主语的数。例如:

He neither drinks nor smokes. 他既不喝酒也不抽烟。(副词)

Neither answer is right. 两个答案都不正确。(形容词)

Neither Rose nor her parents have been to the Great Wall.

罗丝和她的父母都没有去过长城。(连词)

17. three quarters 意为“四分之三”。英语中分数的表达法为“分子用基数词,分母用序数词”。当基数词大于“一”时,序数词要用复数形式。另外,“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也可用half 和quarter表示。例如:

Two thirds of the students in our class are boys. 我们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男生。

Nearly three quarters of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is covered with water.

几乎四分之三的地球表面被水覆盖。

18. population 意为“人口”。作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单数;但前面有分数修饰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询问“多少人口”要用What’s the population of…? 表示。比较人口的“多”与“少”时习惯上用large和small表示。例如:

One third of the population in this city come from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这个城市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来自外省市。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larger than that of America. 中国的人口比美国的多。

What’s the population of Japan? 日本的人口是多少?

19. practice 作动词时意为“练习;实践”,后面可接名词、动词-ing形式;作名词时,为不可数名词。例如:

The little girl practices playing the piano every week. 这个小女孩每周练习弹钢琴。

This year I’m going to have much practice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今年我打算在听说方面进行大量的训练。

20. whenever 是连词,意为“每当;无论何时”,相当于no matter when。例如:

He is always smiling whenever I see him. 无论什么时候我看到他,他总是笑嘻嘻的。

21. cost 的主语是物或某种活动,还可以表示“值”,主语一般指所买的东西。例如:

The computer cost him 5,300 yuan. 他花了五千三百元买了这台电脑。

22. forget 是动词,意为“忘记;遗忘”,后面可以跟名词、动名词或动词不定式。forget to do sth. 意为“忘记去做某事”; forget doing sth. 意为“忘记曾做过某事”。例如:

Don’t forget to turn off the light when you leave the room. 离开房间时不要忘记关灯。

I forgot turning off the light. 我忘记已经将灯关上了。

23. by 作介词除了表示“乘;以……方式”之外,还可以修饰时间,表示“在……之前;到……为止”,相当于not later than, 常与过去完成时或将来时连用。例如:

By the time I got home, my family had gone to the cinema.

我回到家时,家人已经去电影院了。

We will organize two basketball games by the end of this term.

到本学期末,我们将组织两次篮球赛。

24. get along 是动词词组,有多种含义。可以作“相处”讲,相当于get on, 通常以“人”作主语。表达“与……相处”时用get along/on with sb.。作“进展;进行”讲时,既可以用“人”作主语,也可以用“物”作主语。表达“在……方面取得进展”时用get along with sth. 结构。例如:

Are you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Jack? 你和杰克相处得好吗?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work? 你的工作进展得如何?

25. traffic 的基本意思是“交通;运输”,是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可以用heavy, busy, much, a lot of, little等来修饰。例如:

The highway usually has little traffic in the mornings. 早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通常不多。

◆句型类:

1. Thanks for sth./doing sth. 是客套用语,意为“因某事或某人做了某事而表示感谢”,thanks 可改为thank you。例如:

Thanks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party.=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party.

谢谢你邀请我参加你的聚会。

2. “the+形容词的比较级(+名词)(+主语+谓语),the+副词的比较级(+名词)(+主语+谓语)” 表示“越……,越……”,其中前半句相当于条件状语从句,后半句为主句,主句常用一般将来时。例如:

The more books you read, the more knowledge you will get.

你读的书越多,你获得知识就越多。

3. Could you please…? 是客气地请求别人时的用语,意为“请你……好吗?”,虽然could是can的过去式,但在此句型中could不表示过去的含义,故该句型不能用could而是用can 回答。否定回答也可用Sorry, I’m afraid not. 肯定回答可用OK./With pleasure./Sure. 等。例如:

“Could you help me?” “With pleasure.” “你能帮我的忙吗?” “乐意效劳。”

4. Would you mind doing…?/Do you mind doing…? 用来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意为“你介意做……吗?”。mind后只接v-ing,不接动词不定式。例如:

Would you mind giving me a cup of tea? 你介意给我一杯茶吗?

5. How about…?=What about…? 表示征询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意为“……怎么样?”,about 后面跟名词、代词或动词-ing形式。例如:

What/How about going swimming this afternoon? 下午去游泳怎么样?

6. Why don’t you…? 是客气地向他人提建议的句型。Why don’t you…?=Why not…? 其后跟动词原形,表示“为什么不……呢?”。例如:

Why don’t you ask your teacher about it? 为什么不问问你的老师呢?

7. What do you think of…? 是询问他人观点和看法时常用的一个句型,有时也说What do you think about…? 或How do you like…? 意思是“你认为……怎么样?”。例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my new mobile phone? 你觉得我的新手机怎么样?

【小试牛刀】

一、单项选择。

1. Michael has been learning Chinese history ____ three years.

A. since B. in C. about D. for

2. My mother has ____ to Paris once.

A. gone B. arrivedC. been D. got

3. Neither Gina nor I ____ a programmer.

A. isB. amC. areD. be

4. In this class ____ of the students ____ girls.

A. three fifths; areB. third fives; areC. three fifths; isD. third fives; is

5. The ____ of the town is growing very fast.

A. peopleB. boys C. girlsD. population

6. She says she will practice ____ English songs before the competition.

A. singingB. singC. to sing D. sung

7. It’ll be very nice ____ you come to my house.

A. where B. whyC. whenever D. however

8. I think it will ____ you a lot of money.

A. costB. spend C. takeD. pay

9. The chair near the window is wet because of the rain. You must have forgotten ____ the window.

A. to close B. closingC. to openD. opening

10. Will the snow stop ____ 3:00 pm?

A. on B. byC. to D. for

11. ____ do you think of the movie?

A. WhatB. How C. When D. Why

12. At first we didn’t get ____ well with each other.

A. along B. across C. /D. about

13. Then there ____ a lot of traffic there.

A. is B. are C. wasD. were

14. Bad luck, the ink in my pen ____ during the test.

A. ran out B. ran out ofC. came out ofD. get out

15. Would you ____ if I drink your water?

A. angryB. afraid C. shout D. mind

16. Why ____ give her your advice?

A. don’t youB. do you notC. did youD. not you

17. This passage is ____ for me ____.

A. so difficult; to readB. too difficult; to read it

C. so hard; to read it D. too hard; to read

18. I preferred ____ noodles rather than dumplings.

A. eating B. eat C. ateD. to eat

19. “My friend Carl doesn’t like Beijing Opera.” “____ do I.”

A. So B. Neither C. Not D. Also

20. “____?” “Wonderful!”

A. What is the movieB.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game

C. How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D.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picture

二、句型转换。

1. I have been learning diving since two months ago.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____ have you been learning diving?

2. She spent 500 dollars buying the camera. (写出同义句)

The camera ____ ____ 500 dollars.

3. The problem is so difficult that I can’t solve it. (改为简单句)

The problem is ____ difficult ____ ____ ____ ____.

4. Remember to give me a call at 8 o’clock. (写出同义句)

____ ____to give me a call at 8 o’clock.

5. 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door? (作出表示同意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____ ____(去过) Hangzhou?” “Only once.”

2. ____ ____ ____(请你) give me another cup of coffee?

3. ____ ____(两人都不) them ____ ____ ____ (正在练习打) snooker(斯诺克).

4. “____ ____ ____(多少人口) of your city?” “About 90,000,000.”

5. ____ ____ ____(无论什么时候他来) here, please don’t ____ ____ ____(忘记让……看)him the list.

上一篇: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下一篇:工信委发展工作汇报